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實用又好玩的玩具“湯匙”

湯匙不只是吃飯的用具,還是用來玩各種遊戲的好材料。用湯匙做遊戲,也是爲寶寶日後用好湯匙做准備。
  
1 演奏“湯匙樂器”


將幾把湯匙倒扣在桌上或地板上,再讓孩子手裏拿一把湯匙,逐個地去敲擊倒扣著的湯匙。可以一邊敲一邊哼唱。
  
效果:邊敲邊唱,既鍛煉了手腕力量,又能培養節奏感。



  2 刮一刮,看看有什麽不同?
  准備好搓衣板、籃子等表面有紋路的物品,讓孩子用湯匙來刮一刮它們的表 面。等孩子熟悉以後,可以給他蒙上眼睛,讓他根據表面紋路的不同,來判斷是什麽物品。
  
效果:通過體會不同物體表面的質感,來鍛煉觸覺,提高辨別能力,還能激發孩 子的好奇心。



 
 3 挑選喜歡的顔色


 給孩子買紅、黃、藍等各種顔色的湯匙。吃飯前,可以問一問孩 子:“你想用什麽顔色的湯匙吃飯呢?”讓他挑選一把自己喜歡的湯匙。
  
效果: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顔色的認知。挑選自己喜歡的湯匙吃飯,孩子會更願 意吃飯。



  4 傳乒乓球
  准備幾把大一點的湯匙,爸爸、 媽媽、寶寶分別拿一把。爸爸將乒乓球放在湯匙裏,傳給孩子,再讓孩子傳給媽媽,一個一個地往下傳。如果有幾個小夥伴一起玩,會更有趣。
  
效果:傳球過程中要求盡量不把球弄掉,這對鍛煉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有幫助, 還能提高孩子的動作協調性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5 照一照“湯匙鏡子”


 找一把亮亮的不鏽鋼湯匙,用它來當鏡子照。先讓孩子用凹面照 一照, 再讓他用凸面照一照。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兩面照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效果:可以激發孩子探索的欲望, 孩子也一定會對湯匙更加感興趣。



  
6 小豆子搬家


 准備一些豆子、米粒等,裝在一個大 碗裏。讓孩子用湯匙,將豆子或米粒從大碗移到小碗裏。
  
效果: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幫助他認識物體的大小。



  
7 蓋“沙土房子”


 帶孩子到外面玩沙土時,可以帶上一把湯匙。讓孩子用湯匙來挖 沙土,蓋小房子。蓋完之後,還可以用湯匙拍一拍,看看蓋得結實不結實。
  
效果:孩子可以通過遊戲,了解沙土的質感。和大自然的接觸,還能穩定孩子的 情緒,讓他感覺更愉快。



  
8 把眼睛“藏起來”


鼻子、眼睛、肩膀、膝蓋……你每說出一個身體部位的名稱,孩子就用湯匙把自己的那個身體部位蓋住。
  
效果:可增強孩子對身體各部位的了解,還能提高反應的敏捷性。




  Tips:
  1.把湯匙混放在玩具中,讓孩子經常能 接觸到湯匙。
  
2.給孩子准備喜歡吃的食物塊,讓他有 機會多使用湯匙吃東西。
  
3.孩子自己用湯匙吃飯,把飯粒掉到地上或把小臉弄得髒兮兮的,都是不
   可避免的,你千萬不要責怪他。
  
4.要耐心地教孩子正確使用湯匙的方 法。
  
5.練習用湯匙盛沙粒等物品,要慢慢地提高難度。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用身邊的東西開發孩子大腦

                                                                                                                      轉載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很多的家長十分關注孩子的全腦開發,經常會問,哪兒有全腦開發的玩具或教具?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到處是開發孩子大腦的教具,不必非要買什麼教具,關鍵是家長需要做一個有心人。

  1.訓練類別能力

我們每當吃一種食品 時,都要告訴孩子這是什麼東西,是蔬菜、水果、糖果、點心 等等,告訴他們的各種食品的特點,到時候你可以將幾種食品 混合起來,讓孩子根據物品的種類、顏色、口味,用途、形狀 來進行分類。

還可以通過分類多
問孩子幾個:“還有什麼食 品?”“什麼食品可以替代它?”“什麼食品與它有一樣的用 途?”“它們除了吃還有什麼用途?”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 的發散性思維。

也可以將孩
子的玩具,按用途,顏色,形狀, 讓孩子分門歸類放好。然後讓孩子說說:你見過什麼汽車呀? 孩子可能說出: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吊車……。咱 們的玩具裡有這些汽車嗎?讓孩子背誦著說,練習孩子的記憶 力。

也可以讓孩子
蒙上眼睛,用手摸給你、通過孩子雙手的感 知覺,練習孩子的具體形象認識能力,活化孩子的右腦。



   2.訓練空間認識能力

當孩子早晨起床時,可以問孩子,你的左手在哪裡?你的右腳在哪裡?左腳應該穿左鞋還是穿右鞋?幫我找出左鞋來!

毛背心是穿在裡面還是穿在外面?襯衣應該穿在背心的里面還是外面?

請寶寶幫助媽媽把杯子放在桌子上!放在櫃子裡
!等等。站隊買東西,可以問3歲左右的孩子:媽媽前面還有幾個人?從前面數媽媽是站在第幾位?從後面往前數第幾個人是媽媽?這樣孩子清楚了媽媽所在空間的位置,而且也學會了按數點物和排序的概念。

也可以讓孩子說說排隊的人
裡有幾個奶奶、幾個爺爺、幾個叔叔、幾個阿姨、幾個姐姐、幾個哥哥?通過區別不同年齡段的人,讓孩子學會類別認識能力。同時也讓讓孩子學會等待,懂得遵守社會公德。


平常用過的小 塑料瓶不要扔掉,清洗乾淨,可以作為孩子的玩具:1歲之內 的孩子可以練習將小瓶放在大瓶裡,或將糖米花放在小瓶子 裡,練習孩子手的精細動作,手眼腦結合的能力。

 1~2歲可以讓孩子將小瓶子按大小搭成寶塔。看看你的孩
子 可以搭幾個瓶子。不妨趁這時教教孩子認“數”。

洗澡時
將它 們放在水里,將一個瓶子裡放入石子,讓其沉入水里。讓孩子 通過漂浮的瓶子將浮力的信息提前儲存在右腦裡。這樣孩子一 定玩得很開心,也學到知識了。

不過玩後一定要告
訴孩子,瓶 子要一起回家休息,寶寶要幫助它們。讓孩子養成玩具用後收拾好的習慣。 (一定要注意小瓶蓋,不要讓孩子吞嚥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聰明過人因爲五種運動

寫字、翻書這類小事,是孩子學習時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並非輕而易舉,需要孩子具有相當水平的大肌肉和小 肌肉的運動能力才能勝任。



   有的孩子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落後,就會影響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由于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一般情況下,父母往往對這方面發展的能力不很敏感,而學校的 老師卻常常能夠做出比較准確的判斷。



   當然,有些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一時表現出落後一點,家長也不必緊張,及時抓緊鍛煉,遲早是會趕上其他孩子的發展水平的。除了極少數孩子可能需要去看醫 生。盡管如此,父母還是應注意發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動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歲幼兒應該具備的5種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幫 助孩子有針對性地練習。



  握筆,用剪刀
  握筆寫字或是用蠟筆做圖畫似乎是每個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做的事情,由于這項 本領需要一系列複雜的感覺和記憶技能做支撐,有些孩子還是掌握不好。要想讓孩子拿好筆、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練習。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練習活 動。比如給孩子准備一個漂亮的小鑷子,請他試著往大大小小的碗裏夾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麽的,孩子可能會比較有興趣。



  拍 球,接球
  說起來有些奇怪,松松只有一個乒 乓球,還是他的好朋友亮亮給的。松松的爸爸曾經說過,我的兒子將來又不是做運動員的料,不必在玩球上浪費時間。其實,不管孩子將來是不是有希望做下一個姚 明,他依然要練習拍皮球和接球,因爲孩子需要發展基本的“手——眼協調”和反應技能。達到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這樣就能較好地建立大 腦反應和肌肉動作之間的記憶聯系。要知道,許多運動明星也是這麽練出來的。



  按 扣子,用拉鏈
  若干年前,衣服需要扣扣子,鞋子 需要細鞋帶,孩子的精細動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得到鍛煉。可是現在的童裝穿脫起來十分方便,有許多衣服是不用系扣子的。
  不過,給娃娃穿脫衣服也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覺得這麽做太“幼稚” 了,不妨讓他給自己喜愛的大動物玩具穿上小小孩的衣服。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穿一些帶扣子(按扣也行)、帶拉鏈的服裝(上衣)和需要系鞋帶的鞋子,使 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鍛煉小肌肉,同時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拼 圖
  要說拼圖,松松家裏可有不少,從幾十塊一盒的到上千塊一盒的都有,圖案更 是五花八門、色彩紛呈,因爲松松爸爸覺得這是一種發展智力的遊戲。從發展孩子的運動技能來看,並不是說孩子能拼的塊數越多、圖案越複雜就越好。在這裏,拼 圖的目的很明確:在發展孩子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同時,提高孩子運用小肌肉進行精細運動的能力和空間技能。使用那些圖案簡單的大塊拼圖就行



  走 直線,練平衡
  保持身體的平衡也是發展運動技能 的重要內容,而且孩子們的遊戲中也有不少活動對平衡身體有要求。父母要知道,五六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較了。如果他做不好、站不住,他就會覺 得很沒面子。可是,平衡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練好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尋找機會和孩子一起練習金雞獨立的動作。比如在家裏劃一條直線練習走平衡,在一個點 上站立不動練習金雞獨立,或踮著腳尖上台階等。父母不要操之過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一定會進步的。



  幾點小提示:
   
鍛煉小肌肉的活動有剪紙、黏土工、折紙、繪畫、編織、演 奏、搭積木、插木頭片、打彈子、翻繩等。
  
鍛煉大肌肉的活動有:跳繩、攀登、投擲、單腳跳、走走跑 跑交替運動等。
  
左手與發展的關 系:孩子偏愛用哪只 手,在2歲時就表現出來了。相關研究認爲,從先天的角度看,孩子的動作技能發展水平與他喜歡用左手還是喜歡用右手 沒有必然的聯系。有些愛用左手的孩子顯得動作不夠利落,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所用的物品是爲優勢手爲右手的人設計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用具,即使 做不到也無妨,不要強迫孩子改變優勢手。因爲事實表明,無論優勢手是左手還是右手,孩子同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歲寶寶閱讀秘笈

 


1歲、2 歲、3歲……隨著寶寶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的進步,你陪他閱讀的方式也該有所不同。



   即使你的寶貝很小,還不會說話,他也喜歡聽你講故事、說兒歌,還喜歡和你一起翻看漂亮的圖畫書。想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享受讀書的樂趣,0歲就可以開 始了。



   不過,隨著他年齡的長大,你和他閱讀的方式也該有所變化。


 




 ◆ 0-12個月
  給你的小寶寶讀書,可以讓他們感到快樂,但是不要因爲他們還不太懂,就任意 跳過某個段落。大聲爲寶寶朗讀,可以讓他們感知句子的模式,增強對句子結構的理解,並促進語言的發展。
  我該怎麽做?
  挑選撕不壞的小開本:可以給他買紙板書,或者有質感的 書,如小布書

