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種遊戲 克服感覺統合障礙

採訪/陳雯琪
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組長 張旭鎧

來玩遊囉!想訓練寶寶,玩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從遊戲中悄悄地訓練各種技巧,寶寶反而會樂在其中,想培養感覺統合能力,一點都不難,只要運用身邊一些垂手可得的小工具,六個月後,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效!


1. 擺盪遊戲:(0~1歲起)
從寶寶出生起,就得開始訓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只要由家裡的長輩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就可以達到刺激前庭、改善平衡反應、增加肌肉張力的效果。等到寶寶一歲大左右,就可以找一條大毛巾,並將孩子置於毛巾中間,由爸爸、媽媽各拉住毛巾的一邊,輕輕搖晃。


2. 丟接球:(1~3歲起)
寶寶一歲時,可將直徑約20公分的橡皮球,放在孩子的面 前,並鼓勵孩子主動伸手拿球;待寶寶二歲後,就可以玩進階遊戲,即使用20~30公分的橡皮球,然後與孩子間隔約二公尺,分別坐於地上,用滾球的方式與寶 寶玩傳球遊戲。寶寶三歲就可以完高階遊戲,將您與寶寶的距離拉長至3~5公尺,並改以彈跳的方式傳球。如此一來,可以改善寶寶的手眼、雙側,及視覺追蹤的 協調性。


3.鏡子遊戲:(2歲起)
從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玩模仿遊戲。藉由孩子模仿父母動作的過程中,可藉機讓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區辨左右方向,這對寶寶的觀察,與動作計劃能力有長足的進步。不過,一開始不要太難,應從一隻手開始,再進展到全身,以免動作太複雜,寶寶一時記不清,而產生挫折。


4.地面探險:(1~2歲起)
僅需不同材質的拼裝地毯,就可以提供寶寶觸覺及本體覺刺 激,有助於改善其動作計劃能力。玩法很簡單,寶寶一歲時,就可以在家裡佈置各式不同材質的地毯,讓寶寶在地毯上爬或走,或從事任何遊戲,讓寶貝接受不同材 質的刺激。等到寶寶二歲起,媽咪就可以做難度稍高的設計,將地毯高度任意變化,讓寶寶在不同高度的地毯上,從事各種遊戲。


5.疊積木:(2~3歲起)
自寶寶二歲起,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工具是約5 公分立方的積木,讓寶寶嚐試用一手或兩手將積木疊高即可。待寶寶長大些,到了三歲,就必須換小一些的積木,約三公分立方來訓練,讓寶寶試著使用積木,進行 疊高或創作遊戲,有助於改善手眼協調,並可順道訓練寶寶的創造力,及注意力,一舉數得。


6.跳格子:(3歲起)
現代都市寸土寸金,孩子遊戲的空間大大縮減,想玩跳格子遊戲,似 乎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不過,也有變通的方式,不能在戶外玩,換個地點在家裡也可行,只要運用家裡的拼圖地墊,就可以享受童年。玩法很容易,將每塊地墊放置 於地,並固定,注意喔!每塊的間距需為20~30公分,然後就可以讓寶寶用跳的方式踩地墊,很有趣吧!這對baby的空間概念訓練,及本體覺刺激,都相當 有幫助,不妨多進行。


7.打鼓遊戲:(3歲起)
使用最簡單的工具──手,也可以玩出興味!在不同材質上拍打, 然後請孩子模仿。遊戲進行時,可配合節奏,先在某一器材上連續拍打一次或二次,接著再換拍另一項材質製品。有順序地進行,可一併訓練寶寶的記憶力、動作計 劃能力,此外,因使用的材質不同,也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


8.沙箱:(3歲起)
動手製作沙箱或豆豆箱,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裝放家電用品的小箱子就 很好用。為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可發揮美術創造力,將空箱子的外表好好裝飾一番,愈有想像力愈佳,或者可讓寶寶自由發揮,自己試著替箱子穿衣服。準備完成 後,在小箱子中,藏放筆、鑰匙、小豆子等,讓小朋友閉著眼睛,以手找出東西,並猜猜看是什麼?在尋找及觸摸的過程中,可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增進觸辨覺能 力,及注意力。


9.黏土創作:(3歲起)
讓寶寶親自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玩意。買一包黏土,含各種色,讓寶寶發揮觀察力及想像力,用黏士捏製動物,或其他感興趣的小東西。製作時需靈活運用手部動作,對寶寶的觀察力、精細動作及雙側協調,都有不錯的幫助。


10.手指畫:(4歲起)
寶寶的手偶爾弄髒了,先不要急著罵人,其實這也是訓練寶寶觸覺 刺激的一種方式。找一天晴朗的好天氣,不管身上的顏料有多難洗,盡情地和寶寶一起玩一場色彩遊戲。拿些水彩顏料,沾在手指上,就這樣輕鬆地畫一幅美麗的畫 作吧!除了觸覺刺激外,空間概念及注意力也一併訓練完成,絕對值得。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訓練寶貝的自理能力

寶貝的自我服務計劃


如今,不少寶貝習慣于在所有的事情上“動口不動手”,說一聲:“媽媽幫我……”就一切OK了。
但如果讓孩子日久天長這樣“省事省心”下去,習慣了依賴、學習能力也被淹沒掉了。


  午睡後,幼稚園老師發給每位小朋友一個香蕉,多數孩子一拿到手就開吃了,綿綿卻舉著香蕉請老師幫忙剝開,老師問:“綿綿自己剝不好嗎?”綿綿說:“每次都是媽媽剝好了給我吃的,我不會……”
  無獨有偶,4歲的果果穿衣服總得請老師幫忙,他不知道怎麽系扣子,即便是偶爾扣上了一個,十有八九也會安錯了地方。
  5歲的苗苗喜歡畫畫,可每次畫完以後,筆和紙就攤了滿滿一桌子,有時地上還會有幾支筆,就玩兒別的去了,接下來的一幕當然是別人替她收拾。
   對小寶寶來說,每每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系扣子、自己洗手、剔魚刺……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人之初,生活對孩子仿佛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 地,他們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不是過度保護與父母的代勞,後者只能使孩子失去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在孩子心目中一次次加深“我不行”的印象,時 刻尋找父母或父母式的幫助和照顧,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差。相反,他們經過努力之後體會到的成就感,足以使他們內心一片燦爛。所以,激發孩子的潛能“幫他 不如教他”,把握生活中每一個可能讓孩子學習的機會、給他時間,父母可由事必躬親的角色轉變爲引導者,孩子能慢慢地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 力。


  讓寶寶嘗試自己照顧自己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在他有能力學習做某一件事時,教他如何操作——

  送玩具回家
  一般來說,三歲的寶寶就該開始學習收拾玩具、自己的用品了。最初只要寶寶參與“做”,不必在意寶寶
幹得怎樣;待寶寶逐漸建立起一種意識和習慣,他會自己幹得很好。在此,父母的訓練方式,是成敗的關鍵。

  訓練要點:
  在房間裏辟出一塊靠牆的地方,當作孩子的玩具角兒。備一個玩具箱、小筐或玩具櫃,櫃子最好有一排抽
屜,留有一小塊空地。告訴寶寶大的玩具放在箱子裏、小的玩具放筐裏或抽屜裏,拼圖、桶裝拼插玩具或帶盒
子的玩具可裝好放在空地一角。
  讓寶寶收拾玩具前,應反復演示幾次給寶寶看,速度要慢一點,邊收拾邊說,比如:“積木坐回自己的小
車吧”、“送玩具熊到沙發上歇一會兒”。加深寶寶的印象,順便問寶寶:“你想試一試嗎?”激發寶寶參與
的興趣。起初以媽媽爸爸爲主,慢慢過渡到“你收一樣我收一樣”,最後讓寶寶獨立完成。
  寶寶初學階段,應把收拾玩具的過程分解成幾個小“段落”,待一個段落“達標”之後,再繼續下一個段
落。這樣大事化小,分步完成,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

  穿衣有先後次序
  2歲以後,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會主動要求自己穿、脫衣服。這時父母不妨趁熱打鐵,邊鼓勵邊有耐
心地協助他。

  訓練要點:
  在學習穿衣服之前,不妨先教寶寶系扣子。比如把上衣平鋪在床上,將扣子和對應的扣眼指給寶寶看,再告
訴他如何將扣子穿到相應的扣眼中,把扣子的一半塞進扣孔,讓寶寶從扣孔里拉出來;也可以和他玩幫娃娃扣紐
扣的遊戲。完成了這一步,就可以練習穿衣服了。
  寶貝最初練習穿脫衣服,可選擇開襟式的衣服,學起來比較容易,讓孩子將一隻手伸入袖中、再將另一隻手
伸入另一隻袖中,然後自己將扣子扣上。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緩慢而詳細地多次示範給寶寶;最好先不選
帶拉鏈的童裝。
  寶寶學穿套頭的衣服時,父母先要教他分清衣服的前後:領子和褲腰部分有標簽的是後面、有口袋的是前面
;有縫衣線的是反面。穿時先將衣服套在頸部,父母幫忙拿著一隻袖子,協助寶寶把手伸進袖管裏,隨後將另一
隻手伸進另一隻袖管裏。脫衣服時先脫掉兩隻袖子,再把衣服從脖子上脫下來;褲子最好是鬆緊帶的,便於穿脫。

  在教寶寶自己脫衣服的同時,也應該培養折疊、整理衣服的習慣,不要將衣服隨意丟棄。

  兩歲多的孩子喜歡自己穿鞋,可爲他準備有粘扣的鞋。穿鞋前先告訴孩子如何區分左右腳:讓孩子將鞋子放
在自己的前方、鞋的頭部朝前,如果看到兩隻鞋合攏,中間有一個小洞表明是對的;如果沒有這個小洞則說明放
反了。之後,給寶寶做出穿鞋的樣子,趾尖使勁兒朝前頂,再把後跟拉起來、將粘扣輕輕一按就好了。

  自理 從吃飯開始
  8個月的寶寶吃飯時,不滿足“飯來張口”,他們伸手抓勺子,搶家人手裏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試身手;
或把手浸在飯碗裏,自己抓飯吃。這正是寶寶學習吃飯的最佳時機。父母不妨索性給他一把勺,任他在碗裏、盤
子裏戳,一口口地往嘴裏送。

  訓練要點:
  吃飯前,在寶寶座位周圍的地上鋪好報紙、給寶寶穿上罩衣、戴上圍嘴,武裝到位。告訴他:“從今天開
始,寶寶要自己吃飯了。”孩子一定高興得手舞足蹈。

  寶寶碗裏、盤子裏的飯菜不要多,溫度適中;一次給寶寶一種菜,別把幾種菜混到一起,使寶寶吃不出味
道,倒了胃口。
  開始寶寶還不太會從碗中舀飯,可先讓寶寶拿著勺,媽媽幫他把飯放在勺子上,讓寶寶自己送入口中;如果
是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媽媽可與寶寶共持勺一起送入口中。
  最初寶寶只能獨立吃一、兩口飯,如果父母及時誇獎幾句,寶寶自己吃飯的興趣會更濃。
  每頓飯不要花太多時間,因爲寶寶在餓時特別有胃口,能專心致志地練習吃,一旦吃飽便玩起來,甚至把飯
碗打翻。
  等寶寶完全吃飽了,再清理“戰場”、幫寶寶做個人衛生。
  有過如此訓練的寶寶,一般兩歲以後,就能獨立吃飯了。當然,整個過程不能嫌麻煩----現在的麻煩是爲了
以後的不麻煩。

  喝水 從奶瓶過渡到杯子  

  對於自己喝奶、喝水,寶寶也會像獨立吃飯那樣興趣盎然。

  訓練要點:
  寶寶十個月左右,就可以試著讓他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喝水了。奶瓶最好小一點、細一點,也可以買帶把
兒的那種;奶瓶裏的奶或水一定要溫度合適。媽媽可以抱著寶寶或讓他倚靠在被子上、坐在小推車裏喝。
  一歲以後,改爲使用嬰幼兒訓練杯,就是有兩個手柄、杯蓋上有個突起的小嘴兒、嘴兒內有小洞的那種,不
要杯蓋上帶吸管的。爸爸媽媽給寶寶示範:雙手握杯,將杯子舉到嘴邊用力吸,或直接往嘴裏倒。
  一段時間後,試著取下杯蓋,讓寶寶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把嘴放到杯子邊直接喝。開始時杯裏的奶或水不要
太多,以少半杯爲宜。

  把刷牙當作遊戲

  保證孩子的口腔健康從保護乳牙開始。父母應儘早培育寶寶自己刷牙的習慣。當然,也沒必要一本正經地
教,讓孩子覺得“刷牙很好玩兒”,他就有興趣學了。

  訓練要點:
  寶寶一歲左右,父母可以用矽膠質地、形狀如手指套、帶毛刺的小牙刷給寶貝刷牙,幾次之後把“小指套”
套在寶寶的手上,握著他的小手、模仿父母的樣子自己刷牙。刷完了,告訴寶貝照著自己的樣子喝一口水、鼓腮
,讓水在口腔裏轉幾下漱漱口,再把水吐出來。

  一歲半以後可以用軟毛的兒童牙刷刷牙了,剛開始父母替寶貝準備好溫水、擠好牙膏,自己也備好水和牙膏
牙刷,給寶寶做示範: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刷,裏外都一樣;隨後吐出泡沫,再用清水漱口,然後以毛巾擦幹、
完成刷牙的全過程。等寶寶三歲後,教他自己弄水、擠牙膏。

  獨立大小便

  獨立排便,是寶寶上幼稚園前一定要學會的生活能力,否則孩子容易在小朋友面前産生自卑感,也會對幼稚
園産生抵觸情緒。

  訓練要點:
  寶貝能坐穩後,給他準備一個帶扶手、並讓他喜歡的專用便盆。告訴孩子,以後有尿就坐便盆。寶寶一歲左
右,需要父母扶著;兩歲以後儘量讓他獨立坐盆大小便。
  如果有條件,不妨在衛生間裏安一個孩子用的小馬桶,這樣,三歲的孩子就能直接到衛生間方便了。通常,三
歲的孩子大便以後不能擦屁股,到了4歲,就可以讓他們自己練習了。父母準備好抽取式衛生紙,使寶寶容易拿到;
教他如何擦一下、把紙折一下再擦。
  三歲多的孩子,一般晚上就不尿床了,爸爸媽媽應培養他們夜間自己起床小便的習慣,方法是先定時叫醒孩子
,時間長了,到這個點兒他自己就能醒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個親子遊戲



用心,是親子遊戲的一個靈魂守則。



03歲的寶寶來說,遊戲是開發智力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與父母之間最好的情感溝通方式。而父母唯有用心與寶寶一起遊戲:用心設計遊戲內容;用心陪伴寶寶;用心協助和引導寶寶,遊戲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才能起到最佳的親子功效。



別以為寶寶小,什麼都不懂,當你早上賴在床上哄他繼續睡的時候,他可不會讓你安耽;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窩在沙發裡看電視,他可不會獨享寂寞;當你耷拉著眼皮子給他講睡前故事,他可不會安心睡覺……



用心陪寶寶一起遊戲吧,用心做一個最棒的父母!



