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新知 (3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早產兒居家照護重點


 



在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0多萬個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的比例約佔8%~10% 左右,所幸多數的早產兒只要用心呵護,多半還是能夠順利出院,重回家庭舒適的懷抱。面對即將要回家的小寶貝,家長們雖然開心,卻擁有更多不安……;因此, 我們將告訴你,如何用心呵護你的小寶貝,讓他(她)在家中也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早產兒居家照護重點完整版

出院篇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後約3天左右 即可和媽媽一起出院,但早產兒由於身體各器官都尚未成熟,因此,需要留院密切觀察數日甚至數月。那麼,早產兒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家?台北馬偕醫院早產兒 專職護理師陳珮臻表示,醫院將評估寶寶及家長的狀況是否達到以下標準,才放心的將寶寶交還給家長。

寶寶的部分
1.接近預產期前的2~4週(當時體重約達到2,200~2,300公克左右)。
2.在開放的環境中能維持正常且恆定體溫。
3.進食狀況正常,體重平均每日增加20~30公克左右。
4.孩子的生命現象穩定、睡眠及排泄狀況都正常。

家長的部分
:1.是否已學會基本照護技巧,如洗澡、餵食、奶瓶消毒等照護技巧。另外,對於部分返家後仍需特殊需求照顧技巧的孩子,是否也已學會其照護技巧,如抽痰等。
2.在體溫維持的部分,知道何謂正常體溫,以及體溫過高或過低的處理方式。

QA
Q.何謂早產兒?
早產兒是指妊娠週數20週以上、未滿37週出生的新生兒。
.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不管妊娠週數多少,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的新生兒。
.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新生兒。
.超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是指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的新生兒。

Q:什麼是正常體溫?
A: 是指「肛溫為37~38℃,腋溫為36.5~37.5℃。」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坊間有許多測量體溫的工具,對於家中1歲以下的小朋友基本上建議 家長盡量以測量「肛溫」為主,因為肛溫比較接近核心體溫的溫度,除非小朋友合併有嚴重腹瀉的問題;另外,若是以「腋溫」的方式進行測量,一次測量的時間至 少要維持5分鐘。

必備用品篇
可 愛的寶貝終於可以回家了,家中是否要像醫院一樣,隨時準備好氧氣筒已備不時之需呢?陳珮臻護理師表示,一般而言,寶寶若沒有呼吸系統上的問題,是不需要特 別備氧氣在身邊,通常需要備氧氣在身邊的孩子,住院中會表現出特別的症狀,如進食時會有呼吸急促的情形、平日呼吸狀況不穩定等。
面對這些用氧需求較高的病童,在醫院方面會請社工協助租借儀器的部分,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可以回家的早產兒多數都像常態性的孩子一樣,父母不妨換各角度想,就如同一般嬰兒室的寶寶回家一樣,不用特別準備醫療器材在身邊,只不過居家環境衛生方面應多加注意。
1.環境溫度的維持:室內的溫度盡量維持在26~28℃;濕度:50~60%。
2.盡量不要養寵物。
3.家中應禁止吸菸。
4.維持通風良好的環境。

QA
Q:3C家電要不要?
A: 很多家長都會問道:「空氣濾淨器、除濕機、電暖氣等,是否一定得買?!」陳珮臻護理師回答說:「首先應視家中情況是否真的需要?次要則應評估家庭的經濟狀 況,畢竟這些家電也算是一筆花費,並非非買不可。不過若你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建議家中還是準備一臺除濕機,此外,如果能養成每週至少打掃2~3次,避免 家中的灰塵堆積,那麼,空氣濾淨器的需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家中觀察篇
早產兒.在家觀察重點如下:
寶寶的標準體重,6個月之前的寶寶,平均每月體重增加範圍大約在600~1,000公克。6個月~12個月之間,每月至少應增加0.4公斤左右。
.飲食方面
寶寶有穩定的奶量增加,每天平均體重約增加20~30公克。
.瞭解寶寶生長曲線
常態來說寶寶如果吃的好、睡的好,體重、身高及頭圍應該都會合理增加,這中間寶寶如果突然出現體重、身高及頭圍等,一下子增加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家長都應該特別小心,必要時應帶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重視寶寶各項發展
「早 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發展遲緩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每位家長更應該充分瞭解寶寶各時期的發展重點,陳珮臻護理師進一步提醒每位家長,並不是 所有的早產兒發展都會比別人慢,也不是時間到了孩子就一定會,另外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評估是依其“矯正年齡”的,而非以早產兒的出生年齡來看其發展,這一點 也是非常重要。

QA
Q:何謂矯正年齡?
A:是指從預產期往後算方為「矯正年齡」。
舉例一:31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8週了。矯正年齡應為:提早出生的週數 (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出生後的週數)=(31-40) + 8=?-1週。
舉例二:34週出生的早產兒,目前出生已經?10 週。則其矯正年齡應為:(實際出生的週數-40週 )? +(出生後的週數)=(34-40)+ 10 =+ 4 週。

Q:寶貝.日夜顛倒正常嗎?
A:如果你曾經帶過小寶寶,你一定會發現到寶寶的作息,常有日夜顛倒的現象,你知道嗎?一般新生兒在8週大左右開始較能在夜間維持長段的睡眠,但是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其實並沒有日夜的區別,在出生6個月大時才有明顯的白天醒、夜晚睡的作息型態。
早產兒住院的時間較長,對於醫院吵雜且無日夜的區別的病房環境已經習慣,因此返家初期當然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適應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陳珮臻護理師強調,家長在期待寶寶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前,首要條件是家長本身生活作息也要正常才行。


戶外活動篇
早產兒由於抵抗力較弱,因此,盡量不要去人多及通風不良的環境,如:百貨公司、擁擠的餐廳等。
避開人潮擁擠場所
一 般而言,醫護人員會建議去流通性比較大的場所,如:公園、學校操場、郊外等。陳珮臻護理師說:「選擇公園散步時,也要避開人潮,除了擔心飛沫傳染的問題 外,由於中國人比較好客,看到可愛的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去摸,身為家長的你很難去拒絕,小寶寶很有可能因此被傳染感冒等問題。」
出國旅遊先經醫師評估
至於,出國旅遊是否可行?陳珮臻護理師說:「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反問家長,一定非去不可嗎?因為機艙也算是密閉的環境,另外還有擔心艙壓的問題,若真的非去不可,最好事先先請醫師評估;坐飛機時應讓寶寶吃奶嘴或喝點水減輕艙壓的困擾。」

QA
Q.預防接種要注意什麼?
A:預防接種是一控制或根除傳染病流行重要的一環,因此早產兒也和一般足月兒一樣,必須接受預防注射,以避免發生嚴重的疾病。
卡介苗
但是有些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其免疫能力比較不成熟,所以建議像「卡介苗」這類的活性減毒疫苗,須等寶寶體重達到2,5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才可施打疫苗。
B型肝炎疫苗
至於「B型肝炎疫苗」則是寶寶體重達到2,200公克以上,狀況穩定後就可以施打了。另外若無重大疾病,其他的預防接種疫苗,則依其早產兒出生實際年齡按時接種疫苗即可,不需考慮其體重問題。
對於母親為HbeAg(+)、HbsAg(+)或是HbsAg之效價?2,560者,則寶寶應在出生後24小時內不論其體重多少,都應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生病篇
早產兒.生病怎麼辦?
早產兒生病時,醫師會建議將寶寶帶回給原來的「住院就診醫師」檢查;若寶寶沒有住院的情況而是從嬰兒室直接回家,那麼會建議給固定預防接種的醫師檢查;這些醫師會比較清楚孩童的整個身、心發展狀況。
其次,家長更要考慮「寶寶安全」問題,若小寶寶突然出現呼吸喘或發黑等緊急事件,家長應以孩子的安全為顧慮,先找就近的醫療院所處理,必要時再轉診治療。

留意寶貝的身心發展
陳 珮臻護理師表示:「有些許早產兒會有發展上的問題,因此,家長們一定要留意寶貝的發展狀況,多與孩童互動並給予必要的刺激,此外,在照護上盡量不要假他人 之手,以免錯失寶貝的發展時機。」若對早產兒照護上有疑慮,不妨多多利用“早產兒諮詢專線”將有專人為你做詳盡的解答。

QA
Q:早產兒該如何選擇醫師?
A:早產兒的醫師選擇,應以「新生兒專科醫師」為優先考量,並不適合選擇耳鼻喉科及內兒科等醫師(診所)。主要是因為耳鼻喉科方面的病人其呼吸道的疾病較多,容易引發感染等問題,而內、兒科方面多半還是以內科為主,因此也比較不適合早產兒。

Q:早產兒追蹤門診?
A: 「早產兒追蹤門診」是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提供,追蹤條件是在全國21所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婦幼醫院、國泰總院、永和耕薪醫院、新光 醫院、台北榮總、台北長庚、三軍總醫院、台北馬偕醫院、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山醫院、台中榮總、成大醫院、新樓醫院、奇美醫院、台南市立醫院、郭綜合 醫院、衛生署台南醫院、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醫院、高醫附設中和醫院等),出生的早產兒或是在出生後7天內轉診的早產兒,對於出生體重在1,500公克以下 (含1,500公克)的早產兒,提供「早產兒門診追蹤」,其追蹤時機分別為矯正年齡6個月、矯正年齡12個月、矯正年齡18個月、矯正年齡24個月各做一 次心智評估,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早產兒諮詢專線
諮詢電話:02-2543-3535轉2359
服務時間:週一、三、四、五、六上午8:00至12:00,下午13:30至17:00
附註:若無人接聽時,可於留言機內留言。

~原文刊載於200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月子“15個食補小秘訣”



1、豬肝適合在早上、中午食用。


2、雞蛋蛋黃中的鐵質對貧血的產婦有療效。


3、蓮藕排骨湯可治療坐月子期間的貧血症狀,蓮藕具有緩和神經緊張的作用。


4、乾貝有穩定情緒作用,可治療產後憂鬱症。


5、紅蘿蔔含豐富的維他命abc,是產婦的最佳菜肴。


6、豬腰有強化腎臟、促進體內新代謝、恢復子宮機能、治療腰酸背痛等功效。


7、芝麻含鈣高,多吃可預防產鈣質之流失及便秘。


8、豬蹄能補血通乳,可治療產後缺乳症。


9、花生能養血止血,可治療貧血出血症,其有滋養作用。


10、西芹纖維質高,多吃可預防產婦便秘。


11、糯米性味甘平,補中益氣,而紅?油飯是一道產婦高貴補品。


12、黑豆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及維他命abc,對腳氣浮腫、腹部和肌肉鬆弛者也有改善功效。


13、海參是零膽固醇的食品,蛋白質高,適合產後虛弱、消瘦乏力、腎虛水腫及黃疸者食用。


14、豬心有強化心臟的功能。


15、吻魚含鈣豐富,適合產婦食用。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 早產兒基金會

【文章出處】www.pbf.org.tw


您家的小寶寶睡覺是採仰睡、趴睡或側睡呢?睡覺的姿勢除了會影響寶寶的頭型及熟睡程度之外,是否也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或睡眠品質呢?有的睡姿,特別是趴睡,據說容易造 成新生兒猝死,這麼可怕的事是不是真的呢?到底那一種睡姿對寶寶最好呢?底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主題吧!


不同的睡姿影響頭臉發育


俗話說:「囝仔一瞑大一吋」,在合宜的營養供應及安穩適度的睡眠當中,小寶寶就這麼不知不覺 地長大了。而在一整天當中有一半以上時間在睡覺的小嬰兒,該採什麼睡姿最好,是許多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


隨著種族、文化及地理因素的不同,大家對小寶寶睡姿的偏好各有不同,大體而言,西方國家的家長大都喜歡讓寶寶俯睡,而東方國家則較常採用仰睡。


近幾年來,不少年輕的父母喜歡讓寶寶趴著睡覺,希望寶寶長大後臉型能顯得較窄而瘦長,接近歐美人種的突出臉孔。事實上從臨床醫學的觀察所得,也發現 這樣做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小寶寶的頭骨骨縫尚未關閉定型之前,不同的睡姿的確會影響孩子未來顏面和頭顱的生長情況。


趴睡的好處


若在嬰幼兒期採俯睡方式,日後頭部的前後徑會較大,左右徑則較小,而呈現類似西方人的臉龐;相反的,仰睡的寶寶則頭型大都成了扁頭寬臉的樣子,甚至 有的時候變成所謂的「肉餅臉」。


姑且不論睡姿對外觀的影響,一般而言,趴著睡覺的嬰兒較能熟睡,不易驚醒,對於睡不安穩、容易哭鬧的早產兒而言,此舉更是效用無窮。在住院的過程當 中,醫護人員常會讓這些保溫箱中小小孩兒趴睡,這樣可以睡得比較安穩、香甜,長得也比較快一些,也較能促進小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病情特殊的嬰 兒,例如有胃食道逆流(容易吐奶)、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斜頸等情況寶寶,都可以嘗試採用俯睡的睡姿,對 病情的改善有相當大的助益。


嬰兒猝死以趴睡者較多


經過前述的分析,趴睡的好處似乎多於仰睡,其實並不盡然。以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為例,歐美、澳洲等地區之前幾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白種人的發生率是 黃種人的三~四倍,而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包括了睡姿;趴睡者致死率遠高於仰睡者。因此最近幾年,歐美地區的專業逐漸趨向鼓勵家長讓小寶寶仰睡會側睡。


究其原因,出生後兩、三個月內的小寶寶的肌肉力量不大,張力與協調能力亦不足,當讓其趴睡的時候,若頭部周圍有柔軟的物體如棉被、枕頭、填充玩具或 厚軟的床墊等,遮住或擠壓其鼻孔時,大多沒有能力抬高頭頸部以轉個方向來換氣。於是就有可能因而窒息死亡。


所以讓寶寶以俯姿睡覺時,千萬不可以用過軟、過厚的床墊,而且在其四周也絕不可以放置任何毛巾或玩具,更不能讓寶寶用甜甜圈樣的枕頭(原本是給仰睡的寶寶用的)來趴睡,以 免發生意外。另外有些新生兒或早產兒,於趴睡時會使體表散熱量減少,再加上本身體溫調節功能尚不成熟,容易造成 體溫上升而出現呼吸暫停現象。這些都是不適合趴睡的情況。因特殊原因選擇趴睡時,家長最好能密切注意小寶寶的狀況,在醫療院所當中也應使用心跳呼吸監測器 較有保障。