        等。粗線條的圖案或畫面有助於吸引他的注意力,並且促進眼部肌肉


        的發育。
  
環境也是好書:當你帶他去超市或花園裏玩時,不管 看到什麽都講給你


         的寶寶聽。這樣做不僅讓孩子領會到語感,而且能夠培養他對周圍


         環的興趣。
  
說童謠:帶有韻律的兒歌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 比較有趣的語言啓蒙方式,


          邊說邊用手做簡單的動作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
  
重複:重複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一遍又 一遍地說可以加深他們的記


          憶。
 
 語言遊戲:用有趣的方式和孩子玩語言遊戲,如在他面前扮演老狼,然後


         誇張地說:“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


 




12-24個月
  雖然一歲的孩子可能還不會說,但他們已經有很強的理解力,可以聽明白成人 的意思。隨著他詞彙量的增多,詞語的意思更單純了,每個詞都有直接的指向。如在他一歲的時候叫“媽媽”,也許是餓了想吃東西,也許是想讓媽媽抱,但越往 後,他的意思越單純,媽媽只是媽媽的意思。
  我該怎 麽做?
  逐漸減少兒語:到了12個月,孩子們已經准備好接收來自成人世界的語

         言和句子形式了,不要總對你的孩子說一些疊詞,應該讓他們聽到


         通常的說法,並且用完整的句子。
  
多讀:故事應該成爲你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如一種防水的書,可以先在洗


        澡前讀給他聽,然後讓他帶進去邊洗邊看。
 
 猜結局:讀故事時,先別急著告訴孩子結果, 可以讓他猜一猜下面要發生


        的事情。等他說了,再把下面的故事情節讀給他聽,這樣,你就可


        以教給他如何去思考自己聽到的內容,問問題,預測結局並尋找答


        案。
  
別局限在故事裏:有時,你和孩子一起做飯,可以爲他 讀你手頭的菜


        譜,然後讓他看到你是如何照著做的,這樣,書上的內容就帶到現實


        生活中來了。
  
對生活充滿好奇:你問孩子“你猜今天會下雨嗎?”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把


        幾個新的詞語介紹給了孩子,讓他知道詞彙是如何應用的。
  
豐富性:盡情地對你的孩子講話,大量的描述性語言將豐富他的表達能


        力,最後他也會學著你說了。


 


 


2-3歲
  此時,你的寶寶的詞彙量大量增長,現在,他對句子的理解力常常讓你感到驚 訝,你可沒想到,那麽複雜的句子他也會說了。
  我該怎 麽做?
  讀他最喜歡的書:熟悉的書可以讓 孩子感到自己什麽都知道,像個小專家,這是他喜歡的感覺。邊讀邊讓你的孩子填空,能夠補充你的故事會讓他非常自豪。
  
考慮主題:你的孩子喜歡哪方面的內容,就爲他 挑選那些同類的書,或者


          是他喜歡的系列圖書。
  
聯繫現實:把書中的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如果你帶著孩子看到湖邊


         的小蝌蚪遊來遊去,可以問問你的孩子:“它們是小蝌蚪嗎?它們是


         不是正在找媽媽?”這樣做可以引起回憶,增加詞彙量和理解力。
 
 猜猜看:猜謎可以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不過 不要太難,你可以問孩


        子“什麽動物長著兩只長耳朵,喜歡吃羅蔔?”也可以讓他出謎你來


        猜。
  
充當主人公:你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或家人編進故事當中,並用故事的內容


        來教育他什麽是誠實和正直等品。


 


 



 4-5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爲閱讀做好了准備,有的人甚至已經能讀故事書。
  我該怎麽做?
  聽他說:如果孩子的語音含糊不清,不要 打斷他,可以通過詢問來知道他

        的意思,並給以適當的提示。傾聽也是需要學習的技術,他可以促進


        孩子的詞彙量和理解力。
  
反問他:這麽大的孩子特別喜歡問“爲什 麽”,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反問


         他是怎麽想的,這樣做可以幫助他回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跟你學:讓你的孩子試著把故事講給你 聽,他們還不認識字,所以,在讀


         書的時候要依靠畫面幫助和他們的記憶,這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想象


         力。
  
自己的創作:把白紙釘起來,讓孩子自己畫圖 或者他講你來畫,他就會看


         到,自己也能寫書了。
  
利用計算機:一些簡單的兒童軟件或繪畫軟 件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詞語或


         是數字。
  
連貫性的情節: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做好了准備,可 以爲他讀一些章回體


         的故事,前後連貫性的故事可以促進記憶能力,而且讓他們明白,


         複雜故事是什麽樣的。
  
小型圖書館:把孩子的書收藏在架子上,他自 己可以輕易夠到。繼續和他


          一起讀書、交流,你會培養出他對書的熱情。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右腦開發的8個遊戲


感官訓練: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裡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裡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一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裡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裡的是什麼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動作訓練: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裡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裡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藝術訓練: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牙,我們-快來--牙,我們-快來------牙,天天-都要-------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綜合創造能力:


 遊戲7:蘋果樹


  玩法:從年歷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


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8: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為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友情提醒:以上這些都是開發孩子右腦的活動。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是做各種各樣的右腦訓練,沒有配合語言文字等抽像符號的學習,他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個右腦人。比如一些從小就開始體操訓練的運動員,他也許能拿到世界冠軍,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不能寫也不能說,那當然也不是我們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腦開發,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腦協調的活動,讓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寫道:「如果你想要更具創造力,在成人世界還沒摧毀孩童特有的創造力及發明力之前,請保持一顆童心。」


 


物理學家歐本海默(J. Rober Oppenheimer):「在街上玩耍的孩童有可能可以解答我一些物理學上最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擁有我早已失落的敏銳洞察力。」


 


愛迪生:「世上最偉大的發明便是兒童的靈活思維。」


 


作家杜蘭特(Will Durant)也說道:「兒童所能理解的宇宙奧祕與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都同樣令人驚奇。」


 


請不要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揮灑的空間,去探索未知,啟動右腦的思考精靈,讓腦內學習革命平衡發展,應該是今後的課題與前瞻性的全腦開發。


改變孩子一生的英語學習法MP3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朗讀可改變孩子一生





 


早期發現孩子早慧的萌芽


現代社會,信息來源廣泛,孩子從小見多識廣;加之生活水平提高,使孩子在腦部發育快速時期獲得豐富的營養。因此,許多父母習慣將孩子的表現與自己小時候比較,然後發現:孩子太聰明了!這是否表示家中有個天才寶寶呢?早慧教育研究者提示父母,通過日常生活,父母可以發現孩子早慧的萌芽。


早慧兒的四大類型

小教授型、隱藏型、叛逆型、創造型。

早慧兒的三種特徵

1問題很多並且不以獲得表面的答案為滿足。

2有廣泛的興趣且會專注地去追求。

3展現創造性與原發性思考,有非比尋常的想像力。

早慧兒需要怎樣的幫助?

家有早慧兒,若他快樂而滿足,同時幼兒園也能提供適當的刺激,並不需要特別的幫助。但早期發現早慧兒非常重要,若能力被低估,孩子可能會採取一種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問題行為、退縮、抑鬱都可能相隨而生。當然也不能高估孩子,若孩子無法達到你的期望,失望、挫折甚至反社會的偏差行為都可能產生。

早慧是否表示各方面出類拔萃?

目前,最常使用的智力測評工具,測試內容大多著眼於詞彙理解、空間推理、圖形思考等能力,與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交往能力等幾乎沒有關聯。所以,我們可以預期一個早慧兒在記憶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上有優勢,但他們身心發展並未超越一般的孩子,這值得所有父母警惕再聰慧的孩子也是孩子,其生活處事能力未必早慧。



每天朗讀可改變寶寶一生

寶寶識字早、語言能力好是「早慧」的重要標誌之一。如何增強寶寶的語言能力,使得寶寶伶牙俐齒、頭腦聰慧呢?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大聲朗讀非常重要,這是一條捷徑。你每天15分鐘的朗讀,可能改變寶寶的一生。

媽媽想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對寶寶大聲朗讀呢?

專家認為從寶寶出生起就要這樣做

寶寶從出生起就懷有強烈的求知慾,並非像你想像的那樣只知道吃奶、睡覺、玩鬧。寶寶出生不多久,就開始學習使用語言了,如果你在家裡講不同的語言,如漢語和英語,寶寶也能很快學會。出生第一年對寶寶的語言學習非常重要,它為閱讀大廈打下了基礎。

開始時,你給寶寶讀什麼不重要,無論是小說還是報紙都可以,重要的是你的聲音和語調。等寶寶3個月大的時候,聽過故事書的寶寶就能夠表達出哪本書是他的最愛了。他能用小手或眼神給你暗示,即使你給這些書換上封面,寶寶仍然能分辨出來。

媽媽想知道每天給寶寶朗讀多長時間合適?

專家認為大聲念10~15分鐘就足夠

給寶寶大聲唸書不僅幫助寶寶學習詞彙、語法和句子的節奏,還意味著他在得到你的完全的關注,意味著他是被你愛著,在你的心裡非常重要,這種安全感對寶寶的一生都有幫助。

那些患有閱讀障礙症的寶寶在很大原因上是因為在上學前所接觸到的朗讀不夠。如果因為接觸少而表現差,這種陰影就會給寶寶造成心理障礙,影響到他以後的學習。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你給寶寶朗讀時,他的眼神是那麼專注和歡欣,而當他想聽你朗讀卻得不到時,眼神會有多麼失望和悲傷。

媽媽想知道該為寶寶念什麼?

專家認為內容不拘,童書最好

不論念什麼都好,街上的招牌、電話號碼本、廣告單,都能幫助寶寶學習閱讀。但對寶寶來說,最好的朗讀材料是編得很好的故事書。

故事書通常有很好的節奏,簡單的語法,很容易朗誦得聲情並茂。要提醒你的是,在朗讀的時候,投入的感情越多越好,它能使故事更激動人心。例如,當你讀到一個小偷悄悄爬進屋子的時候,你要把聲音放慢放低;但當你讀到天空有一聲炸雷的時候,你一定要提高聲音,讓聲音飽滿洪亮。這會讓寶寶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表達。保持聲調的變化,讓聲音忽高忽低,用戲劇朗誦的聲調,在每個故事結束的時候拉長聲調,都是非常受寶寶歡迎的做法,寶寶也會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到1歲左右,寶寶會很樂意重複你念的生字,這個時候,你可以在念的時候幫助他模仿,慢慢地,他會學習到更多的詞。反覆念一本書是個好主意,最終,寶寶能記住故事裡用的詞,並且開始學看、複述這個故事。從這個時候起,寶寶開始了自己閱讀的歷程。

媽媽想知道除了朗讀,還有別的方法幫寶寶學習語言嗎?

