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木質拼圖

不要小看這木質拼圖,無刻痕、有大片和小小片,對小小孩來說,要完成,也會有困難度。
 
  • 先引導看圖案、認顏色,之後自己拼圖也能完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爬行,對孩子而言很重要!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57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暨職能治療師黃名璽
模特兒/可愛寶貝Camille&甜美媽咪Katsumi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長輩們口中流傳著一句俗諺:「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在寶寶滿周歲前,身體發展大致會按照此一順序逐漸進步,但也有些孩子跳過爬行直接進入步行階段,這樣迅速且「高人一等」的發展,背後是否暗藏了一些隱憂呢……



掌握關鍵,透視寶寶成長發展


現代父母孩子生養的少,自然也將更多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看著懷中的寶貝一天天被拉拔長大,無論是長出第一顆牙,或者跨出人生的第一步,這些看似平凡而自然的發展,其實都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關鍵。
 
 
7歲以前 寶寶成長關鍵期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稱為「生長」,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前後邁入高峰。另外,我們將器官功能、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面向稱為「發展」,根據研究指出,7歲以前是孩子的發展關鍵期,只要多提供學習和練習的機會,就能幫助孩子擁有更長足的進步。
 
 
爸媽陪伴+互動 對孩子很重要
無論從幼童時期再到長大成人,「家庭」在多數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都扮演著不可磨滅的重要角色。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暨職能治療師黃名璽表示,爸媽的陪伴和互動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展,其實,家庭也像是社會的小型縮影,家人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舉凡人際互動養成、異性間如何相處等,若有任何不當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可能將錯誤的表達學習起來,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同時做好身教與言教,以正面的觀念為出發點才會有正向的幫助。
 
 
陪伴孩子成長 一同解決問題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在開心的氛圍下學習並進步,家長平時除了滿足孩子肚子餓、上廁所、想睡覺等生理需求,更要挪出時間了解他的喜好、興趣等心理層面事物。
 
再 者,家人多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不僅有助養成自信心、增加對挫折的容忍度,黃名璽治療師提醒,父母能做的除了陪伴,更要在孩子遭逢困難適時伸出援手、設 法協助解決問題,畢竟在成長的漫漫路程裡,無可免都一定曾遇上困難,如果照顧者能協助孩子積極面對,對養成負責任的態度有所幫助。
 
 
寶寶發展的重要必經歷程
如同前言提及的俗諺:「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對父母而言,孩子每階段的發展都是彌足珍貴的進步,但是從「爬」再到學會「走」,的確是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轉捩點,因此,以下將針對寶寶的「移位能力」和「爬行的重要性」進行解說。
 
 
移位能力
所 謂的「移位能力」,是指能自主性操控肢體,以爬、走、跑、跳等動作達成變換位置的目的。下列將介紹隨年紀增長會逐漸發展的移位能力,但依據每個孩子的狀況 不同,發展速度也可能出現個別差異,領先或落後半個月都屬於正常範圍內,家長應多加觀察但無須過度緊張。倘若察覺異常除了尋求早療單位協助,亦可在寶寶至 醫療院所接種預防針時,一併請醫師替您檢視寶寶的發展狀況。
 
 
翻身
指寶寶能順暢的向左或向右翻,而非單一方向的翻身,並且能順利翻成背部朝上(俯臥)的姿勢,也能夠順利翻成背部朝下(仰臥)的姿勢。一般來說大約5~5個半月大時能學會翻身,早一點甚至4個半月就能學會,但若超過5個半月還不會翻身就算是發展稍慢,照顧者必須更加注意。
 
翻滾
翻滾是指連續性的翻身動作,寶寶大約在5個半月至7個月大時,就能自由且靈活的連續翻滾行進。
 
匍匐
肚子貼地的向前或向後爬行,因為此時手臂還沒有足夠的力氣將身體撐起,比較像似毛毛蟲蠕動般緩緩前進,大約在寶寶8個月大會發展出來。
 
爬行
手腳並用且肚子離開地面爬行,大致在8個半月至9個月大會出現這個動作。
 
扶著站立
扶著床沿、椅背等傢俱可自行站立但還無法邁步移動,大約在11個月大前後會發展出來。
 
攙扶走路
牽著旁人的手時可以步伐穩定的緩慢行走,通常約1歲的孩子即可在旁人攙扶下練習走路,發展快速的孩子甚至約11個月會發展出此一位移能力。
 
自行走路
不需旁人攙扶可自行獨立走路,大約13個月大時能發展出來。
 
拋球
約2歲時,能夠以類似投棒球的方式向前拋球(會形成拋物線,非單純向下丟球)。
 
雙腳併攏向下跳
走到最後一階樓梯時能雙腳併攏向下跳,約2歲可完成此一動作。
 
您家寶貝也是「七坐八爬九發牙」嗎
長輩們 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其實多數孩子的發展的確會按照這個月齡和順序慢慢進步,但現在孩子們的營養攝取充足,加上家長將更多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孩 子的發展也可能再稍微快一點,比方說2~3個月大脖子變得硬挺,5~6個月大冒出小牙等。黃名璽治療師提醒,孩子的發展速度較快不見得是優點,更重要的是 注意各個動作是否有良好的完成度,只要照顧者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多花時間陪寶寶進行活動,更能幫助孩子站穩成長的腳步。
 
10 跑步
寶寶大約兩歲半左右會逐漸出現跑步的舉動,但這個階段還可能常會跌倒,如果要能夠平穩、快速的跑步則要到3歲以後
 
11 上下樓梯
上下樓梯又可分為「需要攙扶」或「不需要攙扶」兩種,需要攙扶大約兩歲半可以完成,完全不需要攙扶則要到3歲半左右才能達成。
 
12 雙腳前跳
雙腳併攏、同時起跳離地向前跳躍(也同時雙腳併攏落地),要到33.5歲左右能達成。
 
13 單腳站立
約3歲可以單腳站立維持2~3秒,約4歲可以單腳站立維持5秒。
 
14 單腳原地跳
4歲左右可以完成單腳原地跳的動作。
 
15 倒退走路
4歲左右可以獨自穩定的在直線上倒退行走。
 
16 單腳前跳
不易踉蹌跌倒的單腳前跳在4歲半左右會發展出來。
 
 
爬行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810個月大時開始學習爬行,經歷過爬行練習再學習走路,不僅對肌肉力量有所幫助,也讓肢體關節獲得更多練習機會、有助調節韌帶鬆緊。爬行對寶寶的發展還有下列優點:
 
肩膀與髖關節練習承重
爬行時,寶寶必須以雙臂撐起身體,還要協調的運用四肢,這些動作可訓練肌肉張力和關節韌帶鬆緊度,還能促進近端大關節(肩膀與髖關節)承受重量,換言之,若寶寶跳過爬行直接學走路,肩膀與髖關節接受過足夠的承重訓練,可能會有肌肉張力較低的隱憂。
 
練習四肢協調與平衡
爬行動作必須協調、對稱、平衡的同時運用四肢讓身體順暢移動,若途中遇上棉被枕頭、斜坡等障礙,也能幫助孩子設法妥善運用肢體克服問題。
 
整合視覺、前庭覺、動作、空間等概念
真正學會走路前,爬行是讓寶寶隨心所欲移動、探索周遭環境的好方法。舉例來說如果前方有一顆球,首先寶寶要察覺不遠處的目標再設移動身體,在爬行過程中眼睛直盯著目標物,還必須同時判斷該往左或往右爬、要繼續前進或後退等訊息,有助整合視覺、前庭覺、動作、空間等概念。
 
 
直接學走路,最令人擔心的隱憂……
如 果孩子跳過爬行直接學會走,雖然不一定會出現異常的狀況,但最直接的衝擊在於孩子的肌耐力差、肌肉力量不足,而這些低張力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走 路走不久、一下就喊累、無法提重物等,另外姿勢也可能會因為韌帶過鬆而以膝蓋過度伸直的姿勢鎖住關節,久而久之會造成磨損,對孩子的膝蓋發育有極大的影 響。另外,髖關節和臀部位置會向前頂、背部會向後仰,這個姿勢主要也是由於韌帶的力量不足,所以要藉此將身體鎖住以維持姿勢。
 
 
多留意姿勢與動作完成度
寶寶跳過爬直接學習走,最令人擔心的隱憂在於肌肉張力不足,但1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還不太會走路,黃名璽治療師建議,若家長發現孩子的姿勢總是異於同齡孩子,甚至可明顯察覺姿勢特殊,也要同時注意是否有活動力低落的現象,比方說爬也爬不遠、總是懶洋洋不喜歡活動、不愛操弄玩具、很少伸手扶著奶瓶等,這些都可能是典型的肌肉無力症狀,家長應該再多加觀察留意。
 
 
當心寶寶的爬行安全
有時寶寶本身的發展沒有異樣,卻因為家長認為的地上很髒、到處爬行很危險等因素,剝奪孩子以爬行四處探索新奇事物的機會,黃名璽治療師提醒,只要注意好下列環境安全重點,讓幼兒多練習爬行的利益絕對遠大於弊唷!
 
1)床鋪和地板是最適合練習爬行的地點,在床鋪爬行要當心跌落受傷,若家中的地面冰冷堅硬,可鋪設乾淨的地墊或巧拼降低碰撞受傷的可能。
2)寶寶爬行的地點一定要經過打掃,務必徹底清除體積小卻可能吞下肚的硬幣、鈕扣、髮夾等物品。
3)好奇寶寶可能在爬行過程中將小手伸進插座,或是拉扯桌布、電線導致桌熱水瓶、花瓶等物品砸落,因此,家長一定要在旁時時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動一動寶寶發展UP

 


遊戲名稱:
泡泡世界
練習目的:提升手眼協調與眼球追視能力,並建立基本的因果關係。
適合年齡:7個月~1歲多皆適用。
必備道具:泡泡水和沒有障礙物的活動空間。
如何進行:爸爸或媽媽朝小寶貝的眼前或者不遠的前方吹出泡泡後,讓小寶貝使用手去揮打或拍手將泡泡打破。若小寶貝還不太敢伸手或不知道怎麼玩的話,爸媽可以自己先伸手揮一下當作示範。
注意事項:避免小寶貝拍完泡泡後將手放入嘴巴中造成泡泡水吃下肚子的狀況。
遊戲名稱:
熱狗滾滾樂
練習目的:給予前庭刺激輸入、增進上下半身之協調。
適合年齡:9個月~1歲多。
必備道具:柔軟的床面或有巧拼的地板上+小抱枕或捲起來成瑞士捲的被單。
如何進行:讓小寶貝抱著抱枕或筒狀的柔軟物,然後在床面或地面上連續翻滾(往同個方向約翻45次再翻回來45次)。
注意事項:避免地面上有尖銳物品且空間要夠大以免撞到牆壁。此外若小寶貝出現臉色蒼白或不適的狀況就要停止。

 


 
 
生長遲緩≠發展遲緩
「生長遲緩」是指生理方面的發展異常,比方說長得特別矮小、體重過輕、頭圍發育緩慢(可能和腦部發育有關必須特別留意)、手足短小等異狀,常見包括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甚至年紀應已進入青春期但身體卻遲未出現變化,也算是生長遲緩的其中一種類型;另外,「發展遲緩」則是指包括動作、認知、情緒、人際互動等面向皆大幅落後同齡者。
 
黃名璽治療師解釋,一般來說,發展遲緩不一定合併有生長遲緩問題,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很有機會經由練習獲得很好的改善。但反向來看,部份孩子會因為生長遲緩而伴隨出現發展遲緩問題,雖然臨床上可以看見這樣的趨勢,但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
 
 
如有需要可向早療單位尋求協助
家 長平時可以根據兒童健康手冊上的項目做大方向的判斷,如果仍有疑慮,則建議透過各縣市衛生局,請相關人員提供早療方面的資訊、透過初步的篩檢了解問題,若 確認孩子出現異常再轉介至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進一步的整體評估,在醫護人員與家長的密切配合下,幫助孩子早日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7月號
 
 
 
黃名璽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會員
   師資培育認證臨床指導老師
   IFC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新制鑑定培訓
   亞東紀念醫院生理暨小兒職能治療師
   永和復康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現任: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37月號。http://www.mababy.co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不肯上學怎麼辦?

學校陸續開學了,恭喜您家的寶貝加入小小新鮮人的行列,背著新的書包,帶著水壺、便當與睡袋,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獨立的生活。

孩子適應的還好嗎?有的孩子適應的很好,讓媽媽很失落,大嘆比不上學校的魅力;有的孩子第一個星期很期待,但沒幾天就開始拖拖拉拉;有的孩子到現 在還像無尾熊抱在大樹上,每天哭的像個小淚人兒…。如果您家的孩子開開心心,請您與孩子共享上學的喜悅,如果您家的孩子還在觀察摸索或處於哭泣焦慮,請再 給他一些時間,相信這只是「過渡現象」而已



還記得去年小班的喬喬,剛上學的時候各方面表現的都很好,沒想到幾個星期後的某天中午,因為學校餐點中的炒蛋而宣洩了壓抑已久的情緒,喬喬聲嘶力 竭地哭著不要碗裡的炒蛋,直嚷著要回家。喬喬每天放學都會問媽媽:「我上學的時候,妳跟弟弟都去哪裡?」原來,喬喬以為媽媽喜歡弟弟不要她了,所以把她送 來學校。

小山剛開學的幾天適應的很好,一大早就衝進教室的玩具角,拿著小火車開進山洞又開往動物園,難免偶爾跟同學因為搶火車引起紛爭,但…過了一個週末,小山跟媽媽說他不想上學了

小傑從開學到今天,每天都是淚眼汪汪,如坐針氈,一點加入遊戲的心情也沒有,老師使盡了法寶,他總是搖頭回應。每天中午,趴在老師的身上,想必是哭累了才睡著的。

孩子剛入園階段,一下子接觸的環境擴大,往往會發生怕生的狀況,這是孩子心智進展上具體的調適歷程。相對於排斥陌生人,孩子會變得很黏著照顧者(尤其是媽媽),往往會因為分離,就會表現出不安、焦慮或哭泣的抗議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通常不只一種,每個孩子出現抗拒上學的時機也不同,由於孩子表達能力還沒有發展得很好,所以多半會以哭來表達。爸媽可以先觀察並了解孩子哭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不想離開父母,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
‧一下子到人很多的環境,感到不舒服。
‧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有挫折感。
‧碰到不順心的事,例如:被人碰撞、被搶玩具、尿溼褲子。
‧不習慣被要求或約束,例如:要收拾玩具、聽故事要坐在位置上。




多數的適應問題都可以透過親師合作達到改善,因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請不要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以免帶給自己和孩子壓力。這段期間,您可以…

同理孩子的情緒
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訴後,溫柔堅定地讓他上學,避免用討價還價、懇求或威嚇的言語。另外,可以幫孩子準備一項孩子的依戀物,如:心愛的玩具,或一樣代表爸媽的物品,如:全家福照片,帶著上學,告訴孩子這些物品會代替家人在身邊陪他,讓孩子安心。

階段性分離
入園後,爸媽先陪伴孩子完成基本的生理需求及例行作息後,如:換鞋子、放東西在工作櫃、洗手,以及看著孩子加入班上的例行活動後,再離開。記得離 開時「一定要說再見」,給孩子一個的充滿愛與快樂的道別(孩子通常也會以同樣正向的方式回應)。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可以請爸爸負責送孩子,媽媽在家就先 跟孩子道別

重視接孩子的時間
爸媽與孩子約定來接的時間務必確實做到,以免約定之後無法達成,就會讓孩子因為不信任而開始猶豫要不要上學。另外,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況時(尤 其情況較嚴重者),最好不要讓孩子變成是最後一個才被接走的孩子,因為看著別人的爸爸媽媽都來了,孩子就會想:「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還沒來?」「他們是 不是不要我了?」而增加焦慮感。

鼓勵、關愛、放輕鬆
透過共讀與上學有關的故事繪本,一方面抒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亦可由書中找出解決的方式。放學後,盡量避免將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如:「今天有沒 有哭?」、「有沒有想爸爸媽媽?」等,強化孩子回應「哭」或「想家人」等情緒。晚上,可以陪孩子一起散步、吃點心、玩玩具,盡量和孩子相處,給予充分的注 意,讓孩子覺得親子之間不因上學更疏離,反而更加親密。

孩子初入學會有情緒的反應純屬正常現象,如果您問過身邊曾經歷的家長,他們一定會說:「沒關係,我們家小孩以前也是這樣。」孩子對於上學都會有所 感受,只是有的平淡,有的強烈而已。爸媽不必過於緊張與擔心,與學校成為伙伴關係,家園同心一起幫助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千萬別讓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一起 陷入膠著,相信一定會漸入佳境。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智力飛躍發展的八個關鍵期

!

嬰兒智力飛躍發展的八個關鍵期

寶 寶出生了,面對這位家庭的新成員,爸爸媽媽都會滿懷喜悅的心情,仔細地觀察這位小天使的頭髮、眼睛、鼻子、小嘴和麵部。喜當父母的還會忍不住撫摸寶寶的小 手,輕拍寶寶的身體和他打招呼,迎接寶寶的到來,同時也在心中憧憬美好的未來。為了寶寶未來的發展,提升寶寶智力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寶寶聰明可愛是每個父母都有的共同期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爸爸媽媽可是費盡了心思。聽說某種奶粉可以助長寶寶的智力,無論要多少錢,需要耗費多少人力,誓要買到為止。看見有哪種早教書籍適合寶寶,就不惜重本買回來。

只 要任何可以提高寶寶智力的東西,對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說,只有說不到的,沒有辦不到的。只要自家的寶寶比別人家聰明,無論什麼都會去做。但 是,面對著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怎樣做才合適呢?在哪個時間段需要更加的關注寶寶的智力發展呢?現在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第一關鍵期:5週

寶寶在第5週左右出現器官迅速成熟,變化最明顯的是,寶寶在哭的時候第一次流淚,他也更多地微笑表示高興,更經常地進行觀察和聆聽,對氣味和動靜會作出明顯的反應。寶寶對環境的興趣變得大多了。



在這個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家裡的空間來培養寶寶的視覺。比如,在牆壁上貼上色彩鮮豔的圖畫,也可以給寶寶看色彩鮮豔的圖書,你會發現他特別喜歡顏色鮮豔的紙張、衣服和玩具。

第二關鍵期:8週

寶寶在第8週左右發現,周圍環境是不統一的,而且是由活動的具體東西組成的,例如自己的小手掌。當寶寶熟悉的照料者發生更換時,當聲音的分貝突然增強時,當身體感覺猛然下墜時,或遭遇刺眼的光線,例如閃光燈。這麼多的新印象起初會讓寶寶產生恐懼。

母親接觸最有助於消除這種恐懼感。媽媽在陪伴寶寶的同時,要增強寶寶的各種生活體驗,以刺激大腦的發育。在改變環境因素之前,盡可能有一個過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寶寶面前出現的頻率,或讓原照料者再跟隨一段時間。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周圍環境的不良刺激。

第三關鍵期:12週

寶寶在第12週左右處於認識活動的過程,他自己的動作也不那麼死板了,而且受到了控制。他會發出尖叫,格格地笑,興奮地牙牙學語。



在 這個時候,是訓練寶寶自主學習,自主接受飢餓的關鍵時期。這時,爸爸媽媽可以多給寶寶看圖畫書,用寶寶能理解的語言,講一些簡單的事物關係。寶寶懂得什麼 是好,什麼是不好,記住故事情​​節。和寶寶一起看書時一邊看一邊問,你會發現寶寶有心領神會的能力,能用聲音和表情回答。看書時讓寶寶自己翻書。

第四關鍵期:19週

到第19週時,寶寶會抓東西了,還會轉動和翻動東西,會注視物體的活動過程,這時他對一切都要研究,還會——用手摸,或者乾脆往嘴裡放。

年輕的家長擔心寶寶亂抓亂摸,就給寶寶戴上一副專門為寶寶設計的手套吧,以避免寶寶抓傷自己。戴手套看上去好像可以保護寶寶的皮膚,但從寶寶發育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直接束縛了寶寶的雙手,使手指活動受到限制,不利於寶寶觸覺發育。

第五關鍵期:26週

在第26週左右,寶寶開始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例如按按鈕同放音樂之間的關係。他開始能區分物品的位置與距離,如里外遠近,最喜歡的遊戲是把東西拿進拿出,把什麼都弄得亂七八糟。



但是在這個時間段裡頭,寶寶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認識的探索世界,所以只要不是危險的東西都可以讓寶寶摸摸,讓寶寶盡情的探索世界,家長要做好的就是排除寶寶周圍危險的情況。

第六關鍵期:37週

寶寶在第37週時開始對東西和經歷進行分類,從而開始像成人那樣思維。寶寶開始懂得對各種事物加以抽像地分類。例如,他已經懂得狗總是汪汪地叫,無論大狗小狗白狗黑狗概不例外。這一點表明他已能像成人那樣運用邏輯思維了。

相應的,父母也不該停留在簡單的“貓貓”、“狗狗”階段,而應該開始以語言和手勢進行解釋了。

第七關鍵期:46週

寶寶在第46週的時候,寶寶懂得了做事有順序,先乾什麼後乾什麼。因而他最喜歡玩“自己動手”一類的​​遊戲,按照先後順序來做某件事情。通過反复做某件事情來加深對順序這一概念的認識與印象。不足之處是他以為順序都是固定不變的。



因此,父母這時不應該順著他的順序反复讓他顯露本領,而應開始手把手示範他不同的“玩法”。

第八關鍵期:55週

第55週的寶寶會發現“程序”。寶寶終於發現,順序也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變的。於是他能夠按照自己的心願來製定計劃,明確表示自己的要求。例如,當他今天想外出時,會提示別人要鞋子或帽子,而明天外出時,又會要求別人要穿上外套,他已經有自己的主見了。

這個階段的父母切記不要對寶寶的要求產生煩躁的心裡,甚至責罵寶寶。而是要不厭其煩地和其講出事情的因果。不要因為剛說兩次寶寶聽不進去就開始發脾氣,因為寶寶這時正處於語言邏輯區激發階段,他們雖不能很快理解你說的,但一旦理解了就會記得“刻骨銘心”。

但這次序不是固定,而是可以自由變動的。這時的寶寶會非常明確地表示他想要什麼,例如當他想外出時,就有穿衣穿鞋的要求。

只要好好的把握寶寶智力成長的關鍵期,那麼你也可以養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寶寶。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共讀課程分享_手指搖



以下手指謠提供大家參考,至少要會幾首喔,可以在說故時適度作為「收心操」!




輔英科大  楊璧琿  收集整理


 


1.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毛毛蟲
二根手指頭,二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小白兔
三根手指頭,三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小花貓
四根手指頭,四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螃蟹走
五根手指頭,五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蓮蓬頭
六根手指頭,六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打電話
七根手指頭,七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神槍手
八根手指頭,八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虎姑婆
九根手指頭,九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阿彌陀佛
十根手指頭,十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拍拍手






2.
1什麼1,棍子1。2什麼2,鴨子2。
3什麼3,耳朵3。4什麼4,帆船4。
5什麼5,鉤鉤5。6什麼6,大肚6。
7什麼7,柺杖7。8什麼8,眼鏡8。
9什麼9,汽球9。10什麼10,棍子打棒球。






 


3.


一根棍子輕輕打,二雙筷子裡外扒,
三人小組愛說話,四個小兵不害怕,
五個朋友力氣大。







 


4.


給你拍拍手
給你放煙火
餵你吃菠菜
變成大力水手
ㄅㄨ ㄅㄨ






5.
鵝爸爸來了 鵝媽媽來了
點點頭呀 握握手
鵝爸爸再見 鵝媽媽再見


小手擺後面(視情況需要可以再加上一句:眼睛看前面)






6.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我把頭髮變不見(可自由發揮隨便變都可)
我把手手變不見
我把自己變不見



7.


大大田 種大花 灑灑水 開大花
中中田 種中花 灑灑水 開中花
小小田 種小花 灑灑水 開小花
﹝聲音可由大到小﹞








8.


