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教養方式十招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3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梳化/Tomoko
模特兒/林玉珮、汪家弘、汪品叡


千萬不能小看襁褓時期的他(她),可是很有「主見」的。剛出生沒多久的新生兒會本能性地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寶寶到了牙牙學語的階段,更會想要表達自 己的想法,但是又無法清楚表達讓別人知道,就會開始出現耍賴或無理取鬧的行為。這時候,照顧者應該怎麼做呢?怎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的?就讓本文來告訴 您!



每個孩子都有「主見」


 


每個人都有先天性格或獨特個性,就連新生兒也不例外!別小看剛出生沒多久,不會說話,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寶寶,他們可是很有「主見」,有時候鬧起來可會讓周遭人都不得安寧。912個月大的寶寶,由於已經會爬行,甚至是蹣跚地走路,接觸的事物多了,會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物,對於任何事情,喜歡用「不」來表達。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表示,1歲左右的寶寶尚在牙牙學語階段,還不太會將自己的想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處於對任何事物都相當好奇的階段,建議家長對1歲前寶寶的教養,應採順應的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讓寶寶自由探索,滿足他的好奇心。23歲大的寶寶,已經可以從照顧者 的反應,看出自己的行為是否受到父母滿意。有些家長會發現,這時候的寶寶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出現耍賴、無理取鬧的表現。建議照顧者碰到這種情況 時,要先瞭解寶寶有這些行為的動機。觀察寶寶是否發現自己出現調皮行為時,會特別受到父母的關愛;寶寶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並得到關注等。


 


瞭解脫序行為 從「根」著手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明究理的哭鬧時,照顧者必須用正確方式處理,避免養成寶寶日後對任何事情不滿意或沒有達到預期便出現慣性反應,變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瞭解寶寶做出這些行為真正的原因著手,並消除這些不良反應。分別說明如下:


 


l   不輕易妥協


當寶寶耍賴或無理取鬧當下,父母的態度要堅定,千萬不可輕易妥協。


l   觀察、回想


建議照顧者先觀察寶寶大約都是什麼時間出現這些行為。接著回想,寶寶出現這些脫序行為的前後,發生了哪些事情。並找出寶寶出現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


l   說清楚


平心靜氣地告訴寶寶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並達到真正的目的。


l   傾聽、關心


藉由傾聽瞭解寶寶真正的需求,並主動關心他。


 


有效教養方式十招


 


寶寶從出生後,便是獨立的個體。寶寶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地學習、成長,在學齡前階段,最貼近寶寶的照顧者便是最重要的榜樣。可別以為寶寶年紀小,不會說話、什麼都不懂。他可是在無形中,學會許多事情。因此,王和順醫師指出,從寶寶23歲這個階段開始,就要讓他知道「規距」,奠定良好個人品格與修養。


 


1.          訂定日常規矩


建議照顧者依寶寶目前適合的方式,為他訂立一套守則。讓他知道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不可做。從小養成良好習慣。


 


2.          教養態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模式要相同之外,其他照顧者(例如:阿公、阿嬤)的教養方式也必須一致,才不會讓孩子覺得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或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3.          黑臉、白臉輪流扮


建議爸爸、媽咪在教育寶寶時,不要固定由某一方扮黑臉、另一人扮白臉。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誰比較好說話,便對某一方產生依賴感。


 


4.          以身作則


照顧者為寶寶訂立規矩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循同樣的規定。避免「說一套,做一套」,容易混淆寶寶的觀念,且易無法客觀地說服他。自己以身作則才更有說服力。


 


5.          說到做到


對孩子說出口的話一定要做到!否則會消磨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甚至覺得自己被欺騙。往後不輕易相信父母所說的話。


 


6.          少用苛責、命令式語氣


平時教育寶寶的時候,應用溫和語氣對寶寶說理。若照顧者經常用命令式口吻,或寶寶做錯事便嚴厲苛責,反而無法達到良好效果。


 


7.          機會教育


平時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假如發現孩子有不當行為或錯誤觀念,應藉機教導、立即糾正,並明確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從中導正觀念並建立良好習慣。


 


8.          遊戲引導


藉由說故事、扮家家酒等小遊戲,適時引導寶寶對各種規矩的認知,並建立他正確的觀念與習慣。


 


9.          鼓勵好表現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如此可強化孩子建立好的規矩與習慣,且在愉快的氣氛下,讓孩子更喜歡做這些好的行為。


 


10.      維護孩子的自尊


倘若孩子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出現一些不對、不好的行為,建議照顧者不要當場責備他。應將他帶到一旁較少人之處或等到回家後再糾正並教導。


 


王 和順醫師說明,教導孩子時,除了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也必須一致。很多時候會發現,爸爸和媽咪的教養方式不同而起爭執,或是父 母雙方和年長一輩的觀念不同,而出現很大的磨擦。但大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往好的方向想,大家各退一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並沒有所想的那 麼嚴重。


 


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


 


對兩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自己親身體會過,才能較為理解「觀念」。比方說,跟寶寶直接說什麼東西危險,他比較無法真正瞭解「危險」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因此,最好都是用具體的事物去引導以讓他理解。而對於3歲的孩子,父母便可以用「說理」的方式教育他。不同年齡層所採用的模式也不盡相同,照顧者應依照孩子該年齡可理解的範圍給予指引,並帶入正確觀念。還有,不要對孩子的標準訂太高,甚至超出他的能力所及。應該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結論


 


父 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冀與孩子厚望。不過,太求好心切,用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反而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當父母在教養孩子 時,除了灌輸正確觀念,導正他們的外在行為,也要注意心靈上的交流。鼓勵孩子依自己的能力所及盡情發揮,在父母的庇佑下快樂成長。


 


 


王和順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