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新知 (3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口水流不停

面對可愛的小寶貝,做媽媽的有誰會不想親親他的小臉蛋呢?然而有
時媽媽就是想親不敢親呀——還不是爲了那可怕的,粘粘的,濕濕的,長長的口水嘛。其實,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要瞭解了寶寶爲什麽會不停地流口水,相信年輕媽媽就不會煩惱,不會皺眉頭了。

為什麼口水流不停?

剛出生的新生兒,分泌的口水量其實不多,「約僅有50c.c,僅夠滋潤口腔」,等到寶寶到了3~4個月大後,隨著生理需求發展與成長發育,1天約可分泌出200c.c左右的口水量。

一般來說,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唾液之所以滴滴答答流不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唾液腺發育,口水分泌旺盛

由腮腺、舌下腺、頷下腺所組成的「唾液腺」,是寶寶口水的製造、分泌來源。多數寶寶在3~4個月大後,隨著唾液腺體發育漸趨完整,腺體分泌也就越來越發達。

2、吸吞不協調,口水容易外溢

對正步入副食品餵食階段的寶寶來說,由於口腔肌肉協調能力開始從單純的「吸」,開始進接到較複雜的「咀嚼」與「吞嚥」,在寶寶吞嚥口水的功能尚未熟練,口腔吸、吞的肌肉功能還無法協調時,口水很容易從小Baby淺淺的口腔外溢蔓延。

3、餵食副食品,口腔刺激變多

依照對於營養的需求,小嬰兒到了約4個月大後,必須要開始接觸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食物。當食物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寶寶好奇心增加,會吸吮指頭或拿物品往嘴裡放,寶寶口腔內的唾液線也會因受到多方刺激,分泌較多口水。

4、乳牙新萌發,口腔再受刺激

口水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

潤滑作用

當寶寶剛長牙的時候,牙齦組織難免有腫脹疼痛感,而牙尖又比較嬌嫩,此時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防止牙齒周圍發炎症狀的出現。

清潔作用

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潮濕和清潔,也可以對寶寶剛長出來的小牙起到清潔的作用,防止蛀牙的形成。

促進作用

口水可促進寶寶味蕾的發育,從而提高寶寶的食欲;也可促進嘴唇和舌頭的活動,使寶寶盡早會說話;更可促進吞咽動作的成熟與完善。

壞處

★常換洗衣物

寶寶經常流口水的話,不僅會把臉弄得很髒,衣服上也會很髒,渾身濕答答的,所以要常常換洗衣物。

★皮膚受損

由於口水偏酸性,裏面含有一些有腐蝕性的消化酶,寶寶的皮膚又比較稚嫩,所以一旦口水流出接觸到寶寶的嘴角、臉頰等部位,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發紅等症狀。(EX:口水疹)

口水寶寶的日常護理


當寶寶流口水時,爸爸媽媽應該做一些適當的日常護理:

◆注意不要隨便捏孩子的臉頰,以免刺激唾液腺而讓流口水流得更多
◆口水屬弱酸性,對寶寶的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嘴巴周圍的皮膚要經常用溫水洗淨,也可塗一些嬰兒專用護膚霜,並記得勤換圍兜
◆若寶寶的皮膚已變得紅腫,應遵照醫師指示以皮膚藥膏塗抹患處,一天二次,2~3天後即可見明顯改善。
◆定期帶孩子進行口腔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如果已逾兩歲,仍會持續性的流口水,尤其若併有一些生長發育上的異常的話,應該找醫師檢查評估,看看是否有肌肉神經系統上、或是顏面口腔構造上的異常。

寶寶流口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有時小毛病卻隱藏著大問題。尤其是小小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不適,唯有靠照顧者的細心觀察,才有辦法正確地解讀小小孩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的意義,也唯有如此,小兒的不適及健康上的問題才不致於被我們所忽略掉。



資料來源:孕婦育兒資訊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開0~3個月寶寶的睡眠問題


採訪/高子晶
諮詢/栽培兒童健康中心執行長周怡宏醫師
             資深專業保母.保母工會講師王美智
網友媽媽意見/BabyHome討論區


很多人都將那些不好好睡覺又愛哭鬧的小寶寶稱為磨娘精,其實,這些小磨娘精也是情非得已,畢竟要適應這個新世界總是需要一段時間。而根據小兒科醫師指出,0~3個月的寶寶睡眠周期還沒有建立,所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需要爸爸、媽咪和他一起努力喔!
 
1002名小寶寶睡眠調查結果公佈
調查時間:98年1月
調查對象:產後媽媽作答
調查媒體: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
有效樣本:1002份

您的寶寶在出生前三個月內(0~3個月)是否曾有睡眠問題?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將近7成4的寶寶偶爾或經常會出現以下各種睡眠問題,可見得如同專家所說,小寶寶的睡眠生理時鐘並不是一出生就能馬上建立,要適應新的世界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只要媽媽有耐心,並且善用技巧,總有一天您還是有機會一夜好眠。
 
而那些2成5的幸運媽咪,恭喜您能擁有乖乖睡的貼心小寶貝,不過,要提醒您應將好的睡眠習慣繼續維持下去,避免寶寶較大後產生不同的睡眠問題。 

您寶寶的睡眠問題是:(作答總份數736份)
媽媽最困擾的前三大問題分別是:睡不安穩(含中途醒來哭)、日夜顛倒、很難入睡(含睡前哭鬧),所以,如果您家的寶寶也是磨娘精一族,那麼別擔心,因為您不是特例,有很多媽媽和您一樣都有睡眠不足的辛酸史。

找尋影響睡眠的問題點

1.有時連睡幾小時,錯過喝奶時間
原因是:
周怡宏醫師表示,如果小寶寶前次喝的奶量不多(尤其是母奶更易消化),同時寶寶已連睡超過4~5個小時(母奶寶寶則不要超過3~4小時),此時就有需要把寶寶搖醒餵他喝奶;但如果寶寶只是比平常睡久一些,媽媽就無需刻意把他叫醒。
 
另外,如果寶寶是配方奶寶寶,建議可將半夜那一餐的夜奶在滿月後慢慢改掉,因為配方奶對寶寶來說沒有母奶那麼容易消化,半夜多喝一次夜奶,反而會增加寶寶腸胃的負擔,進而影響寶寶睡眠。
 
2.很難入睡(含睡前哭鬧)
原因是:
畢竟寶寶才剛出生幾個月,對於周遭的環境都還不習慣,加上生理時鐘尚未建立,容易有睡前哭鬧或不好入睡的表現,資深保母王美智表示,新手父母要做的就是增加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更快適應這個新環境,慢慢地等家長更了解寶寶的喜好及作息後,這個問題就比較不會發生了。
 
3.日夜顛倒
原因是:
出生1個月內的寶寶每天約有16~18小時都在睡覺,1~3個月大時則約需14~16小時的睡眠時間。最重要的是,0~3個月的寶寶還沒有建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時鐘,所以,白天也是他們主要的睡眠時間,必須一直要到3個月之後,日夜顛倒的問題才會慢慢減緩。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6週大時的最長睡眠時期會在晚間出現,但是醒著最長的時期在3個月大時,仍不一定在白天出現,要到4~5個月大時才會在白天出現最長的醒著時期,可見大人眼中的日夜顛倒,在小嬰兒時期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
 
4.睡不安穩(含中途醒來哭鬧)
原因是:
寶 寶睡不安穩很大的主因都是外在環境不理想,例如太熱、太冷、太吵等,有些時候也可能是肚子餓了醒來要喝奶,所以,解決掉這些問題,寶寶就可以睡得比較舒 服,比較不會中途醒來。另外,周怡宏醫師表示,夜間睡不安穩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生理原因,即因小寶寶腸胃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常會有腸絞痛出現,最易發生在6 週大以上的寶寶身上,一直要到4個月大之後才會消失。

5.
睡眠時間短而片段
原因是:
剛 出生幾週的寶寶,睡眠頻率還沒有規律性,隨時都可能睡睡醒醒,另外,有些時候寶寶看似醒了,事實上他們是半夢半醒並沒有真正的醒來,約需到一個月大之後, 一天之中才會有2~3個小時集中醒著的時間,而睡眠長度也可能拉長到3~4個小時一次,可是,每個寶寶的生理狀況都不同,有些小寶寶即使到了3個月大依舊 呈現零散的睡眠時間,不一定能夠集中醒來幾小時,再集中睡上幾個小時。
 
6.其他,例如:只肯被抱著睡、很容易便便需要常換尿布……
原因是:
被 抱著時小寶寶可以聽到媽媽的心跳、媽媽溫柔的聲音、聞到媽媽的味道,所以,有很多小寶寶喜歡被抱著睡的感覺,但是,抱著寶寶睡媽媽可能很快就會得媽媽手, 而且寶寶也無法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所以,美智保母認為,最好不要讓寶寶養成被抱著睡覺的習慣,否則日後要戒掉此習慣,反而更麻煩。
 
另 外,出生一個月內的母乳寶寶,便便次數一天6~8次不等,如果加上尿濕,感覺上好像整天都在幫寶寶換尿布,所以,有些媽媽也覺得換尿布、清洗小屁屁多少會 影響寶寶的睡眠,不過,這也是暫時性的生理狀況,通常寶寶3個月大後,腸胃道更加成熟,便便次數就會減少,時間也會慢慢固定,干擾睡眠的情況就會解除了。
 
為什麼寶寶沒辦法一覺到天亮?

上 面所述的各種小寶寶睡眠問題,有絕大多數都是正常的生理發展,或者只是暫時的現象,只要家長多閱讀有關嬰幼兒的書籍或請教醫師,就會知道這些「睡眠問題」 是必經的過程,所以,除非有太過異常的狀況,否則家長不需要將它視為「有問題」,而是合理的接受它,然後運用一些改善技巧,讓寶寶睡得更好。
 
因此,周怡宏醫師從睡眠生理發展的學理上分析,媽媽面對3個月之內寶寶的睡眠習慣,還不需要有類似對待大孩子的要求,例如要求白天一定要醒著玩遊戲、晚上睡覺、或是一躺下來很快就要能入睡等等,因為這並不是多數小寶寶做得到的事。
 
★少焦慮、多記錄
針 對寶寶無法一覺到天亮,美智保母表示,如果媽媽能夠提早洞察出嬰兒的需求,而且不要對小寶寶的一舉一動過於緊張及焦慮,寶寶睡眠問題發生的機率就會比較 低。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感覺上專業保母帶的孩子,睡眠情況似乎比較穩定,原因就在於專業保母對於育兒已經很有經驗,少了摸索階段,例如知道穿太多寶寶很快 就會熱醒、餵奶姿勢不對寶寶會脹氣等等,因為事前排除了問題,寶寶當然可以睡得比較安穩。
 
美智保母建議,新手父母可以利用記錄的方式,來注意寶寶喝奶、睡覺的週期,並將觀察到寶寶容易入睡的模式也記錄下來,一段時間後相信就比較能掌握孩子的習性。
 
寶寶生病了嗎?
有極多數的寶寶睡不好都是後天環境以及父母不當的期待所造成,並沒有病理上的問題,所以,家長可以先透過改善環境的方式來處理,看看是否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方法都試過了,寶寶還是經常哭鬧或是睡不安穩,也可以再觀察寶寶是否有病理徵兆。
 
有少數小寶寶睡不好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腸胃問題,包括便秘、脹氣、腸絞痛。
 
便秘如果寶寶超過2~3天都沒有排便,而且排便時便便很硬、排便困難,那麼很可能是有便秘問題。
 
脹氣寶寶喝奶時經常會吸入空氣,所以也很容易產生脹氣。爸媽要分辨寶寶是否脹氣,可以觀察寶寶小肚子是否圓鼓鼓的,此時如果用手輕叩會有類似擊鼓聲,那麼幾乎可以確定是脹氣問題。
 
腸絞痛4個月內的寶寶,如果經常固定在夜晚某個時間(最常在晚上10點到半夜)哭鬧不停,而且哭聲兇猛,四肢用力伸直,也很有可能是腸絞痛。
 
當家長發現寶寶有上述三種疾病的可能性,應先請小兒科醫師診斷,必要時需使用藥物治療。此外,本篇專家及網友媽媽們也提供了一些生活照護的技巧,可改善這些病理性的問題,以下將有詳細的報導。
 
腸胃問題改善小秘方

如何改善小寶寶便秘?
1.喝配方奶寶寶要先確認牛奶沖泡濃度是否正確,以及平時可讓寶寶多喝一些開水來避免便秘。
2.按摩寶寶的肚子,增加腸胃的蠕動,按摩力量要讓肚皮約下凹一公分才有效。
3.盡可能多餵母奶,減少配方奶哺餵。
4.詢問醫師意見後,配方奶寶寶可考慮更換奶粉品牌。
 
如何改善脹氣?
1.使用成份天然的薄荷油或消脹膏,來按摩寶寶的腹部,幫助寶寶放屁。
2.喝完奶後,把寶寶抱直拍背,讓寶寶打嗝。
3.學習正確的餵奶方式,減少寶寶喝奶時吸入過多空氣。
4.選擇合適的奶嘴頭,孔如果太大容易吸入較多空氣,太小也會因太用力吸奶而吸入過多空氣。
 
如何改善腸絞痛?
1.讓孩子橫趴在大人前臂上輕柔拍背,或揉揉肚子。
2.幫寶寶洗個澡。
3.幫寶寶按摩,協助他放鬆。
4.將寶寶直立抱起來做肌膚接觸,這樣能讓他感覺比較舒服。
5.4、5個月後絕大部分的寶寶自然就好了。
 
睡眠習慣應該及早訓練

雖然小寶寶睡眠生理時鐘尚未建立,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家長可以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進行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計劃。
 
越 早建立寶寶睡眠韻律,媽媽就可以早日脫離睡不飽的苦海,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訓練,那麼寶寶可能會拖比較久才會出現規律的睡眠習慣,甚至較大之後的孩子仍會 產生其他的睡眠困擾,這就像刷牙習慣的養成,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建立寶寶正確的刷牙習慣,等到較大之後才要孩子去做改變是不容易的事。
 
寶寶睡得好 健康又聰明

周 怡宏醫師表示,嬰兒在睡眠中能夠恢復消耗的體力,就像把用完的電池再次充電一樣,而與人體生長所需最有關係的生長激素,尤其是在睡眠沈睡階段時分泌最多, 睡眠時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清醒時高達三倍或以上,因為有了睡眠中提供的足夠生長激素,才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寶寶也才能健康地成長。
 
此外,睡眠也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激素,此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並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加強蛋白質合成等,因此,睡眠與寶寶的發育成長及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所以,如果寶寶長期睡不好,生長發育就會受影響,甚至國外的研究也指出,睡眠不足的嬰兒,專注和集中力都會比較差。此外,寶寶的免疫力也可能因而下降,生病的機會也會增加。
 
★不是寶寶有問題,是爸媽受不了!
很多時候爸媽反應寶寶有睡眠問題或是寶寶不肯在半夜睡覺,其實,這些感受都是因為爸媽本身受不了這種沒有章法的睡眠方式。
 
因 為大人只要二、三天睡不好,就會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的問題,但是小寶寶往往要到4、5個月之後才會拉長夜晚睡覺的時間,幾個月下來,爸媽因長期睡不好, 身體和心理都承受很大壓力,不過,幸好時間是可以改善一切的,只要爸媽能依循訓練寶寶睡眠的方法,相信總有一天您和寶寶都能夠一夜好眠。
 
