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卡」教會寶寶的事
當你對這個議題感到關心,我們相信你一定是個十分用心對待孩子的家長。就如林秀芳老師所說,圖卡是屬於比較專業的幼教教材,然而,只要使用得宜,圖卡絕對是父母教養孩子的好幫手。此外,林秀芬老師也提出「全語言教學」觀念,只要父母用心,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習。
1、刺激視覺發展
0~1歲寶寶,視、聽、嗅、味、觸五覺正處於重要的發展階段,其中「視覺」是很重要的感覺器官,若沒有良好發展,寶寶往後的學習就會受到影響。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林秀芬指出,「圖卡」則是此時一種很重要的傳遞工具,可以提供嬰幼兒不錯的學習效果。
寶寶的“視”界變化
要提供寶寶圖卡的學習,首先寶寶必須具有凝視的能力,視覺焦距要能夠對準,林秀芬老師說明,因此我們就從寶寶的視覺發展開始瞭解起~。
剛出生躺在娃娃床上的寶寶,視覺發展尚未成熟,看到的世界就只有眼前的天花板,此時寶寶的視力處於遠視階段,人或物離他太近,對他來說都只是模糊一片;一直到約4個月,頸部可以撐起,當爸比媽咪抱起BABY時,寶寶的世界變成了360度,學習的東西更加多元。1歲左右,當寶寶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時,就開始了主動性探索的歷程。
寶寶的學習是慢慢累進的
媽咪喜歡貼著寶寶的臉,近距離地與他對看?剛出生1~3個月的寶寶正在調節視覺能力,近距離的接觸,寶寶其實是看不清楚的喔!寶寶會有反應,是因為聽到你的聲音、聞到你的味道,慢慢地,等到遠視調整成正常視力,寶寶才知道原來媽咪長這樣喔!
訓練寶寶「追視」能力
6個月內,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娃娃床上的寶寶,媽咪吊在床上方的玩具通常就成了寶寶的視覺焦點,當玩具吸引他時,寶寶的眼睛就會一直盯著玩具看。此時,若玩具一直定在同一個點上,寶寶很容易變成「外斜視」或「內斜視」(視玩具吊掛的位置不同而產生外或內等各種斜視狀況),林秀芬老師提醒,會旋轉、移動的玩具才能訓練寶寶「追視」的能力,如果玩具不能移動那就移動寶寶,有時候這樣躺,有時後換個方向躺,或是將娃娃床轉個方向;當寶寶眼球能夠跟著轉動的玩具而移動時,就表示眼球有較優越的發展。
圖卡學習法:從最單純的黑白開始
提供給1歲內寶寶的圖卡越單純越好,林秀芬老師說明,就像嬰兒食品一樣,不加糖、不加鹽,其實不好吃,然而單純才符合寶寶的需求;剛開始給寶寶看的圖卡則以黑白對比為主要選擇,林秀芬老師建議,圖案變化可從黑白兩塊開始,然後是黑白大格、黑白小格到黑白圓圈等各種圖形循序漸進的提供,相式上也同樣從兩相式(如:紅色三角形和藍色正方形),再逐漸往上加,變相越來越豐富,學習就越來越多元。
「視覺型」的孩子具有看到就學會了的特性,林秀芬老師表示,而「聽覺型」的孩子則需要看到的同時也聽到,如此能強化記憶。因此,提供圖卡學習時,我們會強調,看到同時聽到的重要性,比如說提供花的圖卡,我們會告訴孩子這叫做花,讓孩子看到並聽到。
