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3歲嬰幼兒遊戲階梯



 

/ 翟英  專家 / 康得瑛  原北京西城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幼兒教研室主任


 


玩是孩子的天性,就連我們大人都會對迪士尼樂園充滿了向往,對好萊塢的各類卡通片百看不厭。其實,玩不僅是兒童的天性,而是人們的共性,只不過在孩童時代,孩子們扮演的是最單一的角色——父母的寶貝,不知壓力爲何物,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快樂。因爲嬰幼兒時期唯一要做的就是玩,孩子的成長不能離開玩耍,而玩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遊戲。


 


新生兒
用顔色鮮豔的、會發聲的、可動的玩具在離嬰兒眼睛2030釐米處逗引,每次23分鐘,每天3次。


 


1個月寶寶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讓孩子經常看到媽媽的身影、聽到媽媽的聲音。
在寶寶的小床上方懸挂上色彩豔麗、可動、會響的
23個玩具,促進嬰兒視、聽能力的
發展。 
在寶寶俯臥時將一個彩色的玩具向上拉過他的視野,讓他的眼睛和頭部追隨著運動。 
爸爸媽媽經常用溫暖的手撫摸寶寶的手心、腳底、臉頰、頭面和背胸腹部的皮膚,會讓孩
子感到安全和溫暖,每次
510分鐘,每天23次。 
按摩寶寶的手指,和孩子玩數手指的遊戲,展開每個手指,幫助他放鬆。對小寶寶的腳
趾也可以這樣做。 


 


2個月寶寶
當寶寶趴著時,拿一個色彩鮮豔的玩具放在他的正前方,稍離開些,讓他必須擡起頭才能
看到。
可用枕頭將寶寶的頭和身體稍稍擡高,在他的旁邊擺放各種柔軟、豔麗的玩具,鼓勵他用
手去抓。
除了給寶寶做全身按摩外,還要經常逗弄寶寶的小手和手指。還可以用不同質地的物品摩
擦他的手,但質地不能太粗糙、太硬,摩擦的動作也不可太用力,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


3個月寶寶
給小寶寶一些不同質地、重量的玩具供他抓、握和感覺,注意玩具的材質應是無毒的,且
沒有纖維脫落,大小和雞蛋一樣大即可。 
把一隻撥浪鼓放在寶寶的手裏,讓他學習抓、握和搖動,有助於他對玩具質地的瞭解和對
聲音産生興趣。


4個月寶寶
可以在寶寶的胸腹部懸挂一些大的玩具,一端用鬆緊帶套在寶寶的手腕或足踝上,另一端
系在玩具上,誘導他只運動一個肢體來牽動玩具,並用手抓、摸、撞擊、翹起兩腳蹬踢。
但要注意的是爸爸媽媽離開時一定要給寶寶解開鬆緊帶,免得帶子纏住寶寶的手腳。


5個月寶寶
爲了訓練寶寶集中注意力,可以給他創造多看、多聽、多摸玩具的機會;還可以給他做
嬰兒體操。
跟寶寶做一些鏡中認人的遊戲,可以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
●5
個月的寶寶對音樂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興趣,並會隨著音樂節奏擺動四肢,他對音樂已經
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爸爸媽媽可以反復放一些好聽的曲子或是模仿動物叫聲的音樂,增
強孩子的節奏感。 


6個月寶寶
給寶寶一些能拿、搖、轉著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膠娃娃、喇叭、鈴鐺等等,這些玩具有助於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像5個月大時一樣,寶寶還喜歡聽有節奏的音樂和童謠。爸爸媽媽可以多給他哼唱一些兒歌或是放一些音樂給他聽,來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兒歌要反復地唱,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動物的叫聲,或是大自然的各種聲音。
嬰兒體操還可以堅持做,鏡中認人的遊戲也應該繼續做,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7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練習獨坐,時間可以適量延長。可以開始學扶站、扶著邁步。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提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的機會,並學習
再見
禮貌用語。 


8個月寶寶
寶寶此時獨坐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爸爸媽媽可以開始讓寶寶學習扶著(東西或大人的手)站立和邁步。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教寶寶學習
再見謝謝等禮貌用語。 


9個月寶寶
●9
個月的小寶寶能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摘取小東西,喜歡兩手握物擺玩,還喜歡把手中的物
件放入盒內或從盒裏取出。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創造這樣的機會。
此時親子之間的對話要增多,因爲9個月的寶寶喜歡爸爸媽媽跟他講話,念兒歌給他聽。
爸爸媽媽此時應和寶寶進行發音遊戲,所有的語言、動作都要和物品、玩具聯繫起來。


10個月寶寶
寶寶喜歡重復的遊戲,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做遊戲,如拍手遊戲、躲貓貓等。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看書或雜誌上的圖片,讓寶寶說出它們的名稱。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玩玩具,如小動物的玩具等,並就此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孩子聽。 


11個月寶寶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覺得家裏的東西比玩具更有吸引力,但玩具可以幫助嬰兒運動。讓嬰
兒玩球、喇叭、動物玩具、木制能拉的小汽車等是比較合適的。  


12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時可以開始教孩子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比如,媽媽可以先指著
自己的鼻子說:
這是媽媽的鼻子,再用寶寶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這是寶寶的鼻子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爸爸媽媽此時給寶寶講故事要注意營造故事情節,讓孩子去體會故
事的內容,還要鼓勵寶寶對故事情節進行大膽的聯想。 


 


13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玩具,讓他放進大玩具箱裏,藉此鍛煉寶寶的手眼配合及協調
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支筆,一大張紙,讓他隨意進行塗畫,這是開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
力的遊戲。 
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學習辨認事物和給新事物命名。
爸爸媽媽還可以教寶寶學習稱呼別人。


 


14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積木和畫筆,讓小寶貝自由想像,隨意搭積木和畫畫。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貝一本漂亮的小畫冊,讓他自己去看。 
此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買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男孩子就給小汽車、小飛機,女孩子就
給布娃娃,讓他們自己去玩,去想像。 
帶孩子一起玩沙、玩水是非常好的遊戲,可以讓寶寶與自然親密接觸。 
孩子的玩具最好放在櫃子底層的抽屜裏,便於孩子拿取。抽屜裏的玩具最好時常換,這樣
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5個月寶寶
此時的寶寶已經能堆四塊積木了,還能找到被藏起來的玩具。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做這種遊戲,鍛煉他的記憶力。 
●15個月大的寶貝很喜歡對著電話模仿大人打電話的樣子,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玩。 


16個月寶寶
寶寶此時不但走路已經很穩了,甚至還可以小跑呢,他對家裏的人、事、物表現出自己的
喜愛,喜歡注視大人的語言、行爲並進行模仿。爸爸媽媽可以根據這個特點讓孩子做些力
所能及的小事,提高他的動手能力,這其實是他最喜歡的遊戲。 
此時的寶寶還喜歡玩指眼、耳、鼻、口、手的遊戲,爸爸媽媽要予以配合,千萬不要打擊
孩子的積極性,這種遊戲可以幫助他認識自己。


 


17個月寶寶
●17
個月的寶寶對玩水錶現出了很高的興趣。爸爸媽媽可以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讓小傢夥
盡情感受一下玩水的快樂。此時教孩子游泳也是不錯的遊戲和運動。
搭積木和追趕遊戲,也是這麽大的寶寶非常喜歡的遊戲,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
玩中發展孩子的智力。
培養孩子的小手爲自己服務,對於
17個月的寶寶來說已經完全可以做到了。爸爸媽媽可以嘗
試著讓孩子自己握勺吃飯、脫鞋襪、收整玩具等。然後再讓他學著幫助爸爸媽媽做事,如
拿報紙等。
爸爸媽媽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小手的靈活性,如握筆畫畫、折紙等。 


18個月寶寶
寶寶已經1歲半了,此時和他玩一些需要向後退步走的遊戲,可以鍛煉孩子的倒退走的能
力。這是對孩子四肢協調能力的訓練。
18個月大的寶寶一些可以推或拉的玩具,鼓勵他掌握更多的動作。如,用柔軟的球和
他玩踢球比賽,鼓勵他把球踢出去。


 


2歲寶寶
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較強的節奏感,喜歡做類似跳舞的動作,聽到音樂,他就會跟著節
拍搖擺,非常可愛。爸爸媽媽可以放點音樂,讓他伴著音樂起舞,做些跪地或搖擺的動作,
邊唱邊拍手。同時還利用故事、音樂磁帶等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2歲的寶寶可以給他鉛筆或顔料,鼓勵孩子畫畫,畫他喜歡的東西。 
爸爸媽媽可以幫寶寶把各種圖形,如矩形、正方形,或各種立方體嵌如玩具或是盒子的正
確位置,激發孩子的立體感,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細小的肌肉活動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2歲的孩子讀一些長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故事和童話,他完全可以理解你
所講的故事。


2歲半寶寶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喜歡聽從大孩子的吩咐,扮角色幫助拿玩具啦,
喂娃娃吃飯啦,幫助
父母買菜啦……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學會與人和平相處,得到點
滴人際關係的經驗,這是培養孩子人際智慧的最佳遊戲。爸爸媽媽可以儘量爲孩子提供玩
的條件,讓他多和其他的孩子接觸,同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 
在遊戲和生活中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可以使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可以提高孩子的
語言和社交能力,還可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盡可能多的讀
讀畫冊、小人書,瀏覽祖國的美麗風光,有選擇的看一些電視節目積累知識,發展想像力。
父母要注意的是對孩子天真可愛的想像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千萬不能干涉和嘲笑。 


3歲寶寶
3歲的孩子很喜歡猜謎語和編謎語,父母可以先編謎語讓孩子猜,如“麻屋子,紅帳子,
裏面睡個白胖子
,孩子很容易就能猜出答案是花生。然後再讓孩子自己編,讓父母猜。這樣輪流猜謎和編謎是發展孩子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良好方法。 
3歲的孩子常會用說謊來擺脫一些困境,但這個年齡的孩子,說謊是沒任何惡意的,爸爸
媽媽不應給予懲罰,但一定要讓孩子懂得誠實的重要性,爸爸媽媽更要做好榜樣。 
3歲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欲,此時是讓孩子從小愛自然、愛科學的大好
時機。爸爸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遊戲引導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培養孩子從小對
自然和科學的興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會問問題 學的又快又深入


娃娃問媽媽:「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


媽媽澄清:「『問題很多』有兩種意思喔!一個是指問很多問題,一個是指做很多事讓人頭痛的小孩,你想要當的是哪一種呢?」娃娃一時之間愣住,歪著頭努力想媽媽說的話。


娃娃是個常問問題的小孩;但她的問題也常讓人頭痛,有時她被戲稱為「問題兒童」,所以引發她對「問題兒童」這個名稱的好奇。



本文內容摘自:學前教育雜誌


從孩子問問題,看出他想學什麼


一般說來,問題多的孩子在家裡或是在教室通常都不太被肯定,一是話多,另一個原因是大人通常不太看重幼兒問問題,甚至懷疑他們能問出什麼問題。但是 研究指出,幼兒問的問題反應出他的認知與情緒、他的知識、以及他想要和需要的資訊,孩子透過問題所獲得的答案是最直接的知識成長,這與成人教導而得到的知 識是不同的。換句話說,成人教導的不一定是幼兒想要的,幼兒所問的才是他想學習的。


一般幼兒間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


一、想了解事實。例如:在哪裡?那是什麼?誰的杯子?


二、想獲得解釋。例如:為什麼他哭了?為什麼不行去......?