小花,小花,(一手五指張開,向左右輕輕轉動)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手腕,向左右輕輕轉動)
幾個瓣?(手握拳)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的拳頭)
一個瓣,(用另一隻手扳開握著大拇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大拇指)
二個瓣,(然後扳開握著的食指)
(或再由大人扳開寶寶的食指)
三個,(接著扳開中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中指)
四個,(再扳開無名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無名指)
五個瓣!(最後把握著的小指頭扳開)








 


9..
園裡的蕃茄圓又大 躺著睡覺不說話 來了一隻大狼狗 對著蕃茄咬一口
爸爸看了很生氣 快把狼狗趕出去






10.
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呀、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11.
炒蘿蔔 炒蘿蔔 切切切 包餃子 包餃子 捏捏捏 撒隆巴斯 撒隆巴斯 貼貼貼


 








12.
五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吃掉的意思)
四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吃掉的意思)
三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吃掉的意思)
二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吃掉的意思)
一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吃掉的意思)








 


13.
一隻小雞嘰嘰嘰;二隻小狗汪汪汪;三隻綿羊咩咩咩;四隻老鼠吱吱吱;
五隻鵓鴣咕咕咕;六隻青蛙咯咯咯;七隻蟋蟀唧唧唧;八隻小鴨呷呷呷;
九隻斑鳩啾啾啾。(動物和聲音可自已創作或幼兒熟悉的)


 


14.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一個石頭,變成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一個布,抓住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兩個剪刀,我是小白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嬰幼兒感覺統合輕鬆玩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56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長黃湘茹
   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巫文安(依文中出現先後排序)
模特兒/俏皮寶貝Camille&溫柔媽咪Katsumi
妝髮/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參考資料/《感覺統合 上、中、下篇》(高麗芷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羅鈞令著,心理出版社)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吳端文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數十年前,多數家庭生養3~5位甚至更多的孩子,兄弟姊妹間可以透過互動得到多元的刺激。但現代人以小家庭型態居多,大人們常將關注熱切聚焦在少數寶貝身 上,再加上隨時可從報章雜誌網路取得各式的教養資訊,連帶讓家庭教育的形式起了不一樣的轉變。在寶寶1歲以前,究竟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發展重點?其實,簡單 的小遊戲也有助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唷!擁有照顧者的耐心陪伴和細心教導,每個孩子都可以是最聰明可愛的Super baby!



感官+好奇心,小小世界真有趣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眾人祝福降臨人世的可愛天使。打從懷孕期間再到新生兒階段,雖然年紀幼小的寶貝還不懂如何以言語表達,可是透過視覺、聲音、嗅覺等刺激,寶寶一樣正以旺盛的好奇心,努力探索身邊有趣的事物。
 
 
胎教音樂 具有穩定情緒效果
胎兒大約18週左右會逐漸發展出聽覺,到了28週時,已經能對外界聲音做出互動與回應,因此,許多新手爸媽在得知懷孕之初,便會開始播放胎教音樂讓寶寶聆聽。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長黃湘茹表示,一般來說,胎教音樂會選擇具規律性、輕鬆、柔和性質的輕音樂或歌曲,避免高頻率或高分貝的曲子。曾有研究指出,倘若家長從胎兒時期開始讓寶寶聆聽胎教音樂,當寶寶出生後大肆哭鬧,重新撥放胎教音樂會讓寶寶感覺重回溫暖懷抱,對於穩定情緒、提供安全感很有幫助。
 
 
以視覺、氣味、聲音辨認照顧者
多數的新生兒對「人」比較感興趣,尤其能辨認爸媽、照顧者等親近的人,或是當熟悉者和他說話,會雀躍的揮舞手腳、出現不一樣的表情,這是因為除了眼睛所見之外,寶寶也對熟悉的氣味和聲音,甚至懷抱的方式有所記憶,親近者提供寶寶安全而舒適的氛圍。
 
 
黑白圖卡 給予寶寶視覺刺激
寶寶的視覺準 確度,一直要到12個月大左右才會接近成人。如果拿一張有大塊黑白方格圖卡讓出生2~3個月的寶寶觀看,之後再換成一張有小塊黑白方格圖卡,寶寶會注意到 圖片改變。代表寶寶年紀雖小,仍具有區辨黑白圖像差異的能力。因此,新生兒階段可以使用黑白、紅色等對比鮮明的色彩給予視覺刺激,促進視覺發展。
 
3~4個月大的孩子,視覺可以看見4~7公尺內的人事物。黃湘茹治療師說明,臨床上一開始會先從注視能力著手了解,一般來說,3個月大的孩子可以注視物品達5分鐘以上,並且能追蹤水平移動的物體,接下來才會進階到垂直追視的能力。
 
視覺準確度要到12個月大左右才會接近成人
 
 
鮮豔色彩+聲光效果
嬰兒階段的孩 子,其視覺能力就像是個大近視,色彩鮮豔的物體較能吸引注意力。因此,寶寶約3個月大時,當照顧者給予色彩鮮豔的物品,寶寶應該要有注視的能力,並且逐漸 發展出手和物品之間的關係,比方說大人給他看一個娃娃,他會伸手做出抓取的動作,屬於手眼協調能力的環節之一。
 
另外,有些玩具除了色彩鮮豔還會發出聲響,有的家長會在床頭掛上的音樂燈,或是造型可愛的健力架,都可以提供寶寶視覺、聽覺的刺激。黃湘茹治療師提醒,選購前要注意燈光不要太閃爍、旋轉速度不要過快,家長也不妨多比較多參考親友的使用心得,才能挑選到合適寶寶使用的產品。
 
 
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
強褓中的新生兒,其腦部發育處於起步階段,需要較多的原始反射行為來應付生理需求、開啟自我保護機制……
 
 
了解原始反射的作用
原始反射是寶 寶與生俱來的本能,隨著年紀增長、中樞神經發展日漸成熟,許多原始反射大約在6個月以前會逐步整合消失,之後便擁有自主控制的能力。黃湘茹治療師提醒,早 期強調反射理論,常以此作為評估孩童神經發育是否正常的標準,但現在因為醫學的進步,會以更全面性的角度和檢查評估問題,原始反射退居為參考的依據之一, 家長平時也應多加留意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能力。
 
 
低張型v.s.高張型
在了解反射動 作之前,首先,我們要來認識「低張型」與「高張型」這兩個概念。「低張型」與「高張型」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肌肉收縮張力的強弱不同,因為肌肉延展時會出 現對抗的阻力,放鬆時也需要一定的張力維持姿勢,低張型是肌肉張力過低,高張型則是肌肉張力過緊,都屬於不正常的現象。
 
低張型的孩子,通常有活動量較低的症狀,身體總是顯得柔軟而沉重,對姿勢的控制力不佳;高張型的孩子則可明顯察覺肢體僵直,照顧者往往會覺得寶寶很難換尿布,或者旁人將寶寶抱起,寶寶便長時間維持踮腳尖姿勢不肯放鬆,表示反射動作過於強烈。
 
 
嬰兒時期常見的反射動作
寶寶的原始反射眾多,常見如吸吮、尋覓、頸張力、驚嚇、手掌抓握、縮腳、自發性跨步等,舉例來說,如果把奶嘴或手指頭放入寶寶口中,會自然出現吸吮的動作,這就是常見的「吸吮反射」;另外如果將手指輕觸寶寶的唇邊或臉頰,會轉頭張嘴表現想喝奶的模樣,就是寶寶肚子餓時會出現的「尋覓反射」。因為反射動作多半在6個月以前會陸續被整合,因此,以下將針對較容易觀察的反射現象進行說明:
 
 
抓握反射
手掌抓握反射大約在4~6個月大時會自動整合消失。家長可觀察到,如果以玩具或手指頭碰觸寶寶的手掌,他會緊緊抓著不放。另外,若刺激寶寶的前半部腳掌,趾頭會自動往腳底方向彎曲,稱為「腳底抓握反射」,腳底抓握反射大約於9個月大被整合。
 
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不對稱頸張力 反射大約在4~6個月大會被整合消失。讓寶寶仰躺並將臉轉向一側,同側的手腳會自動伸直(類似拉弓的感覺),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這個反射原先是為了方便 寶寶抓取同側物品而存在,整合完成後手腳活動就不會被頭部轉向影響,否則可能影響日後翻身、對稱性活動及爬行能力。
 
咬合反射
清潔口腔時,寶寶會不會立刻緊閉上下牙弓?或者照顧者能明顯感覺寶寶很難餵食,不太願意張嘴吃東西,或者湯匙一放入口中便會緊緊含住。
 
 
反射異常,應向小兒神經科或早療單位求助
寶寶的原始反 射多半陸續會從2~12個月逐步整合,之後行為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受自主意識控制。黃湘茹治療師提醒,並非每項反射動作都顯而易見,家長應該留意卻無須過 度擔憂,建議如果察覺寶寶反射動作異常,應該同時觀察是否有發展遲緩,或是動作姿態異常。若寶寶同時合併發展問題,應該至小兒神經科或早期療育單位尋求評 估。基於早期療育的概念,早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幫助孩子步上正常生活的軌道。
 
並非每項反射動作都顯而易見
 
 
發展里程碑,寶寶跟上腳步了嗎
翻開兒童健康手冊,裡頭詳細羅列孩子在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雖然大家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寶寶的發展有沒有跟上腳步,才是更需要爸爸媽媽關注的重點。
 
 
幼兒發展的4大重要面向
您家寶貝何時學會翻身,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練習爬行的?多數孩子的發展會按照「發展里程碑」進行,其中,我們又可從下列4大面向著手觀察:
 
 
粗大動作
粗大動作主要由身體的大肌肉主宰,指四肢軀幹的活動與穩定度,比方說頭頸部的轉動控制、翻身,再到懂得坐、站、跑、跳、走,都屬於粗動作的範疇。
 
精細動作
指雙手細部動作操弄和視動協調(依視覺調整動作的能力即為視動協調),例如使用餐具、畫畫、串珠珠、摺紙、翻書、拿牙刷刷牙等。
 
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又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大能力。
 
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在「身邊處理及社會性」底下,又可分出「生活自理」、「社會性」、「情緒反應與管控」這三個細項:
 
A.   生活自理:嬰兒時期,最簡單的生活自理行為即為自己扶著奶瓶,等年紀再大一點,是否會開始學著和大人一樣用餐具吃飯?會不會用杯子喝水?如果尿布濕了,是否懂得以口語或肢體表達不舒服?會不會自己刷牙?
 
B. 社會性:寶寶會不會回應旁人的笑容?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好嗎?到新環境是否會好奇的東張西望?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孩子會不會顯得緊張?能否分辨熟悉與不熟悉者的不同?
 
C. 情緒反應與管控:傷心哭泣時,會不會因為旁人擁抱或給予玩具而恢復平靜?睡醒之後,會立即放聲大哭,或是可以獨自玩耍不急著要人照顧?
 
 
1歲前,寶寶的口慾期
1歲以前的孩子,多數都會經歷口慾期的階段,因為他們剛學會爬與站,開始對身邊的大小事展現旺盛好奇心,只要看見有趣的東西,就會想以嘴巴去探索、隨手抓了就往口裡送,因此也讓爸爸媽媽總是特別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
 
而這個階段的 好奇寶寶不但喜歡用嘴嚐,也喜歡用身體較敏感的部位來探索世界,有時也常動手摸摸、用力敲敲(聲響)周遭感興趣的事物,藉由這些動作,對孩子來說具有穩定 情緒和促進認知的效果,其實只要寶寶放進口中的東西是安全而乾淨的,口慾期是自然而然的發展階段,照顧者無須刻意遏止這個行為。
 
具有穩定情緒和促進認知的效果
 
 
七坐八爬九發牙,寶寶發育好快速
或許是因為現 代人特別注重營養補充,所以現在許多小朋友2、3個月脖子就變得硬挺,5、6個月就冒出小白牙,發展速度遙遙領先老一輩常說的「七坐八爬九發牙」。黃湘茹 治療師表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的確都有些個別差異,不過多數仍是以七坐八爬的速度在進行,發展的快慢常取決於孩子的先天氣質、生活環境、照顧者給予的刺 激多寡等因素,只要寶寶沒有嚴重的偏離發展里程碑,家長也不需要過度擔心。
 
不過,如果到了11個月還不會爬、1歲半還不會走,就需要考慮就醫接受評估。其實許多孩子並非真的發展遲緩,只是獲得的環境刺激不夠,只要照顧者學習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並且多花時間陪著寶寶進行活動,通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6月號
 
 
 
黃湘茹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系畢業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物理治療動作科學碩士
經歷:新光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臺北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團隊物理治療師
現任: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長
 
巫文安
學歷: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
經歷: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兒童職能治療12
現任: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早戒尿布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40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黃國洋
   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 薛惠珍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很多華人家長在孩子1歲半之前,就訓練他們自己上廁所,有些嬰兒剛會走或學會坐,就不用再包尿布!到底早戒或晚戒尿布有什麼差異?國內外父母對這方面有不 同的觀念和作法嗎?家長如何依個別狀況,選擇最佳時機,訓練寶寶上廁所?



不要操之過急!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寶寶何時戒尿布,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差異。
 
而即使同樣文化,不同年代也有差異,像是美國在1945年有65%的幼兒在1歲甚至出生810月就開始戒尿布,但是到19701980年代,1歲以下戒尿布的比例只有不到6%。年代不同,家長的觀念會跟著轉變,早期以父母的生活便利為主為主,所以開始的早,現在多以孩子為中心,強調觀察孩子的發展,資源也較以前充足。
 
 
寶寶生理心理準備好,就是最佳訓練時機
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國外父母幫寶寶戒尿布比較偏向以自然方式,國內則呈現兩極化,例如老一輩帶孩子就會比較早,因為早期只有布尿布,洗和曬很麻煩,所以多在1歲前開始訓練,現在有紙尿布、學習褲,使用方便,家長較不會急著訓練。
 
國外曾做過統計,約有10%的孩子在3歲前完成訓練,有26%4歲還未訓練。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不要太早訓練寶寶上廁所,台灣多以兒童健康手冊裡面的建議為參考,在1歲半到2歲之間開始。而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應取決於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狀況,父母和寶寶都要做好準備再進行。
 
薛惠珍護理長表示,孩子生理夠成熟,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包括已經會走路、會穿脫褲子,可以很穩的坐在馬桶上,能表達,肛門括約肌也發育成熟。通常括約肌成熟約在1歲半到2歲半,這段期間都可以進行訓練,1歲孩子即能表達需求,1歲半能以語言明確的表達,所以,比較建議在1歲半,因為這時候孩子已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感覺。
 
媽咪也可以採 用感覺法和定時法,兩種方式一起來訓練孩子,感覺法是指孩子已會表達一些感覺,像是屁股會痛痛,好像有東西要出來等等,而當孩子尿在褲子上,可問他尿尿時 有什麼感覺;定時法是觀察孩子尿尿便便時間,可能在剛起床或飯前、飯後,固定那個時間讓他坐馬桶,這兩個方法可以一起試。
 
 
戒尿布的準備和訓練技巧
訓練過程技巧的應用很重要,建議用自然的方式,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訓練,包括:
 
*備好小馬桶,馬桶的造型、顏色、圖案最好讓孩子選擇,購買時先坐坐看,高度必須要剛好。

*給孩子穿的褲子要穿脫方便,不要太緊或太複雜,以免要尿尿時解不開而更緊張。
 
*馬桶放在孩子熟悉處,例如遊戲室旁邊也可以。
 
*也可以用娃娃做示範,增加孩子學習意願。
 
*媽媽不要對上廁所這件事表現出嫌棄、厭惡的表情。
 
*用正面方式引導,並多給鼓勵,例如給貼紙做為獎勵。坐馬桶時也可以放點音樂。
 
*很多家長會選擇春天或夏天比較暖和的季節,這時候比較不會因為馬桶坐起來太冰冷而讓孩子產生抗拒。
 
 
太早或太晚戒有什麼不同?
薛惠珍護理長 表示,只要媽咪和孩子做好準備,早一點訓練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時機未成熟,比較容易挫敗,反而讓自己和孩子都有壓力,甚至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如果持續 訓練一兩週都毫無進展,也可以再評估,隔一兩個月再開始也不遲,尤其有些孩子特別固執,不願意配合,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嘗試。
 
黃國洋醫師認為,早或晚戒尿布,和孩子的智商、學習能力無關,只是過去的研究顯示,越早戒,所花的時間會比較久。另外要提醒的是很多家長會拿自家小孩和鄰居孩子比較,尤其阿公、阿嬤很容易把別人家的經驗帶回家裡,造成父母和寶寶的壓力,事實上從1歲半到4歲之間,什麼時間開始戒尿布都可以,而研究發現: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其實和家長的態度以及如何訓練有關,和戒尿布的時間點較無關。
 
 
孩子會不會有壓力?主要看父母的態度
訓練過程中, 父母要給孩子較大空間,不能操之過急,更不可用責罵方式,就算已訓練成功,偶而還是會尿褲子,這時候責怪他,會讓他產生羞愧、失敗感,長期下來會影響人格 發展,孩子可能因為做不到而容易沮喪,或是已經很努力還是不符期望,認為自己很差,而失去自信,所以家長態度最重要。
 
如果等到上幼稚園再戒是否會太晚?薛惠珍護理長指出,有些在職場的媽咪,孩子交由保母照顧,所以會拖到上幼稚園再戒,這確實有點晚,不過這時候因為孩子生理方面已經穩定,表達方面也很成熟,加上同學都能自己去上廁所,在團體動力驅使下,很快就能成功。
 
黃國洋醫師則認為,假如等到上中大班再戒,有可能承受來自同儕的壓力,而影響孩子的人際,所以建議上中大班前,戒掉尿布較妥當。
 
 
 
黃國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現任:臺安醫院心身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薛惠珍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經歷: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
   臺安醫院嬰兒室暨嬰兒加護病房護理長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1歲前應避免的10項食物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55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淑真
模特兒/淘氣弟弟承佑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為了讓寶寶長高又長壯,爸比媽咪總是會細心準備各式餐飲點心,想替寶寶的營養大大的加分。可是你知道嗎?有些食材雖然營養價值頗高,卻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 寶食用,甚至可能因此導致身體不適!本篇文章將帶您針對這些食物做進一步的了解,從飲食開始守護寶寶的健康!



寶寶避免食用的10項食物


當寶寶從以奶類為唯一主食,進步到可以食用副食品的階段,對新手爸媽而言,無疑是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嶄新考驗──喜的是寶寶成長發育穩定邁向下個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卻也不禁憂心,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才健康?而哪些食物又是容易導致不適的元凶呢?


 


過敏考量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敏發作的經驗,相信各位爸爸媽媽也不例外。談到寶寶滿1歲前不適合食用的食物,主要可分為「過敏考量」與「成分不合適」兩類因素,雖然是否會過敏因個人體質而異,但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首先要帶大家了解最常見易導致過敏的4項食材:


 


 


1 蛋白


雞蛋的營養價值頗高,富含優質的蛋白質,磷、鐵、鈣等多種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DEB群等。不過,蛋白中含有易導致過敏的「卵白蛋白(ovalbumin)」、「類卵粘蛋白(ovomucoid)」、「伴白蛋白(conalbumin)」,這些成分經加熱仍難以破壞,對腸胃道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既不易消化分解且容易導致過敏,因此未滿1歲的寶寶不適合食用蛋白。


 


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淑真建議,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後,可以先考慮從蛋黃入門,等滿1歲再酌量嚐試一點蛋白,一直到1歲半以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吃全蛋。


 


 


2 帶殼海鮮


海鮮也是許多人的過敏原,其中又以蝦、蟹等帶殼海鮮類尤為嚴重,加上海鮮保存不易、容易腐敗變質的特性,所以不適合1歲以下的小朋友食用。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分解新鮮海鮮類內含的組織胺的能力,但由於海鮮變質後組織胺會迅速大量增生,當這些不新鮮的海鮮被吃下肚,過多組織胺還來不及分解就被吸收,很容易因此引發過敏反應。建議倘若家族有過敏體質等疑慮,應等寶寶滿1歲半後、腸胃道功能發育較健全,再開始嚐試帶殼海鮮類的食物。


 


 


3 豆類製品


在 亞洲的飲食文化中,不管是豆類(黃豆、紅豆、綠豆、黑豆等)或是豆類製品(豆腐、豆漿、味噌、醬油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過,豆 類的成分有易導致過敏的「大豆蛋白」與「凝集蛋白」,再加上內含高量不易消化的寡糖,所以容易導致脹氣並引發寶寶不適。


 


 


4 花生


花生具有很不錯的營養價值,不但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脂肪、卵磷脂,還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花生的滋味香濃美味,同時卻也是極為常見的過敏原,保存不當而產生的黃麴毒素更是讓人聞之色變。


 


楊淑真主任提醒,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一種人體必須脂肪酸),人體細胞會利用花生油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即為易導致人體發炎的物質之一,建議如果家族有過敏體質的遺傳,在1歲前最好避免食用花生以及其製品。


 


恐怖的黃麴毒素:


黃 麴毒素又稱為「黃麴黴素」,目前已被證實具肝毒性,食用過量會造成肝臟受損並影響吸收代謝功能,更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其實像豆類、堅果類、五穀雜 糧類等食材若未妥善保存,當存放的時間過長,都可能發黴變質而受黃麴毒素汙染。提醒大家,食物在購買與開封後應盡快食用完畢,若存放較久或有汙染疑慮,最 好直接丟棄。


 


 


成份不合適


5 蜂蜜


蜂蜜在製造過程中為避免營養成分受破壞,所以不會經高溫殺菌消毒,其中可能存有肉毒桿菌的孢子,而1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育健全,食用後可能造成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具軟便效果


不過,若撇除1歲前的孩子肉毒桿菌中毒的疑慮,其實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有機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酌量淺嚐一匙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具有軟便的效果!若是身體機能健康的成人、兒童、青少年不妨一試,但若本身是血糖調節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仍應避免食用蜂蜜影響到血糖控制。


 


 


6 鮮奶


未滿1歲的寶寶通常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營養來源,這是因為鮮奶含結構較大的酪蛋白分子,寶寶1歲前的腸胃功能還無法完全分解、吸收酪蛋白分子,而腸道分泌的乳糖酵素仍不足以分解乳糖,所以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鮮奶v.s.奶粉v.s.保久乳


不管是鮮奶、奶粉或保久乳,它們的營養成分沒有太大的差別,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製作方式不同──鮮奶是由生乳經高溫方式殺菌,保存期限僅1014天左右;奶粉則是高溫殺菌後再使用噴霧乾燥製成粉狀(噴霧乾燥會稍稍破壞香氣,所以奶粉泡的牛奶往往不如鮮奶香醇),保存期限可長達1年以上;至於保久乳在高溫殺菌後無菌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不應以鮮奶取代白開水


有時家長希望孩子多補充鈣質,所以用鮮奶取代白開水,讓孩子自由的無限制飲用,但楊淑真主任並不贊同這樣的作法,建議學齡前的兒童一天補充兩杯鮮乳(1240毫升)即可,其餘鈣質需求則可從飲食補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7 皮蛋


皮蛋又香又Q的口感,常讓它成為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涼拌開胃菜。但皮蛋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一氧化鉛和鉛鹽,鉛屬於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若長期吸入微量的鉛即足以對神經、消化、造血系統造成危害,而且稚嫩幼小的兒童對鉛毒吸收率甚至高達50%,經年累積將可能影響智能發展。另外,皮蛋加工製作時營養價值會略有減損,所以建議家長等寶寶可以吃蛋類以後,仍應讓孩子吃新鮮雞蛋會更營養健康。


 


 


8 醃漬食品


稀 飯好消化又營養的特性,常讓許多爸媽選擇以此作為寶寶的入門副食品,可是若在食用時配上重口味的醬瓜、脆筍、麵筋等醃漬醬菜或罐頭,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 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而且從小讓孩子食用過多高油、高鹽、高糖的加工食品,養成重口味的習慣會深深影響日後飲食模式,體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相對 也會比飲食清淡者高。


 


肉類製品常添加亞硝酸鹽


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抑制細菌生長、固定肉品色澤,所以部分醃漬食品會添加亞硝酸鹽(主要添加在臘肉、香腸等肉類製品),但目前亞硝酸鹽已被證實可能導致癌症,雖然主管機關有限制亞硝酸鹽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但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飲食都應該以天然、新鮮、均衡為主要原則。


