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新知 (3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餵養優質母乳是什麼顏色的

 

媽媽們是否有關注過自己母乳的顏色呢?你們知道好的母乳應該是什麼顏色的?是不是不同顏色的母乳營養價值也不一樣呢?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


◆ 灰白色母乳


寶寶快2個月了,我的奶水時常為灰白色,長輩説我的奶是灰奶,無法改善。請問是這樣嗎?我該怎樣去做?這樣的奶水有營養嗎?


乳汁分泌要經過三個自然階段,每一階段都各有其營養特點。開始時的乳汁含有足夠量的礦物質,就是人們所説的" 灰奶"。有人認為吃了這樣的奶容易瀉肚,因而把它白白擠掉,很可惜。當嬰兒吸吮一會兒後,奶水變白,這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增多的表現。快要終了時,奶 色白而稠,含有大量的脂肪。只有這三個階段的奶汁都被嬰兒食用了,才能保證合理的營養,而且這樣做還能促進下一次乳汁的分泌。


如您的乳汁持續為第一段情況,平時就加強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攝入。


 


◆ 淡色母乳


寶寶是混合餵養的,但自己的奶水顏色很淡,只比開水濃點,不知道寶寶吃了是否有營養?


奶水看著很淡其實還是有營養的,只是含脂肪少的原因。剛開始流出的奶(通 常稱前奶,含礦物質、維生素等不可缺少的營養)含脂肪少,大都是清淡的,到最後流出的奶(通常稱後奶)含脂肪多,是白色的,許多母乳餵養的寶寶吃不到後 奶,攝取的脂肪少,大都偏瘦,所以每次喂奶時應讓寶寶多吮吸,適當延長吃奶時間,以便吃到含脂肪多的後奶。另外多吃動物油會使奶水中脂肪增多,奶水看上去 就是白色的了。


 


◆ 黃色母乳


寶寶滿五天了,可奶水不多,用吸奶器吸出來的乳汁顏色發黃,請問這正常嗎?


孩子出生後頭幾天的母乳量較少,乳汁較稠,顏色發黃,稱為“初 乳”。初乳含有豐富的營養和抗病物質,所以千萬不要擠掉,應全部喂給孩子。為能産生足夠的母乳,只要孩子想吃,就應該喂奶,不必定時。為了確保嬰兒發育的 需要與預防佝僂病的發生,應在出生一個月後,在哺乳的同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安全量的維生素A及D(或魚肝油),但應避免過量中毒。


 


◆ 淡綠色母乳


因患乳腺炎有一個星期沒給寶寶喂奶,現在好了,但奶水顏色有點黃,看上去有點淡淡的綠似的。是濃度高了還是低了?還能喂嗎?


有時奶水會有其他的顏色,大部分和媽媽飲食或藥物中的色素有關,寶寶的尿液也可能有相同顏色的改變。引用含有黃色及紅色素的飲料,可以使母乳變成淡紅橘色,綠色飲料、海藻、及一些天然維他命丸可能造成奶水變綠。這些顏色的改變通常都無害。


 


專家建議哺乳媽媽怎麼吃?


總體來説母乳的優越性是牛奶和配方奶無法比擬的。當然,每一位媽咪的乳汁營養素含量確有不同,這主要與乳母的膳食有關。


1、哺乳期的膳食調配應參考我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推薦供給量,增加各種


   營養素的供給量,尤其是優質蛋白質、鈣、鋅、鐵、碘和B族維生素,


   並要注意各營養素之間的合適比例,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


   供熱比應分別為13%-15%、27%、58%-60%。


2、注意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如果乳母缺鈣,為保證乳汁中鈣含量的恒


   定,就要動用乳母本身的骨鈣,會造成乳母骨軟化、骨質疏鬆、腰腿


   疼痛等。


3、母乳中的水溶性纖維素,如維生素B1、B2、C等,可因乳母膳食中含量


   的變化而改變;脂溶性維生素A,也是如此。所以乳母膳食中要注意合


   理補充。


4、近期對中國媽咪乳汁調查顯示,除鈣含量低,脂肪含量、鋅和DHA含量


   偏少,應適量增加食用油、堅果、黃油、動物脂肪、海魚等,促進寶


   貝腦發育及視網膜的形成,提高免疫力。


   另外,母乳中鈉、氯含量明顯偏高,這與産婦攝入食鹽過多有關,不


   利於新生兒的腎臟發育。應避免攝入過多的食鹽。


5、平日偏食,尤其是素食媽咪,如果營養素不夠全面,會對寶貝的營養


   造成負面影響。


 


名詞解釋


初乳:産後最初幾天分泌的乳汁叫初乳,雖然不多但濃度很高,顏色類


       似黃油。與成熟乳比較,初乳中富含抗體、豐富的蛋白質、較低


       的脂肪及寶寶所需要的各種類、碳水化合物,這些都是其他任何


       食品都無法提供的。相對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維生素較


       少。初乳中免疫物質可以覆蓋在嬰兒未成熟的腸道表面,組織細


       菌、病毒的附著。


過渡乳:産後7—14天間所分泌的乳汁稱過渡乳。其中所含蛋白品質逐漸


         減少,而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加,係初乳向成熟乳的過渡。


           成熟乳:産後14天後所分泌的乳汁稱為成熟乳,實際上要到30天左右才趨


                    穩定。成熟奶看起來要比牛奶清一些,又可分為前奶和後奶。


前奶:每次哺乳時最先産生的奶,也就是前2、3分鐘出來的奶。看起來


      灰灰水水的,其含水量大,可以為寶貝提供豐富的水分、蛋白質、


      乳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還有具有抗癌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後奶:含有較多的脂肪,看起來顏色比前奶白。在母乳餵養中,它可以


      為寶貝提供大量的熱量,有助於各方面的成長。


 


哺乳小提醒:


哺乳時要讓小寶寶吃夠,不要有時間限制,不要急於轉換乳房,這樣才能讓寶寶均衡地吃到前奶和後奶,保證營養的全面,通常一側的吮吸時間至少需要15分鐘。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分享   0~1歲寶寶習俗大公開!


百年傳承~
寶 寶在0~1歲的成長過程中,有不少值得紀念的日子,像是第一次剃 胎髮、第一個滿月、第一次長牙等等。適逢民國100年的第一個月,本單元要告訴你:紀念這些寶寶專屬的大日子,有許多百年傳承的有趣習俗,而且各自都有其 代表的意義,爸爸媽媽不妨替寶寶舉行有趣又具紀念價值的古禮儀式,為寶寶及全家人留下珍貴的回憶喔!


文/許碧純;採訪諮詢/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攝影/陳炳煌;化妝髮型/謝鈺倫;演出/媽咪陳彥甫&寶寶鍾雨恩 


 


【Part 1 出生~一個月】
寶寶出生後第三天:三朝、做膽
三 朝就是寶寶出生後的第三天,因為「三」代表多的意思,過去認為「三」也代表一個關口,順利度過三天,表示寶寶可以存活下來。這一天要幫寶寶洗澡,台中教育 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表示,過去認為寶寶一出生不能碰水,一般嬰兒出生後多是用麻油擦拭身體,再用父親的舊衣包住,直到出生第三天才正式洗澡,而 洗澡時要在澡盆內放入桂花葉、柑橘葉及3個小石頭,都是取其吉祥的意義:桂花葉象徵富貴;柑橘葉代表甘美及吉利的意思;小石頭則是要幫寶寶做膽,所以要挑 選大小適中的石頭,而且形狀要圓,寶寶的個性才會柔和圓滑。此外,有些人會在澡盆內放入12個銅錢,代表寶寶往後會財運亨通。


 


寶寶出生後三天:報酒(報喜)
報 酒又稱報喜,一樣是在寶寶出生後第三天進行,當寶寶洗完澡,換上新衣後,就要準備雞酒、油飯等物品祭拜祖先及守護神(如註生娘娘、床母、媽祖、觀音菩薩 等)。祭祀的儀式完成後,產家就要送雞酒、油飯到娘家,通知娘家小外孫已經出生了,而娘家則要回以各種補品,讓產婦調補身體。此外,產家也會送雞酒、油飯 給媒人,以感謝媒人當初作媒,分享新生的喜訊。


 


小兒關煞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危險與災難,而這些危險與災難便叫 做「關煞」,例如:「百日關」就是出生的百日內應避免出遠門;「湯火關」就是成長過程中要小心油、湯、水、火;「深水關」則是要注意不要近水塘、水池邊 等,這些小兒關煞總共有三十幾關,每個寶寶出生後,至少都會有好幾個小兒關煞。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其實這些關煞最主要的用意,是要提醒爸媽注意寶寶成長的 安全,小心照顧並留心自己家中的寶寶,避免遭遇一些意外。


 


寶寶出生後的第12天或第24天:剃胎髮
通 常都是在寶寶出生滿12天或24天的時候剃掉胎髮,「剃胎髮」指的就是替寶寶舉行出生後第一次的理髮儀式,代表去除穢氣,且希望寶寶的頭髮能長得又濃又 密,也表示從頭開始,寶寶一生圓滿。有些家長也會將剃下來的胎髮拿去製作成胎毛筆,將來給寶寶當紀念,古代則會用於成年後上京赴考時答卷之用。林茂賢副教 授表示,為寶寶剃胎髮當天,必須先將煮好雞蛋和鴨蛋的水加在臉盆中,並放入石頭1顆、錢幣12枚,然後再將準備好的蔥揉碎,以蔥汁及蛋黃塗在寶寶的頭髮上 開始剃髮。一般來說,剃胎髮所準備的物品各自有其象徵意義,「石頭」意謂著寶寶的頭殼趕快長硬,堅硬如石;「錢幣」象徵財富,希望寶寶長大後能大富大貴; 「蔥」主要是取「聰」的音,希望寶寶日後能增長智慧、聰明。


 


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命名
寶 寶出生後,命名就是一大學問,傳統觀念認為,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對寶寶姓名也特別注重。林茂賢副教授表示,命名沒有時間點,但多在寶寶出生的一 個月內命名,因為古時嬰兒的夭折率高,嬰兒夭折是常有的事,因此通常不會在出生後馬上幫寶寶命名;嬰兒度過一個月就比較穩定了,此時才會幫寶寶命名,名字 也會取其好記、好帶養的意義;而現代人則是注重寶寶生辰八字與姓名的配合,希望能幫寶寶取一個受益一生的好名字。


 


拜床母
在寶寶出生後到滿十六歲之前,每年七夕都需要祭拜床母,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床母」是一種事物崇拜,因為民間信仰的床神是女性,所以叫做「床母」。俗信認為床母是新生兒的保護神,以農曆七月七日為「床母生」,所以每年七夕都要祭祀「床母」,祈求寶寶能受到床母的保護。



 


【Part 2 一個月~半年】
寶寶滿一個月:彌月
依 據傳統禮俗,為了慶祝寶寶平安成長,並告知關心他們的親朋好友,林茂賢副教授表示,通常會在寶寶出生滿一個月當天,分送油飯及紅蛋(若是男寶寶則多雞腿) 給親友,油飯(和雞腿)代表豐衣足食;紅蛋則象徵吉祥、圓滿與生生不息。此外,有些家庭也會準備簡單的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滿月酒,一起分享喜悅。林茂 賢副教授也說明,娘家在寶寶滿月這天,必須「送頭尾」,即準備送給寶寶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鞋襪、衣服、尿布、包巾、棉被、背巾、金 鎖、手鐲等等。


 


喊鴟鴞
「鴟鴞」就是老鷹,在早期是常見的鳥類,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在寶寶滿月 的時候,台灣民間習俗會由兄姐或長輩將寶寶抱到門外,用竹竿敲打地面,並對著空中「喊鴟鴞」,邊敲邊念吉祥話:「鴟鴞飛上山,嬰仔快做官,鴟鴞飛高高,嬰 仔中狀元,鴟鴞飛低低,嬰仔快做爸。」(台語),除了讓寶寶一見天日外,也說出對寶寶未來的期待。


 


 


寶寶滿四個月:收涎
傳統習 俗中,當寶寶四個月大的時候,家人會準備12個或24個中間有洞的酥餅,然後用紅線串起來,掛在寶寶脖子上,盡量讓酥餅集中垂掛在寶寶的前胸,由媽咪抱著 寶寶,請親朋好友或鄰居拆下酥餅,並在寶寶嘴巴做擦拭劃過的動作代表「收涎」。林茂賢副教授表示,因為寶寶四個月之前不能外出,所以收涎是寶寶第一次和鄰 里見面,讓鄰里認識這個新成員。親朋好友或鄰居取下酥餅時,要對寶寶說一些祝福的吉祥話,像是「收涎收漓漓,讓你明年招小弟」(台語),或是希望他快點長 大、不要再流口水等祝福。


 


【Part3半年~一歲】
寶寶滿六個月後:孤齒
俗 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代表的正是寶寶的生長發展階段。寶寶大約在六個月到一歲之間會開始長牙,有些寶寶第一次長牙只有一顆牙齒,就稱為「孤齒」,林茂 賢副教授說明,因為「孤」和「姑」諧音,「發孤齒、吃姑米」,此時要由寶寶的姑姑拿「水米」(泡過水的米)來給寶寶吃,現在人則多是送寶寶鞋子和衣服等禮 物。此外,林茂賢副教授補充說明,若寶寶後腦勺頭髮長得稀少,中間出現了明顯的一條不長頭髮的帶狀區塊,就稱為「孤路」,此時姑姑便要送帽子或衣物給寶 寶。


 


寶寶滿一歲:度晬(抓周)
寶 寶滿一歲時便要「做度晬」,傳統儀式就是進行「抓周」。林茂賢副教授表示,抓周可說是寶寶第一次的性向測驗,在當天祭拜祖先之後,爸媽會準備一個米篩,裡 面放12項象徵各行各業的物品,包括書、印章、筆、墨、尺、雞腿、刀劍、算盤、錢幣、蔥、芹菜、稻草等,而現今抓周儀式,除了傳統沿襲下來的物品以外,還 可以增加一些現代的物品,來因應現今時代的潮流,例如聽筒就是現代父母相當喜歡放置的物品之一,另外還有滑鼠、金融卡、六法全書、教鞭、小提琴等等。


抓周物品的代表意義


抓周物品  代表意義
會讀書,適合當學者 。
印章  有權勢,會做大官。
筆/墨  會成為作家、畫家等。
尺  將來適合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雞腿  有福氣,表示一生將不愁吃穿。
刀劍   適合當軍官、警察。
算盤/計算機  會當商人、會計師,適合從商。
錢幣  將來會很富有。
蔥   代表會很聰明。
芹菜   代表個性很勤勞。
稻草   適合農事工作。
聽筒   適合醫護工作。
滑鼠  將來適合從事IT產業,成為電腦工程師等。
金融卡  適合從事金融產業,成為財經專才。
六法全書  適合法律工作,成為律師、檢察官等。
教鞭  會成為老師、教授等。

小提琴 


會成為音樂家。

林茂賢副教授
現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經歷/文建會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中央層級審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學歷/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1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脹氣導致肚子脹脹的不舒服?消除脹氣有撇步


脹 氣,顧名思義就是腸胃中有較多的氣,而令人感到肚子脹脹的不舒服。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會有脹氣的問題,不過因為嬰幼兒的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更容易有脹 氣的問題。因為嬰幼兒與大人之間的差異,我們除了向大家介紹脹氣的常見原因和改善和預防的方法外,也會另外討論嬰幼兒脹氣,先做好自我的照護,如有需要再 去找醫師求診。

腸 胃中的氣是從哪裡來的呢?主要為兩大部分:從嘴巴吞下的氣體和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的氣體。所以只要腸胃中的氣體變多了,卻沒有藉著打嗝由口排出、或藉著 放屁由肛門排出,就會積在腸胃造成脹氣。所以治療和預防脹氣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從嘴巴吞下氣體、減少食物在腸胃中消化產生氣體,以及幫助氣從口或肛門排 出去。