2、學習說話能力
“聽跟說”是合併學習裡很重要的一環,林秀芬老師提出,當寶寶出生後開始的每一天,就應該多跟他說話,「說話而不是說教喔!」此外,透過「圖卡」結合生活化的主題來學習,孩子看&聽得越多,說得自然越多。
不要用“兒語”跟寶寶說話
當baby還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雖然隔著羊水,聽不到媽咪的聲音,但透過聲波的傳遞,baby很早就熟悉媽咪的心跳聲及說話聲。所以剛誕生的baby,只要被媽咪抱在懷裡,聽到熟悉的聲音就會感到溫暖且安全。因此,林秀芬老師表示,我們鼓勵孕媽咪跟肚子裡的baby說話(即進行胎教),而當寶寶來到個這世界後,更要每一天都跟寶寶說話。
我們經常看到媽咪拿著圖卡對寶寶說:「這是狗狗」、「這是花花」、「這是喵喵」…,林秀芬老師提醒,我們不贊成大人用“兒語”的方式來教寶寶,這會養成他用兒語說話的習慣,在孩子的世界裡還行得通,長大後到了大人的世界裡就可能產生問題。
在互動中發現孩子的語言力
臨床上我們發現,愛說話的爸媽或保母,孩子通常也一定是一開口就噼哩啪啦說個不停;而由年紀較大的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語言發展能力通常較易不足。林秀芬老師表示,因為阿公、阿嬤的年紀較大,體力也沒有那麼好,通常只能提供玩具給孩子玩,然後在旁邊看著他,照顧孩子的安全;與大人的互動少,久而久之,這類孩子語言發展的情況就不若其他孩子快速。
此外,有些家長,尤其是高學歷的父母,當面臨孩子出現語言障礙的情況時會特別難以接受,他們會認為家長學歷都這麼高,孩子不可能不聰明,只是大雞晚啼,現在還不會說話沒關係,耐心繼續等就好;林秀芬老師表示,最讓人擔心的是可能因此就錯過孩子語言治療的關鍵期。此外,口吃、結巴、大舌頭、構具異常、橋舌音發不出來或是台灣國語等,也是經常發現的語言問題。
1、刺激視覺發展
0~1歲寶寶,視、聽、嗅、味、觸五覺正處於重要的發展階段,其中「視覺」是很重要的感覺器官,若沒有良好發展,寶寶往後的學習就會受到影響。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林秀芬指出,「圖卡」則是此時一種很重要的傳遞工具,可以提供嬰幼兒不錯的學習效果。
寶寶的“視”界變化
要提供寶寶圖卡的學習,首先寶寶必須具有凝視的能力,視覺焦距要能夠對準,林秀芬老師說明,因此我們就從寶寶的視覺發展開始瞭解起~。
剛出生躺在娃娃床上的寶寶,視覺發展尚未成熟,看到的世界就只有眼前的天花板,此時寶寶的視力處於遠視階段,人或物離他太近,對他來說都只是模糊一片;一直到約4個月,頸部可以撐起,當爸比媽咪抱起BABY時,寶寶的世界變成了360度,學習的東西更加多元。1歲左右,當寶寶已經可以扶著東西站起來時,就開始了主動性探索的歷程。
寶寶的學習是慢慢累進的
媽咪喜歡貼著寶寶的臉,近距離地與他對看?剛出生1~3個月的寶寶正在調節視覺能力,近距離的接觸,寶寶其實是看不清楚的喔!寶寶會有反應,是因為聽到你的聲音、聞到你的味道,慢慢地,等到遠視調整成正常視力,寶寶才知道原來媽咪長這樣喔!