如何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

利用光線給予日夜變化白天時可以多和寶寶互動,並保持自然明亮的光線及聲音,午睡時也不需要將光線調得非常暗,而晚上睡覺時則保持昏暗環境,即使寶寶在半夜醒來,也要保持安靜及昏暗,使一切聲音、活動減到最低。
 
改掉錯誤的哄睡習慣當寶寶出現睡意時,就將他放在固定的小床並安撫他自行入睡,不要抱在手上等睡著了才放回床上。如果寶寶睡到一半突然醒來,如沒有明顯的哭鬧,家長只要在一旁輕聲安撫,不要立即將寶寶抱起來。
 
舒適的睡眠環境一張柔軟適中又非常透氣的床墊、通風良好的空間、不要太冷或太熱、不要突然有巨大聲響,這些都可讓寶寶的睡眠品質加分。
 
改變和大人同睡的作法周怡宏醫師表示,與母親同睡的嬰兒容易因為擁擠、悶熱以及餵奶等情況而睡不好,有不少的研究認為,母嬰同睡是引起睡眠障礙的原因之一,建議將孩子的床靠擺在大床邊,餵奶時方便,又不至於彼此干擾。
 
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美智保母建議,對於那些特別怕吵的寶寶,可以在房內播放水晶音樂或鋼琴輕音樂,減少外面聲音的干擾,如此可讓寶寶覺得放鬆、睡得更好。
 
固定的睡眠儀式周怡宏醫師提出以下一些建議方法,媽媽可以視個人需求調整項目,但是每次睡覺前(尤其是晚上),一定要依照你家寶寶固定的睡眠儀式,使寶寶產生習慣性。
 
選擇你跟寶寶習慣的睡眠儀式,並在每天睡前持續做:
睡前散步 睡前洗澡 睡前全身按摩 給予陪伴心愛物 睡前換上睡衣 帶到固定的睡覺房間 關暗燈光並打開小燈 有睡意但未睡著就把寶寶放在床上 陪伴在旁但不抱撫 睡前講故事 睡前唱首歌 睡前聽柔和樂曲
 
媽媽應維持平和的情緒美智保母表示,即使是小小孩也可以查覺大人的情緒或語調,所以,平時照顧寶寶時,說話頻率略放慢、動作輕柔,寶寶醒來時多和他說話,都會讓寶寶覺得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也睡得比較安穩。
 
順應寶寶的生理時鐘如果寶寶真的不想睡,媽媽也不需要太勉強,因為安撫半天如果最後寶寶還是不睡,媽媽反而更累,所以,順應小寶寶的生理時鐘,當他想睡時讓他睡飽些,當他不想睡時就好好陪他玩一會兒。
 
增加白天運動量小小孩的運動指的是被動式的運動,也就是媽媽可以幫寶寶在白天多活動肢體;另外,寶寶醒著時多帶他四處看看,因為眼睛能幫小寶寶消耗1/4的能量,所以,白天增加視覺刺激也有幫助。

 
★BabyHome媽咪網友經驗分享
‧因為寶寶有時會被他自己的小手抖動給嚇醒,所以,白天看得到的時候會讓他趴睡,這樣至少他白天會睡得比較安穩。
 
‧我覺得這是孩子必經的過程,大人總是要多忍耐,而且白天非要他醒著一直玩也是很困難的,所以,乾脆不要勉強他,大人找時間能睡就睡。
 
‧寶寶每次洗完澡後,我會幫他做5~10分鐘的嬰兒按摩,效果很不錯喔!可以讓他情緒更安穩,睡得更香。
 
‧我都習慣在晚上8點至8點半之間幫他洗澡,然後再讓他聽一會兒音樂,並餵他喝完牛奶後,關掉所有大燈,安靜陪他一會兒,寶寶慢慢地就睡著了。
 
‧剛開始一直覺得寶寶這樣的睡眠習慣很不行,於是試了一堆方法,不知是否沒做對,結果好像成效也不大,最後是寶寶四個月大之後,自己就調整成晚上可以長時間入睡的習慣。
 
‧我們家隔音效果很不好,寶寶半夜一哭就會吵到其他家人,因為怕他哭,我隨時神經緊繃,真的是痛苦的要命。不過後來知道很多媽媽都和我有相同的困境,就覺得自己不是最倒楣的那一個,所以,希望寶寶再大一點,一切問題就會改善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丟掉家中的學步車】

學步車 (baby walker),俗稱螃蟹車,顧名思義是可以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走路的工具,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國外研究發現學步車實際上並不會幫助兒童學習走路,反而可能會延遲開始會獨立行走的時間! 對我們深愛的孩子來說,學步車沒有任何好處!

學步車可能會造成許多意外傷害發生:

1. 衝下樓梯是最常發生的意外! 常造成小朋友骨頭斷裂甚至嚴重頭部外傷。

2. 增加燒燙傷發生的機會!學步車會增加的小朋友可觸及的高度,更容易拉扯到餐桌布使熱咖啡飛濺出來、抓到茶壺的把手使之離開爐子、或是更容易觸碰到暖氣機等。

3. 有時候會導致溺水! 學步車中的孩子可能會衝入水池或是浴缸中。

4. 甚至會提高中毒的風險! 因為學步車可以提升兒童的可觸及的高度,使他們容易拿到放在高處的物品,像是藥物或是化學清洗液等。

有些家長會說小朋友在使用學步車時都會很小心地站在旁邊監看,不可能發生
任何意外,但根據統計大部分【學步車意
外傷害】是發生在大人正在注視的時候! 為什麼? 因為學步車會大幅提升小朋友移動的速度,每秒鐘的速度甚至超過一公尺,當意外發生時家長根本來不及反應更別說阻止!

雖然美國政府嚴格限定學步車廠商製造規範,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學步車意外傷害的發生,因此美國小兒科醫會直接建議家長丟到家中的學步車,並視小朋友使用學步車是一件危險的行為,呼籲所有兒童都不應該乘坐學步車。

當小朋友坐在學步車裡時,家長可以空著雙手在站在旁邊,有時間處理其他事情,似乎能減輕照顧孩童的壓力,這或許是學步車盛行的原因之一,然而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一致地證實學步車不會帶給孩子任何好處,反而會增加意外傷害發生的機率,既然如此,還要將我們的寶貝置於危險之中嗎?

參考資料: 美國小兒科醫會網站

網路轉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開始刷牙了沒?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32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蔡明克
圖片提供/蔡明克醫師


「乳牙不重要啦!反正就算蛀掉了還有恆齒可用」、「乳牙不需要好好保養,等換成恆齒再努力刷牙就好了」,上述是部分家長對於乳牙的不正確知識,事實上乳牙的健康與否關係著寶寶接下來的恆齒發展。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蔡明克醫師表示,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左右,口腔中並沒有牙齒,所以在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特別幫寶寶做口腔的清潔。通常寶寶第1顆乳牙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冒出(每個小孩出現的時間不同),從第1顆乳牙冒出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寶寶潔牙的第1個時期,之後再以年齡來區分不同的潔牙階段,每個潔牙時期使用的清潔工具與方式皆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寶寶潔牙的進程表


 




˙第1個時期:6個月~1歲(媽咪要開始幫寶寶潔牙囉!)



˙乳牙顆數:前齒48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


蔡明克醫 師指出,用完即丟的乾紗布是很好的潔牙工具,可以擦起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如果家長覺得乾紗布消耗量太大,也可使用可水洗清潔的紗布巾代替,只要用過 後單獨將紗布巾清洗乾淨晾乾,就可重複使用。準備好紗布後,家長將紗布繞在食指上,就可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與內表面的擦拭。



這個時期一天清潔
1次即可,時間選在寶寶晚上喝完奶睡覺前,如果寶寶喝奶喝到睡著,家長也可在寶寶睡覺中幫寶寶擦牙齒,因為牙齒集中在前面,只要輕輕撥開寶寶的嘴唇就可擦拭,不必擔心會吵醒寶寶。


 




˙第2個時期:1歲~2歲半



˙乳牙顆數:816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


這個時期乳牙的第1個臼齒會長出來,所以除了用乾紗布擦拭牙齒的外表面,也需要使用到牙刷來清潔牙齒的內表面以及牙齒咬合面的深溝凹槽,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吃得東西開始比較複雜,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縫,所以牙線棒也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家長先用乾紗布擦拭牙齒外表面,再用牙刷清潔內側面並以繞圈圈的方式清潔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再用牙線棒清潔牙縫;使用牙線棒時另一隻手可拿著紗布,牙線棒清出的髒物可沾黏到紗布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漱口,這樣的清潔方式,清潔完後就不需要有漱口的動作。


這個時期也是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也是選在晚上喝完奶睡覺前進行,若家長白天有時間,也可在白天吃過食物後增加1次。


 




˙第3個時期:2歲半~6歲(自己先刷+家長再刷刷)



˙乳牙顆數:1620


˙清潔次數:3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牙膏(非必要)


蔡明克醫師表示,這個階段的潔牙步驟大致與第2個時期差不多,有的孩子會開始想要學大人拿牙刷自己刷刷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刷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無法將牙齒刷得很乾淨,大體上還是要家長幫孩子刷。


若是孩子已經會漱口這個動作,就可以使用牙膏,不過蔡明克醫師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到牙膏,沒用牙膏依然可以將牙齒刷乾淨,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想模仿大人使用牙膏,也可讓孩子試試。



這個時期的清潔次數就要增加到
3次,時間選在早、午餐後以及晚上睡覺前,除非早午餐吃東西後有食物塞牙縫需使用到牙線棒,否則只需要在睡覺前那一次潔牙時使用牙線棒即可。


 




PART 2、寶寶正確刷牙法



隨著寶寶長大也要慢慢開始教導寶寶學會自己清潔,牙要刷的好,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與步驟,蔡明克醫師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貝氏刷牙法」,步驟如下:


1.      牙刷以45度角的斜度向著牙齦。


2.      從右上牙齒的外側開始,每次刷23顆牙,輕輕來回震動10次左右,之後再繼續往左邊移動23顆牙重複剛剛的動作。


3.      上顎外側的牙齒刷完後,再繞到上顎內側的牙齒刷回來。


4.      上顎整個刷完後就開始刷下顎的外側與內側牙齒。


5.      最後刷牙齒的咬合面,此時要將刷毛深入臼齒的凹槽中徹底清潔。


6.      若有使用牙膏,刷完要漱口將牙膏漱乾淨。


 




 


蔡明克醫師表示,刷牙的技巧則要掌握「輕」、「柔」、「反覆」三個原則,即刷牙的動作要輕、刷牙的力量要柔以及要反覆多刷幾次。按照上述的步驟,刷牙的時間約為23分鐘,若是少於這個時間,表示牙齒清潔的程度不夠,必須再刷久一點加強。


 




如何讓寶寶喜歡刷牙?



大 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所以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媽媽盤腿坐在床上,可以墊個枕頭讓寶寶 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 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清潔內側牙齒與咬合面,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


 




2歲前半強迫刷牙是必要的


家長幫寶寶刷牙的動作要輕柔,刷牙前也可先告知寶寶會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只要寶寶感覺不會痛,久了就會習慣刷牙這個動作。若是在刷牙過程中寶寶哭鬧,家長千萬要堅持刷完,不可中途放棄,蔡明克醫師表示,幫2歲之前的孩子刷牙都是要有點半強迫的,即便寶寶會抗拒家長也要堅持,因為刷牙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時候該定期帶寶寶上牙醫診所呢?完整文章內容請見育兒生活9月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季防蚊妙招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40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汐止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林鳳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模特兒/可愛寶寶廖又葳


為什麼有些人每次都會被叮得滿身包?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被蚊子叮咬呢?被咬之後實在是很癢,如何緩解呢?寶寶的皮膚薄嫩,看到他被蚊子咬真是很不捨,到底該怎麼徹底防蚊?本文邀請到皮膚科醫師來為您解惑。



哪些人容易被蚊子叮?


汐止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鳳玲表示,體溫較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多、易出汗者容易被蚊子叮咬。由於孕媽咪體內代謝快速,且體溫高、易流汗,容易被蚊蟲叮咬。寶寶的體溫通常較成人為高,同樣容易成為蚊子的目標。另外,本身有強烈體味、噴(濃烈)香水者,蚊子也容易被吸引過來便會遭受蚊子侵襲。
 
 
母蚊子才會叮人
公的蚊子通常 是吸取植物汁液、露水等維生,而母的蚊子為了要繁衍下一代,必須吸血以產卵。蚊子的頭部有個「感受器」,對於人體的溫度、皮膚散發的乳酸以及二氧化碳會有 敏銳感應。也許有時您會聽見蚊子在耳邊發出嗡嗡嗡的聲音,這代表當時牠正處於警戒狀態,尋找並確認目標的位置。
 
 
為什麼被蚊子叮之後會紅腫發癢?
蚊子的身上有 六根極細的針刺可刺穿人類的皮膚。當蚊子鎖定獵物後,準備要叮人時,會將牠那細細的針悄悄地刺入我們的皮膚,同時將唾液注射到皮膚內。而由於蚊子的唾液中 含有特殊的蛋白質,進入體內會誘使免疫系統自然地產生對抗外來物質的反應,進而使皮膚產生局部紅腫、發癢的症狀。
 
 
被叮咬後的處理方式
通常可在被蚊 子叮咬的地方,塗抹蚊蟲咬傷的專用藥膏,過一至二天後,紅腫搔癢現象即會改善。不過,對於有嚴重過敏或特殊疾病者來說,紅腫搔癢情況會更為明顯,甚至起水 泡,需要比較多的時間才能痊癒,若傷口嚴重,或受到感染,就要儘速就醫。林鳳玲醫師叮嚀,若皮膚上已經起水泡,千萬不要將它弄破,應直接於其上塗抹藥膏, 並給予妥善保護即可。另外對於小寶寶來說,為了避免他們誤食藥膏、搔抓,建議可趁他們熟睡時,再給予藥膏擦拭。
 
假如搔癢情形嚴重,建議可於患部上方冰敷,有助於消腫和止癢。不過要注意,替小寶寶冰敷時最好要用小毛巾或小手帕包住冰敷袋,避免凍傷。
 
 
止癢藥膏的選擇
林鳳玲醫師說明,一般藥局所販售的藥膏不外乎是薄荷、草本類,或是抗組織胺之類的成份,主要功用就是止癢。除了購買市面上販售的藥膏,也可塗抹痱子膏,減緩搔癢程度。
 
小叮嚀
一般蚊蟲咬傷 可居家簡易處理,通常不會有大礙。不過倘若發現寶寶被蚊蟲咬傷的部位經過二、三天還沒有退,且紅腫程度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發燒症狀,就要立即就醫。有些 情形是寶寶一直去搔抓患部,造成皮膚表皮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本來可能紅腫範圍只有一小塊(局部),會開始逐漸往外延伸,周圍變得越來越紅且擴展到一整 片皮膚。有些情況的感染會沿著淋巴部位往上跑,呈線狀樣貌。
 
