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1歲成長發育(翻身、坐、爬、站、走)

0~1歲成長發育(翻身、坐、爬、站、走)

0~1歲成長發育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五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父母應該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上適時給予輔助,讓寶寶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0~1歲的嬰兒時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段,無論是食物的攝取(由液體變成固體)、語言的發展、腦部的成長...等等,「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



  多數的父母會對寶寶 究竟幾個月時應該會翻身、會坐、會爬、會站、會走而詢問醫師,深怕自己的寶寶發展狀況出了問題。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 展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育得快,有些寶寶發育得慢,她提供了「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並提醒家長當寶寶各動作的發展進度落在顏色較深的部份,即 表示該動作的發展是屬於後面的90%部份,就該注意囉!  從出生起注意骨骼狀況


  骨骼的發育也是粗動 作發展中重要一環,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通常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出生時就察覺出來,而且愈早發現治療的效果愈佳,嬰幼兒 常見的骨骼問題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父母可在寶寶約二~三個月左右,觀察寶寶腿部活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寶寶兩腿的長度不一,且髖關節皮膚有明顯的紋 路,最好帶寶寶至醫院檢查。此外,有時寶寶的關節會發出聲響,通常都無大礙,但為求安全起見,劉士嘉醫師建議當家長懷疑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問題時,還是須由 專業的醫師做診斷。


   1.嬰兒翻身階段的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醫師表示,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三)所代表的意義:嬰兒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所有的環節配合良好,粗動作才能漸漸有所發展。而翻身動作良好,將有助於接下來一、二個月後坐姿的發展。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有些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隻上臂會有內旋的情況,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過度擔憂,但最好也能帶到醫院,由專業醫師做診斷。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台北市立婦幼醫院 小兒科醫師吳芬芬建議,父母可在寶寶清醒時,用手將寶寶的頭握住慢慢的轉,由上往下帶動身體轉動。或者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 身體的翻轉。父母也可將寶寶抱起,讓他與自己身體保持一段距離,但不要貼著胸部,讓寶寶可以看到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鍊頸肌,亦 有幫助寶寶翻身的功用。
(六)建議輔助工具:小被單。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由於此時寶寶大部份的 時間是仰臥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遭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弄傷他,甚至放入嘴巴中造成梗塞。床對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而言,無疑是最危險的物 品。從床上滾下、墜落都容易使寶寶的頭部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家長們切不可輕忽。建議父母可在寶寶的床邊安裝護欄,以避免寶寶在享受翻身樂的同時,而遭受 意外。  

2.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 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 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3.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 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 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 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 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 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 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建議父母應儘量把 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 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 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a.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b.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c.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4.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O型腿、X型 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 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幾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
仰臥起坐: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a.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b.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c.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5.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a.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b.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c.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 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 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 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 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 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安全環境的安排: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a.陽台: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桿在85公分以下,欄桿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b.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c.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應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時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心得:醫學報告上小朋友要多爬一點才會比較聰明!
         
如果家中的寶貝能爬久一點就讓他爬久一點!
         
因為只要一走起來就抓不住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保護過頭 恐影響前庭系統發展 .

孩子保護過頭恐影響前庭系統發展 .


 


孩子保護過頭 恐影響前庭系統發展
▲以熊抱的方式,讓小孩隨著治療師的動作做出反應。圖/李彥慧
▲熊抱方式抱小孩,使小孩跨坐於治療師腿上,或兩腿分開環繞腰。圖/李彥慧

圖.文/李彥慧


由於環境的改變和時代的變遷,小孩已不像從前的我們一樣,可以隨處爬樹、翻牆或到處跑來跑去,現在小孩常有過度保護、環境不乾淨或沒地方可活動的問題,導致小孩在感覺統合上出現困難。


常會聽到家長主述:「我家小孩明明聽力沒問題,但我們在叫他的時候,他常常好像都沒聽見,都已經走到他身邊了,卻還是若無所覺,小孩總是說他沒聽到。」


不僅如此,有些孩子會怕高,即使是一點點高度,小孩就會過度恐慌,甚至在天橋上「軟腳」,拚命抓住身邊的人;帶小孩去公園遊玩,他也是看了又看,卻不想加入一起玩。


從家長所述情形看來,有可能是小孩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所致,前庭系統會影響小孩的「警醒度」。


所謂「警醒度」就是孩子是否會注意到環境中的變化。


當警醒度太低的時候,小孩會顯得被動、懶散,甚至昏昏欲睡的樣子;過高的時候,小孩會顯得非常的躁動、分心,無法聽從指令。即使家長都在孩子的身邊叫喚,仍不見小孩有反應。


前庭系統發展不良的兒童在跑步、騎腳踏車、盪鞦韆,甚至在人際的互動上,都會出現困難。


因為做這些動作時,會有大量的前庭覺輸入,小孩在感覺統合不良的影響下,使得他在這些活動的表現,容易顯得笨拙、害怕,甚至發生抗拒,進而影響人際互動,所以小孩會寧願不玩,看別人玩就好。


介入處理的過程中,可以先從踮腳尖或走斜坡開始,將給小孩的東西拿高,使得小孩必須踮腳拿物品,或帶小孩在斜坡上來回衝刺,也可以抱著小孩做旋轉,或以熊抱的方式抱小孩。小孩可接受後,再要求不扶把手的情況下上下樓梯,或做些往上攀爬的動作。


活動中要注意的事情,不外乎安全和小孩的身體狀況,若有暈眩或不適的狀況應立刻停止活動。


不過,小孩是否為感覺統合的前庭系統發展不良?仍須由專業職能治療師做鑑定,家長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以免耽誤了小孩發展與治療的重要時機。


(作者為台中市育康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5個減敏感小遊戲!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71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張旭鎧
攝影/朗棋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可愛寶寶:梁椲甯;漂亮媽咪:張文蘋


你家的孩子,是否外人一碰他就大發脾氣,在團體裡總是「離群索居」?不喜歡光著腳踩在沙地或草坪上,也不太敢觸碰新的玩具?大熱天裡也喜歡穿長袖,走到哪 都要帶著自己專屬的小被被?請注意,他很有可能是屬於「觸覺過度敏感」型的寶寶喔!本文將告訴您如何利用一些簡單的遊戲,改善寶寶觸覺敏感的狀況!



 什麼是「觸覺敏感」?


    「觸覺敏感」在育兒界已不算是個陌生的名詞,就臨床上家長求診時的問題來作統計,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比例上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觸覺是皮膚的感覺,現在的孩子或許因為生活環境較受父母的保護,以至於很多孩子從小得到的觸覺訊息不夠,導致後來在面臨一些外來的新刺激時,無法馬上適應,產生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例如:逃避、毛躁、甚至大哭大鬧…等,可以稱作「觸覺敏感」。
 
觸覺敏感的成因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從有觸覺敏感現象的孩子身上去做統計,發現有幾個可能的影響因素:
 
1.      早產
    早產的嬰兒住在保溫箱裡,在裡面蓋著被子、氣流也是穩定的,所以孩子不能像在媽媽肚子裡時一樣,感受羊水的流動,因此得到的觸覺刺激是不夠的。
 
2.      剖腹產
    統計上也顯示,剖腹產的孩子觸覺敏感度是比較高的,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此外,經由擠壓也會促進大腦一些激素的分泌,讓感覺系統比較正常。
 
3.      缺乏關愛
    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如:棄嬰,由公家單位來撫養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大人擁抱的機會較少,遊戲的時間也不夠,接受到的觸覺刺激自然不足,容易有觸覺敏感的問題。
 
4.      過度保護
    這 是中國人最常見的,小嬰兒剛出生怕他抓花臉,第一步就拿布條綁住他的雙手,或是以布套把拳頭包住,孩子手腳不能動作,皮膚也感受不到氣流的刺激。平時以大 包巾把嬰兒的身體包起來,減少了他得到來自父母皮膚、衣服、或其他物品碰觸的刺激。此外,大一點以後,因為害怕孩子生病,大人又禁止孩子到處亂摸,觸覺的 發展自然出問題。
 
檢測你有敏感寶寶?
   如何得知家中寶寶有觸覺敏感方面的問題?張旭鎧副院長表示,以下10個自我檢測項目中,若有超過2項的情況,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進一步請治療師或醫師為孩子做詳細的評估。
 
孩子是否會抗拒踩草地或沙灘
觸覺敏感的孩子,在沙灘上會很害怕,通常媽媽會覺得是沙灘太熱的關係,但如果他連不熱的地方、甚至只要是家裡以外的地面,一踩就會怕,就可能是觸覺敏感的問題。
 
    不給父母以外的人抱
一開始孩子不給人家抱,我們會認為是怕生,但觸覺敏感的孩子到會走路的時候,遇到陌生人或沒有每天見面的人,都會躲到爸媽的後面,不喜歡別人的觸碰。
 
    不喜歡洗頭、洗臉、刷牙
因為洗頭洗臉時,我們的視覺是看不到情況的,刷牙也一樣,單純只有觸覺的感覺,所以觸覺敏感的孩子會感到害怕。
 
    睡覺時需要專屬的枕頭、被被或玩偶
為什麼孩子抱這些東西可以得到安全感?因為他可以得到熟悉的觸覺刺激,這個刺激可以讓他穩定下來,相對來說,陌生的觸覺刺激就會讓他們感到不安而無法入睡。
 
    孩子不喜歡穿新衣服
觸覺敏感的寶寶會喜歡找他習慣穿的衣服,大概就是某幾類特別的材質,新衣服的質地很可能讓孩子沒辦法適應,出現情緒不佳、坐不住、煩躁不安…等狀況。
 
□不喜歡與別人互動
觸覺敏感的寶寶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互動的遊戲,因為他會避免跟別人觸碰,所以盡量離群索居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碰到或摸到他,會大發脾氣
因為對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大腦就像個放大器一樣,會把感覺放得很大,所以即便別人只是輕輕的摸他一下,對他來說感覺就好像別人在打他一樣。
 
    不敢摸新玩具
這類孩子看到新的玩具時,會好奇,但不會馬上去玩它,因為他還是會有點害怕,所以可能繞著新玩具高興地跑、跳,卻不敢伸手去拿。
 
    大熱天也要穿長袖長褲
為了避免皮膚受到風吹、別人的觸碰、或來自桌椅的刺激…等,觸覺敏感的孩子即便在大熱天還是喜歡穿著長袖長褲。
 
    對洗澡的水溫很挑剔
水的溫度只要稍為高一點或低一點,就會開始哇哇叫,拿溫度計來量,會發現孩子每次覺得可以接受的水溫都很精確。
 
用進廢退!越早彌補影響越小
    雖然我們知道「3歲定終身」是個不正確的說法,但張旭鎧副院長指出,以大腦神經的發展來說,3歲之前,大腦神經正在密集的做連結,同時間也在密集的做破壞,越常使用的神經就會連結得越穩固,相對的,很少使用的神經連結就會慢慢地脫落,這是因為神經連結需要耗費能量,大腦的神經連結如果過多,就會消耗太多能量,所以才會有「用進廢退」的現象。
 
    因此,早期沒有提供孩子觸覺方面的刺激,他將來的觸覺問題就會變得更嚴重,而越早發現孩子的觸覺問題,也就能越早去彌補他不夠的觸覺刺激,從而降低觸覺敏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5個減敏感小遊戲
    觸 覺過度敏感主要是由於生活中的觸覺經驗刺激不足所造成,其實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限制孩子「想要得到觸覺刺激」的行為,張旭鎧副院長 表示,孩子的身體本身具有內驅力,會自己找方法滿足大腦所需的刺激。所以當孩子第一次見到草地,興奮地在上面滾來滾去,或是見到滿地的小石子,伸手過去 掏、挖,只要不是環境過於骯髒,爸爸媽媽可以不必急著加以制止。
 
    另外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就是主動提供刺激給孩子,我們可以藉由一些遊戲來幫助孩子「減敏感」。為什麼要透過遊戲呢?據研究指出,孩子的大腦對觸覺刺激進行處理的先決條件,在於這個刺激是否能夠為孩子帶來樂趣,以下,張旭鎧副院長為讀者整理出15種提供觸覺刺激與樂趣的小遊戲,也提醒您,這些遊戲可都需要爸爸媽媽在旁陪伴與協助唷!
 
遊戲1:神秘袋
準備材料:不透明袋子、各式不同觸感小物(如:積木、小汽車、錢幣…等)
適合年齡:7個月以上
    準備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裡面裝進各種孩子可以單手抓起、握住的小物,
讓孩子把小手伸進袋子裡將東西撈出來。
 
    2歲以前,可以讓孩子自由撈取、感受每種物品的表面材質;2歲之後,孩子的認知能力已足夠認得這些物品,爸爸媽媽就可以直接下命令給孩子:「找找你的小積木在哪裡?」,讓孩子抓出指定的物品;預計到了3歲以後,就可以給他更仔細的命令:「三角形積木在哪呀?」,讓他不只區辨材質,還能靠觸覺辨識形狀。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觸辨覺」,也就是觸覺的辨識能力,讓孩子憑著觸覺找出所需物品,利用觸覺來協助生活中的認知活動。
 
遊戲2:沙箱
準備材料:箱子一只(大小不拘,深度約孩子前臂2/3長)、沙子、各式不同觸感小物(如:積木、小汽車、錢幣…等)
適合年齡:3歲以上
    其實沙箱和神秘袋同樣是讓孩子玩尋寶的遊戲,差別只在於,沙箱多了「沙子」這一項元素,沙箱比神秘袋提供了更多「觸覺雜訊」,孩子必須去分辨那些訊息是必要的(指定物品的訊息),哪些是不必要的(沙子的干擾),這可以訓練孩子把不必要的訊息排除掉,增加觸覺的專注力。
 
    3歲以上的孩子比較能夠聽從指令,不會任意把沙子翻攪得到處都是。如果找不到沙子,也可以用大量的豆子、或是BB彈來替代,但要小心避免孩子不慎吞食。
 
看不到裡面,很可怕!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在前述2種遊戲中,我們希望給予孩子的是觸覺方面的刺激,並不是製造一個恐怖箱來訓練孩子的膽量。所以要放東西進神秘袋或沙箱時,建議帶著孩子一起做,讓他知道裡面有些什麼,也就不會害怕了。
 
遊戲3:豆豆板
準備材料:A5大小厚紙板、各式豆子(如:綠豆、紅豆、花豆、黃豆、黑豆…等)、白膠
適合年齡:3歲以上
    準備A5大小的厚紙板,在10cm x 10cm的範圍內塗滿白膠,然後撒滿其中一種豆子,再用一些白膠填滿縫隙,使其結構更加穩固。依此做法再黏上同樣範圍的其他豆子。
 
    一開始先讓孩子仔細摸一摸每塊豆豆板,感受不同的材質,接著讓他閉上眼睛,摸其中一塊豆豆板,然後猜一猜,剛才摸到的是哪一種豆子。
 
Tips:拔拔樂〜
    等豆豆板髒了,或孩子玩膩了、要淘汰時,爸爸媽媽還可以要求孩子把豆豆一顆一顆從板子上拔下來,藉此訓練孩子的手指精細動作。
 
遊戲4:觸覺澡
準備材料:盥洗用具、各式觸覺刺激道具(如:刷子、毛巾、海綿、曬乾絲瓜…等)
適合年齡:1歲半以上
    孩 子不喜歡洗澡,大部分是因為缺乏樂趣,其實最好玩的洗澡玩具是各式各樣的刷子、海綿、毛巾,這些東西可以提供孩子不同的觸覺刺激。洗澡的時候帶著孩子輪流 使用不同的觸覺刺激道具,在可以刷得到的範圍內自由嘗試,孩子慢慢會找到自己最喜愛的觸覺刺激是哪一種,這也是孩子從小開始練習自己洗澡的第一步。
 
遊戲5:手印畫
準備材料:顏料(印泥、水彩或食用色素)、各種材質的紙(如:A4紙、圖畫紙、砂紙…等)、鹽巴
適合年齡:2歲以上
    讓孩子用手指沾滿顏料後,在各種不同材質的紙上作畫,藉此獲得不同的觸覺刺激,如果爸爸媽媽覺得印泥或水彩有誤食的危險,也可以改用食用色素,相對安全一些,還可以在顏料裡加入鹽巴,會有更不一樣的觸感喔!
 
    這個遊戲的作用在於,提供手指末端(觸覺最敏感的位置之一)觸覺訊息,這樣的觸覺刺激是較為強烈的,使大腦獲得更足夠的訊息以做整合。
 
遊戲6:翻滾吧!寶寶
準備材料:夏天〜薄衣物、乾淨綠地、替換衣物、小薄毯
          冬天〜各種材質棉被、枕頭、布質軟物(如:布球、布書…等)
適合年齡:會翻身即可
    這 裡指的翻滾,可不是前滾翻或後滾翻喔,而是對身體較無害的「側翻」!夏天時,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外出,找一片乾淨的綠地,讓孩子盡情地在草坪上側滾。建 議讓孩子穿上薄一點的衣物,年齡較小的孩子可先在草地上鋪上薄毯,以免刺激過於強烈。爸爸媽媽也要幫孩子準備一套可更換的衣服,以避免流汗與髒汙後續帶來 的不適感。
 
    到了冬天,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以各種棉被、枕頭鋪成一條道路,在裡面藏匿一些布球、布書…等,製造不同觸感,然後讓孩子在上面翻滾。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翻滾遊戲在1歲〜1歲半是最不容易做的,因為這時的孩子已經開始爬行或走路了,此時父母不要強迫他翻滾,可以讓他在上面爬行或走路,同樣會有效果。
 
遊戲7:踩腳印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平面素材(如:木板、瓦楞紙、保麗龍板、砂紙、珍珠板…等)、孩子的鞋子、筆、剪刀或刀片、鋸子、雙面膠
適合年齡:學步期以上
    依照孩子的鞋子大小,將形狀畫在各種平面素材上,再用鋸子、剪刀或刀片擷取下來,接著用雙面膠將這些腳型板貼在地上或板子上,記得平均分配左腳與右腳。
 
    這個遊戲主要訓練孩子腳掌的觸辨覺,並提供腳掌觸覺刺激,對學步期的孩子來說,重點放在腳步的練習上,兩步間不要間隔太遠。3歲以上的孩子,腳步的距離可以放得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預先在終點藏好獎品,然後告訴孩子:「照著腳印踩,才能找到寶藏」。
 
遊戲8:跳地墊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的地墊數個
適合年齡:學步期以上
    地墊其實可以從很小開始玩起,對學步期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可以幫他把地墊拼好,讓他在地墊上走路;到了2歲就要開始練習「跨大步」了,此時地墊不要接起來,每片約間隔10公分左右,孩子必須或跨或跳地穿越。
 
    33歲半的孩子,大多已會往前跳了,這時可以給他2塊地墊,讓他先從一塊地墊跳到另一塊地墊上,再回頭撿起後面那塊鋪在前面,繼續往前跳。這個遊戲是藉由不同的動作,提供腳底不同的觸覺刺激,輕輕踩的刺激和用力跳所帶來的刺激是截然不同的。
 
遊戲9:棉被三明治
準備材料:床、棉被
適合年齡:2歲以上
    這是最適合冬天的遊戲,因為棉被本身有重量,壓在孩子身上,當然就會提供觸覺刺激,以下分為3種難度,爸爸媽媽可視孩子適應的情況來做選擇:
 
難度1:讓孩子趴在床上,用棉被蓋住,讓他露出頭、手、腳,當小烏龜爬行。
 
難度2:把棉被平鋪於床上,讓孩子從棉被的一端鑽進去,再從另一端鑽出來。
 
難度3:讓孩子躺在棉被上,用棉被把他捲起來,孩子要想辦法掙脫出來。但要注意,有些孩子鑽不出來或不知道解決方法就會鬧情緒,此時就要把難度降低。
 
遊戲10:黏土毛毛蟲
準備材料:安全黏土
適合年齡:3歲以上
    這是針對手掌和手指提供的觸覺刺激,給孩子一塊大小適中的黏土(約大拇指下方那塊肉的大小),讓孩子練習搓球,搓圓了以後擺旁邊,再給他一塊,再搓一個圓球,搓了數個以後就可以接起來變成毛毛蟲了!
 
    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請他用手指「捏」更小的圓球,這需要更高的操作精細度,捏好兩個小球當作毛毛蟲的眼睛,再捏一個嘴巴就完成了。
 
遊戲11:球球走迷宮
準備材料:各種材質小球(如:棒球、高爾夫球、乒乓球、小籃球…等)
適合年齡:3歲以上
    請 孩子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或地上,對孩子說:「球球要走迷宮囉!」,接著爸爸媽媽用球在孩子身上滾動,例如:從左手掌開始滾,滾到右腳掌出去,然後跟孩子 說:「迷宮走完了,剛剛球球是怎麼走的?換你走一次!」,然後換爸爸媽媽閉著眼經躺下,孩子帶著球照同樣路線滾一次。這對孩子來說,是合裡欺負爸爸媽媽的 好機會,所以他會覺得很有趣!
 
    此外,也可以反過來換孩子先出題目,輪到父母時,父母可以故意答錯:「這樣對不對?錯了嗎?那這樣走呢?」這過程當中就多了好幾次的觸覺刺激。
 
    這個遊戲能訓練孩子的「觸覺記憶力」、手的靈巧度,也能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
 
遊戲12:浴巾按摩
準備材料:大浴巾
適合年齡:任何年齡
    洗完澡幫孩子擦乾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大浴巾幫孩子做一些按摩,提供觸覺刺激,對於刺激觸覺來說,按摩沒有一定的手法、方向,可以多方嘗試,例如:在身上畫圓、畫愛心,按摩的過程中,可以幫孩子搔搔癢,讓擦乾身體或頭髮不會變成苦差事。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這條浴巾的觸覺,假設有個親朋好友來家裡,孩子不願與之接觸,就可以借助這條浴巾:「奶奶來幫你擦擦」,因為浴巾是孩子所熟悉的,有它作為媒介,孩子會比較願意接觸別人。
 
遊戲13:麵糰披薩
準備材料:麵粉、水、烤箱、果醬或冰淇淋
適合年齡:2歲以上
    麵糰與黏土的差別在於較為安全,而且真的可以烤來吃,因此增加了遊戲樂趣。先給孩子一個較大的麵糰,讓孩子搓圓之後壓扁,做出餅皮。再給孩子一塊較小的麵糰,讓他捏出各種配料黏在餅皮上,除了觸覺的刺激外,也訓練孩子手指肌肉的能力。
 
    為了給孩子成就感,做完後的披薩可以放進烤箱烤,無論如何它絕對不會像外面賣的那樣好吃,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在上面塗一些果醬、冰淇淋,讓孩子吃到味道就好,不一定要全吃光。
 
遊戲14:手指泡泡
準備材料:肥皂水
適合年齡:2歲以上 
    一般來說,吹泡泡是訓練口腔的動作,但我們今天不是用棒子去沾肥皂水,而是用手指頭,先準備一大桶肥皂水,讓孩子把小手放進肥皂水裡,讓滑滑的感覺提供孩子觸覺刺激,接著讓孩子的手在肥皂水裡搓一搓,就會起泡泡,然後用手去摸一摸泡泡,又會得到不同的觸覺刺激。
 
    此外,也可以訓練孩子手指頭的運用,用不同手指頭去圍成一個圈,然後沾取肥皂水來吹泡泡,可以調整不同的濃度,讓孩子感受一下哪一種最容易吹出泡泡!
 
