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育兒新知 (3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多大可以開始帶出門?


文/育兒生活


6個月前的寶寶到底可不可以帶出門呢?小兒科醫師認為,因為6個月前的寶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在發展階段,外在環境的溫度、溼度、空氣、細菌、灰塵等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寶寶的 不適感,加上所需的睡眠時間長,並不適合較長時間的出遊。


事實 上,不帶寶寶出門的確可以省去爸比媽咪的麻煩,但卻減少寶寶學習、適應外在環境的機會,間接地也減少父母本身和社會、朋友的互動,醫師建議帶寶寶出門可以 由近而遠,玩的方式可以循序漸進;配合寶寶的不同年齡,以下提供詳細的資訊:


5階段寶寶~認識美麗世界


滿月期


發展 特徵:


寶寶 已經會抓著放到手中的物體,且雙手經常呈握拳姿勢;當有東西掃過臉部時,寶寶會反射性地眨眼睛。


外出建議


1.此期寶寶因免疫系統尚未完臻,盡量還是待在家裡避免外出。


2.新生baby需要充足睡眠,吃飽睡、睡飽吃才可以 正常發育。


3.此期baby的抵抗力弱,外在環境的髒污病菌容易 造成感染。


出生12個月


發展 特徵:


放東 西在寶寶的手掌時,會出現強烈抓握的反射動作,且已能稍稍控制手腳動作;頸部支撐頭部的控制能力增加,當受驚時會弓起背且揮動手腳。   


外出建議


1.寶寶已經可以被帶出門囉;但最好從簡單的外出散步、做日光浴、接觸外界的空氣等靜態活動開始踏出 第一步。


2.爸比媽咪帶寶寶活動的範圍應以住家附近為主,不宜過遠。


3.慢慢帶著寶寶接觸外界,也正助其打開寬闊的視野呢!


出生36個月


發展 特徵


此期 寶寶的頭部控制力增強,喜歡直立的姿勢;頭與頸的動作更多變化,踢腿顯得更有力氣。抱著寶寶不必再擔心沒有支撐力的頭部會下墜,且頭部也漸漸地可朝各種方 向轉動。


外出建議


1.帶寶寶外出不要超過34個小時。


2.此期寶寶容易疲倦,爸比媽咪不要帶著長時間外出。


2.由於公共場所易傳染各種疾病且空氣污染嚴重,故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出生712個月


發展 特徵


從爬 行到穩坐,寶寶已經可以扶著椅背撐住身體;喜歡以直立姿勢與外界互動,爬行能力強且能到處移動。12個月寶寶有站立、蹲下等更好的肢體控 制,或牽著大人、推著小車行走。


外出建議


1.帶寶寶外出時間可以拉長,但乘車時間以1小時以內為佳。


2.爸比媽咪若帶寶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則應選擇有背式的座椅。


3.寶寶已可搭乘汽座到遠處;但時間仍不宜太長,以免寶寶疲累。


4.因寶寶的肌膚細緻柔嫩,避免長時間照射太陽。


1歲以後


發展 特徵


寶寶1歲後的感官反應很直接,只要接觸喜歡的人事物會感覺開心;爸比媽咪可依照此原則安排旅行,適度地讓寶寶與外界產 生良好互動,全家人沉浸在愉悅的氛圍中。


外出建議


1.此期寶寶可出遠門及外宿活動,適合安排全家外宿出遊的活動。


2.雖然可帶寶寶出遠門,但勿過於長途且交通工具以時間性短、換車少的選擇較佳。


3.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火車、飛機),應先劃好位避免寶寶等待。


4.出門外宿的就寢與在家就寢時間要一致,以免寶寶睡眠不足。


帶寶寶出 門4好處


張凱 琳醫師表 示,旅遊中許多嬰幼兒用品(如奶粉、紙尿布、濕紙巾)的需求皆可在便利商店購得,且公共場合也多設有育嬰室或親子廁所,並沒有爸比媽咪想像中的麻煩。而且 戶外活動可以刺激寶寶多處發展,更有下列好處:


1.培 養獨立個性


現代 媽咪容易過度保護孩子,避免寶寶遭受環境刺激就成天不出門。當寶寶對其他事物的接觸過少,會有嚴重的分離焦慮;一旦看不到媽咪就容易哭鬧不休、怕生。


建議


適時 帶寶寶出去走動並接觸人群,有其必要性;當寶寶接觸更多新事物,自然能培養獨立的個性減少依賴。


2.發 展健全身心


許多 爸比媽咪嫌外在環境髒亂,不讓寶寶到處趴趴走,只能在幾個塑膠墊所構成的小面積上爬行;或是以書籍、電視等媒介來充當保母。沒有充足地刺激發展,寶寶的肌 力發展弱也就不喜歡走路,甚至影響到手部的精細動作。


建議


從事 戶外活動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並運用各種感官功能認識更寬廣的環境;在戶外玩耍的過程中,讓寶寶能盡情的跑跳、舒展筋骨,對關節、肌肉 的鍛鍊很有幫助。戶外活動會讓寶寶盡情放鬆、維持愉快情緒,適度的體能活動使得胃口變好、易入睡,身體自然健康。


~小叮嚀~


爸比 媽咪若帶大寶寶出遊,可鼓勵其將小腳碰觸草地、沙地、石子地等各種環境;透過腳底的觸覺刺激,對腦部及神經發育很有幫助;若是擔心有寄生蟲或小生物就穿鞋 子走,不必勉強打赤腳。


3.增 進認知、區辨能力


寶寶 對「味道」不是香臭之分,而是熟悉與不熟悉的區別;寶寶會將安全感和氣味連結,故聞到媽咪或自己熟悉的味道,就會湧現安全感。此外,當寶寶長到23個月就能聽聲辨位,藉著頭部轉動追蹤聲 音的來源。


建議


爸比 媽咪帶寶寶出遊,可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氣味,並熟悉各種不同環境所帶來的認知概念;藉由蟬鳴鳥叫、車子的喇叭聲等不同的聽覺刺激,強化不同聲音的區辨能力, 尋找出聲源。


4.促 進學習動機


現代 小家庭的孩子少,寶寶通常沒有玩伴一起遊戲和學習互動。而且每天待在家中,一成不變的環境也讓寶寶少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建議


帶著 寶寶出遊就能增加與其他寶寶接觸的機會,透過模仿和互動對成長發展會有不錯的幫助。而旅程中寶寶面對各種不同情境,也能增加其學習的興趣和機會。


寶寶,請 記得這些回憶


事實 上,寶寶的情緒記憶約於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但真正要將記憶內容保留 在頭腦中,一般要3歲以後較有可能;3歲前的寶寶記憶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並無 任何的目的和意圖,凡是感興趣、印象鮮明的事物就容易記住。


當 然,寶寶腦中的記憶內容保存時間長短是受到4種因素影響:


1.記 憶物件的特點:引起寶寶興趣且形象生動鮮明的物件,在腦中保存較長。


2.對 記憶物件的感知程度:對物件了解的越清楚、越仔細、越完整,在腦中保存較長


3.對 事物的理解程度:出遊帶寶寶到一些形象鮮明、主題式的樂園,因理解較深就可加長記憶。


4.積 極的情緒狀態:積極的情緒狀態會引起寶寶積極體驗事物,藉由觸覺來加深記憶。


出門前的 準備


1歲以下寶寶的年紀較小,無法負荷長時間的遊玩;倘若時間過長,將導致寶寶因疲累產生哭鬧情形,讓原 本快樂的全家出遊轉變成不愉快的收場。


1.掌 控時間長短


爸比 媽咪要考量到孩子的體力,尤其3歲以下的寶寶年紀較小,無法負荷長時間 玩耍,會因疲累而產生哭鬧。若是長距離遊玩(如動物園或兒童育樂中心),待在這些場所的時間約12小時即可。


2.出 遊時間計畫


爸比 媽咪擬定出遊計畫時,可選擇早上810點、下午35點兩時段帶寶寶到公園、海邊等空曠的戶外出遊地;此時段的氣溫較舒適,並可減少寶寶體力過度透支、過度曝曬的情 形。


遊玩場地選擇


出門 時最好爸比媽咪一起帶寶寶出去,不僅可以互相照料且讓寶寶體驗家庭溫情。帶寶寶出門非常累人,特別是好動或是愛人抱的寶寶,多人同行可分擔出門的裝備及照 顧責任。


此 外,出遊必須注意安全,以下兩地點提供給爸比媽咪參考:


1開放 式遊戲空間


帶著6個月的寶寶出遊,可選擇開放式的公園、遊樂區等。因為人群較不會聚集,可減少病菌傳染;室內型的遊戲活動場所因 空氣無法流通,人群聚集易導致病毒交叉傳染。


2安全 場所


選擇 合格、安全的場所,可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注意公園裡鬆脫的螺絲釘、地上是否舖上安全海棉等細節,寶寶才能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盡情玩耍。


必備物品 報你知


帶寶 寶出遊的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爸比媽咪應先計算整體行程的時間(包括車程與遊玩時間),並確認必備物(如尿布、奶粉、熱水)該準備多少份量,避免外出 後手忙腳亂破壞興致。以下提供6項必備外出物品,爸比媽咪可酌量攜帶:


1.保溫瓶:讓寶寶有熱水喝或泡牛奶用。


2.毛巾:當寶寶玩耍玩出一身汗,可以用來擦汗。


3.薄被或大件外套:寶寶玩累即可隨時隨地入睡,可用來保暖。


4.遊戲墊:遇上戶外郊遊的草地可鋪上遊戲墊,讓寶寶在墊子上玩耍或大人休息。


5.衣服若干:寶寶玩得太髒或出汗,可即時替換;夏天就多帶兩套衣褲,冬天帶內衣、內外褲即可。


6.防曬用品:避免紫外線的傷害,出遊前務必幫寶寶做好防曬(如:擦防曬用品、戴帽子、補充水分), 且避免在陽光下超過1小時;否則寶寶的皮膚、眼睛組織較脆弱,過度曝曬會導致受傷。


爸比媽咪 的出遊心態


1歲以後的寶寶對於能動手和跑跳的地方特感興趣,若具備遊樂場的出遊地點較為理想。不過,提醒爸比媽 咪,出門前有4件事要先想好:


1.考量腳力,由近至遠


出門 的地點可由近到遠、時間由短到長、場所由方便的地區漸至偏遠,逐步累積孩子出門的經驗和腳力。爸比媽咪平日帶寶寶到附近的大賣場、親子館、百貨公司等地方 也是累積經驗,並藉由用餐、如廁、玩耍等活動觀察出門的需求及容易出現的狀況。


2.時 間寬鬆,替代方案


寶寶 一同出遊的行程不要排太緊,以免寶寶過於勞累容易哭鬧或生病,而爸比媽咪也能有足夠的時間和力氣應變,爸比媽咪腦袋裡最好存備案以免掃興;出門後中途下 雨、寶寶身體不適、沒帶推車卻吵著人抱等臨時狀況多,必須隨時彈性應變。


3.預 告事項,心理準備


爸比 媽咪規畫好行程,就與孩子再做「討論」。此階段寶寶無法完整表達意見,甚至連到底要玩什麼都搞不清楚,但至少先做行前心理建設;一方面建立寶寶對出門玩的 期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其合作意願。


4.面 對哭鬧,冷靜教導


寶寶 出遊可能因為太累、吵著買東西卻被拒絕、或玩到不肯回家而哭鬧不休,爸比媽咪可用抱抱來安撫寶寶鬧情緒,或拿出事先準備好寶寶喜歡的小玩具來轉移其注意 力;出遊前可先與寶寶訂下規矩降低買玩具的慾望,轉移彆扭情緒並給予情緒上的緩衝。


製作旅遊 企劃書


帶著 寶寶出門的程序比較複雜,爸比媽咪事先規劃行程才能減少行程中的不確定性;在此提醒除了帶齊夫妻兩人的旅遊用具,更需細心準備寶寶的用品。根據旅遊地點打 包內容:若出遊至都市地區物品方便補充則不必帶太多,若至鄉間旅遊則物品最好準備齊全。


爸比 媽咪在出遊前要先簡單擬定一份計畫書,將旅遊重點列進去並將簡單的景點記錄下來。可從旅遊指南或旅遊書籍、雜誌中,找到想要參觀、玩樂、購物、用餐的地 點,再逐一按圖索驥;此外,按照旅程需要及天數,酌量增減屬於自己家庭旅遊清單。   


大部 分寶寶的適應能力很強,所以不用太過設限或保護;多接近大自然或相異文化可增加寶寶的好奇心,藉以開拓視野和豐富生活經驗。提醒爸比媽咪地點選擇要注意以 下幾個要點:


◎出 遊地區的衛生條件要佳。


◎無 障礙設施完備的國家或地點較好。


◎避 免讓寶寶吃生食,選擇當地新鮮衛生的食物。


◎考 量衛生和重量,副食品只需帶23天份的量,其餘可至當地購買。


◎喝 配方奶的寶寶要多攜帶奶瓶並每晚到飯店用熱水消毒乾淨,切記要帶熱水瓶。


◎餵 母奶的媽咪可省卻需要攜帶大量奶粉的困擾,但遮蔽餵奶時的布巾要隨身攜帶。


◎飯 店、飛機、車上的溫度會冷,可準備小毯子或大圍巾幫寶寶保暖。


◎目 的地若為都市,尿布量準備2天份;若到較鄉村的地方則準備足量。


◎可 多準備23套衣物,以備旅途中若弄髒衣服有足夠衣 服更換。


◎準 備小外套以應付當地的溫差變化。


◎到 較寒冷的地區,需準備帽子、圍巾、手套、厚襪等禦寒用品。


◎選 擇好一點的飯店,並確定整體衛生環境;出國旅遊要先預定離大眾交通工具近的飯店。


◎帶 著寶寶不適合自助旅行,一定要事先預定好住宿地點和交通工具;並建議定點旅遊,省去每天換旅館的麻煩。


◎國 內短程適合開車進行,長途則以飛機、火車和汽車接駁較佳。


◎帶 寶寶出國旅遊,最好善用當地的大眾捷運系統、火車等大眾運輸工具。


◎行 程保持彈性,以寶寶為中心並適時關心。


◎若 旅遊當地需要較長時間的步行,可考量寶寶的體力攜帶輕便的手推車。


◎選 擇適合寶寶遊憩的玩樂地點。


◎寶 寶在旅程中睡覺,爸比媽咪最好輪流休息。


◎出 國旅遊會有時差問題,若寶寶遊玩時不耐煩或疲累,應隨時結束行程以休息為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陪寶寶渡過厭奶期


7大方法 陪寶寶度過厭奶期


厭奶的主因並非單一因素,了解寶寶的個別差異,並用正確的技巧解決厭奶問題,才是正確的觀念,陳永綺醫師 提出以下建議,媽咪在餵奶的過程需保持耐心,才能讓寶寶快樂喝奶,健康長大。


1.添加副食品:如同前面所提,寶寶會厭奶代表他已經 對奶類感覺膩了,且需要改變味覺,因此媽咪在餵食方面仍以ㄋㄟㄋㄟ為主,但可適時添加副食品,可從果汁、米麥精開始吃,一次嘗試一點點,每次吃單一的食 物,特別是有過敏體質的寶寶需避開奇異果、海鮮等食物,並隨時觀察寶寶進時後的狀況,如有腸胃不適狀況即刻停止。


2. 增加活動量:此時寶寶的活動探索力也增加,可多讓寶寶動一動,玩一些小遊戲,累了 之後就會感覺肚子餓而想喝奶。


3.找出寶寶喜愛的食物:若寶寶厭奶嚴重,則不應再強求寶寶只 喝奶,除了提供副食品外,應觀察寶寶特別喜歡哪種食物,符合喜好也可增加吃飯的慾望,不過提供的食物應掌握原汁原味且新鮮的原則。


4.安靜的餵奶環境:媽咪可到安靜的地方餵奶,不會被周遭 的人事物干擾喝奶情緒,提升寶寶喝奶時的注意力。


5.平和的餵食態度:如果寶寶不想喝,但媽咪卻出現強迫、 生氣的情緒,則寶寶可能會對喝奶這件事情感覺更抗拒,甚至出現反效果。


6.增添喝奶樂趣:寶寶既然對喝奶感到無趣,那麼媽咪可 製造喝奶的小樂趣,喝奶時讓寶寶的手上拿個小玩具把玩,還可提升注意力。


7.不要隨意更換奶粉品牌:媽咪千萬別認為寶寶如果不喜歡喝目前 的奶粉,就應立即更換他牌的奶粉,如此可能造成寶寶腸胃不適的狀況,因此應等到以上的方法都無效時,再調整新舊奶粉的 比例,逐步換成新的奶粉,才是正確的做法。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愛心和智慧有效訓誡孩子












【文章轉載自優兒寶-新知補給站】



讓孩子自然成長,現代父母真難為,不知是「愛的教育」有效, 還是「打罵教育」行得通?其實,只要掌握「3分鐘訓誡法」就能比較把握機會教育孩子。




1.


訓誡孩子絕對不要超過三分鐘:掌 握住小孩全神貫注的那一段短暫的時間,說一些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話。對心浮氣躁、沒有耐性的孩子,可利用父子獨處這種比較嚴肅的場合來教導他。對性情憂鬱、 內向的小孩,最好的方式便是:發掘他的優點並好好褒獎他。


2.


利用講故事來訓誡孩子:說故事時,要留餘地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大道理來訓誡孩子,只會徒然引起他們的反感罷了!只有那種沒有結尾 的故事才能讓子女在聽完後得到一點啟示。


3.


動 之以情的訓誡法:不斷指責孩子的缺點,只會使子女徒然喪失自信心,除此之外沒有一點好處。子女都希望能得到父母全心的信賴,「信賴」就 是一種最好的訓誡。用「真情」來訓誡孩子,可收到事半功倍效。


4


用 身體所做的訓誡:不知道敬愛父親的孩子比較不莊嚴,穩重,甚至會顯得沒有教養。沒有畏懼感的孩子無法了解倫理觀念。父母太過於溺愛孩 子,會使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制,如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則「強硬的態度」無疑是一劑良方。你的孩子若一直不夠穩重,那麼常與他一起打坐,就可收到正面的效 果。「自己的事自己做」是基本的訓誡。教會孩子「笑臉迎人」是父母的責任。讓孩子了解即使路邊的雜草也具有生命,促使他們重視自己的生命與尊嚴。


5.


曉以大義的訓誡:例如對 不用功的孩子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6.