 
防蚊8妙招
清除屋內外的積水:蚊子在有水的地方才能產卵,因此清除積水,是最根本的滅蚊之道。舉凡蓄水的水桶、盆栽的下方、冰箱的積水盆、放置菜瓜布的盒子等,這些積水處都是蚊子喜愛的地方。另外,建議盛水容器最好加上蓋子,避免蚊蟲孳生。
 

維持環境整潔:除了避免留著不必要的積水,平時就要做好環境整潔,家中若有放置插花要勤加換水,並定期清理、打掃,避免蚊卵殘留。
 

外出(山區)穿著淺色、長袖衣物:由於蚊子趨暗的特性,穿著深色衣物時,無論在白天或夜間,都容易招來蚊子。建議出門到山區或蚊子較多的地方,儘量穿著白色或淺色的衣物。
 

噴防蚊液:防蚊液可直接塗在皮膚上,藥劑會隨體溫蒸發,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模,使蚊蟲不敢靠近。

*注意:使用於人體的防蚊液屬於藥品類,必須經過衛生單位核可。建議在挑選時要仔細看產品上方有無印有「衛署×字第×××號」。噴灑於環境中的防蚊產品則要經過環保署核可,產品上要印有「環署衛×字第×××號」。
 
*精油類防蚊液除外:使用於人體皮膚上之「精油類防蚊液」製品,經衛生署審慎研議後,考量此類產品具揮發性質,作用短暫,對使用民眾不致有健康之影響,暫不列入藥品(人用)管理。
 

防蚊貼片或手環:防蚊貼片可黏貼在嬰幼兒的衣物、推車上,手環則可隨身攜帶,無論居家或外出使用都相當方便。這些產品的主要作用都是讓蚊蟲遠離。
 

加裝紗門、紗窗,定期檢查並修護:住屋加裝紗窗、紗門,並在縫隙處加上密封條可有效預防蚊蟲的侵入。也要定期檢查這些裝置設備有無損壞。
 

使用滅蚊燈:滅蚊燈是利用蚊子的特殊趨光性,以燈管誘捕蚊子接觸網面,用電擊網使蚊子燒焦。通常在沒有光線的室內使用較有效。
 

使用電蚊香:電蚊香的原理是將殺蟲劑吸入紙片中,利用熱氣將之蒸發出來。通常可維持68小時,但隨著時間拉長,防蚊效果會逐漸變弱。另外現今市面上還有一種液體電蚊香,可維持更久的防蚊效能。不過,必須要注意使用這些產品時都要保持空氣流通,切勿在密閉的室內使用。
 
*注意:選購、使用防蚊液、防蚊貼片或其他相關產品之前,建議除了要注意產品是否經過衛生單位認證,也要留意產品上的文字說明及注意事項。
 
 
 
林鳳玲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臺大醫院皮膚科代訓醫師
   臺大醫院急診科總醫師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舌頭瞭解健康狀態

育兒生活 5月號 NO.276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洪依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 吳建東
攝影/皮可米
演出/可愛寶寶:湘媞


平常總是躲在嘴巴和牙齒後面的小舌頭,看似柔軟卻又彈性十足,別看小小的這一片可是身兼許多要職。本期育兒生活雜誌社邀請兩位醫師一起來談談舌頭的構造、功能,還能從舌頭看出寶寶的健康狀態喔!



 認識舌頭


  舌頭位於口腔內,由肌肉、血管和神經組成,外面裹著一層黏膜組織;雖然沒有骨頭,卻具有強大的力量,是全身最強韌有力的肌肉。倘若爸比媽咪仔細觀察寶寶的舌頭,最容易看到的是上方的「乳突」和下方的「舌繫帶」。


 


  大多數的味蕾位於舌頭表面的突起結構上,這些突起結構被稱為舌乳突。舌頭上有4種不同的舌乳突,包括舌頭前部的絲狀乳突、主要分佈在舌尖的蕈狀乳突、舌頭後部的葉狀乳突以及通常位於舌根部的輪狀乳突,排列成環狀。而舌繫帶是指舌頭下面與口腔底部間黏合的一片薄膜,具有穩定舌頭運動的功能。



大人與小孩的舌頭結構沒有不同之處,只是大小的差異。




小小舌頭 功能多多


  靈活的舌頭可以幫助寶寶幫助攪拌、咀嚼食物,再憑藉舌部肌肉力量及吞嚥反射,讓食物經過下咽腔進入食道,完成吞嚥的動作。嬰兒也就是靠著舌頭來完成吸奶及吞嚥工作。


   
  食物具有各種味道,而能感知味道的感覺就稱為味覺。舌就是味覺器官之一,其表面覆蓋的味蕾內含有味覺細胞,就是讓寶寶能夠嚐出酸味、苦味、甘味、鹹味以及鮮味5種味覺的地方。


  
  當寶寶發長至1歲以後,舌頭就開始占有一些發音、咬字的功能。幾乎所有注音符號都要靠舌頭的協同作用才能發出。


 


 


健康的舌頭


  一般而言,健康舌頭的本身應呈現淡紅色,上面有一層薄薄的白苔,應為淡白色,也就是俗稱的薄白苔。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指出,舌乳突上皮細胞代謝剝落堆積在絲狀乳突之間,再加上口腔內食物殘渣與唾液混合而形成一層白色薄苔,就稱為舌苔。


 


 


睡前簡易清潔


  4個月以前的寶寶因為還不用特別補充水分,洪依利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只要拿紗布巾沾消毒過的水,也就是平時沖泡配方奶的開水,將舌頭以及口腔內側整個擦拭一遍即可。4個月以上寶寶可以開始接觸副食品,在吃完副食品或喝完奶之後,再多喝一點點白開水,就不需要特別清潔了。



  2歲以後的孩子已經長出不少顆牙齒,只要在刷牙時,以牙刷順便刷一刷舌頭表面即可。至於何時是清潔舌苔最好的時間點呢?洪依利醫師建議,在每天晚上喝完奶之後的睡前,才能保持整個晚間睡眠時間的口腔潔淨。


 


 


從中醫觀點,看舌頭


  舌診是中醫診斷的一部分,舌通過經絡與五臟相連,因此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的虛實,疾病的深淺輕重變化,都有可能客觀反應在舌頭上,通過觀察舌頭可以瞭解臟腑的虛實和病邪的性質、輕重與變化。


 


舌頭位置對應器官功能?


    有些中醫將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側,認為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舌兩側屬肝膽。不過,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東的臨床經驗來看,頂多舌頭的前段偏心、後段偏消化系統,無法細分眾多區域。


 


 


point1、舌質


  其中,舌質又稱舌體,指肌肉本身或是舌面透出來的顏色,主要反映臟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倘若顏色偏白,中醫認為可能是血氣、充血不足,能量較差,可能有虛或寒的現象;若為鮮紅色,意味充血量太多,火氣大或是能量過剩的實症。



  正常的舌頭肌肉應該是比較厚實,不過,當氣較虛時,舌頭的肌 肉鬆軟,就較容易放大,有些還會壓到旁邊的牙齒,舌頭應此而有了齒痕。另外,若是身體循環差,有疼痛或血瘀的狀況,甚至有些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身體就會 容易出現一塊一塊的紫斑,而舌頭也會有一塊塊的瘀點,就是屬於血瘀型的舌頭。


 


 


point2、舌苔


  而舌苔的變化主要用來判斷感受外邪的深淺、輕重以及胃氣的盛衰。也就是指外界對於身體造成的影響,例如:天氣變冷,舌苔可能會變白;吃壞肚子,舌苔就變得偏厚。


 


各種舌苔表現


  當身體不適時,舌頭功能也會變差,口腔的清潔能力不佳,舌苔就越來越厚,就是上面有可能會有乳突增生或是白段變厚。當舌苔厚重,可能就是消化功能不佳,氣虛或濕重,多半與常吃冰品、甜食有關。


 


  還有,白苔看起來就像是一塊一塊的豆腐渣,也是消化系統差,吃進的食物都沒有消化,積在腸胃中,稱為「宿食」。有些人甚至沒有舌苔,可能是因為火氣或舌頭過於乾燥不足以生出上白色的舌苔,也就是舌頭一伸出來就是像是鏡子般的光面, 一般認為是陰虛或是火熱之象徵。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是火氣可能稍微大,又還沒有到陰虛的程度,因此中間的蕈狀乳突,因充血變得較大顆,所以,舌面看起來是整面白,又有一點一點的紅點在上面,也就是有人說的「紅星舌」、「硃點」,屬於火氣較旺的狀態。


 


 


舌診只是輔助


    雖然中醫可以從舌頭看出身體端倪,但是孩子畢竟不像是大人能夠完全配合指示,請他將舌頭吐出來,就會乖乖地聽話讓醫師觀察;倘若強迫扳開嘴巴觀察,一定會哇哇大哭,因此中醫師多半只能瞄一眼,無法仔細觀察。


   


   因此,除了望診──觀察孩子的外觀、精神與活力之外,就是「問診」──詢問小朋友的主要照顧者,有時候叔叔阿姨帶寶寶來看診,什麼也問不到,必要時還是 會打電話詢問。另外,中醫診斷孩子還有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指紋」,如:食指側邊的血管,從血管的長短、深淺來推斷病情。這是因為5歲以下的孩子,血管、氣血尚未穩定,有一些病氣會顯現在皮膚的狀態上。


 


 


舌頭相關疾病


    有些疾病也會直接反映在舌頭上,像是好發於5歲以下的川崎氏症,其中的一項病徵就是舌頭上的味蕾變得很明顯,呈現紅紅腫腫的狀態,猶如一顆紅草莓;倘若感染了A型鏈球菌,也就是猩紅熱,孩子的舌頭就會變成像是白草莓。還有,隨著氣溫升高,更為活躍的腸病毒以及泡疹性咽峽炎此兩類感染性疾病,有時候在孩子的舌頭上也會發現有小水泡或潰瘍。


 


 


舌頭破洞


  排除疾病因素之外,孩子最常見的舌頭問題就屬舌頭破洞,可能是因為喝奶不小心燙到或是最近身體免疫力較差,也會有不明原因的破損。洪依利醫師提醒,這類破洞的情況通常只有一個,假如發現有多個,爸媽得多加留意,必要時應儘速就醫。


   
  基本上,孩子舌頭的破洞會自行痊癒,不過,爸比媽咪還是得注意ㄋㄟㄋㄟ和食物的溫度不能太高,避免再過度刺激。假設這個破洞影響食慾,可能就要求診,檢查是否可能為其他原因。



  通常醫師會開立口內藥膏,讓爸媽擦拭在孩子的舌頭破洞上;或是以口腔噴劑來加速傷口癒合;有時候,即便擦藥了,還是讓孩子感覺疼痛不堪時,小兒牙科會有局部塗抹的藥膏,可讓黏膜稍微止痛凝固,這時候小兒科會幫忙轉介至口腔牙科來協助處理。



 


  而吳建東醫師建議孩子的飲食先以清淡食物為主,多喝水,避免再吃堅硬的食物,也會開立養脾胃陰的藥物。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不要太疲累、不要熬夜;不吃甜食、燥熱食物,否則病因無法解除,即便吃了再多的藥物,也是枉然。



西醫看寶寶的舌頭最著重於兩處──舌頭的形狀大小是否對稱以及舌繫帶是否過短。


 


 


舌繫帶過短


  關於舌頭,舌繫帶也是爸媽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如果舌繫帶過短,舌頭就會很緊,因而阻礙舌部往外、往後或向上頂的功能,沒有辦法往上捲發出捲舌音,就會發音不清楚,變成大舌頭。舌繫帶緊縮的診斷沒有一定的依據,洪依利醫師表示,建議觀察直到1歲。當孩子開口吐舌,舌尖不能超過下唇的唇形下緣或舌尖呈現W的形狀,可能得及早手術矯正。


 


 


地圖舌


   所謂的地圖舌就是舌頭變成一塊塊,中間部份好像沒有舌苔一般,從中醫觀點來看,舌頭是地圖舌的孩子,其免疫系統較差,容易伴隨著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 炎、氣喘…等症狀。不過,在西醫觀點來看,地圖舌不代表罹患疾病,而是認為孩子的睡眠品質、排便狀況不佳,也就是循環不好或是罹患感冒時,都會比較容易出 現地圖舌。一般而言,孩子本身不會感覺到異狀,也不會不適合,而且地圖舌會自己痊癒,不需要特地擦藥。請爸比媽咪提供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多補充水分與水 果即可。


 


 


 


洪依利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研究員


 


吳建東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經歷:臺灣中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按摩】 腿部及腳部按摩 增強寶寶的血液循環


(撰文/陳詩婷 繪圖/蔡宛容)


寶寶在三、四月大時,我們常可以看到寶寶會不斷的踢腿,育兒專家林芝鈴說,這是因為寶寶會利用腿


部來探測外來的世界,如果家長們可以常常替寶寶的腿部及腳部按摩,除了可以安定寶寶的情緒、增加


寶寶肌肉的彈力,使寶寶雙腿更有力氣外,還可以增強寶寶的血液循環,使全身的氣血暢通。


除此之外,林芝鈴說明,寶寶腿部跟腳部的按摩,也能幫助寶寶在學習站立及走路的發展喔!以下,我


們先請林芝鈴為大家示範,正確替寶寶按摩腿部及腳部的步驟吧~




1)一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另一手四指合併,與拇指分開成英文字母「C」的手勢,由大腿→膝蓋→小


腿,緩慢擠壓向下,就好像在擠奶的方式,反覆數回,並依寶寶的喜好來增減次數。。



2)雙手一樣成英文字母「C」的握法,握住寶寶的大腿,緩慢的邊擠邊轉而下,直到小腿後,再由小腿


邊擠邊轉向上直到大腿,來回按摩數次,依寶寶的喜好來增減次數。




3)雙手握住寶寶的腳掌,用雙手拇指的指腹,由寶寶的腳跟中心,慢慢的向腳趾往上壓推,並視寶寶的


喜好增強力道。



4)一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另一手以拇指及食指來捏揉寶寶的每一根腳趾,來會數次。




5)一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另一手成英文字母「C」的手勢,貼按在寶寶的腳底,由腳趾下方,慢慢往腳


跟按壓,重複數次。



6)雙手握住寶寶的腳掌,將雙手的拇指放在寶寶腳趾下方的中心位置,慢慢按壓至腳跟,可重複數次。




7)雙手托住寶寶的腳,讓寶寶腳有支撐的感覺,以拇指按住寶寶的腳背,慢慢由腳趾往腳踝向上慢慢推


壓,可重複數次。



8)雙手托住寶寶的腳,讓寶寶腳有支撐的感覺,以拇指按住寶寶的腳踝,慢慢旋轉往外按推,可重複數


次。




9)一手握住寶寶的腳踝,另一手成英文字母「C」的手勢,由腳踝往大腿方向滑推,可重複數次。



10)雙手夾住寶寶的小腿,從腳踝方向開始,慢慢的向膝蓋搓揉,可重複數次。




11)最後,雙手托住寶寶的臀部,慢慢按壓,放鬆寶寶的臀部。


替寶寶按摩時,家長們不一定要將所有步驟都跑完,應該視寶寶當時的接受程度,增加或減少每一步驟


的次數,並搭配溫柔的話語,像是:「腿腿好可愛呀…」等對話,與寶寶互動,還能促進爸媽跟寶寶的


親密度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按摩】腹部按摩 寶寶不再胃脹氣


(撰文/陳詩婷 繪圖/蔡宛容)


寶寶又脹氣不舒服了嗎?其實阿,只要定期替寶寶進行腹部按摩,新生兒常見的肚子痛、脹氣、便秘,


或是腸絞痛等腸胃不適的現象,就會減少很多喔!育兒專家林芝鈴說,當寶寶離開母親的子宮時,消化


系統必須接納外來食物,開始全年無休的運作,所以寶寶的腹部更需要留心的照顧。尤其,她提到,經


常性的按摩寶寶的腹部,除了可以舒緩消化不良的種種不適,還有健胃整腸的功效喔!