專家認為鼓勵寶寶「寫字」也是一個好方法

即使你的小傢伙還只有七八個月,根本不會寫字,你也不妨給他一支筆一張紙,讓他隨意塗鴉。嘗試寫字是教寶寶閱讀的最快方法之一。寫字可以幫助他明瞭字和不同聲音之間的關係。在寶寶剛開始學習寫字的時候,是真正的」塗鴉」,他畫出的簡直不叫字,而是一堆莫名其妙的線條。這個時候,寶寶需要你的幫助和鼓勵,不管他把字「畫「成了什麼樣,最重要的是鼓勵他大膽去做,並鼓勵他學著自己去分析和思考。

為了讓寶寶愛上」塗鴉」,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五顏六色的紙和筆,這些色彩鮮艷的「玩意兒」會抓住寶寶的注意力,讓他感覺寫字是件有趣的事情。

特別要強調的是,你沒有必要著急教寶寶認字讀書,只讓他每天享受到朗讀的樂趣就好了,那自然會讓寶寶踏上成功的閱讀之路。

1從寶寶出生後起,每天至少為他朗讀12~15分鐘。

2、不要對自己大聲朗讀沒有自信,在朗讀的過程中,你的朗讀水平會很快提高。

3、選擇節奏感強的童書和故事。

4、盡量用聲音和表情對朗誦的故事做一個解釋。不斷改變自己的聲音,讓它和你嘴裡念的詞保持一致。

5、反覆念同一個故事,讓寶寶隨著你說出故事中的那些詞。

6、和寶寶玩詞彙遊戲,一旦他說出一個你給他新念的詞,就大聲表揚寶寶。

7、用正確的詞,如「卡車」、「小汽車」,而不是用童稚化的語言如「車車」,這樣,寶寶可以直接學習到正確的概念,而不是在遇到「卡車」、「汽車」後還要重新學習。

8、和寶寶玩「變字」遊戲,變化偏旁,讓他知道字的意思和讀音都不相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



 


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麽,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



  [第一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笨蛋”的標簽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爲“笨蛋”
  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
  翹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麽就是不聽話。”
  “聽話“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力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學會與孩子說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沈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因爲我是你爸爸”的威風
  “一言堂”的後果
  懼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會與孩子商量
  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好不好
  爲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樣幫助孩子最有效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麽而可愛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參謀”,不當“司令”
  “早戀”不是洪水猛獸
  “賊”的帽子扣不得
  接納孩子的缺點
  想一想孩子爲什麽這樣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允許孩子犯“錯”
  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麽樣的信息
  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比制裁肉體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麽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不可隨意塗抹
  別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
  告訴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爲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孩子最喜歡什麽樣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
  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
  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適合0-1歲寶寶的四類兒歌

 


適合0-1歲寶寶的兒歌——身體
  《小鼻子》

  小鼻子,用處大,聞氣味全靠他。



  《小耳朵》
  小耳朵,靈靈靈,樣樣聲音聽得清。



  《小眼睛》
  小眼睛,亮晶晶,樣樣東西看得清。



  《小嘴巴》
  小嘴巴,用處大,吃飯唱歌全靠他。



  《一二三》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頭,七八九,拍皮球,張開兩只手, 十個手指頭。



  《小手》
  小手小手真能幹,會玩玩具會吃飯。



  《小腳》
  小腳小腳真能幹,能走路來能跑步。



  《手指頭》
  一個指頭按電鈕,兩個指頭撿豆豆,三個指頭解扣扣,四個指頭提網兜,五個指頭握一起,攥個拳頭有勁頭。



  《甜嘴巴》
  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



  《手》
  我有一雙小小手,小手像個小蝌蚪;我和爺爺握握手,只能握他手指頭。



  《人有兩件寶》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勞動,大腦能思考。



  適合0-1歲寶寶的兒歌——聲音


  《動物叫聲》
  小貓怎麽叫,喵喵喵 ;
  小狗怎麽叫,汪汪汪 ;
  小雞怎麽叫,嘰嘰嘰;
  小鴨怎麽叫,聒聒聒;
  小羊怎麽叫,咩咩咩 ;
  老牛怎麽叫,哞哞哞 ;
  老虎怎麽叫,噢噢噢 ;
  青蛙怎麽叫,呱呱呱。



  《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下雨了,嘩嘩嘩;
  打雷了,轟隆隆;
  刮風了,呼呼呼;
  小河流水嘩啦啦;
  汽車響,嘀嘀嘀;
  飛機飛,嗡嗡嗡;
  寶寶笑,哈哈哈;
  拍拍手,叭叭叭。



  《小飛機》
  小飛機,嗡嗡嗡,
  飛到西,飛到東。



  《小汽車》
  小汽車,嘀嘀嘀,
  跑過來,跑過去。



  《小小雞》
  小小雞,嘰嘰嘰,
  又吃蟲兒又吃米。



  《小鴨子》
  小鴨子,聒聒聒,
  遊泳來會捉魚。



  《叫聲》
  黃狗,黃狗,汪汪汪;
  灰鵝,灰鵝,嘎嘎嘎;
  白羊,白羊,咩咩咩;
  黑貓,黑貓,喵喵喵;
  小寶,小寶,媽媽媽。



  《花貓照鏡子》
  小花貓,喵喵叫,
  不洗臉,把鏡照,
  左邊照,右邊照,
  埋怨鏡子髒,
  氣得胡子翹。


 



  適合0-1歲寶寶的兒歌——寶寶
  《小娃娃》
  小娃娃,嘴巴甜,喊爸爸,喊媽媽,喊得奶奶笑掉牙。



  《小寶寶》
  小寶寶,懷裏抱,一逗他一笑,再逗他還笑,老逗他老笑。



  《點點窩窩》
  點點窩窩,寶寶笑一笑,兩個小酒窩。



  《洗澡》
  娃娃洗澡澡,肥皂變泡泡,泡泡散開囉,娃娃乾淨囉。



  《喝牛奶》
  小寶寶,喝牛奶,喝了又喝還不飽,抱著奶瓶舔舔舔。



  《吃豆豆》
  吃豆豆,長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



  《外婆橋》
  搖、搖、搖,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真愛我,叫我好寶寶。



  《我是好寶寶》
  小鳥自己飛,小鳥自己跑,我是好寶寶,不要媽媽抱。



  《學走路》
  乖寶寶,學走路,一二、一二邁大步。不怕黑,不怕摔,真是媽媽的好乖乖。



  《外婆橋》
  搖、搖、搖,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真愛我,叫我好寶寶。



  《鳥兒媽媽》
  秋天到,樹葉飄,鳥兒媽媽追著跑,它把樹葉當寶寶。



  《乖寶寶》
  小鳥自己飛,小馬自己跑,我是乖寶寶,不要媽媽抱。



  《睡午覺》
  枕頭放放平,花被蓋蓋好。小枕頭,小花被,跟我一起睡午覺,看誰先睡著。


 



  適合0-1歲寶寶的兒歌—手指
  1.小手多靈巧
  一個手指點點點 (伸出一個手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 (伸出兩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 (伸出三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鬧 (伸出四只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 (兩個手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 (從寶寶的下身做爬山狀)
  幾裏古噜滾下來 (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2.小手拍拍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 (拍拍你的雙手)
  手指伸出來, (伸出你的食指)
  眼睛在哪裏? (用一種誇張的語氣問)
  眼睛在這裏, (指你的眼睛)
  用手指出來。 (一邊指著你的眼睛一邊用眼神鼓勵你的孩子)
 
 靈活變化:可以把眼睛改成其它任何一個身體部位,比如鼻子嘴巴等等。這個遊戲教會孩子認識五官和身體的部位,讓他增強自己的身體意識。



  3.小寶寶
  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樓,四兄弟(唱大戲),
  小妞妞(抓住孩子的小手,邊點著她的手指頭邊說)
  爬呀爬呀爬上山 (食指從胳膊一步步點到肩膀)
  耳朵聽聽 (捏捏耳朵)
  眼睛看看 (點點眼睛)
  鼻子聞聞 (點點鼻子)
  嘴巴嘗嘗 (點點嘴巴)
  咯吱一下 (停頓,突然把手伸到孩子脖勁處,咯吱一下,以後每次孩子都會驚喜地等著這一時刻)



  4.王老先生有塊地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雞(兩手拇指食指相對,其他手指握拳,上下做啄狀),咿呀咿呀哦,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鴨(右手手心蓋上左手手背,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羊(兩手放頭頂,伸出拇指食指,其他手指捏拳),咿呀咿呀哦,
  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邊養小狗(拇指頂住太陽穴,其餘四手指做扇狀上下扇),咿呀咿呀哦,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5.五指歌
  爸爸是司機,開汽車,嘀嘀嘀 (雙手大拇指單伸出來,向下按)
  爸爸旁邊是媽媽,媽媽洗衣服,刷刷刷 (雙手食指單伸出來,做搓衣服的動作)
  個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籃球,砰砰砰 (雙手中指單伸出來,向上做投籃動作)
  哥哥旁邊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 (雙手無名指單伸出來,做繞圈動作)
  個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東東東 (雙手小指單伸出來,做敲小鼓動作)



  6.爸爸瞧媽媽看
  爸爸瞧瞧 (左手從背後伸出,張開手指揮動)
  媽媽看看 (右手從背後伸出,張開手指揮動)
  寶寶的小手真好看 (雙手一齊搖動)
  爸爸瞧瞧 (閉合左手,往背後收)
  媽媽看看 (閉合右手,往背後收)
  寶寶的小手不見了 (雙手都放在背後了)
  爸爸媽媽快來看 寶寶的小手出現了 (雙手從背後再拿出來)



  7.我是一個大蘋果
  我(指著自己,表情誇張)是一個大蘋果(雙手張開表示"大”)
  小朋友們都愛我 (雙手食指點著前面的人)
  請你先去洗洗手 (雙手做洗手的動作)
  要是手髒 (用右手食指點著左手手掌)
  別碰我! (揮動右手表示"不”)



  8.包餃子
  小手攤開,咱們來包餃子吧 (伸出左手手掌)
  擀擀皮 (右手在左手上做擀皮狀)
  和了和了 (右手手指立起在左手手掌上做和餡的動作,就象手指在抓撓)
  包個小餃子 (說一個字,用右手食指依次點著左手的手指)
  香噴噴的餃子給誰吃 (用右手把左手指包起來,蓋住,問孩子)
  (然後孩子說給誰吃,就把餃子遞到嘴邊)



  9.嘰裏古噜
  小熊小熊圓圓臉(用手在寶寶的手心畫圓)
  一步一步上上坡(從寶寶的手往手臂上點上去)
  幾裏古噜滾下來(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做滾狀
  滾進一個山洞裏(用手點到寶寶的胳吱窩撓撓)



  10.數數
  一根棍,梆梆梆。(在寶寶身上輕輕敲打)
  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寶寶身上輕輕夾)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無名指分開伸出,輕觸寶寶)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彎曲,四指並攏,輕打)
  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開,然後做抓的動作)
  六煙鬥,抽抽抽。(拇指和小指伸開做抽煙狀)
  七鑷子,夾夾夾。(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在寶寶身上捏捏)
  八手槍,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槍狀,啪啪啪射擊)
  九鈎子,鈎鈎鈎。(食指彎曲做鈎狀,在寶寶胸前鈎鈎)
  十麻花。轉轉轉。(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雙手轉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
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個早教常識父母得了解


 


說到早教一詞,相信沒有家長不熟悉,但是說到具體的早教問題,卻鮮有父母有著正確的觀念和方法,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連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識也不具備,這勢必會對孩子的早教產生負面影響,甚至產生難以估量的不良後果。針對這種現象,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家長必備的早教常識:

    早教需要適齡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借助專業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會專業機構、幼兒園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這也是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親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歡樂的同時,輕輕鬆鬆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歲:在快樂的親子互動中,帶領寶寶探索世界,認識自我,並鍛鍊寶寶的體魄,促進語言發展。

