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怎麼睡最安全

媽咪寶貝 1月號 NO.151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君山
模特兒/甜美寶貝妍熙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你知道嗎?大家所熟悉的「趴睡」睡姿,竟是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危險要素之一!根據統計,新生兒每天長達16~20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在漫長的睡眠時間中,寶寶究竟該怎麼睡才安全?為提供孩子安 全無虞的保護,爸爸媽媽還能做些什麼呢?



枕頭恐窒息?趴睡藏危機?


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公布的「嬰兒睡眠安全指南」中,明確的提醒照顧者應該讓寶寶採取仰睡的睡姿,才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
 
趴睡藏危機?仰睡最安全!
開始分析寶寶的睡眠問題之前,首先,我們應該先來了解「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說明,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的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君山解釋,自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大家習以為常的「趴睡」睡姿,其實是導致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之後,紐澳等國也陸續研究發現,趴睡竟可能使寶寶在睡夢中身陷危險,於是開始從1991年宣導避免趴睡,讓當地的嬰兒猝死症發生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而美國也於1992年跟進腳步,並於1994年發起仰睡運動(Back to Sleep,讓寶寶回復仰睡睡姿),同樣也獲得嬰兒猝死率大幅減少的顯著成效。
 
側睡也同樣潛藏危機
既然趴睡有潛 藏的壞處,或許有的爸爸媽媽心裡會想:「若折衷讓寶寶採用側睡的睡姿,不就可以給寶寶安全感又兼顧安全嗎?」但吳君山醫師提醒,讓寶寶側睡其實是很不穩定 的狀態,畢竟寶寶如果在睡夢中挪動身軀、揮舞手腳,很容易立即從側睡翻轉成趴睡(當然,從側睡翻成仰睡也不無可能),對寶寶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因 此,1歲以下嬰幼兒應避免趴睡和側睡的睡眠姿勢。
 
24個月大,猝死症發生高峰
目前對「趴睡增加嬰兒猝死率」的原因並未十分明朗,最被接受的解釋是睡夢中驚醒神經反應不敏銳,且趴睡較易導致窒息,因而增加了嬰兒猝死的發生率。根據統計,嬰兒猝死症的發生高峰期在2~4個月的寶寶身上──年紀越小的寶寶,熟睡時越不易對外界刺激做出敏捷反應,且嬰兒平均到4個月大以後,頸部才會較為硬挺、能穩定將頭抬起90,在此之前若在睡夢中被周遭的枕頭、棉被、衣物等不慎掩住口鼻,即可能使寶寶面臨猝死的危險。因此,美國與臺灣兒科醫學會皆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應以仰睡為主,趴睡及側睡皆不安全。
 
仰睡缺乏安全感?改善有方法!
小於4個月大的寶寶,因為身體的驚嚇反射尚未完全消失,且仰睡又讓人體脆弱的臉部、胸腹部、外生殖器曝露出來,從心理層面來說較無安全感。
 
如果仰睡真的讓寶寶明顯表現出不安,也要等6個月大後再考慮白天在有大人觀察照料為前提下,暫時改採趴睡的睡姿(且6個月大頸部肌肉張力已有很好的發育,多半也懂得自行翻身,安全的疑慮降低許多)。但吳君山醫師特別提醒,有些身型特別壯碩的寶寶,學會靈活翻身的時間會比常人更慢一些,所以最好等7~8個月大後再考慮趴睡。
 
特殊狀況可能採取趴睡
臨床上的確有少數的寶寶,會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而採取趴睡睡姿:
 
(1)胃食道逆流:
寶寶的胃容量 會隨餵食量增加而變大,但對年紀越小的寶寶而言,由於胃容量小、胃食道交界處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所以胃食道逆流的比例亦不低。建議若寶寶溢吐奶的情形頻繁 發作,可在有照顧者能就近觀察的前提下,白天讓寶寶喝完奶後趴睡或側睡一段時間,對於減少胃食道逆流有所幫助,待胃排空後再換回仰睡姿勢。
 
