目前分類:育兒新知 (3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手不離口-寶寶愛吸姆指,怎麼辦?



家有二至三歲孩子的媽咪,您是否對於寶寶愛吸拇指,有時連說話都含著手指的行為感到相當困擾呢?


相信您一定聽過有父母在孩子手指上貼膠帶、抹辣椒水、或苦藥水的偏方,可是這其實不但無法解決問
題,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因此跟爸媽來個拉鋸戰,把吸手指的時間拉得更長!甚至,有些孩子在
永久齒長出後,還將拇指放於口中吸,齒列也可能因長期壓迫而造成不整齊,而手指頭也會變得粗胖、
破皮或長繭,相當的不雅觀。


究竟孩子為何愛吸手指頭?爸媽又該如何做,才能協助孩子戒掉吸拇指的壞習慣呢?


1.因為吸吮需求不滿足,所以吸拇指∼
對於吸奶中的小寶寶,媽媽是否曾注意過:寶寶在吸食10-15分鐘左右,往往就已經達到半飽狀態,可是為什麼他卻可以持續吸食25-35分
鐘呢?其實,這多出來的20分鐘,可是寶寶在享受吸吮的滿足感呢!對於寶寶吸配方乳的媽媽而言,因為寶寶吸完奶的情況比較好判斷,
所以媽媽較有可能忽略寶寶想要繼續吸吮的感受,而將空奶瓶自寶寶口中移開,如此一來,愛計較的寶寶可能因為吸吮時間的不滿足,而
在吸完奶之後,又將手手放到嘴巴吸呀吸。
※建議媽咪:
為了避免孩子因為在嬰兒時期的吸吮沒有達到滿足,而造成未來可能會有的吸手指行為,在寶寶的吸吮需求上,建議您一定要讓他感到滿
足!如果是吸母乳的寶寶,您可以利用寶寶享受吸吮的這段時間,拍拍寶寶,跟寶寶說說話、唱唱歌,讓寶寶除了感覺臉藏在媽媽心窩的
溫暖,也可以感受媽媽滿滿的愛意與安全感!對於吸配方奶的寶寶,建議媽媽要特別注意吸食時間的改變。因為如果吸食時間縮短,可能
是因為奶瓶奶嘴的動口變大,吸食量雖然足夠,但寶寶有可能因為吸吮時間不足,而開始以吸手指作替代方式。


2.因為面臨壓力,所以吸拇指∼
如果孩子是突然開始吸拇指,或是過去曾經吸過,但是最近變本加厲,幾乎手不離口,爸媽就要想想孩子最近是否面臨了什麼問題。
因為就像大人會想辦法紓解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心裡感到恐懼、孤單、難過…等不舒服的情緒時,有些孩子也會透過吸吮手指來分散焦慮
的情緒,幫自己獲得滿足感與安慰。主要是因為吸拇指是代替母親哺乳而自然形成的行為,它不僅可以提供孩子吸吮反射的紓解,同時也
能再次喚起孩子過去在哺乳期間所有的滿足與安全感。
※建議媽咪:
如果想要改善孩子因為壓力所導致的吸手指行為,媽咪或照顧者的首要工作應該是先觀察孩子的生活狀態,找出可能的原因。通常造成孩
子焦慮的來源可能是換保母、轉換新環境、有了弟弟或妹妹…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讓敏感的孩子產生吸手指這樣的過渡期行為。一般
而言,當孩子在身心適應新狀況後,吸拇指的行為都能自然減少,但假設壓力的來源類型並非適應期的反射,而是牽涉到父母之間長期的
爭吵與環境的不安全感,照顧者就必須設法移除壓力源,才能改善孩子的異常行為。


3.吸拇指的其他原因與對應方式∼
除了因為吸吮需求的不滿足與面臨壓力等原因,以下還有其他孩子的吸手指狀況與對應方式與提醒,可以提供給您參考:
•如果孩子是因為無聊而吸手手,那就別讓他無聊!利用週遭新奇的圖書或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讓他漸漸忘記吸手指這件事。
•如果孩子因為不知道怎麼加入團體做活動,而在一旁觀看兼吸手指,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加入活動中,教他、幫他、帶他一起玩。
 這不但可加強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幫他暫時忘記要吸手指。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知道要如何使用工具、或玩具,而感到無聊、緊張、失望,那我們就想一些可以令他著迷的招式,引導他一起來玩玩。
 這不單單是讓他忘了吸手指這件事,也是利用機會,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建立自信心。


•爸媽應避免對孩子吸手指的行為,加以嚴厲的責備,因為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建議爸媽可以適時的使用安撫奶嘴、或其他像安撫
 毛毯之類的東西,讓孩子轉移對手指頭的注意力。因為,畢竟這些東西,在未來會比較容易戒除;而且,也較不易發生手指變形、或嘴巴、牙齒等其他傷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歲寶寶各階段所需熱量表


月齡別    每1公斤體重所需的熱量


0~3個月    約115大卡             4~6個月  約100大卡


7~9個月     約95大卡              10~12個月 約100大卡  


6個月    寶寶一天的飲食範例流質食物階段    食物型態:     由流質漸漸轉為半流質


 每日副食品餐數  :1~2回           奶水餵養次數  :  4~5回


 新嘗試:米糊、麥糊、及各種果汁、菜汁  


AM07:00    早餐時間  :    媽媽起床幫寶寶泡「奶奶」建議奶量:150~180cc。


AM 9:00上午點心時間:果 汁和菜汁各1~2匙。


 AM11:00 午餐時間:很豐盛哦!先有香香的米糊後,還有好喝的奶奶,營養當然沒話說。


吃完飯後休息30分鐘,媽媽還為我準備了維他命C豐富的柳澄汁....只是,果汁好酸喔!


記得要先餵副食品再餵嬰兒配方奶。調配方法:以60cc的配方奶加入約4匙米粉調製成米糊(媽媽可自


行拿捏米粉的量,大略成糊狀即可);奶量則相對減少,建議為90~120cc,果汁在給予初期需加水稀


釋。


PM15:00 下午點心時間:悠閒的午後,再喝一瓶奶奶補充體力。建議奶量:150~180cc。


 PM17:00 零嘴:晚餐前再喝個果汁,是營養又天然的小零嘴。果汁量建議為1~2匙。


 PM19:00 晚餐時間:又是最愛的米糊,哇~好香!當然,吃完米糊後還是得喝奶奶。調配法:依然以


60cc的配方奶加入約4匙的米粉調製成米糊(媽媽可自行拿捏米粉的量,大略成糊狀即可);奶量亦同時相


對減少,建議為90~120cc。


 PM20:00 餐後:吃完飯後休息一下,再喝點菜汁,營養更完整。菜汁量1~2匙。


PM23:00 宵夜時間:喝奶奶時間。健議奶量:150~180cc。  


4~6個月寶寶的飲食注意事項   


這個時期的寶寶,除了吃母乳或嬰兒配方食品之外,還應該開始吃一些由蔬菜、水果等固體食物製成的


湯汁,及米糊或麥糊,來滿足成長中所需的營養了。至於在添加技巧上,營養師毛櫻曼表示,有一些基


本原則是媽媽們必須注意並切確遵守的:


1. 一次只能嘗試一種新的食物,且應由少量(1茶匙)開始試吃,濃度也應由稀漸濃。


2. 每嘗試一種新的食物時,應注意寶寶的糞便及皮膚狀況。若三、五天後無腹瀉、嘔吐、出疹或皮膚潮


紅等不良反應時,才可換另一種新的食物;而假如有不良反應產生,則應停食用該種食物,並即刻帶寶


寶就醫,以確定病情。


 3. 最好讓寶寶養成先吃副食品再喝奶水的習慣。


 4. 製作副食品時,以天然食物為主,不要使用調味料。


5. 副食製作過程中應確保衛生,食物、用具、雙手都應洗淨。


 6.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階段的初期,蘋果汁、西瓜汁、葡萄汁等果汁就較枸櫞酸類的果汁(如橘子)適宜


先給予寶寶,寶寶的接受度可能較好。   


此外,林姃慧醫師也提醒媽媽們,餵食副食品時,應儘量將其盛裝於碗或杯內以湯匙餵食,讓寶寶可以


儘快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過程中媽媽最好詳實的記錄寶寶每天所吃的種類及量,以作為了解寶寶健康


狀態的依據。  


4-6個月寶寶的副食品製作重點   


在這個時期中,寶寶可以開始嘗試固體食物的種類有蔬菜類、水果類及五榖根莖類,但其製作上和一般


給成人所食用的有很大的差距,


製作重點如下


A蔬菜類-菜湯(汁): 將新鮮的蔬菜洗淨切碎,投入鍋內加水煮沸;煮開約三分鐘後,再取出菜湯(汁)冷卻即可。


B水果類-果汁: (1) 柳丁、橘子類:將其初片後擠汁。 (2) 番茄、葡萄類:先將其置於碗內以熱水浸泡


兩分鐘再取出、去皮,再用乾淨的紗布包起後,用湯匙擠壓出汁。 (3) 西瓜、香瓜類:將瓜肉挖出、置


於碗內後,再用湯匙擠壓出汁。 注意哦!製作好的果汁必須先稀釋再給寶寶食用,例如兩茶匙的柳橙


汁,可加兩湯匙的開水稀釋。


C五穀根莖類-米糊、麥糊: 取適量的米粉或麥粉於碗內   6.7-9個月寶寶一天的飲食範例半固體食


物階段 食物型態:半固態(泥狀) 每日副食品餐數:1日2回 奶水餵養次數:1日4回 新嘗試: 可開始


嘗試稀飯、麵條、土司麵包,及蛋白質來源的蛋豆魚肉類。  


AM0 7:00 早餐時間:辛苦的媽媽,得起床泡牛奶了。建議奶量:200~250cc;


此外楊淑惠營養師建議,若餵食時間充份,給孩子吃米糊半碗更好。


AM10:00 上午點心時間:奶奶一瓶。健議奶量:200 ~250cc


AM12:00 午餐時間:今天午餐吃豆腐拌稀飯。材料:豆腐半塊、稀飯半碗、煮軟的紅蘿蔔丁少許。還


有還有!吃完飯後,媽媽還現榨了蘋果汁給我,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這個時期的寶寶除果汁外,還


可以吃果泥,媽媽們不妨自行搭配。


 PM15:00 下午點心時間:依舊是奶奶一瓶。建議奶量:200~250cc。


PM18 :00 晚餐時間:冕上吃麵。雖然不是北方小妞,但我很喜歡吃麵喔!軟麵條半碗( 麵條需先初


斷),蛋黃泥及菠菜泥各1湯匙。


 PM21:00 宵夜時間:少量多餐是嬰兒飲食的習慣,所以睡覺之前........再一瓶奶奶吧! Sweet night


吃飽了、喝足了........做個好夢去!  


