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2招:使寶寶更聰明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出生第一年是寶寶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要促進寶寶認知發展,父母並不需要專門準備古典音樂、語言磁帶、五花八門的卡片等來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其實寶寶最好的學習工具是父母和寶寶一起聊天、唱歌、閱讀和歡笑——生活中的親子互動是最重要的。


◎ 儘量母乳餵養


  事實證明:在嬰兒期母乳餵養的孩子具有較高的智商。另外,哺乳是媽媽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時機。


 


◎ 保持視線接觸


  當新生寶寶睜著眼睛時,爸爸媽媽要經常與他對視。寶寶很早就能辨認人的臉,而且他最愛看的就是親愛的媽媽的臉。盯著人臉看,能發展寶寶的記憶力。


 


◎ 捉迷藏


  和寶寶捉迷藏不僅僅能逗得他咯咯笑,寶寶可以從中知道物體消失後還能回來。


 


◎ 讓寶寶區分事物


  在寶寶臉上方20~30釐米處挂兩幅圖片。這兩個圖片要比較相似,但有小小的不同(如樹的位置不一樣)。即使很小的嬰兒也能來回地觀察,猜測畫的不同之處。這能為後來的認知和閱讀發展打下基礎。


 


◎ 爬行遊戲


  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在你的身上爬來爬去。這遠比專門的爬行訓練有趣得多。可以激發他的協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讀書給他聽


  科學家發現:當母親把一個故事的一行話讀上2~3遍時,8個月的嬰兒就能夠識別這行字的先後排列順序。這種方法能幫助寶寶學習語言。


 


◎ 讓寶寶玩弄自己的食物


  給寶寶不同性質的食物,如麵包、米飯、巧克力、蔬菜等。這可以鍛鍊寶寶的抓握能力和發展他的感覺器官。


 


◎ 做家庭相冊


  相冊裏放入父母和親戚的照片,經常翻給寶寶看,發展寶寶的記憶能力。


 


◎ 設置障礙物


  在地上放一些柔軟的墊子、枕頭、盒子或玩具,教寶寶怎樣從上面、下面和旁邊爬過這些障礙物。可以發展寶寶的運動能力。


 


◎ 觸摸物體


  抱著寶寶在屋子裏走動。讓他的手觸摸冰涼的玻璃、柔軟的衣物、光滑的植物葉子或其他安全的物體,同時對寶寶大聲講出它們的名字。可以促進寶寶感知覺的發展。


 


◎ 給寶寶選擇的權利


  可能的話,一次給寶寶兩個可以選擇的東西,如用餐時給他兩種顏色的碗讓他挑。這樣他就會知道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


 


◎ 讓寶寶做家務


  小寶寶可以將衣物按深淺分開,甚至能從中找出自己的衣服。這可以發展他的分類能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在家可進行的一些蒙式活動


在家可進行的一些以生活教育為主活動,父母親和孩子一起從事。


活動時,動作示範要正確、清楚。孩子練習時不要隨意干涉,因為他們能力不足,經驗不夠,肌肉發展也尚未完全成熟,莫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 而應讓孩子在親切的氣氛中反覆練習,達到熟練的程度。


1、走線練習:

家中地板或空地以有色膠帶貼成直線、橢圓形線、或S形線供孩子練習平衡感、專心度,亦可加上音樂或樂器按節拍而行,或持物而行。

2、投擲遊戲:

製作幾個小沙包或小型的球,再準備一個大籃子(如洗衣藍),於適當距離(不要太遠),和孩子一同玩丟擲遊戲,屬大肌肉的運動,經由練習,增加對距離的掌握。

3、抓握練習:

準備兩個大碗或塑料制容器(不怕摔破),其中一碗放置花生或黃豆,以單手示範抓起一把,放到另一個碗中,而不掉落出來,再由孩子練習。手指的運用使他們有抓握豆子的感覺與能力,以及一次抓握的數量。接著還可用湯匙、鑷子或筷子練習,可做為使用餐具,自己吃飯的練習。

4、開關抽屜:

小朋友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家中的櫥櫃抽屜常是他們有興趣翻動之處。家長可將易碎及危險之物移開,示範開關抽屜、櫥櫃門的動作(如輕輕的開關,不可有聲響),整理抽屜的方式等,培養有秩序、整齊、安靜的能力。

5、照顧動、植物:

家中若養有一些如小鳥、狗、貓、兔子、天竺鼠、烏龜等小動物,可幫助他們認識動物的習性,培養愛護、照顧動物的責任感。年幼的孩子對園藝也會很好奇、有興趣。藉著給家中的植物或盆景澆水、摘除敗葉、施肥等活動讓孩子認識植物,辨認顏色、香味,葉片的形狀,和觀察生命的成長。

6、整理衣物:

清洗乾淨的衣物能學習折迭後,分類、整齊地放進櫥櫃中,脫下的衣帽、鞋襪亦能掛放在適當的位置,不會亂丟。這項練習可以培養手眼協調、分類、辨識(家人的衣物)、愛好整齊、秩序的能力。

7、穿脫衣服、鞋子:

經由拉拉鍊、扣扣子、繫鞋帶等過程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的練習。可以遊戲的方式為娃娃或填充玩具穿脫衣服、扣扣子等。

8、擦拭桌椅:

從洗淨抹布、扭干、擦拭桌面、椅面、再清洗抹布的過程,讓孩子有照顧自己生活環境,懂得動作的連貫性。擦拭桌椅時也有一個順序,而不是胡亂抹,擦不乾淨。

9、餐具的擺設:

孩子知道家中有幾個人,吃飯時幫忙擺放幾副碗筷等餐具,可以具體獲得一些數的概念,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一雙筷子配一個碗,或一個湯匙),孩子還可學習餐桌的禮儀。

10、洗碗:

將必備的清潔用品準備好,示範洗碗盤的步驟、方式,再由孩子來練習,一開始先由他自己的餐具洗起,較熟練之後,再增加其它的餐具,讓孩子在參與家務工作時有成就感和喜悅感,同時也培養其責任感,明白家事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媽媽的事。

11、瓶子、蓋子:

家中都會有各種瓶瓶罐罐,大小、形狀、顏色不一,找幾個放在桌上,扭開瓶蓋,混和集中一處,再請孩子一一找出,與瓶子配對,蓋上扭緊,可做配對、嘗試錯誤、手眼協調的練習。

12、串珠(洞口較大者):

準備不同顏色、形狀(圓形、方形、橄欖形、圓柱形等)的木製、塑料制珠子或用廢紙(月曆紙),裁成長條紙捲起及一條一端打結的繩子(做中國結粗細的繩子),指導孩子穿珠。他們可依顏色、形狀或自己的構想進行,學會數數,體會其中節奏的變化。隨著能力的增加,可使用扣子練習,穿針引線,學習釘扣子。

13、麵糰:

媽媽做麵食時,給孩子一小塊麵糰去揉、搓、捏、桿,或任意造型,組合、分開,讓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充份發揮。

14、魔術盒:

在一個不透明的盒子中裝數樣日常用品(如鑰匙、火柴盒、鉛筆、玩具等),將眼睛蒙上,伸手入盒中取出一物,並說出其名稱,使孩子熟知不同的物品,並發展其視覺的敏感度。盒中的物品可隨孩子的年齡不同而增加其難易度。

15、摸摸看:

溫度--冷、熱、冰、溫,形狀--方、圓、三角形,感覺--粗、細、硬、軟、毛皮等。

16、聽聽看:

在不透明的盒子中裝入大豆、綠豆、米及其它的物品,蓋上蓋子搖一搖,由聲音辨別盒內裝的是什麼。

17、聞聞看:

是嗅覺敏銳度的練習,將家中有不同氣味的,常吃(水果—橘子、香蕉、菠蘿,蔬菜—韭菜、芹菜、紅蘿蔔,調味料—胡椒、芥末等)或常用的物品(香皂、樟腦丸、皮件等)等裝在盒中,讓幼兒閉上眼睛,聞聞看,再說出是什麼物品。

18、靜息遊戲:

幼兒喜愛動,但是我們也可安排安靜的時間,坐下來或躺下來,聽聽周圍的聲音,體會安靜的感覺,再討論各種聲音給人的感覺,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自己各項行動所發出的聲音,及享受寧靜的需要。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孩子在中長見識


 


往地上扔東西的意義 

  孩子在不斷地、反複地扔東西的活動中,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和動作對象(物體)的區别,探索自己動作的後果——會出現什麽效果和變化。 

  例如,寶寶每次扔球,都能使球滾動,開始時這種現象是偶然發生的,并沒有引起他注意,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以後,經過多次重複這個動作,相同的現象(球會滾動)再次發生。寶寶逐漸認識到自己扔的動作,能使球發生變化,出現了滾動的效果。從中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存在和客觀物體之間的關系。 

  這種扔東西的動作,顯示出的力量和事物發生的變化,促使寶寶再次嘗試用扔的動作去作用于其他物體,觀察是否能發生其他的變化:扔出響鈴棒,響鈴棒掉下去能發出聲響,但不滾動;扔下毛巾,毛巾既沒有聲響又不滾動。 

  由此孩子逐漸認識到扔不同的東西,會産生不同的效果,發現物體更多新的屬性,而使孩子對各種事物獲得更多的認識。 

  有時孩子扔東西是想要大人和他玩,以扔東西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在孩子扔下和父母拾起的過程中,建立了授受關系,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際關系,在動作與語言的交往中,使孩子的認識能力不斷地發展。 

  建議:

  1、如果父母不能花許多時間專門爲孩子拾東西,可以讓孩子坐在鋪有席子或墊子的地板上,讓他自己扔東西玩;教會他将扔出去的東西,自己爬過去或走過去拾起來。 

  2、逐步教導孩子什麽東西可以扔,什麽不能扔。可以做一些沙袋、豆袋,準備一些帶響鈴的橡塑玩具等給他扔。 

  3、要制止孩子扔食物、某些玩具及易損壞的東西,但不要用訓斥方式,以免強化了孩子這種不良動作。 

  孩子喜歡扔東西,父母不必緊張、煩心,這個過程只是很短暫的一個時期,孩子慢慢學會了正确地玩玩具及使用工具後,他的興趣及注意力會逐漸轉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動上,扔東西的現象會自然消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互動中陪寶寶探險


 



一至兩歲寶寶在學習上的兩大重點,在孩子要用腳 、手、身體各種感官學習,用耳朵和嘴巴練習說話 ,而大人更要學習接受孩子不怎麼樣的「人際關係 」。



一歲時脫離了襁褓嬰兒期,也因為學會走路而將活 動範圍擴展到床舖以外的地方,他們強烈地用身體 去認識世界,靠雙腳、雙手碰觸任何令他們好奇的 東西,不停地在大腦中輸入周遭環境的點點滴滴, 不管是靠父母抱或是自己獨立前往某處拿取想要的 東西,他們興奮地離開照顧者,走向目的地,拿起 物品,再回來的過程,正是孩子學習方位與距離的 重要時刻,孩子藉著一次又一次的「身體力行」來 練習、認知及感覺。



小手也是學習的重要工具,開開關關讓他們分辨裡 外,丟東西是建立因果推理的好機會(丟擲時會有 聲音,大人會去撿,因此反覆丟擲,透過經驗建立 認知);就連令照顧者頭皮發麻的爬上爬下,也具 備了學習「上下」、鍛鍊腿力、臂力,也有人會覺 得照顧一到兩歲的寶寶是件苦差事,然而換個思考 方式,陪著寶寶一起探索世界,說不定會得到意想 不到的樂趣哦!



所以,千萬別怕髒或怕危險而禁止寶寶探險,反而 應該準備好安全、潔淨的環境讓孩子盡情地探索!



這樣將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充分滿足各種感官 知覺,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為日後的學習奠下強 而有力的根基。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
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作,若能依循著,坐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洪蘭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 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


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


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


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


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


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

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

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

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

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

等到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

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

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

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

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

「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 若現在不好好把握小孩的黃金時期,

不與她親密相處, 不讓她能在快樂中成長, 那錯過了就不會再來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是寶寶認識到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還是不知所措。
有幾位媽媽,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 商量著來

  陽陽是個小女孩,2歲以前,陽陽非常乖,父母一直覺得,女孩就是省事,不淘氣,又好帶。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她學會了說。到了吃飯時間,媽媽說:陽陽,來吃飯了。”“不吃!陽陽回答。到了洗澡時間,媽媽說:趕緊洗澡,洗完澡上床睡覺。陽陽又是:我不。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臨出門了,就是不穿鞋子,媽媽說:你要是不去,那就一個人在家了,行嗎?”“不行!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來強硬的,孩子哭一場,大人也生氣,可如果不來硬的,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

  應對措施:
  2歲的陽陽,不再總聽大人的話,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遇事要和她商量,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說話時,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

  1.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卻怎麽叫也不吃,這時,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會勾起吃飯的欲望,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

  2.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寶寶就是不去洗。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放在澡盆裏,讓寶寶看看。寶寶一看到玩具,就來了興致,在洗澡間裏玩起來,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讓她一邊玩,一邊在水中洗澡。

  3.要出門的時候,媽媽不要跟寶寶說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之類的話,而是問寶寶:你穿哪雙鞋子,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

  注意力轉移法
  天宇有20個月了,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可是最近1個月來,他總愛發脾氣,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有一次,媽媽給他洗澡,洗完後,水有些涼了,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可天宇只顧玩水,就是不起來。說了幾次也沒用,媽媽急了,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哭得氣都接不上來,足足哭了20分鐘。吵得鄰居都來敲門,問天宇出了什麽事。有了這次教訓以後,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題,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應對措施:
  寶寶一般喜歡玩水,所以抱他出來時,他不高興。這時,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

  1.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也想要,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2.告訴寶寶,快點洗完,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得小紅花的寶寶,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