 


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


 


 


9 含香料與色素的甜食


廠商在製作食品的過程中因為成本考量的緣故,會選擇添加化學香料與色素以增加口味與賣相,但小朋友長期食用會增加肝腎負擔,目前已有研究表示,人工色素的黃色45號,紅色640號,可能引發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症狀,而且常吃甜食會增加兒童蛀牙的風險,所以倘若甜食的顏色過於鮮豔、口味過於香甜,都應該盡量避免讓兒童食用。



 


10 含咖啡因飲料


如 果兒童從咖啡、茶飲中攝取過量的咖啡因,輕則會引起心跳加速、躁動不安等症狀,長期食用更可能阻礙兒童的骨骼發育。楊淑真主任提醒,其實不光是含咖啡因的 飲料,就連市售常見的果汁、運動飲料、碳酸汽水等都屬於高糖、高熱量的飲品,雖然香甜好喝但時常飲用仍有蛀牙和肥胖的風險,所以如果寶寶口渴應該補充白開 水,或者偶爾喝點以新鮮水果現榨的天然果汁,避免接觸含咖啡因的飲品。


 


 


家有寶貝的飲食原則


46個月大,副食品準備就緒


當您家的小寶貝穩定成長到46個月大,此時消化系統功能已有很不錯的發育,家長就可以開始準備讓他嚐試母奶或配方奶以外的流質食物,進入以味覺探索新奇事物的階段。


 


建議副食品以「流質(清湯)→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固體」的漸進式順序添加,而家長當然也必須視寶寶的適應程度有所調整。目前寶寶僅7個月大的楊主任,熱心和我們分享她的育兒經驗──剛開始寶寶是以米湯、米糊進入副食品的世界,在觀察寶寶無過敏、拉肚子等不適反應後,接著也嚐試了水果泥和蔬菜泥,預備等寶寶年紀再大一點,就可以吃些營養價值高的蛋黃泥。


 


 


訓練吞嚥與咀嚼能力


其實副食品除了能替寶寶增加營養攝取外,同時還能訓練吞嚥和咀嚼的能力,剛開始添加副食品,可以少量讓寶寶嚐試並觀察接受度,秉持一次僅添加一種副食品的概念,以便釐清寶寶有無過敏反應。同一種食物持續給予37天後,只要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情況,即可繼續給予下一種副食品。


 


另外,可以試著將食物改放在碗或杯子裡,以湯匙一口一口慢慢餵食,及早讓寶寶習慣和大人相同的進食方式,也能順道訓練咀嚼的能力。


 


 


副食品無須調味


如 果爸媽要親手替寶寶製作副食品,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調味料,只要讓寶寶吃最清淡新鮮的食物原味即可,或是多添加一點具有天然甜味的胡蘿蔔、地瓜、南瓜等新 鮮食材,就能增加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等寶寶滿一歲後,開始可以和大人吃相同的食物,則採用低油、低鹽、低糖、少刺激性的烹調方式,才能吃得更健康又安 心。


 


楊主任以自己家的寶貝為例,從照顧者的角度觀察,可明顯看出寶寶偏好味道香甜的果泥,但對菜泥卻興趣缺缺,由此可見人的味覺天生傾向喜愛某些香氣或味道,雖然如此,但基於健康的立場還是要讓寶寶均衡、多方面的攝取各種營養。


 


 


寶寶飲食「全熟」烹調才安心


寶寶滿1歲後,此時對副食品的適應已經十分成熟,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應秉持質地軟嫩、易消化、避免過多調味、六大類均衡攝取為原則。


 


除了水果以外,寶寶的飲食皆應烹調至全熟,尤其是肉、肝臟、魚、蛋等食材更要注意,畢竟寶寶的抵抗力較弱,當食物經高溫烹調的同時,一方面也是進行殺菌的工作,才能避免無意中讓病菌隨著半生熟的食物被吃下肚,因而造成感染、過敏、腸胃不適等症狀。


 


水果也可能是過敏原之一


最常見的過敏原主要來自於蛋白和海鮮類食物,但並不表示蔬菜水果完全不會引發過敏,如柑橘類以及奇異果、草莓等水果,也是容易導致不適的代表之一。建議家長讓寶寶喝稀釋果汁前,至少要以「11」的比例摻水稀釋,讓腸胃道有更長的時間適應維生素C和果酸帶來的高刺激性,也能避免出現不適症狀。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5月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歲Baby的5大動作發展

媽咪寶貝 5月號 NO.155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物理治療師蔡意茹
模特兒/漂亮媽咪亭暄、可愛寶貝荳荳
化妝/蔡琇惠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寶寶0~1歲時期是成長過程變化最大的階段,除了身高與體重,一歲前的Baby會經歷極為重要的「翻身、坐、爬、站、走」等動作發展。針對這5大動作,其發展時間與行為模式為何?有哪些重點父母必須注意?



 


父母輔助重點全分析


對於每階段嬰幼兒做到「翻身、坐、爬、站、走」五大粗動作的比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物理治療師蔡意茹根據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王天苗教授於2004年所做的統計表示,以翻身而言,50%以上的寶寶在6個月可以翻得好,95%在9個月能做到。




坐的部分,5個月大的孩子約50%可以自己手扶著坐;通常69個月大的寶寶可以獨立維持坐。至於12個月大的寶寶約95%已經會爬;50%的寶寶會站。大約有50%的孩子在13個月時就可以學會走路。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指出,目前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


 


5大動作的重要性


觀察幼兒發展最明顯



5
大粗動作最能明顯觀察幼兒的發展情況。


一般而言,5大粗動作最能明顯觀察幼兒的發展情況,從中瞭解其發展順序;此外也可藉由粗大動作來檢視腦神經是否依正常速度發展。陳慧如醫師指出:「有一些疾病像腦部問題,會先反應在粗大動作上,例如:8個月寶寶還不會翻身或坐等,就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神經發育異常等情形。因此,粗大動作明顯落後的小孩須檢查是否有腦神經發育的問題,可能與腦部先天性發展異常、早產或與其它先天性症候群有關。


蔡 意茹治療師補充:「翻身、坐、爬、站、走等動作,與神經、骨骼、肌肉的發展有關。」如果都發展成熟,孩子會逐漸做到這幾個動作,但並非完全按這順序發展, 根據蔡治療師的觀察,有些幼兒先會站、會走、才會爬;不一定是先爬、才會站和走,最主要是依孩子的年紀來瞭解他會出現哪些移行能力。


不過原則上,多數寶寶還是會先翻身、接著是坐起來,慢慢學會站和走。而這幾個動作對幼兒來說,是最早探索環境的方法,從翻身開始,他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像仰躺,只能看到天花板或眼睛上方的視野。而當他開始坐、爬、站時,視野高低也就不同,與環境產生更多的互動。


整體來說如果不是明顯的落後,在之後還能追得上來,陳慧如醫師舉例說明,一般是6個月大的寶寶會翻身,而寶寶卻到9個月才會翻身,發展稍微慢一點,家長要注意孩子之後是否有協調、感覺統合等問題,或合併其它精細動作或語言發展問題。


發展不好的因素


多為刺激不足造成


倘若五大動作發展不好,陳慧如醫師表示:「首先要排除腦神經方面的問題,包括腦部的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腦部曾受傷、甚至腦部發炎像腦膜炎等。」另外,也可能是合併其它基因症候群或一些代謝問題。


 


除此,骨骼、肌肉發展不佳也會影響5大動作發展,但是要經過醫師的鑑別診斷,例如脊髓肌肉萎縮症,是因支配肌肉的脊髓神經出現問題,導致粗大動作發展落後或退化。不過,也有部分發展不佳的原因是刺激訓練不夠,像有些家長怕孩子哭,經常抱著或背著他,減少他練習爬的機會。


 


孩子的5大 動作發展不佳,依據蔡治療師的臨床經驗,造成原因多半是刺激不足。尤其現在少子化,父母很寶貝孩子,有時候寶寶因為趴著不舒服而哭泣,家長常會立刻抱起來 安撫,沒有讓他有學習翻身、坐、站的機會,漸漸的孩子的骨骼系統無法發展成熟,也變得愈來愈沒有力氣,更不喜歡動,蔡治療師指出:「甚至有些家長認為等孩 子大一點就會自己走,但其實為錯誤觀念。」


 


幼兒發展的5個大動作


動作1》翻身



 


時間:46個月


翻身,是寶寶坐起來的前置動作的重要發展,也代表神經、骨骼、肌肉等部位漸漸發展成熟。通常翻身的順序是從趴著變躺著、再從躺著變趴著,不過並非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如此。另外,4個月大的寶寶會有點側翻,但不見得翻得過去,陳慧如醫師提醒:「這時期父母要特別注意,別讓幼兒翻身的瞬間就不小心從床上掉落。」


當寶寶翻身的同時亦在練習動作協調,蔡意茹治療師解釋:「開始翻身先是未分節式翻身,手和腳一起往同一邊倒。6個月時,才是分節式翻身,也就是由手先動、再腳動;或腳先動再換手。」


 


狀況題


小手容易卡住



 


給孩子多一點訓練、帶著他做。


在寶寶12個月大時會出現「不對稱的頸張力」反射。陳慧如醫 師解釋,通常「不對稱的頸張力」反射消失,寶寶才有辦法翻身。此反射是原始反射,出生時腦部即具有。但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發展逐漸成熟,此反射也會漸漸消 失,這時寶寶才會翻身。因此,當寶寶翻身時手部卡住,不一定與他左右手的力量有關。原則上,如果他的腦部已經發育成熟讓他能做這個動作,只要大人稍微幫忙 即可。


 


有時寶寶剛開始翻身,可能技巧不夠成熟所以不知怎麼翻而壓住手,蔡意茹治療師指出:「可以給孩子多一點訓練、帶著他做,有時他會從錯誤中學習,慢慢愈來愈好。」若到67個月翻身時還會卡住一隻手,不妨觀察寶寶平常能否自己撐起來?是否他的手部比較沒力?並留意他的神經、肌肉或骨骼是否有問題。




爸媽的輔助重點


讓他多趴著玩、別穿太厚


父母在輔助寶寶翻身時,建議讓他趴著,當他趴著時頭部會想抬起來,此時可訓練軀幹的肌肉力量,且他可自行控制力道。因此,當寶寶的肌肉力還不足而難以翻身時,陳慧如醫師指出:「不妨在他醒的時候多讓他趴著玩。」另外,在秋冬季節,別讓孩子穿衣服太多或太厚,以免阻礙寶寶翻身的動作,倘若寶寶的身材較圓,可以協助寶寶將壓在身體下面的手往上舉,讓他比較容易翻身。


 


此外,父母在訓練寶寶時,蔡治療師建議:「可以將他放在被單或大毛巾上,讓他微微側身,藉由一些力量讓孩子翻向另一邊。」也可利用在床上或地上練習時,父母帶著他的手跟腳,一起往同一邊翻。


動作2》坐


時間:68個月


坐得穩,陳慧如醫師分析:「代表寶寶的頸部發育慢慢穩定,其骨骼、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也表示軀幹愈來愈有力氣。」一般而言,當孩子6個月開始坐時,需要大人扶著、撐著,蔡意茹治療師指出:「差不多在78個月才會獨立坐。」


 


6個月寶寶還無法坐得很穩,通常需要支撐,因此視孩子的發展與能力,不建議讓他坐太久。到了7個月,寶寶比較撐得住自己,不過仍可能往右或左倒、甚至身體往前傾,大概到89個月才會坐得穩。


 


狀況題


別讓孩子坐超過半小時


在非自然的坐姿,像是將幼兒放在嬰兒推車或汽車座椅上,不建議超過半小時,以免造成孩子脊椎側彎,陳慧如醫師指出:「甚至有父母長時間將孩子放在布做的搖籃上,這也會讓脊椎側彎得更厲害。」




爸媽的輔助重點


營造安全的環境


至於父母的輔助,寶寶56個月練習坐、還在學習撐住身體的階段,可以坐在寶寶的後面或前面,手扶著他的骨盆或腰部,幫助他坐穩。蔡意茹治療師解釋:「如果孩子坐得較穩,可以讓他一隻手、一隻手試著玩玩具。」若他坐得更穩,父母的手可以偶爾放開一下,觀察他坐的情況,如果不穩再趕緊將他穩定住。


 


當寶寶練習坐的時候,大人應在旁陪伴,千萬不可讓寶寶單獨坐在床上,以免他從床上滾落。另外,幼兒坐在地板上,可以在地板舖個墊子以免他倒在地上、撞到地板而受傷。一般而言,6個月的孩子仍坐不穩,醫師建議:「可用大毛巾、棉被等包圍住他,做為安全輔助。」


 


放玩具在他面前,讓他抓握


在爬行的發展,一開始孩子先採取俯爬式。


寶寶4個月時,由於他的小肌肉已經發展了,會想試著抓取物品,因此家長可以拿一些鮮豔的玩具在他面前移動,讓他抓握;到了67個月則可以將玩具放在他的前面,讓他主動抓取,同時訓練手眼協調的機會。


 


動作3》爬


時間:89個月


在爬行的發展,一開始孩子會先採取匍匐前進的俯爬式,再逐漸變成四肢跪著的狗爬式。有些父母發現寶寶是運用手部力量撐著往前爬,擔心他的腳部有問題,對此,陳慧如醫師解釋:「其實,寶寶在這階段的腳部力量發展尚不足,若父母排除腳部問題,不妨讓他多練習,漸漸地他會找到手腳協調的姿勢。」像有些孩子剛開始爬,因為手的力量較大所以往後退;也可能因一邊的手腳力量比另一邊大,造成他轉圈圈。


蔡意茹治療師進一步說明,有些孩子因為手腳力氣不夠,無法撐起整個人的身體所以不喜歡爬行。也有孩子在爬行時,剛開始是同手同腳爬,後來才慢慢學習對側手腳爬,而這都是早期動作協調的開始。


狀況題


一隻腳留在後面,先觀察


有 時寶寶在爬行時,父母會發現他有一隻腳留在後面,先別擔心,觀察是否逐漸變成兩隻腳在出力,蔡治療師指出:「如果經過一、兩個月的觀察,仍是只有一隻腳留 在後面,建議先讓醫師檢查,確定該隻腳是否有其它骨骼方面的問題。」若確定沒問題,不妨讓寶寶自由的爬,不過前提是他的兩側手腳是對稱、力量發展沒有問 題。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5月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注力、注意力不集中?

育兒生活 3月號 NO.274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亞東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梁昭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何慧敏
攝影/2026專業兒童攝影(0955871691)
梳化/黃小敏
拍攝場地/巷左轉(02 -22574406)
演出/漂亮媽咪:Lisa、帥氣寶貝:Jayden


能夠長時間乖乖坐著看繪本,等於有擁有高度的專注能力?孩子總是時時刻刻充滿活力,卻不是刻意調皮搗蛋,該如何觀察孩子是不是有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又該怎麼做,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注意力呢?



孩子就是坐不住?


    亞東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梁昭鉉認為,對於0~5歲的孩子,家庭教育跟「好不好玩」對他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有 些媽媽會認為孩子從來都不肯乖乖坐著聽她念繪本,總是坐不到幾分鐘,就跟媽媽要求想要出去玩,其實,媽媽不用過度擔心或是下結論,孩子就是缺乏專注力才坐 不住,因為有可能只是孩子認為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一點都不有趣好玩,梁昭鉉醫師建議媽媽,不妨試試看找出多樣且有趣的念繪本方法,就像是學校老師上課,有些 老師學識豐富,可是講起課來語氣特別平淡,學生也較容易分心,失去興致。
 
 
專注力、注意力如何培養 ?
梁昭鉉醫師提供以下幾個具體的方式給爸爸媽媽參考,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方法一
父母要先了解,當孩子對某種物品沒有興趣,不喜歡時,絕對無法投入很多時間玩父母可以適時變化遊戲的玩法,因為一成不變很容易讓小朋友失去注意力。
 
方法二
觀察與找 出孩子喜歡的事物,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與發展都不一樣,例如,小女生可能可以坐在餐桌前很長一段時間,幫媽媽一起剝豌豆,如果要求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做相同 的事情,他可能無法做到,但是,小男孩可能對於玩小汽車或是畫畫,也可以投入相等的專注時間。因此,爸爸媽媽不應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必 須專注。
 
方法三
玩遊戲的過程當中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尤其玩拼圖跟積木,鼓勵孩子手動操作,都是是相當適合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
 
方法四
利用漸進式的方法,避免一開始就設定過長的時間要求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方法五
睡覺前應避免跟孩子玩太激烈的活動。
 
方法六
父母要花時間,以遊戲的方式跟小朋友一起互動,而非只是購買各式各樣的益智玩具擺在孩子周邊,誤以為只要這樣,他自己就會去探索,父母至少要花時間,帶著小朋友認識玩具,因為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需要透過爸爸媽媽的陪伴以及學習,才能慢慢培養專注力。
 
方法七
父母應在遊戲中扮演引導的角色,如果孩子想要以他的方式玩,也應多給予尊重或正向鼓勵,避免打罵的方式,造成孩子心裡挫折,影響學習。此外,當孩子自己已經相當專注在玩玩具時,應避免打斷孩子或介入,孩子尚未求助前,讓孩子自己練習各種可行的方式。
 
方法八
勿忽略運動的重要性專注力絕不是狹義地能夠長時間乖乖坐著,孩子在運動中能夠培養出專注力,因此,父母應該常帶孩子走出戶外,多做運動。
 
方法九
多增加孩子與其他同儕相處的機會以及親子共處的時間。許多家庭父母親的工作都十分忙碌,較少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加上少子化,家中又沒有兄弟姊妹,可能會導致孩子接收的刺激不足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有時候當一個小朋友單獨在玩,他可能不會對某樣玩具特別感興趣,但是,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想要跟他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同樣的玩具很好玩,這是一種兒童心理與自然的良性競爭。
 
 
勿讓3C產品成保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何慧敏特別提醒爸爸媽媽,嬰幼兒很容易被聲、光吸引,產生假性專注的情況,父母以為孩子乖乖坐著,專心看電視、玩智慧型手機就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現,事實上,3C產品快速閃動的畫面,對幼兒專注能力的發展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此外,有些父母本身已經相當習慣使用3C產品,孩子每天看到了,很快也學會跟著一起使用,畢竟使用介面操控容易,只需要一根手指,然而,幼兒發展並不只是在練一根手指!何慧敏副教授指出,幼兒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尤其將來入學之後,孩子必須依靠閱讀實體的書本吸收知識,而不是依靠3C產品,如果從小接觸過多聲光影像刺激的孩子,可能在看書時無法投入相當的專注力。
 
  雖然專注 力看似抽象的名詞,但多可由行為觀察得知。可以藉由培養閱讀習慣,達到提升專注能力的目的,父母不妨從小利用文字取代聲光刺激的3C產品,培養孩子的閱讀 習慣,讓孩子先從圖像的繪本開始,約在5、6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進行,嘗試利用有趣的繪本,與孩子互動,隨著孩子年齡逐漸成長,再慢慢將每次親子共讀的 時間延長;進入閱讀文字的世界,能夠啟動幼兒內在心靈活動,培養專注的習慣。
 
學齡前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陪伴,以及面對面的互動,父母不應該過度利用3C產品去教育或陪伴孩子。如果習慣利用3C產品當作安撫或是獎賞孩子的工具,不但會對幼兒專注力發展產生影響,甚至還可能造成孩子將來喪失面對面說話的溝通能力
 
 
我的孩子有ADHD
ADHD指的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梁昭鉉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診斷過動症與專注力不足,通常不會在0~5歲那麼早的時間,因為這段時間,小孩子的活動力是最旺盛的,專注力也不會像大人一樣,可以來得那麼持久。因此,通常要等到孩子入學後,開始真正地進入團體生活,此時,老師也能夠協助發現小朋友的不同,可能包括行為與情緒不受控制無法聽從老師的指揮,與同儕之間的相處也經常發生問題等。
 
 
ADHD是否跟遺傳有關?
梁昭鉉醫師指出,目前只能說ADHD跟過敏性疾病相似,與遺傳有很高的相關性,也有研究發現,父母親如果有ADHD症狀,生下來的小朋友也會有高比例的ADHD表現,比例大約是有三分之一左右。至於是哪一個基因影響,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如果孕期抽菸喝酒,生下的孩子也有比較高的比例會有ADHD。因此,孕媽咪在孕期多注意攝取均衡的營養,維持規律的作息,避免喝酒抽菸以及食用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的食物,也能夠大幅減少對小朋友腦部的傷害
 
 
如何發現小朋友可能有ADHD
梁昭鉉醫師提供以下幾種症狀,爸爸媽媽可以參考,先做簡單判斷,若孩子出現疑似症狀,可以考慮進一步帶孩子至小兒神經科或兒童心智科做專業檢查
 
症狀一
症狀出現的時間要持續6個月以上,並且於7歲前觀察到症狀。
 
症狀二
好動的表現包括大人講話或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孩子總是會任意插嘴,或是隨意的離開,也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症狀三
不論在何處,過動的表現都是一致的。換句說,不管在幼稚園保母家或是在家裡,都一樣有好動表現如果帶孩子到外面的公共場合拜訪朋友,或是在學校沒有任何特別好動的情況,在家裡卻十分好動調皮,在不同環境之下,表現不一致,那可能並不是ADHD也許只是孩子在某些環境中比較能夠放鬆,所以表現也比較肆無忌憚。
 
 
如果確定是ADHD,卻逃避專業治療?
ADHD的診斷,需要醫生做專業的評估,包括身體與心理的評估,以及專業的量表等,確認之後,才會有進一步的治療。
 
梁昭鉉醫師表示,如果經過專業診斷,確定是ADHD, 一般來說,透過一個團隊,包括心理諮商師與職能治療師等,進行感覺統合、認知訓練、行為規範等方法治療,目前以行為治療配合藥物治療的效果較佳。但是也有 單純以行為方法治療,無論採用哪一種的治療方式,醫師都會先跟家長討論,有些家長也會表示不願意讓孩子吃藥,基本上醫師也會予以尊重,家長可以完全放心。
 
 
 
何慧敏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學歷:德國波昂大學哲學博士
專長:親職教育、幼兒教育
 
梁昭鉉
現職:亞東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1995年畢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亞東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部神經科研究員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寫必備的兩件事-手部動作+視知覺發展

育兒生活 3月號 NO.274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林茂勳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陳曉菁、可愛寶寶:吳博恩
paper house提供/Le Rabipearl珍珠兔


許多心急的爸比媽咪都期待著幼兒園老師早點教孩子寫字,但早點學習真的好嗎?寫字對爸比媽咪來說,不是一件難事,但對孩子而言,卻是人生之中的一件大事。 倘若孩子尚未具備書寫必備的兩件事,書寫對他們來說就是困難重重,爸比媽咪千萬不要錯估孩能力而硬逼孩子學習。



何謂書寫能力?


