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開孩子的英語耳朵


   
 
 

打開孩子的英語耳朵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26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陳湄涵
奧莉薇繪本館英語故事老師Ecco、Grace、Emma


對於許多爸爸媽媽來說,想要讓家中小寶貝從小練習聽英語,但又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家中小寶貝的英語耳朵建立起來?市面上充斥著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教材,到底寶寶的英語耳朵需不需要培養?又該如何培養?讓我們來了解吧!




 


有聽沒懂不用急!



假若您撥空逛一下書局,一定會發現架上陳列許多專為孩童設計的語言學習教材,這些琳瑯滿目的英語繪本、童謠、有聲故事書等,是否真能使孩子就像置身於全英語的環境下學習,為小寶貝建立起一級棒的英語耳朵?


還是您也曾經有過以下經驗:當您興致勃勃買回一堆英語教材的書籍後,才發現您家小寶貝興致缺缺!但也許您家孩子不是排斥或討厭喔。本單完特地邀請說英語故事的老師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的學者一起來認識並培養正確的「英語耳朵」。


 


說這聽那 語言混亂?



一下子跟孩子說華語,一下子又跟小孩講方言,現在又多了要練習聽英語,但孩子真的聽得懂嗎?他以後說出來的話會不會變成「八國連音」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解釋,孩童腦力在發展時,可以同時吸收很多東西,且到了某一程度後,孩子會自動分類與辨別,對於語言的學習並不會造成混亂。很多時候家長的心態反而比小孩能不能學好語文來得更為重要!


Ecco老師說道許多家庭都是多語溝通,並且理所當然的使用不同的語言與家庭中的成員溝通,老師進一步解釋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學習家,父母不用擔心小孩若是從小進行雙語學習,會造成孩子的邏輯混淆。


 


英語能力=競爭力?


競爭力不單單只是包括語言能力,尚有許多學習能力、人際關係的應對能力、解決問題的處理能力、和自我學習實現等。


 


締造多元學習環境



Ecco老師表示早期讓孩子在多元的語言環境下接觸是重要的,她指出嬰幼兒六個月時聽力已發展成熟,能夠分辨不同語言的細微差異,在此時期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先試著單純讓小孩聽英語,培養語感的建立。Emma老師也指出聽英語故事或歌謠,各有其妙趣,也不一定要手持一本書,邊聽邊看,可以純粹將英語當被背景音樂播送,藉此訓練孩子對語言的語感,熟悉語言的語調,同時揣摩語言的語氣等。


重點是,家長在使用語言學習教材時,或是親自說英語故事給小孩子聽時,最好要依據小孩的年齡,做出適合的方式,當然越小的孩子不用刻意要他安安靜靜坐在你面前聽你說故事,或是聽機器播出來的英語喔。


 


語感的培養


陳湄涵教授認為可以讓孩子就發音的部分,越早接觸越好。這不僅僅單指學習英語,還通用到許多語言的學習上。其重點在於讓小孩越早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建立語感與音調,才越能夠習慣不同語言的音調、並建立語感(intonation),日後也會透過模仿去學、說出來。


 


幾歲開始培養孩子英語耳朵



Ecco老師指出兩歲以前以多元接觸為目的,父母可以運用簡單的英語童謠、親子遊戲、或圖畫故事書,用正確的語調與發音朗讀出來,循序漸進培養語感即可。


Grace老師表示零 到兩歲的孩子最適合在父母的懷抱中感受肌膚接觸和語調的浸潤;選擇的故事建議多以歌謠、韻文為主,讓孩子感受語言的趣味遠比要求成效來的重要!兩到四歲的 孩子可持續爸媽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模式,也可開始讓孩子接觸團體故事活動,慢慢培養在同儕間所需運用的能力。選擇的故事可以使用「重複性高的語句」繪本為 主,當孩子的英語能力尚有限時,給孩子可預期的重複性語彙,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進而產生對書本的好感!五至六歲的孩子已有了對英語的熱愛後,可以開始讓 孩子接觸更專業的語言學習,漸進式地教給孩子必備的英語能力,重點是要當小孩不排斥的情況下,真正的產生興趣,才能在未來獨立且主動地學習英語喔。


 


學習教材百百款



陳湄涵教授解釋在小朋友很小時,教材選擇上以原文為主,且越自然、純正越好,如果孩子喜歡音樂可以選擇有音樂性的教材,若小孩子喜歡童謠類、說故事繪本類,就選擇此類教材。至於小孩子有沒有專注在教材上面則非太大的重點,建議選擇幾種就可以,甚至隨著科技的發達,電腦上也有許多有聲語言的學習教材,建議家長不妨多加利用。


 


另外Grace老師認為學好英語和花多少錢並無正相關!父母親要去思考一件事:要擁有怎樣的英語能力才叫做好呢?學習英語是為了要考試還是未來能實際應用?英語學習對孩子來說只是多元學習方式的一種,在給孩子接觸英語環境的同時,也給孩子相同的機會認識更寬廣的世界吧!


 


英語學習教材哪裡找


圖書館、繪本館、甚至是網路都有許多的語言學習教材可供使用,家長可從中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豐富資訊喔。


 


鴨子聽雷怎麼辦?



陳湄涵教授指出孩子有將語言隨時轉換(Code switching)的能力,開始學習新語言,忘記如何說時就會以不同的方式轉換回來,並想到新的方式來替代,老師進一步舉例,成年人學英語時也常常忘記完美的中文字如何轉成英語字,但孩子可以透過轉換的方式來學習語言,孩子也會清楚知道他要跟什麼人說話,甚至動作表情都可以做為輔助。


Ecco老師說明孩子在聽英語故事的同時也在作歸納、修正、理解、吸收等思考能力,爸爸媽媽不用太心急的想要加上中文解釋,讓孩子快樂安靜的享受英語的故事時間吧!


 


切勿揠苗助長



每 個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不盡相同,爸爸媽媽切勿操之過急,可以視孩子的吸收能力與反應,做出適當的選擇。陳湄涵教授指出可以觀察到小朋友沒有沒興趣,如果 是三歲下的小朋友不會特別想過有沒有興趣或是喜歡,三歲到六歲看家長怎麼給小孩子,如果是利用遊戲歌曲類的玩樂方式給與小孩子,而非命令式的教導。大一點 的孩子其實可以發現他是不是喜歡學習英語,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排斥就好。


Ecco老 師舉例當她自己在說英語故事書時,開始發現她的孩子一開始會聽,但不排斥,慢慢地理解媽媽說故事的模式,同樣的故事起碼聽了十多次以上,孩子也會慢慢的觀 察,所以家長千萬不用操之過急,認為孩子對英語排斥或沒興趣。如果小朋友坐不住,但是他的耳朵是敞開的,千萬不用太沮喪或太灰心,久而久之也許有一天小朋 友就會和您有互動了喔。


 


錄音帶、繪本有聲書的使用方法



坊間有許多有聲故事書,對於不敢開口說英語故事給小朋友聽的爸媽是不錯的選擇來源。但是Grace老師表示許多家長以為買了有聲故事書後,就安心的認為孩子的英語耳朵就培養起來了,但基本上聽有聲書時,只是培養孩子英語耳朵的其中一種,而且要在孩子由父母引導朗讀後才適合進行的活動。


Ecco老師解釋若是初期以「多元接觸」為目的,可以單純聽,培養語感。但進入理解階段時,耳朵聽有聲書的同時,眼睛應同時有視覺學習輔助,以幫助理解,圖畫故事書(繪本)就是最好的工具。


Ecco老師指出剛開始聽有聲書時,家長應在一旁引導,例如可以提醒孩子在聽到什麼指令或指示聲時就該翻頁,待孩子熟悉有聲書的模式後,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聽,訓練他的專注力,同時間家長也應該熟悉有聲故事書的內容,進而與孩子做討論與分享,同時間增進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喔。


當然,若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英語很有信心,發音或語調都很正確,不妨透過自己說英語故事的方式,表演給孩子聽,且能掌握故事的精隨,這樣一來可以不斷觀察孩子的狀況做出適當的修正!重點仍是,孩子在當下是愉悅的、快樂的。


Grace老師說明所 謂的「繪本」指的是圖多字少的圖畫書,學齡前幼兒之所以適合用繪本的引導帶入英語學習,正是因為在書本裡的圖片可供孩子猜測;書本裡簡單的文字可讓孩子有 信心地逐步閱讀,感受聽覺與視覺的饗宴。有聲書的媒材也多搭配繪本內容,但英語童謠卻不見得都有提供繪本喔!聽童謠時也可以單純地搭配孩子的作息輕鬆的 「聽」力練習呢。


 


全英語學習環境真的好?



許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並且殷切的期盼孩子成龍、成鳳、成大器,英語被視為是未來競爭力的一環,學好英語就是要從小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全英語的環境下浸潤學習,但真的是這樣嗎?Ecco老師指出若是家長有心,自然可以在生活生創造出英語的學習環境,英語學習不是唯一,學齡前的幼兒學習應該已多元啟發為主,不可偏食!像Ecco老師說英語故事的呈現上,會透過愉快的學習方式取代刻板的學習觀念,帶起聽故事學習的風氣呢!


本文前述也已談過,孩子的競爭力不單單只是包括語言能力,尚有許多學習能力、人際關係的應對能力、解決問題的處理能力、和自我學習實現等等,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全面且豐富的。


 


親子共讀好時光



其實無論是中文故事書或是英語故事書,Ecco老師認為家長越早與孩子建立起親子共讀的時間越好,不僅提升語言力,也增加字彙、訓練表達能力、培養同理心,最重要的一點是拉近親子間的緊密感,給予多元刺激與輸入。陳湄涵教授指出但如果父母英語很差,可以不用勉強說英語,講中文故事也很好,重點建立在陪伴上面。


Ecco老師表示親子共讀的優點在於使孩子有安全感, 當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中聽故事時,小孩感受到不只是一個故事,還有父母親愛的氛圍與關注。而孩子透過團體聽英語老師說故事時,可透過專業老師的課程設計, 達到完整、豐富的學習面向,藉由故事時間的活動延伸,提升對故事的理解與學習樂趣。此外,在與老師和同儕間的共同學習,也能激發動力,學習團體課程的秩序 觀喔。


 


陳湄涵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Ecco(李珈其)


 


現任:兒童美語教材編輯,兒美/幼美/成人/英語故事師資培訓講師



      英文故事老師(奧莉薇繪本館)


      英文故事志工(市立圖書館/家扶中心)


 


Grace (郭蕙琪)


 


現任:美語故事老師(奧莉薇繪本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故事志工


 


Emma(游文綺)


現任:英語故事師資培訓講師(奧莉薇繪本館)


                英文閱讀帶領老師(奧莉薇繪本館)


