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拼圖
- 先引導看圖案、認顏色,之後自己拼圖也能完成
木質拼圖
![]() | 爬行,對孩子而言很重要!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57 |
掌握關鍵,透視寶寶成長發展
遊戲名稱: 泡泡世界 | 練習目的:提升手眼協調與眼球追視能力,並建立基本的因果關係。 |
適合年齡:7個月~1歲多皆適用。 | |
必備道具:泡泡水和沒有障礙物的活動空間。 | |
如何進行:爸爸或媽媽朝小寶貝的眼前或者不遠的前方吹出泡泡後,讓小寶貝使用手去揮打或拍手將泡泡打破。若小寶貝還不太敢伸手或不知道怎麼玩的話,爸媽可以自己先伸手揮一下當作示範。 | |
注意事項:避免小寶貝拍完泡泡後將手放入嘴巴中造成泡泡水吃下肚子的狀況。 | |
遊戲名稱: 熱狗滾滾樂 | 練習目的:給予前庭刺激輸入、增進上下半身之協調。 |
適合年齡:9個月~1歲多。 | |
必備道具:柔軟的床面或有巧拼的地板上+小抱枕或捲起來成瑞士捲的被單。 | |
如何進行:讓小寶貝抱著抱枕或筒狀的柔軟物,然後在床面或地面上連續翻滾(往同個方向約翻4~5次再翻回來4~5次)。 | |
注意事項:避免地面上有尖銳物品且空間要夠大以免撞到牆壁。此外若小寶貝出現臉色蒼白或不適的狀況就要停止。 |
| |||
![]() | |||
| |||
|
以下手指謠提供大家參考,至少要會幾首喔,可以在說故時適度作為「收心操」!
輔英科大 楊璧琿 收集整理
1.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毛毛蟲
二根手指頭,二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小白兔
三根手指頭,三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小花貓
四根手指頭,四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螃蟹走
五根手指頭,五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蓮蓬頭
六根手指頭,六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打電話
七根手指頭,七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神槍手
八根手指頭,八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虎姑婆
九根手指頭,九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阿彌陀佛
十根手指頭,十根手指頭,變啊變啊變成拍拍手
2.
1什麼1,棍子1。2什麼2,鴨子2。
3什麼3,耳朵3。4什麼4,帆船4。
5什麼5,鉤鉤5。6什麼6,大肚6。
7什麼7,柺杖7。8什麼8,眼鏡8。
9什麼9,汽球9。10什麼10,棍子打棒球。
3.
一根棍子輕輕打,二雙筷子裡外扒,
三人小組愛說話,四個小兵不害怕,
五個朋友力氣大。
4.
給你拍拍手
給你放煙火
餵你吃菠菜
變成大力水手
ㄅㄨ ㄅㄨ
5.
鵝爸爸來了 鵝媽媽來了
點點頭呀 握握手
鵝爸爸再見 鵝媽媽再見
小手擺後面(視情況需要可以再加上一句:眼睛看前面)
6.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
我把頭髮變不見(可自由發揮隨便變都可)
我把手手變不見
我把自己變不見
7.
大大田 種大花 灑灑水 開大花
中中田 種中花 灑灑水 開中花
小小田 種小花 灑灑水 開小花
﹝聲音可由大到小﹞
8.
小花,小花,(一手五指張開,向左右輕輕轉動)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手腕,向左右輕輕轉動)
幾個瓣?(手握拳)
(或由大人握住寶寶的拳頭)
一個瓣,(用另一隻手扳開握著大拇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大拇指)
二個瓣,(然後扳開握著的食指)
(或再由大人扳開寶寶的食指)
三個,(接著扳開中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中指)
四個,(再扳開無名指)
(或由大人扳開寶寶的無名指)
五個瓣!(最後把握著的小指頭扳開)
9..
園裡的蕃茄圓又大 躺著睡覺不說話 來了一隻大狼狗 對著蕃茄咬一口
爸爸看了很生氣 快把狼狗趕出去
10.
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呀、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11.
炒蘿蔔 炒蘿蔔 切切切 包餃子 包餃子 捏捏捏 撒隆巴斯 撒隆巴斯 貼貼貼
12.
