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就是愛NATURE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67


採訪撰文/江怡臻
諮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張世宗
參考資料/理查‧洛夫著《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攝影/陳俊谷
演出/漂亮媽咪:蔡靜愉 帥氣爸比/王鈺偉 可愛寶寶:王予呈、王予彤


你的寶貝是否從一出生到現在都待在冷氣房裡,從沒到戶外聽過蟲鳴鳥叫?玩具箱內總是堆滿了經過精心設計,號稱能刺激頭腦發育、訓練感官的玩具,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張世宗認為,這些遠離大自然的小孩,除了喪失和大自然做朋友的機會,也減少玩耍的樂趣,他說,只要多利用生活上隨處可得的事物,提早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就 能提早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更能加強孩子的好奇程度。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                     


 


親 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所有人只要走進大自然,會環境因素改變,身體中對大自然的親近感也會因此被催化,就像我們看孩子玩泥巴,不過就是一把泥土他們可以 玩個老半天,發明出多種玩法,反而對於精心設計的玩具一下子就玩膩了,堆積如山的玩具不僅浪費錢,也降低孩子玩耍的樂趣,其實最單純的東西,反而可以創造 出多樣的變化。



 


 02歲是感覺動作期


嬰幼兒02歲是感覺動作期,他們透過味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肢體動作的發展認識這個世界,而大自然中繽紛的色彩、時令的變化與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物種,就是對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場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中提到,小孩最初是簡單的反射行為,逐漸從學習中變得複雜,由身體動作發展到心理活動,到6個月後才能出現目的性的動作,在感覺動作末期,嬰兒基礎模式發展到物體恆存性,已開始從具體實物中學到抽象的概念。而接近兩歲的嬰兒有延後的模仿, 雖不僅能當場模仿,但能憑事後記憶模仿這些動作,已會用「工具」以輔助其達到目的。


 


天然的感官刺激


大自然可以給予孩子太多感官刺激,鮮豔的動植物可以給孩子最天然的視覺刺激戶外的清新空氣也能刺激嗅覺、流水聲的聽覺刺激、接觸大自然的觸覺刺激以及大自然空間更能提供孩子無限的運動空間,這些都有利於嬰幼兒時期感知覺的發展。


情緒變化


孩子到了大自然中很容易感到開心和興奮,因為好奇心使然,想要什麼東西都想去觸碰,這個時候,建議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自然,克服孩子的恐懼心理,與大自然做友善的互動。


 



引導代替指導


 


孩子探索玩樂的過程裡,有些家長因為害怕、擔心,會立即對孩子勸阻或是勸說的動作,比如教小孩不要碰髒亂的泥巴,孩子在短時間內會立即知道衛生、安全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孩子經過探索後得到的知識,也無法成為他未來創造學習的養分。張世宗教授建議家長,只要適度關切,用引導代替指導,提供孩子多元選擇,培養判斷能力和創造力。


 


何謂大自然缺失症


大 自然缺失症並不是醫學診斷,而是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會產生生理和心理疾病。外國作家理查‧洛夫認為這樣的病症 不只在兒童身上發生,在個人、家庭和社區都有類似案件,有研究顯示,公園與露天場所的缺乏與高犯罪率等以及都市弊病有關。


您家寶貝也有大自然缺失症?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摩爾研究發現現在的小孩,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自然的基本體驗正被網路、電子產品取代,張世宗教授說:「電子媒介給人們的體驗是間接的、替代的、失真的,而且是單一形式。」這樣的環境也會限制小孩健康成長和發展,相較自然環境反而提供孩子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幫助他了解如何與周圍環境互動、安心自由自在地玩耍。


不喜歡戶外活動


你的孩子是外出沒多久就開始覺得無趣,開始吵著想回家看電視或是打電動;在開車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後,孩子卻從頭到尾玩著你的手機,而不肯搖下車窗,欣賞戶外美景,下車後卻還專心的玩著手機遊戲?如果小孩有這種症狀,家長小心囉!你的孩子可能已有科技成癮症。張世宗教授認為,多帶小孩參與戶外活動,藉由不同的場景,人的心情會隨著場景變換而得到滿足和快樂,常接觸大自然,才能讓小孩得到真正身心靈的滿足。


家長在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探索,並引導他去觀察、注意鄉野間的動植物特徵,雙方都能獲得成長。


改善方法


1.規定孩子每天使用電視、電腦、電動遊戲的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


2.幫孩子報名冬夏令營的自然體驗營活動


3.假日少往大賣場、百貨公司跑,依孩子的體力和年紀選擇綠意盎然的山林步道、綠地公園、森林遊樂區或自然保育區。 


有小動物靠近會感到害怕


如 果您的小孩看到昆蟲或是小動物,會感到恐懼或害怕,其實最大關鍵在於父母,若家長平常看到昆蟲、動物的反應是緊張到大呼小叫,甚至立即性地把孩子拉開,大 喊:「不要摸!蜜蜂很危險」或是:「不要摸小花~有毒!」自然而然小孩子對於野外的動物、昆蟲會感到恐懼、不安,也因此對大自然的生命會有漫不經心、不抱 尊重的想法。


改善方法


1.家長碰到小動物時應避免驚慌失措,反兒要冷靜處裡,並安慰孩子說牠並不可怕也不會傷害人類。


2.多讓孩子看動物星球頻道、或是介紹自然生態的網站或影片。


3.出遊前,先上網做功課,蒐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特色找機會教育。


害怕到戶外


親近大自然好處多多,幼兒在大自然中不僅可以開放全面感官去感受自然的美和變幻多端,對視力保健也很有助益,張世宗教授指出,其實人有喜好親近自然的本性,只是活在都市叢林中,以及父母過度保護加善意的「恐嚇」,而使得孩子親近自然的慾望被壓抑了;另外,也跟現代社會治安大不如前以及現代人過於忙碌有關,導致越來越多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在戶外玩耍,也沒時間帶孩子到自然裡。


1.花更多時間與孩子們相處;告訴他們可能面臨的危險,但要同時培養自信,鍛鍊他們直覺,告訴他們如何判斷哪些人可信。


2.了解你的鄰居,投入街區和周圍社區的生活,鼓勵孩子了解值得信任的鄰居。


3.如果孩子要離開你的視線,那鼓勵他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獨自一人;使用科技手段,要孩子帶著手機。


 


與孩子玩大自然遊戲


天 然的戶外環境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肌肉的發展,更能提供幼兒社會交往方面的機會,再加上戶外活動是以陽光和新鮮空氣為伴,以個體或群體的方式,動用全身感官共 同參與的活動,滿足了孩子愛玩好動的天性,又增加了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感,家長不妨多動動腦,帶著小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遊戲,一舉數得。


遊戲一、滾草地


選 擇在大草坪或是微斜的草坡,家人可各自躺在草地上,向左或右滾動身體,比賽看誰先滾到終點,不過家長要先要講解遊戲安全,最好是雙手伸直夾耳,保護滾動中 的頭部,建議家長要先查看草地上是否有像石頭、樹枝等危險障礙物,事先將它移開,這個遊戲很快就會覺得累,中途不妨帶著還子片仰頭躺著看看天空,欣賞白 雲,感覺身體與大地連成一體。


遊戲二、紅綠燈抓鬼


遊戲方法:由一人當鬼,站在牆邊,其他人站在遠方,鬼在另一邊面向牆,喊出一句預先定好的句子,最常見的有「123紅綠燈」和「紅綠燈停」,其他人則向鬼所在的牆靠進,直至能接觸牆。鬼喊完後可以轉頭,如果發現有玩家未停下,這人便輸了,要當鬼。若果所有玩家都能安全接觸牆壁,則鬼輸了。


 


多帶小孩到戶外有助提高小孩學歷


日 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小孩從小多接觸大自然,經常和同儕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比較高。這項調查 顯示,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 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張世宗


現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學歷:紐約普列特學院建築碩士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藝術碩士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教育博士


經歷: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系所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析幼兒閱讀4階段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67


編訪撰文/實習編輯 戴欣蕾
責任編輯/陳映潔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輔幼中心主任 涂妙如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漂亮媽咪:王雅君;可愛寶寶:陳芊羽


讓孩子從早期開始閱讀,不但可以鍛鍊腦力,還能激發好奇心!因此,閱讀對寶寶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當孩子的小手觸摸到書本的剎那,家長們的帶領,是寶寶踏進閱讀世界的第一步!
第一次挑選繪本還不知道如何下手嗎?先認識孩子的能力,就能一步步找對繪本,和寶寶一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PART1、閱讀不嫌早,越早開始越好!



 


  閱讀一點都不嫌早,現在國人對於寶寶早期閱讀越來越重視。早期閱讀並不代表識字,而是口頭語言對應的學習過程,再進一步對書面的文字有所回應,產生對書面語言的興趣。


  在寶寶出生6個月大的時候,大腦的中樞神經功能漸漸發展,他們開始對外界有較多的反應,對周遭環境產生好奇心與濃厚的興趣,會有記憶、會思考、理解外在的世界,這個時候是媽媽唸書給孩子聽的最好時機。從兒歌、手指謠到自己喜歡繪本書,都可以利用。重複的唸誦和朗讀,讓寶寶訓練傾聽能力外,也成為他們語言發展的開始!


 


閱讀,從懷孕就可以?!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其實寶寶對各種說話的聲音是很敏感的,對於常聽的語言有特別的認識,可以分辨出母語來。寶寶早在媽媽肚裡6個月大時,聽覺系統已經發展良好,不但能聽見爸比和媽咪的聲音,還包括音樂。因此媽媽在懷孕期間就唸一些童謠給腹中的寶寶聽,出生後寶寶會更容易被安撫,因為聽見了在媽咪肚裡就熟悉的旋律和聲音,情緒自然就被穩定下來了。


 


寶寶閱讀的好處有哪些?


  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資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裡,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孩子取得更多新資訊,不至於和世界脫節。


        而閱讀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它可以提供語言的刺激,對於語言的學習是有加分的作用,寶寶在口語的表達上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寶寶的詞彙量也就跟著增加和豐富起來,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寶寶閱讀5歷程


涂妙如副教授表示,寶寶的閱讀過程共分為5個階段。


階段1:從爸比和媽咪的話語和音調對閱讀有初步的熟悉。唸書給寶寶聽,讓他們有「聆聽」的習慣,也建立起和自己的情感關係。唸出的內容沒有限定,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刊物或書籍。


階段2:認識書,讀出聲音。這時寶寶會對手邊的書發出喃喃聲。其實寶寶讀寫


    能力的軌跡從牙牙學語一路延續到閱讀,說話就像是學習的開頭。


階段3:怎麼去看書。書的正面和反面的認識,以及書本結構的構成。打開書本,


    幼兒親自感受到圖書是一頁一頁組成,弄懂書的故事順序,建立起閱讀


    的種子。


階段4:開始有操作書的技巧出現,如觸摸書、翻書等。寶寶藉由「玩」書,


    讓他們抓、咬、撕,激發出寶寶對書的好奇心,實地接觸到書本,透過   


    感官的體驗來認識書。


階段5:可以理解書中文字和圖的關係。寶寶從不斷的將書拿顛倒、字從右邊看


    到左邊、反覆聽書的過程中,漸漸的開始理解書本其中的字、句、段落。


    當他們拿到一本新書後,會慢慢明白一句話是怎麼回事,也能看懂旁邊


    圖畫的意境。


03歲大腦發展黃金期


   學齡前的寶寶,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大腦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穩定腦的結構。涂妙如副教授指出,03歲是大腦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所以一些圖像和聲音的連結,對寶寶來說有極大的魅力,在傾聽故事時,會獲得一種滿足的愉悅感,並且可以幫助大腦獲得更多的學習。


  早期閱讀,讓寶寶從書中得到各種生命經驗,而這些豐富的經驗刺激了大腦的連結,使大腦連結的情形越來越綿密,思考力也因此跟著變好!


早期閱讀,寶寶眼界大開


   寶寶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閱讀,並接受閱讀,對寶寶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影響和意義。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寶寶的生命經驗,還能增進寶寶的認知能力,如:觀察 力、思維能力、想像力、記憶力,而他們的智能也進而得到開發,可以說閱讀為寶寶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可能性做了很好的預備。


  然而寶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大人們的引導與陪伴,或者和同儕間一起分享和傾聽,透過這些與人互動與交流的行為,自然的可以建立起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有利於幼兒的情緒與社會性的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全成長。


 


PART2、各階段閱讀特性V.S繪本挑選



 


    走進書店或圖書館的兒童繪本區,琳瑯滿目的故事書排列著。在眼前許多不同主題或多功能的遊戲書當中,如何為寶寶挑選符合發展又兼具樂趣繪本,是考驗家長的時候!瞭解自己的寶寶在不同年齡的特徵,對選擇書本來說是很重要的,能讓寶寶吸收和學習的效果更好。


05歲,讓父母成為選書特攻隊


  由於05歲階段是寶寶身心靈轉變非常重要的歷程,因此爸比和媽咪在為寶寶挑選繪本和引導閱讀時該展現的態度,應該要顧慮到不同時期所出現的特殊需求來做為指標,我們將分成4個階段,分別介紹該階段適合的選擇。


 06個月:


  出生至23個月的寶寶,雖然聽覺已相當成熟,但他們的視覺並非如此,他們只能看見約2025公分的距離,看不清楚小細節,建議選擇黑白或圖案簡單的圖片、圖書會比較適合。到了46個月,寶寶出現抓、握的動作來探索世界,這個時候可以提供可玩耍的布書和塑膠書,也可以讓寶寶聽一些童謠和兒歌,他們會非常的喜歡。


爸媽能做什麼


   爸媽最好是將寶寶抱在懷中,或躺在嬰兒床上,接著用溫柔的聲音唸故事給他們聽,同時輕輕的撫摸寶寶,給他們愛的感覺。但由於這個時期的寶寶,注意力十分 的短暫且難以集中,可能會發出不耐煩的哭聲和動作,一旦出現這樣的行為,就不要強迫他們聽你唸書,否則就會失去當中的「趣味性」了!


 618個月:


  此階段,寶寶是屬於感覺動作期,會利用身體的各部位去探索生活周遭的事物,在閱讀的時候會伸手去抓書、拍打書、把書放在嘴巴裡咬。涂妙如副教授表示,此時選擇繪本的重點必須以可以滿足寶寶的感官經驗為主,用視、聽、嗅、觸、味五大感官的刺激來豐富寶寶對書的興趣。


    可以找一些便於操作、玩具類型的書籍,像是布書、厚紙書、洞洞書,讓寶寶任意的翻閱並把玩以感受到樂趣,色彩方面可以用鮮明的顏色來刺激視覺。


爸媽能做什麼


  抱著寶寶,一起拿著書唸故事。手可以指著書上的文字和圖片說出內容,慢慢地將閱讀的重心轉移到書中的內容,對孩子而言,閱讀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喜歡父母會抱著、摟著他一起讀書的感覺。在親子共讀時,要視孩子的情況決定停止或繼續看書,避免強迫孩子閱讀。


    此年齡的寶寶在挑選繪本時,要注意安全性,有圓角的設計、經過厚頁的處理、書本的大小適合孩子抓握都要特別留意。


18個月3歲:


   寶寶已經可以直坐拿著書和走來走去,自由的向外探索,而配合寶寶的發展,選書可以從歌謠、韻律感的書著手,提供身體韻律的示範,像是手腕、手指 、手臂的操作,訓練肌肉的發展。另外,此時期的寶寶會嘗試將書中內容與現實生活做連結,並會注意書中人物的表情,因此,圖片可以是孩子生活周遭的事物,有關交通工具、食物、動物的內容,讓寶寶有實際的感受。


爸媽能做什麼


  寶寶喜歡對書裡的東西命名、指認;也開始喜歡問問題,對於寶寶問的問題爸媽應該要做出反應。另外寶寶也已經有填空的能力,父母可以在唸故事到一半時,試著讓他接著說完。接下來,2歲多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嘗試,這時就需要提供關於生活經驗的書,例如學走路、上廁所、清潔衛生…等主題,讓孩子學習自理能力,建立自我的概念。


35歲:


  這個時候,寶寶有能力操控書本,也能每次翻1頁 書。故事可以聽較長的時間,逐漸認識文字,懂得文字的意思。書本的選擇變得多樣化、豐富化。針對不同的發展:認知、體能、美感、情緒、語文、益智的概念去 做考量。在挑選書的方面,可以選擇良好的出版社、作者、父母欣賞的繪者,以及一些得獎書籍來作為品質判斷的指標。涂妙如副教授提出,《童書久久》、《童書 非童書》、《幼兒的110本好書》、《讓寶寶愛看書》選書系列,都是很好的入門參考。


爸媽能做什麼


  鼓勵寶寶對於故事情節提出疑問,問題的出現就代表寶寶有在思考,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藉此可以更瞭解寶寶的疑惑與收穫。另外,讓寶寶開始閱讀稍具文學性的文字,提升寶寶的說話內容的深度。


 


閱讀也可以成為遊戲



和寶寶動一動,生活樂趣多


  涂 妙如副教授強調,閱讀繪本是一項容易引起動機的活動,能發展孩子對事物探索的興趣。所以家長不妨依照繪本的主題和內容,帶領寶寶實際體驗故事中的活動。若 故事中是以做披薩的廚師為主角,那麼爸媽可以來一場親子披薩製作的活動;而若故事以運動為主題,爸媽也可以找一天假日,全家一起到戶外騎單車,甚至配合故事來一趟旅遊行程,這些都是將寶寶所閱讀到的故事情節做一個延續,不僅讓他們認識世界,也增進了家人間的感情。


  最後,涂妙如副教授提醒父母,在閱讀當中若父母拿來說教,不斷詢問寶寶書裡的問題,不僅會減弱寶寶閱讀的興致,還會讓他們倒足了胃口。


閱讀+音樂,完美的結合


  在寶寶剛剛接觸繪本的階段,有些繪本會附上CDDVD提供歌謠音樂的部分,讓寶寶可以一邊聽故事一邊和爸比媽咪互動,像是「喂喂喂,你家寶貝在不在家?」,提供寶寶語言和肢體上的遊戲。


    寶寶閱讀的途徑是多元化的,涂妙如副教授表示,在我們看電影時會有背景音樂的出現,使整部電影的情緒張力更顯現出來,而寶寶閱讀時加上音樂的襯托,也會出現相同的情形,能豐富情境,使寶寶更容易融入故事的情節中,這樣會讓寶寶自然而然愛上閱讀,不需要強迫學習。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生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系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弘光科技大學台中縣海線社區保母系統主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成長的關鍵期 三歲前閱讀起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洗澡書、布偶書、翻翻書、黑白書,琳瑯滿目的兒童繪本一字排開,立刻吸引大小朋友的目光。花蓮慈濟醫院為配合教育部提倡閱讀風氣的向下紮根,九日起,每週四下午二點至五點,針對0~3歲的嬰幼兒,在兒童門診區舉辦「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活動。現場除了有故事媽媽說故事外,還有提供三百份「閱讀禮袋」與閱讀諮詢服務,希望藉由鼓勵親子共讀,讓嬰幼兒從出生之後接觸圖畫書,提升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增進親子互動。


