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自由!如何給?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72


採訪撰文/敖庭綸
諮詢/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淑琴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參考資料/王意中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 李琳華、帥氣弟弟:彭准喆


各位爸比媽咪看到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是不是經常脫口就跟孩子說「不可以」、「不准」、「不行」呢?擔心不儘早為孩子設立規範、嚴格指正,孩子將來就會 變壞?想讓孩子快樂長大,卻又不知該如何拿捏界線,才不會變成過度地寵愛放任?



自由的定義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所謂自由,應該是像回家的「回」這個字的概念,在一個合理的大範圍內,讓孩子們自己學習做出選擇,而不是放任他現在馬上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
 
     什麼是合理的大範圍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像他有三個孩子,8歲的姐姐、 7歲的哥哥,跟一個3歲的弟弟,每天姐姐跟哥哥放學回來,他不會去限制他們,一定要馬上做完功課,才能去玩,或是幫孩子設立出所謂做事情的先後順序,他選 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但是,不能夠越界的部分是,不能熬夜寫作業,或是通通都只是在玩,完全不去寫自己的功課,或玩過頭,吵到鄰居的安寧,這些都是不被允 許的。
 
當給孩子的自由度不夠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陳淑琴副教授認為,父母給孩子適度的自由,主要目在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如果父母過於保護自己孩子,什麼都幫她做得好好的,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將來他如果碰到困難,會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判斷與面對。
 
叛逆小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是一直被設限的,他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喘不過氣來,慢慢的也會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有時候,家長越跟孩子說不可以,他反而越會想要去試試看,如果他做了,會有怎麼樣的後果。
 
    「反 抗期」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心智發展很重要的階段。有些父母會擔心放任著孩子不管,孩子將來會越來越壞?其實,家長應該先想,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也許他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調,他只是好奇,跟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此外,也不要期待任何事情跟孩子講過一次,他就應該要知道。
 
設立規矩不牴觸自由
    其實,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例如,1歲到2歲的幼兒,與其說他們能夠乖乖聽得懂爸爸媽媽的話,設立的規範,不如說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大人們的行為,通常直到進入幼稚園的團體生活後,才會真正學習到所謂的規範。
 
     有些父母親會帶著自己3歲以下的孩子,去咖啡廳跟自己的朋友碰面聊天,孩子就在咖啡廳中跑跑跳跳,大聲喧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像這樣年紀的孩子,他不見得真正懂他那麼做,究竟有沒有影響到別人,或者是不是適合的行為,他只是對陌生環境覺得好奇,甚至覺得咖啡廳就是他另一個新的遊戲場,或是看到哥哥姐姐們也跑來跑去,他也會想要模仿跟著玩。
 
直接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
許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在咖啡廳裡跑來跑去,就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跑來跑去」,孩子就停止跑來跑去,改用鼻子去貼著窗戶磨蹭,父母看到了又馬上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貼窗戶,很髒!」,孩子就不貼窗戶,接著他開始拍打自己的桌子,父母又說「不要敲,沒看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看你了嗎?」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當你告訴小孩子不准這個,不准那個,其實,會讓他產生困惑,他為什麼好像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對呢?那麼,他到底還可以做什麼?事實上,孩子本來就不會知道在所謂的「高級咖啡廳」那樣的場所空間中,他能夠做什麼,應該要有怎樣的舉止規範。
 
當一直跟孩子說「不准」、「不要」、「不可以」的時候
1. 他會心裡會感覺不舒服,接著有可能就生氣、發脾氣。
2. 他會困惑,不知道他可以做些什麼。
3. 常常被禁止的孩子,會失去好奇心、自信心、思考力。
 
站在孩子的立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可以在出發前,耐心跟孩子說明等一下要去咖啡廳做什麼,那一個地方又是個什麼地方。此外,最重要的是與其叫他不要跑跑跳跳,不要發出聲音,最好直接告訴孩子,他能夠做什麼事情。
   尤其對於一些新手父母來說,他們還是想要有婚前自由與朋友聚會的時光。可是,卻忘了他們現在有一個小孩。對於學齡前的小孩來說,任何事情都是「玩」,你如果期待孩子會乖乖守規矩,坐在旁邊一起聽大人聊天,這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要求與期待。
 
   陳淑琴副教授表示,可能平常在家孩子有任何需求,媽媽就會馬上回應她,但是,到了咖啡廳媽媽可能忙著跟朋友聊天,不會馬上回應孩子,從孩子的觀點來說有所謂異常的表現,其實只是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下面幾種方法:
 