7~9個月寶寶的飲食注意事項   


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寶寶已經開始長牙,所以寶寶飲食狀況的變化就更大了。營養師毛櫻曼表示,首


先是大的轉變就更大了。營養師毛櫻曼提到,初次讓寶寶試吃蛋黃泥,一次的量不要太多,最好由1/2


至1茶匙開始試吃,如無不良反應再漸增加食用量;另外,此階段切勿讓寶寶吃蛋白,因為蛋白易造成


過敏,對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並不適合。   


具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此階段也可再次嘗試副食品,佰仍然需要謹傎觀察;林姃慧醫師表示,因為若


是有新的過敏原,還是可能會過敏的,所以媽媽仍應保持初次讓寶寶嘗試副食品的心情,仔細地觀察寶


寶的每一天。  


7~9個月寶寶的副食品製作重點


A蔬菜類-菜泥 可選擇葉子部份如菠菜、蕃薯葉,或是根莖類如南瓜、胡蘿蔔等洗淨切片,放入鍋內加少量煮熟,再盛出用湯匙壓碎盛泥狀。


B水果類-果泥: 以新鮮水果(最好是熟軟、纖維少'、肉多的水果、如木瓜、香蕉、蘋果等)洗淨去皮,再用湯匙取果肉碾碎盛泥即可。


 C五穀根莖類- (1) 薄粥:米加10倍水,以小火煮爛。 (2) 土司麵包、饅頭:有以下兩種吃法。


A.吃法: 因為這個時期恰好是長牙期,所以可以將土司麵包或饅頭烤過,讓寶寶自己拿著吃。


 B.吃法: 將土司麵包或饅頭的硬皮去掉,撕碎後泡入奶水內,用小湯匙餵。


 D魚肉蛋類: (1)魚泥:取成人正餐所吃的魚,挑取調味料沒滲入的內層,用湯匙刮下搗成泥。


                           (2)肉泥:將里肌肉用湯匙刮成泥狀再煮熟,或是請肉販代為絞細兩次以上即可。


                           3  )蛋黃泥:將蛋煮熟後取出蛋黃,再壓碎並加入少量開水調成狀即可。


                            4 )豆腐泥:將豆腐用開水沖洗後,用湯匙直接挖食。


                             5)肝泥: A.製法:將生的豬肝或雞肝,以湯匙刮成泥,再加水淢湯汁蒸熟。


                                               B.製法:將生的豬肝或雞肝切先切成小塊煮熟,再用湯匙壓成泥。


7.10-12個月寶寶一天的飲食範例固體食物階段


食物型態:固態 每日副食品餐數:3回~4回              奶水餵養次數:2回~3回 新嘗試: 這個階段可


以開始讓寶寶嘗試乾飯、全蛋等食物。  


AM07:00 早餐時間: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早餐喝奶奶。建議奶量:200~250cc;當然,也可以用


米糊一碗取代。


 AM10::00 上午點時間:多攝取維他命C對美容很有幫助,點心吃柳丁。柳橙類水果,必須挖取出果


肉給予寶寶;假如覺得麻煩,改以蘋果切片也不錯,但記得要小心,別讓寶寶噎到了。


AM12:00 午餐時間:媽媽用了麵條半碗(麵條切斷)、肉絲1/2兩(約1湯匙)及1湯匙利碎的蔬菜,做了


一碗肉絲麵給我,香噴噴的。


 PM15:00 下午點心時間:悠閒的午茶時光,來瓶奶奶吧!建議奶量:200~250cc;或改以米糊一碗


也可以。


PM18:00 晚餐時間:豐盛吧!有稀飯、紅蘿蔔、馬鈴薯和半個蛋,營養100分


PM21:00 宵夜時間:成長中的我是餓得很快的,所以睡覺之前,再吃個宵夜。建議奶量:200~


250cc;或改以米糊一碗也可以。


10~12個月寶寶的飲食注意事項   


林姃慧醫師表示,十~二個月的寶寶雖然已經可以開始喝牛奶、吃全蛋,但是許多全奶類產品,如起


司、優格、養樂多等食品,還是等到寶寶一歲以後再給予較為適宜。此外,由於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具


有可以自己吃飯的能力,所以媽媽應該儘量讓寶寶自己吃,並示範正確的動作(如拿湯匙、握杯子),讓


寶寶學習。   選擇正確安全的餐具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寶寶手部的抓握能力尚不完全,所以餐具應選


擇摔不破的杯、碗、盤、匙等等;同時,餐具的品質及耐熱度也須考量,因品質不佳的塑膠餐具很可能


會遇熱釋出化學物質,所以媽媽們可得仔細選擇,以確保寶寶的健康。


10~12個月寶寶的副食品製作重點


 A.蔬菜類-碎蔬菜: 將新鮮蔬菜洗淨切碎後,放入鍋內加少量的水煮爛後盛出即可。


 B.五穀根莖類-濃粥: 米加7倍水,以小火煮爛。


C魚肉蛋類-蒸蛋: 將蛋打入碗內,加入水或湯汁至八分滿,再加入少許的鹽(或糖),置入鍋內蒸熟即


可。


添加副食品的禁忌   最後,有一些添加副食品的禁忌必須再次提醒媽媽們;首先是食物的選擇,在寶


寶的牙齒還沒有生長完全之前,媽媽們應注意食物的軟硬問題,特別是有骨頭或有刺的食物,一定得特


別小心。還有,為了避免寶寶養成偏食的習慣,媽媽們應避用調味料調理副食品;當然,油炸、辛辣或


是太冰的東西也不適合給寶寶吃。   


另外,有部份的蔬(菜像是胡蘿蔔、芒果、南瓜等)因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所以易使得寶寶的皮膚變黃;


因為維他命C雖有益,但卻屬於脂溶性,食入後會囤積於體內,而使得寶寶的皮膚黃;雖說一段時間後


就會退掉,但還是不應該讓寶寶吃太多,適量就好。 完整的營養最健康   


最後要再次提醒媽媽們,副食品的添加重點,就是希望除了補充寶寶所需的營養之外,還能讓寶寶漸漸


地適應各類食物,所以其量應由少變多,千萬不要強制限定寶寶一定得吃多少,而逼著寶寶多吃一點;


否則若是影響了寶寶進食食的心情,並留下對其的負面記憶,反而易使得添加計畫失敗,甚至導致寶寶


產生偏食的習慣。   


掌握嬰兒時期的健康,就是為寶寶的將來奠定了穩固的健康基礎;而想要擁有健康,當然就必須擁有完


整的營養囉。林姃慧醫師與毛櫻曼營養師同時強,若是希望寶寶能健康的成長,則均衡的攝取5大類營養


可是第一要務;而在您掌握了0歲階段的副食品給予原則之後,相信對於完整營養的給予,定能不費工


夫的信手捻來,營養百分百、健康百分百。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沾了蜜糖的小手









沾了蜜糖的小手


嬰兒在出生~一歲半都處於「口腔期」階段,如果不常吃奶嘴,就會將自己方便的手指頭拿起來吸吮,除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外,還有很多重要性喔!

人人總說:「嬰兒的手指都沾上了蜜糖。」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樣,讓人忍不住也想抓來嚐一口!

許多媽媽在小嬰兒吃手指頭的時候,會產生阻止的動作:「我擔心他將小手吃得破破爛爛的,隨便將手指頭放進嘴巴裡,好像也不太衛生吧!」到底嬰兒的吃手行為好不好呢?聽聽瓜家的建議吧!

嬰兒在出生~一歲半都處於「口腔期」階段,如果不常吃奶嘴,就會常將自己最方便的手指頭拿起來吸吮,吃手的行為除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外,還有很多重要性喔!

1.安撫作用:
當孩子吃著自己溫暖肥嫩的手指頭時,他擁有安心寧靜的感覺。
如果您家寶貝過了一歲半還是愛吃手,或是在正常階段就將手指頭吃得破破爛爛,父母親要先思考看看「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孩子是否常常感受到「壓力」?

2.認知學習:
口腔期的孩子很厲害,懂得用嘴巴來學習物體的形狀,如果這時期的孩子拚命要將東西往嘴巴裡塞,盡量都要讓他滿足這方面的學習刺激,無需大驚小怪的一味阻止,只需要將物體清理乾淨即可!

3.認識手的構造:
要讓寶貝將來能靈活運用自己的小手,當然就是這之前,先讓他充分的認識雙手構造囉!
瓜瓜和地瓜嬰兒期都愛吃手,也由這吃手的動作,讓他們對於手指頭的控制很靈敏,你想想看,日後要將湯匙放進嘴巴裡的動作,如果以前缺乏將手放進嘴巴裡的學習經驗,又怎麼能讓孩子馬上就要精準的控制湯匙呢?

4.生理階段過程:
自然的現象是如此,父母親不要一味的違反自然阿!孩子日後會產生口腔期不滿足的後遺症。

你願意讓寶貝嚐嚐肥嫩小手上的蜜糖了嗎?怎麼做才是對孩子真正好的事情,相信你已經知道囉!

教養小提醒
1. 當孩子吃著自己溫暖肥嫩的手指頭時,他擁有安心寧靜的感覺。

2. 口腔期的孩子懂得用嘴巴來學習物體的形狀,這時期若拚命要將東西往嘴巴裡塞,盡量都要讓他滿足這方面的學習刺激。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會爬了嗎?


 



























小寶8個多月就直接扶著椅腳站了起來,媽咪原本擔心他會跳過爬行直接開步走,好不容易等到10個月開始爬,姿勢卻不太像「爬行」,小寶這樣算不算正常呢?
 

許多教養書籍和研究都提到爬行」對於寶寶的平衡、腦力發展好處多多,有別於一般觀念以學步車、玩具車讓孩子早早學會走路,現在的爸媽反而相當擔心孩子跳過爬行直接走路。

雖然少了爬行便少了些許刺激,但走路所需要的肌肉協調與平衡能力較爬行更為複雜,只要孩子其他心智動作發展沒有落後,爸媽可以安心地順其自然,讓孩子自己決定要爬或不爬。


先站才爬很正常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寶寶平均在8個半月大時就能扶著東西站立,但手膝爬行卻要到10個月左右才會,所以小寶的發展時間和順序都很正常。爬行是全身性的運動,之前需要很多的磨練和準備,譬如頸部肌肉要強健,能支撐頭部並隨意左右轉、腳部肌肉也要夠力,才能帶動身體往前進(剛練習爬行時,有時寶寶會「倒退」,就是因為手臂比腳出了更多力氣);所以仰躺時的踢腿、俯臥時的抬頭、4個月的翻身到6個月的獨坐,都是為爬行和走路做準備。


不過寶寶從出生後,自然就會「自我鍛鍊」,只要別整天抱著不讓他練習翻滾等各種動作或過度限制行動,一旦寶寶生理成熟,相關動作自然水到渠成。


姿勢怪是因為正在嘗試練習中
爬行和翻身、走路一樣,都屬於動態平衡,是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精熟的運動,寶寶必須經由多次嘗試,才能試出一種既能保持平衡又能順利快速前進的訣竅,所以當寶寶剛開始練習爬行時,就算爸媽看到各種千奇百怪的姿勢,也不必太憂慮。


手膝爬行是最有效率且穩定的爬法,但統計上仍有15%左右的寶寶從來都不用手膝爬行,而是以熊爬(像熊一樣屁股抬高用四掌爬),或者坐著挪動屁股等其他方式移動身體,但這並不代表發展出了問題。


有練習就有進步
翻身、爬行、走路等大動作,跟生理成熟較相關,通常只要身體準備好了,寶寶就能做到。如果寶寶已經開始爬行了,但姿勢不太順,爸媽可以稍微用手調整,輔助他擺出手膝爬行的姿態,看他能否自行體會更有效率的爬法。如果寶寶懶得爬,爸媽可以蹲在一步之遙展開雙臂說抱抱,或者拿個他喜歡的玩具,強化他前進的動力,久而久之,寶寶就愈爬愈好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咀嚼能力差,對於寶寶未來的進食習慣、營養吸收以及牙齒發育都會有影響,因此,家長從4個月大開始,就要特別注意寶寶咀嚼能力的訓練。

文/高子茗 採訪諮詢/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裴仁生 執行/蘇麗華

很多人以為,寶寶與生俱來就有吞咽、咀嚼的能力,所以時候到了自然就會吃東西,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完全正確。

Chapter 1:咀嚼的重要性
寶寶從一出生後,就有尋覓乳頭及吸吮的本能,一旦吸入母奶之後,寶寶就會進行吞嚥奶水的反射動作,而且隨著月齡的增加,吞嚥能力會越來越協調且進步。

咀嚼能力需要漸進發展
但是咀嚼能力的完成,是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部肌肉、嘴唇等配合,才能順利將口腔裡的食物磨碎或咬碎,進而吃下肚子。
所以,咀嚼能力是寶寶整個口腔動作長時間且經常的練習使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能力,如果家長沒有積極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忽略提供各個階段不同的副食品,等寶寶過了1歲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寶寶因為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挑食、吞嚥困難等問題。

Chapter 2:口腔動作的發展&咀嚼訓練
月齡:4~6個月
發展狀況
4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吸吮及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成熟,可以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容易流出來。
此階段開始,寶寶的舌頭也變得較靈活,他會嘗試利用舌頭及口腔的動作,將嘴中的糊狀食物或果汁進行吞嚥,不過,動作還不是很協調,有時會把食物推了出來或是只吃進去少量的食物。
訓練重點
建議從4個月大開始(如果有過敏體質可從6個月大開始),媽媽就要開始給予寶寶糊狀或泥狀等奶類之外的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為了配合寶寶的嘴巴大小,建議媽媽使用小型、材質安全且較淺的湯匙來餵食。
剛開始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媽媽不用灰心,也不要太心急,只要每天嘗試就會發現寶寶吃進食物的機率越來越高。
果汁或菜湯類的食物,媽媽可以用小湯匙來餵食。
到了6個月大左右,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小牙餅,讓寶寶自行抓握、塞進口中,幫助寶寶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
副食品形態:流質或半流質。
副食品建議:米麥粉糊、蘋果泥、果汁、菜湯、合適的牙餅等。

