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喜歡吃虱目魚粥

買魚當然要買新鮮的

琴媽咪 一大早去菜市場買新鮮的虱目魚肚煮粥

澄很捧場 吃光光

還吩咐:下午起床要再吃

好!!好!!起床還可再吃

澄是個好食慾的孩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10(三)

保母協力圈中午在異人館聚會

許久不見的保母

話匣子一開就聊個沒完

保母都很捧場

出席率很高





異人館的餐點還不錯吃

還有一大杯的飲料和甜點

吃著、聊著,時間過的很快

相約下次聚會的時間





現在加入保母系統的保母真是越來越多了

也有待業保母

也有是新手保母

就是要多出來聚會. 與各保母熟識

多交流育兒經驗

托育品質會更好~~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製鹽醋水來定期消毒 砧板


為了對飲食衛生做徹底的把關,除了養成隨手清潔砧板的習慣外,最好要經常定期以鹽醋水來消毒砧板。

*自製鹽醋水來定期消毒,鹽醋水的做法如下:

材料:鹽巴、白醋、冷開水

調配方法:鹽巴與白醋與冷開水的比例是126


 



 



 


使用方法:

1.
先把砧板洗乾淨。
2.
接著把乾淨的抹布泡入鹽醋水中充分浸濕。
3.
然後將抹布稍稍擰乾,再把砧板整個包覆起來。
4.< /span>最後把剩下的鹽醋水慢慢的澆淋在抹布上,然後靜置1小時後再清洗即可。


心得分享:

1.

以鹽醋水消毒砧板完畢後,只要以清水沖洗即可,完全不必擔心殘留的問題。
2.
不要以黑醋來代替白醋,但可選用一般白醋即可,不必用到價格較高的穀物醋 。
3.
多年前日本細菌學會總會,曾經對鹽醋水做過實驗,他們將含有1千萬個大腸桿菌的樹脂製品砧板,泡在鹽醋水中1小時,1小時之後再做檢驗發現,砧板上的大腸桿菌已經不到100個,可見鹽醋水的威力十分強大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逾9月29日拍板定案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衛生署在上週六9/29拍板敲定,扣除額下限提高為新台幣5千元


同時,也將股票股利納入補充保費,很多朋友們以為二代健保有是定存利息的族群才需要注意


其實細看內容,扣繳到的族群很廣泛,下列有詳細整理的資訊,提供您參考。



問:什麼是補充保費?


答:衛生署擬定,除了一般健保費之外,一般人會有的額外收入,包括兼職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包括現金、股票)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5項,只要單筆進帳超過5,000元,即須扣繳2%補充保費。;其中,「業務獎金」必須超過月投保薪資的4個月以上,才須扣繳2%


問:補充保費對哪些領域的人有較大影響?


答:比如超級業務員、房地產仲介、汽車銷售員等,除了底薪之外,擁有高額獎金的族群;還有租賃大戶、股市大戶,且參與除權息的股民;或是額外收入比如演講費、執行業務所得等,單筆收入5,000元以上,都受影響。


問:投資人最在意的股票股利如何課徵?


答:目前補充保費都要「就源扣繳」,但股票股利扣取方式無法依此方式。衛生署表示,依所得稅法認定,以股票法定面額每股10元計算,配股數乘以每股法定面額10元後,超過5,000元時,須扣繳2%的補充保費。


健保補充保費上路後,以上櫃公司X為例,X公司若每張股票配1,000股,另配1,500元現金,只要除權息基準日相同,照政府認定的健保補充保費課徵辦法計算,X公司股票股利超過500股,股利總價值為11,500元,超過課徵門檻,一張要課徵230元補充保費。


補充保費=【(1,000股×面額10元)+1500元】×2%230


H公司為例,若每張現金股利發放4萬元,每張要課徵800元補充保費。


補充保費=4萬元×2%800


T公司為例,若每張股票配發3,000元現金股利,且沒有配發股票股利,因未超過5,000元,不用課徵健保補充費。


問: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納入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對股市可能影響?


答:目前看來,投資人除了「棄權息」,或在股票除權息後買進外,沒有「規避扣繳」的方式,可能引發除權息前,賣壓出現,對台股成交量引發負面效應。


Q:補充保費下限調高為五千元後,有什麼影響?


A:衛生署估計,調整後約有四十六萬多人可免繳補充保費。


Q:法人購買股票會被扣繳補充保費嗎?


A:不會,健保保險對象是個人,不是法人。


Q:小孩的利息、股利,也要計收補充保費?


A:小孩股利所得也要計收補充保費,不因年齡有所差異。


Q: 我中大樂透了,需要繳交補充保費嗎?


A:補充保費的獎金項目,只限定雇主發給員工超過四個月以上的獎金,所以中樂透或彩券獎金,不需另繳保險。


Q:補充保費調高後,對打工族有什麼影響?


A:兼職打工者只要單筆收入五千元以上,就必須繳交一百元補充保費。




6大族群須繳補充保費舉例

1.股利所得5000()以上
.有股票股利或現金股息者,只要逾5000(),每筆都要收100~20萬元補充保費
◎現金股息
.採就源扣繳,即公司發放時直接扣2%補充保費,再發給股東。
某甲領A公司現金股利1萬元,領B公司現金股利2萬元;補充保費為10000×2%+20000×2% = 600
◎股票股利
.以每股10元計。
.某甲獲A公司配股1000股,獲B公司配股3000股;補充保費為1000×10×2%+3000×10×2% = 800
.若某甲買的是同一家股票,在同天發股票股利與現金股息,則採合併計算。

2.利息所得5000()以上
.某甲年定存36萬元,1年利息5004元;補充保費為5004×2%= 100.0845入為 100

3.
兼職所得5000()以上
.某甲下班後去打工,每月有8000元額外收入;每月補充保費為8000×2%=160元;1年補充保費共1920

4.
執行業務收入5000()以上
.某甲為律師,受僱於A公司,也會上談話性節目,每月共領2萬元業外收入;每月補充保費為20000×2%=400元,1年補充保費共4800

5.
租金收入5000()以上
.某甲有一屋租給A公司,每月租金1萬元;每月補充保費10000×2%=200元;1年補充保費共2400

6.
投保薪資獎金超過4個月
.某甲月薪3萬元,另有年終獎金6個月;補充保費為30000×(6-4)×2% = 1200
註:各銀行1年定存利率不同,以1.39%試算。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手做:用生日蛋糕紙盤自製套圈圈


圖片來源:A Little Learning For Two


動手做套圈圈玩具其實一點也不難。總能在隨手可得的生活小物裡找到不同詮釋靈感的點子王媽媽 Caz ,帶著學齡前的女兒,一起把家裡沒用完的生日蛋糕紙盤變成了一個個五彩繽紛的圓環!


元宵節,除了猜燈謎、吃湯圓,玩套圈圈也是讓全家大小都欲罷不能的節慶戲碼。瞄準、投擲、把套入的圈圈再拔出來,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有讓小小孩上癮的魔力。


動手做套圈圈玩具其實一點也不難,這則分享是兩歲的娃娃都能一起參與的勞作。總能在隨手可得的生活小物裡找到不同詮釋靈感的點子王媽媽 Caz ,帶著學齡前的女兒,一起把家裡沒用完的生日蛋糕紙盤變成了一個個五彩繽紛的圓環。何不和孩子一起試試,家人一起做的套圈圈,更好玩喔!


自製套圈圈所需材料:


生日蛋糕所附的圓形紙盤5~6枚


顏料(兒童無毒廣告顏料或水彩):3色以上


安全剪刀


膠帶


用完的保鮮膜或廚房用紙巾滾軸1只


步驟:


1. 首先,保留其中一個完整的紙盤,再將剩下紙盤的底部挖空(建議用杯子底部或圓規在紙盤上畫出小於紙盤底部的圓,用剪刀剪開)



2. 將剪好的紙盤塗上孩子喜愛的顏色,便是繽紛的圓環。接著,把預先保留的完整紙盤翻面、底部朝上;在保鮮膜滾軸的一端剪開四小刀,將剪開的折角往外翻,用膠帶將直立滾軸的四個折角固定於紙盤中心,便完成了套圈圈的底盤座。



3. 做好後,就可以盡情在家玩套圈圈囉。這組自製套圈圈的圓環較輕,很適合幼兒短距離的投擲。若想從更遠的距離投,需要將兩、三個紙盤圓環重疊用白膠黏住,或用細繩將紙盤固定在一起,以增加圓環的重量。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預約的CASE----小弟弟快來扥育了

今晚小弟弟的爸爸、媽媽帶來部分托育用品

也完成一份完整的契約

還貼心帶來一份禮盒

家長真是厚禮數



家長說:小弟弟在奶量、睡眠上都OK

琴媽咪以高興的心情迎接這小寶貝

澄澄也滿心期待著小弟弟的到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澄澄的午餐----雞腿飯+半顆魯蛋+綠花椰

還有菇菇蛋花濃湯



以往雞腿都是琴媽咪取肉給澄澄吃

今天就讓澄來大展身手

自己啃雞腿吃

第一次啃雞腿.架勢很棒哦!!



澄喜歡吃雞肉

尤其雞腿肉更香更好吃



澄顧著啃雞腿

飯菜擱一旁





三兩下的工夫

就把雞腿啃的一乾二淨




啃雞腿百態



啃乾淨了!!
還捨不得放下



雞腿啃的意猶未盡~~                        發現澄的手指很細長~~



剩的雞腿骨(右上角)

真的啃的很乾淨



雞腿啃完了

用濕巾擦乾淨小手

繼續用餐



乖乖用餐中



澄很棒!!

第一次啃雞退.啃的很乾淨

規矩也很好

啃完雞腿. 乖乖用餐

飯和湯都完全吃完喔

吃完午飯帶去洗手

用洗手乳才能洗的乾淨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下)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下)
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身高、體重的數字也會逐漸增加,這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稱為「生長」;而器官功能及認知、動作、情緒的成熟,則稱為「發展」。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模特兒╱可愛寶貝宥廷&美麗媽咪芷瑜&帥氣爸比丁嘉;攝影╱檸檬巷館】

生長遲緩v.s.發展遲緩


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身高、體重的數字也會逐漸增加,這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稱為「生長」;而器官功能及認知、動作、情緒的成熟,則稱為「發展」。雖然兩者有關連,但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之間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所以可別將兩者混為一談喔!


您 家寶寶的生長狀況是否符合正常的標準呢──可使用兒童健康手冊附的生長曲線圖來進行評估,針對孩子的實際年齡、身高、體重對應出百分位圖表,當孩子的發育 狀況持續高於97%或低於3%,或是突然明顯偏離原先的生長幅度,都應該就醫確認孩子的健康狀況(早產的小朋友初期發展的確會稍慢一些,可以在醫師的建議 下長期觀察評估)。


至於發展遲緩,黃新雅治療師解釋,發展是一連串變動的過程,倘若孩子明顯落後同齡者或出現異常,應該至各縣市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協助,也幫助孩子早日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發展遲緩高危險群


針對我們今天的主角「發展遲緩」來看,雖然目前多數原因仍不明,但已知的原因如下列,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貝正巧符合其中的條件,也要替孩子多加注意發展狀況唷!


(1)週產期因素:早產、缺氧、顱內出血等。


(2)染色體異常:唐氏症、小胖威利症等。


(3)先天性畸形:脊髓畸形、小腦症等。


(4)神經肌肉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等。


(5)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缺乏環境刺激、受虐兒童、家庭功能障礙等。


(6)其它:先天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腦外傷、癲癇、感官異常、精神疾病等。


什麼是「小胖威力症」?


小 胖威力症,學名「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 Willi Syndrome)」,其成因為基因變異導致,因為大腦飽足神經失調而不停的想吃東西,所以患者最大特徵是無法克制食慾及病態性肥胖,其他特徵包括皮膚白 皙、毛色較淡、矮而過胖的身材、智能及生長發育遲滯,外生殖器發育不全。


大隻雞晚啼?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3 歲前的孩子,腦部發育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不僅學習能力佳、可塑性也高,倘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療育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單純因為後天環 境因素影響(比方說隔代教養、家長忙於工作給孩子的刺激不夠等等),孩子進步空間與幅度也會較快。如果孩子有先天異常,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時接受療育,通常 能將影響降至最低,也減輕家長的擔心與照顧上的負擔。黃新雅治療師提醒,在曾接觸的個案中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其實從小發展就比較慢,但總是想說:「再等 等看吧!」等到下定決心帶孩子接受發展評估與治療,但問題早已累積了好一段時間,也必須耗費更多時間與心力矯治。


Q&A 常見疑惑大哉問


「七坐八爬九發牙」,孩子的身體發展真的會按照這個順序嗎?


一般來說,小朋友的發展會按照里程碑進行,而長輩們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和小朋友的生長發育情形也大致相符。


不 過,有時孩子的發展速率仍會有個別差異,舉例來說,有的小朋友5、6個月就開始長牙,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個月才會萌出第一顆小牙。另外,有的孩子可能 會跳過其中某個階段直接到達下一個里程碑,但基本上動作發展會從頭開始再進展到腳,從大的動作再到細微、協調性的動作,大致上都有基本的發展順序存在。


省略「爬」直接學會「走」,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孩 子略過「爬」的階段直接學「走」,雖然通常不至於造成不良影響,但「爬」屬於四肢協調的動作──爬行時手腳都必須有力的支撐,所以近端穩定度較佳,如果有 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因為四肢活動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協調性也會比較好一些(但主要仍視孩子的發展程度而有差異)。黃新雅治療師細心叮嚀,如果孩子可 以爬,家長就不需刻意要求他提早學習走路,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路程,讓寶寶用更穩健的步伐堅定站立,才是更重要的事!


小朋友偏好使用左手,比方說用左手抓握湯匙、撿球,這樣有沒有關係?


多 數人習慣使用右手,但如果家中寶貝慣用左手,也可能會讓家長不免有些擔憂,孩子與眾不同的習慣會造成生活與學習上的不便,亟欲想引導孩子將習慣改正。黃新 雅治療師說明,因為孩子的優勢手視其左右大腦半球分化情形而定,因此會建議以優勢手作為慣用手,除非慣用手對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否則一般不建議變換。通 常慣用手在2~3歲會顯現,其實只要孩子吃飯、拿工具不成問題,其實用哪一隻手都很好!如果家長堅持改正孩子的慣用手也最好及早進行,否則若孩子已經養成 習慣好一段時間,再強硬要求孩子不但不易適應、成效也不好。


至於孩子在不同階段抓握餐具、剪刀、握筆的方式與熟練度本來就有所不同,家長無須操之過急,要求一個小小孩的握筆及運筆和成人一樣,讓孩子自在使用工具,並從旁觀察握姿與力道是否得宜,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明顯看見孩子的進步了。


孩子拿了東西就喜歡往嘴裡塞,我是否應該制止他?