客廳遊戲



01.分水果



用具:常見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橙等)、一個籃子、玩偶



玩法:將盛著各種水果的籃子放到寶寶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媽媽抱著;然後對寶寶說:「大熊要吃蘋果,寶寶請你幫它拿一個XX。」隨意說出籃子內的水果,或叫寶寶拿不同的水果。



02.推小球



用具:一隻小球



玩法:和寶寶對坐,玩推球的遊戲。



寶寶學會——平衡和手眼協調



小貼士:根據寶寶的能力,把推球的距離縮短或加長,幫助寶寶肌力的發展。



廚房遊戲



03.倒水遊戲



用具:水、量杯



玩法:把各種大小的杯子給寶寶;鼓勵寶寶用杯子裝滿水,並倒進一個大鍋中。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在指定時間內看寶寶能完成多少的量。



04.舀豆子



用具:2個小碗、湯匙、各種大小的豆子



玩法:先把各種豆子分類放碗;媽媽拿著湯匙示範舀的動作,並鼓勵寶寶嘗試去舀。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在這個遊戲的時候,請注意不要讓寶寶誤吞豆子。



05.米缸尋寶



用具:家裡的米缸、各種小物件(鑰匙、小玩具車、湯匙等)



玩法:媽媽首先教寶寶各種小物件的名稱;然後把東西放進預先準備的米缸中;再勵寶寶用手去摸米缸中的物件,並說出摸到了什麼。



寶寶學會——用手去感覺事物



小貼士:媽媽在這個遊戲進行的時候可以增加難度,要求寶寶把眼睛蒙上。



06.錫紙立體畫



用具:錫紙一張、沒有煮熟的粗麵條、大的盤子



玩法:媽媽先把麵條剪成約20厘米長,並放在大盤上;鼓勵寶寶用麵條做出自己喜歡的造型,然後把錫紙放在麵條上;讓寶寶在錫紙上根據麵條的位置用手指描繪,一張錫紙立體畫就出現了。



小貼士: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認知程度鼓勵寶寶做出更有形態的造型。



浴室遊戲



07.創意紙巾畫



用具:各種顏色的紙巾


  


玩法:媽媽給寶寶準備各種顏色的紙巾;鼓勵寶寶用紙巾來拼出各種圖形並利用鏡子上的水蒸氣把紙巾貼上。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在跟寶寶進行這個遊戲的時候,不要去限制寶寶的創想能力。



08.踏步奇兵



用具:浴巾、寶寶的衣服


  


玩法:媽媽在浴缸或浴盤中放置一些毛巾和寶寶的衣服,並注水到浴缸中;鼓勵寶寶用雙腳不停在水中踏步。


  


寶寶學會——走路  


 


小貼士:要注意水的高度不要太多,剛好蓋過衣服,讓寶寶看到衣服。



09.水底總動員



用具:各種有重量的玩具(可以沉在水中的玩具)  


 


玩法:媽媽把各種各樣有重量的玩具放在水中,然後注水滿至浴缸;鼓勵寶寶蹲下身撿起水中的玩具。


  


寶寶學會——蹲和撿的動作以及控制身體平衡  


 


小貼士:媽媽在進行這個遊戲時,注意寶寶的身體平衡能力。



10.寶寶洗洗樂



用具:浴巾、寶寶的衣服  


 


玩法:媽媽在浴缸或浴盤中放置一些毛巾和寶寶的衣服,並注水到浴缸中;鼓勵寶寶用雙腳不停在水中踏步。


  


寶寶學會——走路   


小貼士:要注意水的高度不要太多,剛好蓋過衣服,讓寶寶看到衣服。



11.刷牙小手



用具:適合寶寶的牙刷及牙膏   


玩法:媽媽給寶寶示範任何拿起牙刷和擠出牙膏;然後跟寶寶一起刷牙,一邊刷,一邊可以教寶寶上下的概念。


  


寶寶學會——刷牙   


小貼士: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刷牙的力量。



12.堆堆砌砌剃鬚膏



用具:剃鬚膏


  


玩法:媽媽先給寶寶少量剃鬚膏在寶寶手中,互相用手槎弄;再跟寶寶利用剃鬚膏在浴室的牆上堆砌各種造型。


 


寶寶學會——開拓思維  


 


小貼士:媽媽在跟寶寶玩這個遊戲前,先把少量的剃鬚膏放在寶寶的手上,看寶寶是否有過敏反應,如果寶寶感覺不舒服應該停止。


13.投擲衣服考



用具:浴室裡的衣服籃子、寶寶剛脫下來的衣服、毛巾等


  


玩法:把盛衣服的籃子放在跟寶寶有1米的距離;引導寶寶把衣服、毛巾等物件扔進籃子。


  


寶寶學會——扔的動作  


 


小貼士:可以每次洗澡前跟寶寶玩這樣的遊戲,增加洗澡是的運動量,這樣寶寶洗澡後就更容易入睡了。



14.吹吹小船



用具:硬的卡紙


  


玩法:用硬紙折一隻紙船,在浴缸裡放些水,將紙船放進去。問問寶寶,有沒有辦法讓小船跑起來?可以和寶寶一起鼓足力氣吹船,看誰吹得遠,


  


寶寶學會——吹的動作,增加肺活量  


 


小貼士:媽媽盡量給寶寶折小一點的船。


書房遊戲



15.書本骨牌



用具:各種厚度的書大概10  


 


玩法:媽媽把各種的書從中間打開,以骨牌形式放在地上;把10本書放好以後,讓寶寶用手推動第一本書,並看著書一本本的倒下。   


寶寶學會——手眼協調


  


小貼士: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能力,把書的數量增加。



16.書本疊疊樂



用具:書20(可以用寶寶經常看的圖畫書)  


 


玩法:媽媽準備20本書,然後跟寶寶一起一本一本把書疊起來;寶寶熟悉了擺放的方法以後,鼓勵寶寶輪流的把書疊起。


寶寶學會——瞭解順序和分類  


 


小貼士: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能力增加書本數量。


臥室遊戲



17.響一下、停一下



用具:鬧鐘


  


玩法:媽媽先準備一個鬧鐘;並告訴寶寶當聽到鬧鐘響的時候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寶寶學會——快速反應  


 


小貼士:媽媽可以多一些示範動作給寶寶作參考。



18.化妝遊戲



用具:媽媽的化妝品、鏡子


  


玩法:媽媽化妝的時候,教寶寶五官的位置;並可以教寶寶簡單的化妝技巧。  


 


寶寶學會——打扮自己   


小貼士:最好不要把化妝品塗在寶寶臉上以免過敏。


戶外遊戲



19.玩沙玩水



用具:各種玩沙玩水的工具  


 


玩法:在暖和的日子,帶小孩到沙灘堆砌不同形狀的沙堆,然後在沙子裡加進水,看沙子有什麼變化。


  


寶寶學會——知道沙子的特性並能夠發揮想像  


 


小貼士:不要因為怕把衣服弄髒而對寶寶諸多限制,玩沙玩水的時候是他想像力充分發展的時候。



20.大自然的聲音



玩法:媽媽帶寶寶到公園;讓寶寶閉上眼睛用耳朵聽,然後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   


寶寶學會——傾聽和想像   


小貼士:媽媽可以讓寶寶記錄所有在公園聽到的聲音,比如小鳥、風的聲音等。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S0QoreSTQkWLwjQ2m5Kumkc-/article?mid=5687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幼童耍賴該怎麼辦?父母要溫柔談判


「耍賴」是每個孩子存在的共同性問題,孩子愛耍賴是一種「挑戰規則、試探底線」的方式,用來和父母爭取權益,最大限度滿足自己需求,和比自己能力強 的人講條件,首先是件好事,父母別太焦慮,要知道這是孩子自發性發展的必經之路,平靜以待,但原則還是要堅持的,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即使哭鬧也是沒 有用的。


父母要溫柔談判,管教孩子就能尊重卻不放縱!



面對耍賴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小孩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性質的,大人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就愈是過分!這點是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先有的認知。


首先,即「冷靜」法,就是當孩子任性、耍賴時,語氣雖不需要很嚴厲,但卻要很明確,不管孩子的性格是怎樣的。因為孩子發脾氣是想擴大聲勢,引起家長 的注意,這時我們口氣要堅定與明確,但最好不要對孩子完全不理不睬〈註一〉,他會慢慢意識到哭鬧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為好。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沉住 氣,當孩子任性、耍賴時要先沉住“氣”,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決不讓步。


其次,即「理智」法,當他逐漸平靜下來時,家長們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說些孩子能聽懂的淺顯道理,講父母為什麼不答應他的要求,他那樣做為什麼不對,應該怎麼做等等,而不能火冒三丈大聲斥責孩子,只要有耐心,隨著孩子的長大,耍賴現象也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總之,當孩子耍賴時,是在考驗爸爸媽媽的耐心,你需要馬上嚴肅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表現,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不會順從他的要求,即 便他哭鬧耍賴的再厲害,家長不需要發脾氣,只要以堅定的口氣說明理由即可,孩子雖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一般來說,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給的理由充 足,有說服力他肯定會乖乖聽話,切勿過於任性嬌寵,家長有正確養育的觀念,孩子才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註一〉小朋友大哭,家長為何不能放著不管或不理不睬?


值得一提!對於個性固執的小朋友,通常會持續放聲大哭作為向父母威脅,但往往此時也容易發生「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小朋友哭到整個人冒汗、臉色發黑,呼吸中止等症狀發生,好發在2歲以下的小朋友,最慢到5歲左右就會恢復正常。


醫師指出,「幼兒哭泣發紺」或「嬰兒屏息症」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在嬰幼兒是常見且屬正常的,家長勿過於緊張與憂慮,透過適當安撫或注意力轉移,往往可以避免意外發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空間概念 ~ 生活學習基礎


 
 
▲堆疊積木可訓練孩童的上肢穩定度及手眼協調(圖2)。
▲孩童可藉由堆疊積木,培養空間延伸的概念(圖1)。

圖.文/廖經平


「王小明!你的褲子前後穿反了。」


「葉小美!妳的鞋子左、右腳穿錯了。」


「舉起你的右手,就是拿筆的那隻手。」


相信這些情況對於許多學齡前孩童的家長並不陌生,認為孩子們總是學不會分辨左右,總是要一而再,再而三提醒。其實,孩童的「空間概念」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必須隨著年齡做適當的教導,才能讓孩童有效的吸收。


一般來說,嬰幼兒從爬行,進展到行走的階段,他們的探索環境漸漸從平面擴展到垂直面,他們開始發現頭頂以上的世界,此時已逐漸建立上、下的概念,直到2到3歲孩童對於上、下已能清楚區辨。


大約4歲時,能區別前、後的差異,對於衣服的正、反面也較能理解。


5歲時,能辨別物體距離本身的遠、近,且此時為左、右概念的發展期,但仍無法類化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常常會出現鞋子穿錯腳的情況。


6歲孩童空間方位的辨識才較趨於成熟。


◎如何幫助各個年齡層孩童增進空間發展呢?提供以下幾個活動做參考:


0到2歲


此時孩童正處於探索環境的階段,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由行動,探索的機會愈多,大腦對本身以外的空間概念愈能得到回饋。


在安全的情況下,將孩童有興趣的玩具放在高處,誘發他向上探索的動機,延伸探索環境,也可藉此訓練孩童由坐到站的動作。


3到4歲


此階段孩童已具有基本上、下、前、後、裡面、外面等方位概念,利用簡單的指令讓他們能類化到生活中,例如:把鞋子放到櫃子「裡面」、積木往「上」疊(如圖1)、筷子放在碗「旁邊」,也可訓練孩童穿脫衣物,讓孩童理解衣物正、反面的概念。


5到6歲


積木、樂高等組裝玩具不僅可訓練此階段孩童空間概念發展,同時上肢懸空的狀態下也可以訓練他們的上肢穩定度及手眼協調(如圖2);一開始可先進行仿拼,大人做一塊,小孩跟著做一塊。


再來是大人做好完成品,小孩看著完成品進行仿拼,最後可進階到看著平面圖案進行組合;仿拼的難易度也可由左右對稱的形狀進階到不規則的形狀。


「空間概念」是孩童個體最早發展的一種身體知識,它不僅跟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孩童日後發展高階科學概念的基礎,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也認為空間智能是生活學習的基礎能力,也是藝術、科學、數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幼兒的空間認知發展一直是許多父母及教育者著重的要點 之一。


學齡前的孩童對於環境事物的觀察與學習非常敏銳,是空間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對於孩童日後生活自理、學業、甚至人際關係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把握此黃金時期,加強孩童的空間認知發展,對於孩童日後將有極大的幫助。


(作者為新北市宏仁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為什麼需要塗鴨

家有小小孩,只要爸媽一不留神,寬大的白牆、淺色的皮沙發或桌面,總免不了成為「小小畢卡索」的現成畫布,到處散布著塗鴉的痕跡。因此,一談到幼兒塗鴉,很多爸媽的腦袋中總會浮現成堆的問號:孩子為什麼這麼愛亂畫?究竟該阻止孩子,還是放任他隨意畫?

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


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成長中的小小孩,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抓取某樣,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

林千鈴館長強調:「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從無到有,從想到做的過程。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因此,她提醒爸媽,孩子畫不像、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他心中所感受的,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


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塗鴉的動作發展,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手腕及手指關節。當孩子塗鴉時,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

此 外,陸雅青教授也說明,當孩子塗鴉時,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將「視覺」形象轉變成「心象」,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而 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聽、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 的一種自我的表現,一種本能的反應。


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對於語言能力有限,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這類「密碼」似的塗鴉創作,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視覺」語言。

范 睿榛教授指出,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 有關,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我想動,我需要遊戲!」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孩子選擇用狂 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給孩子紙筆或黏土,創作裡將說 出各種心情故事。


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陸 雅青教授指出,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老是以「畫得像」或「做得像」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覺得自 己不會畫、沒創造力,可能因此產生退縮、被動、沒自信的人格特質;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

此外,有些想塗鴉的孩子,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被壓抑衝動的經驗,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因而產生罪惡感。她提醒父母,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


 


來源:學前教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5個表達性詞彙,分析幼兒語言發展

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正常的語言習得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輕易地完成每個階段語言習得里程碑的發展,由發出「一ㄧㄚㄚ」/「ㄉㄚㄉㄚㄅㄚㄅㄚ」等聲音或音節,說出第一個詞彙(如:嬤 、 爸爸),接著說出兩個詞彙的話語(如:媽媽,泡),再說出簡單的語句(如:媽媽泡ㄋㄟㄋㄟ),進而說出更長、更複雜的句子(如:「奶奶講故事,講大象,講長頸鹿,不要講大野狼,不要講老虎。」)。



家長可聽取觀察孩子的詞彙,分析幼兒語言發展。


每日郵報報導,國外科學家們羅列了25個小孩必會詞語,涵蓋了玩具,食物,動物等等多方面,小孩說話說的晚的通常被認為可能是聽力不佳或者自閉症等等跡象。


這25個單詞或詞組是最常用的也是應該最早學會的,Leslie Rescorla 教授稱如果小孩在24月內不能學會這25個詞語可能就是晚說話者。對於晚說話者如果孩子發育一切正常的話,家長不必恐慌,不過如果到了2歲半說單詞還覺得困難的話,家長可能就要考慮帶孩子去接受語言治療了,千萬別讓孩子拖著這種狀況一直到三歲。