我 們就先來討論脹氣的常見原因。吃東西吃得很急很快,而且喜歡邊說話邊吃東西,這樣會吃進比較多的空氣。比較容易緊張的人,會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 較多的空氣。喝可樂、汽水等含氣的碳酸飲料,或使用吸管喝飲料,也會將較多的氣體喝下。嚼食口香糖,容易吞下較多的空氣。抽煙的人,抽煙時亦會將空氣吸進 肚子裡。有假牙的人如果假牙太鬆,進食或喝飲料時,會吞進較多的空氣。吃太多或暴飲暴食,也容易造成脹氣。豆類、地瓜、芋頭、花椰菜等易產氣食物,這些食 物在腸胃中消化時容易產生較多的氣體。有些含山梨醇等代糖或果糖的食物,在腸胃中消化也易產氣。突然太快或太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也可能造成脹氣。含有大 量脂肪的食物或油炸食物,會延緩食物消化的時間,讓食物有更長的時間發酵,也會產生較多的氣體。便秘會讓食物殘渣在腸胃中停留較久,容易造成脹氣。乳糖不 耐症的人,缺乏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無法消化牛奶中乳糖,所以喝牛奶時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糊便、甚至腹瀉。腸躁症、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疾病 等腸胃疾病,有時也是造成脹氣的原因,尤其腸躁症常以脹氣的症狀來表現。

由 於容易產氣的食物還不少,我們分類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主食類:地瓜、芋頭、馬鈴薯、玉米、糯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等。豆類:扁豆、大豆、豌豆、紅豆、綠 豆、豆干、豆腐、豆漿等。蔬菜類:花椰菜、韭菜、洋蔥、白蘿蔔、小黃瓜、高麗菜、橄欖菜等。水果類:蘋果、柚子、甜瓜、葡萄等。飲料類:牛奶、汽水、沙 士、可樂、碳酸飲料、乳酸飲料等。其他像是油炸品、精緻甜點、口香糖,也是比較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接 下來我們來談改善脹氣的方法,也就是常脹氣的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細嚼慢嚥,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也不要吃太飽。避免嚼口香糖、喝碳酸飲料,不要 用吸管喝飲料,改用杯子喝飲料。有抽煙的人,請戒煙。假牙太鬆,請至牙科矯正。容易緊張的人,注意自己常做吞口水的動作,也會嚥下比較多的空氣。想放屁 時,可以暫時迴避一下,不要憋氣。少吃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和油炸食物,也避免含山梨醇等代糖或大量果糖的食物。依據個人過往的經驗,找出容易造成自己脹氣 的食物,再避免去吃它,而不是所有易產氣的食物都不吃。因為很多易產氣的蔬菜、水果、豆類、或高纖食物,對健康很有益處,不該完全都不吃。如果豆類經過長 時間的浸泡,再加蓋用壓力鍋煮,可使產氣的物質減少,而減少脹氣的機會。要增加高纖食物的攝取量時,建議採漸進的方式,以避免造成脹氣。乳糖不耐症的人, 避免喝牛奶,或試著少量喝,或試著添加麥片一起喝看看。餐後散步,溫和的運動可幫助消化,而且幫助腸胃蠕動,使氣體較快通過腸胃道。規律運動、大量喝水, 可避免便秘,減少腸氣產生。脹氣不舒服時,可試著平躺,並將兩腿膝蓋向上拉至胸部,這樣可幫助排氣,舒緩脹氣。

嬰 幼兒應為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比較容易脹氣,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嬰幼兒脹氣的原因和預防之道。因為喝奶時,多少都會吸進一些空氣,所以寶寶喝完奶後,要記得 一手將寶寶直立抱著,另一手將手指併攏、手掌拱成杯狀,輕拍其背,幫助寶寶打嗝排氣,可避免寶寶脹氣或溢奶。喝配方奶的寶寶,會因為奶嘴的形狀不夠吻合寶 寶的嘴形、奶嘴過大或過小,使寶寶在喝奶的過程中,吸入較多的空氣,而造成脹氣,所以要選擇適合寶寶的奶嘴。此外,如果寶寶已喝完奶瓶中的奶,而大人卻忘 記將奶瓶取出,也容易讓寶寶,誤食大量空氣。寶寶哭鬧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空氣,如果加上哭鬧時鼻子上有鼻涕,寶寶用嘴巴呼吸,就會短時間產生脹氣。所 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要盡快安撫並找出哭鬧的原因加以排除,使寶寶保持情緒穩定。而乳糖不耐症的寶寶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吃下的乳糖被腸內菌發酵後,產 生氣體造成脹氣,則建議選擇無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寶寶到了四個月至六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添加副食品,要採漸進式少樣少量慢慢添加,除了可以避免寶寶 過敏,也可避免寶寶一次吃太多產氣的食物,而造成脹氣。發現寶寶脹氣時,可以先幫寶寶塗脹氣膏,在喝完奶一個小時後再用脹氣膏或嬰兒油,按摩寶寶的腹部。

現 在大家對脹氣這個常見的症狀應該都有基本的認識了,平時大家就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常脹氣的人更要對改善和預防脹氣的方法多多了解,並身體力行。但因為有 些脹氣是由疾病造成的,所以當你的脹氣持續三天以上、或伴隨嚴重腹部疼痛、腹瀉、黑便、血便等情形,還是需要去找家醫科或腸胃科醫師求診。而嬰幼兒的脹氣 如經過上述的處理,仍未改善,且合併嘔吐、嚴重腹瀉、發燒、肚子嚴重鼓脹、呼吸急促、活動力不佳、或體重下降等情形,也是建議及早就醫,找小兒科醫師診 治,以免延誤病情。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的營養需求


「嬰兒的活動量大,熱能消耗多」,再加上嬰兒「在短短一年中,體重增為三倍」的事實來看,我們就不難了解:在第一年的人生中,要有好的成長,其營養及能量的需要量,將是大人的2~3倍以上。舉例來說,大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只需35~45大卡,而4個月以前的嬰兒,則每天每公斤體重需110~120大卡;4個月至1周歲則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100~110大卡。

什麼是能量?我的寶寶每天只喝4次牛奶,會不會能量不夠?

讀 者如果不是營養、醫護人員,可能會對上面所說的專用術語產生迷惑。我們以生活上實際例子來解釋好了:如以「嬰兒配方奶粉」哺育嬰兒時,照正確方法沖泡,則 與母乳一樣,每100 c.c.約含67大卡的能量(意即每30 c.c.約含20大卡能量)。所以,要計算嬰兒的喝奶量是否足夠應付其成長,4個月以前的嬰兒,只要把嬰兒體重乘以110~120,再乘以3/2(因為每 30 c.c.約含20大卡能量)就是每日的奶量(即嬰兒體重乘以165~180 c.c.);譬如,4公斤大的嬰兒,一天的喝奶量需約660~720 c.c.,如果以3小時餵一次計,則一天總量除以8次,每次約85~90 c.c.,也就是說,4公斤重的嬰兒,如果3小時餵奶一次,則每次需喝85~90 c.c.才能應付成長所需;如果是4小時餵奶一次,則每次的餵奶量為(660~720)÷ 6(一天喝6次),即110~120 c.c.。4個月大之後,由於多少添加了一些副食品,所以這些能量必須另外加算。在這裡以「嬰兒配方」為例解釋,是因為比較容易知道嬰兒吃的奶量,實際的 營養價值還是以母乳為佳。


話 又說回來,有些家長曾這樣問我:「醫師,我知道孩子的營養很重要,但我家寶寶卻無法吃到你所建議的量!該怎麼辦?」其實,上面所談的「建議量」,真的就只 是「建議」!固然絕大部分的嬰兒必須吃到這樣的量,才能長得好,但卻並非絕對如此。如果嬰兒的體重成長在正常範圍之內,一般不需要算得那麼嚴謹。事實上, 我們曾針對台北地區之嬰兒做調查(1989~1990年期間),發覺很多3~12個月大的嬰兒,居然每天每公斤約只攝取70~100大卡,卻有正常的成長。

營養的要素
要談營養,就須先談到營養的要素。除了水分不可缺少之外,營養尚有五大要素:醣、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前三者可供給能量,後二者則否。


 


我都給寶寶喝高蛋白奶粉,這樣是不是會長得比較壯?


很多人認為,嬰兒成長快速,因此嬰兒(尤其是6個月以上的嬰兒)格外需要「高蛋白」的供給。其實,這個觀念是不對的;醣、蛋白質、脂肪三者的供給,必須有適當的比例,才能讓嬰幼兒得到最好的成長。


學理上,嬰兒每天每公斤體重的蛋白質需要量,是大人的2~3 倍,但這個比值隨年齡增加而遞減。如:大人,除了孕婦之外,一般每天每公斤體重僅需0.8公克的蛋白質;而6個月以前的嬰兒,約需2.2公克;6個月到1 周歲約需1.5公克;以後逐年遞減至每天每公斤約需1~1.2公克蛋白質。讓我們試算一下,每天奶量(以出生型嬰兒配方每100 c.c.含1.5公克蛋白質為例)達1000 c.c.時,約可供給蛋白質15公克,約是1歲大嬰兒每天的需要量。因此,較大嬰兒添加副食品時,並不特別需要「高蛋白」的食物。據我們所知,6個月以上 的較大嬰兒,除了奶水以外,父母通常會餵以蛋、肉泥、小魚……等蛋白質食物,如果又同時哺以含較高蛋白的「較大嬰兒奶粉」,則蛋白質供給量勢必超過需要 量,由於醣、蛋白質、脂肪三者供給之不平衡,反而可能造成嬰兒體重不能增加。


 


寶寶太胖了,是不是要改喝低脂奶粉?


談到脂肪,大家就會想到肥胖。現代的成年人,怕胖也怕肥胖的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因此在飲食上對低熱量、低脂、低膽固醇的食品都已開始注意。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讓嬰兒很早就開始吃低脂、脫脂奶粉,則是不對的。很多專家都注意到,在2 歲以內的幼兒,腦部的成長、荷爾蒙的製造,均需要脂肪和膽固醇,所以不建議特別限制。以最適合嬰兒吃的母奶而言,在正常狀況下,每100 c.c.含脂肪約3~4公克,所含的膽固醇,也比牛奶或嬰兒配方高出許多。一般2%低脂鮮奶,則每100 c.c.只含2公克,對2歲以內的幼兒來說,是不夠的。


至於維生素和礦物質雖不能供給能量,但也是成長之必需品。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嬰兒每天的奶量正常,則維生素和礦物質之供給量是足夠的;如果奶量不足,可考慮加上水果、果汁等副食品。但若寶寶嚴重厭食,則適量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滴劑是必需的。


副食品的添加


 


到底要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才適當?
 嬰兒前4 個月以母乳或嬰兒配方為主要營養來源,如果奶量足夠,一般不須添加副食品。4個月以上,則須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須特別注意的是,太早添加副食品,有時反 而易引發消化、吸收不良。至於副食品究竟什麼時候添加最理想,應視嬰兒每天喝奶量、胃腸生理機能的成熟度而定。添加副食品的時機,筆者在許多場合都做以下 的建議:
1.嬰兒出生4~6個月以上。
2.嬰兒體重為出生體重的2倍時。
3.嬰兒每天喝奶量超過32盎司(960 c.c.,以整數算則約1000 c.c.)以上時。


有養過小孩的父母應有經驗,通常4~6 個月時的奶量,常是1歲以內最高者(每天約為1000 c.c.),這時的體重也大約為出生時之2倍;因此對正常嬰兒來說,這3個條件常是一致的。從生理學的觀點而言,負責消化工作最重要的腺體(胰臟),一般 在4~6個月大才慢慢成熟,因此含澱粉、蛋白質、脂肪較多的食物,以4~6個月之後再逐漸加入為宜。

要給寶寶吃什麼樣的副食品才營養?可以一次給很多種嗎?


到 底要幫嬰兒添加什麼副食品才好?一般以能提供「能量」的澱粉為最先考量(並非「蛋白質」,這在前面已解釋過)。澱粉中,一般建議以米食或其他穀類為優先, 尤其是稻米(因為穀類食品以稻米最不會引起過敏)。一般常用的蛋類,因「蛋黃」較少過敏原,可先少量給予;至於「蛋白」則對有過敏體質的孩子,不宜太早餵 食。很多人在嬰兒2~4個月時餵予果汁,必須提醒的是,根據研究顯示,柑橘類是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因此對有「過敏體質」的嬰兒,建議延後給予,甚至有人主張延到兩歲以後。須注意,無論給予任何副食品,都建議每次只加一種,因為同時添加多種新的食物,有時較易產生不適應症。

我的寶寶很愛吃稀飯,是不是可以斷奶了?


1 歲以後,當固體食物逐漸變成主食時,「什麼時候可以斷奶?」是很多父母所關心的問題。很多專家建議,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斷奶瓶,而非「斷奶」。一般而言,要 達到每天鈣質的最低需求量,9~12個月的嬰兒每天至少須攝取500 c.c.以上之奶量。如果想要改喝味道較好的鮮奶,一般也建議在1周歲以後為宜。另外,很多不同地區的研究顯示,2歲大的嬰兒,實際上最欠缺的營養為: 鐵、鈣、鋅及葉酸,可作為額外補充維生素之參考。


人的一生中,有什麼時候會在短短一年中「體重增為原來的三倍,身高增為原來的一倍半」?答案是0~1 歲。即使是青春期,也沒這麼快速的成長!在第一年的人生中,要有好的成長,就必須有足夠的能量及均衡的營養供給。本文一再強調「均衡」的重要性,相信對孩 子的哺育,會有很大的幫助!再度強調:添加副食品時,以「增加能量」為主,而非「增加蛋白質攝取量」。2歲以前,不須特別限制「脂肪」與「膽固醇」之攝 取。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調整寶寶夜間餵奶時間


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夜間大多還要吃奶,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寶寶的體質很好,就可以設法引導寶寶斷掉凌晨2點左右的那頓奶。因此,應將餵奶時間做一下調整,可以把晚上臨睡前9~10點鐘這頓奶,順延到晚上11-12點。

寶寶吃過這頓奶後,起碼在4~5點以後才會醒來再吃奶。這樣,爸爸媽媽基本上就可以安安穩穩地睡上4-5個鐘頭了,不會因為給寶寶半夜餵奶而影響休息了。

剛 開始這樣做時,寶寶或許還不太習慣,到了吃奶時間就醒來了。媽媽應改變過去一見寶寶動彈就急忙抱起餵奶的習慣,不妨先看看寶寶的表現,等寶寶鬧上一段時 間,看是否會重新入睡,如果寶寶大有吃不到奶不睡的勢頭,可餵些溫開水試試,說不定能讓寶寶重新睡去。如果寶寶不能接受,那就只得餵奶了,等過一陣子再試 試。從營養角度看,白天奶水吃得很足的寶寶,夜間吃奶的需求並不大。

總之,在掌握寶寶吃奶規律的基礎上,應適當調整夜間吃奶的時間,以保證媽媽的休息,媽媽休息好了,寶寶才會有充足的奶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間不餵奶的訓練方式
 
   
協助夜間不餵嬰兒喝奶,是全家人的事,在執行個過程前,家人必須要有很好的身心準備,要是能用短短幾天就使寶寶的作息和全家人一樣,那麼辛苦幾天也是值得的。



  在現代工商業發達的時代,許多的小家庭夫婦均需上班,若家中有個幼兒夜間需要餵食或幼兒晚上吵鬧,使得雙親得不到適當的休息,對大人而言是件很苦的事;因為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會造成精神不濟甚或造成體力不支。


