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不同月齡寶寶的親子遊戲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69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可愛寶寶:洪翊歆;漂亮媽咪:胡家甄


1歲以前的寶寶也需要遊戲嗎?許多人常誤以為1歲前,寶寶僅需要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活照顧,殊不知這頭一年可是人的一生當中,發展最快速的黃金時期!只要 透過簡單的遊戲提供適當刺激,就能促進寶寶大腦及身體的成長發育。但是,還不會走、不會站,甚至不會爬的寶寶,究竟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呢?



1歲前,需要遊戲嗎?


    1歲以前的寶寶,活動力及行動力有限,甚至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相信爸比媽咪一定感到很疑惑,該怎麼和這個階段的孩子玩遊戲呢?他們真的會玩遊戲嗎?
 
    適 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1歲前的寶寶當然也需要透過遊戲來獲得成長所需的刺激,但首先必須澄清的是,遊戲的定義是什麼?爸爸媽媽心中對遊戲的認知 可能是具有「互動性」的(父母把球丟給孩子,孩子再丟回給父母),或是有「主動性」的(孩子主動想要玩)才叫遊戲,因此往往會誤以為各方面能力看似都不足 以進行「遊戲」的0〜1歲寶寶不需要遊戲。
 
    事實上,只要是能讓寶寶從中得到樂趣,而且對身心都無害的活動,就可以稱得上是遊戲。
 
你玩的遊戲安全嗎?
    和年幼的寶寶一起玩遊戲,最重要的就是考量安全性的問題,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只看到遊戲對寶寶的益處,卻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傷害。
 
    例如,有些家長覺得把孩子丟高高,孩子就會樂得咯咯笑,因此一玩再玩,樂此不疲,從感覺統合上來說,孩子得到速度刺激就會笑,能獲得很大的樂趣,但是對太小的寶寶而言,他的頸部和脊椎尚未發展穩定,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
 
    所以,爸比媽咪和寶寶遊戲時,一定要先考量可能的害處是什麼,再去思考它帶來的益處,對寶寶才是比較安全的喔!
 
1歲的Before & After
     1歲前玩遊戲,和1歲後有何不同?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和1歲前的寶寶玩遊戲,重點應擺在培養親子關係,只要提供孩子安全的環境,孩子的内趨力自然會引導他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事物,大人要做的應該是帶給孩子更多元的經驗,而不要給他太多的限制和壓力,只要孩子有在玩,自然會有所成長。
 
    至於1歲後,孩子的遊戲應該慢慢加入更多學習的元素,比方說認知、語言、操作物品的技巧…等,甚至要讓他學會如何和別人互動、了解輸贏的感覺,這些學習都奠基於1歲前玩得夠不夠、有沒有建立好基礎的能力。
 
早期教育的迷思
    以往大眾對於早期教育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是把孩子以後要學的東西提前拿到前面讓孩子學,實則不然。
 
    所謂早期教育,指的是建立孩子學習的基礎,舉例來說,到了1歲以後,寶寶就要開始走路了,所以1歲前我們要幫助他建立好肌肉的穩定性;由於1歲後要開始操作玩具了, 1歲前就要先提升他手指的力量,這才是早期教育的意涵,而不是在1歲前就刻意要他們練走路、操作好玩具。
 
01歲遊戲分齡推薦
    1歲以前,爸比媽咪可以和寶寶玩哪些遊戲呢?這些遊戲的功能是什麼?父母陪玩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01歲是寶寶大肌肉發展快速變化的時期,以下,張旭鎧副院長將根據孩子大動作的發展進程,為爸比媽咪推薦各階段寶寶最適合玩的遊戲!
 
03個月
手腳伸展操
    3個月前的寶寶幾乎都躺在床上,也還不太會翻身,需要增加手、腳方面的活動。因此,建議爸比媽咪帶著他的手腳做體操。
 
    體操並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可以一邊唱歌給孩子聽或播放音樂,一邊帶著寶寶的小手舉高、互拍,一上一下的交互作用;腳的部分可以在空中踩腳踏車,重複打開、合起來,幫助寶寶學習這些動作。
 
    音樂的部分,可以用孩子平常熟悉、喜歡的音樂,因為光是擺動手腳,孩子可能會不喜歡,覺得自己被限制住了,音樂就扮演了緩和心情的角色,讓孩子比較願意配合。音樂和動作之間也不需要有所關連(不用固定一段音樂配合一整套動作),可以每次都放不同的音樂、變換不同的動作。
 
