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Bobo的五感發展
Part 1:視覺
從黑白到彩色的視野
視覺是五感當中,發展速度最慢的部分,一直要到六歲後,才算是真正的成熟。謝文慧老師表示,新生兒的世界是黑白的,慢慢地才有了色彩;在這段期間,寶寶的世界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視野一下子向外開展許多。
當逐漸熟悉後,寶寶的眼珠能夠靈活地轉動,開始會追逐移動感強、明暗及色彩對比鮮明的物體,其中最喜歡的圖案是媽媽的樣子──而這就是孩子視覺更具體化、鮮明化的開端。
從觀看到協調性
因為初來乍到,只要眼睛所及,都逃脫不了孩子好奇的視線,隨著小肌肉的發展,孩子慢慢地會整合視覺與肢體能力,如眼看的同時手可以拿取,或 手去取眼睛好奇的物品。如此一來,又更開啟了孩子的視野空間與距離。謝文慧老師建議先從大架構的物品開始,讓孩子逐漸適應與嘗試,如圓形的大球、長方形的 積木……再慢慢到構造細緻又複雜的小物,循序漸進,一步步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視力保健絕不可少
現代科技產品進步,許多孩子從小提早接觸多媒體設備,因而罹患眼睛不適症(如近視、弱視等)的比例也逐年提高。謝文慧老師提醒,孩子還不懂得控制與掌握眼睛的使用法,因此父母更身負視力的保健維護之責任。
謝文慧老師建議,平日父母要多觀察孩子看東西的姿勢及位置,注意是否有瞇眼或歪斜頭部看東西、或是近距離看電視等的狀況;此外,定期進行視力檢查,偶而到戶外走走,讓眼睛放鬆。
Part 2:聽覺
從胎兒期開始萌發的能力
在相關醫學研究中,曾顯示5、6個月大的胎兒可能已有聽覺,如果以較大的聲音刺激腹中胎兒,會發現大幅度的動作變化。謝文慧老師認為,雖然 胎兒和外界隔著羊水、子宮、媽媽的身體,無法直接聽清楚父母對胎兒所進行的一切(如胎教音樂、父母說話的聲音),但相信這股柔和且充滿感情的節奏,會透過 皮膚向深層傳遞,且胎兒都能感受得到。
跟媽媽有關‧令孩子安心的聲音
長達280天的時間,胎兒都在媽媽溫暖的羊水中悠游著,維繫生命的臍帶連接著胎盤,時時刻刻仰賴從媽媽體內運輸過來的營養,並且每天感受著 脈搏震動的節奏,聆聽著媽媽微弱但溫柔的說話聲。謝文慧老師表示,無需刻意營造,只要環境自然,跟媽媽有關的任何聲響,孩子都很感興趣、且充滿安全感。
愈早關注聽力發展愈好
由於聽力細胞的發展,是不可逆的,謝文慧老師提醒,從寶寶出生起,父母就要多觀察,了解其聽力是否有問題。父母可嘗試在寶寶身後靠近他的某 一隻耳朵旁(非正對著臉),遮住口鼻、輕聲叫喚他的名字(避免寶寶是因為呼吸氣體感覺有人在旁),以測試寶寶是否聽得到而有反應(如轉頭)。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怎麼了解他的聽力狀況呢?謝文慧老師表示,一般只要父母口頭透露單一訊息(如要出門)但不佐以動作(如起身拿包包鑰 匙),孩子真的理解後,隨即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如去拿鞋子),只要對任何狀況產生疑惑,建議儘早就醫詢問,以了解是否需檢查、進而需要治療。
Part 3:觸覺
皮亞傑的感覺動作期
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在〈認知發展論〉中,將幼童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前運思期(2~7歲)、具體運思期(7~11歲)、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其中,從第一階段開始,觸覺就已經開始有全面性的發展。
謝文慧老師表示,這段時期,孩子會憑藉著他的本能性的感覺與動作,接觸感興趣的人事物;在這樣的碰觸中,他慢慢熟悉周遭的一切,累積在腦中成為經驗,進而學會如何表達。
2011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