    
2-3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發展,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寶寶對閱讀的興趣,強調親子互動。

    
3-4歲:鼓勵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圍的社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理能力,發展邏輯思維和創造力。

    
4-5歲:注意培養探索能力和創造力,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感受傳統文化,增強藝術表現力,增進親子感情。

    
5-6歲:注意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往往忽視過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於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但是,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輸和盲目超前,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進而影響今後的成長。

    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也有一些家長,將早期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認為學得越多越好,於是盲目攀比跟風。殊不知,特長教育一定要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之後再開始。當孩子處於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時,急於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反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早教不只是學知識。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提前學知識。這是極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早教不只是讓孩子更聰明。
    有的人誤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如果認為早教單純的只是孩子變得比別人更聰明,那就違背了早教的初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理安排孩子暑期生活,讓孩子暑假過得更精彩


 


合理安排孩子暑期生活讓孩子暑假過得更精彩


時間匆匆,緊張學習了整個學期的孩子,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暑假。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暑假生活什麼樣的暑假生活才是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呢



 


其實,只要家長從生活、學習、活動等方面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的暑期生活一定會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家長應該同孩子一起商討擬訂一份假期生活安排表。


暑假時間比較長,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興趣愛好和學校的要求等,協助他們將時間做一個明確而合理的分配,使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防止生活無規律。這既便於家長督促和管理孩子,又能夠使孩子的暑假生活過得充實、有規律。


讓孩子認真、及時地完成暑假作業。


假期時間較長,愛玩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家長要注意引導和督促孩子有計劃地完成暑假作業,以免孩子在臨近開學時倉促趕暑假作業,這樣臨時抱佛腳,學習效果肯定不好。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不可以讓孩子邊玩邊做作業或者邊看電視邊做作業。


要有計劃地安排孩子的娛樂時間。


適時地安排孩子和同齡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這對孩子來說是最最開心的。您也可以在家庭中開展一些親子遊戲,讓孩子體驗家庭的溫馨與樂趣。


引導孩子多讀些課外書。


家長應引導孩子充分利用假期充裕的時間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是讓孩子沉迷於電視節目中。課外書不僅可以使孩子開闊視野、擴充知識,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而且可以教會孩子做事做人的道理。


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充足的睡眠能夠幫助孩子盡快恢復體力,促進機體的健康成長。假期,由於不像學校中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因此,有的孩子改變了以前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經常因為看電視或者做其他的事睡得較晚。因此,家長應該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生活作息制度,培養孩子按時入睡、按時起床的好習慣,在睡前不要讓孩子進行活動量較大的遊戲活動。


依據孩子的愛好適當培養孩子的興趣。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麼每天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自己畫畫,或者和孩子商量是否報個什麼暑期才藝班學習學習。父母對孩子的愛好要進行適當鼓勵和引導。


要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由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幾乎每年暑假都會有一些學生在各種事件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家長在假期裡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使他們自覺做到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到危險的地方去玩,不跟陌生人外出,不玩火玩電,尤其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單獨外出和上街,以免發生不測。此外,讓孩子學會慎重交友與合理消費,也是增強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重要內容。


每年暑假許多放假在家的兒童沒有家長陪伴這些孩子在家要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記住緊急電話這事情一定叮嚀


記住緊急電話報警電話110、火警電話119」及家長、親友聯繫電話。告訴他當遇到危急情況時,這些電話能幫你的忙。


但據瞭解,一到放假,110接到的「搗亂電話」就直線上升。一些孩子喜歡對著話筒大吼一聲就掛斷。其實每一個打到110的電話號碼都會自動顯示。要告知孩子沒有緊急情況不要亂打急救電話。


正確使用微波爐


微波爐一定要使用得當,不然可能有爆炸危險。下面這些東西不能直接放進微波爐帶殼食材/如雞蛋;帶金邊的陶瓷碗;金屬器皿和罐頭食品;報紙或抹布。


微波爐不能空轉,在運轉中也不能打開爐門,這都很危險。


和寵物保持距離


小朋友不要和小動物太親近,特別不要惹惱它們,萬一被咬傷或被抓破有可能得狂犬病。


有節制吃冷飲


冷飲多吃會引起不適,如腹痛、急性腸胃炎、腹瀉等等。


莫把孩子鎖在家


新聞報導過曾發生一起被反鎖在家的兒童,因試圖翻窗出門而被困窗台的事故。所以教孩子學會打開和關上家裡所有的門窗也是必要的。


讓孩子安全上網


對於網上的不健康信息家長們可以通過在電腦安裝過濾程序加以控制,比如,設定「拒絕黃色內容」的告警後,電腦就會自動拒絕這些檔案。家長要提醒孩子,一個人在家時,不要輕易答應陌生網友的見面要求,更不要把家庭地址透露給對方或約對方來家做客。


告訴孩子,在網上下定單購物前,徵詢父母的同意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獨自在家,陌生人來敲門,可以隔著門告訴他,爸爸媽媽正忙著,或在睡覺。不論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開門。


接聽陌生電話時


不要告訴對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誰在家裡等任何與家裡有關的信息。另外要到哪裡玩,一定要讓爸爸媽媽知道。不可獨自行走,出門總要與朋友相伴。


出門在外時


無論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車,哪怕他說是爸爸媽媽的朋友,或是爸爸媽媽讓他來接你的。如果陌生人對你說保證帶你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種很有趣的遊戲,不要相信,千萬不要跟他走。


這些東西要放好


塑料袋危險係數★★★


因曾發生過年幼的孩子在玩耍時將塑料袋套在頭上窒息致死的事故,所以,年幼的孩子單獨一人時,家中的塑料袋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打火機危險係數★★★★★


外觀精美的打火機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而兒童玩耍打火機常常造成嚴重後果,所以最好藏在安全的地方。


藥水藥片危險係數★★★


放在專門的藥盒裡,以免和小兒鈣片或其他維生素營養片混淆,造成孩子誤食。


利器危險係數★★★★★


容易造成劃傷劃破的利器,如玻璃杯、煙灰缸、各種玻璃小飾品、菜刀等,家長最好也能安全收藏。建議父母在出門前切好半個西瓜放在冰箱裡,這樣孩子就不必自己切西瓜,只用勺子就可以吃了。


軟硬兼施」確保安全


所謂「軟」,即家長不要一味讓孩子悶在家裡,而是讓孩子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比如孩子有某種愛好,可以讓其參加相應的才藝班;孩子喜愛戶外活動,家長可抽空陪孩子到野外走走;孩子想游泳,家長則盡量監護陪同。


所謂「硬」,即家長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管制」,制定一些暑假安全紀律,如不要到偏僻、不安全的地方遊玩;禁止孩子接觸陌生人;不可以私自到池塘、水庫和河流中游泳等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居家就能幫助寶寶潛能開發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 謝佳芝
陽昇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詹明娟

「你家的寶寶有沒有上潛能開發的課程?」彷彿成了這幾年許多爸比媽咪見面時的問候語。究竟寶寶有沒有必要上潛能開發課程?開發了右腦,寶寶的人生真的會有什麼不同嗎?有沒有辦法居家也能幫助寶寶早日「長智慧」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說法吧!

右腦開發 EQ、創意滿分
左腦主要是發展語言、分析以及邏輯的部份,右腦則是空間、與情緒控制有關。一開始會提出全腦開發的論點是因為普遍認為學習歷程中左腦佔了較大比例,例如語文、數理、思考能力,提出右腦開發是希望能夠將左右腦均衡發展。陽昇教育基金會執行長詹明娟表示,右腦較發達的人想像力、創造力以及對於藝術、美學的直覺會較左腦發達的人來得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謝佳芝指出,2歲以前的寶寶右腦的發展會比較好,2歲之後因為後天環境的關係,寶寶開始運用語言、邏輯的機會越來越多,左腦的發展狀況也將慢慢地追過右腦。

左腦是掌管與人溝通的語言部份,但是右腦發展狀況卻是聽出話中語氣的重要關鍵。假如用諷刺或是較兇的語氣說「你好棒!」,右腦受傷的人是聽不出來其實話中有話的,他能理解說者的語意,卻無法感受語氣的含意。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指出,有一項測驗將綠色的字印在粉紅色的紙上,右腦發育良好的人能夠看出綠色的字,但右腦受傷的人則無法辨識出綠色的字。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不論是以哪種形式來作潛能開發的動作,都應將全腦活動視為,是學習如何在理性當中培養柔軟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感性當中培養精準。

閃卡、字卡與潛能遊戲 想像力、創造力滿分
所謂閃卡是將字與圖像結合,經由重複再重複的預習方式,訓練小朋友對該字體與圖像產生連結,進而增進孩子的想像力、記憶力等多種用途。著名嬰幼兒研究專家Robert C. Titzer博士便曾研發出一套教材,讓寶寶每天收看約20分鐘的光碟,光碟內容則是文字與圖像穿插播放,在他的孩子親身體驗後,表示他1.5歲的寶寶已經能認得許多單字(單字而非字母),而且他同時認為孩子認得單字的意思。

字卡是運用圖像、字體將文字的黑白空間比例分辨清楚,也能夠訓練到孩子的觀察力以及分辨能力,也就是給予寶寶一個抽象的符號,但卻能夠讓寶寶連想到許多圖案,但最好要選擇寶寶已經認識的具體物。例如文字的「杯子」被記憶之後,寶寶便能自然而然地想像到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各自使用的不同的杯子,開啟了寶寶的聯想力。但如果是一邊圖片一邊文字,寶寶很容易會依賴圖片,看了圖後將文字記憶起來,對寶寶而言只是在玩對應遊戲,較難訓練到其他能力。

但是媽咪必須先知道您的寶寶正在發展的階段是屬於哪一類,適合哪一種遊戲!3歲以下的寶寶首重的是動作、探索、動機的發展,培養寶寶的冒險、探索的精神,往後也比較能夠激起孩子學習新事物的興趣。當寶寶的刺激不夠,也許未來就會比較內向或是安於現狀。因此比起單純的字卡,若能再結合圖像、顏色、觸覺的設計,或是讓文字、圖像與生活中的物品相結合,多面向地給予孩子刺激,對於寶寶的發展而言也未嘗不是好事一件。

潛能提升道具 自己DIY
3
歲以前的寶寶可以先以建立基礎的空間、形狀等視覺觀念以及手眼協調為主,或是訓練他們的肌肉、粗大或精細動作等,認識字形可以等到寶寶年齡稍大一些後再進行。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以下的寶寶,應該以生活化的教導方式為主,不需要特意買教材、買產品,一開始可以讓她嘗試握、摸一些家中軟的物品,譬如衛生紙、小抱枕、布偶,然後進階到材質較硬的如遙控器、口紅等物品,或是會發出聲音的塑膠袋、手機,一開始讓寶寶觸覺感受每種才值得不同感覺,等到稍大之後便可以和他玩聲音記憶,看看他是否能分辨不同材質物品所發出的不同聲音。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建議媽咪,在寶寶12歲之間,可以多念一些故事書給他們聽,一方面念故事書可以訓練掌管語言的左腦,另一方面,故事書內的圖畫也同樣能夠令他們的小小腦袋將圖片與整個故事產生連結。而2歲之後的寶寶也可以開始讓他們玩一些簡單的拼圖遊戲,或是一個可以將各種形狀的立體圖形丟入桶子的玩具,或是當寶寶邁入3歲時,媽咪也可以設定某種圖案,然後請寶寶找出在10張左右的圖片中,找到一模一樣的圖片,都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視覺觀念、空間觀念。

或者,媽咪可以在圖畫紙上畫一個蘋果(或其他形狀簡單)的圖案,在圖案上面貼上雙面膠,接著交給寶寶一些碎紙片,請寶寶將碎紙片貼在圖案裡頭,也可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

學鋼琴也能刺激右腦發展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最近有研究指出,4歲左右的孩子若學習鋼琴,也能幫助右腦的開發。原因在於學習鋼琴必須認識符號的空間、琴鍵位置的記憶,對於訓練孩子空間觀念都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媽咪可以以此觀點出發,發明許多屬於妳與寶寶潛能開發遊戲及互動,誰說訓練寶寶右腦開發一定得花大錢呢?