搖搖鈴,看這裡
    其次,爸比媽咪可以用搖鈴、鈴鐺來跟寶寶進行遊戲,在寶寶的左右、上下搖晃,吸引他轉頭去看、去抓。
 
    這個活動可以訓練寶寶的集中性專注力,幫助寶寶了解「有個刺激出現了,我就要去注意它,跟它產生互動」,這對孩子來說是將來學習的基礎。
 
    有些家長會反映:「為什麼我叫孩子他都不理我?」,這可能是從小沒有幫孩子把集中性專注力建立好,當孩子聽見搖鈴聲懂得轉頭、伸手去抓,將來他聽到媽媽在講話,才會分神注意、回應她。
 
是專注力不夠,還是聽不見?
    當孩子對聲音沒反應時,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聽力的問題,另一種與集中性專注力不足有關。該如何判斷兩者間的差異呢?
 
    如果孩子是聽不見,他隨時隨地對任何聲響都會沒反應,即便是很大的關門聲音,如果聲音大到父母本身都被嚇到了,孩子卻沒有停下手邊的動作,就要趕緊請醫師為寶寶做檢查。
 
    而集中性專注力不足的孩子,或許對父母的聲音沒反應,但他偶而還是會注意到其他聲響,就只是單純的不理睬對方;亦或是聽到聲音可能會停下動作,但停頓一下馬上又繼續玩自己的,這種情況就會懷疑是否與自閉症有關,可以在孩子接種疫苗或定期健康檢查時,請醫生依臨床的專業判斷去做了解。
 
躲貓貓
    3個月以下的寶寶,爸比媽咪還可以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這時候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用眼睛觀察這個世界,所以要多提供他們一些視覺的刺激。
 
    爸比媽咪可以用布遮住臉,然後數123〜再把布拿開(搭配學貓咪叫或做鬼臉)的方式去跟孩子玩,因為大約從3個月起,寶寶開始會對人的臉部五官產生興趣,突然變出一個人臉來,他會覺得很好玩,就會笑、會和爸媽互動。
 
    這 樣的遊戲除了提供視覺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常有爸爸會說:「寶寶好像不太認識我…」,這正是因為他很少跟孩子玩的 緣故,這時爸爸又會不服氣的說:「有啊、我有跟他玩車子和球啊」,可是,在玩這些遊戲時,孩子都沒有注意到爸爸的臉,所以會形成一種很有趣的現象,當爸爸 叫他:「來〜看爸爸這邊」,寶寶可能記得爸爸的聲音,卻東張西望的找不到爸爸,這就是缺乏臉部辨識的練習。
 
    所以,從3個月開始,遊戲的安排就要盡量讓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臉,也可以透過帶孩子認識五官的方式,如:指著鼻子說「這是鼻子」,增加孩子注視父母臉部的機會。
 
46個月
伸手摸摸看
    4個月大以後,孩子開始出現的大動作表現就是「翻身」,並且會把身體撐起來,這時建議爸比媽咪用一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鋼琴),或DIY用寶特瓶裝沙子、彈珠、鋼珠或BB彈…等各種不同的東西放在孩子面前,並讓孩子採趴姿,這時他就會因為好奇,把手伸出去觸碰這些東西,碰了會產生聲音,孩子就更有興趣去玩它了。
 
    這個遊戲對寶寶的意義,是吸引他學習如何把手向前伸出去,這對將來89個月大練習爬行是相當有幫助的,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我的小手是有作用的喔!」
 
積木的抓握遊戲
    這時候也可以開始提供積木給寶寶玩,大小以他的手能抓、握住,但又無法吞食為主,目的是開始讓寶寶練習用手去抓、握物品,發現、並且熟悉手指頭的功能。
 
    讓寶寶抓東西其實並不難,因為早期他們都會有「抓握反射」,東西只要碰到手心,他就會反射性的抓起來了,而且東西在手心持續給予刺激,他就不容易放手,一直要到910個月大時,孩子才能把「放手」的動作做得比較好。
 
    這 是特別需要提醒的部分,因為爸比媽咪都喜歡跟孩子玩「把球球拿起來,然後交給爸比媽咪」的遊戲,但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即使再怎麼叫他把球球放開,往 往都沒用,因為他還不會這個動作,父母可以輕輕把孩子的手撥開,然後鼓勵他:「好棒,球球交給媽媽了!」,這時寶寶的學習是直接從動作模仿而來的。
 
