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教育與學習 (3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感覺統合發展 0~7歲是關鍵期





 


我們的身體可以接受許多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例如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及前庭覺(譬如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隨時可 將這些對生活環境接觸的感覺訊息,傳達到我們身體內、外各個部位;而身體也可藉由學習及使用這些感覺訊息,進行計畫與組織行為。


07歲是孩子的「感覺統合」期,也是奠定孩子往後發展的基礎階段。所謂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神經系統將各種感覺訊息傳達到大腦後,經大腦加以組織、處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而讓身體各部分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與反應。一旦感覺統合出現了障礙,將造成日後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學習上 的困難。


◎感覺統合障 礙可分2大類:




感覺調節障礙:意指對輸入的感覺刺激登入不足。若觸覺系統登入不足會產生觸覺防禦現象、沒有安全感及過分敏感、好動;相反地,感覺刺激過度登入,則對輕微的觸碰會產 生過度反應、不舒服及厭惡。


運用能力失調:指的是計畫新動作,或學習新動作技巧的能力失調。


◎和大多數同 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孩子如無先天的缺陷,智力的發育也正常,卻常出現一些讓人傷腦筋的徵狀時,就要儘快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 調方面的問題。例如:


走路常會撞 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無法準確拿捏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 如丟球、踢球有困難;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語言能力有問題  如23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活動量過多,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或者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特別喜歡或討厭旋轉、搖晃的遊戲活動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在閱讀(如 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 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


 


◎建議爸爸媽媽在


 


孩子的幼兒時期,應盡量給予探索環境的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自發探索行為。最有效的探索行為,就是藉由遊戲中的接觸與互動來幫助幼兒學習


另外,多和孩子親近,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省思管教子女的方式,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才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及行為能力,進而改善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南投 市南基醫院復健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1至3歲的寶寶玩





1歲寶寶


發展:會走,會用筆在紙上戳點,會說「爸爸、媽媽」這些特指的詞,知道把口朝上的蓋子蓋在瓶子上,有對應意識,穿衣服時能主動配合,有配合意識。


寶寶的思維:1歲的寶寶是個小小活動家。由於爬、站立和行走的技能日益增強,他可以滿屋子到處探索周圍的環境了。家長應該滿足他的好奇心,鼓勵他的 探索活動,讚賞他在房間裏的每一個“新發現”。於是你必須重新整理一下房間,消除任何不安全的隱患。對於有危險的東西,與其大喝一聲“不許動”,倒不如放 到他夠不著的地方,或者立刻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以免傷害他正在萌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和寶寶一起玩:寶寶一旦開口說話,說出1—2個詞,就會常說不停。在他心滿意足地擺弄著手上的小玩意兒時,便時常滔滔不絕地說著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話 ——這是他創造的獨特的言語遊戲。這種練習說話的自娛遊戲通常會持續到1歲半。此時最好不要打斷他,而要向他投去讚許的目光,並尋找加入與他談話的機會, 教他說出真正的詞彙來。


推薦活動:家長可以為寶寶做一些按摩操,如穴位按摩、捏積。多注重爬行練習,這可以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許多孩子大了之後成績不好,不是智 力原因,而是感覺統合失調。這一階段應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以為孩子一哭就是餓了,要多和孩子交流,多抱,多逗笑,多說話,開始情商的培養,多給孩 子機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歲寶寶


發展:能說兩句以上的兒歌,會一頁一頁地翻書,能連續翻三頁以上,而且知道正著看書,知道3種以上常見物品的用途。


寶寶的思維:寶寶玩玩具的活動,包含了動作技能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接近兩歲的嬰兒,對玩具的興趣更濃,玩的方式也在變化,他已經能夠玩比較複雜的玩 具,對玩具和遊戲也開始運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並加進了自己想像的成分。


和寶寶一起玩:如果給23個月的寶寶一個玩具電話,他不再像剛滿1歲時那樣往地上扔了,他會對著話筒嘰嘰咕咕地「通話」,他也會幫小布娃娃脫衣、穿 衣、洗臉、洗澡,忙得不亦樂乎。這種最初的角色扮演遊戲表明寶寶已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這一時期是充分利用玩具教育寶寶的大好時機。這意味著你不應隨時隨地 用玩具教孩子學知識,比如孩子拿起圓形玩具,你就要求他記住「圓形」,這樣刻意追求用玩具作教具,會使玩具失去原有的意義,減少了玩的樂趣。


推薦活動:這個階段孩子手的靈活性強,可以給他準備一個小百寶箱,裏面放各式各樣的小玩具,不一定是買的,也可以自製,比如小乒乓球、小瓶蓋等,最好 是一動就有變化的玩具,這樣能使孩子有興趣,同時激發他探索的慾望。




3歲寶寶


發展:兩腳交替跳離地面5釐米以上,會摺紙,而且邊角比較整齊,能做簡單回答,可以進行交流,有數字概念,會扣扣子。


寶寶的思維:3歲寶寶的興趣表現和個性特點已經明朗,容易發現。例如喜歡音樂的孩子特別愛聽錄音機和電視的音樂部分,喜歡哼哼唱唱,走近擺弄樂器的 人。對畫畫有興趣的孩子喜歡顏色,喜歡拿著彩筆亂畫亂涂,除了會畫圖形外,還會畫自己想畫的飛機、汽車,會對事物的特點作誇張性的描畫。


和寶寶一起玩:3歲孩子個性表現已很突出,有些孩子不合群,要獨佔玩具和用品,稍不如意就發脾氣;另一些則畏縮躲避,只會哭不敢與人接觸。家庭的影 響很大,要充當顧問的角色,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引導孩子保持正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孩子的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和事業都有影響。