以下是科學家們列出的25個最常用也是應該最早學會的單詞或詞組:媽媽、爸爸、寶貝、牛奶、果汁、你好、球、是的、不是、狗狗、貓、鼻子、眼睛、香蕉、餅乾、汽車、熱、謝謝、洗澡、鞋子、帽子、書、沒了、更多一點、再見(Mummy , Ddddy , bdby , milk , Juice , hello , ball , yes , no , dog , cat, nose ,eye , banand , biscuit , can, hot , thank you , bath , shoe , hat , book , all gone , more and bye bye)。


另外,有相關研究顯示,小孩子平均可以掌握150個左右的單詞,不過75到225之間都是正常的,而如果在50以下的話可能就有問題了。


語言治療師表示,很多家長開始注意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常常都是在他們已經到了某個年齡,卻還只能說出少數幾個詞彙而已,或是幾乎沒有說出任何可辨認的詞彙。


事實上,說話遲緩幼兒/遲語兒(late talker)的鑑定標準之一,即是在2歲時尚未發展出50個表達性詞彙。語言障礙兒童因為詞彙量較少,而且常常都是限於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的高頻詞,因此他們在說話時常出現過度使用「這個」、「那個」、「東西」等所謂的多功能詞彙。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可作為診斷及醫療依據。


刺激幼兒語言發展的遊戲


1. 模仿發音真有趣


幼兒在生活中會花許多的時間在聆聽以及學習上,尤其會從時常聽見的聲音如ㄇㄚ、ㄆㄚ、ㄅㄨ等簡單組合音節開始。約在4~6個月時,因為餵食副食品的關係會讓幼兒開始接觸餵食時會發出的聲音,幼兒也將開始理解這是吃飯的聲音並且對環境音產生辨識甚至熟識。


建議媽咪可以多和幼兒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緩慢且反覆的提醒他,甚至可以結合物品,讓他對語音與物品產生連結與記憶。


2. 兒童歌曲帶動唱


媽咪可以幫幼兒選擇旋律輕快、簡單的兒童歌曲,有時也可以自編帶動唱,增加和幼兒互動的機會,甚至是幫歌詞做一些代換,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關鍵字可改成幼兒的名字,並且在唱到他名字時指他自己。


3. 音效豐富的玩具吸引幼兒注意力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上面有開關、按鈕的玩具,不同的按鈕會有不同的聲音,聲音種類越多,幼兒對他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就會越多,同時提醒媽咪,玩具沒有固定的玩法,幼兒可以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不需要硬性規定他該如何使用玩具,而是以引導與配合的角度去觀察幼兒玩玩具的過程。


4. 隨時來首搖籃曲


相當喜歡韻律感以及音調起伏的幼兒,非常喜歡唱歌遊戲,媽咪可以三不五時就哼哼唱唱,讓幼兒隨時都能浸淫在音樂的薰陶中。


5. 學動物叫聲 認識音節組合


對聲音很好奇的幼兒,建議媽咪可以製造各種聲響(自製或是有聲書等),提升幼兒對不同聲音的認知。一開始媽咪可以先從汪、喵、呱、咕等母音加子音開始,並 且帶幼兒去認識每一個發出這種聲音的動物,實體或書本上的都可以。接著可在進階到生活中的環境音,例如喇叭聲、救護車、公園中的交談聲,都是可供幼兒學習 的絕佳來源。


6. 介紹生活事件與物品


在為幼兒介紹生活中的各個細節時,帶動作很重要喔!媽咪可以在做動作的時候順便講解給他聽,例如換尿布、丟垃圾、吃飯、洗手…等每天都會遇到的生活細節,都可以邊做邊解釋,反覆聆聽也將加深幼兒的印象。


7. 拍手、點頭


當幼兒到9個月左右時,便可連結動作及語言的意義(例如說再見會揮手);11個月左右,媽咪更可和幼兒玩「交換遊戲」,例如拿A換B,一開始帶著幼兒做,等到將來他自己做卻做錯時,家長再適時的予以糾正。


語言治療師表示,學語過程中應保持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幼兒的學習力與吸收能力都上升。但應避免在進食中玩耍、並且在生活中多給幼兒語言刺激的來源,幫助學習。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性的懲罰孩子

懲罰孩子前提,家長必須有一定的認知,過度的懲罰不值得鼓勵,但適度且適時的懲罰卻可以增加孩子自我反省的機會,並給其他同伴很好的學習借鏡。


懲罰孩子,是每個父母培養孩子、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之一。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犯錯誤,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懲罰。但懲罰孩子也要講求方式,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孩子的行為起不到規範作用,更可能使孩子的行為逆向發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懲罰孩子,下面 懲罰孩子十個理性的做法又帶有智慧,與各位家長一起分享教養方法。



一、規勸


生活例子: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家長理性做法: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切記: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二、打手心


生活例子:打架、亂丟東西……。


家長理性做法: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林”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切記: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警惕棒」,但不建議家長購買現成的「愛的小手」,因為在製作過程,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三、罰坐


生活例子:吵鬧不休、吵架……。


家長理性做法: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切記: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製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四、幫忙做家務


生活例子: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家長理性做法: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切記: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五、畫畫


生活例子: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家長理性做法: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切記: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製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了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六、罰站


生活例子: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家長理性做法: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墻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切記: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七、看書or寫字


生活例子: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家長理性做法: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切記: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八、沒收心愛的東西


生活例子: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家長理性做法: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切記: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九、分類塑膠積木


生活例子: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家長理性做法:準備幾個個盒子、盤子或塑料罐子,裡面放有各種色彩的塑膠積木;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塑膠積木,擺放在家長規定的正確位置(盒子、盤子或塑料罐子)裡。


切記: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十、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生活例子: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家長理性做法: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切記: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實施懲罰時的注意事項:關鍵在「把握原則」、「控製情緒」


家長必須有一定的認知,過度的懲罰不值得鼓勵,但適度且適時的懲罰卻可以增加孩子自我反省的機會,並給其他同伴很好的學習借鏡。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癥。


1.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2.控製自己的情緒反應。


3.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5.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6.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個遊戲鍛練寶寶小手指

鍛煉寶寶的小手指有很多種方法,介紹幾種網小遊戲,相信可以把寶寶的小手精細動作練得很出色了!


  1. 打電話


  目的:發展寶寶手指的力量,手的精細動作以及手協調能力。


  玩法:媽媽與寶寶一塊做“打電話”的遊戲。媽媽先示範按電話號碼,讓寶寶也來按電話號碼,媽媽模仿電話鈴聲,之後媽媽與寶寶用電話通話。增加遊戲的樂趣。


  準備:玩具電話兩部


 


  2. 裝豆子


  目的:發展小手肌肉的靈活性,以及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


  方法:家長演示放豆的過程,突出兩指捏豆的動作,豆子放入瓶中後搖一搖,使之發出聲響引起寶寶的興趣。家長再引導寶寶如何從瓶中取到小豆,先由寶寶自己進探索,寶寶不能解決時,家長再示範將豆子從瓶子中倒出。家長與寶寶一同遊戲,玩後與寶寶一起將玩具收起來。


  準備:豆子、礦泉水瓶。


 


  3. 我會舀東西了


  目的:發展寶寶手指的精細動作,學習使用勺子,為寶寶獨自吃飯做準備。


  方法:將紙球放在小盆裏,寶寶坐在小盆旁邊。媽媽先示範用勺子來舀紙球,然後把勺子遞給寶寶,引導寶寶用勺子從小盆裏舀紙球,舀起再倒回盆裏。等到寶寶動作熟練後,可以讓寶寶把舀到的紙球倒進小碗裏。


  準備:勺子、盆子、紙球若干。


 


  4. 小棒鑽洞


  目的:訓練寶寶手指捏取小物品的準確性,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方法: 家長示範將小木棒從瓶口的小洞中防入,引導寶寶:“噢,小棒要過山洞了。”讓寶寶將小棒從小洞中放入,開始時如果不會,家長可以手把手地幫助寶寶。


  準備:瓶子、小木棒若干


 


  5. 畫一畫


  目的:發展寶寶的小肌肉群、手眼協調能力,讓寶寶學會畫豎線。


  方法:教師先在紙上示範畫斜線,並說:“哦,下雨了。”讓寶寶練習畫豎線,並注意其握筆姿勢應正確,同時,還可以讓寶寶模仿畫柵欄、氣球等。


  準備:紙、水彩筆


 


6. 串彩珠


  目的: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其小肌肉群的精細動作和語言模仿能力,啟發想像力。


  方法:媽媽教寶寶一顆一顆地把彩珠串起來,一邊穿一邊說:“小珠子,圓又圓,上面開個小洞眼,我拿小繩往前鑽。”可以將穿好的彩珠圍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當作“項圈”或“手鏈”玩。


  準備:彩珠、較硬的繩子


 


  7. 小手畫一畫


  目的:訓練寶寶的手指力量和對畫筆的認識。


  方法:媽媽和寶寶各選一隻畫筆,把其餘的畫筆先收起來。讓寶寶學著家長的樣子在畫紙上做點畫、畫弧線等。如果寶寶還不想畫可讓寶寶先看大人畫,並且讓寶寶欣賞大人的作品,家長用誇張的口氣讓寶寶也想動動手。(剛開始不要強迫寶寶動手)


  準備:圖畫紙、粗蠟筆


 


  8. 大氣球


  目的:啟發寶寶塗鴉的興趣,發展手的活動能力。


  方法:家長與寶寶先玩一會氣球,引起寶寶的興趣。然後家長出示一張已經畫好氣球但沒有畫線的圖畫,請寶寶給氣球畫上線。家長可以手把手的教寶寶。同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寶寶面前用油畫棒在白紙上畫畫,邊畫邊向寶寶介紹畫的是什麼?激發寶寶繪畫的興趣。


  準備:粗蠟筆一盒,畫紙若干


 


  9. 塗塗點點


  目的:發展寶寶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塗畫的興趣。


  方法:讓寶寶坐在小桌前,媽媽先用粗蠟筆在紙上慢慢畫出一個娃娃臉或小動物,再塗上各種色彩,以激發寶寶的興趣。然後把粗蠟筆給他,教他用全手掌握筆,並扶住他的手在紙上作畫。再放開手,讓他在紙上任意塗塗點點。


  準備:紙、粗蠟筆



  10. 手印畫遊戲


  目的:認識到浸過或刷上顏料的實物可以在紙上留下痕跡,學會利用這一方法進行造型活動。


  方法:準 備一些顏料、碟子、白紙和各種形狀的小物件。媽媽在一個瓶蓋上沾上顏料,在紙上印出幾個圖案,然後讓孩子嘗試用各種材料印畫。媽媽把一個生的土豆或蘿蔔切 去四分之一,在切面上刻出一個三角形或四方形,再讓孩子來印畫。如果媽媽能刻出好看的小圖案,也可以用雙手來沾上顏料來印畫,孩子會更喜歡。


  準備:顏料、白紙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用遊戲鍛煉3個月寶寶

 

大動作


   抬頭:繼續訓練俯腹、俯臥抬頭,像第2個月那樣鍛煉他,要讓寶寶俯臥時頭能穩定地挺立達45度到90度;用前臂和肘能支撐頭和上半身的體重,胸抬起,臉正視前面。


如果你的寶寶長到了三個月,要鍛煉他的各方面潛能,方法如下:


  匍行:用手抵住寶寶足底,寶寶會像前爬,這個時候,他的腹部還不能懸空,多讓寶寶這樣匍行,對他很有好處。


  翻身:對三個月的寶寶來說,練習翻身是很重要的,可以在兩次餵奶中間練習,不要給他穿太厚的衣服。翻身要循序漸進,寶寶的適應有個過程,先從仰臥翻到側臥,再翻至俯臥,慢慢來,媽媽不要著急,要讓翻身過程快樂有趣,用玩具逗引寶寶翻身是很好的辦法。


 


精細動作


  寶寶的雙手能在胸前互握了,鍛煉寶寶的小手主要是練習他的抓握能力,任何東西都可以讓他用手去感受,比如懸吊的玩具,讓寶寶盡情抓握、拍打。


 


語言


  爸爸媽媽要經常對寶寶說話,不管是說什麼,一直對他說話,寶寶總有一天會聽懂的。三個月的寶寶雖然還沒有思維能力,但是能夠發簡單的音回應,爸爸媽媽可以用各種語氣逗引寶寶發音。


 


認知


  聽覺:在不同的方向發出聲音,寶寶會轉頭尋找。


  視覺:讓寶寶多看周圍的人和物,讓他的視線在物與物間轉移,也可用活動的物體讓寶寶追視。


  觸覺:讓寶寶觸摸各種東西,感覺不同質地。


  


情緒社交


  爸爸媽媽要想盡辦法逗寶寶笑,包括撓癢癢,因為早笑的寶寶會更聰明。


 


推薦玩具


  吊掛玩具、搖鈴玩具、能發聲的橡膠玩具


  寶寶是在遊戲中成長的,父母深深的愛心與科學嚴格的訓練,要化為寶寶世界裏新奇的景觀。訓練過程不要讓寶寶覺得乏味,爸爸媽媽需要用兒歌、玩具、音樂等來裝飾,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寶寶的潛能。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個月寶寶--各項成長遊戲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喂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 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 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 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個月大嬰兒--腦部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


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 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 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 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據 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 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


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


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 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 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


當 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 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 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


放 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 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 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5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這個月的寶寶會認物和認最親近者的臉孔;頭部大都已能完全挺立,聽到聲音就會轉過頭去;動作也越來越靈活,所以多陪他做些平衡活動或相關遊戲,會有助於腦部發展及各項成長的學習。
一、看吸引他的物品
如果寶寶聽到物品名稱能用眼睛準確地盯住目標,表示他已有認物的能力了。觀察寶寶最愛盯著什麼東西看,再教他認這樣東西,他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學。教他認識感興趣的事物,對寶寶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所以媽媽平時就應多留意什麼東西最能吸引寶寶的目光。
方法:


多 數的寶寶都喜歡看燈,以此為例作說明。媽媽邊說:「燈,燈」邊把燈打開又關掉,使燈忽暗忽明,使他從注視你的嘴型轉向注視燈。也可拿著寶寶的手摸摸燈罩, 然後開燈點亮時告訴他:「燈」。每天至少練習五次,直到你說「燈」時,他就能盯著燈看為止。這已表明他已了解這個字代表的是什麼,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開 始。


二、尋找聲音
寶寶能順著聲音用眼睛找到掉落的物品,表示他的視覺與聽覺靈敏,能循聲尋物了。有的寶寶125天左右就學會尋找落地的響物,多數的寶寶約在155天才有這項能力,你可試著記下自己寶寶的學習天數。
方法:
1.將會發響的金屬湯匙或玩具當著寶寶的面丟到地上,看寶寶是否會循聲尋找掉落物品。
2.媽媽在寶寶房間某處將玩具或物品弄出聲音,邊說:「寶寶聽聽,哪兒有聲音啊?」觀察他是否懂得將視線轉移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可重覆練習幾次,聲音由強轉弱,由近到遠,並變化不同的方向。


三、舉高降下
將孩子拋入空中然後接住(多數是爸爸在做),讓孩子在大人膝上跳來跳去,這2個簡單的動作,就可刺激孩子腦部的前區庭發育及平衡發展。
方法:


用虎口撐在寶寶腋下,讓他面向你輕輕舉起,以便你們能互相看見,並開心的告訴他:「你是一架飛機,飛啊,飛高了!」;放下時告訴他:「降落了,飛低了!」上升時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嚇著寶寶,最好能一直注視他的眼睛,使他有安全感。
如果寶寶已能適應了舉高降下的遊戲,看寶寶的反應可試著玩輕輕往上拋的遊戲,但注意不要做太激烈的動作,不要拋得太高,以免危險和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加上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千萬不要做太大動作的刺激遊戲喔!