   所謂的書寫是指使用並操作書寫工具(例如:鉛筆、原子筆、毛筆),在紙上進行有意義的紀錄或產生文字;書寫是人類除了透過語言、手語以及電腦之外,用來溝通與交換訊息的一種方式。
 
  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喜愛嚐試塗鴉,而塗鴉同時也是正式書寫前的重要準備活動;學齡前孩子塗鴉通常是一種創作,不具備特定溝通意向,從過程之中孩子可以達到自我滿足、宣洩情緒、投射內心想法或者體驗不同書寫工具表現出的效果。
 
 
書寫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書寫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除了滿足接下來學齡時期學校的紙筆活動要求之外(例如:寫作業或考卷),也是孩子融入社會文化的關鍵能力!林茂勳治療師指出,孩子從注音符號、數字以及形狀、乃至於文字的學習過程,都少不了需要利用書寫來重複認識與知覺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利用書寫來逐漸融入社會文化,而書寫能力成熟與否也與學習歷程的品質環環相扣。
 
 
書寫能力 VS.手部發展

  當孩子握住筆開始,第一個涉及的就是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來分階段瞭解學齡前孩子的手部發展階段。
 
0~3個月:
    能夠反射性的抓握,但還不會放下玩具,且雙手可以移動到胸前碰觸。
4個月:
    能將手裡的東西往嘴巴送。
5個月:
    雙手皆可緊握小物品或玩具。
6個月:
    開始會敲打玩具。
7個月:
    坐著時雙手可同時拿著小積木,並開始從一手傳遞到另外一手。
8個月:
    手開始可以耙子的姿勢抓東西。
9個月:
    利用虎口夾起東西(拇指加四指),並開始使用食指去觸碰東西。
10個月:
    能夠拍拍手,可拿東西(例如:積木)相互敲打。
11個月:
    能將小東西放入杯子或是容器中。
12個月:
    可用拇指與食指尖拿東西。
12~14個月:
    可同時拿起兩個小東西,可以疊兩塊積木,把瓶子裡的東西倒出來
14~16個月:
    會打開盒蓋,嘗試拿筆亂塗(握拳方式拿筆)。
16~19個月:
    可疊三塊積木,能操作湯匙舀物,模仿畫直的線條,可將簡單的形狀拼圖(例如:圓形)放進模型板中。
19~21個月:
    可模仿摺紙的動作,會上玩具的發條,模仿畫直線及圓形的線條,能疊高4~5個積木。
21~24個月:
    將球丟出會去捕捉,可以一頁一頁地翻材質較厚的書本,能疊高6~7個積木。
24~27個月:
    會洗手以及擦乾手,可將3塊積木排成一直線,並且一頁頁翻較薄的書。
28~31個月:
    可疊高8塊積木,會使用粘土捏做出類似自己所想的物品並命名。
31~36個月:
    可幫忙擺放餐具不會打破,並使用小剪刀剪紙(但技巧尚未成熟),串大珠珠。
3~4 歲:
    使用工具性玩具,如拿起小鎚子打玩具釘,可模仿搭橋,剪刀可以連續剪2~3刀;並能夠固定三點式抓握東西。
4~5歲:
    可玩洞洞版;能嘗試扣扣子與解扣子;練習拿鑰匙開門;開啟、蓋上小罐子;把曬衣夾夾在衣架上;能使用剪刀剪下簡單的幾何圖形、剪曲線;能夠三點式抓握東西。
6歲:
    能使用剪刀剪出較複雜圖形;可以用積木蓋出有門且結構堆疊較複雜的房子;並能無需協助自行將鞋子穿好。
 
 
書寫能力 VS.視知覺發展

    由於書寫活動必須依賴視覺持續引導手部動作方能完成,但是幼兒園或學校裡的書寫活動可不是只有完成簡單的線條而已,有許多像是描寫、仿寫抄寫、紙筆測驗…等多樣性的活動,需要與認知層面中的視知覺能力相互配合。
 
  視知覺是什麼呢?學者Zaba曾提出視知覺的定義是一個負責對視覺刺激接收與認知的過程,視覺接收部分指的是從環境中執行和組織資訊的過程,而視覺認知部分則是去解釋與使用我們所見資訊的一種能力。
 
  林茂勳治療師進一步舉例解釋,爸媽在開始書寫前可觀察孩子是否能夠認出1~10的數字以及注音符號,有沒有形狀、大小、排序、左右與長短的概念?雖然動作與視知覺是屬於平行式的各自發展成熟,但書寫活動是需要兩者相互配合協調的。
 
 
運筆之前的手部學習

    在孩子拿起筆寫字前,林茂勳治療師建議爸媽觀察孩子的基礎能力是否達到成熟的指標,切勿心急,以免造成握筆姿勢不良以及字體辨識度差…等問題,甚至排斥書寫相關活動。
 
 
1.動作方面:

軀幹穩定度

   孩 子是否能穩定地坐在椅子上?肩頸關節、手肘與手腕是否能提供穩定的支撐力量?若是孩子時常坐姿歪一邊、歪著頭,或是顯得吃力甚至是以手撐住頭或托下巴… 等,表示孩子身體力氣尚不足,需要做一些全身性大動作的活動來提升(例如:跑跳、抬著腳用手走路、丟球),甚至可以把書寫或畫畫的平面移到牆上進行或趴著 做,增加肩頸部的力氣;通常孩子在進行書寫活動時,爸比媽咪從後方就可以觀察出許多訊息。
 
指側抓握

    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的動作之一,即為使用拇指指腹與食指側邊抓握物品,例如:拿著鑰匙開門、拉拉鍊、拿提款卡或鈔票、剪紙時托住紙張的動作、翻頁…等,此一抓握獲得良好的穩定度,才能確保物品不會滑脫,而這需要姆指與食指良好的協調。
 
    常 見於孩子學習書寫時以指側抓握來握住筆,以便獲得較好的穩定性。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操作物品的狀況,是否容易脫落?例如:拿曬衣夾讓孩子夾衣服,開合角 度是否夠大?練習拿鑰匙開門時鑰匙是否會掉落?是否能順利轉動?或者請孩子使用指側抓握住紙張的一端,接著爸媽將紙張抽離像是玩拔河的動作,觀察是否容易 抽掉紙張?
 
分離性指動作

    分 離性指動作是孩子精細動作成熟的指標之一!意味孩子從基本的抓握進步到更複雜的層次;而所謂的分離性指動作是指各個手指能否單獨活動而不受其它指節影響, 例如:掐指一算的動作,也就是對掌,需要拇指彎曲依序以指腹觸碰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等各指指腹,再反序觸碰回來;這是手指間互相彎曲協調的動作,而 且也需要各個指頭有獨立動作的能力。
 
   爸 比媽咪觀察的重點在於過程中孩子會不會有多指一起碰觸的情況(常見無名指與小指會同時彎曲),或者都是拇指彎曲去碰觸而其他指皆沒有彎曲。在日常生活中, 將手平放桌上玩烏龜翹的遊戲,也能觀察單獨的指動作;在學習數量概念時,常會請孩子數自己的手指或者把某一數量以手勢比出來,也能觀察到孩子的分離性指動 作是否成熟,例如:依序比出1~5的手勢,觀察轉換是否流暢。
 
三點式抓握

    三點式抓握指的是拇指、食指與中指相互協調運用指腹來拿取物品,而此時後兩指(無名指、小指)是處於彎曲握拳的狀態;換言之,也就是前三指獨立出來動作,後兩指穩定支撐,而這種分工合作的模式是流暢地操弄書寫工具的先決條件!
 
    以書寫活動而言,由於後兩指穩定地支撐在桌面上,前三指才能靈活地操作筆桿;而在生活中爸比媽咪可以請孩子比出「數字8」的手勢,接著觀察孩子是用哪些指頭呈現「3」?是像童軍敬禮時(也就是食指、中指與無名指伸直,拇指與小指彎曲)的3?或類似像三點抓握的3?
 
  其他活動例如:扭轉瓶蓋、扣扣子、綁鞋帶等都需要良好的三點式抓握能力,有時可以讓孩子手裡握住小球或者紙團,一邊使用前三指(拇、食、中指)來操作積木、夾取物品或組合玩具,一邊保持手裡的小球不掉落,也能增加三點式抓握的熟練度。
 
掌指協調技巧

    掌 指傳遞指的是物品在手掌與指頭之間傳遞,這需要具備有良好的手指靈活度,以及手掌持物的穩定度。例如:伸手從口袋裡拿出幾個銅板,依次將銅板放入手掌中與 投入幣孔時,就需要手掌與手指來回傳遞的動作。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在拿取或者投幣的過程中,手裡其他的銅板是否會滑落?
 
  而掌指旋轉需要調整手指姿勢的能力,例如:寫錯字時將筆旋轉,直接使用筆頭的橡皮擦來擦拭;其他像是握筆離筆尖太近時,能否順利調整筆桿的位置等,都是需要好的掌指動作相互配合。
 
詳細全文請參考2013年3月號No.274 【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林茂勳
現任: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學歷: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客座技術講師
          維新復健科診所親子教養與家長支持團體主持
          高高屏特殊教育巡迴職能治療師
          臺東榮民醫院復健早療部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時期,請多與寶寶說話』

【孩子的智力與3歲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關節】

爸媽從小替寶寶換尿布、洗澡、餵飯時,
多跟寶寶說話,
是很重要的;
爸媽如果能夠「多話」,
寶寶就有機會聽進更多字彙,可以促進大腦中神經的連接。


我有一位學生,結婚不久便懷孕了,她捨不得剛開始的事業,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孩子從小就很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

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晒太陽,夏天時,把嬰兒車推到大榕樹下,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她等到孩子要進小學了才把他帶回台北。想不到,現在三年級了,仍不適應台北的生活,時時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上課不專心,缺乏主動性。

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希望做神經上的檢查。她說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想要知道大腦是否病變。我聽了 她描述孩子成長的過程後有點感慨,問她怎麼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歲以前聽到的語言多寡有正相關。

這個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講1500字,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時講2100字,但知識水準低,整天愛看電視,尤 其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跟孩子講600字而已。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歲時,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經跟孩子講了四千八百萬字了,而惜話如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才 聽到一千三百萬,差了3.7倍。

【別以為小小孩聽不懂,就不跟他說】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1歲以 前,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關鍵。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認知上的發 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了許多。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測驗》,發現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係 數為0.6,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很去睡覺」,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字時,這個相關升到0.78,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 子到他們9歲,這時,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門在《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是0.77。

【與小嬰兒的生活對話,能促進大腦神經連結】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餵飯時所說的話可以促發孩子大腦中神經的連接,使他將來在處理訊息,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不跟他說話,其實,那時候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為什麼開電視給他看不可以呢?一樣都是聲音,不是嗎?研究發現效果不同,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是背景噪音,對孩子神經連接沒有什麼幫助。
多跟孩子講話,孩子思考比較細密

在神經學上,神經元被重複刺激的次數越多,他們之間的連接越緊密,神經訊號發絲的越快。這種重複的刺激會改變神經迴路的連接,如果兩個神經元平 日沒有接觸,中間的間隙(即突觸)比較大時,訊息容易流失。孩子剛出生時,他大腦神經元的數量其實比他以後需要用到的多了許多,出生後,大腦便開始作修剪 的工作,把不需的神經元修剪掉,所謂不需要的就是不曾跟別的神經元連接過,單獨一個,發揮不了什麼功能的那些神經元。

因此在嬰兒期如果聽到四千八百萬字的孩子,他的神經連接當然比只聽到一千三百萬字的孩子神經連接密了很多,而且還不只是多了3.7倍而已,因為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一千個以上,甚至一萬個左右的連接,這種連接的密度是很可觀的。

科學家認為這些從小父母有跟他們講很多話的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會比較細密,反應會比較快,點子會比較多,在學校的表現也就比較好了。

【爸媽不只是養孩子,更要懂的教孩子】

現在北歐國家都鼓勵父母中有一人在家自己帶孩子,政府甚至補貼零用錢。台灣目前只有金門做到了這一點,當父母在家中自己帶孩子時,社會局每月津 貼三千元。父母帶孩子時,不可把他當寵物,只管吃喝,有空才跟他玩一下,孩子需要父母經常和說話玩耍,孩子而要教養,他的神經必須做對的連接。而品格更需 要長久、一致性的培養,才會成長的好。孩子照顧者也不能一直換,因為這樣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沒有任何錢財名譽抵得上孩子的貼心與孝順。要孩子成材,我們要花時間教育他,第一步便是把他帶在自己身邊,陪伴他成長,確定他將來是個有品格的好人。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教授兼所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學習咀嚼的重要性!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73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瑞賢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Amanda、可愛寶寶:薛牧宸


許多新手爸媽以為,寶寶與生俱來就具備有咀嚼能力,認為這是人類的本能,因此,時候到了,寶寶自然就會動動小嘴、吃下固體食物,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或訓 練。其實,咀嚼對於寶寶來說,可是得經過不斷學習與練習,並需要爸媽的協助,請跟著我們一起瞭解寶寶的咀嚼大事吧!



學習咀嚼是寶寶的大事!


    或許此時爸比媽咪正一手抓著零食放入嘴裡,另一手隨意地翻閱的雜誌,這些輕而易舉的小動作對於大人而言,不加思索就能夠辦到,但是對於小小年紀的寶寶呢?將食物放進寶寶的小嘴裡,自己就會咀嚼了嗎?
 
 
咀嚼並非是天生本能
    許多爸媽誤以為咀嚼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很少注意寶寶的咀嚼學習。其實,咀嚼是需要學習的!一個孩子從吸吮的乳汁到咀嚼、吞嚥各種類型的食物,需要慢慢累積咀嚼的經驗,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學會正確的咀嚼方式。
 
    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指出,當孩子咀嚼食物時,需要動用舌頭、嘴唇、牙齒、臉部肌肉…等各部分的良好配合,才能順利將食物磨碎或咬碎。倘若爸比媽咪在孩子發展過程之中並未提供適當的食物讓孩子練習咀嚼,可能造成許多問題。
 
    到底咀嚼對於孩子有何重要性呢?請專業醫師為新手爸媽來分析與探討:
 
Point1、攝取多元營養
    利 用牙齒磨碎食物是咀嚼最基本的解釋,咀嚼除了能夠將食物磨碎,容易下嚥之外,咀嚼也能使得食物與唾液充分結合,幫助食物消化,就是咀嚼的第一作用;也能讓 食物本身的味道充分釋放出來,進而品嚐到食物的真正味道,讓寶寶品嚐到食物的天然美味。此外,透過咀嚼才能讓寶寶進食的食物種類更多元化,攝取足夠營養。
 
    如 果在副食品添加期,爸媽不重視寶寶的咀嚼能力,忽略糊狀與固體食物的給予,而一直提供流體食品,讓寶寶的口腔沒有粗食物的刺激,將可能造成不良的進食行 為,進而影響營養攝取。最常見到1歲多的寶寶吃一口飯,要花上10多分鐘,含在嘴裡不咬也不吞;或是只會吃糊狀食物,遇到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就馬上吐出 來;有些寶寶吃東西,隨便咀嚼幾下,吞下去了。
 
Point2、有助口腔健康
   咀嚼對於寶寶的牙齦也能產生按摩功效,當齒齦受到食物的按摩刺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牙周健康。而附著在齒面和牙齦上的殘渣也會因咀嚼分泌的唾液和肌肉的運動而得以清除。
 
Point3、間接影響語言
  孩子咀嚼時,臉部肌肉不斷動作,可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增多,腦細胞間信息往來頻繁,間接促進大腦發育。若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增加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也能幫助未來學習語言的發展。另外,當孩子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之中,提高手眼協調的能力。
 
 
咀嚼能力發展階段
    隨著寶寶的年齡漸長,其咀嚼能力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性發展,爸比媽咪應該瞭解與掌握,才能補充寶寶所需營養以及藉機訓練咀嚼能力喔!
 
0~3個月
    新生兒一出生就具有吸吮的能力,吸吮就是寶寶成功攝取營養的第一步! 3個月以前的寶寶,因為其消化及咀嚼能力,還無法服用固態食物,只能喝液體的ㄋㄟㄋ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純母乳哺餵是最好、最天然的營養來源。
 
親餵母乳寶寶咀嚼能力佳?
    當 媽咪親餵寶寶時,寶寶必須很專心且用力地吸吮,才能喝到ㄋㄟㄋㄟ;只要小嘴稍微鬆開媽咪的乳房,就吸不到任何乳汁了。楊瑞賢醫師表示,在吸吮動作之中,寶 寶充分運用上下顎、嘴唇及雙頰的肌肉,促進各種肌肉的發達,日後咀嚼能力會較強。反之,使用奶瓶哺餵的寶寶很容易就吸到ㄋㄟㄋㄟ,吸吮力弱,今後的咀嚼能 力也可能會弱。
 
4~6個月
    4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吸吮與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發展成熟,可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太容易流出來。且寶寶的腸胃消化系統也逐漸發展起來,舌頭也變得較靈活,開始運用臉頰肌肉,除了液體之外,爸媽應提供服用糊狀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動作。
 
    加入副食品的添加,應該先從口感較軟的米糊、麥糊、蔬菜泥開始,以一次添加一種為原則。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的寶寶,可以延到6個月大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6~9個月
    通 常6個月以後寶寶會萌發出第一顆小乳牙,加入牙齒幫忙咀嚼,就能夠嚼碎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食物,而舌頭也能夠上下移動,可以將食物推到上顎弄碎,這是建立 咀嚼習慣的好時機!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慾望也增強,有時看到爸媽在吃東西,可愛的小嘴巴也會跟著動,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9~12個月
    這階段的寶寶可能已經長了4~6顆小乳牙,可以進行利用牙齒切斷、磨碎的動作,而且口腔肌肉也更加有力了。爸比媽咪以提供寶寶更多樣化的食材,但必須先處理成適合的質地與口感,例如:小碎肉、較軟的稀飯…等。
 
1歲~
    基 本上,滿周歲的寶寶可以與爸比媽咪吃一樣的食物了,只要幫忙將食物切成適當大小,就可以有足夠機會練習咀嚼。切勿將食物切得太細,讓寶寶嘗試多變化烹調方 式的食物與味道,但是楊瑞賢醫師特別提醒爸比媽咪,注意調味料的使用,切勿太油膩與重鹹口味,以免養成偏好重口味,造成腎臟負擔。
 
 
練習咀嚼的小撇步
    當寶寶練習咀嚼時,爸比媽咪要有絕對的耐心,提供適當硬度和彈性的食物,且給予充裕的咀嚼時間。
 
 
撇步1、天然水果最好!
    將蘋果或紅蘿蔔切成條狀、片狀都很適合練習咀嚼的寶寶,提供最天然的美味與口感,除了可以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促進排便順暢,維持腸道健康,當然也能夠提高食物的接受度。不過,因為寶寶的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蔬菜類與副食品添加都必須以煮熟為原則,才能確保健康衛生。
 
 
撇步2、爸媽一起動嘴!
    有些忙於工作的爸比媽咪,為了節省時間而讓孩子長期使用奶瓶進食,楊瑞賢醫師提醒,千萬不可為了一時方便,卻錯失孩子練習咀嚼的機會。當寶寶練習咀嚼的時候,爸比媽咪可以在一邊跟著做咀嚼的動作,讓寶寶模仿,鼓勵寶寶咀嚼。
 
 
撇步3、自己動動手吃!
    除了可以拿天然的水果類讓寶寶練習咀嚼之外,麵包條或烤吐司邊…等條狀食物都蠻適合讓寶寶自己動動小手拿著吃,不過,寶寶吃東西時,爸媽應在一旁觀察其進食狀況,以免發生意外。
 
    已經具有握住湯匙能力的孩子,楊瑞賢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就放手讓孩子自己拿著小湯匙,眼睛看著碗裡食物,舀起來,放進小嘴巴裡,這個看似簡單動作,卻讓孩子感到無比的成就感,當然他也就會更樂意一口接著一口吃下去,也能夠順便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
 
 
撇步4、菜色多樣變化!
    如果太常讓孩子吃同一種菜色,每天吃、甚至吃每餐吃,重覆性太高,也會因為吃膩而產生排斥感,建議爸比媽咪多花點心思在食物料理上做變化,即便是同一種菜色最好也能有不同的烹煮方式,讓孩子覺得每次吃到的不太一樣,就能夠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撇步5、切勿強迫餵食!
    當寶寶不想吃的時候,不要硬餵!尤其是剛接觸副食品的寶寶,都會將食物吐出來,大約1~2週寶寶就會逐漸習慣,爸比媽咪切勿因為寶寶吐出來而以為寶寶不愛吃,而強迫寶寶進食,造成不愉快的用餐經驗,這樣只會造成反抗的反效果喔!
 
別忘口腔清潔!
    在 寶寶嘗試副食品之後,口腔裡接觸的食物種類增多,食物殘渣留存機會也變多,提醒爸比媽咪別忘了進食後,妥善清潔寶寶的口腔。在無牙時期,可使用乾淨的紗 布、棉花棒沾點清水,輕輕擦拭牙齦與舌頭;長出乳牙之後,可以先幫寶寶用白開水刷牙;2歲之後的寶寶應逐漸學習自己動手刷牙。另外,至少每隔半年進行定期 檢查。
 
 
 
楊瑞賢
現任: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牙醫醫學士
經歷:美國加大洛杉磯分校齒顎矯正科研究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員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有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73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彰化基度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可愛寶寶:梁盈浩;漂亮媽咪:梁麗娟


你家的寶貝是否像隻「小懶蟲」,連從房間到客廳都要媽咪抱,不肯自己走?站著喜歡靠牆,能坐就不站,能趴就不坐?亦或是走路經常跌倒、扭到腳踝,遊戲時也 容易傷到手腕?寶貝真的只是單純的懶惰嗎?如果是這樣,為何又會受傷?小心!這很有可能是「肌肉張力不足」的徵兆喔!



我家有隻「懶惰蟲」!


    許多父母在孩子78個 月大、開始發展坐和爬的動作時會感到很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坐起來搖搖晃晃、也不愛主動爬行,甚至大一點以後,坐姿不良、坐不久、站不穩,走不遠、跑不 快…等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用白話來形容,就是「肌肉比較沒有力氣」,而在感覺統合領域裡,它的專業術語就叫作「肌肉張力不足」、或「低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是什麼?
    「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狀況下,還能讓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人體神經組織主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而肌肉張力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調控,如果大腦的功能訊息處理不佳,甚至有結構上的問題,成長中的孩子,肌肉張力就可能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而影響姿勢維持與活動效率、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學習狀態。
 
    適當的肌肉張力除了可以使肌肉更有效率地出力,還能夠保護骨骼,王宏哲老師解釋,因為骨骼是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支撐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而肌肉的收縮功能較佳,能夠吸收、分擔這些重量,因此肌肉張力正常、肌耐力佳的人,骨骼往往也比較健康。
 
    然而,肌肉張力也可能因為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的因素,而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過高的張力猶如人在緊張時身體會緊繃、僵硬一般,會使寶寶活動困難,而過低的張力則如同生病時全身軟綿綿一樣,讓寶寶全身彷彿綁了千金重的鐵塊,使不上力。
 
肌肉張力vs.肌肉耐力
    王 宏哲老師指出,肌肉耐力是指「一組肌肉維持某個姿勢或動作的時間可以持續多久」,就像賽跑中的「長跑」一樣;而肌肉張力則是受到中樞神經大腦的影響,有點 類似「短跑」,有些人天生就跑得快,不太需要經過大量訓練獲得這個能力,但有些孩子的確需要一些外界的環境刺激來促成。
 
    如 果張力正常但耐力不好,就是因為太懶惰、缺乏鍛練,例如: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也有部分的人天生張力就不好,他們多半耐力也不佳,因為天生肌肉就是 軟趴趴,也就更不愛動了。無論孩子的張力好不好,父母都應該增加其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肌肉的耐力,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得更好。
 
 
肌張不足的影響
    王宏哲老師表示,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很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骨刺…等骨骼問題,產生「莫名其妙」的疼痛,這時很多家長會猜測:「這只是成長痛」,忽略肌肉張力不足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使得狀況更加嚴重。
 
     長久下來,肌肉張力不足還可能導致姿勢不良、視力不良(因為姿勢不良而產生的斜視),在運動方面,孩子大動作的協調能力也會不佳(如:跳舞跳不好、跳不久、容易累),這些狀況都會引發學習上的問題。
 
 
0歲起,Check寶寶的肌肉張力
    許多爸比媽咪都是在孩子進入學齡後,透過老師的提醒,得知孩子有姿勢不良、體能表現落後…等狀況,才發現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然而,王宏哲老師認為,其實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觀察!
 
    事實上,1歲 前是觀察孩子未來是否發展成「低肌張」的重要時期,從寶寶翻身、學坐、學爬、走路…等動作發展中就可以大概預測,因為肌肉張力較低往往會連帶使得孩子的動 作發展偏慢,學趴的時候,會發現他圓滾滾的身軀撐不起來,要爬的時候好像沒什麼力氣,整個攤在地面難以移動,或是由趴轉變成蹲姿或站姿的過程,也會顯得比 較笨重。
 
    當寶寶在這些姿勢轉換的過程中,表現得似乎不是那麼順利,或是落後發展階段太多,如:6個月大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9個月還不會爬,就可能得考慮他是不是屬於低肌肉張力的孩子。
 
 
判斷低肌張的指標
    低肌肉張力的孩子會有哪些症狀?爸比媽咪如何觀察寶寶是否有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加以觀察!
 