推薦活動:這個階段孩子的基本動作完成,可以適當開始學習技能活動,比如騎小三輪車,可以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靈活性,大腦左右半球共同得 到鍛鍊。這時孩子已經掌握了母語,家長可以鍛鍊孩子復述故事,這個階段是對符號的敏感期,可以開始識一些字,最好在生活、遊戲中學習。每天給孩子30分鐘 的閱讀時間,擴大孩子詞彙量。多和孩子交流,最好有問有答。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玩氣球 訓練協調力


親子玩氣球 訓練協調力
▲拍拍氣球不落地(圖1)。
▲氣球繞身體前後走(圖3)。(照片提供/趙涵芩)
▲踢踢氣球飛上去(圖2)。

圖.文/趙涵芩


「哇~氣球耶!」色彩繽紛的氣球是孩子的最愛,不僅吸引兒童的目光,也可藉由氣球漂浮的特性,訓練孩子的協調性與專注力。


學齡前是幼童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可從遊戲中,增加親子互動,了解孩子的協調能力,把握孩子發展的契機!


●拍拍氣球不落地:訓練手眼協調。


站立,家長將氣球往上丟,當氣球往下落時,要求孩子需將氣球往上輕拍,使它不落地,可以親子交替拍氣球,增加遊戲樂趣與困難度(如圖1)。


●踢踢氣球飛上去:訓練眼腳協調與單腳平衡能力。


站立,家長將氣球往上丟,親子輪流用腳將氣球往上踢,比賽誰踢得最準確、最高,家長須注意勿讓孩子跌倒(如圖2)。


●氣球繞身體前後走:訓練手腳協調與動作流暢度。


先在站立時,練習讓氣球繞著身體移動,動作熟悉後,再加上原地踏步,或直線前進後退的腳部動作,可增加活動難度(如圖3)。


◎貼心小叮嚀:家長應多觀察孩子的動作,利用氣球「緩慢漂浮」的特性,方便孩子追視及接觸,是初步訓練孩子協調能力的好工具。


當孩子的協調能力越來越好的時候,就可換成重量較重的小皮球,訓練孩子的反應速度與協調性。(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物理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 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 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 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 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 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 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 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 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 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 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 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 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 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 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 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 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 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 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 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 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 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 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 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 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 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 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 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 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 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 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 問題2.讓他描述 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 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 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 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 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 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畫跑'步幼童更聰明 腦部訓練常忽略小腦


畫 畫 跑 步 幼 童 更 聰 明   腦 部 訓 練 常 忽 略 小 腦



許 多 家 長 發 現 小 朋 友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常 出 現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學 習 速 度 慢 或 看 書 跳 行 、 漏 字 等 問 題 , 造 成 學 習 障 礙 或 動 作 不 協 調 等 情 況 。 國 泰 醫 院 復 健 科 物 理 治 療 師 簡 文 仁 表 示 , 過 去 都 只 注 重 大 腦 訓 練 , 忽 略 小 腦 的 開 發 。 可 透 過 單 腳 站 、 畫 畫 、 跑 步 和 做 家 事 等 刺 激 小 腦 運 動 , 讓 小 腦 的 神 經 連 結 更 緊 密 。 報 導 ╱ 余 孟 芬 攝 影 ╱ 施 偉 平


/壹蘋果健康網


 


小 腦 發 展 遲 緩 難 發 現
小 腦 佔 腦 部 一 小 部 份 , 負 責 統 合 身 體 感 官 訊 息 、 學 習 、 情 緒 、 記 憶 與 認 知 能 力 , 與 大 腦 間 有 緊 密 連 結 , 研 究 發 現 , 學 習 障 礙 者 大 部 份 智 力 都 在 平 均 水 準 之 上 , 但 若 小 腦 和 大 腦 間 的 神 經 連 結 線 路 未 發 展 完 全 , 小 腦 無 法 及 時 處 理 訊 息 , 就 稱 為 小 腦 發 展 遲 緩 , 建 議 小 朋 友 滿 3 歲 時 , 家 長 就 可 開 始 訓 練 四 肢 覺 、 觸 覺 、 口 腔 覺 等 。


 


 


畫 畫 促 手 眼 合 一


手 部 的 動 作 由 視 覺 所 帶 領 , 進 行 手 眼 協 調 的 活 動 , 可 訓 練 視 覺 與 動 作 的 協 調 , 增 強 小 朋 友 視 覺 、 知 覺 的 能 力 。 畫 畫 可 以 使 眼 睛 視 線 跟 隨 手 部 動 作 , 眼 到 手 就 到 , 使 手 眼 合 一 , 促 進 協 調 。 另 外 , 寫 書 法 、 穿 針 線 、 堆 積 木 、 捏 黏 土 和 放 風 箏 等 也 有 同 樣 的 訓 練 效 果 , 可 改 善 敏 銳 度 。



做 家 事 助 手 腳 協 調
家 長 可 以 讓 小 朋 友 從 小 養 成 幫 忙 做 家 事 的 習 慣 , 從 簡 單 的 開 始 做 , 如 掃 、 拖 地 、 洗 碗 等 , 訓 練 四 肢 協 調 , 訓 練 的 動 作 愈 大 效 果 愈 好 , 慢 慢 進 階 到 擦 窗 戶 、 幫 寵 物 洗 澡 等 困 難 度 較 高 的 工 作 。 觸 覺 是 最 基 本 、 影 響 力 最 大 的 感 覺 系 統 , 手 部 觸 覺 和 區 辨 覺 的 建 立 , 可 以 促 進 小 朋 友 對 物 體 形 狀 、 大 小 、 重 量 的 認 識 。