「說故事給三個月的小 寶寶聽?很難耶!」相信這是大多數爸媽的心聲。


        對於推廣嬰幼兒的「親子共讀」不餘遺力的小兒部 朱紹盈 醫師表示,像是一個月大的孩子,建議可以透過黑白書,刺激小朋友的視覺反應,到了六個月大左右的孩子會用咬、啃來探索書本,隨著手部動作發展逐漸成熟,他 們開始會用拍、打的方式來學習成人翻書的動作;到了十個月左右,孩子對書的興趣開始轉移到書的內容上,也會用手指出自己有興趣的圖書


        朱 醫師進一步說明,零到三歲是幼兒成長的關鍵期,尤其是讓嬰幼兒從出生就接觸閱讀的世界,透過各種功能書籍作為媒介,刺激小朋友的視覺、觸覺或是聽覺反應,對於小朋友的發育成長都有不錯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從閱讀的氛圍建議親子關係,讓孩子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


         花蓮慈院的兒童門診區 從去年九月設立「書香驛站」,提供免費書籍開放小朋友閱讀外,從九日起,每周四下午,還有故事媽媽講授親子共讀策略與指導父母如何引導嬰幼兒參與閱讀活 動,歡迎家長攜帶三歲以下小朋友參與,並出示「兒童健康手冊」即可免費獲贈「閱讀禮袋」一份,鼓勵兒童及早接觸書本,享受閱讀的樂趣。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5%B9%BC%E5%85%92%E6%88%90%E9%95%B7%E7%9A%84%E9%97%9C%E9%8D%B5%E6%9C%9F-%E4%B8%89%E6%AD%B2%E5%89%8D%E9%96%B1%E8%AE%80%E8%B5%B7%E6%AD%A5%E8%B5%B0-030500377.html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吹泡泡有助幼兒語言發展

 


許多年以前曾有家長詢問過小孩不洗澡及如何引導孩子喜歡美術的問題。
我當時的建議,可參考看看



1.
讓孩子在浴缸內玩吹泡泡遊戲,待洗澡後沖乾淨即可


:""的動作有助於語言的發展,現在的孩子咀嚼和吞嚥及吸的動作練習較多,但往往大人因安全的安全的考量,沒有讓孩子玩""的遊戲,所以常會發現有很多小孩有些發音不太標準,剛開始可示範讓孩子將吸管吹氣在手背上,如果孩子不太會,可利用受傷時需要痛痛吹吹的原理來引導,小孩就比較能了解,當孩子會""的動作時,再給予泡泡水讓他玩,不同粗細長短的吸管吹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小學自然課或科展都可能運用到。
如果吹泡泡時已造成地滑,請先將地板沖乾淨,孩子洗完澡時,也一定要將地板沖乾淨,以免孩子穿衣或出浴室時打滑。一開始控制泡泡水的量或和孩子約定,可避免孩子不想出來,,而可能染上感冒的麻煩。

2.
讓孩子在浴室內玩水彩遊戲,待洗澡後沖乾淨即可。
:水彩顏料塗抹在浴室磁磚上很容易清洗掉,只要用手或水瓢撥水即可.

很多孩子因為這樣而愛上洗澡,常常玩的不亦樂乎,因浴室較滑,但大人還是需在場注意孩子安全


 


以下是這幾年的報導,吹泡泡真的是有助嬰兒語言發展: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卡蒂-阿爾考克博士及其同事對1202歲以下的嬰幼兒進行了研究。(這個時間段是兒童一生中學習新詞最快的階段。)


在對嬰兒的嘴部運動能力進行深入調查後,研究者發現,在嘴巴運動方面表現不佳的嬰兒,學習語言的速度比較慢,而能完成吹泡泡、舔嘴唇等復雜嘴部運動的嬰兒,他們學習語言的速度更快,發音也更清晰。


阿爾考克博士說:有些孩子在兩歲以下,無法做出正確的親吻動作,他們剛剛張開嘴,口水就會流出來。而有些孩子則不太會舔嘴唇。父母雖然不需要對此擔心,但是教子女舔嘴唇或吹泡泡,或許就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使他們清晰發音。


在阿爾考克博士的實驗中,孩子們被分成兩組,然後她對他們的運動技巧、理解力、語言和聽力進行了認真的測試。結果發現,那些擅長想象遊戲的孩子在談話方面也表現得更突出。


此外,研究者認為,做手勢同樣有助于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比如揮手動作等。


然而,走路或是奔跑等運動則對嬰兒發展語言能力沒什麼幫助。


(來源:環球時報)




咀嚼、吸吮、吞嚥、吹呼對語言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以下提供一些遊戲方法來幫助孩子學習:


 


3大技巧促進構音功能發展
一般而言,孩童要等到國小低年級時(約7、8歲),方能真正成熟地掌握構音的細節技巧,所以針對學齡前有構音問題的孩童,家長其實不需要過度擔心。
當然,家長亦可運用一些日常的口腔遊戲與有趣活動,來增加孩童練習口腔動作的機會,藉此促進孩童口腔與構音功能的發展,常見的方法有下列3種:
 
1.        口唇部位的訓練
主要在於強化口唇的動作及口唇封閉性。
【訓練遊戲】扮鬼臉遊戲、模仿遊戲、吹/吸的活動(如吹泡泡、用吸管吸飲料等)。
 
2.        下顎部位的訓練
主要在於強化下顎的開合動作及穩定度。
【訓練遊戲】咀嚼活動(如嚼口香糖、泡泡糖、魷魚絲、牛肉乾等)、口叼物件遊戲(如乒乓球搬運、咬水中蘋果遊戲等)。
 
3.        舌頭部位的訓練
主要在於強化舌頭的分化動作與靈活度。
【訓練遊戲】舌頭分化活動(如舔唇四周遊戲、舔冰棒等)、舌頭抵抗遊戲(用舌頭去尋找並抵抗放在臉頰外側的手指)、玩音遊戲(如發出答答答、巴拉巴拉及動物等各種聲音遊戲)。
 
學齡前孩童構音能力發展一覽表
年齡
構音能力發展
23
雙唇音(ㄅ、ㄆ、ㄇ)、唇齒音()
4
舌尖音(ㄉ、ㄊ、ㄋ、ㄌ)、舌根音(ㄍ、ㄎ)
45
舌面前音(ㄐ、ㄑ、ㄒ)
5
舌尖前音(ㄗ、ㄘ、ㄙ)
6
舌尖後音(ㄓ、ㄔ、ㄕ、ㄖ)



 

☆ ☆ 本文出自【創意點子家】:http://tw.myblog.yahoo.com/demy-blessed☆ ☆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別再“恐嚇”你的孩子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66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浩恩托兒所所長 馬文華


「再不把玩具收好,我就把玩具丟掉!」「不乖乖吃飯,叫警察把你抓走!」「再不睡覺,虎姑婆會來找你!」…多數台灣父母習慣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小孩,卻 忽略了對孩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遠比實際效益還高,若期望管教更具效力,從今天起戒掉這些「惡言」吧!



當「教」養變成「叫」養


    東方人慣於以權威教養子女,導致許多父母對於「不打不成器」的既定觀念深信不疑,除了篤信打罵教育之外,更不忌諱將辱罵、威脅的言辭隨意脫口而出。
 
    浩恩托兒所馬文華所長表示,生活在步調緊湊、壓力龐大的現代社會,忙碌的家長時常缺乏時間、耐性慢慢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出現愛頂嘴、動作慢或生活常規不佳…等等芝麻綠豆小事時,很可能瞬時燃起一把無名火,不可自抑地朝孩子發出怒吼,一旦發現恐嚇式的言辭與罰則可以快速收到成效時,便食髓知味地大量使用威脅式管教,久而久之不但親子關係受到挑戰,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別讓孩子成為無辜的出氣筒
    山達基教會創始人L.羅恩 賀伯特在談論兒童教育時曾經提到:「每一項懲罰都是在招認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好。」他認為只有缺乏管教要領的父母才會將蠻力、處罰與威脅視為法寶,用以掌控孩子的行為。
 
    東方父母之所以慣於採用威脅式管教,除了沿用原生家庭的教養印象之外,馬文華所長提到:「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當父母太急於看到成效或想快速掌控局面時,製造孩子的恐懼情緒便成了最快途徑。
 
    有時父母的暴躁情緒來自於無法妥善消化自身所累積的壓力,無處宣洩的情緒一旦失控,沒有反抗能力的幼小孩子很容易成為無辜的出氣筒!
 
CHECK!噴火龍家長特質檢測
    管教態度往往深受個人性格、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影響,你可以從以下特質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噴火龍家長的條件。
 
□ 從小在權威教育下成長,堅信子女不應挑戰父母至高無上的權威。
□ 個性較為強勢,平日與人相處時較難容納他人相左的意見
□ 曾經由個人經驗中體悟過威權管教的「速效好處」。
□ 對子女具有高度的要求與掌控,因求好心切而採取較嚴厲的管教態度,相對來說較少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 雖然認同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但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便很難顧及孩子的想法,反而期望孩子能在當下立即做出順從回應。
□ 只要脾氣一上來,便無法克制地使用帶有情緒的咒罵、威脅、諷刺、貶低、挖苦...等負面言辭。
□ 管教孩子的態度反覆無常,總在發完脾氣後悔恨不已,卻又無法完全杜絕口出惡言。
□ 經常抱怨孩子不夠聽話,打從心裡認定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恐嚇”副作用發威!
    對孩子祭出恐嚇性的言辭,短時間內或許可以收到快速的成效,然而面對如同白紙般的孩童,家長的言行舉止與態度關係著孩子的發展,若經常給予野蠻的對待,又怎能期待孩子未來能有自信、文明、出色的表現?!
 
副作用1:長期精神懲罰養成退縮人格
    馬文華所長表示,有些父母習慣對犯錯或不守規矩的孩子隨口說出恐嚇威脅的話語,大人也許認為一句氣話不足掛懷,然而對於理解能力不足的幼童來說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很容易打從內心相信自己即將失去爸媽的愛,或者認為自己是個差勁的孩子,某些較敏感的孩子可能因為無法負荷長時間的精神懲罰,因而形成怯懦、焦慮、自卑、消極、自我價值感低落的退縮性格。
 
副作用2:有樣學樣成了叛逆兒童
    馬文華所長提醒家長,若習慣以野蠻、暴力的態度管教孩子,經常對孩子展現表情嚴肅、言辭粗魯、缺乏情感的一面,孩子將很難接收原本該擁有的親情溫暖,如此一來很容易衍生出叛逆、敵對、蠻橫、粗暴的行為傾向,甚至出現情緒障礙及心理偏差
 
副作用3:家長威信蕩然無存
    馬文華所長指出,有些家長習慣使用:「你再不...,我就把你...」的威脅語句來管教小孩,然而通常狠話說盡,最終卻幾乎不會真的那麼做,如此「言而無信」的態度終究還是會被察覺,等到有一天孩子發現當他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卻不會遭受他所畏懼的懲罰方式時,權威就再也無法發揮作用,甚至還會養成孩子陽奉陰違的投機態度。
 
副作用4:親子關係淪入惡性循環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很容易可以利用畏懼心態迫使孩子聽話,但隨著孩子日漸成長,父母勢必得耗費更多心力來壓制孩子,親子之間存在相互對立的角力戰爭,久而久之將對親子關係產生難以修補的裂痕,等到父母再也無力管教之時,或許將會開始受到孩子報復性的對待。
 
副作用5:對愛產生誤解
  父母在孩 子年幼時不當使用威脅管教,很可能扭曲孩子對於愛的認知,誤將「愛」與「順從」產生錯誤連結。當孩子長期受到「我不乖,爸媽就不要我」的觀念所制約,日後 面對親密關係時可能自願居於弱勢或盲目聽從的一方,或是當對方與自己持相反意見時,便萌生「他不愛我」的悲觀想法。
 
  有些孩子則可能誤以為威脅恐嚇也是一種愛的表現,若以這樣的邏輯來面對親密關係,輕則造成感情破裂,重則可能衍生出家庭暴力,甚至將傷害延續至下一代。
 
台灣父母常見恐嚇語句
  馬文華所長整理各類台灣父母經常使用的恐嚇式管教語句,大約可區分出四大型態。
 
Type 1.對身體的傷害
ex:揍你、修理你、把嘴縫起來
    馬文華所長表示,讓孩子感覺到身體的疼痛是最直接、容易的處罰方式,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對於疼痛的承受力增強,恐嚇將不再具有效力,不過暴力對待所留下的陰影仍可能埋藏在孩子心裡,對其人格發展或生活態度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Type 2.迫使離開父母或安全環境
ex:把你丟掉、把你賣掉、把你送走、被警察抓走
    馬文華所長提到,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生理與心靈最主要的依靠者便是父母,當孩子受到可能被迫離開父母身邊,或是即將被帶離熟悉的生活環境...諸如此類的威脅暗示時,心中將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感,以此做為威脅或許可以獲得立即效應,卻會在孩童心裡埋下嚴重傷害。
 
Type 3喚起死亡畏懼
ex:冷死、餓死、被雷公打死、被虎姑婆吃掉
    年幼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尚存在懵懂未知的模糊界線,這樣的說詞與其說是威脅,或許更應該歸類為被誇飾的詛咒災難想法,因為絕對不可能發生,這樣的說詞很快會被識破,並逐漸瓦解孩子對家長的信任。
 
Type 4.剝奪權利或所屬物
ex:禁足、取消約定、丟掉玩具、沒收零用錢
    剝奪孩子喜愛或期待的事物的確可以收到制約效果,這也是許多育兒專家推崇的管教方式,但前提是需與孩子事先達成協議,而非隨著父母的情緒起伏任意給予處罰,以免孩子無所適從,反而使親子關係驅於緊張。
 
爸比媽咪戒恐嚇,轉個念頭更有用
    管教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協助孩子建立自我約束的能力,許多家長誤將處罰作為管教方針,最終不但無法管教好孩子,也讓自己心力交瘁,甚至懷疑自己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對於親子雙方可說是兩敗俱傷。
 
情緒潰堤之際,請先止住惡言
    威脅恐嚇不見得能改正孩子的偏差行為,但憤怒時所說的氣話往往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痕跡,馬文華所長建議家長,在脾氣即將爆發之際,不妨先深呼吸數次穩住情緒,或是暫時離開現場,務必止住衝口而出的惡言。
 
徹底了解恐嚇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許多家長樂於採取打罵式管教,直到有天看見孩子模仿出自己的發脾氣時惡狠狠的表情與舉止,才驚覺大事不妙!馬文華所長提醒家長,恐嚇孩子之前請先靜下心來想想:「您想為孩子建立的是紀律或是畏懼?期望孩子獲得的是成長的力量或是傷害的代價?!」
 
    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或許並非淺而易見,但若認同孩子是我們最親愛的家人,就應避免使用過於情緒化的方式來傷害孩子。馬文華所長認為,唯有父母本身徹底察覺威脅式管教的負面效應,才有機會及早防止傷害無限蔓延。
 
父母的角色也需要學習與成長
    每個人都是透過不斷學習與成長,才有機會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對於育兒方式反覆產生質疑,是養育子女必經的歷程,馬文華所長建議家長,如果無法確認自己的教養策略是否正確,不妨多參考教養書籍或育兒專家的教養建議,並從中驗證孩子的表現是否朝正向發展。
 
    此外,目前坊間有些父母成長課程,參加課程不但可以從中汲取育兒心得,也可以藉由團體力量達到互相提醒、激勵及監督的效果,可提供給願意以正面態度面對親子關係的家長更強大的助力。
 
衝突過後重新修補關係
    即使身負兒童教育使命的馬文華所長也不否認,在情緒爆發當下仍堅決不使用威脅語句非常困難,尤其對已經慣用惡言惡語管教子女的家長來說,要立即改正這項不良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馬 文華所長表示,若親子衝突已然發生,家長除了應該更積極地自我提醒之外,也不要忌諱對孩子承認錯誤,甚至主動企求孩子的諒解,讓孩子了解你也在努力學習更 和善的親子應對態度,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相信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容質疑,有了愛做為後盾,親子關係便不易受到破壞!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把“塗鴉”帶入孩子的生活

育兒生活 7月號 NO.266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繪本阿公話孫女-鄭明進的體驗式美力教養》作者 鄭明進
照片出處/青林文化提供


對於孩子畫畫這件事,你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是憂心孩子畫得不如其他同學?還是因為孩子經常在家中隨手亂塗,而將畫具全部束之高閣?本期我們特別邀請到資 深兒童美術老師、同時也是繪本插畫家的鄭明進老師,為大家釐清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幼兒塗鴉行為,並與我們分享他照顧孫女過程中,溫馨的點點滴滴!



從塗鴉開啟美學大門


    許多父母一開始看見孩子拿起筆來畫畫,又驚又喜之餘,就急著想判斷孩子是否具有繪畫的天份,看看家裡是否有機會培養出一個畫家來。而特別像鄭明進老師這樣一個資深的美術老師及繪本插畫家,對於自己的小孫女Laa Laa,是否也有著相同的期待,希望她有朝一日也能在藝術領域中發光發熱呢?
 
塗鴉不是以「當畫家」為目的
    鄭明進老師笑著說:「曾經有人問我:你是美術老師,又是畫家,你的孩子對美術應該也會很有興趣,怎麼沒有往這方面發展?,其實,我從沒要求我的兒子一定要從事美術相關工作的想法,雖然他也有一雙巧手,小時候也畫了很多有意思的圖。
 
    因此,對於Laa Laa的未來,鄭明進老師也沒有抱持著設限的期盼,只希望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把她帶好,至於將來的興趣就由她自己來決定。
 
    不過,既然如此,令人好奇鄭明進老師為什麼又這麼重視Laa Laa的塗鴉行為發展呢?
 
塗鴉對幼兒的好處

1.提升創造力   
    鄭明進老師認為,塗鴉不但可以充實孩子的想像力,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將來長大後,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都需要創意,而目前台灣的教育太過偏向書本主義,只重視讀書、認字,忽略創造力、身體的靈巧度、美感…等要素,這是一個缺陷,必須靠家庭教育來為孩子彌補。
 
2.有助未來書寫能力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塗鴉也是書寫的前身幼兒時代爸爸媽媽如果多提供塗鴉的機會,孩子手的靈巧度就會比較好,以後寫起字來也會較為輕鬆、寫得也比較漂亮。
 
3.學習欣賞美的事物
    畫畫前,都需要用眼睛來觀察,會想畫某一個主題,一定是因為它有某些吸引人的地方,而看多了這些美麗的事物,孩子自然會培養出欣賞事物的美感。
    鄭明進老師指出,懂得欣賞美的人,心情會比較穩定,也不會呆版、一成不變,生活態度也會較為軟化,做事不會過於衝動。
 
    因此,他認為幼年時期的美感教育主要是為了追求一種「心靈的改變」,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學好美術技巧或當畫家。
 
想讓孩子走專職美術路線?
    很 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喜歡畫畫、想當畫家,就應該從小開始學畫,鄭明進老師表示:「我雖然是美術老師,但我也不主張讓孩子國小、國中就去考美術班,我覺得要 等孩子差不多高中以後,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也有興趣想接受正規美術教育訓練,就可以去報考藝術大學,家長不需要太早替孩子決定未來,只要孩子自小從家庭 中獲得一定的美學涵養,多接觸美的事物、多創作,即使高中才開始學習專業的美術技能也不嫌晚。」
 
理解孩子的塗鴉歷程
     孩子繪畫的發展過程是什麼?對於孩子的塗鴉行為,爸爸媽媽應有哪些正確的理解?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這項美學素養呢?
 