               故事與戲劇課程帶領老師(臺北歐洲學校)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認識顏色


視覺是人成熟最晚、發展最慢的一種感覺。雖然基本視覺皮層能在懷孕7個月時從胎兒眼中接收訊號,但視覺通道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後數月仍不成 熟,對寶貝來說,世界大都是模糊的。當孩子的視覺發展漸漸成熟時,他開始對五彩繽紛的顏色感到高度的興趣,尤其是他開始專注於每一種亮眼、吸引他的顏色 時,其實就是認識顏色的開始。


寶寶從出生三四個月就有了對色彩的感受力。0-3個月的寶寶已經對鮮豔的色彩、強烈的黑白對比感興趣,色彩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而言,可以說是有一 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隨著寶寶視覺系統的發育成熟,到了4個月左右,寶寶對色彩就有了感受能力,可以通過認識色彩、感知色彩,來享受美的世界。這時讓寶寶 感受色彩,培養敏銳的色彩感覺,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培養繪畫興趣都大有裨益。


寶寶認識顏色不變規律


寶寶認識顏色是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律的:紅、黑、白、綠、黃、藍、紫、灰、棕(褐色)。按這個順序去認識顏色將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認識這些顏色時 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父母不能一股腦教給寶貝認識,而是要這個星期教他認黃色,在生活中就只指一切包含黃色的物體給他認,下一個星期只認藍色,認識生活中 所有含藍色的事物,如此類推,很快他就會掌握全部顏色保證不易忘記,就是靠著這種方法,有些寶寶快滿兩歲時就已經認識了十種顏色了,進而推廣到粉紅等一系 列淺色系列分辨也沒問題。



讓寶寶愛上顏色


一、顏色刺激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嬰兒一般比較喜歡黃色、橙色、淺藍、淺綠等較為明快的顏色,在這種色彩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智商較高。


在寶寶還不能翻身之前,可以在嬰兒床旁邊貼上各種圖畫,讓孩子主動對顏色、色彩、圖畫圖騰產生興趣,讓他靜靜觀看欣賞、讓他產生好奇。


由於4-6個月大小的寶寶視力範圍很有限,因此父母有時候也可以抱起孩子,讓他們近距離觀察各種色彩。這不僅對寶寶進行視覺刺激,也對大腦發育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二、把顏色說出來


如果可以,儘可能為每個物品加註說明顏色,這不僅可增加孩子詞彙的累積,也是教導顏色的不二法門。


例如:寶貝,媽咪給你一顆紅色的球,它圓圓的,摸起來軟軟的。


三、利用市售顏色書、繪本來增強顏色的記憶。


四、如果寶寶開始會行走,帶他到更多色彩的大自然教室吧!


例如:寶貝你看,這是紅色的花,這是綠色的葉子,這是棕色的樹幹,天空有白色的雲朵……等等。


五、刻意培養他鍾愛的顏色


刻意培養寶貝喜愛的顏色,有了偏好的顏色時,會更加牢記這個顏色。


例如:看見黃色就可以說「哇!和海綿寶寶一樣的顏色耶,都是黃色的」,另外故意買孩子喜歡的顏色的衣服,增加其好感。


值得一提,寶寶衣服的色彩應該多一點,灰暗色調的、明亮色調的服裝都要有,否則很可能因為長期看同一色系,導致視覺遲鈍。


六、玩(摺)色紙也是認識顏色的好方法,多色彩的色紙可以讓孩子一邊摺一邊認識顏色。


七、和孩子玩些小遊戲


對基本顏色的認識後,可以開始變顏色給孩子看,利用黏土或水彩來做變化。


1、深淺變化


藍色黏土加白色黏土變成「淡藍色」
紅色水彩加黑色水彩變成「暗紅色」


2、混色變化:基礎三原色做變化


紅色加藍色會是「紫色」
紅色加黃色會是「橘色」
黃色加藍色會是「綠色」
紅色加黃色加藍色近似「黑色」


年輕的爸爸、媽媽要抓住最早時期用較好的方法幫助寶寶辨認顏色,這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培養繪畫興趣都是大有益處的。但是,寶寶對顏色的認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必須經過不斷訓練和培養。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個月寶寶的生活啟蒙遊戲(2)



 


 


肢體篇


03個月寶寶的身體雖看似柔軟、無法自主,然而肢體發展其實正緩緩進行著,諸如:


1.頸部慢慢有支撐力:陳嘉玲院長表示,約23個月,寶寶的頸部開始有支撐力,俯臥時可抬起頭部和頸部,如果還是軟趴趴就有問題;這個階段可讓寶寶俯臥練習支撐,但時間不宜太長,寶寶累了主動趴下時就必須讓他休息。


 


2.能抓握放在手心的物品:03個月的手掌抓握雖然只是無意義的反射動作,但無論是握拳還是將手放到嘴裡,都是寶寶在學習控制雙手;林珊貝治療師建議,這階段爸媽可用手指頭輕輕碰觸或搔癢寶寶的手掌,以刺激他的抓握反應。


 


3.能伸展肢體:林珊貝治療師提到,寶寶一出生便有屈肌反射,3個月即會有背肌(伸肌)反射發展,所以這階段讓寶寶自由的伸展四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擔心受涼,等寶寶睡覺時可以幫他身體包緊些,但當寶寶清醒時,還是建議多幫寶寶解套,讓他的手腳有活動機會。


 


PLAY  TIME寶寶瑜珈


02個月の寶寶


STEP1:抓著寶寶腳跟,將寶寶的雙腿進行往下彎曲、伸直和往上彎曲、伸直等二個方向的運動。




STEP2
:抓著寶寶的手腕,將寶寶的手臂進行往下、往上、往左右等三個方向運動。


活動中,先雙手、雙腳一起進行相同動作,再進行左右循序動作,以刺激左右側分化發展。


 


小叮嚀


林珊貝治療師提醒,最好找寶寶舒服的時間(吃飽睡飽),用遊戲的方式,一邊和寶寶說話一邊玩,如果寶寶不想要就不要勉強喔!


 


23個月の寶寶


STEP1:準備一顆比寶寶身體略大的大球。


STEP2:抱住寶寶身體,讓寶寶趴在球上。


STEP3.輕輕移動寶寶的身體,讓寶寶帶動球滾動,並在活動中觀察寶寶的頸部支撐力。


 


小叮嚀


寶寶瑜珈和滾大球等被動關節活動,不僅能提供刺激,還有助肢體發展觀察。陳嘉玲院長特別提醒爸媽,如果寶寶出現不太愛動、動作不順暢或單側動作較弱等狀況,最嚴重可能有腦性麻痺問題,健兒門診時務必告知醫師,以掌握觀察、診療時機。


 


社交、情緒篇


林珊貝治療師提到,02 歲是建立寶寶信任關係的重要階段,尤其是03個月時期,雖然此時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如果爸媽能在照護上即時滿足寶寶的需求,並讓他得到愛的溫暖,寶寶就會認為他所處的環境是可預測的,進而建立信任與安全感,還有助日後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至於在03個月寶寶能力上,陳嘉玲院長表示,03個月即有情緒表達能力,像是疼痛時會哭鬧,便是一出生就擁有的能力;36週開始會出現有意義的笑,例如對他喜歡的人(媽媽) 出現愉快的笑容;約2個月開始,即會對陌生人的笑有反應,被限制會不開心,對新玩具也會有驚訝或好奇的表情。


 


換言之,03個月寶寶即懂得表達情緒。不過在社交啟蒙上,林珊貝治療師建議與照顧者互動即可,不建議讓寶寶「多交朋友」,一是熟悉的人和環境有助建立安全感,二是因為這階段的寶寶對外界仍然非常敏感,萬一感染疾病,反而得不償失。


 


PLAY  TIME躲貓貓


STEP1:在寶寶面前(不超過30公分),一邊和寶寶說話(例如說~哈囉!我在這裡)吸引寶寶注意。


STEP2:然後蹲下或跑開,讓寶寶看不到你。


STEP3:繼續跟寶寶說話,問他:媽媽在哪裡啊?此時寶寶會努力轉動脖子甚至身體尋找聲源,無形中也促進了肢體發展。


STEP4:回到寶寶面前,說:媽媽在這裡!寶寶會因此覺得驚奇甚至笑出來,進而增進親子情感。


 


PLAY  TIME擠眉弄眼


利用多元化臉部表情(例如擠眉弄眼、吐舌頭),跟寶寶互動;同時一邊跟寶寶說明每種表情的意義,例如:「哈哈哈~好開心喔!」、「嗚~好難過!」讓寶寶了解每種表情與情緒的連結。


 


其他篇


03個月寶寶的生活習慣


在生活習慣方面,對未滿3個月的寶寶來說,讓媽媽最困擾的問題應該就是睡眠習慣了。對此,林珊貝治療師提到,在這階段爸媽只能多忍耐了,因為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每天必須有1618小時的睡眠時間,13個月時亦需要睡1416小時,所以對未滿3個月的寶寶來說,夜奶問題很難調整,必須一直要到3個月之後,日夜顛倒的問題才會慢慢減緩。林珊貝治療師也特別提醒媽媽們,對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吃、睡等需求被滿足,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條件,所以滿足寶寶需要是最重要的,不需急著在這個階段調作息,等滿5個月再調整較好。


 


此外,寶寶才剛出生幾個月,對於周遭的環境都還不習慣,加上生理時鐘尚未建立,容易有睡前哭鬧或中途醒來哭的表現,這時爸媽應努力增加寶寶的安全感,讓寶寶更快適應環境,慢慢地就能獲得改善囉!


 


03個月寶寶的語言發展


嬰兒期的語言發展、生理狀況與認知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光是生理因素,便包括接收器官(聽覺、視覺)、發音器官(口腔構造、聲帶等)以及大腦神經中樞(掌管分析與組織語言系統)的發育是否正常,每項因素對語言發展都是缺一不可!


 


事實上,寶寶從一出生便開始從非語文溝通系統中學習了。陳嘉玲院長表示,03個月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會從生活中觀察、聆聽並建立概念,這些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個階段可算是「語言前置期」。在這個階段裡,除了一出生便能發出哭聲外,約24個月左右,寶寶會開始發出"ㄧ、ㄨ"等簡單但無意義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聽障兒也會經過這個階段,不過因為沒有聽覺回饋(acoustic feedback),所以會逐漸喪失發聲的興趣,慢慢變得不再發出聲音,爸媽在生活中不妨多留意。


 


總之,寶寶在03個月階段雖然還無法理解語彙含意,但爸媽可透過眼神、動作以及語氣,與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模式,並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寶寶說話、豐富寶寶的語彙,這些都是鼓勵幼兒語言發展的好方法。


 


結語


日常活動及小遊戲,能提供寶寶豐富的感官經驗,是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只要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多用點心,每天抽點時間和寶寶互動,就能達到能力啟蒙與情感交流等雙重效果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3個月寶寶的生活啟蒙遊戲(1)


 




 

採訪/宮鑫鈴


諮詢/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院長  陳嘉玲


             台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治療師  林珊貝


 


03個月的寶寶,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其實因為03個月正是寶寶情緒、五感及語言等能力的啟蒙期,在這階段若能與寶寶適當的互動,對他的未來可是有大大的幫助喲!