月齡:7~9個月
發展狀況
大約到了7個月大,寶寶也開始長牙了,此時期寶寶咀嚼及吞嚥的能力會較前一個階段更進步,寶寶會嘗試以牙床進行上下咀嚼食物的動作,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欲望也會增強,有時看到別人在吃東西,他也會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訓練重點
媽媽可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副食品,並讓副食品的形狀較4~6個月大時更硬或更濃稠些。
提供寶寶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並能促進牙齒的萌發。
媽媽除了餵寶寶吃食物之外,如果寶寶已長牙,也能夠提供寶寶一些自己手拿的食物,例如水果條或小吐司。
因為長牙,寶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建議媽媽準備幾個不同感覺的固齒器,除了可以讓寶寶磨磨牙之外,也能幫助咀嚼能力的發展。不過,使用時務必要注意固齒器的清潔。
副食品形態:半流質或半固體。
副食品建議:菜泥、較粗的果泥、水果條、麵包片、豆腐與稀飯等。

月齡:10~12個月
發展狀況
寶寶已經長出4~6顆牙,咀嚼能力及口腔動作更加協調,寶寶會嘗試先咬碎或咬斷食物,再進行簡單咀嚼的動作。此階段開始,寶寶能否好好的咀嚼食物,對於牙齒的發育也有影響,適當的咀嚼,可以刺激乳牙的生長,增進下頜、臉部肌肉的發育,同時,也能使寶寶透過副食品得到身體健康需要的營養。
訓練重點
寶寶的副食品已漸進到成人化的階段,不過,原則上,不易消化或太油膩的食物還是不適合讓寶寶吃。
可以選擇成人化的食物中,較軟、較易咀嚼的食物。
除了大人幫忙餵食之外,也可以培養寶寶自己進食的能力,媽媽不妨為寶寶另外準備一個防水圍兜以及一支適合抓握的小湯匙,讓寶寶自己也舀食物來吃,這樣還能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以及自理能力。
三餐漸進改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一天約提供三~四次副食品,二次的牛奶。
開始訓練寶寶改用水杯喝水,最初可先用裝有吸管的水杯,慢慢再改為一般的鴨嘴杯。
副食品形態:半固體或固體。
副食品建議: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與煮爛青菜等。

月齡:12個月以上
發展狀況
過了1歲,寶寶已經慢慢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不妨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
訓練重點
提供給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只要寶寶願意,可以提供大人化的食物給他,不過,還是要觀察一下寶寶的消化吸收反應。
大概到寶寶1歲半左右就能完全提供和大人一樣的食物,只是有些食物需要幫寶寶切成合適的大小或塊狀,但不要切得太細。
提供寶寶比較容易舀或抓握的食物,最好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
平時可提供寶寶一些訓練或刺激口腔動作的玩具,例如小喇叭、哨子等,也可以教寶寶吹紙片、泡泡等。
副食品形態:固體為主。
副食品建議:可給予易消化的六大類食物。例如魚肉、白飯、切成段青菜、切成塊水果。

Chapter 3 優缺點
訓練咀嚼能力的好處
1.讓寶寶順利從副食品慢慢轉為成人化的食物。
2.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
3.有利於寶寶的營養吸收。
4.有助於牙齒的發育及排列。
5.有助於臉部、口腔肌肉的生長。
6.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會影響未來說話的發展。
7.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手眼協調的能力。

阻礙咀嚼發展的錯誤做法
*沒有把握副食品關鍵期:寶寶學習咀嚼、吞嚥動作的關鍵時期就在於4~12個月大。家長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時間,最慢不要超過6個月大,家長就必須添加適當副食品,否則可能會影響寶寶咀嚼的發展。
*把食物烹煮的太軟爛:即使是大寶寶,有些家長仍認為他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因此,只提供稀飯或煮爛的青菜、肉類,而讓寶寶沒有機會嘗試需要咀嚼的食物。
*主副食需要調整:寶寶大約10個月大開始,主食就要調整為以副食品為主,牛奶為輔,讓寶寶有足夠訓練咀嚼的機會。

裴仁生 醫師
現任 署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任
經歷
桃園榮民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提昇孩子身體動作智能的20種遊



 

台北市立師院特教系教授兼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陳龍安


在多元智能的領域裡,身體動作的智能跟語文、數學、音樂內省與人際智能一樣重要,但此項智能受限於升學、考試制度,為大多數父母所忽略;事實上,身體和心靈是合而為一,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頭腦。


有些孩子要他唸書、做數學題目,簡直就是要他的命,屢學屢敗,越來越沒有勁;好像一個學習障礙的孩子。但是要他去打球,或是幫忙敲敲打打的事,卻十分有勁;而且一學就會,就像是一個資優的孩子一樣。

暸解孩子身體動作智慧傾向
「我念了,可是我馬上就忘了;我看了,可是就是記不牢;但是只要我做了,我就會了。」這是一種實作型,動手做的智慧,我們稱之為「身體動覺」(badile-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這是一種善於運用身體動作來表達心裡的想法,製作事物的一種智能。這種智能包括兩種能力,一是能靈活運用技巧來靈活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例如:影視明星、演員、舞者或是運動選手等;另一種則是能力是擅長運用各種技巧,來控制自身以外的事物,例如:雕塑家、裁縫師、機械師或是外科醫生等。

這種智能包括協調、敏捷、平衡、和諧、速度、準確性,以及對外界事物的感受性。父父母想要暸解孩子身體動覺智慧的傾向,一般而言,可以由下面孩子的一些行為,來察覺他身體動覺智慧的特徵:
1. 比別的小孩早爬和早走。
2. 聽到音樂的聲音,全身都會動起來,且手舞足蹈。
3. 凡是都喜歡動手做,舉凡玩泥巴、捏黏土等,只要是親自操作過的,大多都會記得一清二楚。
4. 喜歡跑、跳、碰,教擅長於運動。
5. 說話時,會用表演(手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喜歡演戲或角色來扮演活動。
6. 喜歡觀看運動性質的節目,如看球賽轉播或運動新聞,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7. 愛好戶外活動,例如:騎車、爬山、溜冰等,或是動的遊戲。
8. 跟同伴一起玩時,常會有一些自創性的遊戲和想法。
9. 每次在體能活動中,都會顯露出優美的平衡感以及靈巧性。
10.每次在遊戲或扮演的活動當中,都喜歡做一些誇張的動作。
11.喜歡實作、參觀、採集、設計的學習活動。
12.看到別人的動作,一學就會模仿「秀」出來,常讓人感到惟妙惟肖。
13.太長的時間總是坐不住,動來動去顯得沒耐力,煩躁不安。
14.具有手工的才能。
15.喜歡將一些東西拆解再組合。

或許可以從上述孩子的一些行為特質中,父母可以暸解什麼樣的孩子,具備有「身體動覺」智慧的潛能,也可從此獲得一些指導孩子發展這些智能的探索。如果能將這些潛能發揮,不但能增進孩子在學習上的學習能力,也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提昇。當然,孩子的智能發展是多元性的,他可能除了身體動覺得傾向外,也兼具其他智能的特長;相輔相成,因勢利導都能促成孩子的充份發展。

促進身體動覺的20種遊戲
讓孩子能玩出聰明、玩出智慧,是每位父母所期盼的,以下將介紹二十種促進孩子身體動決智能的遊戲,希望能幫助父母為孩子開啟另一扇智慧的窗。
(ㄧ)比手畫腳:給孩子一個詞或語,讓孩子運用肢體動作(不可用言語暗示)表演出來,讓大家來猜一猜這個詞或成語是什麼。這是一種概念動作化的表演,可以由一個人或是幾個人一起來表演,相互補足漏缺,讓大家能很快猜出來,也增加孩子的勇氣和信心。

(二)身體密碼:這個方法是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代表某個注音符號或是數字,例如:左大拇指代表「ㄅ」,右大拇指代表「ㄆ」,摸頭代表「ㄛ」,手交叉代表「ㄨ」,伸出右食指與中指是「ㄚ」……;用身體的動作來敘述一件事,看誰能最先解出密碼。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用數字,幾次後再讓孩子商量字訂他們的身體密碼,採小組競賽的方式,更會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語興趣。

(三)聾啞默劇時間:自訂一小段時間,聽不到講話的聲音,也不可以開口講話,只能用口語、手勢來表達意見;也可以由家長出個題目讓孩子表演默劇。

(四)家庭劇場:利用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可以利用客廳當舞台,指導孩子表演話劇;或是讓孩子把喜愛的玩偶、玩具拿出來,做角色扮演或是辦家家酒。

(五)有肢體動作的運動:讓孩子做些翻筋斗、學動物走路,扭扭屁股、動動雙眼,轉轉膝蓋、動動鼻子,閉上雙眼做單腳站立的動作越久越好,一邊站一邊哼著兒歌;也可以模仿打太極拳的動作,配合口訣做一些動作,也可以自創拳法。

(六)自己動手做:會自己動手做的孩子比較勤勞,也能表現出身體動覺的智慧。家中的油漆、洗地、包水餃、清理雜物、種植小盆栽,甚至於玩積木等,讓孩子有機會從中學習。

(七)組織家庭球隊:全家或與鄰居的孩子們組成一支籃球(壘球、足球、排球或是其他的運動……)隊,為他們製作運動服裝,定期練習或是利用假日,與其他隊伍一起舉辦聯誼賽,有助於孩子的相互激勵。

(八)拜師習藝: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運動(如游泳、網球……);或是武術(如柔道、空手道……);手藝(如紙工、木工、紙雕……);舞蹈(芭蕾、律動……)。

(九)盲人走路:讓孩子戴上眼罩,在別人的引導下,練習用手去觸摸身旁四周的事物;也可以玩躲貓貓的遊戲,或在有人協助下探索如何走出大門。

(十)指壓按摩:有機會帶孩子去參觀啟明學校,或是附近的盲人按摩店,參觀盲人是如何替人家指壓按摩;有時也可以親子互相按摩,並討論如何按或那邊按摩最舒服。

(十一)冒險活動:冒險是指讓孩子有接受新經驗的機會及挑戰,讓孩子將來能面臨危險又能解決問題。冒險的活動有很多種,如帶孩子去爬山、下水摸蝦、攀岩、爬樹抓蟬……等都是。有時也讓孩子嘗試點一些從來沒吃過的菜、做實驗、自己炒一盤菜、疊羅漢等,都是一種肢體動作的冒險活動。在冒險活動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以及預防的措施。

(十二)常規動作:將孩子每日的生活常規,設計一個特定的動作,例如:雙手做摸臉的動作,父母可和孩子一起來討論設計這些動作,實施一段時間後再做修正。當父母希望孩子做某項工作時,只要去比那項動作的姿勢,孩子跟著做這個姿勢,就表示他們知道了;這樣也可以去避免父母的嘮叨。

(十三)人體雕塑:親子的模仿活動,首先父母要站立著,讓孩子自由調整姿態,例如把腳抬高一點,把頭歪向一邊,調整好之後,孩子必須跟著做這項姿勢,然後父母再調整其姿勢;越奇特越好,讓親子一起同樂。

(十四)手指遊戲:我們的雙手就是我們的外腦,訓練手指的靈巧有助於孩子智能的提昇。手指的遊戲有很多種,在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玩「大拇哥,二拇弟……」,最好可以一邊唱一邊表演。以下也列舉一些遊戲:
1. 對於熟悉手指名稱的孩子而言,可以和他一起玩猜手指的比賽;將左手的五根手指頭對齊彎曲,並用右手包住,僅露出五個手指尖,然後讓對方來猜猜看那根是中指、無名指……。
2. 用有韻律的辭句代表,並觸及各身體部位,考驗一下手眼協調的能力。例如:草原茫茫(摸頭髮)、走過廣場(摸額頭)、經過小橋(從鼻子走過)、繞過池塘(繞過口邊)、在懸崖下(摸額下)、哈!哈(哈癢咽喉)。
3. 手指體操:伸出左右手,從1數到10,並依次彎曲手指,雙手動作不同,考驗孩子的反應能力。
4. 利用手電筒玩影子遊戲,也可以玩皮影戲。
5. 玩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也可以用腳來代替手做猜腳活動。
6. 身體疲憊時,跟家人一起站起來伸伸懶腰,做做體操。