五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暗~(吃掉的意思)
四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暗~(吃掉的意思)
三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暗~(吃掉的意思)
二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暗~(吃掉的意思)
一隻猴子盪鞦韆,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用低沉的聲音小小聲)
暗~(吃掉的意思)
13.
一隻小雞嘰嘰嘰;二隻小狗汪汪汪;三隻綿羊咩咩咩;四隻老鼠吱吱吱;
五隻鵓鴣咕咕咕;六隻青蛙咯咯咯;七隻蟋蟀唧唧唧;八隻小鴨呷呷呷;
九隻斑鳩啾啾啾。(動物和聲音可自已創作或幼兒熟悉的)
14.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一個石頭,變成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一個布,抓住小白兔
剪刀、石頭、布,剪刀、石頭,布,
一個剪刀兩個剪刀,我是小白兔
![]() | |
感官+好奇心,小小世界真有趣
![]() | |
不要操之過急!
![]() | |
寶寶避免食用的10項食物
當寶寶從以奶類為唯一主食,進步到可以食用副食品的階段,對新手爸媽而言,無疑是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嶄新考驗──喜的是寶寶成長發育穩定邁向下個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卻也不禁憂心,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才健康?而哪些食物又是容易導致不適的元凶呢?
過敏考量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敏發作的經驗,相信各位爸爸媽媽也不例外。談到寶寶滿1歲前不適合食用的食物,主要可分為「過敏考量」與「成分不合適」兩類因素,雖然是否會過敏因個人體質而異,但在文章的一開始,我們首先要帶大家了解最常見易導致過敏的4項食材:
1 蛋白
雞蛋的營養價值頗高,富含優質的蛋白質,磷、鐵、鈣等多種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D、E、B群等。不過,蛋白中含有易導致過敏的「卵白蛋白(ovalbumin)」、「類卵粘蛋白(ovomucoid)」、「伴白蛋白(conalbumin)」,這些成分經加熱仍難以破壞,對腸胃道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幼兒來說,既不易消化分解且容易導致過敏,因此未滿1歲的寶寶不適合食用蛋白。
聖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淑真建議,寶寶開始食用副食品後,可以先考慮從蛋黃入門,等滿1歲再酌量嚐試一點蛋白,一直到1歲半以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吃全蛋。
2 帶殼海鮮
海鮮也是許多人的過敏原,其中又以蝦、蟹等帶殼海鮮類尤為嚴重,加上海鮮保存不易、容易腐敗變質的特性,所以不適合1歲以下的小朋友食用。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分解新鮮海鮮類內含的組織胺的能力,但由於海鮮變質後組織胺會迅速大量增生,當這些不新鮮的海鮮被吃下肚,過多組織胺還來不及分解就被吸收,很容易因此引發過敏反應。建議倘若家族有過敏體質等疑慮,應等寶寶滿1歲半後、腸胃道功能發育較健全,再開始嚐試帶殼海鮮類的食物。
3 豆類製品
在 亞洲的飲食文化中,不管是豆類(黃豆、紅豆、綠豆、黑豆等)或是豆類製品(豆腐、豆漿、味噌、醬油等),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過,豆 類的成分有易導致過敏的「大豆蛋白」與「凝集蛋白」,再加上內含高量不易消化的寡糖,所以容易導致脹氣並引發寶寶不適。
4 花生