現在,我們就請林芝鈴來教各位家長們,怎麼替寶寶進行健胃整腸的腹部按摩吧!




1)首先,先讓寶寶以舒服的姿勢平躺下來,一手貼在寶寶肋骨下方的上腹部往下滑到雙腿,另一手也以


相同的手法輪流滑,並視寶寶的接受程度,慢慢增加力道。




2)雙手拇指放在肚臍兩側,由中心向外平行分推開來,力道要慢、緩、柔、圓,林芝鈴說,這個手法可


以緩解寶寶的脹氣跟便秘問題。



3)將右手貼放在寶寶的腹部上方,緩緩的以順時鐘方向滑動,畫出半圓;左手以同樣的手法畫出全圓,


雙手輪流交替,連續做數回。




4)右手掌貼放在寶寶的左腹上方,向下滑動至胯下,好像是寫出英文字母「I」;接著,以相同手法,


由寶寶的右腹上方平行滑到左腹上方,再由滑到下方,好像是寫出一個倒的「L」;最後,同樣以相同手


法,由寶寶的右腹下方往上滑到上方,再滑到左下腹,好像是寫出一個倒的「U」,如此的連續動作,可


幫助寶寶排氣與放鬆,可視寶寶的接受程度可進行數回。




5)此外,也可以時常照著圖的箭頭方向,好像手指走路,依序替寶寶按壓腸子,路徑很像一個大的倒



「ㄇ」字,有助寶寶的腸胃蠕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出生之後,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好讓自己快快長大。然而,有些孩子解便時會特別用力,甚至雙頰脹紅;有的寶寶則是好幾天沒有大便,難道嬰幼兒也會有便秘的「症頭」嗎?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文/李佩璇】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至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 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


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2至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至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至8個月大, 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 醫療人員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 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 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至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 水量攝取不足。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到了寶寶9至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 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 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完整內容請見2012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便秘的應對方法

新生兒出生之後,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好讓自己快快長大。然而,有些孩子解便時會特別用力,甚至雙頰脹紅;有的寶寶則是好幾天沒有大便,難道嬰幼兒也會有便秘的「症頭」嗎?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攝影/陳炳煌 化妝髮型/游姿青 演出/媽咪賴韻如&澄澄


我家寶寶便秘了嗎?


以成年人來說,如果解便時必須用很大的力氣,感覺肛門口的糞便硬得像石頭,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稱這種情況為「便秘」,然而對嬰幼兒來說,只要太早 出現成形的條狀大便,可能就是便秘了。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寶寶便秘的情形比想像中還要常見,大約有一半的嬰幼兒有過便秘的 經驗,也常因為解便的問題前來求診。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至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 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但要提醒的是,每個孩子的腸胃發育程度和排便狀況不同,必須以寶寶自己的排便紀錄做比較標準,和其他孩子比較無參考價值,有些媽咪看別的寶寶一天換 很多次尿布,就以為孩子便秘了,實則是不同孩子的排便習慣不同而已。潘俊伸醫師認為,觀察記錄的目的就是找出孩子的習慣,只要跟平常的習慣相比,在寶寶的 排泄出現異常時,就能及早發現。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


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除了生理的因素之外,心理壓力也會間接影響寶寶,潘俊伸醫師認為,大約5至6個月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因此突然更換主要照顧者,如:保母、公婆;或是搬家、換房間變換環境等,有些孩子會出現焦慮和睡不好的反應,影響食欲和腸胃運作,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因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母奶V.S配方奶‧便便狀況大不同


寶寶的排泄狀況跟喝下去的ㄋㄟㄋㄟ息息相關,喝母奶和配方奶會有不同的解便狀況。


母奶寶寶‧解便次數和吸收有關


母奶寶寶剛出生的解便次數比較多,甚至每次喝奶都會解便,大部分是金黃色的糊便,糊便很好解,只要肚子一用力就可以解出來,因此不容易便秘。1至2個月之後,母奶寶寶解便的次數會減少,大約一天2至3次;到了再大一些,則可能出現好幾天才解一次便的情形。


潘俊伸醫師表示,有些完全喝母奶的寶寶,因為腸胃吸收的狀況很好,因此沒有什麼殘留物形成糞便,潘俊伸醫師說:「母奶寶寶通常3到5天解一次便,甚 至碰過1至2個星期才解一次大便。」只要孩子沒有出現哭鬧、腹脹的情形,食欲旺盛不受影響,全母奶寶寶就算好幾天沒解便,家長也不必太擔心。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潘俊伸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由於配方奶的鐵質含量比母奶多,鐵質一多,寶寶的大便就會偏硬,加上嬰幼兒腸道對配方奶的吸收較不完全,和喝母奶相比會有較多殘留物質,如果水分被吸收掉後,糞便又被積在腸道裡較久,水分被吸得愈乾就愈容易便秘。


2至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至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通常配方奶寶寶若三天都沒有「下落」,就應該馬上帶到小兒科請醫師診療,因為拖得愈久會愈難處理。潘俊伸醫師表示,就算是一般的便秘,因為寶寶的肛 門很小,因此較難治療,大部分會先把肛門口的糞便挖掉,有時候寶寶4〜5天都沒解便,會發現有一大坨乾硬的糞便擋在肛門口,全部都塞住了,當然解不出來。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至8個月大, 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 醫療人員。


如果大便還是很硬,就會開軟便劑或增進腸胃蠕動的藥給寶寶服用,潘俊伸醫師認為,吃藥是最後的辦法,能不吃就不吃,一旦養成吃藥的習慣,只會對藥物養成依賴性,變成惡性循環且無解,還是必須從寶寶的飲食來改善。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潘俊伸醫師表示,以嬰幼兒來說,便秘做為一種疾病的徵兆比較少,常見的有「巨大結腸症」,除此之外大部分是腸胃功能未發育成熟的問題。巨大結腸症指寶寶直腸的神經發育不佳,剛出生時不容易發現,大約2至3個月後,寶寶便秘的情形就會愈來愈嚴重。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幫助寶寶保持腸胃暢通


嬰幼兒如果有便秘的現象,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小秘訣幫助寶寶增進腸胃蠕動,使解便的過程更順利。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 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 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至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 水量攝取不足。


有些寶寶會排斥喝沒有味道的水,潘俊伸醫師建議可以給孩子喝稀釋過的果汁,以果汁:水大約1:5的比例稀釋,嘗試不同味道、調整濃度,慢慢找到孩子願意接受的狀況,1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喝蜂蜜和黑棗汁,對軟便有不錯的效果。


副食品食材的選擇


對配方奶寶寶來說,還沒有開始吃副食品之前,只能以奶水為主食,不可能多吃蔬菜水果或多喝水,會比較容易便秘,因此副食品的食材選擇很重要,潘俊伸醫師建議可以選擇纖維質多的食材,像是香蕉、地瓜、小黃瓜、菠菜、蘋果和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全母奶寶寶加入副食品前較少便秘情形,但若對副食品的接受度不高,或是水喝得太少,在從喝母奶到吃副食品的過度期中,就容易發生便秘,這時家長就要多費點心思,增加寶寶對副食品和喝水的接受度。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對成年人來說,上大號是很平常的事情,其實解便的時候必須先放鬆外括約肌,而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動作來幫助寶寶學習放鬆。在寶寶還不會坐的時候,可以 觀察他的排便的習慣,在差不多要排便時以順時鐘按摩肚子,引導寶寶發出「嗯〜」的聲音,幫助孩子肚子用力,久而久之寶寶會知道這個時間和動作,就表示該大 便了。


到了寶寶9至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 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 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但潘俊伸醫師也提醒家長,並非每個孩子都做得到定時排便,家長要多一點耐性,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玩,不要給寶寶太多壓力,千萬不可以說:「為什麼都大不出來?」這樣負面的話。如果能夠正面的從小訓練,通常孩子到了2至3歲時,練習自己排便就會比較順利。


腸胃保健康的小法寶


潘俊伸醫師表示,有的寶寶天生腸胃蠕動情況較差,常有便秘的情形,可以選擇吃合適的益生菌,幫助孩子的腸道增加好菌,促進腸胃蠕動。另外就是注意睡 眠的品質,適度的睡眠能幫助身體的荷爾蒙正常運作,足夠的睡眠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生長激素會告訴身體:「現在肚子餓了,該吃東西了!」因此睡不好就會影 響食欲,吃得少便秘會更嚴重,而嚴重的便秘又會引起腹脹、腹痛,寶寶就更不想吃東西,要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記得讓寶寶睡得好喔!


潘俊伸醫師


現任/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經歷/中國醫藥學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原文刊載於2012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腸胃功能不好 營養素再多也無法吸收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3月21日 上午8:3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健不健 康、聰不聰明一直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議題,除了均衡攝取完整的營養以及補充如:磷脂質(Phd)、DHA等營養素幫助寶寶腦部發育,也應注重寶寶消化系統的 吸收。小兒科醫師程潔菡表示,若是寶寶腸胃功能不好,補充再多的營養素也無法吸收,建議家長們應隨時注意寶寶便便的形狀、顏色及味道,並搭配有助寶寶腸胃 道益菌生長的配方奶粉,像是存在於母乳中的GOS半乳寡醣,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幫助維持寶寶的消化道健康。

程 潔菡醫師表示,寶寶聰明的條件,除了在適當的年齡給予適當的刺激外,最重要的是要攝取完整且適當的營養素,如幫助寶寶腦神經傳導的磷脂質(Phd)、有助 細胞生長的DHA等。但是寶寶腸胃道功能也很重要,一旦寶寶腸胃功能不好,再多的營養素也無法吸收!事實上,腸胃道是主宰健康與否的主要關鍵,消化及吸收 功能好,寶寶吃進去的營養素才能被完整的吸收。


適當地為寶寶調整好腸道菌相生態,包括補充益生菌以及益菌食物的益菌生是 很重要的。因為剛出生的新生兒腸胃道就好比一張白紙,甚麼菌都沒有,當他們開始接觸外在的環境及食物後,細菌就會進入寶寶的腸道中,如果壞菌多了,寶寶就 容易生病或受到感染;相反的,如果寶寶腸道益菌多,免疫力自然就會高,也就不容易生病。


程潔菡醫師解釋,母奶中其實就含有乳酸菌以及益菌生半乳寡醣,所以為什麼 說喝母奶的寶寶比較不容易生病。那無法喝母乳的寶寶該怎麼辦呢?程醫師接著說明,目前已經有配方奶粉會添加存在天然母乳中的益生菌或GOS半乳寡醣,彌補 無法喝母乳的營養素。因為GOS半乳寡醣是天然存在於母乳中的益菌生,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能幫助維持寶寶的消化道健康, GOS半乳寡醣含量多,益生菌存活率自然就高,否則寶寶吃進一堆益生菌,若沒有食物來源,補充再多的營養素也是徒勞無功。


程潔菡醫師呼籲家長,適量的補充GOS可幫助寶寶吸收營養,同時搭配其他 營養素均衡補充,比如:磷脂質(Phd)、DHA等,讓寶寶聰明學習。此外,也應隨時注意寶寶便便的「顏色」、「味道」及「形狀」,如:腸胃道健康的寶 寶,便便的顏色呈現金黃色、味道不會太臭且形狀略呈條狀(剛出生的嬰兒則不一定);若寶寶的便便觀及味道出現異常,就要懷疑寶寶的腸胃道功能可能出現問 題,應盡早求診小兒科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是鵝口瘡來作怪!

育兒生活 3月號 NO.274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演出/可愛寶寶:彭映慈


寶寶的口腔裡突然出現一片片的白色斑塊,乍看之下就好像地圖一般,這會是奶垢嗎?為什麼無法擦去?稍微用力點,甚至還會擦出血來。除此之外,寶寶也經常哭鬧不休、抗拒進食,究竟是什麼緣故?原來是鵝口瘡在作怪!



摳不掉的奶垢?


什麼是「鵝口瘡」?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鵝口瘡」是一種發生於口腔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屬於黴菌感染,由於此種黴菌在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圓圓的、一顆一顆,長得很像念珠,故得此名。
 
 
感染症狀
    寶寶的口腔感染白色念珠菌,會造成兩頰內側、舌頭上或上下唇內側出現類似奶垢的白色斑點,在擦拭或喝水後不易脫落,如果用力擦拭反而會受傷。
 
    同時由於口腔不舒服,短時間內可能會使寶寶出現食慾下降、情緒躁動、不好安撫…等情況,倘若久久不癒,更會因為難以進食、連喝水或吞口水都痛到無法忍受,而影響寶貝的健康,甚至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是厭奶還是生病?
    潘俊伸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寶寶突然不太願意喝奶,尤其是由媽媽親餵母奶的寶寶,有排斥吸吮乳頭的情況,有時餓得受不了,吸兩口又馬上停止或邊吸邊哭,就要留意寶寶口腔內是否出現這種像是「清不掉的奶垢」的鵝口瘡,倘若發現,就必須儘快就醫。
 
 
發生原因
    在哪些情況下容易感染鵝口瘡呢?
 
1.1歲以下嬰幼兒或免疫力不佳者
    潘俊伸醫師解釋,通常黴菌都是在人體抵抗力較差的情況下才會造成感染,一般健康成人並不容易被侵犯,因此,鵝口瘡在1歲以下嬰幼兒身上發生的機率較高,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發展得還不夠成熟。
 
    此外,寶寶在生病時也較容易感染鵝口瘡,因為疾病會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例如:長期感冒或腸胃炎,持續超過1個星期以上,就有可能被白色念珠菌侵襲。
 
2.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或物品
     潘 俊伸醫師表示,親餵母乳的媽媽在哺乳前如果沒有將乳頭清潔乾淨,或是寶寶的奶嘴吸了一整天、上面沾滿口水、甚至曾經掉在地上,空氣中和地表的白色念珠菌很 容易附著於上,寶寶以口腔接觸時,就有可能感染鵝口瘡,但凡接觸到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服、玩具…等物品都有機會發生。
 
3.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
    有些寶寶因為本身有過敏的問題(如:過敏性鼻炎、氣管過敏…等),可能會在口腔內使用局部性的類固醇噴劑,潘俊伸醫師提醒,如果噴完一段時間之後,沒有藉由漱口的方式將口腔內殘留的類固醇清潔乾淨,長期下來,由於類固醇具有抑制人體免疫力的副作用,會局部性地造成口腔黏膜的免疫力下降,這時如果再接觸到白色念珠菌,就很容易感染鵝口瘡。
 
    另外,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引發鵝口瘡,例如: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因喉嚨扁桃腺的感染、或中耳炎而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抗生素會把口腔和腸道內的好菌消滅,造成菌叢的不平衡(細菌被殺掉,黴菌趁機增生),如此一來也容易造成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如果鵝口瘡反覆發生…
    潘俊伸醫師提醒,如果寶寶的鵝口瘡在治好一段時間後,經常性地復發,頻率很高,但日常用品的清潔消毒方面都有做好,爸爸媽媽就要有所警覺,最好請兒科醫師評估寶寶是否具有先天性的免疫失調或免疫功能缺陷問題。
 
 
病程發展
    潘俊伸醫師指出,感染鵝口瘡一開始會在口腔內形成不規則的白色膜狀分布,這是由於白色念珠菌的大量繁殖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受損,形成一塊一塊的區域,孩子會因此而覺得疼痛。如果將白色黏膜刮除並不會對整個病程有所幫助,反而會造成輕微的出血或發炎狀況,使情形更加惡化。
 
    通常經過治療,白色塊狀的病灶就會慢慢縮小,大約在12天內病況就會改善許多。
 
是鵝口瘡還是火氣大?
    如何區辨鵝口瘡以及一般因火氣大所造成的口腔潰瘍?潘俊伸醫師解釋,火氣大造成的口腔黏膜潰瘍、或是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所引起的潰瘍,通常剛開始都是以紅疹的形態出現,接著會起白色的圓形點狀膿疱;而鵝口瘡則是一開始便出現不規則形狀的、大範圍的白色薄膜。
   
    除非當鵝口瘡的病況較為嚴重、不舒服的感覺較為強烈時,有些已長牙的孩子可能會用牙齒去咬病灶,才會另外形成類似火氣大所引起的圓形點狀潰瘍。
 
 
鵝口瘡的治療與照顧
    感染鵝口瘡會自行痊癒嗎?可能產生哪些併發症?用什麼方式治療?爸爸媽媽又該如何照顧感染鵝口瘡的寶寶呢?
 