剛 學會爬與站的寶寶,開始對身邊事物展現旺盛的好奇心,所以總是喜歡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爸爸媽媽一方面顧慮安全,另一方面又煩惱會將病菌吃下肚,所以時常 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這個「把東西往嘴裡塞」的行為也是寶寶必經的發展過程之一(一般稱為口慾期),孩子喜歡用小嘴探索周遭環境與感興趣的事物,對孩子 來說有穩定情緒與促進認知的作用,其實只要注意到安全、清潔、衛生,並不需要嚴格的禁止。但如果這樣的行為持續到1歲多仍然很嚴重,建議家長多陪伴孩子遊 戲、發展對事物的興趣,設法分散注意力。


若寶寶對年齡正值的發展動作完成度不高,需要督促他繼續學習嗎?


倘 若孩子有些動作完成度不高,的確可能影響到下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比方說小朋友沒有辦法坐穩,接下來學「爬」和「站」的時候,可能因為身體或骨盆穩定度不佳 而有些吃力。但家長應先回頭檢視是否未給予孩子足夠的練習機會,不用緊迫的過度要求孩子學習,在輕鬆的氛圍下多讓孩子從玩樂中練習,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也要提醒,有的照顧者忙於工作或是太憂慮衛生安全問題,比方說要做生意所以總是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擔心地板髒所以不讓孩子在地上爬,反而可能會限制 到孩子的學習發展。


促進發展的親子小遊戲


(1)正在學步的孩子特別喜歡練習走路,所以可以和孩子玩滾球的遊戲(要注意旁邊不可有易碰撞受傷的桌角或尖銳物),小朋友通常會玩得不亦樂乎!


(2)正在學走的孩子需要較好的腹部肌力與軀幹控制能力,所以家長可以和孩子面對面、手拉著手,做類似仰臥起坐的動作,增進這些肌群的肌肉力量。


(3)多準備幾個不同大小的箱子讓孩子依照大小或種類收拾玩具,一方面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另一方面訓練捏、抓、握和手眼協調。


(4)準備一些豆子、小石頭裝入寶特瓶中,玩節奏打擊的遊戲,讓孩子模仿你的動作,「沙沙」的聲響也能吸引注意力。


(5)以安全為前提,順著孩子當下感興趣的事物做延伸,持續度也會比較高。


黃新雅
學歷:中山醫學院復建醫學系物理治療組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上)



從小寶貝在懷中嗷嗷待哺,到一天天被拉拔長大,看著寶貝健康快樂成長,是父母心中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年齡正值的發展里程碑,您家寶貝現在已經進步到哪個程度了?爸媽的細心觀察與呵護,將會成為寶寶成長路上最堅強有力後盾!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模特兒╱可愛寶貝宥廷&美麗媽咪芷瑜&帥氣爸比丁嘉;攝影╱檸檬巷館】

Check!寶寶的原始反射



寶 寶的腦部從出生後持續發育,大約到3歲時大腦重量才會接近成人的8成,因此,在腦部發育剛起步的階段,會需要較多反射行為應付生理需求、開啟自我保護機 制,等年紀稍長、神經發展漸趨成熟,這些原始反射也會陸續整合完畢(整合並非消失,而是擁有自主控制的能力),舉例來說,「吞嚥」對嬰兒而言是反射動作, 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開始懂得如何控制吞嚥速度、大口吞、小口吞……,能因應想法調整自己的動作。

寶寶的原始反射眾多,有吸吮、尋根、頸張力、驚嚇、抓握、降落傘、迷宮正姿、足底、磁引、咬合、爬行、抬步、腳掌抓握、縮腳、行走等,其中家長較容易觀察到吸吮、尋根、驚嚇等反射行為,以下我們就較常見、較容易觀察的反射行為簡單做個說明。


吸吮反射


把奶嘴或手指頭放進寶寶口中,自然會出現吸吮的本能動作,稱為「吸吮反射」。在3個月大前,寶寶的吸吮動作多半是反射性的,等寶寶動作整合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有較多自主性的吸吮動作。與吸吮反射密切相關的是「尋根反射」,都跟「吃」這項生存本能密不可分。


尋根反射


「吃」 是新生兒最直接的生理需求,有時爸媽用手輕觸寶寶的唇邊或臉頰,寶寶會轉頭表現出張著小嘴、想吃ㄋㄟㄋㄟ的樣子,這個「搜尋」的動作正是「尋根反射」,又 稱「尋覓反射」。尋根反射常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會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這個動作也不一定可以測試出來喔。


頸張力反射


頸張力反射底下又可細分為對稱頸張力反射和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兩種:


(1)對稱頸張力反射:


抱住小朋友腹部,呈俯臥姿勢懸在半空中,或在坐姿下接受測試,若將頭部向下輕壓,上肢會彎曲但腿部會伸直,反之,頭部向上抬起,上肢會伸直但腿部會彎曲。


(2)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讓仰躺的寶寶臉部轉向一側,同側的手腳會伸直,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表示,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在孩子約6個月大會自行整合,但對稱頸張力反射的時間稍晚,約在8~12個月大消失。倘若孩子無法自行整合完畢,將可能對日後翻身、對稱性活動及爬行能力造成影響。


摩羅反射與驚嚇反射


孩 子在半坐臥下,讓頭突然往後掉約30度,會呈現雙手向外伸展、手掌攤開背部稍微前拱的姿勢;接著手臂彎曲往前抱胸且手掌緊握,常會伴隨著孩子的哭泣,稱之 為「摩羅反射」;另外當突然出現巨大聲響,孩子也出現類似反應,則稱為「驚嚇反射」。驚嚇反射剛出生時比較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通常在6個月前會 整合完畢。


抓握反射


拿條毛巾或是小玩具塞在寶寶手中,他會不會緊緊抓握著?這個動作正是抓握反射,另外,若刺激寶寶的腳掌前半部,趾頭會向腳底方向彎曲,稱為「腳底抓握反射」。


降落傘反射


屬於保護性質的平衡動作,若用手支撐著寶寶的肚子和胸部突然向下降,孩子的手腳會向外伸展、做出類似跳降落傘的動作,稱為「降落傘反射」,不過這個動作危險性較高,沒有做好保護可別自行嘗試喔。


足底反射


由寶寶的腳跟沿著腳掌的外緣向上向內輕輕劃過,可看見拇指上翹且其它腳趾張開的動作,通常在醫師替小朋友進行健康檢查時,才會特別留意足底反射。


咬合反射


孩子喝完牛奶想幫他清潔口腔,正當紗布接觸到牙床,上下牙弓會立即反射性緊閉,這正是咬合反射,約在6個月的時候會逐漸被整合。


爬行反射


讓孩子俯臥、用手按壓腳背心,寶寶會反射性的將腳縮回,引發類似爬行的動作出現。爬行反射在4個月大左右會消失,而真正自主性的爬行在7~8個月大才會出現。


縮腳反射


當寶寶的腳背碰觸到地板或物品邊緣的時候,腳會自動屈膝縮回。


行走反射


用雙手將孩子從腋下撐起、讓雙腳接觸平面,兩隻小腳會一步步向前邁進,呈現類似走路的動作。


反射動作與異常的關連


寶 寶的原始反射多半會陸續從6個月至1歲逐漸整合,大腦開始懂得如何主控自己的行為,但每個孩子原始反射的整合時間仍存在著個別差異,倘若缺乏正常的反射、 或反射動作遲未消失,常和腦部、中樞神經的發育異常有關,黃新雅治療師也特別提醒,寶寶的反射動作並非每一項都顯而易見,所以家長應該多加留意卻不要過於 擔憂,建議如果有任何疑慮,應該至醫療院所尋求專業的協助並進行完整的評估。


寶寶的發展里程碑


從4大面向看發展


小朋友每個階段的發展多半會按照里程碑進行,其中,我們又可從下列4大面向切入觀察寶寶的發展程度:


(1)粗動作:


粗大動作主要指四肢軀幹的活動與穩定度,由身體的大肌肉主宰的動作,舉例來說,從一開始的頭頸控制、翻身,再到之後懂得坐、站、跑、跳、走,都屬於粗動作的範疇。


(2)細動作:


指雙手細部動作的操弄和視動協調(視動協調即為依視覺調整動作的一種能力),例如堆積木、運筆、翻書、串珠珠、摺紙、捏黏土、握筷子等。


(3)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又可分為「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4)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指 生活自理能力與情緒的管控,比方說哭鬧時能否被安撫?是否會分辨熟悉與不熟悉者?對寶寶講話時會不會對你笑或有其他反應?在陌生環境中會不會不自在?孩子 可以自己拿奶瓶吃東西、用杯子喝水嗎?不會說話前,能否用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反應想上廁所?會不會時常尿褲子或尿床?能否自行刷牙?如廁後會不會自己按壓 馬桶沖水、打開水龍頭洗手呢?


嬰幼兒動作發展里程碑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發展里程碑外,黃新雅治療師也依臨床經驗針對動作發展整理出各階段粗細動作的發展程度,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作為觀察的參考。



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
0~2個月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四肢有自發性動作。


□有抓握反射。

□可追視。


3~6個月 □俯臥時頭抬起90度。

□仰臥拉到坐時頭與身體呈一直線。


□會注視自己的手。

□會搖動手中的搖鈴。


6~9個月 □會翻身。

□手撐著可獨坐。


□東西可換手拿。

□耙起葡萄乾。


9~12個月 □可肚子離地爬。

□可扶物站及側走。


□拇指及食指側拿葡萄乾。

□用手指搓洞。


12~15個月 □可放手站。

□可放手走。


□可疊2塊積木。

□可將物體放入杯中。


18~20個月 □牽一手可單腳站。

□自行蹲到站。


□可疊3塊積木。

□模仿畫直線。


24個月 □可兩腳一階上樓。

□跑步。


□單手拿起2個積木。

□可一頁一頁翻書。


2~3歲 □可一腳一階上樓。

□單腳站2~3秒。


□仿畫垂直線。

□可疊8塊積木。


3~4歲 □可自行上下樓梯。

□可原地單腳跳。


□靜態3指握筆。

□會用剪刀延著線剪。


4~5歲 □可走直線。

□可單腳連續跳。


□動態3指握筆。

□會仿畫+。


5~6歲 □可單腳站10秒。

□可到退走直線。


□能畫身體6個部分。

□會畫三角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細動作指導

精細動作指導


在生活中盡量讓孩子多做一點事, 其實就是在幫孩子製造精細動作的學習機會。從簡單的拿取和撿拾物品、倒出東西或倒水、打開衣夾晾衣服、旋轉門把或較鬆的瓶蓋、把鑰匙插入門鎖裡、拼圖遊 戲、各種美勞活動等,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當孩子的精細動作不佳時,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機會,因此在生活結合中結合教學目標,可以讓孩子進步的比較快,例 如不會扭開瓶蓋,平時要多讓孩子扭開門把、旋轉式開關、使用保特瓶當水壺。


有 些孩子沒辦法坐很久、挫折忍受力低,因此若在桌面上教學,很容易引起反彈的情緒,可能光是看到桌子就不願意坐下,或是故意不配合(可以先坐在地板上課,消 除戒心)。學校的情境可能不像家裡那麼自然,而且為了示範教學,老師可能必須在桌面上教孩子某項技能。家長回家延續教學時,把這些孩子需要的活動安排在生活中,孩子可能會比較配合,而且以後才會真的應用在適合的情境。孩子當然需要學習上課的規矩,但是可以透過技巧性安排,例如動態和靜態課程交替、多安排孩子會做的項目,這樣可以增加配合度和延長專心度。


如果某些技能孩子做不出來,可能是不瞭解怎麼做,家長可以將此技能細分成小步驟(工作分析),帶著孩子依序多做幾次。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缺乏某種基本能力,以致於目前的要求對他們來說太難,因此家長也需要瞭解教學順序。這些順序沒有絕對標準,也不需要從頭教起,可以測試孩子具備的能力後再教。


 


一、雙手協調工作


二、畫圖


三、握筆及仿寫


 


    以下部份內容由前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托中心特教老師吳淑梅提供。


 


一、雙手協調工作


狀況一:剪刀的剪裁不會成一直線;會沿線剪紙,性急轉彎沒剪在線上,受不了再修正


挫折忍受力低的孩子,不適合一直做困難的工作,需要難易交替。例如會剪直線,剛開始學剪彎折的線時,先安排剪一張直線再剪二張折線,之後又剪一張直線,如此輪替;或是中間穿插喜歡的事情。至於要使用剪刀之前,有些先備技能要具備才能剪紙,因此剪紙也需要循漸近。


1.雙手協調工作:剪紙時會一手拿紙、一手拿剪刀,因此平時要運用雙手做事,而且左右手做的事不同,例如左手拿著杯子右手撿東西、拔出和套上筆蓋、左手拿冰淇淋右手拿湯匙挖著吃、左手拿碗右手拿菜瓜布洗碗。


2.運用前三指:能使用前三指的孩子,比較適合教導複雜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需要運用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才能拿得穩。有的孩子還不習慣用前三指拿東西,可以透過撿小積木、畫圖(於第二項說明)、打開衣夾、拿湯匙等,教孩子運用前三指。


3.剪紙:孩子剛開始拿剪刀,可以使用彈力剪刀(書局可購得,比較不鋒利。中間的彈力裝置可旋轉,剪刀可以選擇自動彈開或手動張開)。通常孩子會剪,但不一定會打開剪刀再繼續剪,因此可以先讓剪刀自動彈開,慢慢練習自己打開剪刀。


(1)   一刀剪斷:將紙張裁成一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一刀剪斷。紙條太薄不好拿也剪不斷、太厚也不好剪,宣傳單通常蠻適合當成剪紙練習的材料。


(2)   剪直線:一公分寬的紙條上有粗黑線,讓孩子沿著黑線一刀剪斷;再逐漸把粗黑線變細,讓孩子能對準線剪。把紙條逐漸加寬,孩子必須二刀剪斷、三刀剪斷,直到能剪約8公分寬的紙條。


(3)   剪斜線: 


(4)   剪彎折線:   "    "


(5)   剪形狀:先剪三角形或方形,再剪五角形、六角形至圓形。之後可以剪些簡單的曲線和圖形。


在教孩子剪紙時,可以結合美勞活動,把剪下來的紙條貼成畫作。或是運用到生活中的其他自然情境,例如剪衣服的線頭和標籤、餅乾的包裝袋等。


 


狀況二:折紙


1.對折紙條:將一般的紙張裁成約3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對折後壓平,用發票練習也可以。若孩子有困難,可以先把紙條折過一次再打開,讓孩子折已有壓痕的紙條。


2.對摺紙張:先從小張的紙張開始對折,角和角要對好,對折一次就好。接著折B5A4的紙張,練習對折再對摺,像一般折衛生紙一樣。


生活中的折紙活動包括收存發票或收據、寄信,延伸活動可運用在折衛生紙擤鼻涕或擦屁股、折抹布擦桌子、折疊衣服。


 


二、畫圖


狀況一:最近半年喜歡拿筆塗鴨,很認真用好多顏色塗滿畫紙,要讓他快樂塗色,還是有意義著色?