 
頸部
3個月以上,父母抱著時,頭部還容易東倒西歪。
3個月以上,脖子還沒有開始「變硬」,還無法在趴姿的狀態下把脖子抬起來,並維持35秒。
3個月以上,將寶寶抱直、坐在父母腿上、離開父母的胸膛,他不能自己撐住脖子和頭部一下下,一定要靠在父母身上。
□輕推寶寶的頭部,感覺不到阻力,頭部很輕易就被推向一邊。這代表寶寶脖子的韌帶、關節、肌肉都很鬆弛,沒有力氣。
脖子經常往前突出、頭部向前傾,看起來垂頭喪氣,沒有精神。
喜歡抬頭看,因為抬起頭需要用到頸部的力氣。或是稍微抬頭一下馬上又低下去。
走路好像一直在看地板,常被誤以為走路不專心、不看路。
由於頸部肌肉力量不夠,頭部無法維持平衡,走起路來搖頭晃腦。
□2、3歲後經常抱怨脖子很酸。
□習慣以手托腮。
很容易扭到脖子。
 
 
背部
□翻身的動作遲遲沒有出現。
□3個月~1歲前,將寶寶面朝下的捧起來,看他是否能夠將頭抬起、把身體直挺起來,手、腳能否伸直,背肌無力的寶寶,身體會全部向下垂墜。
□經過3個月左右的坐姿練習,到了10個月大左右,坐著還是彎腰駝背。(12歲以上的小朋友,彎腰駝背的姿勢更是不能常有。)
 
 
腹部
坐姿的平衡不佳,很輕易就會被推倒。1歲時,輕推孩子,孩子不應該會倒,如果倒得很誇張,表示孩子軀幹的力氣是比較差的。
□肚子鬆垮,坐或站著時,喜歡向後用肩膀倚靠著東西,如此一來腹部的肌肉就不用收縮,可以靠外力撐住自己的身體。長久下來,可能連帶使骨盆周圍的肌肉也沒有力氣,致使骨盆歪斜,甚至造成長短腳。
容易下背痛,有坐不久、不耐坐的情形發生。
□身體總是靠旁邊的外物支撐,歪向一側。
 
不是因為累而倚靠東西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般人通常會想倚靠著東西,都是因為已經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如:長時間看書),沒有力氣了,所以才需要稍微托一下腮或靠一下牆,但低肌肉張力的孩子在一開始看書的時候習慣用這樣的姿勢,即便父母加以糾正後也很快又故態復萌。
 
 
上肢
手肘外翻,上臂和下臂不是在同一直線上(手肘伸直時,關節處呈現>180度的非水平狀態。)如此一來,在活動時便很容易受傷。
□手腕或手指往手背方向彎曲時的角度過大,有韌帶過鬆的現象,例如:大拇指屈指肌腱可下凹至接近手背。
不喜歡爬行…等需要以手撐地的遊戲,爬行動作會較晚出現,力氣也比較差,甚至無法讓肚子離開地面,貼地爬的時間很長,或是將肚子撐起來,胸口卻又貼下地。
□玩丟、接球…等遊戲時,手腕容易扭傷。
 
軟趴趴才好,不容易受傷?
    王宏哲老師指出,當孩子的韌帶較鬆、身體結構能夠彎曲的角度較大時,許多人會說:「這孩子的筋很軟Q,很適合練瑜珈!關節夠柔軟,一定比較不容易受傷。」錯了!剛好相反,這群人才容易受傷!
 
    因 為他們的肌肉、韌帶張力天生偏低,當要吸收一個衝擊力道的時候,例如:穿著高跟鞋跑步趕公車,一不小心、快要扭到時,一般張力沒問題的人,肌肉和韌帶可以 很快把腳踝拉回來,可是天生張力較差的人,跌下去時肌肉和韌帶抓不回腳踝,就真的扭傷了!因此,天生張力較差的人,比較沒有辦法保護骨骼,這是先天上的問 題,也會跟著孩子一輩子,只能找方法來預防自己受傷。
 
 
下肢
腳伸直時,膝蓋不是往前彎而是向後頂的狀態,有「靠膝蓋卡住」來維持站姿的感覺。
走路的耐力差,常見於女生族群,動不動就要坐推車。
喜歡採用W型坐姿。因為這麼一來,底盤就會非常穩固,全身肌肉就能夠鬆懈,所以越常出現W型坐姿的小朋友,身體的肌肉張力就越差,甚至很有可能導致駝背。
腳踝容易扭傷。
足底過度扁平。扁平足的原因除了遺傳,也有另一個族群是因低肌張而造成。尤其當孩子足弓附近的肌肉還沒發展好,就讓它承受全身的重量,就有可能壓垮足弓。
很容易跌倒。
懶洋洋,喜歡拖著鞋子走路。從16個月起就可以開始觀察,寶寶走路或跑步時是否發出很大的腳步聲,2歲以後更不可以有拖著鞋子走路的感覺。
 
推車一直坐,真的好嗎?
    常見到許多孩子,到了34歲還長時間坐在推車裡,走路走個12分鐘就喊累,吵著要爸比媽咪抱,他們很有可能是天生肌肉張力較差的孩子,如果再加上疏於練習,這些孩子多半以後會有大動作方面的問題,例如:球打不好、跑步跑不快、跳高跳不過…等。
 
    王宏哲老師認為,大約孩子2歲半~3歲起,就要逐漸減少坐推車的習慣,才不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動作發展,即便要讓寶寶坐推車,也要先鼓勵他們多走一些路,等到真的很累了才坐,不要孩子一吵就讓他使用推車,原則上2歲大的小朋友,走個2030分鐘是絕對是可以辦得到的!
 
 
其他
不喜歡維持一個姿勢太久,動來動去,因為每個姿勢可能都讓他覺得不太舒服。
總是喜歡趴著或躺著做事情。
□腮幫子圓鼓鼓、臉頰肌肉鬆垮、下垂,甚至2歲以後,還有流口水的狀況,日後容易產生構音上的問題。
不喜歡咀嚼或吞嚥較硬的食物。
 
 
如何拯救「趴趴熊」?
    彰 化基度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表示,根據感覺統合理論,對肌肉張力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前庭系統」,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器官對於重力的感受,讓對 抗重力的肌肉群的肌肉張力逐漸趨於成熟。除了前庭系統外,亦需要「本體覺系統」的輔助,才能順利維持頭部和軀幹的穩定度,本體覺的受器為肌梭和肌腱,當它 們接收到外界的訊息後,即會透過神經傳遞到腦部,隨後腦部再回傳至肌肉以維持或改變肌肉張力。
 
    王宏哲老師指出,造成肌肉張力不足的原因,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屏除先天遺傳因子不談,後天環境提供的刺激量也很重要。
 
 
提升肌張的3種活動
    孩子在03歲正處於神經生長的黃金時期,這時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活動刺激,尤其是前庭平衡覺的刺激,王宏哲老師指出,有3種活動最能提升孩子的肌肉張力:
 
1.有速度的活動
    例如,騎腳踏車、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傳到大腦裡,再影響肌肉,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旋轉木馬…等,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
 
2.有方向變換性的活動
    王 宏哲老師認為,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搖晃症候群」,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不晃、不要忽上忽下,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其實剛好相反,因為 適度搖晃可以刺激內耳裡的前庭平衡系統,使肌肉保持在正常的張力範圍裡,而缺乏這種刺激很有可能造成後天的肌肉張力不足。
 
    因此,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等孩子大一點以後,盪鞦韆、跳床…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
 
3.大肢體律動性活動
    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就要主動引導他們從事一些大肢體的律動,例如:唱唱跳跳,這麼做會讓內耳受器動起來,幫助前庭平衡覺整合,使肌肉張力正常。
 
 
日常生活中的訓練
    陳宜男治療師提供爸比媽咪9種從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肌肉張力的方法:
 
1.      與孩子進行軀幹與四肢向上延展的遊戲,如:繩子上綁著餅乾,請他們伸展身體或墊腳尖,以口取下。
2.      在遊戲中設置爬行的關卡,如:鑽隧道、鑽桌子。
3.      上課時,在孩子胸口與桌子間夾一顆約棒球大小的軟球,如果5分鐘內沒有掉下來,就可以得到獎勵,並循序漸進地延長時間。
 
4.      寫字時,使用傾斜30度的書寫平台,可有效避免孩子趴著寫字。
5.      多利用黑板或白板,讓孩子以站姿或跪姿在上面畫圖、寫字、遊戲,手舉得越高效果越好。
6.      練習貼牆站立,背部、臀部和小腿貼牆,肚子內縮。
 
7.      在日常作息中增加跑步、跳躍的運動。
8.      手部阻力性活動可使手部的張力正常化,如:捏黏土或幫爸媽按摩。
9.      隨時提醒孩子維持正確姿勢,必要時制定賞罰約定。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台北/桃園各大保母協會小兒醫學講師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親子天下/Babyhome 駐站小兒醫學專家
       臺大、長庚、輔大職治系生理小兒臨床指導教師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陳宜男
現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學歷: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復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視覺專注力遊戲在家輕鬆玩12》作者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如廁訓練,怎麼做?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73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康素杏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演出/李書靚


自己尿尿、便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學習過程,我家寶貝已經可以不用再穿尿布、開始學習如何如廁了嗎?要在什麼時間點訓練比較好?訓練的時候又該注意些 什麼嗎?新手家長對於寶寶如廁訓練總有一大堆的問題想問,現在就請專家一一解答。



如廁訓練前孩子的行為評估以及觀察指標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其生理發展需求會在1歲半至3歲左右進入學理上的肛門期,進入這個時期孩子生理行為的成熟度、控制肢體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基本動作的熟練度都會進展到一個階段,一般來說這個時間點就是寶寶如廁訓練的契機。
 
    但 家長必需體認,如廁需要孩子身體的生理能力及心理能力準備度成熟後才能做到,每個孩子生理發展的速度都不同,有的快有的慢,以生理發展來說女生又比男生成 熟快一點,生理機制上的控制力會較男生佳,有的生理發展快慢甚至有半年多的時間差,上述所提如廁訓練契機的年紀,家長可以當個參考值,但不需過於心急。弘 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康素杏提供幾個觀察指標讓家長參考,看看家中的寶貝是否該進入如廁訓練的階段:
 
 
觀察一:生理成熟度
    孩子的生理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可以慢慢的控制大小便,所以可以先觀察孩子尿布的狀況,如果長時間觀察發現孩子的尿布1~2小時都是乾的狀態,那就表示孩子可以自我控制一小段時間不排尿,就可考慮訓練如廁。
 
 
觀察二:認知能力
    孩 子要能區辨出尿布濕了要告訴家長、有尿意馬上尿出、到可以拉長時間去廁所尿尿,這種能力的進展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短則數星期長則半年才能發展成熟,不過 首先就是要孩子能表達要尿尿的意願,就算孩子說要尿尿的當下已經尿濕褲子,也表示孩子已經知道尿尿這回事,經由教導也知道廁所馬桶與尿尿便便之間的連結。
 
 
觀察三:口語表達與身體動作能力
    有的孩子尿布溼了會說:尿布溼了,我不喜歡尿布溼溼的,這表示孩子能清楚知道自己尿尿,也知道尿了尿布會溼,這也是可訓練的指標;另一個指標是孩子已經可以自己將褲子往上拉、往下拉,身體動作有一定的成熟度,對於訓練如廁會較為容易。
 
 
觀察四:孩子的小動作
    有的孩子口語表達的發展比較不那麼快,但是生理發展已經到一定的成熟,也就是有的孩子雖然不會說他要尿尿、便便,但會在玩耍中突然停下、定住、雙手握拳或是身體小小抖動一下,這就表示孩子有意識到他要尿尿便便了,只不過還不能清楚的表達出來。
 
    這時也可以開始進入如廁訓練的前奏,家長可用和緩的語氣詢問孩子:「寶貝,你是不是想要尿尿,媽媽帶你去廁所」,讓孩子了解自己剛剛的動作是想尿尿,尿尿要說、尿尿要去廁所,利用這種方式讓孩子產生連結,自然而然進入如廁訓練。
 
 
訓練前需要準備的配備
    不 論是可愛圖案的便盆或是幼童專用的馬桶蓋都是可以準備的配備,但要看孩子的個性、需求與生活經驗,有的孩子喜好用可愛便盆,有的則喜歡模仿大人用大馬桶, 市面上也有販售做得像一般馬桶的小馬桶便盆,都是家長可以選購的配備,選購前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配備。
 
    如 果是延用大人用的馬桶蓋,可以在馬桶前放一個安全的小椅子,不但能讓孩子自行坐上馬桶,也可讓孩子上廁所時腳有地方可踏,孩子的腳若懸空坐在馬桶上會比較 沒有安全感。使用便盆則要將便盆放在固定的地方,例如廁所或是固定的房間,讓孩子一開始就認知到尿尿就是要去固定的地方。
 
    廁所的環境要乾淨、清爽、安全,訓練時孩子會比較快進入情況。另外,也可準備尿布墊,因為如廁訓練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睡覺時不包尿布,但訓練過程過渡時間難免會有尿床的狀況,尿布墊可以減少媽咪的清潔壓力。
 
 
訓練的好時機
    仔細觀察前述的4個如廁訓練徵兆後,選對時機也是如廁訓練成功的技巧,康素杏園長表示,當家長觀察孩子已經可以訓練如廁了,可以先從假日的白天開始,因為假日時間比較悠閒而充裕,家長的情緒會比上班日輕鬆愉快,家長與孩子可以在無壓力的狀況下進行如廁訓練。
 
    白天做了短暫訓練後,中午睡午覺時可以再度包上尿布,下午睡醒再進行另一次的訓練,晚上繼續包尿布睡覺,持續一段日子等孩子控制力漸佳,慢慢的中午睡覺時可以拿掉尿布,再過一段日子晚上睡覺就可拿掉尿布了。
 
    另外,夏天開始訓練如廁會比冬天佳,因為在冬天尿溼了需要清理的棉被衣服比較厚重,孩子也容易感冒,夏天孩子因為包著尿布會覺得悶熱、不舒服而增強想要擺脫尿布的意願,穿著的衣物也比較方便孩子穿脫。
 
    此 外,若是家中有新生兒也不是訓練的好時機,因為父母此時會將注意力放在新生兒身上,如果再加上父母急著讓大孩子戒掉尿布,會讓進行如廁訓練的孩子有雙重壓 力,不但無法順利學會如廁,反而有可能出現退化性行為,所以建議家中若有新生兒,訓練時機可以依照孩子的生理成熟度延後或是提前在新生兒誕生前。
 
 
訓練的技巧方法
    訓練孩子如廁有許多小技巧,技巧用對了可事半功倍。
 
 
技巧一:有模仿的對象
    康 素杏園長表示,孩子天生就有愛模仿的習性,如果孩子出現模仿大人或兄姐如廁的動作,正是順水推舟訓練的好時機。可以讓孩子跟著家長到廁所,由大人示範一次 如廁的步驟,做完後讓孩子模仿一次,並可藉此時機告訴孩子尿尿便便要在廁所馬桶完成,想要尿尿便便要事先告訴家長,讓家長帶他們到廁所。
 
 
技巧二:成長儀式
    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想學會如廁,可以幫孩子做個小小的成長儀式,告訴孩子:下個月你就要過2歲(或3歲)生日了,長大了要跟尿布寶寶說bye-bye,我們就約定生日過後就跟尿布說bye-bye。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孩子在馬桶如廁及戒尿布,而且先給孩子有心理準備的時間。
 
 
技巧三:規律生活、定時提醒
    有 的家長在剛訓練孩子如廁時,由於害怕孩子尿濕褲子或地板清理麻煩,會不斷詢問孩子要不要尿尿,這樣的作法孩子較學不會自己控制大小便,反而會讓孩子有壓力 或覺得煩躁;最好讓孩子有著規律的生活作息,訓練初期大約1個鐘頭至1個半小時提醒孩子要去上廁所,家長可以說:尿尿的時間到了,媽咪陪你去上廁所,讓孩 子養成固定上廁所的時間。如果孩子在當下表達不想尿,媽咪可說:不想尿沒關係,等一下想尿要告訴媽咪喔!
 
 
技巧四:適度讚美
    適度、具體的讚美會讓孩子做得更好,剛開始訓練成功,家長可以說:你很厲害,可以把尿尿尿到馬桶裡;或是,你有告訴媽咪你想尿尿,你很棒。
 
 
技巧五:不要讓孩子穿連身裝
    訓練如廁時需要穿脫方便的服裝,才不會讓孩子來不及上廁所,所以連身兔裝、吊帶褲等不好穿脫的服裝儘量避免。
 
 
技巧六:利用繪本、多媒體等輔助教材
    現在有不少有關上廁所的繪本、動畫,家長可利用孩子所喜歡的書中主角來教導,讓孩子想要學習。市面上也有訓練大小便的分解圖書籍可讓孩子看或念給他聽,藉由故事的角色提昇自行如廁的動機與技巧。
 
 
技巧七:睡前飲食影響夜尿
    如果不希望孩子尿床,晚餐的飲食中就不要增加過多的水分,睡前也儘量不要喝水、喝奶,睡前先讓孩子去尿尿將膀胱排空,半夜比較不會夜尿。如果尿床了也不要責備孩子,晚上不穿尿布要訓練成功需要數週至數月的時間,家長要有耐心不要急躁。
 
 
技巧八:學會自己擦屁股
    這個訓練約3歲~4歲開始可以練習,平常家長可先示範給孩子看,或是當孩子上大號後,拉孩子的手去擦一次,家長再用衛生紙幚孩子擦一次屁股,久了孩子會知道上完大號需要用衛生紙擦屁股,剛開始學習當然沒辦法擦得很乾淨,練習時間久了就可以做得很好。
 
    上廁所完畢除了教擦屁股,也可以接著告訴孩子上完廁所要沖水,孩子可能還壓不下沖水閥,家長可將手放在孩子手上一起壓,讓孩子知道上完廁所要沖水,久了孩子也能自己做到。
 
 
訓練時家長的態度
    家 長的態度與引導方式其實是孩子是否能順利學習如廁的關鍵,有的家長會不經意的說出:你怎麼又尿溼了,或是雖然嘴裡沒說但面對尿濕褲子露出嫌惡的表情。不論 是責罵、不耐、不悅的表情都會讓如廁訓練更不順利,有的責罵過於嚴厲會讓孩子對尿尿這件事很焦慮,也會讓孩子自我認知低落,甚至產生退縮的行為。
 
    建議家長多用肯定的方式來增加孩子成功經驗,例如上述「你怎麼又尿溼了」這句可以改成「你昨天尿溼3次,今天只有2次,有進步」,孩子就會有動力再進步。康素杏園長舉幾個對話的例子讓家長參考在什麼狀況下什麼樣的話語對孩子有正向的鼓勵作用:
 
    中午午睡時孩子尿床,媽咪可以對孩子說:「尿下去沒關係,你覺得尿濕的感覺怎麼樣?是不是不舒服?我們現在一起整理,幫媽咪把床單放進洗衣機」。孩子也知道尿在床上的感覺不好,當下家長沒有責備只有理解,孩子會知道可以再努力看看。
 
    孩 子白天在玩耍時尿溼褲子,當下媽咪除了要說沒關係外,還要觀察孩子是否會因此焦慮,若發現孩子會焦慮可以說:「媽咪不會生氣!」來安撫孩子,再帶孩子沖 洗、整理,讓孩子有安全感之後,可以問孩子:「你剛剛想尿尿是不是不知道怎麼說?你可以先跟媽咪說『我想要尿尿』,就有時間到廁所尿到馬桶裡了。」如此一 來,孩子不會因為尿濕被責備而產生壓力,家長也可以藉機給予正確的引導。
 
    有的孩子會為了玩而故意憋尿導致尿溼褲子,面對這種孩子家長需要用溫和堅定的語氣跟孩子說:你剛剛已經想尿了但是沒有說,所以就來不及了,這樣你玩不到玩具,好可惜!媽咪也會覺得不開心,以後想尿尿要先說、要去廁所尿尿喔!
 
 
過早訓練如廁會有反效果嗎?
    不當的如廁訓練的確會有反效果,而過早訓練就是不當訓練之一。康素杏園長指出,根據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來說,肛門期如果沒有良好發展,未來的確有可能出現焦慮、自我認知不足、沒信心等負面人格;過早的訓練以及過於嚴格的訓練都會讓孩子挫折感太重,不但因此會抗拒上廁所、訓練期拉長,還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逼迫還沒有學習意願的孩子自主如廁,寶寶有可能還會出現愛哭、咬指甲、猛吸手指、脾氣暴躁或說話口吃等情形,家長千萬別等閒視之。
 
 
訓練期間需要繼續穿尿布嗎?
    訓 練期是可以穿尿布,大概到2歲半就可換成可穿脫的褲型尿布。一開始時尿布可以先包著,以免太常尿溼褲子而產生挫折,同時也要教導孩子:想尿尿時要說或是自 己把尿布脫下來,然後逐漸白天不穿尿布、晚上睡覺時再包尿布,若包了幾次後發現隔天尿布都是乾的,就可以比較放心地不再幫寶寶包尿布。
 
    在訓練的過渡期間,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及鼓勵,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就可以讓孩子如廁訓練成功、順利跟尿布說BYE BYE囉!
 
 
 
康素杏
現職: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兼任講師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
經歷:幼兒園保育員、幼兒園教學組長
      教學主任、幼兒園專任所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慣出孩子的王子病、公主病!

嬰兒與母親 2月號 NO.436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 朱靜怡
攝影╱茱莉亞婚紗
梳化╱林羽鈞
配合拍照╱君君媽咪、陳亮安爹地、陳妍溱baby


由於現今社會的晚婚趨勢,不少夫妻都是高齡生子,而且很多只生一個,或是有些夫妻不易懷孕,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就會太寵,容易寵過頭!但孩子是心頭肉,那麼 可愛,當然要好好疼呀!可是要怎樣疼、怎樣教才能教出有教養的小孩,而不是寵過頭的小王子或小公主呢?



如何疼孩子不會寵過頭?


您家孩子有「王子病」、「公主病」嗎?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朱靜怡表示,現今獨生子女多,尤其2歲以下的寶寶,這麼可愛,家人都很寵,但寵到3、4歲上幼兒園時,就有不少孩子會出現這些狀況:很難跟其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挫折容忍度低、容易生氣、不知道如何與人分享、互動能力差、禮貌性不夠、玩遊戲一定要贏、輸了就會大哭或打人、大人都要讓他!
 
    這些行為,相信不少爸媽不陌生吧?原因都是由於爸媽(或爺爺奶奶)太寵了,也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例如明明可以自己練習拿東西吃喝、穿鞋子,卻幫他做好、服侍好;要不到玩具就哭鬧,只好順著他、讓著他!於是這些孩子一個個出現了所謂的「王子病」、「公主病」!
 
 
給孩子適當的訓練是必要的
    朱靜怡說,孩 子在0〜2歲的變化其實是很快的,從出生、到坐、到爬、到學走路,這段過程父母從完全照顧,到必須慢慢放手讓他學習!如果太過保護,會剝奪寶寶訓練的機 會,例如爬的不夠,大動作、小動作、大肌肉、小肌肉的訓練不夠多,肌肉的發展會不夠健全,就會導致孩子的挫折容忍度變低,因而出現以上一堆狀況!所以必須 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給予挫折與訓練,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好的!
 
 
爸媽的頭痛問題!
◎孩子愛尖叫
    這些備受寵愛的寶貝,常會出現尖叫的行為,讓爸媽深感困擾!尖叫的原因可能是寶寶太過興奮,或語言能力還沒發展完整,不會表達,便以尖叫表示;或者是每次一尖叫、哭鬧,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於是就會繼續這樣的行為。
 
    這時爸媽應試著幫他說:「你是不是想要什麼?」協助他用語言或肢體來表達,而不是用尖叫或哭鬧來表達。所以若爸媽能體察孩子的需求,就會知道如何安撫他;反之,若孩子一直未能得到滿足,就會用比較激烈的行為(如尖叫)來表達。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大哭大鬧!
    可 能是家裡已經有這類玩具了或太貴了,但小王子或小公主就是想要擁有,這時在公眾場合千萬不要對孩子大聲叫或兇他,這樣只會讓他越哭越大聲,爸媽則會越來越 尷尬或火大!朱靜怡建議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抱他離開這場合,出去散步,帶他去看童書、看車、看貓狗,1、2歲年紀的孩子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這年 紀孩子的注意力大約只有3〜15分鐘!
 