 
需治療才會痊癒
    許 多爸爸媽媽可能會誤會,以為鵝口瘡如同尋常的口腔黏膜潰瘍一般,久了就會自行痊癒。潘俊伸醫師澄清,對於好發的嬰幼兒族群來說,鵝口瘡通常必需經過治療才 會好轉,並不像抵抗力正常的大孩子或成人一般,或許一段時間後可能有所改善,如果拖延治療的時間,甚至可能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可能的併發症
1.腹瀉+肛門周圍感染
最常見的,如果鵝口瘡持續太久沒有治療,可能經由食道進入腸道,引起腹瀉,甚至從肛門排出的糞便也帶有白色念珠菌,引起肛門周圍皮膚的念珠菌感染,出現一些點狀、周圍發紅的白色小膿疱。
 
2.合併尿布疹感染
如果因腸道感染念珠菌而長期腹瀉,有可能使皮膚受損,導致尿布疹的發生,而尿布疹若沒有好好處理,則會因為接觸到帶有白色念珠菌的糞便而在尿布疹的位置又併發念珠菌感染,使兩側臀大肌的部位長出白色膿疱。
 
3.念珠菌蔓延至肺部
潘俊伸醫師提醒,鵝口瘡嚴重時,白色念珠菌也有可能往下蔓延至肺部,引起氣管發炎甚至肺炎,加深治療上的困難。
 
 
儘早就醫,避免惡化
    要避免發生以上嚴重的併發症,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因為初期鵝口瘡的治療其實並不困難,通常約持續1個星期左右的療程就可望痊癒,最怕父母沒有警覺性,拖了12週才開始治療,病情就有可能惡化。
 
治療方式
    潘俊伸醫師表示,治療如白色念珠菌這類黴菌的藥物,通常是以粉劑消炎藥加水變成懸浮液的方式,搭配有一支吸管,滴在寶寶口腔使他吞服,另外,父母也可以把手洗乾淨,直接沾取抗黴菌的藥物塗抹在寶寶的病灶上,如此寶寶較不容易將藥物吐出來。
 
 
照顧鵝口瘡寶寶3要訣
    潘俊伸醫師指出,在照顧鵝口瘡寶寶時,父母其實最擔心寶寶因為疼痛而拒絕進食或食慾不好,以下方式可有效改善這樣的情況:
 
1.低溫飲食
牛奶、食物盡量放涼一些再給寶寶食用,因為溫度高會加劇疼痛及對傷口的刺激,如果是在夏天,甚至可以準備比較冰涼的食物給寶寶吃。
 
2.味道濃郁的半流質或流質食物
在寶寶胃口不佳的這段日子,爸爸媽媽可以調配口味稍為濃郁一些的食物,例如:稍微甜一點、香一點,來增加寶寶的食慾,此外,固體食物在此階段不太適合給寶寶吃,儘量以半流質或流質的食物為主。
 
3.搭配益生菌,增強抵抗力
潘俊伸醫師建議,4個月以上的寶寶如果感染白色念珠菌,除了正規治療外,也可以同時搭配服用益生菌,因為寶寶的腸胃道如果存在多一點的好菌,就可以抑制黴菌的影響,並且提高免疫力。
 
 
如何預防鵝口瘡感染?
1.注意餐具或媽咪乳頭的清潔
預防鵝口瘡,首要要務還是注意清潔的問題,台灣氣候潮濕,越濕的環境黴菌就越容易孳長,因此嬰幼兒的餐具除了使用前一定要先清洗之外,洗完後最好再用烘碗機烘乾;如果是以高溫煮過的方式來消毒奶瓶,也要晾乾、或以乾淨的紙巾擦乾,再保存備用。
 
至於餵母奶的媽咪,在乳頭的部分要時常做適當的清潔,尤其是在餵奶之前。
 
2.保持環境的乾燥
寶寶的玩具、床單或枕頭套要定期清潔,並且透過烘乾或除濕等方式保持乾燥,消除越多黴菌能夠生存的條件,寶寶也就越不容易感染鵝口瘡囉!
 
 
 
潘俊伸
現職: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何解決寶寶便秘問題?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37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許慶俊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模特兒/可愛寶寶賴沛緁


通常寶寶幾天需要排便一次?寶寶有時一天解好多次糞便,但有時又好多天才解一次,這樣是不是有問題呢?發現寶寶每次大便時表情都很痛苦,好像糞便相當硬, 很難排出的樣子,該怎麼做才好呢?本文由專業醫師來告訴您導致寶寶便秘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善便秘情形。等到寶寶的身心、行為發展都已抵達某種程度後,就可 為他做如廁訓練喔!



寶寶正常排便次數


一般而言,母乳相較於配方奶較容易消化,因此哺餵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會比較多。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慶俊表示,由於個體差異,喝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從每天5~7次到三、四天解1次都有可能,且通常大便質地較稀糊。配方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少,大便較容易呈泥狀或條狀。尚未添加副食品而只有喝母乳或配方奶的寶寶,由於胃腸道對奶水比較容易吸收,裡面纖維含量少,所以有可能好幾天才解一次便。不過,只要糞便性質是軟的或糊狀的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代表他的營養吸收正常,即使大便次數多也沒關係。
 
喝母乳的寶寶在剛出生後的12個月,糞便幾乎都是稀稀水水的,且稍帶有酸味。有些寶寶甚至一喝完母乳就解便。再過一陣子,腸道吸收能力較成熟,變成三、四天才排便1次,甚至一個禮拜才解1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隨著身體越趨成熟發展,寶寶的大便次數也會慢慢減少,平均一天排便12次或是二、三天才排1次。若排便量足夠,且寶寶的肚子不會脹氣(硬硬鼓鼓的),沒有解便困難問題,大便不是一顆一顆硬硬的,不會卡在肛門口,糞便的顏色和形狀都正常,就不用太擔心有便秘問題。
 
小叮嚀:寶寶的排便次數減少不見得就是便秘喔!
 
 
導致便秘的因素
缺乏營養、內分泌異常、腸內酵素缺乏以及特殊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寶寶便秘。許慶俊醫師說明,以先天性巨大結腸症為例,這是一種先天性腸道神經發育異常,腸子內缺乏該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進行正常蠕動,因而無法順利排便。罹患這種疾病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後就可能會有延遲解胎便的現象,且容易合併生長發育遲緩。必須以手術將有問題的那段腸子切除,才能矯正此疾病。
 
通常寶寶在46個 月大開始吃副食品這個階段,由於許多食物都是第一次接觸,除了糊狀、半固體和固體食物的增加,水份攝取量相對減少;也經常會有照顧者擔心引發寶寶過敏症 狀,而忽略了寶寶的營養均衡攝取。若纖維質攝取不足的話,就會開始出現便秘的情形。另外有種情況是比較大的寶寶開始要去幼幼班、托兒所,必須適應新的環 境,比方說廁所的衛生、同儕的壓力、固定下課休息時間(上廁所的時間也必須配合規定)。由於生活環境改變,加上尚未習慣、心理因素等種種原因,就容易造成 便秘。
 
假如發現寶寶排便時需要很用力,或是糞便很硬呈顆粒狀、塊狀,糞便表面有摻雜血絲,代表可能有便秘問題。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糞便是否會卡在肛門口解不出來,或經常合併腹脹、腹痛以及排便時異常激烈的哭鬧等症狀。
 
 
不見得每天排便就正常
曾有家長反應1歲 多的孩子每天都有排便,但卻經常喊肚子痛,觀察他的肚子也是鼓鼓脹脹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許慶俊醫師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小朋友解便不專心,經常等到便意 很強的時候才解便。當寶寶開始會走路之後,對他而言所有事物都既新鮮又具吸引力,即使是在排便過程中也不專心,急著想要繼續玩,致使解便時間很短(約23分鐘),結果只排出直腸附近一小段的糞便。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的糞便堆積在體內太多天,水份被腸子吸乾,變成又粗又硬的糞便停留在肛門直腸的地方,雖有便意卻又解不出來,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滲便情形。
 
滲便
腸子過漲,太硬的糞便解不出來,較稀的糞便便從旁溢出,易讓人誤以為是腹瀉。
 
 
5招解決寶寶便秘困擾
1.多蔬果:可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讓他接觸果汁、蔬菜汁,再來是果泥、果肉,循序漸進讓寶寶多吃富含高纖多水份的食物。建議不要把纖維的部份濾掉再讓寶寶喝,這樣寶寶就只有吸收到水和糖份了。
 
2.食物要有多樣性: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可增加對胃腸的刺激,不過對於剛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寶寶不要一次給太多種類的食物,以免為身體帶來負擔,或有誘發過敏問題。最好一次嘗試一種新食物,觀察57天,如果沒有腹瀉、嘔吐、起疹子等過敏反應,再加入新的食物讓寶寶吃。
 
3.養成固定排便習慣:寶寶2歲後可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培養他每日按時排便的好習慣。通常較建議的解便時間,是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或者晚餐過後半小時~一小時。
 
4.適度按摩:照顧者用指腹幫寶寶順時鐘按摩肚子,除了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還可增加寶寶的胃腸蠕動,緩解腹漲的情形,使排便更順暢。另外也有報告指出,這樣有助於減少嬰兒腸絞痛的情況。
 
5.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腸道蠕動,有效幫助排便。因為肥胖也會加重便秘的情形,多運動正好一舉多得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記錄寶寶的排便狀況
建議照顧者為孩子記錄每一次的排便情況,如有異常可及早發現,也能讓醫師方便診治。
 
 
如廁訓練不能強迫
每個孩子的身 心發展不同,就算是同年齡的孩子,在學習能力、反應能力、判斷能力等各種面向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最好等到孩子的身心、行為發展都已經抵達某種程度後 再為他做如廁訓練,否則可能不僅事倍功半,也會造成孩子在龐大的壓力下,每當到了大便時間就覺得很痛苦,更加無法順利解便,便秘情況可能會愈趨嚴重。那麼 何時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如廁訓練?當孩子已經能理解你說的話,會聽從你的指令、模仿你的行為,並能靜下來一段時間,就代表他的身心發展已經準備好,可開始接 受訓練了!
 
 
 
許慶俊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
   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腸胃科臨床研究員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口水流不停,是正常現象?還是他生病了?新手爸媽該怎麼處理,才能止住寶寶的口水呢?

生理性流涎
剛 出生的寶寶並不會分泌很多口水,通常要等到寶寶3~4個月大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進食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且乳牙萌出,咀嚼功能進一步發育時,口水才會變 多。這時,由於孩子的口腔較淺,吞嚥功能尚差,以致無法將分泌的口水吞嚥下去或貯存在口腔中,於是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來,一般到了2~3歲時,流口水的 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其實,唾液有濕潤口腔、溶解食物和便於吞嚥的功能,且其中還含有天然酵素,能把口腔中的有害細菌殺死,所以,如果不是病理性流涎,就不需要治療。


病理性流涎
流口水的病理性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嘴巴無法經常閉合
咽喉中的腺樣體肥大及嚴重的過敏性鼻炎,都會導致孩子流口水,因其常須張口呼吸,吞嚥口水的動作較少,所以口水外溢的情形便較常發生;要解決寶寶流口水的情況,當然得從改善以上症狀著手。

2.口腔咬合不正
某些先天性的疾病,會造成寶寶下顎發育不全、下巴過小、口部閉合不良,因而易見口水外溢情形;而牙齒的發育良好與否及蛀牙情形,也會影響咬合。

3.口腔運動功能發展障礙
腦性麻痹或神經性功能缺損的孩子,因其肌肉張力不正常,可能會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進而影響孩子的吞嚥、咀嚼及發音;而一旦吞嚥不易,流口水的情形就容易發生,這時利用藥物及手術治療可幫助降低口水量。

4.口腔疾病
倘若寶寶的維生素缺乏嚴重,導致口腔黏膜受到病毒感染而形成皰疹性口炎或口腔潰瘍,也會引起口水流不停。此時寶寶通常會有哭鬧、食慾不振等現象,父母除了為其消炎止痛外,也應該給他服用一些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


口水寶寶的日常護理
當寶寶流口水時,爸爸媽媽應該做一些適當的日常護理:
◆注意不要隨便捏孩子的臉頰,以免刺激唾液腺而讓流口水流得更多。
◆口水屬弱酸性,對寶寶的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嘴巴周圍的皮膚要經常用溫水洗淨,也可塗一些嬰兒專用護膚霜,並記得勤換圍兜。
◆若寶寶的皮膚已變得紅腫,應遵照醫師指示以皮膚藥膏塗抹患處,一天二次,2~3天後即可見明顯改善。
◆定期帶孩子進行口腔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幫嬰兒清除舌苔呢? 

 

舌苔是牛奶的殘渣附在舌頭或口腔黏膜所造成的現象。


通常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舌苔情形也會逐漸改善。


要避免寶寶舌苔發生,媽媽可以在寶寶喝完奶後,


餵他喝一些溫開水,或是用棉花棒沾一點水輕輕擦拭,即能達到清潔的目的。


 


舌苔為牛奶殘渣造成,寶寶為什麼會有舌苔呢?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芳青表示,


舌苔就是牛奶的殘渣附在舌頭或是口腔黏膜上面,一層淡淡的白色物質,


大部分都是因為寶寶沒有喝水只有喝奶,所造成的一種奶垢堆積症狀,


嚴重的話,


會造成寶寶口腔內膜壁上出現白色顆粒的小斑點,


或是嘴角旁邊有黃白色的痕跡,即所謂的鵝口瘡,這時就需要藥物治療了。


 


但是家長常擔心,寶寶有舌苔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


一般而言,舌苔對寶寶健康是不會有影響的,也不會影響食慾,


通常在寶寶三個月大以後,舌苔情形就會逐漸改善,家長不用太過於擔心。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若是腸胃消化功能不好的寶寶,


甚是大人,舌苔都會比較厚,而且會一直存在。


 


此外,在中醫方面,常會以寶寶舌苔的厚薄和顏色來辨別健康情形,


一般而言,


健康正常者的舌苔顏色應該是「淡紅舌質、薄白舌苔」。


 


如果舌苔由薄而厚、由少而多則意味著此人體內的病症正在進行中;


相反的,由厚變薄、由多轉少,則表示病氣逐漸消退。


 


舌苔呈現白濁者,表示有便秘或腸胃方面的疾病;呈暗褐色者,


表示可能有胃炎疾病;呈黑色者,意味熱疾病重


(通常是因為抗生素服用過量所引發);


有乾燥剝落者,顯示體內嚴重缺乏營養。


 


 如何區分舌苔與鵝口瘡呢?


