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育嬰男孩和女孩10種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男女有別,但是這些小夥子和小姑娘們的差別到底在哪兒,誰更擅長算術?誰更容易溝通?誰的情感更複雜?誰更容易受傷害?我們又該如何“配合”這些差異,給成長更好的幫助呢?


 


近十年來的很多理論告訴我們,之所以男孩喜歡玩兒槍,女孩喜歡玩兒娃娃,都是成年人和社會在後天加給他們的性別特色,而不是他們的本性。這是真的嗎?


 


案例分享:


其實,只要問問那些既養過男孩、也養過女孩的人,你就會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差別,差別是不是天生的。


美美就是被很多人羨慕的龍鳳胎媽媽,她説兒女表現出來的差異,是她永遠不可能改變的—— 她從來不給兒子買玩具槍,但是有一天小夥子居然從家裏的柵欄上抽出一根木條作劍,又過了些日子,從某個朋友家“借”回一把衝鋒槍。而她的女兒正好相反,小 姑娘每天花上很多時間去料理她玩具之間的家務事,對於弟弟那些外出獵奇的行為一點兒都不感興趣。美美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可是孩子還是按照自己的血液裏的 東西成長……


 


男孩和女孩大腦發育的差別,早在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顯現,並且隨著出生後的生活和學習,進一步向各自的方向進行大踏步前進。


我們認為,雖然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可能有意識地存在一些差別,比如對女嬰説話更多、更輕柔,和男孩打打鬧鬧得更頻繁。但是很多科學研究表明,男孩女孩的差別在相當程度上由生理基礎決定。通過高科技掃描就可以發現,男孩、女孩的大腦都會有某些部位比對方相應的部位更發達、更忙碌。當寶寶還在媽媽子宮裏時,大腦的這些部位就已經開始在激素的影響下發生不同變化。


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天生的性別差異將會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影響,並且不斷強化。而反過來,學習的本身也在改變著大腦的機能發育。因為當孩子玩耍和學習的時候,相對應的腦細胞就會更加活躍且隨時更新,而那些不經常使用的部分將會逐漸退化萎縮。


那麼,男孩和女孩的差異究竟存在於哪些方面呢?


1.語言能力:


女孩的句子,會比男孩的來得更早、更長、更複雜


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大腦對於語言會加工得更加縝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孩通常比男孩説話要早,而且表達能力更好。學齡前階段,她們更早説出句子,內容也更長更複雜。進入到小學後,女生在閱讀和寫作上的成績通常也比男生要好。


 


2.空間思維能力:


男孩發育得更好,因此他們的數學成績也會更優秀


男孩大腦中負責空間感知能力的部分,要比女孩發育得好,所以男孩在立體思維上要比女孩更優秀。法國一項針對2 歲孩子的對比研究顯示,21%的男孩可以用積木搭出一座橋,而只有8%的女孩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空間思維能力是比較顯著的男女差異之一,它從兒童時代一直 到成人階段都有明顯的顯現。在學校裏,男孩的數學成績通常比女孩好,特別是在幾何領域。當然,能力和成績不是對等的,數學成績好的男孩固然比女孩多,但成 績差的也不少。


 


3.動作能力:


男孩在大運動方面領先,女孩在精細動作上佔優


更好的空間感使得男孩在運動能力比女兒更加發達,他們平均會比女孩早3到4個月開始奔跑和跳躍。但是在精細動作的發育上,男孩要比女孩慢,這也是大腦相應部位的差異造成的。所以女孩會更早地被肯定為心靈手巧,畫畫、拉拉鏈、寫字都是她們的強項。


 


4.玩具偏好:


男孩更喜歡機械性和有空間感的玩具,女孩則熱衷於人的問題


好 的空間能力還體現在男孩更傾向於玩那些運動性的玩具,比如汽車、球類以及其他的可以穿越空間的玩具。這一點不單在人類身上有所體現,在動物實驗中,公猴子 對車類的玩絕表現出強烈的偏好。而女孩恰巧相反,她們喜歡娃娃,儘管在這一點上她們沒有男孩喜歡汽車那樣的單一和專注。可以説,當男孩對機械著迷的時候, 女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的身上。


 


5.情感特徵:


女孩更複雜,男孩更直接


在女孩的大腦中,負責表達和處理複雜情感(如 憂傷和幻想)的區域更發達,相對而言,男孩大腦中對於一些簡單、直接情感(如恐懼和憤怒)的區域更加大。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讓女孩感覺沮喪的東西,男孩往往 卻無動於衷,而他們更容易在爭鬥中被激怒。這些大腦結構上的差別還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女孩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別人的情感,她們在三五歲的時候就能夠表現出考 慮問題更加週到的特質。相反,男孩表現得更加直接和對抗,他們經常放棄口頭表達而選擇肢體動作來解決問題。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講,男孩打得多忘得也快,而女 孩就比較容易記仇了。


 


6.遊戲方式:


男孩在追跑打鬧中獲得快樂,女孩喜歡“婆婆媽媽”的內容


2 歲開始,男孩比女孩表現出明顯的身體活動性,他們更愛奔跑、跳躍,做一些需要摸爬滾打的遊戲,從來不會安安靜靜地站在某處聊天。不要把男孩子的打鬥全部歸 結為攻擊性,相反,那些打打鬧鬧的男孩之間關係相當不錯,有時候他們的打鬥行為甚至是友誼的一種表現。同樣是玩過家家遊戲,女孩子喜歡一些家庭生活的內 容,而男孩子則傾向於表現生死毀滅的大題材。男孩喜歡強有力的形象,所以他們會喜歡超人。


 


7.安全問題:


男孩的主動傷害更多,女孩因為最危險所以最安全


因 為從小到大都受到嚴格的保護,聽到嚴厲的警告,所以女孩的生活反而相對安全。就在女孩們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候,男孩們的能量正在極大地發揮。他們非常喜歡 危險和高難度所帶來的刺激,所以總會嘗試做出頭朝下滑滑梯,在樓梯上玩兒滑板,乃至翻牆、跨溝之類的危險動作。在她們看來,他們簡直是瘋了。


 


8.壓力的承受力:


男孩是“短跑選手”,女孩的持久性更強


動物實驗告訴我們,短期壓力對於男女所造成的影響正好相反:它會增強男性的記憶力,削減女性的記憶力。因此,男孩在階段性壓力下(比如期末考試)會學得更好。而女性的大腦對於長期壓力的承受力更強,所以當女孩遭遇父母離異等痛苦時,表現出來的適應性也更強。此外,男孩女孩面對失敗時的態度也有很大差別。如果一次考試成績差了,女孩會覺得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男孩通常説是沒有準備充足。


 


9.聽覺能力:


女孩優於男孩


很多基礎研究顯示,女孩的聽力通常強過男孩。這種細微的差別在嬰兒期的聽力篩查中是很難被察覺的,但是等到他們上學以後就會表現得比較明顯了。專家認為,可能是聽力稍弱,使得男孩們在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精神渙散。


 


10.視覺能力:


男孩對於運動的物體敏感,女孩則側重在色彩和紋理方面


通 過對動物進行的研究顯示,視網膜上的細胞很早就受到性激素的影響,所以男孩和女孩的視覺能力從生命之初就開始不同。還有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的視網膜對於運 動的物體更加敏感,而女性的視網膜則側重在色彩和紋理方面。因此,女孩子喜歡用明快的色彩畫花和蝴蝶,男孩喜歡用灰暗一些的顏色描摹汽車或太空船。


 


* 男孩和女孩表現出來的差別,不能排除環境因素


作 為一個兒科醫生,從男嬰和女嬰各自的發育指標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但是這些不同肯定是被我們的養育方式所強化。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杜絕那些對性別角色的社會 定位,我們就很難研究他們完全本質的不同。因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地評定在沒有任何條件和預期的情況下,這种先天差別究竟會發揮多大作用。——兒科醫生


 


* 請讓女孩面臨挑戰


父母們的處理方式,人為地強化了很多孩子的性別行為差異。比如,當女孩抵觸某項挑戰(比如體育運動)的時候,父母們絕對不會像對男孩的態度那樣去推動她嘗試。而沒有這種推動,女孩們就喪失了那些她們完全有能力完成的挑戰和提高。而我不認為這對女孩而言是件好事。——兒童心理學家


 


* 請關注男孩的情感


從 性別的角度,孩子可分為兩類:男孩和女孩,但是不要忘記,男孩有很多種,女孩也有很多種,而每一種都會有不同的性格和需求。在工作當中,我感覺男孩最缺乏 而我們最忽視的兩點是:更多的愛撫和更多的交談。男孩比我們想像得需要更多的身體接觸。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出要求。但是如果他們長大一 些了還想要抱抱,大人們就會覺得不舒服,擔心男孩沒有男孩的樣兒。而在父母的這種態度下,男孩也就漸漸不再提要求了。而當他們試圖在同伴身上表達需求時, 又會被大人看成有侵略性而加以制止。——兒童行為學研究者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

幼兒園大車拼

媽咪寶貝 2月號 NO.140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實踐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劉小瑜
模特兒/靚亮媽咪妍伶&卡哇伊寶寶季澄
攝影/檸檬巷館(02-87978477)


民國101年有許多法制新上路,教育界的大事就屬幼托整合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是引頸企盼?還是摸不著頭緒?師資不齊怎麼辦?收費標準是否有所更動?請看本期《媽咪寶貝》的完整介紹。



百花齊放or百家爭鳴?


孩子2歲後,一般雙薪家庭若沒人可幫忙照顧心肝寶貝,將會送孩子到托兒所,再大一點則選擇幼稚園就讀,儘管少子化延燒已久,學前教育仍是打得火熱。今年教育界的大事便是爭議許久的幼托整合。本期將從幼托整合的內容方案,現階段公訂的收費標準,再到父母該如何聰明選擇幼兒園,一次完整告訴您。
 
New! 幼托整合大車拼
10111日,幼托整合法案正式上路。實踐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劉小瑜向我們解釋:過去根據「幼稚教育法」的規定,幼兒需滿4歲才能進入「幼稚園」,主管機關為教育局;年滿2歲~6歲皆可進入「托兒所」,主關機關為內政部,適用法規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劉小瑜園長進一步指出,民國101年將進行「幼托整合」政策,依「幼照法」(〈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將過去的「托兒所」與「幼稚園」整合,改制為「幼兒園」,招收年滿2歲~6歲的幼兒,統一由教育部門(教育局)主管。因此,23歲的師生比例降到1836歲以上的師生比例為115
 
不過,因為新制甫上路,尚有許多待整合的規劃與空間,像是師資問題、空間設備等還有一段時間需要執行。因據新法的規定,私立托兒所及幼稚園自10112日起即可申請改制為幼兒園;公幼及公托統一10181日換發幼兒園設立許可證書。
 
托兒所及幼稚園最遲應於1011231日前申請改制幼兒園,需填具申請書並檢具立案、備查或許可設立證明文件、建築物公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所定檢查期限內申報合格結果之通知書,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局(處)申請改制為幼兒園。
 
Why? 幼兒園學習重要嗎?
孩子一定要進入幼兒園學習嗎?雖然這個答案取決於家長的決定。但幼兒園可以讓孩子從中學到什麼,或許家長們可以評估看看。劉小瑜園長就她長期在幼教經驗中的觀察與心得,分別就以下幾點向我們分享:
 
1學習生活基本自理能力
劉小瑜園長認 為,孩子常見的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許多幼教老師無不感嘆現代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普遍缺乏,問題往往出自於家長的過度保護與幫孩子打點好生活中的一切事 物,無形間剝奪孩子生活自理的機會。劉小瑜園長也觀察到,很多孩子可都是進入園所後,經過老師的指導與小朋友之間的相互學習模仿下,孩子才慢慢學習自己喝 水、吃飯、如廁、穿脫衣物和鞋子等基本能力呢!有些能力不代表孩子不會,而是大人沒有試著放手。
 
2學習正向的情緒與語文表達能力
由於家庭結構 的改變,少子化的社會,每個孩子都是大人的掌上明珠,也因此,許多孩子常會使用一些負面的情緒達成所要的目的,或是用哭鬧代替語言的溝通。久而久之,有些 家長似乎也莫可奈何或是甘之如飴,但孩子將會缺乏正向的情緒表達和語言溝通的機會。因此,一開始在幼兒園中常與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執,教師得從活動的安排或 是親職教育中,讓孩子漸漸學習情緒的調整,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
 
3擴展人際關係,適應團體生活能力
學齡前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再加上現代的居住環境、生活型態難以提供給孩子一個與人群的互動的機會,或是學習彼此分享、溝通等過程。在幼兒園中,則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溝通、合群習性與同理心等社會技巧和人際關係。
 
4幫助幼兒健全身心發展
若是居住在都市叢林中的孩子們,受限於活動範圍的不足,孩子很難有大範圍的活動空間。幼兒園將可提供較為寬敞的活動空間、遊樂設施,或是藉由運動、遊戲的進行,加強孩子的肌肉發展、體能訓練、情緒宣洩等,身心發展與活動空間的大小有著重要的關係。
 
5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態度
劉小瑜園長表示,三歲定終身的意義在於養成基本習慣與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因此,幼兒園也將強調孩子們的品格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健康的習慣。
 
6培養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已經成為國際競爭能力的指標之一。而孩子的創造力從小便已展現,隨著年紀越大也越僵化。因此從幼兒園所提供多元的活動安排、情境設計、不同素材可豐富生活經驗,激發創造思考的潛能,並且嘗試遇到問題時,能靠自己摸索學習解決的能力。
 
劉小瑜園長向 我們分享,現在孩子的智力一年比一年提升,家長較重視常識的灌輸,相對的,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卻變弱,常常見到甫進入園所的幼兒完全不會自己動手吃飯、還 包著尿布、不會自己穿脫衣物,也曾有孩子看到柳丁時詢問老師:「這要怎麼吃?」因為在家中柳丁是喝下肚的果汁,而非吃下肚的柳丁。園長進一步表示,絕對不 是孩子的能力變差,而是家長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例如,常見到許多家長送孩子到園所時,立即蹲下來替孩子脫鞋子,這可是會剝奪孩子的學習能力!
 