花生具有很不錯的營養價值,不但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脂肪、卵磷脂,還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花生的滋味香濃美味,同時卻也是極為常見的過敏原,保存不當而產生的黃麴毒素更是讓人聞之色變。
楊淑真主任提醒,花生本身含有花生油酸(一種人體必須脂肪酸),人體細胞會利用花生油酸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即為易導致人體發炎的物質之一,建議如果家族有過敏體質的遺傳,在1歲前最好避免食用花生以及其製品。
恐怖的黃麴毒素:
黃 麴毒素又稱為「黃麴黴素」,目前已被證實具肝毒性,食用過量會造成肝臟受損並影響吸收代謝功能,更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其實像豆類、堅果類、五穀雜 糧類等食材若未妥善保存,當存放的時間過長,都可能發黴變質而受黃麴毒素汙染。提醒大家,食物在購買與開封後應盡快食用完畢,若存放較久或有汙染疑慮,最 好直接丟棄。
成份不合適
5 蜂蜜
蜂蜜在製造過程中為避免營養成分受破壞,所以不會經高溫殺菌消毒,其中可能存有肉毒桿菌的孢子,而1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育健全,食用後可能造成肉毒桿菌中毒。
蜂蜜具軟便效果
不過,若撇除1歲前的孩子肉毒桿菌中毒的疑慮,其實蜂蜜含有果糖、葡萄糖、有機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酌量淺嚐一匙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具有軟便的效果!若是身體機能健康的成人、兒童、青少年不妨一試,但若本身是血糖調節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仍應避免食用蜂蜜影響到血糖控制。
6 鮮奶
未滿1歲的寶寶通常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營養來源,這是因為鮮奶含結構較大的酪蛋白分子,寶寶1歲前的腸胃功能還無法完全分解、吸收酪蛋白分子,而腸道分泌的乳糖酵素仍不足以分解乳糖,所以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鮮奶v.s.奶粉v.s.保久乳
不管是鮮奶、奶粉或保久乳,它們的營養成分沒有太大的差別,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製作方式不同──鮮奶是由生乳經高溫方式殺菌,保存期限僅10~14天左右;奶粉則是高溫殺菌後再使用噴霧乾燥製成粉狀(噴霧乾燥會稍稍破壞香氣,所以奶粉泡的牛奶往往不如鮮奶香醇),保存期限可長達1年以上;至於保久乳在高溫殺菌後無菌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不應以鮮奶取代白開水
有時家長希望孩子多補充鈣質,所以用鮮奶取代白開水,讓孩子自由的無限制飲用,但楊淑真主任並不贊同這樣的作法,建議學齡前的兒童一天補充兩杯鮮乳(1杯240毫升)即可,其餘鈣質需求則可從飲食補充,但如果孩子的體型較胖,可選擇低脂或零脂的鮮乳,較不會造成健康負擔。
鮮奶並不適合1歲以下的寶寶飲用
7 皮蛋
皮蛋又香又Q的口感,常讓它成為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涼拌開胃菜。但皮蛋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了一氧化鉛和鉛鹽,鉛屬於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若長期吸入微量的鉛即足以對神經、消化、造血系統造成危害,而且稚嫩幼小的兒童對鉛毒吸收率甚至高達50%,經年累積將可能影響智能發展。另外,皮蛋加工製作時營養價值會略有減損,所以建議家長等寶寶可以吃蛋類以後,仍應讓孩子吃新鮮雞蛋會更營養健康。
8 醃漬食品