05歲幼兒繪畫發展階段

階段1:無控制期(9個月〜1歲半)

    鄭明進老師表示,早在孩子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抓起筆,他就能塗鴉,這有點接近本能,又有點像是啟發,只要讓孩子自在的動手塗鴉,就能幫助他擁有一雙靈巧的手。
 
    有「外腦」之稱的手,因為神經多,因此,有雙靈巧的手,就能擁有一顆靈巧的頭腦。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作品有點像是「無意義的亂畫」,沒有什麼規則或規律性可言。
 
小叮嚀:

1.      提供孩子適當的筆
    其實孩子畫畫時給他粗筆或細筆都可以,細筆(鉛筆、簽字筆)可以幫助孩子運用細部的控制能力和小肌肉,但因為較為尖銳,比較容易刺破紙張或發生危險,家長需多加留意;如果提供的是粗筆(蠟筆、蠟石),就準備大一點的紙給孩子,像是8開、4開的紙,孩子就能畫得很過癮。
 
2.      準備大量的紙
    鄭明進老師提醒,當孩子想畫畫時,爸爸媽媽就應該多準備一些紙張給他,讓他可以盡情的畫,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否則他可能會到處亂畫,導致父母生氣,以後他也就不畫了。
 
    正因為要供應孩子大量的紙,所以建議爸爸媽媽不要準備太昂貴的紙張給孩子(卻每天只捨得提供12張給他),可以找些用過的紙張背面來讓孩子塗鴉。
 
階段2:亂畫期(1歲半〜2歲半)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塗鴉風格會有上下左右來回的直線條(經線),轉圈圈的線條(圓線),和短一些的線條(點),但這時他還不太會控制手的動作,不知道該在哪裡停下來,所以畫出來的東西還不會有什麼明確的形狀。
 
小叮嚀:

1.      不批評孩子的塗鴉
    這時的父母經常會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孩子老是畫一些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線條,完全看不懂他在畫什麼,鄭明進老師提醒父母,在這個階段千萬要拿出耐心來,不要去批評孩子的塗鴉,也不要因為看不懂,就覺得這些「亂畫」都不算繪畫,而不加以重視,孩子都會感受在心裡。
 
2.      保留孩子的作品
    另外,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的塗鴉長得都一樣,畫了這麼久,好像一點也沒有進步,其實,第1張和第10張塗鴉,基本上還是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手的靈巧度,剛開始畫的塗鴉會單純一點,而後面畫的則會複雜一些。
 
    鄭明進老師建議父母,可以把孩子每一次畫的作品蒐集起來,進行比較,才能發現孩子的塗鴉能力其實已經有了進步,而這些塗鴉作品都是孩子成長的痕跡。
 
階段3:象徵期(2歲半〜3歲)

    進入象徵期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畫出圓形了,當孩子能畫出「形狀」時,就表示他控筆的能力又更加熟練了,可以控制筆畫的接連與停止。
 
    而之所以被稱為象徵期,是因為大人看孩子的塗鴉可能覺得什麼都不像,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塗鴉卻是有意義的,例如,他會畫一個大圓和小圓,說這是爸爸和我,或是畫一個不規則的形狀來代表某種動物。
    此時,孩子也明顯開始對色彩的選擇感到有興趣。
 
小叮嚀:
1.為孩子記錄塗鴉意涵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開始為自己的作品附加一些語言註解,會對別人說明他塗鴉的內容是什麼,爸爸媽媽不妨在空白處以文字幫孩子註解圖案的意義,以後拿出來回味時才不會忘記。
 
2.不要強迫孩子解釋
    鄭明進老師提醒,如果孩子不肯為大人解釋塗鴉的意涵,也請父母不要強迫他,最好也不要自己妄加猜測,搞不好孩子聽了會很難過的跟你說:「我不是要畫這個…」,反而可能因為挫折感而變得不想畫了。
 
3.      鼓勵孩子畫不同題材
    進入象徵期的孩子已經能夠畫出一些不同的圖形(如:圓形、三角形),而他們最喜歡畫的主題,往往就是主要照顧者和自己,這時爸爸媽媽不妨多鼓勵他畫一些不同的人物,甚至是動物,被鼓勵越多的孩子,越有進步的動力。
 
4.      展示孩子的作品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佈置一個展示的空間(如某一個牆面),將孩子的作品張貼起來,讓孩子感覺自己畫的東西被父母所重視、欣賞,也會更加喜歡塗鴉喔!
 
階段3:前圖示期(3歲〜5歲)
    前 圖示期差不多發生在孩子快要讀大班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其畫作會有明顯的「大小之分」,例如把爸爸畫得最大,再來依序是媽媽、哥哥、弟弟…,此外,人 物的頭、臉可能長得一樣,不過頭髮、穿著…等會略有些微不同,但這些人物的大小、髮型、穿著和實際的情況經常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孩子用來分辨用的。
 
    此外,這時孩子畫畫的主題也變得更多元化,會善用自己會畫的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拼湊、延伸出變化圖來,例如:利用方形和三角形組合成一間房子。
 
小叮嚀:

1.像不像不重要
    儘 管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作品看起來已不再是「隨便亂塗」,每個圖案幾乎都具有某些特定的意義,但畢竟孩子和大人對事物的理解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請家長盡量不 要去糾正孩子「這個房子畫得不對」,或是「火車不是長這樣喔」,因為這個時候,像或不像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孩子樂於用塗鴉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2.多花時間跟孩子互動
    鄭 明進老師觀察到,經常和爸爸、媽媽互動的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較強,作品中也會帶有較多的情感成分,例如:在畫人物時,比其他孩子更能加上鬍子、眼鏡、牙 齒、表情…等細節,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經常抽時間陪孩子讀各式各樣的繪本,或是帶孩子到戶外接觸花、草、樹木…等,這些都能讓孩子的塗鴉內容更加豐富。
 
繪畫發展階段表


發展
無控制期
9個月〜1歲半
亂畫期
1歲半〜2歲半
象徵期
2歲半〜3
前圖示期
3歲〜5
階段
無意義亂畫
直線或橫線亂畫
加上圓線亂畫
語言的註釋,色與形的表現
色、形表現具體化,但事物間的關係未能正確表現
特性
.手的動作漸漸能配合腳部活動
.無控制的隨便抓拿東西
.由於運動經驗的豐富,漸漸出現反覆動作
.對反覆動作越來越熟悉
.眼和手會配合動作
.出現明顯自我主張
.較能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
.除既有的反覆動作外,也有越來越多變化
.出現語言和肢體表現的整體性
.開始對描畫出來的事物加上語言的註釋
.即使看不出具體形象,仍能以自身的時間和空間經驗來加註說明
.開始對色彩選擇產生興趣
.孩子的思考及現實環境開始表現在繪畫中
.開始尋找概念的形式表現
.形、色的象徵性更加確實
 
技巧,提升孩子創作能力
1.阿公的「撕紙遊戲」
    鄭明進老師表示,「和Laa Laa出生時,我重視她的雙眼靈敏度一樣,我對於她手的靈活度也一樣重視,因為透過手的活動,能刺激孩子的腦部發展,我並不知道Laa Laa何時才會開始拿筆畫畫,因此用了許多方式來幫助她提升手的能力。」
 
    「撕紙遊戲」是Laa Laa拿筆前的手部活動之一,大約在她8個月大的時候,鄭明進老師就開始試著讓她撕報紙,對小寶寶來說,報紙太大張了,並不好撕,「因此,我把它剪成小紙條,又在紙條中間稍微剪一下,讓Laa Laa比較好撕。」 
 
    撕紙是非常適合孩子玩的活動,因為紙張會發出「唰〜」的聲音,非常吸引孩子,孩子會玩得很開心。多讓孩子玩這類手部運動的遊戲,將來孩子雙手的協調性就會更好。
 
2.剪出靈活雙手
    孩子一開始不太會操作剪刀,因此,可以先從「撕紙遊戲」開始訓練手的靈活度,等孩子撕紙的動作已經非常熟練了,再幫他準備一隻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就可以開始練習剪東西囉!
 
    鄭明進老師指出,一開始先拿一條長紙讓孩子剪剪看,孩子可能不太適應,施力不妥當,但只要爸爸媽媽多加鼓勵,就會越來越進步。
 
    另外,紙的硬度也要注意,太硬的紙(如厚紙板)固然不好剪,但太軟的紙(如影印紙)同樣也很容易造成孩子剪不好,差不多是一般圖畫紙的軟硬度最適中,孩子剪得輕鬆,才不會有失望、想放棄的感覺。
 
3.你來丟,我來撿
    寶寶還小的時候,手是握得緊緊的,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練習鬆開,接著當他們開始能夠拿起東西的時候,很自然就會出現「丟」的動作。
 
    丟東西會發出噪音,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不太開心,而且還要一直幫寶寶把東西撿回來,但鄭明進老師卻把「你丟我撿」的重複動作,當成是一種有益寶寶雙手靈巧度的遊戲唷!「我其實很鼓勵孫女這樣的動作,Laa Laa丟東西時我不會罵她,我會讓她盡情的玩,因為這也是一種可以加強雙手收放能力的訓練。」
 
4.和孩子一起創作
    鄭明進老師表示,「我經常和Laa Laa一起創作,不論是在同一張紙上一起作畫(通常是幫忙她畫她不會畫、或沒有看過的東西),或是利用剪紙的技巧剪一些有趣的圖案貼在紙上,吸引Laa Laa想在紙上畫畫的慾望(例如:剪貼出一輛火車,讓她在車廂上畫她想載的人)。」
 
   爸爸媽媽在跟孩子合作創作時,千萬要注意不要搶了孩子的風采,要當孩子的助手,只是從旁協助,不要試圖干涉孩子的想法,也不要讓他覺得你都比他利害、畫得比他好,這樣才能增加孩子對創作的興趣。
 
5.玩陶土訓練手握力
    除了平面的塗鴉以外,立體勞作的創作也要重視,像陶土,就是一個不錯的立體創作材料!
 
    鄭明進老師認為,立體的東西,優點是比較具象,也更能訓練手握的能力,玩陶土可以從孩子2歲半以後、其塗鴉已經可以畫出一些具有意義的事物後再開始,否則他在玩陶土時可能也會不知道要捏些什麼。
 
    給孩子玩的陶土,約準備他兩隻手掌合起來大小的量就足夠了,可以引導他先玩「壓扁」、「搓圓」和「搓長條」…等基本技巧,玩過以後只要加點水,再把陶土包起來保存,基本上可以玩很久。
 
我的孩子為什麼都不畫?
    常常有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沒有拿起筆來畫畫的慾望,而Laa Laa卻能從1歲多開始,就對塗鴉感興趣,這當中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鄭明進老師解釋,其實這是家長早期沒有給孩子塗鴉的機會,一直拖到3、4歲進入幼兒園以後,他可能更不敢畫了,因為當其他孩子都會畫圓形了,他卻還畫不好,就會認為自己很差,或是覺得畫圖沒意思,所以建議家長早一點提供孩子塗鴉的機會,才不會讓孩子將來因為落後其他同齡的孩子而感到挫折。
 
    一開始的時候,只要把筆和紙當成是孩子的玩具,當作他是在「玩筆」就好(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在旁注意孩子的安全喔!),不要過於著急,也不要期待他應該要創作出多好的東西,「提早接觸」就是孩子很小就能對畫畫感興趣、掌握塗鴉技巧的原因。
 
阿公帶孫女的點點滴滴
    許多人談到隔代教養,往往負面評價大於正面,但從鄭明進老師帶孫女Laa Laa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阿公阿嬤帶孫子、孫女,可不見得會比年輕人來得差唷!
 
隔代教養的優勢
1.阿公阿嬤有時間
    鄭明進老師認為,阿公阿嬤帶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有空」,有固定的時間可以跟孩子互動,也有更多時間能夠花心思處理孩子的問題。
 
    “有一次Laa Laa嚴重便祕,醫生說如果第12天還沒有便便的話,就要從屁股灌藥水,聽到這句話讓我著急,孫女年紀這麼小就要被灌腸,實在太可憐了,我捨不得Laa Laa被灌腸,靈機一動,也許運動可以幫助肚子裡的消化,於是,我拿著海灘球和她玩了起來,讓她躺著,協助她用腳和手來踢球、拍球,玩了好久好久,突然間,「ㄅㄨ-」便便終於大出來了,我鬆了好大一口氣。”
 
2.阿公阿嬤有耐心
    阿 公阿嬤通常不需外出工作,也較少因為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而煩心,比起上班很累、回家後還要照顧孩子的爸爸媽媽而言,阿公阿嬤比較不會顯得急躁、一直催促孩 子,也比較少對孫兒發脾氣,對孩子的耐性和容忍度比較高,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孩子和阿公阿嬤在一起時,心情常常是愉快的。
 
  孩子很有趣,只要有不懂、不了解的,就喜歡問大人, Laa Laa經常會一邊翻書、一邊問問題,而我就靜靜的坐在她旁邊,不管她問什麼,我都會盡量回答,雖然她不一定真能了解,不過我都會和她說清楚、講明白,因為我很擔心,如果我不這麼做、或是隨便敷衍她,她將來有問題就不問了,怎麼辦?
 
辛苦但不言苦
    鄭明進老師表示,帶孫子本身是在考驗阿公阿嬤的體力,所以,阿公阿嬤首先要考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體力能夠擔負這樣的責任,這是第一要件。
 
    “可是,我反而覺得,我帶孫女以後我變得更健康了!因為沒有帶孫女時,自己比較懶、不去運動,可是孫女會逼著我運動,因為她正在成長、體力正好,所以,有心理學家認為,帶一個幼兒,就好像在跟一個太極拳選手一起練功一樣。”
 
  以前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以陪伴自己的兒子散步和探索,但我發現其實樂趣無窮,大人有時都太急了,會催促孩子快一點,事實上,慢下來才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以前沒發現的事。所以我覺得陪孫女散步,很棒!
 
 
鄭明進
現職:日商福式書店《巧連智雜誌》編輯顧問
經歷:資深美術教育大師,曾任國小美術教師25年。發表大量國內外圖畫書評論,主辦多項國際繪畫交流活動並擔任評審。
著作:《怎樣了解幼兒的畫》、《幼兒畫的認識與指導》、《幼兒美術教育》、《鄭明進與20個插畫家的秘密通訊》、《繪本阿公話孫女-鄭明進的體驗式美力教養》。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積木 玩出10種關鍵力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29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王秀靖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老麥攝影(02-2321-5522)、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積木提供/Funbox麗嬰國際
梳化/徐筑芳
模特兒/漂亮媽咪林怡甄;可愛寶寶甘凱馨、林康納、范筱媛、陳少甫、張侑恩、黃苙宣、黃靖媛


寶寶一出生便是藉由肢體動作來和他人互動,因此可運用寶寶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讓他從小就接觸「積木」。玩積木不僅可以鍛鍊到寶寶的手部抓握力,還可培養 他的手眼協調力、觀察力。等到寶寶較大一點,可讓他從積木中學習到數字與空間概念,訓練思維能力。手部動作的同時,腦力也在激盪著,同時可以激發出寶寶的 想像力與創造力。透過積木千變萬化的結構與玩法,讓他秀出無限的可能!



寶寶多藉由動作去學習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0~2 歲的兒童正處於感覺運動期。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王秀靖說明,這階段的兒童通常是靠動作來學習的,他們動作技巧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剛出生 沒多久的寶寶,多是本能性、無目的性的動作;而1歲時,他們的動作大部分都是具有目的性的。舉例來說,3~4個月大的寶寶拿到玩具後,經常拿一下就放開, 但是8~10個月大的寶寶就會將玩具拿起來搖或敲打。因此在這個階段,市面上對這個年齡層的寶寶所販售的玩具多以可發出聲音,或是可讓他盡情搥打的設計為 主。連寶寶所玩的積木,都有設計小機關,可搖出聲響、鏡面結構以及用不同形狀呈現,刺激寶寶的感官發展。
 
寶寶成長過程的3種特性
1.規律性
俗話說:「七 坐、八爬、九發牙」,反映了寶寶動作發展的規律性。從粗大動作的發展來看,寶寶一定要先能控制頭頸部的姿態,才能夠發展出自己坐、爬行、站立以及行走。從 精細動作的發展來看,寶寶一定要先能控制手臂的動作,去拿取東西,才能控制細部手指的動作,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去捏小東西。所有寶寶的發展順序幾乎都是相 同的,這便是發展的規律性。
 
2.差異性
雖然寶寶在各 階段的發展大多都是依循相同程序,但依個體的體質、遺傳等不同因素,生長速度的快慢會有些微不同,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會有差異。照顧者可用「生長曲線」去評 估寶寶的成長情況,若寶寶在每個時期的曲線走勢都差不多,成長速度很平穩,則不用太擔心成長速度慢的問題。但發展狀況則要靠家長更仔細地觀察孩子能力表現 的差異,再去對照「發展檢核表」,瞭解寶寶的發展和其年齡是否相符。
 
如何查詢生長曲線與發展檢核表?
◎臺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http://www.eirrc.taipei.gov.tw/)有提供這兩項資訊。進入首頁後,左欄有一項目為「觀察孩子」,點進去後會看到許多大標題,位於該頁面最下方的生長曲線表大標中,有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及臺北市學前發展檢核表。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九九網站(http://health99.doh.gov.tw/Default.aspx)同樣也有提供查詢生長曲線的資料。首頁的線上健檢區塊當中有「新版兒童生長曲線」,點進去後輸入寶寶的資料,系統會自動幫您的寶寶算出生長百分位。
 
3.一致性     
寶寶能力的發 展和過去他們接觸過的事物,或(曾學習過)已經會做的事,有相關。舉例來說,有些照顧者從孩子學齡前,就拿著各類紙卡、字卡,讓他們學認字,等到他們開始 上學後,認字的能力就比同儕高出一大節。而有些照顧者是從孩子尚小時就帶他們到處去玩、探險,像是去森林遊樂場攀爬、去海灘跑步、玩沙灘排球或游泳等,等 到孩子長大後,在體能與動作協調方面,會表現得比同年齡的孩子優異。這就是發展的一致性,能力是靠不停的練習與學習累加的。由於學習經驗的不同,導致孩子 所發揮出的能力也不同。但他們學習過的經驗是一致的。
 
積木玩法依年齡而定
王秀靖治療師認為,現在的積木材質很多樣,只要適當的選擇,在寶寶出生後就可以讓寶寶接觸積木。當寶寶還小的時候,照顧者可以讓寶寶看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積木,去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等到寶寶可自行拿積木之後,依照不同的年齡和動作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玩法。分別說明如下:
 
06個月大:可全手掌握住積木,約6個月大時可將積木握在手裡超過15秒。
79個月大:可用前三指拿取積木,積木未接觸掌心。
1320個月大:拿積木時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會在積木的二側,或兩指呈面對面的位置。
1822個月大:可堆疊2個積木。
2930個月大:可堆疊8個積木。
3348個月大:可堆疊
(上述積木大小約為2.5立方公分)
 