提高寶寶記憶力的方法
寶寶的專注力總是非常短暫,該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逐步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呢?謝佳芝職能治療師建議,每次和寶寶玩字卡或圖像遊戲時,可以掌握每次遊戲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一天可以反覆數次,但是若寶寶顯現不耐煩或恍神的表情,就要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休息一下,等過了12個小時後再玩一次。而每一次的遊戲內容都不要和上次的遊戲內容差太多,甚至重複也沒有關係,主要是要讓孩子熟悉兩者相關連的字與圖的形狀,因此遊戲內容也不宜太複雜。

詹明娟執行長提供3種能夠提高寶寶記憶力的遊戲方式:
1.
取走法
桌上擺放了5樣物品,讓寶寶看仔細之後取走其中一樣物品,看看寶寶知不知道哪一樣東西被拿走了,或是拿走了幾樣物品。
2.
填充法
A
桌上擺放5樣物品(擺放的圖案、位置可以自由變化,增加遊戲時的樂趣),取走其中兩樣,並請寶寶用同樣物品填補空位。
B
將一張紙切成均等的8(裡頭各自有著不同圖案)8個空間中可以隨機取走某幾塊,請寶寶記憶取走的那幾塊裡面有哪些圖案。
3.
複製法
上述的均等的8塊圖案排列好順序位置後,請寶寶記憶後,由媽咪負責弄亂(甚至可以多添加幾片不在8片圖案中的其他圖片),再請寶寶複製原狀。

*遊戲難度應由淺入深,以免孩子太快遭遇挫折而不願意玩,寶寶若答對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

另外,帶著孩子一起到大賣場的時候,也可以先跟寶寶說今天會要買哪些他喜歡吃的食物,請他帶妳去拿;也可以請孩子幫妳拿連續兩樣的東西,譬如「請你幫媽咪拿拖鞋跟毛巾來好嗎?」,讓他能在生活中慢慢留心身旁的事物。或者是晚上問問孩子記不記得今天中午吃了什麼?早上吃什麼?慢慢將記憶回朔的時間拉長,同時也將難度默默提升,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訓練記憶力的方法。

3
歲定終身?把握學習黃金期
長輩時常會說,寶寶的個性與發展在3歲就定型了。對此,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表示,3歲前的寶寶的學習過程,都是隨著刺激在發展,不是那麼地規律、有調理,體內的神經元會往旁枝不斷地發展許多通路,而人的神經細胞間會有突觸,4歲之後,這些突觸便會開始排出不被需要的神經元廢物,經過裁減後神經元會較為通暢,讓寶寶的反應更加靈敏。3歲是否真的定終身呢?事實上,人的大腦就如同電腦硬碟般會不斷地重新整理,規列更新更快的秩序,思考時也會更有效率更快。

詹明娟執行長認為,3歲之前的時間點固然很重要,但若能夠不斷地給予刺激的環境,每一個年齡層也都應該不斷學習、求新求變。2歲之前的寶寶帶進教室讓她學習課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寶寶3歲之前,家長扮演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替寶寶規劃一個良好的居家教育環境,並且每天騰出時間與孩子互動遊戲、陪伴,都能明顯看見良好的效果。

左腦與右腦間存在著胼胝體,約在4歲左右,左右腦與胼胝體的連結已經非常良好,所以在給予寶寶學習上的刺激時,謝佳芝物理治療師認為,應該是以均衡原則,兼顧左右腦,才是比較平衡、適當的狀態。因此學習黃金期,應該不單單只是在3歲的時候,即使到了成年,也依然能夠開發自己未知的領域,學習新知識,別將寶寶的未來侷限學習黃金期了!

營養攝取足夠 學習效率百分百
睡眠充足(一天睡滿1012個小時)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外,現在孩子的營養問題不在於食物不足,而是營養攝取不對。謝佳芝職能治療師特別提到,維他命攝取不足的情形尤其常見,因此幫助寶寶攝取均衡的維他命也是家長們的重要功課。另外鐵質不足,血液含氧量不夠也可能會使得腦部帶氧量不夠,進一步造成寶寶的的思考能力運作緩慢。詹明娟執行長也補充表示,高糖分的飲料也會因為多醣體而使得學習時的專注力降低,建議應以自然、原味、清淡的食物為主。

如果寶寶有偏食狀況,別忘了替寶寶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及鐵質!鐵質的攝取需要從深綠色蔬菜以及肝臟類食物、紅肉中獲得,如果寶寶很抗拒吃上述食物的話,媽咪可就得多費心,想辦法也要讓孩子吃進肚裡,才能頭好壯壯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年齡孩子不同的教法


孩子一歲時搶小朋友的玩具,因爲他以爲凡是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兩歲時,他不肯讓別人玩他的小車,因爲他不懂分享;三歲時,他常把“不”掛在嘴邊,因爲他要自己“做主”。我們明白孩子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等他慢慢長大。



  即便不考慮孩子們性格上的差異,他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思維和行爲方式,父母們正在逐漸意識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孩子不良行爲的處罰方法也應該有所轉變。




  那麽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的最佳處理方式是什麽呢?


  年齡不同,規矩不同
 ◆ 1歲
  特點:好奇、好動,而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

      探索周圍的世界。
 
 典型行爲:開始認知語言,懂得一句話裏字詞的前後關系了;他們還不了


      解外界的環境究竟是個什麽樣的,比如說,他們並不知道玻璃花瓶


      摔在地上會碎的;一旦他們想要,他們就要馬上得到,讓1歲的孩子


       等待簡直是太困難的事情了。他們沒有行爲和情緒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麽辦:
  1、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哪些行爲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堅決要求孩子一


定做到。成人說話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是讓孩子明白教誨的最好方式。說話


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反應不要過於強烈。
  2、管理的重點要放在預防工作上。
  保證家裏的一切設施對孩子來說都是安全擺放的,把容易摔碎的東西都收


起來。
  3、可以用安慰和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使他停止哭鬧。


 





 ◆ 2歲
  特點:他們的生活被自己情緒的巨大波動和起伏所占據。他們所面對的挑

       戰和重大任務是了解自己的各種感覺和情緒。
  
典型行爲:不斷地對外界作出一些嘗試,想知道其他人的反應是什麽;還


       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傳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有時候,他們的情緒甚


       至會高度膨脹,無法控制;他們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東西都


       能夠得到,所以就頻繁地大發脾氣和哭鬧。
  父母怎麽辦:
  1、將與孩子抗爭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點。
  清楚地向孩子闡述你的期望是什麽,而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過高估


計孩子的能力,只給他一些簡單的選擇就行了。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給予


一些物質刺激讓他與父母合作而不是對抗。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個年齡的


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試探你。
  2、幫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緒。
  如果他打人,那麽就教導他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氣憤,而且要向孩子解


釋:“我們不打人,打人會使別人受傷的。”
  3、謹慎對待孩子的大發脾氣。
  有時可以冷處理,不理睬他的哭鬧和發脾氣,更不能妥協,但是一定要呆


在孩子的附近,直到孩子不再哭鬧爲止,然後再給他講道理。不主張處罰


孩子,也不能讓孩子獨自呆在房間裏悔過,但是可以把哭鬧的孩子帶到一


個安靜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靜下來。


 





 ◆ 3歲
  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過任性來表現的。他們所面對的挑

戰和重大任務是學會更好地控制他們的情緒。
  
典型行爲: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們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們也願意去按


父母說的做,比如睡覺前要洗漱。但是,父母別指望孩子能夠始終合作;


他們能夠理解原因和結果這個概念了;孩子發脾氣和哭鬧仍會經常發生。


他還會噘嘴生氣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過,他能夠慢慢地更好地應付


挫折了。
  父母怎麽辦:
  1、交給孩子一些“工作”去做。
  不要因爲他沒有堅持到底完成而懲罰他,而是對他的每個努力都表現出非


常贊賞。
  2、讓孩子用做遊戲的方式來表演一下好的行爲舉止。
  比如,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在音樂結束以前要作好飯前的准備工作:洗


手、擺放好他的小碗和小、雙手交叉不摸東西等著開飯。
  3、懲罰孩子的時間要短。
  雖然3歲的孩子已經發育到能夠承受面壁3分鍾的懲罰了,但是爲了避免事


態的嚴重發展,還是讓孩子少受點挫敗的折磨爲好,盡早結束懲罰,想辦


法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 4歲
  特點: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斷發展。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

務是學會合作,使自己的需求與其他人的達到均衡。
  
典型行爲:更加專注於遊戲和各種活動。因此,當他們玩得正起勁的時


候,讓他們放下玩具或者停止遊戲就變得格外地困難;因爲他們更加了解


自己缺什麽和想要什麽,所以他們會用更加強烈的方式來抱怨;有時他們


會隱瞞事實的真相來滿足自己個人的需要。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是在


欺騙,是錯誤的行爲。
  父母怎麽辦:
  1、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去結束遊戲然後再做另一件事情。
  2、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不要對他的哭鬧過于關注,也不要有明顯不


    同於往常的反應。
  
3、冷靜地對待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爲。處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有這種行]


    爲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爲他做了什麽或者沒有做什麽就貶低他,使他


     産生羞愧感。


 





 ◆ 5歲
   特點:他們能夠領會父母具體的要求和規則了。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

    大任務是依據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識去做事。
  
典型行爲:開始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想對方會是什麽樣的感受;已經


  能夠懂得遵守規則,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但是,他會超越界限試


  探你,看看你有什麽反應;雖然距離理想的目標還很遠,但是與以前比


   較,孩子到了5歲就能夠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如果他們的欲望不


   能夠得到滿足,他們也很少摔門、打人或者大哭一場了。
  父母怎麽辦:
  1、拓寬孩子的視角。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然後告


   訴孩子他這種行爲給別人造成的後果是什麽,向孩子解釋清楚爲什麽


   要遵守行爲准則。
 
 2、制定並嘗試一種行爲管理體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畫的三張笑臉貼


   在牆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爲就把笑臉變成苦臉,並注明犯規行


   爲是什麽。一旦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懲罰了。如果


    一天下來哪怕還剩了一個笑臉,也要給孩子一些鼓勵。
 
 3、設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訴他:“給你3分


   鍾的時間停止大哭小叫,否則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間裏不允許玩玩具


   了。



  從4歲起對孩子嚴格一點
  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他們在4歲以前還不了解規則和行爲後果之間的聯系。從4歲起,我們就可以加強紀律。
  