03個月階段的寶寶,雖然一切還需要仰賴爸爸媽媽照顧,不過情緒、五感及語言啟蒙已經開始囉!爸爸媽媽可別錯過這奠定基礎能力的好時機,掌握機會提供寶寶適度的感覺刺激吧!


 


視覺篇


03個月寶寶視覺發展概況


相較於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視覺的發展是比較慢的。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院長陳嘉玲指出,剛出生的寶寶,神經與腦部發展連結未完成,因此在03個月期間,寶寶的視力範圍大約只有20-30公分(差不多為媽媽餵奶時與寶寶的距離);此外,雖然移動中的事物比較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但眼睛尚無法隨著物體靠近或遠離而調焦,只能感覺到物品在移動,並稍微看到物品的外輪廓,對強烈、形狀明確、波長較長的顏色(例如:黑白紅黃)較有反應。


 


有鑑於此,爸爸媽媽在抱寶寶時不妨可多變換姿勢,讓寶寶有機會用眼睛探索環境;除了面對面的抱法外,有時也可以讓寶寶背向爸媽,讓寶寶的視線和爸媽相同,然後再一邊跟寶寶說話、引導寶寶認識環境,這樣不僅可以建立寶寶對環境的熟悉感,還能加強親子互動、強化語彙基礎喔!


 


03個月進行視覺啟蒙,很重要喔!!


03個月寶寶雖然不能很精確地看到每個物體,但觀察其「追視能力」是很重要的!台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治療師林珊貝表示,由於這段時期是手眼協調發展的基礎期,及時發現才能儘早提供協助。


 


而萬一真的發現寶寶追視狀況不佳,陳嘉玲院長則建議爸爸媽媽不妨帶寶寶到醫院進行「誘發定位」檢查,這項檢查是一出生、有懷疑就可以做的,有疑慮的爸媽可逕洽各醫療院所的小兒科或早療中心,尋求醫學專業協助。


 


PLAY TIME 黑白顯像刺激遊戲


01個月の寶寶


STEP1:以波長較長的色卡(黑、白、紅、黃等),定點放寶寶面前30公分內,然後一邊跟寶寶說話,讓寶寶注意色卡。



STEP 2
:略略移動色卡,以吸引寶寶目光,此時寶寶的頸部雖然還不能控制,但應可感受到寶寶的眼睛或臉龐會隨著色卡而移動,這就是所謂的「追視能力」。



小叮嚀


如果寶寶不看了,就表示他對這個訊息已經厭煩(通常約2分鐘),這時就可以停止囉!


 


23個月の寶寶


陳嘉玲院長提到,寶寶滿2個月起,頸部會逐漸變硬、追視能力也變得更好了。此時進行視覺刺激遊戲,色卡移動的角度可以更廣(左右90-180度)、速度也可稍微加快;過程中別忘記一樣要以聲音引導寶寶喔!



小叮嚀


除黑白圖卡,也可以用有鈴聲的小玩偶或小玩具替代。


 


聽覺篇


03個月寶寶聽覺發展概況


寶寶的聽覺在胎兒時期就幾乎發展成熟了,所以一出生便能開始運用他的聽覺。1個月的寶寶,即能辨別『pa』與『ba』的不同;到2個月左右,寶寶不僅已經能分辨男女聲音,且會對突然的聲音相當敏感,並且會開始注意聲音來源;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會從餵奶、換尿布的生活細節中,意識到誰是主要照顧者,並從中去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喔!


聽莫札特、巴哈,有助腦力啟蒙嗎?


許多媽媽常問,莫札特、巴哈的音樂,是不是有助寶寶腦力啟蒙呢?對此林珊貝治療師認為,莫札特與巴哈的曲風由於較輕柔,確實具有舒緩情緒的效果,但對腦力啟蒙是否有效,目前其實還沒有確切的研究報告可以證實喔!



PLAY TIME
音樂好好聽


適度播放輕緩的音樂給寶寶聽,不僅可以提供聽覺刺激,還具有舒緩情緒的效果。一般的胎教音樂、水晶音樂、SPA音樂都很合適,如果要選擇古典音樂,則必須注意是否為輕柔曲風,太過激昂的曲子(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等)就較不適合。


 


觸覺篇


03個月寶寶觸覺發展概況


陳嘉玲院長提到,寶寶的觸覺也是一出生就近乎發展完成。但由於寶寶之前在媽媽肚子裡,長期被羊水包圍著,所以皮膚特別柔嫩細緻,因此剛出生的0-3個月寶寶,觸覺會特別敏感。這時一方面要提供觸覺經驗,讓寶寶逐漸適應全新的世界;一方面又要顧及寶寶的狀況,所以觸覺刺激的給予建議要由少而多,刺激的量與強度也必須根據寶寶的能力做調適。


 


林珊貝治療師則提到,在這個階段裡,包括幫孩子洗澡、擦臉,及喝奶後擦嘴巴、口腔內部清潔等日常活動,都能帶給他豐富的觸覺刺激。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抗拒反應,爸爸媽媽可不要因寶寶顯現抗拒便停止,可減少刺激的強度與時間,改採漸進式進行。


 


總之,穩定的觸覺經驗確實能讓寶寶產生愉悅的情緒,所以爸媽有機會若能多抱抱他、拍拍他或幫他按摩,將有助於穩定寶寶情緒及增進親子間的聯繫喔!


 


觸覺啟蒙,可及早發現感覺統合問題


陳嘉玲院長表示,撫摸雖然有助安定寶寶情緒,但撫摸方法必須依寶寶的狀況而定。例如比較容易焦慮的寶寶,撫摸的強度可以大一點;活動力差的寶寶,則建議採「輕觸」撫摸,來增加寶寶的敏感度。



03個月寶寶進行觸覺啟蒙,不僅能增進親子情感,還可以藉此了解寶寶的觸覺發展是否正常,如果發現寶寶有過於敏感或過於不敏感的狀況,健兒門診時務必告訴醫師,以及早發現是否有感覺統合問題。


 


PLAY  TIME快樂洗刷刷


STEP1:準備一條乾的紗布巾。



STEP2
:以乾浴的方式,用紗布巾依序輕輕摩擦寶寶的腳底小腿大腿身體臉頰。由外到內、由遠到近,慢慢地擦拭。



STEP3
:以同樣方式幫寶寶刷牙齦。準備一小塊紗布巾,將紗布巾纏上食指,然後用紗布巾按摩寶寶牙齦,就像幫寶寶刷牙一樣,為寶寶進行口腔按摩。



小叮嚀


03個月期間,爸爸媽媽除了多提供孩子觸覺經驗,還可以同時多跟寶寶說話,幫助他將聲音和感受連結在一起,等寶寶慢慢長大、認知能力逐步提昇後,他才能逐漸瞭解這個感受代表的含意,並發展出觸覺的區辨能力。


 


嗅覺味覺篇


由於味覺很多時候都需要嗅覺的輔助,兩者密不可分,故在此一併討論。陳嘉玲院長提到,嗅覺、味覺也都是一出生就發展完成的,而在03個月階段,還是單一接觸母奶或配方奶的時期,因此在味覺方面並不需要太多刺激。至於嗅覺方面,寶寶出生1週即可分辨不同人的體味,因此在這階段,應讓寶寶能嗅聞到熟悉的味道,使寶寶有安全感。


 


PLAY  TIME水果香香


STEP1:準備蘋果、柳丁等多種水果



STEP2
:將水果陸續拿給寶寶聞,一邊將水果湊近寶寶鼻子前,一邊說明水果的名稱,讓他建立味道與物體的對應關係。



小叮嚀


陳嘉玲院長提醒爸媽,此階段不建議給寶寶太多香精類的刺激喔!所以只能給予一點點粗淺的嗅覺刺激加上語言連結,例如水果淡淡的天然香味就是不錯的選擇。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再講一次!孩子在重複練習中理解學習


許多幼兒都會重複做某件事情,比如有滋味地將手指塞入口中,不厭其煩地玩水和玩具,總是要求媽媽講同一個故事,反覆看同一部卡通等等。初為父母的家長會很好奇,孩子為什麼會不斷重複做某些事情呢?


其實,這種現象早在孩子未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比如:吸吮的本領,正常的寶寶一出生就已經會捲起舌頭,條件反射般地吸吮媽媽的乳汁了,這一本領是小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一遍遍吸吮自己的手指練就的。如果碰巧,在產前檢查的後期,媽媽還能從超音波影像中直接觀察到這有趣的一幕呢。


出生以後的寶寶,「重複練習」的範圍擴大了,重複的動作中蘊含的意義也更豐富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重複例子來解讀其中的意思:



一、渴望尋求安全感:我有很多擔憂,但說不出來。


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類似反覆吸吮自己手指的舉動,一方面是想重溫原先在媽媽肚子裡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在表達希望和媽媽發展一種新連結的渴望,比 如喂奶時的觸摸等。這個階段,他們最大的擔憂是害怕被媽媽拋棄,這些複雜的感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因此只能借助反覆做這個動作來安慰自己。


一般來說,這個動作在幼兒2歲半之後頻率會有所降低,但如果寶寶日後在幼兒園又頻繁出現吸吮手指的動作,爸爸媽媽馬上就要意識到,這是「分離焦慮」的標誌。


我們可以仔細回顧出現這個動作的時間點,大多是生活中發生了一些較大變化的時候:比如換學校、搬新家、戒奶嘴之後或重要照顧者離去等。當安全感的基石發生動搖的時候,寶寶往往會退行到嬰兒的狀態。


二、努力理解事物的恆常性:為什麼?有些東西不見了,又出來了!


