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急診室守則


嬰幼兒急診室守則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43


採訪撰文/沈恬妤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 吳芬芬


當嬰幼兒半夜突然有狀況,是不是一定要送急診呢?面對嬰幼兒的各種不適,爸媽經常過於緊張,本文整理出嬰幼兒急診室的相關資訊,讓爸媽預先做好心理準備,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能更加穩定地處理嬰幼兒突發病狀。




該「掛急診」嗎?


小兒急診停看聽


當嬰幼兒出現異常時,爸媽總是心慌慌,一到假日或半夜,平日的家庭醫師未開業。此時,爸媽的第一選擇通常都是醫院的急診室。但是,真的有必要緊急送醫嗎?


 


小兒三角評估法(Triangle assessment method in children)


除明顯出血或意外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吳芬芬主任表示急診室醫師通常利用「小兒三角評估法 」,以「外觀、呼吸與循環」來初步判斷嬰幼兒的病症。若嬰幼兒發生以下任一情形,建議儘速就醫:


外觀


跟平日狀況有出入,不明原因的持續哭鬧、精神力活動力下降、嗜睡、突然四肢無力、有意識不清等異常狀態。


連續劇烈嘔吐無法進食,吐出咖啡樣或血樣物質;尤其是伴有發燒或頭部遭重擊後。


嬰幼兒肚子是僵硬非柔軟,痛到無法碰觸;拉肚子導至無法進食、解出尿液為紅色或者便中有血絲。


呼吸


觀看家中嬰幼兒是否有呼吸變慢或急促,在休息狀態下,呼吸1分鐘30次以上。


呼吸聲出現異常怪聲甚至出現無法呼吸、呼吸窘迫和出現嘴唇青紫等情況


每次喘氣會使肋骨隨著牽痛要立刻就診或氣管異物造成的呼吸困難。


循環


如熱痙攣使嬰幼兒四肢抽動。僵硬、眼睛上吊緊咬牙關,甚至昏迷。


皮膚溫度、顏色是否正常,比方嬰幼兒的皮膚會出現淡藍色或連續高燒395度以上。


心跳過快,超過每分鐘100次以上,或2歲以下的小孩心跳每分鐘超過140次以上。


 


台灣嬰幼兒經常發生的急診狀況


吳 芬芬主任說:「以台灣的情況,爸媽最害怕的狀況就是高燒。常見的疾病是呼吸道及腸胃道疾病。」包含氣喘及發燒,嘔吐、腹瀉都是嬰幼兒經常被送至急診室的原 因。吳芬芬主任建議高燒不一定送要急診,當然也需視當時病童的狀況而異。有時某種疾病過程中,發燒是必經的病程,爸媽不用太過擔心。此外,若尿道發炎嬰幼 兒也會發燒,此為較易被忽略的嬰幼兒疾病,當嬰幼兒不明發燒時,肇因極有可能為尿道發炎。吳芬芬主任建議,家中常備小兒退燒藥,當高燒時先試著投藥,若持 續發燒無降溫,待日間急診室人手充足時前往,或去日間門診由兒科專業醫生確診,才是不濫用急診資源的好方法。


 


Box因氣候影響引發的疾病


吳芬芬主任表示前陣子因溫差相當大,經常發生小兒咳嗽,嚴重時甚至咳到嘔吐。若嬰幼兒發生持續性嘔吐以及持續腹瀉,需要使用侵襲性治療(如注射)時,建議爸媽4可多利用日間或夜間門診,以免濫用急診資源。此外,針對最近經常發生的中暑現象,吳芬芬主任提醒,爸媽請勿幫嬰幼兒包裹太多衣物,盡量讓寶貝處在涼爽適宜的環境,以減低中暑機率。


 


 


急診室須知


關於急診室,若非曾有過經驗,一般家長所知均不多,以下幾點須知提供爸媽做是否需緊急前往急診室的判斷:


 


24小時急診專線提供專業醫學協助


到急診室總是費時又傷神,當爸媽不確定是否需急診時,建議可撥打欲就診醫院的24小時急診專線(請洽104查 詢),將觀察到病患的症狀告知醫護人員,請他們協助判斷有無掛急診的必要性,請教專業知識以協助減緩嬰幼兒的不適。然而,吳芬芬主任表示,由於一般爸媽普 遍較缺乏醫學專業判斷,所觀察的病症有時與專業醫師的評估有所出入,當嬰幼兒發生緊急狀況,而父母無法正確診斷時時,為求兒童安全性,仍建議送至醫院現場 由專業醫師診斷,將能提供更多的醫療保障。