王秀靖治療師 指出,當做一件事或獨立完成一件事,都是經由過去經驗累加或是經由學習、重複練習後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寶寶玩積木,將一塊塊積木堆疊出千變萬化的物體,也 是同樣的道理。以疊城堡為例,寶寶必須先理解城堡的概念,比方說城堡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城堡中會有哪些構造或擺設等,才能用積木疊出類似實際城堡的樣貌。 而對於較小的寶寶(2歲以內),可先讓他接觸不同造型的積木,同時教導他這些新事物的名稱,有了這些物體的概念之後再用一般常見的塊狀積木讓他玩,會讓寶寶玩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如何增加寶寶對玩積木的興趣
首先,照顧者 可先拿著積木,邊發出一些驚嘆的聲音(例如:哇~這是什麼!)邊說一些可吸引寶寶的語句來勾起他的好奇心。通常小寶寶對於新奇的東西會覺得很好奇,就會被 吸引過來想要探查個究竟。但假如寶寶玩了一下子就馬上失去樂趣,王秀靖治療師建議,可利用一些方法來增加寶寶對玩積木的興趣,說明如下:
 
單純的環境
照顧者應讓寶寶有一個固定的遊戲空間。同一時間不要讓寶寶玩太多種類的玩具。當寶寶在玩的時候,其他容易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東西最好都收納乾淨,避免寶寶一直不能分心。
 
創造愉悅氣氛
建議照顧者和寶寶一起玩積木時,主動創造一個和寶寶互動的模式,讓整體氣氛歡愉起來,這樣寶寶在玩樂中會比較開心且專心,還可避免他一下子就對玩積木沒興趣。
 
適時給予讚美
照顧者也許會發現,當寶寶在做某件事情時,會邊做邊看大人的反應。其實寶寶很在意別人對他投注的目光,或給予他的稱讚。當寶寶成功堆組完積木後,照顧者可以立即稱讚他。寶寶獲得別人的讚美後,會更加有動力去做被讚美的事,因此而做得更好。
 
利用假裝的概念 誘導孩子玩積木
玩積木時,建 議照顧者可用假裝的概念,讓寶寶對認識或不熟悉的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與概念,從玩樂的過程中學習。王秀靖治療師指出,最好的方式是照顧者帶著寶寶一起玩,而 不是放著讓他自己玩。舉例來說,照顧者可以在手上拿著不同顏色積木的同時,教導寶寶顏色的概念。或是當寶寶已經知道車子是什麼,可以教他如何用積木做出車 子的樣子,或是將積木假裝成車子,把積木推著跑。甚至有一天,照顧者也許會發現寶寶開始自己用積木堆出新習得的事物,或是自己創造出新奇古怪的形體。藉由 這些互動過程,不僅可讓寶寶學習新事物,還開啟他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想像,活化腦力。
 
玩積木 培養10種關鍵力
抓握力
玩積木時,寶寶必須用手拿、抓、放以及組裝等,會同時訓練到上半身手臂及手部精細動作,並能加強手部整體的力量,對於寶寶將來會運用到手部能力的動作(例如:寫字、畫畫等)會大有幫助。
 
協調力
當寶寶在玩積木的時候,必須手眼協調,不僅要手到還要眼到,才能成功堆疊積木或把他們拼接起來。
 
學習力
能力是經由過去的經驗所累加。當照顧者或他人教導寶寶如何玩積木後,寶寶是否會做出有如實體般的物體,和寶寶的學習能力有極大的關聯性。
 
字與空間建構能力
藉由積木的排列組合、堆疊等變換,寶寶不僅可以從中學習數字概念,還可培養出邏輯思考與空間概念,訓練思維能力。
 
想像力
當寶寶認識的事物愈多,在玩積木時就愈能激發出他的想像力。有些產品還會很貼心地附上圖卡,讓寶寶可以先學習照著圖案做出類似的物體,激發他的想像空間。
 
創造力
當寶寶知悉生活周遭的東西,或是開始對積木有興趣後,便會開始從積木中創造出不同的新奇事物。藉由堆疊、重組等方式,創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東西。
 
注力
通常寶寶的專注力較短,無法想大人那樣持續專注於同一件事上很長一段時間。藉由照顧者適時的誘導及教學,等到寶寶開始會自己動手做後,這些變化多端的積木可以吸引寶寶的目光與帶來玩樂的愉悅,進而無形中訓練他的專注力。
 
觀察力
寶寶從一開始對積木的好奇心,到開始會利用不同形狀的積木去拼接組裝,從一開始去觀察別人使用積木的方法,到後來會自己去挑出合適的積木來堆疊,這過程便需要一定的觀察力。
 
挫折忍受力
對剛接觸積木的寶寶來說,要成功堆疊或建造出某種形體是需要經過無數個失敗,從中想出藉由方式去打造出心中想要的形式。過程中要有耐心,對於挫折不輕易放棄,最終才能成功。因此可培養出寶寶對於挫折的忍受力。
 
解決問題能力
當寶寶玩積木遇到挫折時,照顧者不要急於告訴他正確方式或解答,應先讓寶寶自己去找出解決方法,若不行,照顧者再適時提點可從哪裡下手,讓寶寶可自行找出答案,獲得成就感。
 
除了上述十種能力,另外,若照顧者時常陪伴寶寶一起玩積木,或是讓寶寶和同儕一起玩,相互輪流堆疊或一起共建模型,分工、互助合作。寶寶從這些過程中,無形中便會學到人際間的互動方式與相處,培育出寶寶的人際社交能力,對寶寶未來在人際關係發展上也有很大的助益。
 
如何挑選積木
市面上販售著各式各樣的積木,應該如何挑選適合寶寶的產品呢?首先,應先挑選材質、塗料等使用起來都很放心的產品。若照顧者不知如何選購,可先以知名品牌為首要考量。接著依照寶寶的年齡,不同階段的寶寶適合的產品不太相同。
 
半歲內的寶寶較適合軟材質(例如:泡棉等)的積木,但積木尺寸不宜過小,避免造成誤食危險。2歲以下的寶寶可開始玩硬材質(例如:塑膠、木頭等)的積木,但積木的塊數不適合太多。再大一點的幼兒可玩多種類型,且體積小一點的積木。另外還要注意積木是否易碎或有缺損,在玩的時候會不會讓寶寶不小心去割傷等細節。
 
從遊戲中發現異常問題
玩遊戲是一種學習方式,在過程中也可以顯現出個體的能力。一般來說, 1歲多的寶寶已經會辨識爸爸、媽咪或其他周遭熟悉的人,並會和別人互動(例如:抱抱、親親、說再見等)。王秀靖治療師表示,假如寶寶已經1足 歲,但發現他都不太理人,對於和別人互動也沒有興趣,一直埋頭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自玩自得;或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堅持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做,完全聽不進別人 的意見,固執地每次都只用同一種玩法,且一旦這些玩法被改變就會尖叫、生氣,而且很難被安撫。這時照顧者就要注意寶寶是否有自閉症的問題。另外,若在遊戲 中發現寶寶的反應不佳,或是每次在他的身後(他看不到的地方)呼喚他的名字都沒反應,持續做自己的事,也要留意寶寶的聽力或其他方面是否有問題,應尋求醫 師協助。
 
 
王秀靖
學歷: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畢業
經歷:
署立基隆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基隆市學校體系職能治療師
臺北市學校體系職能治療師
現任: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技術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你脫困~應付孩子的「為什麼」
對 多數家有兩三歲孩子的爸媽來說,面對孩子各類「無厘頭」式,層出不窮的為什麼,大概都會覺得無法招架,甚至到後來都會覺得快要被煩死了。的確,要回答完孩 子的為什麼簡直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有時只要了解孩子發問的原因,分辨問題的類型,再運用一點小技巧,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幫助你即時 脫困,不至於掉入「為什麼」的漩渦中。以下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供參考:

掌握問題主導權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要假藉為什麼來和父母說說話而已,例如,你正在喝水或告訴他你想睡覺,這時候可能就會出現像這類「無聊」的問題: 「為什麼你要喝水?」「為什麼你想睡覺?」如果你回答他:「因為我口渴」「因為我睏了」接下來一定是沒完沒了。所以,像這類問題你只要說:「因為我口渴, 你要不要喝?」「因為我睏了,你要不要一起來睡覺?」簡單回答,再把問題拋回給他,掌握問題的主導權,他就沒興趣再問下去了!

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孩子的好奇心旺盛,而發問正好可以幫助他們更進一步探索,他們急於解開所有的謎底,因此也就無所不問,於是就會出現這類的問題:「為什麼天空會下 雨?」「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為什麼會有影子?」父母不妨在家中準備一套幼兒的小百科全書,或常帶他上圖書館,遇到孩子問這類問題時,就可以告訴 他:「對啊,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找找看書裡怎麼說。」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遇到問題主動找答案的精神。不過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 方式來向他解釋,否則他可能會有聽沒有懂,更加「霧煞煞」。

轉移注意力
爸媽最害怕的大概是回答像這類的問題:「為什麼長大一定要上學?」「為什麼人會變老?」「為什麼人會死掉?」說實在的,有些人生的哲理連大人都還 未參透,又如何來向孩子解釋呢?所以,像這種問題,只要輕描淡寫的先帶過去,然後馬上用另一件事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例如:「上學 才能懂很多事情呀!你要不要吃餅乾?」「就像小樹會變大樹一樣,所以人也會變老呀!走,我們去散步!」馬上轉移話題,孩子就不會窮追不捨了,畢竟這樣的問 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

適切的說明原因
兩歲開始的孩子已經有強烈的自我,凡事都要爭取主導權,也會開始質疑某些行事規則。如果你告訴他去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他的頭一個反應一定是 「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出去玩?」「為什麼一定要睡覺?」如果不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可能就一口回絕你「不要」,或是和你強辯到底,因此,你應該告訴 他:「現在外面在下雨,出去玩會淋濕,等雨停了就可以出去了。」「天黑了,你看,太陽公公也回家睡覺了,寶寶趕快睡,明天太陽公公會來叫你起床喔!」盡量 減少直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這樣比較不會引起孩子情緒性反彈的問為什麼。

孩子的為什麼常令你頭大嗎?其實只要掌握了訣竅,滿足孩子發問的慾望,不但不怕孩子發問,孩子還會愈問愈聰明。




引用:奇蜜育兒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刺激寶寶腦部發展–黑白卡


 

黑白卡是根據美國心理研究協會研究的兒童視覺發展理論而發展出來。以繪製出的一套線條簡單、對比鮮明的黑白圖形,滿足這一時期孩子視覺發展需要。讓 嬰兒接觸黑白圓點卡與輪廓卡,能促使他們儘早發展對顏色和形狀的直觀感知,提供寶寶視覺刺激,並加強辨識物體外廓的能力,增進視覺神經的成熟度,加強注意 力集中度,為學習事物的專注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使用原理:


寶寶出生前是在媽媽子宮裡面生活的,眼睛對外界的感知只有黑白的明暗反射。人的眼睛細胞分為對黑白明暗感知的桿狀體細胞和對彩色感知的錐狀體細胞, 黑白明暗感知的桿狀體細胞比彩色感知的錐狀體細胞多18倍的數量,出生後0-6個月是寶寶眼睛桿狀體細胞迅速發育到成熟時期,這個階段用黑白卡刺激眼睛的 桿狀體細胞讓它發育強大是孩子以後掌握快速閱讀的關鍵。


新生兒只能看到光線的明暗及物體模糊的輪廓,他看得到母親的影子在明亮的窗前移動,這種明暗的對比,有助於新生兒視力的發育,等到他看清楚輪廓,就會開始搜尋細節,例如母親的眼睛、鼻子和嘴巴,而此時讓新生的小寶寶看黑白卡片,對於寶寶的視力發育,有非常好的刺激作用。


對小寶寶而言,語言遠比文字或圖形更抽象,更難以理解。同樣的一句話,因為語氣不同,對於小寶寶的意義也不相同。而圖形是不會改變的,白色的卡片上面畫著黑色的圖形或圓點,不論看多少次,小寶寶每一次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東西,因此他學習的效果更快更好。


另外,據教育專家指出,系統性的視覺引導訓練,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辨識力、及邏輯思考能力,已達到開發左右腦的目標,建立良好的學習基礎,黑白幾何圖形不只可讓孩子清楚辨識圖形,提升智能,更可穩固孩子的情緒,促進思維的發展!


使用方法:


1、依照視覺卡的年齡,拿給寶寶看,每次約30秒,目視距離約30公分,一次以2〜3張圖卡來刺激寶寶的視覺。


2、可以將視覺可3〜5張,按照編號順序排列掛在牆上,抱著寶寶依序觀看,每張注視20秒再換看另一張,目視距離按月齡調整,由20公分〜60公分 (月齡越大距離越遠)。


3、可以一邊念出字卡名稱,一邊和寶寶聊和字卡相關的內容。例如:寶寶你看,這個是電話,我們可以打電話給爸爸哦!


4、當寶寶注視到黑白卡時,緩慢移動黑白卡位置,可由左至右,或由上至下,並念出字卡名稱。


5、貼在他視線所及的地方,像嬰身床旁邊,寶寶會自己盯著看哦!


























PS:一般書局、大賣場都可以買的到類似黑白卡的幼兒叢書,若媽咪不想花錢,也可以自已在家DIY動手做,就是黑底白線條或白底黑線條的圖形,圖案愈大愈好,一開始可以先給寶寶看簡單的圖,再看複雜的,寶寶真的會盯著看,有緩和情緒的作用哦!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 文/許芳菊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教出高EQ小孩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關係,仍有許多謎題待解,但根據目前的許多研究都發現,教養方式會影響情緒的反應,促使腦部傳輸路徑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EQ可以透過練習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養的參考: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EQ教養─



出生~6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緒出現,正面情緒的表達受到鼓勵而變得更為常見。


‧會藉著吸吮或轉離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情緒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樂、生氣及哀傷的面部表情。



7~12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像生氣、害怕及哀傷的原始情緒變得更為明顯。


‧情緒的自我調整進步了,嬰兒會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離不愉快的刺激。



情緒理解能力


‧辨識他人原始情緒的能力進步了,社會推論出現。



★給父母的建議


出 生到一歲,孩子的原始情緒出來時,非常需要回應。哭鬧時,應該去哄哄他,要讓他情緒穩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溫暖呵護、被愛的感覺,不是只 有物質的滿足。小時候的依附經驗,會帶到成人的兩性關係,那是最原始、純真的經驗。孩子的需求,父母應敏銳而儘速地給予回應。



1~3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衍生(自覺情緒)出現。情緒調整能力進步了,學步兒會將自己的注意力移開令他們沮喪的刺激,或試圖去控制它們。



情緒理解能力


‧學步兒開始討論及表現情緒。


‧開始表現出同理心。



★給父母的建議


‧一歲半以後,孩子開始會用大哭大鬧,滿足需求,這時父母就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邊問他:「什麼事讓你難過?」需要跟孩子互動,才能了解他的感覺。並逐漸去教導孩子生氣難過等情緒表達該如何處理。



‧從兩歲開始就應該慢慢引導他,怎麼察覺自己的情緒,怎麼適度的表達。告訴他有哪些規則應該去遵守。接著,就要逐漸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罵他,或幫他處理,可以問問他:「怎麼辦?」讓他學著解決問題。



3~6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調整情緒的策略出現並更精緻化。會懂得隱藏某些情緒,對簡單表達規則的服從。



情緒理解能力


‧了解引發情緒的外在原因與結果的能力進步。


‧同理的反應更為常見。



6~12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服從表達規則的能力進步了。


‧自我調整策略(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強化情緒)變得更多樣且更複雜。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內在的線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緒。


‧同理的反應更強。了解人對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了解別人可能會有複合的情緒(例如:既期待有怕受傷害)。


 


 


延伸閱讀


>>三撇步,擺脫孩子的哭鬧威脅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提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3 Fri 2012 19:12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解寶寶的重複行為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65




「寶貝!不要再亂丟遙控器了好嗎…」,話沒說完,又聽見遙控器墜落地面的慘叫聲;「我們今天聽別的故事好嗎?為什麼每天都要聽《小狗奇普》…」,類似的事 件也發生在妳和寶寶的身上嗎?媽咪是否也對寶寶固執的堅持某件事而感到不耐煩,甚至瀕臨抓狂的邊緣?其實,試著理解這種發生在寶寶身上的重複行為,妳將發 現這些看似無聊的執著,其實都是頗具意義的成長發展唷!



寶寶為何出現重複行為?


56個月開始發展精細動作
    每個寶寶在剛出生時,小手都是呈現握拳的狀態,這時候的寶寶不具備任何操作物品的能力,一直要到34個月大時,手掌才會慢慢的能夠做出自主性的打開、握緊動作。
 
    約莫從56個月大起,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精細動作,此時,寶寶的認知能力也逐漸提升,有些發育較快的寶寶甚至已經可以獨立坐好,「自主性的動作」也就跟著越來越多,開始產生控制外界的慾望,如自己動手操作物品。因此,父母所看到的重複行為,大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而在1歲〜1歲半左右達到高峰。
 
學齡前慢慢減少
    對爸比媽咪而言,倘若寶寶的重複行為無傷大雅,如:喜歡重複將積木疊高,再一次推倒,倒是也由著他無所謂,但是有些具有破壞性的重複行為,像是不斷把重要物品拿來丟擲,而且講也講不聽,就經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既生氣又無奈。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馨慧表示,其實大概在孩子進入學齡前,這些重複的舉動將會慢慢減少,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學習的過程,就像大腦必須不斷經過重複的刺激、反應,腦神經的連結才會穩固,因此,對於這種發展中的階段性行為,家長務必拿出更多的耐心來接鈉它。
 
重複行為對寶寶的意義
    雖然寶寶的重複行為看在大人眼裡,大多是一些沒有道理的無聊舉動(雖然有些時候也滿可愛的),但其實對寶寶個人而言,這些動作可是有著許多重要的意義喔!
 
1.獲得愉悅感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認為,寶寶的重複行為有其功能性,其中一項功能就是讓自己覺得開心。當然,一開始的事件都是隨機發生的,但他之所以會不斷持續的重複,必定是從中獲得了某些回饋。
 
    例如,有的孩子只要看見捷運經過,或被捷運所產生的風給吹到,就會舉起雙手大聲歡呼,第一次也許是因為覺得被風吹拂的感覺很舒服而有這樣的舉動,隨後卻發現大人會因為這樣的動作而覺得很開心、很好玩,獲得了正面的回饋,因而會在接下來的每一次都重複這樣的行為。
 
2.吸引大人注意
    然而,有時即便得到的是負面的回饋,如不斷亂丟東西而被父母責罵,寶寶仍然會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個回饋而感到很有趣,看到爸比媽咪生氣的反應,他們也會覺得很好玩而重複同樣的舉動。
 
    甚至,有些小朋友透過經驗得知,只要把東西弄掉在地上,爸比媽咪就會馬上被吸引過來,因此,當有某些需求,或大人很忙碌無暇理會自己的時候,為了吸引爸媽注意,就會故意重複的亂丟東西。
 
3.探索性行為
    2歲前的孩子,其認知發展正處於「感覺動作期」,必須藉由「具體操作看看」來認識這個世界,不像2歲以後的孩子,能夠靠想像力來學習。再加上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無法跟爸媽闡述自己的想法或透過詢問來釐清自己心中的疑惑,因此,只能靠「非語文」的行動來對周遭環境進行探索,進而學習到某些事物的因果關係。
 
    例如,有些孩子喜歡敲積木,因為敲擊的聲音讓他們覺得很新鮮,有些更聰明的小朋友甚至會拿著積木在家裡到處亂敲,爸比媽咪常因為不明白原因而感到不耐煩、生氣,其實,孩子正在認真研究著積木敲擊每樣東西所發出來的不同聲音,這其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增廣見聞」呢!
 