稀 飯好消化又營養的特性,常讓許多爸媽選擇以此作為寶寶的入門副食品,可是若在食用時配上重口味的醬瓜、脆筍、麵筋等醃漬醬菜或罐頭,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 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而且從小讓孩子食用過多高油、高鹽、高糖的加工食品,養成重口味的習慣會深深影響日後飲食模式,體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相對 也會比飲食清淡者高。
肉類製品常添加亞硝酸鹽
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抑制細菌生長、固定肉品色澤,所以部分醃漬食品會添加亞硝酸鹽(主要添加在臘肉、香腸等肉類製品),但目前亞硝酸鹽已被證實可能導致癌症,雖然主管機關有限制亞硝酸鹽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但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飲食都應該以天然、新鮮、均衡為主要原則。
高油又高鹽的性質會增加身體器官代謝負擔
9 含香料與色素的甜食
廠商在製作食品的過程中因為成本考量的緣故,會選擇添加化學香料與色素以增加口味與賣相,但小朋友長期食用會增加肝腎負擔,目前已有研究表示,人工色素的黃色4、5號,紅色6、40號,可能引發兒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症狀,而且常吃甜食會增加兒童蛀牙的風險,所以倘若甜食的顏色過於鮮豔、口味過於香甜,都應該盡量避免讓兒童食用。
10 含咖啡因飲料
如 果兒童從咖啡、茶飲中攝取過量的咖啡因,輕則會引起心跳加速、躁動不安等症狀,長期食用更可能阻礙兒童的骨骼發育。楊淑真主任提醒,其實不光是含咖啡因的 飲料,就連市售常見的果汁、運動飲料、碳酸汽水等都屬於高糖、高熱量的飲品,雖然香甜好喝但時常飲用仍有蛀牙和肥胖的風險,所以如果寶寶口渴應該補充白開 水,或者偶爾喝點以新鮮水果現榨的天然果汁,避免接觸含咖啡因的飲品。
家有寶貝的飲食原則
4至6個月大,副食品準備就緒
當您家的小寶貝穩定成長到4~6個月大,此時消化系統功能已有很不錯的發育,家長就可以開始準備讓他嚐試母奶或配方奶以外的流質食物,進入以味覺探索新奇事物的階段。
建議副食品以「流質(清湯)→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固體」的漸進式順序添加,而家長當然也必須視寶寶的適應程度有所調整。目前寶寶僅7個月大的楊主任,熱心和我們分享她的育兒經驗──剛開始寶寶是以米湯、米糊進入副食品的世界,在觀察寶寶無過敏、拉肚子等不適反應後,接著也嚐試了水果泥和蔬菜泥,預備等寶寶年紀再大一點,就可以吃些營養價值高的蛋黃泥。
訓練吞嚥與咀嚼能力
其實副食品除了能替寶寶增加營養攝取外,同時還能訓練吞嚥和咀嚼的能力,剛開始添加副食品,可以少量讓寶寶嚐試並觀察接受度,秉持一次僅添加一種副食品的概念,以便釐清寶寶有無過敏反應。同一種食物持續給予3~7天後,只要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情況,即可繼續給予下一種副食品。
另外,可以試著將食物改放在碗或杯子裡,以湯匙一口一口慢慢餵食,及早讓寶寶習慣和大人相同的進食方式,也能順道訓練咀嚼的能力。
副食品無須調味
如 果爸媽要親手替寶寶製作副食品,完全不需要添加任何調味料,只要讓寶寶吃最清淡新鮮的食物原味即可,或是多添加一點具有天然甜味的胡蘿蔔、地瓜、南瓜等新 鮮食材,就能增加寶寶對食物的接受度。等寶寶滿一歲後,開始可以和大人吃相同的食物,則採用低油、低鹽、低糖、少刺激性的烹調方式,才能吃得更健康又安 心。
楊主任以自己家的寶貝為例,從照顧者的角度觀察,可明顯看出寶寶偏好味道香甜的果泥,但對菜泥卻興趣缺缺,由此可見人的味覺天生傾向喜愛某些香氣或味道,雖然如此,但基於健康的立場還是要讓寶寶均衡、多方面的攝取各種營養。
寶寶飲食「全熟」烹調才安心
寶寶滿1歲後,此時對副食品的適應已經十分成熟,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應秉持質地軟嫩、易消化、避免過多調味、六大類均衡攝取為原則。
除了水果以外,寶寶的飲食皆應烹調至全熟,尤其是肉、肝臟、魚、蛋等食材更要注意,畢竟寶寶的抵抗力較弱,當食物經高溫烹調的同時,一方面也是進行殺菌的工作,才能避免無意中讓病菌隨著半生熟的食物被吃下肚,因而造成感染、過敏、腸胃不適等症狀。