 


各式各樣的檢查,為必經流程


前面提到,急診醫師運用「小兒三角評估法」評估生理狀態並做緊急處置,再依生理變化做漸進的診療。進入急診室,吳芬芬主任表示,醫師可能安排各項例行的檢驗,以快速確診。抽血可觀看的數值可能達8項,為最常使用的檢驗。照射X光片及驗尿,也是經常使用的檢驗,爸媽經常擔心,尚在發育的嬰幼兒會因輻射線而引發後遺症,吳芬芬主任說,專業醫師均會視嬰幼兒的體重及器官來調整X光的輻射量,僅照射檢查部分而非全身,請爸媽不需過於憂心。因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其不適病症,更需醫師經常、反覆的評估,即便傷神,為求確診與治療,有時初始病況不清楚是否嚴重者,病患到了急診室,也需按照病程是情況接受檢驗。


 


各大醫院設備不同,檢驗項目也不同


有 時,在急診室會有「轉院」的情況發生。除了因為醫院中已無病床之外,若病童的疾病所需的檢測儀器及專科醫生會診,也是轉院原因之一。若希望能有設備齊全的 檢驗儀器,建議前往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吳芬芬主任說但相對而言,此類型醫院也會擁有較多病患,將會延長等待就診時間。


 


急診室不一定擁有兒科專業醫師


急 診處看診的醫師以「急診醫學科」為主,負責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減輕痛楚脫離險境,是否需更精確的診斷與檢查,可能是後續交由專科醫師負責。吳芬芬主任 表示因急診室不一定備有兒童專科醫生,若碰到較複雜的病況時,可能無法立即獲得明確的資訊,須轉到病房由兒科醫師治療追蹤。


 


急診的看診原則是依「檢傷分類分級表」


到大醫院看門診,是依掛號先後順序看診,但是急診的看診原則是依檢傷分類分級表決定看診順序。吳芬芬主任說,目前台灣全面實施新的「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制度,若其病狀為非緊急等級時,即便已先掛號,仍需等待後來但疾病嚴重度高的病患診斷治療完畢後,才會輪到看診。


 


Box 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


  9911起台灣全面實施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此檢傷分類主要目的在運用有限緊急醫療資源,在適當時間內,於適當的地方,使用適當資源做正確的處置。落實急診檢傷分類,可正確地分辨出病情的嚴重度,使危急的病患及時獲得最妥適的醫療處置。而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係使用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變化、意識程度、體溫、疼痛程度、受傷機轉等6種之調節分數,將病患依照其病情輕重與急迫性,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等5種等級,透由電腦輔助,精確地判斷出急診病人的嚴重度,將嚴重度高的病患優先予以診治。


 


 


急診前準備事宜


前往急診室前,相關資訊若能收集周全,將有助於醫生診療判斷。以下5準則幫助爸媽前往急診室前,做好相關準備:


 


熟知急診室資訊


除之前提到家中需常備用藥外,為防萬一,爸媽需記下家中附近醫院或兒科專科醫院急診室的急救專線,也須了解離家最近的醫院急診室的路線,當意外發生時,能夠最簡單、快速趕往目的地。也請記得攜帶近日病童接受過的治療藥單。讓醫師知道接下來要為病童做甚麼。


 


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當意外發生時,若嬰幼兒出血狀況嚴重,不確定是否能碰觸嬰幼兒,建議爸媽請救護車的專業醫護人員來前往協助更為恰當。若爸媽因情緒混亂無法親自載送病童時,利用計程車或請親朋好友協助為適切且安全的選擇。


Box


吳芬芬主任提醒,若家中寶貝發生出血意外時,爸媽在等待救護車前來的期間,可先直接壓住嬰幼兒出血點,以避免出血狀況持續擴大。


 


將病情主動告知醫生


更多的訊息可幫忙醫生做更確認的診斷,若孩童發生意外,需詳細告知醫生意外發生的時間與經過,以及身體各項異常狀況。而異常狀況出現的先後順序也需詳細告知醫生,特別要提供醫生最近的用藥紀錄(建議將藥品帶給醫生看)以及近期的病史或接種記錄,讓醫生可正確用藥。


 


需有相當的耐心


前面提過,急診室是按照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做分級,若狀況不到非緊急,需等待緊急傷患治療後始可得到診治。除此之外,若嬰幼兒已進入診療程序,打點滴有時也需34以上小時,治療需成效也需時間,請爸媽千萬要有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


 