 


打 球 跑 步 可 專 注
運 動 不 僅 能 訓 練 四 肢 和 手 眼 協 調 , 也 能 改 善 情 緒 , 家 長 若 常 讓 小 朋 友 在 公 園 或 學 校 操 場 奔 跑 , 能 促 進 血 液 循 環 , 也 能 改 善 小 朋 友 的 專 注 力 , 使 精 神 更 專 注 , 不 容 易 分 心 。 建 議 每 天 至 少 讓 小 朋 友 慢 跑 或 打 球 15 分 鐘 , 來 改 善 小 朋 友 容 易 分 心 、 無 法 專 注 等 問 題 。


 


扮 飛 機 練 習 平 衡
雙 眼 微 閉 並 以 單 腳 站 立 , 另 一 腳 伸 起 不 接 觸 地 面 , 雙 手 像 飛 機 一 樣 向 外 伸 展 , 這 個 動 作 是 訓 練 小 朋 友 的 平 衡 感 , 尤 其 又 將 眼 睛 閉 上 , 困 難 度 更 高 , 有 助 於 感 覺 統 合 , 提 升 小 腦 訊 息 接 收 功 能 。 另 外 , 也 可 做 些 正 反 拍 擊 膝 蓋 、 鼓 掌 、 伸 手 拿 物 品 等 感 覺 統 合 訓 練 , 改 善 肢 體 協 調 、 平 衡 感 和 穩 定 性 。


 


色 素 和 防 腐 劑   恐 致 過 動
果 汁 冰 棒 、 蜜 餞 都 是 小 朋 友 喜 歡 吃 的 零 食 , 但 消 基 會 在 抽 查 市 售 的 果 汁 冰 棒 和 蜜 餞 時 發 現 , 多 數 都 含 有 食 用 色 素 黃 色 4 號 、 5 號 、 紅 色 40 號 和 防 腐 劑 苯 甲 酸 鈉 , 英 國 標 準 局 曾 經 發 表 一 項 研 究 結 果 , 指 出 小 朋 友 若 吃 食 用 色 素 和 防 腐 劑 的 混 合 物 , 在 吃 下 30 分 鐘 後 , 會 出 現 坐 不 住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等 類 似 過 動 症 的 症 狀 , 且 會 持 續 數 個 小 時 。 消 基 會 董 事 長 程 仁 宏 表 示 , 食 用 色 素 和 防 腐 劑 對 身 體 本 來 就 有 害 , 若 不 小 心 混 在 一 起 吃 , 便 會 出 現 過 動 現 象 , 提 醒 家 長 不 要 讓 小 朋 友 吃 顏 色 太 鮮 豔 和 醃 漬 的 食 物 , 盡 量 以 天 然 的 食 材 為 主 。



 


看書畫線防跳行


小 腦 發 展 遲 緩 會 出 現 學 習 速 度 慢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記 憶 力 差 、 粗 心 、 好 動 、 動 作 協 調 差 、 寫 字 不 工 整 、 常 會 寫 錯 字 、 看 書 跳 行 、 漏 字 、 理 解 或 組 織 有 困 難 等 。 家 長 可 在 小 朋 友 的 課 本 或 讀 物 上 畫 分 隔 線 , 一 行 畫 一 條 線 , 有 助 於 小 朋 友 方 便 閱 讀 , 免 於 看 書 跳 行 、 漏 字 的 問 題 。


 
非 感 覺 統 合 都 有 效
 
簡 文 仁 治 療 師 提 醒 , 現 在 許 多 醫 療 院 所 設 有 遲 緩 發 展 中 心 , 坊 間 也 有 許 多 感 覺 統 合 課 程 的 學 習 發 展 中 心 , 有 些 家 長 會 讓 小 朋 友 去 上 感 覺 統 合 課 程 , 每 週 大 概 1 小 時 。 但 不 是 每 個 遲 緩 兒 做 感 覺 統 合 都 有 效 , 建 議 家 長 要 先 透 過 醫 院 的 聯 合 評 估 門 診 , 評 估 過 後 確 定 為 發 展 遲 緩 兒 , 再 到 適 合 的 發 展 中 心 尋 求 協 助 , 以 免 花 了 大 錢 和 時 間 卻 沒 有 作 用 。
 
賞 罰 原 則 需 一 致
父 母 親 的 教 養 態 度 應 該 一 致 , 不 要 一 個 扮 白 臉 , 一 個 扮 黑 臉 , 如 同 考 驗 發 展 遲 緩 的 小 朋 友 辨 識 臉 色 的 能 力 , 這 樣 反 而 會 增 加 小 朋 友 的 混 淆 , 無 法 貫 徹 建 立 遵 守 行 為 的 習 慣 。 另 外 , 若 家 長 一 味 的 打 罵 責 怪 遲 緩 兒 , 非 但 問 題 沒 獲 得 改 善 , 可 能 因 錯 誤 的 教 導 方 法 更 加 深 其 他 併 發 症 的 可 能 性 。

小 腦 常 被 定 位 在 平 衡
過 去 小 腦 功 能 被 界 定 在 運 動 、 身 體 控 制 與 平 衡 感 等 , 也 負 責 身 體 方 面 的 記 憶 , 但 大 家 都 專 注 在 訓 練 大 腦 , 忽 略 小 腦 的 訓 練 和 開 發 。 近 10 年 內 的 腦 神 經 研 究 , 推 翻 了 科 學 界 普 遍 認 知 , 小 腦 對 於 發 揮 連 結 大 腦 各 部 位 有 重 要 功 能 , 與 記 憶 、 語 言 學 習 、 注 意 力 集 中 、 肢 體 解 讀 等 能 力 關 係 密 切 。