三、想要進一步澄清。例如:前面例子中的「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


沒得到答案,孩子會追根究底


研究者還發現,當幼兒發現他所問的問題沒有被回答,他會持續且持續的再問,這表示他真的想知道答案。還好多數成人願意回答幼兒的問話,不但回答,有 時還會增加一些資訊,例如:當孩子問長頸鹿吃什麼的時候,大人除了回答「吃樹葉」,若能同步提醒孩子觀察長頸鹿脖子長就是因為要搆到樹上的樹枝...., 幼.兒因此也習得更多的知識;所以說,問問題是幼兒學習最直接的管道。


孩子發問的內容由具體到抽象


2歲以前幼兒多數問「事實性的問題」;2歲半開始會問「解釋性的問題」;到了5歲左右,「解釋性的問題」大約佔所有問題的30%,5歲之後比較會出 現「澄清式的問題」。至於幼兒問的內容包羅萬象,由命名、外表、屬性、量、功能、所有權、位置等等,到類化(如:這隻毛毛蟲也會變蝴蝶嗎?)與心智理論問 題(揣測別人的意圖,如:吃白助餐時,會問: 「你拿這麼多,你很餓嗎?」),隨著年齡越問越廣。


從研究結果肯定:問問題可以顯示出幼兒認知的成長。國外研究問旬的發展依序是: Where → What → Who → How → Why → When; 這其中以Where 、What 、Who 所問的比較具象, How 、Why 、When 則漸趨抽象。孩子想知道表面、具體的現象,因此問題偏向命名(叫什麼)與屬性(什麼做的)。年紀稍大時間的問題是較抽象的,像是功能(做什麼用的)和心智 狀況(為什麼會這樣)等。


聽出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


隨著成長,幼兒的問題也會變得「不單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只一個層面,例如,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你喝我倒的牛奶? 」媽媽說:「為什麼不可以?小氣!」或是「為什麼不可以?牛奶是我買的。」孩子會一臉不滿意,因為他透過問題在宣示對自己這杯牛奶的主權,沒想到媽媽先宣 布「所有牛奶都是我的」的主張,讓他感到氣餒。


再舉個例子。孩子看到破了的杯子,問「誰打破的?」緊接著又問:「為什麼打破?」背後他可能真正想知道的是「媽媽會怎麼處理打破杯子的人?」這時, 爸媽要學習聽出問題背後的用意,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讓孩子勇於進一步發問和討論,而不是聽了你的回答後,不敢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讓他減少了以後發問學習 的機會。


從孩子問的問題裡,可以看出他懂多少、想學什麼。建議爸媽把握孩子間問題的時機,認真回應並與孩子討論,孩子的收穫和成長將會超乎你的想像。


請你這樣做:


一、為了引導幼兒思考,請在孩子問:「這是什麼?」這一類的問題後,不妨問他:「你看到什麼?是什麼做成的?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嗎?」或是問他:「你覺得它像什麼?它可以作什麼?」讓孩子抽取既有知識來類比。


二、若孩子問的是解釋性的問題,如:為什麼是這樣?請試著不要直接回答,而改問:「你覺得呢?」聽聽他的想法並與他討論他所提出的看法。透過討論可以深化孩子的認識與理解。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推動溝通搖籃的手


 


王惠宜語言治療師


 


語言的使用是孩子成長重要指標,不僅在早療中心很多家長把教孩子說話列為學習重點,一般父母在孩子一歲多了還不開口講話時,也往往心急如焚。在此列出誘發子講話的十八法則,這些方法不適僅用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對牙牙學語階段的一般孩子亦十分受用。


 


一、做個好榜樣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也最常被忽略。父母常常會用上對下的口吻「教訓」孩子,以為這才是教,其實在孩童早期的學習,還不能理解我們所說的每個字,而是讀我們整個人,包話表情、語調及聲音等等,因此好的示範要注意:


(一)說清楚每一個字


(二)適當的音調


(三)簡短易懂的字句


(四)眼神注視對方


(五)適當的表情和身體姿勢。


 


如果父母常遠遠的吼叫孩子,其實孩子不但聽不清楚內容,也學到大吼大叫,因此應盡量多以正確示範來代替斥責或糾正。


 


二、用「玩」的心情和孩子互動,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遊戲,他們透過遊戲來學習很多重要技能,並且樂此不疲。


曾 經聽一位母親分享她教自閉症兒子的經驗,剛開始每次的互動,雙方都很挫折,媽媽壓力很大,孩子也很抗拒,但當她心念一轉,利用遊戲來引導後,母子關係不再 緊張,孩子在愉快氣氛下,往往會很自然地發出聲音。其實孩子在遊戲,常不厭其煩地反覆,不知不覺練習得比我們預期的還多。


 


三、提供孩子多「聽」的經驗


「聽」 是一個學習的重要管道,尤其語言的學習,更需要靠聽覺。從聽到聲音到辨別聲音的方向、意義,到模仿發出相同的聲音,進而修正自己所說的話等等。因此生活 中,可以帶孩子去尋找聲音的來源,讓環境的聲音和孩子產生連結,增加自我學習的能力與動機,例如聽到爸爸的車聲,知道爸爸回來了;聽到鈴聲知道要去接聽電 話。


平時也可以請孩子幫個小忙,訓練其聽覺記憶及執行指令的能力,孩子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大成就感。


 


例如:「幫弟弟拿尿布」、「把垃圾丟掉」。


 


四、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的累積對孩子認知的提升、適應力的增加都有明顯助益,也有利於刺激孩子的溝通動機及


學習興趣或將所學應用在不同情境。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環境中,可能熟悉到根本不用開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另外親子之間也會缺乏鮮話題或者缺乏新鮮話題或者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經驗。


 


因此要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五、增加新語彙的出現率


  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對較複雜的語彙或概念無法立即吸收,因此經驗到的新語彙若能反覆在生活中出現,將有助加深印象,例如白天在戶外看到蝴蝶,回 家後可唱蝴蝶歌並加上動作,也可從不同的書籍或卡片找出與蝴蝶有關的圖片。若要教「一」的概念,可以在生活用語中刻意加入量詞,如「給你一顆糖」、「幫忙 拿一件衣服」等,很多孩子對沒把握的字彙或概念,要熟悉到有足夠的信心才敢開口嘗試說出。


 


六、讓孩子從做中學


 多讓孩子動手操作,只有親身體驗才容易形成具體概念,注意不要用過多的「指導語」或太多的「不可以」而讓孩子失去興趣,少了嘗試及修正錯誤的機 會。因此只要您的孩子有動機想拿湯匙吃飯,那就讓他自己吃吧,我們在旁 稍 加協助即可。


 


七、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


  要孩子學習模仿,我們可先從模仿孩子開始,讓孩子將互相模仿當作遊戲。訓練孩子可從動作模仿開始(例如拍拍手、踏踏腳),然後操作模仿(模仿不同玩具不同 玩法)再將焦點縮小到嘴型的模仿,然後模仿的行為可以轉移至聲音和說話兩方面。可結合帶動唱或模仿動物的動作、叫聲等遊戲。


 


八、誘發孩子從事聲音遊戲


 玩聲音可以幫助孩子掌握發音器官的控制協調,因而建立發語音的能力。


 


故平時可多運用擬聲詞(如模仿敲門聲、喇叭聲)及語調變化。其中錄音機、鏡子、麥克風、電話等都是很好用來誘發聲音的玩具。另外積極回應孩子所自發的聲音,也有正面鼓勵孩子再試的效果。


 


九、建立輪流等待的概念


輪流與等待是與人互動的一個重要行為,這些技能可從遊戲開始,孩子學習看別人玩、等待、輪到他玩,然後再看別人玩、等待。這行為轉移至談話過時,孩子可細心聆聽,聽清楚再反應。


 


十、培養孩子眼神接觸習慣


眼神接觸不只是一種禮貌,也有助於孩子專注,平常我們盡可能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地講話,並利用豐富的表情及有變化的語調來吸引孩子注意。


 


十一、多跟孩子說話


常用語言描述孩子正專注注意的事件,這樣可幫助孩子重新整理思想、示範表達話語,同時也可增加字彙。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較弱,內容宜簡要、反覆且適時停頓並鼓勵孩子作反應。


 


十二、創造有利溝通的情境


 例如:把東西藏起來,只留包裝盒子在顯眼處;把餅乾放在不易打開的透明罐中;或輪流共用某項東西,讓孩子有機會提出疑問、請求或要求。


 


我們也盡量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如:「你要吃飯,還是吃麵?」,而避免常用是非方式的問答,如:「你要不要吃飯?」,甚至以為孩子還小,連問都不問就直接滿足其需求。


 


十三、以正向鼓勵代替批評


 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想嘗試溝通的企圖,而不要不斷挑剔孩子的發音或用字。因為這種互動方式,容易扼殺孩子的溝通意圖與牙牙出聲的動機,使說話變得無趣而有壓力。


 


十四、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些孩子不是不會說,而是不願說,常源於情緒未得到適當抒解;有些則是因為大人太忙,忽略孩子微弱的溝通訊息,造成其失敗經驗而放棄。因此除了給予愛和安 全和安全感外,也盡可能積極參與孩子有興趣的談話或活動。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的,更要注意,避免在手足間作比較,如:「你看弟弟那麼乖」,或威脅恐嚇孩 子:「媽媽要你了」、「再吵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十五、陪孩子一起看書


 可優先選擇句型簡單反覆、畫面主題鮮明、不易撕破的童書或繪本,讓孩子有參與感。


 


也可以利用圖畫、相片做成一本「孩子的書」,因和經驗結合,有助於引導孩子從中描述事件或指認人、物。


 


十六、善用唱遊、童謠及韻律遊戲


 說話除了「咬字」以外,還有包話抑揚頓挫、速率、聲調變化,透過歌曲可帶入擬聲詞、發音、音量控制、音調變化及節奏變化,尤其童謠通常押韻,容易朗朗上口,另外適當的動作也有利於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


 


十七、善用家中現有的東西


  除了坊間製作精美的玩具外,也可發揮巧思,讓家中現有的東西變成好玩的玩具,例如:將不要的瓶瓶罐罐拿來玩配對遊戲;也可裝入不同物品變成樂器,聽辨不同 的聲音;摺衣服時也可帶入配對、大小、分類、顏色或圖案辨識等遊戲;利用幫孩子洗臉時教認五官;請孩子幫忙擺碗筷(分類、配對);出門購物前,先挑出卡片 列購物清單或從折價目錄剪下圖案,去大賣場找出該商品,或帶孩子打電話給親友(教認數字並學習電話應對)。


 


十八、記錄孩子的成長


 抽空記錄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例如何時開始會模仿拍手?何時會講第一個有意義的字?目前會發哪些音?順便檢視孩子所發的音是否侷限在雙唇音?所會語彙是否偏重在名詞?該如何擴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如此將會使孩子的語言學習更有方向。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時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父母要如何協助?


 


兩歲以後比較適合



兩歲以後,大小便肌肉的控制與神經系統發展較為成熟,且較了解成人的指令、喜歡模
仿成人、渴望表現獨立,當孩子此時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時,爸媽才可以著手進行
訓練。
兩歲是一般的指標,孩子有個別差異,有時甚至要等到兩歲半才訓練會更好。通常男孩
接受如廁訓練時,請爸爸從旁協助,效果會更好。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可進行如廁訓練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出現了

 


下列的行為表現,可考慮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1) 寶寶膀胱控制的能力較好,超過兩小時以上,尿布才濕,且一次尿量較多。
(2) 有固定想上廁所的時間。
(3) 想要學大人坐馬桶。
(4) 會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



協助幼兒自己如廁的方法與技巧

原則上應配合孩子的意願與生理狀況作訓練,不可用打罵強迫的方式。
(1) 從白天的小便行為開始訓練。
(2) 從坐在馬桶上開始,訓練男孩時,也以坐著較容易。
(3) 教導幼兒練習自己脫褲子和洗手。
(4)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廁所,讓他從旁模仿。
(5)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在馬桶上玩耍。等孩子習慣坐在馬桶後,可試著脫去褲子,讓他
習慣真實的如廁情況。
(6) 約隔兩小時,可詢問孩子想不想上廁所,帶他去廁所試試看。
(7) 利用圖畫書引導孩子,讓他挑選喜歡的馬桶、內褲花色;當孩子成功地在馬桶如廁時,
鼓勵他。
(8) 孩子若對如廁訓練感到挫折或抗拒時,建議先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指的運動讓寶寶更聰明

 


       


孩子到了3歲左右,隨著思維和動作的發展,產生「自己動手」的願望,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鍛煉孩子的手指靈巧程度,開發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遊戲或者簡單勞動在家庭中就可以辦到,父母不妨讓孩子多鍛煉:


  撕紙 拿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自由地撕成條、塊,並可以根據撕出的形狀想像地稱為麵條、餅乾、頭髮等等。如果家裡有縫紉機,媽媽可以在比較硬的紙張上用縫紉機踏出針孔組成的各色圖形,讓孩子撕下來玩。


 


  折手帕、紙巾手帕、紙巾都是柔軟的,可以隨便折成各種圖形,教給孩子怎樣折出角、邊,折成紙船、紙鶴、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紐扣讓孩子用線、塑料繩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穿起來。隨著孩子動作的熟練和精細化,珠子和紐扣的洞眼可以逐漸變小,繩子逐漸變細、變軟。


 


  夾彈子、糖球讓孩子用筷子把碗裡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顆顆夾到其他的容器裡,鍛煉一段時間後可以換成顆粒更小的圓形豆子。


 


  比划動作在唱歌、跳舞、學兒歌的同時,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劃各種動作,把內容表演出來。


 


  手工製作和生活自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讓孩子自己繫鞋帶、拿筷子吃飯;給孩子準備小剪刀進行剪紙製作,玩插塑類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


 


  專家指出,手指的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廣大區域,而通過大腦的思維和眼睛的觀察又可以不斷糾正改善手指的動作精細化程度。眼、手、腦的配合協調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所以家長務必要給孩子多動手的機會。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樂的向尿布說拜拜 對象:1-2歲幼兒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 媽媽每次看著育兒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孩子已經兩歲了,再不學習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 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一輩的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 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檔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 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的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種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 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後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 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孩子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 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 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 屁。「媽媽,便……」,喔!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 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鴨子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鴨子,所以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呵!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理論來看
孩 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之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 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 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 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 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 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 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四百九十六名十五至四十三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 如廁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的方 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 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 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溼了,才告知 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 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是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1.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2. 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
●孩子是否能坐穩?
●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
●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 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孩子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 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3.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 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 是一件難事了。



蔡延治-前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專任講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準則‧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4準則‧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34


採訪/陳俐君
攝影/陳俊谷
演出/Mommy:舒詩榮 Baby:杜禹呈
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 吳金枝
參考資料/ 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 《台灣麥克出版》
晴天小天使:育兒百科─快樂‧育兒《大好書屋出版》


購買紙尿布花錢,清洗布尿褲費事,隨著寶寶認知、行為能力逐漸成熟,「該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了嗎?」讓許多新手媽媽好苦惱!訓練寶寶如廁,非一蹴可及的簡單任務;評估發展狀況,善用孩子的高超模仿力,只要肯耐心指導,教育寶貝如廁,也能so easy!