 


6個月大嬰兒--各項學習遊戲


寶 寶越長大活動力越強,越渴望習各項技巧,這時他需要多多練習以獲取經驗,我們應給他合適的環境及充分的機會。不要將寶寶關在遊戲欄、嬰兒床或其他「監牢」 中,以免喪失大好的學習機會。寶寶希望與你在一起,及喜歡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世界,別忘了多陪陪他給他快樂的學習時光,通過親子之間的遊戲能增進親子感 情,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發展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一、學傳手
寶寶能應用拇指與其他4指相對彎曲,就能拿穩東西。寶寶學會單手拿穩物品後,可練習兩手同時握物及將物品由一手傳至另一手。
方法:


2-3 個比寶寶嘴巴稍大又能吸引他的東西,例如小瓶、小盒、小玩具等,但不能太小以免他放入口中,發生危險。要同時拿多個吸引他,如果一次給他一個,他可能會扔 掉手裡的東西而去拿另一個。最好不要將他扔掉的東西再還給他,這樣他就會發現扔掉就會失去,於是他漸漸知道在拿新東西時,就會把手中東西換到另一隻手裡, 再去拿。這時大人應給他適當的讚揚和鼓勵,因為寶寶學會傳手是手的靈巧度又進一步了,你的鼓勵會使他更穩定的學習。


二、騎馬聽兒歌
讓寶寶邊聽兒歌邊配合韻律作動作,可培養孩子用動作表現語言。在愉悅的環境中,重覆聽同一首兒歌,同時感受韻律,同時學會把歌詞和動作連結起來,對日後語言及兒歌背誦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方法:


抱 寶寶和你面對面坐在你的腿上,握住他的手唱兒歌,腿部隨節拍跳動讓他有騎馬的感覺。唱到關鍵字如「飛」、「跨過河」等,就把寶寶舉高;或配合節奏、歌詞使 他身體向後傾倒;或動作加大一些。反覆練習幾次,以後只要唱到這些歌詞時,他就會主動做這些動作了。這是讓寶寶很愉快的一個遊戲。
三、學爬行
正常嬰兒在出生幾個月內,便會腹部貼地用手臂與腿的力量,使身體前進,這種動作稱為爬行。當寶寶開始爬,他已進入人生的重要課程之一,他需要多多爬行來促進腦部發育,你要給寶寶一個適合爬行的環境及誘因。
方法:


給寶寶穿著易於活動的服裝,讓他俯臥用前臂支撐前身,腹部貼床,你在前面拿玩具逗引他爬行。讓他學會用一隻手臂支撐身體,另一隻手為去拿玩具而繼續前進。不要一開始就放一堆東西在他身邊,他就可能哪兒也不想去了,將玩具放遠些讓他多爬幾分鐘。
寶寶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跟在你後面爬來爬去,專家建議一天最少要有十分鐘你在地上與寶寶在一起, 他會為你的讚美與擁抱而快樂的爬向你。


四、帶寶寶小跑步
這是一項很好的平衡活動,對三度空間發展也有幫助,請在一個安全、可自由活動的地方進行。
方法:


將寶寶抱在胸前,小心支撐好他的頸部,帶著他在室內小跑步,讓他體會身體跳動的感覺。專心看寶寶反應,並告訴他你們正在進行什麼活動,注意跑步不宜過大。當他的頸部發育到能撐住自己的頭時,可加快速度並改變姿勢,讓他體會從不同速度與不同角度看事物。


 


7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 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 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


在 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 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 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


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 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 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


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 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 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 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坐 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 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 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


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8個月大嬰兒--各項開發智能遊戲
讓 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 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 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 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 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 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 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 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
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 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 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 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 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 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 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 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 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 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 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 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 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


準 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 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


拿 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 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 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9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許多家長都知道教育應從零歲就開始。從出生到學會說話大約是一年時間是零歲期,這時嬰兒腦部發展速度非常驚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飛快增長,是提昇幼兒智能的最佳時機。
8 個月-12個月大左右屬於寶寶的學步期,當他能腹部離地爬行到扶著東西站立,到自行跨步決定自己的前進目標時,就邁入了另一個智慧階段。寶寶每天忙著探索 豐富的世界,他的好奇心超乎你的想像,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聲音都吸引著他,所以不要把他關在嬰兒床或特定小範圍內,這會阻礙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將家中危 險物品收妥,並告知寶寶「禁區」禁止進入;危險物品不准碰觸,給他一個自由、寬闊、安全無虞的空間,盡情去探索、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開朗好相處 的性格。只要寶寶做到任何事,一定要給他擁抱或讚美喔,這時他最期待的喜悅!


一、爬上爬下
當寶寶學會腹部貼地匍匐爬行,漸漸地他知道要爬得快必須腹部離地、臀部抬高用四肢撐開身體向前爬。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能有效地應用四肢支撐的力量了,很快就能扶著東西站立。讓他爬上爬下可以鍛鍊足部、手腕肌肉與關節,刺激腦部發展。
方法:在床上放些大枕頭、大絨毛娃娃等大型柔軟玩具,或爸爸、媽媽躺下當障礙物讓爬寶寶從身上爬過去。當寶寶能克服困難爬過這些障礙物時,爸爸、媽媽要立刻給予讚美,讓他體會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


二、刺激腳趾遊戲
讓寶寶光著腳丫訓練他腳趾用力,當拇指用力時,會增加對腦部的刺激。
方法:
1.拉起寶寶的雙手讓他站立,站穩後教他踮腳尖,這時大人仍需扶著他的手,讓他保持平衡。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每天幾次,如果他不願意或臉潮紅時不要勉強。如果學會踮腳尖,可牽著他的手,讓他以腳尖走路前進。別忘了親親他,告訴他:「你好棒!」
2.讓寶寶面對面坐在媽媽膝上,拉著他雙手,他的雙腳頂住媽媽的膝蓋,稍鬆手讓他往後傾,又拉回向前倒,讓寶寶身體一前一後,刺激腳底。也可配合音樂邊唱邊玩喔!


三、拿湯匙
手 指的應用也能刺激腦部發育。平時給寶寶拿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或拿些葡萄乾、鈕扣等小東西給寶寶抓一抓也有促進作用,但因東西很小要避免讓寶寶誤吞。訓練 寶寶拿湯匙,不但能促進腦部發育,也能讓他享受用餐的樂趣。很多媽媽不讓寶寶自己拿湯匙,是不想弄得到處髒亂、怕麻煩,其實這是剝奪寶寶的學習機會。只要 訓練得宜,寶寶也可以自己拿湯匙。
方法:


在寶寶正是拿湯匙前,可在平時遊戲中讓他學會用大鏟子鏟東西。拿米粒或砂土讓他鏟來鏟去,久了他就知道n用鏟子的凹面才能將東西鏟起來,及如何拿穩鏟子將盛好的東西再倒入另一個碗中。重覆學會這些動作後,他的手變得有力,漸漸地他就能拿穩湯匙將食物放入口中了。


四、大大與小小
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十分旺盛,喜歡到處摸一摸、看一看,媽媽的梳妝台、抽屜,地上的鞋子、箱子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時家長可善用身邊的事物,教寶寶認識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及各項認知的慨念。
方法:


將 大人的物品和寶寶的物品,如衣服、襪子、鞋子、枕頭等,大小分明的東西並排在一起,反覆對寶寶說:「這是大鞋子,這是小鞋子」。或是於實際生活當中,給予 機會教育教他分辨大小。例如到戶外看到停放的車輛有大卡車、小轎車,就反覆教他:「這是大卡車,這是小汽車」,不斷重覆指出大小對照的物品,漸漸地他就學 會分辨大小,及認識物品的名稱了。


五、玩娃娃
這 個月的寶寶不但會察顏觀色,也會模仿平日大人的言行,尤其喜歡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模樣。這時家長要注意身教,及教他學會關懷、同情別人。有些媽媽看到男寶寶 玩娃娃就認為不妥,硬是將寶寶的娃娃拿走,這並不是好方法。其實,無論男孩女孩都是應該學會愛惜別人,懂得如何關心、照顧別人的。寶寶愛護娃娃正如你愛他 一樣,讓他的愛心滋長,而不是被澆冷水。但是也要注意教導孩子性別的差異,如發現孩子異性傾向行為要及時教導,以免導致孩子日後性別意識上的錯亂。
方法:


給 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帕或手巾,及一個布娃娃,有些寶寶就會玩起拌家家酒的遊戲。他會哄他、抱他、幫他蓋被子等,模仿媽媽照顧關懷寶寶的模樣。娃娃陪寶寶 玩耍、陪寶寶睡覺,有時寶寶會跟娃娃說話,是他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學會關懷娃娃就會關懷其他的人,善待娃娃也是寶寶學習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10個月大嬰兒--各項成長遊戲
這 個月的寶寶一般都能長時間平穩地坐著玩耍,讓寶寶學會專注地獨自玩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平時不要過分逗弄小孩。你要盡量和他互動,例如和他說話、微笑或 從旁關心他,但不要一直有事沒事就逗弄他,以免養成他粘人、磨人、任性及過分依賴的壞習慣。如果他能獨自一人很專注地玩玩具時,就讓他專心的玩,盡量培養 他玩遊戲的熱忱,注意不要中斷他的玩耍或強加干涉,應該多多給予誇獎和鼓勵。
父母可從平時遊戲活動中培養他的專注力、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全的人格。


一、配配看
一般的積木或組合玩具常會用到重疊、插入、蓋上或拔出等的動作技巧,這些動作可讓寶寶充分運用到手指指尖或手指頭,可增加手指的靈活度及專注力。其實,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也可成為寶寶的最佳玩具,例如:紙箱、紙盒、線軸、瓶瓶罐罐…..等,只要加點巧思,也可運用到以上的操作技巧,就可讓他玩得不亦樂乎喔。
方法:


拿個鞋盒,盒蓋上挖2個大小不同的洞,洞口以你要寶寶插入的物品的寬度為準,例如乒乓球和小塑膠碗,讓這2件物品剛好卡在大小洞口,再拔出來。就像小寶寶喜歡把浴缸的塞子拔起來、塞進去一樣。這個遊戲不但可訓練寶寶的手指技巧,亦可讓他學會分辨大小、增加手眼協調,及專注力。


二、交朋友
寶 寶看寶寶越看越有趣,寶寶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看到他們會笑、會打招呼。如果寶寶不會和小朋友打招呼,有可能是沒有機會和小朋友接觸。當寶寶開始學站 立時,或牽手學走路時,最好常帶他到有小朋友的地方看他們遊戲、跑步等的活動。當寶寶看到別人在學步、遊戲時會特別開心,這會促進他想要參與,而加快想學 會走路的慾望,及奠定將來與人相處的良好基礎。
所以家長要帶寶寶和不同年層的小朋友交往,孩子們和孩子們在一起較少怕生,也可互相學習。但家長最好在旁觀察,如寶寶有不好的動作,或模仿他人不良的習慣,都要適時與予改正。改正不是責備,寶寶這時已懂得大人心意,不要嚇著他,以免影響他日後的學習。


三、聽聲取物
這個月的寶寶認知能力發展很快,已經學會聽聲指物,問他熟悉的東西或圖片時,他會用手指指出。讓寶寶透過聲音的重覆刺激,他會更容易學會更多的新事物。
方法:


2-3 種寶寶的玩具在他手拿得到的地方,媽媽先教他玩具的名稱,然號說:「把大象拿給媽媽。」如果他拿對了,要表揚及讚美,例如說:「好棒喔!這是大象。」如果 拿錯了,媽媽和寶寶一起玩這個遊戲,並介紹這個玩具的特徵。例如,大象鼻子長長的;猴子會爬樹、喜歡吃香蕉;車子會跑;兔子耳朵長長的等,這樣寶寶很快就 能分辨清楚了。


四、滾鐵罐
這是很有趣的爬行訓練遊戲,能促進寶寶的全身運動。
方法:


在奶粉罐裡面裝些滾動時會發出聲音的小物品,如彈珠、鈕扣等。讓寶寶邊爬邊滾動奶粉罐,物品和奶粉罐滾動發出的聲音,會吸引寶寶一直想滾動它,他會很開心喔!媽媽也可以把奶粉罐先滾到遠處,讓寶寶爬過去再滾回來。


五、蹲下撿物
2 個月的寶寶應學會扶著東西,雙腳分開平衡地站立了;到上個月學會雙手扶著東西學路;接著就可單手扶物向前移動,這時可教他蹲下再站起來的動作。蹲下撿物是 應用上下肢協調,及手、眼配合較複雜的運動,每個寶寶的成長規律不同,如果寶寶還不會,只要耐心教導,假以時日也一定學會。記得不要太勉強寶寶喔!
方法:


寶寶會單手扶物前進時,大人將玩具放到寶寶的腳旁,引誘他蹲下來檢。他會一手扶著東西蹲下來,另一手去檢玩具,然後再站起來。但有時因想急著檢新鮮的玩具而摔倒,大人要在旁看護。但學步期的小孩幾乎沒有不摔跤的,小孩摔跤時大人要保持鎮定,不然反而容易嚇到小孩。
如果寶寶不敢蹲下來,不要勉強他,可以牽著他的一隻手,另一隻手學檢物,先讓他適應蹲下和站起來的動作,漸漸他就會獨立扶著家具或其他物品蹲下去檢東西了。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為 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 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 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 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 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 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 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 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 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


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


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 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熟悉 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 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


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遊戲"中的感統訓練

 

1.爬行遊戲  訓練目的:吸引寶寶注意力,引導寶寶抬頭、逐漸向前


                        爬行。


  訓練要求:準備幾種色彩鮮豔或者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遊戲方法:媽媽可以把寶寶放在小被子上,拉著他的兩條腿慢慢向拖,


               並在寶寶眼前放上色彩鮮豔或者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吸引他


               往前爬行。


 


  2.撓癢癢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


  訓練要求:在寶寶心情愉悅的情況下進行此遊戲。 


  遊戲方法:媽媽用手撓寶寶的頭頸、胳肢窩、腳底等皮膚觸覺敏感處,如


              果寶寶害怕,或抗拒,先對其全身肌膚輕輕地撫摩,等寶寶習


              慣以後再逐漸把時間延長。


 


  3.刷子刷刷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如果寶寶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寶寶習慣


               這種觸覺刺激。


  遊戲方法家長用刷子先刷寶寶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


              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寶寶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


             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底中心部位。


 


  4.搬運工  訓練目的:訓練寶寶對玩具的認知能力。


  訓練要求:玩具若干,裝玩具的容器一個。


  訓練方法:將玩具攤放在平面上,媽媽走開一定距離。讓寶寶拿一樣玩具


              走到媽媽處交給媽媽,寶寶完成“任務”時,媽媽要給與表


              揚,要注意玩具翻倒或繩子纏繞時,媽媽要及時給與幫助,以


              免寶寶發生危險。


 


  5.鑽過小山洞  訓練目的:訓練寶寶的視覺、聽覺、平衡等全方位


                            感統。


  訓練要求:準備一個通透的麻袋,或用若干枕頭支起一個長約兩米的小山


              洞,逗引寶寶鑽進去並且自主地爬出來。


 