協 調 活 動   刺 激 小 腦



 



 小 腦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特 別 活 躍 , 而 技 能 成 為 自 動 化 能 力 後 , 許 多 事 物 想 都 不 用 想 就 可 直 接 做 出 來 , 不 必 回 想 步 驟 。 但 對 於 學 習 障 礙 者 而 言 , 許 多 技 能 無 法 自 動 化 , 連 簡 單 的 閱 讀 及 寫 字 都 變 得 困 難 , 使 用 重 覆 的 動 作 協 調 及 平 衡 活 動 , 有 助 於 開 發 自 動 性 。

 


專 家 說
多 訓 練 手 眼 協 調


眼 睛 和 手 的 協 調 包 括 力 道 大 小 、 時 機 掌 握 度 等 , 沒 事 做 時 就 要 常 訓 練 , 可 以 多 做 些 如 丟 接 球 、 丟 沙 包 等 視 覺 追 尋 和 有 助 協 調 的 動作 , 讓 眼 、 手 的 動 作 更 靈 敏 。
 
刺 激 發 展 四 肢 覺

平 時 多 做 些 跑 步 、 跳 繩 和 按 摩 等 不 同 感 覺 的 整 合 運 動 , 進 行 感 覺 統 合 , 透 過 不 同 的 感 覺 刺 激 來 發 展 四 肢 覺 、 觸 覺 、 協 調 性 和 肌 力 , 有 助 改 善 小 腦 發 展 遲 緩 。


來源     壹蘋果健康網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腦開發 DIY---壓榨高手


引用:(資料來源 蒙特梭利雙月刊第59 /陳鳳卿)


名稱:壓榨高手


目的:加強手眼協調能力、促進精細動作發展、夾物練習。


適合年齡:兩歲半以上幼兒


材料:大蒜處理器一組、容器兩個、木漿海綿一大塊、夾子一支


製作方法:


1.      將海綿切割成約2.5公分的立方體數塊。


2.      把海綿放入容器裏,取水蓋過海綿。


使用方法:


1.      將物品依序排在托盤內或桌面上。


2.      打開大蒜處理器,用夾子夾一塊海綿放入大蒜處理器。


3.      將海綿的水擠出來再滴回放置海綿和水的容器裡。


4.      擠乾水後,打開大蒜處理器,用夾子取出海綿,放入另一個容器裡。


5.      重複上述工作,直到有海綿都擠乾為止。


6.      若幼兒仍有意願,再將乾海綿放回水中,重複操作,直到幼兒滿足後,再收拾工作。


注意事項:


1.      水和海綿的容量約六、七分滿即可,以避免擠壓海綿時,濺出水花。


2.      水滴到桌面時,請幼兒拿抹布擦拭。


延伸活動:


1.      視孩子的能力,將海綿換成鬆軟的蘋果塊,壓成蘋果泥食用。


2.      將夾子換成筷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期月曆玩法多


 


轉自2011.01.23 自由電子報


文/陳玥岑


 


家裡每個月撕下來的月曆,除了拿來摺紙盒子、給小朋友畫圖之外,月曆上的日期,正是讓小朋友練習辨認數字的最佳教材!


 


玩法1:月曆紙上的日期,可讓小朋友找出指定的數字,將該數字圈起來:


 


這個活動可以練習小朋友數字的辨認,以及視覺搜尋能力。圈起來的動作可以讓活動加上了精細動作以及手眼協調的練習。


 


類似的玩法還包括在指定的數字格子中著色、蓋印章,將指定的數字以貼紙貼起來……等,若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筆、貼紙進行,更多了顏色辨認的練習效果。


 


玩法2:請小朋友將有「某個數字」的日期圈起來,例如把「有3的數字」圈起來:


 


這個活動主要考驗了兒童辨認數字、搜尋目標,以及選擇性注意力的能力,是否能成功的進行,視孩子是否能排除不相關的刺激,這個能力和兒童的專注能力發展很有關係!


 


更進階的玩法像是把某個數字的倍數圈起來,例如把「3的倍數」找出來,不過這樣的能力就要小二以上有學過九九乘法的兒童才可完成了。


 


玩法3:猜猜看被貼起來的是什麼數字:


 


故意把幾個數字整個貼起來或是貼一半,讓小朋友回答原本是什麼數字,這個活動可以練習小朋友對於數字的順序推理能力。辨認被貼一半的數字,則是和視知覺中負責辨識部分圖案來推理全部圖形的視覺完形能力有關。


 


玩法4:連連看,要小朋友把指定的兩個數字連起來:


 


例如8連到1919連到2222連到8等,還可以讓小朋友看看連起來之後會變成哪個形狀!