塗 鴨本來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也可以玩得很有意義。孩子這種塗法,可能是不知道還有其他好玩的塗法,也可能是喜歡盡情揮灑的感覺;如果是固執性,可能會固定 顏色順序,那要叫他改變可能就有點痛苦,不過至少證明他知道顏色的差異。因為塗鴨是仿寫的基礎,所以也要逐漸引導孩子進步。


孩子畫圖時,注意他是以什麼方式拿筆,有的孩子用五指抓筆、有的用四指,盡量讓孩子運用前三指拿取物品(第一項已提過)。還不太運用前三指拿筆的孩子,畫圖時可選擇粗短的蠟筆(不要超過4公分),由家長遞給孩子,孩子接到手上時自然是用前三指拿。


當孩子喜歡塗鴨時,要教他在紙張內塗,不要塗到桌面上,剛開始紙張大一點,再逐漸縮小。如果畫圖時,孩子整個手肘大幅擺動,表示他的控制力還不夠,需要再做精細動作的練習。當紙張縮小到A4紙的一半時,表示孩子力道控制得不錯,可以練習在範圍內塗鴨


在 紙張內畫圓形,邊線加粗   ,家長先示範在裡面塗色,再讓孩子玩。若不知道要在範圍內塗,家長可以現場示範塗一張,或是在邊緣擋一下不要讓孩子塗到範圍 外。單純塗形狀會很無聊,可以變成孩子喜歡的水果、車子(火車、貨車比較方正)、動物(螃蟹的身體、米老鼠的耳朵等)。


隨著手指控制力越來越好,讓孩子拿一般粗細的蠟筆著色(若容易折斷,先拿短的給他,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蠟筆折斷,孩子容易學會折斷蠟筆),也逐漸把邊線變細、變化形狀。


 


三、握筆及仿寫


當 孩子已經能夠用前三指拿蠟筆,而且知道塗在範圍內之後,就可以練習仿畫線條。但是孩子的配合度不好時不適合教,也避免牽孩子的手仿畫,容易造成依賴。等孩 子精細動作比較好時再練習握筆,家長可示範正確拿法,或是運用握筆器(書局買得到,可套在鉛筆上矯正孩子的握筆姿勢,有大小之分)。


由於仿寫牽涉到視覺空間和模仿能力,因此平時要加強仿排積木等活動,在本訊息區「學習指導-認知學習中」會說明作法。


1.仿畫線條:仿畫直線、橫線,先由家長示範畫,配合聲音“咻”(可示範多次,不同顏色也可以),再讓孩子畫一樣的。之後練習把二點連起來(可用貼紙),逐漸縮小兩點的距離。


2. 格子仿畫:運用四格紙    ,家長在其中一個格子內畫線(直線或橫線無所謂),孩子在下面的格子內畫,提醒孩子不能超出去或是喊“停”。孩子能控制線條長度後,可以仿畫+(要交叉而過)或圓形(要有接頭,逆時針畫對日後寫數字69比較有幫助)。之後在格子內仿畫斜線、┐、└。


3.仿畫圖形:練習仿畫正方形和三角形,可逐步示範給孩子看,再由孩子仿畫。


4.仿寫:和數字、注音教學結合,從筆劃少的開始仿寫,例如104752…8最後再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進精細動作的活動

以下活動可改善手的協調性、手肌力、書寫控制技巧、手眼協調。


I.            改善手之協調性及手肌力的活動


1.      黏土


¨       讓小孩用手指捏、壓黏土、雙手搓 湯圓、壓扁小球、捏出各種形狀。


¨       將黏土搓成長條、繞成麻花狀。


¨       用棍子桿成麵糰或捏造各種形狀、或拿杯子或瓶子來滾壓 湯圓。


¨       用塑膠刀將黏土條切成一段一段。


¨       用模型將黏土壓成不同的造型。


 


2.      簡單又能促進手指捏拿功能的玩具


¨       組合樂高積木、可轉換形狀的玩具(如機器人、魔術方塊)或拼裝模型。


¨       玩堆積木、套套杯遊戲。


¨       將不同種類的小東西分類。


¨       用手指或手指式的布偶玩遊戲。


¨       用繩子串小珠珠、或將通心麵串成手環。


¨       用小夾子夾東西、看圖案卡插洞洞板。


¨       以眼藥水瓶滴顏料的方式畫畫。


¨       拿橡皮擦擦東西、使用衣夾、髮夾夾東西。


 


3.      應用紙、筆(鉛筆或原子筆)、剪刀的遊戲


¨       摺紙遊戲:摺紙成扇狀、籃狀或其他形狀。


¨       做紙環 並將之穿成鍊子。


¨       用紙藤或將紙剪成條狀 做編織活動 或打簡單的結。


¨       從雜誌和報紙上撕下物品的圖案。


¨       將筆當成指揮棒來指揮、繞圓圈或打節拍。


¨       用大小合適的剪刀來剪出一些簡單的圖案或形狀 可剪成不同重量、厚薄的紙。


 


4.      硬幣活動


¨       將硬幣一個個疊高、撿起硬幣、將硬幣放進撲滿。


¨       將硬幣由手指尖挪到手掌心 再由手掌心挪到手指尖、用一隻手從口袋掏出硬幣然後投錢幣至撲滿或投幣孔。


¨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隻手指翻轉硬幣;在食指及拇指間滾動硬幣;旋轉硬幣等。


 


5.      日常生活常用的活動


¨       練習扣釦子、拉拉鍊、穿鞋帶。


 


6.      其他活動


¨       彈鋼琴、打鼓、打字


¨       魔術戲法、玩魔術方塊


¨       用手撕紙、折斷樹枝


II.         改善書寫控制技巧的活動


1.      在圖案內著色的活動(圖案可大可小)。


2.      練習畫^^^^^^^^^^^^^或000000000的線條。


3.      描圖活動。


4.      連連看及畫線走迷宮的活動。


5.      用小刀沿著線割。


6.      玩直線或井字遊戲。


 


III.       改善近端關節肌肉穩定度的活動


1.      T型凳。


2.      推獨輪車。


3.      四肢著地橫著走。


4.      用單腳站立。


5.      用單腳或雙腳跳、袋鼠跳。


6.      以膝蓋彎曲、腳踏地的姿勢做仰臥起坐。


7.      躺在滑板上,用雙腳快速地蹬牆出去,並維持手腳懸空的姿勢不掉下來。


8.      玩有阻力的活動。例如:可以玩雕像遊戲:讓小朋友假裝自己是雕像,而不能被別人移動或推倒;可互推椅子、球或是枕頭;或玩推牆遊戲。


9.      海灘球遊戲。可以以手撐地,雙腳抬起來踢球, 如果這個活動太難 可以讓小朋友躺著 用腳或手把球扔向天花板。


10.  玩一些需精細動作的遊戲。例如 樂高遊戲、射擊彈、丟飛鏢等等。


 


 


IV.      能促進動作計畫能力發展的活動


1.      玩障礙賽。包括5~7個步驟,要求不同的動作能力,而且具有挑戰性。例如 先雙腳跳再單腳跳,再雙腳跳、前滾翻、繞著椅子螃蟹走、走彎路、單腳跳圓圈、盤坐等等。


2.      和小朋友玩模仿動作或模仿身體姿勢的遊戲。例如”老師說”的遊戲。


3.      如果小朋友沒辦法完成他的活動,可以用口語或以身體動作的暗示來帶領他。


4.      模仿拍手或踏腳的動作。


 


V.         改善手眼協調的活動


1.      玩需用兩隻手的活動。例如 樂高積木、畫圖、穿珠珠等等。


2.      丟沙包或球到桶子或目的物中,當小朋友沒丟中時,要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丟不中,例如 太高、太低、太近、太遠,讓小朋友去檢視這些資訊。


3.      拇指按順序碰觸其他手指的活動 (一手或兩手 張眼或閉眼)


4.      玩需越過身體中線的丟擲活動 丟球 沙包 丟飛鏢等等


5.      在黑暗中 玩手電筒照明遊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中秋節快到了


應景物不外是柚子和月餅


澄長大了


知道過中秋節


要吃月餅和柚子



 


這是澄選的月餅-----是金棗 口味的小月餅


把它對切


還可看到內餡有金棗


柚子拿來做大變身


作一隻柚子豬


眼睛、耳朵、手、鼻子做好之後


澄問說:怎麼沒有腳


好啊!!再做2隻腳


就成了一隻可愛的柚子豬



來跟柚子豬合照



澄剛吃過碗粿1/2


還想再吃月餅



吃月餅之前先拍個照


澄的笑容好甜喔




吃月餅吃的津津有味



吃掉了小月餅1/2




1/2的月餅吃完了


再喝一瓶養樂多


再喝一杯開水(養樂多瓶)


吃的心滿意足


很開心的在琴媽咪家過中秋節








                                     最後祝各位格友中秋佳節愉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黃宣弼/台北報導〕


        勞委會放寬保母證照報考資格,明年起只需年滿廿歲,不需相關科系畢業、不用受訓,只要通過筆試和術科考試,就可取得保母技術士證照


        此舉引發家長恐慌,憂心托育品質下降;全台廿六個兒童、社福團體及保母聯誼會連署反對,痛批勞委會決策粗糙,「簡直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


        勞委會中部辦公室代理主任林宏德表示,現行保母執業採三軌制,只要是幼保相關科系畢業、修畢保母專業訓練課程一百廿六小時,或是考取保母技術士證照,都可以擔任保母;因此,保母技術士證照報考資格就不應有較高門檻,不能剝奪其他人參加考試的權益。


        現行規定報考保母證照須高中以上幼保科畢業,或經過一百廿六個小時受訓結業合格才能報考,勞委會宣布明年起放寬規定,滿廿歲以上即可報考,近日家長詢問電話不斷,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劉武政就說:「政府叫人家拚命生,又無法做好把關工作,以後不知要怎麼找讓人安心的保母。」


        中華民國保母策進會秘書長林報輝說,接受課程訓練是基本要求,照顧嬰幼兒不只是包尿布、餵奶的技巧,還包括幼兒發展、生活照顧等,受訓一百廿六個小時都未必足夠,更何況完全不設門檻


     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主任陳美君憂心,資格鬆綁後,讓更多人能取得證照,但後端的品質控管卻更難維護。


      兒福聯盟托育組主任姚秀慧說,去年兒少權益法修正,首度將保母入法管理,如今勞委會一紙行政命令稱要保障「考試權」,說改就改毫無配套,「孩子的權益誰來保障?」她也認為保母在家門內照顧,對象又是無法言語的幼兒,證照考試應比照照顧服務員,維持應有的應考門檻。


        林宏德強調,即使放寬報考資格,但不會放寬檢定品質,檢定須通過筆試及術科考試,考試項目把關依然嚴謹,且也能讓更多有心取得保母技術士證照者,能參加檢定考。另外,勞委會未來也會與兒童局商討相關配套措施,讓制度更加健全。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上星期一

突發奇想. 拿出字卡教澄學認字



琴媽咪家有一套國字的字卡

內容有:稱謂. 顏色. 動物 .動作




紙板大. 顏色鮮豔

是學認字很好的教具

也不是刻意教她

是讓她從遊戲中學習

沒有壓力. 就能有效果

澄真的很聰明. 一教就會



是真的會喔!!沒有造假. 也沒有虛構.更沒有唬弄



琴媽咪問:“睡”是哪一個字?

澄指對了喔!!




琴媽咪再問:“我”是哪一個字?

澄又指對了喔!!





琴媽咪繼續問:“穿”是哪一個字?

澄還是指對了喔!!




澄都指對. 認真的表情讓琴媽咪佩服



她真的有在學著認字     (看她的表情就知道. 好認真的神情)



3張字卡都會

琴媽咪再加進一張“摸”字

繼續問澄:“穿”是哪一個字?

澄還是指對了喔!!





琴媽咪再問:“睡”是哪一個字?

澄也指對了喔!!




琴媽咪繼續問:“摸”是哪一個字?

澄一樣指對了喔!!





琴媽咪再問:“我”是哪一個字?

澄一樣指對了喔!!



哇!!澄真是聰明又厲害

教過就會



看她開心的表情就知道

全部答對

臉上露出了得意洋洋的表情




還會做可愛耍寶的表情




可愛的嘟嘴表情(一)





可愛的嘟嘴表情(二)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

此時正式學習力旺盛的時候

從生活遊戲中學習

是最自然的學習方法

也能收到最有利的效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週五9/21

午間一點半.接到一通要臨托的電話

且是馬上2點就要托育

因為家中有事要忙

琴媽咪擔心會影響澄的午睡

問家長說:孩子會因怕生. 會哭嗎               媽媽回答:不會
 
                   孩子會午睡嗎                              媽媽回答:2、3點會睡

且家長臨時有要事要辦

基於幫忙的心理    且就在家附近     

琴媽咪就答應了   

20分鐘後. 家長帶了孩子及簡單的隨身之物

交代了一些事項及填寫資料後   家長就離開了

小妹妹一歲大. 很棒的孩子

都不會怕生

琴媽咪抱小妹妹在手上         也帶著澄一起進房午睡

小妹妹睡的很安穩

午睡後  也能乖乖的讓琴媽咪幫她換尿布

還會伊伊呀呀的有回應聲

琴媽咪對著小妹妹拍手說:你好厲害!!        你好棒喔

澄問:她都不會想媽媽嗎?  (澄知道琴媽咪稱讚小妹妹不怕生. 不會哭)

琴媽咪回答:她也會想媽媽.等媽媽忙完事情.就會來帶她回家了~~

小妹妹真的是很棒

可愛的臉龐. 不怕生.是個小美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臭乳呆的煩惱 ~如何矯正孩子的發音?