水果也可能是過敏原之一
最常見的過敏原主要來自於蛋白和海鮮類食物,但並不表示蔬菜水果完全不會引發過敏,如柑橘類以及奇異果、草莓等水果,也是容易導致不適的代表之一。建議家長讓寶寶喝稀釋果汁前,至少要以「1:1」的比例摻水稀釋,讓腸胃道有更長的時間適應維生素C和果酸帶來的高刺激性,也能避免出現不適症狀。
![]() | |
父母輔助重點全分析
對於每階段嬰幼兒做到「翻身、坐、爬、站、走」五大粗動作的比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物理治療師蔡意茹根據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王天苗教授於2004年所做的統計表示,以翻身而言,50%以上的寶寶在6個月可以翻得好,95%在9個月能做到。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指出,目前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
5大動作的重要性
觀察幼兒發展最明顯
5大粗動作最能明顯觀察幼兒的發展情況。
一般而言,5大粗動作最能明顯觀察幼兒的發展情況,從中瞭解其發展順序;此外也可藉由粗大動作來檢視腦神經是否依正常速度發展。陳慧如醫師指出:「有一些疾病像腦部問題,會先反應在粗大動作上,例如:8個月寶寶還不會翻身或坐等,就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神經發育異常等情形。因此,粗大動作明顯落後的小孩須檢查是否有腦神經發育的問題,可能與腦部先天性發展異常、早產或與其它先天性症候群有關。
蔡 意茹治療師補充:「翻身、坐、爬、站、走等動作,與神經、骨骼、肌肉的發展有關。」如果都發展成熟,孩子會逐漸做到這幾個動作,但並非完全按這順序發展, 根據蔡治療師的觀察,有些幼兒先會站、會走、才會爬;不一定是先爬、才會站和走,最主要是依孩子的年紀來瞭解他會出現哪些移行能力。
不過原則上,多數寶寶還是會先翻身、接著是坐起來,慢慢學會站和走。而這幾個動作對幼兒來說,是最早探索環境的方法,從翻身開始,他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像仰躺,只能看到天花板或眼睛上方的視野。而當他開始坐、爬、站時,視野高低也就不同,與環境產生更多的互動。
整體來說如果不是明顯的落後,在之後還能追得上來,陳慧如醫師舉例說明,一般是6個月大的寶寶會翻身,而寶寶卻到9個月才會翻身,發展稍微慢一點,家長要注意孩子之後是否有協調、感覺統合等問題,或合併其它精細動作或語言發展問題。
發展不好的因素
多為刺激不足造成
倘若五大動作發展不好,陳慧如醫師表示:「首先要排除腦神經方面的問題,包括腦部的先天性發育異常,或腦部曾受傷、甚至腦部發炎像腦膜炎等。」另外,也可能是合併其它基因症候群或一些代謝問題。
除此,骨骼、肌肉發展不佳也會影響5大動作發展,但是要經過醫師的鑑別診斷,例如脊髓肌肉萎縮症,是因支配肌肉的脊髓神經出現問題,導致粗大動作發展落後或退化。不過,也有部分發展不佳的原因是刺激訓練不夠,像有些家長怕孩子哭,經常抱著或背著他,減少他練習爬的機會。
孩子的5大 動作發展不佳,依據蔡治療師的臨床經驗,造成原因多半是刺激不足。尤其現在少子化,父母很寶貝孩子,有時候寶寶因為趴著不舒服而哭泣,家長常會立刻抱起來 安撫,沒有讓他有學習翻身、坐、站的機會,漸漸的孩子的骨骼系統無法發展成熟,也變得愈來愈沒有力氣,更不喜歡動,蔡治療師指出:「甚至有些家長認為等孩 子大一點就會自己走,但其實為錯誤觀念。」
幼兒發展的5個大動作
動作1》翻身
時間:4~6個月
翻身,是寶寶坐起來的前置動作的重要發展,也代表神經、骨骼、肌肉等部位漸漸發展成熟。通常翻身的順序是從趴著變躺著、再從躺著變趴著,不過並非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如此。另外,4個月大的寶寶會有點側翻,但不見得翻得過去,陳慧如醫師提醒:「這時期父母要特別注意,別讓幼兒翻身的瞬間就不小心從床上掉落。」
當寶寶翻身的同時亦在練習動作協調,蔡意茹治療師解釋:「開始翻身先是未分節式翻身,手和腳一起往同一邊倒。6個月時,才是分節式翻身,也就是由手先動、再腳動;或腳先動再換手。」
狀況題
小手容易卡住
給孩子多一點訓練、帶著他做。