When? 我家寶貝何時進入幼兒園?
寶貝,你準備好了嗎?
而今,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雙薪家庭普遍形成,相較於托嬰中心或是私人保母,加上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下,2歲後便可進入幼兒園,不啻為家長的選擇之一。那麼,究竟我家寶貝幾歲進入幼兒園較為恰當?劉小瑜園長指出,就幼兒的發展而論,受到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影響,其實個別差異也不同。
 
不過,根據劉小瑜園長在幼教經驗的長期觀察指出,她認為整體而論大部分滿3足歲的幼兒都很適合進入幼兒園學習團體生活,加上現代家庭子女數少,和鄰居、親友間也少有往來互動,較難給予孩子學習適應團體生活的經驗值,而團體生活的學習對幼兒終其一生的發展卻是格外重要。
 
3歲以下的幼兒為什麼不在劉小瑜園長的建議範圍內?對此,她認為3歲 以下的幼兒抵抗力較弱,若是接觸團體生活擔心因為經常生病恐影響上學的情緒,也會增加家長的擔憂。此外,在孩子的語彙能力尚未成熟之下,一旦處在團體生活 中,因為缺乏和老師與小朋友之間的溝通能力,也容易遭受挫折與失敗的經驗,再加上不擅於使用言語向老師和家長表達內心所需,將會導致孩子們的焦慮不安,或 是出現不明就裡的哭鬧情形,也會造成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匱乏,久而久之,孩子便討厭上學去了。
 
然而,劉小瑜園長也提到,如果家庭教育無法提供比幼兒園更完善的照顧和教育環境,提早進入園所反而是有利於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上學前,我該替寶貝準備什麼?
劉小瑜園長表示,幼兒園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許多家長無不格外重視,殷殷期盼,期許孩子能在此奠定未來美好人生的首要基礎。入學前,可讓孩子學習自己喝水、用餐、如廁、穿脫衣服和鞋子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入園後「什麼都不會」的挫折感。
 
同時間,也要讓孩子擁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與規律的運動,以增加小身軀的抵抗力,避免常遭受病菌的感染。也鼓勵家長花點時間帶著孩子觀摩幼兒園的生活,鼓勵孩子「長大了,可以到幼兒園認識新的小朋友,一起遊戲」。
 
另一方面,就 園長多年的幼教經驗提到,家長除了審慎評估後,決定孩子開始接受團體生活的學習前,也必須學習調整心態,信賴園所的專業,「放手」和「放心」將孩子交給園 所。在此並非請家長不用關心孩子的適應狀況,或是完全將教育責任一味的往園所托付,劉小瑜園長表示,家長請相信您的孩子有適應能力,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便 隨意折服在孩子的情緒之下,與園所一起了解孩子的狀況後,幫助孩子快樂的適應園所。
 
孩子鬧情緒,我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哭鬧 情緒的原因有很多種,劉小瑜園長舉出,像是初來乍到的陌生環境、生活規律改變、以前在家總是有人服侍,如今卻得面臨自己必須完成基本的自理能力、還要學習 和其他小朋友輪流等待、並且嘗試與家裡不同的食物、還有必須得離開照顧者,在園所睡午覺等,因此,一開始孩子會哭鬧是正常的!
 
也與孩子們的 預期心態有關,劉小瑜園長表示,像是有家長會跟孩子描述幼兒園有多好玩,讓孩子滿懷期待,只想到「玩樂」的狀態,直到進入幼兒園才發現,不只有玩樂,還要 自己吃飯、如廁、在教室睡覺等……,後來就演變成哭鬧的情緒;反之,預期心態若是先排斥的幼兒,一開始進入幼兒園便是哭哭啼啼,漸漸的才發現沒有想像中的 可怕,也就停止了哭泣。
 
對此,園長表 示家長必須要體悟一件事:「孩子上學出現哭哭啼啼乃是正常的事,短時間要求他們接受從未見過的人事物,我們怎能期許孩子沒有哭鬧的情緒發生呢?」於是,家 長這時候先要做好心理建設與認知,給孩子一段時間讓他慢慢學習適應,並且好好探究孩子哭鬧的背後原因;多與園所的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的情 況;多點關懷與鼓勵,避免數落和責罵。
 
不過,家長自 己難免也會感到不捨的情緒,然而孩子有時候也會刻意使用哭鬧的情緒表現,進一步獲取大人更多的注意。這時候,家長不妨可以陪著孩子一起上學的模式,但陪伴 時間不可太長(漸進式的縮短時間),反造成孩子因為家長的在旁陪伴,無法讓老師與孩子建立情感,老師也要協助孩子盡快認識其他小朋友,增加上學的動機。
 
另外也常出現孩子進入園所沒有安全感的依附,劉小瑜園長分享,這時候便可為孩子準備他喜愛的依附物品到園所內,如玩偶、毛巾、家人照片等增加安全感,但要依循園所的建議給孩子們做些生活上的調整來配合學習喔。
 
孩子上學出現哭哭啼啼乃是正常的事。
 
How money? 公私立幼兒園收費標準
公私立「幼稚園」收費標準
許多家長關心 幼托整合後的學雜費收費標準是否跟著改變?劉小瑜園長表示,目前依照規定,無法更動學雜費用的收費標準。因此,就各縣市政府公告的學雜費用標準表,可作為 家長評量的依據。也因為各縣市公告的收費項目標準沒有齊一,建議家長可上網搜尋或是逕自詢問各縣市政府的公告,儘管幼托整合,但目前仍依循100學年度上學期的收費標準,不得更動!
 
無論公私立幼兒園的收費項目一般會有:學費(又分成半日制與全日制)、家長會費、月費(含活動費、材料費、點心費、午餐費、設備費、雜費等)、交通費、保險費等。
 
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
除了公開的學費收費標準之外,政府也在去年公告「五歲幼兒」免學費的實施方案。第一階段(99學年)於離島三縣三鄉及原住民鄉鎮市辦理,年所得110萬元以下家庭之五歲幼兒為實施對象;第二階段自100年8月起全面實施,凡是94年9月2日到95年9月1日間出生,且就讀公立園所或私立合作園所的5歲小朋友,都是100學年度免學費的補助對象。
 
Smart 如何挑選幼兒園
挑選幼兒園應該從哪幾點評估?家長參觀幼兒園時應該掌握哪些原則?劉小瑜園長分享以下幾點,可提供家長做為參考的依據。
 
1現代社會幾乎是全面式的網路時代,家長可先透過網路搜尋幼兒園的相關簡介、評鑑等公開資訊,像是「全國幼教資訊網」便是個不錯的網站,或是直接輸入園所網站查詢。
 
2可以考慮離家近的幼兒園,因為孩子年紀小,可減少舟車勞頓,也可避免在交通安全上的顧慮。
 
3可先撥通電話至幼兒園詢問基本問題,例如招生時間等,再透過預約參觀的方式親自入園參訪。
 
4入園參訪時,切記以「幼兒安全」為首要考量。檢查園所內的建物是否有符合公共安全,消防設備是否達到標準,逃生動線是否通暢,應主動詢問與查看,並且親自觀摩與了解逃生動線。
 
5充分了解幼兒園是否有立案說明,老師有無專業證照,園所的收費概況、或是參考園所的評鑑指標、師生比例、教學理念、方式、特色等,其實最好的方式便是向有就讀過此園所的家長詢問打聽,了解實際的運作模式。
 
6參觀幼兒園時,除了環境設施與硬體設備之外,家長也要特別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情形,看看老師有無散發出關愛的眼神、親切的口吻、適時傾聽孩子的需要、耐心對待孩子等等,上述這些都可以表現出身為老師的專業度。
 
7最後,家長瀏覽與參訪過多所幼兒園後,一定要清楚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再選擇教育理念符合自己需求與認同的幼兒園。
 
入園參訪,以「幼兒安全」為首要考量。
 
公私立幼兒園面面觀
劉小瑜園長表示,儘管公立私立幼兒園不盡然相同,現在有些公幼的做法也不斷改變,不過有幾點最明顯的不同,可提供給家長參考:
 
1公幼沒有娃娃車,家長需自行接送幼兒,但私幼通常具備;。
2下課時間的不同,私幼下課時間較為彈性;公幼通常會有較長的寒暑假,私幼則幾乎沒有。
3公幼教學會較符合教育政策「不提早教授注音符號」及只能進行「融入式外語教學模式」;私幼則會較偏重家長需求而做應變。
 
 
劉小瑜
學歷: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社會工作科、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師資培育幼稚教育學程
經歷:實踐大學附設幼稚園教師、行政教師、園長(合計資歷23年)
現職:實踐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資歷2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0-2歲是嬰幼兒生長發育變化速度最快的時期,本書根據0-2歲是嬰幼兒成長的生、心理特點,讓寶寶在降臨人世的最初兩年間,受到科學而有系統的智力開發訓練,從遊戲中培養思考、記憶、想像、語言、觀察等能力,尤其在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上得到充足的發展。


0-1歲十二個月中主要活動內容分別有活動性遊戲、感官刺激、媽媽的歌、兒歌、語言訓練、智力遊戲、看圖認物、數和空間知覺、色彩和繪畫等活動。


1.活動性遊戲:從出生到兩歲,我們可以安排按摩操、被動操、主動操、竹竿操、模仿操等活動性遊戲。他們的作用是綜合的,除了訓練孩子的大肌肉活動,促進全身活動外,甚而激發孩子歡愉的情緒;媽媽的口令或其他語言指示也帶給孩子良好的語言刺激。


2.感官刺激:目的是讓孩子接受觸覺的刺激,訓練孩子初步接受外界信號,做出反應的能力。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鍛鍊他的視覺能力和追蹤能力。


3.媽媽的歌:媽媽唱歌給孩子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樂感和節奏感外,還可以給孩子「情感營養」。


4.兒歌:媽媽輕柔優美的音調能使嬰兒感到身心愉快,更容易入睡。


5.語言訓練:這是對孩子最初的發音訓練,使他能把自己發出的聲音同耳朵聽到的自己的聲音聯繫起來。同時,這個活動又是母子感情交流的好方式。


6.智力遊戲:這項活動進一步訓練孩子尋找物體和認識物體的能力。發展觸覺,手眼的協調能力,認識事物的特性,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十分重要。


7.看圖認物:從第六個月開始,媽媽在以往給孩子指認實物的基礎上,開始給孩子看圖認物。


8.數和空間知覺:讓孩子鞏固從週歲內開始感知的關於大與小的概念。


9.色彩和繪畫:訓練孩子的手指靈活性,給予初步的色彩和線條的概念。




1-2歲的活動內容中除以上訓練方式外,更加強增進兩種活動:說故事及教孩子唱歌。


1.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教孩子唱歌:孩子學歌,不僅能給家庭帶來愉快,更主要的,它是一種美育教育。孩子們很樂意在歌曲的藝術形象中受到感染,得到教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他們的品格,豐富他們的感情,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發展他們的智力。


3-4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3-4歲的兒童,大腦結構基本形成,是智能發展的關 鍵時期。運用故事、看圖認物、看圖說話、智力遊戲、數學遊戲、兒歌、古詩、謎語、繞口令、紙偶劇、歌曲、手工、繪畫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每天半小時 的訓練,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 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1.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看圖認物:本書提供的看圖認物,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事物。認識這些事物還要靠媽媽平時利用一切機會交他認識常見的實物。在認物的同時,媽媽還要向孩子適當介紹事物的相關知識,擴大他的視野。


3.看圖說話: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看圖說話所使用的辭彙要漸漸地豐富起來,句子的成分也要漸漸地複雜起來。


4.智力遊戲:培養孩子的辨別力以及注意力。


5.數學遊戲:遊戲中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數量概念,提高對數的認識。


6.兒歌:利用順口的兒歌從歌詞中教導孩子認識學習,在輕鬆愉悅的音樂環境中也增進記憶力與強化對事物的認知印象。


7.古詩:安排適量的較為淺近的古詩,讓孩子背誦,以訓練他的記憶力,並獲得詩歌的音韻之美的薰陶。對於古詩的內容,只要求孩子了解大意即可,不必強求全面理解。


8.謎語:這個年齡的孩子猜謎語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採用看圖猜謎底的方式,在幾幅謎底圖中猜一幅正確的謎底圖,如此即較為容易。媽媽要耐心地啟發幫助他分析,為什麼謎底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9.繞口令:練習將音唸準,培養孩子正確發音,在言語表達能力上有增強之功效。


10.紙偶劇:紙偶劇是用卡片架和手指來表演。訓練表演能力及興趣,從遊戲表演中引導孩子獲得成就感,與台上穩健表達自己的適當行為。


11.歌曲:雙親與孩子一同藉歌曲帶動培養情感與和樂氣氛。


12.手工:小小勞作訓練孩子手的靈活度,更引領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


13.繪畫:這時期孩子還不太容易直接從生活中把物體歸納到畫面上。可以找一些兒童畫讓孩子仿造,為了便於模仿,這些畫不要過於寫實,有的漫畫家筆下的兒童漫畫就是簡筆畫,讓孩子模仿這樣的漫畫可能更適合一些。


5-6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5-6歲兒童心理特點以智力教育為中心,活潑生動的遊戲形 式可啟發孩子多方面的智能。在這兩年時間裡,循序漸進地安排故事、詩、兒歌、繞口令、謎語、智力遊戲、數學遊戲、摺紙、看圖編故事、繪畫練習、音樂遊戲、 歌曲、小製作等,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 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1. 故事:訓練孩子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逐步讓孩子能有表情也進行複述。


2. 詩:採用一些兒童新詩,讓孩子朗誦出聲,藉由詩中內容來提問孩子,引導孩子思考以及理解認知內容,增強記憶能力。


3. 智力遊戲:豐富知識,訓練思維能力。


4. 數學遊戲:遊戲中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數量概念,提高對數的認識。


5. 繪畫練習:訓練觀察力及繪畫能力。


6. 看圖編故事:發揮想像力、思維能力。


7. 謎語:培養思考邏輯概念。


8. 繞口令:練習將音唸準,培養孩子正確發音,在言語表達能力上有增強之功效。


9. 摺紙:練習操作能力。


10. 歌曲:雙親與孩子一同藉歌曲帶動培養情感與和樂氣氛。






文/《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提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你度過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


2~3歲的孩子,通常都要經歷過一段反抗時期,稱為「第一反抗期」,本來乖巧聽話的孩子,一到了這個 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這些孩子常常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樣一來,不但會惹得大人們生氣不已,甚至有可能會招致一頓毒打。其實,從孩子生理和 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反抗期」的出現,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因為隨著活動能力的增強,以及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的心理會出現急劇變化,特別是孩 子的需要有了很大的改變,而成人卻往往還是用一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孩子的個性無法 自由地發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往的成長,所以說,經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育的必然階段。那麼,爸媽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呢?


捨棄強硬
教育是關鍵。在這段時期裏,父母應該捨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度,因為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該及時抓住這個時刻,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的鼓勵,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動作技巧、能力的發展。


適度幫助
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對於孩子的反抗行為,千萬不能一味地寬容,但是也不能給他過多的限制;一味地寬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和執拗,而過多的限制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變得順從和依賴,無法鍛鍊獨立自主的能力。


因勢利導
在瞭解孩子「反抗期」的特點之後,父母應該因勢利導,從旁協助孩子的發 展,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自己走路,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而是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吃飯、穿衣,你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而由你在旁加以指 導,以促進孩子心理正常的發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


反抗期孩子的情感表現
1.常常一個人玩,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
2.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很害羞。
3.喜歡模仿父母。
4.容易感到挫折。
5.堅持獨立去做一些事,而不要別人的幫助。
6.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替換另一項活動。
7.很愛發脾氣,通常是因為他有想法卻無法表達出來。
8.會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並想要傷害別人。
9.會表現出極端的專橫和固執。
10.當受挫或生氣時會破壞周圍的東西。
11.對父母的關心具佔有慾,會表現出嫉妒。
12.無法坐著幾分鐘不動或只玩一件玩具。


安度「反抗期」的父母指南
1.注意孩子的安全,仔細檢查家中的物品。孩子現在更高了,並且能夠輕易地開關門,當然,也更加淘氣了。
2.每天讀東西給孩子聽,鼓勵他們閱讀圖畫書,若有幾行簡單的文字更佳。
3.不要期望孩子能與別人分享或輪流做事,因為他們現在正集中精神,學習如何在生理上控制自己以及學習說話,要等長大一點才會學習與別人分享。
4.為孩子提供可以獨自消磨時間的場所。
5.不要強迫孩子用右手或左手。一些兩歲大的孩子可能會只喜歡用某隻手,但大多數的孩子在幾年內就能學會使用兩隻手。
6.為孩子的體育活動和探索提供安全的方式,如盒子、水桶、輪胎、推拉玩具和可以騎的玩具。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進入幼兒園,Ready or Not?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59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
輔仁大學兒童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蘇育令

攝影/江建勳
梳化/蔡琇惠
演出/漂亮媽咪:胡夢婷;可愛寶寶:高承軒
協力演出寶貝:羅家恩、陳莎莎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關係,有越來越多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就傾全力栽培他們,孩子的發展與成長比正常速度來得更快,因此,爸爸媽媽往往希望能讓孩子早些進入 幼兒園,提前開始學習,好贏在起跑點上。明年幼稚園與托兒所即將整合,孩子的就學年齡想必會越來越小,寶貝真的準備好了嗎?適合上學的年齡是什麼時候?太 早入學又可能引發哪些問題呢?