(十五)角力遊戲:有各種不同的玩法:
1. 跪坐角力:跪坐好之後,臀部不可以浮起來,設法將對方推倒。
2. 對拉角力:用單手拉推對方,不可以移動腳步。
3. 單腳跳角力:雙手交叉,單腳跳動接對方,看誰的手張開或腳著地都算輸了。
4. 臀部角力:背對著背,碰縮臀部,誰的腳步移動就算輸了。

(十六)跳繩遊戲:買一條跳繩可在室內或室外遊戲,除了健身外又可訓練孩子的機敏度,以及觀察判斷的能力。
1. 單人跳或是待人跳。
2. 一人跳玩之後,再輪下一位。
3. 一人先跳,第二人進來一起跳並可玩猜拳遊戲,輸的人先離開,換第二人進來再猜拳。
4. 多人一起跳,逐一或一起離開。
5. 也可運用繩子玩套圈圈的遊戲,例如:先將繩子往前甩成圈,滑向對方套住對方的手。

(十七)抬轎子遊戲:父母可將雙手搭組成一個簡單的轎子,讓孩子跨坐在雙手上,可以跟別人一起玩抬轎打仗遊戲,這是個既刺激又有趣的遊戲。也可以將孩子緊緊的抱著旋轉,向在坐雲霄飛車一般。

(十八)騎竹馬或踩高翹:用兩根有竹節的竹子,裝上蹬腳;也可以用木條做成有踏腳的長棒,讓孩子踏腳著地慢慢的走,然後再抬高走。也可以用空的奶粉罐,穿上兩條繩子當高蹺,在客廳放上新年的音樂走路,煞是熱鬧。

(十九)草木製造遊戲:在野外有許多草或野花,可以製作成項鍊、胸花;也可以用草繩編成美麗的圖案;用許多風草穗綁成小掃帚;用豆莢到翻過來,變成可愛的綠色小船……。

(二十)善用電動玩具:電腦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孩子也會隨著時勢所趨,熱衷於電子遊戲。其實如能妥善運用、悉心的指導,可以讓孩子從經驗當中,學習到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遭遇的情境;敲打鍵盤、使用滑鼠,可以訓練手眼協調。許多遊戲光碟的設計,也都蘊含有寓教於樂的構想;只要父母能為孩子慎選一些遊戲軟體,陪孩子一起玩,引導孩子進入多媒體及網路的世界,這都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給他健全身體和靈活頭腦
在多元智能的領域裡,身體動作的智慧,跟語文、數學、邏輯、空間、音樂、內省與人際智能一樣重要;但此項智能的發展,常常受限於現在的升學、考試制度,而為大多數父母所忽略。事實上,身體和心靈是合而為一的,有健全的身體,才能有靈活的頭腦;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傾向於身體動作的智慧,他善用身體去認識、暸解事物,他們是好動型、觸摸型的學習者。

父母想要提昇孩子的智能(IQ),要善加利用他們的特長,而情緒智商(EQ)的作用,在於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不會用身體去侵犯別人;創意(CQ)的涉入,是促成他們去做肢體動作的創作,而大動作中的舞蹈、體能;以及小動作如手工藝中展露其創意特色,而有傑出的表現。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至6個月孩子的活動設計


新生兒通常睡得很多,但是當他們醒來時,他們喜歡溫暖、舒適喜歡有人能照料他們的生理需要。從最初數週開始,小嬰兒就會用他的感官留意周圍所發生的事物。從3個月到6個月開始,嬰兒常睜著眼睛看,豎著耳朵聽,手和嘴也是忙個不停,這段時間,感官性的活動對嬰兒很重要。4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可以連續玩一個小時之久,翻身、坐、爬,已經使孩子對自己及周遭有多一層的認識,有關大肌肉的活動也愈來愈需要了。


     適合的玩具


    會嘎啦嘎啦響的玩具


    音樂盒(有些動物造型的音樂盒,眼睛、耳朵都會動)


    填充動物、填充娃娃(最好不要是長毛的)


    顏色鮮亮的布製小球


    可以讓小手觸摸和探索的玩具


    大的軟球(不要買海綿式的)


    風擺動


    軟的塑膠娃娃(最好全部是塑膠或布製,不要有任何凸出的配件)


    軟積木(布製品或軟皮的外表)


    風鈴


    嬰兒的書


    安全鏡子


p   建議活動


    躲貓貓:把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放在小毛巾下面,問他「你的玩具呢?」或「你的小熊呢?」當你打開小毛巾時說「躲貓貓」,你也可以用雙手遮著自己的臉,再打開時說「躲貓貓」。


    你說我說:當嬰兒喃喃自語或玩口水發出無意義的聲音時,模仿他的聲音,並且聽聽看他是否會再發出這種聲音,妳的模仿能鼓勵嬰兒繼續練習發音。玩口水或喃喃自語是語言學習的開始,多和孩子說話,說妳正在做的事,如:我現在要幫寶寶洗澡了,我先脫寶寶的衣服,脫外衣,再脫內衣,再脫褲子和尿布……等。或孩子周圍所發生的人事物,如:大哥哥在玩球,小姊姊在唱歌。


    搖玩具: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會和妳玩玩具,尤其是能發出聲音的玩具。拿著嘎啦嘎啦響的玩具,輕輕搖動發出聲音,並且慢慢移動位置,讓嬰兒的視線隨著移動。把玩具放在(或掛在)他能摸到或踢到的地方,讓她試著抓或拍,45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可以自己抓著玩具發出聲音了。


    踢踢踢:很小的孩子就會踢腿踢腳,哭的時候會全身運動,校(高興)的時候也會手舞足蹈。在小嬰兒的腳邊放幾個會發出聲音的不倒翁或是小動物,當嬰兒踢到腳邊的玩具時,他會愕然也會很興奮的再嘗試。如果有時必須把嬰兒放在小床裡,可以製作一串綁著各種安全小物品或小玩具的軟繩子掛在床尾,最好在腳能踢到的高度,記得必須綁緊並隨時檢查。


    做鬼臉:為孩子在牆壁貼一塊塑膠安全小鏡子,或抱著孩子看大人使用的鏡子。讓孩子從鏡子中看見另一個嬰兒,他動,鏡子裡的他也動,他做鬼臉,鏡子裡的嬰兒也做鬼臉;有反應的東西,小嬰兒都有興趣。當然,妳也可以為孩子在鏡子前做各式各樣的表情,知道嗎?妳的臉對孩子十分重要,嬰兒從妳的臉上學會與人親密,也慢慢認識人的喜怒哀樂,而平常嬰兒最喜歡的是這副臉會對他笑,會對他說話,會對他唱歌。


    手指搖:這是配合手指或手的動作的兒歌,孩子十分喜歡。例如:「炒蘿蔔」和「呷米」、「蟲蟲飛」,動作及內容如下:


「炒蘿蔔」——


炒蘿蔔、炒蘿蔔、炒炒炒


(一手握著孩子的手使其手心朝上,另一手沿著孩子的手心及手臂往上做炒菜狀)


切蘿蔔、切蘿蔔、切切切


(動作形式同上,炒菜改成切菜)


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動作形式同上,改為捏餃子狀)


火車過山洞


(用食指及中指走路,慢慢往上移動到孩子的腋窩哈癢)


「呷米」(台語)——


呷米,呷米,呷米


(握著孩子的手,左手手心朝上當米槽,右手食指當雞喙做吃米狀;左手手心朝下,右手手指從下面去頂左手手心)


飛天,飛天,飛天


(左右手手指輕輕碰幾下之後各往左右上方飛)


「蟲蟲飛」——


點點蟲蟲飛,點點蟲蟲飛


(握著孩子左右手的手指,指尖互碰念到「飛」的時候再分開)


    小姐騎馬:這是親子間的好活動,大人坐著,讓嬰兒坐在腿上,配合兒歌的節奏,輕輕上下抖動著腿,嬰兒則跟著上上下下,節奏及速度的快慢可隨意變化。除了讓孩子做腿上外,大人也可以躺著,雙腳合併縮屈緊靠自己身體,扶著孩子趴在大人的小腿上(如圖)。這個動作的另一變化是大人可以屈伸雙腳,告訴孩子這是「坐飛機」;也可以讓孩子坐在大人蹺起的腳背上,大人晃動腳,孩子跟著搖動。


    看圖說話:嬰兒雖然在這段時間還不會說話,但是他會喜歡看東西和聽妳告訴他那是什麼。妳可以抱著孩子介紹他看家裡的東西,並一一告訴他那是什麼。也可以準備一些十分簡單、顏色鮮麗的較大張圖片,告訴孩子那是什麼。每張圖片停留一下,讓嬰兒看仔細。


    摸一摸:準備一些觸感不同的安全物品,讓孩子輕輕摸(如:毛毯、毛巾、絨布、絲巾、書、棉花、玻璃……等);有些東西是固定無法移動的,妳可以抱著孩子去摸摸(如:牆壁、地磚、地毯、窗簾……等)。


    嬰兒的童謠:嬰兒在媽媽肚子裡就喜歡聽音樂,如果妳能抱著嬰兒一起唱歌做簡單的動作,孩子定很喜歡。以下介紹幾首簡單又有趣的童謠。


「合攏張開」、「拍手歌」、「頭兒、肩膀、膝、腳、趾」


    倒著看媽媽:幫助孩子以不同姿勢看同一件東西,如躺、臥、坐、爬、站、走,所看到的東西角度不同,樣子也不同。


    「鼻子,鼻子,鼻子,mmm」:用手指碰觸嬰兒的鼻頭,說「鼻子,鼻子,鼻子」然後用妳的鼻子去碰他的鼻子發出「mmm」的聲音。等孩子會注視你時,還可以增加另一些五官介紹----「眼睛,眼睛,眼睛,眨一眨」;「嘴巴,嘴巴,嘴巴,YmYmY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6個月到12個月孩子的活動設計



此時嬰兒已經開始了解一些話語,喜歡完簡單的語言遊戲。當妳對著他說話,或指著東西告訴他名稱時,他會用心聽妳說,聽妳介紹。他開始熱切地模仿周圍人物的各種聲音、動作和表情,他喜歡玩鏡子的遊戲,重複念唱簡單的手指搖或兒歌可以逗他開心。到外面散步、到公園盪鞦韆、溜滑梯逐漸成為嬰兒嚮往的活動之一。


     適合的玩具


    各種大小的塑膠量杯,或其他可以堆疊、互套的安全容器。


    內容簡單的故事(或兒歌)圖畫書


    有美麗圖片的雜誌、商品目錄或照片本


    不會摔破的盤子、杯子、湯匙


    鈴鐺、有按鈕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軟梳子


    軟積木(或紙積木)


    塑膠槌子


    布書、玩具型的書


    洗澡用的玩具


    磨牙玩具


    不娃娃、填充動物


    可捏壓的玩具


    喜乾淨的柳丁


p   建議活動


    追追追:陪已會爬或正在學爬的嬰兒玩追逐的遊戲,每次追到他就抱抱他,這是此年齡最喜歡的遊戲之一。


    模仿遊戲:這年齡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當妳看見孩子搖動他的手或輕拍桌子時,重複他的動作,很快地,他就能頓悟,隨著妳的動作不斷練習。


    鏡子遊戲:帶著他在鏡子前面輪流做鬼臉和發出有趣的聲音,例如:示範皺鼻子、笑臉、擠眼和愁眉苦臉的各種臉部表情。指著他的眼睛、鼻子、嘴巴,告訴他這些器官的名稱;讓他自己用小梳子試著梳頭,也是有趣的鏡前活動。


    「藏起來找到了」:拿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將他藏在毛巾或小毯子下面,再弄出聲音並幫助孩子循著聲音找玩具。


    滾球:當孩子能坐穩之後,可以和他玩吹氣式的沙灘球。孩子坐好後,幫他把雙腿分開,妳也以同樣的姿勢坐在他對面。妳先將球滾給他,再鼓勵他把球滾給妳。如果妳帶的孩子不只一個,妳可以安排大家坐成一個圓圈,再由妳輪流滾球給每個孩子。


    「哪一隻手?」:拿一個小玩具或一塊糖果,放在自己任何一隻手的手心中,兩隻手各握成拳頭狀,問孩子玩具在哪隻手?孩子猜錯或還不會玩時,妳可以自動打開有玩具的手,說「這隻手」。


    玩水球:將氣球套在水龍頭的出水口,慢慢將氣球注入水成六分滿,氣球口綁妥,放在小臉盆內,讓孩子摸著玩。夏天也可以將水球放在冷凍庫結成冰球玩。


    拿給媽媽:這是一種語言遊戲,請孩子拿他熟悉的東西給某人,例如「拿球球給爸爸」、「拿拖鞋給媽媽」,這活動可以測試孩子是否已知道「誰是誰」以及東西的名稱。


    車車過山洞:將紙巾或保潔膜用畢後的長紙軸留下來,斜放在地板上,教孩子將小汽車放進紙軸中,小汽車會從另一邊的動口滑出來。


    敲節奏:用自己的手或準備一枝大木匙給孩子敲小鼓,你先按著簡單的節奏敲,再給孩子敲。當然孩子一開始一定是隨興敲,慢慢地,他就會明瞭節奏的意思了。


    玩具排對站好:將娃娃,填充玩具或玩具小人、小動物、小汽車排成一隊,孩子看過一次後,他也會自己玩這個遊戲。


    果醬畫餅乾:給孩子一小碗果醬和幾塊餅乾,讓孩子自己將果醬塗在餅乾上吃,這或許會弄得黏答答的,但是對孩子而言,卻是一項經驗的學習。


    丟丟丟:這段時間孩子十分喜歡丟東西,且樂此不疲,可以準備一些布球、沙包、小枕頭之類的物品讓他丟,這也是一種大肌肉的活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的父母最愛做的蠢事


 


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們說:太髒了,不許玩!