遊戲15:匍匐前進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地墊、四腳椅或紙箱(可讓孩子鑽過的高度)
適合年齡:89個月以上 
    前 面提供許多刺激手、腳觸覺的遊戲,至於身體部分的刺激,就是要讓孩子趴在地上,用肚子接觸地面來前進。先找來椅子或將紙箱拆開,做成一個隧道,並注意其安 全性(椅子需小心撞到頭,可用軟毛巾保護),在底下鋪上地墊,讓孩子從裡面鑽過去,因為這個隧道很窄,所以孩子必須整個肚子貼在地上爬行才可通過。
 
    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爬行路程最好不要超過3公尺,否則孩子會覺得很累,年紀越大則越可以將距離拉長。
 
如何玩,才能玩出效果?
玩得快樂,才有進步
    以上遊戲只要爸爸媽媽有空,都可以隨時陪孩子玩,主要是讓孩子願意去玩、玩得快樂,才會有良好的進步,所以這些遊戲不要刻意安排哪一天就是固定玩什麼遊戲,可以準備一些讓孩子隨著心情去做選擇,但選擇不要太多,一次最多3項。
 
多點變化,累了就休息
    孩子累了也不要勉強他玩,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我們要做的不是體能訓練,目標在於「觸覺」兩個字,孩子累了,觸覺刺激就沒有意義了。此外,我們給孩子刺激千萬不是同一種刺激一直不斷給,觸覺疲乏後也會沒有感覺,大腦就不會去做處理,所以在遊戲的安排上要留意多點變化。
 
皮膚泛紅=過度刺激
    在提供孩子各種觸覺刺激時,不論是讓孩子在粗糙的材質上用手指作畫,或使用各種材質的刷子來進行刷澡,刺激過度的表徵就是皮膚開始變紅、變敏感,如過程中有這樣的情況,就該立刻停下來休息喔!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營運長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師
      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歲的嬰幼兒的行為訓練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69


作者/吳四維醫師


首先要瞭解1~2歲的嬰幼兒在表達需求與感覺的能力上是有限的,不太能以清楚的語言來表達需求,所以對於本身的飢餓、挫折生氣、無聊、想睡覺或身體不舒 服,這年齡的有嬰幼兒多半以非語言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以獲得滿足,他會以抓、咬或者打照顧者的方式來表達,許多的父母或照顧者卻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暴力 行為的前哨戰,照顧者應要試著去解讀這些負面的行為的背後意義,不要把這些動作當成沒有禮貌的反社會行為。



無記憶與自制力 會一再犯錯


1~2歲的嬰幼兒因為肌肉與認知發展不成熟,所以這個階段的小孩無清楚的記憶與自制力,導致其常會一再的犯錯、破壞物品或將東西搞的一團亂,比如一歲左右的嬰兒會故意將吃進去的食物吐出來,但這通常不是反抗的行為,但若到了兩歲以後還會有此行為,則通常是一種故意反抗的行為。所以針對小孩的行為反應家長應需要注意不能忽略,但不需要過度的反應,以適當的觀察為第一優先。以下提供一些建議供家長參考:
 
1、 首先要以身作則,為你的小孩樹立好的榜樣,顯示你自己能維持冷靜與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當處理小孩的偏差行為時,試著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有太過的情緒 反應,堅定且溫柔的方式會讓小孩知道雖然他的行為不被接受,但你還是愛著他與關心他,過度的情緒反應會讓小孩感覺自己不受喜愛,對自己感到沒有信心與挫 折。
 
2、 維持居家的安全很重要,雖然本來就期待嬰幼兒學會適當的行為,但環境中有太多誘惑的東西,小孩的注意力又相當短,容易被其他的東西吸引,所以應該要將危險 的東西做適當的收藏與掩飾,並應提供小孩適當與充足的玩具,否則應該要帶至戶外活動(不要期待他們會乖乖坐著不動),以減少危險的發生。
 
3、 提醒他們什麼是危險,告訴小孩環境的限制為何,當他們爬向危險的物品或東西時,將物品拿開或將小孩抱走,然後告訴他「這樣不可以」,嬰幼兒對什麼都抱持著 好奇與探索的態度,但需要逐漸學習到環境的限制,但嬰幼兒常需要持續且重複的提醒直到他們可以記住家庭的規則。持續的規則與紀律,當反覆接受到規則的限 制,他們比較可以遵守規則,因為同樣的結果反覆發生,小孩會逐漸發展出安全的行為模式。
 
4、適當轉移其注意力至其他的行為,嬰幼兒由於注意力相當短,對於新的經驗與事物容易感到興趣,如果他正在玩你的眼鏡,將其拿開並告訴他不可以,之後拿一個適合的玩具,像是氣球,他很快會忘記剛才眼鏡被拿掉之後不愉快。
 
5、 對於嬰幼兒故意持續的不良行為如打人或者咬人,首先瞭解這個階段行為的原因多半在探究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所以你的回應是不論是在打你、抓你時,設著輕輕抓 住他們的手,告訴小孩「小天不可以打人」,或者也可以設著抓住他們的手腕,用他們的手輕輕的碰觸你的手臂,並且一邊說「小天最溫柔不會打人」。
 
6、一旦發生不好的打人行為時,使用正向的加強方式,盡量避免使用處罰,試著告訴小孩你看見的適當行為,並告訴他你有多喜歡這樣的行為,如果小孩有些失控試著將其暫時隔離約1~2分鐘待其情緒穩定。
 
7、當你的1~2歲小孩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時,要注意任何危險的訊號並且快速行動,即使你感覺他們只是安靜的在玩,盡量還是要維持注意力在小孩身上。
 
8、適當的與其他小朋友分開,不要讓你的小孩與曾經有過攻擊行為的小孩單獨一起,留意其之間的互動並且適當的提醒他們超過界線的行為,如果他們持續蓄意傷人那就將他們帶開。
 
9、當你發現他玩具玩得過頭甚至傷到人時,試著將玩具或物品拿開,即使他玩的只是填充玩具,好玩且有趣的敲著別人的頭時,因為很容易與其他小孩發展成憤怒與衝突,所以不要因為沒有傷害性,就允許他這樣的行為發生。
 
10、家長應練習耐心,要知道這麼小的嬰幼兒不太可能會有卑鄙或者蓄意欺負他人的意圖,他們主要以他們的身體在試驗他們周遭的環境,他們會開始以他人的反應來修正自己的行為,家長要溫柔且耐心的指導,小孩更有自信會讓小孩更能適應未來的環境。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0月號。http://www.mababy.co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入學齡前的準備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69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珮玲
君格幼稚園園長 周麗珍
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 李麗貞
攝影/陳俊谷
梳化╱蔡琇惠
演出/可愛寶寶:黃歆媛;漂亮媽咪:薛秋靜
場地提供/君格幼稚園


據調查顯示,從幼兒園進入小學,100個小朋友只有75個做好準備!你家也有剛升大班的孩子嗎?你是否認為,幼小銜接,現在談還太早?穿制服、寫功課、上 課時間不能亂跑…也沒有點心吃,這麼多的改變,孩子有辦法在過完暑假後全部適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提前認識學齡後的新生活!



幼兒園vs.小學


    「上 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情,可以像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背著書包、穿上制服,神氣地上學去,不過,緊隨而來的,可能是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畢竟 幼兒園和小學無論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課時間、教室情境、生活常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即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
 
學習型態差異


 
幼兒園
國小一年級
出席規律性
彈性較高,孩子可能較常因天氣不好、前一天假日玩太晚…等原因而請假或遲到。
一般規定每天需在750前到校,缺席、早退需正式向老師請假,針對遲到問題可能也會有所處置。
專注時間
視主題活動內容彈性調整,無固定時間限制,1個活動通常持續1520分鐘,中途可自由上廁所。
每堂課4045分鐘,下課時間10分鐘,老師會希望同學盡可能於下課時間上廁所,以維持課堂秩序。
作業及交代事項
作業一般無硬性規定,老師的交代事項會以聯絡簿直接與家長聯繫。
每天有固定作業量,以紙筆書寫作業居多,孩子開始要自己承擔「做到老師交代事項」的責任(如:自己寫聯絡簿),不能以忘記作為合理的理由。
上課方式
以孩子為中心的啟發式教育,培養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及實際操作能力。
學科取向的教育,以課程為中心,老師講課,學生聽講及筆記。
學習評量
無紙筆測驗。
以傳統紙筆測驗為主。
 
生活型態差異


類別
幼兒園
國小一年級
師生比
一個班級2530位學童,2位老師,老師能夠提供孩子較周全的照顧與協助。
一個班級2035位學童,1位導師,每位導師要照顧的孩子將近幼兒園老師的兩倍,孩子需培養基本自理、處理突發問題與溝通的能力,因為老師不一定能時時在旁覺察並伸出援手。
教室佈置
較有變化、像家的感覺,角落有豐富的教具和材料提供幼兒自由操作,通常也不會限制孩子一直坐在固定座位。
桌椅陳設較為制式、缺乏彈性。
如廁環境
和一般家庭一樣是坐式馬桶,廁所的門也常是半開放式甚至全開放式,孩子不易感到害怕。
蹲式馬桶,廁所的門採封閉式且需上鎖,不少孩子會對幽閉空間感到恐懼,甚至因為不敢直接面對臭臭的排泄物而排斥如廁。
飲食&睡眠
除了提供午餐外,還有點心,有些幼兒園也會提供早餐。
午睡採躺睡。
自備早餐及午餐,或訂購學校午餐,正餐之外沒有額外提供點心。
午睡採趴睡,孩子一開始容易因不適應而睡不著。
 
進入學齡前,要學會什麼?
    在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以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才足以應付新階段的學習生活?這些能力又該如何養成呢?
 
從調查看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及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認為,我們可以從「小一老師的困擾」、「幼兒園老師的認知」、「小一家長的煩惱」與「大班家長的擔心」4方面來探究這個問題。
(表格整理自《幼兒園與小學學習適應與生活適應銜接課題之初探》研究結論。)
 
發現&省思
學注音符號不是最重要的!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班家長最擔心的「學習注音符號」問題,小一老師並不擔心,甚至小一孩學童的家長也不擔心,可見得學習注音符號並不是孩子進入學齡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原來家長們都誤會了!
 
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
    涂 妙如老師指出,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不太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總覺得老師對年紀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因此下課後仍然幫孩子背書包、餵吃飯,殊不知過度 介入會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我們從表格也可以看出,幼兒園老師重視的能力小一老師也重視,家長實在應該和幼兒園老師做更好的溝通與配合才是。
 
能贏在終點嗎?
    「不 要輸在起跑點」是很多廣告對家長強調的觀念,然而,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真能贏在終點嗎?涂妙如老師認為,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可能會引發孩子 另一種類型的挫折-使孩子覺得上課很無聊,自己都已經會了,因而養成不專心上課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貼標籤,甚至不知不覺課程已逐漸加深,孩子 也不自覺,後來成績反而更差。
 
8大重點能力養成
    以下,就讓我們聚焦於小一老師最困擾的項目,逐一討論各項適應學齡生活的重點能力如何養成!
 
1.聆聽他人說話
    孩子只顧自己說自己的,不聽別人說話,怎麼辦?其實平常在家就能為孩子進行「聆聽訓練」,當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急著插嘴時,千萬不要順著他,一定要堅持地告訴他:「媽咪還在講話,等我說完再換你」,說完之後還要記得問他:「媽咪剛才說了什麼?」,看看孩子有沒有專心在聽。
 
2.安靜坐好上課
    小學一堂課長達4045分鐘,但孩子容易坐不住,怎麼辦?家長平常可以透過親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方式來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3歲以下孩子的親子共讀時間約1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到中、大班最好能夠達到2530分鐘。
 
    此外,為孩子準備「從事靜態活動」的空間也很重要,中、大班後,家長可以提供小桌子、小椅子給孩子,讓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場域,就會因為情境暗示而安靜下來,自然也就容易專心。
 
3.分辨輕重緩急
    「孩 子上課才要上廁所,下課卻急著去玩!」這是每個小一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出在他還不懂得事情的優先次序!很多父母不諒解老師 「希望孩子上課盡量不要上廁所」的規定,但是這除了會使孩子漏掉這段期間的課程內容之外,也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上課時間廁所無人,歹徒容易在此時犯案)。
 
    因此,家長平常就要灌輸孩子「下課優先上廁所再去玩,否則萬一忍不住上在褲子裡會很不舒服」的觀念,也請老師於下課前加以提醒,以免孩子忘記。
 
4.學習輪流、等待
    「排隊」這件事情在團體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涂妙如老師認為,日常生活裡,父母有很多機會為孩子作正確的示範,像是點餐、結帳時就要對孩子說:「還沒輪到我們,所以要等一下」。
 
    現 在的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少,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以至於孩子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我的」、「我最先」,變成了小霸王。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尤其 是獨生子女,請他讓爺爺奶奶先、爸爸媽媽先,然後再輪到他,接著鼓勵他的行為,孩子到了學校後,自然也會樂於展現禮讓的態度。
 
5.了解真心的友誼
    涂妙如老師表示,友誼觀念其實在孩子大班時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大班女生甚至會因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學,在小一階段反而要建立的是「孩子對不同類型友誼的認識」。
 
    在同儕裡,孩子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威脅:「你不給我這個玩具,我就不跟你好」,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過,父母要教導孩子分辨何謂真心的友誼,友誼是彼此互相關心,而非透過物品交換來建立。
 
此外,還要讓孩子明白,朋友有很多種,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只是普通朋友,讓孩子知道友誼也有程度的區別。
 
6.當個守時寶寶
    小學多半規定750前到校,但是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往往隨自己的方便來變動孩子上學的時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要準時上學當然很難。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就要盡量讓孩子每天規律地在800830入園,以培養孩子規律作息及守時的觀念。
 
    涂妙如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因為較晚下班,連帶地讓孩子也跟著自己晚睡,大人或許隔天還能準時起床,但因為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早上自然很難被叫醒,大人卻還誤以為是孩子賴皮、愛賴床,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7.整理自己的東西
    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嗎?其實在學齡前就可以辦到!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練習。涂妙如老師表示,在24歲的「秩序敏感期階段」,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建議此時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納物品的空間,讓孩子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的東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也不要擺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否則永遠只能靠父母幫他整理。
 
    家長可以幫幼兒園的孩子準備小書包,但別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買大一號,否則最後往往都是家長幫忙背;每天睡前請孩子自己整理好書包,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準備好,初期家長可幫忙看過,等孩子上手後就可放心讓孩子自行處理。
 
8.保管自己的物品
    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樣一來他才不會三天兩頭要重買新文具,也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被人誤以為是「順手牽羊」。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以利他辨認自己的東西,並提醒孩子好好保護它們,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攜手度過幼小銜接
    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李麗貞表示,為使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得到良好的適應,幼兒園通常從4月份起就會為準畢業生開始所謂「幼小銜接」的課程,模擬進入小學後的生活,例如:參觀小學、體驗小學上課過程、遴選班長與副班長或開始讓孩子接觸注音符號…等。
 
    那麼,爸比媽咪又能在孩子即將踏入小學校園前、以及成為小一新生後,為孩子做些什麼呢?聽聽君格幼稚園園長媽咪周麗珍以及涂妙如老師給父母哪些小叮嚀吧!
 
給準新生家長的叮嚀
1.      預備寫功課的書桌椅,並帶領孩子準備學用品,但不建議使用拖拉式書包(人多、卡住時不是推倒別人,就是絆倒自己),最好選擇大小適中、輕量之後背式書包,文具宜耐用精簡,最好別為容易分心的孩子準備過於新奇花俏的文具。
2.      預先參觀即將就讀的學校,熟悉校園環境,並將上學路線簡單化。
 
3.      觀察未來的教室和老師,如果有機會,安排孩子在開學前和新老師見面,並編寫簡短的描述,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
4.      教導孩子危機處理及應變的能力,拒絕陌生人的邀約,並熟記家人的連絡方式及學校的求助單位(如:導師、警衛室、訓導處及保健室)。
5.      約定放學後的等候位置,及萬一錯過時的應變方法。
 
給小一新生家長的叮嚀
1.      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及固定的生活作息,為孩子準備營養的早餐,早晨預留足夠的時間跟孩子說再見。
2.      定期檢視學校學期行事曆和班級網頁上之公告事項,積極參與「學校日」、親師座談會及班級或學校的義務工作,了解班級和校務運作。
3.      與老師保持全年連絡,以了解孩子在校的重大變化及轉型,每天也要和孩子聊聊上學發生的事情,分享他的校園生活,或許能從中發現問題。
4.      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教導孩子讀書的方法,了解「檢查功課是孩子的責任,複查功課是家長的責任」,並經常檢視自己對成績的態度。
 
5.      若時間允許,非常鼓勵家長擔任班級志工(如:愛心媽媽、導護媽媽),特別對於一些適應力較弱或者較為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校服務會為他們帶來些許信心。
6.      讓孩子隨身攜帶電話卡、零錢、緊急聯絡卡。
7.      教導孩子「錢」的概念,如:慎用金錢、儲蓄、錢財不露白…等。
8.      星期二的全天課程,為孩子準備舒適的午睡小抱枕,以防孩子不適應趴睡,中午帶便當的孩子要學習使用便當帶。
 
父母的影響最深遠
    涂妙如老師提醒父母,學校老師只是扮演協助家長的角色,並不能替代家長,因此爸比媽咪千萬不要把教養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孩子不會吃飯,希望老師教他,孩子不會自己如廁,也要求老師引導他。
 
    仔細想想,幼稚園老師陪伴孩子不過23年,小一老師也只帶班2年,家庭是影響孩子最深、最久的場域,父母才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老師,所以,爸比媽咪若在教養上有疑問,固然可以尋求老師專業上的協助,但自己可別在寶貝的成長之路上缺席唷!
 
教師眼中「稱職的家長」
1.      對學校抱持正向的態度。
2.      了解孩子在學校某些行為是被接受的,某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3.      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互動。
4.      幫助孩子進入學習狀況。
 
當孩子不適應學校時…
孩子的發展不一致,怎麼辦?
    幼兒園是一個強調個別差異的場域,但進入小學後,孩子就要逐漸適應講求合群的團體生活,當一個團體中,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教學上的彈性
    涂妙如老師表示,其實,在大人的世界裡也沒有齊頭式的平等,目前小一的老師多半都很能夠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對於稍微跟不上的孩子,老師也會花時間補強其能力,例如:剛進入小學時,有些孩子根本沒學過注音符號,有些卻已經如數家珍,學校針對這部分差異會有10週左右的注音符號學習課程,課程結束後也會設計「ㄅㄆㄇ闖關考試」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對仍未完全熟悉的孩子進行補救教學。
 
詳細告知孩子特性
    此外,家長平時就應該多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進入新環境後,也要盡可能詳細地對老師說明孩子的特性(如:個性、容易發生的狀況…等),但是一定要避免當著孩子的面說。
 
    周 麗珍園長指出,有些家長會在帶著孩子第一次拜訪老師時,就對老師說了一堆孩子的缺點,如:「寶貝,叫老師!老師你看,她就是這樣,看到人都不打招呼 的!」,這麼做除了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有一種「暗示性」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相信這種隱藏式傳達的訊息:「我就是一個不打招呼的孩子」,而維持此 種行為模式。
 
適應不良的表現
    爸比媽咪如何得知孩子不適應學校的新生活呢?除了多和老師連繫溝通之外,也能從孩子平常的表現來觀察喔!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
    當 孩子表達自己不想上學,或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時,父母該怎麼做?周麗珍園長表示,許多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生氣,或罵或打,但這對孩子而言等於是二次傷害, 因為孩子之所以排斥上學,很可能是他幼小的心已經受到某種傷害,此時最需要的是安慰、支持、協助,以及充分的安全感,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畏懼上學的原因,才 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4種性格寶貝的適應守則
    哪些孩子比較容易在剛進入小學生活時碰到麻煩呢?他們可能會有哪些困擾?父母又該如何引導他們扮演一個「稱職」的小一新鮮人呢?且讓精通孩子各種不同氣質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為爸比媽咪們一一解答吧!
 
1.活動量高的孩子
    由於小學每節課長達4045分鐘,又不像幼兒園有分組或角落時間,讓孩子可以自由走動拿取玩具,這可能會讓活動量大的小朋友上課時身體扭來扭去、椅子搖來搖去,有坐不住的現象,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爸比媽咪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發洩過度精力:
父母在下班或晚餐後,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跑跑跳跳,培養運動的嗜好來發洩體力,若能早起,帶孩子晨運一下再進學校也是有效的方法。
 
培養孩子從事靜態活動:
如:閱讀、繪畫、學樂器…等。
 
請老師找孩子當小幫手:
可與老師溝通,建議老師若於課堂中間發現孩子有坐不住的現象時,請他起來當當小幫手,協助擦黑板、發本子或跑跑腿,活動一下之後,好動寶寶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唷!
 
2.適應力弱的孩子
    適應力弱的小朋友害怕離開熟悉的人、事、物,無法馬上開心地融入新的環境,因此,剛進入小學時可能會出現許多一反常態的表現,如:變得比平常害羞、退縮,一副想逃離現場的樣子,爸比媽咪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給予充分時間適應:
不要強求孩子在12天之內就能正常適應一切變動,家長要與老師合作,用耐心給孩子足夠時間熟悉新環境,可能是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
 
協助複習功課:
在開學之初,適應力差的孩子功課可能會落後其他同學,爸比媽咪應鼓勵並陪伴他在家預習及複習功課,不要因為學習狀況落後而導致孩子更不喜歡到學校,形成惡性循環。
 
協助孩子建立友誼:
拜託老師在剛開學的期間多親近孩子、和他聊聊天,並且在短時間內盡量協助孩子找到好朋友,以免怕生的特質讓孩子不敢與人接觸,沒有朋友也就更不想上學了。
 
3.容易分心的孩子
    「老師剛才說明天要帶什麼東西來?」,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可能回答不出來,因為剛剛有隻小狗經過教室門口,經常被外在刺激干擾的他,早就把注意力放在小狗身上而沒有留意老師在說什麼!爸比媽咪該怎麼協助他呢?
 
學習環境單純化:
例如:不要讓孩子帶不必要的玩具到學校玩,在家做功課時,桌上也不要放置課本與文具以外的物品,並減少環境的聲響,如:電視機聲或說話聲。
 
「少量多次」的學習:
將學習分成小段落,每次的時間不要太長,依孩子可專注的時間長度而定,學習效果才會好。
 
教室座位的安排:
可與老師溝通,盡量將孩子的座位安排在老師視野能注意到的範圍,在孩子分心時老師才能夠給予提醒。
 
4.堅持度低的孩子
   「好難喔!我不會算,不想寫了!」,堅持度低的孩子個性隨和,不會固執於某些原則,凡事好商量,不過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很容易打退堂鼓,雙手一攤表明自己不會做,實在令老師與家長非常頭疼!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循序漸進的學習:
父母首先要有顆包容的心,諒解孩子遇到挫折容易放棄、無法完成太繁雜工作的特質,並協助他將困難的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第一階段做完,得到成就感後,再繼續下一階段。
 
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
如果孩子目前只會拼20片拼圖,要鼓勵他嘗試25片,適時給孩子一些較困難的挑戰,讓他有機會學習解決困難的歷程。
 
讚美堅持到底的行為:
給孩子嘗試的時間和機會,在孩子犯錯時,不要過於心急而立刻加以責備,必要時幫一點忙,當其達成目標時,給予大大的讚美,鼓勵其堅持到底的行為。
 
 
涂妙如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王珮玲
現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馬里蘭大學訪問學者
 
周麗珍
現職:君格幼稚園園長
 
李麗貞
現職:臺灣大學附設幼稚園老師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10月號。http://www.mababy.com/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合不同月齡寶寶的親子遊戲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69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可愛寶寶:洪翊歆;漂亮媽咪:胡家甄


1歲以前的寶寶也需要遊戲嗎?許多人常誤以為1歲前,寶寶僅需要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活照顧,殊不知這頭一年可是人的一生當中,發展最快速的黃金時期!只要 透過簡單的遊戲提供適當刺激,就能促進寶寶大腦及身體的成長發育。但是,還不會走、不會站,甚至不會爬的寶寶,究竟可以玩些什麼遊戲呢?



1歲前,需要遊戲嗎?


    1歲以前的寶寶,活動力及行動力有限,甚至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相信爸比媽咪一定感到很疑惑,該怎麼和這個階段的孩子玩遊戲呢?他們真的會玩遊戲嗎?
 
    適 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1歲前的寶寶當然也需要透過遊戲來獲得成長所需的刺激,但首先必須澄清的是,遊戲的定義是什麼?爸爸媽媽心中對遊戲的認知 可能是具有「互動性」的(父母把球丟給孩子,孩子再丟回給父母),或是有「主動性」的(孩子主動想要玩)才叫遊戲,因此往往會誤以為各方面能力看似都不足 以進行「遊戲」的0〜1歲寶寶不需要遊戲。
 
    事實上,只要是能讓寶寶從中得到樂趣,而且對身心都無害的活動,就可以稱得上是遊戲。
 
你玩的遊戲安全嗎?
    和年幼的寶寶一起玩遊戲,最重要的就是考量安全性的問題,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只看到遊戲對寶寶的益處,卻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傷害。
 
    例如,有些家長覺得把孩子丟高高,孩子就會樂得咯咯笑,因此一玩再玩,樂此不疲,從感覺統合上來說,孩子得到速度刺激就會笑,能獲得很大的樂趣,但是對太小的寶寶而言,他的頸部和脊椎尚未發展穩定,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
 
    所以,爸比媽咪和寶寶遊戲時,一定要先考量可能的害處是什麼,再去思考它帶來的益處,對寶寶才是比較安全的喔!
 