 
何謂口齒不清?
   「口齒不清」在臨床上稱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由肺部出來,通過聲帶振動後,再經過唇、舌、牙 齒、上顎、咽喉等部位的修正、摩擦或阻斷而發出的語音。例如「ㄊ」是由舌尖上頂再加上口內強的氣流而發出,「ㄍ」則是舌根上摩擦所發出。倘若在構音過程 中,構音的方法、位置、速度、強度或是動作的協調出了問題,使語音改變,則造成「構音異常」,即所謂的「口齒不清」。

  構音異常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問題,幾乎佔所有語言問題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性較差,或是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好有關。

四種常見的構音異常類型
‧替代音︰利用別的語音來代替應發的音。例如「ㄅ」代替「ㄆ」,則「婆婆吃枇杷」就成「伯伯吃鼻拔」;又如以「ㄍ 、ㄎ 」代替「ㄉ 、ㄊ 」,則「兔子的耳朵大」就說成「褲子個耳鍋掛」。
‧省略音︰將字首的音略而不發。例如「蘋果」說成「贏我」,「到公園放風爭」變成「傲翁員盎嗡恩」;前面所提的小威就是省略音的案例。
‧歪曲音︰將語音扭曲發出。例如「飛機」變成「宜遊」。
‧附加音︰在正常發音中加上不必要的音。例如「老師」變成「老輸」,「不要」說成「不料」。
  這四種類型中,以替代音最為常見,其次為省略音。每個孩子的錯誤類型不同,有時四種會混合出現。

面對構音異常的正確觀念
   在我們的社會中,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觀念是,當兒童有口齒不清現象時,只需剪一剪舌繫帶,構音異常現象自然會好轉,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舌繫帶過緊可能會影 響口語清晰度,但是真正有舌繫帶過緊的情形(舌頭伸長程度無法超過嘴唇,舌頭伸出時成W形)的兒童很少。一般說來,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孩子需接受語言治療, 而不是非剪舌繫帶不可的。

根據「臺灣兒童的國語語音發展研究」調查顯示,除了捲舌音「ㄓㄔㄕ 」發展較慢外,大多數三歲半到四歲兒童應可說得清楚大部分語音。所以,孩子在三歲半以前,說話有語音不清楚的現象時,可先觀察,若四歲以後仍有口齒不清的現象,就應接受語言治療。

構音異常的矯正方法
  當孩子無法正確地說出某些語音時,家長應和語言治療師配合,設計一系列孩子喜歡的遊戲,讓孩子在聽、模仿以及學習中去體驗正確構音的技巧。這些遊戲,我們稱之為「構音遊戲」。

  請記住一個原則︰每次只教一個音,直到孩子完全學會該音,再開始另一個音的矯正。

  構音遊戲應遵循五個步驟,為便於說明,現以「ㄊ」音的矯正為例︰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正確音
  為了讓孩子能正確發音,必須先讓孩子認識每個音,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下面的遊戲,來協助孩子認識正確的語音。

   首先準備含「ㄊ」音的圖片十張(例如兔子的兔、頭髮的頭、腳踏車的踏、海豚的豚、糖果的糖……等),再加上其他音的圖片五張(如國旗、風箏、氣球、小狗 等),共十五張圖片,由媽媽念出圖片內容,要求孩子每聽到有「ㄊ」音的圖片時,就在盆裡放一顆彈珠(或用穿線遊戲、堆骨牌取代),看看孩子是否可以確實聽 出所有「ㄊ」音。當孩子做得很好時,就可以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語音聽辨力的訓練
  這步驟主要是幫助孩子分辨正確音與錯誤音,所以,讓孩子聽到的音應包括正確音和錯誤音兩種。

   利用上述圖片,由媽媽分別用正確發音及模仿孩子的錯誤發音來念圖片內容,要孩子指出哪一次是對的,哪一次說錯了;或者給孩子一個鈴,由父母念一小段故 事,故事內容要簡單而且包含我們要教的音(例如︰有一隻小白「兔」,很喜歡「跳」舞,有一「天」,「牠」在樓「梯」上「跳」舞,「踢」到一塊石「頭」,腳 好「痛」),要求孩子每聽到媽媽發出錯誤音時,就按一下鈴。當孩子可以準確地分辨正確音與不正確音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把「音」說對
   當孩子能夠很正確地分辨語音後,他就會試著去發音,這時,應協助孩子看他的舌頭、唇齒所應擺的位置。告訴孩子︰「小威,注意看,『ㄊ』是要把舌頭放在牙 齒中間,讓空氣跑出來,不要像以前那樣,舌頭沒有伸出來,就變成『ㄜ』。先看媽媽做三次,『ㄊㄊㄊ』,好,你做做看。」讓孩子面對鏡子,可幫助他修正舌 頭、唇齒的位置。

  通常,我們不會在此一步驟停留太久時間,如果孩子可以正確發出單音,就進行較有趣的下一步。

‧第四步︰讓孩子在「語彙」和「短句」中使用正確語音
  當幼兒可以發出正確單音後,就可以幫助孩子將這些正確語音嵌入「語彙」中,而漸漸拓展成「短句」。

   首先,將「ㄊ」音圖片夾上迴紋針,再給孩子一根繫上磁鐵的小木棒,就可以玩「釣魚遊戲」。先由孩子釣起一條魚,取下圖片大聲說出圖片內容,此時必須將圖 片中「ㄊ」音說對,若沒說對,就將魚放回池中,換媽媽釣魚。媽媽有時則故意將「ㄊ」音說錯,讓孩子指正,最後算算誰釣的魚多。

‧第五步︰在日常對話中把音說對
  許多孩子可以很快地學會正確語音,但在日常對話中卻仍用錯誤的發音,所以協助孩子將正確語音固定,是很重要也會耗費較多時間的。

  我們可以利用圖片,讓孩子造句︰「海『豚』──海『豚』會『跳』水,海『豚』會游泳。」也可以利用辦家家酒的方式來增加幼兒對話時語音的正確性。

  最後,當孩子的每個錯誤都已一一矯正且可以應用時,我們再將每個錯誤音集合起來,利用說故事、唱兒歌、念童詩及日常生活情境來增加構音的正確性和熟稔度,這時,我們要求每一句每一字均正確無誤。如果孩子對其中某些音仍感困難,就必須從第一步開始,再加強該音的練習。

  若家長們對於兒童口齒不清的現象能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語言治療師積極配合,提供孩子有趣又有用的構音遊戲,假以時日,我們就不必再為孩子的「臭乳呆」苦惱了。

◎ 本文節錄自《家有學語兒》,林麗英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作者:林麗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約托育的新生兒滿月了

昨日家長送來了滿月油飯禮盒

還給琴媽咪2盒

真是謝謝家長




滿月油飯禮盒做的很精緻

體面又大方

分享新生的喜悅





內容物也很讚

香噴噴的油飯.外加一隻大雞腿還有2個紅蛋

2盒.份量十足

在外求學的女兒.
 
剛好這星期返家

也可享受到好吃的油飯

謝謝家長的心意

也祝福小baby平安健康長大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帶孩子出去走走,的 確,大自然裡蘊含著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可說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們的心靈不受限,當他身處於大自然之中,會自動打開所有感官通道去感受周遭,並 充滿創意地和大自然互動與遊戲。無形之中,不但增進了探索自然的能力,情緒和體能也會變得更好。
當你帶著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時,建議你可以預先對目的地有初步的瞭解,也可以運用撿拾來的果實、落葉設計成有趣的延伸活動(像是:用掉落的果實落葉玩拼貼畫,或更深入去觀賞相關影片或書籍等),這樣會讓孩子玩得盡興且學到更多喔!

  用自然素材,來玩造形
孩 子在兩歲以後,已經可以運用各種素材,來畫一畫、印一印、搓一搓、捏一捏、撕一撕、黏一黏…等遊戲,而這類組合與創作的遊戲,就稱之為「造形遊戲」。透過 造形遊戲,孩子可以逐漸體驗到形象、色彩、空間等美學概念。而在戶外隨手可得的自然素材,可以讓孩子盡情遊戲。而在大自然裡觀察、探索,更是讓孩子欣賞美 的事物、引發創意最直接的方式。

大自然的和諧感與生命力
在擁有豐富元素的大自然裡遊戲,孩子可以看到從樹葉細縫中灑下的金色陽光,可以聽到蟲鳴鳥叫、聞到花香草香,還有那吹來的徐徐涼風。就是這樣自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打從心底感受到大自然裡渾然天成的和諧感和無窮的生命力。

而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孩子可以透過親身的體驗,擁有更豐富的生命經驗,這些都將是美感與創意的基礎。  

觀察讓想像力起飛
有人說大自然是最棒的美術館,對小小孩來說,大自然更是最棒的遊戲場。孩子處在大自然寬廣的環境中,走著走著,隨時都可能有驚喜發生。
孩子會撿起地上有著兩個洞的樹葉,就如同有什麼大發現地告訴你說「這是臉耶」;也可能隨手拿起樹下的兩片枯葉成為他的翅膀,煞有其事地揮動雙臂, 開心地說「我飛起來了」;他會跨上一根枯木當作小馬,再到旁邊撿起小果子、小樹枝放進枯木的小凹洞裡,告訴你說「我在餵小馬吃東西」。

每個孩子似乎都有與生俱來在大自然中遊戲的能力,能將具體的觀察加上自由的聯想,讓想像力無限地延伸。你會發現,透過觀察與聯想,「造形」其實隨時存在孩子的生活之中。

碰觸的經驗會成為深刻記憶
除了觀察之外,用手和腳去碰觸也是很重要的體驗,與大自然互動的觸覺經驗往往會成為深植心中的感動記憶。

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去抱一抱樹幹,感受樹木凹凸不平的表面質地;也能讓孩子摸摸樹上垂掛的氣根,感覺一下粗細與長度;或是脫鞋後去踏一踏沙地、泥土或是草地,體驗不同質地帶來的觸感。

碰觸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各種自然素材的質地與紋路,這樣的經驗是無法在家中或教室裡取代的。雖然有些孩子可能對於觸碰新的事物,會覺得有些緊張,就 像是初次嘗試手指膏覺得有點害怕一樣。所以這個時候,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鼓勵,並且陪著孩子一起玩,當他看你試過也玩得開心,他自然會覺得有安全感而開始 大膽嘗試。

排列堆疊的樂趣
除了觀察與碰觸之外,石頭、樹葉、花草都是最棒的造形遊戲素材,孩子可以在沒有玩法與規則限制的情況下,玩出他自己的創意與興味。
當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他可能會執著於把樹葉或石頭撿成一堆一堆的。等到年紀再大一點,他會試著把石頭一個接著一個排成長長的一列,想像是長長 的火車;或是會試著把石頭一個一個往上堆疊,變成高高的大樓。也許他發現了一隻可愛的小蝸牛,突發奇想就用石頭幫小蝸牛蓋一個家:或是撿到了幾個小果實, 就把石頭和樹葉當作鍋碗瓢盆,煮了一頓豐富的大餐要請你享用。

當孩子在玩排列堆疊的遊戲時,爸爸媽媽也可以稍加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著用石頭、樹葉排出一個笑臉,問問孩子看得出來是什麼嗎?他就會發現,原來石頭和樹葉也可以千變萬化成各種東西,然後再鼓勵他也試著做做看。

排一排、堆一堆,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孩子正試著把腦中對事物的印象,透過組合與創作的方式,重新再具體表現出來。這是需要心智的成熟以及不斷的練習,然而在大自然中的造形遊戲,正提供了孩子一個玩得樂此不疲的方式。  

貼近自然擁有開放心靈
就是這樣自在地看著、玩著,你會發現,小小孩透過親身的操作與體驗,以及不帶任何學習目的遊戲過程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彷彿都有了新生命。也是因 為孩子的心中沒有存在著框架與標準答案,所以他可以透過最直接的觀察,發現了許多大人沒有想過的事、沒有看過的景色,這就是孩子為什麼能夠從大自然中得到 無窮的美感與創意的原因。

所以多讓孩子接近大自然,他會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去欣賞、去尊重自然萬物的特色,也懂得去接納、去體驗自然萬物的景象。

造形遊戲的最終目的
也許從小玩造形遊戲的孩子,將來不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或發明家,但是他會懂得欣賞世界上美的人事物,也會是一個有創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會擁有一顆柔軟、敏銳的心,能夠有自信地面對未來,他也會懂得欣賞人與生活中各種奇妙、美麗的景象,並且內化成他的審美觀和品味。

所以,多給你與孩子一些空間和機會,去嘗試原本你可能覺得有些麻煩或是有些困難的造形遊戲吧

除了孩子會覺得好玩有趣之外,這些遊戲是美感的基礎,也能啟發孩子的創意與抽象思考。而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的小寶貝是這麼有創意、有想法,你也會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裡是這麼的豐富、這麼的繽紛。





引用自奇蜜育兒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6(四) 中午帶澄外出用餐. 同行的還有大哥哥和大姐姐
澄知道要外出用餐. 高興的歡呼驚叫
喜悅的表情寫在臉上

沒有提前訂位
但很幸運的. 沒有多久就有一靠窗邊角落的位子. 太好了

澄也很高興的選了一個位子坐下





在點餐時. 澄就直喊肚子餓

哥哥和姐姐也各自點了喜歡的餐點+飲料

琴媽咪點了爽口的義大利麵:鮮蝦蛤蠣義大利麵+奶香雞肉濃湯

湯品先上. 澄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吃




濃湯分裝到小碗給澄吃

澄手中的濃湯未喝完. 直吩咐要再留給她

食慾真好. 看了真開心








都不用人家餵. 很認真專心的喝湯

湯喝了2份



送來義大利麵

一樣分裝到小碗給澄吃

問澄:好吃嗎

澄說:好吃

不用說.看澄吃義大利的表情也知道

琴媽咪覺得還不錯吃. 用餐的環境氣氛也很好

口味也適中. 不會有重口味





這飲料是琴媽咪的

澄很認份. 她知道飲料小孩子是不可以喝

飲料擺在面前.她也不會想要喝

很乖的孩子




大口大口的吃麵

一份吃完. 又盛第二次





麵吃到剩碗底不好食用時

澄會希望琴媽咪幫她 的忙

好開心的表情



專心的吃.認真的吃










吃完了!!心滿意足

還會做表情



義大利麵和雞肉濃湯都各盛了2次

澄吃的心滿意足










全部吃完.

問澄:飽了嗎

澄回答:好飽~~



吃飽擦乾淨嘴巴

澄隨意的座位邊走動

也順便消化一下




澄真的吃飽了~~好開心喔!!




這次的外出用餐體驗活動 .是第一次

澄真的很開心

隔天. 澄還興致勃勃的想要再去~~

這次的用餐體驗帶給澄永難忘懷的回憶

琴媽咪為照顧好澄澄. 也忘了帶相機出門

幸好有兒子的手機拿來拍照
留下甜美的回憶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上星期六和老公送女兒到學校註冊也辦住宿
不放心. 還再那找旅館住了一夜. 多陪她一天
這2天也忙很大
昨天下午參加了保母培訓班的結業典禮
今天一整天都去上在職研習
雖然時數已超過了
但今天剛好有空. 也還有名額
研習課程是有關於發展遲緩及過動兒的問題
就報名上課了
也預約下星期日的在職研習課程
前陣子太忙碌了
錯過了一些研習課程


下星期之後一樣要忙碌
下星期六有保母培訓班要開課.
也有術科加強班的開課
等這2個課程結束後
就接近年底了
時間總是過的那麼快


天氣漸涼
是入秋的時候了
下個月有新生兒要加入琴媽咪托育寶貝屋
上上週日琴媽咪到月子中心看新生兒及新生兒媽咪
母子均安
新生兒讓護士抱著瓶餵
好可愛的baby
琴媽已準備好 迎接新的扥育寶貝
澄澄也有期待的心理
歡迎新寶貝的到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0〜5歲寶寶教養重點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林惠雅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柯良宜
《管教,要掌握鬆緊》作者,校長爸爸 黃登漢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可愛寶寶:張秀棋、簡翊丞、張呈暐


孩子的身心發展可分為各個不同的階段,每個成長階段皆有著相異的特性,以及對應的適配教養方式。當然,發展速度存在著個別差異,有些孩子發展得快,有些孩 子發展稍慢,但無論如何,家長不能用對待大孩子的標準過份要求幼小的孩子,也不能將拉拔小寶寶的無微不至錯用到兒童、甚至青少年的身上!



教養除了適性,更要適齡!