 


那麼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幼兒能在夜間有較長的睡眠,讓父母有一個合宜的睡眠時間?這是有方法的,但也需要有耐心的去處理,全家參與的事。


 


1.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規律
  你知道嗎?當小嬰兒逐漸長大時,他會逐漸拉長每次喝奶的間隔時間。一個不足三公斤重的嬰兒,他大約需要每隔三小時餵食一次; 而四公斤重的嬰兒,平均大約每四小時餵一次。


嬰兒也會漸漸瞭解,自己不必在半夜時喝奶,大多數的嬰兒到十二個月大時,多半會放棄這種半夜喝奶的習慣。而長到四至八個月的嬰兒,大多是每五小時喝一次奶,且在這期間,他多半會在晚間喝過奶後就酣然入睡。


  由上述可知嬰兒的喝奶會隨著他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規律化,而且喝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但是這種習慣會因為母親的處理態度而受到極大的影響。因為,假如母親在嬰兒吃過奶後四小時,即使他在睡眠中也把他叫醒起來喝奶,那麼母親將會建立嬰兒每四小時吃一次奶的習慣。


若是當他喝過奶後二小時,出理吵鬧或抽噎地哭泣時,母親將他抱一會兒,安撫他讓他安靜,那麼他可能會再沈沈入睡。



    假如他哭了,母親給他一個安撫奶嘴或餵開水,這可協助嬰兒,讓他的胃適應一段較長間隔喝奶時間。但是,每當嬰兒吵鬧的時候,即使剛餵過奶還不到二小時,母親就再餵奶,這樣會讓嬰兒養成一種習慣,使餵奶的間隔變短,每次吃奶量也相繼的會減少。


 


2.觀察嬰兒的進食習慣
  在照顧嬰兒的經驗中,每個嬰兒是不相同的,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佪嬰兒對於自己的飲食需要及逐漸建立規律化的進食習慣所需的時間,各有不同。若一個母親能仔細的觀察他的嬰兒,就能瞭解嬰兒的進食習慣,能會現的放寬規律表。


多數的嬰兒都比較容易建立每四小寺一次的餵奶方法,並且嬰兒也容易在出生後一個月,就學習放棄半夜兩點的那一次喝奶,而嬰兒有較長的睡眠對於他的生長發育是有極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一個比較不安、煩躁、較倦怠、愛睡的嬰兒或在母乳的供應還未能足夠給嬰兒喝時,要使嬰兒建立規律性的喝奶時間,就需要花較長的時間。


  一個出生三公斤左右的新生兒,在開始餵奶時,每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可每三小時半至四小時餵一次奶,每天約六至七次即可,母親可以有一個粗略的餵奶時間表,大約每四小時一次〈如上午六時、十時、下午二時、六時、晚上十時及半夜二時〉。


但是假如你的嬰兒確實是餓了〈可以用手指輕觸其嘴,角若嬰兒頭會轉過來,且有吸吮的動作,又大聲哭泣、渴望地想吸吮手指或奶瓶時,即肯定他是肚子餓了〉,這時即使距離餵奶時間還有一小時也要餵他奶,不用那麼嚴格地堅守餵奶時間表。


 


3.設定餵奶時間
  假如你的嬰兒到了喝奶的時間還在睡覺,這時不妨把他叫醒,但不須馬上強迫他喝奶,可先讓他玩一段時間,通常他會在玩了一會兒後,就會感到肚子餓而哭泣著要喝奶。
但是,假如他還沒到喝奶時間就醒過來,你不須因為他哭了就馬上餵他喝奶,因為他自己也無法確定他是否餓了。


    你可以查一查他是否尿布濕了?或有其他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如果他在十至十五分鐘後,越哭越厲害,而有饑餓的現象時,不必再等待或猶豫了。


  至於,我們為嬰兒設定的餵奶時間表有何好處呢?通常說來,嬰兒若睡得較,久可增加他的生長,且可直到下次喝奶時才醒過來。


   有時這種習慣在白天做的不好,但假如在晚上能維持四小時以上,那麼母親就可以有較長的休息時間。


但 有些嬰兒總是比喝奶的時間要提早醒過來,那麼你大約可每三小時餵他一次,或許他的胃是無法維持四小時那麼久。假如他喝母奶,就需讓他多喝幾次,即使在他喝 奶後二小時,只要他看起來似乎很餓,就該給他喝奶。況且將母親乳房內的奶水吸光,可以刺激乳腺分泌更多的乳汁。同時嬰兒因為喝了大量的奶水,也可維持一段 較長的間隔時間。另一種情況,假如他喝牛奶,每一次都把整瓶奶喝光,而且常在喝奶前醒過來,那麼就要跟醫師商量是否需增加奶量了。


  當嬰兒長大到一個月,體重增加到四公斤左右,可以開始試行省略半夜二時的餵奶。
在開始時,最好不要由你去叫醒嬰兒,而是要由嬰兒來醒你。


    嬰兒如果須在半夜二時喝奶,通常他會在接近二時時醒過來,當嬰兒長大到二至六星期時,他可能在某天晚上到睡到三點或三點半才醒過來,父母在那時候再餵他,並且把這一次當做是二點的那次餵奶。


嬰兒在早上六至七點時,可能因飢餓而再度醒來,第二天晚上他會睡到四點或五點才醒,母親也就在這時候才餵他。


但是母親要把這次的餵奶當做是早上六點鐘的那一次,並希望嬰兒到早上十點左右以前能一直是很快樂滿足的,當嬰兒放棄半夜二點那一次喝奶,通常在二到三個晚上內就很快地就適應,然後你可以將每天六次的奶量改為五等份,分成五次餵奶。
   當嬰兒已經一個月大,體重也達四公斤,如果依然在半夜醒來要吃奶,父母可以用一些方法幫助他,如:不要在哭鬧時就給他奶喝,可以先讓他煩擾十五分鐘到半 小時,看看他是否可以再度入睡,假如他不能很快安靜下來,可以給他一些溫開水,如果他很快地又哭的厲害,這時再餵他奶喝。如這種情況無法達到效果,則可在 一星期後再嘗試。從營養的觀點來看,一個四公斤重的嬰兒如果在白天吃得很好,奶量也足夠,就可以不必在夜間起來喝奶。


  協助嬰兒及母親夜間逐漸不必餵奶或拉長睡眠時間,是全家人的事,在執行整個過程前,家人必須要有很好的身心準備,例如:要忍受孩子半夜的哭鬧及需要多一些的安撫,所以最好要選擇全家人適當的時間才來做這樣的訓練和改變。但是要知道,如果能用短短的幾天,就能讓小寶寶的作息和全家人一樣,那麼幾天的辛苦是相當值得的。


 


小朋友在睡覺時間熱量消耗比較沒那麼大,可以試著把小朋友的睡覺時間調到跟大人一樣,不過最久不要超過8小時沒餵奶都還ok不。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


 
分享

1歲以前的寶寶溫順、乖巧。然而一到2歲,寶寶好像變了個人,特別叛逆,稍有不順即大哭大鬧,或動輒以「不要」回應父母;事事都要自己來,但做不好又會生氣……。其實,兩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頭痛的爸媽不妨試試專家的意見,用耐心和智慧陪孩子成長。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
最 近鈺綺發現,滿兩歲的佑佑開始很會表達自己,對於不想做的事,不是搖頭、就是回「不要」;不高興時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哭鬧鬧,即便玩積木不小心被自己 弄倒也要生氣;去逛街時若不買玩具給他,佑佑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旁若無人的大哭大鬧……。他那一連串「反常」行為令爸媽頭痛不已!


兩歲孩子,以「我」為主

面對新世界,充滿好奇
對於兩歲的孩子,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表示,「他們多以『我』為主,最常出現的情形是『我要自己來』、『我要做什麼』或『我不要做什麼』。」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因此令父母覺得小孩變得不聽話、變得叛逆。
其 實,孩子未出生前,處在母親的子宮裡,那是安靜的世界。出生後,慢慢長大,兩歲的他會走、有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力、記憶力開始增加、注意力慢慢拉長,探索 的慾望也變多了。他開始發現這是一個花花世界,眼界跟著打開了,即使一把小椅子、一個垃圾桶、一隻小螞蟻、或一個小櫃子,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

尤其當孩子正專注於探索某些事物,詹純玲老師指出,如果這時遭大人的限制或被阻止,他們會覺得不舒服。像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變得不愛被抱抱,其實不盡然如此。也許剛好他那時對小矮櫃有興趣,正在探索,如果這時去抱他,他自然而然會掙扎。

因此,當兩歲的小孩正到處走動、到處探索,如果大人抱他、而他不想時,有些父母認為小孩變得不喜歡抱抱,其實,那是父母以自我中心的角度看待。正常來說,詹老師認為幼兒還是喜歡被抱抱、愛撒嬌。


內心小世界,產生哪些變化?

想自己來,卻又很依賴
對於兩歲孩子的心理變化,詹純玲老師認為:「這年齡孩子的心理變化很有趣、也很矛盾,他想獨立、卻又很依賴。」不過,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好像變得很叛逆。

「叛逆」,從父母的觀點來看,即是「你不聽我的、你不服從我」;然而,從小孩的觀點,他們想藉著「我不要」,「我不想聽你」來掙脫父母、證明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兩歲被稱為「第一青春期」;青少年則是「第二青春期」。

其實,「第一青春期」跟「第二青春期」,詹老師指出:「都想證明自己」。而「第一青春期」的孩子很矛盾,他想到處闖,卻還是希望有父母的呵護。


自主過程,又因為挫折而生氣
另外,兩歲兒還會有「自主」心理,但由於自主的過程常會碰到挫折,例如:自 己拿杯子喝水、不小心打翻水;或積木堆不起來等。雖然經由嘗試的過程,他得到成就感,可是也會因為不熟悉的新經驗而容易失敗,令他挫折。就心理學來說,挫 折會使他產生羞愧感,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笨,儘管如此,卻還是想嘗試。即使他想做的事總被大人說「不行」,在一次次被否定中產生挫折,但他還是想做。


面對新世界,也要沿襲舊感覺
不 過,詹老師表示,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每個體驗都是一種學習。因為他們正到了一個新世界、經歷很大的變化。如同大人到了國外或陌生環境,會覺得新穎、興 奮、會感到好奇,想到處看看;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不安。而兩歲小孩亦如此,不過,他們面對新世界,需要沿襲一些舊的感覺,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這也讓不瞭解 的大人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固執。

例如: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順序。假如媽媽之前都先幫他穿上衣、再穿褲子;下一次,如果先幫他穿褲子、再穿衣 服,他可能會生氣。或睡前原本都喝牛奶,突然換成巧克力,口味不同也會讓他們覺得不高興。所以,要有一些順序是他們熟悉、能掌握的,藉此產生安全感。不 過,兩歲孩子在表達上雖然比以前好,但仍不是那麼清楚、完整,因此,有時候他們在為此哭鬧生氣,大人別只看到他說「我不要」,應去瞭解他背後想表達的。


與兩歲兒的相處之道?

1.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情緒


這階段的孩子難免會讓父母失去耐心。可是詹純玲老師提醒:「如果這時父母也因此而發脾氣,對幼兒階段的他們並非良好示範。」這階段的小孩正在學習情緒表達,如果父母的表達是情緒化,例如:叫小孩不能打人,爸媽卻打小孩……。這時,孩子即是學到「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瞭解自己情緒,因為是穩定心情是很重要的開始,想想自己生氣孩子的背後原因是擔心、挫折、太累了或其他原因等,才能懂得情緒如何處理及做適當的表達。


即使抓狂想罵人,仍先讓自己冷靜
父母別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
詹 老師曾親耳聽過兩、三歲的女生講髒話,其實小女生不懂意思,只因為大人這麼說、她跟著學。因此,大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很重要,雖然難免想發脾氣,不過,身為 父母,應去瞭解情緒、管理情緒、穩定情緒後,再去思考孩子怎麼了。如果真的氣到想罵人,想辦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處理,開口時盡量心平氣和,雖不是 很容易但仍要努力嘗試。

因此,當父母很情緒化時,也會令小孩感到焦慮、擔心爸媽不愛他了。尤其嬰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感覺很重要,像夫妻也許在為了錢或其它事情吵架,但孩子會有自我中心,解讀時會覺得所有事情都與他有關,會讓他覺得是我的錯、我不好,我害爸媽生氣。


2.聽懂孩子「不要」的背後原因
因 此,父母要先瞭解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一點。第二點,瞭解孩子在這階段的特質,聽懂孩子說「不要」的背後原因。其實,孩子並非在反抗大人,他只是想做他自 己、他正在成長;知道這點,父母也會較為安心。再者,詹純玲老師也提醒,聽話順從的孩子是大人要的嗎?期待的嗎?也許聽話的孩子會讓大人比較好管教,然 而,他以後長大還是會力求自主權,這時,反而愈難掌握他。
由這觀點來看,孩子的叛逆是生命力的象徵,代表他正在成長。也許父母會覺得很難管教,但也在培養孩子有一個獨立的人格和起點。因此,去瞭解背後的原因,不要帶有太多的責備。另外,可多多稱讚他的正確表現,也能讓他有個方向。


3.準備安全環境,讓他探索
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很愛到處探索,因而認識更多東西、產生創造力。雖然教孩子怎樣做才安全是很重要的,可是,這年紀的他們還不會分辨安全或危險,即使大人教他,他也不一定懂。不過,大人原則上仍是可以跟他說,但不代表孩子能瞭解。這時,父母得要學習布局。

因 此,父母不妨先將安全的範圍設定好,讓他盡情地探索。例如,當小孩對剪刀有興趣,父母對他說:「不行喔,會流血痛痛喔。」也許有的孩子會聽進去;但還是會 有孩子想親自體驗。所以有些父母會拿剪刀前面尖尖的部分、非常輕的碰碰孩子的小手,讓他瞭解:「看痛痛喔,會流血喔」,再把剪刀收到安全的地方。畢竟,不 能期待孩子知道會痛,他就不會拿來玩,這不能冒險。


4.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不過,除 了對這階段的孩子設立規則,大人同時要理解,無法完全要求這年齡的孩子能做到。詹老師表示,不管孩子是否聽得懂,父母都要解釋規則,或多或少他都會吸收。 不過,對孩子還是要有合理的期待,她提醒:「父母不要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需瞭解到這年齡的孩子就是如此。

例如:孩 子想自己吃飯,但是飯粒掉得到處都是,爸媽需明白這年紀的孩子很難吃飯像大人一樣乾淨,但是,又要滿足他們自己吃飯的成就感,這時,不妨先做好一些準備工 作,像舖報紙、幫他圍圍兜兜、準備鋼碗的或學習碗,以免他不小心打破等。所以大人瞭解這年齡層孩子的成長,為他們設定合理的安全範圍讓他們去探索,如此一 來他們會感到滿足。
有研究發現,當大人音調高揚來管教小孩,雖會嚇到小孩、引起他們的注意,然而,畢竟大人很難常常用高音調的方式來管教。所以,當大人音調高的時候,他就聽話;但若是一般的音調,孩子可能會依然故我。


5.事先預告,讓他有心理準備
另外,有時要換環境了,最好先讓他知道。例如:我們等一下要去公園等,讓他有個心理準備、有安全感,他們也比較不會慌亂、發脾氣。


怎麼減少與2歲寶寶的衝突?