訓練寶寶「追視」能力
6個月內,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娃娃床上的寶寶,媽咪吊在床上方的玩具通常就成了寶寶的視覺焦點,當玩具吸引他時,寶寶的眼睛就會一直盯著玩具看。此時,若玩具一直定在同一個點上,寶寶很容易變成「外斜視」或「內斜視」(視玩具吊掛的位置不同而產生外或內等各種斜視狀況),林秀芬老師提醒,會旋轉、移動的玩具才能訓練寶寶「追視」的能力,如果玩具不能移動那就移動寶寶,有時候這樣躺,有時後換個方向躺,或是將娃娃床轉個方向;當寶寶眼球能夠跟著轉動的玩具而移動時,就表示眼球有較優越的發展。
圖卡學習法:從最單純的黑白開始
提供給1歲內寶寶的圖卡越單純越好,林秀芬老師說明,就像嬰兒食品一樣,不加糖、不加鹽,其實不好吃,然而單純才符合寶寶的需求;剛開始給寶寶看的圖卡則以黑白對比為主要選擇,林秀芬老師建議,圖案變化可從黑白兩塊開始,然後是黑白大格、黑白小格到黑白圓圈等各種圖形循序漸進的提供,相式上也同樣從兩相式(如:紅色三角形和藍色正方形),再逐漸往上加,變相越來越豐富,學習就越來越多元。
「視覺型」的孩子具有看到就學會了的特性,林秀芬老師表示,而「聽覺型」的孩子則需要看到的同時也聽到,如此能強化記憶。因此,提供圖卡學習時,我們會強調,看到同時聽到的重要性,比如說提供花的圖卡,我們會告訴孩子這叫做花,讓孩子看到並聽到。
2、學習說話能力
“聽跟說”是合併學習裡很重要的一環,林秀芬老師提出,當寶寶出生後開始的每一天,就應該多跟他說話,「說話而不是說教喔!」此外,透過「圖卡」結合生活化的主題來學習,孩子看&聽得越多,說得自然越多。
不要用“兒語”跟寶寶說話
當baby還在媽咪肚子裡的時候,雖然隔著羊水,聽不到媽咪的聲音,但透過聲波的傳遞,baby很早就熟悉媽咪的心跳聲及說話聲。所以剛誕生的baby,只要被媽咪抱在懷裡,聽到熟悉的聲音就會感到溫暖且安全。因此,林秀芬老師表示,我們鼓勵孕媽咪跟肚子裡的baby說話(即進行胎教),而當寶寶來到個這世界後,更要每一天都跟寶寶說話。
我們經常看到媽咪拿著圖卡對寶寶說:「這是狗狗」、「這是花花」、「這是喵喵」…,林秀芬老師提醒,我們不贊成大人用“兒語”的方式來教寶寶,這會養成他用兒語說話的習慣,在孩子的世界裡還行得通,長大後到了大人的世界裡就可能產生問題。
在互動中發現孩子的語言力
臨床上我們發現,愛說話的爸媽或保母,孩子通常也一定是一開口就噼哩啪啦說個不停;而由年紀較大的阿公、阿嬤帶大的孩子,語言發展能力通常較易不足。林秀芬老師表示,因為阿公、阿嬤的年紀較大,體力也沒有那麼好,通常只能提供玩具給孩子玩,然後在旁邊看著他,照顧孩子的安全;與大人的互動少,久而久之,這類孩子語言發展的情況就不若其他孩子快速。
此外,有些家長,尤其是高學歷的父母,當面臨孩子出現語言障礙的情況時會特別難以接受,他們會認為家長學歷都這麼高,孩子不可能不聰明,只是大雞晚啼,現在還不會說話沒關係,耐心繼續等就好;林秀芬老師表示,最讓人擔心的是可能因此就錯過孩子語言治療的關鍵期。此外,口吃、結巴、大舌頭、構具異常、橋舌音發不出來或是台灣國語等,也是經常發現的語言問題。
圖卡學習法:及早發現語言遲緩
早期療育裡,運用「圖卡」可以發現孩子語言發展是否有遲緩的現象。當發現孩子老是回答不出問題,或是經常性使用斷句、疊句、省略句等,林秀芬老師舉例,如孩子說:「寶寶、汪汪」,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寶寶看到汪汪,也可能是寶寶喜歡汪汪,大人無法正確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當孩子使用的字句越簡短,即代表他構語跟構音的能力比較不足。大概在2歲半~3歲之間,孩子的語言能力普遍都可以表達的很好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上述的情形,即建議及早進行診斷,找出引起障礙的原因。
