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嬰兒早期語言訓練的誤區



                            轉載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孩子 早期的語言訓練就成了其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早期語言訓 練是開啟孩子智慧大門的鑰匙。要想把孩子培養得更聰明、 更富有智慧,就要十分重視嬰幼兒的早期語言訓練。如今, 許多年輕的父母也已意識到孩子早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性,但 在具體育兒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認為寶寶太小聽不懂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展有深刻 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現,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 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 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 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 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


剛出生的嬰兒,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 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 "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 寶餵奶、換尿佈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 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也就是說 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 少的。


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隨著他的 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複,他就明白,原來總抱 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 媽媽"了,當成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 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當到了一定時候寶寶的 語言會突然爆發,於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誤區二:用"奶話"(兒語)和寶寶說話


"
奶話"(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隨著成人的 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 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 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這種教 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於孩子形象思 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其 實,對於孩子來說,記住"""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 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 語言。因此,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家長 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彙和感性詞彙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 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 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 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 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誤區三: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後,而他還不會從口中說出,如 果說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 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 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他的要 求就已經達到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 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 時,會努力去說"",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 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誤區四:不讓老人說家鄉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寶寶交給奶奶爺爺看護,但又擔心老人 說的是家鄉方言,會影響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所以就一再 叮囑:不讓老人和寶寶說話。有的家長認為和寶寶說話他也 聽不懂,所以不用說也可以。


寶寶生來就喜歡聽各種不同的音響,喜歡父母和他們說話, 喜歡這種聽覺刺激,雖然他們聽不懂,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 會有不同的反應,開始會很驚訝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 鬧著會突然停止。寶寶認真接收家長給他的聽覺刺激,有利 於聽覺注意力的集中和靈敏。另外用方言和寶寶說話也可以 讓寶寶多掌握一種語言,父母后期注意培養就不成問題,不 與寶寶說話會使孩子因缺乏聽覺來源刺激而減弱甚至喪失聽 覺功能。



誤區五: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 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如把"" 說成"",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 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 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林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 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 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就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 了。對於這種情況, 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和寶寶說話 ,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逐漸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