1.緩衝法
與其思考如何避免孩子叛逆,詹老師認為:「不妨換個角度,父母如何減少孩子製造叛逆的機會。」例如:他玩玩具、堆積木正玩得很高興,這時媽媽叫他去睡覺或吃飯,他可能會說「不要」。

所 以,大人想要求小孩做任何動作前可以先預告,藉此慢慢訓練小孩。例如:事先告知看完這部卡通就要去吃飯囉!或拿時鐘給他看,指著長針告訴他指到3就要去洗 澡。即使孩子看不懂時鐘,但就是拿給他看、具體告訴他;或可以先訂10分鐘後要做什麼,但是在5分鐘前、1分鐘前,各再提醒他,讓他有個緩衝期,不僅能幫 助大人面對、處理孩子的自主想法,也可減少衝突。



2.不直接禁止,而是取代或教他做
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

首 先瞭解孩子的訴求,父母不要立刻禁止,而是用取代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小孩看到紅茶,也許他口渴了,想拿紅茶喝,這時,大人可以說:「小孩不可以 喝茶,但你可以喝水。」很多大人很容易對孩子說:「你不可以怎樣」,但是,也要讓小孩知道他可以做什麼,這是大人在禁止孩子的動作時,要注意的事。

例 如:給小孩一部玩具車,通常玩具車是拿來玩的,他卻用扔的。這時,先跟孩子說:「車子是拿來玩的,要丟可以丟球。」如果沒有用,就直接拿走車子,讓他知道 車子是拿來玩、不是丟的。然而,如果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讓他知道這個行為是被認同的、讓他往常理的方向走。

就像走在路上,發現這條路正在修、禁止通行,這時施工人員要讓路人知道,這條路禁止通行,還有其它替代道路可以行走。


3.謹慎使用「以後」
詹純玲老師認為,面對孩子的叛逆吵鬧,有些大人會說「以後」,例如:「以後」再買給你……。其實這並非不可,但是大人說「以後」,要說到做到。「以後」,是給孩子一個希望,但要很明確讓他知道:這時不能有、哪時可以有,且大人一定要實現;如果做不到,則不建議這麼說。

例 如:天已經黑了,但是小孩在公園哭鬧還不想回家。因為他現在很歡樂、感覺很好,想停留在這時候。之所以他會哭鬧,是因為他們無法預知這個感覺現在失去,以 後是否會再有。因此,這時爸媽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玩,但現在天黑了、小鳥都回家了,我們也要準備回家了。等到明天睡完午覺再帶你來玩。」讓孩子明 白:「我這時候不能有,但我什麼時候可以有。」讓他有個希望。
如果他還繼續哭鬧,代表你跟他的君子協定已經無效,這時要用兵,大人不妨直接將孩子抱起來,不過,雖然行動上制止他,但可以用語言來安慰他:「媽媽知道你還想玩,明天睡完午覺,如果天氣好就帶你來玩。」

雖然他仍在哭鬧,但他的心裡得到你的安慰,也會比較冷靜、會聽話。同時,他也學到哭鬧這招是無效的。

因 此,詹純玲老師指出,孩子失望是難免的,尤其當他覺得這不行、那不行時,很容易失控發脾氣、哭哭啼啼賴著不走。不過,她提醒,最怕是有些孩子在外頭哭鬧, 有些大人會覺得沒面子而順從他,令孩子誤以為用這招就能讓父母聽他的。因此,這時父母要能掌握住孩子的情緒,以小孩哭著要買玩具為例,像孩子的個頭小,把 他抱起來就走了,但重點是要同理他,幫他說出心情。


4.暫停法
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有 些時候當孩子太不講理,可以將他抱住兩分鐘,讓他暫停,所謂的「暫停法」,但不要維持太久,他的注意力無法持續那麼久。然而,在這過程中,因為孩子正處於 挫折,所以繼續哭著,這時,家長不要在他被處罰的過程,又加重對他的處罰,例如:叫你坐好、你卻不坐好,再給你延長5分鐘等,這是不恰當的,詹老師指出: 「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永遠包容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永遠可以被包容,他生氣、難過、失望,是可以被包容、被瞭解,但其行為則要視情況,如此一來,孩子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因為他 很清楚規範,雖然什麼都不能做會令他覺得失望,但同時他也覺得被瞭解了。因此,當情緒被滿足了,也不會出現錯縱複雜的情緒,像是我闖禍了、媽媽不愛我了 等,甚至衍生出奇怪、讓大人不解的行為。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爸媽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這個人。








詹純玲
學歷:美國東華盛頓大學發展心理學士
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工作
現任: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兒發燒,心驚驚?!


育兒生活 1月號 NO.260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國泰醫院小兒科 洪依利醫師
可愛寶寶/Sophia&Sydney
拍攝/潘朵拉


每個小朋友幾乎都曾有過發燒的經歷,當寶貝發燒時,家長照顧起來總是手忙腳亂、心驚驚。在此要告訴家長的是:發燒是身體自衛的一種本能,其實沒有那麼可怕,還有發燒緊急處理指標,以及在家可以幫寶貝做的舒緩照護。


發燒其實有益提升抵抗力
大多數人對於「發燒」存有錯誤的觀念,認為發燒會對身體帶來危害,因此當家中寶 貝一發燒,許多家長第一個念頭就是急著退燒。發燒其實是身體自然而健康的防衛機制,當病原體侵入體內時,大腦中樞會釋放出「熱素」,藉由升高體溫的方式, 一方面增加白血球的數目與吞噬能力,一方面抑制病原體持續繁殖,體溫升高也有助於快速代謝身體的有害物質,對復原病情及建立自體免疫力具有正面幫助。
國泰醫院小兒科洪依利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將發燒視為疾病的警訊,最重要的是找出發燒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一味急著退燒,反而可能誤判疾病,導致延誤病情!

易引起發燒的小兒疾病點點名



NO.1 感冒

洪依利醫師表示,因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而發燒的案例在小兒科門診中十分常見,通常會伴隨有咳嗽、流鼻涕及痰液增生的病症,若沒有以上症狀,可能要考慮是否為其他疾病。

NO.2 感冒併發症:中耳炎、肺炎
感冒有時也會合併有其它地方的感染,例如:中耳炎及肺炎。中耳炎是由於感冒的病菌從耳咽管上行感染中耳,一般無法從外觀判別,可注意孩子是否表示耳朵疼痛,嚴重者則會流膿;當孩子持續發燒5天以上,且咳嗽時有膿痰出現,則應懷疑是否感染肺炎。


NO.3 病毒性腸胃炎
當病毒侵入腸胃道引起種種腸胃不適症狀,就像是腸胃患感冒,所以又被稱為「腸胃型感冒」。如果病毒作用在胃部,會先出現嘔吐的症狀;如果病毒作用在腸道,則有腹瀉、腹脹及腹痛…等症狀;如果腸胃同時受到波及,就會出現上吐下瀉的病症;整段染病期間可能伴有輕微發燒的情況。

NO.4 泌尿道感染
當孩子發生不明原因的發燒時,很有可能是尿道、膀胱以及腎臟受到感染,可留意是否出現頻尿、小便疼痛、小便失禁、腰痛的狀況;較小的嬰幼兒診斷較難,有時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症狀。

小兒發燒照護指南
嬰 幼兒體溫比成人稍高,正常約在36.2~38℃之間,洪依利醫師建議家長對於38.5℃以下的發燒可不進行任何處理,發燒至38.5℃以上應視情況給予口 服退燒藥或施以居家退燒照護,39℃以上則可使用退燒栓劑。過度使用退燒藥易傷肝腎,相同的退燒藥使用時間應間隔4~6小時以上,兩種不同的退燒藥則需間 隔1.5~2小時。

發高燒≠病情嚴重
洪依利醫師提醒家長,判斷病情是否嚴重,體溫高低絕對不 是唯一標準,還要加以觀察整體情況。如果孩子除了發燒之外,其餘一切生活作息如常,沒有發聲特別容易哭鬧或異常安靜的情況,大致上可判斷並非罹患需立即就 醫治療的嚴重疾病;假設發燒溫度不高,但孩子看起來病懨懨,病情可能遠比發高燒還要嚴重!

退燒藥小百科
退 燒的目的在於使體溫短暫降低,緩解疾病不適,無法完全抑制發燒情況,更不可能因此縮短病程,發燒時間需視病情及個人免疫力而定,通常經過一定的病程即可自 然復原。至於燒到幾度需要退燒?其實並沒有一定的準則,洪依利醫師表示,除非病童因生病感覺不舒適、曾有過熱痙攣病史,或有免疫缺陷,否則大可不必刻意採 取退燒措施。

˙口服劑:

一般小兒發燒最常開立口服退燒藥處方,優點是效果快速且安全性高,只有嚴重嘔吐症狀的病童不適合服用。由於退燒藥苦味較重,會再加工製成不同形式的口服劑,嬰幼兒適合服用退燒糖漿;口嚼錠適合還不會吞嚥藥片的幼童;能吞嚥藥片的孩童則可以服用片劑。

˙栓劑:
發燒體溫較高、抗拒服藥或熟睡中的幼兒可使用退燒栓劑,缺點是無法確定藥劑整體吸收效果,且不易確實控制劑量。由於需從肛門給藥,如有腹瀉症狀的孩子不適合使用,以免加重刺激腹瀉,影響藥劑效果。

˙針劑:
雖然退燒針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多數小兒科醫師不建議為兒童施打退燒針,一來對病情無實際幫助,二來身體需承受其他副作用,甚至可能因過敏而休克,是非常不安全的退燒方式,且施打針劑時的疼痛會令孩子哭鬧不已,若非特殊狀況盡量不要使用退燒針!


家庭常備退燒藥
家中若有6歲以下的幼兒,家長平時應備好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有些幼兒可能對退燒藥過敏,洪依利醫師建議家長可根據以往醫師開立過的藥物,在家中準備相同藥物;若從未使用過退燒藥的幼兒,應先至小兒科看診,切勿隨意給予成藥。


*全文請見2012年1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研究:牛乳哺育嬰兒較好帶

中廣 – 2012年1月11日 下午12:18

英國研究人員說,吃牛奶的嬰兒比較不愛哭也比較好哄。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研究三百個英國嬰兒的行為。結果發現,吃配方奶的孩子比較容易滿足,吃母奶的孩子愛哭、少笑、不容易入睡。


研究人員說,這些情形都是正常的。因為吃牛奶的孩子每次都能吃得很飽,不會有不夠吃的情形。漸漸的吃牛奶的孩子就養成了靠吃來滿足的習慣。所以,吃牛奶的孩子長大以後較容易過胖。


研究人員說,吃母奶的孩子愛哭鬧是因為他們希望媽媽在身邊陪伴,是正常的行為,不一定是餓了也不是心情不好。母親不應該因此而不餵母奶。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Bobo的五感發展




Part 1:視覺


從黑白到彩色的視野


視覺是五感當中,發展速度最慢的部分,一直要到六歲後,才算是真正的成熟。謝文慧老師表示,新生兒的世界是黑白的,慢慢地才有了色彩;在這段期間,寶寶的世界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視野一下子向外開展許多。



當逐漸熟悉後,寶寶的眼珠能夠靈活地轉動,開始會追逐移動感強、明暗及色彩對比鮮明的物體,其中最喜歡的圖案是媽媽的樣子──而這就是孩子視覺更具體化、鮮明化的開端。



從觀看到協調性


因為初來乍到,只要眼睛所及,都逃脫不了孩子好奇的視線,隨著小肌肉的發展,孩子慢慢地會整合視覺與肢體能力,如眼看的同時手可以拿取,或 手去取眼睛好奇的物品。如此一來,又更開啟了孩子的視野空間與距離。謝文慧老師建議先從大架構的物品開始,讓孩子逐漸適應與嘗試,如圓形的大球、長方形的 積木……再慢慢到構造細緻又複雜的小物,循序漸進,一步步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視力保健絕不可少


現代科技產品進步,許多孩子從小提早接觸多媒體設備,因而罹患眼睛不適症(如近視、弱視等)的比例也逐年提高。謝文慧老師提醒,孩子還不懂得控制與掌握眼睛的使用法,因此父母更身負視力的保健維護之責任。



謝文慧老師建議,平日父母要多觀察孩子看東西的姿勢及位置,注意是否有瞇眼或歪斜頭部看東西、或是近距離看電視等的狀況;此外,定期進行視力檢查,偶而到戶外走走,讓眼睛放鬆。


Part 2:聽覺


從胎兒期開始萌發的能力


在相關醫學研究中,曾顯示5、6個月大的胎兒可能已有聽覺,如果以較大的聲音刺激腹中胎兒,會發現大幅度的動作變化。謝文慧老師認為,雖然 胎兒和外界隔著羊水、子宮、媽媽的身體,無法直接聽清楚父母對胎兒所進行的一切(如胎教音樂、父母說話的聲音),但相信這股柔和且充滿感情的節奏,會透過 皮膚向深層傳遞,且胎兒都能感受得到。



跟媽媽有關‧令孩子安心的聲音


長達280天的時間,胎兒都在媽媽溫暖的羊水中悠游著,維繫生命的臍帶連接著胎盤,時時刻刻仰賴從媽媽體內運輸過來的營養,並且每天感受著 脈搏震動的節奏,聆聽著媽媽微弱但溫柔的說話聲。謝文慧老師表示,無需刻意營造,只要環境自然,跟媽媽有關的任何聲響,孩子都很感興趣、且充滿安全感。



愈早關注聽力發展愈好


由於聽力細胞的發展,是不可逆的,謝文慧老師提醒,從寶寶出生起,父母就要多觀察,了解其聽力是否有問題。父母可嘗試在寶寶身後靠近他的某 一隻耳朵旁(非正對著臉),遮住口鼻、輕聲叫喚他的名字(避免寶寶是因為呼吸氣體感覺有人在旁),以測試寶寶是否聽得到而有反應(如轉頭)。


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怎麼了解他的聽力狀況呢?謝文慧老師表示,一般只要父母口頭透露單一訊息(如要出門)但不佐以動作(如起身拿包包鑰 匙),孩子真的理解後,隨即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如去拿鞋子),只要對任何狀況產生疑惑,建議儘早就醫詢問,以了解是否需檢查、進而需要治療。


Part 3:觸覺


皮亞傑的感覺動作期


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在〈認知發展論〉中,將幼童的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前運思期(2~7歲)、具體運思期(7~11歲)、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其中,從第一階段開始,觸覺就已經開始有全面性的發展。



謝文慧老師表示,這段時期,孩子會憑藉著他的本能性的感覺與動作,接觸感興趣的人事物;在這樣的碰觸中,他慢慢熟悉周遭的一切,累積在腦中成為經驗,進而學會如何表達。






2011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



雙月刊2011年7月號  《 MamiHome媽咪窩》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產房護理長梁慧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新手父母迎接孩子來到這個家庭雖然充滿喜悅,但是面對一個新生兒確實會有很多煩惱,與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篇列出了孩子出生第一年最令媽媽抓狂的10件事,家有0歲兒千萬別錯過此篇。



抓狂事件NO.1 寶寶哭不停


哭泣是還不會說話嬰兒的語言,也是他們傳達某種訊息的方式,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需求或是心理上的反應,也有可能是病理的狀況。國外曾做過一個 有關嬰兒哭泣的研究,找來兩組6個月前的寶寶,一組是寶寶一哭就給予回應,另一組則放任寶寶哭不給回應。實驗的結果顯示,馬上獲得回應的寶寶在6個月後哭 泣的行為較之前減少,放任組則是哭泣的頻率依然沒有降低。所以當寶寶哭不停時,建議家長先用擁抱或溫柔的語言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之後再找出原因來因應,這 樣做有助於孩子日後正向情緒的發展



新生兒常哭的原因一般以生理上的需求為多,像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來提醒照顧者他的需求。這時家長就要檢查寶寶的尿布、衣服棉被是否過少或過多,看看寶寶是否有想喝奶的樣子,通常排除上述的原因後寶寶就不會哭了。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有的寶寶天生氣質傾向負向的本質,俗稱磨娘精型的孩子,這種寶寶會較常用哭泣來表示他的情緒,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產房護理長梁 慧婷表示,面對這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因為這類寶寶對安撫及安全感的需求很高,所以當孩子哭泣時,可以將他抱起來拍一拍或是輕輕的搖一搖, 或是面對寶寶的臉,用溫和的眼神看著孩子,並用溫和的語調和他說話。



