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防熱病 幼童抗夏全面啟動
文:蕭敏慧
端午一過,正式宣告夏季到來;攝氏三十五度高溫將是接下來三個月的白晝常態。大人出汗黏答答,小小孩總是一頭濕漉漉。爸媽應該趁早展開抗夏行動,協助不擅照顧自己的孩子們,如何消暑、防曬、避免長痱子、以及防中暑。
中暑嚴重可致命
「囝 仔屁股三斗火」一點不假。小兒科醫師說,嬰幼兒的身體組織、器官尚在發育中,包括皮膚層的汗腺調節,以及腦部的腦下垂體功能都未完善,所以散熱遠較成年人 差;此外,孩童的體形小,身體表面積大,水分蒸發速度比大人快,加上新陳代謝迅速,出汗量大,水分快速流失等因素,使得孩童比大人更怕熱也更容易中暑。中 暑屬熱病,也可能致命,家長不可不慎。
中暑的初期症狀包括身體發熱、精神不佳、全身無力、沒有食欲、頭痛、肌肉疼痛、昏厥等,嬰兒則容易表現出煩躁不安、哭鬧及發生嘔吐,看起來和感冒很類似。但並不太會出現感冒常見的咳嗽、喉嚨痛、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
發熱不流汗 膚紅而乾燥
醫師說,中暑的典型現象之一是,孩子覺得很熱,但他可能並不流汗;皮膚看起紅紅的,摸起來是熱燙,而且是乾燥的。有時不僅神志昏昏沈沈,甚至不省人事。
這時家長應儘速送醫,並利用撐洋傘或請孩子戴有帽沿且通風的帽子,讓孩子的頭部保持涼快,身體則可用濕涼毛巾擦拭,以協助降低體溫。症狀輕微者,只要移到陰涼的處所,及時補充水分、多休息,讓身體降溫就可改善。
嬰兒排汗差 易長痱子
另一較不嚴重、卻更常見的嬰幼兒夏季困擾,是長痱子,尤以一歲以下嬰兒為多。皮膚科醫師說,嬰幼兒的汗腺發育未完全,排汗的功能較差,加上新手媽媽常擔心孩子受涼,往往幫孩子穿太多衣服,使得寶寶太熱而流汗,偏偏又排汗不佳,造成汗腺阻塞,引起皮膚發炎,就是痱子。
痱子的醫學名稱是汗疹,容易長在皮膚搊摺或經常悶熱的部位,如脖子、腋下、鼠蹊部、膝蓋窩、手肘、前胸、上背等,以及嬰兒包尿布的範圍。一顆顆的痱子會發紅、癢,並有灼熱感,有時因耐不住搔癢而抓傷、感染,就可能變成膿皰。
醫師說,孩子長痱子,應儘量避免直接日曬,一般只要不再流汗,約一兩周,痱子就會自行痊癒;除非是嚴重型的痱子,才需要看醫生服藥或塗藥治療。
通風 透氣 長袖 防曬 忌冰品
因 此,為避免熱傷害,最根本的還是從食衣住行自我保護做起。包括居家環境保持通風;嬰幼兒衣著以透氣、寬鬆、清爽的棉質衣料為宜;如要外出活動,則應穿戴長 袖、長褲,加一頂遮陽帽或撐傘遮陽,防曬效果最佳。對於抗拒穿長袖衣褲的小朋友,一歲以上幼童在進行戶外活動、戲水、游泳前,應選用專用的防曬乳塗抹在臉 部、耳、後頸、四肢等身體暴露部位,並視需要再補充塗抹,以免曬傷。
消暑的飲食方面,應留意經常補充水分,不要等渴了才喝。在飲品的選擇上,營養師提醒,大多數人熱浪下總愛大灌冷飲、冰品,反而愈喝愈渴;尤其幼兒的腸胃功能發育未健全,涼快之後,緊跟著就腹痛、腹瀉。
營養師說,其實冷飲下肚,會一路使口腔、食道、胃的表面急速降溫,附近的微血管隨之收縮,其吸收水分的能力也降低,因而才會「愈喝愈渴」。胃腸道迅速冷卻,也會造成消化蠕動功能暫停,胃腸功能弱的人就容易導致胃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反應激烈的就出現腹痛、腹瀉症狀。
為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喝最解渴且健康的白開水,或者選用含有保護力的優質乳品,並可酌量食用夏日盛產的清熱消暑蔬食,可酌量食用如西瓜、梨、仙草、綠豆湯、冬瓜湯、鮮藕汁等夏日盛產的清熱消暑蔬食飲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