對幼兒園的想像


   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後,幼兒園收托的年齡統一為26歲的寶寶都可就讀,或許,有些媽咪會感到疑惑,是不是2歲就該讓寶寶上學呢?媽咪對於幼兒園的期待是什麼?幼兒園的教學真如同媽咪所想的一樣嗎?
 
迷思1:送孩子上幼兒園可以提前學習小學課程,還可以學到外語和才藝?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資質特別好,或是平時在家已教會他許多基本能力,因此,希望早點送孩子上幼兒園學習,期待能夠在學校裡學會更多。但他們心目中的「更多」,可能是外語、才藝或把幼兒園課程誤以為是國小的先修班,這和實際情況可是有著很大的落差喔!
 
大量讀寫算,抹殺孩子創造力
    臺北市立育 航幼稚園園長許明珠表示,幼兒園並不是小學的先修班,也不宜作為孩子才藝養成的機構,這些都不是學齡前教育應該強調的學習內涵。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 的不是老師主導性很強的填鴨式教育或分科教育,他們必須透過對生活周遭環境自主性的探索、操作和實驗來學習,若一味的讓孩子讀、寫、算,孩子的潛能就沒辦 法被開發出來,同時也會缺乏創造及想像的能力。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蘇育令也認為,26歲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前運思期,還無法理解太過抽象的符號,所以他們不懂1+1=2,但是知道1個玩具和另1個玩具放在一起,總共有2個玩具,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有一些具體的生活經驗,透過這些經驗來學習知識。所以,我們不需要在幼兒園階段刻意教孩子寫字、認字,甚至是背英文單字,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教孩子的是,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及平常可以怎麼用。
 
才藝可以學,但別有壓力
  至於學習 才藝,蘇育令老師認為,學才藝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現在的才藝課程還是比較近似於分科的方式,如英文、珠算…等,像這種過於強調認知性和成效性的才藝課, 就比較不適合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如果是一些偏向肢體動作學習的才藝(如打太鼓)倒是無妨,總之,才藝可以學,但是不要讓孩子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習。
 
孩子的工作是遊戲
    許明珠園長表示,知識被拆解、分科再加以堆疊之後,學習起來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遊戲才是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因為孩子的工作就是遊戲,老師必須寓教於樂,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也能學到許多實用的知識。
 
    因 此,幼兒園所提供的課程,應該是一種「統整性的學習」,透過統整性的主題教學,再配合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同時學到六大領域的能力。這六大領域包括:身體動 作、美感、語文、社會、情緒及認知方面的能力,以下以「衣服」這個主題為例,為媽咪解釋這種統整性的課程,及寶貝從中可以學習到的能力。
 
統整性課程範例:衣服


六大領域能力
課程內容
認知
老師帶領孩子討論衣服的種類(如:上衣、褲子、裙子)與功能(如:禦寒、遮蔽身體)。
身體動作
老師教導孩子學習扣釦子、拉拉鍊及綁鞋帶等動作。
美感
提供各種素材,讓孩子自由創作、設計自己心目中最好看的衣服。
社會
孩子開始和其他小朋友玩起扮家家酒的遊戲,模擬服飾店的買賣行為,同時也習得「數」的概念。
語文
玩扮家家酒時,孩子會與其他玩伴溝通,表達自己想扮演哪一個角色(如:服飾店老闆),過程當中也會依自己的想像自行設計腳本與對白。
情緒
當每個人都想扮演服飾店老闆時,孩子必須學習控制情緒、協調與妥協(如:想出輪流當老闆的策略)。
 
迷思2:媽媽教不來,送孩子上幼兒園學習獨立自理能力?
    有 些媽咪覺得孩子在家裡過於依賴,做什麼事都要大人幫忙,也有媽咪擔心自己缺乏經驗,沒有把握教會孩子如廁、自己進食等生活自理能力,認為學校老師比較專 業,訓練孩子應該比較容易,況且孩子還可以參考其他同學怎麼做,學得也比較快,所以想早點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學習獨立。然而,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嗎?
 
媽咪是寶貝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許明珠園長指出,生活自理能力還是在家訓練比較好,因為幼兒園23歲班級的師生比為18,老師必須同時照顧多個孩子,如果寶貝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能難以適應團體生活,因此,幼兒園老師通常也會建議等孩子先學會簡單的自理能力,再送他到學校上學。
 
11的訓練較易成功
   蘇育令老師也認為,根據學者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13歲是孩子學習自主與自我管理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非常渴望嘗試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如:學會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如果這時能有11的照顧者從旁協助,給予他們較多的引導,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學會這些能力。
 
  如果在此階段,孩子因為缺乏協助而使其自主性發展得不理想,孩子就會感到非常挫折,進而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此外,2歲幼童的表達能力也還不夠成熟,不太能夠說出很完整的句子,可能還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最能了解他的表達與需求,因此,相較於幼兒園,媽咪還是寶貝最好的自理能力訓練者!
 
上幼兒園可以學到什麼?
    既然幼兒園不是學習才藝、外語和國小先修課程的機構,也不是訓練自理能力的場所,那麼,孩子在幼兒園到底能夠學到些什麼呢?
 
    許明珠園長表示,學齡前階段的教育,主要著重於以下幾個重點:
1.幫助孩子適應團體生活
       現代人生得少,孩子在家庭環境裡缺乏和同儕互動的經驗,進入幼兒園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學會等待、輪流與分享的概念,培養孩子合群的習性,等於是為將來進入小學、適應更大團體的生活做好準備。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態度
       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遠超過課業表現一百分,幼兒園教育希望讓孩子培養規律的作息、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基本的生活禮儀與倫理道德觀念,讓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3.培養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幼兒園教育鼓勵孩子透過主動探究、觀察、體驗、操作與實驗的方式學習,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且尋求策略來解決問題,在這些過程中也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並激發潛能,具備以上這些能力,對於未來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寶貝該上學了嗎?
    如果2歲對於進入幼兒園來說還太早,那麼,幾歲才是最適當的年齡呢?判斷孩子是否準備好的標準有哪些?太早讓孩子上學,又可能產生哪些問題呢?
 
適合入學的年齡
  許明珠園長認為,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狀況來看,孩子最適合上學的年紀,應該是4足 歲(中班年紀),因為在身體動作方面,他們的大肌肉、小肌肉動作發展都較為成熟,體力也比較好,不容易生病;在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方面,他們已經可以安靜 的聆聽別人說話,能夠依照大人指示去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此外,他們也會依照情境的不同,調整他們說話的語氣和內容,比較能夠 適應團體生活;而在社會情緒發展方面,他們已經很懂事了,和媽咪分開也幾乎沒有分離焦慮,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也願意分享共用物品,並且樂於協助大 人完成一些工作。
 
    相對來說,23歲的孩子就沒有那麼適合進入幼兒園,因為他們還非常以自我為中心,會把喜愛的物品都據為己有,不肯與他人分享,而且他們的語言發展也還不成熟,在學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回家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家人表達,因此,比較適合11的照顧方式。
 
適合入學的判斷標準
    4歲後就一定適合上幼兒園嗎?23歲就一定不適合?蘇育令老師表示,其實,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太一樣,媽咪可以根據以下指標,觀察孩子的發展情形,再決定是否要送孩子進入幼兒園。
 
    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會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穿脫衣服和鞋子。
 
    能夠聽懂大人指令
可以聽得懂「脫鞋子」、「進教室」等指令,且願意配合執行。
 
    可以清楚表達需求和情緒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時,會清楚的向大人反應;回家後可以跟家人說明在學校裡發生什麼事。
 
    有正常的作息和足夠的體力
孩子可以早睡早起、用餐時間固定;體力上,可以維持半天的活動而不需中途小睡片刻。
 
    身體狀況良好
較少生病,即使身體有些不舒服也可以稍微忍耐一下下。
 
    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
知道自己的名字,認識基本的顏色、形狀。
 
    渴望有伴
孩子可以專心進行一件事10分鐘以上,且常常表示希望有人陪他玩耍;會和同年齡層的孩子分享玩具,遇到衝突時能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緒。
 
    表達自己很想上學的意願
路過幼兒園時,會好奇的停下來觀看,詢問那是什麼地方、自己是否也能進去玩;或是經常表達想要快點長大,和哥哥姊姊一起去上學;玩扮家家酒時,也會加入和上學有關的情節。
 
    分離焦慮程度較低
孩子是否可以短暫與父母分離,分離焦慮感明顯較以往減輕,不會一離開爸爸媽媽就嚎啕大哭、無法與團體中其他人互動。
 
別讓孩子自己判斷
有些媽咪為了 尊重孩子的意願,可能會問小朋友:「你想上學了嗎?想上中班還是大班?」,並依照孩子的回答來做決定。許明珠園長特別提醒,這是非常不恰當的做法,因為孩 子太小,還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孩子或許會說,但不代表他說的就是實際的狀況,媽咪還是得靠自己的觀察來決定,將孩子的意願納為參考為宜。
 
太早入學的缺點   
    蘇育令老師及許明珠園長都表示,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僅需12年的幼兒園經驗,有些家中同儕很多或參加小團體(如才藝班)的小朋友甚至不需要到1年,事實上,太早讓孩子上學還會有一些問題產生喔!
 
經常生病
   年齡太小的孩子抵抗力較差,團體生活環境中充斥各種病毒、細菌,孩子可能經常生病,身體狀況不佳。
 
情緒不穩
   一般來說,2歲仍是幼兒和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的重要階段,倘若在孩子尚未準備好、能力也不足的情況下,提早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孩子短期內很難適應團體生活,容易情緒不穩、焦慮、哭鬧。
 
缺乏自信,不愛上學
    因為在團體中時常遭遇挫折、失敗的經驗,可能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心,在學校發生狀況,回家後又無法詳細向父母說明,容易讓他們對上學產生排斥感,進入小學後會更難以適應。
 
讀太久,學會不良習慣
    試想,一個孩子從2歲進入幼兒園,一直讀到6歲,在同一個環境裡待的時間太長,對一切人事物都過於熟悉,因而容易感到沒有新鮮感,自然會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一些新奇有趣的「壞習慣」。尤其孩子到了3歲以後,模仿力特別強,在幼兒園只要有幼兒罵髒話、吐口水,他們很容易就會相互感染,有些在幼兒園待太久的孩子,就是因為這樣而變得很頑皮。
 
  因此,許明珠園長認為,如果家中有人能夠照顧孩子,就不需要太早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即使是雙薪家庭,父母無暇照顧孩子,最好也等到孩子滿3足歲,身體動作、認知能力和情緒發展都稍微穩定一點之後再讓他上學。
 
   但 是,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提早入學可能利大於弊,就是當幼兒園可以彌補孩子生活環境條件不足的時候,蘇育令老師舉例,像是弱勢家庭、問題家庭或某些父母過於 忙碌的孩子,因為在家能夠接受的照顧及學習刺激都太少,可能危害到孩子本身的健康及發展時,或許進入幼兒園反而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上學前的準備
   經過各方面的評估之後,如果發現孩子確實已具備足夠能力,得以面對幼兒園的新生活,在帶孩子上學之前,媽咪必須做好哪些準備呢?
 
談談幼兒園的新生活
    開始上學前,媽咪可以用圖片、照片或以說故事、扮家家酒的方式,讓孩子提前了解進入幼兒園後的生活情形,減輕孩子入園初期可能會有的陌生、緊張與恐懼感。
 
帶孩子參觀學校
    陪孩子一起拜訪即將就讀的幼兒園,並到班級教室裡看一看狀況,不但可以認識老師,也可以藉此機會熟悉環境,讓孩子對即將接觸到的人、事、物產生安全感,幫助孩子更快適應上學生活。
 
協助孩子認識新同學
    媽咪可以在假日時邀請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與家長,一起參與活動或出遊,一方面讓孩子有機會先認識新同學,變得更期待上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孩子的社交能力(如分享、輪流等行為),使他更容易融入團體生活。
 
多停留一段時間陪孩子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時,媽咪如果徵得老師同意,可以在幼兒園裡多停留一段時間陪伴孩子,在與孩子分開時,也可以先預告孩子:「時針指到5,分針指到12的時候,媽咪就會來接你囉」,讓他比較能接受暫時性的與媽咪分開。
 
媽咪,妳準備好了嗎?
    除了設法讓孩子適應,媽咪也要問問自己:「準備好了沒?」,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自己是否已經可以放心的將孩子交給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學理念及課程安排?
    孩 子離開媽咪,進入幼兒園上學,不單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同時,也是媽咪學習放心、放手的第一步,一定要相信孩子可以適應新的環境,多給他一點時間,多花 一些耐性,並從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鼓勵,相信,再過不久,媽咪很快就能聽到寶貝吱吱喳喳的對妳訴說著,幼兒園裡又發生哪些新鮮好玩的趣事喔!
 
 
許明珠
現職:臺北市立育航幼稚園園長
學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私立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兼任助理教授
      臺北市南港區成德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教師兼園長
 
蘇育令
現職: 輔仁大學兒童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博士
經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塞食物給寶寶不如讓他自己學吃飯

寶寶爲什麽要含東西
家長的餵養方式是造成寶寶在嘴裏含飯的主要原因,看看寶寶對媽媽的抗議吧!
1.「別讓我再吃了!」
有些媽媽認爲孩子吃得愈多愈好,常常在寶寶已經吃飽了的情況下,還追著要餵寶寶吃更多的東西,非要再「塞」進一些,孩子吃不下當然就會含在嘴裡。

2.「讓我自己吃吧!」
寶寶一歲以後就開始學習進食了,多從手抓、用湯匙胡亂舀開始,很容易弄髒自己和環境,有的媽媽嫌髒,收拾起來太麻煩,不願意讓寶寶獨立吃飯,索性就一直餵他,剝奪了寶寶獨立進食的權利的同時也剝奪了其吃飯的樂趣,真的是味如嚼蠟嘍!