1歲的Before & After
     1歲前玩遊戲,和1歲後有何不同?張旭鎧副院長認為,和1歲前的寶寶玩遊戲,重點應擺在培養親子關係,只要提供孩子安全的環境,孩子的内趨力自然會引導他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事物,大人要做的應該是帶給孩子更多元的經驗,而不要給他太多的限制和壓力,只要孩子有在玩,自然會有所成長。
 
    至於1歲後,孩子的遊戲應該慢慢加入更多學習的元素,比方說認知、語言、操作物品的技巧…等,甚至要讓他學會如何和別人互動、了解輸贏的感覺,這些學習都奠基於1歲前玩得夠不夠、有沒有建立好基礎的能力。
 
早期教育的迷思
    以往大眾對於早期教育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是把孩子以後要學的東西提前拿到前面讓孩子學,實則不然。
 
    所謂早期教育,指的是建立孩子學習的基礎,舉例來說,到了1歲以後,寶寶就要開始走路了,所以1歲前我們要幫助他建立好肌肉的穩定性;由於1歲後要開始操作玩具了, 1歲前就要先提升他手指的力量,這才是早期教育的意涵,而不是在1歲前就刻意要他們練走路、操作好玩具。
 
01歲遊戲分齡推薦
    1歲以前,爸比媽咪可以和寶寶玩哪些遊戲呢?這些遊戲的功能是什麼?父母陪玩時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01歲是寶寶大肌肉發展快速變化的時期,以下,張旭鎧副院長將根據孩子大動作的發展進程,為爸比媽咪推薦各階段寶寶最適合玩的遊戲!
 
03個月
手腳伸展操
    3個月前的寶寶幾乎都躺在床上,也還不太會翻身,需要增加手、腳方面的活動。因此,建議爸比媽咪帶著他的手腳做體操。
 
    體操並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可以一邊唱歌給孩子聽或播放音樂,一邊帶著寶寶的小手舉高、互拍,一上一下的交互作用;腳的部分可以在空中踩腳踏車,重複打開、合起來,幫助寶寶學習這些動作。
 
    音樂的部分,可以用孩子平常熟悉、喜歡的音樂,因為光是擺動手腳,孩子可能會不喜歡,覺得自己被限制住了,音樂就扮演了緩和心情的角色,讓孩子比較願意配合。音樂和動作之間也不需要有所關連(不用固定一段音樂配合一整套動作),可以每次都放不同的音樂、變換不同的動作。
 
搖搖鈴,看這裡
    其次,爸比媽咪可以用搖鈴、鈴鐺來跟寶寶進行遊戲,在寶寶的左右、上下搖晃,吸引他轉頭去看、去抓。
 
    這個活動可以訓練寶寶的集中性專注力,幫助寶寶了解「有個刺激出現了,我就要去注意它,跟它產生互動」,這對孩子來說是將來學習的基礎。
 
    有些家長會反映:「為什麼我叫孩子他都不理我?」,這可能是從小沒有幫孩子把集中性專注力建立好,當孩子聽見搖鈴聲懂得轉頭、伸手去抓,將來他聽到媽媽在講話,才會分神注意、回應她。
 
是專注力不夠,還是聽不見?
    當孩子對聲音沒反應時,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聽力的問題,另一種與集中性專注力不足有關。該如何判斷兩者間的差異呢?
 
    如果孩子是聽不見,他隨時隨地對任何聲響都會沒反應,即便是很大的關門聲音,如果聲音大到父母本身都被嚇到了,孩子卻沒有停下手邊的動作,就要趕緊請醫師為寶寶做檢查。
 
    而集中性專注力不足的孩子,或許對父母的聲音沒反應,但他偶而還是會注意到其他聲響,就只是單純的不理睬對方;亦或是聽到聲音可能會停下動作,但停頓一下馬上又繼續玩自己的,這種情況就會懷疑是否與自閉症有關,可以在孩子接種疫苗或定期健康檢查時,請醫生依臨床的專業判斷去做了解。
 
躲貓貓
    3個月以下的寶寶,爸比媽咪還可以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這時候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用眼睛觀察這個世界,所以要多提供他們一些視覺的刺激。
 
    爸比媽咪可以用布遮住臉,然後數123〜再把布拿開(搭配學貓咪叫或做鬼臉)的方式去跟孩子玩,因為大約從3個月起,寶寶開始會對人的臉部五官產生興趣,突然變出一個人臉來,他會覺得很好玩,就會笑、會和爸媽互動。
 
    這 樣的遊戲除了提供視覺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張旭鎧副院長表示,常有爸爸會說:「寶寶好像不太認識我…」,這正是因為他很少跟孩子玩的 緣故,這時爸爸又會不服氣的說:「有啊、我有跟他玩車子和球啊」,可是,在玩這些遊戲時,孩子都沒有注意到爸爸的臉,所以會形成一種很有趣的現象,當爸爸 叫他:「來〜看爸爸這邊」,寶寶可能記得爸爸的聲音,卻東張西望的找不到爸爸,這就是缺乏臉部辨識的練習。
 
    所以,從3個月開始,遊戲的安排就要盡量讓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臉,也可以透過帶孩子認識五官的方式,如:指著鼻子說「這是鼻子」,增加孩子注視父母臉部的機會。
 
46個月
伸手摸摸看
    4個月大以後,孩子開始出現的大動作表現就是「翻身」,並且會把身體撐起來,這時建議爸比媽咪用一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鋼琴),或DIY用寶特瓶裝沙子、彈珠、鋼珠或BB彈…等各種不同的東西放在孩子面前,並讓孩子採趴姿,這時他就會因為好奇,把手伸出去觸碰這些東西,碰了會產生聲音,孩子就更有興趣去玩它了。
 
    這個遊戲對寶寶的意義,是吸引他學習如何把手向前伸出去,這對將來89個月大練習爬行是相當有幫助的,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我的小手是有作用的喔!」
 
積木的抓握遊戲
    這時候也可以開始提供積木給寶寶玩,大小以他的手能抓、握住,但又無法吞食為主,目的是開始讓寶寶練習用手去抓、握物品,發現、並且熟悉手指頭的功能。
 
    讓寶寶抓東西其實並不難,因為早期他們都會有「抓握反射」,東西只要碰到手心,他就會反射性的抓起來了,而且東西在手心持續給予刺激,他就不容易放手,一直要到910個月大時,孩子才能把「放手」的動作做得比較好。
 
    這 是特別需要提醒的部分,因為爸比媽咪都喜歡跟孩子玩「把球球拿起來,然後交給爸比媽咪」的遊戲,但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即使再怎麼叫他把球球放開,往 往都沒用,因為他還不會這個動作,父母可以輕輕把孩子的手撥開,然後鼓勵他:「好棒,球球交給媽媽了!」,這時寶寶的學習是直接從動作模仿而來的。
 
滾來滾去的球
    3個月大之前的躲貓貓遊戲,是為了讓寶寶練習「定點看」的能力,而4個月大以後,則要開始訓練寶寶發揮「追視」的能力來觀看移動中的物體。
 
    建議讓寶寶採趴姿,使用直徑10公分左右的滾球,在他附近的範圍內滾來滾去,除了左右滾動之外,也可以從他面前把球滾給他,寶寶可能會想去觸碰,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能過於用力的推球給寶寶,否則弄痛寶寶或驚嚇到他,可能會讓他對球產生排斥感,連帶影響未來丟接球的練習。
 
    此時的重點是吸引孩子注視滾動中的球,因此會發光或發出聲音的球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不要因為球會發光就把環境裡的其它燈光都關掉,否則反而帶給寶寶太強的刺激。
 
79個月
雙手協調遊戲
    79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坐起來,而且要開始發展爬行的動作了,爸比媽咪可以利用更大的積木,加強孩子雙手的協調性,讓爬行學習更加順利。
 
    這 時寶寶玩積木的方法已不再是單純的抓與放了,父母要鼓勵寶寶練習用兩隻手一起拿積木、放積木,一開始寶寶一定放不穩,需要爸比媽咪的幫忙,但此時的重點並 非挑戰孩子放得好不好,而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我的手手可以有這樣的動作耶!」,父母可以讓孩子坐在地上,有些積木擺在椅子上,有些則放在地上,讓孩子感受 舉手的動作可以有高有低,讓孩子在動作中學習如何運用他的肢體。
 
雙側協調
    人是對稱的動物,有兩隻眼睛、兩隻手、兩隻腳,彼此要互相協調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如:接球、打開罐子),這就是所謂的「雙側協調」。一開始寶寶只會單獨使用一隻手拿東西,所以雙側協調的訓練就要從「讓孩子使用兩隻手去拿東西」開始。
 
從玩車開啟「有目的的活動」
    有些父母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卻失望的發現寶寶根本坐不住,就會埋怨孩子都不專心,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此時寶寶還聽不太懂複雜的故事,他們比較適合實地操作而非單純的聆聽。
 
    張 旭鎧副院長建議爸比媽咪,不妨利用玩具汽車和寶寶遊戲,開啟所謂「有目的的活動」!在此之前,寶寶的遊戲多半都是無目的性的行動(如:拿積木、丟積木), 較少大腦思考的成份在裡頭,透過玩具汽車的操作,不但能讓孩子練習更精細的手部動作(前進、後退、轉彎),還能為遊戲加入更多「情節」、「目標」,如:要 求寶寶開車車到某個定點載爸爸到另一個地點(如果車車夠大,可用小人偶代替爸爸放到車子上面,開車車的過程還能練習不讓東西掉下來的技巧),中途也可以再 停下來買食物,讓寶寶的遊戲漸漸進入到具有故事性、思考性的新境界,而非停留在無意識的亂拿、亂丟階段。
 
打拍子練習節奏感
    爸比媽咪也可以放一些童謠,透過拍手的方式帶領寶寶認識節奏,記得拍子要慢慢打,只在重要的字出現時拍手就好,例如: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寶寶會因為突然的驚嚇感而覺得很好玩,甚至一直在期待爸比媽咪什麼時候會嚇自己一跳。
 
    拍手遊戲除了能學到節奏感,還有拍手時機(timing)的掌握,如果寶寶的拍手可以剛好對到正確的字上,代表他的記憶力及肌肉控制能力都獲得提升。此外,規律性的動作還能讓寶寶學會遵守規則,什麼時候該拍、什麼時候等待,這也是一種規矩的建立。
 
    等到寶寶熟悉以後,親子間還可以輪流拍、交錯著拍,除了拍手以外還可以拍桌子,這個遊戲能一直延續到23歲,有些孩子甚至會開始創作出自己的節奏、聲音及音樂。
 
912個月
過山洞遊戲
    912個月的寶寶已經學會爬行了,甚至可以扶著牆壁站起來或跨步,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時候我很喜歡跟他們玩過山洞的遊戲,爸爸媽媽不需要刻意去買市售的隧道玩具,只要找一些紙箱,把紙箱兩邊都拆開,寶寶就可以在裡面自由的穿梭。」
 
    另外,寶寶普遍有個特性,喜歡自己窩在一個小角落裡,就發展學來看,因為1歲前的寶寶才離開媽媽肚子沒多久,還是很習慣待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所以爸比媽咪也可以將紙箱的一面出口靠牆,讓孩子躲在裡面,孩子在那樣的環境裡是很舒服的,如果擔心牆壁太硬、紙箱不牢,也可以在裡面鋪上毛巾。
 
    紙箱的好處在於寶寶鑽進去之後,也不會不好帶他出來,把紙箱拆掉就可以找到他了,所以躲貓貓也可以這樣玩起來,在紙箱間爬來爬去的寶寶,眼睛會感受到明暗的差異,這對視覺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滾球、接球與追球
    此時可以用20公 分左右、較大的球跟孩子玩滾球、接球的遊戲,讓孩子坐著,爸比媽咪先滾球給他,再請他也試著把球滾回來給爸媽,球一定會滾歪,滾歪時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爬過 去抓球,不要主動去幫孩子撿回來,藉此增加寶寶爬行的機會,對大腦發展很有幫助。甚至到後來寶寶不和父母一起玩了,自顧自的追起球來也無妨。
 
    這個階段的滾球和46個月時不同,46個月大的寶寶還不會爬行,所以只能在小範圍裡滾球吸引他注意,只要球滾得太遠、寶寶搆不到了,他可能就會大哭,而912個月的寶寶已具備移動的能力了,爸比媽咪就可以試著把球滾遠一點,讓寶寶去找。
 
   傳球的練習,當中包含了手眼協調、專注力、力量控制…等能力,球過來時寶寶可以接到球,是雙側協調的訓練,也牽涉到專注力;球能直直推出去則和兩側力量的平衡有關,對寶寶來說是很棒的遊戲。
 
形狀配對遊戲
    接近1歲的寶寶,爸比媽咪可以開始加入一些認知元素在他的遊戲裡,最常被使用的玩具就是形狀配對板,不過,認知學習在1歲前僅是一種附帶的學習,現階段最主要還是讓寶寶練習肢體方面的手眼協調能力,爸比媽咪一定要記得,孩子1歲前的認知學習,主要都是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潛移默化而得到的喔!
 
    形狀配對板的種類很多,有些是幾何圖形、有些是星星月亮太陽形狀,也有ABC123的設計,張旭鎧副院長建議,此階段先從簡單的形狀開始(圓形、四邊形、三角型),寶寶對準的角度錯了,轉一轉還是可以放得進去,不要一開始就拿數字或英文字的形狀板給寶寶玩,寶寶會有很大的挫折感。
 
    父母也不用刻意要求孩子記得配對板的形狀名稱及放進去的竅門,只要在玩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圓形」,並且在孩子找不到正確位置時帶著他的手把形狀板放進去就好了,切勿操之過急。
 
親子共玩Q&A
    陪伴1歲以下的寶寶玩遊戲時,容易發生哪些狀況呢?爸比媽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點?
 
Q1:寶寶為什麼都不想和我玩?
專家說:
    首 先,爸比媽咪要建立正確的觀念:「不要強迫孩子跟你玩遊戲,而是要提升孩子和你玩的動機」。張旭鎧副院長認為,有時候爸爸媽媽要先唱一下獨角戲,例如:當 孩子對積木沒興趣時,爸媽就自己先開始玩疊高高,然後再把積木推倒,孩子看到積木被推倒會覺得很有樂趣,可能會想嘗試看看;接下來爸媽就幫他疊高,讓他推 倒,重複幾次後,才開始請孩子幫忙疊12個積木,逐漸引導他進入疊積木的世界。
 
    切 記不要一開始就勉強孩子疊一個漂亮的城堡,首先,這對他來說毫無吸引力,父母要先幫孩子做較為困難或他不是很喜歡的部分,讓他從有興趣的部分開始加入,再 慢慢引導他接觸全部,這是一種逆向的學習方式。就像練習綁鞋帶一樣,一開始只要先讓孩子做最後一個:「把蝴蝶結拉開」的動作,讓孩子覺得好簡單,再慢慢幫 他把步驟往前推。其次,孩子不懂城堡是什麼、漂亮又是什麼,必須在他疊好時,被別人稱讚「好漂亮」,他才會把漂亮這個形容詞和被鼓勵的感覺連結在一起,也 才會學到這個形容詞。
 
Q2:寶寶不照規則玩,怎麼辦?
專家說:
    這 是大部分家長在陪孩子玩遊戲時,都會遇到的挫折,明明要跟孩子玩滾球,他拿到球後偏偏往旁邊丟,這是為什麼呢?張旭鎧副院長表示,這是因為孩子從單純的滾 球、傳球上感受不到足夠的樂趣,他發現把球亂丟,爸媽就會出現大聲說:「哎唷,你又亂丟!」…等反應,然後去幫他把球撿回來,孩子反而覺得這個過程比較好 玩。
 
    這時家長就要思考陪孩子玩遊戲的目的是什麼,以上面的例子來說,無非是想藉著滾球讓寶寶的上肢發展得更好,如果丟球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那又有何不可?1歲前還不到真正要學規則的時候,所以孩子不照規則玩遊戲是可以被允許的,反而規則應該順應孩子改變,只要符合遊戲的目的,改成你丟我撿的方式有什麼關係呢?
 
Q3:寶寶喜歡亂丟玩具怎麼辦?
專家說:
    其 實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在遊戲裡「破壞」的過程所得到的樂趣永遠比「建設」來得多,就像疊積木這件事情,大人會覺得積木疊好了才有成就感,但孩子還不會有這 種自我激勵的感受,在沒有得到別人的鼓勵前,他也不懂如何鼓勵自己,反而是積木推倒時的聲音刺激會讓他覺得很興奮,亂丟東西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當寶寶亂丟玩具時,爸媽也不用太生氣,就讓寶寶丟,丟完再帶他收拾,拉著他的小手把玩具一一撿回來放好,收完再稱讚他。久而久之,寶寶發現把玩具收好可以得到更大的獎勵,就會漸漸改變行為,爸比媽咪就會發現寶寶慢慢開始守規則了。
 
Q4:寶寶故意把玩具弄壞,要處罰他嗎?
專家說:
    因為寶寶的玩具是爸媽精心準備的,因此當他把玩具弄壞時,爸比媽咪往往會感到非常心疼,埋怨孩子不懂得珍惜。不過,這時候的孩子弄壞玩具並非因為不珍惜,他甚至不懂「壞掉」的概念,因此,責罵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反而讓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玩玩具了。
 
    建 議的處理方式,是讓寶寶了解「不溫柔的對待玩具,以後就沒得玩了,或者會帶來麻煩」。例如:小車車摔壞了,就帶著寶寶去找爸爸修理,如果無法修理,就讓寶 寶跟玩具「掰掰」,請他自己把玩具丟進垃圾桶裡,要他知道以後「沒有了」。讓孩子自己面對事情的後果,不要幫他解決每個錯誤,卻又將情緒發洩在他身上,這 是最不恰當的做法。
 
Q5:每個玩具玩一下下就不玩了,怎麼辦?
專家說:
    現在的父母普遍很重視孩子的專注力,但1歲前的寶寶專注力本來就不夠,一件事情能維持35秒已經很不錯了,太專心反而還要擔心他是不是有自閉症…等問題,所以不用刻意要求寶寶一定要把遊戲玩到某個程度才能停下來。
 
    父母可以做的事情是:「一次最多給孩子3樣玩具」,例如:給他球球、積木和玩偶,孩子可能滾球滾個2次就爬去玩積木了,積木放1個又不玩跑去拿玩偶,沒有關係,就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輪流玩這3樣東西,久了他可能把3個玩具拿來一起玩,自創了自己的玩法,只要玩得開心,專注力自然會提升。
   
讓寶寶更愛和你玩遊戲!
    寶寶的心智發展及行為模式都和成人不同,該如何吸引寶寶,才能讓他更喜歡和爸比媽咪一起遊戲呢?
 
1.不同於平常的語調和表情
    張 旭鎧副院長表示,玩遊戲時,父母要盡量用特別的語調和表情來跟寶寶互動,讓寶寶覺得「這時候的爸比媽咪好好玩喔!」,他就會比較願意配合,在遊戲時,父母 不要太在乎平常的尊嚴或地位,例如:當寶寶玩得太開心,不小心把爸爸的眼鏡打掉時,不要馬上板起面孔喝斥寶寶,否則不但打斷遊戲氣氛,也會讓寶寶對遊戲產 生不良的印象。
 
    此外,父母也要敞開心胸、把自己當成一個孩子去跟寶寶玩,不要太在意寶寶是否馬上給予回應,通常寶寶會先觀察一下,或者他覺得很好玩,但表情和情緒還沒出來得那麼快,父母要多點耐心。
 
2.將遊戲融入生活情境
    爸比媽咪要不經意的把遊戲帶進日常生活當中,而不是突然想到了、或自己有空時,就馬上把寶寶抓過來玩遊戲,這對小Baby來說是太大的情境轉折,他們很難適應。
 
    可以順應孩子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找到機會開啟遊戲,例如:寶寶正在看海綿寶寶的卡通,千萬不要突然關掉電視要寶寶開始陪你堆積木,可以問他:「海綿寶寶晚上有地方睡覺嗎?我們來蓋個房子給他住吧!」,比較能夠順利引導他進入遊戲。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QQzOO全能教育館兒童健康醫學主任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敦南實和聯合診所復健副組長
   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媽肯 讓食物繼續美味吧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48


採訪撰文/吳慧敏
人物攝影/那仕達
場地協力/Coffee M
食譜提供/凱特文化
特別感謝/凱特文化


剩菜也能做出美味的料理!?而繼續美味這件事對本期焦點人物而言,不再只是重新賦予食物新生命的過程,也不再只是為了不浪費食物所研發的新料理,而是透過吃食的人嘴中繼續食物中的香氣、美味、和回憶的點點滋味。



剩菜的救星


本期焦點人物──媽肯,從2009年開始在部落格發表《媽肯Maken123的煮狼生活》,記錄著幫女兒帶便當的做菜過程和剩菜的改造日記,有鑑於此,為了平反剩菜的汙名,前後花費一年的時間,重新設計88道料理,與部落格的內容劃清界線,讓《繼續美味》熱騰騰的端上餐桌和擺上書架。
 
媽肯這次就要來和《媽咪寶貝》雜誌的讀者分享怎麼樣讓剩菜重新翻身的小故事,也大方提供書中的料理精選,看她如何延續以及為不同的剩菜搭起友誼的橋梁,一口口咀嚼在口中的滋味好似也讓人回憶起了某段時光的點點滴滴……
 
我擔心會和女兒有疏離感,所以藉由每天幫她帶便當的時候去看她。
 
剩菜料理大變身化愛於便當上
會開始經營《媽肯Maken123的煮狼生活》的部落格,是因為我的女兒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帶便當。我女兒從小開始,平常日就由外婆照顧,直到她慢慢長大了之後,我擔心會和她有疏離感,所以藉由每天幫她帶便當的時候去看她……
 
採 訪前,老實說我原以為這又是一個為了心愛女兒開啟料理的體驗過程,但其實媽肯一直都是喜歡做菜的人,沒想到背後還有因為想念女兒,發憤每天要替女兒帶便 當,只是為了每天中午都能見到女兒一面的感人小故事。上段話是媽肯便當料理的忠實告白,至於為什麼會晉身為部落客作家,並且成為人氣部落格的原因,起因於 媽肯想藉由每天努力的做菜、拍照、打字的過程中,治癒一點點因為不景氣帶來的小憂愁(小編按:大家還記得嗎?2009年正是金融風暴,景氣走下坡的時候……)。
 
有趣的是「媽肯123」的暱稱還是由女兒幫忙取的,這是因為媽肯喜歡博肯鞋,123則是媽肯喜歡的作家新井一二三。雖然媽肯嘴巴總說女兒是隔代教養(因為媽肯工作的關係,再加上媽肯的母親太會帶小孩了),但其實媽肯住的地方和媽媽家的距離不算遠,也才能讓她在工作之餘,行有餘力親手打點女兒的愛心便當。
 
媽 肯也跟我分享,為女兒帶便當的過程,一方面也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很愛孩子的,尤其有的媽媽不好意思把「愛」說出口,當然每個人的特性不同,也會被社會文化 給約定成俗為不擅常說愛的文化,但媽肯表示她一定強迫女兒要抱抱她,媽肯坦言女兒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但習慣養成之後,只要是住在家裡時,睡前或是出門都會 要求相互擁抱。
 
席間,媽肯俏 皮的透露了一個為女兒帶便當的原因,竟然只因為老公的一句話:「他覺得我這個人沒頭沒尾,一定堅持不了一學期,我決定跟他拼了。」(這一拼,從女兒二年級 開始,到現在都八年級生囉!)不過媽肯也提出忠告,她自己會提醒自己不要過於執著在為女兒帶便當這件事上,如果某天太累了也可以買現成的外食,不妨讓孩子 換換新口味也是不錯的點子。
 
把罵小孩的時間拿來作菜,不是很好嗎?
在替女兒準備便當的過程中,媽肯打破了我對媽媽為孩子準備便當這件事的看法,因為媽肯從來不會因為變不出新料理而感到厭倦!因為媽肯本人太喜歡做菜了,而且煮得很開心。我想這應該也是媽肯為什麼會有一套獨具與獨創的剩菜料理吧!
 
有趣的是,媽肯認為媽媽如果把罵小孩的時間拿來作菜,不是很好嗎?
 