 


除了數字相關的練習之外,月曆也可以用來當獎勵集點的表格,例如小朋友表現很好就貼一張貼紙,集滿10張貼紙就可以換獎勵……等。(作者為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善用5種有效處罰法


 

善用5種有效處罰法

媽咪寶貝 7月號 NO.121


撰文/編輯部
梳化/Kelly
模特兒/甜美母女檔慧慧+Mia
攝影/檸檬巷館(02-28942048)


大家都知道,體罰不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如果讓孩子處在成天目睹暴力的環境,對其將來人格發展勢必會造 成相當的影響。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常惹得照顧者氣得心癢癢的,想不打罵都難!此時,妳需要的就是代替體罰的處罰方式,不用動 手就可以將小調皮們收得服服貼貼,也不會傷害親子間的和氣。




不打不罵 教出完美小孩


寶寶最易惹怒照顧者的行為TOP10


3歲以內的幼兒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識、容易做出犯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動機及行為較為單純,然而卻還是常惹得照顧者生氣,不由自主想打罵他們,根據許多照顧者及幼教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顧者,讓人想處罰他們的10大行為如下:


1.亂發脾氣,哭鬧不休,怎麼哄勸也不聽。


2.不好好吃飯,或是吃,一直跑來跑去。


3.該睡覺時不睡覺。


4.會打人、咬人。


5.會跟別人搶玩具,不懂得分享


6.訓練大小便時常尿褲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說,怎麼也教不會。


7.喜歡耍賴,要什麼就一定要給他,不滿足其慾望就一直哭。


8.喜歡黏著照顧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鬧。


9.有自主意識,愛唱反調,不管叫他們做什麼都說:「不要」。


10.做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團亂後,需要照顧者善後。


 


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妳的孩子常惹怒妳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03歲嬰幼兒發展及心理


在心裡學的理論中,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主張人生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以03歲嬰幼兒發展情況來看:


01.5


發展內容:依附照顧者,此時可為以後信任他人關係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專家表示,不同的發展過程,孩子所出現的心裡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發展到1.5歲 以後,他們的自主意識越形強烈,加上此時正好也是訓練大小便能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想法與自尊心,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會開始 出現許多令照顧者頭大的言行,雖說這些言行所帶來的後果不如成人來得複雜、嚴重,然而一旦發生也常令人生氣,甚至按捺不住脾氣想動手教訓他們。




失控行為其來有自


分 析孩子這些惹怒照顧者的「犯罪」行為及心理大多數嬰幼兒常出現失控行為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被滿足,為了吸引照顧者及大人們的注意,便會做出 一些在成人眼中所謂「犯罪」的行為。至於開始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動手,然而此時他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能力不足又硬要自己做的情況下, 後果當然是無法完成且可能弄得一團糟,在這過程中,當照顧者看到時,大多會直接自己動手做去幫孩子的忙,但是寶寶又不肯讓照顧者插手,就會出現僵局。


此 外,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性會導致他們在面對同樣事件時,卻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甚至會失控。例如無理取鬧的耍賴行為,有些孩子當他們要什麼事物時一定要滿足 他們,如果慾望不被滿足,就會哭鬧不休,但有些孩子不會;在訓練大小便能力時,有的孩子可以很快學會;反之,有些能力較不足,需要多點時間和耐性幫助他們 盡快學會。還有不懂與人相處,會打人、咬人的孩子,這些情形的發生都是由於個別的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常見,並非他們故意搗蛋。


 


冷靜讓教養更順利


雖說孩子出現異於平常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生氣,然而其實當事件發生的當下,孩子們的心裡也不好受。特別當孩子出現失控行為時,他們的心裡非常焦慮,身體發展會表現出不安、口吃、摔跤,有時還會緊張的發抖、咬手指或抱著娃娃不放,此時他們會 試著想控制外面世界,藉此減少焦慮及不安的情緒,甚至會不讓照顧者做自己的事,但又要照顧者一定要在他們的身邊,這些都是因為自我觀念形成,然而又缺乏定 性,心理情緒不穩定因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當妳在生氣的同時,其實孩子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並非刻意要與妳作對,惹妳生氣。


當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時,很多照顧者因無法接受,在第一時間會打罵孩子,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知道「錯在哪」,且會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在教養上並不恰當。媽咪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犯錯」的當下,照顧者首先應調適自己的心態,冷靜來面對。照顧者需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沒有辦法做到100分, 因此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妳的標準,接納自己,也要接受孩子的行為。同時應抱持著「孩子發生讓我們生氣的行為,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衝著我來」的心態冷靜 處理,等平復心情後,再來委婉跟孩子說明妳生氣的原因,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應該如何做才正確。最重要是,孩子之間都有其差異性,不要做比較,應順著每個孩 子的個性讓其自然發展。


 


有效情緒轉移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本刊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妳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代替體罰的5種方式


打罵是最不適當的教養方式,然而一旦孩子犯錯,又要讓他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的時候,該如何處理並且避免體罰?建議妳可以試著用下列的方式來讓他了解這麼做是錯的,錯在哪?應該如何改進:


1. 鼓勵好行為,忽略壞行為


如孩子愛亂發脾氣,當他沒有發脾氣時,可以描述一下他的行為,稱讚他,或是給他個擁抱,讓他有有動力去完成「好」的行為;相反地,當他亂發脾氣時不理他,讓他知道自己行為不當。


2.提早告知要做的事


孩子喜歡自己嘗試,可以多給他學習嘗試的時間,但要事先告知你會給他多少時間去試。如不愛睡覺,可以教他認識鐘的位置,訂定每天睡覺時間,睡覺前半小時預告他還有半小時要睡覺,讓他有心理準備,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完成,就直接帶他去睡覺,不管當下他在做什麼。


3.教他負責,如果沒做到一起善後


如訓練孩子大小便時,如果他又尿出來,先帶他去廁所洗乾淨,再跟孩子一起擦掉地上的尿;或是當孩子不吃飯時,用行為規範他,告訴他半小時沒吃完就收掉,要到下一餐才有飯吃,且沒有點心,讓他自己負責後果。