3.「好難吃啊!」
還有的媽媽可能只顧營養問題而忽視了口感,或者只給寶寶吃糊狀或稀狀的食物,覺得有利於消化、不用咀嚼又好料理。殊不知,時間常了,孩子就會開始討厭這些食物,雖然不想吃又拗不過大人,真是讓寶寶不知如何是好。

以上這些做法其實會讓孩子很反感,開始時會將最後一兩口不想吃的飯含在口中不肯吞下,以此來抗拒大人的强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含飯的習慣。


危害身體健康
含飯的壞習慣最先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健康,媽媽可不能掉以輕心,看看下面的介紹就知道其嚴重性了。
1、 總吃糊狀和稀狀的食物,會讓寶寶因為缺少咀嚼而影響到臉部肌肉的正常發育。

2.牙齦發育差,齲齒的發生機率高,有的孩子才三、四歲就已經是滿口小黑牙了。

3.影響腸胃和消化道健康,表現爲食欲不好、飯量减少,甚至嘔吐,造成厭食等極壞的飲食習慣。

4.缺少咀嚼影響寶寶口型的成長。

5.這樣的孩子多偏瘦、面黃、體重輕等。

6.在睡覺時也含著飯,熟睡後食物很容易滑入咽喉而發生窒息,甚至造成死亡等嚴重後果。


影響心理健康
在壞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多少都會影響到寶寶的性格、心態和氣質等,看看自己都在哪些環節上出了錯吧。
長期餵飯易讓寶寶從小缺乏自立、自理能力、依賴性强、不獨立。
1、由於缺少獨立吃飯的經歷,總是被告之「還太小、不能自己吃的」,於是難以建立自信心。
2、總是討厭吃飯,心情會很不好,時間久了很容易形成抑鬱、不快樂的性格,小小年紀就表現出心事重重的樣子。


硬塞食物給寶寶不如讓他自己學吃飯  

文 / 王春梅  專家 / 張培隆 學前教育專家


最近有媽媽反映,寶寶有一種奇怪的習慣,常常在嘴裏含著飯或水果,連睡覺時也不吞下,讓人看了心裏直害怕,要是噎到、卡在喉嚨怎麽辦?時間一久,難道不會影響到牙齒的健康嗎?


嘴裏含著飯....
嘴 裏含著飯,乍聽起來好像很少見,不過張培隆老師告訴我們的情況卻不容忽視,在她走訪的幼稚園中,這樣的現象還很多,十個孩子裏就有兩三個,一個小小班級 裏,二十個孩子裏就有五六個。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養成這樣的不良習慣?這個習慣會有哪些影響?媽媽又該怎麽辦呢?張老師將一一為您介紹,趕快往下看吧。


家長的對策
媽媽首先應糾正及調整自己餵養方式和觀念上的偏頗,趕快幫助寶寶戒除壞習慣,重建其對吃飯的信心與熱情,回歸飲食好習慣。
1、及時看醫生,解决腸胃、消化道問題。
2、還孩子獨立進食的權利。
3、不要强迫孩子進餐,可分餐加餐(少量多餐),按照孩子的年齡需求來餵養,重新建立飲食好習慣。
4、讓孩子多戶外活動,增加肢體運動、增加熱量的消耗。
5、營造進食好氛圍
6、或邀請孩子的同伴來一起進餐。


爲寶寶獨立進食做準備
還孩子獨立進餐的權利,並爲其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準備合適的用餐工具,使吃飯成爲一件快樂的事,對還沒有此壞習慣的小寶寶來說,就更重要。

工具:
1、短柄調羹,便於抓握。
2、小桌子,高矮適宜,與寶寶身高相符。
3、小塊地毯,即使被寶寶弄髒了也方便清洗。
4、進餐時要保持安靜的環境,最好放一些舒緩輕柔的音樂。

食物:
1、魚、蔬菜必備,多吃纖維食物,可磨練寶寶牙齒。
2、五香豆可適當吃,吃之前大人可先行將其弄碎(適合三歲寶寶)。
3、準備硬一點的餅乾、粗的麥片(含粗纖維)等,增加寶寶咀嚼的機會(適合一歲寶寶)。


對付鬼精靈的招數
還有一種小頑皮,古怪精靈,跟餵養方式無關,不肯正常進餐,養成不好的進食習慣。
對付這樣的鬼精靈,媽媽用點技巧才行。幾次下來,通常會有一定的效果。
1、當寶寶還不太飽又不肯再吃時,媽媽要下决心糾正,先表明態度:你不吃了我就不餵了,在下次開飯之前,不要再讓孩子進食。
2.當寶寶餓了想吃東西時,要堅持不給他吃(餓兩小時沒問題)。
3.一定要等到正常進食時間再給他吃。


張老師聰明寶箱
18—24個月是獨立進餐的關鍵期,媽媽可以利用這個關鍵期來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將有助其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均衡營養素。相反,會使寶寶養成依賴心理,缺少獨立性和開朗的性格,不利於往後的氣質培養。


引用自親子學苑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幼兒一個寧靜角落




儘管是一、兩歲大的小娃兒,也會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幫幼兒準備一個專屬他的簡單角落,讓他可以靜下來,做自己。


三歲的新生羅拉早上跟媽媽說再見時,總是哭得好傷心!但大部分的三歲孩子離開爸媽上學時,不都是這樣嗎?
  
三歲的孩子與母親的關係,發展學家形容「像戀人一般」,意思就是:三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在智力發展上,已了解愛他的人離開只是暫時的,但與他們分離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在面對這樣痛苦的分離時,羅拉喜歡在被我抱一下後,自己靜靜的待在教室的「寧靜角落 (The Peace Corner)」裡一會兒。然後,她會自己再走出那個角落,四處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麼,或問問我在做什麼,慢慢的找到她想進行的活動。從九月份到十月中長達一個月半的時間,「離群」是她處理分離痛苦、安撫自己的方式。


五 歲的小分,無時無刻總是像隻小兔子一樣,在教室裡跳來跳去,嘴裡也老是唸唸有詞,無法停下來。在我需要他集中注意力的時候,他會跟我拿他的口香糖,邊嚼邊 搖動身體,這樣他就能把他手邊的工作做完。「動」,是讓他專心的方式。就算是這樣的孩子,某些時候,他也會自己一個人坐在「寧靜角落」裡一會兒,什麼事也 不做,什麼玩具也沒拿,就只是靜靜的坐在那兒。


待在寧靜角落裡的孩子,在那個時刻,不需要成人。他只需要與自己在一起,只想要感受他自己。在那個寧靜的角落裡(儘管周圍可能很吵雜),在那個當下,他擁有他自己,那就是滿足和安詳!


 


幼兒需要自己的空間



有時,幼兒喜歡,且不只喜歡,還「需要」找一個空間隱身入內。


這個空間不必很大,可能只是桌椅的底下、牆角沙發的後面、或家具間的夾縫處。只要他看不見你,他就認為你也看不見、找不到他。


這個不大的空間,大人擠不進去,他也不希望你進去。那樣的空間,剛剛好容得下他自己,一個可以全權做主的自己。


是的,幼兒很小,非常依賴你照料他的溫飽、仰仗你提供身心成長的養分,需要你引領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但別忘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對環境反應的韻律和速度,不僅你強迫不來,連他與生俱來的氣質也無法改變太多。


身 處在成人匆忙、結構化的韻律裡,孩子的個人韻律一定會與成人的相牴觸,因而產生壓力。而緩解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一個人的空間「靜一靜」。在那裡, 孩子盡情幻想、把還未發完的脾氣做個結束、擦去那怎麼擦也擦不完的眼淚;或對娃娃說著不想給人知道的悄悄話、偷偷拿著你不想要他拿的「小東西」,或只是想 沒人打攪的單純發個呆。


想想看,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爬到桌子底下,待在那兒好一陣子?是不是就在他開始會走路不久之後?這個時間點可不是湊巧。沒錯,當孩子有行動能力後,他就開始尋找個人空間了!


 


別剝奪孩子享有寧靜的時刻


那 天,我們帶二十個幼稚園小朋友去採蘋果。由於學校沒有校車,我們邀了八位義工家長,幫忙接送小朋友到目的地。我坐小分媽媽的車,在車上時,小分靜靜的看著 車外,很安靜。但他的媽媽一直從後照鏡看他,並不停的問他:「你今天做了什麼?你記不記得我們來過這裡?」還不斷建議他要不要玩這個遊戲、那個玩具……


我 回頭看看小分,他好像把媽媽多餘的問題一一過濾,只是興致盎然的和他的朋友奕安,看看牛、指指馬。看到這樣的對比,我心中想著:「大人一直擔心小分過動, 但有部分的原因,恐怕和他的爸媽有關,因為他們怕他無聊和寂寞,於是總不停的跟他互動。馬不停蹄的愛和擔心所造成的過度刺激,反而剝奪了小分經歷寧靜、學 習靜下來的機會。」


沒 有空間的圖畫,令人窒息;沒有空間的旋律,令人無法喘息;沒有個人空間的生活,令人迷失。小分在先天上已有過動的傾向,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能 做的,就是當他需要自己一個人時,讓他擁有寧靜,不要打擾他。因為當他想要自己一個人時,那就是他身體需要的、心靈渴望的,是他聆聽自己內在聲音的最佳結 果。這時候的大人,什麼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幫助。


不 管在台灣或美國,在我的生活周遭總會碰到一直嘰嘰呱呱向小孩問話的大人,也老是看到把孩子的生活排滿到水洩不通的爸媽。沒有給孩子空間最大的副作用是:孩 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從小就依賴他人安排自己的起居、甚至不快樂。而因為沒有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讓好多小小孩害怕獨處,不能安心度過與自己 在一起的寧靜時刻。


寧靜,可以讓人休息,讓人找回自己,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不管這個人多大,甚至只有一、兩歲而已……


 


為幼兒設置專屬的小空間


在 我們學校的每一間教室裡,都特別規劃出一個「寧靜角落」。儘管每一間教室的寧靜角落設計不同,但每個小小角落都有共同的特質:隱密、溫暖、舒適,且都安排 在面對戶外小叢林的窗戶邊。隱密、溫暖和舒適,讓孩子的身、心、靈都能暫時休憩,可以安心的在那裡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陽光、綠林和白雲,讓孩子什麼也不 想的享受自然的平靜和動力。


你或許會質疑,身處在寸土寸金的台灣,你能為孩子設置一個小小的寧靜角落嗎?可以的,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在家裡,找到一個小空間,哪怕只是桌子下的一角,放上了舒適的靠枕、軟軟的地毯、柔和的小燈,就能讓它成為孩子專屬的小空間。


在女兒寧寧三歲前,我們住在一間小小的公寓裡。家裡沒有幾樣家具,連飯桌都是先生從公司揀回來的空電纜管。在那樣的小公寓,我們利用廚房連結客廳的突出小角落,為寧寧設置了她專屬的玩具架、小書籃。也利用客廳大桌子的邊側,放了小靠枕,變成她的寧靜小空間。


每天總有數次,兩歲的寧寧會鑽進那個小空間,一個人在裡面,有時靜悄悄的、有時又嘰嘰喳喳的好一陣子。我常常在想像,那個小空間裡,一定充滿著想像的彩虹,一定藏滿了夢想和希望。雖然我進不去,只能遠遠的想像,但那就是我對女兒的愛—給她空間,做自己。


那天唸了一本關於情緒的書給孩子們聽,裡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有時候,我會覺得寂寞……」


好奇之下,我問孩子們:「什麼是寂寞?」他們的回答,竟然出乎我意料的精準:
「寂寞,就是沒有人願意跟你玩時的感覺。」
「寂寞,就是當爸爸媽媽跟你說完晚安後,他們下樓去看電視、說話時的感覺。」
「寂寞,就是當媽媽跟我說再見,然後離開我的感覺。」


在我教室的寧靜角落裡,每天都有好幾個孩子,因為離開爸媽難過,而選擇到那兒坐一下。那個坐一下,並不能連根拔除孩子的寂寞和難過,但小小孩選擇靜靜的坐在那裡,體會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寂寞;選擇雖然懷抱難過,但他仍可以走出角落,去尋找人生中另一種生活的樂趣。


寧靜,讓人休息,讓人找回自己,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不管這個人多大,甚至只是一、兩歲……
















給幼兒一個寧靜角落              作者:李坤珊


資料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9&nid=1105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讓寶寶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機


寶寶一個半月大時,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時間,我順手拿起手邊的故事書,將封面對著他。其實當時只是好玩,結果卻驚訝地發現,他應該尚未發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規則地上、下、左、右轉動著看完了一頁,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頁,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動了起來,而且一頁接一頁看下去。我無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麼,但這個發現卻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會對書本感興趣。於是,誤打誤撞地為他開啟了閱讀人生。


餵奶、翻書、說故事,同時進行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媽媽一手餵奶、一手拿書,哪來第三隻手翻書呢?所以,我會準備特別做給小小孩看的厚板書,比較容易用一隻手翻頁,然一邊餵奶、一邊翻書、一邊說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準備十幾本童書在手邊,只讓嬰兒看每本書的封面,這也是挺不錯的做法。


有時候,我會選擇靜靜地陪他,讓他自己看;或是讓他邊看圖,我則一邊嘰嘰呱呱地解說著內容──這樣總是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神經有問題,怎麼對著沒有反應的嬰兒自說自話。其實,一邊餵奶、一邊看書的順帶好處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覺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會因為其它事分心而無法喝完牛奶。


母乳媽媽專心享受當下!


如果媽媽是餵母乳呢?那要怎麼一邊餵奶、一邊看故事書?請各位媽媽教養孩子時,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覺來變通實行,不能死守著書上所說的來做,所以碰上餵母乳時就別想著還要念故事書了吧!我覺得餵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親子時光,這樣的時間稍縱即逝、而且一去不復返,所以好好地專心享受它吧!


說真的,很多時候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什麼都不會做的嬰兒還是眼睜睜地望著你;這時候對媽媽來說,念故事書是打發時間,而對孩子來說,則是蘊含了無限可能的教育功能,這麼簡單好用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書本都可以念


要幫這個階段的孩子念故事書最容易,也可以最隨性;家裡的任何書都可以隨手拿起來念,也不用拘泥於要怎麼念。我可以肅穆地念起阿彌陀佛的佛經,也可以用歌劇的架式念起唐詩,只要家裡的嬰兒沒有大哭抗議,怎麼做都可以。


一位在紐約學畫的朋友,也是從女兒一出生不久,就開始給她看不同畫家的作品畫冊。朋友表示,如果不是聽到我說兩個月大的寶寶會看書,她也不會想到要幫這麼小的孩子念故事書或是讓她看畫冊。朋友還發現,當女兒八個月大時,就好像很有主見地,會特別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只要拿到這位畫家的畫冊,就會靜靜地欣賞好久,像是上輩子就認識這位畫家呢!


如何把握讓孩子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期?