  3.對寶寶說:如果聽媽媽的話,洗完就出來,媽媽給講故事,如果洗得時間長了,就沒時間講了。

  做個旁觀者
  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這套積木顔色鮮豔,有各種形狀,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樂樂就喜歡上了。每天一睜眼,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打開,玩!於是媽媽幫他打開,讓他自己玩。樂樂總是瞎玩一氣,往上壘積木,卻把小塊放底下,剛壘到第3層,積木就倒了。媽媽看他實在著急,就告訴他:把大塊放在底下,小塊放上面。樂樂反而生氣了,把積木一推,不玩了。有時,自己壘不上,就又生氣又發脾氣,把積木使勁往地上、牆上扔。家裏人都覺得,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不虛心還沒有耐性,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

  應對措施:
  這麽小的孩子,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他需要不斷嘗試、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

  1.做寶寶的玩伴。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和寶寶一起玩,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寶寶的模仿力很強,看幾次就會了。在玩的過程中,有時寶寶玩不好,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

  2.指導方法要得當。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能硬叫他聽你的,而要耐心地對他說:你看看,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樓就不會塌了?引導寶寶嘗試。如果寶寶不聽,也不要緊,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

  3.及時鼓勵。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讓他有自信心。

  4.先從簡單的玩起。比如壘不好高樓,可以先搭一座橋,蓋個小房子等等,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慢慢就會有興趣,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

  給個實踐機會
  一個休息日,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蕊蕊上衛生間,看見了,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把小手也放在盆裏,洗起來。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水倒灑一身。於是,勸她和爸爸出去玩。蕊蕊怎麽叫也不動,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

  應對措施:
  在大人看來,洗衣服是家務勞動,在小孩子看來,這是有趣的遊戲,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他們覺得非常好玩——

  1.父母應當尊重寶寶,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洗看。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塗上肥皂,兩隻手握住、揉搓等等,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

  2.寶寶的皮膚嬌嫩,當洗完後,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然後把手絹晾起來。

  3.在洗的過程中,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這時可以在洗之前,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

  有事可做
  都都2歲多了,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現在可好,你說東他就說西;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他非要碰一碰;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他偏一口不動。一個下雨天,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都都不幹了,非要出去玩。媽媽說:你看,外面下著雨,怎麽出去?”“不行,就要出去,就要出去!”“出去容易淋感冒,還是不出去。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不玩,就出去。走!走!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拉著往外走。

  應對措施:
  在家中呆得久了,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所以鬧著要出去——

  1.如果雨實在太大,就抱著寶寶到窗前,讓他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看看窗外的景象。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

  2.孩子感到無趣,才想出去玩,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讓寶寶玩。比如,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因此會感到很快樂。

  3.如果雨很小,不妨就帶寶寶出去,撐把傘,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

  總之,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而非強制與武力。 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 方法1、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不要太惱,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引導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之後,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 方法2、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
反抗期,是孩子向你表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方法3、堅持你的原則
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例如,上街前,你同小傢夥講好,不買東西,可是一路過玩具店,他就走不動了,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給他講明道理,幷將他及時帶走。幾次之後,小傢夥就會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在生活裏還有很多不可以不行 方法4、轉移注意力
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你不妨表揚他能幹,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 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

錯誤1、以粗暴對待粗暴
這種態度最可怕,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

錯誤2、放任和溺愛
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媽媽我要買這個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這樣的物質要求時,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讓你覺得更加頭痛。

錯誤3、限制孩子的發展
孩子因爲能力有限,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婷舒
瞭解小小孩
當一群孩子聚精會神盯著電視看時,小小孩自顧自個兒在旁拖著小汽車來來回回。偶爾被廣告聲音吸引住,盯了螢幕一分鐘,又回頭拉車去了。

當一群孩子正玩得如火如荼時,小小孩也高興得奔來奔去,不過總是被大孩子埋怨他礙手礙腳,只會攪和,但他照樣自己玩得高興!誰管你紅燈停、綠燈行的。

準備大展身手的媽媽,才要說故事呢──書才翻兩頁,小小孩跑了;自己做玩具,想好好陪孩子玩──才教兩下呢,小小孩便把它給扔了;邀爸爸一起來玩捉迷藏,還沒睜眼開始找呢,小小孩就跑出來,高興地抱著你說:「我在這裡!」
家裡的益智玩具小小孩從來不按「玩法」玩,姐姐說他笨死了,每次都亂放、亂敲,通通搞錯了。可是小小孩拿個小鼓槌,敲敲門、敲敲桌、敲敲地,啊!還敲小姐姐的頭。「小姐姐,你別生氣,我敲了這麼多的東西,才敲一下你的頭呀!媽媽說我是個最能自得其樂的好奇寶寶呢!我只不過是好奇你這個大頭敲起來會怎樣?」……

筆者曾在一個收托一歲到一歲半孩子的班級,和一位正在修博士的老師共事過,她有三、四年實際帶5-6歲孩子班的經驗。很有耐心,也愛孩子,但做不到三個月,她就告訴我:她覺得好挫折,覺得自己不像個老師而像個褓姆,像孩子學校的媽,整日只做些保育的工作。我告訴她:「像個媽媽,就是個稱職的老師啦!」對小小孩的接受與瞭解,確實很難從理論上學到。首先必須要瞭解,小小孩要的是你像爸爸、媽媽一樣的愛他、抱他、餵他、陪他、看他;而不是「教」他、「考」他、出功課給他……所以和小小孩玩遊戲,不需「教」他怎麼玩,只要看他玩、陪他玩,那就有媽媽的味道了。蒙特梭 利 博士曾說過:「3-6歲的孩子是有意識的吸收;而0-3歲的孩子則是無意識的吸收,我們稱之為吸收的心智。」既然是無意識地進行吸收學習,那成人如何具象地教呢?

我喜歡和小小孩相處,樂於當個「媽媽老師」,雖然我們的關係更像是皇帝與臣子──我是言聽計從的臣子,孩子則是事事要主控的皇帝。這些小皇帝都很自我,只想到自己,要吃就有得吃,想要抱就纏著你的大腿不放。當你滿足他的需要抱起他來,卻覺得背痛得很,才皺起眉呢,他便會摸摸你的前額。你說:「媽媽太累了,背好痛。」他會自動下來,並要你躺躺,他要陪你睡覺。

孩子雖然不會遵守遊戲規則,但爸媽做過的事,他可是過目不忘。他比誰都堅持鞋子要放鞋櫃,爸爸放第一層,他的在最下層;他的杯子應該放架子的左邊;洗澡也要有一定順序,否則絕不依……

他從來不知道愛惜物品,看到什麼也都亂玩一通。但仔細觀察,其實小人兒自有章法。他小鼓槌到處敲是因為他正練習手臂操作的動作,像正在爬的小螞蟻,被他一敲就昏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準、快!你說他不識顏色,但衣服被染色或退色了,他第一個發現;玩起拼圖,不必按圖按色索驥,就能完全依形狀配對找到正確的。

你以為他是資優,想好好造就一番,卻發覺他連好好聽老師說話都不肯;但當老師拿出壓箱寶的教具,他卻又操作得有模有樣。總之,他自有定見,任人也別想「操縱」他。
這就是你家的小小孩嗎?