  注解: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掐滅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縮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間


  2.孩子想自己吃飯,我們說:搞得到處是;飯都冷了……媽媽餵!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識、孩子的動手能力就這樣被扼殺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們說:寶貝,我們上醫院,打點針就好了!大夫,用點好藥!


  注解:我們的盲目和無知直接導致孩子成為一個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讓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醫療創傷,讓世界多了多少耐藥菌和不治之症


  4.孩子想要自己洗碗,我們說:別把衣服弄髒了;水這麽冰;別把碗打碎了……


  注解:孩子眼裏原本就像遊戲的勞動,因為你,愉快的勞動變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縮,毫無陽剛之氣。


  5.孩子上學了,我們說:你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不懂不要亂講……


  注解:孩子不敢問為什麽,怕老師說,怕同學笑話;孩子只知道接受、從衆,沒有創造力,甚至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6.孩子說,爸媽,我長大了,也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們說:好孩子,你讀好了書就行,什麽都不要你做。


  注解:一個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機會,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女)子漢的機會就這樣被你熄滅在萌芽狀態,成長為一個畏縮的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7.孩子學習不好,我們說: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麽也不要做,為什麽連書都讀不好,你真是丟盡了我們的臉!早知道……


  注解:在孩子心裏,他們看不到愛,他們認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場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財産,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罷了


  8.孩子不知通過什麽途徑想到感恩,他對你們說:爸媽我愛你們,你們辛苦了!我們說:愛什麽愛,你拿什麽來愛?讀好書,聽話就是最好的愛。


  注解:愛原來就是這樣的功利、現實和殘酷!愛的種子沒有開花就已凋謝;愛的能力還沒形成就被打擊;


  9.孩子學習很好,脾氣也很壞,懶得出奇,我們說:沒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學習好,什麽都無所謂。


  注解:我們忘記了,一個人先要成人才能成人的道理,我們舍本逐末,把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養任意地踐踏


  10.孩子真的是終于是長大了,他個子比你大,可是什麽也不會幹,什麽也不想幹,他吃你沒商量!這時我們黔驢技窮了,我們說:等他成了家,有了老婆孩子就好了,可是你至于發現麻煩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注解:欲訴無人能說,悔,腸子都悔青了!或者幹脆做個“祥林嫂”


  11.或者他文憑比你高、錢賺得比你多,可是孩子跟你沒話說,甚至不著家,我們說:這是代溝,孩子跟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注解:可是,你難道沒有反省過,這是多麽的悲哀:我們辛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只有義務,卻缺少溫情!我們原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長,我們原本可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統合與嬰幼兒

  感覺統合是一連串的神經處理過程。大腦在接受外界的感覺刺激之後,經過註冊整理.組織之後,促使身體對這環境做出適應性的行為。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不只會影響孩子的動作知覺.認知的發展,也與孩子的親子關係社交技巧.自我概念及早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密切的相關。

1-2歲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


ㄧ歲的孩子
  此時的孩子正開始學習走路.說話及計劃更複雜的動作與更有效率的完成這些動作。如果在此時,這些感覺整合能力沒有完整的發展,則往後的各項發展都將顯的困難重重。

對觸覺的定位
  ㄧ個良好的動作計畫能力取決於孩子能夠有準確的觸覺系統。在剛出生時,嬰兒可以知道他被碰觸到,且這些碰觸會影響他的情緒狀態,但他並不知道他被碰到身體的哪個部位,且他的反應通常是出自於反射而非自主意識下的行為。而在一歲之後,孩子可以粗略的知道他被碰觸到什麼部位,並能夠自主地做出反應。
  感覺整合不足的孩子便不能正確的知道他們的身體結構或是某個部位的動作,因此他們在學習操作物體上便有困難。他們可能可以學會坐.站.走,但在玩玩具.扣鈕釦.拉拉鍊或是使用餐具上就會出現難題。如果你看到一個孩子總是東摸西摸或是丟擲物品的次數比一一般同年齡孩子多的話,則她的觸覺整合能力可能不足,所以他必需不斷的從他的手去獲得觸覺的資訊。.

移動
  在此時期,孩子會練習使用無數不同的動作來獲得額外的感覺刺激,以了解它本身的肢體如何運作以及如何操弄外在的環境。他會拿起物品並丟擲.推拉玩具.在椅子上爬上爬下.不停的探索家中的環境與屋外的世界,不斷地吸收新的資訊,但這也常讓父母們感到擔心與煩惱,但如果孩子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感到興趣,則父母們或許更應該感到煩惱。一個孩子需要與外在環境做互動就如同他需要食物與愛一樣的重要。

身體知覺
  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被揹在背上.騎腳踏車.游泳,這些活動可以提供許多感覺刺激。這些刺激告訴孩子們重力的感覺與如何運作.身體不同的部位是如何移動的.什麼東西會讓你感覺舒服而什麼友會讓你感覺受傷或不舒服。這些感覺的資訊在我們的大腦裡形成了一張身體的地圖,我們稱為”身體知覺”。隨著孩子不斷的移動,大腦慢慢的建構出身體的地圖,並儲存了大量的感覺資訊,好在日後孩子可以用來控制自己的動作以做出正確的反應。有良好的身體知覺時,才更有助於孩子去了解這個世界的面貌,


  孩子們具有強烈的動機去探索外在的空間,在他們會走之前,他們就已經學會爬到一些大人們難以想像的地方作探索了。為了爬行,孩子必須將動作感覺與地心引力作良好的整合,且更進ㄧ步的整合了身體知覺與視覺。爬行,除了建立大量的”感覺-動作”能力,更是日後發展視覺空間概念的重要ㄧ環。

個性
  在此時,建立自我概念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如果這些感覺刺激讓孩子們感覺到有安全感以及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則他將能發展出自信心。 他將會感覺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再受制於地心引力,他可以自己站起來,可以走一段較長的距離,可以跳,可以爬,可以上下一個小小的障礙物等。
  在將近兩歲之時,孩子將開始發現他可以指揮控制他的生活,並開始讓其他人注意他。許多小孩在此時常會使用”不”這個字來展現他的獨立性。這對許多家長來說或許會覺得有些挫折感,但對孩子發展社交技巧來說,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
  雖然在此時孩子已初步感受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離一個可自主的個體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他需要許多的支持.鼓勵與安慰,而這些感受來自於擁抱.慢速的搖晃.親吻等,當他們暫時地失去控制時,這些感覺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整理自己。


二歲以後
  在2到7歲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感覺統合來說是一段關鍵的時期,在此時孩子的感覺統合日趨成熟,孩子的內在動機會使他們更加活躍,且會運用他的身體去學習許多許多的事情,他的適應性行為會更為複雜,且每一個行為反應都將能擴展孩子的感覺整合能力。另外,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習使用工具,像是刀叉剪刀.筆..拉鍊.扣子等等,每一個活動都需要大腦提供相關的感覺資訊,而這些資訊皆來自於之前活動的經驗。

感覺統合與學習的相關聯性
  感覺統合是一連串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若其中一環節出現錯誤,則孩子便將出現不適應環境的行為,也將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狀況。一般來說,感覺統合異常分為兩大部分,一種異常發生於感覺輸入之時,我們稱之為”調節失調”。所謂的”調節失調”是指我們的大腦對於輸入的感覺刺激無法做良好的註冊與調節,導致大腦對感覺刺激有了錯誤的詮釋,導致孩子出現反應過慢.感覺防禦及對感覺刺激有嫌惡反應之情形,孩子可能會逃避感覺刺激,行為表現上會較為退縮.膽子小.反應不足.害怕新環境.不喜歡與人接觸.不喜歡動等等;另一種則發生於動作輸出之時,我們稱之為”運用不能”。所謂的”運用不能”是指我們的大腦在指揮動作或是區辨能力上出了問題,孩子會出現協調性差或是身體失用症等情形,孩子會表現出動作較為笨拙.或是力量控制不當,孩子也可能會因為這些笨拙的動作,而被同學當作小丑或自己故意做出小丑行為以獲得同學的友誼。
  有時候,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在家可以做好每件事,但在學校學習時卻有很大的困難,那是因為在學校需不斷的重複”讀””寫””算”等基本作業,而這些作業事實上都是一連串複雜的感覺處理過程,需仰賴有良好的感覺統合基礎方能完成。在學校之中,有許多小事情需要孩子們去做,若沒有良好的感覺統合,則孩子很難學習如何繫鞋帶、不知道如何握住鉛筆,而不至於將鉛筆折斷、很難從一個活動中轉換到下一個活動中、或總是忘記到學校與教室的路等等。這類的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的,讓你不得不催他快一點,而他也總是很難一次記住兩個步驟以上的指令,如:將你的書本拿開,然後拿出你的鉛筆”。
  在教室裡,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中的聲音或光影影響而分心,或是因為其他人在做不同的事而受到干擾。他的大腦被過度刺激,不斷的在活耀以及對環境作反應。那些在教室裡跳來跳去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想去做那些事,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失去了控制,使得孩子很難專注與專心,當然對老師的上課內容就無法了解了。

如何發現異常與建議活動
感覺統合異常之行為特徵
  如以上所述,感覺統合能力不足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及人際互動等,但通常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異樣時,多是在孩子在學習上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時才會被注意到,而此時孩子早已遭受到不知多少的挫折與責難了。因此,我們該如何從早期發現孩子感覺統合上的困難,並盡早幫助孩子,讓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路上能夠更順利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現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的困難:

1.感覺調節能力
孩子如果感覺調節能力不佳,可能表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 不喜歡被擁抱.碰觸.洗澡.洗頭.剪指甲.剪頭髮
 害怕高處.不愛移動.身體僵硬
 不喜歡較吵雜的聲音,如:電話鈴聲.玩具音樂等等
 迴避視覺得刺激,如:人的臉孔
 在九個月之後仍喜歡咬東西
 在操作物品時常用力過大
 特別喜歡旋轉且旋轉後不易頭暈
 特別喜歡跑.跳.旋轉.搖晃

2.動作發展:感覺統合異常之孩子在動作發展或動作表現上較同年齡兒童遲緩或笨拙,這類孩子的行為表現多為以下幾種:
 肌耐力不足
 不愛動
 經常坐著
 喜歡用”W”型坐姿
 平衡能力差
 在物品操作上有困難
 害怕嘗試新事物
 挫折忍受能力較差

建議活動
1.前庭覺:前庭覺活動的特點便是頭部動作要與地心引力有相互的移動產生,所以舉凡走.跳.跑.旋轉.倒立等等皆有前庭覺刺激,而前庭覺刺激量的大小取決於相對速度的快慢,速度越快,刺激量越大。每一個小孩所需要的前庭刺激量不同,在給予前庭刺激時要多注意孩子的表現 ,若孩子出現臉色發白.冒冷汗的狀況,則應趕緊停止。建議活動:番跟斗.盪鞦韆.溜滑梯.跳床.跑步.在旋轉椅上旋轉


2.本體覺:因本體覺的受器在關節裡面,故舉凡出力氣的活動,關節擠壓的動作皆有本體覺的輸入。前庭本體覺整合能力不足的孩子在肌力與肌耐力的表現上較差,故剛開始訓練時容易感到疲累,建議慢慢增加孩子持續的時間。建議活動:小狗爬.用手走路.推拉重物.倒立.