(2)住院期間的早產兒:
趴睡對住院中的早產兒格外重要,因為仰睡時身體自然放鬆、舌頭會輕微向下掉,但趴睡卻能維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住院期間寶寶隨時受心律、呼吸等儀器監測,而醫護人員也在一旁提供照料,所以趴睡並無安全上的顧慮,但出院返家後仍應回復成仰睡的姿勢。
 
(3)先天畸形:
某些身體構造先天畸形的寶寶,比方說巨舌症或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的患者,仰睡時舌頭易向後滑落造成呼吸道阻塞,所以因為病情的考量而必須採趴睡的姿勢。
 
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
皮爾羅賓氏症,是在1923年由法國牙醫Pierre Robin所命名。患者在胚胎時期即下顎發育不良,導致下顎過小使舌頭無法安置於正常位置,舌頭擠在口腔後方影響呼吸,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
 
罹患皮爾羅賓氏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多數和下顎發育的染色體或基因突變有關,此疾病目前無藥物可根治,只能針對症狀加以治療。患病的寶寶因為下顎異常難以同時兼顧呼吸和吸吮,常造成餵食上的困難。
 
嬰兒猝死7大高危險因子
吳君山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對嬰兒猝死症候群的詳細致病機轉未完全明瞭,但已知部份導致嬰兒猝死發生的危險因子,照顧者應盡量避免下列高危險因素發生,就是提供寶寶最好的呵護。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http://www.pediatr.org.tw/index.asp
 
因素1     父母與小於3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因素2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因素3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因素4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因素5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因素6     嬰兒與多人同床。
因素7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枕頭恐窒息?睡眠安全學問大
新生兒需要使用枕頭嗎
嬰兒的後腦勺較凸,自然平躺時頸部與脊椎會自然呈一直線,是最舒適的狀態。若使用枕頭墊高頭部,反而會讓寶寶的頭頸部過度屈曲、彎折到氣管,影響呼吸道的通暢。一般來說,等寶寶6個月大以後,其肌肉張力、翻身、抬頭等能力已有不錯的發展,此時再使用枕頭會更為安全。
 
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嬰兒床不適合有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物件,因為這些東西雖然看似鬆軟舒適,卻都是潛藏在寶寶身邊的窒息危機,因此,建議嬰兒床應堅硬並以被單包覆即可。
 
當心防翻身枕導致窒息
美國自1997年至今,已發生至少13件嬰兒因防翻身枕而窒息死亡的實例。衛生官員在2010年首度警告照顧者不可使用這款枕頭,並開始取締宣稱能預防「嬰兒猝死症」的生產商。
 
「防翻身枕」 一般多是兩旁凸起、中間以薄墊連接之枕墊,另外也有部分款式上方及左右皆隆起,構成一個似「凹」字型的溝槽,其設計用意在支撐、固定並包覆寶寶頭部。但吳 君山醫師解釋,多數使用防翻身枕窒息的案例,是因為包覆太過緊密但寶寶頭頸部張力又不夠,所以翻身俯臥時或卡在枕墊與嬰兒床間導致窒息,而這些寶寶的死亡 年齡皆未超過4個月。因此也特別提醒家長,乾淨、堅硬、無雜物的嬰兒床最為安全,市面上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所以無須使用。
 
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
 
同房不同床,兼顧方便與安全
前陣子新聞曾報導過,爸媽和寶寶同床睡覺,結果體型壯碩的爸爸翻身覆在寶寶身上,造成寶寶窒息死亡的不幸案例。其實,父母和寶寶同床一直有安全的疑慮──新生兒脖子肌肉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如,一方面必須擔心爸媽的被子不小心蓋住寶寶的口鼻,另一方面也害怕熟睡中翻身會壓到寶寶,造成受傷或窒息的意外。
小嬰兒單獨睡在嬰兒床上是最安全也最適宜的作法,如果煩惱照顧的方便性,可以讓嬰兒與爸媽同房不同床,不但可顧及安全也方便就近照顧,而且有大人在一旁陪伴也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含奶嘴入睡可降低猝死機率
寶寶剛出生隨 著媽媽住院的期間,或是新生兒因為疾病接受治療,可以在撫慰的前提下讓寶寶吸吮奶嘴。其他則建議等寶寶出生滿一個月親餵母乳的狀況非常穩定、已經不會發生 乳頭混淆的情形(如果沒有親餵或單純餵食配方奶,則不須考慮乳頭混淆問題),再考慮讓寶寶使用奶嘴。讓寶寶吸吮奶嘴入睡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發生,是目前已被 研究證實的可行作法,而如果寶寶在睡夢中奶嘴自然掉落,也無須重新塞回寶寶口中。
 