各項可能的醫療參考用品請帶至醫院


若嬰幼兒腹瀉或嘔吐的排泄物相當異常,建議利用塑膠袋帶至醫院供醫生作為檢體。若懷疑嬰幼兒誤食,也將相關的器具或誤食的食物包裝或相關用品帶至醫院供醫生參考。


 


 


Box嬰幼兒健康檔案


 吳芬芬主任表示台灣平均4個 嬰幼兒就有一個有過敏。可透過自費抽血檢驗查知嬰幼兒過敏源,但過敏原僅供參考,或許可以避免因過敏原而引起身體的異常狀態。最好為給嬰幼兒建立一個健康 檔案,詳細記錄孩子的健康資訊,除過敏情況外,也可包含慢性病、特殊醫療需要、住院歷史。平日用藥情況、免疫接種情況,如注射破傷風、乙肝疫苗、流感疫苗 等。 


 


嬰幼兒急診就醫用物


急診後,依程度不同有不同處置,離院回家、留院觀察或住院均有可能。因此,前往就醫前,相關物品若能準備好,將能更減緩混亂的情況


1. 健保卡、錢、行動電話、提款卡和信用卡,嬰幼兒健康手冊等。


2. 保暖用品如毯子、小外套和換洗衣物23套:若有嘔吐、腹瀉情況,多準備幾套以方便更換。


3. 清潔用品、紗布毛巾23條、濕紙巾和面紙。


4. 哺乳用品、尿布、水瓶或零食。


5. 簡便型的玩具或撫慰型用品,由於嬰幼兒在陌生環境又身體不適,若持續哭鬧也會造成他人困擾,可以短暫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6. 爸媽準備用物,包括外套、毯子等可能用的到的過夜或防寒物品,也可攜帶輕便衣物1套,以防嬰幼兒將污物沾到爸媽身上。


 


 


陪伴寶貝安心度過急診歷程


突發的疾病讓人措手不及,除完善用品準備外,以下提供8項建議,協助爸媽在過程中,更安適的陪伴嬰幼兒度過急診室歷程。


 


送醫時,請爸媽保持鎮定


面對身心皆不適的寶貝,爸媽千萬要冷靜處理每個程序,若爸媽能鎮定下來,也將此穩定的力量分享給寶貝,若爸媽表現的心煩意亂,寶貝也會受此行為或情緒影響,更為焦躁。


 


等待就診時,安撫寶貝的情緒


安慰寶貝,將他抱在懷裡輕拍他,讓他知道爸媽陪在他身邊。若急診室中有急迫的場面或痛苦的呻吟聲,帶他避開到其他的休息區等待,以免造成孩子的恐懼。


 


告知嬰幼兒治療過程


為讓孩子不對治療過程感到恐懼甚至留下心理陰影,針對較大的孩子,建議爸媽明確告知治療程序以及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可將各項檢查形容成有趣的或冒險,讓他不至於過予排斥而抗拒療程。


 


治療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當孩子因進行治療感到疼痛或情緒失控時(比如注射點滴或治療傷口),給他治療系的玩具或用品,幫助他分散注意力,並給予安全感,也能協助醫師治療病症。


 


適時陪伴在他身邊


當孩子生理狀況不適,急診室各項狀況又令他不安時,爸媽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安慰,當醫生開始為孩子治療時,在不妨礙醫護人員的情況下,陪伴在寶貝身邊,讓他感受到家長的陪伴,感受到更多照顧。


 


主動配合治療,積極詢問問題


在醫療過程中,主動提供醫生各項檢體及發生疾病的詳細狀況外,也積極詢問醫生關於嬰幼兒的治療程序及各項檢查結果,禮貌性的尋求醫生的相關醫療解釋,以更了解病情。另由於嬰幼兒抽血困難,請父母務必諒解。


 


離院前備妥各項檢查及用藥資訊


當結束急診室的治療時,當天的檢查項目、化驗結果和使用藥物;回家的各項護理措施、注意事項以及病情描述等,都可記錄在嬰幼兒健康檔案中,日後應告知家庭醫生,以做各項病情參考。切記離開前與醫生確認,是否出現新的病兆時,需回醫院複診等。


 


觀察日後各項身心狀態及情緒變化


當孩子回家後,別忘了稱讚他在治療時的勇敢表現,此外,也需持續注意孩子身心狀態及情緒變化,甚至觀察其是否有夢魘的情況,避免寶貝留下心裡創傷。


 


吳芬芬


現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


學歷:中山醫學院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心臟兼醫師


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心臟血壓研究所小兒心臟研究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