仰睡的優點


仰睡的優點是小寶寶的臉部朝上,口鼻可以直接接觸空氣,不虞異物遮閉呼吸道 而影響正常呼吸,家長因可隨時觀察到寶寶的臉,因此當寶保有任何異狀,如口、鼻處有過多的分泌物、嘔吐物或臉色不對勁時,都可以很快發覺並立刻處理,而且 寶寶的四肢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運動,對生長發育較有幫助。


仰睡的缺點


當然仰睡也不全然沒有缺點。仰睡姿勢是將人體較脆弱的一面,即胸腹部和外生殖器暴露出來,在心理上較無安全感,因此不易熟睡。有些容易溢奶或嘔吐的 寶寶,在仰睡時嘔吐物可能回嗆而阻塞呼吸道,甚至吸入肺部而發生危險。


另外仰睡時呼吸會比較困難,且易產生雜音,乃因重力的關係,舌頭會往後掉,喉頭部位的軟骨蓋(會厭軟骨)也不易在吸器時完全開啟,卡在後咽部的結 果,會妨礙呼吸氣流的順暢,對於原本呼吸就不太順利的早產兒、阻塞性肺疾病或有喉頭軟化症的寶寶而言,若採仰睡就會更加不利,此時,俯睡便成了不得不的選 擇了。


比較之後的選擇為側睡


這麼說來,側睡似乎可以成為折衷的第三種選擇。側睡確實有不少的優點:


(一)側睡可以減少寶寶嘔吐的吸嗆,口腔內的穢物可藉由側向、較低的嘴角流出,而不致滯留在氣管開口部位。


(二)側睡可以減少睡覺時的呼吸不順暢及打鼾聲,因側睡時咽喉處的軟組織集會厭軟骨不致陷入氣管開口,而且痰液和口水也較不會瀦留在喉頭,所以呼吸 會較為通暢。


(三)右側臥可以避免嘔吐或習慣性吐奶,乃因胃的末端出口與十二指腸的位置都在腹部的右邊,所以右側躺可以促進胃 的內容物順利排入小腸,如此可以大為減少胃中食物吐出的可能性。不過側睡姿勢不易保持很久,如果寶寶翻身成了左側臥或寶寶只習慣於左側躺,反倒易於造成食 物倒流而吐奶。


沒有一種睡姿是零缺點的


儘管睡姿對嬰幼兒的影響頗大,但是由前述得討論可知,沒有任何一種睡姿是完全零缺點的。因此該讓寶寶採取那種姿勢來睡覺最好,其實端視的喜好及保寶 的習慣或特殊需求來決定,再加上父母的細心觀察,並給寶寶準備適當的睡眠空間,避免一些可以預防的事故,若有疑問則應諮詢醫護專業人員,以做適當的選擇與 處置,如此寶寶便可睡得飽飽,長得壯壯!


(資料提供: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林炫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巧治寶寶吐奶的4個竅門


 


 


巧 治寶寶吐奶的4個竅門


  吐奶是胃中食物被強而有力地排空,量比較多;溢奶是指食道或胃之內容 物,不由自主地被逆流到口腔外,可能只是小寶寶打了一個嗝,導致少量奶液從嘴角溢出而已。一般來說,輕微吐奶和溢奶,並沒有太大區別,也不用採取特別的治 療方式。有時小寶寶感冒、生病,吐奶情況可能會比平時嚴重一點。不過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種情況將會明顯改善。


  如果寶寶出現了嚴重的噴射性吐奶,有時奶液還會從鼻孔裏流出來,就要儘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了。


  寶寶為什麼吐奶


  吐奶與寶寶的消化道、生理特點和餵養方法不當有關。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 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蠕動比較慢,故食物容易淤積。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準位。胃容量小,存放食物少。由於這幾種因素 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寶寶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


  餵養不當的原因有:


  1.餵奶前寶寶哭鬧或吃奶過急,極易 吸入空氣,當空氣由胃內溢出時,將奶帶出而嘔吐;


  2.嬰兒吸吮過久(正常一次哺乳是1015分鐘)或吸吮無奶,以至吸食過多的空氣;


  3.人工餵養的新生兒,由於奶嘴孔過 大以致奶汁流入太急,或孔過小吸食時間過長,以致吸入過多空氣(奶嘴孔的大小以倒置奶瓶時奶慢慢滴出為宜,每瓶奶的餵食時間以不超過1015分為原則);


  4.配方奶太燙或太冷;


  5.配方奶稀釋過分或奶粉品牌經常更 換;


  6.餵奶後就將新生兒放平或過多翻動 新生兒等。


  不正確的斷乳法也是嘔吐原因之一


  通常嬰兒45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到完全不吃母乳為止需要幾個月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一種新食物的給予,應由稀到稠,由淡到 濃,由少到多,使寶寶逐步適應。否則,寶寶也會因強行餵食或不易接受新食物而嘔吐。


 


改善寶寶吐奶的方法


  1.拍嗝


  寶寶喝完奶後,由於胃裏下部是奶,上部是空氣,會造成胃部壓力,出現溢奶、吐奶現象。因此, 應及時幫寶寶拍打嗝,讓氣體排出來。只要減小了胃裏的壓力,自然就能減輕吐奶、溢奶情況。


  2.體位療法


  如果拍嗝有困難,那麼就將寶寶直立抱起,讓他趴在你的肩上至少30分鐘,然後將枕頭墊高,讓寶寶右側躺下,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加胃部排空速度。


  3.飲食療法


  增加餵奶次數,減少每次的餵奶量,做到少量多餐。餵奶後適當多抱一會兒寶寶,不要急於將他平 放在嬰兒床上,這樣有助於減輕返流。不過,調得太稠的奶容易造成腸胃阻塞或腹瀉哦。


  4.藥物治療


  如果吐奶、溢奶嚴重,請醫生開一些刺激腸胃蠕動的藥物來改善。不過,藥物治療是放在最後考慮 的。


  小貼士


  當寶寶吐奶,並伴有發燒、咳嗽,或腹瀉、腹痛時,應考慮寶寶患感染性疾病。


  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有:感冒、肺炎、腸炎等疾病。感冒時,由於咳嗽的緣故,寶寶也常常出現嘔吐 症狀。此時餵食應特別小心,因為感冒咳嗽會使呼吸頻率加快,導致吐奶、溢奶,所以要注意呼吸和餵奶吞咽時的協調,儘量少量多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強嬰兒免疫力的幾個方法


半歲前的寶寶:初 生牛犢不怕虎,從媽媽那裏獲得了天生的免疫力,所以媽媽不用過多擔心。


半歲—1歲半:寶寶天生的免疫力正逐漸耗盡;


1歲半兩歲:此時的寶寶又重新獲得免疫力,但成長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


3歲寶寶:所獲得的抵抗細菌、病毒的免疫力達到成人的90%。寶寶半歲到3歲 是免疫力最脆弱的階段,此階段,要強化寶寶的免疫力。


                          秘訣之一:睡好


理由:科學研究表明,寶寶在熟睡時的生長速度是清醒時的3倍, 而晚上10點到淩晨2點是寶寶生長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期!


寶寶睡好覺5要素:


1媽媽的心跳:對於寶寶們來說,最好聽的音樂便是媽媽的心跳聲了,媽媽可以像餵奶那樣把寶寶抱在懷裏,也可以躺下讓寶寶趴在自己的胸口上, 寶寶聽著媽媽的心跳聲,很快就能入睡了。


2古典的音樂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能區分晝夜,因此睡覺容易黑白顛倒。這個時候可選些舒緩的古典音樂給寶寶聽,讓寶 寶一聽就知道,啊,黑夜來臨了!


3適宜的室溫:寶寶睡覺時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不會讓寶寶著涼。秋冬天還要注意防乾燥,可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掛些濕毛巾、濕衣服等來保持室內的濕 度。


4安靜的環境:有些寶寶特敏感,一些輕微的動靜就能把他們吵 醒,因此寶寶睡覺時要拉上窗簾使室內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要開洗衣機或其他家電,以免噪音吵醒寶寶。


5媽媽的撫慰:如果寶寶沒有睡意,鬧得厲害,媽媽可以把寶寶 抱在懷中,輕輕地拍打寶寶的後背,寶寶會逐漸安靜下來並很快進入夢鄉。一句話建議:寶寶睡眠姿勢以右側臥最佳。




                            秘訣之二:吃好


理由:民以食為天嘛, 寶寶也不例外,飲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寶寶的健康,吃得好身體才會好!當然,吃得好並非一味地攝取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而是指讓寶寶均衡地 攝取各種營養成分。


讓寶寶吃好的5原則


肥膩的肉食或加工食品少吃。 


碳酸飲料、甜食和油炸食品少吃。 


漢堡等速食讓寶寶少吃。 


鹽、醬油等調味料少吃。 


勿讓寶寶囫圇吞棗。 


一句話建議:媽媽親手做的飯菜保留的營養成分更高




                          秘訣之三:勤動


理由:生命在於運動,雖說人的體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但 同時也受後天的影響。那些天生免疫力較差的寶寶,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鍛煉身體,也會健康成長。


                            最佳運動推薦


觸體操:媽媽給嬰兒進行全身撫觸。做胸部撫觸是從中線做到對側,四肢撫觸則從上臂慢慢向下撫觸,腳部撫觸則應從 腳心到腳跟,腳趾也要揉到,手指也一樣。


背部撫觸時,則要注意到將寶寶的手臂放到身體兩側,頭向側 放,以免發生窒息,從上到下進行撫觸,可以用手掌向外輕輕揉寶寶的小屁屁,對於那些已能坐一會, 走一走的幼兒,則可在媽媽的幫助下做做徒手體操。


游泳:游泳不僅能提高寶寶的心肺功能,還會使寶寶全身的肌肉 都得以鍛煉。4—5歲的寶寶可以開始學習游泳。


一句話建議:寶寶疲倦時應立刻停止運動


                            秘訣之四:零壓力


理由:寶寶從媽媽肚子裏來到人間,外界的刺激會使寶寶感到有 壓力,尤其對那些過於敏感的寶寶,他們感受的壓力會更大。當感到壓力過於強烈時,寶寶就會有痛感,免疫力也會下降,尤其是經常感冒或積食的寶寶。


                            三不政策


不要頻繁更換保姆:頻頻更換保姆會對敏感的寶寶造成壓力。 


不要相互比較:在教育寶寶改正錯誤時,不要拿他與其他寶寶進 行對比。這種做法會使寶寶喪失自信,變得頹廢不振。 


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吵架:當看到與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發生戰爭時,寶寶受到的衝擊遠遠大於父母。


如果家庭氣氛不 和諧,就不要妄想把寶寶培養得明朗、健康;相反,如果爸爸媽媽互敬互愛,寶寶就會從中體會到愛。 


                              四個關鍵字


寶寶只有感受到愛時才會獲得心裏上的安定,才不會覺得有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經常抱一抱他,經常貼貼他的臉, 撫觸對寶寶來說是最好的愛的表現方法。 


:在稱讚中長大的寶寶會充滿自信,善於迎接各種挑戰,積極向上。因此,即使寶寶失敗了,也要鼓勵他繼續努力。 


:只在家中玩耍的寶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壓力,因此,要多讓 寶寶到戶外活動,那些玩起來很投入,甚至大汗淋漓的寶寶往往在做其他事時也會注意力很集中。 


壓力過大會讓寶寶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所以應讓寶寶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鹽、糖以及加工食品。 


一句話建議:讓愛化解壓力




                             給免疫力差的寶寶來碗藥粥


寶寶脾虛——山藥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邊煮邊加入山藥面攪勻,煮5分鐘即可。寶寶鬧覺:牛奶粥做法: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把牛奶倒入鍋中, 5分鐘,加紅糖即可。


寶寶體虛——胡蘿蔔粥做法:把胡蘿蔔擦碎或用刀剁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火,加入碎胡蘿蔔,再煮5分鐘。


預防感冒——核桃粥做法:把核桃搗碎,用水把糯米面調勻倒入鍋中,點 火,把核桃粉倒入鍋中,煮5分鐘即可。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厭奶狀況及原因


 
◆特殊生理時期-厭奶期
寶寶 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成長,嬰兒的生 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副 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林炫沛醫師進一步指 出,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 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需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慾仍然不振, 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原則
至 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馬偕醫院營養師謝玉琇提供以下幾項要領供父母參考:

了解 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導致他無法專 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幾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不宜 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會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 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如:胡蘿蔔、瘦肉、青菜、 蛋黃……等都是副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 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乾、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 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 奶嘴的設計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 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寶寶的特殊厭奶狀況


  只要小寶寶的精神好,而且會玩、會笑、並且體重也穩定的增加,就算是小寶寶有短 暫的厭奶現象,也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若有下面情況的厭奶情形,就需要注意了。例如:發燒、呼吸伴有喘嗚聲、嘔吐、拉肚子,此時就要注意到小寶寶是否有扁桃 腺發炎、氣管發炎、腸炎等的病病,應儘快帶小寶寶就醫診治。

  所以父母親要添加適合寶寶月齡的副食品。如果父母準備妥當,讓小寶寶逐漸習慣,就可以保持小寶寶的健康與營養,以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開始有厭奶的情況發生該怎麼辦?


寶寶開始有厭奶的情況發生該怎麼辦?
採訪/高木蘭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Q1寶寶開始有厭奶的情況發生該怎麼辦?


A:一般而言,寶寶在3~4個月大左右,是第一個厭奶高峰期,有明顯的厭奶症狀。針對這個問題,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方旭彬提出以下建議:
(1) 不要強迫餵奶:只要孩子的生長指數正常,就不要強迫他喝下全部的奶。

(2) 不要強迫孩子每餐喝相同的奶量:若孩子每天的食量已經足夠,就不要執著每餐應餵食的量,如:一天應喝的奶量900c.c,若寶寶一餐食慾不好只喝 90c.c,下一餐食慾好則喝下120c.c,只要總奶量足夠即可。

(3) 以副食品取代:若寶寶已經達到可吃副食品的年齡(4-6個月),可以添加副食品,增加寶寶的食慾。

(4) 藥物治療:若寶寶有嚴重厭食的情況,可以給醫生檢查後開給藥物來促進食慾。
基本上,越小的寶寶發生厭奶的狀況越要小心,因為小寶寶的營養來源完全 來自母乳或配方奶,若0-3個月的小寶寶發生嚴重厭奶,可能導致脫水,進一步會造成身體營養不良,進一步併發休克、腎衰竭,必須積極治療。


此外,學步期(又稱離乳期)是第二個厭奶高峰期,主要的發生原因及建議如下:
(1) 副食品添加未得當:過了1歲之後,寶寶的主食是固體食物,但是有些寶寶可能太晚添加副食品,咀嚼能力未有效訓練,所以仍以配方奶為主食。最好按照副食品建 議添加的時間,慢慢幫寶寶添加,並且逐漸減少配方奶的量。

(2) 飲食均衡:學步期後的寶寶,需要從不同食物中獲取養分,配方奶只能當作副食品,因為各類食物中所擁有的豐富養分是不可取代的。

(3) 寶寶對外界好奇:寶寶的好奇心重,還未建立餐桌習慣,父母可以買一套寶寶的專屬卡通餐具,轉移寶寶注意力,鼓勵寶寶用自己的餐具用餐。

(4) 彈性改變用餐時間:寶寶若暫時無用餐的想法,就不要強迫孩子,可以改變作息,先和寶寶玩耍,等活動一陣子後,寶寶累了、餓了,就會食慾大增。

(5) 下降目標:若寶寶沒有用餐意願,建議可在用餐期間,下降食用量,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配合寶寶的需求。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引用自優生網站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消除寶寶脹氣


如何消除寶寶脹氣


 


寶寶脹氣除了可能出現肚子鼓脹的情形外,另外食慾不振、嘔吐、排便不順等症狀也會讓寶寶感到不適。但寶寶脹氣卻又時常會發生,讓媽咪既心疼又緊張,究竟寶寶脹氣是如何產生?該如何居家照護?又該如何避免呢?希望經由專業人員的講解後,能夠讓媽咪在面對寶寶脹氣時能照顧的更加得心應手,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為什麼會脹氣?