3.觸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觸覺的刺激。觸覺過於敏感的孩子,建議給予減敏感的活動,如:身體按摩.在視覺的引導下嘗試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由細到粗).。而對於觸覺敏感度不足的孩子,可以給予增加觸辨覺的活動,如:在沙箱內找東西。

4.視覺:可以多利用具有光刺激的玩具讓孩子練習視覺的追蹤能力,如:將螢光棒藏起來讓孩子找找看在哪裡.利用手電筒讓孩子找一找光點在哪。也可以與孩子練習丟接球.走迷宮的活動,增進手眼協調之能力。

5.聽覺:利用不同的樂器訓練孩子的聽覺辨識與專注力。如:讓孩子猜猜看是哪一個樂器發出聲音或是猜猜看有哪幾種樂器發出聲音.也可以在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練習選擇主要的音源。
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感覺刺激種類與數量不同,需視孩子的情況而定,家長若發現孩子再發展或是行為適應上有異樣,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士之評估與介入。

問題討論
1.我的孩子1歲了到現在還不會走路,是不是感覺統合出問題


ANS:就孩子的發展歷程上來看,一歲正是孩子準備學走路的時候,而要到大約1歲半孩子才能夠較穩定的放手走路,因此,媽媽此時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與技巧幫助寶寶們練習走路。媽媽可以先讓寶寶扶著傢俱或是推東西向前走,或是讓寶寶練習放手走路,但大人須在後面扶著臀部兩邊以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寶寶不太愛移動,或是對移動或感到害怕,則就需考慮是否感覺統合上有問題。媽媽若感到疑慮,建議尋求專業的治療師評估。

 


2.我的孩子1歲半,還不會自己拿奶瓶喝牛奶,到底是為什麼


Ans:孩子不會自己拿奶瓶喝牛奶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可能孩子的肌肉張力及肌力不足,無法抵抗奶瓶及地心引力的重量而將手檯高,或是因此在拿奶瓶時會感到手酸,因此不喜歡自己拿奶瓶。二是因為孩子手部的觸覺較敏感,奶瓶的材質或是溫度讓孩子感覺不舒服,故孩子也可能因此不喜歡自己拿奶瓶。
建議媽媽再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若有任何發展異長的現象,仍需尋求專業人員的評估。


 

3.我的孩子手和眼睛有時候無法配合,我應該如何幫助他?

ANS:要增加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可做以下幾項活動:

1. 視覺追蹤活動:利用各種會發光的道具,讓孩子用眼睛去追蹤或是用手去抓取,訓練視覺追尋之能力。

2. 走迷宮:可以和孩子玩手指走迷宮之遊戲,兩條線的間距可以由寬變窄,由彎曲度小到彎曲度大,以增加孩子手部控制之能力。

3. 丟接球:可先由將球丟到孩子面前,讓孩子用雙手接球,再改變成球落在不同方向 ,讓孩子去預測及追蹤,可訓練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與雙測協調能力。
影響孩子手眼協調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建議家長還是要找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讓寶寶玩出聰明
 

對寶寶而言,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吃以外就是"玩",遊戲是寶寶重要的學習管道。 因此,媽媽如果知道該讓寶寶玩什麼,對寶寶的聰明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以下是專家的建議:


出生嬰兒
掛一個會動的音樂玩偶在寶寶床邊,離寶寶眼睛距離25公分處,2~3天更換一下位置,以聲音及動作吸引寶寶注意。
2 個月的寶寶
躲貓貓:可以增加寶寶視覺與聽覺的刺激。
遊戲方法:在寶寶面前,用手、手帕或毛巾把自己的臉遮住,然後在拿開的同時發出聲 音,引起寶寶注意。
4 個月的寶寶
寶寶開始會用嘴巴來發現新的事物,為寶寶選擇玩具時,必需選擇符合安全玩具檢驗、有信譽公司所製造的品質才有保障,例如:柔軟的材質、容易清洗、外殼的漆不易脫落、接合處不易脫落或散開等。
5~6個月的寶寶

寶寶開始會用手的觸摸來學習,選擇由不同材質組成的玩具,如:有小圓球、小鈴鐺組合成的手搖環(必須是不易鬆脫,可以讓寶寶放在嘴巴咬的安全材質)。這樣,寶寶可以用手接觸不同形狀、材質與聲音的玩具開始把所有的感覺做整體統合。 遊戲方法:拿著能發出聲音,色彩鮮豔的玩具給寶寶看,示範發出聲音的方法,然後再 讓寶寶玩,在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寶寶有機會觸摸不同物體與材質,能加速 寶寶的學習。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同年齡寶寶補水方案



 


寶寶的身體比大人更需要水分,除了日常從媽媽的奶水中獲取水分,還需要額外的水分補充。但是,究竟怎麼補、補些什麼水是很多孕媽咪煩惱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一起好好學習一下給寶寶補水的知識和技巧,讓我們的寶寶在乾燥的季節喝得更好!


寶寶需要多補水的原因:


寶寶比大人更容易消耗水分:


除了汗液和尿液,人體還會通過呼吸和皮膚來排出水分,寶寶的體表面積比成年人要大,排泄次數也比較多,所以不知不覺中消耗的水分比大人要多很多,更需補充水分。寶寶的腎臟機能還沒發育完全腎臟擔負著把廢物和水一起排出體外的工作,寶寶因為腎臟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如果體內水分不夠,尿液較濃,就可能無法排出。所以,為了把廢物排出,就需要更多的水分補充。寶寶的含水量比大人多成人體重之中60%是水,剛出生的寶寶含水量達到了85%,乳幼兒約佔70%。而且寶寶機體代謝旺盛,如果補水不及時容易發生短暫或輕度缺水症狀。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的補水:


0~2個月:


新生兒時期,可以開始給他補充一點白開水。把水燒開後,等水涼到比體溫低一點的時候就可以給寶寶喝了。一般而言, 1周左右的寶寶20ml,到兩周30~50ml, 4周以後可以喝60ml。具體量還是要依照寶寶的實際情況而定。


3個月左右:


3個月開始,為了讓寶寶逐漸開始吃離乳食,可以開始讓他喝一些稀釋過的果汁了。家裏鮮榨的或是原味果汁都可以,稀釋量大概是水汁比例2 :1左右。在餵的量上一定要加以控制,否則就會影響正常的食欲啦。


4個月左右:


4個月以後,寶寶可以開始喝一點菜湯、肉湯。注意除了需稀釋外,還應該把湯上的油撇去,給寶寶澄清的部分。


斷奶後:


斷奶前,寶寶最大的水分補充來源於母乳,那麼在斷奶後,除了之前提到過的果汁、水等要繼續餵食外,可以開始添加牛奶,量的話至少一天2次。


給寶寶補水的原則:


白開水是最佳的水分補充品


對於小寶寶,尤其是新生兒來說,白開水是最好的補水選擇。因為水是六大營養素之一,不僅能補充寶寶流失的水分,還有散熱、調節水和電解質平衡等多種功效。並且白開水是完全安全,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的,所以作為日常的液體補充是最好的。


1天的飲用量控制在體重的10~15%


寶寶每天需要補充的水分大概佔自身體重的10~15%,所以把每天的飲水量控制在這個範圍內就可以了。不過也不需要太精確地測定,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就好。


味道要清淡


無論給寶寶喝什麼來補水,都要注意在剛開始的時候應該和水進行稀釋,而寶寶喝的東西味道一定要淡,糖分低。因為糖分太高對於寶寶的腸胃、牙齒及食欲都會有影響。



給寶寶補水的工具:


奶瓶:在用奶瓶給寶寶補水時,儘量將奶瓶放在與媽媽胸部等高的位置,把整個奶嘴放到寶寶嘴裏,保證奶嘴裏充滿了飲料。


勺子:選擇與寶寶嘴差不多大小的勺子,抵住寶寶下嘴唇,等寶寶含住後輕輕傾斜,飲料就自然喝下去了。勺子不要伸得太深。


杯子:8~9個月就可以嘗試讓寶寶練習用杯子來喝東西了。最開始可以在媽媽的幫助下,等寶寶自己適應了,就讓他自己喝吧。


吸管:當寶寶到10個月的時候,可以試著讓他學習用吸管杯,用手扶著杯子,淺淺地放進寶寶嘴裏,讓他練習吸。


寶寶需要補水的時間:


兩頓奶之間:


在兩頓奶之間,可以適當餵寶寶一點水,尤其在天氣炎熱的夏天,或是乾燥的秋天,或者寶寶出汗多、咳嗽、鼻塞時,需要多補水。還能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


吃離乳食時:


在吃離乳食的時候可以給寶寶喝一點水,但是要注意量,不能影響到寶寶的食欲,而且最好是白開水,這樣就不會影響寶寶吃正餐了。


長時間玩耍以後:


寶寶在經過長時間的玩耍以後,通常都會覺得口渴,這個時候媽媽應該給寶寶補充一些水分。特別是對月齡大的寶寶,運動量比較大,流失的水分也就更多。


外出時:


尤其在乾燥炎熱的季節,外出很容易流汗,所以媽媽應該隨身準備一些水,在寶寶口渴的時候及時給他補充。


大哭以後:


哭泣可是一項全身運動,寶寶經歷了長時間的激烈哭泣以後,不僅會流很多眼淚,還會出很多汗,所以需補水。


洗完澡以後:


洗澡對寶寶來說也是一種運動,會出很多汗。所以洗完澡以後應該給寶寶補充一些水分。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腸胃發育尚不健全。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還是應該到醫院由專業醫生來判斷電解質水、葡萄糖的補充,不要在家盲目補充。


腹瀉·嘔吐:


腹瀉容易造成寶寶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可能會造成脫水休克。寶寶腹瀉以後,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脫水,應補充水,可以適當餵一些電解質水,或是糖鹽水,加速吸收。



感冒·發燒:


感冒以後,由於體溫升高,身體會流失很多水分,嬰兒比成年人更容易脫水,所以一定要注意補水。母乳或者奶粉還是要正常餵,裏面都含有寶寶需要的水分。


另外,多給寶寶餵一些白開水,補充水分,有助於退熱。大一點的寶寶,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稀釋後的果汁。


炎熱乾燥的季節:


在炎熱乾燥的季節,溫度高、濕度低,寶寶比平時更容易流失水分,所以要特別注意即使補水。每天多喝些溫涼的白開水,能迅速為人體補充水分,調節體溫,幫助身體散熱。餵水要少量多次,不要在飯前給寶寶餵水,這樣容易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降低食欲。


新生兒需要額外補水嗎?


這個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奶量夠的話,已經從母乳中攝取了足夠的水分,即使不額外補水也可以。喝配方奶的寶寶兩次奶中間可以補充一點水。當然,這並不是一定的,還是要看寶寶的需要。如果寶寶願意喝,就適量地餵一點,如果寶寶不想喝,也不用強求。


兩次餵奶間可以加糖水嗎?


糖水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營養價值,所以是沒有必要的。有些寶寶不願意喝白開水,喜歡喝有甜味的水。家長也不要給得太多。因為甜味容易滿足食欲,反而使寶寶正餐的奶水不願意吃。而且糖分過高會導致脹氣,在口腔停留時間長容易引起讓寶寶齲齒。


寶寶可以喝電解質水嗎?


可以,但不要餵得太多,在需要的時候才喝。雖然電解質水能夠迅速補充流失的水分,但是過多的電解質反而會加重寶寶的腎臟負擔。所以建議在寶寶有腹瀉、嘔吐、嚴重脫水時再適當地補充一些電解質水。


純凈水可以直接給寶寶喝嗎?