以日常行為當作訓誡的內容:身教重於言教是一句非常通俗的話,也是歷代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產。


 

要影響或改變子女的所作所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言行一致。對子 女百般遷就是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的個性而已。家教不嚴的家庭培養不出好兒女來,有原則的父母,才能塑造出有氣質有風度的孩子。 父母本身要有讚美他人的修養,即使在幼兒期,也要教導孩子們抑制自己嫉妒,真心為別人的成就感到高興,否則長大之後,必將成為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和諧的家 庭可以培養出子女高貴的情操 一個家庭是不是有很好的物質享受,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要緊的是他們這個家的每一個人是否真心相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隔代教育的三點壞處

 


當越來越多的人將寶寶出現的一些問題 行爲歸咎於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又成爲一種無法回避的社會現象的時候,究竟該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又該採取什麽樣的措施讓隔代教育揚長避短,發揮更好的作用 呢?



  何謂隔代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的父母忙于工作,幾乎無暇顧及寶寶,於是,撫養寶寶的重 擔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這種由祖輩們對孫輩們施行撫養與教育的現象就稱之爲隔代教育。



   夫妻倆因忙於做生意,在兒子3歲以後就將他交給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帶。現在孩子已經10歲了,媽媽想把他接回來,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來後卻發現他身 上有很多壞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摔東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動與父母講話。



  隔代教育的弊端
  1. 過分溺愛寶寶,阻礙寶寶自我成長
  祖輩在年輕的時候,因爲生活和 工作條件的限制,對子女可能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他們很容易産生一種補償心理,把對子女的愛以及對孫輩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寶寶疼愛有加,過分關 注,以至於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寶寶,導致寶寶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2. 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
  寶寶出生的前幾年,父母對他的 影響至關重要。畢竟,對寶寶來說,父母是他最重要的親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他就很容易産生一種被抛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另外,寶 寶從小就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爲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接管寶寶,或者從祖 輩手裏完全將寶寶接管過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於去扭轉寶寶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爲,父母和寶寶之間就極容易出現對立情緒。這種對立情緒會讓寶寶更加疏遠父 母,退縮到祖輩的身邊。於是祖輩和父輩之間就很容易因爲寶寶的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矛盾。如果祖輩再出面阻擾父輩“教訓”孫輩,這種矛盾就會進一步激發。



  3. 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許多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後,對 寶寶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就可能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給他提出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給他一些捆綁,導致他缺乏開創精 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容易固守塵封,採取過於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寶寶,那麽,他們落後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寶寶接 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寶寶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意識。當然,也有不少祖輩因爲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對比較陳舊,他們還可能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寶寶一 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約束寶寶的思維,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聰兒爺爺退休之前一直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接觸過大量的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例子,所以,當孫女聰兒誕生後,聰兒爺爺就把自已畢生 積累的經驗,用在了聰兒的早期教育上。



  隔代教育的益處
  1. 老人有著更加平和的心態
  年輕的父母們往往處在一個競爭 激烈的環境,生存壓力比較大,很容易將工作當中那種緊張的情緒帶回家,造成不太和諧的家庭氛圍,帶給寶寶過多的心理壓力,妨礙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 祖輩們已經脫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這就使得他們特別喜歡寶寶,也更容易融入小寶寶們的遊戲, 跟寶寶建立比較融洽的關系,爲他們實施正確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輕松和諧的心理基礎。



  2. 擁有更爲豐富的生活經驗
  祖輩在撫養和教育寶寶方面有著 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對寶寶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了解得更准確,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麽樣去做,並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父母 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相反,他們顯得更爲淡定。祖輩們這種處事的方式會帶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同時也能給父母一種心理上的支持,對解決這些問 題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3. 爲年輕父母解決了後顧之憂
  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 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爲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加入還爲年輕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特別值得 一提的是,祖輩們的加入,爲那些單親家庭的寶寶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爲寶寶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也爲寶寶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煉的機 會,無形中給予了寶寶正確完整的性別意識教育,對寶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此外,祖輩們一般更有耐心,他們 也更能靜下心來傾聽寶寶的心聲,與寶寶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更好地了解並滿足寶寶的需求。加上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爲寶寶奉獻,這使寶寶在生活照料和人身 安全等方面有了實質性的保障。不僅如此,祖輩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社會閱曆和人生感悟,對孫輩的成長也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4. 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
  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 和美德,它們對中國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而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影響下逐漸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老一輩會更多地保有這些傳統的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 接受先進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方法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
  由於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 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寶寶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寶寶傳遞知識, 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會給寶寶更多的約束。在教育寶寶的事情上,兩代人要盡量平心靜氣多一些溝通,只有統一認 識,才能避免在寶寶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祖輩,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盡量多向祖輩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祖輩們最好利 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 尋找合適的平衡點
  祖輩在養育寶寶時最好用理智控 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並不能幫助寶寶獲得更 好的發展,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輩和父輩之間很容易爭搶寶寶的愛,出現親子嫉妒的現象。寶寶本質上是一個獨立 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因此,無論祖輩還是父輩都要冷靜地看待寶寶,積極創造機會,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盡可能多接觸家庭裏其他的成員,努力營造一個有利 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3. 承擔必要的責任
  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量多抽 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爲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寶寶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這種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 影響,比如,寶寶可能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缺乏信任,並且,爲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爲,讓父母頭痛不已。



  專家特別提醒:
  當父輩與祖輩之間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發生衝突。寶寶 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當他看到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分歧時,他就會聰明地鑽空子。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爲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 來更多別的問題。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衝突,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對他心理發展産生不利影響。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0~6歲幼兒發展



1~2個月
1.    俯臥時,頭稍微可以抬起
2.    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3.    眼睛隨物可旋轉90度以上
4.    聽到聲音會轉頭尋找聲音
5.    會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
6.    會注意他人的臉
7.    大人逗他時,會微笑

3~4個月
1.    俯臥時,頭可抬起90度
2.    大人協助坐著時,頭可以維持在中間
3.    雙手可移到胸前互相觸碰
4.    可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5.    會發出ㄚ、ㄨ、牙牙學語聲
6.    會主動對人笑
7.    會注意其他孩子的存在


5~6個月
1.    拉起孩子時,會稍用力配合,頭不會往後掉
2.    會靈活地左右翻身
3.    可用雙手支撐維持坐立30秒
4.    兩手各可抓緊小的物品(小饅頭餅乾)
5.    手會去玩弄線
6.    會敲打玩具
7.    會因為高興而尖叫
8.    開始出現母音ㄚ、ㄨ、ㄧ
9.    會自己拿餅乾吃


7~8個月
1.    肚子貼地式交替爬行
2.    抱著時會在大人腿上亂跳
3.    獨立坐得很穩
4.    坐著時,手會各拿一塊積木
5.    會將積木由一手交換到另一手
6.    手像耙子一樣抓東西
7.    可以正確將頭轉向聲源
10.    會發出ㄅㄚ、ㄇㄚ、ㄌㄚ聲
11.    會注意聽熟悉的聲音
12.    會設法拿取較遠處的玩具
13.    會玩躲貓貓的遊戲


9~10個月
1.    扶東西可以維持站立的姿勢
2.    會前進後退爬行
3.    扶著家俱的邊緣會移步
4.    可以從站立轉換姿勢到坐下
5.    以拇指合併四指鉗物
6.    以食指碰觸或推東西
7.    拍手
8.    雙手各拿一個積木互相敲打
9.    會隨著大人的手指方向或眼神去看某樣東西
10.    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
11.    模仿大人說話
12.    看到陌生人會哭
13.    會抓住湯匙
14.    可拉下頭上的帽子


11~12個月
1.    獨立站10秒
2.    拉著一手可以走
3.    獨立走幾步
4.    蹲著可以站起來
5.    會把小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6.    以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
7.    會揮手表示再見
8.    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
9.    以搖頭、點頭表示要或不要
10.    以手指出要去的地方或東西
11.    不會流口水


12~14個月
1.    可維持跪姿
2.    會側行數步
3.    走的很穩,會轉身
4.    一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5.    可重疊兩塊積木
6.    可將瓶中物倒出
7.    模仿未聽過的音
8.    會用一些單字
9.    知道大部分物品名稱
10.    會脫襪子


14~16個月
1.    可獨自從趴著到手扶站起
2.    隨音樂而做簡單跳舞動作
3.    扶欄杆可上下三層樓梯
4.    會打開盒蓋
5.    會主動拿筆亂塗
6.    以固定較喜歡用哪邊手
7.    會說10個單字
8.    會說一些兩個字的名詞
9.    會遵從簡單指示
10.    自己拿杯子喝水


16~19個月
1.    扶著可單腳站立
2.    一腳踢大球,不跌到
3.    可疊三塊積木
4.    模仿畫直線
5.    可認出圓形並放入模型板上
6.    會哼哼唱唱
7.    了解一般動作,如「親親」「抱抱」
8.    有能力主動拒絕別人的命令
9.    會表達尿片濕了或大便了
10.    午睡不尿床


19~21個月
1.    能彎腰撿東西不跌倒
2.    手心朝上拋球
3.    由蹲姿不扶物可以自己站起來
4.    模仿畫直線或圓形線條
5.    會說「謝謝」
6.    會用言語要求別人做什麼
7.    回答一般問話如「那個是什麼」
8.    對其他孩子表示同感或安慰
9.    會區分東西可不可以吃
10.    會打開糖果包裝紙


21~24個月
1.    自己單獨上下椅子
2.    原地雙腳離地跳躍
3.    腳著地的方式帶動三輪車
4.    疊高6-7個積木
5.    會講50個字彙
6.    知道玩伴的名字
7.    認得出電視上常見之物
8.    幫忙做一些簡單家事
9.    可以脫掉未扣釦子的外套
10.    會使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