寶寶脹氣容易發生在剛出生~1.5歲之間,主要是因為嬰幼兒的消化道器官構造與生理功能皆尚未發育完全,另外如一些餵奶技巧不佳或寶寶的活動力不夠也是原因之一。


  寶寶脹氣的原因基本上可分為5點:


1.寶寶腹壁飢還很柔軟且彈性佳,因此在腹部肌肉尚未發育成熟時,剛吃進去的食物就將寶寶的肚子往前撐的又圓又大且軟軟的。


2.寶寶主食是奶水及奶製品,有些寶寶可能會對乳糖有不耐的情形,而導致腸胃因過度產生氣體而腹脹。


3.因為父母親必須上班或生活步調、習慣的關係,從以前至今養成了許多「自助餐寶寶」,寶寶只要感到餓就直接用奶瓶瓶餵,但是奶瓶的洞口很容易就讓寶寶在吸吮的過程也喝進空氣,或者喝奶時,奶瓶的洞口太大或太小都容易造成脹氣現象。


4.哭也可能會造成脹氣現象。寶寶在哭的時候很容易吃進大量的空氣,因此越哭,肚子就越大;脹氣情形越嚴重,寶寶就越不舒服,不舒服就繼續哭,如此惡性循環使得脹氣情形益發嚴重。


5.便秘。若糞便在腸胃道太久就會產氣,而造成脹氣的現象。有些產氣嚴重的情形,寶寶甚至會出現嘔吐或食慾不振等狀況。


 


臺安醫院劉文琪督導表示,原則上喝母乳的寶寶會較瓶餵的寶寶不易出現脹氣現象,因為喝母乳的時候寶寶會翻身、移動,能夠促進消化及腸胃蠕動,也能幫助寶寶排氣。如果不是因為上述原因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如腸胃炎、細菌感染,都有可能會造成寶寶脹氣。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部 陳培濤 醫師並補充表示,尤其早產的寶寶較容易有脹氣的情形,主要是因為其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好,因此早產寶寶的腹部比一般寶寶的肚子大一些,不論是早產或足月兒這種情況通常能在5歲之後自行改善。


觀察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


 


可愛的寶寶肚子總是圓滾滾的,該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有脹氣現象呢?對此,劉文琪督導表示,如果寶寶活動力、排泄、飲食皆正常,肚子摸起來雖然大大的卻很柔軟,表示這是正常的。反之,若寶寶活動力低下、哭鬧不安的厲害、食慾不振、排泄異常甚至出現嘔吐情形,且觸摸寶寶肚子後感覺硬邦邦的,輕敲肚子後發現出現咚咚的鼓音,則表示寶寶已經有了脹氣現象。


寶寶一但有脹氣情形就會感到不適,可能會因不適而哭鬧,若媽咪發現寶寶肚子硬邦邦且哭鬧持續15~30分鐘以上,建議應該立即送醫,很可能是便便造成上腸胃道或下腸胃道堵塞,而導致脹氣。


 


小叮嚀


輕敲和觸摸寶寶肚子的小撇步,在幫寶寶測試肚子是否出現鼓音時,並非直接以手指或手心直接拍打寶寶的腹部,而應將一手微微攏起(呈空心狀),放在寶寶肚子上,並以另外一手的中指指尖輕敲攏起的手背頂端,若寶寶肚子發出咚咚聲響則表示寶寶有脹氣現象。


脹氣是一種症狀表現,有許多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脹氣的現象,因此若懷疑寶寶脹氣,且發現寶寶的聲音經過輕敲之後出現含有空氣的咚咚聲或摸起來軟軟鬆鬆時,則表示為脹氣;若聲音聽起來是很實在且濁的聲音或觸摸時呈現硬硬緊緊的感覺時,則可能為嚴重的腹脹,媽咪若無法分辨則應請專業醫師替您辨別。


  餵食器具要確認絕對乾淨才能給寶寶使用喔!劉文琪督導指出,已經能夠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能會因為食物不潔,或是內含幽門桿菌、大腸桿菌,一旦吃進肚裡可能就會引發腸胃炎,若寶寶沒辦法上大號,則會因為糞便在腸道中存在太久而產氣,進一步出現脹氣現象,此時就必須給抗生素以予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或脹氣若發生在新生兒或年紀較小的寶寶身上的話,通常都是因為餵食寶寶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或是消毒用品本身就不乾淨。別以為消毒用品不須經過消毒就會有抗菌功效,建議寶寶使用的消毒鍋至少應每週仔細清洗一次,別讓消毒用品裡頭隱藏著水漬、汙垢,反而變成培養細菌的大瘟床!


  陳培濤 醫師並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發炎之外,其它如全身性的細菌感染如肺部發炎、敗血症以及嚴重泌尿道感染的小朋友,都可能會以腹脹來表現,因此腹脹並非就是腸胃道的問題,其潛在的病因其實非常多,尤其是抵抗力差的寶寶更應注意細菌感染的可能。一般細菌感染寶寶通常會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可提供媽咪作為居家觀察寶寶為單純脹氣還是與感染(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脹氣有關。


 


寶寶脹氣的治療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會出現脹氣現象可以從物理性或疾病因素2方面探討。會引起寶寶脹氣的疾病因素有很多,首先要檢查的是寶寶的腹部是否有腫塊、肝脾腫大情形、腸胃發炎或腸阻塞等問題。醫師會根據寶寶身體評估的結果,再佐以如血液、電解質、尿液、腹部超音波或照X光等等檢查來評估造成寶寶脹氣的原因,然後再給予妥善的治療。如果是因為便秘使得寶寶脹氣,則會先幫寶寶做灌腸的動作;若為細菌感染引起的脹氣,則會對症下藥,例如給一些消化劑用藥、排氣藥物或抗生素等等。


 


寶寶須送醫治療的狀況:


1.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不止。


2.觸摸寶寶肚子時發現有硬塊。


3.寶寶伴隨著發燒、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等症狀。


居家照護脹氣寶寶


 


寶寶脹氣在嬰幼兒時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媽咪應該對此現象及症狀有所瞭解,才不會在遇到事情發生時一陣手忙腳亂。當寶寶有脹氣現象時,媽咪在家中可以做哪些動作,協助寶寶症狀減輕呢?劉文琪督導與陳培濤 醫師皆建議媽咪,媽咪可以讓寶寶躺右側臥的姿勢,或是抱起寶寶、轉動他的姿勢、牽著寶寶的手帶她稍微活動一下,也都能夠幫助排氣。另外,從解剖構造來看,寶寶的腹部順序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必須順時鐘的進行腹部按摩。


1.媽咪必須運用指腹,輕輕地替寶寶進行順時鐘的「環形按摩」。


2.若在按摩過程中感覺到腹部較硬的地方,應請專業醫師判斷是糞便或是腫塊,不可強行揉壓或推擠該處,避免寶寶受傷。


3.環形按摩進行1015次即可。


  陳培濤 醫師並指出,媽咪應先以安撫寶寶為主,建議可用溫熱(約38℃ ~42℃ )的毛巾熱敷寶寶的腹部。若媽咪在執行按摩的過程無法改善寶寶脹氣或仍哭鬧不安的時候,則建議媽咪應趕緊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詳細診斷脹氣、哭鬧的原因。大部份的寶寶若只是單純腹脹的話,一般只會偶爾的哭鬧、打嗝而不會持續哭鬧,因此當寶寶的情緒無法被安撫下來時,很有可能是因為嚴重的因素導致寶寶的不適與腹脹!


 


以前長輩會建議如果寶寶有脹氣、腹痛現象,都可以擦一些藥局即可購得的成藥來擦拭,但事實上這些成藥對寶寶都含有刺激性成份,同時也無法預料到寶寶擦了這些藥之後究竟是會好轉或是可能會引發什麼樣的症狀。因此希望家長在發現寶寶有不明原因的哭鬧,或是嚴重脹氣、便秘的問題,都應趕緊到醫院檢查、治療,避免使用成藥。


 


醫師小叮嚀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脹氣是頗常見的現象,多數的情況都是能在居家照護就能獲得改善,因此媽咪可到院索取衛教單或是詢問專業護理人員,許多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能避免寶寶脹氣的發生。


譬如奶嘴。建議4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應使用洞口較小,空氣不易進入的圓形洞口的奶嘴;4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則建議使用十字口型奶嘴。另外還須觀察奶瓶洞口的大小與牛奶的滴數(建議一秒滴兩滴的速度),若不適中,就會造成寶寶脹氣。


 


避免寶寶脹氣7要訣


1.瓶餵的寶寶須注意餵食器具是否有清潔、消毒的相當徹底。


2.瓶餵的寶寶也應避免讓寶寶自己拿著喝,除了因為容易喝到空氣引起脹氣外,同時也很容易發生意外。


3.副食品的選擇應漸進式的給予且謹慎選擇食物內容。


4.當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應讓寶寶充分撤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5.6個月以後的寶寶,應給予充足的水分。


6.讓寶寶養成適度適量的遊戲、活動,幫助腸胃蠕動與消化循環系統更順暢。


7.減少攝取產氣類的食物,如豆類、奶類。1歲以下主食仍是牛奶的寶寶,則建議將奶粉比例減半,或是選用防脹氣的奶粉。


 


結論


寶寶脹氣其實相當常見,媽咪不用太緊張喔,只要媽咪細心照顧且遵照專業醫師及護理人員給的建議,寶寶一定能夠很快地變恢復以往健康活潑的模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初生兒能不能喝白開水


初生兒能不能喝白開水~~


 1.理論上3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需要再給他額外的喝水。因奶內就含有水份,喝水後胃內有水會影響下餐的奶量,所以媽媽可視情況若真的要給寶寶喝水少量即可,以免胃內的水未完全排至腸內影響到寶寶的奶量或餵奶的時間。
另外,由於新生兒的吞嚥功能尚未健全,單純的白開水對他來說太稀,容易嗆到,所以也不適合單獨補充,通常給新生兒單獨喝水的目的是清潔口腔。


2.3個月開始單獨補水
新生兒的活動力不多,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寶寶長到3個月大以後,活動力、新陳代謝都增加,則可以開始另外給他喝水,至於喝水的最佳時機,建議在寶寶喝完奶後,在兩餐中間,如果是已經長牙的寶寶,還可以再喝水時清潔口腔的奶渣。


3.可以用滴管的方式
在寶寶喝完奶之後 滴幾滴水在他的口腔
你要讓滴管碰到他的嘴角 她就會有吸允反射
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清潔口腔


4.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安德斯指出,新生兒的腎臟發育尚未成熟,一旦喝太多水會造成鈉離子流失,進而影響腦部活動。早期水中毒的症狀包括痙攣、易怒、嗜睡、體溫過低、臉部浮腫等。當嬰兒出現水中毒現象或痙攣時,應立即就醫


安德斯表示:「雖然嬰兒也會有口渴的反應或想喝水的驅力。但讓他們多喝點母乳或配方奶粉即可。」她建議,不到六個月大的嬰兒應禁止喝水,父母也應避免讓嬰兒喝過度稀釋的配方奶或是含有電解質的兒童飲料。


5.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表示,從外電的報導來看,不到6個月大的嬰兒並非都要禁止喝水,補充少量水是可以被允許的,也不會造成水中毒,但站在醫學的觀點,「新生兒只要有喝奶水,補充其他的水根本是多餘的,何況還會增加嗆到的風險」。


----------------------------------------------------------------------------------------------------------------------------


寶寶喝不喝水    見仁見智    但不要喝多 ~~


喝完奶~再喝水是清潔口腔的奶渣~


餐與餐的喝水~  是安撫~ 但少量~~


有吃副食品之後~  一定要喝水   不要以葡萄糖水或飲料來代替水    免的小孩以後不愛喝水~~


喝水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     會使身體更健康      大孩子要多喝水~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樣食物不能和牛奶混吃


牛奶的營養價值高是大家公認的,常喝牛奶對健康大有裨益,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留點神,有些食物是不能和牛奶一起混吃的。


當然,好東西也不要亂喝,適當的搭配可以增強牛奶的吸收,而錯誤的搭配就可能會導致牛奶營養的損失,有的甚至會危急人的生命。下面列舉出五樣不宜與牛奶搭配的食物:



一、牛奶與橘子


喝牛奶前後1小時左右,不宜吃橘子。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一但與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會發生凝固,從而影響牛奶的消化與吸收,在這個時間段裡也不宜進食其他酸性水果。


二、牛奶與藥


藥其實根本不是食物,但因為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使用的正確與否卻關係到人的身體健康。有人喜歡用牛奶作為白開水的替代物來服藥,其實,牛 奶會明顯地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由於牛奶易在藥物表面形成一個覆蓋膜,使奶中的鈣、鎂等礦物質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非水溶性物質,從而影響藥效的釋 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藥前後1小時也不要喝牛奶。


三、牛奶與糖


牛奶中含有的賴氨酸在加熱條件下能與果糖反應,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賴氨酸,有害於人體。鮮牛奶在煮沸時不要加糖,煮好牛奶等稍涼些後再加糖不遲。


四、牛奶與果汁


牛奶中的蛋白質80%為酪蛋白,牛奶的酸鹼度在4.6以下時,大量的酪蛋白便會發生凝集、沉澱,難以消化吸收,嚴重者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或腹瀉。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飲料。


五、牛奶與巧克力


牛奶含有豐富蛋白質和鈣,而巧克力含有草酸,兩者同食會結合成不溶性草酸鈣,極大影響鈣的吸收。甚至出現頭髮乾枯、腹瀉、生長緩慢等現象。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儲存原則*╮