4.滿足成就感
    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都尚未成熟,他們不像大人想做什麼大多都能做到,當他們想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往往不是太大,他們常常是不小心成功的,然後突然發覺自己具有某種能力,因而感到很有成就感,喜歡一做再做。
 
     舉 例來說,絕大多數的學步兒都很喜歡走路,喜歡拉著爸比媽咪到處走,不喜歡大人抱,也不喜歡坐在手推車裡,進入所謂的「手推車厭倦期」,其實他們就是在享受 能夠掌控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並且不斷的向別人展現他們的新能力,而且同樣的行為通常也不會重複太久,寶寶很快就會找到新的發現而轉移焦點。
 
5.獲得安全感
    黃馨慧老師指出,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熟悉的事物,就像穩定的日常作息能夠帶給他們安全感一樣,當他們可以預期、掌握事情的發展,不需要一直面對新的挑戰,不必不停費力的突破困難,他們就能得到情緒上的穩定。
 
    以聽故事來說,他們之所以每天要求父母念同樣的繪本,就是喜歡能夠預期故事情節的發展,期待著父母在關鍵時刻出現的語調、表情,等待自己最喜愛的橋段出現,甚至他們還能夠自己講出結局,猜對了就會覺得很開心。
 
    謝 明慧心理師也表示,孩子的理解能力及記憶力有限,一個故事,他們一開始不一定從頭到尾都都聽得懂,有可能今天聽懂了一部份,明天聽懂另一個部分,後天又忘 了前天聽到的那部分,因此,雖然大人覺得自己都在講同一個故事,孩子卻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是逐步、逐步的理解、記憶整個故事。
 
    其實,仔細想想,大人在學習一項困難的新事物時,不也是有著同樣的心情?我們會重複的聽一段難度極高的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也許只聽懂第一段,慢慢的聽懂越來越多,如果每次都被強迫接觸全新的內容,豈不是太恐怖了嗎?
 
正確回應孩子的行為
    雖然重複行為是大多數孩子的正常表現,但爸比媽咪或許也會擔心,寶寶花了這麼多時間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豈不妨礙了他們接觸、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家長該如何從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呢?
 
適度空白,留給孩子發揮  
    黃馨慧老師認為,其實一直讓孩子讀同一本故事書也無所謂,關鍵在於父母在讀過幾遍後,可以試著留下些許空白,引導孩子回想故事內容,同時訓練語言能力與記憶力。
 
    例如,在講《小狗奇普》的故事時,可以問他:「有一隻小狗…是誰?」,換孩子說:「奇普!」;「奇普掉下來以後怎麼了?」,讓他講:「滾進洞裡了!」,不一定每次都要把故事從頭念一遍給孩子聽。
 
變化些許內容,提供示範
    有些孩子喜歡重複玩積木,但是當他自己一個人玩時,進步速度可能很慢,父母若能適度的從旁引導,示範其他玩法,如:「這個房子可以堆高一點」、「飛機的翅膀應該是兩邊一樣的喔」,或是排一個圖形讓孩子模仿,這麼一來即使孩子重複的玩積木,也能藉由不同玩法學到新的技巧。
 
漸進式讓孩子接納新事物
    謝明慧心理師提醒,在引導孩子放下熟悉事物、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爸比媽咪切記要從性質相近的部分開始著手,不可一下子跳TONE太多,也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全盤接受新事物。
 
    例如,孩子很愛《醜小鴨》這本書,家長每天還是可以讀這本書給孩子聽,但同時也可以找另一本內容相近的繪本(如:也是關於鴨鴨的書),跟孩子說:「我今天有看到一本新的鴨鴨書耶,你先陪我看2頁,看完我們再來讀《醜小鴨》好不好?」,藉此把這本新的書介紹給他,但事後一定要遵守承諾,不要讓孩子有被騙、被強迫的感覺,孩子對新書的接受度就會提高。
 
    倘若孩子的堅持度較高,堅持不看新書,那也沒關係,爸爸媽媽可以自顧自的讀起這本書,「這隻小鴨鴨也很可愛耶,他會不會是醜小鴨的朋友?」,讀個12分鐘就闔起來,然後對孩子說「好,換你來講《醜小鴨》了」,這時孩子就會靠過來,可是在剛剛的12分鐘裡,孩子其實已經偷偷在聽新故事了。
 
    成功的關鍵在於一次給一點點、相近的東西,並且還是要讓他接觸他所喜愛的舊書,讓它成為孩子內心安全的基礎、情緒穩定的力量,就像幫助孩子接觸新環境、新食物是類似的道理。
 
當孩子的行為不恰當時…
     如果寶貝的重複行為是破壞性的(如:亂摔遙控器),甚至影響到他人的權利(如:在公共場合大叫)時,該如何停止這樣的行為呢?
 
1.冷處理,不給任何反應
    對於2歲以下,尚且無法說之以理的寶寶而言,當他有不適當的重複行為時,爸比媽咪可以用冷處理的方式,不給予任何回饋來消除這種行為。
 
    例如,寶寶亂丟東西時,爸媽可以撿起來收好,但不要笑,也不用罵他,當他發現這麼做沒有得到任何樂趣、也沒有引發任何迴響時,他就會漸漸停止這樣的行為。
 
2.給予替代物,轉移注意
    黃馨慧老師認為,對孩子的管教,最好使用正向的語言,盡量避免使用「不」、「不要」開頭的句子,因為這種語言對孩子來說必須反過來想才能理解,較為困難,當妳說「不要丟」時,孩子可能只聽到「丟」這個字就無法克制衝動的做了這個舉動,其實並非故意。
 
    因此,與其對他說「不要丟遙控器」,不如給他一顆球,對他說「你丟球」,用別的事物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當他有了好的表現,也別忘了給予鼓勵,才能維持正確的行為。
 
3.不要忽視孩子的存在
    如果孩子經常以不當的重複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爸比媽咪也要檢討自己是否過於忽視孩子,不論再忙,每天最好都要儘量抽空陪伴孩子,孩子才不會因為過於孤單而調皮搗蛋。
 
    例如,如果妳能預測孩子通常自己玩10分鐘以後,就會開始亂丟東西,就可以在第8分鐘、他還沒出現不恰當行為時,就過來陪他說說話,「哇,你好棒喔!」、「你在玩什麼?」,或是引導他用其他較不具破壞性的方式來玩耍,像是練習把搖控器放進罐子或箱子裡蓋好,然後再拿出來給媽咪,這樣的互動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能供孩子不同玩法,發揮啟蒙的效果。
 
不要營造犯錯情境
    教養孩子,父母必須經常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否恰當,對於一個尚且不懂事理的孩子來說,與其不斷提醒他不要丟擲桌上的重要物品,不如把這些東西收納好,不要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
 
    曾經有個例子,一位爸爸因為2歲兒子亂摔他的手機而打了兒子兩巴掌,打完後他馬上問孩子:「你還要不要玩手機?」,孩子還是點點頭,表示那兩巴掌對於小小孩而言根本完全沒用,孩子根本不懂父親的用意,與其如此,不如要求自己將手機收好,讓孩子沒有機會搞破壞。
 
必須特別留意的情況…
   雖然大部分的重複行為都是孩子成長發展過程裡必經的正常現象,但以下幾種重複行為,是需要爸比媽咪必須特別留心處理的!
 
因疲勞而出現重複行為
    有時候當小朋友覺得很累、想睡覺時,也容易出現重複性的行為,會一直玩同樣的東西、用同樣的玩法玩,例如,可能拿著一輛小車子一直不停的推過來、推過去,此時代表寶寶已進入半休息的狀態,因為進行重複的動作不必花很多的腦力。
 
    當爸比媽咪觀察到這種狀況時,就要讓孩子適時的休息,千萬不要認為他的行為很無聊而勉強他玩別的東西、用別種玩法,否則寶寶可能會有更多負面情緒產生,如哭泣、吵鬧。
 
傷害自己的重複行為
    一 般而言,如果是探索、遊戲性質的重複行為,家長通常不需過於擔心,然而,有些時候寶寶可能會因為一些內在心理因素,而出現傷害自己的情緒性重複行為,如: 重複用手敲牆壁、或用頭撞牆,這種行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寶寶覺得很無聊,另一種代表他正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重複行為可能是他安撫、安慰自己的方式,無 論是哪一種原因,爸比媽咪都不應忽視,必須找出根本原因並加以解決。
 
自閉症伴隨的重複行為
    重複行為一直是判斷自閉症的指標之一,例如,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會重覆在某個地方繞圈圈、喜歡不斷的排列玩具車,或是花很長時間盯著轉動的東西看…等,這不禁讓家長們擔心,如果寶寶的重複行為太頻繁、持續時間太長,是否意味著和自閉症有關?
 
    謝明慧心理師澄清,自閉症的核心問題其實並不在於重複行為,雖然它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但不代表孩子出現重複行為就一定患有自閉症。
 
    自閉症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其實在於人際互動面向,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並伴隨著嚴重的重複行為時,才比較有可能與自閉症有關,需要積極的介入治療。
 
    語言發展緩慢,不像一般幼童1歲以上慢慢學會說話,23歲就會開始用句子問問題。
    不喜歡和別人有眼神、肢體上的接觸。
    無法和人有「共同注意焦點」,當指著某樣東西對孩子說:「你看!」,孩子仍然繼續看著其他地方。
    缺乏正確的肢體表達,也沒有想和別人溝通、互動的慾望(如拿東西叫別人吃、指東西叫別人看、請別人幫忙自己…等)。
 
 
黃馨慧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
 
謝明慧
現職: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學歷: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成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培養寶寶的「挫折忍受力」

育兒生活 6月號 NO.265




寶貝哭個不停,抱抱他是不是會讓他永遠當個黏人精?跌倒了,應該要自己站起來不能哭,以後才能面對職場叢林的考驗?從虎媽和鷹爸的養育中可以發現,大家逐 漸重視培養寶寶的挫折容忍度;但,這必須建立在寶寶對於世界的「安全感」上,然後再一步步,從小事中與孩子共同建立面對世界的壓力。



面對世界的關鍵能力


前陣子,才發生一起知名藝人的女兒跳樓事件,媽媽在鏡頭前哭得柔腸寸斷,電視前有不少媽媽也隨著鏡頭揪起心,感到不捨。身為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之外,也希望他將來能有勇氣面對人生中的一切挫折與困難,至少不被這些重擔壓垮,好好地走出自己人生的道路。為了預備好面對這「一點都不如想像中順遂」的生活,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就是「挫折忍受力」。
 
何謂挫折忍受力?
所謂的挫折忍受力,照字面上來看就是「忍受挫折的能力」,為了忍受挫折,孩子必須存有足夠的內在力量,才能妥善的面對各種挑戰;換句話說,當孩子有了挫折忍受力,就表示他擁有可以適應及面對挑戰的能力,成為未來學業、工作、人際、自我實現等等基礎。
 
挫折忍受力,許多小小能力的綜合體
在 正式討論挫折忍受力的內涵之前,爸比媽咪可以先想一想,當挑戰來臨時,我們是怎麼樣面對挑戰的呢?壓力來臨時,我們不會先急著哇哇大叫,也不會放任壓力而 只去處理我們喜歡面對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找出壓力源並去解決它;這一連串的動作便成為「處理挫折時重要的能力」,若想讓孩子培養挫折忍受力,就必須 連帶的教導孩子如何「處理」。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周玉筍老師,我們可以將挫折忍受力再細分成以下的6種能力:
 
1.          有效處理緊張情緒
2.          適應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3.          延宕滿足(就像是「不急著吃棉花糖」的孩子)
4.          從失望、困境或創傷中復原的能力
5.          發展出實際且明確目標
6.          解決問題的能力
7.          自在地跟別人相處,尊重自己與他人
 
相信孩子天生願意向前的能力
「可 喜的是,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能力與意願」周玉筍老師表示,孩子就像是一個天生的冒險家,會不斷地嘗試與探索,而家長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應 是陪伴孩子前行的嚮導,便能將孩子天生的能力激發出來。周老師曾經看過一個正在學習拉拉鍊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中不停的嘗試,總共花了30分鐘才將任務挑戰成功,「這個孩子在當中就學習到面對壓力、延宕滿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挫折忍受力不是天賦異稟的孩子才有,而是每個人被正確的鼓勵時,都可以永有的如同這個孩子一樣。」
 
學齡前,是培養的關鍵時期
人生的時間很長,似乎隨時都可以培養「挫折忍受力」,事實上,在孩子學習自主的關鍵時期──學齡前,是讓孩子學習面對壓力及挫折最重要的時期。根據2005年一個著名的跨國研究顯示,孩子在6個月~5歲之間面對挫折時所表現出的反應,將成為他15歲時面對挫折時的反應;周玉筍老師解釋,這表示若孩子在學齡前的時期便有足以面對挫折的態度及能力時,到了孩子15歲時,便可以擁有獨自面對更複雜挑戰的挫折復原力。
 
此外,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幼兒24歲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關鍵時期;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麼小的孩子就可以培養挫折忍受力,但就腦神經的發展及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來看,就會發現這是有跡可循的。根據人格發展理論,幼兒時期(24歲)是發展「自主」的重要時期,若孩子在這個時期未盡力完成自主的發展任務,那麼他們將來可能容易對自己感到害羞、懷疑及退縮,形成發展任務的危機,而「挫折忍受力」便是發展自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當孩子能自主面對問題時,擁有「我能感」挫折忍受力也就會被激發出來了。
 
孩子天生難忍挫折,仍可藉由教養彌補
孩子的天生氣質雖然會影響情緒,但後天的教養可以彌補天生氣質的不足;例如規律性的孩子常容易因事情變化太快而產生挫折,但這些挫折也同時訓練孩子對於不規則事件的彈性。周老師舉例,正向心理學大師馬丁.塞利格曼提出關於「快樂指數」的公式說明,後天教養教導我們如何去選擇、因應不快樂的情緒及壓力,佔了我們全部快樂的40%,另外的50%則是天生氣質所產生的快樂指數;著名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兩組具有憂鬱基因的老鼠分別以每天安撫、一般照顧的模式養育,結果發現,每天被安撫的老鼠經過三代之後,憂鬱的基因從他們的身上消失了!這代表著當父母改變原先的方式教養孩子時,孩子的氣質是有機會被改變的。
 
由此可知,挫折忍受度不等同於孩子的天生氣質,但當父母的如何因應孩子的天性予以適合的引導及教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度是絕對可以度聖限於先生的氣質且能被建構起來的。
 
面對,就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重要起源
在 周老師的班上,有一個女孩花了很久的時間練習,好不容易才將各色漂亮的珠子串進繩線當中,她請周老師幫忙將繩線打結成為可以戴在手上的手鍊,沒想到周老師 的手沒有抓緊,珠子一下全散到了地上!面對孩子相當挫折的表情,周老師先做了面對壓力的示範:「真的很對不起,我剛剛手沒有抓穩,所以把你的珠子散到地上 了。你可以原諒老師嗎?」在老師誠摯的道歉後,這個才3歲 半的孩子臉由失望轉為柔和,告訴老師:「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這表示我可以做第二次。」周玉筍老師聽到以後非常驚喜的告訴孩子:「哇,你非常棒、我看到你 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你可以將這樣的能力變成未來積極的學習能力!老師希望你永遠記得你今天的反應,將來遇到挫折時告訴自己『我還可以再做第二次』。」這個 孩子現在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每當遇到功課的挫折時,都還是會告訴自己:「我可以再做第二次!」
 
當孩子看到大人願意面對錯誤時,就會將大人的示範行為學起來,留在心裡;哪一天孩子將所學習到的行為表現出來時(哪怕孩子只是勇敢的面對挫折),家長們都應該真切地鼓勵他們的行為。
 
忍受力由引動而發,不是鞭策
以 往我們都會認為,孩子要「越挫才會越勇」,較嚴謹的家長便會為孩子設定較高的標準,希望孩子在鞭策之下可以成長。馬丁.塞利格曼則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 「擁有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老本』。」因此面對挫折,應是由鼓勵而引動孩子正向的態度,而不是經由壓制讓孩子耐著痛苦向前跑。
 
忍受挫折之前,先為孩子架好地基
實際教導孩子面對挫折之前,家長們也可以先為孩子作好面對挫折的準備。從挫折忍受必須具備的各種小能力來看,孩子必須有自信可以面對困難、能夠控制自己的想望不太快放棄、能自主解決問題等等,而這些能力,其實中生活中就可以慢慢被建構。
 
自信,了解自己的優勢
一本由天下雜誌出版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書中,針對「越挫越勇的孩子」作的想法作統計,期望從中知道該如何教養出一個能忍受挫折的小孩。他們發現,這些孩子的特色有:1. 自覺特殊,深受賞識,有高度的自我價值;2. 會為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3. 會為自己發展出良的好問題解決能力;4. 從 錯誤中學習。其中第一點就是我們所知的「自信」,這裡的自信不代表著自誇,而是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並努力朝發展優勢的方向前去;這些具有自信 的孩子通常背後都有數位「魅力成人」,孩子在他們的面前總是會覺得自己非常特別、並受到賞識,當他們做了錯誤的事時,也不容易因此感到羞恥。
 
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孩子
陪 孩子成長的路上,最難的其實不是孩子練習克服困難,而是家長能不能陪孩子一起面對挫折,並仍以正向的語言引導他們。周玉筍以一位正準備上小一、學習寫自己 名字的小孩為例,這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每次寫姓氏都少了幾個筆劃而感到氣餒,忍不住告訴孩子:「你可不可以每次寫字都仔細一點?不要每次都少了幾劃啊。」 沒想到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就哭了,媽媽無助的問老師:「我的孩子都沒有挫折忍受度,怎麼辦?」周玉筍老師後來發現,孩子每次雖然會哭泣,但仍會邊哭邊完成媽 媽要求的事,就表示他已經可以面對挫折,只是處理挫折的方式不滿大人的意。
 
在 這樣的狀況之下,家長可試著讓孩子了解:「即使面對挫折,你仍將任務完成了!媽媽覺得你克服了困難,和你學會寫名字一樣重要。」後來這個孩子代表校隊出去 比賽時,雖然感到緊張,但回想到媽媽告訴他的:「你已經有面對挫折的能力,無論成功或失敗,你都是我的好孩子。」便努力一搏,最後得到了冠軍!
 