在寶寶1~2個月大時會出現「不對稱的頸張力」反射。陳慧如醫 師解釋,通常「不對稱的頸張力」反射消失,寶寶才有辦法翻身。此反射是原始反射,出生時腦部即具有。但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發展逐漸成熟,此反射也會漸漸消 失,這時寶寶才會翻身。因此,當寶寶翻身時手部卡住,不一定與他左右手的力量有關。原則上,如果他的腦部已經發育成熟讓他能做這個動作,只要大人稍微幫忙 即可。
有時寶寶剛開始翻身,可能技巧不夠成熟所以不知怎麼翻而壓住手,蔡意茹治療師指出:「可以給孩子多一點訓練、帶著他做,有時他會從錯誤中學習,慢慢愈來愈好。」若到6、7個月翻身時還會卡住一隻手,不妨觀察寶寶平常能否自己撐起來?是否他的手部比較沒力?並留意他的神經、肌肉或骨骼是否有問題。
爸媽的輔助重點
讓他多趴著玩、別穿太厚
父母在輔助寶寶翻身時,建議讓他趴著,當他趴著時頭部會想抬起來,此時可訓練軀幹的肌肉力量,且他可自行控制力道。因此,當寶寶的肌肉力還不足而難以翻身時,陳慧如醫師指出:「不妨在他醒的時候多讓他趴著玩。」另外,在秋冬季節,別讓孩子穿衣服太多或太厚,以免阻礙寶寶翻身的動作,倘若寶寶的身材較圓,可以協助寶寶將壓在身體下面的手往上舉,讓他比較容易翻身。
此外,父母在訓練寶寶時,蔡治療師建議:「可以將他放在被單或大毛巾上,讓他微微側身,藉由一些力量讓孩子翻向另一邊。」也可利用在床上或地上練習時,父母帶著他的手跟腳,一起往同一邊翻。
動作2》坐
時間:6~8個月
坐得穩,陳慧如醫師分析:「代表寶寶的頸部發育慢慢穩定,其骨骼、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也表示軀幹愈來愈有力氣。」一般而言,當孩子6個月開始坐時,需要大人扶著、撐著,蔡意茹治療師指出:「差不多在7~8個月才會獨立坐。」
6個月寶寶還無法坐得很穩,通常需要支撐,因此視孩子的發展與能力,不建議讓他坐太久。到了7個月,寶寶比較撐得住自己,不過仍可能往右或左倒、甚至身體往前傾,大概到8、9個月才會坐得穩。
狀況題
別讓孩子坐超過半小時
在非自然的坐姿,像是將幼兒放在嬰兒推車或汽車座椅上,不建議超過半小時,以免造成孩子脊椎側彎,陳慧如醫師指出:「甚至有父母長時間將孩子放在布做的搖籃上,這也會讓脊椎側彎得更厲害。」
爸媽的輔助重點
營造安全的環境
至於父母的輔助,寶寶5~6個月練習坐、還在學習撐住身體的階段,可以坐在寶寶的後面或前面,手扶著他的骨盆或腰部,幫助他坐穩。蔡意茹治療師解釋:「如果孩子坐得較穩,可以讓他一隻手、一隻手試著玩玩具。」若他坐得更穩,父母的手可以偶爾放開一下,觀察他坐的情況,如果不穩再趕緊將他穩定住。
當寶寶練習坐的時候,大人應在旁陪伴,千萬不可讓寶寶單獨坐在床上,以免他從床上滾落。另外,幼兒坐在地板上,可以在地板舖個墊子以免他倒在地上、撞到地板而受傷。一般而言,6個月的孩子仍坐不穩,陳醫師建議:「可用大毛巾、棉被等包圍住他,做為安全輔助。」
放玩具在他面前,讓他抓握
在爬行的發展,一開始孩子先採取俯爬式。
寶寶4個月時,由於他的小肌肉已經發展了,會想試著抓取物品,因此家長可以拿一些鮮豔的玩具在他面前移動,讓他抓握;到了6、7個月則可以將玩具放在他的前面,讓他主動抓取,同時訓練手眼協調的機會。
動作3》爬
時間:8~9個月
在爬行的發展,一開始孩子會先採取匍匐前進的俯爬式,再逐漸變成四肢跪著的狗爬式。有些父母發現寶寶是運用手部力量撐著往前爬,擔心他的腳部有問題,對此,陳慧如醫師解釋:「其實,寶寶在這階段的腳部力量發展尚不足,若父母排除腳部問題,不妨讓他多練習,漸漸地他會找到手腳協調的姿勢。」像有些孩子剛開始爬,因為手的力量較大所以往後退;也可能因一邊的手腳力量比另一邊大,造成他轉圈圈。
蔡意茹治療師進一步說明,有些孩子因為手腳力氣不夠,無法撐起整個人的身體所以不喜歡爬行。也有孩子在爬行時,剛開始是同手同腳爬,後來才慢慢學習對側手腳爬,而這都是早期動作協調的開始。
狀況題
一隻腳留在後面,先觀察
有 時寶寶在爬行時,父母會發現他有一隻腳留在後面,先別擔心,觀察是否逐漸變成兩隻腳在出力,蔡治療師指出:「如果經過一、兩個月的觀察,仍是只有一隻腳留 在後面,建議先讓醫師檢查,確定該隻腳是否有其它骨骼方面的問題。」若確定沒問題,不妨讓寶寶自由的爬,不過前提是他的兩側手腳是對稱、力量發展沒有問 題。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2.5月號
![]() | |
孩子就是坐不住?