只要孩子還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讓他們愛上書本的最佳時機。因為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睡覺和喝奶,其它時間通常都是處於非靜止狀態;所以只要遇到孩子願意平躺下來,會趕緊挨著他們旁邊躺下(趁這個機會趕快休息一下,等會兒才有體力再戰),然就這樣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書來。而以下的時機,都非常適合用來念故事書:


1、用奶瓶喝牛奶的時間


2、用奶瓶喝水的時間


3、睡覺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時


5、孩子早上剛醒來,還乖乖躺在床上時


這些時機每天都會在生活中出現,所以非常適合,而且通常這時孩子都已經自動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幼兒自理能力訓練~更衣習慣


幼兒自理能力訓練~更衣習慣


 


2006.1月號育兒生活 You Baby 親子互動


采訪/蔡淑如


 諮詢/臺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云鳳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廖笙光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林女正慧


 


唉!小朋友做什麼都拖拖拉拉,穿件衣服也要弄個老半天,真是麻煩啊!許多家長心想與其等他弄好,還不如自己動手來比較快,於是便習於替孩子打理好一切,無形中,大幅減少了他的練習機會。久而久之,容易變成依賴性格,影響將來的學習。


 


爹地、媽咪看過來~


 


穿 穿脫脫,乍看之下好像很簡單,但若將這些技巧分解開來,你就會發現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喔!更衣習慣包括自己穿脫衣服、兩手穿過袖子、 穿脫內褲、穿脫鞋襪、別鈕扣等,全都是生活中必備的自理能力。這不僅是為了要保持外觀整齊,更是要讓孩子從處理自身的事物開始,培養獨立的性格。


 


而如何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各項更衣技巧,則有賴父母於適當的時機,準備適合的衣物,在生活中展開相關練習:


 


★掌握時機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表示,開始練習的時機,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太早開始,孩子肌肉、動作發展尚未完全,容易產生挫折感。太晚開始,孩子不一定願意順從父母的安排,所以當他具備基礎生理、認知能力時,家長便可著手展開部分的練習了!


 


一般來說,一歲半是普遍起始年齡。因為一歲半後的孩子較能夠辨認身體,知道手腳的位置,並可服從簡單的指令。此外,一歲半~3歲是孩子第一個獨立期,也是他第一個反叛期,他會很有動機地去模仿大人的行為,不管做什麼都興趣高昂,若能趁這個時候展開練習,他的配合度相對來得高。反之,錯過該階段之後,他已不再對這些事情感興趣,沒有了學習意願,效果當然有限。


 


★挑選容易訓練的衣物


 


服裝的設計,也會影響更衣的難易度。在一開始練習的時候,家長不妨選擇一些設計簡單的衣物,讓孩子能夠循序漸進地熟悉各項技巧,並留意下列注意事項:


 


1.先從「脫」開始,然後再練習「穿」。


2.先從短袖(褲)開始,然後再練習長袖(褲)。


3.先從「寬鬆」的衣服開始,然後再練習「緊貼」的衣物。


4.先從「鬆緊帶」的衣服開始,然後再練習附「鈕扣」的衣物。


5.先從「大型」鈕扣開始,然後再練習「細小」的鈕扣。


6.選擇正反面明顯的衣物,協助小朋友判斷衣服的正反面。


 


新 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女正慧提醒大家,應配合小朋友的生長,從簡單的衣物開始,慢慢進展到較精細動作。過程中,應注意衣服的繫帶及鈕扣、小別針等飾品的 鬆緊度,避免發生窒息、誤食等意外。而大人在幫小朋友拉拉鏈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夾到他的皮膚。孩子若已達自己拉拉鏈的階段,最好為他穿上尿布或內褲,否 則男寶寶容易夾到他自己的生殖器。


 


更衣技巧練習要點


 


讓孩子自己動手更衣,是培養獨立性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從需要家長的幫忙,到能夠完全自理,尚須不斷地練習,家長的任務即是配合小朋友的實際發展,多給予他練習的機會,並從旁予以鼓勵及指導!


 


在孩子還不能獨立完成的時候,為了提高他的自信心及參與感,父母可將更衣技巧分解開來,一步步練習1.先學「脫」,再學穿。2.「脫」注重最後的步驟,增強孩子完成感。3.「穿」則注重第一步驟及最後的步驟,提高參與感。其余較難的部分則可由家長先代行處理,這樣的話,既能兼顧孩子的實際發展,及養成生活自理能力。


 


營造合適的學習情境


 


配合小朋友的實際發展,輔以適合的引導方式,更衣技巧其實一點兒都不難!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賦予他快樂的童年,是所有父母最關切的,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除了技巧之外,還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適度的挑戰


 


任一練習,都應符合兒童發展年齡的要求,並幫助他從練習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增強學習的動機,直到能完全自理為止舉例來說,在孩子無法單腳站立的時候,勉強他自己練習穿脫內褲,便是不恰當的「挑戰」。


 


★充分練習


 


給孩子充分練習的機會,讓他摸索出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去達成每一個不同的更衣習慣。即使他無法做得很好,家長也應多給予鼓勵,並提供協助,相信之後必能漸入佳境。部分家長常會說出:你怎麼那麼笨,或別人會,你為什麼不會這類的話語,誤以為責備可以激勵孩子的好勝心,卻不知尺寸拿捏失當,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現代父母的通病,即是將「練習」與「要求立即表現」混為一談即希望他能穿好鞋子,和出門時候馬上穿好鞋子應是兩件事。尤其是時間緊迫的時候,孩子往往不能順利完成,若再因此而被責罵,極可能導致他產生挫折感,排斥學習!


 


★將游戲帶入生活習慣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考試,家長也不用特地安排時間強迫他練習,只要抓對時機,利用遊戲的方式帶入生活中,即可將它逐步變成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像是天氣冷的時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抓兔子」的想像遊戲,要兒童先將襪子捲起,再套在腳上拉好。使得原本的照顧工作,成為小朋友的遊戲,日後他看到襪子,就會想要動手試試看。


 


★保持耐心


 


家長看到孩子不熟練的樣子,常會忍不住直接幫他弄好,無形中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孩子在不熟練的時候,本來速度就會比較慢,父母不要為了節省時間,導致他無法充分練習不過氣候寒冷的時節,如所需時間較長,家長記得先打開暖氣,避免孩子著涼。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志)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的神祕語言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 黃國洋醫師



明明已經會講話了,卻好似故意地說著爸比媽咪聽不懂的“外星話”,當孩子嘰哩咕囉說起外星話時,模樣雖然很可愛,家長卻不免擔心是否會影響往後的語言發展,因此不知該如何回應這些童言童語。


「※□◎%*」??


愛說聽不懂的“外星話”,正常嗎?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溝通模式,兒童學習語言的發展過程,除了奠定未來的溝通能力,也是擴展人際關係的基礎。嬰兒03個月時就會以表情、聲音來回應他人,69個月時開始練習發音,1018個月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單詞,2歲以上則逐漸具備與人對話的能力。


 


CHECK孩子的語言發展


    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以及學語期的幼兒,口中經常發出外人難以理解的音節,這類呢喃兒語經常被戲稱為「外星語」。細觀嬰幼兒學習語言的方式,通常是先透過模仿來練習發音,接著由無意義的發音逐漸發展為有意義的單詞,然後再組合成句子。不過也有些23歲以上原本已經可以將句子說得很流暢的孩子,有時突然不明究裡出現說「外星語」的行為,看在家長眼裡,真是既好笑又擔心!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黃國洋醫師表示,在兒童的語言發展歷程中,說「外星語」其實是很常見的情況,這其中牽涉各種兒童心智發展問題,黃國洋醫師提醒家長,只要確定孩子的語言發展無遲緩情況,對於孩子說外星語的情形毋須過於擔心,也不必刻意加以制止!


 


兒童語言發展檢視表


    學語期的兒童正循序漸進展現越來越富技巧的的溝通能力,家長可對照以下語言發展進程,檢視孩子的語言能力,若發展正常,則毋須對於孩子偶一為之的外星語過於在意!


 


年齡階段


語言期能力


1218months


    可正確使用單詞。


    已可簡單表達想法,例如:「好」、「不要」。


    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例如:「睡覺」、「抱抱」,且可說出常用的簡單單詞。


1824 months


    開始大量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


    能夠將單詞組合成簡單的短句,例如:「坐坐,吃飯」。


    能根據情境說出適當的詞句。


23 years


能夠與人進行有目的的交談,例如:「我可以吃餅乾嗎」。


能組合主詞、動詞與受詞說出完整的句子,例如:「媽咪抱我」。


可藉由描述細節或是發問使聆聽者理解他所想表達的意思。


可使用語言表達情緒。


已可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例如:「先洗澡,再吃飯」。


不斷重複大人說話時的單詞,但不具有實際意義。


34 years


說話時的文法逐漸趨於成熟。


會發問,以及正確回問題。


已可正確了解「你」、「我」、「他」等代名詞。


可使用複雜句描述一個事件。


45 years


可由聽覺完整理解一個故事。


可使用語言描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孩子為什麼要說“外星話”?


    關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為何還會發生外星語的溝通方式,黃國洋醫師表示,影響寶寶語言表達的因素十分複雜,各種生理發展、心理狀態以及外在環境,都可能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表達以及認知產生影響,對於已經懂得以語句表達的孩子,如果出現說「外星語」的行為,或許可以從下列幾種心理狀況來解釋:


 


說你聽不懂的話,我很厲害!


    當 孩子成長到某個階段,他發現自己掌握的能力越來越多,卻永遠不及於周圍的成人,於是他可能會刻意做出某些獨特的行為,藉由超越大人的優越感來取得自我認 定。當他戲謔式地說出一大串不具特別意義的字詞時,心裡正默默等待大人的回應,如果大人表現出驚訝、懵懂的表情,他便可從中獲得「原來你也不懂」的成就 感,藉以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我和你是同一國的!


    起 初孩子抱持著「玩」的態度說出外星語,當他發現大人竟給予相同回應時,便產生「我們是同一國」的想法,這樣的行為特別容易出現在孩子與主要照料者的相處 上,藉由特殊的互動回應,使孩子確立彼此的關係與他人不同。其實這樣的語言標記行為也會發生在成人社會中,藉由與同伴發展出獨有的語言來劃分團體關係,例 如幫派中盛行的「龍蛇話」便有此意。


 


我也是小寶寶,請多注意我!


    當 家中出現年齡較小的小寶寶時,大孩子突然間失去聚焦光環,他開始希望自己就像小寶寶般處處受到關注,於是可能會出現某些以往不曾有過的舉止或是退化行為, 說外星語便是常見的狀況。在他說外星語時,周圍大人便會投以注目禮,使他獲得暫時回到關注焦點的滿足感,藉以爭取更多的關愛。


 


陪孩子“玩”外星語


    語 言發展與情感獲得、人際交流具有高度連結性,通常獲得較多愛與關懷的孩子,可由頻繁的交談機會中學習到更好的語言能力。當孩子說起外星話時,黃國洋醫師建 議家長切勿加以制止,因為制止等於是阻斷由孩子主動發出的溝通訊息,不妨將「說外星語」當作是親子間的遊戲,加深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先滿足孩子的心理需 求,再慢慢輔導他回到正常的語言模式。


 


我也會說外星語喔!


當家長以模仿方式回應孩子的外星語,孩子可能會因為感到有趣而增加說外星語的機會,即使如此家長也毋須過於擔心,這只是孩子與家長建立溝通和緊密關係的過渡期行為,當孩子對此失去新鮮感之後,自然會回到語言溝通的常軌。


 


猜猜你說什麼呢?


除了給予模仿式的回應,家長也可以試著和孩子玩「猜猜看」的遊戲,藉由不斷猜錯的過程,引導孩子說出真正想表達的意涵,並進一步讓孩子知道,說大家都懂的話才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


 


我們來說悄悄話


    偶爾家長也可以主動說起外星語,例如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有趣的外星語可以適時幫助孩子緩和生氣、難過或緊張的氛圍,並且從中獲得情感支持,是很有效的注意力轉移方式。


 


會說話的孩子最棒


針 對因家中迎接小寶寶而出現退化行為的大孩子,更不適合用強烈的態度禁止孩子說外星語的行為,以免使失去關愛的孩子心中蒙上陰影,家長不妨多使用鼓勵的方 式,例如告訴孩子:「你會說話,小寶寶只會哭,你很棒喔!」藉由建立自信心與優越感的方式,加深孩子對溝通能力的認知,當他發現自己擁有小寶寶所沒有的語 言能力,自然不會再熱衷於說外星語來尋求關注。


 


黃國洋


現職: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松德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語言發展對照表








 


  語言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對寶寶來說,學習語言能讓他與外界建立更多的關係,透過語言的表達,讓別人了解他的需求,也讓父母在孩子成長當中得到許多欣喜與感動。   寶寶的語言的發展,從最初哭聲、笑聲夾雜著牙牙的學語聲,一直到漸漸可以發出“baba、mama”階段,這樣的小小一步,往往就要花費孩子大約六至八個月的時間,而且寶寶學習語言的方式,是採累積法,也就是從聽開始,慢慢進展到模仿階段,逐步到單字,最後一直要到三四歲甚至五六歲,才能說出流暢的句子,完整表達意思。


   談到語言進展,很多家長一定會有以下經驗:隔壁小萍才一歲已經會說很多的詞句了,我們家的小明一歲又兩個月卻連爸爸、媽媽都還叫不清楚。其實,每一個孩 子在語言的發展上,速度不盡相同,有的快有的慢,但是要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必須在環境中提供足夠的語言互動機會及學習經驗。


寶寶語言發展表   


A、1~3個月: 發出沒有意義的咕咕聲音,主要是因為寶寶的口腔活動發出來,並沒有特殊的語言含義。  


B、4~6個月: 如果有人和他說話,會咿咿啊啊地回應,發出笑聲;會因為高興而尖叫;哭鬧時,大人的安撫聲音,會讓他停止哭鬧或轉移注意力。


C、6~9個月:會發出一串的牙牙學語聲;會轉向聲源如電視、收音機;知道自己的名字;會試著模仿大人的聲音。


D、1歲:出現有意義的語彙,如爸爸、媽媽;會揮手錶示再見;會模仿簡單的聲音,如汪汪。   


E、1歲半:會說的語彙增多,可以使用簡單語彙與人互動、表達意思;會了解別人給予的簡單指令,如抱抱、親親;會跟著大人仿說單字,如狗、花、車。


 F、2歲:會用語彙或不完整句子,要求別人做什麼,如喝水、給我;會重複句子的最後一二個字;會認得電視上常見之物;如果語言發展快速的孩子,甚至可以說出清楚的常用句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關鍵字:語言訓練


出生到兩歲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辨別顏色&數數。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打攪嬰兒的快樂:嬰兒吃手是智力發育的訊號

很多寶寶出生兩三個月,最愛做的事情是『吃手」 ;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誌之一,家長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
通常新生兒只會雙手握拳,胡亂揮舞,其大腦尚不能指揮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

到2個月至3個月時,隨著大腦的發育,嬰兒逐步學會兩個動作:

一個是用眼睛盯著自己的手看,另一個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對於他們來說,吮指是一種學習和玩耍。

起初他們只是將整個手放到嘴裡,接著是吮吸兩三個手指,最後發展到只吮吸1個手指,從笨拙地吮吸整隻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這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大有提高。

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行動,為5個月左右學會準確抓握玩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是通過嘴來了解外界,嬰兒認為手也是外界的東西,所以總愛將它塞進嘴裡吮吸感知。

通常情況下,隨著嬰兒動作的迅速發展,他們逐步學會自由地坐、爬、站等,手指的動作也愈加精細,當長到能單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吮吸手指的現象自然會大大減少。

此外,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在吮吸手指的時候,通常是非常安靜,不哭也不鬧。實際上,有時嬰兒還以吮吸手指來穩定自身的情緒,這說明嬰兒吮吸手指對他們的心理發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於嬰兒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慮煩惱,更不用強行製止。

如果孩子的行為實在過於頻繁,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的小手進行撫摩、擺動,以轉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會拿玩具時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搖動、擺弄玩具,把嬰兒的雙手佔住,使他無暇去吮吸手指。