案例一:


    已經滿1歲半的小米,個性活潑不怕生,活動力驚人;已經會說簡單句的她,總喜歡抓著爸比媽咪哇啦啦地牙牙學語。看著小米的行為發展日趨成熟,媽咪正在思考,是不是該訓練小米自己坐馬桶上廁所了呢?


案例二:


    2歲 半的豪豪,也到了該自己學會坐馬桶上廁所的年紀了!腦中浮現如此想法的豪豪媽咪,開始試著把寶寶屁股上的尿布撤除。沒想到,一不穿尿布,豪豪就開始走到哪 尿到哪;硬拉孩子坐在馬桶上解放,換來的只是一臉「媽媽妳為什麼要逼我」的愁容。就這樣僵持了大半天,因為屁屁毫無動靜,母子倆只好無奈離開廁所;只不 過,一恢復自由,豪豪又尿了…。




 3關鍵,如廁訓練評估


從控制大小便意,再到養成坐馬桶的習慣,想訓練寶寶像大人般自主如廁,的確需要經過一段訓練過程。擁有超過10年托嬰經驗的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吳金枝表示,教育寶寶學習上廁所,期間歷經的陣痛期在所難免,但若事前錯估孩子的能力發展而急就章,苦的可是親子雙方喔!




條件具備,訓練才生效


    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針對2,000名幼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倘若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肯發揮耐心,等待寶寶生心理具備足夠條件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失敗學習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關鍵1:年紀


    到底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脫離尿布,進行如廁訓練呢?吳金枝保母解釋,每個孩子的身心成長、發育快慢速度各不相同,嚴格來說,訓練寶寶上廁所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但就長期的托育經驗值評估,訓練寶寶上廁所最適宜的年齡,約落在1歲半至2歲半或3歲之間。




肛門期,訓練好時機


    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1歲半至3歲的幼童,正處於「肛門期」,這個年紀正是寶寶肛門括約肌的神經發展時期。而吳金枝保母也提到,大部分年紀在1.53歲間的baby們,由於肛門的括約肌發展轉趨成熟,已經有能力「憋住」,不讓排泄物隨意流瀉;加上認知、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完整,可以明確地透過語言傳播來表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從容」教,訓練易成功


    吳金枝保母指出,「心急」是訓練過程的最大禁忌!她提到,其實只要在3歲以前教育寶貝完成如廁訓練,都不算太晚。父母若不顧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身心成熟度,還不到1歲半就早早訓練孩子上手,「整體訓練時間,可能反倒拉更長,事倍功半」。


    教育身處於「肛門期」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吳金枝保母提醒,爸比媽咪們千萬要記得以愛與耐心,包容孩子在訓練過程中的失誤。若過度責罵、嘲弄,使孩子在訓練過程中受挫,不但會讓孩子因此害怕坐上馬桶,恐懼上廁所;長大後可能還會有頑固、害羞、攻擊性人格等負面後遺症出現。




關鍵2:行為


    「只要家長夠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與舉動,其實透過許多小地方,就能評估訓練時機!」吳金枝保母表示,多數1.5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到了從「寶寶」成長為「幼兒」的階段了。會活潑地來回跑跳,上下樓梯不再讓爸比媽咪擔心害怕,四肢協調度越來越好,象徵著孩子的肌肉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




會理解,能接受命令


    看著寶寶會一個人自在地行走,看起來應該是要可以很自由的自己上廁所才是。吳金枝保母指出,懂得理解,只是開啟如廁的學習開端;2歲左右的孩子,多半學習、模仿能力正強,也能認知「大便」與「尿尿」的差別意義;只要給予清楚的指令,訓練寶寶如廁也能不費力喔!




必知!觀察指標


〈1〉    喜歡跟著或企圖模仿大人的動作。


〈2〉    對於大人上廁所感到好奇,會想跟著去。


〈3〉    能聽懂、理解日常生活中父母所給予的指令。


〈4〉    懂得簡單傳達需求(如:媽媽,我想尿尿)。


〈5〉    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止、蹲下來做出大小便的動作,這就表示寶寶已經有能力察覺自己身體正要大小便了。


〈6〉    孩子的尿布能夠間隔23小時還不濕。




關鍵3:語言


    一般來說,18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基本上已經進入「語言期」學習階段。1824個月大的孩子,生活中已經會以「語言」作為主要溝通工具;可以大致理解簡單句、常用的複雜句,也能夠組合簡單的片語或短語。而23歲間的孩子,已經能組織主詞、動詞、受詞,進而說出一完整句子;聽得懂簡單指令,也可以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語言啟蒙,男比女慢


    吳金枝保母指出,要評估孩子能否進行如廁訓練,「語言」能力也是一項判斷標準。她從過往經驗觀察提到,語言啟蒙,男比女慢;假使家長預估的時間不對,太早執行訓練計畫,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會直接說「不要!」,但對不善表達的孩子來說,如此逼迫式訓練,反而是種折磨。




求好心切,偃苗助長


    面對還未到訓練年齡的孩子,吳金枝保母表示,如一味強求,孩子可能會出現大哭、不肯上馬桶,或坐了老半天還尿不出來等情形;這時請爸比媽咪別再勉強下去,否則這就不是訓練,而是壓力了。


    逼迫還沒有學習意願的孩子乖乖自主如廁,一段時間下來,寶寶有可能還會出現愛哭、咬指甲、猛吸手指、脾氣暴躁或說話口吃等情形,使用不正確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跟孩子說話 防發展遲緩


幼兒3歲後 一問一答助思考

教育部 資料顯示全台約有6萬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師蔡園菁表示,除自閉症、唐氏症等先天疾病外,隔代教養、父母過於忙碌都是造成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原 因,建議多跟孩子說話互動,孩子3歲後,家長可多與孩子進行一問一答的對話,談話內容也要逐漸深入,由於語言與閱讀息息相關,語言發展良好能幫助學習,對 課業成績有幫助,未來也有助人際關係。報導╱張雅淳、張佩玉 攝影╱高凱新


蔡園菁治療師表示,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的主因是缺少刺激,由於現在大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很少跟孩子互動;或是交由祖父母、外傭長期照顧,因此較容易忽略語言發展。建議從小孩出生後就要經常跟孩子說話,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循序漸進地引導語言發展,也可從中觀察孩童語言發展情形,若有疑慮可先到兒童心智科或復建科語言治療室諮詢。


先了解

點下放大

少發出聲音要注意

很多父母擔心孩童是否語言發展遲緩,蔡園菁治療師建議父母可依階段先觀察孩童,若嬰兒期很少發出聲音,2歲仍不會說話,3歲後不會說簡單的句子,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點下放大

女孩較男孩發展好

依長期觀察可發現,相較於男孩,女孩的語言發展較好,可能更快會說話、也比較會自我表達,目前仍不知原因為何,只知道可能與男女腦部構造差異相關。


點下放大

學齡前多說話互動

從出生一直到上小學前都是孩童語言治療的關鍵時機,父母可多跟孩子說話互動,蔡園菁治療師表示,語言發展會影響閱讀文字的能力,因此若語言發展良好,上學後容易交到朋友,也比較不會有學習障礙。


這樣做

點下放大

出生至7個月 近距離玩聲音

剛出生至7個月的嬰兒,建議父母可多靠近寶寶的臉,然後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逗寶寶,除了可測試寶寶對聲音的反應外,也可讓寶寶模仿如何發出聲音。


點下放大

8個月至1歲半 多練習說疊字

8個月後,可多跟孩童練習說疊字,例如喝水時可重複說「喝喝」,讓孩童從簡單的詞彙中開始學習,且能認識更多不同詞彙。


點下放大

1歲半至3歲 引導文字組合

蔡園菁治療師表示,孩童1歲半後就可開始練習簡單的文字組合,例如「我要車車」或「這是手手」,訓練孩童基本的造句能力。


點下放大

3歲至5歲 進行簡單對話

3歲後,可將顏色、數量等詞彙加入句子,讓文字組合更加豐富。除此之外,建議此時可多與孩子進行簡單一問一答對話,如說故事或玩遊戲時,可假設各種狀況,再問孩子該如何解決,藉由理解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促進孩子語言發展。


點下放大

5歲至7歲 對話可更深入

5歲時應已能說出完整句子,此時可持續進行一問一答對話,但談話內容建議更深入,使用的詞彙也要逐漸增加難度,或是跟更多人同時對話,多訓練邏輯能力,未來上學後學習會更順利。


提醒你

點下放大

先至醫院評估情形

若認為孩童語言發展遲緩,父母至兒童心智科或復建科語言治療室評估,父母也能學習幫助孩童語言發展的技巧。


點下放大

每周一次就醫上課

孩童語言發展遲緩可至語言治療室透過遊戲訓練語言能力,每周一次平均2年後就能追上同齡孩童的語言發展。


點下放大

專家說
家人需要全力配合

語言治療師 蔡園菁
孩童若語言發展遲緩,除了定期進行語言治療課程外,父母、家人也要全力配合,進步速度會更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的態度,決定小孩的耍賴程度


 


常常有家長問我:"主任!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成一副模樣呢?"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


對於這種疑問,主任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小宇很愛吃魚油.


"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


"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芬,


頭髮長長的,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


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一綁就會扯掉,


沒辦法,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需要配戴助聽器,


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


每天都盯著小芬,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又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


"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芬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芬不在扯助聽器,


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芬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問題出在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芬說話時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


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不可以!"並且訓斥她


所以很快地小芬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芬在扯髮飾時,


我只會說:"小芬不行喔!"或者"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芬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


我做了一個實驗,


用小芬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芬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


小芬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


也不在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


態度不一定是"嚴厲",但必須"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在"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有嘗試過之後,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都沒挾青菜,


我問他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孩子,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信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小宇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小宇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小宇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小宇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所以他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孩子又鬧情緒時,家長感覺自己快要抓狂怎麼辦?


常會聽見家長抱怨小孩難管教、動不動就發脾氣、沒有耐心、行為偏差…,家長多半直接下結論小孩有過動症、躁鬱症或者雙重人格,其實多數都沒 有疾病,只是單純處理技巧上的問題,在處理小孩的情緒問題時請記得口訣「停、看、聽」,先「停」一下不要急著痛扁小孩的無理取鬧,花一點時間觀察「看」他 到底要做什麼,試著以同理心去「聽」他內心要講的話,再計畫一些處理的方向,當看到效果時,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有能力,而你的小孩也不是一隻“不識字的野 獸”。


本文摘錄自《育兒生活》3月號,更多內容請見「懷孕、生產、育兒情報站」
文/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感覺自己快要抓狂?!



