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司番茄雞肉燉飯
材料:
美國雞肉棒棒腿1支、飯1碗、番茄1顆、洋蔥30g、玉米50g、蘆筍3根、起司1片、牛奶50c.c.、黑橄欖少許
調味料:
橄欖油1/2小匙、黑胡椒粒少許、鹽少許
做法:
1.美國棒棒腿洗淨去骨切片、洋蔥切丁、蘆筍切段、番茄切丁後搗成糊狀;所有材料備用。
2.熱油鍋爆香洋蔥,加入番茄糊、雞腿片拌炒至八分熟,再加入玉米、蘆筍及牛奶續炒。
3. 炒至蘆筍半熟時,加入白飯、起司片、黑胡椒粒及鹽,拌炒至食材都熟,裝盤後擺上黑橄欖,即完成。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412.7 | 262.5 | 22.8 | 9.7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美國雞肉所含的維生素B群,能發揮舒緩壓力的作用;豐富的蛋白質,可強化體力、增加熱能,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讓媽咪能保持溫暖的體溫。起士含有蛋白質和鈣質,能讓媽咪在產前補充足夠的營養素。
奶油洋蔥牡蠣濃湯
材料:
牡蠣6粒、洋蔥80g、牛奶200c.c.、大蒜1瓣、奶油5g
調味料:
鹽少許
做法:
1.大蒜切末,洋蔥洗淨切開;備用。
2.熱油鍋,放入奶油爆香蒜末及洋蔥後,加入牛奶。
3.小火熬煮至滾,加入牡蠣煮熟後,以鹽調味即完成。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185 | 294.5 | 12 | 7.3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牡蠣富含天然牛磺酸,有消炎解毒、保肝利膽、降血脂、促進胎兒大腦發育及安神健腦的作用。牡蠣也富含鈣質,是人體骨骼結構成分中最重要的元素,對調節骨骼新陳代謝,維持骨質的平衡狀態影響很大,也是媽咪產前不可缺乏的營養素。
莓果蘆筍
材料:
蘆筍80g、蔓越莓果粒、優格100c.c.
調味料:
鹽少許
做法:
1.將蘆筍洗淨切段,以滾水燙熟後備用。
2.將蔓越莓果粒洗淨後打成汁,過濾果渣之後,再加入優格攪拌均勻,做成莓果優格醬。
3.將蘆筍鋪排於盤中,再淋上莓果優格醬即完成。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91 | 175.9 | 2.6 | 0.4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蘆筍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葉酸和膳食纖維,大約五根蘆筍就含有l00mcg的葉酸。黃乃芸博士表示,研究指出,懷孕初期的婦女多吃葉酸,能減少胎兒神經管缺陷的機率,並幫助胎兒健康成長,而葉酸與鐵一起食用則能預防孕媽咪貧血。
雞肉漢堡排
材料:
美國棒棒腿1支、洋蔥60g、玉米20g、胡蘿蔔20g、蛋白1顆、麵粉2小匙
調味料:
醬油及黑胡椒少許、百里香及豆蔻少許、番茄醬少許
做法:
1.將美國棒棒腿去皮去骨,切成絞肉狀;洋蔥、胡蘿蔔洗淨切成細末備用。
2.將雞絞肉、洋蔥末、胡蘿蔔末、玉米及蛋白攪拌均勻後,再加入麵粉及調味料攪拌。
3.將肉泥摔打使肉團更加結實,再壓成圓片狀,以微波爐加熱3分鐘即可,可依個人口味擠上番茄醬。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211.6 | 132.9 | 14.8 | 5.1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美國雞肉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且含人體不可或缺的必須胺基酸-色胺酸,可幫助製造血清素,以舒緩緊張、焦慮情緒。因蛋白質容易被消化吸收,具有增強體力的功效,讓媽咪在產前養好體力,準備生產時所需要的元氣。
蔓越莓牛奶
材料:
蔓越莓果粒60g、牛奶240c.c.
調味料:
砂糖少許
做法:
1. 將蔓越莓果粒洗淨備用。
2. 將蔓越莓果粒放入果汁機,加入牛奶及砂糖打成汁,即完成。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135 | 307.2 | 8.1 | 3.1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黃乃芸博士表示,懷孕婦女由於生理期構造的變化,泌尿系統變得脆弱而容易引起感染。蔓越莓中的花青素成分,能有效防止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是保養泌尿系統的好食材。牛奶中的色胺酸能幫助睡眠,維生素B群能促進營養素代謝,有助於維護身心健康。
紅柚果凍
材料:
葡萄柚1顆、洋菜10g
調味料:
砂糖少許
做法:
1.葡萄柚對半切,一半榨成汁;另一半去皮切丁,將果丁放入容器中備用。
2.將洋菜加水,以小火煮至濃稠後,關火,再加入葡萄柚汁攪拌均勻後放涼。
3.在洋菜未凝固前,倒入放有果肉容器中,放入冰箱。
營養成分分析:
kcal/g |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 碳水化合物 |
總計 | 96.6 | 183.7 | 1.4 | 0.6 |
食材營養與食品安全
葡萄柚含有豐富葉酸,孕婦若攝取豐富葉酸,可降低巨細胞貧血的可能性,亦可降低畸形兒發生率。但葡萄柚含有黃酮類,會抑制肝臟的代謝功能,無法正常代謝藥物,因此食用葡萄柚前後2個小時內,不得服用中藥或是西藥,孕媽咪要特別注意。
~原文刊載於2012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