制定規則:4歲及更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他們最令人頭疼的行爲表現,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說話粗魯無禮啦,制定一份規則清單。育兒專家建議,對于4~8歲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過5條的規則。
  
確定違規的後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則,將有怎樣的後果,比如說短時期內不再享受某些“好處”。(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爲“好處”,如出外遊玩,請朋友上家裏來,或者在臨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違規時,立即貫徹行爲後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小家夥認爲有商量的余地,他們可就不大會把你的規則當真了。
 
 做好反反複複重申規則的准備: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專家說:“在兒童這個年齡段,父母要想他們聽話去做某事,或許得說上個百八十遍才行。”規則要公平合理:我們要了解各年齡段的相應特點,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歲的兒子總是在飯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歲的孩子會比4歲的時候更加能夠“坐得住”,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還會要好很多。



 
 面對孩子違規的行爲,父母的反應要言行一致,平靜迅速:有些父母往往空發號令,光口頭嚷著要怎麽怎麽樣,譬如,“不准那樣!”或者“叫你別幹,我說話算話的!”但從來都不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要記住老話——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安心拒絕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嗚嗚抱怨,胡攪蠻纏,軟磨硬泡,總讓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
  然而請記住,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妥協是有害的。一旦說了“不”,就一定要堅持。
  如果孩子求你買一件你不想給他的東西,譬如含暴力的電腦遊戲,或者晚飯前吃的糖塊,你得說“不”,然後解釋爲何拒絕他。一旦你給出了解釋,就別再討價還價,談判協商,甚至放棄剛才的主張。你要做的只不過是設下規則。你要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是父母,有些事情你說了算。



  選擇措辭
  “公平”和“信用”這類詞對孩子很管用,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例如,當6歲的兒子堅決不肯清理桌子時,你可以說:“大家都爲打掃房間出了力,你不幹你那份活兒,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對你5歲的女兒說:“你打算啥時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說晚飯後會做,卻沒有執行,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你沒守信用!說好了要做的,現在要說到做到。”
  另一個巧點子就是表示驚訝。當孩子胡鬧時,父母往往會說:“又來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現出不解和驚訝——盡管這可能需要奧斯卡明星級的演技。你可以說“你最近表現好多了,我可真沒想到你會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歡小明,你心裏肯定不想這麽做的。”



  適可而止
  紀律嚴明並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規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飽含關愛,注意別脅迫和恐嚇孩子。
 
 懲罰也不要過分。別老想著“該怎樣才能教訓教訓這小子?”多想想怎樣能幫助孩子達到你的期望。說到底,有效的紀律還是爲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現在對簡單的規則——如“不打妹妹”或“說真話”——都置之不理,他怎麽能學會在將來與人打交道時尊重朋友、坦誠待人?記住,紀律嚴明的目標不是權力與控制,而僅僅是爲了教會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必須轉換視覺的角度,才能看見孩子的可能性


文/林千鈴

孩子畫不可能像,這是他們的本來面貌,是創造力發展的必然過程。任何藝能的學習需要時間、經驗沉澱累積。別再以為孩子在課堂上每一張畫都該被評斷好壞,美術其實像彈琴一樣,需要練習才能理解熟練以致成為素

我們必須找回久已失落的天真,不管是藝術家的天真或孩子的天真。成人必須轉換視覺的角度,調整高度或向度,才能更清晰看見孩子的可能性。--------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



1  我的孩子有創造力嗎
˙人人都有創造力
人因為創造力,走出了洞穴,進入了現代文明。人們對創造力存在著很大的迷思,以為這是靠上蒼獨特的眷顧垂憐才能擁有,或以為是命中註定,像銘刻在石版上永難更改的事實........

隨著時代的思潮進步,關於創造力的神話逐漸被打破了。創造力,是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大量的學者、專家投入創造力的研究,企圖為每一個人平反,從心理學、教育學到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發表的研究報告終於證明--人人都有創造力。它是一種能力,一種做事的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就像學走路、騎車、開車;學打網球、棒球;學英文、俄文一樣,是一種經過學習訓練就能擁有的能力.....

2 如果人人都有創造力,為什麼只有少數人能創造
創造力一直都在,只是沒人知道藏在哪裡。就像沒人知道英文、數學、游泳或打棒球的能力,藏在身體的哪個部位,這是一種潛能,卻是沒有練習就不會具體成形的能力。我們如果沒有練習游泳,永遠都不會游泳;創造力也是一樣,沒有經過練習,就不會成就創造........

3 我沒有創造力,也可以教出有創造力的孩子嗎
創造屬於天賦本身,是「內在生命力」,就像學「走路」一樣,必須經過實際反覆練習,也必須跌跤受傷,才能找到平衡點。不管成人多會解析教導,多懂得引導說明,孩子畢竟還是得靠自己從爬行到站立。他們是體驗者本身,擁有自然的天賦,卻還是必須親身體悟,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所能提供的也只有引導和環境而已......

˙
美術是淬煉創造力最好的工具
幼兒的塗鴉是創造最有力的自我淬煉。四歲開始的命名塗鴉期,雖然還畫不出具體形象,卻已經可以描述出自己創作的想法概念。孩子在塗鴉的過程中進行「無中生有」的訓練,讓他們從小能夠在虛無的抽象空間馳騁倘徉,能夠捕捉腦中的意象,透過圖像具體表達呈現出來。

利用美術活動淬煉創造力,主要是要讓孩子練習習慣使用「自己的」創造力,而非製作出一個藝術作品。像這樣的活動,應該定位在練習,應該是充滿歡悅與自由流暢的。可惜的是,「立即性」是我們教育的慣性,一般人很少能夠捨棄學習成果立即回收的期待,多數皆認為既然畫了圖就該認真畫,也應該要有好圖畫、好表現。

這種情況在台灣普遍的令人心驚。就我所知的美術教育狀況,很多孩子在五歲左右就失去了率真自由作畫的能力。在台灣要在一個幼稚園小孩的圖畫中找到自由奔放的原創性,竟然已經相當困難。太多幼兒被過度干預和指導,早早失去塗鴉原創的自由和豪情。

所以,大家處心積慮鋪排「創造」課程的同時,試問是否因此又建造了另一個創造的「牢籠」,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幼兒繪畫就是畫不像,勉強在塗鴉期要求要有具體、明確的好圖,只能依靠示範或代筆才可達到。而在老師的大力協助下,圖是畫得更好了,孩子卻變得更依賴,以後萬一沒有了老師就什麼都不會、不敢畫。

任何讓孩子變得更依賴的教育,就等於削弱他的能力。這是一種殘害,不是教導。以教育之名殘害創造力的事實,使得創造力從幼兒期便一點一滴流失,這在幼稚園裡,是非常普遍的事實。

˙
沒有實驗,就沒有創造
塗鴉的遊戲活動,是創造敏感期的最大滿足與實現。美術是「創造力」的使用、實驗、練習手段,不需要被評斷與考核。畫得好不好,如果成為美術活動最後必須被檢核的成果,就會留下一個充滿壓力恐怖的學習印象。

童年最自然的活動變成了一種恐懼,而這種恐懼來自外力,而且最直接是來自於最親近的父母、老師、學校。如果在童年失去了畫不好、畫不像的塗鴉自由,創造力就會從此逐漸走上絕路。

任何一個偉大的發明沒有一次就能成功的,都是經過反覆的實際體驗。創造發明的立基點,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一次又一次琢磨改進,就像金字塔的每一個石塊,逐漸堆疊成為基底,成為下一次更上高層的基礎。

所以說,發明家的字典裡沒有「失敗」兩個字。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發明了電燈,但幾百種製作電燈失敗的其他材料經驗,卻成了他發明留聲機、電話機以及其他偉大發明的重要線索來源。

也就是,創造最重要的精神是「實驗」,沒有實驗就沒有創造,而孩子每一次的塗鴉都是一次創造的實驗。對於創造力,我們不能「做」什麼,只能「不做」什麼。我們不能從外直接贈送給予,只能從內引發,利用引導各種技巧方法,協助孩子實際體驗創造。這就像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所說的,以「不做什麼」(doing nothing)面對幼兒的創造教育問題。

讓塗鴉創作成為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它就必須如生活中玩玩具、唱歌跳舞、吃糖果點心一樣的自然。父母、老師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引導,像提供玩具、點心一樣提供畫具、準備環境,以及一顆尊重、信任的心,在這之後,你將發現其實創造力早就等在那裡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讓寶寶學會自己說故事的妙招


 


讓寶寶學會自己說故事的妙招                                                              轉載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當爸爸媽媽看到電視裡、舞台上一個個年幼的寶寶生動地講著有趣的故事時,是不是覺得非常羨慕呢?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這樣強的表達能力與語言水平呢?只要爸媽能夠正確地引導,每個寶寶都能成為說故事大王。


  教寶寶講故事,不但能有效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培養觀察力、想像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的綜合性全面培養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引導呢?


 


  讓寶寶發揮創造力


相信每個爸媽都曾給寶寶買過書,那些插圖精美的故事、圖文並茂的連環畫,還有那些生動形象的漫畫,陪伴著每個人的童年,爸媽應該盡量利用這些有效的工具來教養寶寶。


拿到一本新故事書或畫冊時,爸媽們通常的做法不外乎是先給寶寶講故事,重複幾遍之後讓寶寶複述。這種時候,成人往往會對寶寶驚人的記憶力嘆為觀止,有很多寶寶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爸媽所講原原本本重複出來,即使是年紀尚小不怎麼會說整句話的寶寶也能挑出爸媽前後幾次講述的不同點,適當地表示異議。


但你知道嗎,這種方法雖說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寶寶的記憶力,卻也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為什麼有那麼多教育學家會呼籲不要讓寶寶過多地沉迷於電視之中呢?因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寶寶只有機械地記憶、被動地接受,卻無法參與、創造。


而這種講故事一再重複的做法與看電視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寶寶在接觸這本新書之初就已經有了固定的框架,雖然同樣一幅畫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可是因為這個框架,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編出另外的故事。


此外,寶寶還往往會忽略畫面中那些沒有被編進故事中的圖案要素,例如背景中的小樹、小草、天上的白雲,而只注意故事中的主角,即使是小雞、小鴨這些主角,也往往因為劇情的原因而使其顏色、造型顯得不那麼重要,於是寶寶們能夠注意的、得到的只有一個情節而已。


拿到一本新書最正確的做法是爸媽先同寶寶一起認真看每一幅圖畫,讓他們講講自己看到了些什麼。給寶寶看的書冊往往顏色非常鮮豔,人物造型又很簡單,這樣的閱讀培養了寶寶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其實每一幅畫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故事,所以接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來用畫中的要素編故事,不求情節,但求符合邏輯。對於年齡稍大些的寶寶(3歲以上),還可以將前後幾幅有關聯的畫放在一起,讓他們編一個有條理的故事出來。最後,再用傳統的方法給寶寶講一遍書上的故事,讓他來評評是自己編的好聽還是書上的好聽,不光是評論,還要講出道理來哦。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書”盡其用。


 


  故事接龍——新編故事法


  還記得小時候玩的成語接龍嗎?教寶寶講故事,也不妨可以來一個“故事接龍”。很多爸媽覺得自己想像力有限,更沒有什麼文學細胞,編不出什麼故事。其實根本不必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為只要嘗試幾次之後,你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根本不必費心力去安排劇情,寶寶們編出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超乎爸媽的想像。