0-3
歲小小孩的遊戲特質''

在二十世紀末,幼兒教育往前推進,專家們發現嬰兒的學習能力驚人,到三、四歲才進行「教育」,恐為時已晚,錯過了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所以嬰幼兒學校或教中心相繼而起,父母也熱中於如何和小小孩玩「益智遊戲」,無非是希望孩子從遊戲中開發腦力,幫助其正常或更好的發展。不過,成人們帶 一兩 歲娃兒玩遊戲卻有更大的挫折感,因為他們似懂非懂,從不按牌理出牌,不遵守遊戲規則,怎麼玩遊戲呢?

所以,我們必須先釐清「遊戲」的定義。一般而言,遊戲是兩個人以上在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這兩個以上的人彼此有合作或競爭的行為,需要先訂出「規則」,才能進行遊戲。而這樣的「遊戲」,小小孩是玩不來的。小小孩的遊戲也是兩個以上的人一起進行一件有趣的事,但這兩個以上的人彼此間可能不會有合作或競爭的行為,最主要是因為他們很難瞭解並遵守「規則」。他們自有章法,玩具到他們手上,就有他自己的玩法。而好的玩具設計,就是要能接受孩子不同的玩法,這才是激發小小孩腦力的最好學習。

任何一種遊戲,玩法只是提供一個方向,重要的是父母的準備,並接受孩子自己創造或衍生不同的玩法。遊戲的進行著重在與孩子自然的互動,玩的方法、目標的達成與否都不重要,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宰者。在下文中,依照孩子不同年齡各舉一例供讀者參考。

在此必須提醒父母的是:遊戲的設計是提供親子互動的方式參考,玩法或步驟都是可以自創的,親子雙方依當時狀況的再創造才是最好的玩法。許多遊戲父母只需要準備環境、材料和欣賞孩兒的好心情就行啦!當然,口頭和肢體語言的表達是必要的,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意義是:使孩子從父母的語言和行動當中學習事物進行的方式,進而能夠慢慢地自己掌握身邊之事物。人類就是這樣慢慢學會掌握世界的,您說是嗎?!

遊戲之舉例
@
東躲西藏@

年齡:0-1個月
準備:安靜的環境
玩法:
1.
孩子睡醒時,先不要讓他看到你,蹲在嬰兒床的任一方輕喚他的名字,看看寶寶會不會將頭轉向聲源。

2.
30秒鐘,再換個位置叫喚,然後站起來和寶寶揮揮手,打個招呼再蹲下去,再站起來,反覆地做數次,當孩子不想再玩的時候,就停下來。

目標:
1.
尋找聲源。
2.
和照顧者建立初步的依附關係。

分享:當孩子沒有尋找聲源的反應時,便是彈性疲乏不想玩了。此時應該抱起孩子,搖搖他,和他說說話。

@
叮叮鐺@

年齡:1-4個月
準備:一串鈴鐺
玩法一:
1.
把鈴鐺戴在寶寶手上,故意給他一個奶嘴或玩具,引導他用戴鈴鐺的手來拿,觀察他會不會注意到鈴鐺的響聲。

2.
把鈴鐺換到另一隻手,同樣引導他伸手取物,觀察他有沒有注意到鈴鐺換位置了。
玩法二:大人手上拿著鈴鐺,搖動數聲,引起寶寶注意,再把鈴鐺綁在寶寶的腳踝上,動動他的腳,讓鈴鐺發出聲響。看寶寶會不會也跟著自己「動手動腳」!

目標:思考動作和聲音間的關係。
分享:在玩遊戲時才幫寶寶戴鈴鐺,不玩時就拿掉,否則會打擾孩子的休息。再者,鈴鐺聲音揮之不去也是件煩人的事啊!

@
抓到了!@

年齡:4-6個月
準備:幾個常見顏色的球或物品(例如紅、黃、藍、綠等顏色)也可以
1.
大人先拿任一個顏色的球,在孩子眼前晃動,也可以繞過他的頭部一圈(孩子或坐或躺皆可) ,當孩子伸手來抓時,要讓他成功抓到一次。

2.
讓孩子把玩球一會兒,然後再拿另一個顏色球,重覆前述動作,球移動的速度要慢一點,讓孩子可以清楚看到,也可以動幾下就停一會兒。

3.
所有顏色的球都玩過後,將球全部拿起,讓孩子看看如何用兩手抓起全部的球。

目標:
1.
手眼協調。
2.
練習伸長手臂抓物。

@
戴帽子@

年齡:6-9個月
準備:樣式不同的帽子數頂
玩法:
1.
讓孩子坐在鏡子前面,大人坐在孩子的後方,帽子擺兩旁。大人先拿一頂帽子幫孩子戴上,對他說:「寶寶戴帽子。」再選一頂自己戴,說:「媽媽也戴帽子」。

2.
大人脫下帽子,也幫孩子脫帽子,然後問他:「你要戴哪一頂帽子啊?」如果孩子沒有反應,就幫他拿一頂:「這頂好嗎?」然後交給他。孩子接了帽子可能還不會戴,媽媽可以抓著帽子的另外一邊,幫他戴上(媽媽若直接抓孩子的手,孩子比較不能體會手腕應如何運用,也失去了自己完成的成就感)

3.
可以每一次戴好帽子,都照一張相(假裝做個照相動作亦可),增加遊戲的趣味性。
目標:練習手腕運作。

@
坐魔毯@

年齡:9-14個月
準備:一條厚的大毛巾
玩法:
1.
先在地板鋪上軟墊,讓孩子坐在大毛巾的尾端,大人拉起另一端,面對孩子,倒退拉著毛巾往後走。

2.
可以一邊走一邊唱兒歌,例如「火車快飛」,增加孩子玩的興致。唱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害怕不敢坐,就抱他起來;如果他玩得很高興就可以繼續,並可以變化速度。

目標:身體平衡控制。

@
猜一猜@

年齡:14-18個月
準備:三個形狀顏色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杯子
玩法:
1.
把奶嘴放在小杯子內,三個杯子都倒扣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猜奶嘴在哪裡。孩子每猜一個,便把杯子翻起來給他看,再倒扣回去。

2.
當孩子找到時,將三個杯子調換位置但奶嘴依然擺在小杯子內。如此重覆若干次,直到孩子能直接翻起小杯子,拿出奶嘴為止。

3.
在孩子面前把奶嘴換至大杯子內,並告訴他:「媽媽現在把奶嘴放在大杯子囉!」重覆前述步驟。

目標:
1.
認識大中小概念。
2.
培養觀察力。
3.
增強記憶力。
分享:本階段暫不把奶嘴放至中杯內,因為中的概念對孩子稍難,孩子只要能分辨出大小即可,若不會,大人可先在小杯子上貼貼紙。下一步可找出不同顏色的三個杯子做類似活動,幫助孩子認識顏色。