舌苔」是牛奶的殘渣附在舌頭或是口腔黏膜上面,


一層淡淡的白色物質;而「鵝口瘡」則是口腔因食具不潔受到黴菌感染,


使舌頭與口腔黏膜上長出一塊塊白色奶塊狀物質。


 


不論是舌苔或是鵝口瘡都不易清除,因此媽媽可以試著以消毒紗布,


沾些開水擦拭寶寶口腔黏膜,若是輕輕一抹就可以清除,


且口腔內壁仍然光滑平整,則為牛奶殘渣所造成的現象;


但若是須用力擦才會剝落,且口腔內壁有點出血、剝落處凹凸不平,


則為鵝口瘡,最好儘快就醫治療,以免症狀更嚴重。


 


做好口腔清潔工作大部分家長都知道要定時餵寶寶喝奶、吃東西,


希望寶寶能夠健康長大,但是吃完東西之後,


有時卻忽略了口腔清潔的重要性;口腔清潔工作沒作好,


就容易滋生許多病菌,影響寶寶健康與食慾。


 


如何避免及改善舌苔問題呢?


劉芳青 醫師表示,有舌苔的話,


寶寶會比較不舒服,不舒服,相對也會影響寶


寶喝奶情緒,所以最好是可以幫寶寶把口腔清理乾淨。


 


如何清潔寶寶口腔呢?以下提供一些方法:


 


1.喝溫開水漱口清潔只要寶寶每次喝完奶以後,


   就給他喝一些溫開水漱漱口,就比較不會長舌苔。


   喝水除了可以清潔寶寶口腔外,也可以稀釋口腔中的乳酸,


   減少細菌的滋長。


 


2.紗布護理取一塊消毒殺菌過約4*4規格的紗布,將它包覆住媽媽的食指,


    並沾一些溫開水將紗布潤濕,然後伸入寶寶口腔內,


    輕輕的擦拭寶寶口腔兩頰內側及舌頭上的奶渣與食物殘渣。


     但要記得不要擦太靠近舌根的地方,否則會很容易造成寶寶嘔吐現象。


 


3.使用矽膠刷牙齒套現在市面上


   有許多專為新手爸媽設計的嬰兒專用矽膠刷牙指套,


    也可以幫寶寶清潔舌頭和口腔,矽膠刷牙齒套長得很像牙刷,


    可以套在手指頭上,幫寶寶刷牙及刷舌苔。但要注意的是,


    因為寶寶的舌頭又軟又嫩,要輕輕的刷不可以太用力,


    以免將寶寶舌頭弄傷了。


 


 4.手指套清潔按摩如果寶寶還沒有長牙齒時,


    也可以每天用手指套幫他按摩牙齦,這樣寶寶長牙時,


    就比較不會牙齦腫脹。花些耐心用心清潔面對幼嫩的新生兒寶寶,


     許多新手爸媽照顧起來難免會手足無措,


     尤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清潔工作,更是需要灌注愛心與耐心,


     其中寶寶的口腔清潔,更是不能隨便。


寶寶喝完牛奶時,別忘了讓他喝些溫開水漱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與乾淨,


不僅不會有舌苔情形發生,也能避免病菌的滋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索0~1歲寶寶的感官發展(觸覺)

接觸刺激‧促進發展


醫院的嬰兒室裡,每個新生寶寶都被包得緊緊的。這麼做是為了讓寶寶繼續擁有在媽媽子宮內般的安全感。觸覺是分布面積最廣的感覺器官,而每個人從嬰兒時期開始,就需要源源不絕的外界刺激來促進其發展。


文/林佩蓉;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樹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發展評估中心主治醫師吳貞瑩


觸覺發展
從懷孕的第1個月開始,神經系統就已經開始發育,是胚胎最早發育的系統之一。到了第3個月左右,胎兒的皮 膚觸覺已經產生,雖然不是相當敏銳,但是若有東西碰觸到皮膚,便能感覺得到。在胎兒邁入第8個月時,聽覺、視覺、觸覺、味覺與嗅覺等5感大致都已發展完 成,因此,透過各種方式進行胎教與胎兒互動,應該可以有很好的交流及回應。


分布範圍廣泛
【初生多為反射動作】


觸覺分布的範圍幾乎遍及全身,包括「手」接觸到東西的感受、「口腔」吃到東西的溫度,或是「屁股」 坐在什麼材質的椅子上,這些都是觸覺的感受。但是剛出生的寶寶,大多是反射動作的表現,例如:用手指碰觸寶寶嘴邊,就會引發「尋乳反應」。新生寶寶頂多在 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時,像是尿濕時、感覺太熱或太冷時,就可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現。



【口腔感受物品】


到了4~6個月大左右,寶寶的抓握反射已經改由自主抓握取代,同時寶寶也會用「嘴」來感受這個世界,常常拿到東西就會往嘴裡塞。建議爸媽可以給寶寶多種不同觸覺的棒狀固齒器,不僅訓練其抓握能力,也可提供寶寶口腔不同的感受。
【爬行接受刺激】隨著各項能力的發展,8~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學會了爬行,當爬在不同材質的地板上,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經歷較長爬行階段的寶寶,皮膚接觸外來的刺激也較多。爸媽也可以替寶寶進行嬰兒按摩,不僅刺激寶寶觸覺發展,也可增進親子情感。



【食物促進口腔發展】


從6個月大後,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在10~12個月大左右,就可以嘗試半固體狀的食物,食物的形狀及軟硬程度,不僅可以刺激寶寶口腔觸覺,也會幫助其口腔全面性的發展。


如何協助寶寶探索



新生寶寶被包得緊緊的,的確可以讓他感受到安全、穩定;對新生寶寶而言,愈是輕柔、穩定、持續的對待他,愈容易讓他產生安全感,同時也可以讓他的情緒更穩 定,因此建議爸媽,可以多抱抱寶寶。或是幫他洗澡時,用毛巾磨擦寶寶的皮膚,隨著月齡的增長,可變換材質,以不傷害寶寶肌膚為前提,使用質地較粗糙的毛巾 來摩擦皮膚,增加觸覺刺激。


媽媽寶寶同樂趣



遊戲齡:0~3個月



名稱:擦一擦
步驟:
一、
請爸媽準備3~4條不同材質的毛巾,但必須挑選質地較細緻,不會傷害寶寶肌膚的。
二、依序擦拭在寶寶的手上或臉頰上。
三、在擦拭的同時也可跟寶寶說明這條毛巾的材質。



注意事項:
有些觸覺敏感的寶寶,不習慣接受新材質的衣物,或是不喜歡被碰觸,甚至不喜歡洗頭、洗澡、刷牙等。因此,爸媽可以讓寶寶從小接觸較多不同材質的東西,刺激其正常發展。若是在接觸不同材質物品時,寶寶常常極度的抗拒、哭鬧,建議找醫師或專家諮詢。


遊戲齡:4~6個月



名稱:口腔按摩



步驟:
一、
請爸媽先洗淨雙手。依照上牙齦外側、內側;下牙齦外側、內側,幫寶寶按摩牙齦。
二、按摩時,請爸媽用食指,輕輕來回按壓內、外側牙齦。
三、最後再用食指與中指,分別按壓兩側的下排牙齒7~8次。



注意事項:
口腔可說是觸覺神經的發源地,而口腔肌肉也是我們最早學會控制的肌肉,同時我們腦部對於來自口腔的感覺刺激反應也最為快速。而口腔觸覺發展不成熟的寶寶,容易出現挑食、發音不良的問題,若是爸媽可以給予適當的按摩,就會有很大的改善。


遊戲齡:7~9個月



名稱:刷刷樂



步驟:
一、
爸媽請先準備多種類的刷子,沒有限定材質,洗澡刷、洗臉刷皆可。
二、每次進行只用一種類的刷子,在寶寶的手背、腳背及背部,來回刷動約1分鐘左右。
三、進行刷刷樂遊戲時,爸媽同時可以和寶寶說說話。



注意事項:
藉由刷子刷毛的接觸,可以刺激寶寶的觸覺接受器,提供穩定而充足的刺激訊號,可幫助其神經整合。觸覺接受器分布於全身皮膚下,適度的按摩或擁抱,都能安撫寶寶。多讓寶寶接觸不同材質、不同溫度的物品,都是很好的觸覺刺激活動。


遊戲齡:10~12個月



名稱:冒險王


步驟:
一、蒐集生活中不同材質的地墊,例如:防滑墊、草編地墊、柔軟毛皮、瓦愣紙板等。
二、讓寶寶爬行於地墊上;至於已經會走路的寶寶,爸媽可以牽著他的雙手走在地墊上。



注意事項:
進行這個遊戲,除了可以讓寶寶感受到不同的材質,同時也能訓練其動作發展。另外,要提醒爸媽注意的是,若是用雙手牽著寶寶行走在地墊上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若有需要可在地墊背面加上止滑墊,防止寶寶滑倒。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怎麼睡最安全

媽咪寶貝 1月號 NO.151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君山
模特兒/甜美寶貝妍熙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


你知道嗎?大家所熟悉的「趴睡」睡姿,竟是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的危險要素之一!根據統計,新生兒每天長達16~20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在漫長的睡眠時間中,寶寶究竟該怎麼睡才安全?為提供孩子安 全無虞的保護,爸爸媽媽還能做些什麼呢?



枕頭恐窒息?趴睡藏危機?


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公布的「嬰兒睡眠安全指南」中,明確的提醒照顧者應該讓寶寶採取仰睡的睡姿,才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
 
趴睡藏危機?仰睡最安全!
開始分析寶寶的睡眠問題之前,首先,我們應該先來了解「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說明,嬰兒猝死症候群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的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君山解釋,自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大家習以為常的「趴睡」睡姿,其實是導致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之後,紐澳等國也陸續研究發現,趴睡竟可能使寶寶在睡夢中身陷危險,於是開始從1991年宣導避免趴睡,讓當地的嬰兒猝死症發生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而美國也於1992年跟進腳步,並於1994年發起仰睡運動(Back to Sleep,讓寶寶回復仰睡睡姿),同樣也獲得嬰兒猝死率大幅減少的顯著成效。
 
側睡也同樣潛藏危機
既然趴睡有潛 藏的壞處,或許有的爸爸媽媽心裡會想:「若折衷讓寶寶採用側睡的睡姿,不就可以給寶寶安全感又兼顧安全嗎?」但吳君山醫師提醒,讓寶寶側睡其實是很不穩定 的狀態,畢竟寶寶如果在睡夢中挪動身軀、揮舞手腳,很容易立即從側睡翻轉成趴睡(當然,從側睡翻成仰睡也不無可能),對寶寶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因 此,1歲以下嬰幼兒應避免趴睡和側睡的睡眠姿勢。
 
24個月大,猝死症發生高峰
目前對「趴睡增加嬰兒猝死率」的原因並未十分明朗,最被接受的解釋是睡夢中驚醒神經反應不敏銳,且趴睡較易導致窒息,因而增加了嬰兒猝死的發生率。根據統計,嬰兒猝死症的發生高峰期在2~4個月的寶寶身上──年紀越小的寶寶,熟睡時越不易對外界刺激做出敏捷反應,且嬰兒平均到4個月大以後,頸部才會較為硬挺、能穩定將頭抬起90,在此之前若在睡夢中被周遭的枕頭、棉被、衣物等不慎掩住口鼻,即可能使寶寶面臨猝死的危險。因此,美國與臺灣兒科醫學會皆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應以仰睡為主,趴睡及側睡皆不安全。
 
仰睡缺乏安全感?改善有方法!
小於4個月大的寶寶,因為身體的驚嚇反射尚未完全消失,且仰睡又讓人體脆弱的臉部、胸腹部、外生殖器曝露出來,從心理層面來說較無安全感。
 
如果仰睡真的讓寶寶明顯表現出不安,也要等6個月大後再考慮白天在有大人觀察照料為前提下,暫時改採趴睡的睡姿(且6個月大頸部肌肉張力已有很好的發育,多半也懂得自行翻身,安全的疑慮降低許多)。但吳君山醫師特別提醒,有些身型特別壯碩的寶寶,學會靈活翻身的時間會比常人更慢一些,所以最好等7~8個月大後再考慮趴睡。
 
特殊狀況可能採取趴睡
臨床上的確有少數的寶寶,會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而採取趴睡睡姿:
 
(1)胃食道逆流:
寶寶的胃容量 會隨餵食量增加而變大,但對年紀越小的寶寶而言,由於胃容量小、胃食道交界處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所以胃食道逆流的比例亦不低。建議若寶寶溢吐奶的情形頻繁 發作,可在有照顧者能就近觀察的前提下,白天讓寶寶喝完奶後趴睡或側睡一段時間,對於減少胃食道逆流有所幫助,待胃排空後再換回仰睡姿勢。
 
(2)住院期間的早產兒:
趴睡對住院中的早產兒格外重要,因為仰睡時身體自然放鬆、舌頭會輕微向下掉,但趴睡卻能維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住院期間寶寶隨時受心律、呼吸等儀器監測,而醫護人員也在一旁提供照料,所以趴睡並無安全上的顧慮,但出院返家後仍應回復成仰睡的姿勢。
 
(3)先天畸形:
某些身體構造先天畸形的寶寶,比方說巨舌症或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的患者,仰睡時舌頭易向後滑落造成呼吸道阻塞,所以因為病情的考量而必須採趴睡的姿勢。
 
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
皮爾羅賓氏症,是在1923年由法國牙醫Pierre Robin所命名。患者在胚胎時期即下顎發育不良,導致下顎過小使舌頭無法安置於正常位置,舌頭擠在口腔後方影響呼吸,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
 
罹患皮爾羅賓氏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多數和下顎發育的染色體或基因突變有關,此疾病目前無藥物可根治,只能針對症狀加以治療。患病的寶寶因為下顎異常難以同時兼顧呼吸和吸吮,常造成餵食上的困難。
 
嬰兒猝死7大高危險因子
吳君山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對嬰兒猝死症候群的詳細致病機轉未完全明瞭,但已知部份導致嬰兒猝死發生的危險因子,照顧者應盡量避免下列高危險因素發生,就是提供寶寶最好的呵護。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http://www.pediatr.org.tw/index.asp
 