◎爸媽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跟孩子玩?
    有不少孩子平時都不是爸媽帶,而是由爺爺奶奶、保母或外傭帶,被寵成小公主、小王子,爸媽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只好用物質去滿足他們,例如買玩具,卻又不知道怎麼跟小孩玩,小孩也不理爸媽,怎麼辦呢?
 
    朱靜怡鼓勵爸媽不要失去信心,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當爸媽的,這需要學習,可跟長輩、親友、保母多請教;也別忘了當爸媽是本能,休假時把握跟孩子相處的機會,靜下心跟小孩互動,一定可以摸索出跟孩子的相處之道的!
 
 
教養要注意「一致性」
    這 是很重要的,尤其現在的孩子都很「精」,雖然可能聽不懂,但有情緒的察覺能力,若知道爺爺奶奶疼他,就會找他們;若爸媽說不行,但爺爺奶奶會給,於是孩子 就知道要「選邊站」,而且跟總是管他的爸媽的情感會更衝突!或者是爸媽的教養方式不一致,孩子也會選擇疼他的那一位。所以大人自己要先溝通好,包括父母、 爺爺奶奶、保母等,教養必須有一致性!
 
 
讓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互動,有助發展
    朱靜怡表示,爸 媽會來該中心求助的原因,大多是擔心孩子是否有自閉或過動傾向?例如懷疑是自閉的孩子,不跟別人接觸與互動,追究原因大多是因為大人幫他做好所有的事,孩 子根本沒有機會去訓練自己、表現自己、自己動手。但來了中心之後,因為有很多玩具,也會帶他們玩球跟玩角色扮演、說故事,擴張了他的生活經驗,引導他跟其 他小朋友互動、遊玩,各項發展很快就會被引導出來,也願意跟別人接觸,並願意嘗試新的事情。
 
接著會協助他 把情緒說出來,而不是用哭叫來表達,於是情緒會開始比較穩定,便會讓他開始學習各種事物,例如要遵守治療室的規則,就是不能打人、不能哭鬧,孩子會學習到 不是靠這些方法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並且用溫和包容的態度讓他學習,讓他好好的玩,也學習到該有的社交技巧。這些方法,爸媽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怎樣才不會寵過頭?
◎情感可以寵溺,物質不要寵溺
    朱靜怡表示,不能寵過頭,簡單的說就是不能什麼都給他、什麼都滿足他、偏食也隨他,而是東西要給的剛剛好!然而情感上可以寵溺,因為小孩很快就長大,讓他知道爸媽很愛他;但物質上就不需要寵溺,以免孩子太過驕縱。
 
◎建立規律性
    也不要太過保護,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多跑、多跳,不然孩子無法有良好的發展!但仍舊要記得建立規律性,否則爸媽會太累喔!
 
◎知道孩子的需求
    爸媽要知道孩子的需求,若是生理上的需求就應該先滿足,例如晚上哭鬧可能是白天玩太多,應該先安撫他,這樣並不會寵過頭;但若是孩子想要的都買給他,才會寵過頭。
 
◎說「不可以」時要堅定而溫和
    其實跟孩子說「不可以」,他是可以了解的,態度要堅定而溫和,不要兇他,因為孩子會察覺到大人的情緒!
 
 
虎媽式教養好嗎?
    然而相反的,虎媽式的嚴厲教養,朱靜怡也不是很推崇,因為對孩子的要求跟規矩很多,其實反而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讓他的潛能發揮受阻。建議應該讓孩子多玩、多嘗試,而不是限制住他的發展方向;更要讓寶寶的肢體多律動,才不會剝奪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個good enougn的媽咪!
    一直以來都有兩派教養,一派主張嚴格鍛鍊,另一派主張快樂學習;而在嬰兒時期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孩子哭了要不要馬上抱」?也是有兩派說法。朱靜怡認為,其實當個good enougn的媽咪比較恰當,也就是夠好、剛剛好就可以了,不用到完美的地步!
 
    但 怎樣才叫剛剛好?也就是嬰兒跟媽咪的需求都能被顧及到,例如當寶寶哭鬧時安慰他、抱他、安撫他,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但同時也要建立寶寶的規律性,例如飲食 及睡眠,因為若沒有規律性,寶寶容易浮躁,媽咪也會跟著煩躁,整晚不能好好睡或兩三個小時就得起來,這是一種很大的負擔,在這種壓力下,照顧孩子的品質也 會不好。因此建立寶寶的規律性非常重要!
 
 
專家的建議
    最後朱靜怡提醒爸媽們,情感上可以寵溺孩子,但物質上不要太過寵溺!同時要建立生活及飲食的規律性,不要以物質來做為愛孩子的表現,教養必須有一致性!遵循這幾個方向,相信您家的孩子會是人見人愛的小可愛,而不是讓人頭痛的小霸王喔!
 
 
 
朱靜怡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講戲劇學校戲劇與動作治療碩士
現任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肢體語言發展3部曲5∼8個月

不同月齡別的嬰兒,由於生理和認知成熟度的不同,會產生階段性的肢體發展。5~8個月的寶寶,已經從以本能為主的動作,逐漸轉變為較有意識、意義的行為;此外,由於肌肉發展更成熟,對於外界刺激,能回饋更佳的反應。


抽象&具體的意義連結


第二部 58個月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 參考資料/《不要低估你的孩子》信誼出版 化妝髮型/蘇貞妮 攝影/陳炳煌 演出/媽媽小兔&寶寶小粉圓


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5~8個月的寶寶,由於已經在前一階段(0~4個月)建立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肢體行為進展快速許多、變化很大。此外,她也提醒,許多的社交、認知和語言,都是與大小動作密切聯結著,建議父母多加觀察與留意。


-----------------------------------------------------------------------------------------------------------------


5個月Baby


大動作:加強上半身穩定度


此時的寶寶已能坐著,穩定度仍不夠;腳能向著身體前方,但仍會微微縮著。張慧敏治療師表示,5個月嬰兒的訓練重點在於頭頸部的肌肉控制和上半身的穩定;雖然已經較前階段有進展,但不夠熟練和持久,因此仍需練習。


引導小提醒


建議媽媽可面對寶寶(側坐姿),手腳分別在寶寶身體前後;手拿小物在其平行視線前方搖晃而吸引注意,以訓練頭控和穩定度,另一手腳在背後保護著。


小動作:抓取的精準&效率


當發現寶寶躺著會手抓奶瓶、或開始用手把東西放入口中時,代表他發揮探索本能,更顯示出已具備「抓」和「放」的肢體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期最需要的,即練習並調整拿(抓)取物品、使用手掌的精準度,將有助於提升未來執行細部動作的效率。


引導小提醒


「給予和取走」遊戲:媽媽將小物放在寶寶手上,再把他手掌打開、取走物品;或在他面前擺放各種材質的玩具,讓他自己做抓放動作。切記勿責備孩子亂丟。


建立關係‧表達情感


社交:藉由聲音區辨親人友善與否;也能夠擴展親近者(親戚)人際關係。


認知:會專注於眼前物品,如餵奶時主動輕拍奶瓶;能揮動手腳以吸引他人注意。


語言:部分寶寶已懂情緒表達,因此會觀察父母的唇型和聲音,模仿而發出單音。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多花時間和寶寶玩遊戲,如「你丟我撿」或「大拇哥、二拇弟」,除了練習手部(肩膀到手指)動作外,還有助於表情(大笑大叫)訓練。


-----------------------------------------------------------------------------------------------------------------


 


6個月Baby


大動作:腹部&四肢更有力


當這時候的寶寶呈現趴姿時,肚子能稍微離開地面,代表他的雙手肌肉和骨骼已經發展地較有力量。因此,張慧敏治療師表示,寶寶不但趴著可以支撐,就連坐著時,也能夠自我用手支撐一段時間。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抬高寶寶屁股,使其變為四足趴姿,以訓練肚子力量,為之後的爬行做準備;另外,還可抱他飛高高,再慢慢放下來,讓腳掌貼地,整隻腳往下略壓,使其稍微感受身體重量,以訓練寶寶腳承重的能力。


小動作:強化手口的密切關係


6個月大寶寶能較熟練地坐著喝奶,甚至比躺著喝奶還好,代表其手部和頭控動作更為精確。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的寶寶延續之前的抓放,更願意且主動伸出手來抓取物品,並放入口中吃或探索。


引導小提醒


由於寶寶手指不夠靈活,建議提供一些長條食物(餅乾),促使他抓起來入口隨便啃;最初可能對不準,久了後便能連結食物、手和口的關係與位置。


親疏關係的建立


社交:對父母有親切回應(如捏臉、抱),懂得分辨誰是陌生人而有所抗拒。


認知&語言:能透過動作和語言與周遭做連結,如「叫名反應」,寶寶會對叫喚自己名字的聲音有反應。因此,可幫助他認識環境事物的名稱與概念。


引導小提醒


可玩「命名遊戲」,父母和寶寶一起幫四周的小物取小名,輔以手指動作,如這是車車、那是小貓妞妞等;但切記不要取太多小名,以免造成寶寶思考混淆。


-----------------------------------------------------------------------------------------------------------------


 


7個月Baby


大動作:承重&姿勢的變化


7個月的寶寶會有很自然的單邊承重能力,有的還能順利地匍匐前進。此外,張慧敏治療師表示,當寶寶躺著時,偶爾會把頭微微舉起來;父母可在其眼前拿玩具,鼓勵他轉換姿勢(躺、翻、側躺到坐)去伸手拿取。


引導小提醒


當寶寶呈趴姿,父母可把東西丟到更遠處,鼓勵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撿回來;或把玩具360度轉,鼓勵他往前爬、頭微微抬起,並運用手部力量去拿東西。


小動作:左右邊的連續動作


這時候的寶寶逐漸具備三種能力:一,跨中線,會把物品在左右手間互換;二,容器概念,了解要把東西放入桶子內而非隨便丟;三,身體被輕推或需以單手向遠處取物時,可用另一手撐住身體,即自我保護的反射能力更加熟練。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以遊戲連結三種動作,做為練習:引導寶寶從左邊遠處伸手取物,交換拿給右手,再把東西放入右邊遠處桶子內。


語言&認知的意義連結


語言:能發出舌頭在唇齒間的氣音,如ㄉ、ㄊ,逐漸和物品做有意義連結。


社交&認知:將人事物和語言緊密連結,如「寶寶想要媽媽抱抱」,邊做動作,邊強調發音和嘴型,也讓寶寶對自己(寶寶)、動作(抱)和語詞串連完整概念。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藉由玩「鏡子遊戲」,讓寶寶觀看鏡中自己,父母叫著名字「誰在鏡子裡?是小英喔!」引起反應,進而幫助寶寶建立「自我」觀念。


-----------------------------------------------------------------------------------------------------------------


8個月Baby


大動作:移動與轉位的結合


這時的寶寶在面對想要的東西時,更會想辦法藉由「轉位」能力去獲得,如小狗爬動作,同時運用到趴、支撐和手腳移動。所謂「七坐八爬」,張慧敏治療師建議,應多鼓勵他橫衝直撞,練習有效率轉位與爬行移動。


引導小提醒


在寶寶眼前放些可滾動的球或圓柱體(別太近) ,讓他一碰就會往後滾,接著去追,進而訓練到各種動作轉換和有效率的移動能力。


小動作:雙手肌肉的精細協調


8個月寶寶開始會敲敲打打,父母忍受噪音之餘,會發現寶寶有「一手穩定固定東西,另一手敲東西」的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這代表其肩關節的穩定度足夠,再來就能引導他玩一些更需要手部肌肉協調的物品。


引導小提醒


堆疊積木是很好的訓練。這代表寶寶的身體需先穩住,然後一手固定某塊積木,另一手拿另一塊積木往上疊高。這需要更精細的動作,有賴穩定和協調性。


探索動作的意涵


社交&語言:7個月和8個月寶寶的社交能力差不多,以觸碰為主(如摸臉)。父母可在做相關動作時,邊向他說「你在向媽媽說Hi嗎?」加強連結性。


認知:自己會有拿取食物並送入口中吃掉的能力,對食物的相關概念更為清晰。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藉由進食時間,鼓勵寶寶玩食物,幫助他認知和練習食物的特性、餐具的使用、怎麼吃等等,了解這些平日飲食動作背後的意義。


-----------------------------------------------------------------------------------------------------------------


張慧敏治療師


現任/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


經歷/童綜合醫院精神科專任職能治療師


   國軍門診中心兼任職能治療師


   萬芳醫院復健科兼任職能治療師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早期療育組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原文刊載於201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孩子自由!如何給?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72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淑琴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參考資料/王意中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 李琳華、帥氣弟弟:彭准喆


各位爸比媽咪看到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是不是經常脫口就跟孩子說「不可以」、「不准」、「不行」呢?擔心不儘早為孩子設立規範、嚴格指正,孩子將來就會 變壞?想讓孩子快樂長大,卻又不知該如何拿捏界線,才不會變成過度地寵愛放任?



自由的定義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所謂自由,應該是像回家的「回」這個字的概念,在一個合理的大範圍內,讓孩子們自己學習做出選擇,而不是放任他現在馬上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
 
     什麼是合理的大範圍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像他有三個孩子,8歲的姐姐、 7歲的哥哥,跟一個3歲的弟弟,每天姐姐跟哥哥放學回來,他不會去限制他們,一定要馬上做完功課,才能去玩,或是幫孩子設立出所謂做事情的先後順序,他選 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但是,不能夠越界的部分是,不能熬夜寫作業,或是通通都只是在玩,完全不去寫自己的功課,或玩過頭,吵到鄰居的安寧,這些都是不被允 許的。
 
當給孩子的自由度不夠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陳淑琴副教授認為,父母給孩子適度的自由,主要目在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如果父母過於保護自己孩子,什麼都幫她做得好好的,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將來他如果碰到困難,會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判斷與面對。
 
叛逆小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是一直被設限的,他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喘不過氣來,慢慢的也會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有時候,家長越跟孩子說不可以,他反而越會想要去試試看,如果他做了,會有怎麼樣的後果。
 
    「反 抗期」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心智發展很重要的階段。有些父母會擔心放任著孩子不管,孩子將來會越來越壞?其實,家長應該先想,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也許他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調,他只是好奇,跟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此外,也不要期待任何事情跟孩子講過一次,他就應該要知道。
 
設立規矩不牴觸自由
    其實,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例如,1歲到2歲的幼兒,與其說他們能夠乖乖聽得懂爸爸媽媽的話,設立的規範,不如說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大人們的行為,通常直到進入幼稚園的團體生活後,才會真正學習到所謂的規範。
 
     有些父母親會帶著自己3歲以下的孩子,去咖啡廳跟自己的朋友碰面聊天,孩子就在咖啡廳中跑跑跳跳,大聲喧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像這樣年紀的孩子,他不見得真正懂他那麼做,究竟有沒有影響到別人,或者是不是適合的行為,他只是對陌生環境覺得好奇,甚至覺得咖啡廳就是他另一個新的遊戲場,或是看到哥哥姐姐們也跑來跑去,他也會想要模仿跟著玩。
 
直接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
許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在咖啡廳裡跑來跑去,就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跑來跑去」,孩子就停止跑來跑去,改用鼻子去貼著窗戶磨蹭,父母看到了又馬上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貼窗戶,很髒!」,孩子就不貼窗戶,接著他開始拍打自己的桌子,父母又說「不要敲,沒看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看你了嗎?」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當你告訴小孩子不准這個,不准那個,其實,會讓他產生困惑,他為什麼好像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對呢?那麼,他到底還可以做什麼?事實上,孩子本來就不會知道在所謂的「高級咖啡廳」那樣的場所空間中,他能夠做什麼,應該要有怎樣的舉止規範。
 
當一直跟孩子說「不准」、「不要」、「不可以」的時候
1. 他會心裡會感覺不舒服,接著有可能就生氣、發脾氣。
2. 他會困惑,不知道他可以做些什麼。
3. 常常被禁止的孩子,會失去好奇心、自信心、思考力。
 
站在孩子的立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可以在出發前,耐心跟孩子說明等一下要去咖啡廳做什麼,那一個地方又是個什麼地方。此外,最重要的是與其叫他不要跑跑跳跳,不要發出聲音,最好直接告訴孩子,他能夠做什麼事情。
   尤其對於一些新手父母來說,他們還是想要有婚前自由與朋友聚會的時光。可是,卻忘了他們現在有一個小孩。對於學齡前的小孩來說,任何事情都是「玩」,你如果期待孩子會乖乖守規矩,坐在旁邊一起聽大人聊天,這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要求與期待。
 
   陳淑琴副教授表示,可能平常在家孩子有任何需求,媽媽就會馬上回應她,但是,到了咖啡廳媽媽可能忙著跟朋友聊天,不會馬上回應孩子,從孩子的觀點來說有所謂異常的表現,其實只是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下面幾種方法:
 
1.      常常帶孩子出去,可以先從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咖啡廳開始。
2.      跟朋友聊天的時間,剛開始時不可過長,等孩子慢慢適應後再逐漸增長。
3.      對孩子來說在陌生的環境原本就會較興奮,他並非故意吵鬧,父母應理解。
4.      可引導轉移注意力。
 
善用正向影導
正向語言 :同一種意思,換句話說


 NG
 OK
不要過去踩水
注意!這邊有一攤水,腳抬高跨過去。
不要把水杯的水打翻了
示範給孩子看「像媽媽這樣,雙手拿著」
不要跑超過那個邊界
就在這裡玩 (明確指出範圍)
 
如何給孩子選擇權?
選項應實際,而非無限
 一般來說,2歲以後,如果提供選擇而非要求,兒童能較快速養成合作的行為。但是家長要注意提供選擇的技巧要留意數量與種類,對於幼兒來說無限的選擇不切實際的選擇(不可能被實踐的選擇),都是不合宜的,只會讓他們擁有更多做出選擇之後,反而被拒絕的經驗例如,實際狀況明明只有三明治或牛奶可以選擇,家長卻問孩子今天早餐你想要吃什麼?」這就是是無意義的
提供幼兒簡單實際,至少有一項可以實現的選擇是必要
 
用「選項」代替「禁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跟我們分享到,像他的大女兒的興趣是畫畫,他允許她可以在家中除了客廳以外的牆面任意塗鴉,有些家長可能會不知道界線該如何拿捏,擔心放任孩子隨意塗鴉,她可能會變成在爸爸公司的報告上也畫,在餐桌上也亂畫
 
    如果孩子真的亂畫,畫到了爸爸重要的報告上面,又該怎麼辦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他會耐心的跟孩子解釋,那份報告是屬於爸爸的重要東西,是屬於爸爸的第二,他不會說:「以後不准你畫在爸爸的報告上」,他會提供選項給孩子,畫在回收紙上、畫在爸爸買給你的畫冊上,或是畫在遊戲間的塗鴉牆上面。經過這樣提供選項的過程,某種程度也是在訓練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與決定。
 
案例
Q 我帶著兩歲半的孩子去百貨公司,上手扶梯的時候,他跳啊跳的,怎麼都說不聽?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供處理三步驟
步驟1 同理孩子
跟孩子說:「這樣一直蹦蹦跳跳,是不是因為跟媽媽來百貨公司,坐這個手扶電梯,覺得很有趣很開心」,這表示你在同理孩子當下的感覺。
 
步驟2 用直述語句,代替禁止
接著跟孩子說「這樣很危險。」代替「不准跳了!」
 
步驟3 提供選項
「你要媽媽抱著你」還是「過來牽著媽媽的手」
 
NG 4示範
1.      「媽媽跟你講了多少遍,你是不是不懂啊?!」
2.      罵小孩
3.      動手打小孩
4.      「不准跳!」「不要跳!」
 
對於金錢的自主權
如何教孩子做選擇
    陳淑琴副教授提到,所謂的自主權,是一種理性思考的養成,讓孩子能夠學會正確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與決定,必須是經過思考與計畫的。
     她 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她自己的經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冬天到了,但是發現去年的褲子都太短了,她跟孩子說要帶他去百貨公司選購一條褲子,在出發之前,她會先 跟孩子說清楚他可以選擇褲子的價錢範圍、買下這一條新褲子最主要的功用與原因(例如,是可以讓他每天上學都可以穿,所以,他如果常常蹦蹦跳跳,就不適合考 慮選白色系的褲子),以及這天褲子是這個冬季穿的(讓孩子知道,他應該挑材質較厚的),事先提供充分的訊息,孩子就有能力做正確的判斷。
 
別讓孩子認為你是「假民主」
    有 些家長忽略了帶孩子購物之前提供選項與資訊,以及與孩子一起討論的重要性,只對孩子說「等一下買褲子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選。」結果,孩子選了一條又薄又是 白色的褲子,家長才又皺著眉頭說,指責孩子亂選,批評孩子的選擇,或是要求孩子重新選,孩子當然會感到困惑,明明是爸媽自己說可以讓他挑的,現在又變成不 可以了?!因此,家長應該要學著調整,事前提供充足的資訊或選項,切忌事後批評指責。此外,有些父母會認為反正家中經濟又沒有壓力,導致在物質層面過度地 滿足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奢侈浪費,不懂節制的習慣。
 
我的孩子很任性?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有些父母常常會跟他說,孩子都不聽話,不乖,很任性,脾氣不好,他總是開玩笑地回答:「那麼,孩子究竟要怎麼生氣 大人才不會生氣」,家長若是期待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只能」好好用說的,其實也是不合理的。
 
情緒管理需要教
   其實,父母不應該只是指責孩子是任性過了頭,而是要靜下心來去想想,如果今天孩子今天不開心,他尖叫,你罵他不應該這樣,那他哭,甚至把東西亂扔,你又認為不可以,他沒有規矩,那麼孩子究竟可以怎麼做?
 