@
小手轉一轉@

年齡:1.5-2
準備:有不同旋轉蓋的空罐,如洗髮精、化妝水、香水等。
玩法:
1.
大人把各空罐子一個一個拿起來,轉開瓶蓋,湊近鼻子聞一聞:「嗯!好香啊!,是媽媽的香水。」給孩子也聞聞看,然後將瓶蓋旋緊。再拿另一罐,同樣打開:「嗯!是寶寶的洗髮精,哪!你也聞聞看。」

2.
「哪一罐呢?寶寶打開讓媽媽聞聞看。」指另一罐,引導孩子試著自己旋開蓋子,然後再讓他自己旋緊蓋子。

3.
鼓勵孩子重覆練習:「你要不要也打開給爸爸聞聞看,不過現在先關起來,不然味道會散掉,到爸爸那兒再打開。」

目標:
1.
手指轉的技巧。
2.
手指及手腕的運用。

分享:
1.
請選擇不易打破的瓶罐,另外空瓶子放久了,味道會散去,可換新空瓶,增加吸引力。

2.
轉的技巧對孩子稍難,有些孩子做不好,不必勉強,但空瓶擺久了失去新鮮感,孩子便不想再玩,此時可換掉不同的瓶子吸引他注意。

@
數數樂@年齡:2.5-3

準備:吸管數根,5個透明玻璃瓶(牛奶瓶等瓶口較小的),但瓶身都要較吸管短。
玩法:
1.
在小瓶子各貼上12345的數字標籤,然後引導孩子先拿一根吸管,然後大人指貼有“ 1”的瓶子,告訴孩子:「1根吸管放進寫1的瓶子。」依序再一次拿兩根抓在手上,一起放進數字瓶內,接著三根、四根、五根依此類推,讓孩子感受到抓多與抓少的感覺,及放多放少不同的困難度。

2.
都放好後,再帶孩子依序數一次:「1,有1根;2,有2根,123,有3根,123……。」

目標:
1.
數數。
2.
數字與數量的結合。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本講解示範 -- 托托的成長


                                                                                                             


 『野獸國王』在前一篇曾經提過,我們在挑選一本繪本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繪者、作者是誰?而不是這本書是由哪一家出版社所出版。而國內外知名繪本大師不下百位,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故事、同時也喜歡它的繪圖風格的繪本畫家。而喜歡或不喜歡是完全主觀的,有的人喜歡拼貼大師「艾瑞卡爾」(Eric Carle)有趣、美麗而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也有人偏愛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超現實派畫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作品。不管是誰的作品,只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的作品就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有喜不喜歡的問題。而『野獸國王』本身喜歡講巴貝‧柯爾(Babeffe Cole)的作品給小朋友聽,也喜歡欣賞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的作品。還有許許多多的繪本名家,『野獸國王』一直想推薦給各位,將他們的作品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但是一來為了避免廣告嫌疑,二來也怕侵權的問題,而遲遲無法實行。也是為了這幾點顧忌,『野獸國王』一直也不知道到底該拿哪些書來為各位作示範說故事的方法。

最後終於在書架上看到了一套書--「托托的成長」(Franklin the Turtle)。


這套書在『野獸國王』銷售童書的生涯裡,一直是最重要的一套書,也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套書,由於這套書已經絕版許久,我想就算把整套書都PO上網應該都不會有人有意見,所以就決定用「托托的成長」這套書中的其中一本--「怕黑的托托」為各位作示範。


關於「怕黑」這個主題,有許多童書出版社有寫過,像是「誰害怕黑暗呢?(明天國際)」、「怕黑的亮亮(企鵝)」、「不怕黑(風車)」、「怕黑的貓頭鷹(國語日報)」……等。但是這幾本書都是告訴我們黑暗並不可怕,所以不要怕,但是托托是怎麼說的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圖片下方的文字敘述代表『野獸國王』對孩子所說的故事內容。)






 


「你有沒有看過烏龜?」


「烏龜的背上揹著一個厚厚的什麼?」


「對!是龜殼。那烏龜能不能爬出他的龜殼?不能歐!」


「但是你看這隻烏龜有沒有爬出他的龜殼?」


「好奇怪歐?那他為什麼要爬出他的龜殼?」


「他後來有沒有爬回去?」


「想不想知道?」


(AIDAS引起好奇)


「你知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


「是青蛙嗎?還是什麼?」


「是烏龜歐?但是他好像少了什麼東西耶?」


「對!是龜殼。」


「奇怪了,那他的龜殼跑哪去了?」


「歐~原來他把龜殼拖在背後走啊。」


「那他怎麼不爬進去呢?」


「歐~原來他以為他的龜殼裡面有怪物躲在裡面,所以才不敢爬進去歐。」


「托托的媽媽告訴他裡面沒有怪物,但是托托不相信,還是不敢爬進去耶。」




「結果托托跑去跟他的朋友說他會怕黑的事。」


「他的朋友是隻鴨子。」


「他不怕黑,但是他會怕水不敢游泳。」


「但是只要他套上游泳圈他就敢下水了歐。」


「他還有一個朋友,是一隻很怕吵的獅子。」


「但是只要他帶上耳罩他就不怕吵了歐。」


「你有沒有看過小鳥要戴降落傘的?


「因為他會怕高有懼高症啊!」


「但是只要他戴上降落傘他就敢飛了耶~」


「托托還有一個朋友是會怕冷的北極熊。」


「但是只要他穿上厚厚的雪衣就不會怕冷了歐」


「托托回家後,告訴媽媽今天發生的事。」


「他說他遇到了一個怕游泳的什麼動物?」


「對!鴨子。」


「但是他可以怎麼樣?」


「對!戴游泳圈。」


(複習)



「還有一隻會怕吵的什麼動物?」


「對!獅子。」


「但是他可以怎麼樣?」


「對!戴耳罩。」



「還有呢?」


「還有會怕高的小鳥還有會怕冷的北極熊歐。」


「你看,大家都有害怕的東西,連那麼大的北極熊都會害怕耶。」


「所以害怕有沒有關係?」


「沒關係歐!」


「只要我們找出方法去解決就好了對不對?」



「然後托托就一邊想著這個問題,一邊跟媽媽走回家。」



「等到要睡覺的時候,托托和媽媽抱抱說晚安歐。」



「然後他鼓起勇氣,勇敢地爬進他的龜殼。」



「但是他可以在裡面點一個小燈,結果他就不會害怕了耶!」


「那你呢?」


「你有沒有害怕的事呢?」


「那你會怎麼做……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們來印證這本書是否符合『野獸國王』對一本好繪本的要求:


1.看圖就能懂得故事的內容


這本書,就算不閱讀書本的文字,只看圖將一本書看完,就可以猜得出七八成的故事內容。


2.結構要簡單


每一頁除了托托本身以外,都只有一隻動物和他對話,結構清楚而簡單。


3.每一頁的圖片要有變化


這本書的場景有水裡的鴨子(海)、有地上的獅子(陸)、有天上的麻雀(空)、甚至還有極地的北極熊(!?)。每一頁都充滿了驚喜,天馬行空,充滿想像空間。


再來,『野獸國王』之前有提到,為小寶寶說故事必須有三個重點:


1.不能講太久。2.不能扯太遠。3.不能逐字唸。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野獸國王』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看圖說話,用手指著圖畫去引導小朋友了解這個故事,字面上寫的文字不夠口語化,小朋友聽不懂,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話,去重新詮釋這個故事給小朋友聽,甚至和原來的故事不太一樣也沒有關係。羅蘭巴特在「作者已死」 (the death of author)理論中,主張作品本身存在於作者以外的生命,因此在作品完成的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朿,解讀權釋放回歸於讀者手中。簡單地說,這本書你覺得是在表達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去理會當初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總之,大人唸得開心,孩子聽得快樂就好,其他一點都不重要。


而要能夠像『野獸國王』這樣,把一個故事講得簡單,流暢。事前的準備功夫也是很重要的。在講故事之前,父母必須先將這本書讀個幾遍,要知道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什麼時候可能會有高潮或驚喜,所以在那之前須要先鋪好梗,講故事的語調也須能隨著故事的節奏而掌握好輕重緩急。再來我們也必須仔細觀察每一頁圖畫中是否隱藏著什麼符號或是趣味,整本書的結構是否有前後呼應,或是蘊含什麼寓意。當我們用最微觀的方式去解構去詳讀整本繪本之後,再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說給孩子聽,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美國心理學權威羅賓遜教授在「效率學習法中」所提出的閱讀的步驟中指出,讀一本書必須先透過「概覽」、「發問」、「精讀」、「背誦」、「複習」等步驟,最後才能做到「講述」的功夫。一般而言,『野獸國王』至少會用15~30分鐘去讀一本繪本,再用一分半鐘的時間去讀給孩子聽。而『野獸國王』卻常常看到一些家長能夠隨手拿起一本陌生的書本,就能夠邊看邊讀給孩子聽,我想除非家長或是孩子的天資過人,否則讀出來的效果實在十分有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小寶寶說故事的方法


                                                                                                    


『野獸國王』之前有提過,小寶寶在兩歲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學會」了些什麼東西,而是「喜歡」上些什麼東西(詳見什麼是遊戲書?)。相信會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家長都知道為小寶寶讀繪本說故事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就能培養孩子聽故事、翻書的習慣。但是要怎樣才能將故事說到讓小寶寶聽得下去,就是一們學問了。


坊間有許多育兒教養的書籍,會告訴我們如何讓孩子「餵故事書長大」,也許您也試過其中的幾個方法卻效果不彰,孩子往往在你翻沒幾頁時就不安分地扭來扭去,想要逃離這個說故事的「懲罰」,就算家長講得唱作俱佳,聲嘶力竭,卻只能望著孩子頭也不回遠去的背影癱坐在地上。於是你只能無力地望著書架上一本本「推薦書單」裡面的繪本在眼前晃動,然後安慰自己自己已經盡力了,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只是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聽故事,然後毫無遺憾地將買過的繪本從此打入冷宮。


於是有一天,你會望著看電視看得目不轉睛的孩子發愣,思索著:


「也許是男孩子比較不喜歡看書……。」


「也許牡羊座的孩子靜不下來……。」


「也許是遺傳到他老爸不喜歡看書的毛病……。」


「也許……。」


也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


 


因為你說的故事不好聽啊!!


 


講到這裡你可能不服氣:「我明明是依照某某某的暢銷書上的方法去講的,連動作帶道具什麼都來,而且人家都說我講話的聲音很好聽,連打錯電話的人都說想要跟我當朋友……。」


停!


為小寶寶說故事有三個不能犯的錯誤,如果您的小朋友不愛看著繪本聽故事,請先想想您是否犯過其中幾項錯誤。


1.不能講太久。對幼兒講的陌生的故事盡量將時間控制在一分半鐘之內結束。


2.不能扯太遠。講故事就講故事,不要一開始就扯到形狀、顏色、大小、數量等認知的地方去,也先不要上「公民與道德」,讓孩子好好地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3.不能逐字唸。繪本一定有圖,講故事的時候是看圖說話,用手指著圖畫去引導小朋友了解這個故事,書上寫的文字不夠口語化,小朋友聽不懂。


以上三點是說故事的禁忌,如果你犯了其中幾項的錯誤的話,那麼即使你講得再生動活潑,小朋友依然可能不愛聽。


講到這裡,相信有許多家長會充滿了疑惑,先別急著反駁,讓我解釋得更詳細一點。


首先,故事不能講太久,指的是針對0~3歲還不習慣聽故事的小朋友,面對陌生的故事時,不能超過一分半鐘,要見好就收,讓小朋友意猶未盡,歹戲拖棚會讓小朋友會失去耐心,聽不下去,從此對聽故事這回事興致缺缺。但是繪本要怎麼在一分半之內講完呢?很簡單,就是看圖說話。用手指著圖畫去引導小朋友了解這個故事,也不要扯太遠。不要一開始就扯到形狀、顏色、大小、數量等認知的地方去,讓小朋友好好地聽完一個故事。所以以上三個重點其實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實際的說故事流程,我會在下一篇做個實例示範。


但是當小朋友對這個故事已經聽過幾遍,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的時候,當然可以慢慢將一些認知的觀念帶到故事裡面,以及將現實生活的規範透過故事讓小朋友明白。當小朋友逐漸長大,對國字有一點認識的時候,當然也可以逐字唸,這個時候是幫助他學習國字啊。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專家教的方法你的孩子不適用,原來是針對的小朋友的年齡不一樣啊!當然,管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果你講故事的方法和我不同,但是你的小朋友也喜歡聽,那麼你就繼續用你的方法講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為小朋友講故事好比是推銷一項產品給消費者,推銷的基本方法就是「AIDAS」的階段方法,亦即如何引發產品的
1.
注意力(Attention
2.
刺激客戶的興趣(Interest
3.
帶動客戶對商品的慾望(Desire
4.
促使客戶採取購買的行動(Action
5.
最後讓客戶因購買消費而滿足(Satisfaction


所以在講故事之前,我會拿起書本,先不打開,設法先引起小朋友的好奇,例如有一本繪本叫「月亮好吃嗎?」我會先問小朋友:「小朋友知不知道月亮?」「月亮能不能吃?」「如果能吃,要怎樣才能吃到月亮?」「如果吃到了,你覺得月亮到底好不好吃?」「如果月亮被吃了,他會變成什麼模樣?」「想不想知道?」


當這些前戲做足了,小朋友也被搞得心癢難熬的時候(!?),才能開始講,要記住,講故事是獎勵不是處罰,是小朋友表現的好才能講給他聽,而不是拜託小朋友行行好,聽你講個故事。