  6.“馬路台階”上練平衡  訓練目的:練習寶寶身體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媽媽要緊盯著寶寶,離寶寶近些,以便寶寶摔倒時及時扶住。


  遊戲方法:步時,媽媽和寶寶一起沿馬路台階走是不錯的訓練項目,寶


          寶走在前面,媽媽走在後面走,看誰先掉下來。


 


  7.洗澡遊戲  訓練目的:鍛煉寶寶的觸覺刺激  


  訓練要求:如果寶寶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復地嘗試,直至寶寶習慣


        這種觸覺刺激。


  遊戲方法:媽媽可以拿紗布或軟毛刷子輕輕觸摸寶寶的身體,先刷寶寶的


        手背、手指,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寶寶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


        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底中心部位。


 


  ◎適合晚間玩的小遊戲 


 很多職業女性,白天忙於工作或學習,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和寶寶在一起。這種情況下,利用難得的睡前時光陪寶寶做一些訓練遊戲,便顯得非常必要。


 


 8.手偶遊戲  訓練目的:不僅僅對寶寶視覺的刺激,同時也對聽覺,


                       平衡能力、交際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提升作用。


  遊戲方法:媽媽手上戴一個色彩鮮豔的玩偶,一邊唱寶寶最喜歡的兒歌或


       者講故事,一邊不斷地舞動手偶,讓寶寶的眼神隨之遊動,讓手偶和 


       寶寶進行交流;還可以把寶寶抱坐在腿上,給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


       伴隨著兒歌,一起搖擺身體。


 


  9.講故事  訓練目的:訓練寶寶集中精力聽故事並辨別出差錯的能


                         力。


  遊戲方法:媽媽給寶寶講熟悉的故事時,可以故意講錯一些地方,看寶寶


        是什麼反應。當寶寶指出媽媽講錯了的時候,要及時擁抱或輕吻寶寶


        以示獎勵。


 


  10.辨別聲音  訓練目的:訓練寶寶辨別不同動物聲音的能力。


  遊戲方法:媽媽或爸爸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


         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麼動物。


 


  媽媽自測寶寶是否“感統失調”出現“感統失調”的寶寶,一般會有以下表現:前庭功能失調: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顛倒、經常撞到牆、碰倒桌椅、兜著圈子跑、旋轉不會暈眩。怕爬樓梯、好動、愛做小動作,容易與人衝突,難與他人分享。有些還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口頭表達困難等。


  視覺統合失調:法流利地閱讀,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經常出現跳讀


           或漏讀等。


  聽覺統合失調: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落四。


  觸覺統合失調:害怕陌生的環境、吮手、愛哭、緊張、孤僻、偏食或


          飲暴食、脾氣暴躁。


  本體感失調: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姿勢不當,容易駝背、近視,過分


          怕黑,動作協調能力差。


 


  寶寶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媽媽要帶著寶寶去醫院或者專業的檢測機構檢測一下寶寶是不是感統失調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歲半的寶寶遊戲推薦


 


2歲以後,寶寶的體格發育比以前明顯慢了,但也長得更結實了。這一時期的寶寶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動作的目的性增強了,喜歡模仿成人做一些事情。利用這些特點,教寶寶一些動作和生活技能吧。


 


大運動方面,這一階段的寶寶主要是將2歲前學到的技能加以鞏固和進一步熟練,如平穩地走路、熟練地跑、雙腳蹦跳等等。身體的協調性增加了,能夠爬小椅子、上臺階、用腳踢球、舉手拋擲,還開始四肢協調地做操、跳舞,隨音樂節奏做模仿動作,如學小兔跳、小鳥飛、小馬跑等等。


 


   手的小肌肉動作逐漸變得精細和熟練了,會玩各種玩具,如用積木搭簡單的造型,將木珠串成項鏈,模仿大人揉捏橡皮泥,將正方形的紙或手帕對折等等。有的會 用筆劃出直線和圓圈。看書的時候,從幾頁一起翻到逐漸學會一頁一頁地翻書。還會模仿成人使用生活中的各種用具,如用肥皂洗手、用毛巾擦臉、拿杯子漱口,學 會自己脫鞋襪、解開拉鎖等等。在反復操作中,小手越來越熟練、越來越靈活了。


 


  遊戲推薦:


  1.鑽山洞:找兩三個小圈圈,相隔一定的距離,平行放好當山洞。讓寶寶四肢著地從圈圈中鑽來鑽去地玩。也可以找一個乾淨的包裝大紙盒(高度大約是寶寶身高的一半),將兩側打開,做成山洞讓寶寶鑽著玩。告訴寶寶,儘量不要碰到“洞口”。此遊戲可鍛煉寶寶四肢協調和彎腰鑽的動作能力。


  2.踢球:準備一個小皮球,幾個塑膠空瓶子(如可樂瓶、礦泉水瓶)。將塑膠瓶子排成一排,讓寶寶站在1米以外的地方,抬腳將小球踢向塑膠瓶子。能將瓶子踢倒,就算勝利了。然後擺好瓶子,繼續玩。這個活動可鍛煉寶寶的腿部肌肉力量,增強動作的協調性和目的性。


  3.折飛機:找 一些報紙、廣告宣傳紙、列印紙等等,和寶寶一起折飛機。你可以先示範一下,折好一個,然後拆開來讓寶寶看看你是怎麼折的。可以一次多折幾個,然後和寶寶玩 扔飛機的遊戲。還可以和寶寶比賽,看誰扔得遠,或者誰能將飛機扔到指定的地點。這可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


  4.穿珠子:準備一根玻璃繩和一些眼兒較大的紐扣,或者買一盒專門的穿珠。教寶寶將紐扣或珠子一個一個地穿起來。等到足夠長的時候,你再幫他打好結,形成一個圓圈,教寶寶套在脖子上,當項鏈戴著玩。這個活動可以鍛煉寶寶手眼協調性和小手肌肉的控制能力。


 


  專家點評:


不管是大動作還是精細動作,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動作已比較成熟。所以,多做些活動是比較好的。大運動方面,可以多進行跑、跳、爬高、踢、扔等全面的活動,有助於鍛煉寶寶的身體平衡能力。精細動作也一樣,要使寶寶手的動作的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培養心靈手巧。


 


  在玩的過程中,除了注意培養寶寶的模仿能力,還要注意培養他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寶寶搭建模型、畫畫時,可鼓勵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描述和評價。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遊戲就是寶寶的“工作”

在 大人的眼光裏,總認為孩子到處跑跳是頑皮搗蛋、不聽話的舉動,所以每次看到孩子跑就要予以喝阻,甚至命令孩子要安安靜靜地坐著不准亂動。孩子天性活潑好 動,若強制他們不能遊玩,可能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孩子不像大人需要工作,所以遊戲玩耍在生活上就成為他們的一個重心。從兒童發展的研究方面來看,遊戲可 以說就是兒童的工作,其意義與價值是頗為廣泛的。


  在生理發展方面:遊戲提供兒童運動的機會,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


  在情緒發展方面:適當的遊戲活動,可以帶給兒童快樂、愉悅的情緒,發展樂觀進取的個性。


  在心智發展方面:遊戲可以增加兒童的知識,引發想像、創造的能力。


  在社會行為發展方面:遊戲可以提供兒童與玩伴接觸的機會,學習合作、互助、團結等品德。


  從各方面的發展來看,遊戲對孩子的確有著莫大的價值。做父母的,不僅不應忽視孩子的遊戲,還要時時主動關心孩子遊戲的內容,隨時給予鼓勵或指導,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快樂而自然地得到德、智、體、群各方面的發展。


 


  父母參與遊戲時需注意的事項


  一二歲前幼兒的發展


  通常是一個人玩; 以自我為中心,有佔有欲;會有“連續但漫無目的”的動作,能看、聽、感覺;會抓、握東西;能將東西拆開、組合、拿出、放入;能爬行、投擲和跳躍;具有強烈 的好奇心。此時期為他準備的玩具可以是:便於投擲、抓握的柔軟玩具;不易破損的玩偶、娃娃;鈴鐺、音光盒;可供堆積的積木,及可以攀登或爬進爬出的硬紙盒 或木箱;塗鴉用的蠟筆、剪貼簿;能組合的汽車、火車、船等。


  二三至五歲幼兒的發展


  喜歡和其他人一起玩; 大肌肉的運用很靈活,漸能控制精細的動作;喜歡朝著一個目標爬、跳或跑;需要有“自己動手”的機會;很難分辨事實和想像;對事情只有模糊的認識;喜歡扮家 家酒之類的遊戲。此時期為他準備的玩具有:訓練肌肉的玩具,如爬竿遊戲、跳馬遊戲、小三輪車、大球和大型積木;發展心智的玩具,如八至十二片的拼圖 ,養魚或栽培植物,以及磁鐵、望遠鏡、萬花筒等科學性玩具;扮家家酒的玩具,如易洗不易破損的娃娃,各種家庭用具,像烹飪用具、園藝用具、洗衣用具等,百 寶箱、玩具火車、飛機、卡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表達情感的玩具,如布偶或木偶、黏上、沙堆、臘筆、畫紙、釘子、槌子等。


  為孩子 選擇優良的玩具


  優良的玩具是孩子遊戲的媒介,可刺激孩子遊戲的樂趣,增進遊戲的價值。優良的玩具應具備:


  多變化,可刺激想像力及創造力。


  質料優、構造堅固、無毒性、不會損害身體。


  可以引起美感或感情,諸如洋娃娃、七巧板、積木、毽子 、皮球、風箏等等,都是很好的玩具種類。


   由於電視上玩具廣告的普遍,加上近來家庭生活 水準的提高,父母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為孩子添購許多的玩具。過多的玩具可能造成收拾及管理上的困擾,而過多為孩子買玩具,也可能造成孩子喜新厭舊的心理。故 父母對於玩具的選擇應有所考慮與節制,可鼓勵孩子利用家中原本擁有的一些廢物,如碎布、瓶罐、木塊等來自製玩具,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創作能力,更可引發孩子 愛惜玩具的心。


   玩具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要適合孩子身心的發展,如果孩子年齡太小或者還沒有預備好的時候,就讓他玩超出能力的玩具,將會使他感到挫折與灰心,反而會造成不 良的結果。所以,選擇玩具要配合孩子的年齡需要。以下我們來看看各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有哪些情況,而什麼樣的玩具是適合這些階段的孩子。


  父母的任務


  孩子的遊戲對孩子有重要的價值,但是這需要父母隨時關心與輔導,才能使孩子在娛樂之外也得到教育的功能。父母在輔導孩子遊戲時應注意下列幾點原則:


  1)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孩子玩遊戲,可能需要多次的探索與試驗才能學會遊戲的內容或技巧。例如:孩子玩黏土往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去瞭解黏土的特性,才能加以運用,創作。所 以父母千萬不要期望孩子第一次就要做出許多的作品來。另外,當孩子玩遊戲或玩具興趣正濃時,父母最好不要去幹擾他,讓他有充分的機會和時間,培養專心的態 度。如果您要孩子做另外事或要和他說話,最好先提出“預告”,使孩子知道該準備收起玩興及玩具了。如果父母常在孩子玩得正濃時候橫加阻止他,將造成孩子日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不良後果。


  2)為孩子找玩伴


  遊戲的重要價值之一是從遊戲中發展社會行為、培養優良品德,要得到這些效果,我們就要鼓勵孩子與同伴一起遊玩,所以我們應主動找機會讓孩子與他的同伴在一起遊戲。


  孩子在一起,會互相模仿與學習,故對於有不良習性的孩子最好不要讓他參與遊戲活動 ;或是見到孩子相互學習的行為是錯誤的時候,父母應及時予以糾正,以免形成不良的行為;孩子在一起也可能發生爭吵的現象,父母也要隨時予以注意。


  3)孩子遊戲的環境


  父母若能巧心地為孩子安排一個自由自在,充滿有趣事物的遊戲環境,將可使孩子滿足而專注地在其中遊玩。安排環境最重要的是要除去不安全的東西,以免孩子發生意外,如藥品及尖銳的東西,不要放置在孩子常走動及可觸及的地方。


  孩子遊戲的環境如果有充足的設備,將能引起孩子遊玩的動機。在自動自發的遊戲中,常可培養孩子想像與創造的潛能,故父母應儘量為孩子收集一些有趣新奇的玩具。


  4)適時的建議與參與


  對於孩子原本散漫的遊戲,父母可以適時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議,使它變得較有組織。例如:父母可以問問捏黏土的孩子:“今 天是不是有人過生日?”“你們是不是在做蛋糕啊?”這樣就可以使原本散漫的遊戲,變得有方向、有趣味。還有就是孩子遊戲時,可能會遭遇不能解決的問題,需 要大人的提示與引導。父母應適時參與孩子的遊戲活動,讓孩子知道,在需要時,父母或老師會在旁幫助他,以免孩子產生無助、挫折的感覺。


  結語


  總之,父母若能適時地給予孩子協助和關注,將使孩子的遊戲不僅具有娛樂的價值,更使孩子得到了身心各方面的良好發展。


  遊戲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父母能以“寓教於樂 ”的方式教導孩子,孩子將能得到充足的快樂與發展,做父母的也應隨時隨地關心孩子的遊戲活動,最好也培養自己有良好的想像力,才能給予孩子適切有趣的建議與引導,讓孩子玩一個既有趣又有意義的遊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種家庭常用親子動腦遊戲

啟發孩子智慧的遊戲有很多種,以下僅介紹幾種家庭中可常用的親子動腦活動:


  1、分類的遊戲


  這是創造力學者威爾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徵的不同類物品,例如小汽車、湯匙、鑰匙、錢幣、回紋針……等,讓孩子發覺其共同特徵來加以分類,並鼓勵其重複分類。也可以提供符號、顏色、食品、數位、形狀、人物、字詞……等材料,讓孩子能依其特性分類。


  2、猜謎的遊戲


  猜謎對孩子不但有興趣,而且也能激發其推理及想像力,我們可以用“千根線、萬根線,掉到水裏就不見”猜“雨”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東西給一些線索,讓孩子提出題目、推想答案。還可以用“比手劃腳”的方式要孩子作答。


  3、扮演的遊戲


  例如讓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勵孩子應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歡的“角色”。父母親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如給他一架飛機,假想他在空中飛遭遇哪些;給他一部金剛,讓他跟鐵金剛對話;給他一些醫生的玩具,讓他扮演醫生看病的情形……


  4、想像的遊戲


  “想像力”可以使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在想像的世界裏,孩子的思考更自由奔放;我們可以用“未來世界的交通工具或城市”為題,讓孩子運用想像力描繪出未來的遠景。


  5、接龍的遊戲


  許多遊戲可以用“接龍”的方式,如“文字接龍”:上班→班長→長大→……“繪畫接龍”:一個主題大家接力畫;“數字接龍”:1→3→5……“故事接龍”:從前有一個獵人……“動物接龍”:四隻腳的如獅子→老虎→大象……空中的如老鷹、鴿子……


  6、字詞的遊戲


  讓孩子說出“同韻、音、部首、聲調、筆劃的字詞”、“字頭、尾相同的字詞”、“用圖畫寫字”、“用三個字詞說(寫)出不同的句子”,提供一些字詞,如“火”字,讓孩子自由聯想,或說出可以用哪些字詞來替代……