瞭解篇:愛鬧情緒的年紀


在做學齡前兒童發展評估時,除了常見的語言、認知與動作發展問題外,小孩的情緒也是家長相當困擾的問題。


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也許因為現在小孩生的少或者比較有時間關心小孩的生活,所以家長多都能注意到小孩的情緒與行為 偏差,但也多苦於沒有適切方法來處理;或許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沒有類似的問題,或許如長輩所說長大自然 會好,所以多半沒有很好的經驗傳承,因此在面對小孩的無理取鬧時常會有嚴重的無力感(不知道怎麼做)或者罪惡感(忍不住痛扁小孩一頓等情形),在此與家長 分享關於學齡前兒童常見的情緒問題與處理技巧,希望讓你對自己家中的寶貝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學齡前兒童發展的概念


傳統的發展理論2歲之前主要以感覺、動作發展為主,3到6歲則是語言與認知的快速發展期,也就是6歲前的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在溝通表達上多以情緒語言為主,當小孩鬧情緒時父母請記得那只他的表達方式,只是我們不喜歡也不習慣而已。


2歲之前的小孩通常會以抓、摔、舔、含來了解這個世界,當你看見他在舔地上撿來的棒棒糖時,你會認為他不愛乾淨、擔心感染腸病毒,所以狠狠打他手心 讓他知道後果,並且口頭告誡一番,通常他會大哭之後又再出現同樣的行為,實際上你只需的是維持他周遭環境的整潔就好,即使他繼續哭鬧,只要轉移注意力用其 他的東西去吸引他或帶離現場通常就能安撫。


而3到6歲的兒童,開始會以語言來表達其需要,但是畢竟由字到完成句子的能力是逐漸發展,而孩子的認知能力與生活、教育環境相關,所以當要表達的東 西大人聽不懂時,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因而以發脾氣的方式也許哭鬧或者丟東西來表達憤怒,但那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好所造成,若能體會他的心境,多花一些時間 傾聽,事情就會圓滿解決。


哭鬧背後可能的原因


小孩的哭鬧常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需用心“傾聽”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以下陳述幾種情況:


1、事情不順遂時: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肢體協調、耐心與注意力都還在發展的階段,事情進行的不順利是常見的事,但卻常引發激烈的情緒反應,如積木排機器人沒有成功就常會亂發脾氣。


2、感到受欺騙時:信任感對學齡前階段的兒童相當重要,所以一旦被承諾的事情沒有實現時,所引發的情緒反彈會很大,家長常認為不重要反正以後就會忘記,但小孩長大後可能會對他人較沒有信心與信任感。


3、面對自己的弱點時:如被其他小朋友說他長的比別人黑、比別人胖時,雖然可能是一句玩笑話但可能造成小孩心理很大的傷害,即使不會明說但會以情緒來表達,希望家長能夠以“同理心”來“聽見”小孩的心聲。


4、利用情緒做為武器:畢竟小孩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肌肉發展都不及大人,所以一旦有所求但又被拒絕時,以情緒做為“武器”相當常見。


5、身體感覺不適時:這是家長常會忽略的問題,特別是自己諸事煩心時,對於小孩“亂發脾氣”時的忍受力特別低,小孩突然哭泣與發脾氣時,一定要記得是否有身體不舒服,特別是如果有智能障礙或者自閉症患者,因為其身體出現問題的比例高但又不會表達。


對策篇:處理孩子無理哭鬧


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基本發展能力,一般來說2歲之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語言溝通雖有用但仍要考慮小孩的理解能力,或者雖然聽得懂但是無法清楚表達其 想法,這時家長需要耐心的聽他陳述並且幫他結論與歸納,不僅可以幫助其情緒的抒發,也可以增進小孩的語言能力;但若是2歲以下,你會發現講不太有用,轉移 注意力或者離開現場,情緒多半很快就能穩定下來,但若持續哭鬧超過半個小時,可能需要考慮其他的原因如身體不舒服或者疲倦、飢餓。以下提供一些處理的建 議。


先給予肯定,再詢問幫忙


「自主性」與「耐心」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展課題,當小孩事情進行不順利時,如鞋子穿不上、積木排不起來,可能因此大發雷霆,但先不急著幫他完成, 因為通常他會更生氣,應該先肯定他的努力,如寶貝長大了會自己穿鞋子、你想排機器恐龍是嗎?然後告訴他你會給他時間或者陪他自己完成,最後再問他是否有需 要幫忙,你也可以在旁邊跟著一起做,即使你不想也要假裝自己很喜歡,要對他所做的事情感到興趣,如此可以增加親子的感情,也增加小孩的安全感與被重視的感 覺,不用擔心他以後都需要你陪,因為長大後讓家長陪被同學看見是很丟臉的。


答應孩子的事要記得且做到


「信任感」對小孩很重要,如果因為答應小孩的事情無法達成,不要以為他會忘記,一定要對小孩解釋與道歉,告訴他會在何時完成,他不一定會同意但你也不需生氣,通常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接受不喜歡的結果,但最好不要以其他的東西如“麥當勞”作為補償,盡量要就事論事。


同理心孩子並給予真心建議


當小孩被人取笑而感到生氣時,家長不應該置之不理或者認為以後就會適應,應抱著同理心問他:「別人說你胖,你很生氣對不對」,不要開始怪他吃太多、 不運動等,這樣會有反效果,你應試著問他希望什麼(讓他自己想會比你直接給答案有用),再問他想要如何做,必要時再給小孩建議,因為如此他也學會如何面對 與解決問題。


耐心找出孩子情緒化的原因


若發現孩子常以情緒來威脅得到他需要的東西時,一定要先耐心想想為什麼,因為小孩無理要求某東西時,常是因為他覺得被人忽略,所以他會要求東西來滿 足其缺乏的安全感;但如果不是,單純因為別人有他也要有而耍賴時,記得要堅持但不需要太大的情緒反應,讓他有時間調適,但如果小孩在地上滾或者路上大哭 時,先記得沒有人會看笑話,別人只是在看你怎麼做而已,此時將小孩先帶離現場並“曉以大義”,告訴他哭鬧沒有用,他也得不到東西,若是持續哭鬧則後續的東 西(繼續逛遊樂場、吃點心)也都會沒有,讓小孩自己做價值判斷。


給家長的心理建設


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請記得「停、看、聽」,吳四維醫師提醒,家長的冷靜思考很重要,過去的經驗可以拿出來參考,但一定要使用“對”的方式,對的 方式常常不好用也不習慣用,然而一旦用了“習慣”的方式,可能錯失一次很好的「教育」與「學習」機會,以下提供家長一些“對的”心理建設的技巧:


1、一定要先冷靜想想,小孩到底要做什麼,不要先發脾氣。


2、如果自己在忙或者心理很煩,試著先將事情放一邊,先澄清問題,如果沒有辦法馬上處理,告訴小孩什麼時候再來協助,但一定要守信用。


3、如果一時找不到方法,請不要氣餒,因為常常會發生,你不會的別人也不一定會,不要因此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也不知道」,承認自己不會不代表無能。如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自己方法一定有只是還沒有找到而已。


4、一旦感覺做的不好或者不對,不要堅持不認錯,試著要對小孩承認自己做錯或說錯,勇敢對小孩道歉,保證不會降低家長的尊嚴或者面子,且小孩會更尊重你,如孔子所說「知恥近乎勇」。


5、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因為不會處理或者延後處理,小孩以後就會變本加厲,因為大多數的行為問題多半是處理的方式錯誤所造成,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一定需要一段時間養成。


6、一旦施以處理與協助後,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效果,通常需要半年的觀察期,但如果情況似乎沒有改善(頻率仍高),需要檢討自己的方法,可與其他家長 討論、買一些坊間的兒童教養書籍來看或者參加一些針對家長的教養技巧演講活動等,如果還是無法處理可能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小孩有其他困難如注意力缺失 過動症、自閉症或者兒童焦慮症等,這時可能需要找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提供協助。


畢竟孩子的情緒問題並不像數學問題有單一的答案或者解決方式,適用於別的孩子的方法不見得用在你家小孩身上也會有用,希望家長抱持一顆「包容的心」,接納各種的可能與方法,當你看到成果時,你會對自己更有信心與成就感。


學會與混亂和平共處


紐西蘭心理學家奈吉爾,萊特(Nigel Latta)在他的著作《在孩子把你搞瘋前-瘋狂父母的寶貝獨心術》中分享了教養孩子的10個簡易守則之一,就是必須學會「與混亂和平共處」,當你有了小 孩,變等於是把混亂請到了家裡。你再也無法安排要如何度過養育小孩的瘋狂時刻,就像你不可能將龍捲風的發生排進行事曆一樣。風來了,你就走。


瞭解並接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能,那麼你就要和混亂對抗。你會將一切不公平的行為隔離,你會以為這樣應該會更為容易,但卻不然,你會感到怨恨,甚至是痛苦。


帶著一點冷靜的禪意來與混亂共處,因為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很瘋狂的事。


有幾個晚上,心理學家奈吉爾,萊特提到,在我的家裡,在完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事情就變得完全一發不可收拾。所有的行星以錯誤的方式排列,讓地獄之門大開。就像這一晚,才在3個小時之前,我們正為一些小事爭吵。孩子們在發脾氣,然後開始搗蛋,接著是反抗,最後終於爆發。


在這種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屬於你自己的安靜地方,然後等待這場暴風雨過去。沒有理由要和它對抗,因為在這種瘋狂狀況下你無路可逃。把手握緊你的舵、目光注視著羅盤,然後在暴風雨中等待海面的平靜。


與混亂和平共處吧!你有什麼選擇?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遊戲 - 圖形 . 符號 . 概念


邊玩邊長智慧●室內遊戲整理



摘自[上學前該教和不必教事]


 


 


認知遊戲


記憶遊戲


擴散思考遊戲


集中思考遊戲


評價遊戲


圖形遊戲


疊紙杯、盤


猜影子


從部分圖猜物品


走迷宮


嵌進相同的圖形


從日常器物辨識圖形


用雙手結繩


摺紙


唱歌畫畫遊戲


一筆畫遊戲


捏黏土


七巧板


圖形聯想


拼圖


火柴棒遊戲


圖畫或地圖拼圖


組合各式積木


照圖描繪


連連看


畫中找畫


發現錯誤


尋找三角形


各式圖形分類


分割成不同圖形


找出圖與圖的不同


符號遊戲


抽鬼牌


猜拳


注音符號卡


注音符號積木


辨識生活中各種符號


做日曆


排象棋


叫名字遊戲


唸注音符號


跳房子


串珠子做項鍊


單字接龍


接尾令


撲克牌遊戲


換裝容器遊戲


心臟病遊戲


魔術方塊


秤重遊戲


圈出認識的字


創意數字圖


彈珠分組遊戲


比較數字


量量看


平均數目


找出數字間的不同


概念遊戲


認識家庭成員


問答遊戲


認識動物叫聲


圖卡


比撲克牌多寡


拍手唱歌


背短文


唱注音符號歌


看詩歌卡


顏色與事物的聯想


畫生活畫


模仿動物


猜謎語


故事接龍


扮家家酒


排列事件的順序


給三個提示猜謎語


模擬電話對談遊戲


重組四格漫畫


填字遊戲


替故事定題目


找出畫中矛盾之處


選擇利用的工具


比較錯誤


講笑話


 


引用 :


http://blog.xuite.net/bulla/life/23561021?ref=rel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何教寶寶學會規矩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不是昨天打了小朋友一下,就是今天又把牆壁亂畫的都 是,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麽讓人頭疼的行爲。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 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一、 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爲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爲,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


難怪寶寶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二、 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爲難他了。你必須先要 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麽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 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三、 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的 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爲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 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


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 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什麽是好,什麽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 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


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


教這麽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如何教寶寶學會規矩


一、 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臉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 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唱反調。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二、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爲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麽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爲瞭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三、 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爲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爲一定要是好行爲。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爲。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四、 面對現實


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髮夾,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五、 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 “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亂打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 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爲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六、 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爲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大方,不害羞----- 家長態度是關鍵!