例如,有一次一位媽媽和孩子說故事,開頭首句是“從前呀,有一隻小兔子……”原以為兒子編出的不外乎大灰狼、胡蘿蔔之類,沒想到他接的下句卻是“小兔子呀,它有一條游泳褲,可是它又不會游泳……”於是整個大方向完全變了,故事便圍繞著如何讓游泳褲物盡其用而展開,成了一個完全超越傳統框架的好故事。


  生活中到處都有故事。例如坐在車上的時間很難打發,那麼就讓寶寶看看車窗外有些什麼可以編故事:哇,樹上掛了一隻斷了線的風箏,於是媽媽說“一隻小風箏飛呀飛呀,一不小心掛在了樹上……”兒子想了想便接下句:“風箏哭了,它對樹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找媽媽。'……”一個小風箏如何離開樹枝的纏繞,重新飛上天找媽媽的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完成了。不要覺得沒有講故事的素材,在寶寶眼裡一隻飛過的小麻雀、一片發黃的樹葉、一朵鮮豔的小花,都可以編出生動有趣的故事呢。


在玩故事接龍的時候,爸媽們要注意兩點:一個是由於寶寶年紀小,他們的思維邏輯不可能像成人那麼嚴密,所以大人便要幫助他把故事編圓滿,能夠自圓其說。這個幫助又要把握好尺度,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用些問句來指出故事中的不合情理之處,讓寶寶自己來想辦法彌補。第二點是,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寶寶編故事的時候會越編越亂,扯得太遠,沒有中心與主題,這個時候就得要大人幫忙在接下句的時候把他們的思維給拉回來。


這種小遊戲很有趣,可以不受場地限制,不用書本道具,目光所及之處無不可入話,大範圍地訓練了寶寶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何樂而不為呢?想讓你的寶寶也成為說故事大王嗎?那就快點試試吧。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網路好文轉載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聯合報/張學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在門診中,常有憂心、生氣或受挫的父母無奈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專心?」不管醫師如何解釋,其實父母最想知道的是:不專心的原因是否可很快檢測出來?不專心是否有機會快速的改善?


要回答上述問題,可能要先瞭解何謂「不專心」?大腦是負責專注力的中樞,但一個人要集中心志,其實是極為複雜的機制。舉例來說,單純因聽力不好、近視、過敏等身體症狀,就可能讓人難以達到專心。


專注力可分為集中性專注力、選擇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


以校園為例,課堂中常同時出現許多聲音,包括老師的講課聲、教室外工地施工的吵雜聲及隔壁班同學的朗讀聲。這時小朋友要使用選擇性專注力做正確選擇,聽老師的聲音、用集中性注意力專注聽課、用持續性專注力一直努力聽,中間還可能用到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一邊聽課一邊偷偷先寫晚上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運用多種專注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媽媽在廚房一邊煮飯,一邊注意房間內的寶寶有沒有發出聲響。但一位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可能全神灌注看著電視,卻完全沒聽到母親在一旁呼叫。


臨床上,注意力不足的小朋友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了問題。如果兒少時期的專注力缺失程度不嚴重,沒有達到影響功能的程度,例如老師平常沒有太多抱怨、功課還可按時完成、考試成績與他的能力相符時,父母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也不需花錢接受「××專注力訓練」!


以下是一些小撇步,可幫助家長進行孩童的專注力訓練:


1.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


●讓幼兒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都把事情完成」的生活及遊樂模式。例如玩填色遊戲,就把顏色填完才玩下一個遊戲;蓋積木,就蓋一個段落才休息;吃飯時就把電視關上。要強調的是,不要強求幼兒過度學習,而是讓幼兒多遊戲,遊戲非常重要,在遊戲中幼兒因此學會各種技能,也培養自信,我們只是稍微加入一些良好的生活紀律及習性即可。木頭人及撿紅點遊戲,也對專注力的培養有助益。


●上學後,孩子學習時間要安排妥善,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許多小段,每小段不要過長,約為15至20分鐘。段落中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但不可讓他們看電視或過度玩樂,以致心收不回。


●學習內容與性質應交替進行:例如背科複習完,可以做數學,再背英文。


2.集中性專注力及選擇性專注力的提升


●鼓勵孩子多閱讀,但每次閱讀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事前可協助孩子瞭解故事大綱,增加他們興趣。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藉由手勢,大聲念出句子的同時,幫助他注意到書中應注意到的內容。


●要求不要太高。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維持約20分鐘、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就足夠了。


專注力是可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較嚴重的專注力不足個案確實需藥物治療,但對於只是「專注力不夠好」的孩子,也許父母可嘗試在生活小地方開始訓練。




【2009/03/31 聯合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透過遊戲 訓練孩子專注力 ~網路好文轉載


 











透過遊戲 訓練孩子專注力
【元氣周報/記者洪家愉/報導;記者陳立凱/攝影】


教案設計/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輔導老師黃宜慧
動作示範/鍾景行和媽媽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在學業及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孩子,往往擁有很好的專注力。愈來愈多的父母也關心著,如何協助孩子從幼年起,就養成專心的習慣。


營造不易分心的環境

對於3至5歲的孩子來說,這年紀能夠專心的時間本來就比較短,老師和父母親不易注意到孩子是否專心,等到不專心反映在學習上,才會發覺問題存在。

台北榮總神經復健科主任楊翠芬表示,導致小朋友不專心的原因,部分可能歸咎於神經傳導問題或遺傳等先天因素;如果家中沒有學習氣氛和寧靜的環境,也會讓小朋友容易分心。她建議,父母應該盡量在家中營造安靜、少干擾,沒有噪音的學習環境。

專心不只是坐著念書

透過遊戲,讓孩子專注在遊戲中,也是不錯的方法。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輔導老師黃宜慧表示,專心的表現,絕不是只有乖乖坐著看書一種。

不妨利用活潑的方式,設計遊戲,透過親子間親密互動,抓住孩子愛玩的天性,讓孩子自然而然在遊戲中專心,父母也可立即收到孩子的回饋。


遊戲1 照鏡子






爸爸或媽媽與孩子面對面,兩人分別擔任照鏡子的人與鏡子,當鏡子的必須模仿照鏡人的動作,照鏡子的人摸頭,他就摸頭;聳聳肩,他就聳聳肩,訓練孩子注意觀察和模仿動作的能力。


遊戲2 123木頭人






爸爸、媽媽和孩子輪流當「鬼」,沒有當鬼的一方可自由在畫定的空間中活動,但只要聽見鬼說:「123木頭人!」就必須立刻停止動作,保持原姿勢,動了就輸,輸了的人就必須當鬼,不能繼續自由活動。

也可以由爸媽與孩子輪流說「123木頭人」,但說的時候,所有人都必須同時靜止,並互相注意對方有沒有亂動。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注意聽指令及對肢體的控制能力,爸媽在當鬼時,可以視情況延長讓孩子靜止不動的秒數,培養孩子耐心;輪到孩子當鬼時,藉由觀察爸媽有沒有亂動,也可以讓他更注意爸、媽姿勢的細節。


遊戲3 仙女棒






爸爸或媽媽可以直接以手指或手持類似仙女棒的道具,請孩子眼睛緊盯手指或仙女棒,並隨手指或仙女棒改變姿勢。

仙女棒高舉,就得墊起腳尖,做出好像要把身體拉高的姿勢;仙女棒低垂,就趴在地上爬行,也可自由變換動作,只要抓住緊盯仙女棒的原則就可以。


遊戲4 媽媽說






和孩子輪流當發號施令的「媽媽」或聽話的「孩子」,「孩子」只需服從前面有「媽媽說」開頭的指令。

爸媽可以試著下多元指令,例如在戶外時可說:「媽媽說,把手放在樹幹上」、「媽媽說,屁股坐在草地上,但手跟腳不能碰到地上」 等,部分指令不要加上「媽媽說」,測試孩子有沒有專心聽。


【2008/12/28 元氣周報】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右孩子一生九種基本能力


 


一、接受失敗的能力
    在一個團體社會裏,輸給別人的 機會,本來就比贏他人的機會多,因此,比起把目標放在第一,努力邁進,更重要的應該是對任何事都盡力的心態。請不要忘記,在你畏懼孩子的失敗之時,孩子更 多的成長機會正在被你剝奪。我們不能再因為自己的畏懼而執著于第一,並無形中把孩子的手腳給捆綁,反而應該要培養孩子跌倒後,可以有站起來,並再次勇往直 前的能力。我們要切記,沒有失敗力的孩子,其人生絕不會成功。

    二、哲學式的思考能力
    哲學式的思考,時時抱著懷疑的 精神,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當成是理所當然般的對待,不應該用太多的直觀來看待事物,不是憑著感覺走的模式,而是以理論為基本,來解釋所遭遇到的事物,對於不熟悉的,如果思索沒有任何的收穫,不是因為你的智商不 夠。

    三、感知幸福的能力
    既然當官不是幸福,發財不是幸福,那麼什麼是幸福?我的老師告訴我:幸福不在於得到多少,幸福在於感知幸福的能 力!一個沒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無論他得到再多,他都不會幸福;一個能夠感知幸福的人,無論他多麼平凡,他都是幸福的。

    四、領導能力
    領袖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 的,而且3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所以父母不要在此時只想著讓孩子智慧開發,而錯過 了學習溝通及觀察別人的最佳時期。學會溝通的孩子無論在幼兒園裏還是學校裏,都會受到同伴們的喜歡,身邊的朋友也一定會很多,這能為他將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打下基礎。就算不成為領袖人物,也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領導能力需要靠訓練來增強,一位胸懷大志的領袖需要機會去磨練他的領導藝術。讓子女參加運動隊、 童子軍。課外活動小組和其他社區組織吧,他們將在那兒獲得待人處世的經驗。不過還應該讓孩子在其興趣範圍內去努力爭取領導地位。

    五、閱讀能力
    在把孩子領上閱讀之路的過程中,父母要記住,您只肩負著2大任務:第一就是要讓孩子喜歡讀;第二就是要教會孩子怎麼讀。

    六、交流能力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個人無 論多麼聰明,多麼優秀,要是沒有別人的支援,取得突出成就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沒有他人的支援,連獲得高智慧的途徑都找不到。聰明的家長應該明白,孩子如果 覺得交流是一種享受,無論跟誰交流都能輕鬆自如,身心一致,內外一致,他的交際圈就會越來越大,他的未來與社會的相融性就會越來越強。但是,聰明的家長更 應該知道,無論怎樣,孩子都需要家庭的理解、幫助和支援。

    七、英語語言能力
    語言習得主要通過獲得大量的可 理解輸入來實現,而聽是獲得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對孩子進行英語輔導時應對孩子聽力認知策略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

    八、經濟方面的能力

    九、自製力


    
在人生的旅途中,為了實現目 標,也許你必須幹一些自己不想幹的事,放棄一些自己深深迷戀的事,這樣就感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是,為了生活,為了目標,我們不能試圖擺脫一切約束,而是應該在約束的引導下,一步步沿著既定的目 標,穩妥地前進。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製力,就像汽車失去了方向盤和剎車,必然會越軌出格,甚至翻車

    
成功是源於自身的信任,如果道理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同樣也是如此,如今身為孩子父母的 你,切記,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你的子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討人厭,怎麼辦?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老師,你看他沒整理抽屜!」「哈哈,你是『豬』頭皮!」
你家孩子是否也是熱心過度的小抓耙仔,
或整天跟大人唱反調、捉弄同學亂取綽號、
自大愛吹牛、做錯不反省的小討厭鬼呢?
孩子搞不清楚人我界限,老做些不討喜的事,該怎麼幫他們?