純凈水究竟幹不乾淨很難判斷,為了保險起見,把水煮沸以後再給寶寶喝比較好。一般來說,自來水煮沸後,把蓋子打開再燒三分鐘,這時候的水是最好的。至少在寶寶一歲前,都給他喝煮沸後的水吧。






文章來源: 中國孕育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戒吃手



很多寶寶出生兩三個月,最愛做的事情是“吃手”,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誌之一。 家長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



通常新生兒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其大腦尚不能指揮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 到2個月至3個月時,隨著大腦的發育,嬰兒逐步學會兩個動作:一個是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看,另一個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對於他們來說,吮指是一種學習和玩耍。


 起初他們只是將整個手放到嘴裡,接著是吮吸兩三個手指,最後發展到只吮吸1個手指,從笨拙地吮吸整隻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這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大有提高。


 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確抓握玩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是通過嘴來了解外界,嬰兒認為手也是外界的東西,所以總愛將它塞進嘴裡吮吸感知。



通常情況下,隨著嬰兒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逐步學會自由地坐、爬、站等,手指的動作也愈加精細,當長到能單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吮吸手指的現象自然會大大減少。


此外,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在吮吸手指的時候,通常是非常安靜,不哭也不鬧。 實際上,有時嬰兒還以吮吸手指來穩定自身的情緒,這說明嬰兒吮吸手指對他們的心理髮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於嬰兒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慮煩惱,更不用強行製止。 如果孩子的行為實在過於頻繁,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的小手進行撫摩、擺動,以轉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會拿玩具時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搖動、擺弄玩具,把嬰兒的雙手佔住,使他無暇去吮吸手指。



家長需要做的是保持嬰兒小手乾淨,保持嬰兒口唇周圍清潔乾燥以免發生濕疹。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仍然經常吮吸手指,就可視為一種不良行為,需細心了解形成原因耐心糾正。


寶寶在學會吃手之前就有吸吮以安撫自己的需求,如果媽媽想戒掉寶寶吸乳頭安撫的習慣,有時候會不成功,而就算成功了有時寶寶還是會想吸吮.寶寶沒得吸,會哭哭,也就是所謂的不好帶.
解決方法通常是給安撫奶嘴,這是因為寶寶還沒學會吸自己的拳頭或手指以自我安撫的緣故.


安撫奶嘴可以說是從吸乳頭到吸手指的過度性工具.
但是結論卻常常變成,吃奶嘴的寶寶比吃手的寶寶好帶.


事實上當大人開始習慣給寶寶奶嘴後,通常不會給寶寶吃手,而寶寶一吃手就會因種種原因(如怕戒不掉,怕手指變形,怕髒)去制止,寶寶吃不到手又哭哭,又或者寶寶根本沒吃過手呢,因為給頭三個月大的寶寶吃了奶嘴之後覺得好帶,於是就認為吃奶嘴比吃手好帶.結果就出現倒果為因或本末倒置或似是而非的結論.

事實上吃手或吃安撫奶嘴的目的同樣都是滿足吸吮需求,並無孰是孰非.
只是擔心大人為了方便,直接塞奶嘴給寶寶,並未注意三四個月大之後的寶寶又有情感上的需求時,如無聊或生氣,而需要吸吸東西來自我安撫,這個動作同時也讓大人知道他需要陪伴和新的玩耍方式,只要大人趕緊滿足需求,寶寶當然無須自我安撫.


安撫奶嘴的問題便是大人容易忽略寶寶的身體語言與情感需求,又為了方便,以為只要奶嘴就可以了.


而寶寶吃手,往往大人怕寶寶手指變形或長紅疹,會趕緊餵食,協助睡眠,轉移注意力或陪伴或說話唱歌,能很快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反而真正滿足.

而吃手更是認識身體與在還不能行動時獨立自主的起步.讓寶寶吃手也是對這個小個體的尊重,他會研究手的形狀,如何運用手指.所以吃手會讓手指靈活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個迷思是戒吃手比戒奶嘴難.因為如果寶寶依賴吃手自我安撫成習,要戒掉很難,而安撫奶嘴通常只要剪掉,寶寶過幾天就忘了.事實上是一樣簡單也一樣難.如果寶寶的需求都能立即得到滿足


寶寶在七八個月大時會戒掉吃手.怕的是寶寶依賴吃手成習,這跟依賴吃奶嘴成習一樣難戒.
另一個可能是寶寶天性敏感緊張,吃手和吃奶嘴的功用對他都差不多,那這是另外的問題,需要父母有智慧的引導和抒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歲前寶寶的生活作息該如何調整?其實只要好好掌握「飲食」與「睡眠」兩大原則,寶寶吃得好又睡得飽,自然長得好

 

Plan 1:飲食計畫ACTION!

從孩子出生到1歲,從寶寶的奶量評估、副食品添加、飲食建議到體重計算,完整的飲食計畫將讓家長們在寶寶餵食上更有信心。

 

滿月前評估奶量這樣做

擔心寶寶的餵奶量不夠或者是腸胃吸收能力不佳的家長們別著急,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劉明發醫師指出,寶寶如果有營養狀況不佳的情形,通常在1個月內接受定期疫苗施打時,就會被醫護人員查覺,換句話說,如果寶寶順利地餵了24個月,家長們通常都不必擔心餵奶量不足的問題,除非寶寶情況特殊,例如:體重數不足、胃食道逆流(喝了就吐)或者乳糖不耐症(消化不良)等狀況,會影響到他的健康成長,否則寶寶的哺餵應依循「供需」的原則,當寶寶餓了就餵食,不能量化地規定多久就要餵一次奶,每次一定要餵多少的量,如果擔心寶寶吃得不夠,劉明發醫師建議,在他未滿月前,不管是哺餵母乳或是配方奶家長都有適合的方法判斷寶寶的餵奶量。

 

哺餵母奶

1.計算換尿布次數

哺餵母乳的乳汁量不易計算,媽咪可以計算寶寶換尿布的次數,一天至少換5次以上的尿布,才代表著寶寶有順利吸收乳汁排出。

2.擠奶計算

媽咪可以選在一天之中漲奶之時,試著擠擠看可以擠出多少奶水,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估算寶寶一次可以喝到多少c.c.的量。

3.每次喝完母乳後寶寶還能再喝下超過60 c.c.配方奶

如果發現寶寶剛餵完母乳後,還可以再喝超過60 c.c.的配方奶,表示媽咪的乳汁可能不足,可以再到醫院或者哺餵母乳的支持團體中尋求更多哺餵母奶的衛教資訊。

 

配方奶

基本量

寶寶每1公斤體重數,1天餵奶量要100c.c.才足夠。


營養加量

1公斤體重數,1天餵奶量可以120150c.c.來計算。

舉例來說:體重達3公斤的寶寶,1天共要餵300 c.c.的配方奶才足夠,如果希望寶寶長得更好,1天可以餵到360450c.c.

 

餵奶期不需補充營養品

劉明發醫師表示,6個月大以前的寶寶,不管是喝母乳或配方乳,其實已有足夠營養,很多家長在餵乳期會補充鈣、維他命、乳鐵蛋白、乳酸菌等營養品,但其實如果寶寶本身照生長曲線在生長,沒有特別情況下是不需要補充營養品。

 

46個月副食品添加這樣做

副食品添加時機

何時可以開始讓寶寶吃副食品?劉明發醫師解釋,一般而言,46個月的寶寶只要奶量攝取足夠且吞嚥能力佳,家長就可以開始準備幫寶寶來添加副食品,當寶寶一天的奶量可以達1,000c.c.,爸比媽咪可以試著餵寶寶吃一兩口副食品,觀察寶寶的吞嚥能力,如果都不會嗆到,表示可以嘗試來餵他吃副食品了,常見的情況是,寶寶雖可吞嚥,但是因為對新的食物產生排斥、懼怕感,一餵就吐,需要12星期的嘗試訓練期。

 

34個月

厭奶期可提前嘗試副食品

母乳寶寶因為習慣吸吮媽咪進食多樣食物後的乳汁,其實不容易厭奶,但一般喝配方奶的寶寶多在34個月大時進入厭奶期,劉明發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提前給他一些米精、麥精與低鈉米餅食用,不要給寶寶喝果汁,因為果汁成分以碳水化合物居多,一旦讓寶寶開始喝果汁,天生的嗜甜性,會讓寶寶更討厭喝奶或其他天然原味的副食品,相對地營養與熱量容易不足,建議在寶寶6個月大之後再補充天然現榨的果汁為佳。

 

副食品添加原則

給寶寶的食物應遵循流質、半固體到固體質的規則,依寶寶的咀嚼能力來決定食材的細碎程度,從一天增加一餐副食品開始,當確定寶寶不排斥也不產生過敏時,可以慢慢增類與增量。

原則1:少量多樣嘗試

沒吃過的東西先讓寶寶試個3天,再嘗試其他新的食物,不同廠牌米、麥精、食材都讓寶寶均衡地去嘗試,以1個星期為基準,採一天一餐的做法,假設寶寶前3天都能夠接受一餐中有米精的添加,之後3天每天有一餐改試稀飯也不排斥,就可以讓寶寶試著一天二餐,也就是一餐是米精,另一餐是稀飯,將本來該吃牛奶的餐,改為副食品。

原則2:食物依階段性提供

副食品的添加也有階段性,一般而言,因為寶寶的吸收能力仍在進步,在6個月大及9個月大時適合的食材也各有不同,在選擇上以天然新鮮的食物為主。

 

6個月大】

以鐵質、鈣質與蛋白質為主。

建議食材:米、麥精、排骨湯熬煮稀飯、刎仔魚、紅蘿蔔泥、馬鈴薯泥、碎肉泥、果泥與蛋黃等。

 

9個月大】

延續6個月大的建議食材並再增量增類。

建議食材:隨著寶寶的消化系統逐漸成熟後,如果沒有特殊過敏的體質,還可以加入蒸蛋、豆腐、麵線等。

 

6個月~1歲食材要多樣化

6個月大以後寶寶吃的食物種類非常多元,除了乳製品也會添加副食品,假設寶寶的副食品吃得足夠,到1歲都可不需要補充營養品。建議媽媽在寶寶6個月大之後,除了純哺餵母乳之外,也要訓練餵食副食品,強調在日常食材中達到補鐵與補鈣的目的,避免造成寶寶缺鐵的狀況。因為在6個月大以前,寶寶主要是增加體重,也就是往橫的成長,6個月之後會翻身、78個月大會爬會坐時,正是快速生長期,開始長高了,這時需要增加鈣質的攝取,因此,市面上的米、麥精才會特別強調強化鐵質與鈣質的配方。

 

1歲以後飲食與大人無異

大人吃什麼小孩就吃什麼,乳製品已經逐漸被副食品所取代,在1歲以後,乳製品的主要營養是增添寶寶的鈣質、高蛋白質、高熱量、高脂肪,增加飲食的總熱量,所以一天大概吃個23餐即可,奶製品的攝取也可由鮮奶、優酪乳來替代。因為1歲後奶製品就成為小朋友的副食品。而一次的份量因人而異,而建議量是150250c.c.之間,除非此時寶寶的飲食仍全部都是奶製品,才會建議一天要喝到1,000 c.c.的奶量才足夠。

 

滿月~足歲計算體重這樣做

寶寶吃了有無吸收?相信是多數家長的疑問,除了觀察寶寶有沒有依著生長曲線往上長,劉明發醫師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判斷寶寶體重增加是否足夠。

1個月大

餵母奶:出生體重(以公斤算)+0.9公斤以上。

配方奶:出生體重(以公斤算)+1公斤以上。

2個月大

餵母奶:1個月大體重(以公斤算)+0.8公斤以上。

配方奶:1個月大體重(以公斤算)+0.9公斤以上。

46個月大

餵母乳、喝配方奶體重:出生體重*2倍。

1歲大

出生體重*3倍。


Plan 2:
睡眠作戰
ACTION!

寶寶日夜顛倒的作息往往最考驗新手爸媽的體力與耐心,抓準時機、用對方法來協助寶寶建立好的作息,可是事半功倍喔!