家長需要做的是保持嬰兒小手乾淨,保持嬰兒口唇周圍清潔乾燥以免發生濕疹。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仍然經常吮吸手指,就可視為一種不良行為,需細心了解形成原因耐心糾正。

"改掉吃手習慣"六個方法,

1媽媽在餵奶時,不要急躁,要注意提供寶寶足夠的愛撫,用手輕輕地摸摸寶寶的頭、臉頰,叫叫他的名字。

2對於喝牛奶的寶寶,要挑選奶嘴孔大小適宜的奶瓶,不能過大或過小,要讓寶寶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吸吮的需要。

3當寶寶睡醒後,不要讓他在小床上留的時間太久,以免他感到很無聊而把手放進口中吸吮。

4 當寶寶吸吮手指時,轉移他的注意力,盡量輕輕的把寶寶的手拿開,多讓他進行動手遊戲,這樣就無法吸吮手指了。

5對於那些“上癮”的寶寶,爸媽可以借助安撫奶嘴,還可以把衣袖拉長遮蓋手指。

6對大年齡的寶寶可采用講道理和獎勵的方法。組織他參加各種遊戲,讓他們在遊戲活動中忘記吸吮手指。

◎    寶寶吐舌頭一般為正常現象。

寶寶一般在兩個月以後唾液腺開始分泌,這個時候寶寶用舌頭舔,就會出現吐舌頭的現象。

如果寶寶合併便秘、吃得少、活動少等情況應到兒科就診。

另外,如寶寶大一點以後,還會有這樣的現象,就應該給予正確引導,不要養成習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手的動作發育規律


人的手是認識客觀世界、與外界交往的一種重要器官,正是人有了一雙靈巧的手,才使人和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但是手的這種靈活不是與身俱有的,而是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發育過程。這個發育過程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新生兒


新生兒在被觸摸手心或腳心時,會彎曲指(趾)尖好像要抓什麼東西一樣,這叫做抓握反射。


一個月


握著的手指張開了,抓握反射現象逐漸消失。


兩個月


雖然還不會自己伸手拿玩具,可如果把玩具放到嬰兒手裡的話,他們就會握住,搖著玩。


三個月


這個時期的嬰兒經常吮吸手指,這也是一種學習,即通過嘴來確認眼睛看到的物體。


四個月


想要抓住眼前看到的東西,這種手和眼睛的同時運動就叫做“眼和手的協調”。把嬰兒喜歡的玩具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嬰兒就會伸手把玩具抓起來握著玩一會。


五個月


可以用兩隻手抓起面前放著的玩具,還會把蓋在臉上的布扯掉。隨著雙手作用的加大,嬰兒已經清楚地懂得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各種動作,不再像以前那樣看著自己的手玩了。

一看到奶瓶就高興地伸手去要;被媽媽抱著的時候,會不停地摸媽媽的臉,抓媽媽的頭髮,表現出對媽媽的親愛之情。


六個月


不會再長時間地把玩具只拿在一隻手中了,他們會把玩具換到另外一隻手上。另外,還可以用兩隻手撕紙,自己用手拿著餅乾吃。但是,嬰兒還不能自由地使用每根手指,抓東西的時候都是五根手指一起抓下去。


七個月


可以自由地運用雙手了,所以不只會抓東西,也能夠把右手拿著的東西換到左手,用兩隻手分別拿不同的物品。手指靈巧之後,嬰兒就會拍擊雙手拿著的東西,來聽碰擊所發出的聲音。他們非常喜歡能發出聲音的玩具,而且也能學會敲鼓了。


另外,嬰兒還會把手裡拿著的東西扔出去。對於大人來說,做這些動作沒什麼了不起。可實際上,運動手腕並張開手指在運動機能中可是屬於相當複雜的高難度動作。


八個月


手指變得非常靈巧,只用拇指和食指就能準確地把東西拿起來。因為無論什麼都往嘴里送,要注意不要誤吃東西或者發生窒息事故。


抓東西的動作能促進手指的發育。母親和嬰兒一起玩耍的時候,要多注重讓嬰兒運用手指,那種入口即化的小饅頭讓嬰兒自己抓拿、送入口中吃,愛吃多少都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九個月


嬰兒通過玩各種玩具,手指變得更加靈活了。能夠靈活地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抓起很小的東西來。在飯桌上把勺子和碗當作玩具來玩,常常給媽媽找麻煩。


十個月


嬰兒玩的遊戲越來越多了。因為手指的運動機能越來越發達,嬰兒可以不用整個手掌而只用手指,就能拿起有一些重量的積木來。嬰兒還非常喜歡玩從一個空箱子裡面放進和拿出東西的遊戲。放進和拿出的動作不僅能促進手指的成長,還有利於促進智力的發育。


一旦手裡拿了什麼東西,便死活也不願意放下。另外,還會故意扔掉手裡拿的東西,大人幫著撿起來之後,還會再扔掉,甚至反复許多次。這些動作也是必須經歷的一個發育階段,是嬰兒強烈意識到自己會拿東西的表現。


十一個月


到了這個時期,嬰兒可以自己用雙手拿著杯子喝牛奶或水了。由於不熟練,喝得時候可能會灑出來,但也不要加以責備,而是應該表揚嬰兒自己會喝水了。該是讓嬰兒不再用奶瓶而是用杯子喝水的時候了。


十二個月


手指的機能日益發達。如果在旁邊看到媽媽寫字,自己也想寫,手裡拿起蠟筆等就亂寫亂畫。為了促進嬰兒智力的發育,要盡量滿足其寫畫的願望,同時可以告訴嬰兒牆壁和床上是不能亂寫亂畫的。


手的動作發育也稱之為精細動作的發育。大約在三個月左右時隨著握持反射的消失,孩子開始出現 無意識的抓握,這就標誌著手的動作開始發育了。孩子開始抓握時,往往是用手掌的尺側(小拇指側)握物,然後逐漸向橈側發展(大拇指側),最後發展用手指握 物,也就是說手的動作是從小拇指側向大拇指側發展的。如果兩個同樣年齡大小的孩子,用靠近小拇指側處取物的孩子手的動作就沒有用大拇指側取物的那個孩子發 育得好。此外,手的抓握往往是先會用中指對掌心一把抓,然後才會用拇指對食指鉗捏。一個小兒如能用拇、食指端取物,就表明他的手的動作發育已相當好了。再 次,小兒先能握物,然後才會主動放鬆,也就是說小兒先會拿起東西,然後才會把東西放到一處。


大家都知道“心靈手巧”這一說法,這就說明手與腦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腦的發育使手的動作得到發展,反之,靈巧的手也能刺激大腦進一步發展。相信一個能在早期就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個聰慧的大腦。


(本文來源:育兒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估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最簡單的定義—兒童之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其同年齡者。一般來說,正常兒童在一歲半左右會說一些簡單的字彙,兩歲半以後會使用簡單句 型,三歲多可以說一些較複雜的句子,大約在四足歲左右就可以發展出日常生活對話能力;若孩子到了三歲左右仍不會說任何有意義語彙,就可能是「語言發展遲 緩」,需要語言治療師作評估與檢查。無論是幼兒本身的「生理因素」或「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常見的原因有:
●先天性障礙:如唐氏症。
●先天性耳聾或聽力障礙也會使兒童語言發展遲滯。
●腦性痳痺、自閉症、情緒障礙或過動兒也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現象。
●學習經驗缺乏、不當的養育、過度保護或忽略也可能使語言刺激不足、語言發展落後。
●身處複雜的語言環境、學習能力低落或較內向畏縮的幼兒,其語言能力有較差之傾向。
幼兒的口功能發展
幼兒的口功能,是從出生後的數分鐘內開始發展,大約至兩歲才完成。這期間孩子的進食經驗和口腔動作學習,關係一生的營養攝取和說話清晰度。 



●初生至三個月
新生兒—[反射動作]來進食;舌頭以[前後動]的方式來運動;吸一口吞一口。
●三至六個月
口腔動作仍為反射性動作--流口水、牛奶溢出、哽嗆、動作不協調。
●六至九個月
六個月時臉頰與嘴唇的肌肉控制能力有明顯進步;舌頭仍以前後動為主,咀嚼動作仍不成熟。
九個月時口腔動作已較能控制、雙唇會自湯匙上抿下食物;舌頭已是成熟的上下動方式,但咀嚼仍不夠協調。
●十二個月
嘴唇閉合能力更加成熟,多可維持緊閉;會用杯子喝水;吸吮和吞嚥動作已協調分化。
●十五至十八個月
下頦穩定度的發展,可隨著食物的軟硬來控制咬的力量;杯子喝水技巧更精進,會正確做出吻的動作;練習舌頭上頂的動作。
十八個月時可用湯匙或手吃的津津有味;成熟的咀嚼動作可軟硬都吃。
●二十四個月
兩歲左右的兒童,大致已發展完成終生所需的進食技巧和口腔動作、會自己吃、喝、吸管喝水、舌頭舔嘴唇、不流口水,就像個小大人。 



幼兒語言發展檢核表 



下面的檢核表,是供父母針對不同年齡層幼兒,觀察其語言發展和口語能力的參考,在孩子年齡範圍的觀察,若答案中有兩個以上的“否”,應特別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必要時儘快和語言治療專業人員聯絡。
六個月
●微笑或發出聲音
●喃喃發聲(多無意義)
●頭會轉向聲源
●會對別人發出聲音(似在說話.呼叫,但未有語彙)
●用哭、看著父母,以手撥弄、抓、丟來表示他的意思
一歲 
●牙牙學語(好像在說一串話或單字)
●會有像說話的語調出現
●會用手勢或動作來溝通(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能了解簡單的話(不可以、來、給我、再見…)  ?●會隨音樂而擺動  
●會試著引起你的注意  
●會注視圖片  
●嘗試模仿 
一歲半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多聽懂一些語彙  
●開始會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抱、媽、不、車車)  ?●聽懂許多物品的名稱(說物品名稱時,他會去拿或了解) 
●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坐下來、出去...)  ?●會重複他聽到的或會說的一些語彙  
二歲
●模仿環境中的聲音  ?●會說三十至五十個語彙  ?●使用語彙多於用手勢表達  ?●會稱呼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能聽懂較複雜的句子
●會將已會說的語彙互相組合(如爸爸抱、媽媽車..)  
●會嘗試問問題(有時用說的、有時用動作手勢表示) 
●會回答問題或輪流對話  
二歲半
●能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事  ?●語彙增加快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語彙出現  ?●能將語彙組合成簡單句(爸爸買車車)  ?●別人不了解他的意思時,會生氣
●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例如你問他用什麼來寫字,他會指筆或說筆)    
三歲半  ?●了解長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  
●會聽從連續二至三個的簡單指令(到房間去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來洗澡)
●會說自己的名字和姓  
●會使用複雜句子表達(但有時會用錯)  
●能和其他小朋友合作玩耍  ?●能說出剛剛發生的事情  
●會專注在一件事上幾分鐘  ?●多數成人都能聽懂他的話  ?●會使用很多語彙  ?●話語中會有(大、很多、裡面、這個)等形容詞或副詞出現  
四歲半  ?●日常生活對話能力沒有問題
●能說出合乎語法的句子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名稱
●會數到十
●發音大多正確,口齒清晰  
●說話時不太會有重複、結巴的現象
●使用合宜的句子應對或回答問題  
七歲  ?●跟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
●能記得他所學的  ?●語言能力發展完成,具有流利、標準的口語能力  ?●發音均很正確  
●能像大人一樣有頭有尾地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社會化行為能符合其年齡應達標準 



*摘錄林麗英老師 雞同鴨講、幼兒語言問題面面觀 



兒童常見的語言問題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又稱「口齒不清」,也是台語俗稱的「臭乳呆」,是兒童語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可能與幼兒口腔動作協調性差或語音聽辨力,口腔靈敏度不良有關如「婆婆吃香蕉」變成「伯伯知江蕉」,說話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確。
語言發展遲緩
某些幼兒因先天生理上的缺陷.腦部功能發育不良,或後天文化刺激不足,環境剝奪等因素,使得語言發展速度無法跟上其年齡,或造成語言發展緩慢或偏差稱之。
口吃
「口吃」指在說話時有結結巴巴,不斷重複某些字,拉長語音或字句中斷等現象,使說話變得十分不流利,嚴重者還會合併聳肩、頓腳、眨眼、甩頭等動作。
聲音沙啞
多發生於五到十歲的幼童,而且男孩較女孩多;多因長時間的吼叫,大聲尖叫…錯誤的用聲習慣所致,這類幼兒會有說話聲音沙啞、音調降低、喉嚨緊乾不適、發聲費力等現象… 



語言治療的基本理念 



(1)治療是不斷進行且活生生的過程,參與者要共同投入,發展話題,並留意可能產生的誤會。
(2)治療不是單向,乃是雙向的過程,教育用示範來引導孩子學習,然後更要讓小孩在開放與包容的環境內試驗新的語言模式。
(3)治療不應只在教室,資源教室、治療室內或家中進行,而應是在每一個人、每一處地方都能進行。
(4)家庭中每一成員在語言治療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的參與十分重要。
(5)語言治療不是片面,而是全面的,需要顧及內容,形式和運用的組合。
(6)語言治療該合情合理及顯而易見,需要有組織,但自然的活動組合,才能表現多種語言形式。
(7)治療要因人而異,配合個人之需要。 



治療裡的經驗取向 



治療活動與材料應取自小孩的家庭及文背景,組織治療在自然的互動上,並容許小孩主導互動的方向,治療則在小孩所說、所做之上做延伸和示範。
1.延伸:開(打開)打開盒子(你想)打開盒子?
2.個人歷史:使用地圖,家中物件如照片等夾鼓勵孩童分享個人生命史。
3.敘述:是一種延伸的對話,可分做追述、描述、想像或故事。
4.組合故事:集中每人的意見來組合成一個組合故事。
5.提供分享時間:孩童帶家中特殊物品,解釋使用方法及意義。
6.加強各課程中之詞彙:加強詞彙、閱讀材料、概念等可增強語言的經驗。
7.語言特色:名詞或動詞可有各種用法及意義,孩童透過經驗來集合意見,帶出重要點並創新的觀念,進而發展語言概念及模式。
8.角色扮演:老師-學生、售貨員-顧客、父母-孩子。
9.社交活動:對話也都需要示範與教導,如在電話中的應對,問路時的語言模式等。
10.語意圖表:可用作增強詞彙並幫助語言組織的策略;主題-相關詞彙,討論學習,如討論動物、植物、天氣、食物等。
*所有社交接觸中,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互動規則與文化背景都各佔重要角色,有語障的孩子們甚至與家人溝通亦感困難,而導致退縮,孤獨和失望,他們需要機會建立信心和培養能力,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並增強語言的學習。 