不過媽肯後來感性的述說:「有可能前一晚上班到很晚,早上在為孩子現做便當的過程中可能看起來很辛苦,但是得到的感受是不一樣,不管好不好吃,雖然沒有住在一起,但是家人的心是繫在一起。」
 
聊到剩菜料理 的把戲,媽肯由衷的感謝起她的婆婆。這是因為媽肯沒有和婆家住在一起,但婆婆卻總是惦記著媽肯平常上班太辛苦了,所以常常精心準備各式各樣主食類的餐點, 或是到市場買料理好的熟菜,帶給媽肯一家人享用(這時候,媽肯還小小的反省了一下:「其實我們很糟糕,都是婆婆來看我們」)。
 
也因為婆婆總會提供大量的熟菜,對於一家只有三口的媽肯來說,根本無法當餐用畢,只得將食物送進冰箱冷藏或是冷凍保存。當然囉,美味食物到了第二天或許還是好吃,但是到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過去之後,讓人面對相同的食物,味蕾卻猶豫了起來。
 
某一次的婆婆 牌愛心料理讓媽肯印象深刻,故事的主角便是蜜汁雞腿,婆婆在一兩星期內帶了約十來隻蜜汁雞腿希望能讓媽肯一家人吃得夠。結局已經讓人想到,原本好吃的蜜汁 雞腿,後來實在讓人無法開心下嚥,於是媽肯決定發揮搞怪的創意,將剩菜大變身,下一餐可能就會出現味熷或是咖哩口味的雞腿。重點是,許多剩菜料理最後也有 可能變成女兒的便當料理,媽肯笑說:「當然不能讓孩子知道這是剩菜做的,只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奶奶準備的食物就好了」。
 
不過,媽肯衷心叮嚀讀者們,進行剩菜料理大改造前,請先記得用鼻子聞聞是否有怪味,用嘴巴淺嚐一小口的食物,畢竟再新鮮的食物都會壞掉,所以只有健康的剩菜才值得改造喔!
 
便當料理滿足身為媽咪的虛榮心
因此,剩菜料理才會幾乎以肉類、五榖雜糧類居多,畢竟青菜仍是建議當餐食用完畢,除了像是根莖類等非綠色的葉菜類食物,基本上仍不建議再放入冰箱保存。
 
此外,媽肯自曝自己曾經是個討厭蔬菜水果的人,但女兒卻出乎意外的不偏食。
媽肯透露一招 不讓孩子偏食的好方法,就是絕對不能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偏食,媽肯認為:「小孩很聰明,大約在出生四個月後就知道大人在做什麼,所以你要跟他碟對諜,即使 是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也要吃給她看,他就真的不會偏食。」不過現在的媽肯已經對蔬果的觀念改觀了,媽肯表示開始運動後,奇妙的是身體好像開始知道需要檸檬 來補充維他命C,重新注入一股活力似的。
 
再者,聊到為 女兒帶便當的過程,媽肯油然出現一股掩藏不住的開心和驕傲的表情,她分享其實女兒是一個內向個性的小孩,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和其他人認識,但是經過帶便當的 過程中,有些同學會用充滿羨慕的口吻和女兒交談並且跟她做朋友,最誇張的是一年後,有同學問女兒說:「可不可以也幫我帶一個便當!」
 
所以,媽肯也鼓勵全天下的父母開始為孩子準備便當吧,不過對於身為雙薪家庭的爸媽來說,雖然一大早起床料理便當或許是天方夜譚,但仍是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將隔一天的便當準備好。
 
媽肯繼續聊 到,有一次女兒參加射箭隊舉辦的比賽,央求她捏上幾十個飯糰,也能分享給其他隊友享用,或是烤小餅乾分享給其他人,這時候大家當然會說:「哇!妳媽媽好棒 喔!」一方面大大滿足了媽肯的虛榮心,雖然媽肯笑說:「這是不可取的行為,不過親手料理會比你買一個很貴的甜點來得有成就感。」
 
親手料理會比你買一個很貴的甜點來得有成就感。
 
其實我不是一個會談教養的媽媽
關於教養,其實媽肯自認自己不是一個會談教養的媽媽,反認為自己曾經是一個叛逆的壞孩子,但不是那種萬惡不赦的學生,只是單純的不喜歡學校的教育體制。
 
不過對於女兒 的養育,媽肯則說並沒有把女兒當小孩看,因為她曾經在某本書上看過一句話寫著「小孩是未來的人類」,也就是說孩子日後接觸的世界也許是現在的大人無法了 解,但必需從孩子身上學習的世界。不過媽肯倒是有幾點堅持,就是在女兒三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生活的規矩與禮儀。
 
媽肯印象深刻 女兒小學三年級,還是小學五年級時(年代久遠不可考),她則是強迫女兒自己搭公車(因為媽肯有觀察到女兒已經對公車路線很熟悉了,當然爸媽還是要跟在公車 後頭),但女兒卻哭了,沒想到一次之後發現搭公車不難,以後也能自己從外婆家搭公車來找媽媽。因為媽肯不希望女兒只是一個會考第一名的孩子,如果人生在求 學時期偶爾碰到挫敗,日後也才不會因為不順遂就失意。
 
隔代教養讓孩子同時擁有兩邊的愛
女兒的年紀更小時,當她可以慢慢的手拿餐具自己吃飯時,媽肯就不會再進行親餵的動作,就是為了要訓練孩子練習餐桌上的規矩和良好的用餐習慣。成果就是對於一、兩歲的女兒來說,跟著大人一起參加親友的喜宴,也能乖乖的在位置上從頭吃到尾聲。
 
媽肯笑說,自己真的很不會帶嬰兒,雖然多數時間由母親在幫忙照顧女兒,但媽媽還是強迫媽肯必須要有身為媽媽的自覺力。而對於一個隔代教養的家庭來說,媽肯其實不認為這樣的成長環境會對女兒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反之,曾有位醫師表示,隔代教養的孩子往好處想:因為有兩個家庭,孩子的適應力自然也比較強。不過前提應該是,這兩家人都能同時給予孩子滿滿的愛,不讓孩子感受是原生家庭遺棄了他。
 
採訪的同時,正巧媽肯的女兒來電,事後媽肯轉述女兒剛好下課了,所以打了通電話跟她說一聲。媽肯表示,雖然只是簡短的電話,但這個好習慣只要是女兒出門和同學玩,也一定會記得向媽咪告知。
 
繼續美味延續吃食的想念和回憶
媽肯就是這麼有趣的一個人。這也讓她為自己的新書發想了一個點子,雖然這本剩菜料理書可能會讓多數人將之定義為食譜,但媽肯可不這麼認為,她認為不管是食物或是料理本身,都蘊含著某個片刻的心情,於是她按下電腦鍵盤一字一字打出19篇不同的心情文章。儘管在部落格中她曾自嘲地說過「硬是把這些怪文章加進食譜書中」,但明眼人一讀她的文字,即能感受到從文字火侯中熬煮出的食物滋味,信手拈來的剩菜,放入口或許就是某段時光的味蕾記憶,這也或許讓人明白了「繼續美味」的深刻涵義。
 
訪談中,我們彼此聊到了《美味關係》(原片名:JULIE & JULIA),看到年過30的 茱莉,在閱讀傳奇女廚師茱莉亞的故事後,決定效法茱莉亞,按照食譜每天做菜,同時將烹飪過程公布在部落格,重此展開了悲慘與歡笑的生活體驗。而就像是媽肯 的部落格發表文字的半年後,終於有了第一位格有前來留言,並且陸陸續續和許多網友成為朋友,或許這也是媽肯了解茱莉的心情吧!
 
因為書寫相對 也是一種被治療的過程,或許這個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敘事治療的過程,讓媽肯好像有了那麼一點勇氣繼續往前走去,然後繼續發揮創意開發不同的剩菜料理!媽肯 說道:「我在部落格上描寫的小吃,我希望它是跟我有感情或是有紀念意義的食物。其實我滿喜歡寫文章,希望文字跟食物有一些關聯,因為食物也是一種愛。」對 家人、對朋友、和對自己的一種愛。
 
其實我滿喜歡寫文章,希望文字跟食物有一些關聯,因為食物也是一種愛。
 
沙茶豬米漢堡
沙茶醬是個萬人迷,跟誰在一起都是好麻吉!只要把白飯捏個漂亮的漢堡形狀,再塞入沙茶炒肉片跟蔥花蛋,不管多少的白飯,一下就被貪吃小孩一掃而空!
 
材料|1人份
白飯1碗、梅花豬肉片半盒、雞蛋1顆、蔥1
調味料|沙茶醬1大匙、奶油1小匙
作法|
1將米壓成米漢堡形狀、蔥切丁狀。
2用平底鍋放點奶油煎肉片淋上沙茶醬汁,肉熟後先撈起。
3用剩下的油煎蔥花蛋。
4將肉與蔥花蛋全部夾入白飯壓成的米漢堡裡面即可。
TIPS
時間若夠多,可先將壓好的米漢堡用無油的平底鍋煎微焦黃!奶油可換用一般食用油替代,更有不同風味!如果不想費心將飯捏成米漢堡狀,直接把肉跟蔥花蛋包在白飯裡捏成大飯糰,也可以喔。
 
迷你起司豬肉堡
獅子頭的味道其實跟漢堡非常相近,祖先很時髦的在古老的時候,就做出這麼可愛的菜。獅子頭配飯吃讓孩子們覺得土氣,但只要配上麵包就立刻搶光光囉一人吃兩個配可樂剛剛好。
材料|1人份
小獅子頭1碗、小餐包2個、起司1
調味料|沙拉醬適量、美奶滋適量
做法|
1.小餐包剖一半,用平底鍋開小火烘烤12分鐘。
2.抹上喜歡的沙拉醬或是單純的美乃滋,夾入起司與熱好的獅子頭就完成了!
TIPS|如果媽媽要減肥,不放美乃滋味道一樣好!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動起來!嬰幼兒律動好處多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48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師夏光如、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王若琪
模特兒/俏皮妹妹Mia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律動,很簡單;健康,一輩子。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過:「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從小培養孩子對身體的感受,透過肢體的活動與開發,不僅能促進孩 子的身心發展,最重要的,孩子將學會認識身體、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激發專注力、協調力、和快樂的能力。在嬰幼兒階段的親子律動不但可促進情感交流,還能 讓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密切連結。



PART1什麼是律動?


身體,是寶寶的第一個語言
身體,無疑是 寶寶的第一個語言。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表示:「孩子尚未學會開口說話的語言能力前,身體動作是與外界溝通的第一個方式和管道。幾 乎每一個小貝比出生時就已經知道如何手舞足蹈、踢手踢腳、轉頭和扭動身體,這些都是人類身體原始且自然的律動過程。」
 
不過,囿於文 化環境的影響,臺灣人習慣將新生寶寶的身軀、四肢用毛巾被裹的密不透風,一方面保護身體免於受涼;一方面避免寶寶受到外界的驚嚇,但其實無論翻開哪一本醫 學或是教養叢書,並沒有特別指出新生兒需要被包手包腳。曾在英國念書的程芝鳳治療師,觀察兩地文化的現象後指出,英國人習慣讓寶寶的四肢不受外來衣物的束 縛,身體得以自由伸展,反觀臺灣習慣對新生兒綁手綁腳,此舉可能局限孩子接觸外界並且發展身體覺察性的好機會。
 
或許我們可採折衷且適性的方式包裹寶寶,不讓孩子著涼也能讓他充滿安全感,讓寶寶藉由身體和外布的小空間中努力踢踢小腿、動動小手,也不妨礙孩子盡情舒展身體的好機會(不能包裹的緊密不透風);也能偶爾解開孩子身上的衣物,在合宜的溫度下讓他的四肢自由自在的活動。
 
接下來,寶寶開始學會了翻身、練習坐立、爬行,直到邁開步伐慢慢的向前走去,無時無刻,孩子都在用他的身體認識世界,認識他自己。一直以來,我們的身體都處於活動中,也一直是我們最親密的好夥伴。動動身體聽起來很簡單,當中隱含的重要課題卻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課!
 
自在的律動,認識身體的第一課
律 動是什麼?許多人將「律動」兩字想得複雜,或是將律動與「舞蹈」聯想在一起,程芝鳳治療師表示:「身體任何動作的展現都可以算是律動,孩子要如何使用他的 身體都可以。舞蹈則會拘泥於某種形式或是藝術表現,藝術的價值成分較多。」律動對孩子的身體發展如此重要嗎?程芝鳳治療師認為:「律動的過程會讓孩子學習 用身體和他人建立關係,也用身體探索及建構這個世界的了解。」
 
擁有幼兒律動教學經驗豐富,現為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王若琪則表示,大人會看到嬰兒時 期的寶寶,出生後就已具備手舞足蹈的能力,他會自由扭動身軀,或是有些孩子聽到音樂後身體會跟著節奏晃動、表現自己、無拘無束的恣意搖擺,這些都是律動的 一部分。舞蹈則以表演的性質居多,反覆練習既定的動作,有特定的位置,最後把它呈現出來,例如芭蕾舞。舞蹈與律動截然不同。
 
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認識律動對於孩子的好處。
 
習舞近二十年的時間,長期致力於幼兒律動,目前為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輔導老 師夏光如,課程中接觸的孩子年紀都是三歲以上為主。她表示,三歲以上的幼兒已漸漸懂得如何使用身體,了解身體的動態與靜態的動作表現,例如孩子會聽懂指 令,開始學習控制身體,何時該走、該停、該靜、該動,並且了解輕輕和重重的不同感受。然後在律動,在「動身體」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的身體發展,並且學著控制 身體的各個部位。
 
不 可諱言,許多家長希望讓孩子透過動身體的過程學習認識身體、舞動自我,但背後仍期待著有那麼一點是運動或是舞蹈的效果。夏光如老師認為,律動和舞蹈各有不 同,但都是動身體的選擇之一。律動重視過程,從生活面向發展出隨手可得的身體靈感,像是風吹動樹葉、鳥兒在飛翔,甚至是身體的心跳、呼吸、詩人吟唱、畫畫 的過程中,都可以是律動,舞蹈則較多技巧性的練習和身體的要求。
 
律動隨年紀不同、也因人而異
需要注意的 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因為身體發展的重點也不同,所以律動的方式跟過程必須跟著調整。夏光如老師表示,儘管律動在生活中即可進行,但嬰幼兒尚未擁有身 體內在的感受能力,這階段年齡層的孩子必須重視大小肌肉的律動,藉由聽覺的引導,以上半身、下半身、左右身軀的活動做為身體開發的重點,另一部分則會安排 孩子透過身體去嘗試接觸不同的物體,培養觸覺的靈敏度,然後則是透過人與人律動的合作關係,認識自我與他人身體的不同。
 
此外,程芝鳳 治療師也指出,從舞蹈治療的理論來看,動作發展是從頭到腳,從正面到背面,例如,嬰兒的頭會先轉動,肌肉骨骼的成熟度從身體上半部位發展到下半部,直到脊 椎發展成熟到可以站立走路時,動作發展算是大致完成。於是不同發展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律動,帶給孩子在心理上和認知上的意義也會不同。

再者,因為孩 子們的天生氣質不盡然相同,所以每個孩子對於律動的學習和感受也會不一樣。夏光如老師以教學多年的經驗分享,透過律動的過程,容易看到孩子身體發展是否已 經達到一定程度,例如雙腳跳到單腳跳、一個動作中使用到身體的兩個部位到多個部位等等。同時也能透過孩子的身體了解他的先天氣質,究竟是害羞?還是活潑好 動?抑或是認真踏實、樂於挑戰?「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夏光如老師建議,家長只要細心觀察,傾聽孩子的身體,就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哪一種律 動。
 
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會騙人的。
 
媽咪和新生寶寶如何玩律動
我 們常聽到的律動似乎指的是已能跑跳的孩子,不過從上文看下來,其實嬰兒出生開始就在律動了。究竟爸媽要如何和小寶寶進行簡單的律動?程芝鳳治療師舉個簡單 的方法,像是新生兒階段的寶寶,一定會出現尋乳反應,一般人都會輕輕點點小貝比的嘴唇,這時候不妨利用尋乳反應跟寶寶玩,讓他的頭跟著妳的手指頭轉動,幫 助貝比脖子的肌肉發展。
 
也 曾遇過許多媽媽會問:「萬一孩子哭的時候怎麼辦?」程芝鳳治療師表示:「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先天氣質,例如有些孩子先天不耐煩,等不及;有些孩子先天 氣質較敏感,發現沒有奶喝就哭了起來;有些孩子先天不疾不徐,會跟著大人的手玩了起來。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後,反而更能夠針對孩子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刺激。
 
別忘了,人類除了擁有與生俱來的律動能力,也有求生的本能反應。但是我們如果太快就滿足孩子喝奶的需求,久而久之,這個「奮鬥」的本能就會消失,這樣長大後,怎麼期待孩子「主動」去爭取或學習自己想要的事情?
 
建議媽媽可以在尋乳這個互動中稍微跟孩子玩一下(不需要太久,還是要看孩子的敏感度而定),一旦媽媽發現孩子哭過了、奮鬥過了,再餵他喝奶。從尋乳的過程中能建立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度,而非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大小需求,當然這需要媽媽稍微狠下心來觀察寶寶的反應和表現。
 
此外,家長也能和嬰兒階段的寶寶玩玩動動四肢的遊戲,大人的手可以放在孩子的手或是腳上,孩子會自然的用腳踢開,不妨繼續跟他玩,發現他會越來越起勁。也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接觸安全的物體,建立自我跟非我的關係。
 
 
程芝鳳
學歷: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英國)舞蹈/動作治療碩士
證照:英國合格舞蹈動作治療師(Qualified Dance Movement Therapist)
經歷:白永恩基金會特約舞蹈治療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兼任舞蹈治療師
現職: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程芝鳳
 
夏光如
經歷:習舞至少26
現職:雲門教室資深輔導老師、雲門教室23歲課程研發教案委員
 
王若琪
學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主修幼兒舞蹈教學)
現職:舞動世界舞蹈教室教學主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下)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下)
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身高、體重的數字也會逐漸增加,這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稱為「生長」;而器官功能及認知、動作、情緒的成熟,則稱為「發展」。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模特兒╱可愛寶貝宥廷&美麗媽咪芷瑜&帥氣爸比丁嘉;攝影╱檸檬巷館】

生長遲緩v.s.發展遲緩


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身高、體重的數字也會逐漸增加,這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稱為「生長」;而器官功能及認知、動作、情緒的成熟,則稱為「發展」。雖然兩者有關連,但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之間沒有絕對的對應關係,所以可別將兩者混為一談喔!


您 家寶寶的生長狀況是否符合正常的標準呢──可使用兒童健康手冊附的生長曲線圖來進行評估,針對孩子的實際年齡、身高、體重對應出百分位圖表,當孩子的發育 狀況持續高於97%或低於3%,或是突然明顯偏離原先的生長幅度,都應該就醫確認孩子的健康狀況(早產的小朋友初期發展的確會稍慢一些,可以在醫師的建議 下長期觀察評估)。


至於發展遲緩,黃新雅治療師解釋,發展是一連串變動的過程,倘若孩子明顯落後同齡者或出現異常,應該至各縣市醫療院所的早療單位尋求協助,也幫助孩子早日步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發展遲緩高危險群


針對我們今天的主角「發展遲緩」來看,雖然目前多數原因仍不明,但已知的原因如下列,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貝正巧符合其中的條件,也要替孩子多加注意發展狀況唷!


(1)週產期因素:早產、缺氧、顱內出血等。


(2)染色體異常:唐氏症、小胖威利症等。


(3)先天性畸形:脊髓畸形、小腦症等。


(4)神經肌肉疾病:脊髓肌肉萎縮症等。


(5)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缺乏環境刺激、受虐兒童、家庭功能障礙等。


(6)其它:先天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腦外傷、癲癇、感官異常、精神疾病等。


什麼是「小胖威力症」?


小 胖威力症,學名「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Prader Willi Syndrome)」,其成因為基因變異導致,因為大腦飽足神經失調而不停的想吃東西,所以患者最大特徵是無法克制食慾及病態性肥胖,其他特徵包括皮膚白 皙、毛色較淡、矮而過胖的身材、智能及生長發育遲滯,外生殖器發育不全。


大隻雞晚啼?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3 歲前的孩子,腦部發育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不僅學習能力佳、可塑性也高,倘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療育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一般來說,如果單純因為後天環 境因素影響(比方說隔代教養、家長忙於工作給孩子的刺激不夠等等),孩子進步空間與幅度也會較快。如果孩子有先天異常,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時接受療育,通常 能將影響降至最低,也減輕家長的擔心與照顧上的負擔。黃新雅治療師提醒,在曾接觸的個案中有不少家長表示,孩子其實從小發展就比較慢,但總是想說:「再等 等看吧!」等到下定決心帶孩子接受發展評估與治療,但問題早已累積了好一段時間,也必須耗費更多時間與心力矯治。


Q&A 常見疑惑大哉問


「七坐八爬九發牙」,孩子的身體發展真的會按照這個順序嗎?


一般來說,小朋友的發展會按照里程碑進行,而長輩們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和小朋友的生長發育情形也大致相符。


不 過,有時孩子的發展速率仍會有個別差異,舉例來說,有的小朋友5、6個月就開始長牙,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個月才會萌出第一顆小牙。另外,有的孩子可能 會跳過其中某個階段直接到達下一個里程碑,但基本上動作發展會從頭開始再進展到腳,從大的動作再到細微、協調性的動作,大致上都有基本的發展順序存在。


省略「爬」直接學會「走」,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孩 子略過「爬」的階段直接學「走」,雖然通常不至於造成不良影響,但「爬」屬於四肢協調的動作──爬行時手腳都必須有力的支撐,所以近端穩定度較佳,如果有 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因為四肢活動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協調性也會比較好一些(但主要仍視孩子的發展程度而有差異)。黃新雅治療師細心叮嚀,如果孩子可 以爬,家長就不需刻意要求他提早學習走路,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路程,讓寶寶用更穩健的步伐堅定站立,才是更重要的事!


小朋友偏好使用左手,比方說用左手抓握湯匙、撿球,這樣有沒有關係?


多 數人習慣使用右手,但如果家中寶貝慣用左手,也可能會讓家長不免有些擔憂,孩子與眾不同的習慣會造成生活與學習上的不便,亟欲想引導孩子將習慣改正。黃新 雅治療師說明,因為孩子的優勢手視其左右大腦半球分化情形而定,因此會建議以優勢手作為慣用手,除非慣用手對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否則一般不建議變換。通 常慣用手在2~3歲會顯現,其實只要孩子吃飯、拿工具不成問題,其實用哪一隻手都很好!如果家長堅持改正孩子的慣用手也最好及早進行,否則若孩子已經養成 習慣好一段時間,再強硬要求孩子不但不易適應、成效也不好。


至於孩子在不同階段抓握餐具、剪刀、握筆的方式與熟練度本來就有所不同,家長無須操之過急,要求一個小小孩的握筆及運筆和成人一樣,讓孩子自在使用工具,並從旁觀察握姿與力道是否得宜,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明顯看見孩子的進步了。


孩子拿了東西就喜歡往嘴裡塞,我是否應該制止他?


剛 學會爬與站的寶寶,開始對身邊事物展現旺盛的好奇心,所以總是喜歡抓了東西就往嘴裡塞,爸爸媽媽一方面顧慮安全,另一方面又煩惱會將病菌吃下肚,所以時常 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這個「把東西往嘴裡塞」的行為也是寶寶必經的發展過程之一(一般稱為口慾期),孩子喜歡用小嘴探索周遭環境與感興趣的事物,對孩子 來說有穩定情緒與促進認知的作用,其實只要注意到安全、清潔、衛生,並不需要嚴格的禁止。但如果這樣的行為持續到1歲多仍然很嚴重,建議家長多陪伴孩子遊 戲、發展對事物的興趣,設法分散注意力。


若寶寶對年齡正值的發展動作完成度不高,需要督促他繼續學習嗎?


倘 若孩子有些動作完成度不高,的確可能影響到下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比方說小朋友沒有辦法坐穩,接下來學「爬」和「站」的時候,可能因為身體或骨盆穩定度不佳 而有些吃力。但家長應先回頭檢視是否未給予孩子足夠的練習機會,不用緊迫的過度要求孩子學習,在輕鬆的氛圍下多讓孩子從玩樂中練習,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也要提醒,有的照顧者忙於工作或是太憂慮衛生安全問題,比方說要做生意所以總是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擔心地板髒所以不讓孩子在地上爬,反而可能會限制 到孩子的學習發展。


促進發展的親子小遊戲


(1)正在學步的孩子特別喜歡練習走路,所以可以和孩子玩滾球的遊戲(要注意旁邊不可有易碰撞受傷的桌角或尖銳物),小朋友通常會玩得不亦樂乎!