 


    養育孩子帶給父母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陪伴孩子逐漸成長,一天天看著他的身、心產生變化,就像觀察一顆小樹慢慢地成熟、茁壯!然而,這樣美妙的過程中卻也挾雜著苦澀,一些些令爸比媽咪心碎的時刻。


 


    「來〜 爸比親一個!媽咪抱一下!」、「寶貝肚子餓嗎?冷不冷?想不想喝水?」這些從早到晚的噓寒問暖、發自內心的疼愛呵護,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想必一定覺 得:「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好愛我,我好幸福喔!」但是聽在稍大一點的兒童耳裡,可能會認為:「他們真的好囉嗦喔,我來個充耳不聞好了!」這還不是最糟的情 況,等孩子再大一點,進入青春期,甚至會遭來反感怒吼:「爸!媽!你們把我當白癡嗎?」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實在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做調整,才能 有助於孩子的能力發展及親子間的關係。


 


不當教養源於不了解


 


    《管教,要掌握鬆緊》的作者,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容易動怒,往往會(去掉)因為他們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不夠了解,因此容易對孩子有不適當的期待,當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料時,就會因為失望而生氣。


 


    再者,關於自己學齡前的記憶,父母通常印象模糊或完全想不起來,在養育孩子時,經驗值自然是0(至於學齡後怎麼教孩子讀書、考試,大概就比較有經驗)。加上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經驗不足的新手爸媽,但即使孩子養久了,也不會因此而變成老手,因為孩子的身心狀況一直在成長改變,父母將不斷面臨新階段的考驗!


 


常見的不適齡教養


 


狀況1:對幼小孩子過度要求


    校 長爸爸黃登漢表示,有些父母會希望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早一步,或因為想趕快脫離某個辛苦的階段,不知不覺就會以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以尿床為例,因為清理 上的麻煩,想必許多孩子都曾受過關於尿床的威嚇以及處罰。然而,尿床與孩子的肌肉控制能力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不當的期待不但令家長沮喪,也會讓孩子產生很 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尿床的主因,形成惡性循環,無形中也延長了孩子尿床的時間。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也舉走路為例,常見許多「過度期待」的家長硬拉著78個月的寶寶開始練習走路,但在寶寶1歲以前,整個下肢的骨骼仍不夠強壯、成熟,還沒有做好行走的準備,不足以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如果過早開始學走,很可能造成下肢的骨骼排列歪曲,也可能引發23歲後「扁平足」的產生,因此家長在教養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當下的身心條件是否合適,否則將猶如揠苗助長。


 


    此外,在認知能力的訓練上,有些父母一開始就會購買複雜的拼圖或積木給1歲左右的寶寶,這時候的孩子會喜歡玩嗎?不會!因為他還不具備足夠的手眼協調能力,但有時一心求好的家長會硬逼著孩子練習,甚至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專心呢!」這樣的操作過程會讓孩子感到很挫折,反而使他對於這種「認知作業」(而非玩具)提早失去動機,等到23歲後視知覺、手眼協調及邏輯能力提升到足以玩這種複雜玩具時,孩子卻可能因為連結起不好的記憶(這種東西我玩不好!)而排斥這類的玩具,進而無法透過操作來提升對應的能力。


 


狀況2:把大寶貝當成小Baby


    校 長爸爸黃登漢指出,有些父母的心態會把小孩當成寵物養,覺得孩子小的時候實在太可愛了,甚至希望孩子永遠不要脫離這個可愛的階段,然而,孩子的正常發展並 非如此,他會慢慢進入「比較不可愛的」的階段,例如:學會走路後到處亂跑,吃飯也不乖乖坐在椅子上吃;一下子撞倒這個,一下子摔破那個,爸媽就會覺得很生 氣,希望孩子一直停留在那個好玩、好帶又不闖禍的階段,卻忽略這樣的心態無形中可能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永遠長不大」。因此,當孩子的成長邁入新階 段時,父母就該正視眼下的階段,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則表示,很多家長在孩子34歲以後,還把他當成小寶寶一樣很保護地在養,餵飯餵到4歲 了還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吃,為的是讓孩子「養成乾淨的習慣」,其實這是不對的做法,父母太過保護會讓孩子的能力低落,因為他沒有機會自己體驗事物、累積成 功的成就感,將來等到進入團體當中,發現其他孩子都會拿湯匙、拿碗自己吃飯,而自己卻剛在學,孩子也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保護過度,以比孩子更小年齡的教 養方式帶孩子,他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就會比別人落後很多。


 


各階段寳寳的教養重點


 


    05歲學前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強,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較於其他時期,更加依賴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05歲可說是父母在孩子一生當中給予教養最關鍵的黃金時期。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在父母的教養上也會發生不同的問題,以下針對各個階段加以詳述。


 


01歲寳寳


 


成長最迅速的一年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人生的第一年對孩子後來的成長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年,雖然這時他沒有語言與外界溝通,但他的情緒經驗都會被記錄在腦海裡,影響往後對世界的看法。剛出生寳寳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到了34個月以後,他們醒過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78個月後和大人有越來越多的互動,情緒表達也越來越豐富,照顧者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寳寳現在是開心還是生氣。


 


從出生就需要遊戲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很多人誤以為6個月前的Baby只會吃飯、睡覺,其實不然,大腦研究發現,06歲的寳寳已經一直在發展聽懂、並且想要說的能力,6個月的寳寳不但能聽懂大人的話語,他還想要說話,只是口腔肌肉的發展尚未成熟,因此無法發出語言。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即使小寳寳只能躺在床上,還是需要父母和他進行大量的遊戲,而不是只有照料吃喝拉撒睡就好,遊戲會促進神經突觸的連結,因此越小開始越好。


 


    父母最好能經常逗弄03個月的嬰兒,並且在互動中觀察孩子對於聲音是否給予回應,聽到搖鈴聲會不會想伸手拿到手裡玩。35個月時,則要注意寳寳的視覺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注視距離20公分的玩具5秒左右,且目光是不是能夠跟著玩具左右移動。


 


會獨立翻身起,開始多「趴」


    多爬會變聰明,是真的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爬行的過程是人類一生當中用最多皮膚和地面接觸的時間(等到會站以後,就只剩腳掌的接觸),爬行時,地板給皮膚的大面積刺激會回傳進大腦,且不斷地活化大腦。此外,爬行也會讓上臂、腹部及下肢的肌肉長得更好、更有力,23歲時通常會檢測孩子把球舉高高再丟出去的能力,多爬的孩子通常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如何讓孩子多爬?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約莫67個月大、可以獨立翻身起,就可以大量給孩子「趴姿」的經驗,多讓孩子在地墊上玩,用玩具引導他往前拿取的欲望,如此不但能訓練頸背張力,還能強化上臂、腹部和下肢的力氣,寳寳才有能力把身體支撐起來。


 


    不爬會導致發展遲緩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在臨床上,不爬沒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爬行經驗少的孩子確實在動作協調的能力上會比較弱,爬行的經驗最好能夠累積約3個月左右比較好,即使寳寳晚點站立也沒關係,建議家長在此時期多將寳寳喜愛的物品放置於地板上,不要放在過高的地方,以免寳寳因探索的欲望而提早開始站立。


 


邁向站立的過程


    爬行一陣子後,約9個 月大起,寳寳會開始出現跪姿,包括「低跪姿」、「高跪姿」,這讓寳寳可以用比較高的姿態來探索更高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會誤以為高跪姿會傷害膝 蓋,便阻止寳寳這種動作,但其實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少了這個階段,孩子會不知道該如何從坐姿轉變成站姿,況且,跪姿也是一種很好的腳力練習。出現跪姿 後,接著孩子會漸漸發展出「扶站」,朝向獨立站立邁進!


 


發展依附關係


    柯良宜老師指出,通常到了9個月,我們可以發現寳寳開始變得怕生,不像之前任誰抱都無所謂,他會開始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上的依附,9個月〜2歲 這段期間被稱為「依附關係建立期」,寳寳必須感受到當他有需要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會有人馬上回應、滿足他,如此他才能逐漸形成安全感,並且在腦海 中建立一種印象,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別人是可以期待的,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對寳寳往後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影響非常深遠,例如:在兩性關係與婚姻關 係裡,他們能否抱持信任的態度。


 


    校 長爸爸黃登漢認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幫忙家事(如:外傭),也別完全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帶孩子不是「家事」,而是一種神聖的「天 職」,是追求幸福的歷程,一家人共享這當中的喜怒哀樂,不論是歡樂或衝突,將來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現在你買禮物給他,將來他買禮物給你,這就是幸 福。沒有共同相處,就沒有共同的記憶;沒有共同記憶,就沒有共同的感情,孩子就只是一個「在你家長大的人」而已。


 


帶寶寶出門去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寶寶生病而不敢帶他出門,甚至覺得1歲以前要關在家裡比較好,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分享了自家寶貝的經驗:「我們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帶著他參加親戚朋友的大小婚宴、聚會,因為我們希望他的社交能力好,而且別人逗他一次,他的大腦反應連結就多一次,所以應該多讓1歲前的寶寶與人接觸,也可避免日後發展成後天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礙疾病,如後天引起的自閉症。此外,3個月後寶寶的視覺已經開始成熟,可以看到較遠距離的物體和色彩,如果整天待在狹小的範圍內,會影響視覺的發展,應該多讓寶寶出門接收刺激才好,如果害怕感染疾病,可以等3個月後,打過主要幾個疫苗再帶出門,地點也可以先從乾淨、空曠的戶外空間(如:公園)開始。」


 


12歲寳寳


 


語言的出現


    1歲後,寶寶開始出現語言,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需求,已經有別於1歲前只能用哭叫的方式與人溝通,當能夠成功溝通時(如:受到鼓勵、得到回饋),寶寶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內在成就動機。


 


    1歲寶寶的語言,會從簡單的單字開始(爸、媽、車、狗),1歲半前通常會進步到疊字(爸爸、媽媽、車車、狗狗),接近2歲時可能開始出現簡單的句子(爸爸媽媽抱抱),寶寶的語言之所以會越拉越長,是因為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必須透過較長的句子才能達到成功溝通的目的。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影響孩子的成就動機,2歲 前還沒有出現簡單疊字的孩子,他的情緒發展通常比較差,因為沒有工具和別人溝通,只能用原始的哭泣、憤怒來表達,所以他的情緒表達、挫折容忍度就比較會有 問題,因此,好好引導孩子把語言學好是很重要的,此時的教養重點是大量陪孩子講話、閱讀,且孩子只要發出聲音或語言就立即給予回饋。


 


從站立到奔跑


    寶寶由爬行到獨立站立對他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的視野變得更寬廣,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很驚奇、意外的收穫,讓他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也因此,能夠站立的寶寶通常不願意再低下來爬行。另外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寶寶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寶寶會發現用2隻腳走路好像比4隻腳更快耶!於是樂於不斷練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學會獨立站立後,寶寶漸漸可以開始走12步路,約13個月前可以完全放手自己行走,此時寶寶走路的姿態很可愛,就像保持平衡般將雙手高舉,搖搖晃晃的走路。13個月〜16個月,寶寶行走時雙手可以放下,不需要舉高,走得也更穩了,不會經常跌倒。16個月〜110個月的寶寶開始能夠快走,而且好像快要跑起來了呢!110個月〜2歲的寶寶,可能開始出現小跑步,甚至會用衝的,一開始寶寶一樣是雙手高舉的「小飛機跑」,之後再轉變成正常跑步。


   



開始探索周圍世界


    從 站立到奔跑,讓視眼變遠、移動更快,這些動作發展背後的心智意義,是因為寶寶想快一點拿到他需要的東西,或到他需要的人身邊。因此可想而知,行動力漸強的 寶寶也會變得更加好奇、好動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最大的挑戰和「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是他們對於外在環境的事物特性與規則卻很陌生,不知道杯 子掉到地上會打碎、遙控器丟進水裡會壞掉,所以家長常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很討厭,不斷地闖禍。


 



    校長爸爸黃登漢表示,其實這些探索行為都是孩子的學習過程,父母除了耐心引導,讓他知道什麼不能做,以及不能做的原因以外,還要注意家中的環境是否安全,危險的物品儘量收起來或進行處理(如:電風扇加上安全網),以免寶寶因好奇心而受傷。


 


    這 時的寶寶沒有控制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建議爸比媽咪採用一面安慰,一面以其他替代物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停止哭鬧。由於寶寶的 詞彙理解能力還不夠,父母可以用示範動作+表情的方式來表達事物的危險性,讓孩子懂得害怕(如:假裝碰到火,然後說「好燙!」,輔以誇張的疼痛表情)。


 


生活自理&專注力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其實1歲寶寶就可以慢慢開始訓練生活自理的能力了,以吃飯為例,可以試著讓寶寶以安全餐具自己用餐,如果家長因為無法接受孩子吃得亂七八糟,遲遲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孩子日後的生活自理與獨立能力就會比別人差,甚至還會影響專注力。


 


    因 為在孩子自己拿湯匙時,孩子可以同時訓練「視覺專注力」(我最喜歡的菜菜在哪裡?)、「肢體專注力」(等不及了!第一口就要挖到!),以及「手眼協調專注 力」(喔喔!要放進嘴巴裡,不是鼻子裡〜),而不像被動餵食時,只需要「把嘴打開」的專注力而已。「主動」,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也會讓孩子覺得整個過程 更加有趣。


 


23歲寳寳


 


最難搞的年紀


    2歲以上的寶寶被稱為「Trouble two」、「貓狗都不理」的年紀,可說是05歲中最難稿的年齡層。為什麼會這樣呢?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因為這時孩子的內在需求變多了,語言卻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表達出心裡想要的東西,所以仍會使用「哭」、「番」、「盧」…等原始方式表達需要。


 


   再加上2歲以後孩子的活動量更大了,家裡提供的空間已經無法滿足他,舉例來說,這時他非常喜歡跑、跳、攀爬,環境所提供的刺激卻無法配合,這有違他的發展,想必他心裡的OS一定是:「我已經變得這麼厲害了,卻沒有地方玩,待在這麼小的地方,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她又不知道我要什麼,也不帶我出去,所以倒楣鬼就是媽媽,我要把氣都出在媽媽身上!」


 


多帶孩子出門走走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父母,多帶23歲 的孩子出門認識世界,並消耗身體的活動量,好讓他充分練習這個階段動作上的發展,要是少了這些環境刺激,孩子很可能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如怕高(不敢 盪鞦韆或溜滑梯)、怕陌生人、怕抱、怕碰、怕眼神接觸…等,也有可能變得易常過動,在家裡爬上爬下、撞到東西也不怕痛,在詢問父母的教養方式後發現,這類 孩子每週的身體活動可能只有1次,平時就像小寶寶一樣照3餐餵飯而已,自己在家玩自己的,連玩都被禁止時就只能看電視。


 


    此外,建議父母也讓這階段的孩子盡量有和同儕互動的機會,一次親友聚會、拜訪別人或邀請別人來家裡的經驗都可以,這時寶寶開始需要知道「團體」這件事,了解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並且要開始練習分享、輪流等人際技巧。