10個月左右的寶寶,小手小腳已經初具力量,手指動作也已相當靈活。他們常愛玩的一種「遊戲」,就是把手裡抓到的東西扔出去,等大人幫他們撿回來再 扔出去。父母撿得快,寶寶就扔得快,這種遊戲對父母來說並不有趣,甚至是活受罪,往往撿著撿著就不耐煩了。其實,反反覆覆的過程中,寶寶在獲得空間感的同 時,還初淺地理解到了事物存在恆常性。


在理解事物恆常性這一點上,更為典型的遊戲當屬「躲貓貓」。可別小看此類遊戲,這可是為媽媽或其他重要照料者日後成功「脫身」奠定基礎哦。寶寶通過反覆玩這種類型的遊戲,努力地理解和接受重要照料者有時會暫時離開一會兒,但總會回到自己身邊。


三、反覆能加深大腦中的溝回:只有這樣做,我才能明白一些事情。


孩子反覆玩水和玩具等遊戲,或者總是要求父母講同一個故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來看看大腦皮層是如何發育的吧:


大腦皮層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褶皺——溝回,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礎,有溝回的腦是一部分大型哺乳動物的獨有特徵,複雜的褶皺使得體積不大的腦可以擁有很大的表面積,產生較高智能。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主要的溝回在妊娠中迅速發展並在嬰兒出生時完全形成。


出生以後,嬰兒大腦皮層表面的溝回不明顯,但隨著與人和環境的交往(適當的刺激)而增多,嬰兒大腦的溝回逐漸顯現、加深、表面積增大,從而擴大了寶寶的運動、思維等功能區。而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的關鍵在於重複,重複才能加深大腦皮層的溝回。


由此可見,孩子在某段時間重複地玩某個固定的遊戲或玩具,是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會在學習穿鞋的階段,穿上又脫下,再穿上,再脫下;在搭積木的時候,他們會搭完推倒,再搭,再推倒……重複做,是孩子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徑。


所以父母要學習多一點耐心,滿足孩子在重複練習中理解學習,雖然我們成人覺得「沒意思」,但對孩子來說卻有「重大意義」。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促進基本動作發展的遊戲~


     


  作者:阿櫻媽媽 


 


遊戲提供/長庚護專幼保科專任講師 張翠娥


 


促進基本動作發展的遊戲


 


長 庚護專幼保科專任講師張翠娥張翠娥表示,嬰兒出生的頭一年,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動作能力的建立,包括抬頭、翻身、扶坐、獨坐、爬、站、走。第二年從走到跑、 簡單的跳躍動作,第三年可以雙腳跳、騎三輪腳踏車、投擲球……等。基本動作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每一個動作發展的里程,就帶領孩子向寬廣的世界更邁進一 步。


 


遊戲1 包春捲


適用年齡︰0個月~3歲。


環境準備︰床單、被單或毛巾被擇一。


遊戲目的︰提供身體觸覺刺激,經歷翻滾經驗。


遊戲方式︰


讓寶寶躺在床單或毛巾被上,只露出頭在外面。


像包春捲一樣滾捲起來。


拉住被子的一邊,讓寶寶滾出被單外。


觀察重點︰觀察嬰幼兒是否喜歡此活動,觀察嬰幼兒是否能順勢自行翻滾。


注意事項︰最好選在通舖式的床上或在地板上鋪上軟墊。可利用睡前或睡醒時做。孩子若是早上不肯起床,就可以和他玩這個遊戲。


 


遊戲2 不倒翁


適用年齡︰3個月~3歲。


環境準備︰木板地或軟墊地板。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平衡覺刺激,提供身體觸覺刺激,提升頸肌耐力,促進親子感情。


遊戲方式︰


把嬰兒抱坐在腹部,雙手抱住嬰兒。


大人做仰臥起坐,孩子隨著大人如不倒翁般前後擺動。


(做此遊戲時,家長可隨口唸唱不倒翁的兒歌︰「說你呆,你很呆,鬍子一把像個小小孩。說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來」)


觀察重點︰先讓嬰幼兒俯臥地板上,觀察其是否會自己抬舉頭來。能夠獨立抬頭的孩子,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做此遊戲。


注意事項︰還不會獨立仰頭的嬰兒要特別注意保護其頭部安全。嬰兒趴臥大人胸膛時,大人腳彎曲,等坐起後,讓嬰兒頭靠著成人的腳,慢慢滑躺下去。做此遊戲次數隨意,視個人體力而定。


 


遊戲3 彎彎路


適用年齡︰10個月~3


環境準備︰拖鞋數雙或雙色腳印。


遊戲目的︰增進走、跑、跳的動作機能。促進敏捷反應力。


遊戲方式︰


牽手走彎路──當寶寶會站,能牽著媽媽的手走路時,可在家裡客廳無物的地面上擺拖鞋,由媽媽帶著跨步走。


獨自走彎路──等寶寶能獨立走穩後,可讓寶寶學走彎彎路。等寶寶會雙腳跳後,可改用雙腳跳,更大後,還可用單腳跳。


圓圈圈──也可將拖鞋擺成圓圈,繞著走、跳、蛇行都可以。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走、跑、跳時會不會動作不穩或絆倒。


注意事項︰注意不要讓寶寶拿拖鞋放入口中當咀嚼的玩具。


 


 


幫助身體認知的遊戲


初 生嬰兒對自己身體形象的知覺是模糊的,要透過摸索、接觸才會慢慢知覺到,例如︰嬰兒透過接觸會知道原來這是我的手,它可以抓東西、取食物;這是我的眼睛, 它可以看到其他物體。這些身體形象認知的形成,是藉由大人不斷的伸出手告訴嬰兒︰眼睛看媽媽這邊、用你的小手抓抓看……,這種不斷用語言、身體探觸與實物 探索的聯結,來建構嬰幼兒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認知。


 


遊戲1 親子蹺蹺板


適用年齡︰2歲~3歲。


遊戲目的︰增進肢體運用計劃能力。促進動作模仿力。


遊戲方式︰


媽媽與小孩面對面、手牽手,當一方站著時,另一方就要蹲下去,像個蹺蹺板一樣,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


兩人對坐,媽媽的腳將小孩的腳套在內層,雙手拉好,一個往後躺,另一個就往前傾,這樣一來一往就像蹺蹺板一樣。


兩人面對面,做蹺蹺板動作,也可當小飛機,一邊高一邊低。(可配合兒歌音樂做上述的動作)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是否能配合動作,做出高低姿勢。面對面模仿時,是否有左右相反的動作。


注意事項︰注意兩人之間的距離,不要拉傷幼兒。


 


遊戲2 萬能強力膠


適用年齡︰16個月以上。


遊戲目的︰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名稱。知覺身體各部位的功能。


遊戲方式︰


媽媽把手伸出來,放在寶寶頭上說︰「哇!黏住你的頭了!」可故意裝著拔不起來說︰「唉呀!怎麼拔不起來!」然後再黏其他的部位。


與寶寶對坐,媽媽示範各種轉頭動作,最後故意不小心,頭與寶寶的頭黏住了。(可換身體不同的部位重複上述的步驟)


讓寶寶主動出擊,去黏媽媽的腳或肚子等部位,並讓寶寶說出身體各部位名稱。(可以同時黏住二至三個部位)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是否會模仿說出身體部位名稱。觀察寶寶能不能主動出擊。


注意事項︰先由大人示範說出身體部位名稱,再鼓勵寶寶說出。


 


遊戲3 磨豆漿


適用年齡︰3個月~3歲。


遊戲目的︰促進身體協調運用能力。提供身體觸覺刺激。


遊戲方式︰


嬰兒仰躺,或由大人抱坐在膝上。大人用手抓住嬰兒的雙腳,讓雙腳的腳掌相對。


使嬰兒雙腳掌如磨豆漿狀,口唸︰「磨豆漿呀!磨豆漿呀!豆漿一碗多少錢?」當唸到錢時,就把嬰兒的雙腳往外翻。


媽媽握住嬰兒的腳左右搖擺,一邊唸︰一塊錢、兩塊錢、三塊錢……。


最後媽媽抱著嬰兒躺下。


觀察重點︰一歲以上的幼兒可無意間問問他說︰「磨豆漿!」觀察寶寶是否會自行抬舉起雙腳,準備做動作。


注意事項︰抓握寶寶手腳時,請注意手腕力道、姿勢,不要傷及幼兒。


 


 


增進感覺發展的遊戲


視覺辨識、聽覺辨識、視覺追視、觸知覺、視聽動協調以及記憶能力等是建構嬰幼兒感官和感覺的基礎,這些能力發展的好,寶寶的感官、感覺才會有好的發展。


遊戲1 今夜星辰


適用年齡︰10個月~26個月。


環境準備︰手電筒或是鏡子。


遊戲目的︰加強視覺追視能力。經驗光線的變化。觀察光與影的關係。促進視動協調能力。


遊戲方式︰


媽媽先把家中的燈都關掉,並打開手電筒,讓幼兒不會害怕,和幼兒說要去找星星在哪裡。


請幼兒找一找手電筒的光影(即星星)在哪裡,媽媽可以隨時晃動手電筒,移動光影的位置。也可以打開一盞燈,用鏡子反射光影,讓幼兒找光影在哪裡?並隨時移動,看幼兒視線的變化。可讓幼兒用手去抓光影。


觀察重點︰觀察幼兒的視線是否會隨著光影移動而移動,或是固定在同一個方向。


注意事項︰光影移動的速度不可以太快,以免幼兒跟不上而喪失興趣。


 


遊戲2 胖子、瘦子、捏鼻子


適用年齡︰2歲~3歲。


遊戲目的︰促進幼兒聽覺與視覺的協調性。刺激幼兒反應力的發展。


遊戲方式︰


請幼兒跟著動作唸︰「胖子、瘦子、捏鼻子」。胖子的動作是學大胖子走路的樣子,瘦子的動作是學瘦子走路的樣子。


等幼兒熟悉上述的動作後,再變化做相反的動作,如︰媽媽說胖子,並做胖子的動作,但小朋友必須說瘦子,並做出瘦子的動作。


可以想像更多相對的動作,如︰高個子對矮個子,大巨人對小矮人。


觀察重點︰觀察幼兒的反應力,以及幼兒是否了解相反詞的意義。


注意事項︰先從具體可做動作的相反詞開始做。


 


刺激運動平衡的遊戲


張 翠娥講師指出,身體的平衡需要適量的前庭刺激,過與不及均對身體平衡的發展有不良的影響。現在的家庭空間較小,提供孩子的跑跳空間不足,所以現代孩子普遍 有前庭刺激量不足的情況。前庭刺激量不足,會影響身體的平衡感和空間的位置判斷,若至發展精細動作的年齡仍未改善,則會使精細的視動協調動作發展不良,而 導致讀寫的困難,所以適度的前庭刺激活動,可說是平衡動作的重要糧食。但要注意的是,前庭活動多為加速、減速、旋轉的動作,不宜在剛吃完奶、吃完飯或吃過 東西後進行,否則易有嘔吐現象,飯後一小時至三小時是最適當的時間。


 


遊戲1 坐飛機旅行


適用年齡︰1個月~3歲。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發展刺激。讓嬰幼兒感受搖晃與速度。提供身體觸覺刺激。促進親子感情。


遊戲方式︰


媽媽或爸爸仰躺在地,腳彎曲,抱嬰幼兒趴臥在小腿上。先上下左右輕晃幾下,讓小孩感受一下坐飛機的快樂。


口唸「飛機飛呀飛」,腳配合上下或左右較大幅度的晃動。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問他要飛到哪裡,地點由寶寶講,此時媽媽把腳緊靠胸膛,讓寶寶與自己更貼近。可重複此動作,次數不限,視大人體力與幼兒興致而定。


觀察重點︰大部份的嬰幼兒都非常喜歡這個動作,會玩得很開心。


注意事項︰當嬰兒頭已可以獨立撐起時,可讓嬰兒的頭懸空(不靠在腳上),以增強其頸肌的耐力。


 