3、閱讀開啟創意
1~2歲依孩子的需求,林秀芬老師非常鼓勵家長提供大量繪本給孩子閱讀,繪本就等於是集結成冊的圖卡,而圖是最好的想像連結。一張圖可能只有少少幾個字,或者什麼字都沒有,卻從內容、顏色中透露出非常多的訊息。家長不用特別指導孩子什麼,提供繪本,陪著他一起看,一起想像就足夠。
在親子共讀裡享受天倫樂
跟著CD的指示,聽到「噹!」就表示翻下一頁。陪伴孩子閱讀的是透過錄製再播放的機器聲或模擬真人聲?孩子最希望陪著他一起閱讀的其實是“真人”,而且是和他最親近的爸比媽咪;林秀芬老師提出,如果家長真的太忙碌,每天請起碼挪出一點點的時間,5分鐘、10分鐘都不嫌少,在親子共讀裡和小寶貝齊享天倫樂。
此外,我們也鼓勵親子共讀從懷孕開始,林秀芬老師說明,肚子裡的baby雖然聽不懂,但會感受到愉快,當媽咪輕鬆愉快的講故事時,血管會擴張,使得血液流量多,帶氧量就變多,而寶寶不缺氧自然就比較快樂;反過來說,若媽咪經常生氣,使血管收縮,血液流量變少、缺氧,就容易傷到寶寶的大腦。
早期的感統整合影響大腦發展
臨床上碰過以下的案例,4、5歲的孩子在閱讀書籍時,會出現跳字或跳行的情況,孩子不是故意跳過去,而是讀得時候就是沒有看到那幾個(行)字。林秀芬老師指出,這種情況來自於大腦感覺統合的不正確,跟早期視覺的發展有關聯,特別是1歲內的視覺刺激與學習。林秀芬老師說明,視覺統合決定後面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反應,然而因為眼睛沒有告訴大腦看到這些字,大腦在發出命令時就不會講出這幾個字。
很多感覺統合專家皆提出,大腦後期的學習與發展,絕大部分來自於早期視、聽、嗅、味、觸覺的統整。大腦就像一台電腦,林秀芬老師說明,有非常多的記憶體,吸收很多的資訊存在裡頭,當人體要使用時,大腦必須從各個資料庫裡蒐集答案,此時若傳輸中出現狀況,就可能出現不正確的結果或大腦當機等情形。
圖卡學習法:這個看起來像什麼?
讓孩子看大量的繪本,繪本就等於是集結成冊的圖卡,林秀芬老師說,無字天書是最好的美學培養,就像世界名畫,我們不一定懂得畫中的意境,卻能從中培養美學情操,重點是請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一起看。林秀芬老師提醒,在閱讀繪本的時候,爸比媽咪千萬不要直接問孩子:「這是不是蘋果?」而該這樣問:「這個看起來像什麼?」孩子回答的越天馬行空越好,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說出他所看到的東西,家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幼兒圖卡學習Q&A
看著書局裡琳瑯滿目的「幼兒圖卡教具」,心急的媽咪們是否不知該如何下手?以下重點式的說明圖卡學習的各種問題,並提出挑選圖卡時要留心的小細節。
Q1、圖卡有助於寶寶學習?能增進哪方面的學習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林秀芬老師表示,圖卡屬於專業幼教教材的一種,能幫助寶寶學習,在視覺刺激、語言發展及閱讀培養上都有不錯的效果。
Q2、幾個月大的寶寶適合圖卡教學?
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提供黑白圖片,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甚至在孕媽咪肚子裡的時候,媽咪就可以看著圖卡講故事給小寶貝聽囉!
Q3、寶寶如何透過圖卡學習?