關於寶寶睡眠6疑惑
1 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臺灣人有句俗諺認為寶寶「一暝大一寸」,可見睡眠對嬰幼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充足的睡眠除了能幫助寶寶恢復體力,還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以及免疫力的生成。而且,在夜間10點至凌晨兩點處於熟睡狀態,這時體內會分泌比平時更大量生長激素,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亦有所助益。
 
2 寶寶每天睡多久才足夠
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和睡眠模式,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習慣而有顯著的差異,雖有常軌可循,但每個孩子之間仍存在極大的不同。只要寶寶並非完全脫離常軌嚴重日夜顛倒,而生長發育曲線、白天精神、食慾也都正常,父母亦無須過於拘泥寶寶睡眠時間的長短。
 
(1)   出生到3個月大:
新生兒除了喝奶的時候清醒,其餘時間多處於睡眠狀態,每天大約會睡1620小時。寶寶在兩個月大前睡眠時間較無規律,隨著年紀漸增,13個月大則縮短至1617小時的睡眠,作息也逐漸呈現規律的週期但仍未建立起日夜概念,通常睡3小時左右就會醒來1小時。
 
236個月大:
寶寶的睡眠時間縮短至15小時左右,白天會小睡兩三次,加起來約45小時。而夜間通常已經能睡過夜,有910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有5070%的寶寶每晚能一次睡足7小時。
 
369個月大:
平均每天睡14小時左右,大約68成的寶寶已進步到一覺到天亮。
 
4912個月大:
平均每天睡1314小時,典型的作息時間是早上6點半或7點起床,早上10點和下午1點各小睡一次,到了晚上7、8點就要上床睡覺。
 
513歲大:
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大約每天1213.5小時。到了1518個月大後,白天的兩次小睡往往會減少到只剩一次,就能使幼兒精神飽滿。
 
635歲大:
學齡前幼兒每日大約睡1112小時,大部分的孩子不用午睡也能精力充足。
 
3 寶寶會區分白天黑夜嗎
剛出生到兩個月的小寶寶還不太會分辨白天黑夜,尤其是早產或曾住院一段時間的孩子,因為整天處於明亮的環境中,對晝夜的辨識能力稍弱,容易因為不適應黑暗而哭鬧。
 
到了4個 月大左右,寶寶已逐漸學會區分日夜的不同,因此當寶寶要入睡時,可嘗試讓環境變得昏暗或開個小夜燈營造睡眠氛圍,如此不但可給予寶寶安全感,更方便照顧者 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無論成人或嬰幼兒,睡眠時都需要保持昏暗的狀態,幫助腦部神經和內分泌維持良好的運作,並且刺激腦部分泌褪黑激素和生長激素。
 
4 作息不固定需不需要調整
一兩個月大的小嬰兒仍有作息日夜顛倒的問題,但這個階段的寶寶本來就還不太會分辨晝夜,等寶寶34個月大以後,因為認知發展較好,加上照顧者頻繁和寶寶接觸互動,不但可以促進認知學習,也會讓寶寶白天清醒的時間增長,夜間的睡眠狀況自然會變得更好,所以照顧者無須刻意急著調整寶寶的作息。
 
想幫助寶寶入睡,除了可以開盞夜燈提供寶寶安全感,也要讓睡眠的環境安靜不嘈雜,並且在睡前輕柔的替寶寶按摩、幫助放鬆肌肉,都有助於快速進入夢鄉。
 
5 怎麼讓寶寶學習自行入睡
當寶寶從熟睡期轉為淺眠不小心醒來,因為不懂得要如何再次入睡,所以這時寶寶會本能性的放聲大哭。照顧者想協助寶寶「學習自己入睡」,首先要了解和他講話、過度的拍他、哄他等行為會使他更清醒,反而讓寶寶養成「需要父母協助才能睡覺」的習慣。
 