遊戲2 升降機


適用年齡︰01個月~3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發展的刺激。促進四肢的抓握力。


遊戲方式︰


坐電梯──爸爸媽媽將雙手放在寶寶的腋下,將寶寶撐起,慢慢輕輕上下晃動,問寶寶要上幾樓?地球儀──同上動作,大人自己轉圈圈,讓寶寶享受旋轉的樂趣。


升降梯——媽媽伸出手臂讓寶寶抓吊掛在媽媽的手臂上,媽媽手臂輕輕上下移動。擺渡過江——方法同上,媽媽手臂朝左右方向搖動。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的表情是快樂、驚慌、還是痛苦。注意寶寶的抓握力是否會自行鬆落。


注意事項︰切記不能太快速上下劇烈搖晃。


 


資料來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嬰幼兒的活潑好動與古怪精靈,是腦部快速發展的象徵。父母應依孩子的年齡,提供適當的玩具,滿足好動的本性與探索的慾望。


    促進感覺統合發展的玩具與活動


     6個月~1歲:以搖鈴、敲擊、取物、手指動作、爬行、扶走為主。


      * 會拿不同質感及重量的玩具,再投入盒中。
* 在仰躺姿勢下,握著寶寶的手,將他拉起成坐姿。
* 搖搖鈴、敲擊桌面、扔擲玩具。
* 開關抽屜、將東西拉出來、撕紙、翻厚紙板書頁、手指鑽入洞孔中。
* 拿積木、葡萄乾。
* 模仿動作:拍手、揮手再見等。
* 抱在懷中,前後左右搖晃,做寶寶體操。
* 由匍匐、跪爬(膝與手掌著地)到站爬(腳掌與手掌著地)。
* 牽寶寶的手到處遊走。




     1~2歲:以行走、攀爬、追跑、塗鴉、疊積木、按鍵、仿說為主。

      * 身體知覺漸趨敏感,能察覺尿布濕了、髒了。
* 自己脫鞋子、襪子、使用湯匙、學習杯。
* 疊積木、簡易幾何積木嵌入盒、抓著筆塗鴉。
* 按電視遙控器、玩具電話鍵。
* 擲小球、拋海灘球、滾接球。
* 爬上爬下、爬階梯、被牽著手上下階梯、倒退著走。
* 搖木馬、騎馬(爸爸跪爬,寶寶騎坐在其背上),加強平衡感。
* 助行推車;坐滑行車用雙腳滑行;在浴缸中,體驗站立和行走。
* 在不同地面走路、跑步;繞著家具跑、踢球、追球。
* 聽簡單的指令做事;模仿說話;簡單的表達;哼唱。


 


 


( 內容摘自學前教育雜誌 )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寶寶好眠、不再有起床氣、上廁所變有趣…的兒歌




 









 

親子兒歌‧快樂頌


唱兒歌,不但是小寶寶最喜歡的親子活動,爸爸媽媽還可以用唱兒歌的方式來引導寶寶的生活作息,用歌聲解決育兒困擾喔!



 

幫助寶寶好眠、不再有起床氣、上廁所變有趣…的兒歌


 


兒歌撥放:  http://www.kimy.com.tw/project/201009/BookstartDay/p3.asp




唱唱兒歌、扭扭身體、動動小手,親子兒歌透過重複的唸唱、創意的活動延伸技巧,就可以帶領出許多想像不到的樂趣與學習效果。

信誼專業老師,將在北區(信誼親子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兩地)舉辦兩天8場次的親子兒歌特別活動,示範帶領親子兒歌的重要引導訣竅,讓親子陶醉在歌聲與兒謠之中。


居住在其他縣市的親子,則請查詢各地圖書館所舉辦的「親子兒歌歡唱接力活動」
串連活動,就可以帶著1~3歲小寶寶,度過一個有笑聲、有歌聲、有歡樂的親子音樂聚會。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隻雞慢啼? 發展遲緩並非長大就會好


小心是發展遲緩兒童!在給孩子進行發展評估,發現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時,家長常抱持的態度是「大隻雞慢啼」,長大自然就會好了啊!然而長大真的會好嗎?很多孩子可能在這樣的迷思中,而錯過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廖珮君


一般的孩子從出生開始的發展都有一個程序,每一個階段都有發展任務要完成,才會再進入另一個階段,例如先會坐、會站、才開始學走路,先會發把把把的 音、才開始叫爸爸,先會隨口唸唸123、才開始會點數、有量的概念等等,而所謂「發展里程」便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例如一個孩子七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那 麼我們可以比較放心的認為,到目前為止這個孩子在粗大動作上的發展是正常的,如果到了八個月還不能把頭抬起來,那麼我們就要擔心,他在粗大動作上的發展有 遲緩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我們將發展分成以下幾個項目:


1、粗大動作:如翻身、坐、走、跑、跳……等身體動作以及協調平衡的能力。


2、精細動作:如抓握東西、堆疊積木、串珠、握筆畫圖等手部動作以及手眼協調的能力。


3、溝通與表達:如揮手再見、說拜拜、說名詞、說句子等溝通能力,包括動作的溝通及語言上的溝通。


4、認知能力:如認識五官、大小、顏色、幾何形狀等概念理解。


5、身邊處理:如穿脫衣服襪子、吃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6、社會互動:如微笑、表達情緒、保護自己、選擇喜歡的朋友等適應能力。


一般孩子在這幾個項目中都能夠穩定的發展,而且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較之下,其發展的程度也相差不遠;如果發現孩子的發展上有落後於同年齡孩子的現象, 或者是發展項目上的能力並不均衡,那麼就表示孩子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者是發展不均衡的情形。它代表著這個孩子可能是接受環境的刺激不足或不平衡,也可能是 個智能有問題、情緒有問題、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或其他遺傳上的疾病。


發展遲緩並非“長大就會好”,建議家長應及早尋求醫師的診斷及相關檢查,以及接受早期療育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社工師等)的治療與訓練,期能及早改善發展遲緩的情形。


註: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推動零到六歲兒童的發展遲緩鑑定,全省共有十個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而在每個縣市也都設有早期療育中心,希望家長不再忽視孩子發展遲緩的情形,進而接受早期的治療與早期的教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在洗澡時為寶寶做智能提升


 
6個月以下的寶寶,雖然大半還不會說話,但大多數在媽媽替他 洗澡時,都會手足舞蹈、興奮異常,而洗完澡後,都覺得渾身舒暢、 愉快安詳,有的甚至恰然入睡。
這一段溫馨的幾分鐘,常是媽媽與寶寶親子關係最良好、最密切 的時間,這時間也正是為寶寶做智能提升的好機會。媽媽只要事先稍 作計劃,略做準備,很容易地就能使寶寶在洗澡時不但玩得高興,而 且獲得智能提升。

(一)
浴中閒聊

在為寶寶洗澡時,指出他身上的各種構造,形容您在做的動作: “我現在在洗你的手,你的手指握得好緊哦!松開你的手,讓我洗你 的指頭!”跟寶寶閒聊時注意不要用兒語,“松開你的手!”不是“ 松開你的‘手手’。”因為做智能提升時,給寶寶的信息第一次就必 須是完全正確的。‘手手’是一個錯誤的信息,所以不用,試問有那 一位大學教授在講課時會說“請舉起你的右‘手手’呢?
起初您跟寶寶在洗澡閒聊時,他當然不瞭解您在說什麼,但不久 他就會漸漸曉得“松開你的手”是什麼意思。這個活動初期的功用, 在於培養寶寶的聽覺智能中的語言理解能力,但幾個月後他在跟您閒 聊時就會咿呀想答,到那個時候他的語言智能也會開始得到培養。
(二)
水中追捕
教具包括一些您事先預備好的水中“玩 具”,諸如小紅巾,乒乓 球,塑料吸管,空的洗髮精瓶子等能漂浮的東西。先在浴缸放水,( 寶寶坐下時水高至腰際),用一手托住他,使他在浴缸中坐穩。另一 手拍拍玩具,引他注意,“你看空瓶子要浮到你那?去了!”撿起玩 具,讓它從空中掉入水?:“撲通!瓶子的聲音好大!”在水中用手 攪動,使“玩具”浮動:“趕快抓它!瓶子要跑掉了!”寶寶第一次 做這種智能提升活動時也許抓不到水中浮動的小玩具,但多做幾次後, 他就會用手去觸摸浮在水中的玩具。水中追捕會促使寶寶的視覺智能 和用手智能同時提升,玩多了更會使他的眼手協調更加進步。
(三)
溫涼浸手
在浴缸中放兩個小臉盆,一個裝溫水,一個裝涼水, 讓寶寶把 雙手先浸人溫水,告訴他“這是溫的!”5秒之後, 讓他雙後浸入涼 水,告訴他:“這是涼的的”,如此交替浸手幾次,慢慢讓寶寶感覺 出暖和涼的差別,這個活動會提升寶寶的觸覺智能。
(四)
浮游自在
在浴缸中放滿15 公分深的水。您用雙手托著寶寶讓他在水中仰臥, 您可用一手托住他的脖子和肩膀,一手托住他的屁股,慢慢把他放入 浴缸,托著他前後浮游,告訴他:“你看,你浮在水中了,就像一個 游泳健將!”如果您的孩子喜歡玩水,他會亂動亂踢,邊玩邊笑。“ 浮游自在”會培養孩子的平衡智能,激發他對水上運動的喜愛。
(五)
空中騎士

洗好了澡,用一條毛巾鋪在桌上,另用一條把寶寶擦乾,然後讓 寶寶在您面前仰臥,他的腳靠近您,您用兩手輕輕抓住他的雙腳,為 他做如倒騎單車的圓弧動作,做了6次後,放開他的腳, 用拇指在他 腹部往胸部輕劃,他會緊縮腹部的肌肉。接著,拉著他的雙手,輕輕 放在兩側,往上舉起高過他的頭部,然後伸向兩側再放回身旁。此法 不要超過一分鐘,以防累壞寶寶。這活動的主要功用在提升寶寶的運 動智能。
(六)
浴後摩背
浴 後讓寶寶趴在鋪於軟墊上的毛巾上面,你可以跪在他身旁,兩 手並排輕放於寶寶的後頸部,慢慢地左右移動,住下一直按摩到臀部, 然後用同法再按摩上來到後頸部。有的寶寶受按摩時恰然入睡,有的 則精力充沛興奮得手足舞蹈。此法對寶寶的觸覺智能最有褲益。注意 按摩時媽媽的手要溫暖,沒有一個寶寶會喜歡冰冷的按摩! 做智能提升成功的一個關鍵在於家長能夠多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 機會,在為寶寶洗澡時,如果乘機做以上介紹的6種運動, 寶寶就會 有更佳的環境幫他變得更聰明!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點一點慢慢來!寶寶也會自己做! 對象:2-3歲