![]() | |
何謂書寫能力?
![]() | |
學習咀嚼是寶寶的大事!
![]() | |
我家有隻「懶惰蟲」!
![]() | |
如廁訓練前孩子的行為評估以及觀察指標
![]() | |
如何疼孩子不會寵過頭?
|
|
抽象&具體的意義連結
第二部 5~8個月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 參考資料/《不要低估你的孩子》信誼出版 化妝髮型/蘇貞妮 攝影/陳炳煌 演出/媽媽小兔&寶寶小粉圓
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5~8個月的寶寶,由於已經在前一階段(0~4個月)建立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肢體行為進展快速許多、變化很大。此外,她也提醒,許多的社交、認知和語言,都是與大小動作密切聯結著,建議父母多加觀察與留意。
-----------------------------------------------------------------------------------------------------------------
5個月Baby
大動作:加強上半身穩定度
此時的寶寶已能坐著,穩定度仍不夠;腳能向著身體前方,但仍會微微縮著。張慧敏治療師表示,5個月嬰兒的訓練重點在於頭頸部的肌肉控制和上半身的穩定;雖然已經較前階段有進展,但不夠熟練和持久,因此仍需練習。
引導小提醒
建議媽媽可面對寶寶(側坐姿),手腳分別在寶寶身體前後;手拿小物在其平行視線前方搖晃而吸引注意,以訓練頭控和穩定度,另一手腳在背後保護著。
小動作:抓取的精準&效率
當發現寶寶躺著會手抓奶瓶、或開始用手把東西放入口中時,代表他發揮探索本能,更顯示出已具備「抓」和「放」的肢體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期最需要的,即練習並調整拿(抓)取物品、使用手掌的精準度,將有助於提升未來執行細部動作的效率。
引導小提醒
「給予和取走」遊戲:媽媽將小物放在寶寶手上,再把他手掌打開、取走物品;或在他面前擺放各種材質的玩具,讓他自己做抓放動作。切記勿責備孩子亂丟。
建立關係‧表達情感
社交:藉由聲音區辨親人友善與否;也能夠擴展親近者(親戚)人際關係。
認知:會專注於眼前物品,如餵奶時主動輕拍奶瓶;能揮動手腳以吸引他人注意。
語言:部分寶寶已懂情緒表達,因此會觀察父母的唇型和聲音,模仿而發出單音。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多花時間和寶寶玩遊戲,如「你丟我撿」或「大拇哥、二拇弟」,除了練習手部(肩膀到手指)動作外,還有助於表情(大笑大叫)訓練。
-----------------------------------------------------------------------------------------------------------------
6個月Baby
大動作:腹部&四肢更有力
當這時候的寶寶呈現趴姿時,肚子能稍微離開地面,代表他的雙手肌肉和骨骼已經發展地較有力量。因此,張慧敏治療師表示,寶寶不但趴著可以支撐,就連坐著時,也能夠自我用手支撐一段時間。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抬高寶寶屁股,使其變為四足趴姿,以訓練肚子力量,為之後的爬行做準備;另外,還可抱他飛高高,再慢慢放下來,讓腳掌貼地,整隻腳往下略壓,使其稍微感受身體重量,以訓練寶寶腳承重的能力。
小動作:強化手口的密切關係
6個月大寶寶能較熟練地坐著喝奶,甚至比躺著喝奶還好,代表其手部和頭控動作更為精確。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的寶寶延續之前的抓放,更願意且主動伸出手來抓取物品,並放入口中吃或探索。
引導小提醒
由於寶寶手指不夠靈活,建議提供一些長條食物(餅乾),促使他抓起來入口隨便啃;最初可能對不準,久了後便能連結食物、手和口的關係與位置。
親疏關係的建立
社交:對父母有親切回應(如捏臉、抱),懂得分辨誰是陌生人而有所抗拒。
認知&語言:能透過動作和語言與周遭做連結,如「叫名反應」,寶寶會對叫喚自己名字的聲音有反應。因此,可幫助他認識環境事物的名稱與概念。
引導小提醒
可玩「命名遊戲」,父母和寶寶一起幫四周的小物取小名,輔以手指動作,如這是車車、那是小貓妞妞等;但切記不要取太多小名,以免造成寶寶思考混淆。
-----------------------------------------------------------------------------------------------------------------