在幼稚園裡,林秀芬老師說明,我們會利用各種圖卡和實物來教導小朋友,拿「蘋果」來說明,老師會準備蘋果圖樣的圖卡、寫上蘋果的字卡以及真的蘋果,如果是強調雙語的學校還會加入apple的字卡,每次出現蘋果時,這四個東西就會一起出現,在心理學來說這叫「制約反應」,久而久之,當出現其中一樣圖卡、字卡或實物時,小朋友就會自動連想到其他3樣東西。
4、5歲的孩子,圖卡還可以變成撲克牌,爸比媽咪可以和寶貝玩「釣魚」的遊戲,將成對的圖卡蓋在地上,當翻出蘋果時,讓寶寶找出apple在哪裡,考考寶寶的記憶力。複習的越頻繁,寶寶的字彙能力就會越豐富。
Q4、圖卡、繪本一樣嗎?我的寶寶適合哪一種?
繪本可以說就是集結成冊的圖卡,廣義的圖卡更包括:繪本、布書、洗澡書、貼紙書…等等,父母可依孩子的成長需求提供適當的圖卡,如洗澡時提供塑膠製成的洗澡書,小baby階段提供沒有傷害性的布書等等。
Q5、挑選市售圖卡的注意事項?
早期療育裡,運用「圖卡」可以發現孩子語言發展是否有遲緩的現象。當發現孩子老是回答不出問題,或是經常性使用斷句、疊句、省略句等,林秀芬老師舉例,如孩子說:「寶寶、汪汪」,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寶寶看到汪汪,也可能是寶寶喜歡汪汪,大人無法正確了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當孩子使用的字句越簡短,即代表他構語跟構音的能力比較不足。大概在2歲半~3歲之間,孩子的語言能力普遍都可以表達的很好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上述的情形,即建議及早進行診斷,找出引起障礙的原因。
3、閱讀開啟創意
1~2歲依孩子的需求,林秀芬老師非常鼓勵家長提供大量繪本給孩子閱讀,繪本就等於是集結成冊的圖卡,而圖是最好的想像連結。一張圖可能只有少少幾個字,或者什麼字都沒有,卻從內容、顏色中透露出非常多的訊息。家長不用特別指導孩子什麼,提供繪本,陪著他一起看,一起想像就足夠。
在親子共讀裡享受天倫樂
跟著CD的指示,聽到「噹!」就表示翻下一頁。陪伴孩子閱讀的是透過錄製再播放的機器聲或模擬真人聲?孩子最希望陪著他一起閱讀的其實是“真人”,而且是和他最親近的爸比媽咪;林秀芬老師提出,如果家長真的太忙碌,每天請起碼挪出一點點的時間,5分鐘、10分鐘都不嫌少,在親子共讀裡和小寶貝齊享天倫樂。
此外,我們也鼓勵親子共讀從懷孕開始,林秀芬老師說明,肚子裡的baby雖然聽不懂,但會感受到愉快,當媽咪輕鬆愉快的講故事時,血管會擴張,使得血液流量多,帶氧量就變多,而寶寶不缺氧自然就比較快樂;反過來說,若媽咪經常生氣,使血管收縮,血液流量變少、缺氧,就容易傷到寶寶的大腦。
早期的感統整合影響大腦發展
臨床上碰過以下的案例,4、5歲的孩子在閱讀書籍時,會出現跳字或跳行的情況,孩子不是故意跳過去,而是讀得時候就是沒有看到那幾個(行)字。林秀芬老師指出,這種情況來自於大腦感覺統合的不正確,跟早期視覺的發展有關聯,特別是1歲內的視覺刺激與學習。林秀芬老師說明,視覺統合決定後面做出什麼樣的行為反應,然而因為眼睛沒有告訴大腦看到這些字,大腦在發出命令時就不會講出這幾個字。
很多感覺統合專家皆提出,大腦後期的學習與發展,絕大部分來自於早期視、聽、嗅、味、觸覺的統整。大腦就像一台電腦,林秀芬老師說明,有非常多的記憶體,吸收很多的資訊存在裡頭,當人體要使用時,大腦必須從各個資料庫裡蒐集答案,此時若傳輸中出現狀況,就可能出現不正確的結果或大腦當機等情形。
圖卡學習法:這個看起來像什麼?