 

迎接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幫助孩子做他有能力辦到的事、學習生活自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幫助他 發展未來的社會適應及各項能力,相信是每位父母心中的願望。那麼,如何提供二~三歲的孩子一個充滿探索的環境,讓他能實際參與並滿足他努力想要能「獨立自 理」的強烈慾望,的確值得一起探索。

二~三歲孩子應養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哪些?
(一) 生活自理:可以練習自己穿脫衣物、穿脫鞋子;學習自己獨立吃飯、用杯子喝水、學會用清水粗略刷牙,在大人的協助下能擤出鼻涕等。


(二) 物品收拾:玩玩具後會主動收拾、用餐後會將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幫忙折疊衣服,將髒的衣物放入洗衣籃等。


(三) 如廁練習:表示如廁的意願,練習如廁技巧,坐馬桶,男生站立小便等,並且學會如廁的流程,如沖水、開水龍頭洗手、正確搓洗手部,還會用毛巾擦手等。


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上述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三歲的孩子在獨立性和新技巧的學習上已有較規律的發展,他們還喜歡一些能測試他能力的事情,正是自理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透過學習工具、遊戲、講故事、唱兒歌、或扮演等方式,來增進他嘗試與學習的樂趣及成功自理的機會。


(一) 生活自理:想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多給予孩子勞動技能及適宜的用品,如:
(1) 寬鬆合宜的褲子方便學習穿脫。
(2) 鞋子使用子母帶減少練習的困難度。
(3) 提供適合孩子抓握的湯匙。
(4) 讓孩子在用餐前擺置必備的餐具、在餐點上面擺一些裝飾品增進用餐的樂趣。


此外還要一一演示,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說清楚,邊說邊示範,然後引導練習。另外,可以利用玩具的操作如:堆疊積木、用線穿洞、捏玩黏土等遊戲,訓練孩子手的動作,藉以提昇生活自理的技能。


(二) 物品收拾:二~三歲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引導孩子收拾的練習時,不妨參照孩子自己的想法,並且提供孩子一個物歸原處的空間。除了收拾自己玩的玩具,也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如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幫忙收桌子及擺碗筷,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三) 如廁練習:多數孩子是在2—3歲之間學會控制大小便的。家長可透過下列幾種方式來幫助訓練孩子自己如廁:
(1) 當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之前,必須先了解對孩子而言,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身體反射行為,並不能完全控制自如,在教導的過程中爸媽必須溫柔的陪伴和細心教導
(2) 說故事和扮家家酒是此時期不錯的活動,可藉由角色的扮演及閱讀增加對身體的認知,知道從哪裡大小便。
(3) 建立與孩子的排泄用語,如:尿尿或嗯嗯,觀察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練習體會及表達排便意識。
(4) 請同性的父母做示範,讓孩子看父母是怎樣大小便的。
(5) 對孩子想要如廁能有所表示而讚美他。練習的過程不要強迫,對於偶而造成的失誤,請不要責罵,有效幫助孩子及早具備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訓練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時,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一) 配合能力的發展:
掌握時機是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的關鍵,若孩子在生理及心裡尚未做好準備,不管父母花費多少心思要孩子學習,都事倍功半。當孩子的能力足夠,做好學習準備的情況下,有時學習的成效是非常令人驚豔的,尤其當父母用鼓勵讚美來引發他的興致時。


(二) 健康快樂的學習:
快樂本身可以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因此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時,應該注意孩子的情緒,盡量在孩子愉悅的時刻進行,唯有孩子的情緒穩定,才能將他的學習觸角往外伸展;同時孩子的健康也是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孩子生病時容易疲累且變得暴躁易怒,或焦慮不安、沮喪沒自信,甚至和大人的關係也變得較不穩定,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三) 父母的正向態度:
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經驗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訂定切合實際的目標,重視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要求和行爲,然後放手讓孩子體驗,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麻煩。一步一步慢慢來,要多欣賞孩子的表現,給予支援、鼓勵和引導,一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文/三民幼稚園主任 游玉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伴,從出生開始



作者:周美青  出處:親子天下



        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


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的文章,受到紐


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嬰幼兒無法從與


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


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


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 著長大的。只是現在


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


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 的哭鬧卻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


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的早期學習及生


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


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



        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


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


話,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這是汽車、這是


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


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


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



        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頭、溫柔的說幾句


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 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


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


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止不住的眼淚(番紅花)





有遠見的父母,教出有眼界的孩子


一個超越世代、族群、性別,讓台灣父母都心悅誠服的素人教養專家
2009.2010中時嚴選優格、2010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親子窩小天才精選部落格
每天3000個父母準時收看她的文章,贏得口碑、專業一致肯定!


〈這本教養書在布朗熊可以借得到喔!George & Winni 真心推薦~~非常好看呢!〉



孩子止不住的眼淚

番紅花◎著



        該堅持說「不」的時候,就是要堅持「不」!讓孩子每一次用眼淚探測父母縱容的底限,就


是讓孩子每一次學習到失去理性的溝通模式,讓孩子陷溺在情緒管理失控的局面。小小的心靈大


可以學習到好的溝通技巧,我們其實要把持住那溝通和紀律的關口。


 


        許多父母都無法理性面對孩子哭鬧時,那止不住的淚水。




        當孩子以天使之姿降臨在我們建築的雙人小宇宙時,她們的一顰一笑就每分每秒牽扯著我們


的思緒和情感。還記得那些美好的時光,我把她們懷抱在胸前哺餵時的相互 凝視;我在黎明起身


以軟紗布清潔她透著奶香的牙齦。我拉著她那肥胖的小手指向鏡中澄澈微笑的她自己;或是將她


們放在澡盆裡洗澡時,聽見她們銀鈴般清脆的戲 水咯咯笑語。在那些一生難忘的共處時刻,我真


覺得自己中年的疲憊靈魂,都被孩子們給洗滌乾淨。


 


        那個時候,嬰兒的哭泣即使是半夜無止盡的長啼,我也會無眠無怨地把她端抱在手裡,在客


廳與餐廳之間,來回緩步地輕唱著搖籃歌、嬰仔歌以溫柔安撫。因為那啼哭 是每夜必有之聲響樂


音,我就這樣夜夜抱著嬰孩走著走著,有時會誤以為家裡客廳的走道,都被我一整年深夜的踱步


給踏成一條母親的溝渠。


 


        滿一歲之後,嬰兒為了生存之啼哭,開始會慢慢地隨著他心智的日日展進,而轉變成物質或


精神上索求不果的大聲哭泣。有時候,這哭泣甚至會慢慢地成為孩子們對父母的「攻勢」。




         孩子吵著想要喝一瓶路口711的養樂多,你因為怕糖分腐壞他的牙齒而拒絕,熱愛甜食的他


開始哭泣。雖然你是那麼細心地為他解釋牙齒保健的原因,雖然,他都聽得懂。


 


        孩子一時路過,想要擁有百貨公司展示的可愛布偶與玩具,你拒絕購買這家裡已有太多質性


相同的玩具,失望的他開始哭泣。任憑你是那麼溫柔地為他解釋家裡玩具的爆滿與不缺,平日甜


順的他,卻突然會在百貨公司的地板哀號打滾,以表他內心的挫敗與不如意。


 


        已經看完了一開始就約定好的兩集巧虎或迪士尼卡通節目,時間到了,你想要依約關上電


視,不順心的他開始哭泣。雖然你耐著性子對他說明視力的照護是不可以輕忽的,這樣眼睛會壞


掉啊,如此的道理,聰明的他其實也聽得懂。


 


        孩子發現你開始鍛鍊他吃一些他不喜歡的食物。他不想吃小黃瓜、不想吃木瓜、不想吃要咀


嚼的香噴噴肉品,不想吃雞蛋、不想吃所有你覺得頭好壯壯的食物。面對這 吃與不吃之間的親子


拉鋸,他最後開始哭泣。雖然你告訴他食物要珍惜、營養要全面不可偏廢、吃完了就帶他去公園


玩,他依然企圖耍賴不肯嚥下這些大人精心準備 的食物,並且越哭越大聲,到最後演變成一發不


可收拾的餐桌戰局。


 


        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孩子本就應該要養成規律的作息好好長大,一整天下來父母的身心也


都累了需要休息,孩子們卻因為貪玩還不想睡覺,面對母親堅決的熄燈號,開始號啕大哭,任憑


你好說歹說,他的眼淚還是像斷線的珍珠撲簌簌滾下來,還刻意伴隨著讓你痛苦的魔音。


 


        怎麼會這樣呢?這些曾經讓我們迷醉、扣我們心弦的愛笑小天使,慢慢地,在某些長大的時


刻,因為某些目的的不順遂,開始嘗試著以眼淚、以哭鬧、以哀號來做為與我們抗爭或談判的方


式。




        當整個室內或室外的空間、當各種有外人或沒有外人的場合,開始迴盪著我們孩子的淒厲魔


音哭聲時,這攻勢不是凌厲難擋,就是令人聽之或見之不捨。心肝寶貝那止不住的淚水和吶喊,


只有父母具備堅定的理性,才擋得住他們排山倒海而來的親情征戰。


 


        他們要的其實不多啊,我們都買得起、給得起,都很容易可以妥協。只要一點頭答應,我們


就可以看到孩子收拾起傷心的淚水,重展歡欣甜淨的笑靨,多好!這豈不是雙贏的局面?又還原


到溫柔慈母與開心孩子寧靜的空間。


 


        但教養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的,外表的雙贏其實是裡子的雙輸,讓孩子每一次用眼淚探


測父母縱容的底限,就是讓孩子每一次學習到失去理性的溝通模式,讓孩子陷溺在情緒管


理失控的局面小小的心靈大可以學習到好的溝通技巧,我們其實要把持住那溝通和紀律的關


口。寵孩子誰不會?那是父母最容易做的事。可我們有天職,我們得耐著性子好好地帶孩子、教


孩子,不要使他們哭鬧的眼淚讓我們心碎。


 


        打從Milla兩歲開始,我總是告訴她,千萬不可以用你的眼淚和媽咪講話,那是這個世界上最


沒有用、最不會成功的方法,媽咪一定不會受理你哭鬧的眼淚的。




        儘管當時她還小,也許聽了似懂非懂,但孩子其實從小就一直默默學著察言觀色,她從媽媽


專注的眼神、堅定而溫柔的語氣裡,解讀到媽咪的理性與不輕易動搖的態 度。她一次又一次,不


放棄地用眼淚和哀號來探測我所能容忍的底限,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發現自己失敗了。不可以的事


情就是不可以,媽咪不會動搖的,費盡力氣用 哭的從來就沒有奏效過。


 


        等到Milla上了幼稚園,語言的理解能力發展到更細緻複雜的程度後,每當她又耍脾氣開始哭


鬧以達某些想望渴求時,我總是耐著性子重複這樣的語句:




「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看這麼多電視。


「人傷心都是會想哭的,媽咪也一樣。


每一個人都有傷心想哭的權利,在這個家裡,你也享有這個權利。


「但是,人沒有用哭聲來打擾別人、讓別人不舒服的權利。


「所以,你如果非哭得很大聲不可,請你馬上轉身回你房間去哭,你自己聽就好。


「如果你想哭給我看也可以,請你閉上嘴巴哭,不要故意哭得很大聲來影響我現在做事情。」


我不僅這麼說,我也堅持這麼做!