24~27個月
1.    可整個腳掌跑步並避開障礙物
2.    不扶物單腳站1秒以上
3.    模仿畫橫線
4.    可一頁一頁翻薄書
5.    懂得簡單數量(多、少)、誰的…等概念
6.    稍微有一點「過去」的概念
7.    了解「上、下、裡面、旁邊」…位置概念
8.    會去幫助別人
9.    會和其他孩子合作做一件事或造一個東西
10.    在幫忙下,會用肥皂洗手並擦乾


28~31個月
1.    雙腳較遠距離跳躍
2.    單腳可跳躍兩次以上
3.    疊高8塊積木
4.    玩黏土時會給自己的成品命名
5.    會問「誰」「哪裡」「做什麼」等句子
6.    會用「這個」「那個」….等冠詞
7.    會回答「誰在做什麼」的問句
8.    對幼小的孩子會保護
9.    白天可控制大小便
10.    會脫下褲子,準備大小便


31~36個月
1.    會騎小三輪車
2.    會過肩投球
3.    會用小剪刀,不一定會剪的好
4.    會正確使用「我們」、「你們」、「他們」
5.    會用「什麼」、「怎麼會」、「如果」、「因為」、「但是」
6.    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話
7.    會接熟悉的語句或故事
8.    自己去找鄰居小朋友玩
9.    自行大小便
10.    能解開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鈕釦


3~3.5歲
1.    可繞障礙物跑過去
2.    丟球可丟2.5公尺遠
3.    單腳站立5秒
4.    模仿畫十字型
5.    會用「這是…」來表達
6.    能回答「這是誰的」、「為什麼」…等問題
7.    會道歉,當做錯事時會說「對不起」
8.    已有一個要好的同伴
9.    從水壺倒水喝不會潑的到處都是
10.    自己脫衣服
11.    晚上不會尿床


3.5~4歲
1.    以腳趾接腳跟向前走直線
2.    原地單腳跳
3.    可解釋簡單圖畫
4.    圖畫字彙至少可說出14種或以上
5.    能回答「有多少」「多久」的問題
6.    了解昨天、今天
7.    會與其他小孩在遊戲中比賽
8.    能自己過斑馬線或過街
9.    會穿長筒鞋子
10.    自己洗臉刷牙(但洗的還不好)


4~4.5歲
1.    向上攀爬垂直的階梯
2.    過肩丟球3公尺以上
3.    模仿寫自己的名字,簡單的字
4.    用剪刀剪直線
5.    正確使用「為什麼」
6.    為引起別人注意會用誇張的語調及簡單語句
7.    至少能唱一首完整的兒歌
8.    會在遊戲中稱讚或批評別的小朋友的行為
9.    自己上廁所(包括清潔、穿好褲子)
10.    自己洗臉洗的很好


4.5~5歲
1.    可騎三輪車繞過障礙物
2.    雙腳跳,五秒內可跳7-8次
3.    會寫自己的名字
4.    用剪刀剪曲線
5.    會用繩索打結、繫鞋帶
6.    會用繩索打結
7.    懂得「多加一點」、「減少一點」的概念
8.    和同伴計劃將來玩什麼
9.    晚上睡醒會自己上廁所


5~5.5歲
1.    用雙手接住反彈乒乓球
2.    主動且有技巧的攀爬、滑溜、搖擺
3.    自己會寫一些字
4.    會區分「最接近」「最遠」「一半」「整個」
5.    依要求能正確找出1-10所要的數字
6.    在遊戲中有些性別區分觀念
7.    會選擇要好的朋友
8.    遊戲中會遵守公平及規則
9.    自己換上睡衣或脫下衣服
10.    能將食物組合在一起,如:三明治


5.5~6歲
1.    有韻律的兩腳交換跳躍,如跳繩
2.    以拇指有順序的觸碰其他四指
3.    能很流利的表達
4.    可經由點數而區分兩堆東西是不是一樣多
5.    了解「以前」「以後」
6.    區分左、右
7.    能認得一些注音符號及國字
8.    會玩簡單桌上遊戲和撲克牌
9.    用刀子切東西
10.    自己梳頭髮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轉載分享】 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 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寶寶ready.訓 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 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 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 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 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 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 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 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 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 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 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 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 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 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 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 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 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 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 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 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 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 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 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 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 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 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 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 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 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 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 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 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 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 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 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 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 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 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 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拍痰~圖片



幫寶寶拍痰的方式 


1.      扣背的目的:

以手掌的技巧,及患者的姿勢,幫助呼吸道痰液排出。


2.      叩背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


a.       患者的頭頸部低,臀部要高,趴在執 行者 之腿上 (如圖1) 
若於床上以棉被或枕頭把臀部墊高 (如圖2)


b.      執行者,手做成杯狀,掌面朝下,叩 擊在 胸背部拍出ㄅㄅ之聲,每次共約 5 —l0 分鐘。


c.       餵奶前30分鐘及餵奶後 l - 2 小時做,每 天至少做 4 —6次。


d.      衣服勿穿太厚,只穿一件至2件薄棉衫。


e.       注意嬰兒臉色,若有變化,先抱起暫 停 並清除囗鼻分泌物,等呼吸平穩改善後再 拍。


f.        多補充水份,以促進痰液稀釋,以利 痰液 排出。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衛生好習慣培養妙招


 


◎洗澡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不喜 歡洗澡,一提洗澡就不高興。 有時侯願意洗,有始有終說什麽都不肯洗澡。每次洗澡都像在打仗,大人小孩都弄得很疲憊。
  出招:
  1、讓寶寶開開心心地洗澡
  要讓寶寶喜歡洗澡,首先應讓寶寶體會到洗澡的舒服與清爽,感受到洗澡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其次,洗澡水的溫度要適宜,過熱或過冷都容易使寶寶産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因爲水對皮膚的刺激而對水産生恐懼感,從而排斥洗澡。
  再次,給寶 寶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並用寶寶專用的沐浴露爲寶寶清潔皮膚。
  此外,家長應注意浴缸和地面是不是很滑,以防寶寶滑倒摔傷。
  2、營造快樂的洗澡氛圍
  快樂是寶寶的行事原則,因此要讓寶寶的洗澡成爲一件快樂的事。
  洗澡前半個小時, 最好讓寶寶玩安靜的遊戲,如果寶寶太興奮,會因爲沈浸在遊戲中而不願意去洗澡。
  洗澡時,家長可一邊爲寶寶洗澡一邊給寶寶講故事或和寶寶一起玩 水的遊戲,讓寶寶放鬆心情,逐漸習慣並喜歡在水中沐浴的感覺。
  寶寶可能會出現突然不願意洗澡的情況,家長應通過和寶寶耐心交流來探悉究竟。寶 寶不願意洗澡的原因諸如怕噴頭噴出的水、怕在浴缸滑倒、怕洗澡後冷的感覺、怕不小心喝了洗澡水等,千萬不要因強制寶寶洗澡而讓洗澡成爲寶寶的折磨。


 


 


◎ 刷牙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沒有 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高興時就刷牙,不高興時就不刷。刷牙不認真,敷衍了事。經常不小心將刷牙水咽進肚子裏。
  出招:
  1、 寶寶關注自己的牙齒
  家長應有意識地培養寶寶關注自己的牙齒,當寶寶長出第一顆牙。或 長出了新牙,不妨帶寶寶到鏡子前看看自己的牙齒。寶寶較大時可和寶寶一起數數長出了幾顆牙,還可以讓寶寶張大嘴,和寶寶比比誰的牙齒又白又亮。
  2、讓寶寶了解刷牙的重要性
  借助電視、圖書上有關牙膏的廣告和知識,讓寶寶知道牙齒和人的 皮膚一樣也需要清潔,否則就會像樹長蟲子那樣,出現蛀牙、牙疼等症狀,嚴重的還要將牙拔掉。
  同時,寶 寶身邊那些有蛀牙的小朋友,也是教育寶寶堅持每天刷牙的好教材。
  3、 讓寶寶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對於不願意刷牙的寶寶,家長應耐心地探明原因。有的寶寶不喜歡牙 膏刺激舌頭的感覺,有的寶寶怕牙刷捅到牙根,有的寶寶怕將牙膏咽下等等
  家長應注意爲寶寶選擇適合其使 用的牙刷和牙膏,訓練寶寶正確的刷牙姿勢和順序,通過演示讓寶寶掌握吐刷牙水的方法。
  當寶寶願意刷牙後,還要經常督促寶寶刷牙,養成寶寶主動 刷牙的好習慣。


 


 


◎ 洗手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不了 解洗手的重要性,沒有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洗手時敷衍了事,稍微洗洗、擦擦就完事。認爲手沒黑就很乾淨。
  出招:
  1、 告訴寶寶爲什麽要洗手
  告訴寶寶洗手的道理,手接觸外界難免帶有細菌,這些細菌是看不 見、摸不著的,人如果不將雙手洗乾淨,手上的細菌就會隨著食物進如肚子,寶寶就會因爲吃進不乾淨的東西導致生病。
   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帶寶寶通過觀察顯微鏡,認識人手上的細菌,幫助寶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2、 提醒寶寶勤洗手、勤剪指甲
  有的寶寶貪玩、性子急,不是忘記洗手就是不認真洗,家長應經常耐 心地提醒寶寶洗手,不要因寶寶不願意洗手而采取遷就的態度。
  要讓寶寶懂得飯前便後要洗手,在寶寶吃東 西之前,在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和唾液之後,在接觸錢幣之後或者在玩耍之後都要提醒寶寶反複洗手,保持清潔。
  在不便洗手的環境中可用濕的消毒紙巾爲寶寶擦幹淨手後再吃東西。
  應定期提醒寶寶剪指甲,讓寶寶懂得長指甲容易藏汙垢,要選擇適 合寶寶用的指甲刀,讓寶寶安靜的時候爲寶寶剪,注意長度要適宜,以免傷及寶寶的手指。
  3、 教給寶寶正確的洗手方法
  家長應教給寶寶正確的洗手方法,建議如下:先用水沖洗寶寶的手 部,將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濕後,用洗手液或香皂均勻塗抹,讓手掌手背指縫等處沾滿豐富的泡沫,然後再反複搓揉雙手及腕部,最後再用流動的水沖乾淨,寶 寶洗手的時間不應少於30秒。