等孩子約4、5個月大後,爸媽可觀察什麼東西能吸引他的注意,及讓其情緒穩定下來,例如輕柔的音樂、故事CD或是手握的玩具等,當孩子鬧情 緒哭泣時就可派上用場。而至寶寶接近1歲時,已經可以初步理解大人說的話時,就要透過教導讓寶寶學會哭不能解決問題,愈多正向的鼓勵,哭的頻率就會慢慢降 低。



此外,除了生理因素外,爸媽也不能忽略病理的問題,同樣也會造成寶寶哭泣,而且哭泣的情況會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光田綜合醫院 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如果寶寶一喝奶就哭,有可能是鵝口瘡的問題,鵝口瘡通常症狀輕微不需要特別處理,過一陣子就會自行消失,但若寶寶因此哭鬧不安 影響食慾,就需就診;為了減少鵝口瘡的發生,建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在餐後可以喝些水漱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而3個月大以前的嬰兒,如果在晚上出現間歇性的啼哭,有可能是腸絞痛引起,這是腸子脹氣所引發的,家長可在嬰兒腹部局部按摩或餵奶後將寶寶 抱直拍氣讓其打嗝,即可改善脹氣問題,通常嬰兒長大到3個月後,此症狀就會自然消失。但如果寶寶出現間歇性嚴重的哭鬧,且哭鬧時間愈來愈長,有時會合併嘔 吐的症狀,很可能是腸套疊引起,需立即送醫治療。



抓狂事件NO.2 寶寶不喝奶


針對寶寶不喝奶的問題,江國樑醫師認為家長不需太過緊張,因為一方面孩子在約4、5個月以及6、7個月大開始接觸副食品時,都會多少出現厭奶期;另 一方面寶寶漸漸長大,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如果喝奶吃東西時外在環境的干擾多,就容易不專心、想玩而不想吃,但其實只要寶寶的大小便正常,偶爾一兩餐沒有 正常喝奶是沒關係的。以下提供常見厭奶狀況的解決方法讓爸媽參考:



◎厭奶期江國樑醫師表示,嬰兒第一次的厭奶期大多發生在4、5個月大的時候。這時期由於生長的速度減 緩,需要的熱量比以往少一點,所以對母奶或牛奶的需求也會減少,家長可先觀察寶寶,通常寶寶精神活力皆正常,只是不愛喝奶,則不需要太過擔心。不過梁慧婷 護理長表示,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可能是對喝慣的牛奶味道厭煩而不想喝,這時可將原來的A牌配方奶加上B牌配方奶一起沖泡,讓味道略為改變,新穎的味道也許 可以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副食品的影響第二階段的厭奶期大多發生在寶寶6個月大左右、開始接觸副食品時。有些家長過早讓孩子吃市售味道很甜的果汁泥等副食品,當副食品的吸引力比喝奶還要強時,寶寶自然就不想喝了,所以建議添加副食品的初期,以食物自然的味道為主,不需要特別添加鹽糖等調味料。



而副食品的添加順序,要從流質、半流質、軟食到固體食物循序漸進,建議家長以新鮮的食材製作,因為市售有些嬰兒果汁、果泥含過多糖分,有的還添加了香精、防腐劑等物質,對寶寶的口味養成以及健康都不佳。



當爸媽提供孩子一種新的副食品時,建議隔2~3天再嚐試新的食材;而孩子對某種食物抗拒時也不需要馬上換,可試著改變味道。例如孩子不喜歡 紅蘿蔔泥的味道,可以添加南瓜讓味道甜一點;蘋果汁原本是2/3水+1/3蘋果原汁,孩子不愛喝,可以改成各添加一半讓濃度增加,也許孩子就喜歡喝了。大 約在1歲後,為寶寶料理時,就可以少量添加一點點調味料,且可運用食物顏色與圖案,促進孩子的食慾。



◎外在環境干擾吵雜的環境、電視的影音效果、一大堆的玩具等,這些外在環境的干擾,也會影響寶寶喝奶及吃副食品的專心度,媽媽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餵食,或是將寶寶包在背巾內餵,比較容易專心喝奶,如果寶寶想玩不想喝,也可以讓他先玩,玩累了就會想喝奶了。



◎長牙寶寶長牙時會不舒服想咬東西,對吸吮母乳便興趣缺缺,建議可以給寶寶固齒器咬一咬、磨磨牙,之後再餵母乳。



◎鵝口瘡有的寶寶免疫力較差,可能受到黴菌感染,舌頭上因此長出白斑,這白斑乍看很像喝奶殘餘的顏色,其實是寶寶得了鵝口瘡,鵝口瘡會讓寶寶舌頭有破洞,若因為疼痛而不想喝奶,需看醫師治療。



◎生長曲線遲滯這是寶寶約3至4個月可能會出現且需要注意的問題,這也會讓寶寶不愛喝奶,尤其當寶寶出現煩躁、腹瀉、哭鬧不安、脫水或是呼吸窘迫的症狀,這種狀況應盡速就醫診治。



抓狂事件NO.3 寶寶不睡覺


新生兒容易被自己揮動的手腳嚇到而驚醒,所以過去長輩習慣將新生兒的手腳包緊,是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其實並不一定要包裹手腳,只要在寶寶睡覺時將手腳包在棉被裡,將棉被周圍塞緊,也可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當寶寶長到4、5個月大後,可讓其側睡,會比正躺睡得更安穩。



當然,有的寶寶因天生氣質的緣故,較難入睡也容易一直醒來,梁慧婷護理長建議家長建立一套睡覺前的儀式,例如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最好在晚上 9點以前)上床,睡覺的房間固定且環境安靜昏暗,家長可用和緩的語調和寶寶說說話或放輕柔的音樂(有的寶寶喜歡人的聲音,也可放故事CD),製造出睡眠的 氣氛,當寶寶還小時,不論寶寶是跟父母睡或自己有獨立的房間,都建議家長陪伴寶寶到他入睡後再離開,這樣寶寶會比較有安全感,較不會睡一下就醒來想要找人 陪;等到寶寶再長大一點,就不需要這樣陪到睡著,但仍需和寶寶講講話、道晚安後再離開。



睡眠時間如果不規律也容易造成寶寶難入睡,有的家長每天睡覺的時間都不同,孩子也跟著不規律,這會讓孩子該睡覺的時間不睡;或是每天陪伴孩 子入睡的人不固定、睡覺的地點不固定,當一切都不規律、不固定,處於這種變動的環境下,孩子會很難入睡。另外,孩子睡前若做了過於劇烈的活動,大腦處在興 奮狀態也很難入睡,所以建議家長要給孩子規律的睡眠時間,睡前儘量做溫和的活動像是說故事。



另外,午覺時間過久、過晚,也是影響晚上睡眠的主要原因之一。雖說寶寶的睡眠是分段式的,但是若寶寶接近傍晚4、5點時想睡覺,這時大約睡 個半小時至1小時就要叫醒寶寶,因為寶寶午睡時間超過7點,晚上就會很難入睡;其次若寶寶晚上6、7點才想睡,這時也避免讓他睡著,可以跟寶寶玩一玩,等 到8點再讓他睡。



除此之外,江國樑醫師提到,睡前喝奶或適量進食很重要,過多或過少也會影響睡眠。吃太多會使寶寶的消化系統產生不適,吃太少則容易因肚子餓而醒著,難以入睡。




雙月刊2011年7月號  《 MamiHome媽咪窩》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教你破解生長曲線

嬰兒與母親 11月號 NO.42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
梧棲童綜合醫院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許志煌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范揚灝
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林鈺珊
林口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 徐任甫
榮新診所副院長 丁綺文
攝影/麥叔叔兒童專業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模特兒/漂亮媽咪黃子嘉、可愛寶寶張倢瑀、可愛寶寶吳睿翊、可愛寶寶張芸瑄


我的寶寶正常嗎?為什麼他看起來比同年齡的寶寶小很多?很多爸爸、媽咪會擔心自己的小寶貝在成長發育上落後或不正常。首先要定期替寶寶測量,觀察寶寶的成 長曲線、瞭解寶寶的成長速率,若發現有問題,可和醫生討論。除了定期檢察記錄,也要把握寶寶的生長關鍵時機,補充均衡營養、適度睡眠以及適量運動,這樣寶 寶才能頭好壯壯喔!



把握成長關鍵時機


如何判讀生長曲線?
根據新版兒童曲線圖來看,男孩、女孩各有身長(高)、體重與頭圍的生長指標百分位圖,每張圖上均有五條曲線,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之第978550153百分位。假如為2歲的寶寶要注意,2歲之前是測量寶寶躺下時的身長,2歲以後(含2歲)是測量寶寶站立時的身高。測量方法如下:
 
步驟1
先找到橫座標所標示的年齡(足月/年)。
例如:目前為6個月大的寶寶就選擇橫向座標寫著「6」個月的位置(可用一把尺對準)
 
步驟2
找到縱座標所標示的身長/身高(公分)、體重(公斤)、頭圍(公分)數值。
例如:身長68公分,就去找位於6570之間的範圍,找到68的位置。(體重和頭圍也是用相同方式)
 
步驟3
依據兩條線的交叉點,就可比對到寶寶在同年齡層中所佔的百分位。
例如:交叉點落在第85百分位,這表示在1006個月大的寶寶中,身長超越85人,以比例來說算排名很前面。
 
林口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徐任甫說明,生長指標落在第97及第3百分位兩線之間均屬正常,若超過第97百分位和低於3百分位就要多加注意觀察是否有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另外,生長曲線是連續性的,不能只看某一個時間量 出來的落點,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可以三個月為一個階段。寶寶的每個不同階段落點可連成線,這條線應該要依循生長曲線的走勢。由於個人的體質、遺傳等不同因 素,生長曲線可能會有些差異,不一定是依循同一條曲線走,但若是發現生長曲線在短時間內偏離超過二條曲線(高於或低於二個曲線間)的情況,就需請醫師評估 檢查。
 
我的寶寶正常嗎?
身長(高)
梧棲童綜合醫院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許志煌表示,寶寶從出生後到第六個月,身長平均每個月會長2.5公分,從第七個月開始到寶寶一歲大,平均每個月長1.3公分,身長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這時會發現寶寶好像變 瘦了,其實是這時期體重不會增加很多,而身長增加的緣故。一歲以後開始成長速度會逐漸趨緩,一年約1011公分,二歲以後一年約長8公分,到六歲前每年大約長56公分。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范揚灝表示,學齡後的寶寶一年平均最少長4公分為最佳狀態。若發現矮別人一截,可能是父母遺傳或是營養問題,可依個人不同情況,請醫師評估。
 
體重
足月新生兒的體重約25004000公克左右。徐任甫醫師說明,寶寶在出生後約五~七天,體重會逐漸下滑,但不久又會回復到原本的體重,這稱為「生理性脫水」,是正常現象。許志煌醫師表示,寶寶從出生後第二個月開始,體重每日會增加35左右,第四個月時的體重會增加到出生時的2倍,第六個月之後體重每日增加約1015,寶寶到了一歲時,體重約是出生時的三倍。排除先天性或疾病問題,假如體重未達標準,可能要注意是否有攝取足夠營養。范揚灝醫師說明,六個月左右的寶寶可逐漸添加副食品,一歲左右可將副食品當正餐,另外要注意各方面營養素是否攝取充足。
 
頭圍
新生兒的頭圍大約3237公分6個月約3945公分1歲約4248公分。徐任甫醫師表示,頭圍主要是神經血的發展,許多研究都是依照頭圍來做。假如頭圍過大,可能是顱內出血或水腦症等特殊性疾病感染,頭圍過小,可能是遺傳、營養或感染等問題。范揚灝醫師表示,除了注意頭圍大小問題,另外也要觀察腦縫型態, 頭上的前囟門和後囟門有沒有依正常時間關閉。通常後囟門關閉時間較早,約在寶寶2~6個月左右會閉合,前囟門關閉時間則為寶寶12~18個月左右閉合。假 如頭圍正常發展,囟門較早閉合,不必過於擔憂。但若是頭圍較小,囟門也較早關閉,則要注意是否有水腦現象、發育不全、甲狀腺、內分泌等功能有沒有問題或導 致頭形變扁、變窄等情形發生,詳細狀況可和醫生討論。
 
寶寶頭上的兩個洞是什麼?
位於寶寶頭頂前半部中央,是由額骨以及左右兩塊頂骨中間的空隙所形成。正常的寬度約24公分,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逐漸變小。因位於骨縫交界,所以摸起來很軟。位於寶寶頭頂後半部中央,由枕骨與兩塊頂骨間空隙形成,寬度約0.5公分,尺寸較小,有時甚至摸不太到。
 
藉由前門的凸起或凹陷可觀察出寶寶腦壓的變化。假如寶寶有哭鬧、咳嗽、發燒、心跳加快、腦炎等情況發生,會導致腦內壓力增加,前門會凸起;當寶寶有腹瀉、休克或脫水現象,腦內壓力降低,前門會凹陷。
 
何謂生長遲緩?
當紀錄寶寶的數值一段時間後,對照生長曲線圖均低於第3百 分位,或出現在短時間內偏離超過二條曲線,這種情況稱為生長遲緩。若是身長(高)、頭圍、體重皆小於正常範圍,可能是先天性遺傳、代謝等問題;若僅是體重 較輕,身長(高)、頭圍正常,多屬於營養、飲食、消化道吸收不良等問題;若僅是身高較矮,體重、頭圍正常,可能為內分泌、先天性疾病、染色體等問題。許志 煌醫師表示,另外可配合寶寶各階段發展指標,例如:爬行、語言等能力去評估。
 
范揚灝醫師說明,不能僅因為寶寶矮小就概括為生長遲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下定論。假設寶寶目前量出的值對照生長曲線表位在第50百分位,過了一段時間後降到第15百分位,仍處於正常值範圍內,不過可能已出現生長遲緩問題,因此要多注意寶寶的成長速率,若發現有問題才能及早治療。
 
寶寶有特殊疾病嗎?
  特殊疾病患者可能是先天遺傳、內分泌出現問題(例如甲狀腺分泌不足)、特殊疾病或其他健康上出現問題等,需經醫師診斷後,才可確定病症。
 
1.      唐氏症:通常頭圍較小、五官較不立體、手指較短,而且將近有一半的唐氏症寶寶會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消化器官畸形等症狀。
2.      透那氏症:特徵為女孩加上矮小,為X染色體缺損或部分缺損所造成。若發現女孩身高逐年落後就要提高警覺。
3.      生長激素不足症︰四肢比例正常,但整體身材偏小。常被誤以為只是發育較慢,因此要定期檢查。
4.      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症:特徵為四肢短,身高矮小。由於生長板先天不足,細胞無法正常骨化、鈣化,導致骨端較大。
 
成長中的重要荷爾蒙—生長激素
生 長激素由腦下垂體分泌,無論是骨細胞的分裂、生長板以及骨化中心的形成都需要它,對於體內肌肉、脂肪組織等調節也相當重要。范揚灝醫師表示,生長激素不足 可藉由幾種方式判斷:生長速率學齡後一年長不到四公分;隨著年齡增加,生長板還停留在原點;抽血檢查,並經過複雜的荷爾蒙藥物測驗,確認生長激素不足。經 醫師診斷、評估過後,另外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排除腦部疾病。
 