  7、手指的遊戲


  雙手是我們的外腦,訓練我們的雙手,有助於腦力開發;設計一些運用手指的運動,如“手語歌”、“甩手”、“捏泥巴”、“拼積木”……等活動,讓孩子能動動頭腦、動動手。也可以用兒歌配合手指的動作,一邊念兒歌一邊運作手指。


  8、躲藏的遊戲


  跟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讓他來找;在圖案中藏著一些物品、數字……等,讓他們找出來;帶孩子到郊外,親子共玩“大地尋寶”的活動;或在報紙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詞”或“物品”等活動,都是藏物的遊戲。


  9、繪畫的遊戲


  從塗鴉到能畫出圖形,孩子繪畫的興趣一直很濃厚,他們以畫畫表達其未能以言語形容的感受、情緒。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畫。用各種不同的材料,畫在紙上、布上、板上……讓孩子喜愛自由創作的喜悅。


  10、組合的遊戲


  許多發明都是在原來的物品加上一些功能,如筆加指示棒,變成“指示筆”。父母可先讓孩子觀察哪些物品是“組合”的,然後再讓其思考還有那些東西加以組合,會更好用;另外用圖或字片語合成故事;其他如七巧板、積木的組合圖形,空瓶罐、石頭的組合均是。


  11、觀察的遊戲


  讓孩子觀察樹苗的成長,或甘薯發芽,以瞭解造物的奧妙;由觀察影子的變化,學習科學概念;由觀察人類的表情,而能察言觀色、善解人意;甚至參觀各種展覽、表演、戶外郊遊……等都是很好的觀察活動。


  12、知覺的遊戲


  “知覺”是一種將透過感官所獲得的資料,再經過分析與解釋的能力;知覺包括睛、子、頭、身體等感覺作用。我們可以讓孩子分辨不同形狀的物品,用觸摸猜東西、用舌嘗嘗各種調味品、玩配對遊戲、辨認方向及方位;讓孩子觀賞及指認有背景的圖片……等活動。


 


  除上述12種遊戲外,尚有很多的遊戲如科學、概念、音樂、黏土、雕刻……等,都可以在平時使用,以激發孩子的智慧;在輔導孩子遊戲時,宜注意個別與團體遊戲的兼顧,以培養社交及合作遵守團體規範的行為。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幼兒塗鴉歷程解析


可以想像嗎?以前的歐洲,幼稚園裡的圖畫課被當作「描畫物體輪廓」的技術訓練,要求孩子務必正確描畫。而現在,孩子畫畫的風氣雖然不同,但卻常不受重視,甚至只被當成打發時間的活動。身為家長的你,準備好了解孩子在塗鴉裡所代表的歷程與意義了嗎?




Kids’ Journey~畫中有話!




Class1塗鴉發展


孩子的年紀越小,畫出來的東西越會讓大人覺得是在「亂畫」。但是,嬰幼兒的繪畫發展是有其歷程的,而且幾乎放諸四海皆準喔!一開始,讓我們先來看看嬰幼兒生理與認知的發展對繪畫能力會產生哪些影響?




年紀小,能畫什麼?




12歲 的幼兒畫畫,鄭明進老師稱之為「造形活動」,最先只限於認識與了解素材的本質(例如成人給予的蠟筆、紙張、黏土等素材),所以描畫表現以肌肉運動為主。這 時水彩可能不太適用,最適合的是黑色蠟筆及大張而平滑的紙,或安全粉筆與黑板(有些通過安全測試的粗粉筆不但適於幼兒抓握,在合適的戶外牆面或地上作畫之 後,可以用水沖乾淨;在美國幼兒園中也很常使用)。這些材料使幼兒能隨著線條的移動而清楚感受自己手部肌肉的移動,提供手眼協調與認知經驗的融合機會。鄭 明進並提醒,在幼兒剛開始接觸塗鴉時,最好避免用太多顏色,以免寶寶時時為了尋找想要的顏色而分心,因此阻擋了手臂動作的順暢度。




34歲 的幼兒已逐漸擴大生活範圍,在遊戲、美勞、說話和玩積木等方面有相當的進步;以這些活動為基礎,想像力隨之增加。此時期的幼兒在造形活動方面屬於塗鴉後期 (又稱象徵期)~前圖式期。美國現代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特認為,此時期不同的顏色對幼兒來說可能有激勵作用,因為幼兒可用不同顏色來說明不同事物,使幼兒多 個機會展現自主性。




幼兒繪畫發展階段表





發展


無控制期(約9個月~1歲半)


亂塗期


(約1歲半~2歲半)


象徵期


(約2歲半~3歲)


前圖式期


(約3歲~5歲)




階段




無意義亂畫



直線或橫線亂畫



加上直線亂畫


可用語言註釋,也可表現出「色與形」


色、形表現具體化,但事物間的關係未能正確表現







特性


1.手的動作漸漸能配合腳步活動。


2.無控制地隨便抓拿西。


3.由運動經驗變多而漸出現反覆動作。


1.對反覆動作越來越熟悉。


2.眼和手會配合動作。


1.出現明顯自我主張。


2.較能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


3.除反覆動作外,也可自行變化。


4.出現語言和肢體表現的整體性。


1.開始對描畫出來的事物加上語言註解。


2.即使看不出具體形象,仍能以自身的時間和空間經驗加註。


3.明顯開始對色彩選擇感到興趣。


1.思考與現實間的關細開始從繪畫中表現。


2.開始尋找概念的形式表現。


3.形、色的象徵性愈加確實。




年紀越小越有想像力




一般人總以為年紀越小的孩子,其想像力越豐富;隨著年齡增加,想像力也就越貧乏。但其實,幼兒的繪畫作品令人欣賞的地方在於筆觸、造形的純粹與單純,例如線條的輕快或粗壯;至於繪畫內容是否深刻、想像力是否豐富,則不是觀賞幼兒畫時的重點。 鄭明進 老師指出,出生後12年的寶寶處在生活最簡單的時期,他們的想像力只能發生在生活經驗中的瞬間知覺上,生活範圍也很狹小,所以想像力最弱。相較之下,生活經驗較為豐富、幻想與觀察力也最強的小五、小六學生才比較容易畫出真正具有想像力的作品。


同 時鄭明進 老師也說明,嬰兒在剛出生時並不會有想像事物的能力;他認為想像力絕非與生俱來。孩子腦部的發育除了需要充分營養,也很需要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 等外來的刺激。而所謂的想像力就是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起,跟隨每天生活經驗的增加而擴大。所以 鄭明進 老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若能給予孩子適當且有組織的安排(例如刻意將圖畫或相片放大,張貼寶寶舉目可見的地方)就可以讓寶寶自然而然接收圖像刺激,如能順勢 與之講述圖像的相關故事,更能增添日後想像活動萌芽時所需的養分。




「生活畫」是主要題材




在 幼兒描畫的題材中,生活畫佔有很大的比例;根據 鄭明進 老師的研究,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以人物為中心的日常生活畫(包括兒童本身的遊戲、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是以動物或交通功具 為題材的畫,然後才是幻想或故事;以風景和靜物為題材所佔的比例則最小。


幼兒生活畫當然先由個人的生活為起點,也就是由「我」和「我的」來表現,這也很符合幼兒發展裡會出現的自我中心時期。隨著幼兒開始上學,生活圈漸漸擴大,生活畫裡的表現範圍也由「我」發展到「我們」。家長不妨觀察一下孩子的畫,看看是否也透露同樣訊息呢?




畫人物和畫植物




鄭明進老 師強調,孩子的繪畫發展有如爬樓梯,必須一階一階地、緩慢而確實地上去,絕對不可有超越式的成長。在幼兒繪畫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出現的「人」是由一個頭和 一雙腳所構成的「蝌蚪人」(狀似圈圈+直線),是以圓作為人的整體象徵符號,在加上手腳而已。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頭(脖子常被忽略)和身體(腳和手的 精細度不同),此時的人是大頭,下面加上不合比例的小驅幹,往下在加兩隻腳,雙手由脖子(或頭部)伸出,這種十字方向的正面人物出現後,脖子、肩膀、軀體 和腰部的才會比較清楚地呈現;此外,此時幼兒對人體各部分的比例觀念也尚未確立。。


至於植物,幼兒們通常會畫花、草和樹木。幼兒們最初期畫的樹木,有點類似他們畫的人形,只是樹木沒有兩隻手而已。對於花的描畫,幼兒大多畫出來的則是太陽型或蔓陀羅型的形象。




Class2塗鴉意義




在了解寶寶心理與生理的發展對塗鴉所產生的影響後,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幼兒繪畫所表現中的天性,以及父母能如何支持孩子的塗鴉表現、如何鼓勵孩子畫畫並提供合適的材料。




幼兒畫背後的意涵




鄭明進老師笑言,大家一定都看過坐在地上或對著牆角、一心一意畫個不停的幼兒。他說,有的人看到這種情形會覺得,這些孩子實在太不像話,竟把乾淨的牆壁塗得亂七八糟。 可是,大人可曾好好注意過幼兒畫畫時的神情?幼兒繪畫時的忘我與聚精會神,也許會讓成人大為驚訝和感動呢!對幼兒來說,生活裡不論什麼事情都是有趣的,任 何東西都能憑自己的主觀認知去活用。一截木頭或竹子,握在他們手中就成了一隻大筆,可以在沙地上畫畫、寫字;如果把它夾在兩腿之間,又可以變成一隻馬,可 以騎之馳騁。


喜 歡玩弄東西就像是幼兒的天性,一旦開始玩就靜不下來。一雙小手就是喜歡東摸西摸,有時實在讓人看不慣。幼兒對身邊的世界充滿好奇,在能夠說出語言之前,雙 手要比嘴巴更加好用;因為在觸碰中,幼兒就像在問四週的事物說:「你是什麼?」這種試探性的喜悅,也就是幼兒畫萌發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充分了解他們這種與 生俱來的本能活動,然後提供給幼兒一個適當的環境與所需的材料;在有計劃的活動中,讓孩子從中獲得更大的喜悅和滿足。




如何看待幼兒畫




在 幼兒隨便亂塗的時期,大人除了讓幼兒繼續他的動作之外,不必有其他的鼓勵與批評。尤其不能在旁擾亂其塗鴉,並且為了讓幼兒有較大的動作和更自由的發展,有 時候可讓孩子使用大的水彩筆和不易流動的無毒廣告顏料(因為水彩容易流動,易讓畫面一片模糊,會減低幼兒的視覺控制,使其感到沮喪,不適合此時期的幼 兒)。


從亂塗期發展到形態象徵期時,色彩的使用是屬於遊戲性的,並不代表所描畫事物的實際色彩,色彩觀念尚未完整形成。到了象徵期時,幼兒就能把所畫線條加以合併,組合成一種圖式或圖形,並加以命名:幼兒會指著自己畫的東西說,這是媽媽、這是爸爸、這是我等。 鄭明進 老師認為,這就是幼兒從運用肌肉,慢慢發展到思考、想像的喜悅表現;同時,也從無意義的亂畫,成長為有意義的事物象徵表現。




適合幼兒的畫畫材料




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與造形能力之後,若想提供適合孩子作畫的材料,會有哪些可以選擇呢? 鄭明進 老師說,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就有很多可使用的材料喔!例如:


1.帶子(紙帶、膠帶、包裝紙帶、塑膠線):貼線畫、創造有趣造型


2.絲線(毛線、布條):線畫、毛線剪貼


3.空盒/罐/瓶:積木箱、用剪貼裝飾瓶子;小動物、交通工具、建築的物勞作


4.肥皂:吹泡泡球,可試著讓較大的孩子觀察七彩。


5.包裝紙(袋)、布、報紙、玻璃紙:剪貼遊戲、有趣面具


6.鈕扣:排鈕扣遊戲或剪貼畫,注意幼兒年齡是否有將鈕扣吞入的危險。


7.大自然取材:在石頭上作畫、撿拾枯葉作畫等。




如何鼓勵幼兒繪畫




美國現代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特在其著作《Your Child and his Art》中,針對父母和教師對兒童美術所應抱持的態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要有的態度


1.把孩子的藝術品,當作孩子個性的紀錄。


2.要瞭解孩子完成作品的過程。這對孩子的成長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3.培養(或保有)孩子對生活四周的事與物能有敏銳感受。


4.當孩子成功地表現了自我經驗時,要適時給予具體讚美。


5.承認孩子在藝術中的情感表現與成人的表現有所不同。


6.當孩子出現自我競爭的態度(非事事都跟隨他人或只和別人比較時,應該給予鼓勵 )


7.如果孩子自己發現某些美勞技巧時,成人應協助其拓展經驗。


8.儘量把全班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出來。


不要有的態度


1.對孩子辛苦完成的作品,千萬不要隨便給予負面的批評。


2.有競爭、有獎賞,不該是幼兒參加美術比賽的理由。


3.不要認為孩子的藝術表現都必須符合父母的喜好或看法。


4.不要給孩子看無意義的著色畫(已印好輪廓的塗色本)或是範本。




如何讚美孩子的畫




美國教育家Haim G. Ginott博 士曾提到:「讚美並非對兒童沒有益處,但應該要像盤尼西林一樣,適時、適量,用得恰到好處。最簡單且重要的原則是,針對孩子的努力和良好行為來讚美。」在 讚美幼兒畫的時候也是一樣,要具體。 鄭明進 老師提醒,若孩子拿著剛完成的一張圖給你看時,無論你多忙,請千萬不要不理孩子,儘可能去發現孩子畫裡的成功之處;同時,也千萬不要用敷衍的態度說「很 好」或「不錯」,因為這種讚美是無益的,不但沒有實際效果,有時還可能引發孩子心中的不滿。




以下是讚美孩子的幾個好方法:




1.讚美時不要只是用話語來鼓勵,肌膚上的接觸(如摸摸頭、拍拍肩)有時更能讓孩子感受鼓舞。


2.指出畫面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並且具體告訴孩子,什麼地方好、好在哪裡。


3.讚美要真心,語句和態度都要誠懇。










 


 




鄭明進


現職:日商福式書店《巧連智雜誌》編輯顧問


經歷:資深美術教育大師,曾任國小美術教師25年。發表大量國內外圖畫書評論,主辦多項國際繪畫交流活動並擔任評審。


著作:《怎樣了解幼兒的畫》、《幼兒畫的認識與指導》、《幼兒美術教育》、《鄭明進與20個插畫家的秘密通訊》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2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文/李藹芬】


為了讓bobo的語言能力有更好的發展,千萬不能忽略副食品的餵食,除了有助於營養攝取,同時,對其口腔、臉部肌肉的發育及說話能力都有幫助!請媽媽善用餵食工具,讓bobo的吞嚥、咀嚼能力得到充分練習而更加熟練。



1.四階段喝水訓練杯


配合bobo的成長以及喝水習慣,設計適合四階段進階學習的喝水杯:


從練習握住手把的奶嘴杯→練習戒除奶嘴的鴨嘴杯→練習用寬口杯子喝水的寬口杯→練習用吸管喝的吸管杯。


每款都有符合寶寶人體工學的握把、可隨寶寶學習階段替換上蓋、全系列防漏水等特點外,吸管杯的One-Touch方便設計,讓媽咪們可簡易操作,輕鬆上手。全系列商品為日本原裝,品質和設計感兼具的水杯,是為寶寶選購喝水訓練杯的最好選擇!