7個月Baby
大動作:承重&姿勢的變化
7個月的寶寶會有很自然的單邊承重能力,有的還能順利地匍匐前進。此外,張慧敏治療師表示,當寶寶躺著時,偶爾會把頭微微舉起來;父母可在其眼前拿玩具,鼓勵他轉換姿勢(躺、翻、側躺到坐)去伸手拿取。
引導小提醒
當寶寶呈趴姿,父母可把東西丟到更遠處,鼓勵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撿回來;或把玩具360度轉,鼓勵他往前爬、頭微微抬起,並運用手部力量去拿東西。
小動作:左右邊的連續動作
這時候的寶寶逐漸具備三種能力:一,跨中線,會把物品在左右手間互換;二,容器概念,了解要把東西放入桶子內而非隨便丟;三,身體被輕推或需以單手向遠處取物時,可用另一手撐住身體,即自我保護的反射能力更加熟練。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以遊戲連結三種動作,做為練習:引導寶寶從左邊遠處伸手取物,交換拿給右手,再把東西放入右邊遠處桶子內。
語言&認知的意義連結
語言:能發出舌頭在唇齒間的氣音,如ㄉ、ㄊ,逐漸和物品做有意義連結。
社交&認知:將人事物和語言緊密連結,如「寶寶想要媽媽抱抱」,邊做動作,邊強調發音和嘴型,也讓寶寶對自己(寶寶)、動作(抱)和語詞串連完整概念。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藉由玩「鏡子遊戲」,讓寶寶觀看鏡中自己,父母叫著名字「誰在鏡子裡?是小英喔!」引起反應,進而幫助寶寶建立「自我」觀念。
-----------------------------------------------------------------------------------------------------------------
8個月Baby
大動作:移動與轉位的結合
這時的寶寶在面對想要的東西時,更會想辦法藉由「轉位」能力去獲得,如小狗爬動作,同時運用到趴、支撐和手腳移動。所謂「七坐八爬」,張慧敏治療師建議,應多鼓勵他橫衝直撞,練習有效率轉位與爬行移動。
引導小提醒
在寶寶眼前放些可滾動的球或圓柱體(別太近) ,讓他一碰就會往後滾,接著去追,進而訓練到各種動作轉換和有效率的移動能力。
小動作:雙手肌肉的精細協調
8個月寶寶開始會敲敲打打,父母忍受噪音之餘,會發現寶寶有「一手穩定固定東西,另一手敲東西」的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這代表其肩關節的穩定度足夠,再來就能引導他玩一些更需要手部肌肉協調的物品。
引導小提醒
堆疊積木是很好的訓練。這代表寶寶的身體需先穩住,然後一手固定某塊積木,另一手拿另一塊積木往上疊高。這需要更精細的動作,有賴穩定和協調性。
探索動作的意涵
社交&語言:7個月和8個月寶寶的社交能力差不多,以觸碰為主(如摸臉)。父母可在做相關動作時,邊向他說「你在向媽媽說Hi嗎?」加強連結性。
認知:自己會有拿取食物並送入口中吃掉的能力,對食物的相關概念更為清晰。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藉由進食時間,鼓勵寶寶玩食物,幫助他認知和練習食物的特性、餐具的使用、怎麼吃等等,了解這些平日飲食動作背後的意義。
-----------------------------------------------------------------------------------------------------------------
張慧敏治療師
現任/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
經歷/童綜合醫院精神科專任職能治療師
國軍門診中心兼任職能治療師
萬芳醫院復健科兼任職能治療師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早期療育組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原文刊載於201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 |
自由的定義
NG | OK |
不要過去踩水 | 注意!這邊有一攤水,腳抬高跨過去。 |
不要把水杯的水打翻了 | 示範給孩子看「像媽媽這樣,雙手拿著」 |
不要跑超過那個邊界 | 就在這裡玩 (明確指出範圍) |
![]() | |
閱讀,非關資質的好習慣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72
Chapter 1‧孩子腦部是這樣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