1. 母乳儲存注意事項:

(以下之母乳儲存資訊,僅適用於健康足月的寶寶。早產兒及病嬰通常有更嚴格的集奶方式跟儲存期限。)

◎ 集奶前先洗手,使用經過熱水消毒及乾燥過的儲奶容器。集乳時,不碰容器內側。建議可選擇主婦聯盟推薦的玻璃奶瓶儲存,可重覆清洗使用,環保又省錢。

◎ 對寶寶來說,新鮮的冷藏母奶比冷凍母奶好。如果是準備寶寶2天內的存糧,冷藏即可。

◎ 冷凍時,宜選用消毒過可重複使用的玻離或塑膠PP瓶,如果不確定寶寶大致的食量,可以在每個容器儲存約60-120CC的母乳,之後,視寶寶需要而調整,小容量解凍容易也不會因為吃不完而浪費。

◎ 在明顯的地方標上擠奶的年份、日期、時間。如果托兒場所也有其他的母奶寶寶時:記得把寶寶的名字也寫在標籤上。如果有服藥或吃特殊的食物也一併註記。

◎ 擠出之奶水,若一小時內不食用,隨之冰存。若48小時內不食用,則應冷凍處理。

◎ 已解凍又餵食後剩餘的母乳,不可再次冷藏、解凍,應當餐吃完。

◎ 同一天擠出的冷藏母奶,可以放在同一個瓶子儲存。

◎ 可以在已經冷凍的母奶上加新的奶水,但要先把新的奶水在冰箱冷藏放涼。同時冷凍母乳須多於新的母乳。

◎ 你的庫存母奶,已先進的先出為原則(舊的先用)。

◎ 儲放冰箱時,應儲存在冰箱深部,避免儲存在靠外面的冰箱門上,以維持溫度的穩定。

◎ 擠出的母乳會出現脂肪分離,看起來分成兩層,上層比較黃,下層比較清,這是正常現象。使用前輕微的搖晃,使脂肪混合均勻。

◎ 當你儲奶給住院中的寶寶時,優先選用消毒過且可密閉的硬容器,勿使用母乳袋,以減低奶水受感染的機率。

● 母乳的安全儲存時間:
剛擠出的奶水 冷藏室解凍但未加熱之奶水 在冰箱外,以溫水解凍之奶水
室溫(25℃) 初乳:12小時 4小時 當餐使用
成熟乳:4-6小時

冷藏室 一般冷藏室5天 24小時 4小時
0-4℃冷藏室8天

冷凍庫 單門式冰箱內之冷凍層:14天 不可再冷凍 不可再冷凍
冰箱上層,獨立冷凍室:3-4個月

-20℃專用冷凍庫 6-12個月 不可再冷凍 不可再冷凍

以上的時間資料,如果覺得不容易記住,目前母嬰親善醫院的衛教方式是指導新手媽媽記住
「三、三、三原則」,就是在室溫可放置三小時、冷藏室可放三天、獨立之冷凍室可放三個月。這是絕對安全的時間,媽媽們可以以此為儲存標準。

2. 母乳的加溫方法

◎ 冷藏的奶水可以直接置於室溫下,回溫,輕搖後使脂肪混合均勻即可使用。或置於放有溫水的容器中回溫(水溫低於60度),搖勻,水位不要超過奶瓶蓋或母奶袋封口,以避免污染奶水。

◎ 有些媽媽使用溫奶器溫奶,將溫度定在最低溫即可。

◎ 冷凍的奶水可於前一夜先將奶水由冷凍庫移至冷藏庫,解凍後,再隔水溫熱給寶寶吃。

◎ 不論冷藏或冷凍奶水均不能使用微波爐加熱,除了熱點不均勻的問題外,微波加熱也破壞了母奶內的活細胞和抗體,請避免使用。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嬰兒長牙許多疑問?



出牙晚不一定是鈣“出錯”

好多媽媽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寶寶10個月了還沒長牙,會不會是因為缺鈣所致。專家解釋:出牙晚不一定是缺鈣,與遺傳也有很大的關系

孩子出牙時間的早晚,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7個月便開始長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個月便開始長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個月左右才萌出,個別孩子要到1歲以后才長出第一顆乳牙,這種情況與嬰幼兒時期骨骼生長的快慢有關。

出牙有哪些癥狀:

出 牙晚說明孩子骨骼生長較緩慢,出牙早說明孩子骨骼生長較快,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只要不是由于缺鈣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一般來說是不會影響今后骨骼的生長發 育的。孩子的長高主要是靠長骨(四肢骨)的生長,長骨的生長主要是在骨干兩端的干骺端和骨骺間的軟骨組織中進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四肢長骨增長速度遠遠 較軀干增長迅速,到青春后期骨骼停止生長,孩子也就不會再長高了。孩子今后的身高,決定的因素在于遺傳、營養和適宜的運動,與出牙時間的早晚沒有直接的關 系。

有些父母一見孩子該出牙時沒長牙以為是缺鈣,就給孩子吃魚肝油和鈣片,這是不可取的。給孩子補鈣與否,主要是要根據孩子的身體實際 情況來決定,孩子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鈣,但要結合檢查及其所表現的癥狀進行綜合分析來決定。孩子缺鈣常表現為囟門閉合遲緩、頭發稀少、出汗多、愛哭鬧等, 此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一些鈣制劑和魚肝油滴劑,并注意輔食合理,對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一見孩子8個月或10個月還沒有出牙,父母就給孩子服用 大量的魚肝油和鈣片,就很容易引起維生素D過量甚至中毒,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是有害無益的。

警惕出牙“不良”反應

發熱:有些寶寶在牙齒剛萌出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只要體溫不超過38°C,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無需特殊處理,多給寶寶喝些開水就行了;如果體溫超過38.5°C,并伴有煩躁哭鬧、拒奶等現象,則應及時就診,請醫生檢查看是否合并其他感染。

腹瀉:有些寶寶出牙時會有腹瀉。當寶寶大便次數增多、但水分不多時,應暫時停止給寶寶添加其他輔食,以粥,細、爛面條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數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較多時,應及時就醫。

流涎(俗稱流口水):多為出牙期的暫時性表現,應為寶寶戴口水巾,及時擦干流出的口水。

常識:

煩躁:當出牙前的寶寶出現啼哭、煩躁不安等癥狀時,一般只要給以磨牙餅讓寶寶咬并轉移其注意力,通常會安靜下來。

需要注意的是,佝僂病、克汀病、營養不良等都可引起出牙延遲,牙質欠佳。如果寶寶超過12個月還未出牙,應到醫院查明原因,及早診治。

看看出牙規律

小 兒正常出牙順序是這樣的,先出下面的二對正中切牙,再出上面的正中切牙,然后是上面的緊貼中切齒的側切牙,而后是下面的側切牙。小兒到1歲時一般能出這八 顆乳牙。1歲之后,再出下面的一對第一乳磨牙,緊接著是上面的一對第一乳磨牙,而后出下面的側切牙與第一乳磨牙之間的尖牙,再出上面的尖牙,最后是下面的 一對第二乳磨牙和上面的一對第二乳磨牙,共20顆乳牙,全部出齊大約在2-2.5歲。

如果小兒出牙過晚或出牙順序顛倒,可能會是佝僂病的一種表現。嚴重感染或甲狀腺功能低下時也會出牙遲緩。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寶寶啼哭代表的7種語言







 















幫助媽咪了解寶寶的生理需求~ 寶寶啼哭代表的7種語言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楊文理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 李春銘
   國泰醫院產房護理師 吳秀

新手父母最困擾的事,不外乎就是想了解寶寶心裡的想法!寶寶不會說話,卻能利用不同的動作、哭聲,來告訴媽咪:「她想要做什麼?」。本篇就要告訴您,如何依據寶寶不同的哭聲和動作,來判斷寶寶肚子餓、想便便、想撒嬌、生氣、想睡覺、身體不舒服、想打嗝的情緒表現。

我家的寶寶超愛哭?研究:正常啦!
  根據國外文獻報告,約只有三成左右的嬰兒是較為安靜,不會有太多哭鬧,其他60~70%都是愛哭寶寶,尤其約有二成是超級愛哭寶寶~讓人緊張、不知所措。雖然不停地哄著、甚至抱著搖,也還是哭!

寶寶為什麼會哭?
   為什麼寶寶這麼愛哭呢?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李春銘表示,對還不懂得說話的寶寶而言,「哭」是與生俱來的原始溝通方式。寶寶以哭聲來表達各種情緒和需求,家長應該耐心且細心觀察,藉由熟悉不同的哭聲所傳達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訊息。

寶寶哭聲 透露7種情緒
情緒反應1:肚子餓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類似發出「聶」的聲音。
B 寶寶的嘴巴會出現嚅動的感覺,感覺在吸吮什麼東西似的。

情緒反應2:媽咪,我便便了!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類似發出「ㄟ」的聲音。
B 剛開始的哭聲很大,之後逐漸變小,全身躁動不安、扭來扭去,臉有點漲紅,表情有點像“正在用力”的樣子。


情緒反應3:想撒嬌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中伴隨著類似發出「啊」的聲音。
B 大人一接近、抱起寶寶時,寶寶就逐漸停止哭泣,露出笑容,如果大人一走遠,馬上又開始大哭。

情緒反應4:我正在生氣!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尖銳、臉部漲紅。
B 狂暴式的嚎啕大哭,可能還會出現握拳、蹬腿等肢體動作。


情緒反應5:媽咪,我想睡覺了…!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哭聲類似「ㄡ啊」的聲音。
B 寶寶的手會開始揉眼睛、身體也會扭來扭去。


情緒反應6:想打嗝
觀察要點:發出類似「黑」的聲音。


情緒反應7:身體不舒服
觀察要點
A 哭泣聲:哭泣聲中帶有類似「ㄟ」的聲音。
B 哭泣當中,身體還會伴隨著發抖的狀況。


為什麼寶寶一到晚上就大哭不已?
   楊文理醫師表示,初生嬰兒剛離開母體溫暖而舒適的子宮,要適應外界獨立的生活,常會有些暫時性的不適應感,因而容易在晚上啼哭,大部分的寶寶在長大一些後,夜晚啼哭的狀況便會逐漸改善。

  不過,寶寶啼哭,也是嬰幼兒正常運動之一,哭泣本身並不會對寶寶的健康造成任何後遺症或是不良影響,家長反而得注意寶寶哭泣的原因,是否因為身體不適而發出的警訊。

哭泣代表的紅色警戒!

   當寶寶哭鬧期間也出現了以下的症狀,可能代表寶寶身體不舒服,所發出的紅色警戒!這時候,還是建議您趕緊帶著寶寶讓醫師檢查吧!
1. 持續性的呻吟,長達數小時的呻吟和微弱的哭聲。
2. 尖銳刺耳的哭聲。
3. 出現綠色或黃色的嘔吐物時。
4. 排便習慣改變,譬如出現拉肚子或是大便中有血、便秘的時候。 5. 餵食中,寶寶不停地扭動身體表情出現扭曲,寶寶即使吃飽,還是繼續哭鬧。
6. 體溫異常,譬如體溫高於38℃或是低於36℃。
7. 寶寶的情緒出現持續性的焦躁不安。
8. 昏睡,譬如睡眠時間將近於平常的兩倍。
9. 囟門隆起。


結語
   因為寶寶的個性不同,各家安撫的手法也會各有妙招!畢竟想瞭解寶寶的語言,還是得下功夫好好研究一番呢!多點耐心和包容,您也可以聽懂寶寶的語言,讓寶寶更愛你哦!



(詳文請見2007年一月號嬰兒與母親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母亂餵成藥 4月男嬰險休克


更新日期:2011/01/05 15:01

小朋友發燒,不能亂吃藥,這是每個家長都知道的常識,不過桃園有名12年經驗的專業保母,竟讓4個月大的男嬰發燒時,隨便吃大人的止咳藥,發現沒退燒,又餵了其他小孩吃剩的退燒藥,過量的藥物,讓小男嬰全身抽搐,差點休克。


小孩發燒,家長第一反應一定是帶到醫院給醫生看,不過桃園一名領有丙級證照的 專業保母,在4個月大的小男嬰發燒時,竟讓小嬰兒服用成人感冒藥,最後男嬰抽搐、還差點休克,男嬰因此住院10天,醫院還尿液中採集到毒物反應,原來保母 在男嬰發燒第一時間先給他吃了止咳藥,發現沒退燒,竟又拿其他小孩吃剩的退燒藥,而止咳藥中的可待因跟其他藥物交互作用下,竟驗出嗎啡成分。


家長一度氣的提出告訴,不過雙方最後和解,但是檢察官認為保母有失專業,函請縣政府查處,但是保母證照不屬於借牌,依法無法撤照,縣府還要研擬有關罰則。


 


琴媽咪說 


家長把寶寶托育給保母帶,有證照專業的褓母應有用藥常識


寶寶生病應請家長帶去小兒科看醫師,而不能擅自隨便用藥


更不能將家中剩存的藥,餵給寶寶吃,劑量不同;病情不同;年齡不同;不是專業醫師-----真的真的不能擅自隨便用藥,危險性很大~~~~~


這則新聞有損保母形象,實為錯誤示範,.12年經驗的褓母,還是有照顧不周全,所有保母人員.應引為警戒在心




煮飯婆媽咪說


這真是保母界的不良示範呀!


無論是保母或家長們,都不能把 A寶的藥給B寶吃,更何況是大人的藥,我真不敢想像這會出啥亂子呀!這則新聞不僅提醒了大家對小寶貝的用藥問題應該更加慎重,也不要一人感冒看診,全家吃藥的壞習慣。


為什麼生病了要去看醫師,醫師必須先對寶寶不適的症狀做出診斷後才能開出處方,而且是按照每個寶寶的體重來開劑量的。我們不可以自己當醫師,認為感冒症狀都一樣藥一定一樣,就胡亂給小寶貝吃藥,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當 保母的,如果當孩子生病時您無法處理,請您一定要通知家長,要不就先送醫院就診,千萬別自己擅自做主張先行給藥,不僅會讓醫師誤判症狀,也讓病情也許就更 加惡化了,一般感冒和流感的初期症狀是很雷同的,如果是流感那病程在進展就很快了,所以保母們家長們都要特別小心,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牙齒清潔超簡單


嬰幼兒牙齒清潔超簡單

媽咪寶貝 2011年1月號 NO.127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真愛貝齒牙醫診所院長蔡忠翰醫師


相信許多人聽過國外的一句諺語:「一天一顆蘋果,遠離醫師」一點都不陌生。但是如果我說道:「一天來刷三次牙,讓您遠離牙醫師」。您是否也同意呢?本文將帶領家長們如何把關孩子的牙齒清潔,若是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好好培養他正確的口腔衛生觀念,日後絕對受益無窮!