鼓勵,但不讚美
鼓 勵和讚美有相當大的不同,讚美常常是達到我們要的標準給予的肯定或依照我們的看法給予的評斷,他容易導致他率且常忽略過程或讓孩子明白可以努力的是什麼, 失去培養自律或自我判斷的能力。尤其不要讚美無法努力的事例如:「你長得好漂亮!」或虛浮無內文的「你好棒!」。而鼓勵則是真切的了解孩子努力的過程,讓 他知道可以擁有的能力是什麼。例如:「你了解要先把這個問題處理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是一個有方法的孩子。」周玉筍老師認為,家長給予孩子的鼓勵價值,會 遠遠大於表面的「讚美」,若我們稱讚外表,一方面那是孩子無法努力的,且人總有一天都會面對外表的老去,那種稱讚令人氣餒,但若稱讚品格,那就是孩子可以 努力的。或是鼓勵他們努力的過程,他們就能絕對擁有著別人無法竊取的能力與自信。
 
周玉筍老 師曾遇見一個臉上有明顯胎記的大班小孩,雖然在學校成長期間不斷被老師肯定其外表以外的優點其能力,卻在某一天受人嘲笑而痛苦不已。周玉筍老師告訴這個孩 子:「我覺得你很勇敢,你不會為了害怕胎記被人嘲笑而不來上學,不會輕易放棄更重要的事情,你是一個勇敢的天使。」兩個月後,這個女孩在小學第一天的自我 介紹中仍被班上的男生大大的嘲笑了,她先是跑出了教室在走廊上哭泣,最後又鼓起勇氣回到教室再自我介紹一次:「我是OOO,我臉上的東西叫作胎記,雖然它 長得很醜,但我要告訴你們,我是勇敢的天使。」
 
自主性,讓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教 養的過程,就是家長提供給孩子一系列正確的選擇,」周玉筍老師表示,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我們當然可以讓孩子學習「做決定」,這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基 礎。但家長要引導孩子做「好的決定」,提供他們方向正確的選擇題,讓孩子有判斷思考的能力,也教育了孩子如何做「對的事」。
 
耐心等待種子發芽
有 趣的是,在周玉筍老師舉出的各種例子中,大人都是以相當「成人式」的說法,如實的告訴尚在學齡前的孩子:「我知道你克服了……,達到了忍受挫折的能力。」 也許我們會覺得孩子不懂,但他們卻在好幾年後,再回頭告訴大人們:「因為你當時的一句鼓勵,所以我相信自己有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於 孩子幼年時期的辛勤耕作是有意義的,比起等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將同儕意見看得比父母重要,不如在他們幼年尚可塑形時,便好好照顧、教育孩子,相信一定能在 不久之後,在他們身上看到堅韌的嫩芽。
 
挫折忍受力,生活中的實戰
即 使我們為孩子做再多的準備,他們的生活仍無法免去挫折及壓力的來臨,既然家長不能擁有長久的時間與體力在孩子的跟前一路為他披荊斬棘,那麼先給他這份自信 及面對挫折的大禮,將可使孩子受用一輩子。在實戰之前,周玉筍老師提供家長一個教養上的小撇步:同理及限制選擇,當孩子遇到需要克服的事時,先同理他們的 感受,告訴他們:「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因為……。」並且提供他們良好的選擇題,最後成功時,給予孩子大大的鼓勵。
 
挑戰一:寶貝不愛吃紅蘿蔔
「來吃飯囉!」全家人一同上了餐桌,小兔卻把碗中蛋炒飯的紅蘿蔔全部挑出來。媽媽請小兔把紅蘿蔔從盤子裡放回去,小兔卻開始大哭:「我不喜歡吃紅蘿蔔!為什麼我一定要吃……。」
 
「在 處理這類的事件之前,家長可以先問問自己:『不吃紅蘿蔔是喜好問題、還是健康問題』?」周玉筍老師認為,雖然克服餐飲上的問題也是提升挫折忍受力的一個方 式,但家長自己必須先釐清,克服「紅蘿蔔」對孩子的益處是什麼,如果不會影響到健康,那麼家長便不應將其當作是孩子必須克服的困難。
 
較極端的例子是,周老師的班上曾有一個「只吃巧克力的2歲 半孩子」,每當吃飯時間,孩子只願意吃巧克力,其他都不想碰;於是周玉筍老師準備了巧克力蛋糕、巧克力麵包等等巧克力製品,每天漸近地讓小孩二選一(限制 選擇):「你今天想吃麵,還是巧克力蛋糕?」逐漸減少巧克力的含量。同時周老師也準備了兩張小孩「腸道」的圖畫,告訴他:「如果你要選擇巧克力,那我就給 你一張黑色貼紙,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給你亮晶晶的貼紙,因為巧克力會逐漸產生阻礙血管的壞東西,如果你選擇巧克力比較少的食物,那我就 給你亮晶晶的貼紙,你要把你的腸胃變成黑漆漆或是亮晶晶,由你自己決定。」最後孩子總共花了半年,終於將吃巧克力的習慣自動戒除。
 
挑戰二:跌倒了,怎麼辦?
今天阿嬤帶著小猴到公園玩,小猴看到溜滑梯感到太過興奮,往前快跑的結果就是──跌捯了!「哇~不得了了,我的乖孫怎麼會跌倒呢?這個害我乖孫跌倒的地板壞壞!壞壞!」阿嬤邊拍著地板,邊跑起在地板上哭泣的小猴。
 
學 步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跌倒甚至是受傷的情況,此時一陣大哭難免,孩子也會撒嬌著希望大人抱他起來。遇到這樣的狀況,家長可以先問:「很痛對不對?」(同 理)並讓孩子做出選擇:「你要哭完才站起來,還是邊哭邊站起來?」如果孩子想要被抱,則可以再問他一次:「你要自己站起來,還是扶著我的手站起來?」給予 孩子選擇幫忙自己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拯救孩子,經由這樣的過程,他們才會學習到下一次跌倒時可以做的反應,也不會因為一次跌倒就認為自己失敗、必須靠別人 幫忙了。但別忘了,孩子站起來說可以鼓勵他說:「你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的能力。」
 
挑戰三:媽媽我要買那個!
龍龍跟媽媽到大賣場買東西,經過糖果餅乾的區域時,龍龍看到他最喜歡的葡萄餅乾,求媽媽買給他吃,媽媽告訴龍龍:「不行,我們昨天才買過一次,今天不可以再買了,而且這個太多我們吃不完。」龍龍拗不過媽媽,便躺在地上大哭起來……
 
如 果見到這樣的情況,爸比媽咪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喔好多人在看,快點把小孩抱出去!但周玉筍老師認為,這樣的場景店員已經習以為常了,先別太在意他們的眼 光,處理當下的事比較重要。事情發生當下,爸比媽咪一樣先同理孩子的心情:「買不到東西很難過對不對?」再給孩子選擇:「你要不哭我們繼續把應該買的東西 買完,還是現在我們出去等你哭完,因為這樣的態度不適合在公共場所干擾大家?」若孩子作出好的選擇後,讚賞他的行為。若孩子無法選擇或不選擇,請輕輕抱起 孩子並溫柔的告訴他:「你的行為已告訴我,我們今天不適合購物,我們回家囉!」不要在意大家的眼光,重要的事你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或做出合宜的 判斷與選擇,這些都是挫折忍受度的基礎。
 
為 了避免下次相同的情況再度發生,爸比媽咪可以在下次購物之前,與孩子一同規劃欲購買的東西,並以有限的預算讓孩子選擇他想買的物品。同時,讓孩知道「延宕 滿足」的重要(如果你把這次的錢存下來,那下次就可以買到更好的),及需要與慾望的分別(同樣的錢,我們可以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東西)。重要的是家長千萬不 可以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要相信只要堅持幾次,孩子就不會再出現購物時哭鬧的行為。
 
《做 得好,小小熊》是周玉筍老師最喜歡的一本繪本,當故事中的小小熊開始領路,探險做一些以前不曾有過的嘗試時,跟在後面的大熊告訴牠:「做得好,小小熊。」 當小小熊要從高處跳下來時,大熊給小小熊承諾與愛:「我會緊緊抱住你。」當大熊把小小熊從跌落的水底救起來時,大熊面對失敗的小小熊是抱住他:「我們繼續 過河,並且請你指出讓你跌倒的石頭在哪裡。」當他們因著小小熊指出的石頭,成功過河後,大熊說:「做得好,小小熊。」身為愛孩子的父母,我們有沒有勇氣再 次陪同孩子探險,並且給予他足夠的愛、支持、安全感與引導呢?
 
 
周玉筍
現職:新竹北門聖教會傳道、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特約輔導員、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
學歷:衛理神學研究院教牧諮商所碩士、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哲學博士班研修中
經歷: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發展部主任暨親職教育講師、人本教育基金會台南分會負責人、幼稚園園長18年、幼獅張老師督導
著作:愛家基金會親職教育Q&A專欄/彩虹兒童生命教育RK雜誌兒童輔導專欄執筆、如何教孩子理財有聲CD、如何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度有聲CD、情緒敲敲門有聲書(DVDCD+書)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保護過頭 恐影響前庭系統發展



▲以熊抱的方式,讓小孩隨著治療師的動作做出反應。 ( 圖/李彥慧 )

 ▲熊抱方式抱小孩,使小孩跨坐於治療師腿上,或兩腿分開環繞腰。


( 圖/李彥慧 )


                                                               圖.文/李彥慧


由於環境的改變和時代的變遷,小孩已不像從前的我們一樣,可以隨處爬樹、翻牆或到處跑來跑去,現在小孩常有過度保護、環境不乾淨或沒地方可活動的問題,導致小孩在感覺統合上出現困難。


常會聽到家長主述:「我家小孩明明聽力沒問題,但我們在叫他的時候,他常常好像都沒聽見,都已經走到他身邊了,卻還是若無所覺,小孩總是說他沒聽到。」


不僅如此,有些孩子會怕高,即使是一點點高度,小孩就會過度恐慌,甚至在天橋上「軟腳」,拚命抓住身邊的人;帶小孩去公園遊玩,他也是看了又看,卻不想加入一起玩。


從家長所述情形看來,有可能是小孩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所致,前庭系統會影響小孩的「警醒度」。


所謂「警醒度」就是孩子是否會注意到環境中的變化。


當警醒度太低的時候,小孩會顯得被動、懶散,甚至昏昏欲睡的樣子;過高的時候,小孩會顯得非常的躁動、分心,無法聽從指令。即使家長都在孩子的身邊叫喚,仍不見小孩有反應。


前庭系統發展不良的兒童在跑步、騎腳踏車、盪鞦韆,甚至在人際的互動上,都會出現困難。


因為做這些動作時,會有大量的前庭覺輸入,小孩在感覺統合不良的影響下,使得他在這些活動的表現,容易顯得笨拙、害怕,甚至發生抗拒,進而影響人際互動,所以小孩會寧願不玩,看別人玩就好。


介入處理的過程中,可以先從踮腳尖或走斜坡開始,將給小孩的東西拿高,使得小孩必須踮腳拿物品,或帶小孩在斜坡上來回衝刺,也可以抱著小孩做旋轉,或以熊抱的方式抱小孩。小孩可接受後,再要求不扶把手的情況下上下樓梯,或做些往上攀爬的動作。


活動中要注意的事情,不外乎安全和小孩的身體狀況,若有暈眩或不適的狀況應立刻停止活動。


不過,小孩是否為感覺統合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仍須由專業職能治療師做鑑定,家長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以免耽誤了小孩發展與治療的重要時機。


(作者為台中市育康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隨手可得的扮演道具
模仿和扮演的遊戲,對孩子的語言、情緒、社交、認知發展都有幫助,因此在家中我們可以為寶寶提供一些玩具和道具,讓家中成為一個適合模仿和扮演的環境。

爸媽是最好的道具
對尚未從「模仿」進入「扮演」階段的學步前小嬰兒來說,爸媽就是最好的模仿對像和大玩偶。他們很喜歡看臉部表情,給他們一個嬰兒用安全鏡讓他們看看自己也很不錯。家中若有其他手足能一起玩那更好。

衣物與生活用品
隨手可得的衣物用品,是孩子在扮演中發揮創意的最佳道具,例如:
■ 打扮用的衣物,例如︰外套、洋裝、帽子、手帕、小皮包
■ 一般用品,例如:湯匙、塑膠杯碗、小瓶罐、舊電話機
■ 手提包、便當袋、餐盒、公事包
以上物品都適合1-3歲的寶寶用來模仿日常生活場景,這些東西自然會激發他們模仿的欲望和靈感;當然,如果家中的電話或電腦鍵盤剛好要報廢,更是適合送給孩子當作扮演的道具囉!

各式的玩具
用玩具搭配衣物用品可以讓孩子的扮演遊戲更豐富,同時年齡越小的孩子也越需要嬰幼兒專用的安全玩具以確保遊戲安全、例如:
■ 推車、嬰兒車和其他有輪子的玩具
■ 騎乘玩具
■ 積木
■ 玩具奶瓶和寶寶用品、扮家家玩具
■ 與工作角色相關的玩具,例如:醫師包、聽診器、工程師積木組等等
兩歲兒喜歡推拉和攀爬的玩具,也喜歡模仿開車的場景,他們很喜歡有輪子的玩具,可以推拉也可以當車子。定期打預防針和偶爾的小感冒讓他們對醫院相當有經驗,模仿醫護人員打針也有戰勝恐懼的效果。

娃娃和玩偶
娃娃和玩偶可以是扮演中的主角、配角或旁觀者,孩子喜歡模仿媽媽餵寶寶、幫寶寶洗澡或是推著娃娃四處走動。玩偶更有用來「演戲」抒解情緒,或在孩 子玩得太投入時,用來吸引孩子注意的妙用。除了真正的動物、卡通偶之外,任何東西都可以擬人化變成玩偶,孩子不喝水時,杯子就會變成會說話的杯子不停說 「喝我,喝我啊!」而在上篇提到過,孩子不肯換尿布時,連尿布也可以變成可以說話的玩偶。

書籍
書籍可以擴展孩子的視界,也可以擴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提供孩子扮演所需的語言和內容,有時甚至也會成為扮演腳本的一部份,它也許不是扮演遊戲可見的主角,卻是孩子扮演能力的來源之一。

注意遊戲時的安全
自在的空間以及可以隨時自由取得的扮演道具,可以鼓勵孩子隨時發揮扮演的創意。

孩子在任何空間都可能會開始自己的扮演遊戲,你也許不需要為孩子準備一個特殊的空間,但是要注意空間和物品的安全性。當然,孩子總是不按牌理出牌,所以,不想讓他取得的東西要盡量收好,不想讓他去的地方盡量鎖起或隔開。

 

引用:奇蜜育兒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送小孩子上幼兒園,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原來,決定是否要送小孩子上幼兒園這種事,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現代家長知識水準普遍提升,相當重視「贏在起跑點」的觀念,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提早將孩子送入幼托園,甚至是才藝班,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與 趣,啟發孩子的多元智慧。然而,幼兒階段需要循序漸進,入學準備做得越好,在適應未來學習生活時的成效會越佳,並有助於奠定日後學習成就。


實際上,孩子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很可能是家長強化培養出來的結果,這樣的優勢會如“泡沫”般,在上學不久後就消失了。因此,強行讓孩子提前入學只 會使得孩子小小的肩膀過早承擔起與年齡不相稱的重擔。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容易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牴觸,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厭倦學習的情緒。


在思考孩子的入學時機時,也不應以孩子的年齡作為考慮,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成熟的入學水平。根據兒童發展學,每一年齡層的孩子皆有不同的發展階 段,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反應速度和認知等皆與年齡大小有關。對孩子來說,即使是相差幾個月,也會導致他們在學習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



在還沒開始談幼童應該什麼時候到幼兒園上課時,我們先聽幼兒園的起源:全世界第一所幼兒園在德國創辦並始於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很多孩子流離失 所,於是一名叫福氏的德國人開辦了一所幼兒園來照顧小朋友。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原由德語,原意為兒童花園。創辦人之所以稱之為“園”而 不是學校,主要原因在於力行自然主義的精神。


福氏認為在幼兒園裡的孩子好比一株株小樹苗,老師則是園丁,因此,幼兒園就是一座大花園。在這花園裡,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老師只要猶如園丁那樣澆花除草從旁協助,而不應以主觀的好意去局限或強行樹苗的發展方向。


審慎評估幼童入園基本的能力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兒童的入學時機不應該以年齡來作標準,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入學的成熟水平。只要孩子具備以下基本的能力,就可以進入幼兒園了。


第一、能用口語交談:


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幼兒不僅要聽得懂對方所說的話的意思,而且還要有對答的能力。幼兒還要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樣才能夠表示出自己的意思,和別人做簡單的溝通。


第二、必須聽從指示:


當老師要求幼兒“輪流”、“排隊”等規則時,幼兒必須明白指示並執行。


第三、開始懂社交活動:


在一般社交常識方面,能夠和其它小朋友進行友善的溝通,處理自己的大小便問題,以及請別人幫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實際上,幼兒園可以是孩子學習的空間,也可以是玩樂的場所。


幼教老師表示,幼兒園裡年齡最小的是兩歲的幼兒,這階段的孩子是在幼兒園裡的托兒所學習在團體生活中與人互動,而不是以學術為目的,從團體生活中引 導他們學習,孩子在幼兒園裡可以和年齡相仿的孩子遊戲、溝通,以便開拓社交圈子和發展語言能力,進而提昇日後的學習能力,這對於現今只生養一兩個小孩的小 家庭來說是有很大幫助。


相反的,五六歲的孩子多以學術為目的,他們不純粹僅像兩歲的幼兒那樣只懂得聽、講和溝通,還要懂得思考,而思考的範圍還很廣闊,包括邏輯思考如分辨東西的長和短等等。


談起幼兒的學習發展傾向,兒童發展專家指出,每一年齡層的孩子均面對不同的學習發展方向。這正好說明孩子的成長是受成熟機制來制約的,父母應儘量避免揠苗助長。


兒童認知與語言發展分析


如果你家有幼兒且不瞭解寶寶正面對哪一階段的學習導向,請家長千萬不要緊張,快來放鬆心情,兒童發展專家針對幼兒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所作的分析,提供我們作為參考依據!