 


◎ 視力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看電 視時距離很近,而且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經常用髒手揉眼睛。喜歡戴大人的近視鏡和老花鏡玩。經常趴著躺著看書,或在光線不好的地方看書。
  出招:
  1、 讓寶寶知道眼睛也會生病
  家長應讓寶寶了解眼睛的重要性,人們可以用眼睛看書學習,可以用 眼睛觀察豐富的外部世界,眼睛給人帶來光明。讓寶寶知道眼睛和人的身體一樣,如果保護不當也會生病,如得近視、遠視、弱視、斜視等,因此每個人都要格外小 心地愛護自己的眼睛。
  2、 教給寶寶正確的護眼方法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時刻提醒寶寶愛護自己的眼睛,看電視時不要太 近,看一會兒休息一會兒,讓眼睛得到放鬆和休息,看書時應注意坐姿和眼與書的距離,不要在光線太強或太暗的地方看書,不要趴著躺著看書,此外,家長還可教 寶寶做眼保健操,舒緩寶寶眼部疲勞。晚上有時間時還可以帶寶寶看看星空,數數星星,這對寶寶的視力調節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3、經常提醒寶寶不要用手搓眼睛
  家長應時常提醒並督促寶寶不要用手搓眼睛,有的寶寶困了或累了 時有用手搓眼睛的習慣,家長應幫助寶寶改掉這個壞毛病,告訴寶寶每個人手上都帶有人的眼睛看不到的細菌,如果用手搓眼睛會讓細菌侵入眼內,引起眼睛充血、 發炎、感染等。
  4、 經常帶寶寶去室外活動。
  室外活動可以開闊寶寶的視野,讓寶寶的眼睛得到放鬆。如有條件, 多帶寶寶到野外或公園綠地活動,對寶寶的視力保護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 理髮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不喜 歡洗頭,常因爲洗頭發鬧情緒。 害怕剪頭發,拒絕剪頭發。
  出招:
  1、 讓寶寶懂得頭發需要定期清理
  讓寶寶認識頭髮和衣服一樣,如果不經常清洗,就會變得很髒,同時 還要讓寶寶懂得頭髮不光需要清潔,還需要修整。一個人有了好看的髮型會顯得很好看。可以經常帶寶寶去理髮店參觀,看人們在理髮師手中變得漂亮了,相信寶寶 會喜歡剪頭髮的。對於實在不願意剪頭髮的寶寶家長要注意分析寶寶不喜歡剪頭髮的原因,是因爲對理髮的恐懼,怕剪到自己的耳朵,還是不喜歡某個理髮師,或是 因爲怕洗頭等。分析原因之後再有針對性地解決。
  2、 以正確的方法洗理寶寶的頭發
  家長應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爲寶寶洗理頭髮。首先應爲寶寶買專門的 洗髮水,並爲寶寶准備大小、深淺適宜的臉盆,洗頭時動作要輕柔,注意保護寶寶的眼睛和耳朵,避免洗髮水流到眼睛耳裏。或者採取平躺下來洗頭發的方法,可以 較爲輕鬆地給寶寶洗頭髮。
  理髮時要選擇寶寶較爲安靜的時候進行,以免因寶寶好動帶給寶寶不必要的傷 害。同時要注意動作輕柔、力度適當,以免傷害寶寶的頭皮,使寶寶對理髮産生恐懼。
  當寶寶體會到洗發理髮並不痛苦可怕時,就會主動配合了。


 


 


◎ 上廁所


您 的孩子是否這樣:經常 爲了玩而顧不上去廁所。不到憋不住的時候記不起上廁所。大人不提醒,就可能會尿褲子。
  出招:
  1、 重視寶寶的自主排泄
  有的家長認爲寶寶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自然學會自主排泄,因而不注 重對寶寶大小便的訓練。研究表明,經常尿褲子的寶寶往往形成膽小、害羞的性格,其自信心也將大大降低。因此尿褲子不光是身體問題,更是涉及到寶寶的心理健 康,家長應盡早地訓練寶寶的自主排泄,讓寶寶學會穿、脫褲子,學會使用坐便器、蹲馬桶,不要因圖省事而長期給寶寶使用紙尿褲。
  2、經常提醒寶寶上廁所
  有的寶寶因爲玩得高興而忘記上廁所,有的寶寶嫌上廁所麻煩,養 成憋尿憋屎的壞毛病,家長應告訴寶寶憋尿憋屎的害處,這樣做既不衛生又會傷害身體,影響身體健康,引發便秘、便血等症狀,家長應注意提醒寶寶的自主排泄。



  寶寶在幼兒園常會因爲不適應環境,懼怕向老師請假或怕小朋友笑話等原因,不敢上廁所,也有的小朋友是因爲自己不會 脫褲子而又不敢跟老師說,家長應經常和老師交流,溝通,以便老師更多地了解寶寶的生活習慣。



   對年齡稍大的寶寶,家長可在寶寶的衣兜裏准備一些紙巾,以備寶寶隨時使用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行為培養從一歲開始


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湯匙扔到馬桶裏,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 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寶寶的行爲培養應從1歲做起
  都說1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
  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 湯匙扔到馬桶裏,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1歲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爲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爲,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 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
  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 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1歲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 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爲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寶 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 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3、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 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複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 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 是個“不”,我也喜歡)。



  寶貝的學習過程
  盡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 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
  研究表 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 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



  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 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



  教這麽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 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 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准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 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 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于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複 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幹。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爲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 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麽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爲了解決這個疑惑, 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複“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爲中學習哪些 該做,哪些不該做。
  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爲一定要是好行 爲。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爲。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 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發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 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發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 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 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 得他的某種行爲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爲不全 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 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著小腳丫帶給寶寶的好處


 




 


光著腳丫 子玩耍,是許多孩子的“嗜好",可是父母卻不讓,理由很多,也很有道理:不衛生、怕孩子踩到尖銳的東西、怕孩子的 腳受冷而生病。

其實,孩子赤腳玩耍不僅是出於好奇,更是一種鍛煉。在日本,“赤腳”已成為一門正式課程,登上了國立學校的大雅之堂。如 著名的愛知大學附屬幼兒園不惜耗資700多萬日元,將院內的水泥地面撬開搬走,換上沙土,以便讓孩子們在沙地上盡情地玩耍。

日本為何要 為孩子打赤腳大開綠燈呢?因為赤腳訓練可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發育帶來莫大的好處。

1、益智
赤腳鍛煉 的最大貢獻在於能健腦益智,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腳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組織組成的運動器官。雙腳共有66個穴位,不少 穴位與內臟器官特別是大腦都有連接神經反應點,醫學上稱為足反射區。孩子經常赤腳活動,可刺激並興奮密佈於足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中樞神經的反饋作 用,發揮調節包括大腦在內的器官功能,從而提高大腦思維的靈敏度和記憶力。由此,科學家提出了“要使腦袋靈,每天走萬步”的觀點。

2、健身
孩子新陳代謝旺盛, 腳部皮膚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十分豐富。如果整天穿著鞋子,會使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孩子活潑好動,腳汗分泌多,而潮濕的鞋子易生長、繁殖病菌,可能導致孩子 腳部軟組織發生炎症。赤腳鍛煉恰恰避免了鞋襪的這些弊病,不同程度地避免了足癬、雞眼和足部軟組織炎症等腳病的發生。

同時,讓孩子細嫩 的足底直接與泥土、砂石接觸,不僅有益於足底皮膚的發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韌帶的力量,更有助於足弓的形成,避免或減少扁平足的發生,無異於腳的健美操。同 時,赤腳運動對腳趾、腳掌心等部位也是一種良好的穴位按摩,能起到“健脾益胃消積、強心安神定志、補腎強骨明目、補髓益腦聰耳”等作用,對於小兒的遺尿、 腹瀉、便秘等治療都有獨特的效果。

由此看來,經常讓孩子赤腳玩耍,確實是一種“寓健康於娛樂”的有益活動。

★赤腳鍛 煉的方法應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
1歲-1歲半的寶寶適合於在床上訓練;
1歲半以後可用布袋裝滿光滑的鵝卵石,扶著孩子在上面赤腳踏步;
3歲後,可帶孩子在室內地板上行走;
5歲時,可帶他到干淨的草地、沙地上赤腳行走。


 


 


 


(內容摘 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有效的手指益智法


 


手是認識物體的重要器官,也是觸覺的主要器官。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遠比死記硬背更能增強大腦的 活力,並可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對人類智力的開發尤其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十分重要。



   人們常說“心靈則手巧”。這裏所說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大腦。“心靈手巧”與“手巧心靈”是辨證的關系,手腳靈了,頭腦才會聰明,笨手笨腳必然笨 頭笨腦。訓練孩子的手腳,等于給孩子做“大腦體操”。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因爲大腦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運動占的比例最大。大腦有 許多細胞專門處理手指、手心、手背、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 聯系,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訓練孩子手的技能,對於開發智力十分重要。


  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鍛煉手的皮膚感覺。經常給予孩子手部皮膚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進冷、熱水中(溫度要適宜);或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性質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手的神經反射,促進大 腦的發育。