學大方,不害羞

本文轉載自育兒生活2011年 3月號 NO.250


整理撰文/陳韻如
諮詢/臺安醫院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


當新朋友到家裡拜訪時,孩子會大方的打招呼並嘴甜叫人、還是會害羞地躲在媽咪背後,甚至醞釀哭泣?
每 個寶寶的先天氣質本來就有差異,而天性害羞的寶寶也有其優點,爸比媽咪不要一昧責怪不夠大方。本篇就教導想要讓孩子學習大方的父母,如何在適度保護下,引 導害羞寶貝踏出大方的第一步~






PART1.為何寶寶好害羞?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特質,因為擁有不同的特色而特別;世界上也本來就沒有完全 相同的人,因此更無法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臺安醫 院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表示,每個孩子的趨避性與適應性 的強弱高低不同,而這兩類的差異會造成寶寶屬於「大方」還是「害羞」。

若趨避性較高的孩子,對陌生人較不會感到害羞,接受度高,待人接物方面都很大 方;而趨避性低的孩子則容易害羞,尤其看到不熟識的人會躲避,在大人眼裡就是有退縮的傾向。而適應性強的孩子在新的環境中,很容易適應,去過的地方或空 間,就不會感到陌生或害怕,多幾次經驗甚至還會很自在;若是適應性差的孩子,因為對於新環境的接受度低,只喜歡待在熟識的空間,因此對於社會環境中的各種 規範,較難馬上接受,也會比較黏著父母,較需要爸比媽咪的從旁協助。
 
從氣質瞭解害羞寶寶

大方寶寶和害羞寶寶的特質,與天生的氣質有相關的影響,或者與從小的教育有影 響。邱寶慧治療師認為,每個寶寶出生時就伴隨有天生獨特的個性,一般將其命名為「氣質」(temperament)。而寶寶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這些天生反應的方式(包含行為、情緒、人際互動等方面)都有個別的差異,而這些 差異也讓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

若是能先了解孩子專屬的特有氣質,就能找出合適的教養方式,進而建立良好的親子 關係。邱寶慧治療師透過九種向度的內涵與觀察特徵,順便了解孩子的害羞從何而來:

觀察1.活動力

孩子在活動中,其動作節奏的快慢及活動頻率的高低有別。可以看到的是,有些孩子 都喜歡「衝來撞去」,而有些孩子則是安靜的坐著,即便是嬰兒時期也都喜歡乖乖的躺著。這些其實就是很好的觀察指標。

活動力較強的孩子,相對的較不怕生,願意與人打成一片;而活動力較弱的孩子,因 為安靜時候居多,所以也就內向和容易被忽視。

觀察2.規律性

指孩子反覆性的生理機能,如睡眠、清醒的時間、饑餓和食量等是否有規律;而這個 向度的表現,在嬰兒時期最為顯著。有些孩子很容易養成早睡早起,三餐定時的習慣;有些孩子就必須仰賴父母的幫忙,像是:上學,吃飯等。

缺乏規律性的孩子,其情緒平穩度不高且易怒,相對影響孩子的社交活動;大家都喜 歡跟脾氣好且好相處的人相處,所以養成孩子的規律性很重要,可從後天慢慢培養矯正起。

觀察3.注意力

是指孩子是否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聲光、環境、人事物等),而改變或妨礙正在 進行的活動。媽咪要幫baby換尿布時,都會拿玩具轉移其目標(baby都不喜歡被換尿布),而這樣的轉移方式是否有效,即可看出孩子的注意力。

這會影響孩子慢慢長大在就學時,是否容易分心或可以專注的指標。而專注性較高的 孩子,可以在融入團體後專心的一起遊戲;若專注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則對於新的人事物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對人處事上也比較容易分心。

觀察4.堅持度

當孩子進行工作或是想要做某件事時,若遭到困難或挫折,仍然能繼續原活動的意願 或是行動;較不容易觀察出堅持度的高低,一旦進入學步期,父母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堅持度為何。「走路」對孩子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孩子可以不靠 成人的力量,自己獨立探索身邊的世界。

當孩子正在學走路時,總是爸比媽咪最頭痛的時期,因為永遠來不及阻止孩子的好奇 心;但這開啟孩子好奇心的開始,也可以讓孩子接觸更多更新的人事物。因此,堅持度的高低會影響孩子認識新事物。

觀察5.趨近性

當孩子第一次接觸人事物、場所和情況等新刺激時,表現接受或拒絕的態度。趨進性 高的孩子,表現出大方的態度,當處於新環境或是面對新朋友時,可以馬上融入和大家玩成一片;而趨進性低的孩子,因為內向害羞所以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適應, 才能勇敢邁出第一步。爸比媽咪還可以藉由baby面對新褓母的適應、換不同牌子奶粉的反應等來觀察孩子的趨進性;隨著孩子年齡 增加,爸比媽咪可從其嘗試新的食物、對新朋友的反應等來觀察。

此外,面對親友來家裡拜訪,趨進性低的孩子總是躲在爸比媽咪背後,或是粘著照顧 者行動,表示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適應新環境。所以,要讓這類孩子建立大方,除了多接觸新事物外,爸比媽咪的陪伴與安全感的建立也是極為重要的。

觀察6.適應性

指孩子適應新的人事物、場所和情況的難易度和時間的長短;適應性可以說是孩子在 趨進性的表現後,需要花多長時間去適應新的人事物。有些孩子趨進性低(害羞內向),但是有好的適應能力,那麼只要短時間一樣可以在新環境中自處,融入團體 生活;但有些孩子不但趨進性低,適應力也低,那就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才能比較大方接受新事物。

觀察孩子與不熟的小朋友玩耍時的情況:擁有較強適應力的孩子,其實很快就可以和 小朋友玩成一片;或是放長假回到老家或親戚家住上一陣子,會作息大亂、甚至吃不好睡不好就屬適應性低,若可以很快回復到正常作息就算適應性強的孩子。

觀察7.情緒度

指孩子在一天中,行為表現的愉快感、友善程度的比例;形容一個孩子「笑咪咪」或 是「氣呼呼」,就是在說一個孩子的情緒本質。通常見人就會笑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看起來也總是心情愉快;但有些孩子則容易表現出生氣或是不開心的模樣,好 像很難逗他開心,這就是情緒本質的不同。

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是否與同儕(兄弟姊妹)在玩遊戲時,很容易生氣的跑來告 狀;身體不舒服時,可以馬上被安撫還是不停安撫仍持續哭鬧。

觀察8.敏感度

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敏感度高的孩子在感官上就會特別敏感。過於敏感 的孩子很難與人相處,也很容易有迴避親友到訪的現象;而敏感度低的孩子,比較容易與人親近,沒有設限。

baby的尿布濕了,就會 表現非常不舒服的樣子、或是有點聲音就睡不著覺等,這類孩子就屬於敏感度高的;願意大方分享或「神經大條」的孩子,敏感度較低,其與人相處就比較直爽也真 誠。

觀察9.反應度

孩子對內在和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度高的孩子在行為上非常明 顯,例如:遇到不喜歡的長輩,顯得很沒禮貌;討厭吃的東西,一口就吐掉;被責罵時,會有明顯的情緒起伏,這些都是反應強度的觀察指標。

而有些孩子對於同儕的欺負,則是選擇默不作聲;或是當身體不舒服時,會選擇隱忍 或啜泣;因此在爸比媽咪眼中反應度低的孩子比較乖巧聽話,也常常容易被忽略,個性內向較不大方。
 
「先天氣質」、「家庭環境」雙重影響

爸比媽咪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孩子屬於何種先天氣質,根據不同的性格特質來因材施 教,對孩子的發展才有助益。將來孩子會上學,跟同儕相處的時間漸漸拉長,而此時的孩子若擁有愛好活動、情緒平穩、對人親切溫和、不害羞怕生並願意與他人接 觸,會得到較多朋友且相處上較為開心。所以,要讓孩子快樂成長,並獲得好友誼,那麼教導孩子適時的大方也是有其必要性。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其實「大方」與否,是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來決定;而家庭的教 養方式,也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前者而言,天生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活動、膽小害羞且適應力差;而後者影響的原因,像是有些爸比媽咪本身屬於 性子急的,所以對孩子也缺乏耐心,會要求過高、管教過嚴或約束過多等,孩子為避免犯錯就較不願意先踏出第一步;而有些家長則是保護過度,不讓孩子有與外面 或不熟悉事務接觸的機會,也會讓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進而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

還有爸比媽咪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本身就敏感、情緒不穩定 的孩子來說,只會更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當時間一久,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膽小、孤僻,不喜歡與人(熟人亦然)接觸。
 


寶寶過度害羞了嗎?
「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邱寶慧治療師認為,此種特質有些人是與生俱有;有 些人是受到後天影響所致。對害羞孩子而言,在成長過程中還是可以改變並學習的。

當害羞小孩碰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環境時,會出現不安和尷尬等自然的反應;因為他們會擔心說的話不好、不知道怎麼開口或不知道怎麼行動而 退縮跟封閉自己。

而又因為害羞孩子的退縮與不夠主動,會使得同齡小朋友誤以為他們不喜歡與之相處,導致社交能力不足,人際關係也不好;過度害羞的孩 子,甚至無法融入團體生活,被同儕排斥的情況很明顯。所以,邱寶慧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若察覺自己的小寶貝有類似的「過度害羞(內向)」情況,可考慮從各 方面協助孩子走出生活中的框框。
 
PART2.如何學習大方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依照人類的心理發展來看,大約半歲~2歲的寶寶會有正常的「害羞期」,這期間的孩子多半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由學習和教導,他們才會慢慢克服害羞

而除了少數天生氣質外,大部分的害羞小孩,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因為這些孩子 無法表達內在的訊息,無法清楚讓他人明瞭其真正觀點,久而久之就會害怕與他人接觸,因此也很難顯露同情與關心。
 
學習6招變大方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有些爸比媽咪本身就很內向,而且對人也很難親近、甚至不與人 相處;那麼孩子可能有樣學樣,也會有內向、沉默、害羞的特質。所以,爸比媽咪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問題哦!

此外,以下方式提供給爸比媽咪,幫助害羞寶寶學習大方呢!

1.不要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孩子害羞的主因,尤其現代家庭孩子生的少,教養都像是溫室 中的花朵,很難禁得起挫折與壓力;所以害羞小孩若是剛觸碰新鮮事物,發現世界居然危機四伏,便會快速鑽回自己的安樂窩。
爸比媽咪不要害怕讓孩子去接觸新事物、新朋友,反而應該多多協助孩子去接觸,才 可適時提醒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若經常使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會越來越趨向內向跟安靜,因為害怕而產生羞怯。

2.了解和支持

爸比媽咪必須了解孩子的個性,並承認害羞是自然的事實;所以對於孩子的害羞和怕 生,不必大驚小怪。當孩子需要陪同嘗試新事務時,爸比媽咪應該多給額外的注意和體諒。

而孩子只有在試圖突破的時候,會有些許的尷尬,當爸比媽咪鼓勵後,孩子會漸漸產 生信心並願意去接觸。所以,當孩子開始願意踏出第一步時,要記得鼓勵和讚美他的勇氣和改變。

3.模擬場景

父母在家應與孩子多練習人際溝通的技巧,事先在輕鬆氣氛下進行演練,讓孩子輕鬆 學習應對進退、待人處世的原則;當孩子熟練這些過程,在外面若遇上需要接納的人或嘗鮮的事物時,也會因有備而減少臨場慌亂。

舉例來說,孩子在幼稚園或外頭遇到新朋友,可以很流暢的與他交談,願意分享遊戲 一起玩,或是給予親切的對待和微笑;這些舉動自然也會引起對方的好感並進而交往,此亦為增強孩子自信心的基礎。這樣的自我成就感,會讓孩子變得強壯自信並 成熟,遇到挫折也可以知道如何去因應面對。

4.強化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建立於愉快的經驗上,爸比媽咪可以協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專長與 特點;對於孩子有興趣或有能力的事情給予認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更加強化。自信心強的孩子,對於各種新事物的嘗試會很有耐心與恆心,也較不會有排斥 現象。

如果孩子對繪畫很有興趣,爸比媽咪不妨將繪畫工具準備齊全,給予好的繪畫環境, 甚至帶孩子參加相關的才藝班;找有相同嗜好的孩子一起繪畫,不僅讓孩子的興趣有發揮的機會,也可以幫助孩子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過,適度的協助即可, 不要過度干涉與強迫孩子去做,否則反而造成孩子的反感和不耐。

5.友誼般支持

在別人眼中的害羞的孩子,常被形容為木訥和無趣,所以不想一起玩耍。對於長輩來 說,過於害羞的孩子因為很少惹禍或製造麻煩,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害羞的孩子就會越來越沉默,遇到問題或困擾時的處理方式就是「逃離現況」或「躲起來」。

因為這樣的個性,過度害羞的孩子在交友上較易遭到阻礙,友伴關係的發展欠佳。當 父母的應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包容力,讓孩子可以順利的獲得好的社交能力;對於同儕間的友誼應該如何重視、如何相處、如何維持等問題要一一告知孩子,或者可 以充當以朋友為角色的方式,讓孩子熟稔此關係。

6.創造表演機會

有了爸比媽咪的肯定,再加上外人廣泛的認可,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得到強化;尤其是 害羞內向的孩子,外人的贊同感會讓孩子更加願意去敞開心扉。要帶孩子走出家裏的小圈圈,鼓勵他迎向外人的目光並勇敢地展示自己,這個過程可能較長,但只要 突破了就會發展成大方的好寶寶囉!