 


    其實,2歲孩子是好奇的寶寶,他們樂於學習也喜歡嘗試新的事物,最喜歡今天去的地方和昨天不同,喜歡無法預期這次爸比媽咪要帶他去哪裡玩的感覺,但是當他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就會變成最難搞的寶寶。


 


不要嘲笑學語寶寶


    剛滿2歲的寶寶,語言還沒發展得很好,但在快接近3歲時,說話的能力就明顯地提升,可以用簡單的句子和別人溝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提醒父母,當寶寶對你說話時,請務必有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不要插話,也不要直接幫孩子講完他想表達的意思,否則會阻止了孩子開口說話的經驗和動機。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不經意地嘲笑孩子的語言,否則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折感,降低其開口說話的意願,尤其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小男孩更不能如此。2歲半時,很多孩子可能進入「幼兒口吃期」,這是由於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口腔動作卻來不及反應所導致,這時千萬要自然地面對,不要模仿他或嘲笑他,否則孩子感受到壓力,可能加劇或延長口吃的情況。


 


34歲寳寳


 


愛問為什麼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指出,34歲 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徵,是「表徵能力」逐漸進步,可以用一個抽象的東西代替另一件具體的事情,例如:以手勢代表打電話,透過語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等,所 以他的語言能力會越來越好,開始進入一個喜歡問「為什麼」的時期,但是他的問題經常會沒完沒了,以致於父母最後只好要孩子閉嘴。


 


    林 惠雅老師認為,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不要斥責孩子或嫌他煩,否則會減少孩子探索環境的好奇心,往好處想,這顯示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建議父母,除了給答 案之外,也可以引導他思考:「那你想想看是為什麼呢?」,讓孩子把時間花在想答案,同時也能訓練孩子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孩子不間斷地問下去(刪 除)。


 


善用賞罰建立規範


    從發展心理學者的Erikson的理論來看,36歲 的孩子處於自動自發或退縮內疚的階段,因為對環境很好奇,就時常惹出意外,但如果父母對他使用太強烈的處罰,則會讓孩子變得退縮、被動。再加上在道德發展 方面,他們對事情對錯的判斷會依據結果的好壞來判定,如果結果是好的(被稱讚),他就會認定這是件好事,要是結果是壞的(被處罰),他就會覺得這是不對的 事情。


 


    因此,綜合上述所言,如何利用適當的鼓勵或處罰來建立這個階段孩子的規矩,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鼓勵孩子的好奇探索,但也要在有不適當行為時想辦法加以制止。


 


    林惠雅老師提供以下教養建議:


1.      3歲的(刪除)孩子喜歡模仿,因此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應以身作則,即使生氣也別情緒失控。


 


2.      平常多鼓勵孩子,且要具體指明孩子的良好表現,而不僅是空泛地讚揚孩子的人格(如:你真的好乖、好棒),孩子會不知道是哪裡做對。不論讚美或責罵,都應對事而不對人。


 


 


3.      制止孩子行為時,要給他替代的行為,否則孩子也不懂得你希望他做什麼,就會不停闖禍,舉例來說,要他「不准在地板跳,會吵到鄰居」的同時,可以告訴他:「請你去床上跳」。


 


4.      提供孩子一些選擇,告訴他每個選擇的後果,並徹底執行,但不是一輩子只能選一次,下次他還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如:要吃飯,還是要看電視。


 



5.      當孩子失控時,暫時將他從有趣的環境隔離到無趣的環境反省,等孩子願意改變行為後才可回來繼續玩。


 


6.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跟孩子講道理,但盡量用23句話說完,不要嘮叨不休。


 


45歲寳寳


 


進入團體生活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45歲的寶寶已具備一定的同理心,心智也逐漸成熟,已經有必要進入團體當中生活,因此,最適合進入幼兒園的階段是中班。在團體中,孩子可以透過成熟的同理心與心智技巧與同儕相互學習、模仿、協調、合作、競爭,對他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共同討論的模式


    林惠雅老師指出,4歲 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會更好,但認知能力還不若成人一般成熟,因此,父母常會覺得這階段的小孩很愛狡辯,淨說些歪理,但對孩子而言,他卻覺得自己說的 很有道理,父母說的才是歪理。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理服人,和孩子建立出正確的共同討論模式,若及早培養這樣的習慣,等到孩子國小六年級才說:「我們來 討論吧!」,屆時彼此的互動模式早已固定,討論時不是你罵他,就是他罵你。


 


共同討論雙贏策略:


1.      找出意見不同的癥結在哪裡,才知道要討論的重點,不會搞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


 


2.      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先讓彼此充分陳述想法,不要急著指出對方意見的缺點或嘲笑對方的意見。否則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好講的,一講就被批評。


&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導寶寶開口說話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採訪撰文/江怡臻
諮詢/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
拍攝/古議荃
Model/漂亮媽媽:蘇之芃、可愛寶貝:劉子儀


到底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始說話?什麼時後才懂得叫爸爸、媽媽?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疑惑,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表示:「普遍來說,1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或是說一些無意義的疊字,但是過了1歲,就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跟寶寶對話從懷孕開始


 


國外研究發現,媽媽在懷孕時,睡前固定播放故事錄音帶,孩子出生後,聽到之前常聽的那段故事,喝奶時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示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是會有反應的。


 


嬰兒語言發展


 


0~6個月


此時寶寶大多以哭泣表達情緒,1個月時,會開始模仿爸媽說話的樣子,但是由於器官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練習,5個月時寶寶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會喜歡尖叫、大笑、甚至吼叫。


 


6個月


6個月大的寶寶,常常發出類似像漱口聲的音調,也會笑出聲音,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


 


6個月~1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重複一些疊字詞彙,像是打打、叭叭、ㄇㄚㄇㄚ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會利用發出的聲音吸引大人注意。9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並且帶有語氣和音調,會用聲音和手勢與爸媽「說話」,這些都是溝通的方式。


 


1歲時,會增加新的辭彙,爸媽如果想知道寶寶是否已經瞭解了某個字詞,可以問寶寶,並請他指出想要東西。


 


1歲以上


1歲到1歲多的孩子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像是「爸爸」「媽媽」等。張凱忻醫師說:「通常女孩相較男孩的語言能力較快,學說話會比男生早,男孩可能要到1歲半、甚至2歲才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2~3


2歲之後,進入所謂的「語言爆炸期」這個時候寶寶的字彙增加的速度變得很快,甚至聽得懂複雜的語句,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


 


兩歲半之後,寶寶說的話每天幾乎都有新的發展,張凱忻醫師表示,這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詞彙可能從200個增加到1200個,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3


3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比較長的句子及複雜語句,說話的句子中出現副詞或形容詞,如果你問他簡單的問題,他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並與你交談。


 


3~5


這個階段的小孩,你已經可以明白他說的話,甚至連陌生人也聽得懂,他能清楚表達,並在語調上做變化,生活上溝通已不成問題,但是文法可能還是偶有錯誤。


 


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情況


03個月


以哭泣代表需求


34個月


進入咕咕期,會發出疊字但無意義的句子


78個月


時常有喃喃自語的情況出現,但仍無意義


911個月


值亂語期,愛模彷大人說話,語調明顯改變


1213個月


進入語言階段


1.5


可講出大概1050個左右的單字


1.52


辭彙爆發期


23


會說由2~3個詞組成的簡單句子


3歲以上


可熟練講出句子


 




如何訓練寶寶說話



 




在家中你可以這麼做


 


 


1.      利用發聲玩具


給孩子玩有聲玩具,讓他辨別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增強區別和記憶的能力。


 


2重複告知關鍵字


將環境中有關的人、事、物告訴孩子,同時加重「關鍵字」,並放慢、清楚、並提高語調便於他的模仿。


 


3多玩發音遊戲


0~1歲的嬰兒有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尤其在他心情愉悅時,這時家長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並且模仿他的聲音。也可搭配肢體動作比方說拍手、揮手、點頭,增加他的記憶力。


 


4.多溝通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5把握關鍵期


1歲半到2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


 


小技巧


可以利用色板或布書教學,讓寶寶辨別顏色,當他穿著黃色衣服,教他「這是黃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


 


在戶外你可以這麼做


 


1戶外教學


戶外的刺激和待在家的情境不同,可以利用出遊機會,一一講解不同事物給他聽。


 


2應用戶外場景多說短句


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ㄇㄚㄇㄚ、ㄋㄟㄋㄟ」, 此時大人也應教導孩子兩字句為主的字句,再加入主詞等訓練。在孩子尚未能正確表達前,家長要多製造機會讓他學習發語,也可用唇型小聲提示,引導他發語。


 


3姿勢要面對孩子


不論在戶外的何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以便他們觀察唇型。家長可以唱兒歌、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在說故事時,可配合動作或手勢,動作可以誇張以及放大,念到他能聽得懂的句子,可以自行變化或添加。


 


4玩遊戲
可和孩子多玩戶外的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孩子學習形容詞、連接詞的應用,以及情緒表達等練習。


 


5提高興趣


孩子在說話時,千萬別因不耐煩而潑他冷水,否定他的練習,家長應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並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說錯了也不應嘲笑。


 


小技巧


建議媽媽可以常把寶寶抱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頭」,接著摸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應避免的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想早點跟孩子講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


 


1避免使用錯誤字彙


比方說在引導小孩認識小狗時,應說這是「狗狗」,而非「汪汪」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說法。


 


2.勿嘲笑孩子


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嘲笑他,或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


 


3.耐心引導


孩子在說話表達語意表達不明時,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斥責,讓他在學說話過程中失去信心。


 


4勿太主動給予


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伸手想拿奶瓶,家人會立刻給予他,張凱忻建議家長:「應慢慢引導寶寶,讓他正確表達自己所需,太過積極的給予會讓他失去練習說話的機會。」


 


 


寶寶還沒說話 就會交朋友


 


澳洲查爾斯特大學研究表示,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就已經知道如何製造笑料和結交朋友。6個月至18個月的小孩就會使用成熟但細微的非語言方式交朋友,並逗彼此笑。研究人員表示,「寶寶彼此互動的方法是眼神接觸、各種手勢以及幽默,除非你密切觀察,不然不見得會察覺到。」


 


寶寶開始說話了


 


當寶寶開始說話了,家長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表情和聲音鼓勵他,像是「哇,你好棒!」當他發出聲音的時候,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開心,進而能體驗說話的樂趣。


 


經常逗寶寶笑


 


有實驗證明,在出生第3天會笑的嬰兒,在6歲時的智商為180。嬰兒常在10 20天左右學會笑,如果超過半個月以上仍不會笑,父母應當密切觀察,可能之後會有智力落後問題。


 


如何增加和寶寶互動


 


1.刺激口腔動作


多訓練寶寶玩唇部的遊戲,比方說可利用吸管吸水或是吹樹葉等,訓練嘴部肌肉。


 


2.進食就可訓練
家長可以從吃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口腔動作。張凱忻醫師說:「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就塞奶嘴或是奶瓶,長期吸奶嘴的小孩,因為不常咀嚼,會有口腔發展較慢的情形。」

3.養成閱讀習慣
陪小孩讀故事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也可適時教育孩子,每天聽故事書對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讓他潛移默化中中愛上閱讀。


4.鼓勵代替斥責


應多鼓勵小孩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聽到他說出不合文法的語句時,不要立即糾正他,可以給他一點空間發揮,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寶寶不肯開口說話怎麼辦


 


當寶寶到了3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父母就應注意寶寶是不是有遲緩或是聽力上的問題,及早就醫,不過張凱忻醫師也提醒,並非每個孩子發展速度都很快,父母應多觀察、陪伴,不用過度緊張。


 


如何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張凱忻醫師說:「如果孩子在7個月後對週遭聲音毫無反應,跟他說話也沒有任表情,在2歲後也無法開口說話;3歲後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講話也表達模糊,不願意說話,就應尋求醫師協助。」


 


CHECK!語言發展


ˇ孩子12個月大時,會不會看著對他說話的人?


ˇ12個月有沒有流露出溝通的企圖和興趣?


ˇ18個月大時,是不是至少會說10個詞?


ˇ18~24個月大時,聽得懂簡單指令?


ˇ2歲半時,能不能瞭解簡單的故事和對話


ˇ2歲半時會不會把3個詞組合在一起?比方說「我的玩具呢?」


 


語言遲緩因素


 


1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自閉,幾乎都不開口說話,可能會導致語言遲緩。



2
腦部發育


可能有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等影響。



3.
口腔問題


寶寶在吸奶或是吃東西時,食物常常掉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
聽力問題


可能聽力出現問題,導致無法學習說話。

如何讓寶寶聰明發育


 


醫師和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兩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把握這後天調養的黃金期,為孩子打造一個腦部發育良好環境,也有助於建構腦組織。為了幫助寶寶成長,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補充全方位的營養,讓寶寶能頭好壯壯。


 


出生6~10個月是關鍵期


 


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一篇論文報告顯示,營養素對於腦部發育的影響主要關鍵期是在出生後2442周,寶寶的聰明與否又有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先天因素是來自爸爸媽媽各一半的基因,然而後天因素則取決於營養攝取的調養。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腦部發育的營養素有六大類,包括蛋白質與熱量、鐵、鋅、銅、魚油與膽鹼。


 


0~6個月


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都來自母奶,一般認為腦部發育需要磷脂質、白脂質與氨基酸,餵母奶的媽媽可以多吃植物性的腰果、核桃及深海魚類。喝配方奶的寶寶要注意在營養上,尤其是鐵、銅、鋅等營養成分需比例完整。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不可不知的選校關鍵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採訪撰文/實習編輯 龍美如
責任編輯/陳萱蘋
諮詢/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蘇育令
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盧玲玲
拍攝/陳俊谷
場地提供/新北市私立蘋果苑幼兒園


人生的第一個「六年」,是生長快速、好奇心旺盛、模仿力強的探索階段,此時期的言教、身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然而幼兒園是寶貝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 第一站,在依賴性高、可塑性強的時期,幼兒園的職責便在引導寶貝充實而愉悅的走過這個過程。但是現在坊間園所這麼多,各自標榜五花八門的特色,如何挑選一 所幼兒園,實在令爸比媽咪頭痛不已!



 
家中寶貝適合上學了嗎?
 
 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後,幼兒園收托的年齡統一為2~6歲的寶寶,由教育部規範管轄。相信爸比媽咪一定都很疑惑,家中的小寶貝到了幾歲才該去上學呢?有一定的標準與規範嗎?
 