(2)正在學走的孩子需要較好的腹部肌力與軀幹控制能力,所以家長可以和孩子面對面、手拉著手,做類似仰臥起坐的動作,增進這些肌群的肌肉力量。


(3)多準備幾個不同大小的箱子讓孩子依照大小或種類收拾玩具,一方面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另一方面訓練捏、抓、握和手眼協調。


(4)準備一些豆子、小石頭裝入寶特瓶中,玩節奏打擊的遊戲,讓孩子模仿你的動作,「沙沙」的聲響也能吸引注意力。


(5)以安全為前提,順著孩子當下感興趣的事物做延伸,持續度也會比較高。


黃新雅
學歷:中山醫學院復建醫學系物理治療組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視一歲前身體發展(上)



從小寶貝在懷中嗷嗷待哺,到一天天被拉拔長大,看著寶貝健康快樂成長,是父母心中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年齡正值的發展里程碑,您家寶貝現在已經進步到哪個程度了?爸媽的細心觀察與呵護,將會成為寶寶成長路上最堅強有力後盾!
【採訪撰文╱陳安琪;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模特兒╱可愛寶貝宥廷&美麗媽咪芷瑜&帥氣爸比丁嘉;攝影╱檸檬巷館】

Check!寶寶的原始反射



寶 寶的腦部從出生後持續發育,大約到3歲時大腦重量才會接近成人的8成,因此,在腦部發育剛起步的階段,會需要較多反射行為應付生理需求、開啟自我保護機 制,等年紀稍長、神經發展漸趨成熟,這些原始反射也會陸續整合完畢(整合並非消失,而是擁有自主控制的能力),舉例來說,「吞嚥」對嬰兒而言是反射動作, 但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開始懂得如何控制吞嚥速度、大口吞、小口吞……,能因應想法調整自己的動作。

寶寶的原始反射眾多,有吸吮、尋根、頸張力、驚嚇、抓握、降落傘、迷宮正姿、足底、磁引、咬合、爬行、抬步、腳掌抓握、縮腳、行走等,其中家長較容易觀察到吸吮、尋根、驚嚇等反射行為,以下我們就較常見、較容易觀察的反射行為簡單做個說明。


吸吮反射


把奶嘴或手指頭放進寶寶口中,自然會出現吸吮的本能動作,稱為「吸吮反射」。在3個月大前,寶寶的吸吮動作多半是反射性的,等寶寶動作整合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有較多自主性的吸吮動作。與吸吮反射密切相關的是「尋根反射」,都跟「吃」這項生存本能密不可分。


尋根反射


「吃」 是新生兒最直接的生理需求,有時爸媽用手輕觸寶寶的唇邊或臉頰,寶寶會轉頭表現出張著小嘴、想吃ㄋㄟㄋㄟ的樣子,這個「搜尋」的動作正是「尋根反射」,又 稱「尋覓反射」。尋根反射常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會出現,換句話說,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這個動作也不一定可以測試出來喔。


頸張力反射


頸張力反射底下又可細分為對稱頸張力反射和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兩種:


(1)對稱頸張力反射:


抱住小朋友腹部,呈俯臥姿勢懸在半空中,或在坐姿下接受測試,若將頭部向下輕壓,上肢會彎曲但腿部會伸直,反之,頭部向上抬起,上肢會伸直但腿部會彎曲。


(2)不對稱頸張力反射:


讓仰躺的寶寶臉部轉向一側,同側的手腳會伸直,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黃新雅表示,不對稱頸張力反射在孩子約6個月大會自行整合,但對稱頸張力反射的時間稍晚,約在8~12個月大消失。倘若孩子無法自行整合完畢,將可能對日後翻身、對稱性活動及爬行能力造成影響。


摩羅反射與驚嚇反射


孩 子在半坐臥下,讓頭突然往後掉約30度,會呈現雙手向外伸展、手掌攤開背部稍微前拱的姿勢;接著手臂彎曲往前抱胸且手掌緊握,常會伴隨著孩子的哭泣,稱之 為「摩羅反射」;另外當突然出現巨大聲響,孩子也出現類似反應,則稱為「驚嚇反射」。驚嚇反射剛出生時比較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通常在6個月前會 整合完畢。


抓握反射


拿條毛巾或是小玩具塞在寶寶手中,他會不會緊緊抓握著?這個動作正是抓握反射,另外,若刺激寶寶的腳掌前半部,趾頭會向腳底方向彎曲,稱為「腳底抓握反射」。


降落傘反射


屬於保護性質的平衡動作,若用手支撐著寶寶的肚子和胸部突然向下降,孩子的手腳會向外伸展、做出類似跳降落傘的動作,稱為「降落傘反射」,不過這個動作危險性較高,沒有做好保護可別自行嘗試喔。


足底反射


由寶寶的腳跟沿著腳掌的外緣向上向內輕輕劃過,可看見拇指上翹且其它腳趾張開的動作,通常在醫師替小朋友進行健康檢查時,才會特別留意足底反射。


咬合反射


孩子喝完牛奶想幫他清潔口腔,正當紗布接觸到牙床,上下牙弓會立即反射性緊閉,這正是咬合反射,約在6個月的時候會逐漸被整合。


爬行反射


讓孩子俯臥、用手按壓腳背心,寶寶會反射性的將腳縮回,引發類似爬行的動作出現。爬行反射在4個月大左右會消失,而真正自主性的爬行在7~8個月大才會出現。


縮腳反射


當寶寶的腳背碰觸到地板或物品邊緣的時候,腳會自動屈膝縮回。


行走反射


用雙手將孩子從腋下撐起、讓雙腳接觸平面,兩隻小腳會一步步向前邁進,呈現類似走路的動作。


反射動作與異常的關連


寶 寶的原始反射多半會陸續從6個月至1歲逐漸整合,大腦開始懂得如何主控自己的行為,但每個孩子原始反射的整合時間仍存在著個別差異,倘若缺乏正常的反射、 或反射動作遲未消失,常和腦部、中樞神經的發育異常有關,黃新雅治療師也特別提醒,寶寶的反射動作並非每一項都顯而易見,所以家長應該多加留意卻不要過於 擔憂,建議如果有任何疑慮,應該至醫療院所尋求專業的協助並進行完整的評估。


寶寶的發展里程碑


從4大面向看發展


小朋友每個階段的發展多半會按照里程碑進行,其中,我們又可從下列4大面向切入觀察寶寶的發展程度:


(1)粗動作:


粗大動作主要指四肢軀幹的活動與穩定度,由身體的大肌肉主宰的動作,舉例來說,從一開始的頭頸控制、翻身,再到之後懂得坐、站、跑、跳、走,都屬於粗動作的範疇。


(2)細動作:


指雙手細部動作的操弄和視動協調(視動協調即為依視覺調整動作的一種能力),例如堆積木、運筆、翻書、串珠珠、摺紙、捏黏土、握筷子等。


(3)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又可分為「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4)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指 生活自理能力與情緒的管控,比方說哭鬧時能否被安撫?是否會分辨熟悉與不熟悉者?對寶寶講話時會不會對你笑或有其他反應?在陌生環境中會不會不自在?孩子 可以自己拿奶瓶吃東西、用杯子喝水嗎?不會說話前,能否用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反應想上廁所?會不會時常尿褲子或尿床?能否自行刷牙?如廁後會不會自己按壓 馬桶沖水、打開水龍頭洗手呢?


嬰幼兒動作發展里程碑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發展里程碑外,黃新雅治療師也依臨床經驗針對動作發展整理出各階段粗細動作的發展程度,提供給各位爸爸媽媽作為觀察的參考。



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
0~2個月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四肢有自發性動作。


□有抓握反射。

□可追視。


3~6個月 □俯臥時頭抬起90度。

□仰臥拉到坐時頭與身體呈一直線。


□會注視自己的手。

□會搖動手中的搖鈴。


6~9個月 □會翻身。

□手撐著可獨坐。


□東西可換手拿。

□耙起葡萄乾。


9~12個月 □可肚子離地爬。

□可扶物站及側走。


□拇指及食指側拿葡萄乾。

□用手指搓洞。


12~15個月 □可放手站。

□可放手走。


□可疊2塊積木。

□可將物體放入杯中。


18~20個月 □牽一手可單腳站。

□自行蹲到站。


□可疊3塊積木。

□模仿畫直線。


24個月 □可兩腳一階上樓。

□跑步。


□單手拿起2個積木。

□可一頁一頁翻書。


2~3歲 □可一腳一階上樓。

□單腳站2~3秒。


□仿畫垂直線。

□可疊8塊積木。


3~4歲 □可自行上下樓梯。

□可原地單腳跳。


□靜態3指握筆。

□會用剪刀延著線剪。


4~5歲 □可走直線。

□可單腳連續跳。


□動態3指握筆。

□會仿畫+。


5~6歲 □可單腳站10秒。

□可到退走直線。


□能畫身體6個部分。

□會畫三角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細動作指導

精細動作指導


在生活中盡量讓孩子多做一點事, 其實就是在幫孩子製造精細動作的學習機會。從簡單的拿取和撿拾物品、倒出東西或倒水、打開衣夾晾衣服、旋轉門把或較鬆的瓶蓋、把鑰匙插入門鎖裡、拼圖遊 戲、各種美勞活動等,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當孩子的精細動作不佳時,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機會,因此在生活結合中結合教學目標,可以讓孩子進步的比較快,例 如不會扭開瓶蓋,平時要多讓孩子扭開門把、旋轉式開關、使用保特瓶當水壺。


有 些孩子沒辦法坐很久、挫折忍受力低,因此若在桌面上教學,很容易引起反彈的情緒,可能光是看到桌子就不願意坐下,或是故意不配合(可以先坐在地板上課,消 除戒心)。學校的情境可能不像家裡那麼自然,而且為了示範教學,老師可能必須在桌面上教孩子某項技能。家長回家延續教學時,把這些孩子需要的活動安排在生活中,孩子可能會比較配合,而且以後才會真的應用在適合的情境。孩子當然需要學習上課的規矩,但是可以透過技巧性安排,例如動態和靜態課程交替、多安排孩子會做的項目,這樣可以增加配合度和延長專心度。


如果某些技能孩子做不出來,可能是不瞭解怎麼做,家長可以將此技能細分成小步驟(工作分析),帶著孩子依序多做幾次。有時候是因為孩子缺乏某種基本能力,以致於目前的要求對他們來說太難,因此家長也需要瞭解教學順序。這些順序沒有絕對標準,也不需要從頭教起,可以測試孩子具備的能力後再教。


 


一、雙手協調工作


二、畫圖


三、握筆及仿寫


 


    以下部份內容由前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托中心特教老師吳淑梅提供。


 


一、雙手協調工作


狀況一:剪刀的剪裁不會成一直線;會沿線剪紙,性急轉彎沒剪在線上,受不了再修正


挫折忍受力低的孩子,不適合一直做困難的工作,需要難易交替。例如會剪直線,剛開始學剪彎折的線時,先安排剪一張直線再剪二張折線,之後又剪一張直線,如此輪替;或是中間穿插喜歡的事情。至於要使用剪刀之前,有些先備技能要具備才能剪紙,因此剪紙也需要循漸近。


1.雙手協調工作:剪紙時會一手拿紙、一手拿剪刀,因此平時要運用雙手做事,而且左右手做的事不同,例如左手拿著杯子右手撿東西、拔出和套上筆蓋、左手拿冰淇淋右手拿湯匙挖著吃、左手拿碗右手拿菜瓜布洗碗。


2.運用前三指:能使用前三指的孩子,比較適合教導複雜的動作,例如使用剪刀需要運用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才能拿得穩。有的孩子還不習慣用前三指拿東西,可以透過撿小積木、畫圖(於第二項說明)、打開衣夾、拿湯匙等,教孩子運用前三指。


3.剪紙:孩子剛開始拿剪刀,可以使用彈力剪刀(書局可購得,比較不鋒利。中間的彈力裝置可旋轉,剪刀可以選擇自動彈開或手動張開)。通常孩子會剪,但不一定會打開剪刀再繼續剪,因此可以先讓剪刀自動彈開,慢慢練習自己打開剪刀。


(1)   一刀剪斷:將紙張裁成一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一刀剪斷。紙條太薄不好拿也剪不斷、太厚也不好剪,宣傳單通常蠻適合當成剪紙練習的材料。


(2)   剪直線:一公分寬的紙條上有粗黑線,讓孩子沿著黑線一刀剪斷;再逐漸把粗黑線變細,讓孩子能對準線剪。把紙條逐漸加寬,孩子必須二刀剪斷、三刀剪斷,直到能剪約8公分寬的紙條。


(3)   剪斜線: 


(4)   剪彎折線:   "    "


(5)   剪形狀:先剪三角形或方形,再剪五角形、六角形至圓形。之後可以剪些簡單的曲線和圖形。


在教孩子剪紙時,可以結合美勞活動,把剪下來的紙條貼成畫作。或是運用到生活中的其他自然情境,例如剪衣服的線頭和標籤、餅乾的包裝袋等。


 


狀況二:折紙


1.對折紙條:將一般的紙張裁成約3公分寬的紙條,教孩子對折後壓平,用發票練習也可以。若孩子有困難,可以先把紙條折過一次再打開,讓孩子折已有壓痕的紙條。


2.對摺紙張:先從小張的紙張開始對折,角和角要對好,對折一次就好。接著折B5A4的紙張,練習對折再對摺,像一般折衛生紙一樣。


生活中的折紙活動包括收存發票或收據、寄信,延伸活動可運用在折衛生紙擤鼻涕或擦屁股、折抹布擦桌子、折疊衣服。


 


二、畫圖


狀況一:最近半年喜歡拿筆塗鴨,很認真用好多顏色塗滿畫紙,要讓他快樂塗色,還是有意義著色?


塗 鴨本來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也可以玩得很有意義。孩子這種塗法,可能是不知道還有其他好玩的塗法,也可能是喜歡盡情揮灑的感覺;如果是固執性,可能會固定 顏色順序,那要叫他改變可能就有點痛苦,不過至少證明他知道顏色的差異。因為塗鴨是仿寫的基礎,所以也要逐漸引導孩子進步。


孩子畫圖時,注意他是以什麼方式拿筆,有的孩子用五指抓筆、有的用四指,盡量讓孩子運用前三指拿取物品(第一項已提過)。還不太運用前三指拿筆的孩子,畫圖時可選擇粗短的蠟筆(不要超過4公分),由家長遞給孩子,孩子接到手上時自然是用前三指拿。


當孩子喜歡塗鴨時,要教他在紙張內塗,不要塗到桌面上,剛開始紙張大一點,再逐漸縮小。如果畫圖時,孩子整個手肘大幅擺動,表示他的控制力還不夠,需要再做精細動作的練習。當紙張縮小到A4紙的一半時,表示孩子力道控制得不錯,可以練習在範圍內塗鴨


在 紙張內畫圓形,邊線加粗   ,家長先示範在裡面塗色,再讓孩子玩。若不知道要在範圍內塗,家長可以現場示範塗一張,或是在邊緣擋一下不要讓孩子塗到範圍 外。單純塗形狀會很無聊,可以變成孩子喜歡的水果、車子(火車、貨車比較方正)、動物(螃蟹的身體、米老鼠的耳朵等)。


隨著手指控制力越來越好,讓孩子拿一般粗細的蠟筆著色(若容易折斷,先拿短的給他,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把蠟筆折斷,孩子容易學會折斷蠟筆),也逐漸把邊線變細、變化形狀。


 


三、握筆及仿寫


當 孩子已經能夠用前三指拿蠟筆,而且知道塗在範圍內之後,就可以練習仿畫線條。但是孩子的配合度不好時不適合教,也避免牽孩子的手仿畫,容易造成依賴。等孩 子精細動作比較好時再練習握筆,家長可示範正確拿法,或是運用握筆器(書局買得到,可套在鉛筆上矯正孩子的握筆姿勢,有大小之分)。


由於仿寫牽涉到視覺空間和模仿能力,因此平時要加強仿排積木等活動,在本訊息區「學習指導-認知學習中」會說明作法。


1.仿畫線條:仿畫直線、橫線,先由家長示範畫,配合聲音“咻”(可示範多次,不同顏色也可以),再讓孩子畫一樣的。之後練習把二點連起來(可用貼紙),逐漸縮小兩點的距離。


2. 格子仿畫:運用四格紙    ,家長在其中一個格子內畫線(直線或橫線無所謂),孩子在下面的格子內畫,提醒孩子不能超出去或是喊“停”。孩子能控制線條長度後,可以仿畫+(要交叉而過)或圓形(要有接頭,逆時針畫對日後寫數字69比較有幫助)。之後在格子內仿畫斜線、┐、└。


3.仿畫圖形:練習仿畫正方形和三角形,可逐步示範給孩子看,再由孩子仿畫。


4.仿寫:和數字、注音教學結合,從筆劃少的開始仿寫,例如104752…8最後再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進精細動作的活動

以下活動可改善手的協調性、手肌力、書寫控制技巧、手眼協調。


I.            改善手之協調性及手肌力的活動


1.      黏土


¨       讓小孩用手指捏、壓黏土、雙手搓 湯圓、壓扁小球、捏出各種形狀。


¨       將黏土搓成長條、繞成麻花狀。


¨       用棍子桿成麵糰或捏造各種形狀、或拿杯子或瓶子來滾壓 湯圓。


¨       用塑膠刀將黏土條切成一段一段。


¨       用模型將黏土壓成不同的造型。


 


2.      簡單又能促進手指捏拿功能的玩具


¨       組合樂高積木、可轉換形狀的玩具(如機器人、魔術方塊)或拼裝模型。


¨       玩堆積木、套套杯遊戲。


¨       將不同種類的小東西分類。


¨       用手指或手指式的布偶玩遊戲。


¨       用繩子串小珠珠、或將通心麵串成手環。


¨       用小夾子夾東西、看圖案卡插洞洞板。


¨       以眼藥水瓶滴顏料的方式畫畫。


¨       拿橡皮擦擦東西、使用衣夾、髮夾夾東西。


 


3.      應用紙、筆(鉛筆或原子筆)、剪刀的遊戲


¨       摺紙遊戲:摺紙成扇狀、籃狀或其他形狀。


¨       做紙環 並將之穿成鍊子。


¨       用紙藤或將紙剪成條狀 做編織活動 或打簡單的結。


¨       從雜誌和報紙上撕下物品的圖案。


¨       將筆當成指揮棒來指揮、繞圓圈或打節拍。


¨       用大小合適的剪刀來剪出一些簡單的圖案或形狀 可剪成不同重量、厚薄的紙。


 


4.      硬幣活動


¨       將硬幣一個個疊高、撿起硬幣、將硬幣放進撲滿。


¨       將硬幣由手指尖挪到手掌心 再由手掌心挪到手指尖、用一隻手從口袋掏出硬幣然後投錢幣至撲滿或投幣孔。


¨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隻手指翻轉硬幣;在食指及拇指間滾動硬幣;旋轉硬幣等。


 


5.      日常生活常用的活動


¨       練習扣釦子、拉拉鍊、穿鞋帶。


 


6.      其他活動


¨       彈鋼琴、打鼓、打字


¨       魔術戲法、玩魔術方塊


¨       用手撕紙、折斷樹枝


II.         改善書寫控制技巧的活動


1.      在圖案內著色的活動(圖案可大可小)。


2.      練習畫^^^^^^^^^^^^^或000000000的線條。


3.      描圖活動。


4.      連連看及畫線走迷宮的活動。


5.      用小刀沿著線割。


6.      玩直線或井字遊戲。


 


III.       改善近端關節肌肉穩定度的活動


1.      T型凳。


2.      推獨輪車。


3.      四肢著地橫著走。


4.      用單腳站立。


5.      用單腳或雙腳跳、袋鼠跳。


6.      以膝蓋彎曲、腳踏地的姿勢做仰臥起坐。


7.      躺在滑板上,用雙腳快速地蹬牆出去,並維持手腳懸空的姿勢不掉下來。


8.      玩有阻力的活動。例如:可以玩雕像遊戲:讓小朋友假裝自己是雕像,而不能被別人移動或推倒;可互推椅子、球或是枕頭;或玩推牆遊戲。


9.      海灘球遊戲。可以以手撐地,雙腳抬起來踢球, 如果這個活動太難 可以讓小朋友躺著 用腳或手把球扔向天花板。


10.  玩一些需精細動作的遊戲。例如 樂高遊戲、射擊彈、丟飛鏢等等。


 


 


IV.      能促進動作計畫能力發展的活動


1.      玩障礙賽。包括5~7個步驟,要求不同的動作能力,而且具有挑戰性。例如 先雙腳跳再單腳跳,再雙腳跳、前滾翻、繞著椅子螃蟹走、走彎路、單腳跳圓圈、盤坐等等。


2.      和小朋友玩模仿動作或模仿身體姿勢的遊戲。例如”老師說”的遊戲。


3.      如果小朋友沒辦法完成他的活動,可以用口語或以身體動作的暗示來帶領他。


4.      模仿拍手或踏腳的動作。


 


V.         改善手眼協調的活動


1.      玩需用兩隻手的活動。例如 樂高積木、畫圖、穿珠珠等等。


2.      丟沙包或球到桶子或目的物中,當小朋友沒丟中時,要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丟不中,例如 太高、太低、太近、太遠,讓小朋友去檢視這些資訊。


3.      拇指按順序碰觸其他手指的活動 (一手或兩手 張眼或閉眼)


4.      玩需越過身體中線的丟擲活動 丟球 沙包 丟飛鏢等等


5.      在黑暗中 玩手電筒照明遊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臭乳呆的煩惱 ~如何矯正孩子的發音?



 
何謂口齒不清?