不敢在外人前展現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缺乏自信或擔心無法受到讚賞;所以,爸比媽 咪不妨從孩子較為熟悉的環境(如:親友聚會等)入手,畢竟面對熟識的人,孩子還是比較放鬆。

透過一些情境,讓孩子開始表演;像是過節團聚時,可以跟孩子小聲的說(大聲宣佈 反而讓孩子承受過多的目光而卻步):「要唱一首新年快樂歌,在拿紅包,才會有好彩頭哦!」或是說「你上次不是有學一首小星星,可以哼給大家聽嗎?大家都好 期待哦!」當若孩子拒絕,那爸比媽咪也要給予台階下:「今天還沒準備好呢!請各位客倌下次在觀賞吧!」或是「今天寶貝好乖,是吃飯吃最快最好的哦!」藉由 別的地方來肯定孩子還是很棒,以免反而造成負面情緒的增長。





 
邱寶慧
現職: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藝術治療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 心理師
學歷:英國赫德福德郡大學藝術治療碩士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MA. in Art Therapy)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 心理語輔導諮商學系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影響寶寶智力的9個惡習


家長有時候會因為常識欠缺或工作忙碌而忽視孩子的一些特別行為及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殊不知,小小的疏忽也常常會給寶寶智力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以下九個習慣最該 注意,請媽媽們仔細比對自家的情況,要有耐心哦!

 


壞習慣1:長期飽食


現代營 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動脈粥樣 硬化發生。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壞習慣2:輕視早餐


不吃早 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品質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繫。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 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


 


寶寶吃早餐越變越聰明


小朋友 每天養成吃早餐的習慣,人會機靈聰明些,讀書寫字精神也會集中些。不過,很多小朋友所吃的早餐,都不是很有營養,例如腸仔煎蛋、速食面、腸粉、點心等,這 種早餐不但油分高,鹽分也高,小朋友吃完早餐已經用完一天 兩克 的食鹽分量了。


 


營養師 說,腸仔、火腿、芝士、牛肉等薄餅料,大都含有鹽分,不宜常吃。只適宜偶爾吃一小包,吃大包的話就不得了。鹽分高,且含過多味精。兩塊芝 士已經超過1天分量,只宜偶爾吃。漢堡包的漢堡牛肉加上茄汁和醃制青瓜等配料,鹽分自然不少。腸仔本身含有1 鹽分,加上梳打粉和髮粉亦含鈉質,油分頗 高,小朋友絕對少吃為妙!


 


壞習慣3甜食過量


甜食過 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


這是因 為兒童腦部的發育離不開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而甜食會損害胃口,降低食欲,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 育,應少吃甜食


 


您知道的“甜食病”


 


甜食病1:營養不良


甜食很 容易引起孩子的飽腹感,導致他不想吃正餐。由於甜食中除了大量的糖外,幾乎沒有孩子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他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蛋白質等。長此以往必然 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不是過於肥胖就是十分瘦弱。而孩子營養不良又會成為引發其他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甜食病2:齲齒


齲齒的 發生與甜食有著密切的關係。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既能給菌斑中的細菌提供生活和活動能量,又能通過細菌代謝作用使糖酵解產生有機酸。這些酸如果長期滯留在牙 齒表面和窩溝中,破壞牙齒表面的釉質,而其中的某些細菌又會使牙齒中的蛋白質溶解形成齲洞。


 


您不知道的“甜食病”


肥胖或 者齲齒都是看得見的“甜食病”。但您是否知道,在這背後,還隱藏著其他與甜食有關的病症,雖然你看不出明顯的跡象,但它們卻正真真切切地影響著孩子的健 康……


 


病症1:“甜食依賴”


由於孩 子甜食吃得太多,讓他的味覺發生改變,一般的食物,如口味比較清淡的食物就不再能滿足他的需要了。他必須吃那些口味濃烈的食物,如巧克力、很甜的糖果等才 會有感覺。這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離不開甜食,甜食也越吃越多,而對其他食物則缺乏興趣。


 


病症2:精神煩躁


因為葡 萄糖的氧化反應需要含有維生素B1的酶來催化。如果一直吃含糖分過多的食 物,機體就會加速糖的氧化,同時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使它供不 應求。因為人體自身是不能合成維生素B1的,完全依靠從食物中吸收。孩子吃了過量的甜食就會影響他的食欲,造成含維生素B1的食物供應不足,最終使葡萄糖 氧化不全,產生乳酸等代謝產物。這類中間產物在孩子的腦組織中蓄積,就會影響孩子中樞神經的活 動,使孩子精神煩躁,出現精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愛哭鬧、 好發脾氣等症狀。它不僅對孩子的生長發 育、生活學習不利,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開發。


 


病症3:加重鈣負荷


孩子吃 了過多的糖和碳水化合物,人體內的代謝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丙銅酸,它們會使機體呈酸中毒狀態。為了維持人體酸堿平衡,體內的 鹼性物質鈣、鎂、鈉就要參加中和作用, 使孩子體內的鈣質減少。而大量的鈣被中和,會使孩子的骨骼因為脫鈣而出現骨質疏鬆。此外,如果體內的鈣不足,孩子就 可能出現肌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縮、調 節血壓的機制紊亂等症狀。


此外, 體內鈣質減少,會使孩子眼球彈力減弱,容易使孩子患近視眼或者加重孩子近視的程度。


 


病症4:降低免疫力、影響睡眠


最近的 一項研究發現,甜食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的一個白血球的平均吞噬病菌的能力為14,吃了一個甜饅頭後會變成10,吃了一塊含糖的點心後,會變成5,吃了一塊奶油巧克力後會變成2。可見,甜食對免疫力是有一定影響的。


此外, 吃過多的甜食對睡眠也有不良的影響。研究人員曾對1000例睡眠障礙者進行調查,發現87%以上的病人愛吃甜食。


 


病症5:內分泌疾病


如果孩 子一直過多地食用含糖量很高的甜食,就會引發許多潛在的內分泌疾病。


比如, 孩子過多食用甜食,糖分攝入過多,血糖濃度提高,就會加重孩子體內代謝中胰島的負擔,從而誘發糖尿病。


 


壞習慣4睡眠不足


睡眠已 經成為困擾大城市兒童的第一大問題。


一項最 新調查顯示,我國城市02歲嬰幼兒每天睡眠時間比美國同齡孩子平均 少1小時。專家表示,嬰兒睡眠少和父母習慣、環境因素有關,直接影響 孩子今後發育、智力和學習,睡眠不足的 孩子多動、好鬥、易怒,學習問題多。因此,從0歲開始就應該培養嬰兒良好的睡眠習慣,這 將使其終生受益。


睡眠不 足者多動易怒根據規定,新生兒的睡眠總量應該在每天1620小時,日間、夜間睡眠量相等。而嬰兒的夜間睡眠應該為912小時,日間小睡,每次長度為30分鐘至2小時。到9個月時,應建立起穩定的睡眠規律。


研究發 現,晚間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僅發育緩慢,學習問題突出,注意力、記憶力、組織能力、創造力和運動技巧相對較差。特別是在行為問題上,夜間晚睡的孩 子更容易出現好鬥,同時還可能伴有多動症、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集中等症狀,在情緒調節上,更容易激怒。


此外, 在生長發育中,夜間睡眠缺乏還會擾亂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統受損、內分泌失調,代謝出現問題,易發胖。


睡眠習 慣從0歲開始培養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專家余文副主 醫師告訴記者,兒童良好的睡眠習慣應該 從0歲開始培養。現在很多不良睡眠習慣 都是父母造成的。比如,不少年輕父母擔心 孩子半夜饑餓,硬是半夜把他弄醒進行餵食。入睡前抱著孩子又哄又拍,哄其入睡,甚至半夜裏只要孩子一哭就抱起來。 專家認為,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寶寶半 夜裏驚醒46次完全屬於正常現象,應該培養他驚醒後自 動重新入睡的習慣。


大腦消 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品質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


 


壞習慣5:少言寡語


大腦中 有專司語言的葉區,經常說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


應該多 說一些內容豐富、有較強哲理性或邏輯性的話。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並不一定就聰明。


 


開拓智力的刺激四法


採取以 下四種方式循序漸進地刺激孩子大腦,有助於開拓孩子的智力:


*低級刺激  讓孩子觀賞花草、聽音樂、逛公園、學做家 務,有利於開啟孩子的心智。


*中等刺激  看電視大獎賽、戲曲或智力比賽、流覽報 刊、集體旅遊、參加演唱會、演講會及辯論會等,可培養孩子觀察、欣賞、鑒別及語言表達能力。


*高度刺激  集郵、攝影、下棋、收藏、插花、剪報、飼 養小動物等,可以磨煉孩子的耐心和鼓勵開動腦筋。


*更高度刺激  吟詩、作畫、木刻、石雕、泥塑、演奏樂 器、練武術、踢足球、搞小發明及航模等,可培養孩子的求知欲、應急能力和創造精神。


 


壞習慣6:空氣污濁


大腦是 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鐘消耗氧氣500 -600


只有充 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用腦時,特別需要講究學習環境的空氣衛生。


許多專 家已研究證明,豐富多采的環境刺激對嬰兒的智力開發有明顯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同一天出生的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放 在一間牆壁雪白、什麼東西也沒有的靜室 內;另一組放在天花板和被子上都有花紋的房間裏,嬰兒隔窗可以看見醫生、護士在工作,還可以聽到音 樂,充滿了良好的環境刺激。兩組嬰兒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分別護理幾個月後,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測驗。結果在缺乏刺激的房間裏長大的嬰兒,在智力上比另一組嬰 兒遲鈍3個月。由 此可見,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直接影響著 嬰幼兒早期的智力發展,家庭生活和社會刺激對兒童智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生活 中,一個嬰兒,如果經常有人抱他、逗他,就會比一直躺著、大人不去理他的孩子要聰明得多。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在智力發展上大大低於在正常家 庭中長大的孩子。這是由於孤兒院的生活 環境單調,較少與外界接觸與溝通的原因。因此,嬰幼兒早期智力的開發,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造和諧、有序、豐富、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人的智 力的潛能是相當大的。智商高的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會變得知識貧乏、創造力萎縮;反之,智力平常的人也能經過努力學習而 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教育和主觀的努力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多數 兒童過多地依賴父母,智商數並不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增多的獨立意識,促使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於是智商也因此逐漸提高。如果是智力發育不良,尤其是輕度智力發育不良的孩子, 良好的教育也會使他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教育的 目的不是去消滅智力差距,而是要促進所有兒童智力的健康發展,使他們人盡其能。


 


壞習慣7:蒙頭睡覺


隨著棉 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濕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寶 寶趴著睡智力發育


最新研 究顯示,一個人聰明不聰明,看看小時候的睡姿就知道了。


根據 《小兒科醫學》期刊報告,研究人員對350個健康寶寶進行睡姿研究,發現趴著睡的寶寶智力發育較快,但是躺著睡的寶寶也能夠慢慢 趕上趴著睡的寶寶。但是趴著睡容易突然窒息,躺著睡則安全無虞。


那麼, 到底要讓寶寶怎麼睡,才會聰明、健康又不會突然窒息呢?研究人員建議,晚上睡覺時,最好讓寶寶們 躺著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顧時,再把睡姿調整成趴著睡的狀態。寶寶的睡覺房間最好保持適當溫度、濕度和光線,寶寶才會睡得又香又甜。


 


趴睡的好處


胎兒在 母親的子宮內就是腹部朝內,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勢,這種姿勢是最自然的自我保護姿勢,所以寶寶趴睡時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驚醒,有 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趴睡還能使寶 寶抬頭挺胸,鍛煉頸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促進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趴睡還能防止因胃部食物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發的嘔吐及窒息,消除脹氣。


  


哪些寶寶不適合趴睡


患先天 性心臟病、先天性喘鳴、肺炎、感冒咳嗽時痰多、腦性麻痹的寶寶,以及某些病態腹脹的寶寶,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 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和其他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病及腹部腫塊等疾病的寶寶,不適合趴睡。


 