 
 2、增強手指的柔韌性。如讓孩子經常伸、屈手指,閉上 眼扣扣,練習寫字繪畫,這些鍛煉有利于提高孩子大腦的活動效率。


  3、鍛煉手指的靈活性。讓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較精細的 活動,如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學打算盤、做手指操等;要手腦並用,邊做邊思考,以增強大腦和手指間的信息傳遞,提高健腦效果。



  
4、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爲孩子選擇玩具時,要從培養孩 子自己動手習慣出發,比如高級自動化玩具就不如積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拼的玩具更有利于動手能力的培養。



  
5、交替使用左、右手。左手受右側大腦支配,右手受左 側大腦支配;交替使用和鍛煉左、右手,可以更好地開發大腦兩半球的智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強幼兒感覺統合能力

分類:幼 教文章
2010/07/03 08:25

謝謝BBH 瑪格麗特  分享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11&sID=788224&r=73&page=1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 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 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 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 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 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 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 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 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 —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 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 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 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 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 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 方面的問題。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 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小肌肉動作協調 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容 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活動量 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活動量過 小,動作遲緩。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 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 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 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 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環境因素:如鉛 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未提供適 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室內活動: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 肢。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揹他,練習平衡。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和 他玩抓癢的遊戲。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陪他玩積 木。
戶外活動:
玩水、玩沙。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 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騎三輪腳踏車。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 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 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多提 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多讓孩子做 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 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 側的整合能力。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 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 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 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指導孩子模 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 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 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 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 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 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 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 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 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防疫三招 預防感冒併發症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7/01 04:11



文/黃玉成



嬰幼兒因免疫系統發展尚未健全,為罹患感冒併發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感冒後,若讓有致命危險的肺炎鏈球菌趁虛而入,引發肺炎、腦膜炎等續發性感染症,更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提醒家長不可大意。



防疫第一步:居家清潔要做好



由於一般病菌多經由飛沫及接觸傳染造成,因此包括托兒所、安親班等兒童較多的場所,感染危險較高。家長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合機會,咳嗽、打噴嚏記得掩住口鼻,是有效杜絕感染第一步。



防疫第二步:接種疫苗較保險



為預防併發肺炎鏈球菌,建議家長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感染後併發重症的可能。曾有研究發現,因流感死亡的個案中,有7成是併發肺炎而死,平常肺炎鏈球菌雖不會對人體構成威脅,但是當人體的抵抗力下降,肺炎鏈球菌就可能長驅直入,引發肺炎、腦膜炎、菌血症等續發性感染症。



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分為舊有的7價與新的10價接合型兩種,可提供2歲以下高危險群幼兒接種。以新的10價接合型疫苗為例,其保護範圍較廣,涵蓋10種常見的肺炎鏈球菌血清型,寶寶最快6週大,即可開始接種,所需接種劑量依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按照時程完成接種,才能獲得最完整的保護。



防疫第三步:先辨別初期症狀



幼兒常見的疾病,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感染、腸病毒等發病初期症狀,包括發燒、疲倦等皆相似。此外,幼兒感染也可能出現腹瀉,因此提醒家長勿因此誤判為腸胃炎。若幼兒出現上述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時,都應趕緊戴上口罩,並儘速就醫以控制病情,避免嚴重併發症發生。



(作者為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歲寶寶的社交潛能::

1歲~15個月:

發展特徵:
寶寶很喜歡參加 社交聚會,他會傾聽別人的談話,同時自己也能說一兩個有意義的詞,比如“不要”等;在各種活動中,他試著對別人有所幫助;當聽到“不”後能停止自己做的 事。

照顧者的對策:
儘量讓寶寶參加各種社交聚會,而且要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員,比如聚餐時把寶寶的高腳椅擺放在餐桌 邊,而不讓寶寶坐在大人懷裏;各種場合要給寶寶一個看得清的好位置;讓他習慣和別人在一起,開始教他說“謝謝”。

15~18個月

發 展特徵:
寶寶對家裏人、寵物、洋娃娃表現自己的愛,喜歡注視大人們的行為並模仿,喜歡社會集會,在大人做家務時或幫自己穿脫衣服時能幫上點小 忙。

照顧者的對策:
讓寶寶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能培養他助人為樂的本能,盡可能將別的孩子介紹給他。當寶寶對別的孩子、親戚、 寵物及洋娃娃表現出愛和關注時,爸爸媽媽要及時表揚他。

18個月~2歲

發展特徵:
為了讓你注意他,寶寶常 會做出這些舉動,如抓你的手臂、撞你、故意做出格的事和不服從你,但他和別的寶寶一起玩時卻能改變自私行為,與之和諧並很少爭吵。

照顧 者的對策:
在寶寶尋求你的關注時,及時給予愛的回應。當他拒絕服從時,可採取讓他分心的方式避免發生不愉快。

多給寶寶提供與 別的孩子交流的遊戲(如團體遊戲)機會及各種有助於一起玩的玩具,及時表揚他與別人和諧相處和分享玩具的行為。

2~2.5歲

發 展特徵:
寶寶想要獨立,很想和別人分享玩具或其他東西,一起玩時經常充滿敵意,總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

照顧者的對策:
開 始教寶寶社交的基本禮儀,如要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和別的孩子有矛盾要用溫和方式解決,及時表揚他為此做出的努力。多玩一些要把東西給別人的遊戲,從中學會 與別人共用。

3歲

發展特徵:
寶寶變得更獨立了,但也更能容納別人了,當別人痛苦時,他有同情心,能和別的 寶寶及大人建立起友誼。

照顧者的對策:

盡可能讚賞他對別人不自私、大方、有愛心的表現,鼓勵寶寶和多個小朋友做朋 友,繼續強化與他人分享的行為,由此引發他慷慨的品質。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給媽媽的居家退燒建議 by周怡宏醫師


孩子發燒 台灣媽媽用藥都太重

小兒發燒是居家照護中最常見,卻也最令媽媽傷腦筋的症狀之一。
BabyHome於五月中在站內 進行一項「幼兒照護問卷大調查」,邀請BabyHome媽媽會員就自家經驗填寫問卷,並從11306份有效問卷統計發現 :


BabyHome 調查結果也有在網路新聞報導喔 :媽媽幼兒問卷調查 大公開 六成家長全NG!以錯誤方式照顧發燒兒


給媽媽的居家退燒建議 by周怡宏醫師

觀 察BabyHome媽媽的問卷結果,資深新生兒科與小兒科專家周怡宏醫師憂心表示,有超過六成的家長會採用藥物退燒,一方面顯示出媽媽們可能將發燒視為疾 病的不正確心態,因此會有「藥到病除」的作法;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媽媽們對於「發燒的出現」是感到害怕不安的,多數媽媽擔心高燒燒壞腦子因此才會心急地透過 藥物讓溫度降低,周怡宏醫師指出,高溫是有可能損壞腦細胞,但大部分是併發腦炎或腦膜炎的情況下才會造成後遺症。
周 醫師提出專業的提醒,小孩退燒動作通常需要1~3天的時間,因此媽媽們不需要太過於心急。他也強調,小孩發燒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來協助孩 子減輕他們的不舒服感,而不是用特效藥。


周醫師提供以下實用的 發燒QA讓BabyHome媽媽們參考。

Q1.爲什麼會發燒?
當 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 溫上升。因此,發燒反應是帶動身體防禦系統的反應,促進免疫系統總動員,細菌在高溫的環境下不利生存,甚至能抑制或者殺死細菌 。


Q2.爲什麼發燒會讓孩子不舒 服?
發燒時體溫變化是高低起伏不定的,忽高忽低的體溫變化,讓正在發燒的幼童感到不適。


Q3.爲什麼需要退燒?
體 溫高低起伏的變化越大,對幼童的身體負荷越大。因此,退燒處理的原則就是將體溫變化起伏縮小,讓孩子舒服,且體溫下降至38℃以下。


Q4.幼童發燒處理基本原則
當 發現家中幼童出現身體不適的訊息,如疲倦、活動力下降、食慾減少等徵兆,可先在家使用體溫計測量幼童的體溫,並依測量的體溫決定退燒的方法。





【非藥物性退燒法】:高燒溫度介於37.5℃~ 38.5℃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夏天可開冷氣至25℃。
● 減少衣服,以寬鬆吸汗為主,減少蓋被。
● 補充水份或嬰兒電解質液。
● 使用退熱貼
(注意:3歲以下幼兒因冰枕對皮膚刺激較強,建議改用退熱貼輔助降低體溫,較溫和且效果持 續)。
● 洗溫水澡促進排汗。

特別注意 :
● 定時一天量3-4次體溫並記錄,需要時應多量幾次
● 如小孩發燒超過3天,須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藥物性退燒法】:高燒溫度超過攝氏38.5℃


退燒藥是一種可以通過調節人體機能,使 人體體表血管擴張、進而借助於出汗等過程使散熱增加的藥品,它能有效地控制發燒,使體溫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發熱的原因,故使用退燒藥之後仍須持續觀 察幼童後續病狀,並將症狀及退燒的處置告知醫師,作為醫師診斷病因的根據。
當體溫超過38.5℃以上,才考慮使用退燒藥。
體溫高達39℃時,才使用塞劑降溫。
● 若持續高燒不退則應盡快就診。


Q5.爲什麼幼童使用退燒藥要謹 慎?
亂服退燒藥,延誤醫生對症下藥:
發 燒有多種原因,醫生會根據病因採取不同的退燒措施,而很多家長却隨
意给孩子吃退燒藥,這樣做有時反而會耽誤病情。


 
退燒藥劑量因人而異,亂服退燒藥易造成身體傷 害:
服用退燒藥劑量難以掌控,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虛脱、腸胃道、肝臟、腎臟
以及血液凝血機能的損傷。即使 是兒童專用的退燒藥,也不宜輕易使用。



成人退燒藥孩子不可吃,高劑量恐體溫過低:
家 裡没有兒童專用的退燒藥,一些家長就會將成人的退燒藥給孩子吃,因
劑量不同,服用後一耽誤病情,甚至造成大量出汗,產生體溫短時間下降、體溫過低 的症狀。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該刷牙囉!