 讓孩子知道:「生氣的時候他可以做什麼。」,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舉自己為例子,他會讓孩子們知道,不論是他或孩子如果今天情緒不好了,可以去沖沖臉,走進自己的房間,有一段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樣家人就可以知道,你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會誤解或任意責罵你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最重要的是,也要讓孩子知道,情緒不好的時候,家人或爸媽一定會傾聽你,幫助你,但是你絕對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其他家人身上。
 
暫時隔離政策
運用對象:以學齡前幼兒效果較佳,隨年齡愈大,執行效果愈遞減。
 
運用時機:當孩子反覆出現故意、可控制的不適當情緒與行為反應。
 
實施步驟
1.                   事先選好欲隔離的位置或空間。兩大基本原則: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愈無聊愈好。
2.                  事先選定一項目標行為做為執行暫時隔離法的對象,例如出現尖叫、吐口水、摔東西或攻擊行為。
3.                  以孩子聽得懂的話,事先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會被執行暫時隔離法,例如變成聖誕樹或大石頭靜坐著不能動。
4.                  隨時留意目標行為的出現,當該行為一出現時,應立即執行暫時隔離法(靜坐),讓孩子熟悉大人的堅持度與一致性。
5.                  在執行暫時隔離法時,應避免出現太多的口語說明或講道理,而以簡單、明瞭的因-果(例如尖叫-靜坐)代替。
 
6.                  在執行初期,孩子容易出現抗拒、生氣、拒絕、哭鬧、尖叫、肢體反抗、攻擊、逃跑、吐口水、躺地上或沮喪等反應。
7.                  此時,大人應採取冷處理方式,除堅持孩子必須留在靜坐位置上之外,並以堅定、冷靜的眼神、表情及態度正視著孩子,等待他激烈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緩和下來,避免孩子的表現影響自己的情緒及態度。
8.                 靜坐的時間依孩子的年齡而有不同的考量,建議以心智年齡為考量,原則上每一歲增加一分鐘,例如四歲四分鐘、五歲五分鐘。
9.                  整個隔離時間的計算,以孩子願意接受靜坐,同時無其他反彈情緒或抗拒行為出現時才開始計時。
10.              靜坐時間,如孩子已漸漸配合,大人可以逐漸轉移對他們的注意力,此時可以選擇離開孩子的視線。
11.               靜坐結束之後,向孩子詢問被暫時隔離的原因是什麼。同時原先該進行的活動(例如收拾玩具),在靜坐時間到後,一樣必須讓孩子完成。
 
為孩子的生活適度留白
陳淑琴副教授 提到,有些父母依照自己的想法,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塞得滿滿的,認為是為孩子好,從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學各種才藝或上潛能開發課程,到 了星期六、日,孩子終於不用去上各種課程時,他會覺得好無聊、無所事事。其實,父母過度主導孩子的生活安排,反而導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是他可以 自主去安排的的時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去規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生活。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此外,許多家 長常常會說:「我從來都沒有給孩子壓力啊!」,但是,還是常常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做了些什麼,只看到別人的優勢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長處。陳淑 琴副教授提醒家長,無謂的比較心態,會為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12歲以前是個人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12年中,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經常用正 面讚美的話語,鼓勵孩子,他們就會建立起自信心,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相反地,如果經常被限制或是指責,孩子就會形成「我很無能」的自我概念,會認為他沒 有能力勝任任何事情,對什麼事情都不想也不敢嘗試,或是輕易放棄。
 
 
陳淑琴
現職: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台中市幼兒教育學會理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幼兒教育博士
            國立台灣師大英語學系文學士
經歷: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教育部國幼班、幼兒園課綱輔導教授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    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台灣自閉兒教養書》《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301個過動兒教養秘訣》作者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爸比媽咪說故事變化式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72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思想貓兒童文學研究室負責人 桂文亞
新樹幼兒圖書館館長 蔡淑媖
資深童書策劃與翻譯家 林真美
參考資料:《共讀繪本,教出全人格的孩子》,時報。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育岑
演出/可愛寶寶:黃子潔;漂亮媽咪:黃莞淩


要促進孩子的成長,繪本是再好不過的工具之一。然而,並不是買了繪本回家丟給孩子,孩子就會自動喜歡上繪本。父母如何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來啟發孩子對於文學 與藝術的熱愛?不同階段的孩子,各適合讀什麼樣的繪本?且讓4位用心推動繪本教育多年的專家與您分享其經驗與心得吧!



閱讀,非關資質的好習慣


    “我 從擔任幼稚園老師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希望小朋友可以愛上繪本。一方面是因為我自己熱愛繪本,另一方面更是出於長年的幼兒教育經驗,明白享受繪本世界的孩 子,日後一定會愛上書本。我確信在愛上繪本世界、成長為愛書人的過程中,可以培養、鍛鍊出有益人生的種種技能,而這是無關乎天生的資質或才能,任何人都能 辦到的……” −−−−−−−山本直美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歐美社會,繪本即進入所謂的「黃金時期」,不少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閱讀能力,並與父母一同養成閱讀的習慣。繪本在亞洲社會的歷史雖短,但近年來也逐漸受到台灣父母的重視。
 
    究竟,讀繪本、聽故事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有哪些好處?身處在各式媒體蓬勃發展的現今社會,為何繪本的地位仍舊屹立不搖?
 
從繪本中學到什麼?
    目前擔任思想貓兒童文學研究室負責人,同時也是國內資深兒童文學作家及童書出版人桂文亞老師認為,讓孩子從小接觸繪本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1.系統性地認識世界
繪 本是文學和藝術的綜合體,除了帶領孩子進入圖像的世界以外,也讓他們對文字產生了認識。繪本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夠帶給孩子一種「有系統的認知」,我們知 道繪本本身分成許多類型,例如:關於食物、植物、動物、交通工具…等題材,可以作為孩子學習的一種工具,而且並不是用一種很生硬的方式使孩子記憶,而是透 過巧妙的文字敘述或圖像引領,使孩子對未知的世界有了最初步的認識。
  
2.提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近來繪本已有越來越多變化性,除了傳統的紙本書以外,還出現立體書、玩具書、布書、有聲書…等形式,不但能夠提供視覺上的刺激,更同時滿足聽覺、觸覺、甚至是嗅覺上的樂趣。
 
    舉 例來說,有聲書裡所畫的爸爸,只要按一下按鈕就會對孩子說出:「我愛你!」,但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可能不會一天到晚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多按、多聽,就能學著 說,提升其語言能力。此外,如果爸爸媽媽能多花時間跟孩子講講繪本裡的故事,就能使不識字的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詞彙和語句,對其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 幫助又更大了。
 
3.美感的啟蒙
    如果父母能挑選出優質的繪本提供給孩子,繪本中一幅幅細緻的圖畫本身就是藝術品,孩子每天接觸這些精細的筆觸、豐富的色彩,定能提升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這就好比生長在藝術家庭的人,一定會比從來不曾接觸、欣賞過藝術品的人多了幾分美感一樣。
 
4.培養「萬物皆有情」的同理心
    在繪本的世界裡,所有的動物、植物、無生物都可以被擬人化,小狗會說話、桌子椅子也會說話,能夠讓孩子從小培養一種「萬物皆有情」的想法。
 
    桂 文亞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很小的孩子本性雖然好奇,卻不懂得如何和小動物相處,經常一靠近就去拽牠尾巴、拍牠的頭,絲毫不懂得「憐香惜玉」。但如果父母經常 念故事給他聽,透過優美的文字和動人的故事,他就會漸漸明白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肚子餓的時候會吵鬧,挨揍的時候也會哭、會叫,逐漸發展出一種同理 心來。
 
5.以幽默的態度看待逆境
    童 書裡傳達最多的,其實是一種看待人生的幽默,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例如:不想洗澡、跌倒受傷、害怕吃藥打針…等,甚至是學校同學的霸凌 或親友死亡,有許多問題孩子都不一定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而繪本具有一種強大的功能,可以把包羅萬象的人生百態轉化為比較溫馨、善良、光明的故事,讓孩子 從中得到一種紓解及正向的影響。
 
為何要「念」繪本給孩子聽?
    桂 文亞老師認為,繪本最好是由父母、長輩或老師帶著孩子讀,把故事念出來給孩子聽,因為孩子自己讀繪本會有個問題產生:「到底是要看文還是要看圖?」兩者無 法同步,更何況大多數學齡前的孩子都不識字,如果由大人讀給孩子聽,他們就能專心用眼睛看圖、用耳朵聽故事,對文字與圖像的理解也會更加契合、完整。
 
在懷抱中養成閱讀習慣
    爸爸媽媽必須花多少時間陪孩子讀繪本?桂文亞老師並不喜歡這樣的說法,因為閱讀時光無論對父母或孩子來說,都應該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功課,如果是為了責任而念故事,那就沒有意思了,所以父母本身也要對繪本有興趣才好。
 
    能花多少時間當然得視情況而定,但建議安排一個固定的時段是比較好的,如此一來孩子會產生期待,故事對他而言也就更加好聽了。
 
    新樹幼兒圖書館館長蔡淑媖認為,孩子的閱讀習慣應該在父母的懷抱中養成,每天其實也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1020分鐘都可以,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也沒辦法維持太久,重要的是每天持續進行下去。
 
親子共讀5歷程
    不同發展階段的寶貝各適合讀什麼樣的繪本?爸比媽咪在講故事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何循序漸進地使孩子愛上繪本呢?《共讀繪本,教出全人格的孩子》作者山本直美將親子共讀的歷程分成5個階段!
 
階段16個月~1歲半寶寶
透過繪本記住事物的名稱
    山本直美認為,當嬰兒開始盯著東西看,出現想用手指抓取東西的動作,就表示促進認知能力提升的機會到了,也代表開始讀繪本的時機到了。因為想抓東西的動作,背後隱藏著「注視東西(在意),進而想要直接觸摸確定的心理活動」,而要開始讀繪本,注視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蔡淑媖老師也指出,孩子大概從6個月大開始,就比較能夠專注地聽大人講故事,可以藉由聽故事來提升他的語文能力。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容易記住故事裡的語彙呢?
 
1.重複地說
基本上只要父母一直重複地念,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記住了,如果繪本內容本身的設計就是要讓孩子對這個名詞特別有興趣的話,其實這個目標通常很容易達成。
 
2.明顯的圖像
圖像畫得很明顯也能夠加深孩子的印象,例如:讀到「大蘿蔔」時,畫面上就出現一個佔滿版面的超級大蘿蔔,這時爸比媽咪別忘了指圖給孩子看,孩子一旦注意到了,就很容易把這個大蘿蔔記在腦袋瓜裡。
 
抱抱提供安全感
    蔡 淑媖老師提醒家長,講故事時一定要把孩子抱在懷裡,給他一種很溫馨的感覺,或許孩子在現階段還沒有那麼喜歡看書,但是他卻很享受你抱著他的感覺,他的心情 會因此而放鬆,也會開始專心聽故事。即便是去故事屋聽別人講故事,父母也要抱著自己的孩子,不要把他一個人丟在那裡,給他一些安全感,然後引導他去聽故事 媽媽說的內容。
 
營造閱讀的環境
    資深童書策劃與翻譯家林真美認為,6個 月大的孩子其實還談不上閱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提供他一個閱讀的環境,例如:家裡有書、大人也喜歡看書,偶爾拿起書來陪他翻一翻、講一講,這就是一個起 點,讓孩子感受到「書」這個東西或「閱讀」這件事情,是令人愉快的。現在有一些很不錯的幼幼書,爸爸媽媽當然可以為孩子準備,可是態度上千萬不要太過嚴 肅,就把它當作生活周遭供孩子探索的物件之一,就像家裡的傢俱、玩具般讓孩子自然地接觸即可。
 
選擇日常生活相關主題
    山 本直美認為,這個階段最好挑選以圖片為主的繪本,以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圖片的種類,推薦的有:食物、自然、動物、交通工具…等,這些主題的共通 之處在於,它們都是身邊常見的一般物品,尤其是食物,這是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感到興致勃勃的主題。孩子越小,就越依附本能生活,因此他們會對食物特別關 心。如果擔心孩子可能對繪本沒興趣,建議可以從蔬菜、水果…等食材主題的繪本開始著手,此外,太陽、雲、月亮、星星、風…等自然主題的繪本,也是大部分孩 子較為喜愛的主題。
 
    林真美老師建議,因為此時孩子是藉由繪本來了解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因此圖畫最好畫得逼真,不能失真,西瓜是圓的就是圓的,不要去扭曲它的本質形體,因為孩子正在認識世界,你不可以給他一個錯誤的訊息。
 
繪本推薦!
1. 書名:《小小火車向前跑》
作者:竹下文子,繪者:鈴木守,譯者:王蘊潔╱天下
簡介:小小人 兒這次要將火車開到哪裡去呢?轟隆轟隆、轟隆轟隆……前面有片田,怎麼辦呢?蓋座橋從上面過吧!遇到一群鴨子,怎麼辦呢?蓋座平交道讓鴨子停下來吧!好多 乘客要上車,怎麼辦呢?蓋個車站讓乘客上車吧!轟隆轟隆、轟隆轟隆……小小火車最後開到了深深的山谷,要用什麼方法讓火車繼續向前跑呢?大家一起動動腦, 換個角度思考……用創意挑戰更困難的任務!
 
2. 書名:《我的衣裳》
作者:西卷茅子,譯者:林真美╱遠流
簡介:小白兔穿了一件白衣裳。像變魔術一樣,當牠走到花園看花時,花就跑到衣服上。沒多久,小鳥飛來吃稻子,吃完稻子,所有的小鳥全都停在衣服上。就這樣,小白兔飛起來了。飛到天上,先後換上彩虹衣裳和夕陽衣裳。等小白兔睡醒時,猜猜看,那是一件什麼樣的衣裳?
 
3. 書名:《小猴子找媽媽》
作者:茱莉亞.唐納森,繪者:艾賽爾.薛佛勒,譯者:劉清彥╱維京
簡介:小猴子找不到媽媽啦!這可怎麼辦才好呢?幸好,熱心的蝴蝶飛來幫忙了。「告訴我,你媽媽長什麼樣子呢?」蝴蝶好心的詢問。「喔!她長得比我高大多了!」小猴子回答。「高大?沒問題,我知道她在哪裡!」蝴蝶自信滿滿地說。
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尋找……唉!為什麼蝴蝶總是替小猴子找到錯誤的對象呢?小猴子最後真的能找到他的媽媽嗎?
 
4. 書名:《好餓的毛毛蟲》
作者:艾瑞.卡爾,譯者:鄭明進/上誼文化
簡介:初版至今,已至少被翻譯成20多種不同的版本,銷售量達千萬冊以上,是一本廣受世界各地孩子喜愛的圖畫書。一隻剛出生的小毛毛蟲,拖著餓扁的肚皮,一步一步往前爬,鍥而不捨地找東西吃。作者利用打洞的特殊效果,呈現毛毛蟲蛻變為蝴蝶的過程,同時也用其拼貼的特殊圖畫,介紹了10多種食物,和星期天到星期一的名稱,加上紙版書的形式與圓角的設計,成為一本不可多得、能讓幼兒享受多種閱讀樂趣的玩具書。
 
階段21歲半〜2歲寶寶
運用重複句型學語言
    山本直美指出,當孩子可以專心注視繪本10秒以上,就差不多可以進入第二個階段了,邁入「句型重複故事」的世界。如果孩子從6個月大就開始第一個階段的練習,約1歲半~2歲左右就可以進入此階段。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也漸漸地開始會說話了,話雖如此,頂多也只說得出單字而已,即使是發展較快的孩子,通常也只能說出23個單字所組成的句子。而最適合這個年紀孩子的,是特徵為簡短句子再三重複的「句型重複故事」。
 
享受齊聲朗誦的音韻節奏
    《然 後呢,然後呢……》這本繪本就是個明顯的例子,裡面有「然後,然後呢……」這樣的短句不斷地重複,除了朗朗上口以外,也容易獲得孩子的喜愛。孩子為什麼會 喜歡重複同樣的句子呢?蔡淑媖老師解釋,因為這麼一來他們可以猜得到結果,就會產生成就感啊!爸比媽咪在讀到一再重複的關鍵詞句時,可以用稍為誇張的抑揚 頓挫來加強孩子的印象與興趣。
 
    山本直美表示,因為這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尚且無法用流暢的句子來進行溝通,所以現階段的重點不在詞彙的意義和劇情,而是讓孩子盡情享受重複詞句的音韻節奏。很多時候孩子會在再三重複之中不知不覺地記住句子,親子齊聲朗誦,也是這個階段才有的樂趣。
 
每次都重複得像第一次一樣!
    因為孩子會有喜歡重複的習慣,因此他們不但喜歡重複聽到同樣的句子,還會要求父母反覆地講同一本繪本的故事,這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心裡覺得:「唉唷〜已經重複講了好幾次了,一點也不好玩。」語調不知不覺也會變得沉悶。
 
    蔡淑媖老師提醒爸比媽咪:「每一次的重複都要重複得好像第一次講一樣!」用第一次讀的感覺來講故事給孩子聽,這對說故事者來說叫作「忠於原味」,就孩子而言則是每次聽都覺得很有新鮮感,因而百聽不厭。
 
選擇單純的重複句型
    有 些繪本的創作者或許覺得不斷重複同樣的句子實在太單調了,或是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到更多的語詞,因此會不斷地依照相同意思去變化說法或語句。例如:一開始是 「我很高興!」,接著變成「我高興極了!」、「我滿心歡喜!」、「我充滿了喜悅!」。然而,蔡淑媖老師認為,這麼做其實是以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卻忽略了過 多的變化或太艱澀的句子反而會干擾孩子的思緒,孩子也無法理解、體會,在現階段還是先讓孩子重複單純的句子就好。
 
重複光明、正向的句子
    最後,蔡淑媖老師提醒,念給幼兒聽的故事書,重複的必須要是很光明、正向、可以激勵小孩的句子,讓孩子樂觀、快樂、充滿希望,例如:《車子工作中》的「交給我吧!」
 
    有些繪本或許也有它的考量及功能,但如果再三重複的是「我討厭弟弟!」之類的負向語句,就比較不適合幼兒,因為孩子可能會一直學著說這句話,重複語句反倒可能變成一種魔咒,影響孩子的想法、甚至行為。
 
繪本推薦!
1. 書名:《然後呢,然後呢……》 
作者:谷川俊太郎,譯者:林真美╱遠流
簡介:哪裡來的一顆藍色彈珠,掉進了池塘。然後,然後呢……,河馬浮出河面,打了個大噴嚏。然後,然後呢……,長頸鹿嚇得跌一跤。然後,然後呢……又發生什麼事了?藉著「然後呢,然後呢」,有趣的故事接龍就此展開了,還可以將整個故事,拿來玩遊戲喔。
 
2. 書名:《來跳舞吧》
作者:高畠純,譯者:林真美╱天下
簡介:一群可愛的動物輪番跳舞,表情動作逗趣滑稽。豬要跳舞嘍!咩嘍咩嘍,呼啦呼啦。馬要跳舞嘍!咩嘍咩嘍,呼啦呼啦。……每隻動物個別表演完,接下來是大家一起跳舞嘍!然後呢?然後就換你啦!記得唸出跳舞“咒語”──「咩嘍咩嘍,呼啦呼啦!」
 
3. 書名:《早安,小雞》
作者:米拉.金斯伯,繪者:拜倫.巴頓,譯者:周婉湘/上誼文化
簡介:一隻小 小的、黃黃的、毛茸茸的小雞在農場上的雞舍裡誕生了。對剛出生的黃色小雞來說,小小的農場就像是一個有趣的探險樂園,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新體驗、新發現。小 雞的媽媽──紅雞媽媽讓小雞自己探索,卻總在不遠處留意著小雞的安全,當大黑貓出現時,幫小雞趕走黑貓;當小雞跌進池塘裡時,趕緊幫小雞擦乾身體。全書透 過重複出現的「就像這樣!」增添故事的預測性與趣味性,讓說故事的新手爸媽也能輕鬆引發孩子的興趣,為孩子說個好聽的故事。
 
4.書名:《鱷魚洗澡》
作者:小風幸,繪者:山口真生,譯者:蘇懿禎小魯文化
簡介:鱷 魚阿利最喜歡洗澡了,他會把玩具都丟到水裡,噗通一聲跳進浴缸。鱷魚阿利洗澡時會搓泡泡、唱歌,洗澡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翻開《鱷魚洗澡》,帶著 孩子和鱷魚阿利一起享受浴室裡的美好時光,再怎麼不喜歡洗澡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鱷魚阿利的快樂,了解洗澡原來是多麼有趣的事情!
 
階段3 3歲~4歲寶寶
藉由劇情體會故事的樂趣
    山 本直美表示,當孩子可以專心聆聽句型重複故事到最後,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說比較富有劇情的故事了,這應該是每位家長都期盼已久的時刻!其實到了這個階段, 孩子會逐漸萌生出時態的觀念,一點一滴學會區別過去、現在、未來,以及現實與非現實,到了可以理解故事的階段了,此時家長和孩子可以針對繪本的故事交換簡 單的感想和意見,享受親子交流,這個時期要儘量讓孩子接觸更多故事,和孩子多多對話。
 
不管喜不喜歡,都能專心聽到最後!
    在句型重複故事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表達出喜好了,他們對於喜歡的事、好玩的事、感到愉快的事會徹底重複,所以如果是自己喜愛的繪本,毫無疑問地會聽到最後,但是對於不喜歡的繪本,經常聽到一半就不想聽了。
 
    山本直美指出,判斷是否適合進入劇情故事的重點是:「不只是孩子主動要求想聽的繪本,連家長挑選的繪本,孩子也能專心聆聽到最後。」
 
挑選傳統民間故事比較好?
    山 本直美認為,民間故事或童話等長久以來受人們傳頌的傳統故事,都承載了具普遍價值的訊息與主題,能夠巧妙地傳達出我們希望能教給孩子的觀念。例如《灰姑 娘》所傳遞的價值便是:「即使大家都不願意做的事,只要任勞任怨,好好地做,總有一點會獲得肯定,得到回報。」像這樣的故事家長不只要念給孩子聽,讀完故 事之後的親子對話也很重要,透過這個過程,才能使孩子深入了解故事的意涵,而不只是理解表面情節,這樣的習慣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不 過,桂文亞老師提醒父母,不見得講述傳統民間故事的繪本就是好繪本,常見許多精選世界繪本,故事沒有寫好,圖畫也沒有畫好,因此不能完全按這樣的標準來判 斷。桂文亞老師說:「我覺得好故事就是好故事,沒什麼現代古典、東方西方之分,感動人的好故事是不分古今中外的,而好的故事一定有教化的作用,但親子共讀 不應該抱持著『教育先行』的想法,否則就失去樂趣了。」
 
不妨從「經典繪本」入門
    林真美老師也認為,父母在挑選繪本時不是挑民間故事就好,而是應該找到一些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繪本」。因為繪本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尤其在國外,這一路下來也會留下許多好的作品,而不好的作品會慢慢地被時間淘汰,因此,如果過了4050年,這本繪本都還在,而且還繼續受到歡迎,背後一定有它的道理,它或許就是一本好的作品,等於是由前人幫我們篩選出來。
 
    這 時,小編不禁提出自己的疑惑,所謂「經典繪本」是代表再版很多次的繪本嗎?林真美老師解釋:「經典並不等同於再版很多次,比較重要的是年份,有些書不停地 再版很可能是現在剛好趕上流行,但有時符合流行口味的東西,也容易很快就消退,真正好的東西是要經過時間考驗的,我覺得10年以上、尤其20年以上的東西,其實是比較可以放心使用啦!」
 
    當然,也不能說新的繪本就不好,因為這些新書裡有些也可能是未來的經典呀!對於挑書沒有把握的爸比媽咪,可以先從經典繪本入門,看一些最好的東西,累積一定的量以後,就會漸漸培養出鑑賞的品味,這時再回到書推裡,不管新的、舊的,都很容易找出真正好的東西來!
 
繪本推薦!
1. 書名:《三隻山羊嘎啦嘎啦》
作者:瑪夏.布朗,譯者:林真美╱遠流
簡介:有3隻 都叫「嘎啦嘎啦」的山羊,想到山裡的草原吃胖一點。但是,山谷間有一座橋,橋下住著一隻可怕的大妖怪。「小山羊」和「中山羊」都說:再過不久,有一隻更胖 的山羊會來。於是,大妖怪便放走了牠們。最後,「大山羊」來了,他以強悍無比的氣勢,將大妖怪打得落花流水。然後,和另外兩隻山羊,在草原上吃得飽飽的, 到現在,都還胖得走不回去呢!
 
2. 書名:《青蛙帥王子》
作者:李伯峰/信誼
簡介:「當青 蛙被美麗的公主一吻,就搖身一變而成了王子」這是傳統的童話故事。童話裡美麗的公主,美麗是什麼?為什麼她具有魔力,可以讓一隻青蛙變王子呢?作者從這個 傳統故事出發,創造了一隻想找美麗公主的青蛙、和一個不太漂亮、希望自己能被認同的女孩,藉由他們的相遇、互相幫忙,重新賦予童話新生命,並巧妙點出本書 的主題。
 
3. 書名:《百步蛇的新娘》
作者:排灣族民間故事,繪者:姚亘、王淇/信誼
簡介:從前, 在一個排灣族的部落裡,住著一個父親,他與兩個女兒相依為命。有一天,父親上山打獵,發現了一個山谷,開滿美麗的百合花,他摘了花準備回家送給女兒,就在 他打算回家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百步蛇王。蛇王要父親將一個女兒送給他,否則就要吃掉他,老父親該怎麼辦呢……?
 
4. 書名:《十兄弟》
編著:沙永玲,繪者:鄭明進/小魯文化
簡介:從前,有10個 天賦異稟、長相奇特的兄弟,某天,他們好心幫助百姓修築城牆,卻因此招來國王的猜忌,引起了一連串的風波……。廣為流傳的中國民間故事,情節緊湊,極富戲 劇效果,能讓孩子從故事中深深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由繪本大師鄭明進所描繪的十兄弟,各種古怪又可愛的造型,更能啟發孩子豐富的想像力,是一本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作品!
 