1.      常常帶孩子出去,可以先從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咖啡廳開始。
2.      跟朋友聊天的時間,剛開始時不可過長,等孩子慢慢適應後再逐漸增長。
3.      對孩子來說在陌生的環境原本就會較興奮,他並非故意吵鬧,父母應理解。
4.      可引導轉移注意力。
 
善用正向影導
正向語言 :同一種意思,換句話說


 NG
 OK
不要過去踩水
注意!這邊有一攤水,腳抬高跨過去。
不要把水杯的水打翻了
示範給孩子看「像媽媽這樣,雙手拿著」
不要跑超過那個邊界
就在這裡玩 (明確指出範圍)
 
如何給孩子選擇權?
選項應實際,而非無限
 一般來說,2歲以後,如果提供選擇而非要求,兒童能較快速養成合作的行為。但是家長要注意提供選擇的技巧要留意數量與種類,對於幼兒來說無限的選擇不切實際的選擇(不可能被實踐的選擇),都是不合宜的,只會讓他們擁有更多做出選擇之後,反而被拒絕的經驗例如,實際狀況明明只有三明治或牛奶可以選擇,家長卻問孩子今天早餐你想要吃什麼?」這就是是無意義的
提供幼兒簡單實際,至少有一項可以實現的選擇是必要
 
用「選項」代替「禁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跟我們分享到,像他的大女兒的興趣是畫畫,他允許她可以在家中除了客廳以外的牆面任意塗鴉,有些家長可能會不知道界線該如何拿捏,擔心放任孩子隨意塗鴉,她可能會變成在爸爸公司的報告上也畫,在餐桌上也亂畫
 
    如果孩子真的亂畫,畫到了爸爸重要的報告上面,又該怎麼辦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他會耐心的跟孩子解釋,那份報告是屬於爸爸的重要東西,是屬於爸爸的第二,他不會說:「以後不准你畫在爸爸的報告上」,他會提供選項給孩子,畫在回收紙上、畫在爸爸買給你的畫冊上,或是畫在遊戲間的塗鴉牆上面。經過這樣提供選項的過程,某種程度也是在訓練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與決定。
 
案例
Q 我帶著兩歲半的孩子去百貨公司,上手扶梯的時候,他跳啊跳的,怎麼都說不聽?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供處理三步驟
步驟1 同理孩子
跟孩子說:「這樣一直蹦蹦跳跳,是不是因為跟媽媽來百貨公司,坐這個手扶電梯,覺得很有趣很開心」,這表示你在同理孩子當下的感覺。
 
步驟2 用直述語句,代替禁止
接著跟孩子說「這樣很危險。」代替「不准跳了!」
 
步驟3 提供選項
「你要媽媽抱著你」還是「過來牽著媽媽的手」
 
NG 4示範
1.      「媽媽跟你講了多少遍,你是不是不懂啊?!」
2.      罵小孩
3.      動手打小孩
4.      「不准跳!」「不要跳!」
 
對於金錢的自主權
如何教孩子做選擇
    陳淑琴副教授提到,所謂的自主權,是一種理性思考的養成,讓孩子能夠學會正確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與決定,必須是經過思考與計畫的。
     她 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她自己的經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冬天到了,但是發現去年的褲子都太短了,她跟孩子說要帶他去百貨公司選購一條褲子,在出發之前,她會先 跟孩子說清楚他可以選擇褲子的價錢範圍、買下這一條新褲子最主要的功用與原因(例如,是可以讓他每天上學都可以穿,所以,他如果常常蹦蹦跳跳,就不適合考 慮選白色系的褲子),以及這天褲子是這個冬季穿的(讓孩子知道,他應該挑材質較厚的),事先提供充分的訊息,孩子就有能力做正確的判斷。
 
別讓孩子認為你是「假民主」
    有 些家長忽略了帶孩子購物之前提供選項與資訊,以及與孩子一起討論的重要性,只對孩子說「等一下買褲子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選。」結果,孩子選了一條又薄又是 白色的褲子,家長才又皺著眉頭說,指責孩子亂選,批評孩子的選擇,或是要求孩子重新選,孩子當然會感到困惑,明明是爸媽自己說可以讓他挑的,現在又變成不 可以了?!因此,家長應該要學著調整,事前提供充足的資訊或選項,切忌事後批評指責。此外,有些父母會認為反正家中經濟又沒有壓力,導致在物質層面過度地 滿足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奢侈浪費,不懂節制的習慣。
 
我的孩子很任性?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有些父母常常會跟他說,孩子都不聽話,不乖,很任性,脾氣不好,他總是開玩笑地回答:「那麼,孩子究竟要怎麼生氣 大人才不會生氣」,家長若是期待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只能」好好用說的,其實也是不合理的。
 
情緒管理需要教
   其實,父母不應該只是指責孩子是任性過了頭,而是要靜下心來去想想,如果今天孩子今天不開心,他尖叫,你罵他不應該這樣,那他哭,甚至把東西亂扔,你又認為不可以,他沒有規矩,那麼孩子究竟可以怎麼做?
 