 


聰明掌握333



陽 光、食物、空氣、水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其中食物的攝取一部分得仰賴人類牙齒咀嚼的功能,這會影響日後通往消化道的吸收狀況,所以牙齒在身體的構造 地位中,是很重要的一環。然而現代人如果牙齒壞了,總抱持著「再填補就好了」、或是「裝顆假牙就得了」的心態,不過在此之前,你也可以不必經歷一次又一次 的牙痛折磨,也不用花錢換上一顆又一顆不真實的假牙,關鍵在於從小要建立好孩幼童口腔清潔的觀念,相信日後孩子無論在牙齒的清潔或美觀上將會受益良多。


 


蛀牙是父母的責任?



相信許多爸媽都會希望「明眸皓齒」發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擁有一口潔白亮麗的「好」牙齒,對於咀嚼與外觀的表情都有一定的影響,甚至可以免去牙痛要人命的困擾!然而很不幸的是我國孩童的蛀牙率居高不下,很多幼童擁有的卻是滿口爛牙。報章媒體前陣子也報導:以5歲兒童為例,不論是家訪調查或是機構調查,平均每名兒童有5顆蛀牙。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調查顯示,我國12歲兒童恆牙齲蝕指數(DMFT index)為2.58顆,仍高於WHO 2010年時12歲兒童齲蝕指數小於2顆之口腔保健目標。不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甚至會影響到成人一輩子,因此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雖 然政府一再呼籲過多的含糖食物吃下肚後,若沒有立即做好清潔動作,容易引發牙齒被蛀蝕的後果,而當中最常發生就是許多爸媽以為孩子平常都有乖乖刷牙,怎麼 還是抵擋不過蛀牙的命運?可能是幼童的力氣不足以完全做好刷牙的動作,也有可能是刷不乾淨、姿勢錯誤、敷衍了事等,在這樣的習慣之下養成錯誤的觀念,難保 日後牙齒不會出現一口爛牙。


尤其許多疾病的發生也都會與牙齒相關,如何在嬰幼兒時期好好且正確的建立孩子口腔清潔的觀念,絕對是父母要嚴肅看待與從旁協助的工作。


 


嬰兒沒牙也要清潔



正常來說,嬰幼兒的牙齒在母體懷胎時,大部分的結構已經形成,等到小嬰兒6個多月時,便會開始長出第一顆牙齒,也就是我們知道的乳牙。一直到嬰幼兒在2歲到2歲半之間,完整乳牙20顆便會生長完整,且具有咀嚼的功能。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針對嬰兒口腔衛生的清潔指示中,建議可使用棉花棒或是紗布將嘴唇掀起擦拭牙齦即可。蔡忠翰醫師補充爸媽也可使用布質柔軟的小布巾輕輕清潔嬰幼兒的口腔,針對牙齦與口腔內壁黏膜做擦拭的動作,最好記得於每次哺乳或餵完奶水後清潔嬰幼兒口腔,或是讓嬰幼兒喝喝開水,維持口腔的乾淨。


 


認識奶瓶性齲齒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資料來源,一般俗稱的奶瓶性齲齒是1962Dr E Fass 最早提出關於嬰幼兒口中有廣泛性的齲齒的現象,並稱之為「奶瓶性口腔﹙Nursing Bottle Mouth﹚」。罹患「奶瓶性口腔」的嬰幼兒常有睡前以奶瓶喝奶,並且喝到睡著,以致於在前牙與嘴唇之間常積聚了未完全吞下的奶,久而久之,就造成前牙唇側齲蝕的現象發生。


 


 


中標:長牙後的口腔清潔



蔡忠翰醫師指出,嬰幼兒在六個月時期便開始逐漸長牙,這時候建議爸媽同樣以柔軟的小布巾輕輕擦拭孩子的口腔與牙齒,一直等到幼兒兩歲半後,他的20顆乳牙幾乎已長完整時,這時候孩子的手也比較有力氣握牙刷時,爸媽就可以慢慢教導孩子如何用牙刷做正確刷牙的動作。


另外,為防止「奶瓶性齲齒」的發生,蔡忠翰醫師提醒爸爸媽媽記得不要讓幼兒含著奶瓶入睡,這麼做無疑是將牙齒及整個口腔長時間浸泡在含糖的奶水中,奶乳一定要在小孩睡前餵哺完畢,並且進一步做好口腔清潔的動作,或是給小嬰兒喝喝開水,防止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蔡忠翰醫師表示,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小朋有良好的衛教習慣,爸媽可以用活潑的教導方式,一步一步表演與示範刷牙的過程。不過仍要注意的是,孩子在此時的力氣還不大,手拿牙刷的穩定度也還不夠,所以需要爸媽為孩子再做一次口腔清潔的過程。


中 國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在嬰兒的口腔保健上,一開始父母可採用「膝對膝」的方式幫寶寶做牙齒清潔,(若清潔者為母親時)父母親面對面對坐,將孩子抱 在身上,使孩子面向父親自己,孩子叉開雙腳置於父親的腰際,然後將孩子倒下,躺在父親及母親的大腿上,父親需握住孩子雙手,以防止孩子亂抓,這樣母親就可 以仔細的幫寶寶刷牙囉。


 


塗氟一次 永久保固?



氟應用在牙齒上的原理是將適量的氟化物與牙齒的琺瑯質接觸時,成為抗酸力強的氟化磷灰石,防止牙齒遭受到細菌的突襲,減低對牙齒的破壞,目前「氟」是公認可以有效預防齲齒的發生。


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制定「口腔健康法」,為降低兒童齲蝕率,補助5歲以下兒童每半年牙齒塗氟一次,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水漱口防齲計畫及餐後潔牙活動。


氟 的使用可以分為牙齒長出前與長出後,牙齒長出前需要食入氟錠的方式預防,國外多從飲用水中加氟的方式補充。臺灣自來水中的含氟量很低,多以牙醫師為幼童補 充氟錠,蔡忠翰醫師指出,因為不同廠牌的氟劑量也會跟著不同,也要依照不同年紀的小孩,投以不同劑量的氟物,所以一定要請教專業牙醫師的建議後再服用。


等到牙齒長出後,就可以利用氟化物塗抹在牙齒上,一般而言每半年請專業牙醫師塗氟一次,且每次塗氟後半小時內避免漱口與喝水吃東西。


氟 的使用上要小心劑量,以防止所謂的「氟中毒」。所以在使用氟化物或是含氟漱口水時,除了請教專業牙醫師外,也要記得參照劑量指示正確使用。蔡忠翰醫師叮嚀 在「預防勝於治療」的前提下,單靠塗氟,並不能完全有效預防,不管有沒有使用氟錠或是塗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要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飲食的習慣,並且記得 餐後清潔牙齒與口腔,防止食物殘渣殘留在口腔裡滋生壞菌,引起蛀蝕,相信也可保持一口好牙與口腔的潔淨。


 


工具選對 清潔口腔一把罩



許多爸媽也會考慮該如何為小朋友做刷牙工具的選擇,一般來說牙刷、牙膏與牙線都是清潔孩童口腔時會需要用到。


1.牙刷:一般來說刷頭選擇不宜太大,刷毛以軟質為佳,並以兩到三排刷毛的牙刷正好適合。每個人適合的牙刷都會有所不同,假若您不清楚該如何正確選擇,可請教牙醫師檢查口腔後決定採用哪一種牙刷。


2牙膏:許多小朋友不喜歡牙膏辣辣且刺激的味道,市面上針對兒童設計出琳瑯滿目的牙膏口味,醫師建議如果能夠吸引小朋友主動刷牙是可以選擇使用。


3牙線:蔡忠翰醫師說明牙線可使用在幼兒的牙齒上,不過因為幼兒較難受控制,常常會亂動,所以仍是建議定期刷牙、漱口防止蛀牙的發生比較合宜。


4電動牙刷:可以使用,但前提是電動牙刷的震動可能會讓孩童不喜歡,而且電動牙刷的大小要配合孩童口腔的大小。


5含氟漱口水:建議大一點的孩子使用,也要避免不小心吞食造成傷害。


 


牙齒為何不易保持清潔?


根據《婦幼口腔衛生》一書中說明人類牙齒因為排列、牙齒表面的平滑程度、唾液的黏稠度、口腔的細菌、裝戴部分假牙或牙齒矯正器、食物的性質、咀嚼作用和日常注意口腔衛生的程度,都會影響牙齒的清潔狀況。


 


鞏固牙齒 掌握正確刷牙



乳牙刷牙時,將刷毛前後來回刷動便可,記得要將每個牙齒面都兼顧到,包括外側、裡側都需要刷到。刷牙主要是清潔牙齒的唇面與舌面,尤其是牙齒靠近牙齦處及咬合面。


一般民眾熟知的「貝氏刷牙法」,其所有的動作均為「短距離水平運動」,不易迷失方向感、效率較高。刷上方的牙齒時,使刷毛和牙齒成45-60度角,牙刷作水平短距離的運動,左右來回將牙齒刷乾淨,最好要有「固定的順序」,才不會漏刷任何一顆牙齒,刷完上面的牙齒接著重覆的步驟刷下面。


刷牙時每次只刷兩顆牙,刷乾淨再換其他兩顆牙,牙齒與牙齦交接處也很重要,一定要刷到。另外建議家長使用牙菌斑顯示劑檢查孩子刷牙的結果,若是牙齒仍染色嚴重,就要重新清潔。


蔡忠翰醫師指出理想的情況為毎次用餐完畢後就應該要刷牙、清潔口腔,不過現實生活要測底執行仍有一定的困難度在,不過一旦養成隨身攜帶潔牙器具的好習慣,臺灣很多地方都有洗手間,不用在意他人眼光,當習慣成自然,維持一口好牙比較重要喔。


 


333刷牙法 幼童也適用



所謂333刷牙的原則,一般我們收到的訊息是每天刷牙3次、餐後3分鐘內要刷牙、每次刷牙3分鐘以上,蔡忠翰醫師補充所謂的餐後3分鐘後要刷牙,可以進階到餐後30分鐘內要刷牙。餐後30分鐘內刷牙是因為口腔的酸性值(PH值會降到5.5)在此時會達到最大值,蔡忠翰醫師進一步解釋為什麼現今有許多小孩或是成人因為常喝含糖飲料導致滿嘴蛀牙,原因在於三不五時來一口飲料,接著一整個半天下來,口腔內受到含糖物質的間斷性地灌入,難保不會對牙齒造成蛀蝕的後果。


蔡忠翰醫師不斷提醒與叮嚀做好幼童口腔的衛教觀念非常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某些卡通會利用動畫模擬刷牙的表演動作給幼兒觀看,藉此達到孩童模仿及灌輸良好的口腔清潔的衛生觀念。無論如何,良好的衛教絕對是杜絕細菌來惡意破壞牙齒的最佳必備武器。


儘管臺灣醫療衛生不斷進步,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原以為牙齒方面的疾病問題,應該也跟著有所改善,然而事與願違,隨著飲食的精緻化,儘管醫界費心倡導口腔衛生的保健觀念,但實際上也要民眾身體力行,落實把關好自身的口腔衛生。每個人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所以爸爸媽媽若能在孩子從小時就建立好口腔的保健與牙齒清潔的觀念,相信日後對孩子絕對有益無害喔!


 


蔡忠翰


學經歷:前臺北馬偕醫院牙科醫師


    臺灣口腔矯正醫學會專業諮詢醫師


    臺灣牙醫美容醫學會會員醫師


現任:真愛貝齒牙醫診所院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強兒童免疫力的省錢妙招



 


如 果上網搜尋「增強免疫力」這幾個關鍵字,您可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建議,比如說益生菌、維他命、人蔘、綠藻等等補品。這些補品通常不便宜,買起來經濟負擔又 大,究竟有沒有效果,家長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難道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一定要花大錢嗎?別擔心,這裡傳授各位幾個增強孩子免疫力的省錢妙招!


1.喝母乳


母乳裡富含各式各樣增進免疫力的因子,免費又方便,絕對是增進免疫力的最佳省錢妙招!


2.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絕對是最有效,也是最簡單讓某些特殊免疫抗體的方法。雖然自費疫苗價格不菲,但光是免費的疫苗,就已經足夠讓孩子得到很多的保護。流感疫苗通常在小學四年級之前都是免費的,家長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一定要帶孩子去接種。


3.吃糙米與全麥麵包


沒錢買益生菌?沒關係,我們多吃益生質,給我們自己腸道內的好菌天天吃補!坊間有販賣許多果寡糖等等人工的益生質補品,其實我們不需要花大錢也可以得到。糙米、全麥麵包,都是很好的天然益生質,天天吃,不需花大筆銀子買補品!


4.吃深綠色蔬果,還有魚


這幾年有關維生素D 的話題非常的夯,因為免疫學家發現維生素D不只可以強化鈣質,還可以提升免疫功能。不意外地其實維生素D在日常生活食物中俯拾即是,花椰菜、菠菜、紅蘿 蔔、各種深綠色或深黃色的蔬果裡都有。魚類也是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只要每天都吃一些,不但免疫力可以提升,還可以強化骨質。


5.天天出去曬太陽運動


吃了維生素D,也需要陽光來活化才有作用。我們的皮膚只要接受到陽光的照射,就會活化維生素D,這更是一毛錢都不用花的免疫增強法!每天都帶孩子出去曬曬太陽,保證少生病多健康!


6.不要太早讓孩子上學


小孩的免疫力還不足的時候,就把他放在病毒肆虐的團體當中,等於是把一隻綿羊丟在狼群裡讓他自生自滅。我建議至少三歲以後再讓孩子上學,如此一來就算是生病了,身體也比較有能力來對付這些病菌。


7.不要相信廣告的誇大效果


省 錢妙招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花錢買這些誇大效果的補品。通常這些補品都會走審查比較寬鬆的食品路線,然後將某些實驗室的研究誇大成對人體也有效果。這世界 上有非常多的物質都可以在實驗室裡增強免疫力,但是吃到人體裡就是行不通。尤其說到劑量,實驗室裡的細胞那麼小,人體細胞數目卻是這麼的龐大,也許這個物 質對人體有效的劑量是「一桶」,但是廠商賣你的卻是「一顆」,只是杯水車薪。


不需要花大錢,小孩增強免疫力其實是很簡單的。就從今天開始,帶孩子到陽光下走走吧!


