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原理


本文Tag標籤:感覺統合


    孩子的學習、生活能力發展,主要依賴於大腦和身體運動神經系統之間的協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覺統合。當感覺統合運作良好時,孩子在學習、運動、移動時,其大腦、眼、耳、手、足等高度的協調,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適應性強、在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強,沒有發展遲緩的情況。當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就象擁擠的交通一樣,眾多感知到的資訊流通不良,混亂而緩慢,使孩子的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出現異常。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效率,必須要先瞭解孩子的腦生理的發展入手。
  感覺學習幾乎是一輩子跟著我們,它不但是知覺的基礎,也是思考能力的基礎。
     視覺區、聽覺區、味覺區、嗅覺區均位於左腦的底層,觸覺及平衡區位於正中央。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感官接受訊息後,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組織、瞭解,以及記憶的統合學習。大腦功能分化及神經系統也在感覺學習中,逐漸發展開來。
 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剛出生的嬰兒,視覺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光線和顏色。例如黑、白色、大色塊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因此有人認為嬰兒只能看到黑、白兩色,甚至將嬰兒房和玩具都已黑白色系呈現,未免矯枉過正了。
     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都在快速成長中,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一個點上。事實上,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對顏色和光線的變化已有很大進展了。大約1個月左右,他們已能辨識紅、黃、藍三原色,到了3個月左右,中間色也沒太大問題了,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習也由簡單到複雜,他們3個月左右就客人是五官的變化,大人以臉部表情都他,嬰兒也會有反映了。
     但是,在3歲之前,幼兒的視力尚未發育成熟,雖然他已經認識大部分的圖形,顏色,甚至文字,但視覺的清晰度仍遠不如成人。這倒不是視覺的辨別力不足,而是兩眼的焦距的成熟度還不夠。人類有兩隻眼睛,所以的兩個視覺,中間是重疊區,成為中心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焦距。兩旁則成為周邊視,是兩眼視覺不重疊的地方。
     焦距的穩定性全來雙眼視覺神經及視覺肌肉的成熟。焦距穩定後,幼兒的注意力才能比較集中,也才開始又閱讀的能力。通常焦距的穩定大約在3-4歲之間。在這以前,幼兒的中心視無法完全協調成一個影像,所以,給孩子看得東西最好比較大,比較簡單一點。
     曾有一位媽媽教2歲多的幼兒識字,其實,教幼兒認識字並不困難,只是它不一定能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而且很多圖畫書上的文字實在太小,不適合4歲以前的幼兒閱讀。當我告訴那位元母親,文字太小了,幼兒看得很吃力,會傷害幼兒的眼睛。那位母親卻回答我,拿近一點給他看不就得了嗎?顯然他不明白,問題不再與遠近,而在於焦距是否成熟。
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由於正前方的中心視看不清楚,旁邊的周邊視特別有吸引力。3歲以前的幼兒習慣東張西望,只要身旁有東西移動,視覺便被吸引,有人以這種現象,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嬰幼兒非常需要東張西望,它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發展成熟,還有助於幼兒視、聽覺肌肉及神經穩定發展,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
     人體透過神經系統傳送的訊息,必須經過頸部才能到達大腦,所以頸部的神經結構最為複雜,而影響人類學習能力最大的前庭覺也在頸部。嬰兒的爬行階段是發展他們的平衡感及視覺空間最重要的時期。爬行中,頸部運動也最多,有助於頸部神經結構的完整發展,因此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是絕對不能缺少爬行的。
     視覺肌肉及視覺神經由眼皮及眼眶附近開始,順著眼尾,通過天靈蓋附近,在耳朵上方,順著後耳連接聽覺肌肉及聽覺神經,由耳下方傾斜向後頸部,左右兩個系統交接後頸頭蓋下面的前庭神經核,再傳至後腦的視覺區及聽覺區。
     所以,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展不成熟,連帶影響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造成幼兒焦距不穩定,看書時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勞,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
     在過去的大家庭中,一個大人常必須帶5-10個孩子, 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木板通鋪,讓孩子們東張西望、到處亂爬,頸部運動較能正常發展。現代小家庭因空減少、孩子少,經常是一對一,特別是阿媽看顧的孩子,怕骯髒不讓孩子爬行,稍微東張西望,就立刻制止,反而使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展。這種孩子4歲以後,焦距仍對不准,所以喜歡東張西望,這是大人卻又來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
     造物者的巧妙設計一定有他的道理,人類自作聰明的干涉,常常是只會帶來災害而已。
音辨能力來自觸覺
     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聽覺的訊息更屬於潛意識領域。    聽覺區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中,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對人類的潛意識影響很大,在心理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但是音辨能力卻來自於觸覺。
     嬰兒出生的那一刹那的強烈擠壓,使得大腦記憶區受到強大的衝擊。胎位變化的感覺長而緩慢,逐漸對大腦平衡神經產生左右。出生時的擠壓則短而強烈,記憶區立刻形成對感覺的接收架構,音辨能力也因此產生,對一個人終生的樂感能力都有影響。
     特別是發音上的練習。人類聯繫發音,大約在7個月達前後,音辨逐漸成熟,嬰兒操作自己的唇舌、聲帶、鼻音共鳴,大約經過一年的牙牙學語期,逐漸學會掌握這些發音的小肌肉,而發出較清晰的聲音,發音要明顯成熟在4歲左右。剖腹產的孩子觸覺差,記憶區接受感覺層次的架構不良,而影響孩子的發音的正確性。
     除了孩子喜歡聽的聲音,並利用它們,引導他對聲音及環境關係的認知。例如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音源、動物聲、自然聲等的分辨及瞭解,便可養成孩子對聲音的敏銳度及關心,對孩子長大後的傾聽能力也有較大的幫助。通常孩子最喜歡敲擊聲:像拍手、打桌子、用東西敲打、而這也是大人最討厭、最想制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