因素1     父母與小於3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因素2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因素3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因素4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因素5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因素6     嬰兒與多人同床。
因素7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枕頭恐窒息?睡眠安全學問大
新生兒需要使用枕頭嗎
嬰兒的後腦勺較凸,自然平躺時頸部與脊椎會自然呈一直線,是最舒適的狀態。若使用枕頭墊高頭部,反而會讓寶寶的頭頸部過度屈曲、彎折到氣管,影響呼吸道的通暢。一般來說,等寶寶6個月大以後,其肌肉張力、翻身、抬頭等能力已有不錯的發展,此時再使用枕頭會更為安全。
 
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嬰兒床不適合有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物件,因為這些東西雖然看似鬆軟舒適,卻都是潛藏在寶寶身邊的窒息危機,因此,建議嬰兒床應堅硬並以被單包覆即可。
 
當心防翻身枕導致窒息
美國自1997年至今,已發生至少13件嬰兒因防翻身枕而窒息死亡的實例。衛生官員在2010年首度警告照顧者不可使用這款枕頭,並開始取締宣稱能預防「嬰兒猝死症」的生產商。
 
「防翻身枕」 一般多是兩旁凸起、中間以薄墊連接之枕墊,另外也有部分款式上方及左右皆隆起,構成一個似「凹」字型的溝槽,其設計用意在支撐、固定並包覆寶寶頭部。但吳 君山醫師解釋,多數使用防翻身枕窒息的案例,是因為包覆太過緊密但寶寶頭頸部張力又不夠,所以翻身俯臥時或卡在枕墊與嬰兒床間導致窒息,而這些寶寶的死亡 年齡皆未超過4個月。因此也特別提醒家長,乾淨、堅硬、無雜物的嬰兒床最為安全,市面上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所以無須使用。
 
宣稱能減少嬰兒猝死的寢具都沒有實效驗證
 
同房不同床,兼顧方便與安全
前陣子新聞曾報導過,爸媽和寶寶同床睡覺,結果體型壯碩的爸爸翻身覆在寶寶身上,造成寶寶窒息死亡的不幸案例。其實,父母和寶寶同床一直有安全的疑慮──新生兒脖子肌肉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如,一方面必須擔心爸媽的被子不小心蓋住寶寶的口鼻,另一方面也害怕熟睡中翻身會壓到寶寶,造成受傷或窒息的意外。
小嬰兒單獨睡在嬰兒床上是最安全也最適宜的作法,如果煩惱照顧的方便性,可以讓嬰兒與爸媽同房不同床,不但可顧及安全也方便就近照顧,而且有大人在一旁陪伴也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含奶嘴入睡可降低猝死機率
寶寶剛出生隨 著媽媽住院的期間,或是新生兒因為疾病接受治療,可以在撫慰的前提下讓寶寶吸吮奶嘴。其他則建議等寶寶出生滿一個月親餵母乳的狀況非常穩定、已經不會發生 乳頭混淆的情形(如果沒有親餵或單純餵食配方奶,則不須考慮乳頭混淆問題),再考慮讓寶寶使用奶嘴。讓寶寶吸吮奶嘴入睡可降低嬰兒猝死症發生,是目前已被 研究證實的可行作法,而如果寶寶在睡夢中奶嘴自然掉落,也無須重新塞回寶寶口中。
 
關於寶寶睡眠6疑惑
1 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臺灣人有句俗諺認為寶寶「一暝大一寸」,可見睡眠對嬰幼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充足的睡眠除了能幫助寶寶恢復體力,還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以及免疫力的生成。而且,在夜間10點至凌晨兩點處於熟睡狀態,這時體內會分泌比平時更大量生長激素,對於寶寶的成長發育亦有所助益。
 
2 寶寶每天睡多久才足夠
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和睡眠模式,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生活習慣而有顯著的差異,雖有常軌可循,但每個孩子之間仍存在極大的不同。只要寶寶並非完全脫離常軌嚴重日夜顛倒,而生長發育曲線、白天精神、食慾也都正常,父母亦無須過於拘泥寶寶睡眠時間的長短。
 
(1)   出生到3個月大:
新生兒除了喝奶的時候清醒,其餘時間多處於睡眠狀態,每天大約會睡1620小時。寶寶在兩個月大前睡眠時間較無規律,隨著年紀漸增,13個月大則縮短至1617小時的睡眠,作息也逐漸呈現規律的週期但仍未建立起日夜概念,通常睡3小時左右就會醒來1小時。
 
236個月大:
寶寶的睡眠時間縮短至15小時左右,白天會小睡兩三次,加起來約45小時。而夜間通常已經能睡過夜,有910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有5070%的寶寶每晚能一次睡足7小時。
 
369個月大:
平均每天睡14小時左右,大約68成的寶寶已進步到一覺到天亮。
 
4912個月大:
平均每天睡1314小時,典型的作息時間是早上6點半或7點起床,早上10點和下午1點各小睡一次,到了晚上7、8點就要上床睡覺。
 
513歲大:
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大約每天1213.5小時。到了1518個月大後,白天的兩次小睡往往會減少到只剩一次,就能使幼兒精神飽滿。
 
635歲大:
學齡前幼兒每日大約睡1112小時,大部分的孩子不用午睡也能精力充足。
 
3 寶寶會區分白天黑夜嗎
剛出生到兩個月的小寶寶還不太會分辨白天黑夜,尤其是早產或曾住院一段時間的孩子,因為整天處於明亮的環境中,對晝夜的辨識能力稍弱,容易因為不適應黑暗而哭鬧。
 
到了4個 月大左右,寶寶已逐漸學會區分日夜的不同,因此當寶寶要入睡時,可嘗試讓環境變得昏暗或開個小夜燈營造睡眠氛圍,如此不但可給予寶寶安全感,更方便照顧者 隨時觀察寶寶的狀況。無論成人或嬰幼兒,睡眠時都需要保持昏暗的狀態,幫助腦部神經和內分泌維持良好的運作,並且刺激腦部分泌褪黑激素和生長激素。
 
4 作息不固定需不需要調整
一兩個月大的小嬰兒仍有作息日夜顛倒的問題,但這個階段的寶寶本來就還不太會分辨晝夜,等寶寶34個月大以後,因為認知發展較好,加上照顧者頻繁和寶寶接觸互動,不但可以促進認知學習,也會讓寶寶白天清醒的時間增長,夜間的睡眠狀況自然會變得更好,所以照顧者無須刻意急著調整寶寶的作息。
 
想幫助寶寶入睡,除了可以開盞夜燈提供寶寶安全感,也要讓睡眠的環境安靜不嘈雜,並且在睡前輕柔的替寶寶按摩、幫助放鬆肌肉,都有助於快速進入夢鄉。
 
5 怎麼讓寶寶學習自行入睡
當寶寶從熟睡期轉為淺眠不小心醒來,因為不懂得要如何再次入睡,所以這時寶寶會本能性的放聲大哭。照顧者想協助寶寶「學習自己入睡」,首先要了解和他講話、過度的拍他、哄他等行為會使他更清醒,反而讓寶寶養成「需要父母協助才能睡覺」的習慣。
 
吳君山醫師表示,其實爸媽照顧孩子一段時間後就能學會分辨,寶寶的哭聲究竟是真的有狀況或僅是討安撫的撒嬌哭泣。因此,當寶寶醒來後放聲大哭,照顧者請等個5分鐘、10分鐘、15分鐘再上前查看(慢慢拉長時間再去安撫),也許起初幾次寶寶會哭泣較長的時間,但慢慢就能明顯察覺哭泣的時間正在逐漸縮短,多練習幾次後寶寶便學會自行入睡。
 
6 夜奶該如何戒除
不管白天或黑夜,若寶寶已經可以連續睡56個小時甚至更久,代表寶寶的身體對於肝糖貯存、血糖維持已經有不錯的能力,這時侯若還有夜奶習慣可著手戒除,並不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任何影響。以下還有一些可幫助寶寶睡過夜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1)睡前可嘗試撥放輕柔和緩的音樂。
2)睡前倒數第二次餵奶,奶量比平常減少1020ml
3)睡前最後一次餵奶前4560分鐘先幫寶寶洗澡。
4)睡前最後一次餵奶,奶量比平常多餵食20ml
5)配方奶比母奶更有飽足感,所以睡前最後一次餵奶以配方奶為主,夜間較不會因為飢餓而醒來。
6)確實要拍嗝,且拍嗝跟餵奶時最好處於燈光昏暗的環境,也能幫助寶寶早點建立對夜晚的認知。
7)寶寶可能因為尿布濕了不舒服而哭鬧,所以夜間可使用大一號或是夜用型的尿布。
 
【附錄】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網站 http://www.pediatr.org.tw/index.asp
 
建議1   1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側睡並不安全。
建議2   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包以被單。
建議3   嬰兒不建議與其他人同睡,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父母可將嬰兒抱在床上餵奶或安撫,在父母要入睡前即應將嬰兒放置在其嬰兒床上,雙胞胎與多胞胎也應該分床睡眠。下列情形是引起嬰兒猝死的高危險因素,隨時都特別需要避免:
*父母與小於3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嬰兒與多人同床。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建議4   嬰兒床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軟的物件,嬰兒床應堅硬並蓋以被單。
建議5   嬰兒不宜配戴平安符、項鍊等可能阻塞呼吸的物件,不可將奶瓶直接塞在嬰兒口中而無成人在旁照顧。
建議6   預防成人抱嬰兒時睡著:
*產後母嬰初期皮膚接觸,宜有清醒的成人在場陪伴。
*母親親餵母乳或成人抱小孩時,應盡量保持清醒,而且最好有其他意識清醒的成人在場,尤其在產後初期母親容易疲累時。
*成人若自覺疲累,盡量避免獨自抱小孩。
 
建議7   孕婦應接受例行產前檢查,研究顯示可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建議8   懷孕時與生產後必須避免暴露吸菸。
建議9   懷孕與生產後必須避免喝酒與使用非法藥物。
建議10 餵哺母乳。
建議11 可考慮在睡眠時使用奶嘴,奶嘴不可懸掛於嬰兒頸部或附著與嬰兒衣物上。如果嬰兒拒絕奶嘴,則不應強迫,可在年齡稍大後再嘗試。餵哺母乳者可在已明確建立母乳餵食後再開始於嬰兒睡眠時使用奶嘴,一般於3~4週大之後。
 
建議12 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
建議13 常規接種疫苗,有研究顯示有降低嬰兒猝死效果,包括百日咳疫苗在內。
建議14 不必使用市面上宣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用具,因為它們都沒有實效的驗證。
建議15 不必使用家用心律呼吸監視器,這種器具可監測窒息、心跳過慢、缺氧等情形,但並無證據顯示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建議16 為了促進發育並避免後頭部扁平,每天可在家長監督下讓嬰兒清醒時採俯臥姿勢。
 
 
吳君山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經歷: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新生兒科研究醫師/三軍總醫院小兒部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現任: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資料來源:【媽咪寶貝】2013年1月號。http://www.mababy.co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照護蠶豆症寶寶?


媽咪寶貝 1月號 NO.151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銓宏
模特兒/漂亮寶貝楊比比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小芸懷孕10個月平安生下可愛男寶寶,坐月子的她才哄小寶貝入睡,即接到醫院寄來的新生兒檢查報告,顯示孩子患有蠶豆症……。這結果令她大感錯愕,她和先 生都沒有蠶豆症,怎會生出蠶豆症寶寶?而平常照顧孩子必須特別注意哪些事?



必知5 Point,Take Care!


琪琪愛不釋手抱著剛出生的兒子,覺得兒子愈看愈可愛……,突然接到醫院的電話通知,告知她:「兒子疑似有蠶豆症,請她帶兒子去做進一步檢查。」這個消息令琪琪感到錯愕不已,什麼是蠶豆症?孩子有蠶豆症會出現哪些狀況?能夠治療嗎?
 
何為蠶豆症?
蠶豆症的發生率約3%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銓宏指出:「蠶豆症在臺灣的發生率約3%。平均一百個新生兒有3個患有蠶豆症。不過,多數的蠶豆症寶寶不會出現特別症狀。」
 
俗稱的蠶豆症,主要是患者的紅血球缺乏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G6PD),亦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缺 少症」。此酵素與抗氧化有很大關係,紅血球需要有它才有抗氧化的能力。當寶寶缺乏時等同失去抗氧化能力,若遇到會造成氧化性壓力的物質時,像紫藥水、磺胺 類的抗生素、含阿斯匹靈類的鎮痛解熱劑,或是樟腦丸、臭丸等,即可能會造成紅血球的破壞,當紅血球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溶血、貧血等情形。
 
性聯遺傳的先天代謝異常疾病
蠶豆症屬於性聯遺傳的先天代謝異常疾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高銓宏醫師解釋,之所以女性較少患有蠶豆症,是因為女生的性染色體為XX,若只有一個X有問題,而另一個X若是正常,則不易發病。
 
然 而,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若母親有蠶豆症基因,當男性唯一的X染色體從母親遺傳,男孩則會直接遺傳蠶豆症,也因此男性罹病的比例高於女性;但是如果女性 的兩個X染色體都異常的話,也會有蠶豆症,只是機率較小。無論男性或女性的蠶豆症患者,遇到氧化性物質皆會引起溶血或貧血症狀。
 
有哪些症狀?
 
兩個星期內的黃疸不用太過擔心。
 
蠶豆症可能會引發哪些症狀?如何預防或緩解?
 