  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盧玲玲表示,想了解孩子是否適齡進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可以考量2個因素,一為家中環境生活需求,現在大部分父母為雙薪 家庭,當孩子到了2歲之後,父母要上班無法照顧孩子,此種被迫性的情況,就可以考慮讓孩子進入學校體驗社會化環境;第二考量孩子的成熟度,像是生活自理能 力、語言表達、情緒反應調適…等,幼兒的成熟度愈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相對愈強。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皆不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蘇育令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的發展情形以及孩子的氣質向度,作為是否適合進入幼兒園的依 據。氣質是指寶寶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孩子就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很安靜,有些卻動個不停。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天 生氣質適應度較低,換了新環境之後,會哭著不進去,對於事物的變化較為敏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謀合期。
 
 
入學判斷指標
 
 其實並沒有規定幼兒幾歲就一定要進入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速度皆不同,新手父母可以依據下列幾個指標,選擇是否該讓孩子上幼兒園。
 
1.生活自理能力
 
會不會自己拿湯匙吃飯、想上廁所會不會自己說。
 
2.社會與情緒發展
 
能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回家後可以向家人說明在學所發生的事。
 
3.基本認知能力
 
知道自己的名字、了解顏色、形狀。
 
4.語言發展
 
對於生活中的語彙是否能清楚的理解或表達。
 
5.足夠體力
 
能適應早睡早起、用餐時間固定,必能維持半天的充足體力。
 
6.幼兒氣質向度
 
觀察每個孩子不同的氣質向度,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而行,並進一步協助孩子發展出因應其天生氣質較佳的社會適應模式,將可對孩子的發展帶來正面的貢獻。
 
幼兒氣質九向度
 
活動量:孩子在全天活動中,吃、玩、睡或做其他事情時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規律性:飲食、睡眠、排泄及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的規則性。
 
趨避性:孩子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新環境最初的反應是接納或退縮。
 
適應性:接受新環境、新事物和的過程中是輕鬆自如還是困難重重。
 
反應強度:指評量孩子針對不同的內在或外在的刺激藉由語言、動作、情緒表現出來的激烈程度。
 
情緒本質:孩子平日主要的情緒表現是積極還是消極、快樂與不快樂的比例。
 
堅持性:孩子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遭遇外來阻礙而能克服阻礙持續下去的程度。
 
注意分散度:孩子是否易受外界環境刺激,而干擾其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改變其活動方向。
 
反應強度: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觸及社會覺。
 
 
選校步驟停看聽
 
 當家長評估後決定讓小寶貝進入幼兒園就讀,那該如何選擇園所呢?應該先聽親朋好友的經驗?還是離家近就好?這裡我們提供了選校的基本步驟,讓新手父母輕鬆選校。
 
 
步驟1、幼稚園名單資料蒐集
 
 蘇育令教授表示,家長事先資料蒐集是相當重要,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透過全國幼教資訊網、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網站,尋找符合住家或工作地點附近的幼稚園,或是多加留意招牌與傳單,列出適合的幼兒園清單。
 
 
步驟2、進行初步篩選
 
 家長要參觀園所之前,一定要經過初步的篩選,必須要瞭解園所是否為「立案幼兒園」,以及園所的重要資訊,包括:「教學特色」、「收托時間」、「收費概況」、「師生比例」、「師資專業背景」…等,整合資料後再決定是否前往實地參觀。
 
 
步驟3、帶孩子實地參觀幼稚園
 
 打電話跟園所預約去參觀的時間,帶著孩子一起走訪幼兒園,觀察環境設施、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情形,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是公共安全、衛生方面的考量。
 
 
步驟4參與幼兒園試讀
 
 許多園所會辦統一的說明會,並開放半天至一天的試讀活動,讓寶貝們直接體驗上課方式,家長也可以透過試讀的方式,了解到幼兒與老師彼此的適配度。
 
 
步驟5、詢問孩子的意見,作最後的評估與決定
 
 參考孩子接受與喜歡的程度,並考量是否為孩子能適應的上課模式,根據園所的辦學特色、環境、優缺點的評比,做出最後的決定。
 
 
公立好還是私立好?
 
 提 到到公立和私立幼兒園,許多爸比媽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學費上的差異。孩子上幼兒園的學費是筆不小的開銷,公立或私立的選擇自然也會是很多父母的掙扎。另一 個差異是課程的部分,公立園所不會額外教其他才藝或課程,讓孩子自由,不會給孩子太多壓力;私立較著重在多元課程,會讓小朋友學習英文、數學、美勞、音樂 跳舞等等才藝。
    蘇育令教授表示,公立好或私立好,並沒有絕對的答案,能夠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健全發展、提供適齡適性教學的園所才是重點,爸比媽咪可以多比較幾家幼兒園,試著在品質與費用之間找到平衡點。
 
 
何謂優質的幼兒園所?
 
 盧玲玲園長表示,判斷優質幼兒園以可以從2個方面來評估,分為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包括:安全衞生的校舍、配合兒童需要的設施、完善的教學設備等等。像是要注意園所空間的大小,室內室外都要有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活動,才能讓孩子有健全的發展。
 
 而教室內的桌椅設計也要符合孩子的身高,並考量桌角的安全問題;還要觀察各項安全衛生檢查合格證明。爸比媽咪要知道,幼兒園的實質環境不僅是安全上的顧慮,良好的環境設計將會影響幼兒的認知學習與身心成長。
 
  軟體部分包括:優良的行政單位、專業的合格教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重視培養兒童良好的品格教育…等。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先從園所的接待服務去觀察,一家優 質的園所服務態度一定是良好的,並能提供專業的資訊給家長;教師角色能夠著重學童的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盧玲玲園長提醒,優質的園所是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像「家」的舒適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園所以快樂健全的發展,新手父母一定要親自去參觀感受過後,才能發現到這些細節。
 
 
評鑑園所小幫手
 
 接 下來,我們根據教育部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列出新手父母參觀幼兒園時可以參考的標準,以免爸比媽咪們驚慌失措,不知道參觀的重點以及該問園所什麼問題。蘇 育令教授建議,家長可以去了解參觀的是否為績優的幼兒園,該園所會有年度績優幼稚園的標誌;父母也可至所屬教育局的網站;或上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查詢各 縣市歷年評鑑績優幼兒園的名單。
 
check1立案與營運
 
□娃娃車、招牌上應有教育局核准立案的幼兒園名稱與證書字號。
□招牌的名稱及文宣等對外銜稱應與立案名稱一致。
□幼稚園實際地址、樓層與立案證書的地址相符合。
□招收人數應符合教育部規定,2到3歲的班級,師生比1:8,一班最多16人;3~6歲的班級師生比1:15,一班最多30人。                         
□各項收、退費標準符合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規定。
 
check2環境安全
 
環境安全
□建築物堅固安全,無傾斜、裂縫等現象。
□幼兒活動範圍以 1~3 樓為限,未使用地下室。
□樓梯有防滑措施,並設有安全網。                                                  □插座有無插座套否、設置位置是否安全。
□有防火巷、逃生路線與標誌。
□瓦斯管線、電線、電器等擺設遠離火源與幼兒可及的地方。
□地面無凹洞凸起,室外場地排水良好。
□戶外遊戲設施之間保持安全距離,並有定期保養。
 
行車安全
□車頂為綠色、車身為黃色、紅色相間之倒三角形標誌、斜紋。
□車身標示園所名稱、立案字號、車號、乘車人數。
□車內備有幼童專用座椅,保養良好。
□司機持有駕照、年齡未過60歲,有隨車人員跟送。
□孩子上下學,每次搭車時間不超過30分鐘。
 
門禁安全
□園所設置警衛或採取門禁管理措施。 
□園所有完整接送辦法。
□幼兒每日出缺席記錄完整。
 
check3健康衛生管理
 
環境及個人衛生
□全園清潔、通風,定期進行消毒。
□隔音設備好,室內外不會相互干擾。
□日光燈採雙管,採光及照明設備良好。
□玩具設備、地毯及地板整潔、衛生。
□廁所無臭味、排水流通,且方便幼兒使用。
□寢室與幼兒活動空間無異味。
□幼兒個人的餐具杯子、毛巾牙刷及寢具,皆分開擺放。

餐飲衛生
□飲用水清潔衛生,若是使用飲水機應有定期檢查紀錄。
□幼兒餐點製作以園內自製為原則。
□餐點表的設計符合營養、衛生、均衡的原則,每日並有提供新鮮的蔬果。
□廚工有配戴帽子、口罩。

疾病預防與照顧
□有隔離的保健空間或保健室,讓幼兒可以休息。
□有足夠並具安全時效的醫療急救用品。
□定期協助進行幼兒健康檢查,並通知家長檢查結果。
□對於傳染病及意外事件的處理,訂有基本作業流程。
□園內飼養動物的場所衛生安全。
 
check4教保活動
 
教學情境
□教室提供不同區域,讓孩子玩積木、黏土、組合玩具、拼圖、繪本等各式玩具、教具。
□教具擺放整齊,有清楚標示,方便孩子歸位。
□教室布置與課程主題配合,並以展示孩子的作品為主。
 
課程規劃                                                                       
□課程主題能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結合。
□教學內容有注意到孩子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包含:身體動作、認知能力、語文溝通、社會互動等。
□課程活動能夠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能將美勞、音樂、體能等活動融入在主體課程中,不另外安排才藝課。
□以遊戲或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包括室內外活動,及團體、個人與小組的活動。
□每天都會安排戶外跑跳運動時間。
□會供孩子許多親身參與及動手操作的機會。

check5專業教師
 
師生互動
□老師樂於親近孩子,有親和力且情緒穩定,經常對孩子微笑、蹲下傾聽孩子、擁抱、輕拍。
□老師能聆聽孩子的話語,尊重並充滿興趣地回應。
□老師能欣賞孩子的優點,常以具體的讚美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
□老師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敏感,能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例如:你現在一定很傷心,才會哭得這麼大聲。
□老師能從容平和地處理孩子的過失或紛爭。
□老師能尊重個別差異,接納孩子有不同的能力與學習步調。
□老師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受。
 
親師交流
□老師樂意與家長談論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並提供如何引導孩子正向學習的方式
□園所有提供多元的親師溝通管道及教養新知,如:教室佈告欄、聯絡簿、親職手冊、舉辦親師座談會。
□園所有規劃家長可參與的教保活動,如:到校觀察教室教學、參與戶外教學、帶領晨間說故事活動等。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
 
 
何謂多元教學模式?
 
 家長在選校過程中可能會發覺,不少幼兒園均表示會採用較新穎的教學理念或教學策略,都有其特色及深層的理念。常見的課程模式如蒙特梭利、全美語、華德福等,除此之外,還有方案教學、角落教學、主題式、大單元、分科教學…等課程模式也常有所聞。爸比媽咪可以反思一下這些課程活動的設計理念是不是自己認同的,以及是否與孩子的性格、氣質適配。
 
 
蒙特梭利教學
 
 蒙 氏教學中的理念,非常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希望成人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來尊重,因為獨立性是驅動孩子最強大的內在力量。蒙式上課採混齡編班,可以讓孩子充分 發揮人類同情關懷、互助、合作的天性。盧玲玲園長表示,蒙式老師做為引導孩子的角色,並且與孩子當朋友,老師透過個別觀察的過程,可以發現幼兒的潛能與狀 況,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蒙式教學在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敏感期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學與教具,讓孩子動手操作、學習打理自己、自我成長。例如:讓孩子可以在教室內任意走動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教具,引發自我的學習動機,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一旦孩子有興趣,學習意願將會提高。
 
 
華德福教學
 
 華 德福教育主張回歸人性本質與大自然,與一般教育的最大不同在於探討「人」的本質,強調身、心、靈的發展。重視孩子全人教育,尊重、包容、愛心和分享,課程 視孩子內在發展階段中不同的需要而定。這不僅是教學方法及態度的改變,還要特別留意教學材料的選擇,課程依孩子自然渴求的經驗去給予而設計,所以老師擁有 計劃課程的能力是華德福教育藝術中最根本的一環。
 
 華德福幼兒園裡有自己明顯的節奏及次序。一天當中會有幾種不同的活動。例如:結束室內的創造遊戲之後,大家可以集合起來唱歌、讀童謠、遊戲或律動。
 
 
方案教學
 
 方 案是對一個主題或論題做深入的研究,強調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來進行活動,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孩子都在彼此互相學習著,兩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 人。由師生共同擬出活動進行的計畫內容,沒有既定的教材,過程中隱藏許多的不確定性、偶發性,需要老師帶領孩子們一同探索、假設和學習,通常沒有時間上的 限制,一個方案活動的結束也可能是另一個方案活動的開始。
 
 
角落教學
 
 角落教學指的是將教室設計成不同的學習角落,強調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教室裡會安排圖書區、科學區、音樂區、益智區、積木區、扮演區、烹飪區…等,每一個區都是依照孩子的興趣、能力而設計與佈置,提供許多材料、工具、活動,讓孩子嘗試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落活動。
 
 
 幼兒主動到有興趣的角落區學習,目的讓孩子們自行探索,獨立學習,可自行操作或是在角落與其他人共同合作,老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透過細心的觀察和紀錄,了解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給新手父母的選校提醒
 
 每 個孩子都是爸媽心中的寶貝,面對孩子出生之後第一次離開家中接受團體生活,爸比媽咪心情一定是焦慮不安,蘇育令教授提醒,新手父母選校時一定要考量到幼兒 的氣質向度與幼兒的準備度,再決定是否讓孩子就讀,並且親自要帶著孩子前往參觀,了解孩子與教師的適配度、接受園所的程度,為寶貝篩選找出最適合的園所。
 
 盧玲玲園長表示,幼稚園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家長要慎重其事,然而慎選園所之後,就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應該放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面對自己新的挑戰,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爸比媽咪要相信孩子可以適應新的環境,保持耐性,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調適,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就好。孩子上幼兒園是成長的過程,對於家長來說,也在不斷成長。
 
 
蘇育令
現任: 輔仁大學兒童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盧玲玲
現任:臺北市私立光仁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學歷:臺北市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畢業
經歷:私立幼華幼稚園8年教師與主任、光小附幼教師23年、光小附幼園長2年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確教養方式十招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3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梳化/Tomoko
模特兒/林玉珮、汪家弘、汪品叡


千萬不能小看襁褓時期的他(她),可是很有「主見」的。剛出生沒多久的新生兒會本能性地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寶寶到了牙牙學語的階段,更會想要表達自 己的想法,但是又無法清楚表達讓別人知道,就會開始出現耍賴或無理取鬧的行為。這時候,照顧者應該怎麼做呢?怎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的?就讓本文來告訴 您!