當有一天,小朋友會拿著書本搖搖晃晃地走過來,拜託你唸故事書給他聽的時候,請你千萬不要覺得煩。


因為你已經成功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為小寶寶挑選一本好的繪本? ~節錄自野獸國王的分享

 


安辰媽咪小聲說:偶然間逛到野獸國王的部落格


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寫得真有道理


於是將它引用,跟大家分享


如果時間有限,我已經大概幫妳/你做好重點整理囉


全文請點下方引用網址,到野獸王國一窺究竟吧


希望你也喜歡


 



2010/03/23 23:58


 一般對童書稍有認識的家長在挑選繪本的時候,


通常會先看這本書是由哪一家出版社所出版發行。


什麼東西都有所謂的「名牌」,童書繪本也同樣地有所謂的一線品牌和二線品牌,


有些人非名牌不買,也有人從來不買一本超過一百元的「繪本」。


但是『野獸國王』認為,我們在挑選一本繪本的時候,


應該考慮的是繪者、作者是誰?而不是這本書是由哪一家出版社所出版。


就好比我們在看一部電影之前,應該考慮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演員是誰?而不是這部電影是由哪一家電影公司所發行的,是一樣的道理。


 也有專家會從圖畫的分鏡、視角、韻律、結構的角度告訴你「好繪本如何好?」



 由於『野獸國王』既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


所以『野獸國王』為小寶寶挑選一本好的繪本只有三個要點


1.看圖就能懂得故事的內容


大多數0~3歲的小寶寶還看不懂字,他們在看書的時候是透過圖片來了解故事的內容,


當然這也是繪本的主要功能,如果圖片本身沒有辦法給他足夠的資訊,


去幫助他去了解這個故事,非得要透過文字才能夠了解故事到底在說什麼,


那麼這本繪本目前還不適合小寶寶看。


所以家長在挑選繪本時,可以先拿起書本,


先不急著閱讀書本的文字,只看圖將一本書看完,


如果大概可以猜得出七八成的故事內容的話,


那麼這本書就可以考慮帶回家。


2.結構要簡單


除非是已經讀過很多繪本的小朋友,不然一般而言,


我不會建議0~3歲的小寶寶去聽諸如白雪公主或是灰姑娘之類的故事,


因為這類故事的結構太複雜,試想白雪公主裡頭有多少人物角色,


什麼是公主什麼是王子家長都不見得解釋得清楚了,更別提什麼是忌妒什麼是仇恨了。


剛才提到小寶寶是透過圖片去了解這個故事而不是文字,


因此繪本的字是給家長參考的而不是給小寶寶唸的,


所以在挑選適合幼兒的繪本的時候,不是看這本書的字體大小或是字數多寡,


而是這個故事的結構難易與否,如果這個故事的結構是簡單的,那麼字再多也沒關係,


如果是像白雪公主這類的故事,哪怕字再少,依然不適合唸給小寶寶聽。


3.每一頁的圖片要有變化


由於這年頭把「故事書」冠上「繪本」的名字,市場行情就可以翻好幾倍,導致有許多童書出版社在製作故事書的時候,認為只要用插圖把畫面填滿就成了「繪本」,因此造就了許多粗糙而速成的「繪本」,其故事結構倒也符合「簡單」的要求。例如有一本「繪本」的第一頁是雞和鴨講話,下一頁是鴨回答雞的話,再下一頁雞又提出了問題……從頭到尾就只有雞和鴨在對話就完成了一本書。也有些繪本場景是從頭到尾都是在同一個地方打轉,例如有一本「繪本」的場景是描寫在教室的一個角落,一下子亮亮和小綠說話,一下子亮亮站起來東張西望,一下子亮亮又坐下了,繼續和小綠說話,於是老師走過來責備亮亮。全文完。


如果我們不看文字的話,這本書從頭到尾每一頁的圖根本都是一模一樣,都是在畫那個教室的角落,那麼根本可以用一張圖就可以表達整本書的內容了,為什麼要畫那麼多張呢?難道是為了培養寶寶的好EQ嗎?



 其實家長在為孩子挑選一本書的時候,除了要符合以上的條件之外,


最重要的還是家長自己本身要喜歡這本書,如果家長在看完這本書後沒有感覺,


那麼不管這本書是誰推薦的,也不管它多麼有名,都不見得要帶回家,


因為如果你對這本書沒有感覺,那麼講起故事來也不會有熱情,小寶寶也會覺得不好聽啊。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歲使用筷子鍛煉大腦


  原來,他們認為是用筷子能幫助孩子提高協調性和做精細動作的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新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用筷子夾取食物的動作,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也是牽動著肩、肘、手腕、手指間各部位的30多個大小關節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處的50多條肌肉的運動,尤其做事以右手為主的人更是如此。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所占的區域最為廣泛,尤其是大拇指。這些手部關節和肌肉只有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夾取食物的動作。


 


反過來,這些關節和肌肉夾取食物的動作,又刺激了腦細胞,有助于兒童大腦的發育。


  3歲以後,正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學習使用筷子,既可練習手指的各種動作,又可促進大腦發育,從而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訓練手腦並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這時的孩子也不滿足用小勺進餐,喜歡模仿大人吃飯的動作,有用筷子的要求,家長正好因勢利導,讓孩子學用筷子進餐。


  專家建議:


  1、選用竹筷,因為方形竹筷易夾住食物,而且無毒,輕便,易握緊。


  2、食物選用爆米花,很輕,上面有溝槽和裂縫,容易加起來,又會刺激孩子去練習。


  3、允許“作弊”。可在筷子尖上纏一根皮筋,增加摩擦力。特別強調,如一時夾不好,家長也不要責怪,對由此産生的吃飯時間延長、食物撒落等情況,應給與寬容。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個愛心鼓勵,讓寶寶順利成長