1新生兒易有黃疸
照光治療
由於新生寶寶的肝功能尚未發育健全,加上紅血球缺乏與抗氧化能力有關的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容易造成嚴重的新生兒黃疸,需要接受照光治療。
 
不過,高銓宏醫師也進一步說明:「正常來說,黃疸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一定是疾病。原則上在兩個星期內的黃疸不用太過擔心。除非黃疸情形嚴重,例如:一出生即有黃疸或是黃疸值上升的特別快,父母就要特別注意。」
 
找出黃疸的真正原因
然而,當新生兒的黃疸超過兩週,或是黃疸值很高,則應找出造成原因,例如是感染、蠶豆症或是其他疾病所造成。另外,喝母奶的寶寶,黃疸時間也會比較長,因此必須依據寶寶的實際情形去查證原因。
 
2溶血
血壓低、貧血,嚴重會導致昏迷
除了可能導致黃疸時間較長,當蠶豆症寶寶遇到氧化性物質或感染疾病時,由於他們缺乏抗氧化能力,因此可能會產生溶血。寶寶可能出現臉色蒼白,加上含氧的紅血球突然變少,寶寶的呼吸會變得急促,此外,黃疸使得皮膚變黃且尿液顏色也會變為深茶色。
 
除了導致貧血、血壓低,嚴重時也可能會造成昏迷、危及生命危險,此為急性溶血的症狀,這時通常會採取輸血方式治療,然而,高醫師表示:「因蠶豆症而溶血進而造成的死亡案例在臺灣已很少見,除非狀況嚴重。」
 
雖然接觸氧化性物質會造成溶血與貧血,不過,一旦將氧化性的壓力去除,例如:疾病感染獲得控制或是移除氧化性物質,並緊急進行輸血,慢慢的也能改善貧血的情形。
 
5個照護Point
對於家裡有蠶豆症寶寶的父母,高銓宏醫師特別提出日常生活裡應注意的照護重點:
 
1家裡的衣櫥或櫃子盡量不要放置樟腦丸或是臭丸,前者含有樟腦camphor),後者含有naphthalene),前者是否造成溶血仍有爭論,而後者是蠶豆症寶寶不能接觸的物品
2不可讓孩子食用蠶豆、或以蠶豆製成的食物。
3寶寶有傷口,不能使用紫藥水塗抹。
4避免讓孩子服用含有阿斯匹靈類的解熱劑或是磺胺類的抗生素。
5帶孩子就醫時,須先告知醫師小寶寶的情況。此外服用藥物或擦藥前,應先與醫師討論。
 
蠶豆症的常見迷思
Q1可以使用曼秀雷敦或綠油精嗎?
高銓宏醫師在門診時經常遇到家長提出這個問題。一般來說,之所以會引發溶血情況,通常是曝露在一定程度的氧化物質才會導致;如果量少則不致於引發嚴重溶血情形。
 
不過,他也提醒家長,使用這些外用藥物前應先詳閱所含成分,確定不含樟腦 camphor或是薄荷腦menthol才使用,一旦發現有這些成分,則應立即停用。
 
Q 2隨年紀漸長,免疫力增加,蠶豆症會變好?
基 本上,蠶豆症的疾病是永遠都存在。隨著孩子年紀增長,他們會習慣性避開氧化的物質。此外,當他還是小孩時,遇到氧化物質可能會產生嚴重影響;然而當他漸漸 長大,身體裡的紅血球數量變多了,不小心接觸到氧化物質也許只是溶掉微量的血,尚不致於對身體造成不適。然而,高銓宏醫師強調:「疾病本身不會改變。」
 
Q 3蠶豆症寶寶能擦爽身粉嗎?
只要未含會造成溶血的氧化性的物質成分,皆可使用。
 
避開危險物,平安健康成長
 
蠶豆症在遺傳疾病上並不是難控制的疾病。
 
蠶豆症在遺傳疾病上並不是難控制的疾病,罹患的人數也很多。高銓宏醫師表示:「基本上,只要遵守照護原則,避免接觸氧化性的物質、藥物即可,在臺灣因為蠶豆症所導致的嚴重溶血、貧血、甚至死亡的案例並不多見。」
 
不 過,若不小心接觸了這些物質,且發現寶寶出現臉色蒼白、皮膚變黃、尿液顏色轉深等症狀時,應立即送醫檢查,以確定溶血與貧血的程度。一般而言,只要停止接 觸氧化性藥物與會引起溶血的物質,溶血情形就會會慢慢改善,如果溶血情況不嚴重,先觀察即可。萬一情況嚴重,例如患者伴隨呼吸急促等現象,應緊急送醫並評 估是否需要輸血治療。
 
高醫師強調,患有蠶豆症的孩子只要避免接觸到會引發溶血的物質,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智力亦不會受到影響。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寶寶口水流不停 父母需暸解


 


為什麼口水流不停?




剛出生的新生兒,分泌的口水量其實不多,「約僅有50c.c,僅夠滋潤口腔」,等到寶寶到了3~4個月大後,隨著生理需求發展與成長發育,1天約可分泌出200c.c左右的口水量。


一般來說,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唾液之所以滴滴答答流不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唾液腺發育,口水分泌旺盛




由腮腺、舌下腺、頷下腺所組成的「唾液腺」,是寶寶口水的製造、分泌來源。多數寶寶在3~4個月大後,隨著唾液腺體發育漸趨完整,腺體分泌也就越來越發達。




2、吸吞不協調,口水容易外溢




對正步入副食品餵食階段的寶寶來說,由於口腔肌肉協調能力開始從單純的「吸」,開始進接到較複雜的「咀嚼」與「吞嚥」,在寶寶吞嚥口水的功能尚未熟練,口腔吸、吞的肌肉功能還無法協調時,口水很容易從小Baby淺淺的口腔外溢蔓延。




3、餵食副食品,口腔刺激變多




依照對於營養的需求,小嬰兒到了約4個月大後,必須要開始接觸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食物。當食物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寶寶好奇心增加,會吸吮指頭或拿物品往嘴裡放,寶寶口腔內的唾液線也會因受到多方刺激,分泌較多口水。




4、乳牙新萌發,口腔再受刺激




 


口水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


潤滑作用


當寶寶剛長牙的時候,牙齦組織難免有腫脹疼痛感,而牙尖又比較嬌嫩,此時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防止牙齒周圍發炎症狀的出現。




清潔作用


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潮濕和清潔,也可以對寶寶剛長出來的小牙起到清潔的作用,防止蛀牙的形成。




促進作用


口水可促進寶寶味蕾的發育,從而提高寶寶的食欲;也可促進嘴唇和舌頭的活動,使寶寶盡早會說話;更可促進吞咽動作的成熟與完善。




 


壞處




★常換洗衣物




寶寶經常流口水的話,不僅會把臉弄得很髒,衣服上也會很髒,渾身濕答答的,所以要常常換洗衣物。




★皮膚受損。




由于口水偏酸性,裏面含有一些有腐蝕性的消化酶,寶寶的皮膚又比較稚嫩,所以一旦口水流出接觸到寶寶的嘴角、臉頰等部位,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發紅等症狀。(EX:口水疹)




 


口水寶寶的日常護理






當寶寶流口水時,爸爸媽媽應該做一些適當的日常護理:




注意不要隨便捏孩子的臉頰,以免刺激唾液腺而讓流口水流得更多。




口水屬弱酸性,對寶寶的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嘴巴周圍的皮膚要經常用溫水洗淨,也可塗一些嬰兒專用護膚霜,並記得勤換圍兜。




若寶寶的皮膚已變得紅腫,應遵照醫師指示以皮膚藥膏塗抹患處,一天二次,2~3天後即可見明顯改善。




定期帶孩子進行口腔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如果已逾兩歲,仍會持續性的流口水,尤其若併有一些生長發育上的異常的話,應該找醫師檢查評估,看看是否有肌肉神經系統上、或是顏面口腔構造上的異常。




寶寶流口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有時小毛病卻隱藏著大問題。尤其是小小孩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不適,唯有靠照顧者的細心觀察,才有辦法正確地解讀小小孩的行為及情緒變化的意義,也唯有如此,小兒的不適及健康上的問題才不致於被我們所忽略掉。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樣做,BABY冬天肌膚不NG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50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幸霖、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怜人
模特兒/可愛寶貝楊比比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嚴冬逼近的時節,爸比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有更多細節要留意!在寒冷的氣候,嬰幼兒的健康容易出現哪些狀況?如何預防與避免?一起參考專科醫師提供的照護重點,讓孩子平安健康的度過冬天!



預防+照護一次解析


冬天的腳步悄然接近,許多嬰幼兒疾病或小問題容易在這時發生,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怜人表示:「像最近的天氣比較陰溼,雖然氣溫沒有降很多,可是很多家長因為天氣陰涼就幫寶寶加穿衣服,造成寶寶太熱流汗而引發熱疹或溼疹門診案例。」
 
冷熱變化大,寶寶適應不良
臺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幸霖亦補充:「溼疹是嬰幼兒在冬季常出現的症狀。」主要是父母幫他加穿衣服禦寒時,沒留意到他的體溫已經太熱、甚 至流汗,當皮膚經過汗水刺激後造成溼疹;除此,冬天的皮膚較乾燥,要特別注重保溼。另外,冬天常見的疾病還有腸胃炎。吳醫師最近門診時發現好幾病例因腸胃 炎不適而就診,甚至還有1、2個月大的寶寶患有腸胃炎,引發原因可能是家人患有腸胃炎,加上衛生清潔沒做好而間接傳染給寶寶。
 
除此,當冷熱溫度變化太大,孩子因為適應不良容易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類似過敏症狀。吳醫師舉例,像幫孩子洗澡時在浴室有使用暖氣,可是回到房間由於溫度太低,孩子就容易出現溫度適應不良,出現鼻塞、流鼻水等症狀。他也進一步解釋,原則上造成鼻塞的原因如下:病毒感染、冷熱變化大、或是對於塵蟎過敏造成。所以家長不妨觀察寶寶的鼻塞是何種原因,再調整居家溫度或帶孩子就醫。
 
寶寶冬季肌膚常見問題
皮膚薄+保水度不成熟引起
人 體的皮膚構造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而表皮的最外層是角質層,主要有兩個功能:1保護作用,預防外界微生物入侵體內;2維持水分。可是嬰幼兒的這兩個 功能還未成熟,水分容易蒸散而造成皮膚乾燥,特別是剛出生到10歲左右的孩子,是一生中肌膚最乾燥的時期,再加上嬰幼兒的皮膚厚度是成人的1/2~1 /3(成人的肌膚厚度約為2~3mm),因此整個結構較為脆弱,導致容易隨溫度改變而乾燥或受傷。
 
兩位醫師亦列出嬰幼兒在冬季常見到的皮膚困擾,並說明緩解、預防方法。
 
1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是長期性、反覆發作導致。
 
引起溼疹的原因比較廣泛,可能是接觸到不潔物品,例如寶寶睡在大人睡過的枕頭上,不小心碰到不潔淨的枕頭上即可能會引起溼疹,甚至刺激性的化學物品像洗衣精,也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原則上,如果起紅疹是因為接觸性造成,盡可能避免碰觸會令肌膚過敏的東西。
 
2異位性皮膚炎
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
至於異位性皮膚炎則屬於過敏體質的皮膚炎,吳幸霖醫師指出:「引發原因通常與飲食有關,可能食用了會令皮膚過敏的食物,像是蝦子,經過一段時間刺激而產生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在替4~6個月的寶寶添加副食品,蝦子、螃蟹等海鮮類食物建議避免,以免幼兒食用這些食物出現過敏症狀。
 
長期性、反覆發作
由 於異位性皮膚炎是長期性、反覆發作導致,如果一直給孩子過敏原的刺激,不僅會延長恢復時間,同時引起更多的過敏部位,也讓寶寶的皮膚表皮變乾、摸起來粗 糙,因此要很注重保溼。吳醫師說明,如果異位性皮膚炎照顧不好,孩子會因為皮膚乾癢而一直抓,造成肌膚變得更敏感,導致破皮、流膿、流血,嚴重還可能引起 細菌感染。
 
如何判斷異位性皮膚炎?吳醫師表示:「若年齡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皮膚反覆發癢且有過敏家族病史,即要考慮是異位性皮膚炎。」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多在臉頰及四肢。
 
王怜人醫師也進一步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即使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由於他們的皮膚表皮還未完全成熟,若能妥善照護與保溼,亦有機會恢復健康膚質。
 
改善方法
(1)減少引發過敏的刺激物
有 時反覆發作的溼疹因為孩子感到癢而一直抓,造成破皮、甚至產生傷口,即可能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亦造成治療的複雜度增加,有時需要使用抗生素。因 此,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首先將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好,盡可能降低環境過敏原或食物過敏原,同時做好保溼。情況嚴重則需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短期可塗抹 含類固醇的藥膏,以免控制不當造成細菌感染。另外,汗水也是一種刺激物,會讓孩子的皮膚產生溼疹,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更為厲害,因此,盡量保持寶寶肌膚的乾 淨與乾燥。
 
(2)做好保溼
除此,保溼亦為重要步驟。吳幸霖醫師進一步解釋,經常遇到父母詢問是否該天天幫寶寶洗澡,因為擔心將他身上的油脂洗掉,造成皮膚太乾燥。
 
可是若沒有按時清潔,寶寶流汗所產生的汗水會堵住毛孔而造成皮膚問題,因此吳醫師說明:「還是要天天幫寶寶洗澡,但洗完澡後的保溼是關鍵。」至於該用何種洗劑,對於極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孩子也許可以考慮用清水洗,倘若擔心洗不乾淨,建議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沐浴清潔用品。
 
(3)調整飲食
對 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在飲食上的調整,吳幸霖醫師表示:「喝配方奶的寶寶可考慮將奶粉換成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因為寶寶有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減少過 敏原對於抑制皮膚過敏或許有些幫助,不過盡可能喝母奶會更合適。」若是擔心對副食品過敏像奇異果或芒果等,則待孩子1~2歲後再讓他食用。
 
2脂漏性皮膚炎
不過,醫師指出:「兩、三個月的寶寶不至於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這階段的孩子較為常見的是脂漏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多在頭部、臉部。症狀為油脂分泌過盛,會在嬰兒的頭部發現一層溼溼黃黃的分泌物,臉部也會有一片紅紅的疹子。
 
改善方法
維持皮膚乾燥+保溼
 
脂漏性皮膚炎在寶寶4個月以上多會痊癒。
 
至於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也同樣別幫他穿太多衣服、也要注重保溼。醫師舉例,像親餵母乳時,寶寶貼著媽媽的肌膚、有媽媽體溫的保暖, 不用特別再幫他蓋被子。若注意穿著、減少被蓋及保溼一個星期後,寶寶的皮膚仍紅紅粗粗的,或是還有黃色分泌物,寶寶仍睡不安穩,醫師會開一些含類固醇的藥 物塗抹,約5~7天即能看到效果。大致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在寶寶4個月以上多會痊癒,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或演變為全身性,像耳後、手、腳、胸等部位等起紅 疹,即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需多加注意。
 
3熱疹
另外,雖然寶寶的年紀小,但汗腺數量與成人差不多,約為200~250萬個,可是體溫調節能力不像大人成熟,出汗程度比成人高出2~3倍,因而容易出現熱疹。而熱疹好發於出汗部位,像頭部,頸部、背部等。
 
改善方法
保持身體乾燥
除了異位性皮膚炎,對於起熱疹的寶寶,王怜人醫師建議,注意別幫他穿太多衣服,並隨時用溼毛巾把汗擦乾、更換棉質乾爽衣物,約經過2~3天狀況會有所改善。醫師指出:「原則上熱疹不需要擦藥,只要注意孩子的體溫與環境溫度,讓他的身體保持舒爽即可,除非仍無改善或合併有細菌感染才需用藥。」
 
4尿布疹
尿布疹也是冬天常見的皮膚問題,嚴重時還會引起黴菌感染。王怜人醫師解釋:「冬天時,父母除了幫寶寶穿一件紙尿布,還會再幫他穿包屁衣,外面再套上一件連身衣,等於穿了三件尿布,也造成悶熱而導致尿布疹。」
 
改善方法
勤換尿布、清水洗屁屁
因此,換尿布的原則是寶寶喝奶前先換一次;喝完奶後約一小時就會解尿或解便,再幫他換一次。另外,換尿布時,盡量用清水幫他沖洗小屁屁,而且一定要將屁屁擦乾才包尿布,否則容易長尿布疹。
 
這麼做,Baby肌膚不NG!
1降低環境過敏原
對於預防、減少過敏疾病發病的方法,吳幸霖醫師指出:「首先考慮降低環境過敏原的接觸,最常見的空氣過敏原是塵蟎。」冬天屋子通常很少開窗戶,加上室內有時會開暖氣,這種溫熱潮溼的環境會加速塵蟎的生長,再加上室內不通風,造成塵蟎在空氣中的密度較高,可能會增加鼻子過敏及皮膚過敏的情況。因此,開窗通風很重要;另外,盡可能將溼度控制在50~60%之間,人不會感到太乾燥,塵蟎也不易生長。
 
完整內容請翻閱《媽咪寶貝》101.12月號
 
吳幸霖
學歷: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臺北市立忠孝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
美國賓州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研究員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臨床講師
 
王怜人
學歷:日本國立浜松醫科大學醫學士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臨床研究員
新光醫院、萬芳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日本名古屋聖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