成長的關鍵
生長激素是人體生長時期很重要的荷爾蒙,性荷爾蒙的存在也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自青春期開始,身體會開始分泌性荷爾蒙,它主要的功用在於催熟生長板,會造成短時間內軟骨細胞快速增加,同時開始鈣化,漸漸地生長板會黏合關閉。
 
生長板
位於四肢的長骨兩端,它是一片板狀的軟骨組織,這些軟骨都是活細胞,受到生長激素的刺激就能增加數目,使骨頭變長、身高增加。
 
每年的成長可依骨齡來預測,檢查骨齡的方式很簡單,照一張左手掌X光片即可判斷孩子目前的骨齡。骨齡是不定速的增加,有的小孩提早發育,骨齡超前,有的延後發育,骨齡落後。由骨齡可以掌握生長黃金年。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醫師建議,初次照骨齡的最佳時機,是女孩滿9歲,男孩滿10歲的時候。之後每年照一次,直到生長板閉合為止。
 
(注意)
骨齡和實際年齡不一定會相同,倘若提早發育或延後發育兩年都算正常範圍內,但超過範圍就要注意,是否有荷爾蒙或染色體異常現象。
 
生長黃金年
男孩有四年,從骨齡11歲至15歲之間;女孩有兩年,從骨齡10歲至12歲之間。因男孩比女孩多出兩年的黃金期,所以成年身高平均會比女性多出11公分
另一影響生長的重大因素,就是小孩的睡眠時間。若上床睡覺時間晚於十點半,其實已經錯失自己體內生長激素作用的最佳時段。
 
丁綺文醫師說明,生長激素的分泌是脈衝式的,夜晚22時至凌晨2時,是它分泌的高峰期,在這個時段的深度睡眠,生長激素才會大量分泌。時間和睡眠都是關鍵,缺一不可。若錯失這段時間,或者是處於淺眠、作夢的狀態,生長激素都不會釋放出來。
 
預測孩子的身高
丁綺文醫師表示,父母的遺傳是成長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藉由父母的身高來預測孩子未來的成長,計算公式如下:
 
男孩的預測身高:(爸爸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女孩的預測身高:(爸爸的身高+媽咪的身高-12)÷2
 
男孩的身高計算出來的值再加減7.5公分,女孩的身高計算出來的值再加減5公分, 都是未來身高的範圍值,這些往上加的數值就是可努力的範圍。除了在適當時間睡眠之外,也需要均衡的營養和充足的運動。在飲食部分,丁綺文醫師建議成長速度 較快的孩子可多補充含鈣、鋅等的食物,在成長中的孩子要多吃蛋白質類食物,例如奶、蛋、肉、南瓜子、葵花子、花生等,這些蛋白質中的精胺酸可促進生長激素 的分泌。在運動部分,丁綺文醫師建議孩子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適度運動例如:打籃球、跳繩等,對身體都相當有益。
 
小叮嚀:
市面上有許多轉骨秘方,要注意其中的成份,確認不會刺激性荷爾蒙的分泌。若體內的性荷爾蒙早熟,生長板也會閉合較快。
 
攝取均衡營養
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 鈺珊說明,寶寶體重已達七公斤(約四~六個月大),以及對食物有一些好奇的反應(例如:會盯著吃東西的人看邊流口水)、寶寶的頭頸部已有支撐力量,就可開 始讓寶寶吃副食品。剛開始可挑白天的時候,選一餐吃副食品,觀察寶寶對副食品的反應,之後評估寶寶的適應狀況去調配吃的量。
 
四~ 六個月時寶寶的舌頭只會前後移動,要準備液體狀食物,讓寶寶容易吞嚥。以粥來說,米和水的比例為1比10,白飯則為1比2,其他食物可比照寶寶唾液的稀稠 度去做。六個月之後,舌頭開始能上下移動,可將食物推到上顎弄碎,這時可以將食材烹調成像豆腐般柔軟的程度供應給寶寶吃。約十~十二個月之後,寶寶的舌頭 已可全口移動,此時期食物的軟硬度約像香蕉,1歲大之後可嘗試加入一些油脂、一點點鹽分烹調,讓寶寶嘗試多樣化烹調方式的食物與味道。
 
假如寶寶剛出生時在各方面都小一號,但成長曲線不會差異太大,可先判斷是否為家族遺傳或父母本身因素導致。若是體重百分位差異很大(例如:原本在50百分位,後來掉到3百分位以下),就要注意是否進食過少、營養不足。
 
若寶寶的體重超過97百分位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過重、用餐次數是否太多等問題。小時候的肥胖會造成脂肪細胞數量增加,假使持續這種狀況,長大之後肥胖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因此小時候胖,長大之後胖的機率也比較高。
 
林鈺珊營養師表示,除 了注意食材準備,用餐時間的規律性也相當重要。要讓寶寶有餓和飽的機制,餓了會有想吃東西的感覺。許多寶寶都是二~三小時不到就會進食一次,每次吃的量不 多,不會很飽也不特別餓,因此就不會主動進食,所以要慢慢將餐與餐之間的間隔拉長。另外用餐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假如吃東西時常處於緊張氣氛,寶 寶也會逐漸不想吃,所以也要儘量讓寶寶在愉快的氣氛中吃飯。
 
當發現寶寶進食量少,可考量的原因有三:
1.      是 否讓寶寶喝太多母奶或配方奶:要注意最好不要讓寶寶將母奶或配方奶當水喝。因喝母乳或配方奶比吃東西容易,這樣會導致寶寶缺乏嘴巴整體(包含唇、舌、下 巴)咀嚼的訓練,而漸漸對副食品接受度降低,只依靠母奶或配方奶做為營養的來源,長期下來會要造成發育不良的現象(尤其是一歲以後)。
2.      每餐間隔時間是否充裕:以六個月大寶寶來說,一天約進食五~六次,要讓寶寶養成用餐規律的習慣。若進食狀況依舊不佳,可將餐與餐的間隔時間拉長,讓寶寶餓了再進食。
3.      食物質地是否適合寶寶:寶寶的咀嚼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食物的質地相當重要,要配合寶寶的發育給予適當的食物、均衡的營養。
 
  林鈺珊營養師提醒,若寶寶對某些食物表現出不喜歡的反應,不要就因此停止供應此食材,可以隔一陣子後,改用不同烹調方式或不同食材搭配再次嘗試。南瓜、馬鈴薯、地瓜等都是很健康的食材,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可取代白飯當作澱粉類熱量的來源,倘若寶寶不愛吃粥、飯或青菜,可將這些食材一起烹調,依不同比例搭配。
 
小叮嚀:
寶寶吃的副食品,要注意鹽分的控管,最好只佔食材總重的0.25%,儘量以天然食物為主,以後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會比較大且較不會挑食喔!
 
寶寶的副食品建議食譜
南瓜雞肉粥
材料:
雞胸肉、南瓜、白米、香菇、紅蘿蔔
 
做法:
1.將雞胸肉、香菇、紅蘿蔔切碎,南瓜切丁
2.放入少許油一起爆香
3.將米放入鍋內一起炒,再加入水(水量可依喜愛的黏稠度去添加)
4. 可加入一丁點鹽巴
5.小火烹煮等米熟就完成了。
PS如果沒有時間煮,也可將以上材料準備好,一併用電鍋煮。
 
南瓜玉米濃湯
材料:
南瓜、玉米醬、蛋、紅蘿蔔
 
做法:
1.用料理棒將南瓜、紅蘿蔔攪碎(如無料理棒可用電鍋將南瓜、紅蘿蔔蒸熟)
2.鍋子內放水、絞碎的南瓜、紅蘿蔔、玉米醬,小火烹煮
3.可加入一丁點鹽巴
4.等濃湯煮熟再放入蛋液就完成了。
(感謝吳睿翊的媽咪提供食譜)
 
結論
生 長曲線提供寶寶各階段的成長參考,最好定期幫寶寶測量,多觀察並持續紀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各種因素都會造成一些不同的情況。若測量 出來的結果和標準值不太相同,不代表寶寶一定是不正常或有疾病,毋需過於擔心。若真的有疑慮可將生長曲線表帶去給醫師評估,經醫師診斷後再下定論。在成長 過程中,讓寶寶攝取均衡的營養,加上適度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相信一定可以健康又快樂的成長!
 
 
范揚灝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及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美國洛杉磯希望市國家醫學中心研究員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徐任甫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美國國家兒童營養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德州兒童醫院研究員
廈門長庚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總醫師
現任: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嬰兒室主任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許志煌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研究員
現任:梧棲童綜合醫院一般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丁綺文
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
美國抗衰老醫學專科醫師(ABAAM)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小兒生長療程及婦女更年期專家醫師
現任:榮新診所副院長
 
林鈺珊
學歷: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系
經歷: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現任: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生子女教養觀

嬰兒與母親 11月號 NO.421


採訪撰文/實習記者沈欣樺
諮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系主任 盧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黃琇瑩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可愛寶寶/劉宇庭、蘇峻秀


  少子化的時代之下,家庭中只有一個小孩的狀況越來越多。一個小孩?那他不就可以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真的是這樣嗎?身為獨生子女,雖然享有的是所有的資 源,但卻是相當的孤獨。獨生子女的狀況在現今社會很常見,所衍生出的問題也越來越被重視。



打造唯一閃亮的寶石


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係
  只有一個小孩,是不是就代表著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會相當的緊密呢?盧明主任表示,社會大多數家庭屬於核心家庭,也就是說,若是獨生子女,代表著家中成員就是爸爸、媽媽跟孩子。因為就只有三個人,一般來說三個人的關係會比四人以上的小家庭還要來得緊密一些。
 
  正因為三人的關係是這麼的緊密,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也就顯得更為重要。黃琇瑩老師表示,其實獨生子女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變遷所造成的「情況」,不應該把獨生子女看成一個問題的來源,問題會產生是來自於父母親的教養方式、觀念。
 
獨生子女所需面對的挑戰
  雖然獨生子女只是一種情況,但是獨生子女還是有他要去面對的挑戰。
 
孤獨感
  獨生子女 因為沒有手足的陪伴,即使家中的長輩將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他身上,他還是會有孤獨感的產生。雖然在小的時候獨生子女對於自己是獨生的角色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 反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生子女對自己的獨生情況會慢慢的有所覺知,並且產生心理層面的反應。而這個反應是否對獨生子女有不好的影響,就要看父母如何去 引導孩子去面對這種孤獨感。和孩子討論這個議題,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其實只要慢慢來,同理的去和孩子討論,孩子心中就不會感到這麼的無助、孤單。
 
  黃琇瑩老 師表示,如果孩子感受到一個人的孤單,父母不妨試著幫他製造一些無血緣的手足。像是在暑假的時候送孩子去夏令營、生日的時候請孩子的同學來一起慶生,和只 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一起組成社群,在假日時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除了孩子有伴,父母之間也可以互相聊聊彼此對孩子的看法、教養觀。
 
不懂得珍惜
  因為家中所有的資源都在自己的手上,對於別人的付出、給予有可能會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只是他的環境讓他沒有機會體恤別人的關照而視為理所當然。黃琇瑩老師表示,父母不妨可以試著讓孩子寫感恩日記,或者與她討論值得珍視的事務與經驗,請孩子在每天記錄一天下來自己所感恩的人事物,讓孩子練習從日常生活中去學習珍惜別人的協助與付出,自然而然就能逐步建立惜福與感恩的心態。
 
尋求同伴
  其實不管 是不是獨生子女,孩子對於同伴的需求都是相當大的。但因為獨生子女在其原生家庭中並沒有手足可以一起玩,所以當在同儕團體時,較有可能會有想要去迎合別人 的情形發生。迎合別人並不是一件壞事,只是當別人對你予取予求,你卻不知道要拒絕的時候,就會產生問題。盧明主任表示,當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時,父母要做的 事情並不是說直接要孩子斷絕和同儕的關係,而是去和孩子討論,這樣的朋友關係是正確的嗎?這種維持關係的方法真的是你要的嗎?或許孩子並沒有辦法馬上接 受,但是跟孩子討論,讓他試著去思考,了解這樣並不是正常的友情關係。
 
生命議題
  生命議題 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特別是對於獨生子女。盧明主任表示,獨生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所以當有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時,是沒有任何人 可以去替代他的位置的。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當父母親年紀大了或者是有了什麼病痛,獨生子女只能一個人去面對這些問題,而沒有其他的手足可以去討論、 扶持。因此,和孩子討論生命議題雖然說相當沉重,但是為了能讓孩子在未來面對這些情況時,不會因為毫無準備而驚慌失措,生命議題的討論與認識,對獨生子女 來說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
 
獨生子女所擁有的優勢
  獨生子女,顧名思義代表著只有他一個孩子。一個孩子帶來的好處有哪些呢?一般來說,有資源獨享、自我思考機會多、較一般孩子成熟等優勢。
 
資源獨享
  簡單的來說,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代表著所有的資源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盧明主任表示,資源多了,孩子的見識、經驗自然也就會比一般的孩子較為豐富。不只是在物質資源這方面,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有的焦點也就會放在他的身上。當焦點都放在他身上時,所感受到的家人關係也就更加緊密、溫暖。
 
  雖然說資源獨享是個優勢,但是如果過度給予,在物質上可能會讓他覺得不需要去感恩、珍惜,在家人關係方面,也可能因為過度的關心,讓獨生子女感到過度的負荷、壓力。因此,父母在給予孩子資源時,需要好好拿捏一下該給多少的分寸。
 
自我思考
  雖然說獨 生子女要承受只有一個人的孤單,但是一個人的時間變多,自我思考的機會也就多了。黃琇瑩老師表示,自我思考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因為沒有人可 以一起討論,自己去思考某些議題或是問題該如何解決,對於孩子未來在面對任何事情時,即使旁邊沒有別人的協助,也不會感到特別的慌亂。此外,因為孩子自己 解決問題的機會多,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養成了獨立自主的習慣。
 
成熟
  獨生子女 的另一個優勢是─成熟。獨生子女沒有手足可以一起玩耍,換句話說,獨生子女與大人在一起的機會比較多,也就是說,孩子雖然少了和別的小孩之間的互動,但是 和大人的互動卻多了許多。和大人的互動多了,在某種程度上,獨生子女會變得比較「小大人」。懂得怎麼去和大人說話、看臉色,甚至是因為常和大人相處,自然 而然的也就會了解所謂大人的世界,就父母來看,會覺得她比同年齡的孩子來得更為成熟。
 
  黃琇瑩老 師表示,因為獨生子女和大人相處的經驗比較緊密親近,如果兒時家庭功能不彰,長大之後人際之間的互動就很有可能會顯現缺乏安全感的問題。對於身邊的人際關 係容易傾向過度佔有,或者懷疑疏離的情形。家有獨生子女,父母的身教與示範,對於孩子體會世事的價值觀建立,絕對具有長足的影響力。
 
如何教養獨生子女
  有很多父 母會去諮詢一些專家,詢問說到底該如何教我的孩子?要怎麼做對我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呢?針對這一點,盧明主任表示,其實父母不用一定要怎麼做才是最好,因為 每一個小孩都不同,沒有人知道怎麼做對你的小孩才是最好,唯一知道的,是你從日常生活中與自己的孩子相處過後,慢慢的找出最適合你孩子的教養方式。也就是 說,去做一個適合你孩子的父母,這一點,不只是針對獨生子女的爸媽,也是給每一個有孩子的爸媽的最好建議。
 
  黃琇瑩老師表示,獨生子女只是一種情況,後面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父母的教養觀念、方式出了問題。若要避免自私、驕縱、不懂的分享、公主病等對獨生子女的負面形容詞,父母就應該要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和觀念。
 
結語
  盧明主任 表示,一個孩子的特質、個性,是由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方式以及孩子天生的氣質、人格等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黃琇瑩老師表示,一個孩子要有健全的成長, 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結構是否完整、家庭的功能是否有正常的發揮,以及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正確,這三者缺一不可。
 