 

台中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蔡明克指出,不善加保養乳牙任其長牙菌斑或蛀牙,輕則口腔產生異味、牙齒不美觀,重則包括:可能影響寶寶的食物攝取造成偏食、蛀牙的乳齒與恆齒並存容易造成恆齒蛀牙、嚴重的蛀牙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蛀掉的乳齒會造成口腔空間的改變進而影響恆齒萌發的順序,讓恆齒長得不整齊而需要矯正!

所以,牙齒的保養一定要從乳牙就開始做起!


PART 1、寶寶潔牙進程表


蔡明克醫師表示,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左右,口腔中並沒有牙齒,所以在這個時期並不需要特別幫寶寶做口腔的清潔。通常寶寶第1顆乳牙會在6個月大的時候冒出(每個小孩出現的時間不同),從第1顆乳牙冒出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寶寶潔牙的第1個時期,之後再以年齡來區分不同的潔牙階段,每個潔牙時期使用的清潔工具與方式皆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寶寶潔牙的進程表


 




˙第1個時期:6個月~1歲(媽咪要開始幫寶寶潔牙囉!)





˙乳牙顆數:前齒48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


蔡明克醫師指出,用完即丟的乾紗布是很好的潔牙工具,可以擦起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如果家長覺得乾紗布消耗量太大,也可使用可水洗清潔的紗布巾代替,只要用過後單獨將紗布巾清洗乾淨晾乾,就可重複使用。準備好紗布後,家長將紗布繞在食指上,就可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與內表面的擦拭。



這個時期一天清潔
1次即可,時間選在寶寶晚上喝完奶睡覺前,如果寶寶喝奶喝到睡著,家長也可在寶寶睡覺中幫寶寶擦牙齒,因為牙齒集中在前面,只要輕輕撥開寶寶的嘴唇就可擦拭,不必擔心會吵醒寶寶。


 




˙第2個時期:1歲~2歲半





˙乳牙顆數:816


˙清潔次數:1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


這個時期乳牙的第1個臼齒會長出來,所以除了用乾紗布擦拭牙齒的外表面,也需要使用到牙刷來清潔牙齒的內表面以及牙齒咬合面的深溝凹槽,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吃得東西開始比較複雜,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縫,所以牙線棒也是必備的工具之一。



家長先用乾紗布擦拭牙齒外表面,再用牙刷清潔內側面並以繞圈圈的方式清潔牙齒的咬合面,最後再用牙線棒清潔牙縫;使用牙線棒時另一隻手可拿著紗布,牙線棒清出的髒物可沾黏到紗布上,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會漱口,這樣的清潔方式,清潔完後就不需要有漱口的動作。


這個時期也是一天清潔1次即可,時間也是選在晚上喝完奶睡覺前進行,若家長白天有時間,也可在白天吃過食物後增加1次。


 




˙第3個時期:2歲半~6歲(自己先刷+家長再刷刷)





˙乳牙顆數:1620


˙清潔次數:3


˙潔牙工具:乾紗布或是紗布巾+乳牙牙刷+牙線棒+牙膏(非必要)


蔡明克醫師表示,這個階段的潔牙步驟大致與第2個時期差不多,有的孩子會開始想要學大人拿牙刷自己刷刷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拿牙刷刷刷看,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無法將牙齒刷得很乾淨,大體上還是要家長幫孩子刷。


若是孩子已經會漱口這個動作,就可以使用牙膏,不過蔡明克醫師認為並不一定要使用到牙膏,沒用牙膏依然可以將牙齒刷乾淨,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想模仿大人使用牙膏,也可讓孩子試試。



這個時期的清潔次數就要增加到
3次,時間選在早、午餐後以及晚上睡覺前,除非早午餐吃東西後有食物塞牙縫需使用到牙線棒,否則只需要在睡覺前那一次潔牙時使用牙線棒即可。


 




PART 2、寶寶正確刷牙法





隨著寶寶長大也要慢慢開始教導寶寶學會自己清潔,牙要刷的好,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與步驟,蔡明克醫師表示,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貝氏刷牙法」,步驟如下:


1.      牙刷以45度角的斜度向著牙齦。


2.      從右上牙齒的外側開始,每次刷23顆牙,輕輕來回震動10次左右,之後再繼續往左邊移動23顆牙重複剛剛的動作。


3.      上顎外側的牙齒刷完後,再繞到上顎內側的牙齒刷回來。


4.      上顎整個刷完後就開始刷下顎的外側與內側牙齒。


5.      最後刷牙齒的咬合面,此時要將刷毛深入臼齒的凹槽中徹底清潔。


6.      若有使用牙膏,刷完要漱口將牙膏漱乾淨。


 




 




蔡明克醫師表示,刷牙的技巧則要掌握「輕」、「柔」、「反覆」三個原則,即刷牙的動作要輕、刷牙的力量要柔以及要反覆多刷幾次。按照上述的步驟,刷牙的時間約為23分鐘,若是少於這個時間,表示牙齒清潔的程度不夠,必須再刷久一點加強。


 




如何讓寶寶喜歡刷牙?





大約1歲半前寶寶通常對刷牙會有抗拒的舉動,有的會用力掙扎或哭鬧,所以寶寶剛開始進行潔牙時最好父母可以一起合作,媽媽盤腿坐在床上,可以墊個枕頭讓寶寶舒服的躺在媽媽腿上,爸爸則負責固定寶寶的手腳,讓寶寶不要亂動。由於牙刷容易刷到外側牙齦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所以剛開始進行潔牙過程時,家長可先用乾紗布清潔孩子上下顎外側的牙齒,牙刷清潔內側牙齒與咬合面,等寶寶漸漸習慣用牙刷後,再改成用牙刷刷完全口牙齒。


 




2歲前半強迫刷牙是必要的




家長幫寶寶刷牙的動作要輕柔,刷牙前也可先告知寶寶會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只要寶寶感覺不會痛,久了就會習慣刷牙這個動作。若是在刷牙過程中寶寶哭鬧,家長千萬要堅持刷完,不可中途放棄,蔡明克醫師表示,幫2歲之前的孩子刷牙都是要有點半強迫的,即便寶寶會抗拒家長也要堅持,因為刷牙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章轉載於嬰兒與母親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幼兒的大動作發展


作者/賴文婷


動作,是家長最容易看到孩子發展是否正常的指標,孩子一舉手一投足,都緊緊吸引著大人的目光。什麼時候該抬頭了?什麼時候該翻身了?什麼時候又該走路了?每一位媽媽爸爸都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因此對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會仔細的觀察:每一個新動作,都讓爸爸媽媽驕傲得不得了。到底幼兒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動作呢?本文僅陳述出一般幼兒常見的大動作發展指標,提供家長參考,要說明的是,由於受到環境等因素影響,每個孩子的發展速率或多或少有些差異,家長不必太緊張,但如果差異過大,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了。


 


0-1個月
足月生的寶寶在初生時的新生兒時期,無論是躺在床上或趴著時,都已經能將頭稍微抬離床面,並且轉頭。一個月大時,寶寶躺在床上能自由的踢踢小腿,側身躺的時候則可以自己翻成仰躺。


 


2-3個月大時,躺著的時候,除了能踢腳外,還會自己用兩手抓著腳,並把屁屁抬離床面:趴著時,手已經能把身體撐起,讓視線更高;大人拉雙手做仰臥起坐時,頭都能控制好,而不會往後掉。4到5個月大時,已經會從躺著翻成側躺,趴著時候可以一手撐起身體,另一手伸出來拿東西,也能手腳、身體並用,讓自己在床面上來個180度大迴轉;幫寶寶扶起坐在床上,他能夠自己用手撐住而不跌倒。


 


6到7個月大時,躺的時候寶寶很喜歡玩自己的腳,也能自己快速翻身;趴的時候能肚子貼地向後推,並且開始練習肚子離地爬;坐在床面上能兩手一起玩玩具,除非要拿較遠的玩具,否則都不需要手撐地來維持平衡。


 


8到9個月大時,除了睡覺,寶寶很不喜歡躺著,他會自己坐起來玩玩具;坐的時候輕輕碰他,手能夠伸出撐地而不會跌倒;能夠肚子離地四處爬行;此時寶寶也開始能扶著東西站起來了。


 


10到11個月大時,寶寶坐著的時候,能夠用腳將自己轉180度;雙手扶著東西站著時,可以做出彈跳的動作,也能扶著家具走幾步了。12個月大時,寶寶在任何坐姿下,都能良好平衡;扶著家具能夠四處走動,也能放手走幾步,但是手臂會高舉,十分謹慎又得意的樣子。


 


1歲以上
此時孩子除了移動身體之外,還開始發展各種運動技能,以上分別以走和跑、跳躍、球類遊戲、其他運動技能來敘述。


 