 

2個月大睡眠訓練最佳時機

1個月大的寶寶有1/22/3的時間是處於吃飽睡、睡飽吃的狀況,而每個寶寶每天平均睡的時數不一,很多時候因為寶寶無法分辨白天黑夜,常常是日夜顛倒的作息,劉明發醫師表示,基於下列2原因,等到寶寶2個月大時,再來調整他的睡眠作息較為適宜。

1.互動佳 2個月大之後神經、肌肉發育較成熟,白天可以開始和大人們一起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例如:逗寶寶時他會開心地笑。

2.不會餓昏晚上睡眠時家長也不用擔心寶寶會因為肚子太餓造成低血糖而產生昏睡,因為2個月大的寶寶體內肝醣的儲存是足以讓他渡過6個小時不進食的狀態。

 

2大法.調整寶寶睡眠

在寶寶2個月大後,爸比媽咪可以試試看採取下列2種方法來調整寶寶的睡眠。

1.白天盡量延長寶寶活動時間不要讓寶寶的白天一直呈現睡眠的狀態,適時地喚醒寶貝,多逗弄他,不僅能增進親子的感情,也能拉長白天活動的時間,至少能維持晚間46小時的睡眠時間,照顧者白天與寶寶的互動愈好,寶寶愈是能一覺到天亮。

2.擁抱是最佳催眠術當寶寶在夜晚一直哭鬧不睡時,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抱起來哄一哄就能改善,因為在媽媽子宮內時,胎兒是感覺到如火車行進狀態的聲音,白天時外界仍有聲音持續著,但是到了夜晚,四周突然變得安靜,會讓寶寶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因而哭鬧,一般只要照顧者抱起來哄一哄,大約10分鐘後,寶寶的哭鬧聲就會緩和下來、慢慢入睡。

 

夜間哭哄無效,需送醫!

假如安撫寶寶的哭鬧時間持續超過30分鐘以上仍無效,劉明發醫師提醒家長必須仔細辨別造成寶寶哭鬧的原因,感冒、發燒等是家長可以明顯觀察得到的症狀,其他像是乳糖不耐症、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伴隨嘔吐症狀)等消化道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寶寶的睡眠,建議應該儘速就醫找出原因。

 

46個月大延長晚間睡眠時間

寶寶2個月大時的睡眠作息若能被建立起來,等到他46個月大時,白天睡個2次,每次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輕鬆延長晚間的睡眠時間。

 

白天建議活動

劉明發醫師建議,此時寶寶白天活動型態應依著他的生長發育來進行,除了觀察寶寶的生長發育有無異狀,也藉此給他更多的刺激,試想,當寶寶未滿4個月之前,身體發展程度僅能平躺著,吃睡就成了他每天的主要作息,等到4個月大之後,寶寶已經可以左右轉動頭部,視線將不再侷限於天花板,他會開始左右移動頭部,當他視線焦點落到身旁的物體時,自然而然會想要伸手去抓握,建議爸比媽咪此時可以抱寶寶離開嬰兒床,讓他坐在您的大腿上在房間的各處移動,認識自己的專屬小窩。

 

6個月~1歲培養正確規律作息

這時候寶寶已經會翻身、爬行了,因為活動量的增加,白天可以讓他睡個午覺,12個小時都不限。如果能每天至少睡足8小時以上,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最好,此外,睡眠的時機點也關係到寶寶的身高發育,劉明發醫師表示,夜晚121點之間是體內生長激素分泌量最為活躍的時候,能在晚間910點準備入睡,一直到隔天清晨56點起床,是很符合生長發育需求的理想睡眠時段。

白天建議活動

寶寶6個月大時,家長可以開始訓練他翻身,每個寶寶學會的時機點不同,特別冬天時因為穿得多,可能會延到7個月大才學會翻身,家長可以順其自然地將寶寶擺在床上,幫他做出翻身的動作,接續在78個月大的階段給寶寶有練習坐立與爬行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階段,多些運用四肢的活動對寶寶腦部的發育大有幫助。

 

1歲之後每天睡足8小時

由於此時寶寶的活動量正旺盛,當他白天不願睡覺或者僅睡個半個小時都是可以被接受的,特別要注意的是,晚上的睡眠時間還是要能睡滿8個小時最佳。家長的作息也深深地影響著寶寶,要訓練寶寶早睡早起的健康生理時鐘,家長的作息也得跟著調整才行。

白天建議活動

1歲之後當寶寶可以自行活動時,房子裡的小空間對他而言實在不夠有趣,多安排親子戶外活動的行程,讓孩子有探索大自然的機會,也開發他的無限潛力。

 

專家檔案

劉明發

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專長:小兒腸胃及營養、具臺灣小兒科、內視鏡、超音波專科資格





《媽咪寶貝》
2008/9月號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 提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載:如何消脹氣?


脹氣




發生原因
發生原因很多,某些特定食物、腸胃疾病或是便秘都有可能引起小兒脹氣。以食物來說,小寶寶的主食~奶類,本來就是容易產氣的食物,此外在喝奶過程中吸進過多空氣或是喝奶後未做好排氣動作都會造成脹氣;較大孩子則可能是攝取過多豆類、蛋類等食品所引起。
若是疾病所引起的脹氣,則可能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或是嬰幼兒腸絞痛、腸套疊、腸阻塞、腸扭轉、腫瘤等。此外便秘、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乳糖不耐症或是腸道中產氣過多,也都會造成腹脹氣。

出現症狀
肚脹、打嗝、腹鳴、放屁等都是主要症狀,基本上脹氣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表徵或前兆之一,所以要先找出產生脹氣的真正原因,判別是病理或構造上的原因,還是腸道功能出了問題。

治療方式
在找出真正的病因前只能先採取症狀治療,或是給予消脹氣藥物。


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若是肚子脹得像小青蛙,敲起來硬硬的像敲小鼓,甚至是一碰小兒的肚子就顯出極端痛苦的樣子,並伴隨有精神意識不佳、高燒不退、嚴重嘔吐(甚至是吐膽汁、吐血)或血便等症狀,則可能是腹膜炎或腸穿孔的前兆,一定要先立刻送醫。
若只是輕微的脹氣,以小BB來說,首先要留意餵奶方式、注意排氣的問題;1歲以上寶寶則要減少攝取豆類、次級澱粉類(芋頭、馬鈴薯或糯米等不易消化的澱粉)等容易產氣的食物,或是以減少奶量、改喝優酪乳等方式來善脹氣。
此外以薄荷油(最好不要用白花油或萬金油,因含有其他成份會使小兒皮膚過敏)在肚臍週圍輕輕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幫助排氣)、讓寶寶趴睡、或是使用溫水袋(注意不要太燙,外面要包裹一層毛巾)放在腹部,都可舒緩寶寶因脹氣所引起的不適,但若是情況一直未能改善,最好還是請醫師診治
.(轉載自:http://www.dadupo.com.tw/new/New-1/1.ht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 4 個月嬰兒發展評量表,加入明治媽媽樂園寶寶成長健康密碼就會有的, 霏霏寶寶 3 個月了, 有這個階段寶寶的媽咪也來看看, 妳們家寶寶發展是不是也這樣阿??
霏寶寶目前會跟媽媽視線移動眼球, 而且很 愛笑, 笑起來粉可愛, 其它都跟評量圖差不多。 以下圖摘自明治媽媽樂園:


 


0~1歲嬰兒發展指標
文╱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楊明道

每個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不同

嬰兒期的發展主要可由四大方向來做評估: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社會生活能力。然而必須先強調的是,各時期可達成的發展里程碑如同身高體重一般,正常嬰兒彼此間本來就有快有慢,發展里程碑無法只以一特定時間點便界定何為異常、何為正常。

目前常見的檢核嬰兒發展工具是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enver II) form(簡稱 DDST),它是記錄各年齡正常嬰兒可達到的發展能力,再以統計方法表達出正常嬰兒中25﹪、50﹪、75﹪、90﹪可達某一動作的年紀。舉例來說,以放手獨立走路而言,正常嬰兒25﹪在11月大可達到,50﹪在12月大可達到,75﹪在13月大可達到,90﹪在14月大可達到。由此可知,嬰兒發展如同身高、體重成長一樣,都是呈現常態分佈,有人快,有人慢。

嬰兒期發展的四大方向

以下依DDST由四大方向先做各階段的說明,標示的年紀以90﹪正常嬰兒可達成某一動作為準,在嬰兒清醒時檢測:

★粗大動作
1個月大:趴臥時可稍稍抬頭。
2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30度左右。
3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45度左右。
4個月大:趴臥時抬頭約可至90度左右。
5個月大:趴臥時可用雙臂將胸部抬離床面。
6個月大:翻身(包括仰臥翻成趴臥、趴臥翻成仰臥皆可)。
7個月大:拉仰臥嬰兒的雙手至坐立時,嬰兒頭部、臀部跟隨軀體,不會落後。
8個月大:可放手坐穩,或是能坐著用雙手把玩玩具。
9個月大:可攀著家具站立。
10個月大:自己可攀著家具站起來。
11個月大:自己翻身坐起來。
12個月大:獨立站2秒以上。

★精細動作
1個月大:手追隨物品至身體中線。
3個月大:手追隨物品超過身體中線。
4個月大:可手持波浪鼓等玩具、雙手交握、玩手。
5個月大:追蹤物品達180度。
6個月大:伸手抓物品。
7個月大:抓取葡萄乾等小物品、可將物品(如積木)交至另一手。
8個月大:同時拿兩塊積木。
10個月大:以食指和拇指夾取小物品(如葡萄乾)。
11個月大:敲兩塊積木。
1歲2個月大:把積木放入杯子中。

★語言
1個月大:發出聲音、對鈴聲有反應。
2個月大:發出「嗚」、「啊」音。
3個月大:笑出聲音。
4個月大:發出長聲尖叫。
5、6個月大:轉頭向聲源。
7個月大:轉頭向說話者。
8個月大:發出單音節聲音、嘗試模仿別人說話。
9個月大:出現類似「爸爸」、「媽媽」連音字,但不針對特定人叫。
10個月大:發出雙音節聲音。
12個月大:吱吱喳喳地含糊說話。
1歲2個月大:正確地叫爸爸、媽媽。

★社會生活能力
1個月大:會盯視人臉。
2個月大:可被逗笑。
3個月大:自己發笑。
4個月大:注視自己的手。
6個月大:自己拿東西吃。
11個月大:玩家家酒等假想遊戲。
12個月大:指出自己要的東西。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而3歲之前更是兒童神經系統發展的黃金時期,輕忽不得。即早發覺出發展遲緩兒,最重要的是能及早給予治療及療育課程,及早矯正或減輕其日後問題,不僅幫助遲緩兒,也能減少家庭和整個社會在將來要為該遲緩兒付出的可能負擔和代價。





嬰兒發育指標( 含計算公式 )

一、嬰兒體格發育

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為3 kg,1歲以內嬰兒的體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

前半年: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x0.6
後半年: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x0.52

二、嬰兒動作、智力、聽力、語言發育

(1) 0-3個月
動作:無規律不協調動作,2個月以後能抬頭,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頭頸部。
智力:不能注視,能微笑,照顧人只有通過哭、笑來理解嬰兒的表達狀態。
聽力:嬰兒剛出生時對聲音還不十分敏感,對50-60分貝的聲音,嬰兒可表現為眼睛睜開,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曲屈;對大聲可有驚跳反應。大約3個月時,嬰兒能分辨出不同方向發出的聲音並會向聲源轉頭,關注熟悉人的說話,會用微笑來接受大人對他的說話,母親的聲音比生人的聲音更易於接受。
語言:無意識交流階段,發出饑餓、生氣、疼痛的叫喊聲,哭叫,2個月後能發出和諧的喉音及咿呀發音,對大人言語發出“嗚嗚”聲。

(2) 4-7個月
動作:扶著髖部能坐,手能握持玩具,頸部控制較好,接近6個月時可獨坐一會兒。
智力:抓面前物件,能認識熟人和生人,通過眼睛和關注來表達。
聽力:對於距耳60cm的35—40分貝的較輕的聲音作出持續可信的反應,聽到母親聲音停止活動,頭轉向聲源,對不同的(友好的、生氣的)語調作出不同的反應。
語言:有意識交流階段。大聲發笑,能喃喃發出單調音節,7個月時能發出“爸爸”“媽媽”等複音;

(3) 8-12個月
動作:會拍手,穩坐,會自己坐起來躺下去,能自己站立;1歲能獨走,能彎腰拾東西。
智力:注意觀察大人的行為,能模仿成人的動作,對人及事物有喜憎之分。
聽力:對聲音的定位能力有明顯提高,對較輕的有意義的聲音可表現出興趣,對聲場中的囀音亦開始反應,如反復給較輕的無意義的聲音,嬰兒可產生厭煩感,且可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反應。對名字做出反應;辨認一些遊戲中的短語(如“娃娃多大”);辨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如搖手表示“再見”)。
語言:單向階段。模仿大人所發的簡單音節,能懂幾個較複雜的詞句,並能叫出簡單物品的名稱,開始對一些詞義理解,使用單詞結合手勢和環境來交流。
如果多次給嬰兒重複什麼是狗後再問“狗呢,”嬰兒就會轉頭去看狗,這應注意變換刺激聲以引起嬰兒的興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