讓孩子看大量的繪本,繪本就等於是集結成冊的圖卡,林秀芬老師說,無字天書是最好的美學培養,就像世界名畫,我們不一定懂得畫中的意境,卻能從中培養美學情操,重點是請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一起看。林秀芬老師提醒,在閱讀繪本的時候,爸比媽咪千萬不要直接問孩子:「這是不是蘋果?」而該這樣問:「這個看起來像什麼?」孩子回答的越天馬行空越好,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說出他所看到的東西,家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幼兒圖卡學習Q&A
看著書局裡琳瑯滿目的「幼兒圖卡教具」,心急的媽咪們是否不知該如何下手?以下重點式的說明圖卡學習的各種問題,並提出挑選圖卡時要留心的小細節。
Q1、圖卡有助於寶寶學習?能增進哪方面的學習效果?
答案是肯定的,林秀芬老師表示,圖卡屬於專業幼教教材的一種,能幫助寶寶學習,在視覺刺激、語言發展及閱讀培養上都有不錯的效果。
Q2、幾個月大的寶寶適合圖卡教學?
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提供黑白圖片,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甚至在孕媽咪肚子裡的時候,媽咪就可以看著圖卡講故事給小寶貝聽囉!
Q3、寶寶如何透過圖卡學習?
在幼稚園裡,林秀芬老師說明,我們會利用各種圖卡和實物來教導小朋友,拿「蘋果」來說明,老師會準備蘋果圖樣的圖卡、寫上蘋果的字卡以及真的蘋果,如果是強調雙語的學校還會加入apple的字卡,每次出現蘋果時,這四個東西就會一起出現,在心理學來說這叫「制約反應」,久而久之,當出現其中一樣圖卡、字卡或實物時,小朋友就會自動連想到其他3樣東西。
4、5歲的孩子,圖卡還可以變成撲克牌,爸比媽咪可以和寶貝玩「釣魚」的遊戲,將成對的圖卡蓋在地上,當翻出蘋果時,讓寶寶找出apple在哪裡,考考寶寶的記憶力。複習的越頻繁,寶寶的字彙能力就會越豐富。
Q4、圖卡、繪本一樣嗎?我的寶寶適合哪一種?
繪本可以說就是集結成冊的圖卡,廣義的圖卡更包括:繪本、布書、洗澡書、貼紙書…等等,父母可依孩子的成長需求提供適當的圖卡,如洗澡時提供塑膠製成的洗澡書,小baby階段提供沒有傷害性的布書等等。
Q5、挑選市售圖卡的注意事項?
給寶寶看的圖卡其材質越厚越適合,因為手指頭末梢還沒發展好,厚才易於寶寶翻閱,也比較不會捲起或破掉,此外,字越大、越少、越清楚越好;選購時媽咪也別忘了檢查圖卡是否容易調漆,聞起來有沒有怪味道,是否有過小的零件,寶寶可能會塞到耳朵、鼻孔,或吃下肚裡等等。
林秀芬
現職: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畢業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畢業
經歷:汐止宏育幼稚園園長
道生總管理中心教學部專員
奇德兒托兒所保育員、主任、所長
奇德兒幼教顧問公司教學部主管
培德高職幼保科專任教師暨輔導組長、實習組長
萬芳高中輔導組長
林秀芬
現職: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畢業
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畢業
經歷:汐止宏育幼稚園園長
道生總管理中心教學部專員
奇德兒托兒所保育員、主任、所長
奇德兒幼教顧問公司教學部主管
培德高職幼保科專任教師暨輔導組長、實習組長
萬芳高中輔導組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