4.訂規則並切實執行


訂定明確指示,讓讓孩子清楚後就要確切執行,如跟他說:「你離開位置就沒有飯吃」,讓他很清楚沒有第二個選擇。一旦訂定規則,照顧者就要堅持到底,不可因為孩子哭鬧而心軟


5.畫地為牢,讓他反省


當孩子犯錯時,叫他坐在某處自己反省,使他暫時失去活動的自由,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行為就會受到約束。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保護過度 孩子缺勇氣


本文出自台灣立報報導


孩童缺乏勇氣是誰的問題?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針對台北市國小4到6年級學童進行勇氣特質調查,發現北市9成學童缺乏勇氣,推究背後原因,7成家長不敢讓孩子嘗試挑戰機會,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喪失自我肯定能力。


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與台北市教師會針對台北市617位國小4到6年級學童進行「兒童勇氣特質」調查。結果發現,9成學童面對難題時,不敢勇於面對,選擇消極處理。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現代孩童普遍缺乏冒險精神,這是從上到下的結構性問題。除了家長因為少子化而過度保護子女外,學校也缺乏相關勇氣訓練課程,擔心一旦孩子出狀況,後果都得由老師負責。


謝國清建議,家長可從生活中鼓勵孩子獨立,例如到社區商店買東西、主動問路,協助培養勇氣。學校舉辦校外教學或相關活動時,只要事前做好安全溝通,家長也應鼓勵參與。


培養勇氣 非少數人專利


卓妙如指出,7到12歲是孩子勇氣性格養成的關鍵,家長應把握機會進行「勇氣教育」。她表示,「勇氣」對孩子來說只是抽象名詞,孩子並不容易了解真正涵義。家長可透過談話了解孩子日常生活遭遇問題,提供孩子如何面對的方法。


輔導老師協會常務理事廖述茂表示,台灣教育體制從小強調智育,舉凡演講比賽、繪畫比賽、模範生選拔,似乎只有尖端前幾名學生才有資格站在台上,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少有機會發揮勇氣特質。


直接告知結果 阻礙學習


廖述茂表示,老師家長往往不鼓勵孩子犯錯,將問題簡化,直接告訴孩子這不行、那不行,導致學生未來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態度趨於保守,擔心「犯錯就完了」。


廖述茂帶高中學生到偏鄉從事志工服務,許多家長常反映「孩子還太小」,其他老師也會善意提醒,勸他不要拿退休金做賭注。廖述茂表示,大人不能只告訴孩子「這樣不行」,應該教導孩子「為何不行」,面對問題時該如何解決。


以學生常見的小團體為例,廖述茂表示,許多校園霸凌現象來自於學生不敢對同儕說「不」,害怕得罪朋友而一味盲從。他表示,人與人關係本有親疏,老師 不必擔心 學生的小團體現象,而是要教育學生,不該因私人關係影響對公共事務決策的喜好,如選班長應該選合適的人,而非關係比較親密的。


南投縣教師會理事長王汝杰表示,孩子缺乏勇氣,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是大人從來不給孩子訓練勇氣的機會,孩子從小到大缺乏經驗,面對挑戰時自然感到害怕。


過度保護 難知真實狀況


王汝杰表示,許多父母擔心治安太差,孩子越來越少有機會獨自在外玩耍。不小心在學校跌倒受傷,家長卻先怪罪學校,導致學校舉辦任何活動都得以安全為優先考量。


王汝杰指出,家長的過度保護也延伸到學生課業, 許多老師出的作業、科展作品、美術繪畫,老師們仔細一看,不難看出家長參與的痕跡。王汝杰表示,許多家長會到坊間買習題解答,在家中替孩子對答案。老師批改作業時,因為答案全對,難以掌握孩子確切的學習情況。



王汝杰建議,家長輔導孩子課業時,只需關心孩子「有沒有做」,不需關心孩子的答案「正不正確」,過度要求完美將導致老師難為。


調查指出,近8成學童分配工作時,喜歡挑簡單的做。謝國清表示,許多孩子從小在家沒有養成做家事習慣,到學校分配工作時,樣樣都不會,只好挑簡單的做,他建議家長平時就得要求孩子,培養基本能力,從做家事開始。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巧妙拒絕孩子 用愛的理由對孩子說不


在逛大賣場時,我們時常能看到很多孩子因為一件玩具而大哭大鬧不止的場面……但是,作為父母不可能任何需求都能夠滿足孩子,更何況有些需求可能根本就是無理需求。那麼,面對孩子有時候的「無理取鬧」,您該如何拒絕孩子呢?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拒絕招式


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也有不同的拒絕招式。


一、0~2歲要直截了當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複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採取的拒絕方式是直截了當的體驗方式。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的時候,父母就要馬上制止,甚至可以給寶寶一點小懲罰,如取消到公園玩遊戲時間等。


二、2~4歲要冷處理


2~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儘量避免採用強硬的處理手段。


「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後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大鬧的話,父母可以先把孩子回去,再進行冷處理。這樣做對孩子的自尊心也能有所保護作用。


三、4~6歲要講道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徵上處於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展到認識周圍的環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的提高。


父母這時就可以採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注意別對孩子說謊或說得模棱兩可。


「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後再曉之以理,最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不同性格脾氣的孩子,有不同的拒絕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爸爸媽媽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個性,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拒絕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一、容易興奮的寶寶:強制休息片刻法


對過於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二、有好奇心的寶寶:轉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三、膽小而又依賴的寶寶:輕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願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麼做呢?」


四、好勝心強的寶寶:激將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願打針,父母可以說:「爸爸媽媽都很勇敢,不害怕打針。妹妹呢?」


說不之前,請先自我省思


當你急急忙忙拒絕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請省思一下,看看自己——


一、拒絕的標準是否一致


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後一致。不能因為今天心情好,便縱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對孩子嚴格一些。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絕不是因為金錢缺乏、心情不好而採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教育機會。


二、有沒有以身作則


例如,帶著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聲談笑,卻要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好,不要到處亂跑。試想,孩子會聽你的嗎?