吳君山醫師表示,其實爸媽照顧孩子一段時間後就能學會分辨,寶寶的哭聲究竟是真的有狀況或僅是討安撫的撒嬌哭泣。因此,當寶寶醒來後放聲大哭,照顧者請等個5分鐘、10分鐘、15分鐘再上前查看(慢慢拉長時間再去安撫),也許起初幾次寶寶會哭泣較長的時間,但慢慢就能明顯察覺哭泣的時間正在逐漸縮短,多練習幾次後寶寶便學會自行入睡。
 
6 夜奶該如何戒除
不管白天或黑夜,若寶寶已經可以連續睡56個小時甚至更久,代表寶寶的身體對於肝糖貯存、血糖維持已經有不錯的能力,這時侯若還有夜奶習慣可著手戒除,並不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任何影響。以下還有一些可幫助寶寶睡過夜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1)睡前可嘗試撥放輕柔和緩的音樂。
2)睡前倒數第二次餵奶,奶量比平常減少1020ml
3)睡前最後一次餵奶前4560分鐘先幫寶寶洗澡。
4)睡前最後一次餵奶,奶量比平常多餵食20ml
5)配方奶比母奶更有飽足感,所以睡前最後一次餵奶以配方奶為主,夜間較不會因為飢餓而醒來。
6)確實要拍嗝,且拍嗝跟餵奶時最好處於燈光昏暗的環境,也能幫助寶寶早點建立對夜晚的認知。
7)寶寶可能因為尿布濕了不舒服而哭鬧,所以夜間可使用大一號或是夜用型的尿布。
 
【附錄】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http://www.pediatr.org.tw/index.asp
 
建議1   1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側睡並不安全。
建議2   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包以被單。
建議3   嬰兒不建議與其他人同睡,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父母可將嬰兒抱在床上餵奶或安撫,在父母要入睡前即應將嬰兒放置在其嬰兒床上,雙胞胎與多胞胎也應該分床睡眠。下列情形是引起嬰兒猝死的高危險因素,隨時都特別需要避免:
*父母與小於3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嬰兒與多人同床。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建議4   嬰兒床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軟的物件,嬰兒床應堅硬並蓋以被單。
建議5   嬰兒不宜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阻塞呼吸的物件,不可將奶瓶直接塞在嬰兒口中而無成人在旁照顧。
建議6   預防成人抱嬰兒時睡著:
*產後母嬰初期皮膚接觸,宜有清醒的成人在場陪伴。
*母親親餵母乳或成人抱小孩時,應盡量保持清醒,而且最好有其他意識清醒的成人在場,尤其在產後初期母親容易疲累時。
*成人若自覺疲累,盡量避免獨自抱小孩。
 
建議7   孕婦應接受例行產前檢查,研究顯示可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建議8   懷孕時與生產後必須避免暴露吸菸。
建議9   懷孕與生產後必須避免喝酒與使用非法藥物。
建議10 餵哺母乳。
建議11 可考慮在睡眠時使用奶嘴,奶嘴不可懸掛於嬰兒頸部或附著與嬰兒衣物上。如果嬰兒拒絕奶嘴,則不應強迫,可在年齡稍大後再嘗試。餵哺母乳者可在已明確建立母乳餵食後再開始於嬰兒睡眠時使用奶嘴,一般於3~4週大之後。
 
建議12 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
建議13 常規接種疫苗,有研究顯示有降低嬰兒猝死效果,包括百日咳疫苗在內。
建議14 不必使用市面上宣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用具,因為它們都沒有實效的驗證。
建議15 不必使用家用心律呼吸監視器,這種器具可監測窒息、心跳過慢、缺氧等情形,但並無證據顯示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建議16 為了促進發育並避免後頭部扁平,每天可在家長監督下讓嬰兒清醒時採俯臥姿勢。
 
 
吳君山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經歷: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新生兒科研究醫師/三軍總醫院小兒部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2013年1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