哪些寶寶很適合趴睡


患胃食 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異常、斜頸等的寶寶,可以嘗試趴睡,以幫助緩解病情。下巴小、舌頭大、嘔吐情形嚴重的小孩,必須趴睡。另一種狀況要特別注意,幼兒有 痰時,常常會嘔吐,一旦有嘔吐,要讓幼兒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壞習慣8:不願動腦


思考是 鍛煉大腦的最佳方法。


只有多 動腦筋,勤于思考,人才會變聰明。 反之,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速大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5個高招開發嬰兒智力


隨著寶 寶的長大,寶寶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有的活潑機靈,熱情好動,善於學習和模仿;有的羞怯膽小,缺乏探索精神,接受和掌 握新事物、新技能較慢。產生這些差別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給寶寶進行了計畫周密、方法得當的早期智力開發教育。


 


嬰兒智 力開發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媽媽摸一摸,寶寶笑一笑


撫觸是 每個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擁抱,對嬰幼兒來說更為必要。不僅能開發孩子的觸覺能力,促進他們成長,還傳遞著父母的愛心,讓孩子 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康的心態, 是親子交流的絕佳手段。(撫觸應在孩子清醒時進行,父母一定要洗淨手,除去戒指、手鏈、腕表之類的飾物,以免劃傷孩子。撫 觸時用力要輕柔,時間不宜過長,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鐘即可。)


 


二、美妙的聲音讓寶寶更聰明


誰都希 望自己的孩子耳聰目明,口齒伶俐,儘早地訓練與培養孩子良好的聽覺,非常有益於孩子語言水準的發展與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嬰幼兒一出生就有 聽覺能力,聽聲辯源是主要的訓練方法。 要堅持輕柔親切地反復地對孩子講話,這能在寶寶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資訊。孩子特別喜歡短小歡快、節奏鮮明的兒歌,可以多念給他聽。但要注意,聽覺訓練時間 不宜過長,音量不宜過大。


 


三、飽覽大千世界 寶寶見多識廣


初生的 嬰幼兒視力較弱,只能近距離看物,隨著月齡增加,三個月時能看清五六米外的東西,六個月即可遠距離視物。所以視覺訓練應該循序漸進,孩子對鮮明的顏色較為 敏感(尤其是紅色),繽紛鮮豔的色彩,豐富多變的物品最能激 發寶寶的興趣。


 


四、運動寶寶身體好


運動不 僅讓孩子變得健康結實,更有助於孩子多種感覺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他良好的方向感和平衡能力,使孩子聰穎活潑。但做運動時要結合孩子的本身體質,運動量、 力度、難度要適中,不要讓孩子過度疲勞。


 


五、寶寶愛模仿 進步可不小


嬰幼兒 有著驚人的學習能力,求知欲極強,如海綿吸水般“貪婪” 地探求著。父母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寶寶認識周圍事物。要細緻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需要與興 趣,更要耐心教導,不厭其煩,決不能生硬急躁,挫傷孩子的積 極性。更為重要的是,應注重“身教”,以 和藹的態度,體貼地照料,耐心的重複和不斷的鼓勵為孩子營造溫暖的氛圍,培養愉悅的心境,這樣,孩子會形成健康的 心態,熱情自信的性格,樂觀向上的品 質,讓孩子收益終生。


 


壞習慣9:帶病用腦


在身體 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


  


怎樣知道寶寶生病?


健康的 寶寶有時難免會有病痛,而年幼的寶寶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家長怎樣才能及時瞭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呢?兒保專家表示,可以通過以下五大徵兆瞭解寶寶病情,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1、多汗


生理性 的小兒多汗常見於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厚等,還有的在吃飯或吃奶時全身出汗或額頭冒汗,這些都屬正常現象。且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也 比成人多。


而病理 性出汗往往出現在小兒安靜或睡眠 態下,如:平臥或睡眠時,也可能大汗淋 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還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狀,如營養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體虛弱的小兒在白天 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後往往多汗,但深睡 後汗逐漸消退,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患兒多見於此類多汗;而空腹多汗應該警惕低血糖。


專家提示:給孩子勤洗澡、勤換內衣和被褥,以保證皮 膚的清潔,尤其是腹股溝、腋窩等皮膚褶皺處要多清洗。母親在哺乳的同時應適當多喂水,年齡稍大的孩子應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間溫度要適宜,防止過 冷或過熱。


 


2、食欲變化


健康的 兒童能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如果發現食欲減少、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話,往往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結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蟲 病、蛔蟲病、鉤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鋅、維生素AD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生病寶 寶的食欲改變並不僅僅體現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還會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個 絕招制服寶寶挑食




  每天讓小寶寶吃飯就像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你左追右哄,軟硬兼 施,小傢伙就是不肯就範,別著急,兒保科的營養醫生教你10個絕招,讓你輕鬆擺平愛挑食的小寶貝。

  你的寶寶有如下的表現嗎?

   ●吃飯的時候,只吃兩口就不吃了。

  ●只吃某幾種食物,你的飯桌不得不每天重複那幾種東西。


    ●他說吃這個,等你準備好了,他又改主意吃那個了。

  ●你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追著哄著威脅著讓他吃飯。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家裏就出了一個標準的小挑食匠了,媽媽們是不是感到很頭痛?其實,對待不同

年齡的寶寶,父母應該掌握不同的絕招。


  絕招1

  放輕鬆13歲的寶寶飲食量不是很穩定,父母可以經過多日的觀察發現寶寶的日均進食量,如果寶寶

這兩天不好好吃東西,不要著急,後兩天他 自己就會多吃補回來。

  絕招2

  態度堅決而不強迫如果孩子因為飯菜不合胃口而不吃,父母可以把飯菜拿走,讓他等下一頓,兩餐之

間不要給零 食,讓他明白只有好好吃飯才能填飽肚子。在孩子表現好時,要鼓勵他,慢慢地,孩子就會逐

漸養成好習慣。


  絕招3

  一家人團團坐大家一起吃飯的氣氛很有感染力,你吃得津津有味他也會嘴讒,開始的時候餐桌上要有

一兩樣他愛吃 的食物,漸漸地,孩子就會接受多種食物了。


  絕招4

    培養新的口味孩子每天只吃一種他喜愛的食物,會造成營養不良,我們需要培養他新的食物興趣。

可以在三餐中選一餐做他最喜歡的食物,而其他的兩餐則另選其
他食物,一方面,孩子的習慣已經得到滿

足,在兩個都不喜歡的食物中選 一個,不會引起他的反感,不論選哪一個,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就是可喜

的進步。

  絕招5

  巧妙做個遊戲比一比看誰吃得快?把小餅咬成一個月牙,看誰盤子裏的豆豆少得快,雖然都是用濫的

招數,可卻很 管用,尤其是對付三歲以下的寶寶,他們就吃這一套。


  絕招6

  善用掩護將寶寶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比如,不吃蔬菜,可是愛吃餃子,就把蔬菜包進餃子

裏吧。愛喝 湯,那就煮進湯裏吧。不愛吃水果,可是愛喝優酪乳,就把水果和優酪乳拌在一起做成沙拉。

記住,開始時,不愛吃的食物可以放得少一點,然後逐漸增加。


  絕招7

   別給他太多孩子的胃容量很小,滿滿一盤子的食物,看著就飽了,確保他們的量夠吃就可以了。

  絕 招8

  請來給我幫幫忙準備飯菜時,讓孩子做你的小助手(一定要確保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這也是培養他們

對食物產生興趣的一種方式。


  絕招9

   愛甜食怎麼辦?雖然甜食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但孩子就是喜歡吃。你要做的是首先減少購買甜食。

其次,儘量購買高營養量的甜食。第三,你要規定孩子對甜食的 量,告訴他們一天能吃幾塊點心,讓他們

自己選擇在什麼時間吃。


  絕招10

   三個不要食物塊不要太大,最好能讓寶寶一口吞下去。不要催促,有些孩子吃飯就是慢吞吞。不要給

孩子喝太多的牛奶和果汁,否則不用吃飯就飽了。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孩子一歲半語言能力訓練與促進


 


      接近一歲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從單詞句和雙詞句開始




比如媽媽“、“飯糖“、“吃”;



     看圖畫時能指著認識的東西叫出名稱 ;會央求大人講故事 ; 能模仿成人所說的語言能力。 這是口頭語言能力發展較快的時期。


 這個時期,成人可以通過給孩子講故事提高語言能力,還孩子做遊戲,帶孩子到戶外遊玩等活動,教孩子說話。


  語言能力-聽故事學話


  孩子在一周歲前後,就喜歡聽大人講故事。父母一定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促使他學聽話提高語言能力。


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開始要將得慢而簡單,發音 清晰,最好伴隨有動作和表情,以激起孩子的興趣。 慢慢地,可以一邊指導孩子看圖畫書,一邊給他講書裏的故事。


為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一個故事最好重複講幾遍,而且一次要比一次講得好。 孩子大多愛聽講過的故事。大人還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自編故事,用它來加強行為規范和思想品德教育。


  語言能力-遊戲中學話


  孩子1周歲以後會走路時,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遊戲,如踢彩球、爬梯子、堆積木等等。


邊教他邊做說明,並在遊戲過程中有意識地教他一些概念,如踢高點低點快點慢點等 可以鍛煉語言能力。


  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可以常常到戶外、公園去玩,引導他仔細觀察遇到的事物,並一一告訴它們的名稱和特點鍛煉語言能力。


回家後,要他回憶在外面看到的東西,並盡量幫他用較完整的話敘述出來。這樣,不但豐富了他的語言詞彙,而且鞏固了記憶,增長了知識提高語言能力。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至12個月孩子的簡易玩具製作


 


蔡延治老師

※0∼6個月
(一)保特瓶玩具:透明的保特瓶,撕去標籤,清潔內部,完全乾了之後,裝些色彩鮮麗並能製造聲音的東西, 如:亮片、小珠子、彩色縐紋紙、豆子、絲帶……。可以做幾個內容物不同或顏色不同的視覺及聽覺保特瓶玩具。
(註:為了安全起見,蓋子部分可再用膠 帶貼黏密封。)



(二)風擺動:用衣架子或鐵絲當架子,卡紙上畫人的臉或貼各種臉譜、可愛的動 物圖片,將圖片打洞或懸線掛在鐵線端頭,並在每段鐵絲的平衡端點上綁線懸於另一段鐵絲端頭,如此由下往上銜接(亦可摺紙鶴代替圖片)。



(三)圖片本:收集內容簡單的彩色圖片,如一個蘋果,一輛車……等。剪貼在白 紙上,裝進資料夾,可以隨時翻給孩子看,而且孩子經常翻閱,逐漸就會熟悉內容。(資料夾的優點是可隨時更換圖片;也可以用家人的照片取代圖片)。



(四)自製的嘎啦玩具:將汽水易開罐洗淨擦乾後,在罐內放豆子、米粒、通心 粉、沙子……等,用膠帶貼住罐口,罐子外表可黏貼彩色的包裝紙。(軟片盒、小罐子、各種乾淨及安全的瓶罐均可使用)



(五)觸摸沙包:作法和沙包相同,但內容物則可多變化(如:沙包、豆包、米 包、不包、棉花包、海綿包)且製作的沙包可大些,以便孩子觸摸捏壓。



(六)玩具毯子(爬行毯):在小的毯子或太空被上縫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布片、動 物圖形或安全的布玩具、捏壓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可以給學爬兒用。



(七)躺著玩的玩具:紙杯內繫一個鈴鐺,綁在軟繩或毛線上,可掛在孩子床尾讓 孩子踢著玩,或掛在眼睛上方讓他看,或掛在手邊的位置讓他可以拍摸。此玩具只適合孩子在不會抓前用。



(八)收集各種顏色鮮麗或內容可愛的圖片,貼在牆上或門上給孩子看。或將圖片 貼在厚紙卡上,上方打兩個洞,繫好棉繩,綁在小床欄杆上。



(九)笑一個:畫一個和大人的臉一般大的笑臉,剪下後掛在嬰兒的小床欄杆上。



(十)泡棉積木:將泡棉或海綿切成5公分立方、8公分立方及10公分立方大 小,外面縫鮮豔的布(如圖)。如果不易找到適合的厚海綿,用碎布或棉花塞進已縫好的方形布袋中亦可。

※6∼12個月
n 簡易玩具製作
(一)布書:用柔色的不織布,剪成30公分×30公分的大小,約10塊,每塊布上縫一個簡單的圖形,將 10塊布的一邊縫合在一起,即成(如右圖)。也可設計成供觸摸的書。



(二)車線軸環:收集約10個左右的縫衣線軸,用毛線穿成環給孩子玩,這時期 孩子很喜歡啃玩具,所以不需將線軸著色,免得顏料入了孩子肚。



(三)鑲嵌式拼圖:用瓦楞紙剪出兩塊10公分×10公分大小的紙片,其中之一 在中心切出一個三角形後,再黏貼在另一塊瓦楞紙方塊上,切下的三角形用銅釘(或稱長腳釘、兩腳釘)插在中心點上,即成一個小把柄,可將之放回有三角形空塊 的紙板上;各種造型均可嘗試。



(四)撲滿:孩子喜歡把東西放(塞)進洞裡,收集各種小的塑膠圓蓋(如果汁 罐、牛奶瓶等的蓋子),另準備一個塑膠蓋的大型罐子,如咖啡罐、花生醬罐;在大蓋子上切割一個長方形孔,足夠讓小瓶蓋側面塞入即可。



(五)不倒翁:用塑膠蛋當底部,如果能買到可以打開的塑膠蛋,裡面可以放鈴 鐺,外面再加一些裝飾。


 


        引用自:http://140.131.89.218/viewdetial.php?Edit=manual&ID=17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立 良好飲食習慣,有絕招!
本文出自:信誼《學前教育雜誌》

你常為了 孩子「吃」的問題而頭痛嗎?精心準備的美食,孩子不屑一顧?吃飯配電視,完全不知所食為何物?邊吃邊玩,一餐飯吃了好幾個小時?或者,邊吃邊掉,教人疲於 收拾?...