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一、多提供語言刺激
1.創造多采、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遊玩的機會。 
●可聽、唱歌曲、兒歌、童謠、故事的機會。 
●參與活動、做選擇的機會。 
●練習的機會。 
●可以與其他小孩互動的機會:遊戲教室、操場、朋友、電影、表演。
二、激發語言學習
1.與孩子的說話互動
●重複孩子所發出的聲音
●將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看的事/物、專注聽的內容、或是感覺說出來。
2.說出孩子正在做、注視、傾聽的事及其感覺(更多)
3.先使用一些動作或是可以引起孩子注意的策略讓其注意你,配以手勢、動作、再說出物品名稱或活動事件。
4.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有趣。
●視覺層面:圖書、動態事、物等……。
●聽覺層面:音樂、發出聲音的物品、器具。
●與孩子一起玩:臉對臉的遊戲(尤其是6個月大之後),有固定順序的遊戲。
●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圖畫、探索書、兒歌童謠、故事書。
●帶孩子一起做一些家事、雜事:到商店購物、到郵局辨事、到餐廳吃飯,等……。
●帶小孩到特別的地方:動物園、圖書館、公園等…。
5.建立有結構、可預測的活動、事件
●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起床時間、三餐時間、午覺時間。
●可預期的例行活動
三餐:時間、地點、餐具、進餐時所坐的位置、餐具擺設、上菜等。
睡覺:時間、洗澡、唸讀、擁抱、上床、關燈。
遊戲:躲貓貓。
6.誘發兒童溝通(特別是”要求”部份)。 



語言發展異常之重要界標 



語言的發展雖然有個別差異存在,但大致均循著一定的順序完成,可以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時序,推斷兒童語言能力是否有落後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問題,能把握治療的先機,使兒童得到最最適切的幫助。
下列何一種情況發生時,均須提高警覺,找出可能原因及早診治,使兒童能免除或減低語言異常的程度。
1.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至二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  
3.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4.三歲以後,說話大部份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
8.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
10.年齡愈長,說的話反而愈少或愈不清晰。 



結語 



語言的發展與學習,除了兒童本身須具正常的生理發育和腦部功能外,還須仰賴後天環境中足夠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經驗,才能一步一步地發展出來。因此, 先天器官的缺陷或腦部發育不全會影響兒童的語言能力;而後天的環境不當也會造成幼兒語言能力的低落,不論是何種原因造成兒童的語言問題,能夠早期發現問 題,及早治療,才能將障礙減至最低的程度。


===
文章作者:復健科 語言治療師 韓 菁
來源:嘉基院訊http://www.cych.org.tw/cych/medknow/message.asp




評估語言發展遲緩 - 地圖日記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50254.htm#ixzz1aohyPt3n
(網址連回本文)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練就寶寶驚人的記憶力


 


寶寶出生不久,就對媽媽身上特有的氣味和餵奶姿勢產生了條件反射,說明從這個時候開始,寶寶已經有了最初的記憶;6個月左右,就基本上能辨認出家人和陌生人了。1歲的孩子能記得相隔10多天的事物,3歲能回憶起幾個月前的事,4歲以後,孩子的記憶能保持更長的時間。盡管寶寶們天生的記憶力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但後天的培養與訓練更能加大這個差距。因此,爸爸媽媽不可忽視操練寶寶的記憶力。"


  


寶寶記憶與成人記憶不同


   記得快、忘得快是嬰幼兒記憶的特點。孩子記憶的內容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事物外部的特點,那些能看得見摸得著、形象生動新奇、能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 或者特征鮮明的事物,就容易被孩子在無意中牢牢記住。從這個角度上說,孩子更多地依賴於形象記憶,他們是借助儲存在頭腦中的事物的表象來實現記憶的過程 的。表象儲存越多,越有利於孩子將一個情景和另一個情景聯系起來、將相關的知識嫁接起來,並把更多的信息融會貫通、刺激思維和想象力的提升。雖然這時寶寶 的抽象記憶能力還比較弱,但是,由於對某件事物印象深刻,也不難記住這件事物的名稱,自覺地將具體的形象和抽象的語詞相聯系,這有助於促進孩子記憶的準確 性與提取信息能力發展。

  孩子的理解力有限,機械記憶是其記憶的主要方式。隨便能背誦一些兒歌、童謠、唐詩、英語單詞或記住了一些數字,多半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父母教孩子背誦或記憶這些內容時,不能省略講解這一環,必要時還要配以實物,幫助孩子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提高記憶能力。


  另外,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境、情緒很容易加速或幹擾寶寶的記憶活動。因此,不可忽視鼓勵、表揚和氛圍的營造對孩子記憶力的提升作用。記憶力訓練進行時
   一個人記憶能力的高低,可以從記憶速度的快慢、記憶保持時間的長短、所記內容在重現時的正確率、在頭腦中提取所需要信息的速度等綜合指數中得以體現。其 中,記憶內容的正確性是記憶力好壞的重要標誌,迅速從記憶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個人才智的展現,而博聞強記則是這一切的基礎。因此,培養寶寶的記憶力,宜早 不宜遲。
  半歲~1歲 從瞬間記憶開始
  6個月左右的寶寶,其形象記憶開始萌芽,但小baby的記憶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眨眼的工夫就忘了。這時,媽咪不妨以寶寶喜歡的玩具、熟悉的圖片或者水果等做道具,在寶寶眼前晃一晃這些物品,接著用一塊小毛巾把它們蓋上,整個過程不要太快,讓寶寶的眼睛跟著媽媽的動作移動。然後問寶寶:皮球(或蘋果、小鴨子)哪兒去了?”啟發他動手掀開毛巾,失而復得。逐漸增加難度——藏好物品後,先帶寶寶離開一會兒,再回到原來的位置,引導孩子去找。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使寶寶的瞬間記憶穩步提升為短期記憶
  啟發寶寶模仿你  912個月的寶寶,記憶能力進一步發育,不但有了短期記憶,而且開始喜歡模仿。比如,記住了媽媽離家時揮手和自己告別的情景,以後每當家人準備出門,寶寶會自然地模仿媽媽的樣子揮揮手。  媽媽最好能趁熱打鐵,借助遊戲來延長寶寶的記憶——在孩子面前搖晃撥浪鼓,或者把幾個乒乓球一個個放進透明的瓶子裏、晃動幾下;一個小時後,把它們交給寶寶,啟發他模仿你。然後,再隔半天、一天、一周或一個月重復這個遊戲,使他的記憶力循序漸進。


 


 1歲~1歲半開闊寶寶的眼界
   經歷過的才能記憶深刻,與其把某些事情告訴寶寶,不如讓他們親眼看到,多彩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經歷對寶寶來說必不可少。到戶外走走是不錯的選擇,這時父 母盡量視線範圍內的東西指給孩子看、告訴他那是什麼,如果孩子事先看過相關的圖片或家裏有相關的玩具,不妨把畫面、玩具和實物聯系起來,加深孩子的印象;和寶寶一起觀察商店櫥窗裏陳列的物品、小區花壇裏的花有幾種顏色、路邊野花或落葉的形狀,回到家後再問問他:我們剛才在外面看到什麼了?”以此來幫助寶寶記住新的對象。

  隨時提出小問題


  隨機問問寶寶一天中發生的事或者曾經告訴過他的一些事,能強化其記憶力。比如,吃晚飯的時順便問一句:寶寶還記得中午飯吃的是什麼嗎?”路過蛋糕店時問問他:這是什麼地方呀?”如果寶寶能說出中午吃的是雞蛋羹或餛飩,眼前的商店是蛋糕店,說明他已經開始學著從儲存的記憶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回答問題,他的記憶力有了不小的進步,而且還開始學習思考了。


 


  1半歲~2歲 調動多個感官  


為了使寶寶更好地記住一件新事物,不妨啟動他的多個感覺器官和身體的一些部位共同參與,目的是在頭腦中留下更完整和清晰的印象,保持長久的記憶。比如,讓寶寶記住紙的特性,媽媽不僅可以在紙上畫出美麗的圖案,把紙放在沾有水的桌面上,觀察紙怎樣把水吸幹;也可以撕一撕,聽聽紙被撕時發出的聲音。如果媽媽希望寶寶能比較快地記住兒歌、唐詩、故事的內容,不妨在教他們的同時配上相應的圖片、光盤,創造一個邊聽、邊看、邊指、邊說的情境,偶爾再帶著孩子做一些誇張的動作、強調某些關鍵詞一一對故事中兔子媽媽從地上拔出蘿蔔,扛在肩上回家去這句話,媽媽可以示範一下的動作,寶寶對此有了感性認知,能記得又快又牢。重復刺激加深印象

  寶寶今天記住的事,明天可能就忘了,所以父母必須隔三岔五提醒一遍、由孩子重復一下,如此多次刺激,能幫他鞏固記憶。比如,把昨天說的兒歌再說幾次,最好能背下來,到明天或後天再背誦一下;一個星期內集中講同一個或兩個故事,然後就故事中的一些細節提問寶寶,看看他是否記住了。吃蘋果前,讓他看看這是一個紅紅的蘋果”;穿衣服時,告訴他紅色的毛衣。如此,寶寶很容易通過身邊的事物,記住各種顏色。


 


2歲~3歲 出去玩兒也有功課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通常不會有意識地記憶一些東西,但如果家人提出要求,孩子也願意配合。比如不妨趁帶寶寶去動物園、遊樂場或郊遊的機會布置記憶的作業”——媽媽請寶寶留心他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去的、在那兒看到了什麼?有哪些動物和幾種顏色的花?回家後把這些一一告訴爺爺奶奶。如果是在小區裏散步,媽媽也可以佯裝記性不好,請寶寶幫忙記住回家的路,或者請寶寶帶路、去曾經到過的地方,孩子往往會興致勃勃地做向導。而在不斷做功課的過程中,寶寶主動記憶的習慣就慢慢養成了。當然,最初只能給孩子布置具體的、單一的作業,逐漸從一項過渡到幾項、由簡單而復雜。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便在褲褲了!訓練寶寶如廁要領


記者: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



 


「今天工作總算結束了,趕快回家陪寶寶吧!」辛苦的爸爸媽媽,在工作結束之後,都想趕快回家,逗逗可愛的寶寶,因為寶寶的笑容正是治癒疲勞身心的良 藥。沒想到,寶寶上一秒才笑嘻嘻的,下一刻馬上哇哇大哭,直到聞到陣陣撲鼻臭味,才發現是寶寶便便了!如何訓練寶寶如廁,是所有爸爸媽媽必經的課程,掌握 要領,就能減少親子間的摩擦!


訓練的黃金時機


寶寶出生後未滿1歲,走路也還不太穩,在某些能力未發展完善的狀態下,對他來說,學習如廁是相當困難的事。不過,只要爸爸媽媽把握關鍵時機,就能輕鬆訓練寶寶如廁!


適合的年齡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淡水分院主治醫師張思玟表示,要訓練寶寶學會聰明大小便,可以選在寶寶1歲半至3歲間。這段期間內,寶寶開始會走路,並表達特定 的話語,神經發育也趨於成熟,漸漸能夠控制擴約肌,憋住自己的便便,如此一來,就能方便讓爸爸媽媽進行訓練。不過,每個寶寶達到以上條件的年齡不一致,如 果寶寶到了1歲半,身心發展及語言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爸爸媽媽也不用急著訓練他,可視情況而定。


張思玟醫師提到,根據一般常見情形,女寶寶的語言發展會比男寶寶還早開始,所以訓練女寶寶的時間點,也可能比男寶寶稍早一些。


適合的季節



 


張思玟醫師表示,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夏季,做為訓練寶寶大小便的季節,有些家長為了使寶寶的小屁屁透氣,偶爾不讓寶寶包尿布,在訓練寶寶如廁時,夏季穿著的衣物較輕便,就可以輕鬆幫他穿脫褲子,就算寶寶不小心尿濕褲子,也比較不會著涼。


適合的日子


爸爸媽媽剛好放長假可以待在家中陪伴寶寶,也是個訓練的好時機,例如有些媽咪會向公司請育嬰假,這段期間就相當適合訓練寶寶如廁。基本上,要選擇家庭環境不會有太大變動的時期(例如:搬家),才能讓寶寶保持平常心,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效果也較佳。


寶寶的如廁密碼



 


爸爸媽媽在帶寶寶的過程中,可能曾發現他在排便前,會出現某些特殊的姿勢和動作,只要仔細觀察、把握這些特殊訊號出現的時間點,帶著寶寶到小馬桶「解放」,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是他解便的專屬場所。


密碼1─尿布乾燥


張思玟醫師表示,如果爸爸媽媽注意到寶寶的尿布,能夠連續2小時以上都維持在乾燥狀態,代表寶寶已漸漸能忍住尿意,由此可推斷,控制擴約肌的能力也將越來越完善,已開始邁入訓練如廁的好時機。


密碼2─玩樂中突然停頓


寶寶正拿著心愛的玩具,玩得起勁的同時,突然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或是蹲下來,做出奇怪的表情,甚至是屁股翹高等,都可能代表寶寶已經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小便了,只是動作快了一步,還來不及在口頭上表達他的需求,但這都是給爸爸媽媽的小小暗號。


密碼3─情緒或口語表達


當寶寶的尿布濕了,便開始哇哇大哭,代表他已經感到不舒服,藉此提醒爸媽幫他換尿布;或是當爸爸媽媽對寶寶發出指令時,寶寶能夠聽懂,而達成爸媽要 求時,也表示他能夠透過聆聽,學習週遭事物。有些發展較快的寶寶,當他希望如廁時,還會明確說出他想上廁所,甚至是直接跑到小馬桶旁邊,做出預備動作,讓 爸媽更明確了解,他已做好如廁訓練的準備。


密碼4─行為模仿


寶寶一旦開始喜歡在爸爸媽媽身邊跟前跟後,並有樣學樣地模仿各種動作,爸媽就可以在自己如廁的時候,順便將寶寶帶在身邊,直接教導他學習如廁的步驟及動作,甚至讓寶寶模仿坐馬桶,寶寶覺得有趣之外,也可省下爸媽不少時間。


密碼5─生理時鐘


每天花少少幾分鐘,記錄寶寶的大小便時間,經過一段日子,可能會發現他的大小便時間是固定發生在某一時間點;原來,寶寶的解便時機,也靠生理時鐘控 制。爸爸媽媽就可利用這點,一到寶寶每天固定如廁的時間,就趕快把寶寶帶到廁所,教導他如何大小便,等寶寶年紀再大一點,他也能夠知道,必須自己坐到小馬 桶上進行排泄。


如廁方法-男女大不同


男寶寶與女寶寶的如廁方式有所不同,依照性別請爸爸媽媽來教導,寶寶可以藉由模仿,學習也能更快!