   「口齒不清」在臨床上稱為「機能性構音異常」,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臭乳呆」。所謂「構音」,是指空氣由肺部出來,通過聲帶振動後,再經過唇、舌、牙 齒、上顎、咽喉等部位的修正、摩擦或阻斷而發出的語音。例如「ㄊ」是由舌尖上頂再加上口內強的氣流而發出,「ㄍ」則是舌根上摩擦所發出。倘若在構音過程 中,構音的方法、位置、速度、強度或是動作的協調出了問題,使語音改變,則造成「構音異常」,即所謂的「口齒不清」。

  構音異常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問題,幾乎佔所有語言問題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造成「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與孩子的口腔動作協調性較差,或是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好有關。

四種常見的構音異常類型
‧替代音︰利用別的語音來代替應發的音。例如「ㄅ」代替「ㄆ」,則「婆婆吃枇杷」就成「伯伯吃鼻拔」;又如以「ㄍ 、ㄎ 」代替「ㄉ 、ㄊ 」,則「兔子的耳朵大」就說成「褲子個耳鍋掛」。
‧省略音︰將字首的音略而不發。例如「蘋果」說成「贏我」,「到公園放風爭」變成「傲翁員盎嗡恩」;前面所提的小威就是省略音的案例。
‧歪曲音︰將語音扭曲發出。例如「飛機」變成「宜遊」。
‧附加音︰在正常發音中加上不必要的音。例如「老師」變成「老輸」,「不要」說成「不料」。
  這四種類型中,以替代音最為常見,其次為省略音。每個孩子的錯誤類型不同,有時四種會混合出現。

面對構音異常的正確觀念
   在我們的社會中,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觀念是,當兒童有口齒不清現象時,只需剪一剪舌繫帶,構音異常現象自然會好轉,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舌繫帶過緊可能會影 響口語清晰度,但是真正有舌繫帶過緊的情形(舌頭伸長程度無法超過嘴唇,舌頭伸出時成W形)的兒童很少。一般說來,機能性構音異常的孩子需接受語言治療, 而不是非剪舌繫帶不可的。

根據「臺灣兒童的國語語音發展研究」調查顯示,除了捲舌音「ㄓㄔㄕ 」發展較慢外,大多數三歲半到四歲兒童應可說得清楚大部分語音。所以,孩子在三歲半以前,說話有語音不清楚的現象時,可先觀察,若四歲以後仍有口齒不清的現象,就應接受語言治療。

構音異常的矯正方法
  當孩子無法正確地說出某些語音時,家長應和語言治療師配合,設計一系列孩子喜歡的遊戲,讓孩子在聽、模仿以及學習中去體驗正確構音的技巧。這些遊戲,我們稱之為「構音遊戲」。

  請記住一個原則︰每次只教一個音,直到孩子完全學會該音,再開始另一個音的矯正。

  構音遊戲應遵循五個步驟,為便於說明,現以「ㄊ」音的矯正為例︰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正確音
  為了讓孩子能正確發音,必須先讓孩子認識每個音,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下面的遊戲,來協助孩子認識正確的語音。

   首先準備含「ㄊ」音的圖片十張(例如兔子的兔、頭髮的頭、腳踏車的踏、海豚的豚、糖果的糖……等),再加上其他音的圖片五張(如國旗、風箏、氣球、小狗 等),共十五張圖片,由媽媽念出圖片內容,要求孩子每聽到有「ㄊ」音的圖片時,就在盆裡放一顆彈珠(或用穿線遊戲、堆骨牌取代),看看孩子是否可以確實聽 出所有「ㄊ」音。當孩子做得很好時,就可以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語音聽辨力的訓練
  這步驟主要是幫助孩子分辨正確音與錯誤音,所以,讓孩子聽到的音應包括正確音和錯誤音兩種。

   利用上述圖片,由媽媽分別用正確發音及模仿孩子的錯誤發音來念圖片內容,要孩子指出哪一次是對的,哪一次說錯了;或者給孩子一個鈴,由父母念一小段故 事,故事內容要簡單而且包含我們要教的音(例如︰有一隻小白「兔」,很喜歡「跳」舞,有一「天」,「牠」在樓「梯」上「跳」舞,「踢」到一塊石「頭」,腳 好「痛」),要求孩子每聽到媽媽發出錯誤音時,就按一下鈴。當孩子可以準確地分辨正確音與不正確音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第三步︰把「音」說對
   當孩子能夠很正確地分辨語音後,他就會試著去發音,這時,應協助孩子看他的舌頭、唇齒所應擺的位置。告訴孩子︰「小威,注意看,『ㄊ』是要把舌頭放在牙 齒中間,讓空氣跑出來,不要像以前那樣,舌頭沒有伸出來,就變成『ㄜ』。先看媽媽做三次,『ㄊㄊㄊ』,好,你做做看。」讓孩子面對鏡子,可幫助他修正舌 頭、唇齒的位置。

  通常,我們不會在此一步驟停留太久時間,如果孩子可以正確發出單音,就進行較有趣的下一步。

‧第四步︰讓孩子在「語彙」和「短句」中使用正確語音
  當幼兒可以發出正確單音後,就可以幫助孩子將這些正確語音嵌入「語彙」中,而漸漸拓展成「短句」。

   首先,將「ㄊ」音圖片夾上迴紋針,再給孩子一根繫上磁鐵的小木棒,就可以玩「釣魚遊戲」。先由孩子釣起一條魚,取下圖片大聲說出圖片內容,此時必須將圖 片中「ㄊ」音說對,若沒說對,就將魚放回池中,換媽媽釣魚。媽媽有時則故意將「ㄊ」音說錯,讓孩子指正,最後算算誰釣的魚多。

‧第五步︰在日常對話中把音說對
  許多孩子可以很快地學會正確語音,但在日常對話中卻仍用錯誤的發音,所以協助孩子將正確語音固定,是很重要也會耗費較多時間的。

  我們可以利用圖片,讓孩子造句︰「海『豚』──海『豚』會『跳』水,海『豚』會游泳。」也可以利用辦家家酒的方式來增加幼兒對話時語音的正確性。

  最後,當孩子的每個錯誤都已一一矯正且可以應用時,我們再將每個錯誤音集合起來,利用說故事、唱兒歌、念童詩及日常生活情境來增加構音的正確性和熟稔度,這時,我們要求每一句每一字均正確無誤。如果孩子對其中某些音仍感困難,就必須從第一步開始,再加強該音的練習。

  若家長們對於兒童口齒不清的現象能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語言治療師積極配合,提供孩子有趣又有用的構音遊戲,假以時日,我們就不必再為孩子的「臭乳呆」苦惱了。

◎ 本文節錄自《家有學語兒》,林麗英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作者:林麗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帶孩子出去走走,的 確,大自然裡蘊含著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可說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們的心靈不受限,當他身處於大自然之中,會自動打開所有感官通道去感受周遭,並 充滿創意地和大自然互動與遊戲。無形之中,不但增進了探索自然的能力,情緒和體能也會變得更好。
當你帶著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時,建議你可以預先對目的地有初步的瞭解,也可以運用撿拾來的果實、落葉設計成有趣的延伸活動(像是:用掉落的果實落葉玩拼貼畫,或更深入去觀賞相關影片或書籍等),這樣會讓孩子玩得盡興且學到更多喔!

  用自然素材,來玩造形
孩 子在兩歲以後,已經可以運用各種素材,來畫一畫、印一印、搓一搓、捏一捏、撕一撕、黏一黏…等遊戲,而這類組合與創作的遊戲,就稱之為「造形遊戲」。透過 造形遊戲,孩子可以逐漸體驗到形象、色彩、空間等美學概念。而在戶外隨手可得的自然素材,可以讓孩子盡情遊戲。而在大自然裡觀察、探索,更是讓孩子欣賞美 的事物、引發創意最直接的方式。

大自然的和諧感與生命力
在擁有豐富元素的大自然裡遊戲,孩子可以看到從樹葉細縫中灑下的金色陽光,可以聽到蟲鳴鳥叫、聞到花香草香,還有那吹來的徐徐涼風。就是這樣自在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打從心底感受到大自然裡渾然天成的和諧感和無窮的生命力。

而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孩子可以透過親身的體驗,擁有更豐富的生命經驗,這些都將是美感與創意的基礎。  

觀察讓想像力起飛
有人說大自然是最棒的美術館,對小小孩來說,大自然更是最棒的遊戲場。孩子處在大自然寬廣的環境中,走著走著,隨時都可能有驚喜發生。
孩子會撿起地上有著兩個洞的樹葉,就如同有什麼大發現地告訴你說「這是臉耶」;也可能隨手拿起樹下的兩片枯葉成為他的翅膀,煞有其事地揮動雙臂, 開心地說「我飛起來了」;他會跨上一根枯木當作小馬,再到旁邊撿起小果子、小樹枝放進枯木的小凹洞裡,告訴你說「我在餵小馬吃東西」。

每個孩子似乎都有與生俱來在大自然中遊戲的能力,能將具體的觀察加上自由的聯想,讓想像力無限地延伸。你會發現,透過觀察與聯想,「造形」其實隨時存在孩子的生活之中。

碰觸的經驗會成為深刻記憶
除了觀察之外,用手和腳去碰觸也是很重要的體驗,與大自然互動的觸覺經驗往往會成為深植心中的感動記憶。

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去抱一抱樹幹,感受樹木凹凸不平的表面質地;也能讓孩子摸摸樹上垂掛的氣根,感覺一下粗細與長度;或是脫鞋後去踏一踏沙地、泥土或是草地,體驗不同質地帶來的觸感。

碰觸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各種自然素材的質地與紋路,這樣的經驗是無法在家中或教室裡取代的。雖然有些孩子可能對於觸碰新的事物,會覺得有些緊張,就 像是初次嘗試手指膏覺得有點害怕一樣。所以這個時候,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鼓勵,並且陪著孩子一起玩,當他看你試過也玩得開心,他自然會覺得有安全感而開始 大膽嘗試。

排列堆疊的樂趣
除了觀察與碰觸之外,石頭、樹葉、花草都是最棒的造形遊戲素材,孩子可以在沒有玩法與規則限制的情況下,玩出他自己的創意與興味。
當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他可能會執著於把樹葉或石頭撿成一堆一堆的。等到年紀再大一點,他會試著把石頭一個接著一個排成長長的一列,想像是長長 的火車;或是會試著把石頭一個一個往上堆疊,變成高高的大樓。也許他發現了一隻可愛的小蝸牛,突發奇想就用石頭幫小蝸牛蓋一個家:或是撿到了幾個小果實, 就把石頭和樹葉當作鍋碗瓢盆,煮了一頓豐富的大餐要請你享用。

當孩子在玩排列堆疊的遊戲時,爸爸媽媽也可以稍加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著用石頭、樹葉排出一個笑臉,問問孩子看得出來是什麼嗎?他就會發現,原來石頭和樹葉也可以千變萬化成各種東西,然後再鼓勵他也試著做做看。

排一排、堆一堆,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是孩子正試著把腦中對事物的印象,透過組合與創作的方式,重新再具體表現出來。這是需要心智的成熟以及不斷的練習,然而在大自然中的造形遊戲,正提供了孩子一個玩得樂此不疲的方式。  

貼近自然擁有開放心靈
就是這樣自在地看著、玩著,你會發現,小小孩透過親身的操作與體驗,以及不帶任何學習目的遊戲過程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彷彿都有了新生命。也是因 為孩子的心中沒有存在著框架與標準答案,所以他可以透過最直接的觀察,發現了許多大人沒有想過的事、沒有看過的景色,這就是孩子為什麼能夠從大自然中得到 無窮的美感與創意的原因。

所以多讓孩子接近大自然,他會擁有一顆開放的心靈,去欣賞、去尊重自然萬物的特色,也懂得去接納、去體驗自然萬物的景象。

造形遊戲的最終目的
也許從小玩造形遊戲的孩子,將來不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或發明家,但是他會懂得欣賞世界上美的人事物,也會是一個有創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會擁有一顆柔軟、敏銳的心,能夠有自信地面對未來,他也會懂得欣賞人與生活中各種奇妙、美麗的景象,並且內化成他的審美觀和品味。

所以,多給你與孩子一些空間和機會,去嘗試原本你可能覺得有些麻煩或是有些困難的造形遊戲吧

除了孩子會覺得好玩有趣之外,這些遊戲是美感的基礎,也能啟發孩子的創意與抽象思考。而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的小寶貝是這麼有創意、有想法,你也會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裡是這麼的豐富、這麼的繽紛。





引用自奇蜜育兒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5歲寶寶教養重點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林惠雅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柯良宜
《管教,要掌握鬆緊》作者,校長爸爸 黃登漢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可愛寶寶:張秀棋、簡翊丞、張呈暐


孩子的身心發展可分為各個不同的階段,每個成長階段皆有著相異的特性,以及對應的適配教養方式。當然,發展速度存在著個別差異,有些孩子發展得快,有些孩 子發展稍慢,但無論如何,家長不能用對待大孩子的標準過份要求幼小的孩子,也不能將拉拔小寶寶的無微不至錯用到兒童、甚至青少年的身上!



教養除了適性,更要適齡!


 


    養育孩子帶給父母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陪伴孩子逐漸成長,一天天看著他的身、心產生變化,就像觀察一顆小樹慢慢地成熟、茁壯!然而,這樣美妙的過程中卻也挾雜著苦澀,一些些令爸比媽咪心碎的時刻。


 


    「來〜 爸比親一個!媽咪抱一下!」、「寶貝肚子餓嗎?冷不冷?想不想喝水?」這些從早到晚的噓寒問暖、發自內心的疼愛呵護,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想必一定覺 得:「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好愛我,我好幸福喔!」但是聽在稍大一點的兒童耳裡,可能會認為:「他們真的好囉嗦喔,我來個充耳不聞好了!」這還不是最糟的情 況,等孩子再大一點,進入青春期,甚至會遭來反感怒吼:「爸!媽!你們把我當白癡嗎?」由此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實在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做調整,才能 有助於孩子的能力發展及親子間的關係。


 


不當教養源於不了解


 


    《管教,要掌握鬆緊》的作者,校長爸爸黃登漢認為,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容易動怒,往往會(去掉)因為他們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況不夠了解,因此容易對孩子有不適當的期待,當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料時,就會因為失望而生氣。


 


    再者,關於自己學齡前的記憶,父母通常印象模糊或完全想不起來,在養育孩子時,經驗值自然是0(至於學齡後怎麼教孩子讀書、考試,大概就比較有經驗)。加上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經驗不足的新手爸媽,但即使孩子養久了,也不會因此而變成老手,因為孩子的身心狀況一直在成長改變,父母將不斷面臨新階段的考驗!


 


常見的不適齡教養


 


狀況1:對幼小孩子過度要求


    校 長爸爸黃登漢表示,有些父母會希望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早一步,或因為想趕快脫離某個辛苦的階段,不知不覺就會以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以尿床為例,因為清理 上的麻煩,想必許多孩子都曾受過關於尿床的威嚇以及處罰。然而,尿床與孩子的肌肉控制能力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不當的期待不但令家長沮喪,也會讓孩子產生很 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有時反而會成為孩子尿床的主因,形成惡性循環,無形中也延長了孩子尿床的時間。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也舉走路為例,常見許多「過度期待」的家長硬拉著78個月的寶寶開始練習走路,但在寶寶1歲以前,整個下肢的骨骼仍不夠強壯、成熟,還沒有做好行走的準備,不足以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如果過早開始學走,很可能造成下肢的骨骼排列歪曲,也可能引發23歲後「扁平足」的產生,因此家長在教養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當下的身心條件是否合適,否則將猶如揠苗助長。


 


    此外,在認知能力的訓練上,有些父母一開始就會購買複雜的拼圖或積木給1歲左右的寶寶,這時候的孩子會喜歡玩嗎?不會!因為他還不具備足夠的手眼協調能力,但有時一心求好的家長會硬逼著孩子練習,甚至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專心呢!」這樣的操作過程會讓孩子感到很挫折,反而使他對於這種「認知作業」(而非玩具)提早失去動機,等到23歲後視知覺、手眼協調及邏輯能力提升到足以玩這種複雜玩具時,孩子卻可能因為連結起不好的記憶(這種東西我玩不好!)而排斥這類的玩具,進而無法透過操作來提升對應的能力。


 


狀況2:把大寶貝當成小Baby


    校 長爸爸黃登漢指出,有些父母的心態會把小孩當成寵物養,覺得孩子小的時候實在太可愛了,甚至希望孩子永遠不要脫離這個可愛的階段,然而,孩子的正常發展並 非如此,他會慢慢進入「比較不可愛的」的階段,例如:學會走路後到處亂跑,吃飯也不乖乖坐在椅子上吃;一下子撞倒這個,一下子摔破那個,爸媽就會覺得很生 氣,希望孩子一直停留在那個好玩、好帶又不闖禍的階段,卻忽略這樣的心態無形中可能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永遠長不大」。因此,當孩子的成長邁入新階 段時,父母就該正視眼下的階段,採取適當的教養方式。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則表示,很多家長在孩子34歲以後,還把他當成小寶寶一樣很保護地在養,餵飯餵到4歲 了還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吃,為的是讓孩子「養成乾淨的習慣」,其實這是不對的做法,父母太過保護會讓孩子的能力低落,因為他沒有機會自己體驗事物、累積成 功的成就感,將來等到進入團體當中,發現其他孩子都會拿湯匙、拿碗自己吃飯,而自己卻剛在學,孩子也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保護過度,以比孩子更小年齡的教 養方式帶孩子,他的獨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就會比別人落後很多。


 


各階段寳寳的教養重點


 


    05歲學前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強,不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孩子相較於其他時期,更加依賴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05歲可說是父母在孩子一生當中給予教養最關鍵的黃金時期。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在父母的教養上也會發生不同的問題,以下針對各個階段加以詳述。


 


01歲寳寳


 


成長最迅速的一年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人生的第一年對孩子後來的成長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年,雖然這時他沒有語言與外界溝通,但他的情緒經驗都會被記錄在腦海裡,影響往後對世界的看法。剛出生寳寳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到了34個月以後,他們醒過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78個月後和大人有越來越多的互動,情緒表達也越來越豐富,照顧者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寳寳現在是開心還是生氣。


 


從出生就需要遊戲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很多人誤以為6個月前的Baby只會吃飯、睡覺,其實不然,大腦研究發現,06歲的寳寳已經一直在發展聽懂、並且想要說的能力,6個月的寳寳不但能聽懂大人的話語,他還想要說話,只是口腔肌肉的發展尚未成熟,因此無法發出語言。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即使小寳寳只能躺在床上,還是需要父母和他進行大量的遊戲,而不是只有照料吃喝拉撒睡就好,遊戲會促進神經突觸的連結,因此越小開始越好。


 


    父母最好能經常逗弄03個月的嬰兒,並且在互動中觀察孩子對於聲音是否給予回應,聽到搖鈴聲會不會想伸手拿到手裡玩。35個月時,則要注意寳寳的視覺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注視距離20公分的玩具5秒左右,且目光是不是能夠跟著玩具左右移動。


 


會獨立翻身起,開始多「趴」


    多爬會變聰明,是真的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爬行的過程是人類一生當中用最多皮膚和地面接觸的時間(等到會站以後,就只剩腳掌的接觸),爬行時,地板給皮膚的大面積刺激會回傳進大腦,且不斷地活化大腦。此外,爬行也會讓上臂、腹部及下肢的肌肉長得更好、更有力,23歲時通常會檢測孩子把球舉高高再丟出去的能力,多爬的孩子通常都會表現得比較好。


 


    如何讓孩子多爬?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約莫67個月大、可以獨立翻身起,就可以大量給孩子「趴姿」的經驗,多讓孩子在地墊上玩,用玩具引導他往前拿取的欲望,如此不但能訓練頸背張力,還能強化上臂、腹部和下肢的力氣,寳寳才有能力把身體支撐起來。


 


    不爬會導致發展遲緩嗎?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在臨床上,不爬沒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爬行經驗少的孩子確實在動作協調的能力上會比較弱,爬行的經驗最好能夠累積約3個月左右比較好,即使寳寳晚點站立也沒關係,建議家長在此時期多將寳寳喜愛的物品放置於地板上,不要放在過高的地方,以免寳寳因探索的欲望而提早開始站立。


 


邁向站立的過程


    爬行一陣子後,約9個 月大起,寳寳會開始出現跪姿,包括「低跪姿」、「高跪姿」,這讓寳寳可以用比較高的姿態來探索更高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會誤以為高跪姿會傷害膝 蓋,便阻止寳寳這種動作,但其實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少了這個階段,孩子會不知道該如何從坐姿轉變成站姿,況且,跪姿也是一種很好的腳力練習。出現跪姿 後,接著孩子會漸漸發展出「扶站」,朝向獨立站立邁進!


 


發展依附關係


    柯良宜老師指出,通常到了9個月,我們可以發現寳寳開始變得怕生,不像之前任誰抱都無所謂,他會開始對照顧者產生情感上的依附,9個月〜2歲 這段期間被稱為「依附關係建立期」,寳寳必須感受到當他有需要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會有人馬上回應、滿足他,如此他才能逐漸形成安全感,並且在腦海 中建立一種印象,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善的、別人是可以期待的,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對寳寳往後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態度影響非常深遠,例如:在兩性關係與婚姻關 係裡,他們能否抱持信任的態度。


 


    校 長爸爸黃登漢認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即使有其他人幫忙家事(如:外傭),也別完全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帶孩子不是「家事」,而是一種神聖的「天 職」,是追求幸福的歷程,一家人共享這當中的喜怒哀樂,不論是歡樂或衝突,將來回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回憶,現在你買禮物給他,將來他買禮物給你,這就是幸 福。沒有共同相處,就沒有共同的記憶;沒有共同記憶,就沒有共同的感情,孩子就只是一個「在你家長大的人」而已。


 


帶寶寶出門去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寶寶生病而不敢帶他出門,甚至覺得1歲以前要關在家裡比較好,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分享了自家寶貝的經驗:「我們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帶著他參加親戚朋友的大小婚宴、聚會,因為我們希望他的社交能力好,而且別人逗他一次,他的大腦反應連結就多一次,所以應該多讓1歲前的寶寶與人接觸,也可避免日後發展成後天因素造成的社交障礙疾病,如後天引起的自閉症。此外,3個月後寶寶的視覺已經開始成熟,可以看到較遠距離的物體和色彩,如果整天待在狹小的範圍內,會影響視覺的發展,應該多讓寶寶出門接收刺激才好,如果害怕感染疾病,可以等3個月後,打過主要幾個疫苗再帶出門,地點也可以先從乾淨、空曠的戶外空間(如:公園)開始。」


 


12歲寳寳


 


語言的出現


    1歲後,寶寶開始出現語言,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需求,已經有別於1歲前只能用哭叫的方式與人溝通,當能夠成功溝通時(如:受到鼓勵、得到回饋),寶寶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就大大提高了他的內在成就動機。


 


    1歲寶寶的語言,會從簡單的單字開始(爸、媽、車、狗),1歲半前通常會進步到疊字(爸爸、媽媽、車車、狗狗),接近2歲時可能開始出現簡單的句子(爸爸媽媽抱抱),寶寶的語言之所以會越拉越長,是因為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必須透過較長的句子才能達到成功溝通的目的。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表示,語言發展較慢可能影響孩子的成就動機,2歲 前還沒有出現簡單疊字的孩子,他的情緒發展通常比較差,因為沒有工具和別人溝通,只能用原始的哭泣、憤怒來表達,所以他的情緒表達、挫折容忍度就比較會有 問題,因此,好好引導孩子把語言學好是很重要的,此時的教養重點是大量陪孩子講話、閱讀,且孩子只要發出聲音或語言就立即給予回饋。


 


從站立到奔跑


    寶寶由爬行到獨立站立對他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他的視野變得更寬廣,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很驚奇、意外的收穫,讓他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也因此,能夠站立的寶寶通常不願意再低下來爬行。另外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寶寶的移動速度變得更快,寶寶會發現用2隻腳走路好像比4隻腳更快耶!於是樂於不斷練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學會獨立站立後,寶寶漸漸可以開始走12步路,約13個月前可以完全放手自己行走,此時寶寶走路的姿態很可愛,就像保持平衡般將雙手高舉,搖搖晃晃的走路。13個月〜16個月,寶寶行走時雙手可以放下,不需要舉高,走得也更穩了,不會經常跌倒。16個月〜110個月的寶寶開始能夠快走,而且好像快要跑起來了呢!110個月〜2歲的寶寶,可能開始出現小跑步,甚至會用衝的,一開始寶寶一樣是雙手高舉的「小飛機跑」,之後再轉變成正常跑步。


   



開始探索周圍世界


    從 站立到奔跑,讓視眼變遠、移動更快,這些動作發展背後的心智意義,是因為寶寶想快一點拿到他需要的東西,或到他需要的人身邊。因此可想而知,行動力漸強的 寶寶也會變得更加好奇、好動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最大的挑戰和「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是他們對於外在環境的事物特性與規則卻很陌生,不知道杯 子掉到地上會打碎、遙控器丟進水裡會壞掉,所以家長常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很討厭,不斷地闖禍。


 



    校長爸爸黃登漢表示,其實這些探索行為都是孩子的學習過程,父母除了耐心引導,讓他知道什麼不能做,以及不能做的原因以外,還要注意家中的環境是否安全,危險的物品儘量收起來或進行處理(如:電風扇加上安全網),以免寶寶因好奇心而受傷。


 


    這 時的寶寶沒有控制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建議爸比媽咪採用一面安慰,一面以其他替代物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寶寶停止哭鬧。由於寶寶的 詞彙理解能力還不夠,父母可以用示範動作+表情的方式來表達事物的危險性,讓孩子懂得害怕(如:假裝碰到火,然後說「好燙!」,輔以誇張的疼痛表情)。


 


生活自理&專注力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其實1歲寶寶就可以慢慢開始訓練生活自理的能力了,以吃飯為例,可以試著讓寶寶以安全餐具自己用餐,如果家長因為無法接受孩子吃得亂七八糟,遲遲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孩子日後的生活自理與獨立能力就會比別人差,甚至還會影響專注力。


 


    因 為在孩子自己拿湯匙時,孩子可以同時訓練「視覺專注力」(我最喜歡的菜菜在哪裡?)、「肢體專注力」(等不及了!第一口就要挖到!),以及「手眼協調專注 力」(喔喔!要放進嘴巴裡,不是鼻子裡〜),而不像被動餵食時,只需要「把嘴打開」的專注力而已。「主動」,是培養專注力的關鍵,也會讓孩子覺得整個過程 更加有趣。


 


23歲寳寳


 


最難搞的年紀


    2歲以上的寶寶被稱為「Trouble two」、「貓狗都不理」的年紀,可說是05歲中最難稿的年齡層。為什麼會這樣呢?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因為這時孩子的內在需求變多了,語言卻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表達出心裡想要的東西,所以仍會使用「哭」、「番」、「盧」…等原始方式表達需要。


 


   再加上2歲以後孩子的活動量更大了,家裡提供的空間已經無法滿足他,舉例來說,這時他非常喜歡跑、跳、攀爬,環境所提供的刺激卻無法配合,這有違他的發展,想必他心裡的OS一定是:「我已經變得這麼厲害了,卻沒有地方玩,待在這麼小的地方,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她又不知道我要什麼,也不帶我出去,所以倒楣鬼就是媽媽,我要把氣都出在媽媽身上!」


 


多帶孩子出門走走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建議父母,多帶23歲 的孩子出門認識世界,並消耗身體的活動量,好讓他充分練習這個階段動作上的發展,要是少了這些環境刺激,孩子很可能產生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如怕高(不敢 盪鞦韆或溜滑梯)、怕陌生人、怕抱、怕碰、怕眼神接觸…等,也有可能變得易常過動,在家裡爬上爬下、撞到東西也不怕痛,在詢問父母的教養方式後發現,這類 孩子每週的身體活動可能只有1次,平時就像小寶寶一樣照3餐餵飯而已,自己在家玩自己的,連玩都被禁止時就只能看電視。