 


        我絕對不讓孩子因為不能把持情緒,在我面前大聲哭鬧。要是經過一番規勸還不聽,就一定


把她帶進房間去,請她不妨獨自大哭,發洩夠了、覺得自己眼淚可以停了,才可以走出房間。


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哭,就是讓她失去了聽眾和舞台,她也因此失去了大哭的動力和興致。沒一


會兒,她只好無趣地止住哭泣,走出房間,試著好聲好氣和我做一些溝 通和談判。為了鼓勵她發


展有意義的溝通模式,我有時甚至會答應她的一點小小請求,例如開放多十五分鐘的電視時間,


或是延後十分鐘的床邊故事。


 


        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好好講、有禮貌的請求,可能會得到母親的理解與同意。用哭


鬧讓父母在公共場合難堪,或是在家裡魔音穿腦,只是浪費力氣、徒增父母 的不開心罷了,根本


不可能因此而得逞。孩子這麼愛我們,他們也懂得要疼惜父母、不希望讓爸媽不開心,前提是我


們要設法講清楚讓他們知道。


 


        Milla自三歲開始,足足聽我說了一整年這樣的話: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傷心痛苦的時候、想哭就要哭的權利。但是,哭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


緒,哭不是為了讓別人聽了不舒服,哭不是為了讓別人答應自己的願望


「所以,不可以故意哭得很大聲給別人聽。但你可以在自己的房間愛怎麼哭就怎麼哭。在你的房


間,你最大。如果,你一定忍不住要哭給人看,要媽媽給你秀秀,也可以。那至少請你閉上嘴巴


小聲哭,減少別人耳膜的痛苦,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經過了一整年這樣的訓練,MillaNana學到,原來哭泣是有權力上的約束,哭鬧必須是節制


的。她們後來不僅在公眾場合很少用失態的哭鬧手段,即使在家裡,也可以控制自己、噙著眼


淚、閉氣來找爸媽嘗試有效的討論和溝通。


 


        這樣的過程,使得Milla和Nana在情緒管理上得到很大的進步和穩定力量。




        不曾習慣誇張的哭鬧,她們也就少了情緒上的自憐波瀾,從而容易找到很多生活上的快樂小


地方,而這也才是我的最主要宗旨──讓孩子們從小就自己去發現小小的幸福。她們有這份感


知能力的。如果我當年總是短暫地滿足孩子一時的哭鬧,屈服於她們穿透耳膜的哭聲,我想,我


現在就看不到MillaNana面對挫折時的樂觀積極態度,也聽不到她們每天小聲讚嘆著自己是多麼地快樂!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面對著他們的淚汪汪,別害怕和他們不厭其煩地說道理,過幾年你就
會開始收成,看到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快樂的EQ高手,一切都是因為,當年該說No的時候,你永
遠溫婉堅定地說No你沒有縱容他的眼淚,他就會發展出「好好說」的能力,這可是他這輩
子在社會上最重要的資產哪!



本文節錄自: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3&subid=1&cid=3786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角色扮演促進想像力,跟寶寶一起玩假裝遊戲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大約從1歲半開始,寶寶就會出現「假裝」行為,如將喝水的免洗杯當做話筒、將枕頭當做馬騎等等。尤其是寶寶的語言進一步發展以後,他會主動要求你假扮童話中的公主、巫婆、海綿寶寶、派大星……。


面對寶寶諸如此類的要求,爸媽有時會耐心地陪他玩上一陣子,有時則不耐煩地擺擺手:「去去去!爸爸媽媽正忙著,聽話,自己玩!」對於寶寶認真的「假 裝」,爸媽更多處於一種「佯裝(敷衍)」和「忽視」的狀態。如果你知道這種「假裝」行為是寶寶早期思維發展能力的指南針時,會不會收起敷衍,認真對待寶寶 的「假裝」呢?


讓我們一起來經歷寶寶象徵想像能力發展的可喜變化!



角色扮演的有趣歷程


一、假裝漸漸與現實分離


起初,嬰兒只是利用現實物體──如用玩具電話假裝打電話,用奶瓶來假裝喝水;到兩歲左右,他會使用一些現實程度小的玩具,如用遙控器當作電話,而且 行為更頻繁。不久以後,寶寶就知道利用身體的一部分來代表物體,例如用一個手指代表一把牙刷;3歲以後,即使在沒有任何現實條件支持下,寶寶對物體和事情 的想像方面的表現也非常棒。


意義:由於遊戲的「象徵物」不再緊密地與它所指向的物體的使用功能相配對,這表明寶寶的想像力開始萌發,對事物的描述變得更靈活了。


二、假裝對象不再是自己


當假裝第一次出現時,它是直接指向寶寶自己的。如寶寶模仿媽媽假裝給自己餵飯、洗臉。不久以後,假裝行為就開始轉為指向其他物體了,如給洋娃娃餵飯。大約3歲時,寶寶搖身一變成了「幕後策劃人」,身邊的物體成為有用的替代,他會用玩具娃娃父母來餵玩具娃娃寶寶。


意義:這一發展次序說明,寶寶已經認識到角色扮演活動的代理者和接受者能獨立於自己而存在。「假裝」行為逐漸顯示了寶寶「非自我為中心」的活動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得成人與寶寶互相有意義的交流成為可能。


三、假裝遊戲越來越複雜


例如,在「假裝」行為剛剛出現的時候,嬰兒要表現喝水,他會端起杯子就往嘴邊靠,而不會將倒水、喝水的動作結合起來。但過一段時間之後(2歲半左 右),他就會將倒水、喝水甚至喝過之後的滿足感表現得活靈活現。這就意味著,他學會「協調」了,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在遊戲中,寶寶就會和其他人「協調」 分工,做角色扮演了。到四五歲時,寶寶之間能協商建立遊戲主題,在一個精心策劃的遊戲中創造並扮演很多角色,同時表現出他們對故事發生、發展線索的出色理 解。聽聽他們在共同創造一個想像世界時的陳述:「你假裝是乘客,我假裝在駕駛」、「等等,我必須找一個服務生幫我倒飲料」,假裝遊戲會越來越複雜!


意義:在複雜的社會性遊戲中,寶寶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並不僅僅停留在「描述」階段,而是 全心投入到「參與性」的活動中來,試圖影響並控制周圍的世界。在這種虛幻的、「假裝」的交流中,寶寶能夠理解、判斷和思考自己和夥伴離奇的描述,這說明他 已經學會推斷別人的思維,判斷推理的邏輯能力正在悄悄萌芽。



角色扮演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體驗各種感情


寶寶在角色扮演中能夠體驗到各種角色內心的情感。時而扮做駕駛員,時而扮做小動物,時而安排情節的繼續發展,其內心情感的跨度是驚人的。同時,角色扮演還可以宣洩焦慮、壓抑的壞心情。


二、熟悉社會角色


寶寶常會扮演家庭場面和經常看見的職業人員——如扮做爸爸媽媽、醫生、服務生、警察、消防員等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幫助寶寶瞭解各職業的基本特徵,而且有助於寶寶洞察自己和周圍世界間的聯繫。


三、有助於提高社會認知和社會能力


那些花更多時間在社會性遊戲中的寶寶,一般在智力發展方面要更超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假裝」還能加強多種智力能力,包括記憶、語言、邏輯推理、想像和創新以及對自己思想的反映能力和應用另一觀點的能力。


還猶豫什麼,快快認真地投入到寶寶認真而熱情的「假裝」遊戲中來吧!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遲遲不會講話


寶寶遲遲不會講話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1. 多聽兒歌及故事,父母長輩們並跟著說唱來帶領寶寶走向正確   的咬字及發音。



   2. 父母長輩說話時儘量避免混合肢體語言或較艱深難懂的辭句,寶寶可能並不懂大人的話,所以會有學習困難。



   3. 長輩要對寶寶的應手勢視而不見,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發音聽而不聞,只要持之以恆,寶寶勢必要再進化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東西,如此言語就可逐漸發展了。



   4. 提早與其他同年齡或稍長的兒童相處:如早入托兒所與其他幼兒互相嬉戲,寶寶生長的環境改變了,在新環境中彼此的地位及角色相同,別的幼兒不會刻意的維護或 牽就他的弱點,如此寶寶的手勢及不正確的言語別的小朋友不會了解,就不會與他玩在一起了,為了繼續能在團體中玩耍及生存下去,寶寶勢必要趕緊發展自己的言 語能力,以與他人溝通。


作者: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確回應幼兒的提問!


 

  「提問」是幼兒對事物感到好奇,探究問題結論的思維活動,也是幼兒思維發展水準提高的主要指標。所以教師或家長應該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淺的知識和技能,以發展智力,形成能力,因之不可忽以待之,就此提出以下四點分析:

一、要耐心、認真地聽取幼兒的提問


  幼兒在接觸了周圍生活和參與了一定的學習活動之後,會對周圍生活中各種現象發生一定的興趣,在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他們會主動地向教師發問,希望教師能夠給予滿意的回答。因此教師在遇到幼兒提問時,一定要耐心地聽取,並對幼兒的提問給予鼓勵支持。當教師聽懂幼兒提問的目的之後,再給予解答。疑問是知識的鑰匙”,只要教師經常鼓勵幼兒提問,幼兒就會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反之如果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感到厭煩或不予理會,久而久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而懶於思考問題,並影響其智力的發展。


二、要正確回答幼兒的提問


  正確回答幼兒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幼兒的年齡小,對教師非常崇拜,如果教師給幼兒的回答是錯誤的,那麼這種錯誤將對幼兒可能有終生的影響。


  首先,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及時性。即對幼兒的提問應該不失時機地立即給予回答,除了教師暫時無法 回答的問題,一般都應該在幼兒提出問題後馬上回答才能使幼兒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如果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馬上回答不出來,則應該告訴幼兒“讓我想一想,等 一會兒我想好了再告訴你。然後教師應該立即向他人請教或者查閱資料,以最快的時間找到答案後告訴幼兒。最好的解答的方式是邀請他一起尋找答案,「給他魚 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從書本或網際網路查詢書面答案,若其問題可以實作驗證獲得解答~那麼就花一點時間讓他親身體驗)


  其次,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符合「科學精神」。由於幼兒所提的問題往往是複合性問題,即一個問題中包含著多方面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逐一地正確回答。也就是說教師的回答必須是準確無誤的,既不能隨意輕率、錯誤地回答,也不能以似是似非的答案使幼兒無法理解。