滾來滾去的球
    3個月大之前的躲貓貓遊戲,是為了讓寶寶練習「定點看」的能力,而4個月大以後,則要開始訓練寶寶發揮「追視」的能力來觀看移動中的物體。
 
    建議讓寶寶採趴姿,使用直徑10公分左右的滾球,在他附近的範圍內滾來滾去,除了左右滾動之外,也可以從他面前把球滾給他,寶寶可能會想去觸碰,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能過於用力的推球給寶寶,否則弄痛寶寶或驚嚇到他,可能會讓他對球產生排斥感,連帶影響未來丟接球的練習。
 
    此時的重點是吸引孩子注視滾動中的球,因此會發光或發出聲音的球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不要因為球會發光就把環境裡的其它燈光都關掉,否則反而帶給寶寶太強的刺激。
 
79個月
雙手協調遊戲
    79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坐起來,而且要開始發展爬行的動作了,爸比媽咪可以利用更大的積木,加強孩子雙手的協調性,讓爬行學習更加順利。
 
    這 時寶寶玩積木的方法已不再是單純的抓與放了,父母要鼓勵寶寶練習用兩隻手一起拿積木、放積木,一開始寶寶一定放不穩,需要爸比媽咪的幫忙,但此時的重點並 非挑戰孩子放得好不好,而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我的手手可以有這樣的動作耶!」,父母可以讓孩子坐在地上,有些積木擺在椅子上,有些則放在地上,讓孩子感受 舉手的動作可以有高有低,讓孩子在動作中學習如何運用他的肢體。
 
雙側協調
    人是對稱的動物,有兩隻眼睛、兩隻手、兩隻腳,彼此要互相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如:接球、打開罐子),這就是所謂的「雙側協調」。一開始寶寶只會單獨使用一隻手拿東西,所以雙側協調的訓練就要從「讓孩子使用兩隻手去拿東西」開始。
 
從玩車開啟「有目的的活動」
    有些父母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卻失望的發現寶寶根本坐不住,就會埋怨孩子都不專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此時寶寶還聽不太懂複雜的故事,他們比較適合實地操作而非單純的聆聽。
 
    張 旭鎧副院長建議爸比媽咪,不妨利用玩具汽車和寶寶遊戲,開啟所謂「有目的的活動」!在此之前,寶寶的遊戲多半都是無目的性的行動(如:拿積木、丟積木), 較少大腦思考的成份在裡頭,透過玩具汽車的操作,不但能讓孩子練習更精細的手部動作(前進、後退、轉彎),還能為遊戲加入更多「情節」、「目標」,如:要 求寶寶開車車到某個定點載爸爸到另一個地點(如果車車夠大,可用小人偶代替爸爸放到車子上面,開車車的過程還能練習不讓東西掉下來的技巧),中途也可以再 停下來買食物,讓寶寶的遊戲漸漸進入到具有故事性、思考性的新境界,而非停留在無意識的亂拿、亂丟階段。
 
打拍子練習節奏感
    爸比媽咪也可以放一些童謠,透過拍手的方式帶領寶寶認識節奏,記得拍子要慢慢打,只在重要的字出現時拍手就好,例如: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寶寶會因為突然的驚嚇感而覺得很好玩,甚至一直在期待爸比媽咪什麼時候會嚇自己一跳。
 
    拍手遊戲除了能學到節奏感,還有拍手時機(timing)的掌握,如果寶寶的拍手可以剛好對到正確的字上,代表他的記憶力及肌肉控制能力都獲得提升。此外,規律性的動作還能讓寶寶學會遵守規則,什麼時候該拍、什麼時候等待,這也是一種規矩的建立。
 
    等到寶寶熟悉以後,親子間還可以輪流拍、交錯著拍,除了拍手以外還可以拍桌子,這個遊戲能一直延續到23歲,有些孩子甚至會開始創作出自己的節奏、聲音及音樂。
 
912個月
過山洞遊戲
    912個月的寶寶已經學會爬行了,甚至可以扶著牆壁站起來或跨步,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時候我很喜歡跟他們玩過山洞的遊戲,爸爸媽媽不需要刻意去買市售的隧道玩具,只要找一些紙箱,把紙箱兩邊都拆開,寶寶就可以在裡面自由的穿梭。」
 
    另外,寶寶普遍有個特性,喜歡自己窩在一個小角落裡,就發展學來看,因為1歲前的寶寶才離開媽媽肚子沒多久,還是很習慣待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所以爸比媽咪也可以將紙箱的一面出口靠牆,讓孩子躲在裡面,孩子在那樣的環境裡是很舒服的,如果擔心牆壁太硬、紙箱不牢,也可以在裡面鋪上毛巾。
 