1歲寶寶


1歲寶寶的專注力還未形成,純粹在觸覺和感官上的學習,基本上是很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階段的孩子屬於探索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所以會不斷 地進行探索。此外,由於寶寶腦袋中的記憶庫還未形成,所以對事情的印象不深刻。大人說話時他不會回答,而且一直忘記你說過的話,需要一直重複。


鼓勵大人對這階段的寶寶進行大小肌肉的發展,大人與寶寶要多進行肢體互動和語言上的溝通,這對寶寶長大後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兒童發展專 家強調溝通的意義不在於打開電視給孩子看,即使是能讓孩子學會很多東西的幼教DVD影片,都不贊成父母把孩子交給電視機看管,因為一個孩子若每天看電視的 時間超過3小時的話,孩子以後的學習專注力會減低10%。


溝通應該是有互動性地和寶寶在口語上的交談,如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就是很好的活動。父母不要以為寶寶才幾個月大,聽不懂大人說的故事,最主要目的是孩子喜歡與父母共讀的氣氛,只要孩子在共讀的過程中覺得快樂,自然會慢慢地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寶寶在這時候可以簡單的單字交談,當他說“我”、“車車”的時候,他可能表示自己要出去,又或要玩玩具車。寶寶還不能以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可從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開始教導寶寶。


至於語言方面,兒童在吸收語言的輸入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不會造成混亂。如果長輩一味和孩子說母語,孩子自然會對他們說母語,同樣的,如果孩子的玩伴都說英語的話,孩子也會和小朋友說英語。


孩子沒有鎖定任何學習工具來輔助學習的,因為他們的興趣一直變,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而且大多數是3分鐘熱度。但奇怪的是,寶寶每天會重複做同樣的東西,如看同樣的故事書,每天都要玩積木或拼圖等等。


這時期的寶寶特別惹人喜歡,他們開始變得活潑好動、懂得逗人開心、學會粘人、愛撒嬌,而且還會與人產生互動關係。因為這時期的寶寶依附性很高,他們需要找尋安全感,一旦找到這個讓寶寶覺得安全的人,寶寶就會和對方說很多話,而且也會變得很聽話。


2歲寶寶


兩歲的寶寶開始喜歡塗鴉,只要給他一枝筆和一張紙就會畫得很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給寶寶筆桿比較粗大的筆,因為寶寶的小肌肉發展不完整,無力握緊 筆桿小的筆。此年齡層的寶寶大多是隨便亂畫,父母不必制止他而應該鼓勵他,讓寶寶自由想像自己畫的線條像什麼,主要原因是為了培養寶寶運用筆的能力,並且 培養孩子的“創作慾望”。


寶寶的觀察力加強,偶爾說出一句讓大人驚喜的話,這些話或許是大人沒有講過的,或是以前大人教了很久寶寶都沒學會的。寶寶的學習能力也會提高,專注 力比較久,他可以靜靜地聽大人說完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這必須是在寶寶1歲時就建立起來的基礎,若大人在寶寶1歲時抱持放牛吃草的態度,寶寶到了兩歲的 時候依舊是一個大嬰兒,講話口齒也不伶俐。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所以你會發現孩子觀賞一部兒童節目數次後就學習了不少知識,並且可以跟從電視節目裡的卡通主角,有板有眼地 唱唱跳跳。即使兒童節目或卡通片能夠讓寶寶學習某些知識,但兒童發展專家還是不贊成孩子透過觀賞電視節目來學習。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一旦被削薄,孩子日後面 對書本裡規規矩矩,不會跳舞更不會唱歌的文字時就會失去耐性。


卡通或兒童節目之所以特別吸引孩子不外是顏色鮮艷、語言簡單押韻、動態(唱歌跳舞)和重複性這4大因素。所以,一個小孩靜靜坐看3次就會學會到節目裡的東西,這也說明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模仿力很高。


兒童發展專家指出,當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時會做出撕東西或弄亂家裡環境的行為,只要觀察到孩子並非純屬搗蛋抑或是故意的,父母就不要責備或處罰孩 子。孩子這時候的行為就像有些喜歡按泡泡塑膠紙的大人一樣,因為聽到“辟啪”聲而促使自己一直按。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在撕紙的過程中感覺到那種聲音是好奇 的,喜歡的,感覺好的,孩子就會做。


由於兩歲的孩子比較活潑,而且會吃很多食物,所以建議父母帶孩子到郊外去進行戶外活動以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此外,戶外活動與語言發展也是同行的。


3歲的寶寶


3歲的寶寶比起兩歲的寶寶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習時間也更長,這時期的孩子有能力作簡單的思考方式。如當大人問“花是什麼顏色?”,孩子會經過思考才回答,當大人問“這兩樣東西哪一樣比較大?”時,孩子也會做比較。


這時期的孩子開始進入自由想像階段(Free Thinking level),喜歡問“為什麼”。然而,當孩子總是向大人問“為什麼”的時候,大人是否一定要滿足孩子的疑問呢?


兒童發展專家表示,有時候孩子問“為什麼”不是要答案,而是想用說話來吸引你的注意力而已。大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孩子答案。


值得一提,像是小孩很少會向大人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這些深奧的問題,倘若孩子真的問出口,大人又不懂答案的話,那麼千萬不要礙於顏面問題瞎掰一場,你可以坦白告訴孩子自己不知道答案,但會去尋找答案再告訴他。(此話並非說了算,切記說到就要做到。)


此外,3歲的孩子會變得有點固執,只要是他不喜歡的東西,大人就很難說服,倘若喜歡的話就會很堅持,總是有意與大人對抗似的。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反抗期是兩歲以後的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階段。


隨體格發育,孩子從心理上開始產生要擺脫束縛,表現自我的強烈意識。所以經常對大人的要求脫口而出就是“不”。其實這時期的孩子並不在意大人說什麼,他只是想要說“不”而已。


對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千萬不要採取簡單生硬的“不能、不行”這種抑制大腦發育的教育方法。越是強迫孩子做你認為應做的事,他就越是逆反。要認識到孩子的不順從並非是為了對抗自己,而只是成長中的一段小插曲,正確引導將會讓他順利渡過反抗期。


4歲的寶寶


3歲的孩子是選擇性地記取他們喜歡的東西,如對於自己喜歡的超人總有本事一一地記下所有超人的名字。相反的,4歲孩子的接收能力開始變得成熟,專注力加強,由於腦裡面的記憶庫快成熟,因而對大人教的東西可以記起來。


再加上孩子的溝通方式成熟,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短句並加入介詞。孩子不僅能聽懂大人大部份的話語,而且能利用正在快速增加的詞彙說話。他逐漸從說兩 個或者3個單詞的句子,如“做什麼”、“媽媽,哪裡?”轉變為可以說4個、5個、甚至6個單詞的句子,如“你在做什麼?”、“媽媽,你在哪裡?”。


這時候的孩子也要注重手眼協調的發展,像拋球和拋沙袋這些活動,就能在孩子在做拋的動作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雙手去迎接。


5歲的孩子


5歲的孩子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時間已有認知能力,甚至可以想起一週或一個月的事情。他們已經達到可以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了,如可以透過讀書來學習 語文,掌握數目字的加減法,明白數目的概念,也可以認字和說短句。同時,此年紀的孩子在大小肌肉發展方面變得更成熟,可以開始握筆書寫了。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現今的孩子比較早熟,5歲或以上的孩子開始停止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不再像三四歲的孩子那樣一直問為什麼,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建立起自我意識,在乎自己的形象。


5歲的孩子送入幼兒園應以學術為主,要讓孩子有效到達學習目的的方法,就是通過遊戲來學習。寓教於樂對任何一年齡層的孩子來說,都是學習的良藥。因為孩子在玩的時候能夠比較投入,而親手操作更能讓印象更深刻。


兒童發展專家舉例說,幼兒園裡的老師教孩子看時鐘,可以透過玩“抓數字””的遊戲。如果孩子學會了1至12的數目字,老師可以準備一個大大的圓圈, 把1至12的號碼寫在卡片上交給孩子,當老師喊到該數目字時便請持有該號碼的孩子站起來。然後再把12個數目字粘在大圓圈上做成一面時鐘,教導孩子一天 24小時的晝夜之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愛子心切的父母,你究竟要孩子變成甜美豐碩的果實,還是外表好看卻嘗不到美好滋味的果子?這全賴身為農夫的你,是用什麼心態來栽培自己的幼苗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遊戲開發7個月孩子潛能


小遊戲開發7個月孩子潛能


MonsterParent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小遊戲開發7個月的孩子的潛能。下面介紹7個簡單的小遊戲,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發育情況、反復操作、遞進操作,以促進孩子潛能開發。


 


  潛能小遊戲之一:翻滾


讓孩子在遊戲毯或地毯上坐著玩,如果將玩具小汽車從孩子左側開到其右側,孩子想轉向去拿,但夠不著,於是使勁翻成俯臥再轉身,終於將小車拿到手中。


 


 孩子要克服自身的重力才能滾動,翻滾比較費勁,從肌肉、關節、韌帶、皮膚感覺等,都會成為信號傳入大腦記憶庫中。越是全身的大動作,就越能鍛煉孩子的感覺綜合,促進大腦和前庭系統的發育。


 


 潛能小遊戲之二:理解“不”的含義


 要讓孩子懂得“不”的含義。當 孩子把不該放在口中的東西如廢電池、電器插頭等拿到嘴邊時,媽媽應用嚴肅的表情加上聲音“不”,或者用手擺動叫孩子勿放入。如果孩子不明白,應把其手中之 物奪去,並說“不能吃,有毒”。有些孩子聽話,有些孩子則會大哭,但無論如何,媽媽不能妥協,只要堅持,孩子很快會明白“不”的含義,而且學會服從。這時 應馬上表揚,讓孩子懂得有些事可以做,另一些事不許做。


 


 滿7個月的孩子應當學會抑制,不能隨心所欲。如果不在孩子能理會之前立一些規矩,孩子就會發展成為不聽話或者慣壞的孩子。要孩子學會抑制自己的慾望,聽從媽媽的意見對自己有益的。要在孩子剛懂得“不”的含義時抓緊教育,否則等到孩子養成一切都要我行我素的習慣再教育就有點遲了。


 


潛能小遊戲之三:認識第一個身體部位——手


 教孩子與人握手,告訴孩子“伸手”,並引導孩子伸出手來同人相握。如果孩子懂得在媽媽說“手”時伸手,就認識了身體的第一個部位。多溫習幾天,讓孩子認識身體的第一個部位——手。


 


 潛能小遊戲之四:測試觀察能力


把孩子的玩具突然拿走,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會吵鬧,則表明他覺察到玩具被拿走,以此來測試孩子的觀察能力。這是嬰兒智力測驗的一道題。當然,前提是這個玩具是孩子喜歡、感興趣的,否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測試目的。


 


潛能小遊戲之五:坐穩


 讓 孩子坐在床上,孩子旁邊再放幾個小玩具,孩子能用雙手去擺弄玩具而不用手去支撐身體。媽媽在孩子身後同孩子說話,引孩子轉動頭和身體去看媽媽,爸爸在另一 側用玩具引逗,又使孩子的頭和身體轉向另一側。如果孩子的頭和身體向兩側轉動之後仍能不失重心,則說明孩子坐著的穩定性良好。


 


 能坐穩的孩子可以更方便地獲取信息,從視聽、手摸、嘴啃、腳踢等多方面去認識事物,所以認識事物的範圍和深度比以前增大。 712個月孩子的認知、語言、與人交往、處理能力都比以前發展加快。


 


潛能小遊戲之六:訓練表示大小便


孩子如果有大小便時,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往往沒有任何表示或發楞,停止活動後即拉出大小便。而如果媽媽抱著孩子大小便時,嘴發出聲音,如小便時“噓”、大便時“嗯”,並反复練習,那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發聲加上動作來表示便意。


 


這個訓練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理,先要在便前作出表示,同時要自己控制,等待媽媽把持後才排泄。在訓練的過程中輔以表揚以鞏固成績。


 


潛能小遊戲之七:聲音遊戲


 錄製生活中常聽見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鈴聲、水聲、鐘聲以及各種動物的叫聲,播放的同時抱孩子去觀察、認識各種相應的實物或物品圖片;播放孩子自己的哭聲以及別的孩子的哭聲,觀察反應。


 


這個遊戲可發展孩子聽覺的靈敏度,即對聲音精細的分辨力,同時也逐漸讓孩子在不同的聲音與事物間建立聯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聽得懂,為何不肯說話?

 

孩子的語言發展向來是父母最關心的議題,「明明孩子聽得懂,為什麼不開口說話?」、「都已經3歲了,卻只會講幾個單字算正常嗎?」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慢了嗎?家長應該從何著手教孩子說話?



為什麼孩子的話說不好?


隔代教養
關 於幼兒的語言發展學習,除去生理性因素,從教養面來談,由於雙薪家庭多,不少孩子是由阿公、阿嬤照顧的隔代教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5年「婦女婚姻與就業 調查」顯示,已婚女性在最小子女未滿3足歲前,會由祖父母照顧,比率近二成五,由於女性就業比率增加,將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顧比率超過百分之七。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美慧表示,隔代教養、代間共親職的教養方式日趨增加,許多幼兒都需要祖父母協助教養,但也經常出現教養不同調的問題。的確有些爺爺奶奶基於疼愛而過於溺愛孩子,也對孩子過於保護只要孩子動一下手指或眼神,就馬上主動滿足孩子的需求,而忽略要求孩子在生活上的語言表達及學習;或是會以「大隻雞慢啼」的傳統觀念忽視孩子在語言發展問題,而延緩了孩子的語言學習。
保母、傭人照顧
除了隔代教養,有些孩子是由保母或外傭照顧,也是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因素;
這也可能造成孩子在早期學語言時容易混淆,或不知道何為正確語詞的情況;甚至影響孩子的發音,延遲說話時間點。陳美慧治療師解釋:「因為太多訊息進到孩子的腦袋。」
例 如:語言符號的學習與命名夾雜中英文;甚至外傭的發音與爸媽的不同,造成孩子對語言難以產生一致性架構,也導致孩子雖聽得懂大人所說的,可是要他表達時, 他可能要想很久。因為他的腦袋在提取這個詞彙時,由於之前有太多的語言干擾,提取的速度變慢。香港大學研究發現,若家中同時講兩種以上語言的孩子出現發展 遲緩的機會高達兩倍。許多家以為聘用外籍傭人帶孩子,並期望孩子能學習英語,不過這對於有語言發展問題的孩子會反而適得其反。
研究中也發現,聘外傭的家庭比沒聘外傭的家庭,兒童出現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有問題的機會高達七倍。因此呼籲父母在幼兒成長過程中,不應過於以賴外籍的幫傭,父母自己疏於給予孩子語言上的刺激,而導致孩子的語言變得遲緩。
雙語幼稚園
雙語學習有時是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間接因素。
另外,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而將小孩送到雙語幼稚園就讀。陳治療師表示:「以現代的世界地球村的觀念來說,讓孩子及早接受第二外語固然好,但對於母語言學習有困難的孩子,雙語學習有時是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間接因素。」
語 言是由有系統的符號組成,像拼音也有其系統,例如:ㄆ+ㄨ即變成「撲」。因此,當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唸「蘋果」,中文是蘋果;英文是APPLE,同時兩個語 言進來,孩子會較無法立即整理與反應,在轉換兩種語言時會需要較久的時間。也讓他在表達時會比其他孩子的反應慢,不僅對符號的學習較慢,甚至需要多次的練 習,也令人認為孩子有語言發展遲緩。所以雙語環境對於在語言上學習有些困難的孩子,反而是不利,加重他學習語言的壓力或負擔。
孩子本身的氣質
除了環境與教養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還有可能是孩子本身因素,也許他對於空間數學是沒問題的,可是在特定語言的接受需要一些時間學習,包括詞彙,句子的架構、語法等。
甚 至孩子的氣質也會造成學習的困難。例如:他不易專注、個性急躁,較心急,無法耐住性子聽大人說完指令或一個完整的句子,就去執行……。如此,孩子在學習完 整句子的結構就顯得困難,因為他聽話只聽一半。這也讓他學習語言較吃虧,當他在接收語言訊息輸入、在幫他架構句子的結構時,他可能已失去剛開始學習的先 機,也導致說話時難以用完整句子來表達。
影響語言發展的4關鍵
對於影響幼兒語言學習的相關因素,陳美慧治療師提出下列幾點:
1聽力
寶寶出生時可先用聽力篩檢來評判他的聽力,聽覺對於未來語言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其實孩子剛開始學講話的關鍵,不在於他的口腔,而是他的聽力。如果孩子沒有具備好的聽力或專心聽的能力,可能會影響他語言的學習。
2神經系統或大腦受損
例如:大腦還未發展成熟即出生的早產兒;或生產過程有缺氧,造成腦部學習語言的神經受損,影響動作、認知的學習。
3情緒、注意力
個性內向的孩子需要被鼓勵,可能他對自己較沒自信。因此建議父母多鼓勵孩子,此外,照顧者對於個性內向的孩子,跟他說話時不要太快、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在請孩子做反應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
4環境剝奪
例如:隔代教養。
新生兒聽力篩檢
政府自民國99年時即開始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可是僅針對低收入,每案補助700元。從今年3/15開始,國健局對於新生兒全面補助,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皆可接受補助。
把握學習語言的黃金期
1~6個月
在1~6個月大的寶寶,語言發展上著重於聽覺。寶寶剛出生時還不會說話,但他會聽。
因此在這段期間媽媽可以幫寶寶建立聽覺的敏銳度跟學習,讓寶寶玩有聲音的搖鈴、播放音樂、或跟他玩聲音,例如:用舌頭彈牙齒發出一些「答答」的聲音;也可以叫孩子的小名,讓他找出聲音的來源。
這階段先玩一些建立聽覺系統反應、敏銳度等遊戲,慢慢再發出一些聲音,像「爸爸」等容易讀的雙唇音、並進行重覆性的聲音學習。
6~8個月
學習語言的時間,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此階段為認知的建立。教他認識他的五官,像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家人的稱謂,例如:爺爺是誰、奶奶在哪裡、爸爸、媽媽等,藉此來建立他的語彙。
其 實,人腦就像電腦,可以儲存日常生活詞彙、常見人物詞彙等檔案。有研究顯示當孩子開始說話,腦部就儲存了約100多個詞彙,當他認識了這些詞彙,即可以開 始說有意義的話。所以這個時期可以指給他看、說給他聽、或叫他找,慢慢鼓勵他模仿一些聲音。例如吃東西時,可以請他說「ㄇㄢ、ㄇㄢ」等簡單的雙唇音;陪孩 子玩玩具時,可以教他模仿車子「噗噗」的聲音等,從簡單的疊音開始。
1歲3個月~1歲半
這 時期可以玩一些口腔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已經開始吃稀飯、餅乾,所以可以讓他舔湯匙;故意把食物放在他的嘴唇上,讓他用舌頭去舔;讓他抿嘴巴;或跟他玩 親親時故意發出聲音。除了讓孩子練習咀嚼,也可試著訓練他的嘴巴發出不同的聲音、做一些難度較高的口腔動作,像是燙燙要「吹」、舔嘴唇等。
1歲半~2歲
對於1歲半~2歲的孩子要鼓勵他開始表達。父母可以帶著他或抱著他認識家裡的每個環境,例如:帶他去客廳,問他:「客廳有哪些東西?」並指給他看、說給他聽、再問問他;還有房間、浴室等,走到哪裡就問他那是什麼。
到 了孩子2歲左右,可以引導他講出他所知道的辭彙,不過,也許孩子只會講單個字,例如:杯子,他講「杯」;蘋果,他講「果」等單個字。此時家長無須緊張,教 導孩子時講慢一點,讓他一個字一個字的跟上。這麼做的目的是鼓勵他說話,但不用糾正他的發音,也許他的發音沒有很好或不清楚,此時,家長不妨蹲下來讓孩子 清楚地看到自己發音的唇型。
訓練孩子說話的5技巧
1看照片回憶情境
現 在數位相機普及、而手機也幾乎有照相功能,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平常在家玩玩具、玩遊戲,或出外旅遊時幫孩子拍照,再秀出來給他看,並且問他:「這個是 誰?」、「在吃什麼東西?「這是哪裡啊?」等。利用數位相機或手機去紀錄他平常的活動,邊秀給他看、邊跟他聊天,產生親子互動。
2說故事時間
現 在的繪本圖片大且明顯、字很少,可利用簡單繪本養成床邊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習慣。至於學習語言的時間,家長也不用要求時間太長,主要是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 則。因此在睡覺前,孩子可能洗完澡了,在他最專注、照顧者最放鬆的時候,利用5~10分鐘陪孩子做簡單的活動,像是唱童謠、看照片、讀繪本,進行輕鬆的親 子時間。
在親子活動當中玩一些聲音的遊戲、看圖片、或邊看繪本邊進行一些情境的對話,例如:「這是誰啊?」、「到哪裡?」、「買了什麼東西?」每天維持短短5~10分鐘,相信孩子的語言會有進步。
3戒奶瓶
有 些孩子既不喜歡咀嚼、不愛咬也不愛吃,吃飯時間無法乖乖坐在餐桌前,也讓照顧者擔心孩子會缺乏營養,於是讓他們喝牛奶。臨床上治療師發現,有些孩子年紀滿 大卻仍用奶瓶喝牛奶,對此,陳美慧治療師指出:「其實2歲以後即不建議讓孩子用奶瓶喝牛奶,即使晚上睡前都不建議。」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會使用鴨嘴杯或杯子 喝水,不應再退回去用奶瓶喝奶。
陳美慧治療師分析,用奶瓶喝奶會造成孩子講話不清楚、影響他的發音。因為吸吮奶瓶,是以簡單方式來運用他的口腔動作,也導致較成熟的口腔動作沒有運用,不僅影響他的發音,像「ㄓㄔㄕ」;甚至會變得有些大舌頭。
因此,除了建議做一些口腔動作,孩子的飲食也應依照他的口腔發展給予,例如:該吃稀飯時就讓他吃稀飯;該像大人一樣吃飯、吃菜時,即平均給予。這些都在訓練他的口腔動作,藉由咀嚼的運動來訓練發音。
4吹泡泡或笛子
讓孩子吹泡泡,幫助他練習呼出氣流。
另外,陳美治療師在臨床上遇過幾位孩子能夠聽得懂、會指、會拿東西,但是要他開口說話,他卻不願意說的情況;甚至2歲多還是不講話,偶爾冒出幾個大人聽不懂的字。陳治療師也以曾輔導的個案為例,她表示,在治療室時,請這位孩子拿圖卡,他聽得懂、也會拿,可是問他話時,他就閉上嘴巴不肯回答。等了將近半小時,他仍是不願講話。
後來,陳治療師拿出吹泡泡給孩子吹,這時發現孩子不會吹,他知道要張大嘴巴、也知道要用嘴巴吹,但他不知道怎麼做。於是陳治療師建議他父母,可以幫他準備一支小笛子(聖誕節時,小朋友用力一吹會捲起來的小笛子)或讓他吹泡泡,幫助孩子練習。
她解釋,說話的第一關鍵即是呼出氣流,所以孩子要學著將氣流呼出來,而這位孩子在經過練習後,說話的機會確實變多了。因此,爸媽發現孩子在1歲半後,說話機會仍是很少,可是叫他指物品他都聽得懂,或許可以讓他練習吹笛子或泡泡。
5幫小嬰兒哈癢
至於年紀更小一點的嬰兒,如果家長覺得寶寶的哭聲很少,笑的時候也只是笑一下、而不是哈哈笑,陳美治療師表示:「這時建議玩搔癢的遊戲。」因為癢是一個反射,搔癢時,嬰兒會「嘎嘎」笑出聲音,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她解釋,因為當他感到癢時,肌肉、肚子會收縮,經過收縮,他知道氣流怎麼發出來,藉此訓練、刺激他。
教孩子模仿辭彙的4重點
最後,當大人要教導孩子模仿說話的聲音,下列幾點要注意:
1大人與孩子的視線是平行,讓孩子看到大人的臉和嘴巴。畢竟人在溝通表達時,不只有聲音或嘴型,還有表情;而大人的表情能讓孩子理解這個字的意義。
2當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唇型時,才提供語言訊息。
3練習時,從看得清楚的雙唇音開始,例如:「爸爸」、「媽媽」、「哺哺」等雙唇音。
4對於一些舌頭音像是ㄌ或ㄋ,大人可以將嘴巴張大、放慢說話速度並連續的說,例如:「啦、啦、啦」,帶有旋律、音調,如此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當下孩子沒有模仿,家長不用太擔心,他可能在大人看不到時自己就發出聲音來,尤其是在他睡覺前,通常孩子在這時候的聲音特別多。
陳美慧
學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發展研究所
經歷:振興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資深語言治療師
桃園縣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兒童發展遲緩早期早療育協會理事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44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愛搞破壞 父母態度要淡定面對