 


(內容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一書)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長牙的居家護理


 

長牙是嬰兒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通常過程很順利,但有些嬰兒長牙時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如發燒、拉肚子、脫水現象、流口水、皮膚起疹及腸胃不適等。所以當嬰兒長第一顆牙的時候,父母親是既欣喜又擔憂。


寶寶長牙的居家護理


1. 多數的嬰兒在幼兒4個月-1歲間會萌發第一顆乳牙,但2-16個月開始長牙均是常見現象。


2. 早產兒的萌芽較晚。


3. 寶寶長牙時常伴隨不安、急躁、失去食慾或夜間哭鬧,通常會喜歡咬玩具,手指,口水特別多,甚至為清理喉嚨而咳嗽。


4. 長牙的局部區域,牙齦會腫脹,顏色較為藍紫色,這些症狀在長第一顆牙時最不舒服。


5. 減輕長牙帶來的不舒服,需常換圍兜,保持乾燥,避免皮膚起疹子,還要轉移其注意力。輕輕搖晃及擁抱他,或者拿固齒器讓他咬,都可以有效減輕不適的症狀。


6. 在長第一顆牙後就不可以使用固齒器,以防咬破後內部液體流出,應改用乾淨的冰毛巾之類的物品替代。


使用固齒器或咬東西,很可能讓牙床長歪,乳牙就歪齒很嚴重,不可不慎!


嬰兒牙床若有特別紅腫、局部發燙甚至化膿,則是感染徵兆,需及早就醫。



寶寶長牙的訊息:

一:口水成「災」
寶 寶長牙時期也正逢學習咀嚼動作的時候,唾腺也逐漸開始發育,在吞嚥動作不成熟的情況下會使分泌唾液的量大於吞下去的量,再加上寶寶長牙所造成組織腫脹的疼 痛感,會促使唾液分泌產生潤滑作用以降低牙痛不適感,因此這時期的寶寶常會有口水流不停的現象,家長便要注意勤加幫寶寶擦拭,也可以圍上圍兜,避免口水蔓 延周圍的皮膚造成濕疹的情形。口水流多時也要記得替寶寶補充適當的水分。


二:牙床疼痛導致情緒及食慾問題
當 牙齒要突破牙肉長出時,會因腫脹而感到疼痛,尤其在長第一顆牙時會最為明顯,因此寶寶容易哭鬧、睡眠中斷、情緒不安急躁、胃口降低,甚至抵抗力較弱而容易 遭受感染。爸比媽咪可以用紗布沾冰水,幫寶寶擦拭、按摩紅腫的牙肉,以減輕他的不適,或是利用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胃口不佳時則可以準備一些如布丁、優格 等較冰涼、容易入口的食物。不過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關懷,多安撫寶寶的情緒,溫暖的呵護會是最好的良方。


三:亂咬東西
許 多家長可能會發現長牙的寶寶突然變得很愛亂咬東西,拿在手上的東西經常往嘴裡送,為考量到衛生及安全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替寶寶準備固齒器或是相似功能的 玩具,也可以利用較硬的蔬果讓寶寶囓咬,但是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噎到的可能性,家長最好在一旁照護。而平常一些容易被寶寶誤食吞入的小東西,如鈕釦、堅果類 果仁、銅板、小珠子、螺絲釘等等,都要安置在抽屜、高處等寶寶不易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因哽到而窒息的情況發生。


 發燒,也是長牙惹的禍?!
其 實長牙和發燒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免疫力開始下降,一般來說會較容易感染,而長牙時期的寶寶因為磨牙緣故常會亂咬東西,如果接觸的 東西較不衛生便有可能因而感染生病,才會產生發燒或是腹瀉的現象。因此當寶寶出現發燒的情況應儘快就醫,而不是歸咎於長牙而忽略它。



寶寶長牙也會拉肚子?!
換 個角度來看,這個時期的幼兒因為好奇心強,喜歡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再加上副食品的嘗試和增加,使得寶寶容易發生腹瀉的情形,此外,也由於唾液腺的發達, 所以容易導致口水不停的直流。而六個月後的幼兒,因來自母親的抗體功能減弱,漸漸失去保護,進而容易受病菌感染後造成發燒,這些現象,常與「長牙」重疊, 所以往往會被認為與「長牙」有關。



長牙時抵抗力會較弱嗎?
有些小孩長牙時很不舒服,最主要是因即將長出的牙齒,其周圍有大量的液體及壓力而造成牙床腫脹不適。除了有輕微發燒、拉肚子、口水多等現象之外,嬰兒因牙床不舒服而易哭鬧,影響正常睡眠以及胃口不佳、抵抗力因而減弱,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處理不適症狀的方式
對於長牙之不適,可依症狀給予適當的處置。對於牙床的腫脹可給予橡皮製成之玩具,讓嬰兒拿到口中咬,具有按摩牙床的功用,此外還有一種內裝有水的塑膠玩具 (Teething Ring),將此種玩具置於冰箱內冷卻後再給予嬰兒咬,可達到按摩及冰敷腫脹牙床的雙重功效,有助於症狀的緩解。另一種方式為用紗布沾冰水擦拭腫脹的牙床。注意適量水份的補充,必要時依醫師指示給予不含阿斯匹靈類之鎮痛解熱劑。如症狀持續24小時以上,嬰兒就應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看,是否是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


 



長牙的順序
寶寶一般在58個月時就會開始長出乳牙,但有時還是因人而異,不需因較晚或較早而感到憂心;另外長牙雖然也有先後順序可循,但同樣也有不一定的情況發生,只要寶寶的牙齒發育正常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你可以參考下列長牙的階段:


1.上下排中乳門齒---四至六個月左右
2.
上下排側乳門齒---六至八個月左右

3.
上下4顆前乳臼齒---一歲左右

4.
上下4顆乳犬齒---一歲半左右

5.
上下四顆後乳臼齒---二歲左右

如果寶寶遲至一歲半都還未長牙,就有可能是異常現象,應儘快帶寶寶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乳牙的萌發
乳牙總共有20顆,將口腔分為上下左右四個區域,每一區域有5顆牙,亦即正中門齒、側門齒、大齒、第一臼齒、第二臼齒。一般第一顆乳牙大約是在4個月至1歲間會長出來,如超過13個月仍未長牙就應帶給牙醫檢查。


從 6歲開始 乳齒開始鬆動脫落 換生恆齒 最早長出來的是第一大臼齒 因為大部分都在6歲時長出 所以俗稱為"六歲臼齒"或"六歲牙"其他恆齒也按照順序繼 乳齒的脫落而長出 到13~14歲時完成恆齒的生長 19~30歲之間 上下智齒長出 32顆永久齒就完全長齊了[但也有人終身不長智齒]


通常超過1歲仍未長出第一顆乳牙,稱為「乳牙晚出」。
「乳牙晚出」常見的原因是患了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全、骨化不全症候群、維生素D缺乏、染色體疾病或腦下垂體疾病等。不過,通常這些寶寶除了牙齒之外,還會出現其他臨床現象。


所以,如果您的寶寶發育、發展正常,沒有特別的疾病,即使長牙晚些也不必擔心。


建議您:
平時讓寶寶多曬曬太陽,以促進鈣的吸收。還可以讓寶寶吃些較硬的食品,如餅乾、小薄餅,以刺激牙床而利於出牙。


此外,您可以帶寶寶到健兒門診做健康檢查,許多先天和後天影響牙齒發育的問題都可以跟醫師討論。


如果超過1歲半寶寶還是沒長牙,可以考慮照X光片,以明確牙床內有無牙胚,如果有牙胚,遲早會出牙,如果沒有牙胚,就要考慮無牙畸形的問題了。


也 有極少數嬰兒一出生或出生數天內口腔中(尤其是下牙床)就長了白白的牙齒,這就是所謂的出生牙或新生牙,也就是俗稱的「鬼牙」。其實這大部份是「早產」的 乳牙,亦即尚未發育完全就長出來了,所以這種牙齒往往在牙床上搖搖欲墜。發生這種情形時家長不必驚慌,只要將嬰兒帶去給牙醫檢查即可。如果出生牙或新生牙 造成餵奶的不便(會弄傷舌頭或媽媽的奶頭),或擔心牙齒被嬰兒吸入時就必須將這顆牙拔掉,並且要有心理準備將來乳牙會缺牙。




乳牙健康TIPS

1.
乳牙保護從孕期開始。
在乳牙釉質的鈣化期,即懷孕4個月到嬰兒出生後第一年,孕媽咪要注意補鈣,並拒絕吸煙或遠離二手煙。醫學研究表明,孕媽咪經常吸煙或被動吸煙,會導致胎寶寶頜面部或口腔發育畸形,引發出很多牙齒問題和牙周疾病。此外,孕期一定要慎用藥物。很多藥物對胎寶寶的口腔和牙齒發育有害。



2.
盡量採取母乳餵養。
寶寶有力吸吮母乳的動作,有利於頜面正常發育。人工餵養如果人造奶嘴使用不當,極易造成面部和牙頜異常,必須人工餵養時,應選擇模仿乳頭仿真設計的奶嘴。盡早訓練寶寶使用杯子和碗筷進食,避免形成對奶瓶的依賴性。此外,母乳還可抑制細菌在牙齒上繁殖,防止牙齒腐爛。



3.
媽咪應積極治療齲齒。
媽咪患齲齒,寶寶也易患齲齒。因為,齲齒是細菌感染,媽咪可能會通過給寶寶餵飯、餵水感染他們。



4.
避免不正確的哺乳姿勢。
人工餵養時,寶寶吃奶的姿勢、奶瓶的位置、奶嘴孔大小,都對牙齒發育影響很大。媽咪一定要注意採取正確姿勢,使寶寶吮吸時下頜前伸運動近似於吮吸母乳,不影響下頜骨正常發育,避免引起寶寶牙頜畸形。



5.
控制寶寶吃糖。
斷 奶後,每天飲食中要有五穀雜糧、牛奶及奶製品及蔬菜和水果,牛奶中盡量不加糖;多喝白開水,少喝糖分高的飲料。為寶寶提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練習咀嚼,如蘋 果、小紅蘿蔔、黃瓜、玉米等。尤其是新鮮水果,咀嚼時間越長,唾液分泌越多,增多的唾液會把牙齒清洗乾淨,同時增強咀嚼功能。



6.
定期檢查,有問題及早治療。
避免寶寶經常做吮指、吮唇、吐舌等動作。尤其是4歲 以後,一定要徹底糾正吸吮安撫奶嘴的習慣。寶寶出現小乳牙早失時,趕快帶到牙科做牙齒間隙保持,不然會影響恆牙的發育和萌出,出現反頜、牙列擁擠、牙齒錯 位等情況,也應及早去口腔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盡快矯正過來。總之,要經常檢查寶寶的牙齒,一旦發現問題,就應該盡早上醫院治療。


不管是長牙時期或是乳牙時期,口腔及牙齒的清潔保健也是奠定恆齒發展的基礎,因此在乳牙尚未萌發前,家長可在餵食完畢之後,以紗布或棉花棒等用溫開水沾濕,幫寶寶清潔口腔;而當寶寶乳齒開始萌出之後,便可以開始幫寶寶刷牙,等到孩子成長至2~3歲時,便可以開始教導他獨立刷牙,但由於其手部動作還不太靈活,家長起先可以從旁協助或是幫他再刷一遍,以免無法徹底刷淨口腔內的食物殘渣而造成蛀牙的情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常見呼吸道症狀與用藥須知


   
 
 

嬰幼兒常見呼吸道症狀與用藥須知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47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 陳培濤


不論是電影還是漫畫中,掛著鼻涕的小兒是很常出現的形象;現實生活中,寶寶酷酷嗽和鼻水流不停的情況也很常出現,令爸媽們擔心不已.天氣一冷,呼吸道出現狀況的機率更高,這時更需要對這些常見的症狀與用藥有更多了解!




咳嗽概說


非疾病性的咳嗽


陳培濤主任指出,當出現溼度與溫差變化時,難免還是容易產生打噴嚏咳嗽等情形;有家長會覺得新生兒還不會咳嗽,這是因為新生兒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所以不容易感冒,但不表示不會咳嗽。他並提醒,當出現連續性咳嗽還是要特別注意,須先排除是否有伴隨其它症狀以及是否有受到一些病毒的感染;若只是短暫性小咳(尤其是季節變化交替或接觸到灰塵時),當仔細去聽寶寶的咳嗽除較無痰音外,也不會咳到臉色紅;加上小朋友本身又沒有發燒吃不好呼吸急促等情形,晚上也無哭鬧不安的話(即睡眠體溫活力皆正常),基本上應屬於非疾病性的咳嗽機會居多,家長就不必太擔心。另一種情形則是門診中也曾遇到家長說:我的孩子沒有咳嗽,但呼吸時口腔或氣管裡一直有痰的感覺(或是發出類似鴿子的呼嚕聲)這種情況常是因為支撐氣管/支氣管的軟骨尚未發育完全而導致,也就是所謂的喉頭軟化症,此現象常會在寶寶喝奶或活動時最為明顯,待熟睡時雜音聲會明顯減少。喉頭軟化症症狀上通常只會發出痰音,既不會有明顯的喘也不太會咳嗽發生這類情況時基本上不需要吃藥,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約1歲)的時候自然會痊癒


 


常見慢性疾病性咳嗽


陳培濤主任表示,除感冒咳嗽外,氣喘&鼻竇炎兩者都是小兒慢性咳嗽常見的原因,以症狀區分如下表


 


主因/症狀


氣喘


鼻竇炎


 


鼻涕


無黃鼻涕出現


鼻涕顏色較黃甚至綠,濃稠


咳嗽情況


咳起來聲音較緊,初期不容易有痰音


咳嗽時痰音明顯


咳嗽時間點


初期夜間居多


入睡或起床時頻率較高


喘息


會喘


較少,但沒治好卻可能誘發氣喘


鼻涕倒流/咽喉上黏有許多黃色鼻涕


很少發生


很常發生


聽診時呼吸有哮鳴聲




咳嗽復原期較久?