    紙箱的好處在於寶寶鑽進去之後,也不會不好帶他出來,把紙箱拆掉就可以找到他了,所以躲貓貓也可以這樣玩起來,在紙箱間爬來爬去的寶寶,眼睛會感受到明暗的差異,這對視覺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滾球、接球與追球
    此時可以用20公 分左右、較大的球跟孩子玩滾球、接球的遊戲,讓孩子坐著,爸比媽咪先滾球給他,再請他也試著把球滾回來給爸媽,球一定會滾歪,滾歪時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爬過 去抓球,不要主動去幫孩子撿回來,藉此增加寶寶爬行的機會,對大腦發展很有幫助。甚至到後來寶寶不和父母一起玩了,自顧自的追起球來也無妨。
 
    這個階段的滾球和46個月時不同,46個月大的寶寶還不會爬行,所以只能在小範圍裡滾球吸引他注意,只要球滾得太遠、寶寶搆不到了,他可能就會大哭,而912個月的寶寶已具備移動的能力了,爸比媽咪就可以試著把球滾遠一點,讓寶寶去找。
 
   傳球的練習,當中包含了手眼協調、專注力、力量控制…等能力,球過來時寶寶可以接到球,是雙側協調的訓練,也牽涉到專注力;球能直直推出去則和兩側力量的平衡有關,對寶寶來說是很棒的遊戲。
 
形狀配對遊戲
    接近1歲的寶寶,爸比媽咪可以開始加入一些認知元素在他的遊戲裡,最常被使用的玩具就是形狀配對板,不過,認知學習在1歲前僅是一種附帶的學習,現階段最主要還是讓寶寶練習肢體方面的手眼協調能力,爸比媽咪一定要記得,孩子1歲前的認知學習,主要都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潛移默化而得到的喔!
 
    形狀配對板的種類很多,有些是幾何圖形、有些是星星月亮太陽形狀,也有ABC123的設計,張旭鎧副院長建議,此階段先從簡單的形狀開始(圓形、四邊形、三角型),寶寶對準的角度錯了,轉一轉還是可以放得進去,不要一開始就拿數字或英文字的形狀板給寶寶玩,寶寶會有很大的挫折感。
 
    父母也不用刻意要求孩子記得配對板的形狀名稱及放進去的竅門,只要在玩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圓形」,並且在孩子找不到正確位置時帶著他的手把形狀板放進去就好了,切勿操之過急。
 
親子共玩Q&A
    陪伴1歲以下的寶寶玩遊戲時,容易發生哪些狀況呢?爸比媽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點?
 
Q1:寶寶為什麼都不想和我玩?
專家說:
    首 先,爸比媽咪要建立正確的觀念:「不要強迫孩子跟你玩遊戲,而是要提升孩子和你玩的動機」。張旭鎧副院長認為,有時候爸爸媽媽要先唱一下獨角戲,例如:當 孩子對積木沒興趣時,爸媽就自己先開始玩疊高高,然後再把積木推倒,孩子看到積木被推倒會覺得很有樂趣,可能會想嘗試看看;接下來爸媽就幫他疊高,讓他推 倒,重複幾次後,才開始請孩子幫忙疊12個積木,逐漸引導他進入疊積木的世界。
 
    切 記不要一開始就勉強孩子疊一個漂亮的城堡,首先,這對他來說毫無吸引力,父母要先幫孩子做較為困難或他不是很喜歡的部分,讓他從有興趣的部分開始加入,再 慢慢引導他接觸全部,這是一種逆向的學習方式。就像練習綁鞋帶一樣,一開始只要先讓孩子做最後一個:「把蝴蝶結拉開」的動作,讓孩子覺得好簡單,再慢慢幫 他把步驟往前推。其次,孩子不懂城堡是什麼、漂亮又是什麼,必須在他疊好時,被別人稱讚「好漂亮」,他才會把漂亮這個形容詞和被鼓勵的感覺連結在一起,也 才會學到這個形容詞。
 
Q2:寶寶不照規則玩,怎麼辦?
專家說:
    這 是大部分家長在陪孩子玩遊戲時,都會遇到的挫折,明明要跟孩子玩滾球,他拿到球後偏偏往旁邊丟,這是為什麼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是因為孩子從單純的滾 球、傳球上感受不到足夠的樂趣,他發現把球亂丟,爸媽就會出現大聲說:「哎唷,你又亂丟!」…等反應,然後去幫他把球撿回來,孩子反而覺得這個過程比較好 玩。
 
    這時家長就要思考陪孩子玩遊戲的目的是什麼,以上面的例子來說,無非是想藉著滾球讓寶寶的上肢發展得更好,如果丟球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那又有何不可?1歲前還不到真正要學規則的時候,所以孩子不照規則玩遊戲是可以被允許的,反而規則應該順應孩子改變,只要符合遊戲的目的,改成你丟我撿的方式有什麼關係呢?
 