*走和跑的能力
寶寶在12個月大時,便能扶著家具四處走動了,也能一手牽著人走幾步路,甚至放手走幾步;滿一歲之後,寶寶可以坐在地板上,然後自己站起來再開始走,而且走得十分平穩。15個月大時,寶寶可以一手扶欄杆兩腳一階走上幾層台階,下台階時會用倒退爬的方式下來。18個月大時,寶寶可以一個人走得非常好,還可以拉著玩具倒退走好幾步,下台階時可以牽一手走下來了;這時候也可以看到寶寶快步走,但還不會成熟的跑步。21個月大時,寶寶已學會兩腳踩在平地都能走得很好,也能自己兩腳一階謹慎地上下樓梯。這時寶寶看起來有跑步的動作,但是要到3歲以上才跑得好。


 


*跳躍的能力
寶寶在10個月大由大人扶著雙手站立時,就要有彈跳的動作了;但是要自己站好向前跳,要到接近2歲的時候了。23個月大時可以向前跳約10公分,或兩腳原地向上齊跳5公分高,也能從約20公分的台階上跳下,但是傾向一腳先下。30個月大時,寶寶可以向前跳50公分,或從50公分台階上兩腳一齊跳下,並維持平衡。


 


3歲大的小朋友可以兩腳一齊跳過5公分高的繩子;3歲半時可以單腳站3秒以上,並單腳跳一下;到4歲的時候,便可以連續單腳跳了。5歲時,小朋友除了往前跳外,還能往側邊跳、往後跳,甚至跳轉180度等花樣也會了,此時有會有走跳(邊走邊跳)的動作出現。到6歲和上小學之後,幾乎所有一般跳躍的能力都已經很成熟。


 


球類遊戲
把小皮球滾向1歲坐著的寶寶,他能將球接住,還能再把球推出;站的時候寶寶也能將網球隨意抛出,而且自己仍然維持平衡。15個月大的寶寶能模仿踢球的動作;20個月大時,便能將球踢出約1公尺遠,此時寶寶也能將網球單手過肩丟出1公尺。


 


滿2歲時,寶寶也能將網球像丟壘球一般由腰下往前丟出1公尺遠,還能以捧接的方式接住輕輕丟來的小皮球。之後,寶寶接球的動作會漸漸成熟,由雙手伸直捧接、到手肘彎曲捧接、而至兩手心相對的成熟的接球預備動作時,寶寶已經3歲半了,此時接球的動作十分準確,球很少會碰到手臂。4歲半時還可以接住速度適中的網球。


 


丟球和踢球的能力,寶寶也不斷的進步。從將球丟或踢出無法對準位置,到2歲半3歲時,小朋友已經可以將球控制丟或踢給2公尺外的人,而不會偏差太大。3歲半時,甚至可以對準1.5公尺外牆上的目標來丟球。過了4歲,小朋友能夠更精準的控制球,包括能讓球在地上彈跳一下再碰牆壁。5歲時,可以將球自地面踢起飛出3.5公尺;6歲時可以嘗試做拍球的動作。


 


其他運動技能
當小朋友有基本的走路、平衡能力之後,他開始學習跳躍等較複雜的運動技能;若這些運動基礎能力都具備了,小朋友便會開始嘗試更複雜的其他簡單運動技能。例如騎三輪車、踮腳走、跳格子、律動活動、跳繩、攀爬….等。這些技能大約會從三歲之後開始逐漸發展。但是每個孩子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相關原因與小朋友是否有足夠機會、足夠時間能自我練習,有很大的關係。


 


家長可以做的事
以上便是幼兒大動作發展情況的簡略敘述。
大動作的發展,除了與動作是否敏捷有關,事實上也與環境、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甚至情緒的控制,有極大的相關。如果希望孩子大動作發展得好,千萬不要忘了給孩子足夠的機會與時間,讓孩子在快樂的情境下動動手動動腳喔!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愉快的肢體活動遊戲,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本作者為心路基金會新竹輔具中心物理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文/朱念文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效減緩寶寶入園焦慮情緒                                                                              轉載自幼兒早期教育推廣園地

 


寶寶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由於與爸媽分離所產生的一系列焦慮情緒的反應都是正常的,畢竟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離開熟悉的爸媽,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接觸陌生的人,並且還要逐漸學會獨立照顧自己。那如何減緩寶寶的這種焦慮情緒呢?這裡我們介紹7個方法給大家。




  1. 提前使寶寶有心理準備。寶寶對爸媽的依戀很強烈,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爸媽,會使其依戀感受阻,產生分離焦慮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讓寶寶對上幼兒園提前有個心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爸媽可以在假期里或開學前帶寶寶到即將要去的幼兒園門口或裡面轉一轉,讓寶寶熟悉一下環境。



  2. 在家中給寶寶一定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客廳的一角,利用櫥櫃或桌椅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寶寶體驗在視線中感覺不到成人注視的情況,在那裡游戲、看圖書等,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減輕寶寶對成人的依戀感。



  3. 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期待感。認為在幼兒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兒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4. 爸媽還可以培養寶寶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廁所、吃飯等;生活習慣,如午睡等,幫助寶寶增加入園後的心理自信。



  5. 爸媽要調整好心態,給寶寶以積極的暗示。當寶寶對爸媽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兒園時,很多爸媽往往心軟、動搖。須知,寶寶雖小,對爸媽的情感、心態卻是十分敏感的,當寶寶察覺到爸媽的動搖心態時,會強化他不願上幼兒園的想法。所以爸媽應把握好心態,保持愉悅的情緒狀態,送寶寶進幼兒園,並對寶寶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鼓勵。



  6. 引導寶寶和老師交往。由於是很多寶寶圍繞幾個帶班的老師,有的時候,如果寶寶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所以爸媽應教育寶寶學會和老師交往,有什麼需求去跟老師說,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愛自己。另外,爸媽也要告訴寶寶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並與老師及時溝通,盡快消除寶寶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在與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訴寶寶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不能打架。



  7. 多與寶寶交流。當寶寶從幼兒園回到家,爸媽可以問他在幼兒園裡都學了些什麼,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等,了解寶寶的心理感受,及時幫助寶寶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種方法增進嬰兒大腦智力

 


不運動,則肌肉難以發達。同樣,如果您不幫助嬰兒“運轉大腦”,嬰兒的大腦就不能充分發育。幫助寶寶智力開發有九個簡單的辦法,一起來看看。
  9種增進嬰兒大腦能力的方法
  1)愛
  嬰兒迫切需要愛,尤其是最早的幾周和幾個月。嬰兒並不是要操縱或控制您;從生物學角度講,她只是需要您的愛。對他的哭鬧有所反映並不會寵壞孩子。
  如果您一直對嬰兒的哭鬧采取行動,嬰兒會信任你,並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而不會感到緊張,同時學習愛以及建立人際關系。如果在最初的幾周或幾個月得不到關心,嬰兒長大後可能會內向、孤僻。
  
要做的事:總是對嬰兒的哭鬧作出反應,通過撫摸和聲音使她平靜下來,而不是讓她繼續哭泣。



  2)聊天
  跟嬰兒說話,快而模糊的話是沒用的,溫和慈愛的聲音才最恰當。媽媽的話語是她最愛聽的聲音……當她還是5個月大的胚胎時就一直在聽。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長的語言,使用盡可能多的詞彙。決不要忽視嬰兒的學習能力。如果作出誇張的表情,嬰兒會更樂意與您交流。



  3)撫摸
  撫摸是強有力的刺激和學習工具。對於使嬰兒平靜下來也有很好的效果。據報道,與未接受按摩的早産兒相比,接受按摩的早産兒成長更快,更少焦慮,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喂養時報緊她,經常擁抱她。給嬰兒沐浴後,輕輕地全身按摩,在旁邊時唱歌並跟她講話。您將享受與她在一起的這一刻。



  4)模仿
  嬰兒對看您的臉很有興趣。從剛生下來開始,她就不斷的分析您的臉。她可能模仿微笑、皺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勵嬰兒模仿您。抱嬰兒時保持大約8英寸的距離,作鬼臉,如吐舌頭。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會伸出自己的舌頭!



  5)體驗
  你給嬰兒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她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讓嬰兒體驗多種不同的環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帶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運動場和商業街。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與聲音。
  
要避免的是:把嬰兒放在電視機前幾個小時;這不會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體驗!



  6)探查
  爲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間自己去發現、探索。
  要做的事:將危險物品放到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蓋上所有的插座蓋板,把家具上所有的尖角墊好。提供安全恰當的玩具。



  7)閱讀
  在嬰兒很小時就開始給她閱讀。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樂於傾聽您的聲音和看圖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圖片或者有觸覺刺激的能互動的書,向嬰兒說明書內不同的紋理,讓她撫摸並體會不同的感受。



  8)音樂
  即使在出生前對嬰兒唱歌和演奏音樂對其大腦發育也是有益的。一般來說,節奏連續的音樂是最好的。人們發現莫紮特的音樂能刺激以後用于數學的神經元。
  
要做的事:唱兒歌與聽音樂是與嬰兒共享樂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飯時用音樂盒或錄制的音樂營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時則用歡快的音樂。



  9)玩耍
  玩耍是樂趣,玩耍是工作–嬰兒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習!與嬰兒玩耍時,您也在幫助她發育,作用比你意識到的還要多。
  
要做的事:用對比強烈的圖片來幫助嬰兒提高專心技巧與注意範圍。嬰兒在研究圖片時向她解釋圖片的顔色。


 


  從一開始就與嬰兒玩手指遊戲,幫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學會“放開”,嬰兒才能學會用手和手指。通過手指遊戲,嬰兒能學習語言和精細的動作技巧。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