孩子為什麼就是愛搞破壞?父母可能為此惹惱。其實有時候孩子的破壞行為不總是壞的出發點。本文羅列出孩子搞破壞的原因,讓父母真正瞭解孩子想法與感受。



我在研究這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愛搞破壞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體現,遇到新鮮的事物會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甚至摔一摔看看它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把它當成一種「科學實 驗」來研究。看看東西被自己摔一摔,會有什麼反應?當然,這種「破壞」行為在大人眼裡卻不是這麼認為,常常考驗著父母的忍耐力。如果你在旁不停地幫他拾起 來給他,他會扔得更歡,在他眼裡會認為這是兩個人的遊戲。正確的方法是將小寶貝安置到乾淨無雜物堆積的地板上玩,並從中利用遊戲教孩子學習收拾。


我在嘗試新的玩法!


3〜6歲的孩子好奇心特別強,他們喜歡東拆西拆,尋找更好玩有趣的事物。這些在大人世界裡難以理解的「破壞行為」,實則是寶寶開發腦部的小動作哦!面對家 裡頭痛的小寶貝,一頓說教反而扼殺寶寶的創造力。不妨跟著寶寶,看看他怎麼拆,給他充分探索求知的慾望。當然,遇到一些不宜拆卸的東西,則要告訴他,如果 這個物品拆了,是不會有新的等著他的。


我只是想幫幫你!


別以為寶寶總是喜歡「搞破壞」,他們很多時候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結果事與願違。像是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並且樂於給爸媽提供幫 助,但並不一定總能給父母帶來快樂。在某些情況下,儘管你憤怒得想大吼一聲,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並且給孩子一個友善的表情。遇到這種情況,大人應該首先肯 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與能力所不及的事,等小寶貝長大了再去做更合適。


我生氣了,你們都不陪我!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破壞性」有些是因好奇而破壞,也有一些是故意破壞。如果你發現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持續,並且伴隨情緒的話,那得多留心。說不定他就是因 為對你產生不滿而用破壞來「抗議」的一種方式,是他們內心困擾的表現。也許只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他會感覺到孤 單,寂寞,也會生氣,爸爸媽媽不妨抽空多與孩子作互動,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愛。


孩子愛搞破壞,家長一定火冒三丈,但是還是要勸爸爸媽媽發火之前冷靜一下,套一句現今流行語叫「淡定!」。因為身為家長的我們,很容易從大人的角度來評斷 很多事情,像東西被孩子弄壞了,就說孩子搞破壞;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就說孩子不聽話、彆扭;孩子忍不住心中的喜愛,把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帶回家,就說 孩子這麼小就會「偷」東西……。事實上,我們常常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角度與成長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忘了孩子的一切都還在學習的 階段,既然還在學習,自然有做不好、不能分辨對錯的時候,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大人的諒解與教導,而不是大人一股腦劈頭責罵,甚至「貼標籤」。面對孩子層 出不窮的「麻煩」,我們只要時時提醒自己這一點,那麼孩子所製造的麻煩,就根本不會是麻煩,反而是親子互動的大好契機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送小孩子上幼兒園,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原來,決定是否要送小孩子上幼兒園這種事,比你想的還要複雜!


現代家長知識水準普遍提升,相當重視「贏在起跑點」的觀念,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提早將孩子送 入幼托園,甚至是才藝班,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與趣,啟發孩子的多元智慧。然而,幼兒階段需要循序漸進,入學準備做得越好,在適應未來學習生活時的成效會越 佳,並有助於奠定日後學習成就。


實際上,孩子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很可能是家長強化培養出來的結果,這樣的優勢會如“泡沫”般,在上 學不久後就消失了。因此,強行讓孩子提前入學只會使得孩子小小的肩膀過早承擔起與年齡不相稱的重擔。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容易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牴觸,喪失學習 興趣和信心,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厭倦學習的情緒。


在思考孩子的入學時機時,也不應以孩子的年齡作為考慮,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成熟的入學水平。根據兒 童發展學,每一年齡層的孩子皆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反應速度和認知等皆與年齡大小有關。對孩子來說,即使是相差幾個月, 也會導致他們在學習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



在還沒開始談幼童應該什麼時候到幼兒園上課時,我們先聽幼兒園的起源:全世界第一所幼兒園在德國創辦 並始於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很多孩子流離失所,於是一名叫福氏的德國人開辦了一所幼兒園來照顧小朋友。幼兒園,kindergarten一詞原由德 語,原意為兒童花園。創辦人之所以稱之為“園”而不是學校,主要原因在於力行自然主義的精神。


福氏認為在幼兒園裡的孩子好比一株株小樹苗,老師則是園丁,因此,幼兒園就是一座大花園。在這花園裡,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老師只要猶如園丁那樣澆花除草從旁協助,而不應以主觀的好意去局限或強行樹苗的發展方向。


審慎評估幼童入園基本的能力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兒童的入學時機不應該以年齡來作標準,而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入學的成熟水平。只要孩子具備以下基本的能力,就可以進入幼兒園了。


第一、能用口語交談:


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幼兒不僅要聽得懂對方所說的話的意思,而且還要有對答的能力。幼兒還要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樣才能夠表示出自己的意思,和別人做簡單的溝通。


第二、必須聽從指示:


當老師要求幼兒“輪流”、“排隊”等規則時,幼兒必須明白指示並執行。


第三、開始懂社交活動:


在一般社交常識方面,能夠和其它小朋友進行友善的溝通,處理自己的大小便問題,以及請別人幫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實際上,幼兒園可以是孩子學習的空間,也可以是玩樂的場所。


幼教老師表示,幼兒園裡年齡最小的是兩歲的幼兒,這階段的孩子是在幼兒園裡的托兒所學習在團體生活中 與人互動,而不是以學術為目的,從團體生活中引導他們學習,孩子在幼兒園裡可以和年齡相仿的孩子遊戲、溝通,以便開拓社交圈子和發展語言能力,進而提昇日 後的學習能力,這對於現今只生養一兩個小孩的小家庭來說是有很大幫助。


相反的,五六歲的孩子多以學術為目的,他們不純粹僅像兩歲的幼兒那樣只懂得聽、講和溝通,還要懂得思考,而思考的範圍還很廣闊,包括邏輯思考如分辨東西的長和短等等。


談起幼兒的學習發展傾向,兒童發展專家指出,每一年齡層的孩子均面對不同的學習發展方向。這正好說明孩子的成長是受成熟機制來制約的,父母應儘量避免揠苗助長。


兒童認知與語言發展分析


如果你家有幼兒且不瞭解寶寶正面對哪一階段的學習導向,請家長千萬不要緊張,快來放鬆心情,兒童發展專家針對幼兒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所作的分析,提供我們作為參考依據!


1歲寶寶


1歲寶寶的專注力還未形成,純粹在觸覺和感官上的學習,基本上是很難達到學習的目的。這階段的孩子屬 於探索型,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所以會不斷地進行探索。此外,由於寶寶腦袋中的記憶庫還未形成,所以對事情的印象不深刻。大人說話時他不會回答,而且 一直忘記你說過的話,需要一直重複。


鼓勵大人對這階段的寶寶進行大小肌肉的發展,大人與寶寶要多進行肢體互動和語言上的溝通,這對寶寶長 大後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兒童發展專家強調溝通的意義不在於打開電視給孩子看,即使是能讓孩子學會很多東西的幼教DVD影片,都不贊成父母把孩 子交給電視機看管,因為一個孩子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3小時的話,孩子以後的學習專注力會減低10%。


溝通應該是有互動性地和寶寶在口語上的交談,如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就是很好的活動。父母不要以為寶寶才幾個月大,聽不懂大人說的故事,最主要目的是孩子喜歡與父母共讀的氣氛,只要孩子在共讀的過程中覺得快樂,自然會慢慢地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寶寶在這時候可以簡單的單字交談,當他說“我”、“車車”的時候,他可能表示自己要出去,又或要玩玩具車。寶寶還不能以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可從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東西開始教導寶寶。


至於語言方面,兒童在吸收語言的輸入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不會造成混亂。如果長輩一味和孩子說母語,孩子自然會對他們說母語,同樣的,如果孩子的玩伴都說英語的話,孩子也會和小朋友說英語。


孩子沒有鎖定任何學習工具來輔助學習的,因為他們的興趣一直變,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而且大多數是3分鐘熱度。但奇怪的是,寶寶每天會重複做同樣的東西,如看同樣的故事書,每天都要玩積木或拼圖等等。


這時期的寶寶特別惹人喜歡,他們開始變得活潑好動、懂得逗人開心、學會粘人、愛撒嬌,而且還會與人產生互動關係。因為這時期的寶寶依附性很高,他們需要找尋安全感,一旦找到這個讓寶寶覺得安全的人,寶寶就會和對方說很多話,而且也會變得很聽話。


2歲寶寶


兩歲的寶寶開始喜歡塗鴉,只要給他一枝筆和一張紙就會畫得很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給寶寶筆桿比較粗 大的筆,因為寶寶的小肌肉發展不完整,無力握緊筆桿小的筆。此年齡層的寶寶大多是隨便亂畫,父母不必制止他而應該鼓勵他,讓寶寶自由想像自己畫的線條像什 麼,主要原因是為了培養寶寶運用筆的能力,並且培養孩子的“創作慾望”。


寶寶的觀察力加強,偶爾說出一句讓大人驚喜的話,這些話或許是大人沒有講過的,或是以前大人教了很久 寶寶都沒學會的。寶寶的學習能力也會提高,專注力比較久,他可以靜靜地聽大人說完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這必須是在寶寶1歲時就建立起來的基礎,若大人在 寶寶1歲時抱持放牛吃草的態度,寶寶到了兩歲的時候依舊是一個大嬰兒,講話口齒也不伶俐。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所以你會發現孩子觀賞一部兒童節目數次後就學習了不少知識, 並且可以跟從電視節目裡的卡通主角,有板有眼地唱唱跳跳。即使兒童節目或卡通片能夠讓寶寶學習某些知識,但兒童發展專家還是不贊成孩子透過觀賞電視節目來 學習。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一旦被削薄,孩子日後面對書本裡規規矩矩,不會跳舞更不會唱歌的文字時就會失去耐性。


卡通或兒童節目之所以特別吸引孩子不外是顏色鮮艷、語言簡單押韻、動態(唱歌跳舞)和重複性這4大因素。所以,一個小孩靜靜坐看3次就會學會到節目裡的東西,這也說明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模仿力很高。


兒童發展專家指出,當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時會做出撕東西或弄亂家裡環境的行為,只要觀察到孩子並非純 屬搗蛋抑或是故意的,父母就不要責備或處罰孩子。孩子這時候的行為就像有些喜歡按泡泡塑膠紙的大人一樣,因為聽到“辟啪”聲而促使自己一直按。孩子也一 樣,當他們在撕紙的過程中感覺到那種聲音是好奇的,喜歡的,感覺好的,孩子就會做。


由於兩歲的孩子比較活潑,而且會吃很多食物,所以建議父母帶孩子到郊外去進行戶外活動以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此外,戶外活動與語言發展也是同行的。


3歲的寶寶


3歲的寶寶比起兩歲的寶寶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而且學習時間也更長,這時期的孩子有能力作簡單的思考方式。如當大人問“花是什麼顏色?”,孩子會經過思考才回答,當大人問“這兩樣東西哪一樣比較大?”時,孩子也會做比較。


這時期的孩子開始進入自由想像階段(Free Thinking level),喜歡問“為什麼”。然而,當孩子總是向大人問“為什麼”的時候,大人是否一定要滿足孩子的疑問呢?


兒童發展專家表示,有時候孩子問“為什麼”不是要答案,而是想用說話來吸引你的注意力而已。大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孩子答案。


值得一提,像是小孩很少會向大人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這些深奧的問題,倘若孩子真的問出口,大人又不懂答案的話,那麼千萬不要礙於顏面問題瞎掰一場,你可以坦白告訴孩子自己不知道答案,但會去尋找答案再告訴他。(此話並非說了算,切記說到就要做到。)


此外,3歲的孩子會變得有點固執,只要是他不喜歡的東西,大人就很難說服,倘若喜歡的話就會很堅持,總是有意與大人對抗似的。這些表現說明孩子進入了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反抗期是兩歲以後的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階段。


隨體格發育,孩子從心理上開始產生要擺脫束縛,表現自我的強烈意識。所以經常對大人的要求脫口而出就是“不”。其實這時期的孩子並不在意大人說什麼,他只是想要說“不”而已。


對處在反抗期的孩子,千萬不要採取簡單生硬的“不能、不行”這種抑制大腦發育的教育方法。越是強迫孩子做你認為應做的事,他就越是逆反。要認識到孩子的不順從並非是為了對抗自己,而只是成長中的一段小插曲,正確引導將會讓他順利渡過反抗期。


4歲的寶寶


3歲的孩子是選擇性地記取他們喜歡的東西,如對於自己喜歡的超人總有本事一一地記下所有超人的名字。相反的,4歲孩子的接收能力開始變得成熟,專注力加強,由於腦裡面的記憶庫快成熟,因而對大人教的東西可以記起來。


再加上孩子的溝通方式成熟,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短句並加入介詞。孩子不僅能聽懂大人大部份的話語,而 且能利用正在快速增加的詞彙說話。他逐漸從說兩個或者3個單詞的句子,如“做什麼”、“媽媽,哪裡?”轉變為可以說4個、5個、甚至6個單詞的句子,如 “你在做什麼?”、“媽媽,你在哪裡?”。


這時候的孩子也要注重手眼協調的發展,像拋球和拋沙袋這些活動,就能在孩子在做拋的動作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雙手去迎接。


5歲的孩子


5歲的孩子擁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時間已有認知能力,甚至可以想起一週或一個月的事情。他們已經達到可 以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了,如可以透過讀書來學習語文,掌握數目字的加減法,明白數目的概念,也可以認字和說短句。同時,此年紀的孩子在大小肌肉發展方面變 得更成熟,可以開始握筆書寫了。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現今的孩子比較早熟,5歲或以上的孩子開始停止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不再像三四歲的孩子那樣一直問為什麼,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建立起自我意識,在乎自己的形象。


5歲的孩子送入幼兒園應以學術為主,要讓孩子有效到達學習目的的方法,就是通過遊戲來學習。寓教於樂對任何一年齡層的孩子來說,都是學習的良藥。因為孩子在玩的時候能夠比較投入,而親手操作更能讓印象更深刻。


兒童發展專家舉例說,幼兒園裡的老師教孩子看時鐘,可以透過玩“抓數字””的遊戲。如果孩子學會了1 至12的數目字,老師可以準備一個大大的圓圈,把1至12的號碼寫在卡片上交給孩子,當老師喊到該數目字時便請持有該號碼的孩子站起來。然後再把12個數 目字粘在大圓圈上做成一面時鐘,教導孩子一天24小時的晝夜之分。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愛子心切的父母,你究竟要孩子變成甜美豐碩的果實,還是外表好看卻嘗不到美好滋味的果子?這全賴身為農夫的你,是用什麼心態來栽培自己的幼苗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