男寶寶如廁


在教導男寶寶時,可以請爸爸帶領。首先,爸爸示範脫褲子與坐上馬桶的動作,等寶寶要實際學習的時候,從旁稍加協助,幾次後就可放手讓他試試看。等男 寶寶年齡稍大一些,爸爸就可以教他站著上廁所的方法,除了瞄準小馬桶之外,也要扶助男寶寶的泌尿器官,輕輕甩一甩,告訴他這樣才能算尿乾淨。


女寶寶如廁


女寶寶如廁的動作較為簡單,只有蹲與坐兩種方式,媽咪親自示範動作後,再提醒她小屁屁要對準馬桶內的洞,就能讓她知道正確的大小便動作。此外,媽咪也要叮嚀女寶寶,上完廁所後,必須用衛生紙擦淨,動作是由前往後(由尿道擦至肛門),才能避免尿道感染。


小凳子輔助


成人馬桶對寶寶來說,還是有些偏高,導致寶寶在上廁所的時候,雙腳可能會下意識打直,但在大腿與軀幹呈彎曲的情況下,才容易促進解便,所以爸爸媽媽可以準備一個兒童用的小馬桶,如果直接用成人馬桶則需再準備一張小矮凳,放在寶寶的雙腳下方,讓他的腳能夠彎曲著地。


爸爸媽媽適時出聲幫助


寶寶在馬桶上坐了好久,就是沒有任何排泄物出現,爸爸媽媽又擔心便便沒有排出,堆積在體內,對寶寶的身體不好;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在旁 邊發出「嗯嗯」的聲音,誘導寶寶一起發出聲音,可以讓肌肉更有力量,幫助排便。寶寶被帶到小馬桶旁邊的時候,剛開始可能不曉得爸爸媽媽的目的是希望他上廁 所,不過,在每次如廁的時候都讓他聽到「嗯嗯」這個語助詞,如此潛移默化,到最後寶寶也能明白:「啊!爸爸媽媽要我上廁所了!」。


「解放」後需給予鼓勵


在寶寶排出大小便之後,爸爸媽媽可以讓他看看自己的排泄物,讓他知道自己很厲害,告訴他:「好棒喔!你可以嗯出這麼多便便,做得很好喔!」。張思玟 醫師表示,通常1歲以上的寶寶,都能感受到成人的情緒,所以爸媽們不要吝嗇鼓掌,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因為他做了這件事,而感到很開心。


~原文刊載於2011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          www.mombaby.com.tw閱覽


 


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110916/33/2yta8.html?type=new&pg=1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歲寶寶可以有的8大“壞”習慣


導讀:


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壞習慣”,並試圖去阻止和改掉。 專家指出,寶寶的一些舉動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呢!


寶寶一天天長大著,從第一次發音模糊地叫出爸爸媽媽,到自己拿湯匙吃飯,從天天躺搖籃到匍匐前進,這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給家人帶來無比的喜悅。 然而,隨之而來的“壞習慣”也讓媽媽們苦惱不已。 專家提醒家長,有些習慣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媽媽只需引導即可


 

“壞習慣”一:亂“吃”東西


1歲以內的寶寶都喜歡把能夠抓到的東西放到嘴裡“嚐嚐”,大人覺得很不衛生,通常都要把東西從寶寶嘴邊拿掉,甚至還會喝斥“不許吃,臟”!其實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寶寶。 12個月以前,寶寶感知世界的開始就是他們的小嘴,大人千萬不要強行阻止。


   正確做法:


盡量避免寶寶碰觸到危險有毒或太小的物品,防止誤吞。 找一些乾淨、柔軟、安全的東西讓寶寶盡情地咬,鼓勵的行為會讓你的寶寶更勇敢的探索世界並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還可以適當給點磨牙餅乾,寶寶會很開心的!


   “壞習慣”二:越大越怕生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6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六個月以後卻越來越怕生。 家裡來了客人或換個環境就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怎麼寶寶越大越沒出息了呢?”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開始會區分親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寶寶在腦子裡檢索不到眼前這個陌生人的形象,就會感到不安:“這個傢伙是誰?”不要強逼著寶寶給不熟悉的人打招呼,這會讓他更害怕。


   正確的做法:


如果寶寶表示怕陌生人,一開始,千萬讓陌生人和寶寶保持一定距離,以防寶寶受到驚嚇。 然後家長可以先和陌生人一起玩,再邀請寶寶一起來玩,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壞習慣”三:讓人頭疼的“搬運工”


寶寶長到一歲多時,可以滿地亂爬亂走,不少爸爸媽媽開始頭疼了:小傢伙特喜歡搬東西,只要能拖得動的東西,就會從這頭搬到那頭,又從那頭搬到這頭,忙得滿頭大汗卻樂此不疲。 甚至經常有時候,你找不到你隨時會用到的小物件,因為它被寶寶無意的“藏”起來了。 其實,爸爸媽媽完全不必為此煩惱,當寶寶發現許多東西會因他的努力而發生改變時,就會很有成就感。 你要做的就是經常來整理家裡的物品,同時滿足寶寶的搬運需求和你找到自己東西的需求。


   正確的做法:


要多鼓勵寶寶,在他能夠得著的地方放些容易搬運但不會讓孩子受傷的東西。 當然,如果你有確實不想被寶寶“搬運”的東西,就鎖起來好了。


   “壞習慣”四:到處亂爬


在地上爬來爬去多髒啊!媽媽們一般不喜歡讓寶寶在地上亂爬。 但爬行是寶寶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還能加強寶寶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協調,能較早地讓寶寶主動接觸和認識事物,促進認知能力的發育。 很多已經會走的寶寶,也會突然爬下來看世界,對於陌生的環境,除了畏懼感,寶寶也會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過自己動手去探索、認識和了解世界,自娛自樂。


   正確的做法:


當然還是要鼓勵寶寶爬的,必要的時候,你可以跟他一起爬下來,感受下寶寶眼裡看到的世界。 如果害怕地面臟會帶來疾病的話,媽媽可以給寶寶套上小罩衫。 只要寶寶爬完不把手放到嘴巴里,不抓吃食物,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壞習慣”五:亂扔東西


東西扔到地上,或是嘩嘩地倒掉,這是孩子們特別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把倒掉的東西重新放回桶裡,接著再倒。 這樣反复玩,孩子們會感覺非常開心。 你把玩具遞給寶寶,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 你撿起來,他再扔。 有時候寶寶抓到什麼都扔,水杯、湯匙、飯碗……扔東西其實是一種“嬰兒遊戲”。 寶寶在不斷重複的遊戲動作中,強化了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為日後的認知發展打基礎。 “扔”和“撿”之間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滿足了寶寶的情感需求與情緒發展,親子關係得到進一步強化。


   正確的做法:


媽媽對嬰兒遊戲的積極應答反過來又可以激發寶寶的積極反應,使其產生自信與滿足感。 媽媽可以在家中的遊戲角給寶寶準備質地不同、顏色各異的玩具讓寶寶扔著玩,既滿足了寶寶的發育需求,又避免寶寶破壞家裡的衛生和物品。 如果不固定地方,孩子可能會將玩具滿屋子亂倒,而且他們會因嫌麻煩而不想撿玩具。 最後要記住,當孩子覺得玩夠了,要教他收拾玩具,開始時你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壞習慣”六:用手抓飯


一歲左右的寶寶經常用手抓飯吃,或者是寶寶會使用勺子、筷子的時候,還不小心把食物灑在桌子上或地板上時,孩子往往會用手去摸、去捏、去抓這些食物。 很多家長會立即制止這種“不規矩”的行為。 其實寶寶用手抓飯不僅可以增加他們對食物的熟悉度,逐漸培養他們對食物的興趣,還能避免寶寶長大後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這是孩子想了解食物質感的一種方式,你不要生氣地加以製止。 吃飯和讀書都是需要慢慢培養興趣的,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觸食物的顏色、形狀和特質吧。


   正確的做法: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吃飯前把寶寶的手洗乾淨,讓他們自由地發揮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現像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類圓而堅硬的食物就堅決不能讓寶寶抓食,避免卡在喉嚨裡。


 


“壞習慣”七:吃手指


寶寶四五個月的時候喜歡吮吸手指,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孩子是通過吮、舔、咬等方式來嘗試認知事物、感知世界的。 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寶寶不會養成吃手的習慣,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設法阻止。 強硬地制止孩子吃手,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正確的做法:


媽媽們要盡可能多地通過擁抱親吻來安撫寶寶,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圖畫、玩具等物體上,讓他們認知更多的事物,開發他們的大腦。 寶寶熟睡後,將手指拿出來,避免長期吮吸手指導致牙齒咬合不良。 如果寶寶見到什麼就咬什麼,媽媽可以將水果切成長條形,讓寶寶去抓咬,而不是簡單地用假奶嘴代替


   “壞習慣”八:愛玩衛生紙捲


當寶寶逐漸長大,你發現他開始喜歡拆東西,通常喜歡把捲好的線軸或磁帶解開,再重新卷好。 其實這對鍛煉孩子的小肌肉很有好處。 很多媽媽說,孩子特別愛玩衛生紙捲,道理也是一樣的。


  正確的做法:


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舊磁帶,防止他把你還有用的磁帶弄壞。 為了防止浪費手紙,可以將舊佈撕成條纏在手紙筒上,讓孩子玩,效果也一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9/07 00:2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俗稱「臭乳呆」是指講話時口齒不清、發音不標準的兒童。署立豐原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林智淳表示,醫學上,構音障礙俗稱「臭乳呆」。


臭乳呆就是咬字不清楚,即所謂構音或發音不準確,一般小朋友在四、五歲時所發的音都已相當準確,若家長擔心小朋友長大後還是發音不準,可到各大醫院就醫諮詢。


       林智淳指出,造成臭乳呆的原因約有四種


        第一是受到不同語言影響,若家裡常說閩南語,到學校又要改說國語,某些音就會出問題,例如台語沒有ㄈ的音, 飛機就會說成ㄏㄨㄟㄐㄧ


         第二是構造問題,例如小舌過短、唇顎裂導致發音不清楚,這部份就須要靠手術來解決。林智淳進一步指出


       第三是聽力問題,小朋友如 有聽力問題,他所聽到的聲音就不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當小朋友出現構音障礙時需要去剪舌繫帶嗎?對此,林智淳強調,舌繫帶是否該剪,要看舌頭的運轉功能來決定,如果嚴重到不能發舌尖音, 也就是ㄉㄊㄋㄌㄗㄘㄙ,那家長可以請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診斷來做決定。如果經過訓練後,舌頭的運轉仍然很吃力,這時應評估是否要接受手術治療,一般情況下是 不需經過手術。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語文智能篇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語文智能篇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採訪/陳姵樺;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開詩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攝影/Kiwi】


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


(MamiHome雜誌/提供)
語 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 「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


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 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 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 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 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寶寶語言發展概況


寶寶的語文發展概況大概可以分為5個階段,涂妙如副教授分述如下:


2個月 咕咕學語期


寶寶生下來沒幾天,當爸媽對著他說話時他就會有反應;到2個月大左右,寶寶還會從喉嚨發出咕咕的聲音,這就是他開始想要回應爸媽的表現。


4~6個月 牙牙學語期


此時寶寶已經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也可以捉住大人說話的最後一個字的音調以及聲音,雖然發出來的聲音還不是很準確,但已經有想要模仿大人的舉動,這就是牙牙學語期。


6~18個月 單字、疊字期


寶寶說話所需的理解能力在此時期快速增進,他們已漸漸可以說出有意義的幾個單字,或是使用疊字的方式表達;1歲多之後,也常會用自己的聲調和創造的語言喃喃自語。


18~24個月 語言爆發期


這 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又稱為電報式語言期,因為孩子還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就像是打電報必須將字句精簡一般,像是:「媽媽,水」,這種不完整的簡單句,就 是想表示「媽媽我要喝水」。此時期使用的辭彙會變得很多,但前提是在此之前有聽夠多的辭彙,才能在此時運用出來,若之前語言刺激不夠,就無法在此時期展 現。


2~3歲 簡單完整的句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說出簡單但是完整的句子,雖然有的孩子發音不是那麼的清晰,但說話的流利程度加強了,而且喜歡學新的字彙,也喜歡聽情結複雜的故事。


影響語言發展的原因


(MamiHome雜誌/提供)
語 言發展受到天生的能力與後天的環境兩種因素影響。在後天的環境上,需要一個喜歡與寶寶說話的照顧者,涂妙如副教授指出,若是照顧寶寶的人不愛說話,當然會 影響寶寶語言的發展,照顧者跟寳寶說話與唱歌的次數愈多,寶寳聽覺的發展會更好,且藉由多聽,寶寳會逐漸明瞭所謂的說話是怎麼進行的,之後便會嘗試想要發 出聲音與人溝通。

「不要低估你的孩子」的作者,也是英國知名的嬰幼兒專家史德普博士(Dr. Miriam Stoppard)在書中指出,語言與情緒有密切關聯,得到全然的愛與常被摟抱的孩子,和那些沒有得到充分愛的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前者有較優越的表現。


聽 力障礙當然也是影響語言發展的重要原因,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指出,若是嬰兒有聽力的問題,愈早確診可愈早治療,對日後語言的發展影響會愈 小,所以建議家長應仔細觀察寶寶聽力是否出現問題,例如在1個月大時對於像是關門、拍手這種聲音是否有反應;2個月大時就應該會將頭轉向有聲音的方向。寶 寶若有聽障,最好能在出生2個月內就檢查出來,4個月內確診,就可以開始治療了。除了聽力會影響語言發展,還有腦部發展異常也會影響,這需要做進一步檢 查,才能篩檢出真正的問題。


0~3歲各階段語言遊戲


語言發展狀況,互動是很重要的,從寶寶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和寶寶玩各種語言遊戲,在不斷快樂的互動過程中,自然增加寶寶的語言能力。


0~2個月語言遊戲


.爸媽平時可經常用類似唱歌的聲調和寶寶說話。


.分別對寶寶的左右兩耳說話,讓他感覺聲音從不同方向傳來。


. 寶寶都喜愛有押韻與節奏感的兒歌加動作,所以爸媽可以經常跟孩子玩。涂妙如副教授就舉自己與孩子玩的「打電話」兒歌遊戲為例:先拉起寶寶的小腳唱「打電 話、打電話」,之後搔搔寶寶的肚子說「喂!喂!喂!」,最後唱著「請到我家吃草莓」,然後親一下寶寶。這個遊戲在她寶寶小時候可是很喜歡的呢!


2~6個月語言遊戲


.可以跟這個階段的孩子玩介紹各個手指名稱的大拇哥、二拇弟遊戲。


.玩指物命名遊戲。家長經常帶寶寶出門散步,指著看到的植物、昆蟲、建築、水果等,將其正確的名稱說一次給寶寶聽。對於一些形容詞,則可用動作與表情來加強孩子的印象,像是很冰,就可讓寶寶觸摸冰的東西,實際感受冰的感覺。


7個月~1歲語言遊戲


像是王老先生有塊地等童謠,或是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等可拍頭、拍肩、有動作的唱遊,都是不錯的遊戲。


1~2歲語言遊戲


在遊戲與歌曲中加入動作,像是倫敦鐵橋垮下來;打電話或是傳聲筒的遊戲,都可讓孩子邊玩邊練習說出正確完整的句子。


2~3歲語言遊戲


自編童謠或兒歌。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開詩婷表示,此時期孩子們需要充滿想像的語言,孩子也喜歡以自己為中心編的故事,她曾為女兒作了一首吃東西的童 謠:「小牙齒在發芽,牙齒癢癢呀。小牙齒快長大,食物等著我。前面牙齒會切斷,後面會磨碎。前面牙齒會切斷,後面會磨碎。小牙齒快長大,食物等著我。」這 在每次吃飯時都很受用。


自編故事。透過故事可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像是可一邊說一邊做的「手的故事:這裡有一張床,這裡有一個小枕頭,這裡有一個小孩,他躺在床上,把被子蓋起來,搖搖搖,他睡著了。」孩子看著媽媽的手,就好像可以看到故事。


自製文字尋寶遊戲。大約3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玩用文字構成的尋寶遊戲,家長可以製作不同的文字線索,讓孩子藉由文字線索找出寶物。


【完整內容請見《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年1月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