Q3:寶寶喜歡亂丟玩具怎麼辦?
專家說:
    其 實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在遊戲裡「破壞」的過程所得到的樂趣永遠比「建設」來得多,就像疊積木這件事情,大人會覺得積木疊好了才有成就感,但孩子還不會有這 種自我激勵的感受,在沒有得到別人的鼓勵前,他也不懂如何鼓勵自己,反而是積木推倒時的聲音刺激會讓他覺得很興奮,亂丟東西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當寶寶亂丟玩具時,爸媽也不用太生氣,就讓寶寶丟,丟完再帶他收拾,拉著他的小手把玩具一一撿回來放好,收完再稱讚他。久而久之,寶寶發現把玩具收好可以得到更大的獎勵,就會漸漸改變行為,爸比媽咪就會發現寶寶慢慢開始守規則了。
 
Q4:寶寶故意把玩具弄壞,要處罰他嗎?
專家說:
    因為寶寶的玩具是爸媽精心準備的,因此當他把玩具弄壞時,爸比媽咪往往會感到非常心疼,埋怨孩子不懂得珍惜。不過,這時候的孩子弄壞玩具並非因為不珍惜,他甚至不懂「壞掉」的概念,因此,責罵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反而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玩玩具了。
 
    建 議的處理方式,是讓寶寶了解「不溫柔的對待玩具,以後就沒得玩了,或者會帶來麻煩」。例如:小車車摔壞了,就帶著寶寶去找爸爸修理,如果無法修理,就讓寶 寶跟玩具「掰掰」,請他自己把玩具丟進垃圾桶裡,要他知道以後「沒有了」。讓孩子自己面對事情的後果,不要幫他解決每個錯誤,卻又將情緒發洩在他身上,這 是最不恰當的做法。
 
Q5:每個玩具玩一下下就不玩了,怎麼辦?
專家說:
    現在的父母普遍很重視孩子的專注力,但1歲前的寶寶專注力本來就不夠,一件事情能維持35秒已經很不錯了,太專心反而還要擔心他是不是有自閉症…等問題,所以不用刻意要求寶寶一定要把遊戲玩到某個程度才能停下來。
 
    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是:「一次最多給孩子3樣玩具」,例如:給他球球、積木和玩偶,孩子可能滾球滾個2次就爬去玩積木了,積木放1個又不玩跑去拿玩偶,沒有關係,就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輪流玩這3樣東西,久了他可能把3個玩具拿來一起玩,自創了自己的玩法,只要玩得開心,專注力自然會提升。
   
讓寶寶更愛和你玩遊戲!
    寶寶的心智發展及行為模式都和成人不同,該如何吸引寶寶,才能讓他更喜歡和爸比媽咪一起遊戲呢?
 
1.不同於平常的語調和表情
    張 旭鎧副院長表示,玩遊戲時,父母要盡量用特別的語調和表情來跟寶寶互動,讓寶寶覺得「這時候的爸比媽咪好好玩喔!」,他就會比較願意配合,在遊戲時,父母 不要太在乎平常的尊嚴或地位,例如:當寶寶玩得太開心,不小心把爸爸的眼鏡打掉時,不要馬上板起面孔喝斥寶寶,否則不但打斷遊戲氣氛,也會讓寶寶對遊戲產 生不良的印象。
 
    此外,父母也要敞開心胸、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去跟寶寶玩,不要太在意寶寶是否馬上給予回應,通常寶寶會先觀察一下,或者他覺得很好玩,但表情和情緒還沒出來得那麼快,父母要多點耐心。
 
2.將遊戲融入生活情境
    爸比媽咪要不經意的把遊戲帶進日常生活當中,而不是突然想到了、或自己有空時,就馬上把寶寶抓過來玩遊戲,這對小Baby來說是太大的情境轉折,他們很難適應。
 
    可以順應孩子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找到機會開啟遊戲,例如:寶寶正在看海綿寶寶的卡通,千萬不要突然關掉電視要寶寶開始陪你堆積木,可以問他:「海綿寶寶晚上有地方睡覺嗎?我們來蓋個房子給他住吧!」,比較能夠順利引導他進入遊戲。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QQzOO全能教育館兒童健康醫學主任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敦南實和聯合診所復健副組長
   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