咳嗽的復原時間長短要看病原影響的部位,若是影響到是屬呼吸道下端的肺泡或氣管,咳嗽的時間可能會超過2週以上。一般對成人來說,小感冒引發的咳嗽約1週會好,發生在幼兒身上時則持續較久;主要是因為小孩感冒時常會伴隨支氣管發炎,再加上嬰幼兒氣管本來就比較窄所以更容易導致痰卡在氣管內所以有時單吃咳嗽藥水並無太大效果,必須要家長同時給予嬰幼兒拍痰,少數的嬰幼兒甚至要同時服用一些氣管的藥,使氣管不要處於太緊縮的狀態同理,當小朋友正值氣喘發作的時候,即使給孩子喝好的咳嗽藥水還是會咳,其原因出自於氣管很緊而引發的咳嗽,此時若給予支氣管擴張藥能幫助孩子把氣管打開,痰也就容易咳出,也才會較有治療效果


護理&用藥須知


黃鼻涕要用抗生素


陳培濤主任表示,感冒咳嗽並不需要吃到抗生素;抗生素是在某種嚴重狀況才會吃的


若是新生兒出現嚴重症狀時則需要直接住院,以避免嚴重合併症的發生臨床上,咳嗽流鼻涕會用到抗生素的機率不高,除非臨床診斷上發現原因來自於肺部支氣管有發炎或是有鼻竇炎的問題,才會考慮使用抗生素有些家長看到寶寶鼻涕黃就認為有問題而想讓寶寶吃抗生素,其實就學理上來說並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鼻炎有一定演變過程。一般鼻涕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會經過黃稠的階段,約持續35天左右,當此階段過了之過回復到較清撤的鼻水,然後痊癒假如鼻涕顏色真的太黃的時候,醫師也會鼻涕做進一步的檢驗,確認是否會培養出細菌,若培養出細菌時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若單純只是因為鼻涕黃綢就吃抗生素的話,以後口腔鼻腔咽喉部會因為反覆長期服用抗生素而容易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例如前陣子報章雜誌提到的「超級細菌」就是一個例子。家長若有用藥上的疑慮時,則建議先與醫師討論,並避免主觀要求施予抗生素


抗生素的正確使用


抗生素適用於細菌感染所致的病症因為感冒(包括流感)是病毒所引起的,所以也不必吃抗生素至於去區分何為病毒何為細菌性感染就交由醫師作專業判斷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病症其實不太需要吃抗生素,若發現醫師有開抗生素時,建議與醫生討論以了解開立抗生素的原因;一旦開始服用抗生素則需要遵照醫囑,連續吃完一個療程才能停藥,不要因為看孩子鼻涕好了或沒有咳嗽發燒等症狀自行停藥,這樣對小朋友來說是不利的再次提醒,抗生素若是不照療程吃完,擅自停藥不但會使病症不容易完全好或容易復發更增加病菌產生抗藥性的機會臨床上,也常會遇到家長要求處方抗生素或因為症狀沒有改善一直更換醫生其實還是呼籲家長們應請教專業的兒科醫師,去追究用藥方面是否需要調整,因為病情尚未痊癒的整個療程中,一直換醫生反而不容易抓住病情重點,也不利決定抗生素的開藥時機


止咳成藥含嗎啡?!


首先要知道,一般小兒的咳嗽通常是因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一定的病程,藥物只是用來緩解症狀,並無實質治療效果;而止咳藥物只能減少咳嗽的次數,但無法使咳嗽情形完全消失陳培濤主任說明,止咳藥的開立要先觀察是哪個部位發炎而導致咳嗽;市面上止咳藥的種類也很多,其中Codeine (可待因)與Morphine(嗎啡)是很有效的止咳用藥(常添加在市售的成人咳嗽藥水中),但此2種藥物非常不建議讓小朋友服用。主要是因為兩者皆為麻醉用藥,可藉由抑制產生咳嗽動作的中樞神經而達成止咳的效果,所以有很好的止咳療效,但用久了會有成癮或抑制呼吸的危險;抗組織胺的藥主要對鼻炎症狀中的流鼻水具有療效,但是卻有讓鼻涕變黏稠或讓痰咳不出來的作用;西藥的咳嗽藥水有時也會含有中藥藥草成分如桔梗等,此類成分對孩童來說是O.K的;至於化痰藥的原理就是讓痰變得比較淡比較稀,使人較容易將痰咳出;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止咳化痰藥都不太會產生副作用,較常發生的是少數孩子吃了咳嗽藥後容易拉肚子或便秘,此與體質相關,短期使用應不用太擔心


觀念宣導


就生理上來說,咳嗽對小朋友來說有同時也是一種警訊過度的止咳不但會讓髒東西和病菌堵塞在體內而製造了二度感染的機會,也會因沒有對症用藥而延誤病情;而止咳藥的實際功能在於使咳嗽不會影響到睡眠或一般作息即可,而非一有幾聲咳嗽就要吃藥止咳喔!


拍痰:使氣管壁比較張得開


痰可說是身體白血球大戰病菌所產生的分泌物,而拍痰主要是藉由震動的效果讓黏在氣管上的內分泌物不要黏得那麼緊,也就是讓寶寶比較容易將痰咳出,尤其對於3歲以下的幼童來說有時幫助很大.醫師聽診時通常會告知家長痰位置大約在哪,讓家長針對那個部位去拍擊;而拍痰的標準方式適合各年齡層的孩子,只是力道控制上要小心注意;拍痰(胸腔扣擊)通常14次,一般在飯前或飯後1小時進行,其方法如下:


A.協助寶寶採頭低臀高的臥位,可利用枕頭或棉被墊於腹部下;扣擊時手呈杯狀(手指微向下彎成ㄑ形),每部位扣擊約12分鐘,每分鐘約120180次,由背部下方扣打(避開脊椎骨及臟器部分),整個過程持續約515分鐘


B.4歲以上的較大孩童可教導其自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並將痰咳出


C.拍痰後讓孩子休息,可協助口腔護理以清除痰液和異味


 


不建議拍痰的情況


1.氣喘發作時因氣管緊縮,不適合拍痰


2.哮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拍痰則會讓孩子哭鬧得更厲害


3.隨時注意孩子狀況,若出現臉色蒼白,呼吸困難,發粓或心悸等情形須立刻停止扣擊


特殊狀況提醒


陳培濤主任表示,咳嗽超過2週時可依情況定義為慢性咳嗽,此時就要考慮是否有氣喘和鼻竇炎等問題,另外還有一種需特別留意的情況是異物卡在末端氣管內如有時候小孩子花生米時不小心嗆到,當時或許因無其他症狀而使家長不以為意,但如果嗆到過程中有異物卡在末端氣管時,大部分會在12個禮拜後發現孩子開始持續咳嗽且不見好轉,此時一般家長一定會以為孩子感冒了,但其實要考慮檢查是否有食物或小東西卡在支氣管裡才造成久咳類似的例子還有,小朋友只有單邊鼻子一直流鼻涕的話,也要小心是因異物堵塞而導致;很多幼童喜歡塞東西到鼻孔裡,而且也不會跟爸媽說,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此外,絕大部分感冒,發燒會在72小時內退,而咳嗽或流鼻水的症狀會在1週內逐漸好轉,故當家長照顧孩子時發現有以下幾種情況就一定要趕快就醫:


沒有感冒症狀之下突然猛咳


咳嗽外伴有哮喘(咳嗽有鳴聲),呼吸急促或困難(如氣喘發作或異物梗塞),發燒多天等


 


 


小標:家長疑問QA


 


 


Q1.一直流鼻涕,其它狀況都很好?


A如果孩子照吃照睡照玩卻一直有流鼻涕的情況時,就要考慮症狀是否為過敏造成的,在此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過敏,也有可能出現黃鼻涕的症狀,且因過敏體質所以症狀時程會拉長


 


Q2.處理小兒鼻病問題時,吸鼻器&噴鼻子是否算標準配備?


A其實這兩者並非小兒科標準配備,大醫院的小兒科裡並不會有類似耳鼻喉科的標準儀器配備,小兒科診所裡反而出現較多;噴鼻子用途在於將所需的藥劑直接噴入鼻腔,有較好吸收效果,但通常用於成人居多(2歲以下無噴鼻藥);吸鼻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所以坊間有許多家用型吸鼻器和診間內的吸鼻器,只是尺寸上有不同,只要小朋友會自己擤鼻涕就不太需要這類器具,同時醫生較也鼓勵孩子自己練習將鼻涕擤出,可先讓孩子去吸溫濕水蒸氣以幫助鼻涕流出。


 


Q3.口鼻相通,所以咳嗽藥和鼻病藥通用?


A一般說來治鼻病的藥會對咳嗽有幫助,因為鼻病治好了,鼻涕不容易倒流也就不容易咳嗽;咳嗽藥則較無用來治療鼻病。


 


 



陳培濤


現職: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加護病房主任


學歷:台大醫學系


經歷:耕莘醫院兒科部總醫師、台大小兒神經科研究員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急診室守則


嬰幼兒急診室守則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43


採訪撰文/沈恬妤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 吳芬芬


當嬰幼兒半夜突然有狀況,是不是一定要送急診呢?面對嬰幼兒的各種不適,爸媽經常過於緊張,本文整理出嬰幼兒急診室的相關資訊,讓爸媽預先做好心理準備,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能更加穩定地處理嬰幼兒突發病狀。




該「掛急診」嗎?


小兒急診停看聽


當嬰幼兒出現異常時,爸媽總是心慌慌,一到假日或半夜,平日的家庭醫師未開業。此時,爸媽的第一選擇通常都是醫院的急診室。但是,真的有必要緊急送醫嗎?


 


小兒三角評估法(Triangle assessment method in children)


除明顯出血或意外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吳芬芬主任表示急診室醫師通常利用「小兒三角評估法 」,以「外觀、呼吸與循環」來初步判斷嬰幼兒的病症。若嬰幼兒發生以下任一情形,建議儘速就醫:


外觀


跟平日狀況有出入,不明原因的持續哭鬧、精神力活動力下降、嗜睡、突然四肢無力、有意識不清等異常狀態。


連續劇烈嘔吐無法進食,吐出咖啡樣或血樣物質;尤其是伴有發燒或頭部遭重擊後。


嬰幼兒肚子是僵硬非柔軟,痛到無法碰觸;拉肚子導至無法進食、解出尿液為紅色或者便中有血絲。


呼吸


觀看家中嬰幼兒是否有呼吸變慢或急促,在休息狀態下,呼吸1分鐘30次以上。


呼吸聲出現異常怪聲甚至出現無法呼吸、呼吸窘迫和出現嘴唇青紫等情況


每次喘氣會使肋骨隨著牽痛要立刻就診或氣管異物造成的呼吸困難。


循環


如熱痙攣使嬰幼兒四肢抽動。僵硬、眼睛上吊緊咬牙關,甚至昏迷。


皮膚溫度、顏色是否正常,比方嬰幼兒的皮膚會出現淡藍色或連續高燒395度以上。


心跳過快,超過每分鐘100次以上,或2歲以下的小孩心跳每分鐘超過140次以上。


 


台灣嬰幼兒經常發生的急診狀況


吳 芬芬主任說:「以台灣的情況,爸媽最害怕的狀況就是高燒。常見的疾病是呼吸道及腸胃道疾病。」包含氣喘及發燒,嘔吐、腹瀉都是嬰幼兒經常被送至急診室的原 因。吳芬芬主任建議高燒不一定送要急診,當然也需視當時病童的狀況而異。有時某種疾病過程中,發燒是必經的病程,爸媽不用太過擔心。此外,若尿道發炎嬰幼 兒也會發燒,此為較易被忽略的嬰幼兒疾病,當嬰幼兒不明發燒時,肇因極有可能為尿道發炎。吳芬芬主任建議,家中常備小兒退燒藥,當高燒時先試著投藥,若持 續發燒無降溫,待日間急診室人手充足時前往,或去日間門診由兒科專業醫生確診,才是不濫用急診資源的好方法。


 


Box因氣候影響引發的疾病


吳芬芬主任表示前陣子因溫差相當大,經常發生小兒咳嗽,嚴重時甚至咳到嘔吐。若嬰幼兒發生持續性嘔吐以及持續腹瀉,需要使用侵襲性治療(如注射)時,建議爸媽4可多利用日間或夜間門診,以免濫用急診資源。此外,針對最近經常發生的中暑現象,吳芬芬主任提醒,爸媽請勿幫嬰幼兒包裹太多衣物,盡量讓寶貝處在涼爽適宜的環境,以減低中暑機率。


 


 


急診室須知


關於急診室,若非曾有過經驗,一般家長所知均不多,以下幾點須知提供爸媽做是否需緊急前往急診室的判斷:


 


24小時急診專線提供專業醫學協助


到急診室總是費時又傷神,當爸媽不確定是否需急診時,建議可撥打欲就診醫院的24小時急診專線(請洽104查 詢),將觀察到病患的症狀告知醫護人員,請他們協助判斷有無掛急診的必要性,請教專業知識以協助減緩嬰幼兒的不適。然而,吳芬芬主任表示,由於一般爸媽普 遍較缺乏醫學專業判斷,所觀察的病症有時與專業醫師的評估有所出入,當嬰幼兒發生緊急狀況,而父母無法正確診斷時時,為求兒童安全性,仍建議送至醫院現場 由專業醫師診斷,將能提供更多的醫療保障。


 


各式各樣的檢查,為必經流程


前面提到,急診醫師運用「小兒三角評估法」評估生理狀態並做緊急處置,再依生理變化做漸進的診療。進入急診室,吳芬芬主任表示,醫師可能安排各項例行的檢驗,以快速確診。抽血可觀看的數值可能達8項,為最常使用的檢驗。照射X光片及驗尿,也是經常使用的檢驗,爸媽經常擔心,尚在發育的嬰幼兒會因輻射線而引發後遺症,吳芬芬主任說,專業醫師均會視嬰幼兒的體重及器官來調整X光的輻射量,僅照射檢查部分而非全身,請爸媽不需過於憂心。因嬰幼兒無法清楚表達其不適病症,更需醫師經常、反覆的評估,即便傷神,為求確診與治療,有時初始病況不清楚是否嚴重者,病患到了急診室,也需按照病程是情況接受檢驗。


 


各大醫院設備不同,檢驗項目也不同


有 時,在急診室會有「轉院」的情況發生。除了因為醫院中已無病床之外,若病童的疾病所需的檢測儀器及專科醫生會診,也是轉院原因之一。若希望能有設備齊全的 檢驗儀器,建議前往醫學中心或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吳芬芬主任說但相對而言,此類型醫院也會擁有較多病患,將會延長等待就診時間。


 


急診室不一定擁有兒科專業醫師


急 診處看診的醫師以「急診醫學科」為主,負責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減輕痛楚脫離險境,是否需更精確的診斷與檢查,可能是後續交由專科醫師負責。吳芬芬主任 表示因急診室不一定備有兒童專科醫生,若碰到較複雜的病況時,可能無法立即獲得明確的資訊,須轉到病房由兒科醫師治療追蹤。


 


急診的看診原則是依「檢傷分類分級表」


到大醫院看門診,是依掛號先後順序看診,但是急診的看診原則是依檢傷分類分級表決定看診順序。吳芬芬主任說,目前台灣全面實施新的「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制度,若其病狀為非緊急等級時,即便已先掛號,仍需等待後來但疾病嚴重度高的病患診斷治療完畢後,才會輪到看診。