 
盧明
學歷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臺北市幼稚園評鑑委員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第四屆理事
現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系主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黃琇瑩
學歷
美國北德大學幼兒教育碩士
現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講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0~7歲嬰幼兒〝視、知覺〞發展評量

0個月 
視力不到0.1,只可見30公分內的物體 
眼前〈20~30公分距離〉出現人臉時會專注看 
別人對他說話會注視,蠕動唇好像要說話 
亮與暗的視覺反差和移動中的物體可以吸引其注意


1個月 
仰躺時,眼睛可做橫向幅度約90度的追視
對他吐舌數次,他會模仿出類似的動作 
對於別人的疼愛會有自發性的微笑


2個月 
認得媽媽


3個月 
喜歡看自己的手、看手中所抓的物品 
喜歡看移動中的物體 
眼睛可做橫向幅度約180度的追視 
對週遭好奇,專注的看 
眼睛看遠、看近的調節力發展完成


4個月 
看不到人會哭;哭泣時,有人靠近他,即停止哭泣,看到人會笑 
到陌生地方,會好奇的四處張望
拿玩具給他,顯得高興,活潑起來 
雙眼對焦,產生立體感 
對光譜的感受度,已接近成人的水準,能看出紅、藍、綠、黃等四大類別色彩


5個月 
視力進展到0.3


6個月 
尋找掉落的東西 
喜歡玩躲貓貓遊戲


7個月 
前方有玩具會伸手去拿
仰躺時,會抬頭巡視四周 
喜歡拍打鏡中的人 
認識家人 
可從照片中認出媽媽 
開始對陌生人出現怕生、害羞的反應 
餵食時,會出現張口等期待的反應


8個月 
看到吸引他的東西,會以想盡辦法移位到目的地 
隨著大人的視線或手勢,而去注意某個人或物體


9個月
肢體表達:手指要去的方向、手遮臉拒絕洗臉、揮手表示再見 
會找出藏在手帕下的玩具:會主動拿著手帕玩躲貓貓遊戲 
喜歡參與別人的活動、跟別人一起玩滾球、拍打氣球等 
面對陌生大人會害羞、怕生


10個月 
喜歡將東西丟在地上,再觀察它到哪去了,反覆如此


11個月 
能領悟一些簡單的動作或手勢而有反應 
當他的面把東西藏起來會去尋找


1歲 
將圓形積木放入積木板的凹槽內 
視覺對比的敏感度達到成人的水平


1歲1個月 
發生好笑的事,他能領會的笑


1歲2個月
會玩洋娃娃 
能記住東西擺放的位置 
放置在高於其視野的東西,也會辦法去拿


1歲4個月 
能指出4種動物的圖片 
了解一般動作的意思,如『親親』、『抱抱』的意思


1歲6個月 
在圖片中指出熟悉的物體 
將動物與其叫聲相配對〈如:汪汪、喵喵〉 
假扮餵食的動作 
看書時,拿書的方向通常是正確的


1歲7個月 
指認身體三個部位 
將東西分類〈按顏色、形狀等分類〉 
認出照片中的自己 
將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積木放入所屬的積木盒內


1歲8個月 
可將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同樣的形狀歸類 
將四色〈紅、黃、藍、綠〉歸類


1歲9個月
將三角積木放入積木板凹洞內


2歲 
在照片中可指認熟識的大人 
歸類顏色或形狀 
知道什麼場合做什麼事


2歲2個月 
知道到自己的性別


2歲4個月 
至少能正確指認一種顏色


2歲6個月 
區分物體大小 
完成三片一組的拼圖 
至少有一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 
指認身體六個部位
了解『2』的概念


2歲7個月 
一起玩扮家家酒


2歲8個月 
畫圖至少用兩種顏色 
點數1~3


2歲9個月 
自己設法避免危險


3歲 
區分高、矮 
認識三種顏色 
認識圓形、仿畫圓形 
區分一個及多個
可在一堆東西中挑出最大的 
視力達到1.0


3歲2個月 
區分長短


3歲3個月
分辨上面、下面、旁邊


3歲4個月 
分辨4種顏色


3歲6個月 
點數7個移動的東西


3歲7個月 
辨認三角形、正方形 
會點數1~10


3歲9個月 
過馬路時會看路的兩頭


4歲 
辨認長方形 
點數17個定點的物件


4歲5個月 
把一堆東西按大小排序 
把0~10按次序排列


4歲6個月 
認得至少4個注音符號


4歲7個月 
在5個序列中,知道每樣東西是排在第幾位


4歲8個月 
畫出兩個以上不同的東西,例如:人、房子、樹、花


5歲 
會看時鐘的準點,例如:1點、2點
區分遠近 
在10個序列中,知道每樣東西是排在第幾位 
眼球靈活運轉能力達到成人水準


5歲4個月 
玩猜拳遊戲


5歲5個月 
點數15個會移動的東西 
聽寫出至少10個注音符號


5歲7個月 
在食物或圖片中,指出此物缺少了哪個部份 
區分左右


5歲8個月 
寫出1~9的數字 
可自己寫出兩個國字


6歲 
認出所有的注音符號


7歲~11歲
視覺追蹤能力隨閱讀而發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撫奶嘴的功與過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 丁綺文


安撫奶嘴幾乎是每一個小嬰兒必備的用品,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小嬰兒至少持續使用過幾個月以上。然而安撫奶嘴對孩子是好處還是壞處多?始終是一個引人爭論的問題。


小嬰兒對安撫奶嘴的情結,應該追溯到子宮內的胎兒期。吸吮反射是哺乳類動物求生的本能,胎兒在羊水裡無所事事,就會吸吮自己的大拇指自娛,所以手指是先天配備的第一個安撫奶嘴,有的胎兒或嬰兒還不一定慣用大拇指,而對其他手指有偏好呢。


這個小把戲的意義,不只是自我滿足口慾,其實更重要的是胎兒在進行「野外求生」的課程,如果沒有充份演練,技不如同胞,以多胞胎的哺乳類動物,如豬隻為例,肯定會遭到淘汰出局,無法存活。所以,嬰兒持續需要滿足吸吮反射才會有安全感。


安撫奶嘴對孩子確實是有正面的作用,只要看孩子想睡而煩躁不安時,塞入奶嘴就安靜下來微笑入睡,任何照顧者,都要為安撫奶嘴鼓掌。提倡奶嘴的學術論文,歸結奶嘴的好處包括:清洗容易,滿足口慾,增加安全感,甚至有研究指出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


既 然安撫奶嘴好用,為什麼反對聲浪未曾平息呢問題出在使用的時間不宜太長。嬰兒吸吮的生理需求在出生至六個月大的這段時間最強,此時依賴奶嘴可以理解。但 是家長或孩童如果習以為常,一路伴著長大,就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了。根據學術論文歸納出的奶嘴壞處包括:增加口腔內念珠菌感染,促進齲齒細菌滋長、長期使 用造成咬合不正,提高中耳炎的發生率等


綜合正反兩方的辯論,我們可以客觀的找到使用安撫奶嘴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如下:


餵 哺母乳的嬰兒,因為母乳泌乳速度不及人工奶瓶,所以孩子須要更用力,耗更久的的時間吸吮,自然滿足了口慾。一般說來,餵母乳的時間越久,孩子比較不依賴奶 嘴,有些嬰兒甚至因為奶嘴質感與母親的乳頭不同而拒吃奶嘴。這樣藉著餵哺母乳減少使用替代品來安撫嬰兒,當然是最自然健康的。


在新生兒學會適當的吸吮母乳之前,不要使用奶嘴,否則可能干擾孩子學習正確的咬合技巧。


安撫奶嘴是父母照顧孩子的輔助品而非替代品。許多家長聽到孩子哭聲,就塞進奶嘴讓他閉嘴。或者照顧者疲累時,就想到安撫奶嘴這個法寶來應付,其實這樣的使用方法,對孩子和對大人而言都是壞習慣。


完全不使用安撫奶嘴,而喜歡吸吮自己手指的嬰兒,事實上更令人困擾。尤其在孩子會爬會走之後,雙手到處亂摸,病菌污染的機會很高。手指取用方便,隨時可能放進嘴裡,造成病從口入安撫奶嘴還比手指容易清洗和管理


使用安撫奶嘴比吸吮手指容易戒掉。如果父母決心不再讓孩子吸奶嘴,只要狠下心,藏起奶嘴三天,大部份的孩子哭幾天就忘了。最好戒奶嘴的時機,是孩子感冒或是鼻塞的時候,鼻子不適吸奶嘴更難受,孩子樂意放棄。


長期吸吮手指會造成手指浸泡在唾液裡,容易甲溝炎和指甲變形如果孩子開始想吸手指,寧可讓它戴手套,改用安撫奶嘴,觀察它的依賴度,再找適當時機戒掉。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吸吮需求下降,可以完全不使用奶嘴。或者只限於在引導入睡的時候才用,清醒及睡著時就拿開


十個月以上的嬰兒,最好中止使用安撫奶嘴,除非孩子改吸手指才用奶嘴暫時替代。


由這些具體的建議看來,安撫奶嘴用得早不如用得巧,把握它的適用年齡可以作為照顧孩子的好幫手,但是,也不要忘了,當孩子成長,它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記得讓它功成身退。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寶寶發燒 不到38度的處理方法!

資料來源 :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1267611&bid=4


「小寶的身體摸起來熱熱的,是不是發燒了?」媽咪!當您驚覺小朋友的體溫稍為有點高時,千萬別胡亂退燒,急著帶寶寶至醫院,或是要求醫師施打退燒針唷!



寶寶體溫好像有點高,看樣子寶寶是發燒了!小朋友發燒時只要精神及活動力尚佳,其實並不需要立即送醫,家長只需隨時幫寶寶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即可;之後再找家庭小兒科醫師檢查,針對引起發燒,咳嗽、鼻水、腹瀉或嘔吐的原因來治療。


臉紅紅 寶寶發燒了?



小朋友臉紅紅、活力、食慾都差,是發燒了嗎?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詹前俊指出,當身體體溫大於38℃時(肛溫、耳溫),可稱為發燒。它是人類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喔!寶寶可能生病了。」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會把小朋友的腦子燒壞掉。但一般來說,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份緊張。



詹前俊澄清,坊間口語傳說“燒壞頭殼的問題”,是因為小朋友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所引起。一般而言,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發燒是孩子生病的警訊,也是身體要提高抵抗力的一種自動反應,發燒處理的重點是:先探討是什麼疾病引起的,再來治療,而不是馬上退燒到正常 體溫。雖然適度地給予退燒藥,可以減輕發燒生病的不舒服,但無法縮減病程;輕度的發燒反而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可以見得發燒不完全是壞事!



找一找 發燒症狀有哪些?



小朋友若發燒,可能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臉紅、咳嗽、全身倦怠無力、痠痛、頭暈、頭痛、嘔吐、腹痛、嗜睡、活動力差、食慾不振、吵鬧、不安、哭泣等,讓媽咪感到很心疼。不過,也有些寶寶發燒時並無任何異狀,也有寶寶發燒會被長輩誤認為是在長牙,而遭到忽略。



詹前俊建議媽咪,不妨先做客觀的評估,如:小朋友是否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天氣太熱、穿太多、室內通風不良、剛喝完熱的飲料等,約待半個小時後再幫孩子量一次體溫,通常會有1~1.5℃的落差。排除上述的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送醫的問題。



通常來說,如果小朋友體溫在38~38.5℃左右,且沒有特別不舒服、精神狀態良好,也就是說照樣吃、照樣睡及照樣玩,就不必著急地送孩子就醫,或是使用退燒藥。但若有熱性痙攣病史的小朋友(4%幼童)則需積極的治療。



大部份兒科醫師認為,發燒在38.5~39°C以上時,可適度地使用退燒藥,以減輕小孩的不舒服及減輕父母親的焦慮,並防止小孩熱痙攣發生。但如果出現40.1℃以上的高溫,就得緊急送醫治療才行。



40.1℃ 緊急就醫指標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確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 小於兩個月以下的嬰兒。


* 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


* 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 出現皮膚紫斑。


* 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


* 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 痙攣發生,而且感覺很疲倦。



除此之外,詹前俊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燒超過40℃(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而且是2~4個月大的寶寶,不是因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小便有燒灼感;燒退超過24小時,又反覆燒起來;且發燒超過72 小時,則建議在24小時內立刻就醫,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發燒小常識



Q1:寶寶假日發燒,無法就醫,可以購買市售的成人感冒糖漿給寶寶喝嗎?



市售的感冒糖漿多含有抗組織胺,有些含咖啡因,大多不適合幼兒使用。而且廠牌不同,所需的劑量也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確定藥品成份,還是建議詢問過醫師後是否對症,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服用。



其次,由於發燒只是一種症狀,所以最好待確定原因之後再給予退燒。如果只是一般輕微感冒症狀,可以給予小朋友專用的小兒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但6個月以下小嬰兒仍不建議服用成藥,須經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Q2:使用冰枕及退燒貼替寶寶寶退燒,是否適當呢?



當小孩發燒不舒服時,是否需要適時地運用一些工具來減輕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如:冰枕、退熱貼等。



一般若幼兒的肛溫及耳溫介於38~38.5℃時,僅需多補充水份即可,不需要著急地給予退燒藥(曾有熱性痙攣病史者例外);當肛溫及耳溫大於38.5℃時,且小孩出現寒顫或手腳冰冷的狀況時,應先給予適度的衣服或添加蓋被,待手腳溫暖後,再依情況給予冰枕。



雖然不少家長會選用傳統的冰枕來替寶寶退燒,但有不少幼兒不喜歡睡冰枕,因為無法適應長時間使用帶來的冰涼感,且退燒效果也不好,因此,不必一定要使用。此時,建議不妨讓寶寶洗溫水澡(水溫約28~32℃),達到退燒散熱的效果。



其次,要提醒父母,使用凝膠狀退燒用貼布,感覺上可以舒緩一些高燒所帶來的不適,但並無明顯地退燒效果,且使用時需注意,應避免滑落至嬰幼兒口鼻部位,以免造成嬰幼兒窒息。



Q3.醫生!我家寶寶發燒三天,還是沒有好轉,怎麼辦?可以使用塞劑退燒嗎?



塞劑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形狀像子彈,內含藥物和甘油或是遇熱會融化的油脂、臘的藥物。



由於有些小孩很難餵藥,因此就會使用退燒塞劑來退燒。使用塞劑時,要讓小朋友側身彎曲躺好,並將塞劑輕輕推進肛門至一節手指的深度,它就會融化並經由肛門黏膜吸收。但提醒家長,六個月以下的幼兒不宜使用退燒塞劑,因此,一歲以下幼兒建議少用。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在使用時需注意:



* 由於塞劑退燒效果十分快速,因此,要避免過量,以免小朋友體溫急速下降。


* 若用塞劑,一日不宜超過三次以上,否則容易過度刺激肛門內的腸黏膜而造成拉肚子。如果小朋友已經有腹瀉症狀也不宜再選用塞劑退燒。


* 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


* 若使用於小女生身上,應注意避免塞錯至陰道。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厭奶寶寶餵食小撇步


 


當寶寶開始厭奶時,媽咪也別太氣餒,找一些實際的方法來解決,才能讓您與寶寶都享有愉快的用餐\時光,透過用餐\環境的改善及避免過早提供口味太重的食物,都有助於改善寶寶的厭奶問題!事先防範,才能達到良好的成效。



維持安靜的用餐\環境
維持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也是十分有效的法子!面對生理性厭食期的寶寶,媽咪最好選擇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來餵奶,以免寶寶不小心就忘了喝奶。此外,幫他準備自己的小餐\椅,或是播放進食音樂,都是讓他乖乖進食的方法。



不強迫餵食
如果寶寶不想喝奶,媽咪也不要硬逼他喝,以免使寶寶反感,反而更討厭喝奶,有時寶寶甚至會以嘔吐、哭鬧來表達抗議的情緒!
 