 


    此外,建議父母也讓這階段的孩子盡量有和同儕互動的機會,一次親友聚會、拜訪別人或邀請別人來家裡的經驗都可以,這時寶寶開始需要知道「團體」這件事,了解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並且要開始練習分享、輪流等人際技巧。


 


    其實,2歲孩子是好奇的寶寶,他們樂於學習也喜歡嘗試新的事物,最喜歡今天去的地方和昨天不同,喜歡無法預期這次爸比媽咪要帶他去哪裡玩的感覺,但是當他的需求無法滿足時,就會變成最難搞的寶寶。


 


不要嘲笑學語寶寶


    剛滿2歲的寶寶,語言還沒發展得很好,但在快接近3歲時,說話的能力就明顯地提升,可以用簡單的句子和別人溝通。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提醒父母,當寶寶對你說話時,請務必有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不要插話,也不要直接幫孩子講完他想表達的意思,否則會阻止了孩子開口說話的經驗和動機。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不經意地嘲笑孩子的語言,否則會讓孩子有很大的挫折感,降低其開口說話的意願,尤其對語言發展較慢的小男孩更不能如此。2歲半時,很多孩子可能進入「幼兒口吃期」,這是由於心裡有很多話想說,口腔動作卻來不及反應所導致,這時千萬要自然地面對,不要模仿他或嘲笑他,否則孩子感受到壓力,可能加劇或延長口吃的情況。


 


34歲寳寳


 


愛問為什麼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指出,34歲 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徵,是「表徵能力」逐漸進步,可以用一個抽象的東西代替另一件具體的事情,例如:以手勢代表打電話,透過語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等,所 以他的語言能力會越來越好,開始進入一個喜歡問「為什麼」的時期,但是他的問題經常會沒完沒了,以致於父母最後只好要孩子閉嘴。


 


    林 惠雅老師認為,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不要斥責孩子或嫌他煩,否則會減少孩子探索環境的好奇心,往好處想,這顯示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欲,建議父母,除了給答 案之外,也可以引導他思考:「那你想想看是為什麼呢?」,讓孩子把時間花在想答案,同時也能訓練孩子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孩子不間斷地問下去(刪 除)。


 


善用賞罰建立規範


    從發展心理學者的Erikson的理論來看,36歲 的孩子處於自動自發或退縮內疚的階段,因為對環境很好奇,就時常惹出意外,但如果父母對他使用太強烈的處罰,則會讓孩子變得退縮、被動。再加上在道德發展 方面,他們對事情對錯的判斷會依據結果的好壞來判定,如果結果是好的(被稱讚),他就會認定這是件好事,要是結果是壞的(被處罰),他就會覺得這是不對的 事情。


 


    因此,綜合上述所言,如何利用適當的鼓勵或處罰來建立這個階段孩子的規矩,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鼓勵孩子的好奇探索,但也要在有不適當行為時想辦法加以制止。


 


    林惠雅老師提供以下教養建議:


1.      3歲的(刪除)孩子喜歡模仿,因此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應以身作則,即使生氣也別情緒失控。


 


2.      平常多鼓勵孩子,且要具體指明孩子的良好表現,而不僅是空泛地讚揚孩子的人格(如:你真的好乖、好棒),孩子會不知道是哪裡做對。不論讚美或責罵,都應對事而不對人。


 


 


3.      制止孩子行為時,要給他替代的行為,否則孩子也不懂得你希望他做什麼,就會不停闖禍,舉例來說,要他「不准在地板跳,會吵到鄰居」的同時,可以告訴他:「請你去床上跳」。


 


4.      提供孩子一些選擇,告訴他每個選擇的後果,並徹底執行,但不是一輩子只能選一次,下次他還有機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如:要吃飯,還是要看電視。


 



5.      當孩子失控時,暫時將他從有趣的環境隔離到無趣的環境反省,等孩子願意改變行為後才可回來繼續玩。


 


6.      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語跟孩子講道理,但盡量用23句話說完,不要嘮叨不休。


 


45歲寳寳


 


進入團體生活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認為,45歲的寶寶已具備一定的同理心,心智也逐漸成熟,已經有必要進入團體當中生活,因此,最適合進入幼兒園的階段是中班。在團體中,孩子可以透過成熟的同理心與心智技巧與同儕相互學習、模仿、協調、合作、競爭,對他的成長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立共同討論的模式


    林惠雅老師指出,4歲 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會更好,但認知能力還不若成人一般成熟,因此,父母常會覺得這階段的小孩很愛狡辯,淨說些歪理,但對孩子而言,他卻覺得自己說的 很有道理,父母說的才是歪理。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理服人,和孩子建立出正確的共同討論模式,若及早培養這樣的習慣,等到孩子國小六年級才說:「我們來 討論吧!」,屆時彼此的互動模式早已固定,討論時不是你罵他,就是他罵你。


 


共同討論雙贏策略:


1.      找出意見不同的癥結在哪裡,才知道要討論的重點,不會搞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


 


2.      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先讓彼此充分陳述想法,不要急著指出對方意見的缺點或嘲笑對方的意見。否則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好講的,一講就被批評。


&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導寶寶開口說話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採訪撰文/江怡臻
諮詢/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
拍攝/古議荃
Model/漂亮媽媽:蘇之芃、可愛寶貝:劉子儀


到底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始說話?什麼時後才懂得叫爸爸、媽媽?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疑惑,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表示:「普遍來說,1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或是說一些無意義的疊字,但是過了1歲,就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跟寶寶對話從懷孕開始


 


國外研究發現,媽媽在懷孕時,睡前固定播放故事錄音帶,孩子出生後,聽到之前常聽的那段故事,喝奶時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示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是會有反應的。


 


嬰兒語言發展


 


0~6個月


此時寶寶大多以哭泣表達情緒,1個月時,會開始模仿爸媽說話的樣子,但是由於器官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練習,5個月時寶寶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會喜歡尖叫、大笑、甚至吼叫。


 


6個月


6個月大的寶寶,常常發出類似像漱口聲的音調,也會笑出聲音,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


 


6個月~1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重複一些疊字詞彙,像是打打、叭叭、ㄇㄚㄇㄚ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會利用發出的聲音吸引大人注意。9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並且帶有語氣和音調,會用聲音和手勢與爸媽「說話」,這些都是溝通的方式。


 


1歲時,會增加新的辭彙,爸媽如果想知道寶寶是否已經瞭解了某個字詞,可以問寶寶,並請他指出想要東西。


 


1歲以上


1歲到1歲多的孩子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像是「爸爸」「媽媽」等。張凱忻醫師說:「通常女孩相較男孩的語言能力較快,學說話會比男生早,男孩可能要到1歲半、甚至2歲才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2~3


2歲之後,進入所謂的「語言爆炸期」這個時候寶寶的字彙增加的速度變得很快,甚至聽得懂複雜的語句,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


 


兩歲半之後,寶寶說的話每天幾乎都有新的發展,張凱忻醫師表示,這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詞彙可能從200個增加到1200個,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3


3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比較長的句子及複雜語句,說話的句子中出現副詞或形容詞,如果你問他簡單的問題,他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並與你交談。


 


3~5


這個階段的小孩,你已經可以明白他說的話,甚至連陌生人也聽得懂,他能清楚表達,並在語調上做變化,生活上溝通已不成問題,但是文法可能還是偶有錯誤。


 


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情況


03個月


以哭泣代表需求


34個月


進入咕咕期,會發出疊字但無意義的句子


78個月


時常有喃喃自語的情況出現,但仍無意義


911個月


值亂語期,愛模彷大人說話,語調明顯改變


1213個月


進入語言階段


1.5


可講出大概1050個左右的單字


1.52


辭彙爆發期


23


會說由2~3個詞組成的簡單句子


3歲以上


可熟練講出句子


 




如何訓練寶寶說話



 




在家中你可以這麼做


 


 


1.      利用發聲玩具


給孩子玩有聲玩具,讓他辨別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增強區別和記憶的能力。


 


2重複告知關鍵字


將環境中有關的人、事、物告訴孩子,同時加重「關鍵字」,並放慢、清楚、並提高語調便於他的模仿。


 


3多玩發音遊戲


0~1歲的嬰兒有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尤其在他心情愉悅時,這時家長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並且模仿他的聲音。也可搭配肢體動作比方說拍手、揮手、點頭,增加他的記憶力。


 


4.多溝通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5把握關鍵期


1歲半到2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


 


小技巧


可以利用色板或布書教學,讓寶寶辨別顏色,當他穿著黃色衣服,教他「這是黃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


 


在戶外你可以這麼做


 


1戶外教學


戶外的刺激和待在家的情境不同,可以利用出遊機會,一一講解不同事物給他聽。


 


2應用戶外場景多說短句


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ㄇㄚㄇㄚ、ㄋㄟㄋㄟ」, 此時大人也應教導孩子兩字句為主的字句,再加入主詞等訓練。在孩子尚未能正確表達前,家長要多製造機會讓他學習發語,也可用唇型小聲提示,引導他發語。


 


3姿勢要面對孩子


不論在戶外的何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以便他們觀察唇型。家長可以唱兒歌、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在說故事時,可配合動作或手勢,動作可以誇張以及放大,念到他能聽得懂的句子,可以自行變化或添加。


 


4玩遊戲
可和孩子多玩戶外的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孩子學習形容詞、連接詞的應用,以及情緒表達等練習。


 


5提高興趣


孩子在說話時,千萬別因不耐煩而潑他冷水,否定他的練習,家長應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並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說錯了也不應嘲笑。


 


小技巧


建議媽媽可以常把寶寶抱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頭」,接著摸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應避免的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想早點跟孩子講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


 


1避免使用錯誤字彙


比方說在引導小孩認識小狗時,應說這是「狗狗」,而非「汪汪」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說法。


 


2.勿嘲笑孩子


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嘲笑他,或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


 


3.耐心引導


孩子在說話表達語意表達不明時,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斥責,讓他在學說話過程中失去信心。


 


4勿太主動給予


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伸手想拿奶瓶,家人會立刻給予他,張凱忻建議家長:「應慢慢引導寶寶,讓他正確表達自己所需,太過積極的給予會讓他失去練習說話的機會。」


 


 


寶寶還沒說話 就會交朋友


 


澳洲查爾斯特大學研究表示,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就已經知道如何製造笑料和結交朋友。6個月至18個月的小孩就會使用成熟但細微的非語言方式交朋友,並逗彼此笑。研究人員表示,「寶寶彼此互動的方法是眼神接觸、各種手勢以及幽默,除非你密切觀察,不然不見得會察覺到。」


 


寶寶開始說話了


 


當寶寶開始說話了,家長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表情和聲音鼓勵他,像是「哇,你好棒!」當他發出聲音的時候,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開心,進而能體驗說話的樂趣。


 


經常逗寶寶笑


 


有實驗證明,在出生第3天會笑的嬰兒,在6歲時的智商為180。嬰兒常在10 20天左右學會笑,如果超過半個月以上仍不會笑,父母應當密切觀察,可能之後會有智力落後問題。


 


如何增加和寶寶互動


 


1.刺激口腔動作


多訓練寶寶玩唇部的遊戲,比方說可利用吸管吸水或是吹樹葉等,訓練嘴部肌肉。


 


2.進食就可訓練
家長可以從吃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口腔動作。張凱忻醫師說:「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就塞奶嘴或是奶瓶,長期吸奶嘴的小孩,因為不常咀嚼,會有口腔發展較慢的情形。」

3.養成閱讀習慣
陪小孩讀故事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也可適時教育孩子,每天聽故事書對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讓他潛移默化中中愛上閱讀。


4.鼓勵代替斥責


應多鼓勵小孩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聽到他說出不合文法的語句時,不要立即糾正他,可以給他一點空間發揮,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寶寶不肯開口說話怎麼辦


 


當寶寶到了3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父母就應注意寶寶是不是有遲緩或是聽力上的問題,及早就醫,不過張凱忻醫師也提醒,並非每個孩子發展速度都很快,父母應多觀察、陪伴,不用過度緊張。


 


如何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張凱忻醫師說:「如果孩子在7個月後對週遭聲音毫無反應,跟他說話也沒有任表情,在2歲後也無法開口說話;3歲後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講話也表達模糊,不願意說話,就應尋求醫師協助。」


 


CHECK!語言發展


ˇ孩子12個月大時,會不會看著對他說話的人?


ˇ12個月有沒有流露出溝通的企圖和興趣?


ˇ18個月大時,是不是至少會說10個詞?


ˇ18~24個月大時,聽得懂簡單指令?


ˇ2歲半時,能不能瞭解簡單的故事和對話


ˇ2歲半時會不會把3個詞組合在一起?比方說「我的玩具呢?」


 


語言遲緩因素


 


1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自閉,幾乎都不開口說話,可能會導致語言遲緩。



2
腦部發育


可能有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等影響。



3.
口腔問題


寶寶在吸奶或是吃東西時,食物常常掉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
聽力問題


可能聽力出現問題,導致無法學習說話。

如何讓寶寶聰明發育


 


醫師和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兩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把握這後天調養的黃金期,為孩子打造一個腦部發育良好環境,也有助於建構腦組織。為了幫助寶寶成長,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補充全方位的營養,讓寶寶能頭好壯壯。


 


出生6~10個月是關鍵期


 


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一篇論文報告顯示,營養素對於腦部發育的影響主要關鍵期是在出生後2442周,寶寶的聰明與否又有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先天因素是來自爸爸媽媽各一半的基因,然而後天因素則取決於營養攝取的調養。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腦部發育的營養素有六大類,包括蛋白質與熱量、鐵、鋅、銅、魚油與膽鹼。


 


0~6個月


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都來自母奶,一般認為腦部發育需要磷脂質、白脂質與氨基酸,餵母奶的媽媽可以多吃植物性的腰果、核桃及深海魚類。喝配方奶的寶寶要注意在營養上,尤其是鐵、銅、鋅等營養成分需比例完整。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不可不知的選校關鍵

育兒生活 9月號 NO.268


採訪撰文/實習編輯 龍美如
責任編輯/陳萱蘋
諮詢/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蘇育令
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盧玲玲
拍攝/陳俊谷
場地提供/新北市私立蘋果苑幼兒園


人生的第一個「六年」,是生長快速、好奇心旺盛、模仿力強的探索階段,此時期的言教、身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然而幼兒園是寶貝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 第一站,在依賴性高、可塑性強的時期,幼兒園的職責便在引導寶貝充實而愉悅的走過這個過程。但是現在坊間園所這麼多,各自標榜五花八門的特色,如何挑選一 所幼兒園,實在令爸比媽咪頭痛不已!



 
家中寶貝適合上學了嗎?
 
 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後,幼兒園收托的年齡統一為2~6歲的寶寶,由教育部規範管轄。相信爸比媽咪一定都很疑惑,家中的小寶貝到了幾歲才該去上學呢?有一定的標準與規範嗎?
 
  臺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盧玲玲表示,想了解孩子是否適齡進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可以考量2個因素,一為家中環境生活需求,現在大部分父母為雙薪 家庭,當孩子到了2歲之後,父母要上班無法照顧孩子,此種被迫性的情況,就可以考慮讓孩子進入學校體驗社會化環境;第二考量孩子的成熟度,像是生活自理能 力、語言表達、情緒反應調適…等,幼兒的成熟度愈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相對愈強。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皆不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蘇育令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的發展情形以及孩子的氣質向度,作為是否適合進入幼兒園的依 據。氣質是指寶寶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孩子就展現出不同的特性,有的孩子很安靜,有些卻動個不停。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天 生氣質適應度較低,換了新環境之後,會哭著不進去,對於事物的變化較為敏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謀合期。
 
 
入學判斷指標
 
 其實並沒有規定幼兒幾歲就一定要進入幼兒園,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速度皆不同,新手父母可以依據下列幾個指標,選擇是否該讓孩子上幼兒園。
 
1.生活自理能力
 
會不會自己拿湯匙吃飯、想上廁所會不會自己說。
 
2.社會與情緒發展
 
能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回家後可以向家人說明在學所發生的事。
 
3.基本認知能力
 
知道自己的名字、了解顏色、形狀。
 
4.語言發展
 
對於生活中的語彙是否能清楚的理解或表達。
 
5.足夠體力
 
能適應早睡早起、用餐時間固定,必能維持半天的充足體力。
 
6.幼兒氣質向度
 
觀察每個孩子不同的氣質向度,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基本氣質而行,並進一步協助孩子發展出因應其天生氣質較佳的社會適應模式,將可對孩子的發展帶來正面的貢獻。
 
幼兒氣質九向度
 
活動量:孩子在全天活動中,吃、玩、睡或做其他事情時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
 
規律性:飲食、睡眠、排泄及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的規則性。
 
趨避性:孩子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新環境最初的反應是接納或退縮。
 
適應性:接受新環境、新事物和的過程中是輕鬆自如還是困難重重。
 
反應強度:指評量孩子針對不同的內在或外在的刺激藉由語言、動作、情緒表現出來的激烈程度。
 
情緒本質:孩子平日主要的情緒表現是積極還是消極、快樂與不快樂的比例。
 
堅持性:孩子正在做或正想做某件事時,遭遇外來阻礙而能克服阻礙持續下去的程度。
 
注意分散度:孩子是否易受外界環境刺激,而干擾其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改變其活動方向。
 
反應強度: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觸及社會覺。
 
 
選校步驟停看聽
 
 當家長評估後決定讓小寶貝進入幼兒園就讀,那該如何選擇園所呢?應該先聽親朋好友的經驗?還是離家近就好?這裡我們提供了選校的基本步驟,讓新手父母輕鬆選校。
 
 
步驟1、幼稚園名單資料蒐集
 
 蘇育令教授表示,家長事先資料蒐集是相當重要,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透過全國幼教資訊網、各縣市政府教育局的網站,尋找符合住家或工作地點附近的幼稚園,或是多加留意招牌與傳單,列出適合的幼兒園清單。
 
 
步驟2、進行初步篩選
 
 家長要參觀園所之前,一定要經過初步的篩選,必須要瞭解園所是否為「立案幼兒園」,以及園所的重要資訊,包括:「教學特色」、「收托時間」、「收費概況」、「師生比例」、「師資專業背景」…等,整合資料後再決定是否前往實地參觀。
 
 
步驟3、帶孩子實地參觀幼稚園
 
 打電話跟園所預約去參觀的時間,帶著孩子一起走訪幼兒園,觀察環境設施、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情形,尤其要注意的地方是公共安全、衛生方面的考量。
 
 
步驟4參與幼兒園試讀
 
 許多園所會辦統一的說明會,並開放半天至一天的試讀活動,讓寶貝們直接體驗上課方式,家長也可以透過試讀的方式,了解到幼兒與老師彼此的適配度。
 
 
步驟5、詢問孩子的意見,作最後的評估與決定
 
 參考孩子接受與喜歡的程度,並考量是否為孩子能適應的上課模式,根據園所的辦學特色、環境、優缺點的評比,做出最後的決定。
 
 
公立好還是私立好?
 
 提 到到公立和私立幼兒園,許多爸比媽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學費上的差異。孩子上幼兒園的學費是筆不小的開銷,公立或私立的選擇自然也會是很多父母的掙扎。另一 個差異是課程的部分,公立園所不會額外教其他才藝或課程,讓孩子自由,不會給孩子太多壓力;私立較著重在多元課程,會讓小朋友學習英文、數學、美勞、音樂 跳舞等等才藝。
    蘇育令教授表示,公立好或私立好,並沒有絕對的答案,能夠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健全發展、提供適齡適性教學的園所才是重點,爸比媽咪可以多比較幾家幼兒園,試著在品質與費用之間找到平衡點。
 
 
何謂優質的幼兒園所?
 
 盧玲玲園長表示,判斷優質幼兒園以可以從2個方面來評估,分為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包括:安全衞生的校舍、配合兒童需要的設施、完善的教學設備等等。像是要注意園所空間的大小,室內室外都要有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活動,才能讓孩子有健全的發展。
 
 而教室內的桌椅設計也要符合孩子的身高,並考量桌角的安全問題;還要觀察各項安全衛生檢查合格證明。爸比媽咪要知道,幼兒園的實質環境不僅是安全上的顧慮,良好的環境設計將會影響幼兒的認知學習與身心成長。
 
  軟體部分包括:優良的行政單位、專業的合格教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重視培養兒童良好的品格教育…等。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先從園所的接待服務去觀察,一家優 質的園所服務態度一定是良好的,並能提供專業的資訊給家長;教師角色能夠著重學童的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盧玲玲園長提醒,優質的園所是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像「家」的舒適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園所以快樂健全的發展,新手父母一定要親自去參觀感受過後,才能發現到這些細節。
 
 
評鑑園所小幫手
 
 接 下來,我們根據教育部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列出新手父母參觀幼兒園時可以參考的標準,以免爸比媽咪們驚慌失措,不知道參觀的重點以及該問園所什麼問題。蘇 育令教授建議,家長可以去了解參觀的是否為績優的幼兒園,該園所會有年度績優幼稚園的標誌;父母也可至所屬教育局的網站;或上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查詢各 縣市歷年評鑑績優幼兒園的名單。
 
check1立案與營運
 
□娃娃車、招牌上應有教育局核准立案的幼兒園名稱與證書字號。
□招牌的名稱及文宣等對外銜稱應與立案名稱一致。
□幼稚園實際地址、樓層與立案證書的地址相符合。
□招收人數應符合教育部規定,2到3歲的班級,師生比1:8,一班最多16人;3~6歲的班級師生比1:15,一班最多30人。                         
□各項收、退費標準符合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規定。
 
check2環境安全
 
環境安全
□建築物堅固安全,無傾斜、裂縫等現象。
□幼兒活動範圍以 1~3 樓為限,未使用地下室。
□樓梯有防滑措施,並設有安全網。                                                  □插座有無插座套否、設置位置是否安全。
□有防火巷、逃生路線與標誌。
□瓦斯管線、電線、電器等擺設遠離火源與幼兒可及的地方。
□地面無凹洞凸起,室外場地排水良好。
□戶外遊戲設施之間保持安全距離,並有定期保養。
 
行車安全
□車頂為綠色、車身為黃色、紅色相間之倒三角形標誌、斜紋。
□車身標示園所名稱、立案字號、車號、乘車人數。
□車內備有幼童專用座椅,保養良好。
□司機持有駕照、年齡未過60歲,有隨車人員跟送。
□孩子上下學,每次搭車時間不超過30分鐘。
 
門禁安全
□園所設置警衛或採取門禁管理措施。 
□園所有完整接送辦法。
□幼兒每日出缺席記錄完整。
 
check3健康衛生管理
 
環境及個人衛生
□全園清潔、通風,定期進行消毒。
□隔音設備好,室內外不會相互干擾。
□日光燈採雙管,採光及照明設備良好。
□玩具設備、地毯及地板整潔、衛生。
□廁所無臭味、排水流通,且方便幼兒使用。
□寢室與幼兒活動空間無異味。
□幼兒個人的餐具杯子、毛巾牙刷及寢具,皆分開擺放。

餐飲衛生
□飲用水清潔衛生,若是使用飲水機應有定期檢查紀錄。
□幼兒餐點製作以園內自製為原則。
□餐點表的設計符合營養、衛生、均衡的原則,每日並有提供新鮮的蔬果。
□廚工有配戴帽子、口罩。

疾病預防與照顧
□有隔離的保健空間或保健室,讓幼兒可以休息。
□有足夠並具安全時效的醫療急救用品。
□定期協助進行幼兒健康檢查,並通知家長檢查結果。
□對於傳染病及意外事件的處理,訂有基本作業流程。
□園內飼養動物的場所衛生安全。
 
check4教保活動
 
教學情境
□教室提供不同區域,讓孩子玩積木、黏土、組合玩具、拼圖、繪本等各式玩具、教具。
□教具擺放整齊,有清楚標示,方便孩子歸位。
□教室布置與課程主題配合,並以展示孩子的作品為主。
 
課程規劃                                                                       
□課程主題能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結合。
□教學內容有注意到孩子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包含:身體動作、認知能力、語文溝通、社會互動等。
□課程活動能夠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能將美勞、音樂、體能等活動融入在主體課程中,不另外安排才藝課。
□以遊戲或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包括室內外活動,及團體、個人與小組的活動。
□每天都會安排戶外跑跳運動時間。
□會供孩子許多親身參與及動手操作的機會。

check5專業教師
 
師生互動
□老師樂於親近孩子,有親和力且情緒穩定,經常對孩子微笑、蹲下傾聽孩子、擁抱、輕拍。
□老師能聆聽孩子的話語,尊重並充滿興趣地回應。
□老師能欣賞孩子的優點,常以具體的讚美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
□老師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敏感,能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例如:你現在一定很傷心,才會哭得這麼大聲。
□老師能從容平和地處理孩子的過失或紛爭。
□老師能尊重個別差異,接納孩子有不同的能力與學習步調。
□老師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受。
 
親師交流
□老師樂意與家長談論孩子在校的行為表現,並提供如何引導孩子正向學習的方式
□園所有提供多元的親師溝通管道及教養新知,如:教室佈告欄、聯絡簿、親職手冊、舉辦親師座談會。
□園所有規劃家長可參與的教保活動,如:到校觀察教室教學、參與戶外教學、帶領晨間說故事活動等。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國幼教資訊網
 
 
何謂多元教學模式?
 