三、所訂的標準是否合理


例如,當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練鋼琴時,請先想一下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經超出他的承受範圍了。


四、有沒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所以儘量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前拒絕孩子。


拒絕孩子六個大原則


另外,對孩子說「不」的時候,有以下幾個原則,僅供父母們參考:


一、做事之前先與孩子訂規矩


約束來自於規矩。父母要瞭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訂立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的規矩。例如關於吃飯、看電視、玩玩具、買東西等,要給孩子一定的 要求。為了讓孩子自覺遵守,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各種規矩,這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也能使孩子更好地瞭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來就更主動,也更符合父母的要 求。另外,制定的規矩應儘可能具體。例如,玩具要輕拿輕放,不亂扔,玩好後要自己收拾整理好,並放回原處。


二、引導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孩子在從事一種不好的行為時,除了給孩子語言的告誡外還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孩子慢慢脫離不好的行為,而用有意義的行為取而代之。 例如,當孩子沉迷於電視的時候,不能用簡單的關電視或者埋怨孩子來解決。如果能用——到公園玩遊戲來吸引孩子,效果也許也要好的多。也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 家務勞動,如洗洗碗、整理小房間、給種植的花澆澆水等,孩子會漸漸對家庭有些責任感,視野就不會僅僅侷限在某一不好的行為上。


三、不要心疼孩子的哭鬧


有的孩子不忍心看見孩子的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的滿足他的要求。如孩子到了大賣場鬧著要買價格昂貴的玩具。爸爸說:「不行,這玩具太貴 了。」於是孩子就大哭起來,爸爸立刻心軟了,對孩子說;「好好好,我們買吧。」一場鬧劇立刻停止了,孩子的慾望得到了滿足。但是,孩子在眼淚中也明白了一 個道理:哭鬧是管用的。


四、平靜地對孩子說不


當看到孩子身上存在著「毛病」時,不能把憤怒表現在臉上或語言及行動上。父母如果這樣做,也許正中孩子的下懷。有時孩子會故意做出某些惱人的行為, 目的就是要惹惱大人,以求得心理上的開心。因此,父母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當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你的心情以及你對孩子的要 求。這樣,孩子會從你的語言態度中瞭解到,父母的態度是誠懇而堅定的,任何無理取鬧都是沒有用的。


五、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


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時,就要拒絕孩子,並把拒絕的真正理由告訴孩子。有些父母喜歡編一些謊言來騙孩子。例如,孩子想 買玩具時,父母往往會說:「太貴了,買不起。」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後,父母的話不但不起作用,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建議父母不 妨告訴孩子:玩具多了也沒什麼意思,這個玩具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買,我們不亂花錢。這樣會幫助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念,並成長為一個理智消費的人。


六、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


對父母來說,最難的就是將態度堅持到底。你可以給孩子一些警告,也可以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還可以讓孩子在某個地方冷靜十分鐘……至於採取什麼樣的 措施來對待孩子,這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對於性格比較活潑的孩子,可以強制性地把他帶到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讓他安靜一會;如果孩子的好奇心比較 強,就可以想辦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帶新鮮的事物上去;如果孩子的好勝心比較強,就可以用激將的方法……總之,不管採取那種方法,根本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將 態度堅持到底。


其實合情合理地拒絕孩子真的不難。只要我們能放下身段,蹲下來,理解並尊重孩子,用愛心,耐心和決心來執行規則,我們就能收穫一個獨立、堅強而自律的好孩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練巧手 寫字不卡卡


▲將物品從手掌移到手指(圖2)。
▲簡單的旋轉(圖4)。
▲複雜的旋轉(圖5)。
▲將物品從手指移到手掌(圖1)。
▲移位(圖3)。

圖‧文/楊雯淇


您的孩子寫字或畫畫時,總是靠手腕或是手肘的力量嗎?剪紙的時候,另一手總是無法隨著圖案轉動紙張嗎?或是其他的小朋友只需要一隻手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您家的寶貝卻總是需要兩隻手才能順利達成嗎?


如果孩子有以上的問題,要注意孩子可能有「掌內操作技巧」的問題喔!


掌內操作技巧只會用到一隻手,是利用手指的動作來調整物體,使物體放在手中適當的位置,來完成任務。研究指出,寫字的流暢度和掌內操作的技巧是有直接的相關性。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務,例如扣釦子、綁鞋帶等,也都需要此技巧。


◎以下將介紹5個基本掌內操作的技巧及練習活動,方便您學習如何培養孩子一雙巧手(建議您可以先訓練孩子的慣用手,當熟練後,也可以用來訓練非慣用手):


●將物品從手指移到手掌:訓練時,可以選擇一些較小的物品,例如:硬幣、釦子、M&M巧克力等。


活動:將物品放在孩子的食指指節,或是食指和中指的中間,然後說:「你可以把它藏到手裡,不讓我看見嗎?」(如圖1)。


●將物品從手掌移到手指:此技巧也是先選擇體積較小的物品來讓孩子練習。


活動:將錢幣擺在食指指節或是食指和中指的中間,請孩子用大拇指將錢幣移到指尖,再投入存錢筒(如圖2)。


●移位:此技巧是用手指稍微調整物品在手中的位置。


活動:讓孩子握筆在筆中間的位置,要求小朋友手指往下伸展,將筆移到正確的握筆位置(如圖3)。


●簡單的旋轉:此技巧是把手指當作一個單位,翻或轉物品≦90度。


活動:將棒子撿起來放入插棒板(如圖4)。


●複雜的旋轉:此技巧是用單獨的手指或是大拇指,將物品轉90度到360度。


活動:使用有橡皮擦的鉛筆,將筆轉過來使用橡皮擦,再轉回來使用鉛筆(如圖5)。


希望藉由以上這些活動,每個家長都可以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巧手小精靈。您會發現經由簡單的技巧訓練,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生活上,甚至課業上的能力喔!