階段45歲寶寶
以黑白繪本提升對語言的專注力
    山本直美指出,當孩子可以把色彩繽紛的故事性繪本,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民間故事…等專心地一口氣聽到最後,就是可以踏入黑白繪本階段的信號了。拿掉圖片線索,讓孩子練習只靠父母的語言來理解故事的能力。
 
    對 孩子來說,色彩繽紛的圖片是無比刺激的東西,相對而言,黑白圖片可以說相當乏味無趣。彩色繪本能夠培養出一定的語言理解力,但是要更進一步提升能力,就必 須盡量減少語言以外的資訊。因此,接下來要進入稍微困難的課題,就是讓孩子即使沒有圖片線索,也可以只靠語言來理解故事,這對孩子來說有許多好處,例如: 將來小學的課程裡,孩子必須聆聽老師說話整整40分鐘,並理解內容才行,假如沒有圖片線索就無法理解及專心,那實在是令人頭痛的問題。
 
    但是,突然要孩子只聽故事不看圖片就理解內容,實在有些困難,這時可以利用刺激較少的黑白繪本作為緩衝,黑白繪本比完全沒有圖片的文字書更容易理解內容,但又不像色彩繽紛的繪本,可以只靠圖片就了解意思,或許父母一開始無法感受到前3個階段孩子那樣熱烈的反應,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而氣餒,耐心地持續念故事給孩子聽吧!
 
彩色繪本仍持續提供
    蔡淑媖老師提醒,這時讓孩子進入黑白繪本的閱讀是滿適當的時機,但這並不代表在此階段只給他們讀黑白的繪本。前面讓孩子閱讀的彩色繪本還是要持續地提供,只是加進一些比較不那麼吸引孩子的黑白繪本,讓他嘗試不同味道的作品。
 
    在 這個過程裡,孩子會明白不是所有圖畫書都把圖畫畫得這麼大,馬上就可以知道主題是什麼,有時候可能要自己去找線索、做一些聯想才能看得出趣味性,其實除了 黑白繪本,無字書也可以在此時加進來提供給孩子,因為孩子已經很會用語言表達了,他會試著用自己的話語去詮釋內容,與父母討論。
 
留意孩子表情,觀察是否專心
    山本直美指出,這個階段的重點是確認孩子是否已經培養出足夠的語言理解能力,可以只靠黑白圖片這極少的線索和語言就掌握內容,讀繪本的方式與前3個階段相同,讓孩子看圖,念故事給孩子聽就行了。
 
    因為不是以前所熟悉的五顏六色繪本,許多孩子一開始都會表現出困惑的樣子,但只要爸爸媽媽以生動的方式開始講故事,他們就會漸漸被吸引到故事裡面,前提是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語言理解能力。
 
    山本直美提醒,這個階段的門檻比過去高,所以即使不順利,爸爸媽媽也不用心急,如果試了幾次發現孩子仍然一臉茫然或坐立難安、無法專心的話,就要回到上一個階段,繼續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講故事的過程裡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和反應是很重要的喔!
 
繪本推薦!
1.書名:《風喜歡和我玩》
作者:瑪麗.荷.艾斯╱遠流
簡介:吉勃特 和風整天玩在一起。風把吉勃特的氣球吹到樹上,還讓吉勃特的雨傘開花。風和吉勃特賽跑,風只要在草上跑來跑去就可以了,吉勃特卻要用腳踩過草堆才行。吉勃 特想放風箏,風卻不肯幫忙,吉勃特生氣了。不過,風心情好時,會把蘋果吹下來,送給吉勃特,還會幫吉勃特開紙船。他們也會一起玩小風車、吹肥皂泡、掃落 葉……。最後,他們都累了,就在楊柳樹下睡午覺。
 
2. 書名:《進城》
作者:林秀穗,繪者:廖健宏/信誼
簡介:父騎子 不孝,子騎父不慈,父子騎不仁,皆不騎不智。父子倆有更好的方法嗎?小虎兒和老爹牽著驢子進城趕集去。路上被小男孩笑笨,有驢子不騎,不懂享受。騎上了驢 子遇上葬花姑娘感嘆老爹不懂憐惜孩兒。輪到小虎兒騎上驢子,又遇唱戲花臉指責小虎兒不孝,不懂孝敬父親。兩人只好一起騎上驢子,被迎親媒婆撞見訓斥倆人虐 待動物。怎麼辦呢?
 
3. 書名:《青蛙和蟾蜍》
作者:艾諾.洛貝爾,譯者:黨英台/上誼文化
簡介:主要描 述青蛙和蟾蜍這一對好朋友生活中的種種趣事,例如,在《好伙伴》一書中的第一個故事「工作表」:蟾蜍和我們每個人一樣,總是擔心自己會忘記事情,於是,列 了一張「今天要做的事」的工作表,其中所列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床」,他同時要求好朋友青蛙和他一樣,按表操課,卻沒想到,兩人在散步中,工作表被大風吹走 了,這下麻煩大了,忘了下一件事要做什麼,故事也在此時進入高潮……
 
4. 書名:《切切切》  
作者:謝武彰,繪者:曹俊彥小魯文化
簡介:一本幾何圖形+數學邏輯+創意思維的樂育繪本!正方形、圓形,切切切,
會變成什麼形狀呢?還可以排列出什麼創意呢?小方再切切切,三角形,變得更多了。三角形,變得更小了。小圓再切切切,哈哈──像西瓜還是像披薩?
 
階段5:學齡寶寶
挑戰純故事吧!
    只 要喜歡繪本,就會自然而然地也喜歡讀文字書嗎?但是為什麼生活周遭裡卻常聽到一些原本熱愛繪本的孩子,一上小學後卻突然不看書了?山本直美表示:「當然大 部分愛繪本的孩子的確很容易愛上文字書,但也有些孩子並非如此,從繪本進入文字書中間有個巨大的門檻,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跨過去呢?經過研究,我想出了透過純故事來引導孩子的方式。」
 
    純故事就是不讓孩子看圖,只念故事給孩子聽,看看孩子是否能在完全沒有圖片線索的狀態下專心聆聽到最後,並確實理解聽到的內容。當孩子能專注聆聽最後階段的純故事,就可以說已經為閱讀兒童文字書做好了準備。
 
開始編故事就是徵兆
    山 本直美認為,當孩子開始會根據繪本情節來自己編故事,就代表邁入純故事階段的準備已經完成囉!可以透過圖片刺激較少的繪本來享受故事,代表孩子已經具備相 當高的語言理解能力,這樣的孩子通常可以發揮想像力,開始編起自創的故事來。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看著圖片不停地編不同的故事,擔心是否為壞現象,但其實這證 明孩子已具有最後階段所需的想像力,因此不需要擔心,就笑著當他們忠實的聽眾吧!
 
先跟孩子說說故事大綱
    蔡淑瑛老師指出,如果平常給孩子看的都是圖畫書,某天突然拿出一本文字書來,孩子一定開始翻閱,想要看看哪裡可以找得到圖畫;亦或是爸爸媽媽突然只念繪本裡的故事,不再讓他們看書裡的圖畫了,他們也會有一些焦慮,因為已經習慣聽故事時可以看到圖畫。
 
    所 以在開始講純故事之前,爸比媽咪要先跟孩子講好,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可以先告訴他們故事的大綱,而且盡量說得有趣一些:「媽媽最近看了一本書很好看喔! 有一隻熊熊長得很可愛,而且一天到晚在找蜂蜜吃,常常都被蜜蜂追著跑…」這時孩子就會開始吵著要聽完整的故事,爸爸媽媽再向孩子說明,因為這本書都沒有圖 畫,所以要由爸爸媽媽讀給他們聽。在引導孩子接觸新的事物時,有技巧的置換過程是相當重要的。
 
從短篇故事入門
    蔡淑瑛老師建議,因為孩子通常都會很想趕快知道答案、結局,所以剛開始爸爸媽媽也不要挑選太冗長的故事,否則孩子很容易失去耐性,可以先從短篇故事開始入門。
 
    山本直美也提醒父母,用來說純故事的繪本,內容最好不要過於深奧,從句型重複故事繪本開始是最恰當的,這樣也可以將過去所累積的成果做進一步的昇華。
 
Q&A
繪本上的建議年齡一定合用嗎?
    桂文亞老師認為,什麼樣的年齡讀什麼繪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樣的程度讀什麼繪本,舉例來說,同樣是大學生,有人國文程度可能還比不上中學生,錯別字一大堆,可是也有人可以非常優秀,能夠出一本書也有可能。所以建議年齡只是一個參考標準,但不一定合用。
 
    蔡淑瑛老師也表示,我們應該根據的不是孩子的實際年齡,而是他們的「閱讀年齡」,一個3歲的孩子,要是從來沒讀過繪本,他的閱讀年齡等於0;可是如果從56個月大開始就不間斷地聽父母講故事,已經讀過100多本繪本,他的閱讀年齡也就不止3歲了,所以主要還是要視孩子的程度而定。
 
    如 何觀察繪本內容是否符合孩子的程度?林真美老師說:「看看孩子在讀這本繪本時是不是能夠了解意思、能不能從中得到樂趣,假使他完全聽不懂,可能會很不專心 或調頭就走,只要父母用心,應該會了解自己孩子的程度及行為反應所代表的意思,也就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難易點在哪裡。」
 
大寶貝和小寶貝一起聽,故事又該怎麼說?
    蔡淑媖老師說:「我的主張是以小寶貝為主,小寶貝能聽懂的內容,大寶貝也是聽得懂的,因此父母可以邀請大寶貝再來回味一下舊故事。不過,也因為大寶貝以前已經聽過這個故事了,他很可能會不停地想要插嘴,這時父母就讓他說,讓大寶貝也一起參與講故事給小寶貝聽的過程。
 
    但是也別忘了,還是要抽時間講故事給大寶貝聽,假使小寶貝也願意也坐下來陪哥哥姊姊聽故事,固然很好,要是在旁邊聽得沒有耐性了,也不用勉強他,就讓小寶貝自己到旁邊去玩。
 
    林真美老師認為,如果一本繪本夠好,它可能有年齡下限,但理論上是沒有年齡上限的,就像一些經典的繪本,不僅小孩喜歡,同時也受到大人的支持。因此,只要是好故事,其實大寶貝多半也願意繼續聽下去,父母握在手中的繪本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延伸閱讀:
1.      書名:《為孩子說故事──大聲讀給寶寶聽》
作者:蔡淑媖╱天衛文化
簡介:一本培養親子共讀、說故事技巧的優質教養書。蔡淑媖老師為臺灣「親子共讀」的催生者與實踐者,本書首度完整呈現作者近20年來的說故事經驗,每一招都好用得不得了。
 
2.      書名:《繪本之眼》
作者:林真美╱天下文化
簡介:不只是一本關乎繪本賞析的文學指引,而是所有關心兒童、閱讀、教育,任何企圖理解兒童、貼近小孩內心宇宙的成人們,不可不讀的關鍵好書。
 
 
桂文亞
資深兒童文學作家、童書出版人。現為思想貓兒童文學研究室負責人、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講座教授。思想貓兒童文學網站: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方法 激發大腦潛能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72


整理撰文/陳韻如
參考資料/《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 林成之Hayashi Nariyuki著
平安文化出版社
照片提供/皮可米
可愛寶寶/畇睎、羿彤


  早期教育的話題逐年熱烈,甚至已經出現了0歲教育的理論。然而,要提升孩子的才能,最重要的就是配合腦部發展的教育。0~3歲是腦部細胞持續增生的時 期,千萬不能硬塞進太多知識,對尚未成熟的腦部造成負擔,否則未來才能就無法再有成長;3~7歲這段時期,不需要的腦細胞會逐漸減少,以戒除壞習慣為優 先;7~10歲腦部迴路開始發展,也是該正式邁進學習的階段。

  本篇將從腦醫學的觀點,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每個階段該如何教養孩子,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最理想。



Chapter 1‧孩子腦部是這樣發展的


  所謂 「A10神經群」中就是集合了掌管喜好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控制危機感的杏仁核(amygdala)、掌管語言及表情的尾核(caudate nucleus),還有控制意願與自律神經的下視丘(hypothalamus)等成員。
 
  而A10 神經群會產生「情感」,所以也會為所有資訊貼上喜歡、討厭、有趣、無聊的情緒標籤;先前說明過,如果在這裡貼上的標籤屬於正面情緒,接下來大腦功能就會充 分運轉;相反地,若情感屬於負面,大腦則無法充分運作。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學喜歡的科目時,腦袋特別靈光也記得很清楚;但面對不擅長的科目時什麼都裝 不進腦袋。以上這就是明顯的A10神經群在作用,也可說A10神經群掌握了讓頭腦變好的關鍵。
 
大腦不能違反本能
  若要讓大腦功能充分運作,大腦的本能和心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談談做為大腦功能的基礎,也就是大腦的「本能」;人類的大腦不太能違反本能,想將大腦具備的能力發揮到極限,認識本能可說是第一步。
 
漫談大腦構造
  構成大腦 的腦神經細胞,每一個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能。腦神經細胞所擁有的本能就是生存、求知和找同伴。腦的存在意義是由腦神經細胞和周邊細胞相互連結以處理資訊而 確立的,這麼想比較容易理解。此外,由腦神經細胞聚集成組織產生的則是自我保護、統一的一貫性和自我的本能。這是為了保護大腦組織作用,也就是大腦功能。
 
「思考」是這樣產生的
  人類的大 腦有一項特徵,就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反覆思考,這是因為動態核心具備永不消失、形狀如同漩渦的神經迴路,就像尼加拉瓜大瀑布源頭的漩渦中心。在漩渦中心, 水永遠繞著圈打轉,混合之下升起水氣,產生藻類與青苔,聚集魚類和鳥類,這是因水流而產生的孕育生命的場所。動態核心就像這個漩渦中心一樣,流動從不停 止,從中產生思想、心及信念。
 
  仔細觀察大腦神經迴路,會發現在動態核心中有兩組神經迴路(=漩渦)。捲入A10神經群的迴路會產生具備好惡等情緒的「心」,捲入記憶功能的迴路會比對新資訊和記憶,判斷統一的一貫性之後,產生「信念」;而在兩道迴路融合下,動態核心就產生了「思考」。
 
朝著目標追上去
  要讓自我 酬償系統充分發揮作用,處理事情時迅速判斷並執行,一口氣追上去是很重要的。這麼一來可以避免某些帶來不良影響的想法進入大腦,像是「這樣真的好嗎?」、 「搞不好會失敗」等。一般人會認定埋頭苦幹是好事。比起什麼都不做,埋頭苦幹的確不算壞,但是很容易在過程中產生「可能會失敗吧!」、「這個方法會不會錯 了呢?」等想法。
 
  讓大腦發揮表現所需的全力以赴,和埋頭苦幹的態度並不相容。教育孩子時不該是認真埋頭苦幹,而是要訂立目標,全力以赴,然後一口氣達成。
 
Chapter 2‧鍛鍊大腦潛能的四方法
  各個階段的兒童大腦發展訣竅,這些基本方法都是以鍛鍊大腦潛能為前提,不限年齡。接下來就來看看訓練大腦功能、本能與心合而為一的好方法吧!
 
1‧培養對事物感興趣及喜愛的能力
  大腦在接 收資訊後會由A10神經群貼上標籤,在這個階段若是沒貼上正向標籤的資訊,大腦的理解、思考和記憶等功能就無法完全運作。要充分刺激大腦功能,就必須對各 種事物都抱著感興趣的積極態度,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正面開朗的個性,在接觸新資訊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自己可能會喜歡」的想法。
 
How to do...
  從腦醫學 的角度來看,個性陰沉的人,無論在運動或學習上都無法充分發揮應有的實力。個性陰沉,換個說法就是防禦自己的自我保護本能太強烈,變得小心翼翼,因此積極 面對外界的力量也比較弱。因此,當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師罵、說老師的壞話時,媽媽應該開導孩子:「不過,老師也有這些優點喲。」讓孩子漸漸喜歡上老師。
 
2‧聆聽他人說話,並真心感動
  A10神經群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與理解力。當聽到別人的話或接觸新知識而觸發內心的感動時,覺得「好厲害哦!」就能充分發揮大腦具備的能力。相反地,凡事都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大腦來說非常糟糕。
 
How to do...
    要告訴孩子「說不定會聽到有趣的事」、「或許能學到還不知道的新知識」等,幫助孩子養成對任何事都認真傾聽的習慣。此外,跟孩子一起聽其他人說話時,即使媽媽聽到的是之前就知道的事情,也要說「好棒哦」、「很有意思耶」給孩子聽,培養孩子感動的能力。
 
3‧培養全力以赴的坦率個性
  培養坦率的個性別誤譯為把孩子教成乖乖聽大人的話就對了,但這裡所說的坦率個性,單指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態度。人難免會考量得失,但面對事情時一關係到得失,就會變成「有得所以要加油」、「會損失所以不用太拚命」,自然而然就會調整花費的心力。
 
How to do...
  若沒有「主動決定去做,並且設法完成」這種態度,自我酬償系統就不會產生作用;如果只是計較得失,老想著不用太拚也無妨,大腦就無法充分表現能力。
不管面對什麼事都不偷懶並全力以赴,是將大腦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好習慣。
 
4‧絕口不說否定字眼
  當面對困難、辛苦的事情時,人總會脫口而出一些否定性的字眼,像是「沒辦法吧」、「太辛苦了啦」、「辦不到耶」。說出這些否定的話、有這類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腦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大腦就會為資訊貼上負面標籤,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降低。
 
How to do...
  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認真的付出表示讚美,別讓孩子陷入負面思考。當孩子面對難題時,別光想著「看來沒辦法,感覺很吃力」,重點是先把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整理清楚。先確定主題與目標,再專心地想該怎麼克服困難去達成,就是激發大腦實力的訣竅。
 
Chapter 3‧三歲前徹底鍛鍊大腦本能
  要鍛鍊3歲以前的孩子「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有以下8方法可以去實踐囉!
 
1‧露出開朗表情,充分給關愛
  生存本能 會使人產生想要被愛、受到認同的想法。若孩子在0~3歲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疼愛,就無法均衡發展生存本能,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會讓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過 度。母親要確實將自己的愛傳達給小寶寶,就要不斷和小寶寶有肌膚接觸或說話,並以開朗的表情面對小寶寶,儘可能多露出笑容。
 
mommy can do
  當寶寶哭 泣時,有些人認為孩子哭一會兒就停了,不可以太寵,因而任孩子哭,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而言,「哭泣」是和媽媽建立溝通的方式,如果 媽媽不理會,寶寶就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愛。因此,小寶寶一旦哭了,一定要抱抱孩子並且柔聲安撫,別讓寶寶有很孤單、沒人疼的感覺。
 
2‧承認失敗,常常誇獎
  0~3歲的嬰幼兒可能會有一些小狀況,有些母親在帶小孩和家事忙碌時,會忍不住心情煩躁地破口大罵:「為什麼這麼不乖?」然而,3歲之前的小孩在失敗時,絕對不能怒罵孩子。因為生存本能會使人在受到讚美時感到喜悅,也就是說可以用讚美來培養。
 
mommy can do
  對於 0~3歲的孩子就要頻繁的讚美,只要小寶寶學會做新的事,一定要大聲稱讚:「好棒哦!」即使失敗了也要鼓勵:「做得很好!」這麼一來,孩子的腦神經細胞就 會充滿活力。此外,媽媽的開心稱讚,也能讓孩子培養開心時感受到的幸福情緒,發展出不只為自己、也為他人努力的個性。
  相反地,要是孩子在小時候經常被罵,大腦中自我保護的本能很容易反應過度。孩子會心想:「我一失敗就惹大人生氣,那我就盡量少失敗。」於是失去了面對新挑戰的精神,或是想辦法隱藏失敗,變成不肯承認過錯的小孩。總之,沒有任何好處。
 
3‧認真競爭
  在生存和 找同伴的本能驅動下,孩子會喜歡上競爭。有些事情光是要孩子去做,他馬上就會表現出反感,但這時只要一句:「來比賽吧!」孩子就會拿出滿滿的鬥志。透過兄 弟姊妹一起賽跑之類的遊戲式競爭也會讓孩子感到很開心。不敷衍、隨時全力以赴的習慣,對大腦充分發揮作用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拿出真本事競爭是很好的一件 事。
 
mommy can do
  競爭時必須要大人或兄姊也一樣認真,因為小孩子一旦看穿對方放水,自己也會跟著偷懶,這麼一來就不能鍛鍊大腦的本能了。父母或兄姊為了配合年幼的孩子往往會放水,或是父母假裝和孩子比賽卻不拿出實力。要讓孩子養成凡事全力以赴的習慣,就千萬不能有這類行為。
 
  一旦大人或年長的孩子拿出真本事,年紀較小的孩子每次都會輸,老是輸給別人也會讓孩子失去鬥志。針對這種情況,建議父母親可以幫大人或年長的孩子設高一點的標準。
 
4‧讓孩子用自己雙腳行走
  孩子開始會走路之後,儘可能讓孩子自己走,鍛鍊生存的本能。孩子若自己也想走,那麼滿足孩子的這個慾望更重要。經常有父母因為小孩走得太慢,配合起來太麻煩了等理由,動不動就讓孩子坐上嬰兒推車。
 
mommy can do
  讓孩子自己走還有訓練腰、腿等部位的優點,所以最好盡量滿足孩子想自己走的慾望。
 
5‧不要阻止孩子在做的事
  0~3歲 的嬰幼兒大腦開始覺得感興趣是件好事、喜歡一件事的感覺真好,因此千萬不要阻止孩子接觸感興趣與關心的事物。當孩子因為有興趣而伸出手時,大人是不是常會 說「不行」然後把東西拿走,如果多次碰上這種狀況的話,孩子或許會認為不可以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留下不好的印象。
 
mommy can do
  要充分培養孩子求知的本能,重點就在讓0~3歲的孩子自由做任何事;可以把東西塞進嘴裡,或是想爬到高處,這些都是展現求知的本能,千萬不能因為太危險而阻止。父母該做的是把真正會造成危險的東西收好,或是在旁稍加注意,看顧好孩子,同時讓孩子能充分滿足慾望。
 
6‧用孩子的角度一起遊戲
  要培養孩子的大腦、鍛鍊腦神經細胞本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親子一起玩。嬰幼兒和最喜歡的大人共同遊戲,除了能培養找同伴的本能之外,也有很多機會發展生存和求知本能。
 
mommy can do
  父母親要用相同的角度投入和孩子一起遊戲,即使是遊戲,也不能放水。「好麻煩」的想法一在心中浮現,孩子就會敏銳地察覺,所以務必要集中精神,觀察自己的孩子對哪些事有興趣。
 
7‧對談話產生共鳴並且聆聽
  當孩子很 認真地說話時,大人會敷衍帶過,尤其是父母親忙於育兒及家事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露出這種態度,但要培養孩子尋求認同的本能,「產生共鳴、仔細聆聽」是非 常重要的一項。聆聽的時候可以不時地回應:「這樣啊。」「好棒哦!」「很開心吧?」用這些話來溝通彼此的情緒。
 
mommy can do
  若話講到一半就被大人以「待會再說」打斷,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做事不但半途而廢,也會認為「大概講一下就行了」。萬一真的忙不過來,可以先告訴孩子:「等媽媽做好飯就聽你說。」之後要遵守約定,絕不能在孩子話講到一半時打斷。
 
8‧隨時保持愉快的溝通
  就算在孩子還不懂得語言的階段,也可以讓他聽到開朗的語氣和笑聲,露出笑容,達到溝通的目的。充滿關愛地凝視孩子雙眼、與他交談,就能培養他積極與人溝通的能力。
 
mommy can do
  0~3歲孩子與母親溝通的方式是鍛鍊他「找同伴」本能的關鍵,記得隨時都要與孩子保持愉快的溝通!
 
 
林成之
現任:日本腦力開發權威
學歷:日本大學醫學院
經歷:日本大學醫學院附設板橋醫院急診部部長
      日本大學醫學院教授、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邁阿密大學腦神經外科生涯臨床教授
      第一屆國際腦低溫學會會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