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子 , 孩子的好遊戲 !!
[ 玩沙 ] 在幼兒的教育裡受到重視
根據專家的研究 :
1*可以讓人沉浸在解放感和觸感當中 :
[ 玩沙 ] [ 堆積木 ] 是 [ 內含破壞因子 ] 的孩子遊戲
也就是說孩子可以一次次破壞 . 一次次建構
而沙子是自然素材提供孩子愉悅的觸感
好的觸感經驗對於幼兒的智能發展與情緒能力實有重要作用
正向的接觸與刺激會帶來正向的發展
也讓孩子知道做不好 . 沒關係 . 再來一次
2*可以培養自發性 . 自主性 . 積極性 :
[ 自發 . 積極 ] 指的是孩子可以自尋遊戲
[ 自主 ] 則是指孩子能夠自訂遊戲的目標 並在過程中自由地更改
3*是一帖精神安定劑 :
沙子的本質平易近人
可以讓孤獨不願接近陌生事物的孩子漸漸接近
在孩子可以養成專心玩耍的態度後
他們才會認真地和別人展開社交
成長過程中也會有更好的專注力
慢慢的完成所有的事情
4*可以培養出科學精神 :
如何用沙捏造丸子 ? 要加多少比例的水 ?
孩子在摸 . 在看 . 在聽 . 在試的過程中感覺基礎
可以建立數 . 量的概念和豐富的語言經驗
5*可以開發創造力 :
無拘無束的沙 . 易塑形
孩子可以自行開創出各式各樣的玩法
若再利用水 . 樹枝或道具等器材 沙的可塑性就更大了
同時 沙子也是孩子學會雕塑的第一堂課
6*建構人際關係結交朋友 :
吸引孩子玩耍 孩子放下戒心
就能和親人 . 老師 . 朋友進行交流並建立良好的友誼
7*角色的扮演與想像力的培養 :
在沙坑我們會看到孩子們扮演起廚師 . 工程師或是各式各樣的角色
一會兒炒出一盤菜 做出一座橋 蓋出一座城堡
他們總有無限的想像力
創造出一個個既有趣又精彩的作品來
8*可以培養出好的社會認同 :
一群孩子一起在沙堆玩遊戲
在遊戲中他們發展出協調性 . 社會行
小團體得以成為一個小社會
經由沙坑遊戲與學習
我們的孩子可以練習建構一個小小社會模式
他們彼此分工彼此分享
或許也會彼此爭吵 但這些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9*可以被視為一個可觀察的場所 :
沙堆是一個固定的場所 設施簡單
方便家長與老師觀察孩子的行為
取自高雄兒童美術館之學習手冊 ( 沙子 . 我的好朋友 ! )
*****************************************************************************
玩沙的好處
只要孩子不會把沙子、泥巴往嘴裡塞,他就可以玩泥沙了!
而且一玩就上癮,樂此不疲。
沙泥遊戲沒有固定的程式和規則,可以千變萬化任你玩。
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
沙子不能玩丟擲的遊戲,以免誤傷自己和別人的眼睛;
在戶外和靠近水源的地方玩比較理想,因為可以增加玩泥沙的變化和趣味,
也可以很方便的清理善後和清潔手腳。
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泥沙類的遊戲特性,可以訓練孩子手眼的協調,
獲得手部的靈活度和眼睛觀看欣賞的樂趣,
滿足發表的慾望需求及啟發創造和想像力。
孩子在堆疊捏塑後呈現的藝術品,我們通常歸類為「造型」。
孩子動手做的所有學習活動,是一種造型的生活,
正因為造型活動和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有人說:人類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便是人類有思考的知能,能夠運用雙手、
運用道具、運用智慧,創作各種東西,築造各種建築物,
而變成人類現代的文明生活。這段話正適切說出造型的功效。
我們知道幼兒期的造型活動表現,已經相當發達,
但是他們的抽象思考概念並未發展成熟,
因此從具體到半具體,或是由半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
孩子都必須要有具體性的實物做媒材,
如沙、積木、黏土等實物材料及工具,才能激發他們遊戲的動機。
沙子和泥土可以發展幼兒觸覺和感覺的靈敏性,
用手指揉、抓、戳、壓、捏、擠、拍、打等,
對孩子的手指肌肉鍛鍊有很大的幫助,促進手部小肌肉和骨骼的發展,
以及腦部創造力的開發,在認知上,他們能夠充分地了解泥沙的自然性質。
對拿筷子、拿筆都有幫助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成長豐富而踏實,如此,
就必須注重孩子的學習動機、興趣、理想、意志力、社會適應度等,
要想促進孩子的智力,可以多多藉由四周自然環境,給予充分的智力刺激。
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遊戲,孩子的生活也是在遊戲中成長,
幼兒學校課程遊戲化才能符合幼兒發展,也才能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
遊戲不需要花高額的費用,帶孩子到大自然的蒼穹下,一花一草、一石一沙,
都是隨手可得的優質玩具,它們不只是玩具,也是最好的教具和學具。
玩沙玩泥遊戲能讓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協調發達」,
對拿筷子的訓練也有很大的助益。
最大的好處是可幫助日後拿筆練習寫字和小肌肉的發達。
明天就為孩子準備個小沙箱和做個麵粉糰吧!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