 家長在選校過程中可能會發覺,不少幼兒園均表示會採用較新穎的教學理念或教學策略,都有其特色及深層的理念。常見的課程模式如蒙特梭利、全美語、華德福等,除此之外,還有方案教學、角落教學、主題式、大單元、分科教學…等課程模式也常有所聞。爸比媽咪可以反思一下這些課程活動的設計理念是不是自己認同的,以及是否與孩子的性格、氣質適配。
 
 
蒙特梭利教學
 
 蒙 氏教學中的理念,非常強調孩子的獨立性,希望成人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來尊重,因為獨立性是驅動孩子最強大的內在力量。蒙式上課採混齡編班,可以讓孩子充分 發揮人類同情關懷、互助、合作的天性。盧玲玲園長表示,蒙式老師做為引導孩子的角色,並且與孩子當朋友,老師透過個別觀察的過程,可以發現幼兒的潛能與狀 況,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蒙式教學在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敏感期給予孩子適當的教學與教具,讓孩子動手操作、學習打理自己、自我成長。例如:讓孩子可以在教室內任意走動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教具,引發自我的學習動機,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一旦孩子有興趣,學習意願將會提高。
 
 
華德福教學
 
 華 德福教育主張回歸人性本質與大自然,與一般教育的最大不同在於探討「人」的本質,強調身、心、靈的發展。重視孩子全人教育,尊重、包容、愛心和分享,課程 視孩子內在發展階段中不同的需要而定。這不僅是教學方法及態度的改變,還要特別留意教學材料的選擇,課程依孩子自然渴求的經驗去給予而設計,所以老師擁有 計劃課程的能力是華德福教育藝術中最根本的一環。
 
 華德福幼兒園裡有自己明顯的節奏及次序。一天當中會有幾種不同的活動。例如:結束室內的創造遊戲之後,大家可以集合起來唱歌、讀童謠、遊戲或律動。
 
 
方案教學
 
 方 案是對一個主題或論題做深入的研究,強調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來進行活動,是一個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孩子都在彼此互相學習著,兩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 人。由師生共同擬出活動進行的計畫內容,沒有既定的教材,過程中隱藏許多的不確定性、偶發性,需要老師帶領孩子們一同探索、假設和學習,通常沒有時間上的 限制,一個方案活動的結束也可能是另一個方案活動的開始。
 
 
角落教學
 
 角落教學指的是將教室設計成不同的學習角落,強調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教室裡會安排圖書區、科學區、音樂區、益智區、積木區、扮演區、烹飪區…等,每一個區都是依照孩子的興趣、能力而設計與佈置,提供許多材料、工具、活動,讓孩子嘗試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落活動。
 
 
 幼兒主動到有興趣的角落區學習,目的讓孩子們自行探索,獨立學習,可自行操作或是在角落與其他人共同合作,老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透過細心的觀察和紀錄,了解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給新手父母的選校提醒
 
 每 個孩子都是爸媽心中的寶貝,面對孩子出生之後第一次離開家中接受團體生活,爸比媽咪心情一定是焦慮不安,蘇育令教授提醒,新手父母選校時一定要考量到幼兒 的氣質向度與幼兒的準備度,再決定是否讓孩子就讀,並且親自要帶著孩子前往參觀,了解孩子與教師的適配度、接受園所的程度,為寶貝篩選找出最適合的園所。
 
 盧玲玲園長表示,幼稚園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家長要慎重其事,然而慎選園所之後,就要相信自己的選擇,應該放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面對自己新的挑戰,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爸比媽咪要相信孩子可以適應新的環境,保持耐性,給孩子一點時間去調適,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就好。孩子上幼兒園是成長的過程,對於家長來說,也在不斷成長。
 
 
蘇育令
現任: 輔仁大學兒童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盧玲玲
現任:臺北市私立光仁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學歷:臺北市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畢業
經歷:私立幼華幼稚園8年教師與主任、光小附幼教師23年、光小附幼園長2年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確教養方式十招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3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和順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梳化/Tomoko
模特兒/林玉珮、汪家弘、汪品叡


千萬不能小看襁褓時期的他(她),可是很有「主見」的。剛出生沒多久的新生兒會本能性地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寶寶到了牙牙學語的階段,更會想要表達自 己的想法,但是又無法清楚表達讓別人知道,就會開始出現耍賴或無理取鬧的行為。這時候,照顧者應該怎麼做呢?怎樣的教養方式才是正確的?就讓本文來告訴 您!



每個孩子都有「主見」


 


每個人都有先天性格或獨特個性,就連新生兒也不例外!別小看剛出生沒多久,不會說話,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寶寶,他們可是很有「主見」,有時候鬧起來可會讓周遭人都不得安寧。912個月大的寶寶,由於已經會爬行,甚至是蹣跚地走路,接觸的事物多了,會開始表達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物,對於任何事情,喜歡用「不」來表達。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和順表示,1歲左右的寶寶尚在牙牙學語階段,還不太會將自己的想法好好地表達出來,處於對任何事物都相當好奇的階段,建議家長對1歲前寶寶的教養,應採順應的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讓寶寶自由探索,滿足他的好奇心。23歲大的寶寶,已經可以從照顧者 的反應,看出自己的行為是否受到父母滿意。有些家長會發現,這時候的寶寶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出現耍賴、無理取鬧的表現。建議照顧者碰到這種情況 時,要先瞭解寶寶有這些行為的動機。觀察寶寶是否發現自己出現調皮行為時,會特別受到父母的關愛;寶寶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並得到關注等。


 


瞭解脫序行為 從「根」著手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明究理的哭鬧時,照顧者必須用正確方式處理,避免養成寶寶日後對任何事情不滿意或沒有達到預期便出現慣性反應,變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瞭解寶寶做出這些行為真正的原因著手,並消除這些不良反應。分別說明如下:


 


l   不輕易妥協


當寶寶耍賴或無理取鬧當下,父母的態度要堅定,千萬不可輕易妥協。


l   觀察、回想


建議照顧者先觀察寶寶大約都是什麼時間出現這些行為。接著回想,寶寶出現這些脫序行為的前後,發生了哪些事情。並找出寶寶出現這些行為的根本原因。


l   說清楚


平心靜氣地告訴寶寶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並達到真正的目的。


l   傾聽、關心


藉由傾聽瞭解寶寶真正的需求,並主動關心他。


 


有效教養方式十招


 


寶寶從出生後,便是獨立的個體。寶寶時時刻刻都在不斷地學習、成長,在學齡前階段,最貼近寶寶的照顧者便是最重要的榜樣。可別以為寶寶年紀小,不會說話、什麼都不懂。他可是在無形中,學會許多事情。因此,王和順醫師指出,從寶寶23歲這個階段開始,就要讓他知道「規距」,奠定良好個人品格與修養。


 


1.          訂定日常規矩


建議照顧者依寶寶目前適合的方式,為他訂立一套守則。讓他知道什麼事情可做、什麼不可做。從小養成良好習慣。


 


2.          教養態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模式要相同之外,其他照顧者(例如:阿公、阿嬤)的教養方式也必須一致,才不會讓孩子覺得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或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3.          黑臉、白臉輪流扮


建議爸爸、媽咪在教育寶寶時,不要固定由某一方扮黑臉、另一人扮白臉。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誰比較好說話,便對某一方產生依賴感。


 


4.          以身作則


照顧者為寶寶訂立規矩的同時,自己也要遵循同樣的規定。避免「說一套,做一套」,容易混淆寶寶的觀念,且易無法客觀地說服他。自己以身作則才更有說服力。


 


5.          說到做到


對孩子說出口的話一定要做到!否則會消磨掉孩子對自己的信任,甚至覺得自己被欺騙。往後不輕易相信父母所說的話。


 


6.          少用苛責、命令式語氣


平時教育寶寶的時候,應用溫和語氣對寶寶說理。若照顧者經常用命令式口吻,或寶寶做錯事便嚴厲苛責,反而無法達到良好效果。


 


7.          機會教育


平時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假如發現孩子有不當行為或錯誤觀念,應藉機教導、立即糾正,並明確告訴他怎樣才是正確的,從中導正觀念並建立良好習慣。


 


8.          遊戲引導


藉由說故事、扮家家酒等小遊戲,適時引導寶寶對各種規矩的認知,並建立他正確的觀念與習慣。


 


9.          鼓勵好表現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如此可強化孩子建立好的規矩與習慣,且在愉快的氣氛下,讓孩子更喜歡做這些好的行為。


 


10.      維護孩子的自尊


倘若孩子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出現一些不對、不好的行為,建議照顧者不要當場責備他。應將他帶到一旁較少人之處或等到回家後再糾正並教導。


 


王 和順醫師說明,教導孩子時,除了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也必須一致。很多時候會發現,爸爸和媽咪的教養方式不同而起爭執,或是父 母雙方和年長一輩的觀念不同,而出現很大的磨擦。但大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往好的方向想,大家各退一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並沒有所想的那 麼嚴重。


 


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


 


對兩歲以下的寶寶來說,自己親身體會過,才能較為理解「觀念」。比方說,跟寶寶直接說什麼東西危險,他比較無法真正瞭解「危險」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因此,最好都是用具體的事物去引導以讓他理解。而對於3歲的孩子,父母便可以用「說理」的方式教育他。不同年齡層所採用的模式也不盡相同,照顧者應依照孩子該年齡可理解的範圍給予指引,並帶入正確觀念。還有,不要對孩子的標準訂太高,甚至超出他的能力所及。應該讓孩子適齡適性發展,針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結論


 


父 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冀與孩子厚望。不過,太求好心切,用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反而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當父母在教養孩子 時,除了灌輸正確觀念,導正他們的外在行為,也要注意心靈上的交流。鼓勵孩子依自己的能力所及盡情發揮,在父母的庇佑下快樂成長。


 


 


王和順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現任: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顏色發現寶寶潛能

嬰兒與母親 9月號 NO.431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插畫&測驗圖/日光路
模特兒/可愛寶寶吳家宏、陳育槿


我們的視覺是最晚熟的感官。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看到的世界幾乎都是黑白的。隨著寶寶迅速地成長,大約半歲就可以感受到繽紛的色彩,看到彩色的世界。家長 可藉由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寶寶接收到不同刺激,促進各種感官發展。也許您會發現,寶寶開始對各種顏色產生不同的喜好度,然後在某個階段很喜歡藉由畫圖來表達 自己的想法。其實,從寶寶喜歡的顏色或圖畫中,可以觀察出寶寶的潛在特質喔!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色彩形成原理


 


我 們之所以可看到五顏六色、多采多姿的繽紛世界,是因為視網膜的視錐細胞,讓我們可以辨別各種色彩。對光敏感的錐形細胞有三種,分別會對不同波長的光有反應 (不同波長代表不同顏色),因此產生紅色、藍色以及綠色,稱為「色光三原色」。而當這三種感光細胞經由不同強弱的光線組合,加上感光細胞受到的不同刺激, 便會讓我們看見百變的色彩。


 


半歲進入彩色視界


 


人 類的視覺是最晚熟的感官。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由於視網膜的錐形細胞尚未發育成熟,看到的世界幾乎都是黑白的。因此有所謂的「黑白圖卡」,以促進寶寶的視 覺發展。而隨著時光飛逝,寶寶每天飛速地成長,大約到半歲的時候,雖然還是個大近視,但大部份的寶寶已經可以感受到除了黑白以外的顏色,漸漸進入「彩色的 視界」。


「黑白圖卡」是什麼?


 


黑 白圖卡是一套有著簡單線條、對比鮮明的黑白圖形,繪製於卡片上,讓寶寶觀看。圖形包括常見之正方形、圓形及三角形,還有靶心、棋盤和方格等特殊圖案。目的 是利用這些黑白圖形以促進寶寶的腦部和視覺發展。建議每天可讓寶寶看一種黑白圖形,由簡單至複雜的圖形循序漸進。每次看的時間約30秒即可。


 


寶寶所看到的世界,就如同一張白紙,需要我們給他不同的刺激、圖像,才會產生意義。因此,寶寶房間牆 壁的顏色、整體佈置等的主色調,不太適合用紅色、紫色等太過鮮豔、強烈的色調,最好使用白色、米白等淡淡的顏色,不帶任何指涉性的顏色為佳。如此一來,才 可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學習性的事物上,不會被環境所影響。並且,若在淺色的牆壁上掛顏色鮮明的圖畫或裝飾物,也會讓寶寶比較容易去注意到,同時接收多元的 刺激。


 


在寶寶612個月這段期間,建議家長可利用嬰兒床吊鈴、布書或玩具等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或是多帶寶寶到不同環境,接受多樣刺激,提昇寶寶對顏色的敏銳度。1218個月大的寶寶,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且開始牙牙學語。這時候,給寶寶的玩具除了有著鮮豔的顏色,可以挑選加入音效(聲音的刺激)的玩具,促進寶寶視覺、聽覺以及協調能力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寶寶比較能透過實體物品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在教導寶寶辨識顏色或其他新事物時,藉由和日常生中實物的連結,可以讓寶寶學得更好。


 


寶寶對顏色的喜好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表示,通常寶寶到了兩歲左右,對各種顏色已經有概念及認識,並知道各種物品所特有的顏色,甚至會開始對顏色有特殊感受,喜歡穿某種顏色的衣服, 不喜歡某些顏色等。有人說,喜歡紅色的人比較熱情、衝動;喜歡藍色的人比較理智,或是陰鬱。邱寶慧治療師認為,其實從顏色的喜好去看寶寶的個性不太準確, 且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寶寶對顏色開始有不同想法後,有時會堅持自己的意見、經常改變,或是受到周遭人的影響而有變化。寶寶對顏色的喜好,大致上可歸類為 幾種因素:


 


    彩度高的顏色


這類的顏色比較飽和、鮮豔,寶寶的目光很容易被這些顏色吸引。同時明亮的顏色會讓人有興奮和愉悅等正面感受。


 


    從小經常接觸到的顏色


很多家長也許會發現,市面上所販售的嬰幼兒相關產品,無論是服裝、布書到玩具,多以鮮豔、明亮的暖色系為主。因為寶寶從小接觸到的顏色多以飽和顏色居多,因此就會比較喜歡這類的顏色。


 


    社交圈影響喜好


比較小的寶寶由於接觸的人多為父母、保母等照顧者,因此對顏色的喜好比較會受到這些人的影響。而大寶寶由於好奇心強烈,開始接觸的人事物增廣,視野也變得比較不同。有些父母會讓學齡前的幼兒去學一些才藝,因此認識到許多新朋友,便會開始受到同儕的影響。


 


從圖畫窺視孩子的內在


邱寶慧治療師指出,孩子跟大人一樣,有的人喜歡飽和、鮮豔的顏色,有的人喜歡柔和、淡淡的顏色。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孩子當前階段的狀況,或是隱藏的內在性格。尤其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細動作的操作能力較為穩定時(這裡指35歲的幼兒),倘若在創作時,較偏好使用彩度較低、可以塗改的彩色鉛筆,而非使用較為飽和、無法塗改的彩色筆時,暗示孩子的個性是較為內斂、習慣隱藏自己、保護性格較重,或者是對自己較缺乏自 信等特質,相對的優勢則是個性較為謹慎、細心。


 


另 外,通常孩子畫人物的話,經常都是從畫自己開始。因此,從他們所畫的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倘若孩子將人畫得紅通通(全部用鮮紅色畫),代表孩子這個時候 是喜歡展現自己的,想被大家看見;畫得黑漆漆(或畫完後再用黑色大量塗抹),則很可能表示孩子較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或者有較多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對顏色喜好固執時……


 


當 照顧者發現,寶寶對某種顏色特別喜歡,且堅持穿的衣服、使用的物品,都要挑那種顏色才滿意,這種「固執」的表現,如沒有其他因素(例如:自閉症)導致,可 能是寶寶本身的個性較無法接受變化、彈性較低,建議照顧者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接受“多元化”;若表現出反對的態度,可能會使孩子以為“自己”本身不被喜 歡、或被否定,反而會更容易激化孩子的情緒。還有,也許寶寶只是在某個成長階段有這樣的表現,也許再大一點或成長到某個階段時,想法也隨之改變。因此,建 議照顧者可以坦然面對,不用過度擔心寶寶是出了什麼問題。


 


拓展寶寶對新事物的接受度


 


當照顧者想要拓展寶寶可以接受多元色彩、想法或提高寶寶對於任何事物的接受度時應該怎麼做呢?建議照顧者應該先從「支持」開始。寶寶喜歡某種單一顏色僅是他的喜好、興趣,照顧者可以“一起喜歡”。接著,藉由和寶寶一起做任 何活動時(例如:畫圖),詢問寶寶喜歡哪些顏色,然後將自己也喜歡的想法表現出來,並說明自己也喜歡其他(寶寶不太喜歡的)顏色。當做某種活動時,和寶寶 的互動氛圍是輕鬆且和樂的,這時候寶寶對於原本所排斥事物的接受度也會大幅增加。不過,要是照顧者帶著糾正意味,或是態度不佳時,寶寶比較會感受到壓力, 這時再帶入其他觀念,寶寶的接受度便會降低許多。建議父母對於看待孩子對色彩的喜好度時,首重支持而非否定,多給鼓勵而非批評,營造開放包容的環境,才能 使孩子往後在創作時,更能 顏色獲得情感的抒發,尤其對於還不能藉由口語完整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圖像對他們來說是另一種溝通的管道。


 


簡單圖像測驗 觀察寶寶潛在特質


 


讓寶寶做一個有趣的測驗吧!


當寶寶看完這五張圖之後(請見雜誌),請他從中選出最喜歡的圖。


考量到寶寶的認知發展與對色彩的理解,最好等到寶寶三歲(以上)再讓他做測驗會比較準確喔!


 


每張圖所代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A圖:肢體律動─活潑外向特質


這張圖的色調明亮,因此選這張圖的小朋友較為活潑外向。跟坐著聽別人說話相比,更喜歡唱唱跳跳的課程,因此肢體協調性也比較好。邱寶慧治療師表示,選A的小朋友佔多數。由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本來就比較坐不住,喜歡往外跑,這張圖所表現出來的感覺便是這個年齡層會喜歡的。


 


B圖:音樂藝術─浪漫感性特質


這 張圖偏重藝術性,且顏色帶點混濁感。通常選這張圖的小朋友,心思較為細膩、敏感。比方說,多數小朋友畫太陽公公幾乎都是笑臉,而這類小朋友會畫出不開心或 哭臉的太陽公公,去表示他當下的心情(不好),畫的圖反應心情寫照。屬於藝術家性格,希望藉由音樂或藝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他人知道。


 


C圖:語文學習─內向思考特質


選這張圖的小朋友代表他喜歡用敘述性的方式去理解知識。藉由聽大人說的故事,會延伸去思考許多事情。比方說,遇到邏輯思考問題時,可以用敘事方式去教導他,接受度會比較高,且可以學習得快又好。由於喜歡這種模式,因此語言能力也會較佳。


 


D圖:創意發明─好奇體驗特質


這張圖與其他張比較,變化性是最高的。你會發現選這張圖的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好奇寶寶、鬼靈精,當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式,也會比別人來得多樣化。由於圖中所呈現出的線條或樣式,都不是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或熟悉的,因此會有比較多的創意發想或令人意像不到的表現。


 


E圖:數學邏輯─務實自信特質


由於這張圖的色調相對於其他顏色較暗,壓迫性較高,選這張圖的小朋友相對來說也比較少。選這張圖的小朋友代表個性較腳踏實地、責任心重,喜歡有條理的事物,因此在數學邏輯上的表現也會比較出色。不過,比較死板,變通性就比較沒那麼高。


 


做 測驗時,也許小朋友會選擇超過一張圖,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孩子所接觸的世界非單一性質,而是多樣性的。而對於只有選擇一張圖的孩子來說,也不代表著他僅 僅只有那一種能力。主要是讓家長當做培育孩子的參考,判別孩子喜歡的事物,或是能力在哪。若發現孩子有某方面的潛力,可以繼續培養,讓他發揮出優異能力; 對於沒有或較弱的能力,可能就是某方面的刺激比較少,或是對那方面沒有高度興趣,就可以嘗試用適合他的方式去教導他。畢卡索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藝術 家。」對於發展中的寶寶,給予多感官的刺激將更有助於他們的適應與學習。針對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讓寶寶對於較不擅長的領域也漸漸培養出興趣,慢慢地提 高參與度,才是最重要的事!


 


 


邱寶慧


學歷: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藝術心理治療碩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諮商學系暨國文系雙學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心理師


      司法院少年家園特約心理治療師


      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幼兒教養專家


      10年臨床實務工作經驗


現任: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藝術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美術天賦 父母培養策略

導讀:美術天賦是多方面的,繪畫、泥塑、剪紙、摺紙、製作小玩具以及美術欣賞等,都屬於兒童美術活動的範疇。通過對孩子的美術訓練,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內在的創造潛力,好處多多,以下文章家長一起來關心。


發覺美術才藝  家長耐心培養


0—3歲寶寶學習能力關鍵期

1、人學習的黃金時期是3歲以前,最好從新生兒期開始教育。


2、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過種種實驗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


3、對於人來說,無論學習音樂、舞蹈,還是體育、外語,都是早期為好。


4、因為人的早期是行為可塑期,學習進步快。人的發展,年齡愈大愈慢。


4、我們這裡只是強調,如果要發揮人的大腦的最大潛能,應特別注重0—3歲的教育


發現孩子美術天賦

1、細心的父母要觀察嬰兒是否能長時間凝神注視和觀察不同色彩的物體(玩具)。


2、3歲以前不僅能分辨出三原色紅、黃、藍,複色(紫、綠等)。


3、而且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和模仿力,有的嬰兒還能創作出形象逼真、耐人尋味、妙趣橫生的繪畫作品來。


發現孩子美術興趣:

1、喜歡繪畫。不管是牆上或地上有機會就塗、抹、畫,習慣畫一種或幾種物品。能長時間的畫一張畫,直到畫好為止。


2、喜歡泥塑。能用彩色橡皮泥,捏出各種動物或物品等。


3、對剪紙有濃厚的興趣,喜歡用剪刀和各種顏色和紙剪出多種千姿百態的窗花等物品。


4、對摺紙有興趣,看見紙就會折出很多東西,一教就會,並且折疊得整齊。


5、愛好製作和粘貼,能用剪好的東西拼粘成優美的畫面。會利用廢舊的火柴盒、藥瓶等製做自己喜愛的玩具。


6、喜歡欣賞美術作品和收集美術作品。


7、需要提醒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側重孩子的興趣,只有孩子有這方面的興趣了父母才能給予更好的物質支持,如果孩子根本就不喜歡,就不要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迫孩子。


孩子美術才藝父母培養策略:

1、給寶貝提供更多的機會亂畫,並且鼓勵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畫,切記不要在這個時候教他畫任何形狀,如果已經教了寶貝形狀,那就不要再教,而要鼓勵他自由地塗畫。


2、當寶貝在桌子上、牆壁上亂畫時,不要打消他的積極性,這是他愛上繪畫的原動力。


3、如果怕他毀壞家具,可以在這些地方給他鋪上大張的白紙覆蓋。


4、寶貝畫畫的時候,父母只要表現出關注就行,不要在旁邊胡亂詢問:你畫的什麼呀?這是什麼呀?等寶貝畫完了再詢問。


5、 2歲內寶貝畫畫時,給他挑選一種他最喜歡的顏色的筆就可以了,沒必要給他很多種顏色的筆。


6、除了彩筆,最好還給他準備蠟筆、鉛筆等給他塗鴉用。舊曆紙是非常不錯的繪畫材質。


文章來源:寶貝家園 、家有寶貝、六一兒童網、 媽咪寶貝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