 


Box 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


  9911起台灣全面實施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此檢傷分類主要目的在運用有限緊急醫療資源,在適當時間內,於適當的地方,使用適當資源做正確的處置。落實急診檢傷分類,可正確地分辨出病情的嚴重度,使危急的病患及時獲得最妥適的醫療處置。而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係使用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變化、意識程度、體溫、疼痛程度、受傷機轉等6種之調節分數,將病患依照其病情輕重與急迫性,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等5種等級,透由電腦輔助,精確地判斷出急診病人的嚴重度,將嚴重度高的病患優先予以診治。


 


 


急診前準備事宜


前往急診室前,相關資訊若能收集周全,將有助於醫生診療判斷。以下5準則幫助爸媽前往急診室前,做好相關準備:


 


熟知急診室資訊


除之前提到家中需常備用藥外,為防萬一,爸媽需記下家中附近醫院或兒科專科醫院急診室的急救專線,也須了解離家最近的醫院急診室的路線,當意外發生時,能夠最簡單、快速趕往目的地。也請記得攜帶近日病童接受過的治療藥單。讓醫師知道接下來要為病童做甚麼。


 


尋求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當意外發生時,若嬰幼兒出血狀況嚴重,不確定是否能碰觸嬰幼兒,建議爸媽請救護車的專業醫護人員來前往協助更為恰當。若爸媽因情緒混亂無法親自載送病童時,利用計程車或請親朋好友協助為適切且安全的選擇。


Box


吳芬芬主任提醒,若家中寶貝發生出血意外時,爸媽在等待救護車前來的期間,可先直接壓住嬰幼兒出血點,以避免出血狀況持續擴大。


 


將病情主動告知醫生


更多的訊息可幫忙醫生做更確認的診斷,若孩童發生意外,需詳細告知醫生意外發生的時間與經過,以及身體各項異常狀況。而異常狀況出現的先後順序也需詳細告知醫生,特別要提供醫生最近的用藥紀錄(建議將藥品帶給醫生看)以及近期的病史或接種記錄,讓醫生可正確用藥。


 


需有相當的耐心


前面提過,急診室是按照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做分級,若狀況不到非緊急,需等待緊急傷患治療後始可得到診治。除此之外,若嬰幼兒已進入診療程序,打點滴有時也需34以上小時,治療需成效也需時間,請爸媽千萬要有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


 


各項可能的醫療參考用品請帶至醫院


若嬰幼兒腹瀉或嘔吐的排泄物相當異常,建議利用塑膠袋帶至醫院供醫生作為檢體。若懷疑嬰幼兒誤食,也將相關的器具或誤食的食物包裝或相關用品帶至醫院供醫生參考。


 


 


Box嬰幼兒健康檔案


 吳芬芬主任表示台灣平均4個 嬰幼兒就有一個有過敏。可透過自費抽血檢驗查知嬰幼兒過敏源,但過敏原僅供參考,或許可以避免因過敏原而引起身體的異常狀態。最好為給嬰幼兒建立一個健康 檔案,詳細記錄孩子的健康資訊,除過敏情況外,也可包含慢性病、特殊醫療需要、住院歷史。平日用藥情況、免疫接種情況,如注射破傷風、乙肝疫苗、流感疫苗 等。 


 


嬰幼兒急診就醫用物


急診後,依程度不同有不同處置,離院回家、留院觀察或住院均有可能。因此,前往就醫前,相關物品若能準備好,將能更減緩混亂的情況


1. 健保卡、錢、行動電話、提款卡和信用卡,嬰幼兒健康手冊等。


2. 保暖用品如毯子、小外套和換洗衣物23套:若有嘔吐、腹瀉情況,多準備幾套以方便更換。


3. 清潔用品、紗布毛巾23條、濕紙巾和面紙。


4. 哺乳用品、尿布、水瓶或零食。


5. 簡便型的玩具或撫慰型用品,由於嬰幼兒在陌生環境又身體不適,若持續哭鬧也會造成他人困擾,可以短暫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6. 爸媽準備用物,包括外套、毯子等可能用的到的過夜或防寒物品,也可攜帶輕便衣物1套,以防嬰幼兒將污物沾到爸媽身上。


 


 


陪伴寶貝安心度過急診歷程


突發的疾病讓人措手不及,除完善用品準備外,以下提供8項建議,協助爸媽在過程中,更安適的陪伴嬰幼兒度過急診室歷程。


 


送醫時,請爸媽保持鎮定


面對身心皆不適的寶貝,爸媽千萬要冷靜處理每個程序,若爸媽能鎮定下來,也將此穩定的力量分享給寶貝,若爸媽表現的心煩意亂,寶貝也會受此行為或情緒影響,更為焦躁。


 


等待就診時,安撫寶貝的情緒


安慰寶貝,將他抱在懷裡輕拍他,讓他知道爸媽陪在他身邊。若急診室中有急迫的場面或痛苦的呻吟聲,帶他避開到其他的休息區等待,以免造成孩子的恐懼。


 


告知嬰幼兒治療過程


為讓孩子不對治療過程感到恐懼甚至留下心理陰影,針對較大的孩子,建議爸媽明確告知治療程序以及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可將各項檢查形容成有趣的或冒險,讓他不至於過予排斥而抗拒療程。


 


治療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當孩子因進行治療感到疼痛或情緒失控時(比如注射點滴或治療傷口),給他治療系的玩具或用品,幫助他分散注意力,並給予安全感,也能協助醫師治療病症。


 


適時陪伴在他身邊


當孩子生理狀況不適,急診室各項狀況又令他不安時,爸媽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安慰,當醫生開始為孩子治療時,在不妨礙醫護人員的情況下,陪伴在寶貝身邊,讓他感受到家長的陪伴,感受到更多照顧。


 


主動配合治療,積極詢問問題


在醫療過程中,主動提供醫生各項檢體及發生疾病的詳細狀況外,也積極詢問醫生關於嬰幼兒的治療程序及各項檢查結果,禮貌性的尋求醫生的相關醫療解釋,以更了解病情。另由於嬰幼兒抽血困難,請父母務必諒解。


 


離院前備妥各項檢查及用藥資訊


當結束急診室的治療時,當天的檢查項目、化驗結果和使用藥物;回家的各項護理措施、注意事項以及病情描述等,都可記錄在嬰幼兒健康檔案中,日後應告知家庭醫生,以做各項病情參考。切記離開前與醫生確認,是否出現新的病兆時,需回醫院複診等。


 


觀察日後各項身心狀態及情緒變化


當孩子回家後,別忘了稱讚他在治療時的勇敢表現,此外,也需持續注意孩子身心狀態及情緒變化,甚至觀察其是否有夢魘的情況,避免寶貝留下心裡創傷。


 


吳芬芬


現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


學歷:中山醫學院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心臟兼醫師


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心臟血壓研究所小兒心臟研究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泌乳顧問醫師」教妳成功哺乳


 

「泌乳顧問醫師」教妳成功哺乳

嬰兒與母親 12月號 NO.410


文/林君郁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 洪佩瑩


「寶寶整天吸奶吸個不停,是不是吃不飽?」,「寶寶不吸奶,是不是沒有奶?」,「我家的寶寶怎麼都不像隔壁的小胖胖嘟嘟的,是不是奶不夠啊?」,「寶寶整天一直哭,是不是肚子餓啊?」。




 


母乳不足怎麼辦?



「擔心奶水不足」是哺乳媽咪哺餵寶寶時,最大的憂慮和困擾,也是媽咪會選擇使用母乳替代品最主要的原因根據統計,因生理性的問題而無法成功哺餵母乳的個案,少於百分之五。大多數媽咪在產後一個月平均一天約可製造750毫升左右的乳汁,來滿足寶寶的需求。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媽咪都能產生足夠的奶水來哺餵自己的孩子,包括多胞胎媽咪會擔心奶水不足常導因於一些不正確的迷思或來自家庭、工作環境的支持不夠。


判斷寶寶到底吃得夠不夠?


我們需要一些客觀的評估標準來判斷寶寶到底吃得夠不夠。


 


*排便



初乳具有極佳的通便效果因此在出生後48小時內寶寶會解出深綠近黑色的黏稠胎便隨後幾天便便顏色會逐漸變黃且變成稀糊狀。母乳寶寶因為胃直腸反射比較強常常一邊吃奶一邊解便一天至少會有約三至四次左右的稀糊便量約為十元硬幣的大小。


 


  有些母乳寶寶在滿月過後可能好幾天才解一次便。如果寶寶一切良好也可以是正常的。但最好由醫師來評估。



 


*尿尿



出生後第一天尿1之後逐日增加1六天後每天約68次。尿尿多少才是正常呢?尿濕的尿布約等於三塊乾尿布的重量。


  如果寶寶尿尿很多卻沒有解便表示寶寶可能吃到太多低熱量低脂肪的前奶而沒有吃到高熱量高脂肪的後奶。寶寶易脹氣、腸絞痛,長期下來體重也可能會受影響


 


*體重



寶寶出生後因生理性脫水,體重會減輕約百分之十,一般在1014天會恢復出生時的體重之後每天約增加1530克。當寶寶五個月大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一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


寶寶的尿量少,體重增加也不好,確實吃得不夠了。這時我們該考慮的是,究竟是「媽咪的奶水產生不夠」還是「寶寶沒有吃到足夠的奶」呢?如果寶寶沒辦法吃到足夠的奶水,不只寶寶長不好,媽咪的乳汁也會逐漸減少。


 


確定寶寶吃到奶了!



 


*別忽略寶寶想吃奶的訊號



當寶寶張開眼睛四處張望、開始躁動不安、想吸拳頭、揮動手腳,就是寶寶想吃奶了。把握寶寶想吃奶的時機哺餵母乳,別等到寶寶哇哇大哭才餵奶,有些寶寶在這時候甚至會抗拒乳房。


 


*正確的抱寶寶



抱著寶寶的時候,寶寶必須面對媽咪的乳房,身體緊貼媽咪的肚子。寶寶的頭和身體呈一直線,頭不能前傾、後仰或側轉。


 


*正確的含乳



 用乳汁濕潤的乳頭輕碰寶寶的嘴唇,讓寶寶把嘴張大。當寶寶張大嘴的時候, 讓寶寶含上乳房,同時快速用手臂讓寶寶貼近媽咪的身體。這時寶寶的嘴唇外翻, 嘴巴含住乳頭和大部分的乳暈,下巴緊貼著媽咪的乳房。


 


確實吃到奶



寶寶一開始會快速的吸幾下,當奶水開始流出的時候,吸吮的動作會變慢,中間會暫停也可能會聽到吞嚥的聲音。觀察到寶寶有「張大嘴巴->暫停->下巴合起來」這樣的動作時,表示寶寶有確實吸到奶水。寶寶滿足時會自己鬆口,媽咪的乳房也會變得柔軟。


 


寶寶拒吃母乳怎麼辦?



 


有時寶寶會含住乳房而不吸吮,或一接近乳房就哭或掙扎,或吃兩口就哭。原因可能是餵奶時間不對(寶寶不餓或哭鬧很久才餵奶)、哺餵技巧有問題(抱得不好、含得不對)、乳頭混淆(曾用奶瓶餵奶或使用安撫奶嘴)、母乳的味道改變了(媽咪生病、服藥、生理期或懷孕、或吃了特殊的食物)、或者是寶寶生病了(鼻塞、痰多、鵝口瘡)。媽咪的乳汁太多,也會讓寶寶在奶陣來的時候容易嗆到,或哭著放開乳房,這種情況,可以試著在餵奶前先擠出一些乳汁或平躺著餵奶。  



 


讓媽產生足夠的奶水



 


*頻繁的餵奶



新生寶寶的胃容量大約只有57毫升,到了第十天,寶寶的胃容量大概也只有4560毫升左右;加上母乳從胃消化排空的時間只有1.5個小時,所以頭幾個月的寶寶一天喝奶八到十二次以上是很正常的。自古以來,沒有媽咪是照著牆上的時鐘或作息表來哺餵寶寶的。吸奶不僅提供寶寶熱量和營養,媽咪的懷抱也給寶寶溫暖和愛,同時這樣的連結也會刺激媽咪的荷爾蒙,產生更多的乳汁。  


 


 



 


*充足的休息和均衡營養



有些媽咪同時要哺餵母乳又要忙於家事、照顧家裡其他小孩、或者必須工作而讓自己疲於奔命。過度緊張與壓力可能也會減少乳汁的分泌。這時必須適度的尋求家人或同事的支持與協助,來讓哺乳更順利。餵奶時,和寶寶親密的依偎在一起,午覺時哺乳和夜間哺乳都能促進乳汁分泌。


哺餵母乳的媽咪一天會消耗掉約五百大卡的熱量來製造奶水,所以必須多多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媽咪吃得好,奶水就會好。傳統流傳的一些發奶食物也可以試試看。口渴的時候就喝水,或補充一些不含咖啡因的飲品或藥草茶。


  如果這些努力還是無法增加媽咪的乳汁,當然某些藥物或許會有幫助,不過必須由醫師處方。


 


何時換邊餵奶?



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哺乳的過程改變,當寶寶吸的久一點,母乳中脂肪的含量就會增加。有些媽咪在覺得寶寶「已經吸完一邊」後就自動幫寶寶換邊,或覺得寶寶「吸的時間夠了」就停止餵奶。寶寶可能吃到的多是前奶而沒有吃到高熱量高脂肪的後奶。寶寶容易脹氣、哭鬧便便變水變酸體重也可能長不好。所以媽咪不要太在意哺乳的時間,哺乳時,先以一邊的乳房來哺餵寶寶,直到寶寶自己鬆開或是含著乳房睡著。如果寶寶只吸了幾口就睡著了,媽咪可以稍稍按摩或擠壓乳房來刺激寶寶吸吮。如果寶寶吸完了一邊還想要,就再讓他吸另一邊。下一次餵奶時,再以同樣的方式從另一邊開始。


 


  另 一種方式是先讓寶寶吸一邊乳房,直到寶寶吸吮減弱,將寶寶抱離,打嗝排氣,再讓寶寶吸另一邊,直到吸吮減弱,再換回第一邊。之後重覆整個過程。當然也可以 一邊乳房哺餵兩次或更多次之後,再換邊哺乳兩次或更多次。每次換邊的過程都會刺激泌乳反射,釋出較高熱量的後奶,讓寶寶吃飽。 



 


 



 


結語



寶寶的生長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幾個生長快速期(滿月、二到三個月、六個月大左右),這時媽咪會覺得寶寶怎麼吃都好像吃不飽。別緊張,放鬆心情,多餵奶。經過這些階段,寶寶長得更快,媽咪的奶也更多了。


洪佩瑩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研究員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