 


2. 學習撈麵叉子


讓寶寶練習吃麵可訓練兩頰肌肉的施力及吞嚥,但滑溜溜的麵條並不易抓牢,為了讓吃麵成為一件愉悅的事,研發出叉子前端呈鋸齒狀,柔軟並彈性材質,能讓各式形狀麵條都不易滑落。握把處的防滑設計使用時拿得更穩,是會讓寶寶愛上吃麵的叉子喔!


 


3.Baby Label 優質攜帶式圍兜


擔心寶寶吃得髒兮兮而不願意讓他自己吃嗎?就讓優質攜帶式圍兜解決這份擔憂。適合寶寶六個月大到三歲左右使用,頸口的素材柔軟,設計符合寶 寶頸部曲線的形狀,長度可配合寶寶的成長分三階段調整。口袋既是圍兜,也是收納盒,拆下就可輕巧地收納折好的圍兜、湯匙與餐叉等。有髒污只要輕輕擦拭或水 洗,即可保持乾淨。


 


4.學習叉匙組


應用湯匙餵寶寶吃副食品,避免延遲其轉換到以固體食物為主食的時間。為了讓寶寶習慣湯匙餵食方式,並進階到練習使用叉子進食(不會將湯匙前端太深入口中時),可使用具有以下特色的學習叉匙組:


●配合寶寶的嘴巴,一湯匙的量剛好是一口。


●湯匙的角度最適於幼兒進食,便於寶寶自行叉取食物的叉子。


●有防止幼兒將叉子過於深入口中的設計。


●叉子無正反面之分,不需選擇握的方式和叉取食物的方法。


●尺寸的大小完全配合幼兒的小手,適當的粗細與長度讓幼兒可靈活使用。


●採用便於抓緊不易滑手的材質。


●此圓球能促進孩子手指的抓握能力,可防止叉子滑入器皿中。


 


5 燉粥調理杯(電子鍋專用)


製作寶寶副食品時,粥品是很多媽媽的首要選擇!但寶寶一次只吃一點,且不知味道是否合其胃口,往往讓媽媽煩惱不知該如何煮粥。此產品為電子 鍋專用的燉粥調理杯,不銹鋼材質,耐熱耐摔,輕鬆就能煮出滑軟通熟的稀飯。只要在煮飯的同時,即可熬出好吃的離乳食稀飯(依熬稀飯時,米跟水的比例不同, 可煮出10倍、7倍、5倍粥),且容量適合寶寶一餐吃完。具有洗米、壓碎稀飯的濾網設計,杯蓋附有雙耳,便於自電鍋取出稀飯;量匙尾端似刮刀的設計,便於 壓碎稀飯。


 


6 Baby Label 優質餐具分段訓練套裝組


從大人餵食的離乳食期,到可以自己進食的幼兒食期,為了協助寶寶面對好多「第一次」,也配合寶寶不同成長階段,研發出兩階段訓練的餐具,並設計成適合各種月齡的使用形狀。


Step 1 優質學習餐具:適用5個月大的寶寶,做為寶寶第一次的餐具,包含磨碎食物&推撥食物用的餵食匙、離乳匙餐具、初學餐叉與初學碗。


Step 2 優質訓練餐具:適用12個月大的寶寶,協助寶寶進食的各種功能設計,包含飯碗、深碟、牛奶杯、餵食碟以及學用匙叉。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饑餓療法”另類餵養妙計

 

給孩子餵飯就像打仗,而且這仗是越來越難打了!雖然孩子的身高、體重等發育指標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怎麼讓孩子重新愛上吃飯?


  最好的方法就是“饑餓療法”:等到孩子真正餓時才喂他,並讓他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


  由於孩子已經對吃飯興致不足,開始實施饑餓療法時,孩子即使已經餓了,也不會專心地堅持到吃飽,往往吃到半飽時就開始玩了。這時,家長要注意控制吃飯的時間,一般20~30 分鐘後就要停止餵養。等下次吃飯時間到了,再給他吃。當然,很可能孩子還沒到下次吃飯時間就已經餓了,鬧著要吃的。這時家長千萬不能心軟,要想盡辦法分散 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玩喜歡的玩具,做喜歡的遊戲,甚至可以帶孩子外出。這段時間可以給孩子喝些水,但是絕不能給他任何東西吃。等到下次吃飯的時間到了, 再給孩子餵飯。幾次後,孩子就會明白吃飯的真正含義——不吃飽就會餓著。


 


  有一點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能用“誰 讓你平時不好好吃飯,就讓你餓著!”這類的話刺激孩子。家長應該作出“裝傻”、“同情”或“無奈”的舉動,假裝幫孩子到處找吃的,或找錢準備出去給他買食 物,當然,最終肯定沒有找到任何能吃的東西,也沒有找到錢去買食物。這樣就不會使孩子心裏產生對“饑餓療法”的抵觸情緒。


 


  饑餓的刺激能促使孩子明白吃飽的含義,不僅可以改變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保證他每次吃到足夠的量,保障孩子的生長發育。而且還會養成他集中注意力做事的習慣。


 


  小結


1.   孩子具有良好的進食習慣,才能保證營養素的攝入,使孩子能夠正常生長發育。也就是說,均衡營養組合+良好進食行為,才能培育出真正健壯的孩子。


 


  2.饑餓訓練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改變孩子不良飲食行為的方法。一定要使孩子自己認識到不集中精力吃飽飯就會挨餓,這樣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又將這種饑餓療法稱為“愉快饑餓療法”。


 


  孩子吃得好才能長得好,為讓孩子能多吃一口,家長沒少動腦筋。可有時候事與願違,你越想讓他好好吃,他越是對你精心搭配的食物愛答不理的!結果孩子的長勢自然不理想。這不,診室裏的這兩家人都是為這事來的。


 


  丁丁現在9 個月。4個月以前主要以母乳+配方奶混合餵養,4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半歲前,丁丁的生長發育尚屬正常。可是,從6個月到9個月,丁丁體重只增長了0.5 千克。據家長說,丁丁每天喝600毫升左右的配方奶,還吃3次麵條、粥、米粉、雞蛋羹、菜泥、肉泥等不同副食。按理說孩子的進食量和營養素的提供應該都不 少了,可體重增長卻很緩慢,家長擔心孩子是不是得什麼病了。


 


  在詢問和檢查過程中,我見到了這樣的情景—— 只要丁丁稍有不耐煩,家長立即將裝有配方奶的奶瓶送入他的嘴裏。問其原因,回答令我吃驚——不抓緊一切機會給孩子餵奶,就不能達到每天至少600毫升的目 標!原來,家長給孩子規定了每天的進食量,必須完成。可孩子根本不配合,奶吃到五六十毫升就叼著奶瓶玩;餵飯時,全家人都必須上陣,唱歌、跳舞、做遊戲。 孩子體重長得越慢,家長就越絞盡腦汁想新的招數,可丁丁體重沒見增長,家長卻被折磨得要崩潰了。


 


  診室場景重播鏡頭


  小豆是個1 歲半的男孩,非常活躍,連吃飯也不肯安靜下來。家長為此想盡了辦法:少量多次喂、追著喂、邊玩邊喂。他們苦惱地說:給孩子餵飯就像打仗,而且這仗是越來越 難打了!雖然孩子的身高、體重等發育指標都在正常範圍內,但生長速度明顯減慢。無奈,家長帶著孩子來到診室,尋求解決的辦法。


 


  為什麼孩子對吃飯沒興趣?


 為讓自己的寶貝吃得好,長得快,家長什麼都捨得:捨得花錢買營養豐富的食品、捨得花時間瞭解育兒知識、捨得花精力鼓勵孩子進食……可最讓他們苦惱的是,自己盡心盡力,孩子卻不買賬!家長雖然能夠決定給孩子吃什麼、設定進食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進食地點和方式,但是孩子卻可以選擇他們是否願意吃、每次吃多少。如果你不考慮孩子的選擇,那小傢伙很可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反抗。


  消極怠慢-就 像第一個例子那樣,孩子雖然能接受家長的餵養,但心不在焉。對於吃飯心不在焉的孩子,家長往往就會採取少量多次餵養的方式。少量多次餵養會使孩子失去饑餓 的刺激,胃酸的分泌量就會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孩子喪失對吃飯的興趣。而且,少量多次餵養還會使孩子失去早期訓練注意力集中的機會。


 


  積極抵抗-第二個例子就是典型的積極抵抗。孩子對吃飯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將吃飯與玩耍混為一談。在他的小腦袋瓜裏,“吃 飯” 是與唱歌、玩耍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概念。為了使孩子盡可能多吃些食物,家長絞盡腦汁,變換花樣,但得到的不是孩子逐漸安穩地接受食 物,而是更加排斥進食。如果在孩子玩耍興致正濃時給他餵飯,還會造成孩子的厭惡,甚至抵抗,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家長經常抱怨的“厭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愛“吃手”是智力發展信號

到底這麼大的孩子吃手應不應該干涉或者說引導呢?”寶寶愛吃手怕是不少媽媽們最為糾結的問題,尤其是寶寶到了一歲之後,愛吃手的毛病還是改不掉,不少媽媽就有些懷疑,寶寶一直吃手會不會是什麼疾病的徵兆?


 


  淡定!“吃手”也不一定是壞事


  其實,糾結不已的媽咪們大可不必如此焦慮,寶寶愛吃手其實並不一定是壞事。“吃手”標誌著寶寶的心理發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新生兒期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還不能指揮自己的小手。生後2~3個月隨著大腦的發育,寶寶開始出現了手的動作,“手”在寶寶眼裏其實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玩具。


   把手指放在嘴裏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可對寶寶來說,則表示他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相互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這需要有四種反射行為的協調才能 完成的:將手臂彎屈成小圓弧形、放鬆運動肌群伸出指頭、搜尋並將手伸至小嘴裏、開始吸吮。這對於寶寶而言是完成了一種非常了不起的“進步”,家長不應該為寶寶愛吃手而糾結,反而應該感到高興。


  “吃 手”其實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認為,吃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2~3個月寶寶正處於口腔快感期,如果 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以致產生暴躁、消沉的負面情緒。家長若能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 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


 


  對於愛吃手的寶寶,該怎樣引導?


  3~4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拿著寶寶的小手去觸摸眼前色彩鮮豔、帶著響兒懸掛的玩具,慢慢地寶寶會主動去夠摸。


  5~6個月的寶寶:家長可抱寶寶在桌前,鼓勵寶寶主動伸手夠取桌上的玩具,當寶寶小手夠取技能大了,會以更大興趣去觸摸,探索和認識周圍各種新奇的物體和玩具。這樣,寶寶小手忙起來就顧不上吃手了。


  1歲以上的寶寶:如果1 歲以上的寶寶還對“吃手”情有獨鍾的話,家長就一定要重視了。主動尋找原因,會不會是因為和寶寶的關係出現了不夠“融洽”的一面,還是因為對寶寶的限制過 多,要求有些嚴格而導致寶寶不夠開心。有關調查發現,缺少父母關愛和心靈上慰藉的幼兒易養成吮手習慣。這時,吃手能夠使寶寶感到安慰,釋放緊張和沮喪情 緒。


 


  注意:吃手可能是寶寶對你不夠信任


對於一歲多的寶寶而言,如果還保持著“吃 手”的習慣,可能是寶寶對你還不夠信任。專家表示,如果像本文開頭案例中的寶寶一樣,在遊樂場裏不能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而是只會站在一旁“吃 手”,說明寶寶對於“你”可能還不夠信任。一歲多的孩子在感到恐懼時應該會立刻要求身邊的大人把他抱起來,而不是簡單的採用“吃手”的方式站在一邊。在這 樣的情況下,媽咪們應該“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寶寶還不夠敏感,又或者在一些場合給寶寶造成了不良情緒。


  家長要盡可能多花一些時間和寶寶一起遊戲,給他更多的愛,可以帶他一起玩動手的遊戲:拍手、手影遊戲,一起邊拍手邊說兒歌,玩小白兔搔耳朵的手影,寶寶會樂此不疲。


 


  對寶寶吃手行為,家長應理解和寬容,不可強行干涉,見到較大的寶寶“吃手”也不要反覆唸 “怎麼又吃手了”。這樣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甚至影響寶寶未來情緒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原因7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61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 王加恩
參考資料/《解開孩子的心靈密碼》蒙特梭利文化公司
插畫/伊萊莎


怕黑、怕高、怕小狗…,甚至會怕紅火蟻!媽咪家中是否也有超級膽小的寶寶?孩子為什麼會害怕?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怕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寶貝走出畏懼的陰霾、安心快樂的長大呢?



認識孩子心中的怕


案例分享1:怕雞的小敏〜
   “今年5歲的小敏,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怕雞,連剛出生不久的小雞她也害怕,爸爸媽媽為此感到非常困擾,因為小敏的關係,他們已經很久不敢去逛夜市了,只要不小心被小敏看見攤販販賣的寵物雞,她就會在夜市口放聲尖叫,甚至還會緊張到抓傷父母的手臂…”
 
案例分享2:紅火蟻別咬我!
   “就讀中班的小亨,從來沒有看過紅火蟻,更沒有被叮咬過的經驗,但自從某次從電視上聽見紅火蟻可能致命的消息之後,他連續2個月不敢睡覺、也不敢自己去上廁所,甚至無法自己走在路面上,一定要爸爸抱著才行,最令爸爸媽媽擔心的是,小亨不肯去上學,因為他覺得學校草皮上會有紅火蟻,如果去上學他就會死掉…”
 
    上述這些莫名且過度的害怕,究竟是怎麼回事?在探究其原因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了解「害怕」這種情緒的發展歷程吧!
 
「害怕」的發展歷程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臨床心理師王加恩表示,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而且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打從孩子一出生起就會存在,因為它與維繫生存有關。不過,隨著孩子的發展與認知能力的複雜化,孩子害怕的事物也會有所改變。
 
    一般來說,06個月的寶寶害怕突然間的強烈刺激,特別是在聽覺與觸覺方面,因為這兩種感官都是嬰兒最早發展的出來部分,所以他們特別害怕巨大的聲響,以及「換人抱」的過程中,突然失去肌膚接觸的感覺,此外,他們也怕被大人高舉而懸空、失去支撐的感受,或是被舉高又放下來的墜落感。
    6個月大以後,寶寶進一步發展出一些天生就會有、但是本質上更複雜的害怕情緒,如分離焦慮、怕黑、怕受傷、怕陌生人及陌生動物…等。
 
    一直要到4歲 以後,孩子才會漸漸發展出一些經由後天學習而來、比較帶有「文化意涵」的恐懼,如怕壞人、怕爸爸媽媽死掉、怕鬼…等等,小腦袋瓜會開始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情來害怕。王加恩心理師指出,這與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息息相關,因為認知能力的增進,他們對環境的解讀與了解也跟著變多,所以在似懂非懂的發展階段中,會 開始害怕一些他們以前不知道的事物。
 
孩子害怕些什麼?
    《解 開孩子的心靈密碼》一書中,王加恩心理師引用發展心理學者Klein和Last的研究,為父母整理出孩子最常見的害怕事物類型,從這個表格中,我們也可以 很清楚的發現,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害怕的事物也不一樣,爸爸媽媽若能了解每個階段裡,寶貝可能產生的恐懼,在面對時就不會感到那麼慌張了!
 