海綿寶寶上班怕遲到,高價向蟹老闆租借辦公室當宿舍,他開心的把家裡的浴缸、窗簾整套搬來,更自作主張把蟹堡王的菜單、餐巾紙繡上了可愛的小花,小蝸四處亂爬、黏在客人腳上不走,氣得蟹老闆抓狂大喊:「我再也受不了啦!」

海綿寶寶雖天真又熱情,卻缺了一項最重要的社交技巧:他總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惹毛了身邊所有朋友(除了比他更遲鈍的派大星)。這些和海綿寶寶有相同困擾的孩子讓同學討厭、老師頭大、家長擔心,人際關係陷入大危機。

孩子升上小學中年級,友誼階段從單向溝通進階到複雜的雙向溝通,也是學習同理心與解釋人際互動線索的交友關鍵期。

幼稚園的孩子們交朋友很簡單,記得別弄壞或搶走別人的玩具就好;小一起,他們必須學會融入團體,若有人肯借東西、請吃零食就叫好麻吉,朋友定義在享樂的基礎上。到了三、四年級,進入「給與取」的階段,平常會互相請吃東西、或有相同興趣(如玩遊戲網卡)便是好朋友,除了自己之外,開始會想到別人,逐漸脫離自我中心。這階段的玩伴換得很快,不像高年級多是有獨佔性的小團體。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SST主任林淑棻歸納,這階段孩子常在肢體行為、物品所有權和心理三個部分產生人我界限不分的狀況。如有些孩子天生動作大,經常打到同學,卻硬說是別人不小心;有些孩子明知橡皮擦是別人的,沒有想偷的意思,但總是等不及先問過別人,就好奇的拿來把玩;有些孩子搞不清楚同學在生氣,還猛對他講笑話。

面對這樣的孩子,經常讓大人覺得秀才遇到兵。《親子天下》特別歸納整理出最常見的五種「海綿寶寶」,並請專家建議引導的親師對策如下:



一、愛告狀的小雞婆


口頭禪:我只是想幫忙。

心理狀態:有些愛告狀的孩子是在向大人「討愛」,同時也在傳達一個訊號,「你看我很棒,我不像他會...」,想贏得權威者的注意。有些孩子則凡事重規矩、太有正義感,發現一點無關痛癢的小錯,就急著挺身而出,不知道該克制責備人的衝動。

親師對策:有些老師常無意中鼓勵同學互相監督記點,容易造成同學互相找碴。專長兒童與青少年教養問題的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建議,針對愛告狀的班級,老師應「改找教室的亮點」,定期要學生上台分享同學的好。學生有時會說成「某某某很棒,他上課都不會亂講話了」,像這樣的負面提示其實也是種批評;記得「正面增強」友善、禮貌和尊重的友誼加分行為,讓同學知道,不必告狀,老師照樣能看到他們的優點,並收回管教權。



二、愛挑釁的小可憐


口頭禪:我只是輕輕碰他一下,就被扁了。

心理狀態:這些孩子容易自找麻煩,不懂得避開有攻擊性的孩子或在危險時走開,以為就算用負面方式引起同儕注意,總比不被注意得好。他們可能非常渴望和同儕建立關係,一方面可能也暗自享受激怒別人的樂趣。

親師對策: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惹人惱怒,只看到最後自己被扁,因此師長應帶他們釐清整件事情的脈絡與前因後果,看見自己在攻擊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並且清楚告訴他們哪些行為帶有挑釁意味,如狂踢別人的桌椅,並了解哪些是別人已經感到厭煩的語言或表情暗示,如斜眼看、嘆好大一口氣或搖頭走開。

《媽媽,沒有人喜歡我》一書解析,這種孩子通常也用討厭的方式和家人互動。因此父母應該常常擁抱他們,告訴他們不要用惹人厭的方式贏得注意,「我不喜歡被戳、猛拉或一再拍打,要什麼,請用說的。」家長也可以注意孩子回家後,自己說的第一句話,請別劈頭問「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而是問今天發生哪些有趣的事。



三、喋喋不休的小吹牛王


口頭禪:我才是最厲害的!

心理狀態:有些孩子很會自誇,不停說著自己超酷的成就或經驗,他們無意冒犯別人,只想藉誇讚自己,讓人印象深刻,藉此討人歡心,讓自己又酷又有趣,卻不知道過分自誇可能隱含著「我比你強」的傷人訊息。他們常是某話題的專家,如電玩迷或恐龍迷,一有機會就打斷別人,開始長篇大論,或沒完沒了鉅細靡遺分享自己的私事,不在乎對方已經開始翻白眼。

親師對策:《媽媽,沒有人喜歡我》書中解析,有些愛自誇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吹噓,以為只是傳達訊息。明確告訴孩子話語中帶有比較意味、且「我比你強」的就是吹噓,要贏得認同應該稱讚別人而不是一直稱讚自己。喋喋不休的孩子在家說話可能沒人認真聽,父母偶爾「嗯、哦」應付一下,把孩子的聲音當成背景聲音。孩子知道父母根本沒在聽,一方面覺得自尊心受傷,一方面也以為「向別人說個不停並沒什麼不可以」,因而失去了學習與人良好互動的契機。

專家建議父母要誠實回應孩子,若他們選錯了時間,如你急著幫寶寶換尿布,就要說清楚這不是說話的好時機,並保證稍後會仔細聽。等時間一到,跟孩子面對面,眼神交會,給予全部的注意力,並告訴孩子避免獨白的對話技巧,說話像是打乒乓球,發球後要等對方回應才繼續說話。



四、嘲弄排擠人、亂取綽號的小搗蛋


口頭禪:開個玩笑而已嘛。

心理狀態:這種孩子以欺負同學為樂,對自己行為無禮爭辯,極少認錯。他們雖試圖控制別人,但可能比其他孩子更脆弱、孤單,充滿無力感,攻擊行為給他們一種暫時的控制感。

親師對策:林淑棻分析,排擠別人的孩子可能曾被排擠、跟被排擠者有不好的交往經驗,或「投射作用」作祟,也就是他們身上也有被欺負者的軟弱性格,但想透過踐踏別人的弱點來掩飾自己的軟弱。因此老師應密切觀察小搗蛋的交友狀況,試著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若孩子想透過羞辱別人修復自己曾經受傷的感覺,老師就應該提醒孩子回想那時的感受,並問孩子「那時希望別人幫你做什麼」,協助他走出傷痛記憶。

在同理他人之前,孩子必須先覺察自己的行為。王意中建議,師長可在衝突現場「停格」,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孩子最可能答「我沒有啊」,接著再細問「你手拿水桶對準同學身上,想做什麼」,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為。這時最好不要問「你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這個問法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反而引導他們去找別的理由。王意中也建議,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懂得表達情緒,可以加速他們學習辨識他人情緒。平常家長可以剪下報章雜誌上有明顯情緒的臉譜,貼在冰箱上,和孩子玩猜一猜與模仿的遊戲;也可在公園或公共場所玩「察言觀色」的遊戲,看旁人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猜他們的心情。並和孩子約定一種可在公開場合使用的手勢,發現搗蛋行為可馬上提醒他們。



五、愛唱反調的小白目


口頭禪:你說錯了!才不是這樣!

心理狀態:他們難以用尊重的方式表達反對意見,卻拚命想要別人尊重他們的意見,證明自己的存在。

親師對策:林淑棻分析,這種孩子有時是無聊瞎起鬨,故意在課堂上跟老師唱反調,想考倒老師當全班的英雄。這時老師就得跟孩子搏感情,鞏固強化孩子的長處,讓孩子知道老師不是敵人,當英雄有其他方法。有時孩子只是需要有做決定的感覺,師長可以找機會滿足他們的心理,並告訴孩子,當眾駁倒他人意見來表達反對,會讓對方覺得被取笑,沒人喜歡這種感覺。

如果孩子想表達反對意見,應先找到同意對方的某一點開啟話題,再用尊重的方式說明。

王意中認為,「角色扮演」最容易幫助孩子站在別人立場看事情。《媽媽,沒有人喜歡我》一書建議,讓孩子觀察好人緣的同學,由他們自己列出「友善行為清單」和「不討喜行為清單」,並實際練習「友善行為清單」。

換個角度來看,這群孩子有著可貴的人格特質,比如小雞婆一定是活潑、熱情、關心人的,我們不希望他們變成冷漠的獨行俠;愛取綽號的小男孩通常聰明又有創造力,但表達方式別人不太能接受。林淑棻認為,大人應試著去看到孩子正向善意的那一面,引導他們用不倒人胃口的方式展現出來。

另外,這類型孩子的家長和小朋友一樣需要支持,其他家長會批評你養出一個愛欺負人的小壞蛋,老師也會質疑家長是否都沒在教。王意中提到,人際問題大多出現在校園,家長不在場無法馬上反應,接到消息時,孩子的「罪行」可能已經被冠上許多道德判斷,連帶被指責的心情,可能讓家長難以平心靜氣處理問題。

別忘了,他們只是十歲不到的孩子。林淑棻建議,家長要練習「不否定自己」的能力,不急著評斷或指責孩子。誠懇跟老師溝通,蒐集足夠的線索,記得沒有孩子喜歡胡作非為讓人討厭,他們必有不為人知的難處、需要被了解,這些搗蛋行為正是求救的訊號;並記得從很小很小的蛛絲馬跡去發現孩子的進步,給彼此信心。老師除了在聯絡簿上記錄當天發生的事件,也記得寫下處理的方法,並邀請家長腦力激盪想想別的好辦法,親師合作一起幫孩子度過難關。


管教盲點:孩子說很討厭某位同學,我該怎麼回應?


「張小明身上臭死了,我才不想跟他同一組。」當孩子透露討厭其他同學時,家長說什麼才對?王意中提醒家長,收回快脫口而出的「你怎麼可以這樣說」、「不可以笑別人」,改問「那個臭是不是讓你不舒服」,稱讚孩子愛乾淨的特質,然後合力幫同學想辦法解決。通常身上有味道的孩子聞不到自己的異味,讓孩子以肯定句開頭、做善意提醒,「你很會跑步打球,可能因此流汗有味道,我媽媽說你可以帶毛巾或乾淨內衣來換,這樣我會更喜歡跟你一起玩。」如此一來,兩個孩子的人際關係線不被切斷反而重新被牽起;也可婉轉告訴老師幫忙該同學。

遇到這種狀況,師長反而最容易一腳踩進「人我界限」的地雷:想趕快否定孩子的感覺!專家建議,應接納或了解孩子有「討厭別人」的念頭,藉以灌輸健康的人際觀念。別讓孩子以為交朋友就是「討人歡心、讓每個人都喜歡你」,這種非理性的期待反而會讓孩子在人際之路上跌跌撞撞。讓孩子理解,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別人不見得衝著你來,但也無法要求別人喜歡你、做對的回應。教孩子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來回應別人,他們通常會因為被理解而如釋重負。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