現代孩子常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讓爸媽傷透腦筋。飲食習慣至關孩子的身體健康與發 育,當然不容忽視,只是,如果爸媽不知道有效的方法,應付起來就會頗為辛苦。要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其實是有撇步的!爸媽只要利用下列的教養原則和七 大招式,這令人頭痛的吃飯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囉!


建立飲食習慣的重要原則


由少至多
當孩子的時難以接受新習慣、新菜色時,請不要一下子就要求他達到要求,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逐漸適應、慢慢接受,食物的份量也以少逐漸增多。以吃青 菜為例,您可以請孩子先嚐一小口,一開始甚至可以答應他吐出來,但是嘗試幾次之後才漸漸要求他把東西吃下去。


適合孩子的生理發展
父母在為孩子準備食物時,要注意是否適合孩子年齡及平時飲食能力,過與不及都不是好現象。尤其是,當食物的份量過多時,孩子不但覺得壓力甚大,也會擔憂自 己若無法吃完可能遭受責罰,這種心情更加影響食慾。所以,食物的份量是以孩子平均每次都能吃完的份量來預備,而非用父母的期望值來為孩子添加食物份量。


固定在椅子上用餐
寶寶還在喝奶階段,就應該給他一個獨立、固定的空間來喝奶。讓寶寶從一開始就知道要在固定的位子喝奶吃飯,千萬不可以養成邊玩邊吃的習性。
孩子吃飯的地點可以是有彈性的,有時在客廳,有時在飯廳或是廚房均可,但是最好能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座位,養成定點進食的習慣。在一歲以後,孩子開始進食米 飯時,就可以和成人一起共桌吃飯,可以為孩子準備屬於他自己的餐具、座位,讓孩子逐漸熟悉進餐的時間、方式、禮儀,當然,也是讓孩子逐漸在一歲以後就能接 受以米飯為主的餐點內容。


鼓勵孩子多嘗試
飲食能力的培養,也包括了養成孩子願意去嘗試的心態,因此,父母需要多接納孩子在訓練進食過程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例如:對新食物不適應,孩子會出現拒食 現象;對餐具的操作不熟練,造成孩子的拒絕與挫折;因為技術不熟練,孩子弄髒了地板、打破了餐具…,這些現象都是孩子在建立飲食習慣的必經歷程,都需要父 母有更多的耐心與接納,以及確實教導孩子克服困難的種種技巧,才能讓孩子順利的度過學習的難關。


攝取均衡的營養
每一種食物都有食用的價值,因此,均衡的營養有賴於父母的調配。就以吃速食來說,很多人都說速食是垃圾食品,但是如果孩子真的很想吃速食的時,您就可以運 用調配營養的觀點來處理:您可以為孩子單點漢堡,再加一瓶牛奶或果汁,這就是一頓營養相當不錯的餐點了。若是沒有選擇柳橙汁時,也可在吃完漢堡後為孩子準 備一些水果,添加纖維與維他命C。


建立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小祕訣
父母可以運用一些有趣的小技巧來幫助孩子快快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


招式一:說故事
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後果。如:你看,故事中的人因為不吃青菜,所以他……。或是,「你看卜派愛吃菠菜,所以他好有力氣。」「蕃茄含有 豐富的維生素C,會讓你的皮膚水噹噹喔!」


招式二:多變化
改變餐具(用小碗或模型盛飯,再例出來,裝飾成可愛的造型)、讓孩子選擇餐具、改變地點(將孩子不愛吃的食物作成飯團,帶他到公園或是家中某個角落野 餐)、改變氣氛(在餐桌上插朵鮮花、放柔和的音樂,「我們來到餐廳吃飯,老闆說今天的青菜特別好吃喔!你要不要試試啊!」)……


招式三:讓孩子當小廚師
讓孩子參與買菜、撿菜、做菜,都會孩子對盤中的食物特別感興趣,您可特別提醒:「今天的青菜是寶寶自己洗、自己做的,寶寶要吃三根喔!」


招式四:把飯菜收起來
當孩子吃飯過份慢吞吞時,您就可以利用限時的策略,記得在執行時態度一定要溫和而堅持,告訴孩子:「你不吃,我就要收起來了,待會就沒有東西可以吃了。」 並且在下餐飯前,除了開水外,不給孩子任何食物。要特別提醒您的是:說到就要做到,否則孩子一定會誤以為父母只是說說罷了。


招式五:善用團體的力量
您可以和孩子比賽,看看誰吃得最乾淨。也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共餐,模仿別人好的習慣,或是請他們輪流當小幫手,幫忙催促停下來而忘了吃飯的孩子。孩子 間的同儕力量是大人無法比的。


招式六:親師合作
若您的孩子不吃青菜,您可請老師在課堂上請每位小朋友回家吃青菜,隔天再加 以詢問並鼓勵,讓孩子在家和學校都一樣努力。


招式七:用時鐘提醒
如果您的孩子會看鐘,您可以請他在長針到某個數字時一定要吃完。當孩子在用餐時,您需要提醒他:「你看長針已走到幾了。」適時的督促孩子掌握進食的速度。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讓孩子變聰明的5種運動


 


讓孩子變聰明的5種 運動

寫字、翻書這類小事,是孩子學習時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對於幼稚園的孩子來說,並非輕而易 舉,需要孩子具有相當水準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動能力才能勝任。


有的孩子在這方面的發展相對落後,就會影響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由於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一般 情況下,父母往往對這方面發展的能力不很敏感,而學校的老師卻常常能夠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當然,有些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一時表現出落後一點,家長也不必緊張,及時抓緊鍛煉,遲早是 會趕上其他孩子的發展水準的。除了極少數孩子可能需 要去看醫生。儘管如此,父母還是應注意發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運動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歲幼兒應該具備的5種 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具體 情況,幫助孩子有針對性地練習.


   握筆,用剪刀


   握筆寫字或是用蠟筆做圖畫似乎是每個上幼稚園的孩子都會做的事情,由於這項本領需要一系列 複雜的感覺和記憶技能做支撐,有些孩子還是掌握不 好。要想讓孩子拿好筆、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練習。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練習活動。比如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小鑷子,請他試著往大大小小的碗裏夾 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麼的,孩子可能會比較有興趣。


    拍球,接球


    說起來有些奇怪,松松只有一個乒乓球,還是他的好朋友亮亮給的。松松的爸爸曾經說過,我的兒子將來又不是做運動員的料,不必在玩球上浪費時間。其實,不管 孩子將來是不是有希望做下一個姚明,他依然要練習拍皮球和接球,因為孩子需要發展基本的——眼協調和反應技能。達到目標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練 習、練 習、再練習,這樣就能較好地建立大腦反應和肌肉動作之間的記憶聯繫。要知道,許多運動明星也是這麼練出來的。


 按扣子,用拉鏈


   若干年前,衣服需要系扣子,鞋子需要系鞋帶,孩子的精細動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得到 鍛煉。可是現在的童裝穿脫起來十分方便,有許多衣服是不用系扣子的。


不過,給娃娃穿脫衣服也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覺得這麼做太幼 稚了,不妨讓他給自己喜愛的大動物玩具穿上小小 孩的衣服。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穿一些帶扣子(按扣也行)、 帶拉鏈的服裝(上衣)和需要系鞋帶的鞋 子,使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鍛煉小肌肉,同時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拼圖


   要說拼圖,松松家裏可有不少,從幾十塊一盒的到上千塊一盒的都有,圖案更是五花八門、色彩 紛呈,因為松松爸爸覺得這是一種發展智力的遊戲。從 發展孩子的運動技能來看,並不是說孩子能拼的塊數越多、圖案越複雜就越好。在這裏,拼圖的目的很明確:在發展孩子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同時,提高孩子運 用小肌肉進行精細運動的能力和空間技能。使用那些圖案簡單的大塊拼圖就行


    走直線,練平衡


   保持身體的平衡也是發展運動技能的重要內容,而且孩子們的遊戲中也有不少活動對平衡身體有要求。父母要 知道,五六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和其他小朋 友做比較了。如果他做不好、站不住,他就會覺得很沒面子。可是,平衡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練好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尋找機會和孩子一起練習金雞獨立的動 作。比如在家裏劃一條直線練習走平衡,在一個點上站立不動練習金雞獨立,或踮著腳尖上臺階等。父母


幾點小提示:


   *鍛煉小肌肉的活動有:剪紙、泥工、折紙、繪 畫、編織、演奏、搭積木、插片、打彈子、翻繩等。


   *鍛煉大肌肉的活動有:跳繩、攀登、投擲、單腳 跳、走走跑跑交替運動等。


   *左手與發展的關係:孩子偏愛用哪只手,在2歲時就表現出來了。相關研究認為,從先天的角度看,孩子的動作技能發展水準與他喜歡用左手還是喜 歡用右手沒有必然的聯繫。有些愛用左手的孩子顯得動作不夠俐落,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所用的物品是為優勢手為右手的人設計的。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合適的用 具,即使做不到也無妨,不要強迫孩子改變優勢手。因為事實表明,無論優勢手是左手還是右手,孩子同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不要操之過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一定會進步的。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經典玩具讓寶寶聰明過人


 


10經典玩具讓寶寶聰明過人

響環、嘩啷棒


  這些玩具可以讓寶寶很方便地抓握,同時還能發出聲音,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趣。特別適合24個月的寶寶玩。


  積木


  顏色鮮豔,形狀各異,可以隨意地堆積和拆解,變出很多花樣來。積木最好小一點,便於寶寶抓握和操作。6個月以上的寶寶都喜歡玩。


  圖畫書


  對寶寶來說,圖書也是玩具。從大把抓書,到一頁一頁地翻書,你可以看到寶寶小手精細動作發展的全過程。6個月以上的寶寶會坐以後就可以看書了。


  


  能滾動的、彩色的小球特別能夠引起寶寶興趣。寶寶可以用手去抓、推、拍等。7個月以上會爬的寶寶就可以玩了。


  套環、套杯


  可以單個玩,也可以按大小不同的順序套在一起。對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一種可以變幻無窮的好玩具。


  橡皮泥


  寶寶可以隨意揉、捏、擠、壓,做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這是鍛煉小手指精細動作不可缺少的玩具之一,幾乎所 有寶寶都喜歡。1歲左右的寶寶就可以玩。


  鑲嵌盒


  需要把形狀對好,才能將零件放進去。這可以讓寶寶在活動小手的同時認識不同的形狀。特別適合1歲半到2歲的寶寶玩。


  穿珠


  將一根繩子穿過一個一個小孔,這不僅需要手眼很好地協調運作,而且還需要集中注意力。寶寶2歲左右就能玩了。


  畫筆


  從1歲左右的塗塗點點,到3歲以後能畫出像模像樣的畫面,哪個寶寶能缺少畫筆呢?抓筆、握筆、運筆,對手指和手腕都是很好的鍛煉。


  積塑


  和積木一樣,積塑具有鮮豔的顏色和不同的形狀。在操作中,寶寶的手部小肌肉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適合3歲以上寶寶玩。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