發展年齡
害怕的事物
06個月
巨大聲響、失去身體的支持與接觸
712個月
陌生人、突然出現的東西、不可預期的事物
1
與父母分離、受傷、上廁所、陌生人           
2
巨大聲音、動物、黑暗房間、與父母分離、大型物品或機器、環境的改變
3
面具、怕黑、動物、與父母分離
4
怕黑、動物、與父母分離、不同的聲音
5
怕黑、怕壞人、動物、與父母分離、身體受傷
6
超自然事物(如巫婆、鬼怪)、身體受傷、打雷閃電、與父母分離、怕黑、怕自己獨處或自己睡覺
78
超自然事物、身體受傷、怕黑、怕獨處、媒體上的事物
912
學校考試、學校表現、身體受傷、外表長相、打雷閃電、死亡
青少年期
個人團體關係、外表長相、政治狀況、未來、動物、超自然事物、自然災害、安全性
 
害怕與畏懼的差別
    當孩子有上述的害怕情緒時,爸爸媽媽該如何區分孩子的恐懼究竟只是無傷大雅的可愛行徑,還是需要爸爸媽媽積極介入處理的嚴重問題,亦或是只能尋求專家協助的心理疾病呢?
 
    王加恩心理師認為,害怕的情緒並非全然不好,適度的害怕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必須要件,它能幫助孩子認識環境、辨識危險、與人建立關係,甚至還能提升自己的表現。
 
    多數的害怕與擔心都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足夠的學習經驗而自然減輕或消失,然而,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的恐懼感已經嚴重到影響他的日常生活作息、學習及社交行為,或是造成全家人主觀上的痛苦,而且情況已經持續6個月以上都未見好轉,就不能只用害怕或膽小來解釋孩子的問題。
 
    王加恩心理師指出,過去對於孩子恐懼程度的判斷只有「二分法」,一種是不需要到醫院治療的害怕情緒(會自行好轉,且不影響生活),另一種是需要到醫院治療的兒童畏懼症或焦慮症(情況持續6個月以上,且嚴重影響生活)。
 
    不 過,近年來的研究及臨床診斷發現,在二分法的中間,有一群孩子處於灰色地帶,王加恩心理師稱他們為「邊緣的孩子」,他們的情況還沒有嚴重到疾病的程度,但 說實在也沒有那麼好處理,如分離焦慮太嚴重、或是很難與同儕玩在一塊的孩子,他們通常先天上都具有著「高焦慮」、「神經質」的氣質特色,關鍵在於,如果父 母提供他們適切的引導及健康成長的環境,帶他們度過這一關,他們就沒事了,相反的,如果處理不當,他們很可能朝向疾病的方向發展。
 
孩子為何變成膽小鬼?
    當孩子為了莫名的原因而怕東怕西時,想必爸爸媽媽一定感到很無力也很困惑,一方面不懂那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好怕的,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變成這樣!
 
容易畏懼的原因
孩子天生的氣質
    容易畏懼和先天的氣質有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最明顯的是,這些孩子的分離焦慮通常都很高,對環境也比較敏感,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適應,舉例來說,換個地方睡覺就難以入眠。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天生氣質退縮、敏感、情緒負面且適應力差的孩子,是容易產生畏懼心理的高危險群,這些孩子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接納和足夠的教養技巧,才能快樂長大。
 
來自父母的因素
    王加恩心理師認為,有高焦慮特質的孩子,通常他們的父母也具有高焦慮的傾向(因為氣質是由基因遺傳而來),經常採取一種高情感涉入(High EE)的教養方式,簡單來說,就是什麼都要管,從孩子學走路就開始了:「小心啊寶寶!不要跌倒啊!走太快了…」,等孩子發展到23歲以後,往往也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而缺乏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如較少帶他出門、限制他和同儕間的互動…等),新刺激一旦少,孩子在封閉的環境下成長,自然也就變得容易畏懼了。
 
    事 實上,幼兒的發展必須透過對周遭事物的探索、觸摸、觀察與互動,來獲得成功、愉悅的經驗,以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因此,父母若是經常將每件 事都視為是危險、困難的,事事都幫孩子出主意或代勞,容易讓孩子缺乏信心,同時也認為環境中的大小事物都是危險的,自然容易有適應不良、畏懼的心理產生。
 
    高焦慮特質父母對生活的憂慮、擔心,經常不自覺的感染給孩子,讓孩子也跟著莫名的擔憂起來,有些爸爸媽甚至會直接跟孩子吐苦水,將自己的煩惱、害怕與不如意一股腦的向孩子傾訴,忽略孩子幼小的心智是否足以承受,無形中也不斷將這種容易焦慮的特質傳遞到孩子身上。
 
旁人的渲染與誇大
    孩 子為什麼會怕黑、怕鬼?雖然根據心理學的說法,人類的視覺若失去作用,就會對環境中不可預知的危險產生恐懼。然而,在黑暗的環境裡,孩子如果有爸爸媽媽在 旁陪伴,給予擁抱及安慰,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是不至於太過恐懼的。反之,如果媽媽本身也很怕黑,一停電就大聲尖叫,孩子見到大人如此激烈的反應,就 會做出負面模仿,加深對黑暗的畏懼感。就如同怕水的父母,其孩子多半也不會游泳一般,孩子對事物的畏懼感與周遭人的態度息息相關!
 
    同樣的,年幼的孩子怕鬼也是受到成人世界的渲染所致,當電視媒體或身邊的大人談論到鬼怪時,其嚴肅、驚恐的表情和動作,及當時詭異的氣氛,這些畫面都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都還會怕鬼,由此可見幼兒時期的知覺經驗影響有多大。
 
害怕環境失控
    幼兒無法像成人一樣區分幻想與現實的不同,當他們看見某種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可能會聯想到另一件可怕的事情上,並且確信自己的聯想為真,例如:第一次接觸電梯的孩子,看見進電梯的人和出來的人不一樣,就會認為電梯會把自己變不見,因而不敢搭乘。
 
    王加恩心理師解釋,當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因應環境的需要,就會因為害怕失去掌控感而感到畏懼,因為他們沒有接觸過電梯,不知道那是什麼、該如何使用,又見到了奇怪的現象,可是受限於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不足,無法把整件事情弄清楚,就會因此而感到害怕。
 
為了引起注意
    很多特別聰明的孩子會發覺,當自己表明心中的害怕時,往往會倍受成人的關愛和呵護,甚至可以藉機逃避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王加恩心理師認為,如果類似的經驗一再發生,很可能無形中增強孩子的畏懼表現,他們會因為感受到害怕的好處而一直這樣下去。
 
過去創傷經驗導致
    若孩子的身體曾經承受過痛苦,或是精神上有過明顯的負面情緒經驗,其自我保護機制就會不斷提醒他,這個東西不能碰、最好馬上躲開它,畏懼感就會因此產生,例如:原本很喜歡狗狗的孩子,一旦被狗咬了,從此看見狗就會躲得遠遠的,不敢靠近。
 
    這時,爸爸媽媽若沒有做適當的處理,反而以威脅(如:不乖一點下次再叫狗狗咬你!)、忽視(如:膽小鬼,狗有什麼好怕的?)或是不當的過度保護方式(如:看吧,以後不要跟狗玩!)來加深孩子的畏懼感,在相同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下,孩子就可能越來越退縮、膽小且缺乏自信。
 
聰明處理,寶貝不怕!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孩子會有害怕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否一定會衍伸出更強烈的恐懼或是焦慮呢?並不見得,如果在害怕的當下,孩子能夠懂得自我安撫,或是得到爸爸媽媽的安慰和適當協助,這種害怕的感覺是會過去的。
 
    對於不善於表達的幼兒來說,開口說出心中的怕或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爸爸媽媽可以從哪些地方瞧出端倪呢?
 
掌握孩子的情緒
    孩子心中的畏懼不論多麼微小,都是有跡可循的,爸爸媽媽若能及早發覺,就能第一時間尋求解決之道,避免情況惡化。害怕時,孩子會有哪些行為出現?王加恩心理師和小編一同整理出幾個幼兒常見的反應,提供爸爸媽媽作為參考!
 
1.      生理作息發生大變化
特別是對很小的孩子來說,其害怕的反應最常表現在飲食、睡眠情況的變化上,如食慾不振、失眠,甚至是尿床。
 
2.      逃避
躲避是孩子害怕時最直接的反應,孩子碰到害怕的人、事、物時,可能會馬上躲起來、臉上露出害怕的表情,或肢體有閃避的動作。
 
3.      哭鬧
當孩子面對躲避不了的情況,又無法用語言來說明心中的害怕時,就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
 
4.      不安的小動作
反應強度較低的孩子,害怕時可能出現一些不易察覺的小動作,如咬手指甲、不停眨眼、坐立不安、手掌緊握、絞手、緊抓著某個人或某樣東西、全身僵
 
5.      退化行為
當孩子不能對外宣洩自己的感覺時,負面情緒就會漸漸沉澱為心理上的問題,可能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如突然又開始尿床、吃奶嘴、吵著要人抱或要媽咪陪他睡覺,好像回到小BABY的身分一樣。
 
6.      不聽話
平常乖巧的孩子如果突然變得不聽話、無理取鬧,甚至有攻擊或破壞的行為出現,亦有可能是心裡感到害怕的一種訊號。
 
化解孩子的畏懼
    當爸爸媽媽發現家中寶貝正為了某件事情而感到害怕、焦慮時,該如何處理才能幫助孩子克服畏懼,變得更勇敢?
 
  1. 讓害怕、喜歡的事物一起出現
    根據古典制約法則,倘若每次看見狗狗,孩子就想起狗狗咬人的痛而跑掉,爸爸媽媽就應該設法打破這樣的制約反應,也就是讓狗狗的出現同時伴隨一件愉快的事情發生。
    舉例來說,在狗狗出現時,媽咪可以用很開心的語氣對孩子說:「好可愛的狗狗喔!我們去買冰淇淋和狗狗一起吃好不好?」,進而重新制約孩子對狗狗的反應,讓孩子看見狗狗就想起愉快的經驗。
 
  1. 循序漸進的親近害怕事物
    有 系統的逐漸遞減孩子對事物的恐懼,最後達到完全不怕的程度,例如:孩子原本很怕蛇,害怕到不敢睡覺,甚至做惡夢驚醒,爸爸媽媽可以先提供小張的、卡通化的 可愛蛇貼紙給孩子玩,並且以蛇為主角為孩子說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孩子接受了,再提供大張一點的貼紙,然後是蛇的圖片、照片、影片,最後帶孩子到動物園看真 實的蛇,這就是所謂的系統減敏感法。
 
  1. 觀察模仿勇敢的孩子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經由觀察、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學來的,所以孩子對事物的畏懼也是因觀察到其他人的畏懼所致,所以,我們若能讓他重新觀察到其他孩子的勇敢行為,他也就不會再感到害怕了。
 
  1. 分享類似的恐懼經驗
    爸爸媽媽一方面可以鼓勵孩子把害怕的事情表達出來,並在旁耐心傾聽、為他解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孩子坦承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恐懼經驗,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爸媽所了解的,而且並不是只有自己會感到害怕,如此一來他就不會覺得自己很沒用,能夠開始建立起自信心。
    不過,王加恩心理師提醒爸爸媽媽,在與孩子分享恐懼經驗時,還是要考量孩子的心智發展來決定說法,盡量說得簡單一些,對於不適當的內容也要有所保留,不要說得太誇張,否則孩子原本沒知道那麼多時還不怎麼怕,知道了反而增強他的畏懼感。
 
  1. 為孩子說明一切細節
    當 孩子因為不了解狀況而感到害怕時,爸爸媽媽可以為他解釋一切細節,並具體告訴孩子事情發生時,他可以怎麼做。例如:當孩子害怕媽媽離開他的身邊時,媽媽可 以告訴他:「媽咪現在要去買菜,回來才能煮飯給你吃,你乖乖跟奶奶待在家裡,看你最喜歡的巧虎卡通,等巧虎演完以後媽咪就會回來囉,到時候你可以陪媽咪一 起煮飯!」。
    當孩子可以預期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比較不會那麼害怕了。
 
  1. 賦予勇氣的儀式化行為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像收驚、禱告…等宗教行為都是一種儀式,能夠帶給人們安全感,讓我們心裡有個訊息:「有東西在保護我,所以我一定可以克服困難!」。
    不 過,能夠帶給孩子勇氣的儀式並不限於上述宗教行為,爸爸媽媽自己也可以創造一種「魔法噴霧」,當孩子覺得害怕時,就輕輕噴一點在他的身上,並且告訴他,魔 法噴霧會帶給他力量,讓痛痛都飛走,也會把壞東西給趕跑,同時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發出同情的聲音,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有感覺到他有多痛、多害 怕,這對孩子來說會有很大的治癒效果。
 
    王 加恩心理師提醒,魔法噴霧之所以有效,重點並非在於魔法噴霧本身,而是爸爸媽媽在噴的時後散發出來的那種「很厲害」的感覺,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對孩子滿滿的 關愛、支持和相信。要是爸爸媽媽在給孩子噴魔法噴霧時心情很差、隨便應付,甚至正眼也沒有瞧孩子一下,魔法噴霧恐怕就失去其魔法效力了!
 
  1. 繪本力量大無窮
    只要是孩子,一定都喜歡聽故事,建議爸爸媽媽平常可以為孩子說一些關於恐懼議題的故事,讓孩子從中獲得一些經驗值,了解、接納自己害怕的事物,並學會自我安撫,未來在面對類似情況時,就不會感到那麼無助了!
 
推薦繪本:
1.      書名:《拉奇和小獅子》
作者、繪者:馬瑞克.薇若妮卡
譯者:蘇懿禎
出版社:阿布拉教育文化
簡介:拉奇是 世界上最膽小的膽小鬼。他想當飛行員,但有誰聽說過膽小的飛行員呢?拉奇一看到狗,就會嚇得逃走;黑黑的房間,他也不敢進去。甚至連其他小孩都怕,難怪沒 有人想跟他一起玩。有一天,小獅子出現了,好像只要跟小獅子在一起,拉奇就充滿了勇氣。拉奇變得越來越厲害、越來越聰明。直到有一天,他才發現原來就算沒 有小獅子,他也可以勇敢又強壯…。
 
2.      書名:《安娜害怕的時候》
作者:海恩茲.亞尼許
繪者:芭芭拉.容格
譯者:李紫蓉
出版社:阿布拉教育文化
簡介:安娜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女孩,當她害怕的時候,她會召喚她的巨人朋友、三十三個騎士、綠龍、羽毛仙子、磁鐵山……,還會召喚自己,大聲的說:「安娜一點都不怕!」然後安娜就安心的睡著了,只有巨人還醒著,守護著大家。
 
3. 書名:《吃掉黑暗的怪獸》
作者:喬依絲.唐
繪者:幾米
譯者:彭倩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簡介:小男孩在夜裡睡不著。他覺得,黑漆漆的床底下,躲了一隻怪獸.…哇,仔細一看,床底下真的有一隻小怪獸耶。這隻怪獸老是覺得肚子餓,餓得不得了!小怪獸到處找東西吃。你猜,他吃的是什麼?他在吃「黑暗」!他到處吃呀吃,越吃,身體就變得越大。假如他把全世界的黑暗都吃光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呢?
 
 
王加恩
現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臨床心理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組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宜蘭聖母醫院暨早療中心臨床心理師與精神治療組組長
      蒙特梭利幼兒雙月刊「心理診療室」專欄作者
     
元智大學幼保系兼任心理學講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