  再次,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知識教育」。因為幼兒的年齡小,教師能夠從一定的教育目的出發回答幼兒的提問,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了知識,同時還能使幼兒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促使身心健康發展。


  另外,回答幼兒的提問要有啟發性。教師在回答幼兒的提問時,一定要注意啟發幼兒自己思考,凡是幼兒 經過討論能夠解釋清楚的問題,一定要組織其他幼兒一起參加討論,當幼兒找到正確答案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使幼不斷產生新的求知欲望。有時對幼 兒的提問,教師可以變換思維角度,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讓幼兒思考,經過幼兒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正確答案後,教師應該告訴幼兒“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你作得很 好。”這種回答提問的方式,有利於促進幼兒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


  再者,回答幼兒的提問應該做到「可理解性」。幼兒的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告訴幼兒的答案一定要做到淺顯易懂,深入淺出,便於幼兒理解。千萬不可複雜化或故弄玄虛,使幼兒難於理解。


  最後,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智力差異,教師對不同幼兒的提問, 應該根據幼兒的不同特點和智力水準進行回答。在全班幼兒面前回答問題時,應該考慮多數兒童的智力水準,回答的結論便於大多數兒童理解。對於幼兒個別提問, 可以因人而異進行回答,回答幼兒的提問應該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要引導幼兒積極地探索問題


  幼兒發現新問題的途徑較多,他們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從客觀事物的觀察中找到新問 題,有時還能夠從一些活動中發現問題。凡是他們感到新奇的事物,幼兒一般都會表現出一種要求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甚至他們還會把一件新 玩具拆開研究其中的奧妙。所以教師應該保護幼兒這種探究的行為,鼓勵他們積極地發現問題並大膽地提問。對於幼兒的探索性行為,教師不可加以限制,而應該為 他們創造探索的條件,在教師的支援和鼓勵下,使幼兒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四、不斷提高幼兒提問的水準


幼兒提問的水準與其知識水準和智力水準呈正比關係,知識面寬和智力水準高的兒童,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而思維比較靈敏的幼兒往往會不斷發現新問題,所以在教育活動中,要注意讓幼兒多學一些常識性知識。凡是幼兒有興趣、自己能夠看懂和學會的知識,一般不要加以限制。凡是有條件擴大幼兒知識面的學習活動,應該經常舉行,並在教育活動中啟發幼兒思考問題、探究結論的思維習慣。這樣幼兒會隨著知識、智力水準的提高,而提高提問的水準。


  總之,提問是幼兒智力向高層次發展的標誌,重視和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不僅能使幼兒獲得新的知識,還能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創造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橡樹托兒所教職員訓練必讀精選系列(一)    (編譯:OAK STAFF)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親子遊戲 玩出視覺注意力


圖‧文/黃伊琳


孩子無法專注於文字、辨認字型困難,分不清楚「69」與「96」的不同,也常會寫錯字、抄寫時「跳字」或「漏行」等。這是幼稚園或學齡兒童常見的問題。這種現象叫做「視覺認知功能障礙」,會影響學習表現。


視覺認知功能指的是,當雙眼接收視覺訊息後,將訊息傳送到大腦整合,讓當事人可以理解此一視覺資訊並應用的能力。


◎視覺認知功能包括:


●視覺注意力:持續保持注意力在必須的視覺訊息上。


●視覺記憶力:例如看到一個正方形,過一會兒還能記得剛剛看到的是正方形。


●視覺區辨:辨認物體形狀、顏色、大小等異同。


●物體恆常:例如水杯不論斜放或放遠、放近,都知道那是水杯。


●主體背景區辨:例如在白色的磁磚地板上,發現白色的紙片。


●空間概念與深度覺:例如了解椅子在書桌的「後面」、在門的「右邊」。


●視覺完形:被報紙蓋住一半的電視遙控器,即使不翻開報紙,也能知道那是遙控器。


其實家長在家可運用一些巧思,將視覺認知訓練融入於親子遊戲,可有效改善兒童的學習表現。


◎訓練視覺認知的遊戲:


●衣物山尋寶:適合3歲半以上兒童。家長需準備洗淨曬乾的衣物,可訓練視覺搜尋、物體恆常概念、主體背景區辨能力。


方法一:曬乾的衣物成堆放置好,請兒童在「衣物山」中,找尋自己的衣服、襪子、褲子、手帕等衣物。


方法二:請兒童在「衣物山」中,找尋同樣式的襪子,並將它配對。


●圖形對對碰:適合3歲以上的兒童,需準備廣告紙、報紙、剪刀等器材,可訓練視覺區辨、物體恆常概念、主體背景區辨識能力。


方法:將廣告紙剪成一些簡單幾何圖形,如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隨意放置在報紙上,請兒童找出指定的圖形,如找出全部的圓形(如圖一)。


家長可根據兒童的能力,將幾何圖形圖案複雜度提高,如五邊形、六邊形、不規則形夾雜其中。


●著色好好玩:適合5歲以上兒童,需準備白紙、尺、色鉛筆或彩色筆,可訓練視覺注意力、空間概念能力。


方法:先在白紙上畫出5乘5的格子各兩個,將其中一個格子中隨機著色,再請兒童對照著色在另一格子中(如圖二)。家長可增加格子數目,如10乘10或15乘15,增加困難度。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早開始學習越聰明


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 越早開始學習越聰明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重視,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寶寶哪些內


容,相信每位父母親都能養育出聰明寶寶。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3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


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提早開發智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可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的房間白天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經常對他說話,讓他接受各種外界的聲音,以及聆聽愉悅的音樂。
嗅覺:讓寶寶聞各式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使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不


同的觸覺刺激。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


爸媽要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


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方說話、行事有禮;


並創造機會,例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等。


這樣不僅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自信心,而且為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
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例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

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的各種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


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更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4.進行體能活動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或活動,例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爬階


梯、跑步等。


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


敢的品格。

5
.勞動及勞作訓練
人的成長是需要勞動和勞作的。


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


手權力。


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能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


寶寶,讓他在做家事、收東西、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6.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


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資訊輸入寶寶的大腦;


要經常且大量的對寶寶使用語言,例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故事、為他說


明所見所聞。

7
.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範疇。


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跳舞、律動,


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


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



 


8.學習藝術
美術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


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


片等進行討論;家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慢慢引導寶寶主動去追求及學習


藝術。



9.給寶寶良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種,如果是買來的,爸媽不要買了之後直接丟給寶寶就不管,
也不


要認為玩具只是消磨時光,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寶


寶眼中的玩具,例如鍋子、鬧鐘、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製


作的玩具,例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購買玩具時注意事項
0~1
歲:可購買感知、觸摸型玩具。色彩鮮豔、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


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購買拖拉型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小食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可購買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拚圖等。


 


 10.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團體生活中可訓練合作、競爭等意識,形成


良好的社會交往。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際中的表現,而給予建議。



11.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合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教室,


寶寶在大自然環境裡可以學習種花草樹木、觀察氣象等,同時,對萬物產生愛


護的心理。



 


12.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


廣的寶寶更加聰明。

13
.提前識字及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製


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14.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
讓寶寶了解內外、上下、立體、平面、形狀等各種有關空間的概念;並教導他


了解早上應該做什麼、晚上又該做什麼,逐漸建立良好的作息;從日常生活中


給予數的概念,例如一個蘋果、二雙鞋子。



15.其他活動
爸媽也可因個人條件提供給寶寶獨特的生活經驗,例如攝影、釣魚、種花、養


魚等。這些活動既可拉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寶寶學習課本以


外的知識。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 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 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 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 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 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 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 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 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 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 「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統訓練!你的寶寶需要嗎?

                                


 


感統,早教領域出現頻率較多、較為流行的一個詞彙,也許有些家長並不了解感統的含義。感統,既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對進入大腦的各種感覺刺激信息(視、 聽、觸覺等),在中樞神經中形成有效的組合過程。即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內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得不同感覺通路的信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 觸覺、運動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感覺統合課程,又稱感統訓練課程,是根據嬰幼兒感覺和運動發展的情況,針對對嬰幼兒的感覺信息輸入和整合失調開發出來的對嬰幼兒起積極治療作用的、能促進嬰幼兒整個神經系統的成熟的早期教育課程。

課程依據:
0-3歲〜兒童感覺統合基礎訓練階段,也是感覺統合失調的預防階段。
2-6歲〜兒童感覺統合最佳訓練階段,也是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階段。
6-13歲〜兒童感覺統合重要訓練階段,這是感覺統合訓練的矯正階段。

有如下表現的寶寶,可能是感統失調造成的:


視覺感不良
不 喜歡閱讀,即使在課內課外閱讀時,常會出現讀書跳行、多字少字。顛倒順序。寫字出格。偏旁部首顛倒,有的甚至不願識字,不會計算,計算時“粗心大意”,常 把數或字寫顛倒,例如:把“51”寫成“15”,把“p”寫成“ q”,把“哈”寫成“合口”,常抄錯題或抄漏題等。從而造成學習障礙。時間久了,必然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心理上產生跟不上學習進度,自己不如他人的自 卑感。另外,這類患者在生活中還常常丟三拉四。似乎經常在找東西,生活上無規律。

聽覺感不良
表 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拉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佈置的作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丟三落四,記憶力差。老師的話全當耳邊 風,一點也聽不進去。平時家長喊他,他也不在意,以為那與自己無關。同時,這類學生不僅不能讓“課堂40分鐘”產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會影響課外的正常生 活。這種現象如不糾正,時間長了,孩子會在心理上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厭學逃學。

觸覺統合失調
觸覺敏感過度:
表現為容易緊張,膽小怕事,不合群,孤僻,挑食偏食,害怕陌生環境,咬手指,愛哭,愛玩弄生殖器。脾氣暴躁,不喜歡他人觸摸,反應能力快。
觸覺遲鈍型:
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笨手笨腳,大腦分辨能力差,人情冷漠。

本體感失調
1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站無站姿、坐無坐相,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
2 動作協調不良,動作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滾翻、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3 精細動作不良,不會繫鞋帶、扣鈕扣、用筷子、手工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騎車、跳繩和拍球等。由於孩子總是顧忌身體如何行動,手腳不靈活,因此心情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長期就會表現自卑。

前庭覺統合失調
前庭失調:
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講。小動作不斷。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很難與其他人同樂。有的嚴重影響語言能力發展及左腦的組織判斷,邏輯能力限於混亂中。

平衡感失調
鞋子會穿反,距離觀測不準,會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做事協調能力差,會讓孩子對事物的興趣逐漸減少。平衡統合失調往往會在心理上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與認知熱情。

如果你家的寶寶有以上的表現,那麼媽媽就該注意了,孩子正需要這方面的訓練。目前很多早教班都開設了感統訓練課程。


 


 


(內容摘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