每個孩子都有「主見」


 


每個人都有先天性格或獨特個性,就連新生兒也不例外!別小看剛出生沒多久,不會說話,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寶寶,他們可是很有「主見」,有時候鬧起來可會讓周遭人都不得安寧。912個月大的寶寶,由於已經會爬行,甚至是蹣跚地走路,接觸的事物多了,會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物,對於任何事情,喜歡用「不」來表達。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表示,1歲左右的寶寶尚在牙牙學語階段,還不太會將自己的想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處於對任何事物都相當好奇的階段,建議家長對1歲前寶寶的教養,應採順應的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讓寶寶自由探索,滿足他的好奇心。23歲大的寶寶,已經可以從照顧者 的反應,看出自己的行為是否受到父母滿意。有些家長會發現,這時候的寶寶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出現耍賴、無理取鬧的表現。建議照顧者碰到這種情況 時,要先瞭解寶寶有這些行為的動機。觀察寶寶是否發現自己出現調皮行為時,會特別受到父母的關愛;寶寶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並得到關注等。


 


瞭解脫序行為 從「根」著手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明究理的哭鬧時,照顧者必須用正確方式處理,避免養成寶寶日後對任何事情不滿意或沒有達到預期便出現慣性反應,變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瞭解寶寶做出這些行為真正的原因著手,並消除這些不良反應。分別說明如下:


 


l   不輕易妥協


當寶寶耍賴或無理取鬧當下,父母的態度要堅定,千萬不可輕易妥協。


l   觀察、回想


建議照顧者先觀察寶寶大約都是什麼時間出現這些行為。接著回想,寶寶出現這些脫序行為的前後,發生了哪些事情。並找出寶寶出現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


l   說清楚


平心靜氣地告訴寶寶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並達到真正的目的。


l   傾聽、關心


藉由傾聽瞭解寶寶真正的需求,並主動關心他。


 


有效教養方式十招


 


寶寶從出生後,便是獨立的個體。寶寶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地學習、成長,在學齡前階段,最貼近寶寶的照顧者便是最重要的榜樣。可別以為寶寶年紀小,不會說話、什麼都不懂。他可是在無形中,學會許多事情。因此,王和順醫師指出,從寶寶23歲這個階段開始,就要讓他知道「規距」,奠定良好個人品格與修養。


 


1.          訂定日常規矩


建議照顧者依寶寶目前適合的方式,為他訂立一套守則。讓他知道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不可做。從小養成良好習慣。


 


2.          教養態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模式要相同之外,其他照顧者(例如:阿公、阿嬤)的教養方式也必須一致,才不會讓孩子覺得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或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3.          黑臉、白臉輪流扮


建議爸爸、媽咪在教育寶寶時,不要固定由某一方扮黑臉、另一人扮白臉。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誰比較好說話,便對某一方產生依賴感。


 


4.          以身作則


照顧者為寶寶訂立規矩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循同樣的規定。避免「說一套,做一套」,容易混淆寶寶的觀念,且易無法客觀地說服他。自己以身作則才更有說服力。


 


5.          說到做到


對孩子說出口的話一定要做到!否則會消磨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甚至覺得自己被欺騙。往後不輕易相信父母所說的話。


 


6.          少用苛責、命令式語氣


平時教育寶寶的時候,應用溫和語氣對寶寶說理。若照顧者經常用命令式口吻,或寶寶做錯事便嚴厲苛責,反而無法達到良好效果。


 


7.          機會教育


平時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假如發現孩子有不當行為或錯誤觀念,應藉機教導、立即糾正,並明確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從中導正觀念並建立良好習慣。


 


8.          遊戲引導


藉由說故事、扮家家酒等小遊戲,適時引導寶寶對各種規矩的認知,並建立他正確的觀念與習慣。


 


9.          鼓勵好表現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如此可強化孩子建立好的規矩與習慣,且在愉快的氣氛下,讓孩子更喜歡做這些好的行為。


 


10.      維護孩子的自尊


倘若孩子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出現一些不對、不好的行為,建議照顧者不要當場責備他。應將他帶到一旁較少人之處或等到回家後再糾正並教導。


 


王 和順醫師說明,教導孩子時,除了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也必須一致。很多時候會發現,爸爸和媽咪的教養方式不同而起爭執,或是父 母雙方和年長一輩的觀念不同,而出現很大的磨擦。但大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往好的方向想,大家各退一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並沒有所想的那 麼嚴重。


 


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


 


對兩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自己親身體會過,才能較為理解「觀念」。比方說,跟寶寶直接說什麼東西危險,他比較無法真正瞭解「危險」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因此,最好都是用具體的事物去引導以讓他理解。而對於3歲的孩子,父母便可以用「說理」的方式教育他。不同年齡層所採用的模式也不盡相同,照顧者應依照孩子該年齡可理解的範圍給予指引,並帶入正確觀念。還有,不要對孩子的標準訂太高,甚至超出他的能力所及。應該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結論


 


父 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冀與孩子厚望。不過,太求好心切,用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反而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當父母在教養孩子 時,除了灌輸正確觀念,導正他們的外在行為,也要注意心靈上的交流。鼓勵孩子依自己的能力所及盡情發揮,在父母的庇佑下快樂成長。


 


 


王和順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顏色發現寶寶潛能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3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插畫&測驗圖/日光路
模特兒/可愛寶寶吳家宏、陳育槿


我們的視覺是最晚熟的感官。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看到的世界幾乎都是黑白的。隨著寶寶迅速地成長,大約半歲就可以感受到繽紛的色彩,看到彩色的世界。家長 可藉由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寶寶接收到不同刺激,促進各種感官發展。也許您會發現,寶寶開始對各種顏色產生不同的喜好度,然後在某個階段很喜歡藉由畫圖來表達 自己的想法。其實,從寶寶喜歡的顏色或圖畫中,可以觀察出寶寶的潛在特質喔!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色彩形成原理


 


我 們之所以可看到五顏六色、多采多姿的繽紛世界,是因為視網膜的視錐細胞,讓我們可以辨別各種色彩。對光敏感的錐形細胞有三種,分別會對不同波長的光有反應 (不同波長代表不同顏色),因此產生紅色、藍色以及綠色,稱為「色光三原色」。而當這三種感光細胞經由不同強弱的光線組合,加上感光細胞受到的不同刺激, 便會讓我們看見百變的色彩。


 


半歲進入彩色視界


 


人 類的視覺是最晚熟的感官。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由於視網膜的錐形細胞尚未發育成熟,看到的世界幾乎都是黑白的。因此有所謂的「黑白圖卡」,以促進寶寶的視 覺發展。而隨著時光飛逝,寶寶每天飛速地成長,大約到半歲的時候,雖然還是個大近視,但大部份的寶寶已經可以感受到除了黑白以外的顏色,漸漸進入「彩色的 視界」。


「黑白圖卡」是什麼?


 


黑 白圖卡是一套有著簡單線條、對比鮮明的黑白圖形,繪製於卡片上,讓寶寶觀看。圖形包括常見之正方形、圓形及三角形,還有靶心、棋盤和方格等特殊圖案。目的 是利用這些黑白圖形以促進寶寶的腦部和視覺發展。建議每天可讓寶寶看一種黑白圖形,由簡單至複雜的圖形循序漸進。每次看的時間約30秒即可。


 


寶寶所看到的世界,就如同一張白紙,需要我們給他不同的刺激、圖像,才會產生意義。因此,寶寶房間牆 壁的顏色、整體佈置等的主色調,不太適合用紅色、紫色等太過鮮豔、強烈的色調,最好使用白色、米白等淡淡的顏色,不帶任何指涉性的顏色為佳。如此一來,才 可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學習性的事物上,不會被環境所影響。並且,若在淺色的牆壁上掛顏色鮮明的圖畫或裝飾物,也會讓寶寶比較容易去注意到,同時接收多元的 刺激。


 


在寶寶612個月這段期間,建議家長可利用嬰兒床吊鈴、布書或玩具等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或是多帶寶寶到不同環境,接受多樣刺激,提昇寶寶對顏色的敏銳度。1218個月大的寶寶,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且開始牙牙學語。這時候,給寶寶的玩具除了有著鮮豔的顏色,可以挑選加入音效(聲音的刺激)的玩具,促進寶寶視覺、聽覺以及協調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寶寶比較能透過實體物品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在教導寶寶辨識顏色或其他新事物時,藉由和日常生中實物的連結,可以讓寶寶學得更好。


 


寶寶對顏色的喜好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表示,通常寶寶到了兩歲左右,對各種顏色已經有概念及認識,並知道各種物品所特有的顏色,甚至會開始對顏色有特殊感受,喜歡穿某種顏色的衣服, 不喜歡某些顏色等。有人說,喜歡紅色的人比較熱情、衝動;喜歡藍色的人比較理智,或是陰鬱。邱寶慧治療師認為,其實從顏色的喜好去看寶寶的個性不太準確, 且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寶寶對顏色開始有不同想法後,有時會堅持自己的意見、經常改變,或是受到周遭人的影響而有變化。寶寶對顏色的喜好,大致上可歸類為 幾種因素:


 


    彩度高的顏色


這類的顏色比較飽和、鮮豔,寶寶的目光很容易被這些顏色吸引。同時明亮的顏色會讓人有興奮和愉悅等正面感受。


 


    從小經常接觸到的顏色


很多家長也許會發現,市面上所販售的嬰幼兒相關產品,無論是服裝、布書到玩具,多以鮮豔、明亮的暖色系為主。因為寶寶從小接觸到的顏色多以飽和顏色居多,因此就會比較喜歡這類的顏色。


 


    社交圈影響喜好


比較小的寶寶由於接觸的人多為父母、保母等照顧者,因此對顏色的喜好比較會受到這些人的影響。而大寶寶由於好奇心強烈,開始接觸的人事物增廣,視野也變得比較不同。有些父母會讓學齡前的幼兒去學一些才藝,因此認識到許多新朋友,便會開始受到同儕的影響。


 


從圖畫窺視孩子的內在


邱寶慧治療師指出,孩子跟大人一樣,有的人喜歡飽和、鮮豔的顏色,有的人喜歡柔和、淡淡的顏色。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孩子當前階段的狀況,或是隱藏的內在性格。尤其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細動作的操作能力較為穩定時(這裡指35歲的幼兒),倘若在創作時,較偏好使用彩度較低、可以塗改的彩色鉛筆,而非使用較為飽和、無法塗改的彩色筆時,暗示孩子的個性是較為內斂、習慣隱藏自己、保護性格較重,或者是對自己較缺乏自 信等特質,相對的優勢則是個性較為謹慎、細心。


 


另 外,通常孩子畫人物的話,經常都是從畫自己開始。因此,從他們所畫的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倘若孩子將人畫得紅通通(全部用鮮紅色畫),代表孩子這個時候 是喜歡展現自己的,想被大家看見;畫得黑漆漆(或畫完後再用黑色大量塗抹),則很可能表示孩子較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或者有較多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對顏色喜好固執時……


 


當 照顧者發現,寶寶對某種顏色特別喜歡,且堅持穿的衣服、使用的物品,都要挑那種顏色才滿意,這種「固執」的表現,如沒有其他因素(例如:自閉症)導致,可 能是寶寶本身的個性較無法接受變化、彈性較低,建議照顧者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接受“多元化”;若表現出反對的態度,可能會使孩子以為“自己”本身不被喜 歡、或被否定,反而會更容易激化孩子的情緒。還有,也許寶寶只是在某個成長階段有這樣的表現,也許再大一點或成長到某個階段時,想法也隨之改變。因此,建 議照顧者可以坦然面對,不用過度擔心寶寶是出了什麼問題。


 


拓展寶寶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當照顧者想要拓展寶寶可以接受多元色彩、想法或提高寶寶對於任何事物的接受度時應該怎麼做呢?建議照顧者應該先從「支持」開始。寶寶喜歡某種單一顏色僅是他的喜好、興趣,照顧者可以“一起喜歡”。接著,藉由和寶寶一起做任 何活動時(例如:畫圖),詢問寶寶喜歡哪些顏色,然後將自己也喜歡的想法表現出來,並說明自己也喜歡其他(寶寶不太喜歡的)顏色。當做某種活動時,和寶寶 的互動氛圍是輕鬆且和樂的,這時候寶寶對於原本所排斥事物的接受度也會大幅增加。不過,要是照顧者帶著糾正意味,或是態度不佳時,寶寶比較會感受到壓力, 這時再帶入其他觀念,寶寶的接受度便會降低許多。建議父母對於看待孩子對色彩的喜好度時,首重支持而非否定,多給鼓勵而非批評,營造開放包容的環境,才能 使孩子往後在創作時,更能 顏色獲得情感的抒發,尤其對於還不能藉由口語完整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圖像對他們來說是另一種溝通的管道。


 


簡單圖像測驗 觀察寶寶潛在特質


 


讓寶寶做一個有趣的測驗吧!


當寶寶看完這五張圖之後(請見雜誌),請他從中選出最喜歡的圖。


考量到寶寶的認知發展與對色彩的理解,最好等到寶寶三歲(以上)再讓他做測驗會比較準確喔!


 


每張圖所代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A圖:肢體律動─活潑外向特質


這張圖的色調明亮,因此選這張圖的小朋友較為活潑外向。跟坐著聽別人說話相比,更喜歡唱唱跳跳的課程,因此肢體協調性也比較好。邱寶慧治療師表示,選A的小朋友佔多數。由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本來就比較坐不住,喜歡往外跑,這張圖所表現出來的感覺便是這個年齡層會喜歡的。


 


B圖:音樂藝術─浪漫感性特質


這 張圖偏重藝術性,且顏色帶點混濁感。通常選這張圖的小朋友,心思較為細膩、敏感。比方說,多數小朋友畫太陽公公幾乎都是笑臉,而這類小朋友會畫出不開心或 哭臉的太陽公公,去表示他當下的心情(不好),畫的圖反應心情寫照。屬於藝術家性格,希望藉由音樂或藝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他人知道。


 


C圖:語文學習─內向思考特質


選這張圖的小朋友代表他喜歡用敘述性的方式去理解知識。藉由聽大人說的故事,會延伸去思考許多事情。比方說,遇到邏輯思考問題時,可以用敘事方式去教導他,接受度會比較高,且可以學習得快又好。由於喜歡這種模式,因此語言能力也會較佳。


 


D圖:創意發明─好奇體驗特質


這張圖與其他張比較,變化性是最高的。你會發現選這張圖的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好奇寶寶、鬼靈精,當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式,也會比別人來得多樣化。由於圖中所呈現出的線條或樣式,都不是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或熟悉的,因此會有比較多的創意發想或令人意像不到的表現。


 


E圖:數學邏輯─務實自信特質


由於這張圖的色調相對於其他顏色較暗,壓迫性較高,選這張圖的小朋友相對來說也比較少。選這張圖的小朋友代表個性較腳踏實地、責任心重,喜歡有條理的事物,因此在數學邏輯上的表現也會比較出色。不過,比較死板,變通性就比較沒那麼高。


 


做 測驗時,也許小朋友會選擇超過一張圖,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孩子所接觸的世界非單一性質,而是多樣性的。而對於只有選擇一張圖的孩子來說,也不代表著他僅 僅只有那一種能力。主要是讓家長當做培育孩子的參考,判別孩子喜歡的事物,或是能力在哪。若發現孩子有某方面的潛力,可以繼續培養,讓他發揮出優異能力; 對於沒有或較弱的能力,可能就是某方面的刺激比較少,或是對那方面沒有高度興趣,就可以嘗試用適合他的方式去教導他。畢卡索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藝術 家。」對於發展中的寶寶,給予多感官的刺激將更有助於他們的適應與學習。針對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讓寶寶對於較不擅長的領域也漸漸培養出興趣,慢慢地提 高參與度,才是最重要的事!


 


 


邱寶慧


學歷: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藝術心理治療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諮商學系暨國文系雙學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心理師


      司法院少年家園特約心理治療師


      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幼兒教養專家


      10年臨床實務工作經驗


現任: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