 讓孩子知道:「生氣的時候他可以做什麼。」,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舉自己為例子,他會讓孩子們知道,不論是他或孩子如果今天情緒不好了,可以去沖沖臉,走進自己的房間,有一段自己獨處的時間,這樣家人就可以知道,你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會誤解或任意責罵你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最重要的是,也要讓孩子知道,情緒不好的時候,家人或爸媽一定會傾聽你,幫助你,但是你絕對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其他家人身上。
 
暫時隔離政策
運用對象:以學齡前幼兒效果較佳,隨年齡愈大,執行效果愈遞減。
 
運用時機:當孩子反覆出現故意、可控制的不適當情緒與行為反應。
 
實施步驟
1.                   事先選好欲隔離的位置或空間。兩大基本原則: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愈無聊愈好。
2.                  事先選定一項目標行為做為執行暫時隔離法的對象,例如出現尖叫、吐口水、摔東西或攻擊行為。
3.                  以孩子聽得懂的話,事先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會被執行暫時隔離法,例如變成聖誕樹或大石頭靜坐著不能動。
4.                  隨時留意目標行為的出現,當該行為一出現時,應立即執行暫時隔離法(靜坐),讓孩子熟悉大人的堅持度與一致性。
5.                  在執行暫時隔離法時,應避免出現太多的口語說明或講道理,而以簡單、明瞭的因-果(例如尖叫-靜坐)代替。
 
6.                  在執行初期,孩子容易出現抗拒、生氣、拒絕、哭鬧、尖叫、肢體反抗、攻擊、逃跑、吐口水、躺地上或沮喪等反應。
7.                  此時,大人應採取冷處理方式,除堅持孩子必須留在靜坐位置上之外,並以堅定、冷靜的眼神、表情及態度正視著孩子,等待他激烈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緩和下來,避免孩子的表現影響自己的情緒及態度。
8.                 靜坐的時間依孩子的年齡而有不同的考量,建議以心智年齡為考量,原則上每一歲增加一分鐘,例如四歲四分鐘、五歲五分鐘。
9.                  整個隔離時間的計算,以孩子願意接受靜坐,同時無其他反彈情緒或抗拒行為出現時才開始計時。
10.              靜坐時間,如孩子已漸漸配合,大人可以逐漸轉移對他們的注意力,此時可以選擇離開孩子的視線。
11.               靜坐結束之後,向孩子詢問被暫時隔離的原因是什麼。同時原先該進行的活動(例如收拾玩具),在靜坐時間到後,一樣必須讓孩子完成。
 
為孩子的生活適度留白
陳淑琴副教授 提到,有些父母依照自己的想法,把孩子每天的生活塞得滿滿的,認為是為孩子好,從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學各種才藝或上潛能開發課程,到 了星期六、日,孩子終於不用去上各種課程時,他會覺得好無聊、無所事事。其實,父母過度主導孩子的生活安排,反而導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是他可以 自主去安排的的時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去規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生活。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此外,許多家 長常常會說:「我從來都沒有給孩子壓力啊!」,但是,還是常常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很優秀做了些什麼,只看到別人的優勢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長處。陳淑 琴副教授提醒家長,無謂的比較心態,會為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12歲以前是個人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12年中,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經常用正 面讚美的話語,鼓勵孩子,他們就會建立起自信心,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相反地,如果經常被限制或是指責,孩子就會形成「我很無能」的自我概念,會認為他沒 有能力勝任任何事情,對什麼事情都不想也不敢嘗試,或是輕易放棄。
 
 
陳淑琴
現職: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台中市幼兒教育學會理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幼兒教育博士
            國立台灣師大英語學系文學士
經歷: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
      教育部國幼班、幼兒園課綱輔導教授
 
王意中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學    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台灣自閉兒教養書》《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301個過動兒教養秘訣》作者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