維持清淡飲食
避免過早讓孩子接觸成人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過早讓孩子食用重口味的食物,很容易將孩子的胃口養壞了,那麼他自然會對沒味道的ㄋㄟㄋㄟ失去興趣。



適時添加副食品
當寶寶開始厭奶,媽咪也可以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囉!在寶寶四~五個月大時,媽咪可以把握寶寶對食物的好奇心,開始添 加牛奶以外的食品,以補充熱量和營養。但如果是過敏寶寶,仍建議在六個月後再 開始添加。不過,一開始添加副食品時,應保持口味清淡,不要添加調味料,以免寶寶嚐過甜頭後,更不愛喝奶。
 
讓寶寶自己動手
開始吃副食品時,媽咪不妨讓寶寶自己動手!因為,許\多寶寶會覺得自己用湯匙進食十分新鮮有趣,因此,媽咪不妨將牛奶調整成奶麥糊,讓寶寶試著自己動手吃。
 
半夢半醒時餵
此外,根據經驗,若在寶寶快入睡(即半夢半醒間)時餵,容易餵得快又多,媽咪不妨參考一下,不過,這是最後的選項,而且要小心別讓寶寶嗆到!



 
異常狀態!準備就醫
雖然厭奶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但如果寶寶的活動力正常,且成長發育正常就不必太擔心。不過,如果寶寶的厭奶期持續太久,超過兩個月以上,就不能等著讓他自然恢復囉!以免寶寶漸漸習慣小胃口,一點都不覺得餓。
當寶寶的體重增長曲線開始下滑,如:在生長曲線上,體重短期間突然下降,或是落後到最後小於3百分位以下,就建議找醫師評估查明原因,視是否應給予藥物來調整腸胃功\能、促進食慾,並額外補充營養。



以上資料參考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任李銘峻醫師之厭奶寶寶餵食妙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腸絞痛 怎麼辦?


有些新生兒回家一、二週後,會開始戲劇性的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大哭大鬧」;驚聲尖叫、臉兒脹紅(或泛白)、四肢僵直(甚至冰冷),而且時間往往超出您的耐性上限……





這種現象通常是「嬰兒腸絞症」,面對嬰兒腸絞痛,父母可別只當嬰兒是「磨娘精」,聽阿嬤指示的寫張紙條貼到門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來往君子唸三遍,保佑平安到天亮」……等待奇蹟?最好還是讓本文小兒科醫師教您正確認識與處理方法喔!


嬰兒腸絞症常見於出生2個星期至3個月的嬰幼兒,在出生46星期達到高峰,通常最遲到四到六個月大左右會自動改善。依程度輕重不同,有的幾個禮拜後就自然解除,但有的必須奮鬥到六個月大。據統計有8%~45%的嬰兒都曾有得過嬰兒腸絞症。其常見的症狀為腸道痙攣,腹部鼓脹,也就是「膨風」,而寶寶哭聲淒厲,非常躁動幾乎無法安撫。等到腸蠕動波消失,而有排氣才會緩解,寶寶才會舒緩。發作時間有二個高峰,約是傍晚四時至八時,以及半夜零時前後。

 


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其實,「嬰兒腸腹絞症」並非是病名,只是一個「徵候群」,雖然醫學的進展以及診斷工具的進步,但是對於這個嬰幼兒腸絞症的了解仍然是片面以及有限的。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多重因素、彼此互動的結果,可能的致因包括:



1.
嬰兒未滿四個月之前,其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所以造成腸道蠕動不規則,容易蠕動過快,糾結一起而導致痙攣疼痛。
2.
嬰兒對奶粉中的蛋白質過敏;或者乳糖耐受不良,導致腸內氣體過多(尤其是氫氣)。
3.
親子間的互動不良、家庭的壓力及母親的焦慮等。




到 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解釋都沒有辦法完全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寶寶到了大約三個月大,自己就會好而不啼哭。其中可能是嬰兒的神經生理逐漸發育健全,「感覺」與 「運動」的統合也逐漸成熟以後,「啼哭」不再是唯一的肢體語言,對環境或其他的刺激因素也不再那麼的敏感,啼哭就漸漸的減少了。不過,究竟確實病因如何, 仍需醫學更進一步的研究。

 


症狀:像極了一齣鬧劇
嬰幼兒腸絞症一般好發在接近滿月時的幼兒,主要症狀是,這些嬰兒白天像個小天使,吃得飽、活動力好,體重增加也正常。但到了一天中的某個固定時間,大多在傍晚48點 鐘,以及半夜零點前後,每天似乎會在接近的時間發生,突然尖聲哭叫、聲嘶力竭,滿臉脹紅或泛白,寶寶的雙手雙腳有時蜷曲、有時又僵直,四肢冰冷,腸道痙 攣,腹部鼓脹,用手輕敲會有擊鼓音,也就是「膨風」。有時又會以為是他們肚子餓,因為隱約可以聽到腸子蠕動的咕嚕聲,但是泡了牛奶又餵不了幾口。等到腸蠕 動波消失,而有排氣後寶寶才會舒緩。




大多數在23小時後自動好轉,但也有的寶寶哭了一整晚,直到精疲力竭方休。隔日醒來一切恢復平靜後又是生龍活虎,若無其事的樣子,再仔細看他們的食量,似乎又並沒有太大影響,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這種情況一個星期至少出現超過3次,且大部分持續3個星期以上。除了腹部鼓脹外,檢查起來並無特殊異常。這些就是惱人的嬰幼兒腸絞症常見的表現方式,這種現象令新手父母抓狂。

 


判斷:哭鬧不等於就是
是 不是嬰幼兒在半夜哭泣,就一定是腸絞痛呢?當然不是。臨床上仍需要做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理學檢查,以便與其他疾病做一些鑑別診斷。父母必須先觀察寶寶是否 有其他需求而哭泣,例如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鼻塞、環境溫度太冷或太熱,或是作夢,也有的寶寶是睡醒後想要有人抱或找人玩。




另外,若腹脹厲害且伴隨嘔吐、腹瀉、體重減輕等症狀,則要考慮牛奶蛋白過敏、乳糖消化障礙等問題。臨床上真正因為牛奶蛋白過敏,或是乳糖消化障礙,而導致肚子痛者,大約佔全部嬰兒肚子絞痛的一到兩成,可以換為水解蛋白配方牛奶或無乳糖配方牛奶來改善。


如果寶寶並非每日固定型的哭鬧,而是白天、晚上皆持續,或斷斷續續哭鬧不安,或是有發燒、食欲不佳、活力變差等症狀就應該儘快就醫檢查,排除是否有腸阻塞、腸套疊、疝氣等嚴重急症。


【醫學小常識】~腸套疊
@邊內:所謂「腸套疊」是指腸子的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而產生腸黏膜腫脹及腸道阻塞。好發於二歲以下的小孩,症狀會有劇烈腹痛、兩腿蜷縮,哭過一陣就睡著,但沒隔多久,又再大哭,無法安撫。有些小孩會因腸黏膜壞死而解出像草莓醬的血便。
這個腸套疊治療必須早期診斷及早治療,與腸絞痛的治療完全不同,要非常小心。如果都不是,才考慮是否為腸絞痛所引起的肚子痛了。


治療:3種療法安撫首要
Topic 1 安撫療法
腸絞痛的寶寶,有時讓父母傷透腦筋,真可以稱做「磨娘精」,一旦是腸絞痛發作,寶寶常以高分貝的哭聲及握拳踢腿的肢體動作表達,父母首先是不要心慌,然後可以盡量的安撫寶寶,例如輕搖、輕拍、用推車、奶嘴等。




【方法1
家長可以坐著,讓嬰兒趴在大人的手上或大腿上,輕輕壓迫按摩嬰兒的腹部和背部安撫。



【方法2
用薄荷油塗抹寶寶腹部,做適度按摩,有助腸道排氣。



【方法3
使用溫毛巾熱敷寶寶腹部,緩和腸痙攣的情形。


【注意!】在寶寶哭鬧期間不要吃得太飽。


 


Topic 2 飲食療法
在嬰兒飲食上,建議給寶寶喝母奶。據研究統計,喝母奶的寶寶較不易有腸絞痛,因為牛奶蛋白可能會促使寶寶腸道不適應而加重症狀。



【技巧】
在哺餵時要讓孩子吸先一邊的乳房,直到飽足,自己鬆口為止,再換邊餵。如此不會只吃到前奶。因前奶的乳糖含量較多,當消化乳糖的酵素無法一次處理這麼多的乳糖時,比較容易脹氣。



【例外】
也有些哺餵母乳的嬰兒也會有腸絞痛的問題,此時可以注意母親的飲食中,是否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分,例如牛奶、巧克力、咖啡及藥物等。若此為前因,在母親停止攝取這些食物後的兩週內,嬰兒的哭鬧應會停止。


Topic 3 藥物療法
一 般兒科醫師也會開立舒緩腸痙攣及幫助排氣的藥物給寶寶服用,大部分也可得到一夜安眠。雖然鎮靜藥物可改善哭鬧的症狀,但還是不要為了這種不是病態的現象而 每天用藥;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不但沒有有效的幫助,可能還會加重腹脹。而更換牛奶,添加腸內酵素或益菌等,是無害的作法,但是很少有效果。



【就醫前】
嬰兒腸絞症對父母而言真是痛苦難熬的經驗,由於嬰幼兒表達能力不足,父母親在帶孩子就醫前,一定要細心觀察腹痛持續的時間、疼痛的程度、餵食的狀況、排便的型態,以及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如發燒),以提供給醫師做為診斷的重要參考,來改善孩子半夜啼哭的情形。




【就醫後】
其 實嬰幼兒腸絞痛,在排除器質性因素後,是預後相當好的疾病,一般在三個月以後的嬰幼兒身上很少會被診斷到,而且臨床上極少出現後遺症,只要診斷正確,給予 妥適的處理,配合醫師的建議,不必太過焦慮勇敢面對這個問題,畢竟你的焦慮會對你的寶寶構成更大的傷害,相信所有父母親一定可以陪同嬰兒度過這一個階段!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便秘怎麼辦?



我女兒二歲半了一直有秘便情形通常是三~五天才上廁所,便便是硬的且會有大便已在肛門口但上不出來情形,有在看醫生吃藥調整但成效並不是很好,於是 我便強制她每天長時間坐馬桶,有時侯真的有嗯出來但大多沒上成功\\\。請問我這樣強制他坐馬桶是不是正確的做法對小朋友會有什麼影嚮嗎?我又該如何訓練 她才好啊真是傷腦筋。謝謝回答!


症狀持續時間:便秘情況大約有六個月以上了



補充說明:
一.吃藥調整有二個月時間了
二.小朋友對於強制坐馬桶坐久了 會說我討厭我的屁屁我不要我的屁屁了。
三.如不強制讓她順期自然想上通常的後果都是他一直哭痛不敢把便便嗯出來
四.他的便便估計都有3~4分公的直徑粗
五.飲食習慣也沒有特別偏食



A:
有高達九十%的兒童罹患便秘?家長應訓練孩子養成良好大便的習慣,選擇適當的便盆,或利用小板凳讓孩子方便蹲馬桶,每天陪孩子蹲馬桶五至十分鐘,觀察孩子大便形狀提供給醫師參考。
 
受到飲食西化的改變,加上生活節奏加快,學齡前和學齡中的兒童,每三至四個就至少一個有便秘問題,便秘也是小朋友肚子痛,半夜掛急診最多的原因,便秘嚴重時,會使小孩解便疼痛、出血或出現肛門破皮、瘜肉或痔瘡等。



小孩子大便堆積的結果,會影響到孩子的食慾,使小朋友有嘔吐、脹氣、腹痛及體重不增加,嚴重的話會造成滲便、頻尿等惱人的問題;如果多天不解便,或因硬便而肛門疼痛,可用潤滑劑或凡士林保護肛門,避免長期不解便,暫時無法改善時,可請醫師開藥。



克服便秘的不二法門是纖維素及水份,量要足夠,高纖的水果有梨、李、柳橙等,水果最好完整食用或製成果泥,只喝果汁會損失水果中纖維成份坊間黑棗濃縮汁含有高纖維,及優酪乳、優格、蜂蜜水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菜類中有馬鈴薯、胡蘿蔔、玉米及葉菜類、番茄及全穀\\\類有較多的纖維,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吃蔬菜,可試著吃有菜餡的包子及水餃;醫師強調,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適時給予鼓勵和關心是非常重要的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時該與奶嘴&手指說分手


採訪/ 高旻 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永綺

 吸 吮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有些寶寶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會吸吸手指來滿足自己。而孩子出生之後,更是懂得利用吸吮能力來吸奶,以獲得飽食。所以,餵母乳 的母親會發現,有時候已經寶寶吃飽,卻還是含著奶頭不放,這是因為寶寶喜歡吸吮帶給他的滿足感,而不願意離開母親的懷裡


由於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相同,有些寶寶喜歡依賴某些東西帶給他安全感,於是當寶寶肚子餓了、傷心、想睡覺、不舒服時,就會吸奶嘴或手指來安慰自己,所以吸奶嘴或手指對寶寶有緩和情緒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寶寶吸奶嘴或手指並非是不好的事。

只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加上開始長牙,父母就會擔心吸奶嘴會不會讓孩子嘴形或是牙齒變形,而吸手指的寶寶,常常來不及幫他洗手,就把髒手指塞進嘴裡,不小心就可能吃進髒東西而拉肚子。


吸手指、奶嘴會有後遺症?


因 為吸手指、奶嘴有些不好的影響,使得家長面對嗜奶嘴(手指)成性的寶寶煩惱不已。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表示,有人認為牙齒咬合不正、嘴巴變形、提 高中耳炎發生率、手指變形等都是吸奶嘴、手指所帶來的後遺症。事實上,除非孩子對於奶嘴及手指過於依賴,且相當長時間的使用,否則如果只是餓了、累了、想 睡了,才吸吸奶嘴或手指,並不會造成以上的情形發生,家長不用過度擔心。


少數孩子持續到23歲 仍習慣吸著奶嘴,或是嚴重到手指已經破皮,此時,家長就要考慮想方法幫孩子早日戒掉奶嘴、手指。不過,這些孩子的習慣建立已經根深蒂固, 陳 醫師提醒家長應該要用更大的耐心及更長的時間來處理,不要立即強烈限制孩子的戒除,否則可能會讓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另外,習慣未戒掉前,家長要注意奶嘴 及手指是否常保乾淨,否則容易讓孩子將髒東西吃進肚子。


斷奶嘴&戒手指的時機


陳永綺醫 師說明,在醫學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是寶寶應該戒掉奶嘴、手指的時機,只是家長可以考慮在一歲左右,當孩子已經稍能溝通時,盡量用其他的東西來轉移孩子 對奶嘴、手指的依賴,同時好好的告訴他,為什麼父母希望他可以戒掉奶嘴及手指,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及滿足感,讓他可以逐漸脫離對奶嘴或手指的依賴。


基 本上吸奶嘴的孩子,如果父母將奶嘴藏起來,可能只需要二、三天甚至一個星期孩子就可以戒掉奶嘴,而吸手指的孩子,因為手指的便利性,可能就需要比較長的時 間,才戒得掉。 陳 醫師認為,只要在孩子不至於因吸奶嘴及手指而傷害自己的健康下,家長就能放寬心來幫助孩子戒掉奶嘴、手指。甚至,有些孩子較大之後會突然發現吸奶嘴、手指 已經沒什麼樂趣,不需要大人多費唇舌,他就決定不要奶嘴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