父母可以用這些方法來鼓勵您的寶寶,請在具體運用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讓寶寶在愛和鼓勵的環境中開心成長吧。
  1.隨時來個擁抱
  當寶寶需要擁抱的時候,記得要隨時張開雙臂,全心全意地將寶寶抱在懷裏。要知道,寶寶要求擁抱是在尋求安全感,是想通過和爸爸媽媽的身體接觸來獲得一種親密的感受。擁抱之間交流的不僅僅是體溫,更重要的是無形的情感交流。
  2.大聲說“我愛你”
  愛,不僅需要時間來培養和積累,更需要用行動來表達。每個人都喜歡聽“我愛你”,雖然只是短短的3個字,但威力卻是無窮的哦,愛讓人充滿勇氣和希望,想要讓寶寶明白你對他的愛,最好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聲說出來,寶寶還小著呢,難以揣摩大人的意願,如果你來個“愛你在心口難開”,他可真是理解不了呀。
  3.來,寶貝,親一個!
  親吻是接納對方的一種表示,也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小寶寶的身上哪兒都是粉嫩嫩的,到處都可以打個kiss喲,比如額頭、臉頰、脖子甚至是寶寶的小肚皮,在親吻寶寶的時候配合“啧啧”的聲音,則會讓寶寶感到更加受用,入睡前來個安吻,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也能讓親子關系更加融洽。
  4.摸摸小腦袋
  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寶寶的小腦袋,這是帶點溺愛意味的行為,通常這種單純的肢體行動會伴隨著語言一起出現,比如爸爸可以撫摩著寶寶的腦袋說:“好,做得好!”當寶寶情緒沮喪的時候,摸摸他的頭還帶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安慰意義,寶寶肯定能真切地感受到。
  5.甜美的微笑
  和寶寶親密接觸的時候,單是甜蜜的微笑就能讓寶寶感到快樂。當寶寶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爸爸媽媽記得要用“微笑”鼓勵他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摔疼了,就給他安撫和呵護,跌倒了,就讓他自己站起來,或者幫助他站起來,切記不要保護過度,這樣不利于孩子養成堅強的性格 。
  6.美麗的床邊故事
  在寶寶睡覺之前,請選擇溫馨、優美、富有想像力的故事讀給寶寶聽,讓寶寶感覺到溫暖和愛護,這樣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以便盡快平穩入睡。另外也可以放音樂給孩子聽,但是不要播放講故事的錄音,因為單純的錄音遠不如真人的表情加語音效果好。
  7.鼓勵和贊美永遠都不多
  不要擔心寶寶聽不懂贊美的確切含義,即便是他聽不懂,單是從你的眼神和表情當中,他也能感覺到那是對他的肯定。自從寶寶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就應該懂得及時、適時地贊美他。寶寶做對了事情得到了鼓勵和贊美,會激發一種內在的動力,讓寶寶以後表現得更好,一開始寶寶可能會因為想得到贊美而去注意一些行為,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之後,這些良好的行為就會內化成寶寶的一種習慣,行為舉止中自然而然地就能流露出來。
  8.鼓掌
  如果說光是語言上的贊美和鼓勵還不足以表達你的欣喜之情,那麽就鼓掌好了,掌聲是正向的肢體語言,當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適時地給予掌聲並配合稱贊的話語,比如“進步真快呀!”“做得太棒了!”等等,這樣對孩子的激勵會更大,孩子能感覺到更多的認同和自豪感。同時還可以教導寶寶,告訴他要懂得適時地給去鼓勵別人。
  9.神奇貼紙
  對于喜愛小玩具的寶寶而言,漂亮的貼紙具有著很大的魔力。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約定好,當寶寶表現良好的時候,就獎勵他一張貼紙,等這些獎勵的貼紙積攢到一定的數量時,可以答應寶寶一個小小的請求,這個請求一定要在事先約定好哦,而且最好不要經常拿物質性的東西來做獎勵,即便是要拿實物來做獎賞也不要輕易送出,可以選擇特別的日子送給寶寶,比如節假日或者家人的生日等等,這樣更能讓寶寶感受到獎勵的可貴。
  10.頒發“好寶寶”獎狀
  既然物質性的獎勵不適合經常使用,那就另辟蹊徑吧,給寶寶做個“好寶寶”獎狀怎麽樣?拿一張精美的大卡片和一堆可愛的小卡通圖案就可以了,寶寶表現好的時候就在大卡片上貼上一張可愛的卡通笑臉,當集滿了N張笑臉之後,就換發另外一張更別致的獎狀,以此給寶寶長久的鼓勵。
  11.專心聽寶寶說話
  當寶寶和您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他是小孩就可以心有旁骛地做著其他事情,這是不重視寶寶的表現,請務必專心聽寶寶說話,只有寶寶感覺到您願意聽,他才會更有興趣說下去,從他的言談中,可以了解到他最近在想什麽、喜歡或討厭什麽、碰到了什麽好玩的或煩惱的事情等等,雖然也許很瑣碎,但這表示寶寶願意和您分享他的生活。
  12.5分鍾親親對談
  寶寶太小,親子對話的時間太長也不能全部理解,而且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所以親子對話的時間不要太長,5分鍾就足夠,重要的是把握好親子對話的時機,在寶寶願意和您交談的時候再開始談,而且在談話的時候要全身心地投入。當寶寶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部,自然會唧唧喳喳和你分享他的一切,等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圈之後,便不再依附于父母,如果您那時還希望能和孩子保持兒時的親密關系,就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親子對話的習慣把。
  13.溫暖的避風港
  Be there whenever he needs you.父母要做一處溫暖的避風港,讓孩子在受傷時有一個療傷的地方,要讓孩子知道,只要他需要,父母隨時都會在他身邊,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得什麽是失敗和挫折,要知道他也會有負面的情緒,爸爸媽媽要當好他的聽衆,容納下他所有的埋怨和牢騷,對于他生氣、不開心的原因,既不要責怪也不要取笑。小小孩的情緒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等他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就沒什麽大問題了。
  14.減輕寶寶的分離焦慮
  讓孩子隨時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濃濃的愛,將能夠大大降低他的分離焦慮。每天送他去幼兒園的時候都拉著他的小手,達到之後親手把他交到老師手裏,讓寶寶對老師産生一種信任感,在離開時要蹲下和寶寶說再見,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工作,下午會來接他回家,讓他知道在幼兒園內他會度過開心的一天。這樣時間久了,寶寶就會知道幼兒園只是白天暫時停留的地方,爸爸媽媽會定時來接他回家,而並非是要抛棄他。
  15.關愛與管教並行
  鼓勵是為了引導孩子重複好的行為,糾正是為了停止孩子不好的行為。要想做一個成功教養孩子的父母,就要懂得關愛和管教同時運用。要知道寶寶有時候是聽不進道理的,單憑說教和哄騙都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嚴格的管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讓孩子知道,該守的規矩一定要守,否則將導致什麽樣的後果。不要擔心會嚇到孩子,只要您注意管教的方式方法就好,管教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愛,而愛是沒有條件可講的,應該全盤接受。
  16.陪寶寶一起玩耍
  和寶寶一起玩耍,也是獎勵的一種方式,不過要玩什麽才好呢?當然最好是益智型的玩具啦,在遊戲的同時還能開發寶寶大腦潛能,其實也可以利用日常用品來做玩具,比如扣子啊飲料瓶蓋子等等,既可以教孩子來學習數學,又可以學習分類的概念。
  17.讓孩子做主
  2~3的寶寶已經是個小大人啦,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爸爸媽媽總是問他“行不行”“好不好”的時候,他一般都會回答“不行”或“不好”,因為在小小孩的心目中要以“否定”來肯定自己的存在。了解了孩子的這種心理之後,我們不妨在一些小事情上讓寶寶來做一次主,比如玩什麽玩具、聽什麽音樂、穿什麽鞋子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讓寶寶自己去判斷、去決定一些事情,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
  18.換位思考
  大人要嘗試著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出發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盡量多揣摩一下孩子心裏是怎麽想的,他為什麽會怕黑?為什麽會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我們小時候有沒有怕過黑?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很多看似無法理解的問題,只要我們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下就明白了,孩子的心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嘛,了解了事情的緣由之後,我們再加以耐心的引導問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