(作者為希望兒童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巧妙十招幫你教出好孩子


教育,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天衣無縫的配合和默契。想要培養出一個好孩子,並非是加入多少個才藝班就能辦到的事情,而是需要作父母的您傾盡心血與精力,扮演好做父母的角色,方能使您的孩子也成為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一、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 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 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只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 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九、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學語言關鍵期的訓練法




寶寶學語言關鍵期的訓練法




        1~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最快、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細心的父母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只要稍加引導,寶寶就能說出一些多詞句的話語,並學會使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說話時還會出現一些複合句。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非常渴望能與父母交流,對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勢利導地對寶寶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


 


複述說話和故事內容


複述說話和故事內容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對寶寶進行這方面的訓練。 讓父母先對寶寶說一句話,然後讓寶寶跟著說,開始時可從最簡單的句子說起,如,“寶寶喜歡寫字”、“媽媽喜歡寶寶”,待寶寶熟練掌握後,再逐漸延長句子的長度。


給寶寶講故事時,也可採用這種複述的訓練方法。 選擇故事時,可選一些情節簡單但寶寶卻較感興趣的故事。 父母講完後,即可嘗試讓寶寶將故事的內容和情節複述出來。 最初寶寶可能會感覺有些困難,父母一定要善於引導和鼓勵寶寶接著複述。 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如,“記得明天將這個故事講給鄰居的小妹妹聽”、“會講故事的寶寶是非常棒的寶寶”,以此調動寶寶複述的積極性。


 


看圖說話


很多幼兒圖書都配有圖畫,父母可運用這些圖畫,訓練寶寶的語言思維能力。 和寶寶一起翻開書,一邊指著圖片一邊向寶寶講解:“母雞帶著雞寶寶找小蟲”、“小白兔在吃紅蘿蔔”,最後再試著將這些畫面連起來,讓寶寶講給父母聽。 開始寶寶可能講得不完整,甚至不會講,這很正常。 父母千萬不要著急,應鼓勵寶寶慢慢來,大膽地講。 相信經過不斷訓練,寶寶會講得越來越好。


 


教寶寶念兒歌、詩歌


兒歌、詩歌一般說來比較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寶寶即使不理解其中的內容和含義,也會非常樂意地大聲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這樣既可提高寶寶的語言思維能力,又能讓寶寶欣賞到優美的詩歌、學到知識,真可謂一舉數得。


 


教寶寶認識玩具及生活用品


寶 寶總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事物,聰明的父母一般都會及時地滿足寶寶的這種好奇心。 周圍環境中的一些物品,是教育寶寶學習語言的好工具。 父母可通過教寶寶識認這些物品的名稱及用途,讓寶寶學到很多生活常識,同時積累新的名詞,這對寶寶語言思維的發展和運用十分有益。


 


如何教寶寶正確發音


寶寶的發音具有多變性,發音常常不穩定,如說“很短”時發音很好,說“弟弟”時發音就不清了。 也就是說,寶寶發音會受到不同語音的組合或不同的語詞內容結構的影響,並表現在不同的方面。 一般而言,歪曲音的情形比較容易發生,也就是說寶寶可能一直是以那種方式發那個音,而省略音和替代音就會缺乏一致性。


 


1.父母要為寶寶做出正確的榜樣


寶寶學習發音的主要途徑是模仿大人。 父母發音清楚、正確,是寶寶學習正確發音的前提。 寶寶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跟父母學習發音了。 父母在寶寶身邊發出的“嗚”、“啊”等哄逗之聲,以及哼唱的催眠歌謠,都是說給寶寶聽的,都是在訓練寶寶的聽覺。 寶寶稍大之後,就會學著父母發某些音節。 父母的語音對寶寶學習發音影響最早,作用也是最大的。 因此,要教寶寶正確地發音,父母必須先做到自己能正確地發音。


 


2.父母要有意識、耐心地教寶寶發音


2 歲的寶寶講小人書時,可一邊指著圖,一邊教寶寶說:“小貓喵喵叫”、“小鴨嘎嘎叫”。 小寶寶一般都對動物感興趣,可讓寶寶通過說動物的名字、學動物的叫聲練習發音。 對於3歲的寶寶,不但可以教他模仿大人發音,還可以告訴他某些音是怎樣發出的,並讓寶寶觀察大人發某個音時,嘴唇和舌頭是怎樣動的,再讓寶寶自己進行練 習。


 


3.父母可以帶寶寶進行發音練習


如跟寶寶一起做“什麼叫”的遊戲:父母和寶寶分別拿著畫有不同動物的卡片,輪流出示卡片,要求對方模仿卡片上動物的叫聲。 還可以教寶寶說些繞口令,以此強化寶寶發音的準確性。


 


4.父母應注意矯正寶寶的錯誤發音


父母矯正寶寶的錯誤發音要耐心,不可急於求成,更不可斥責寶寶,以免挫傷寶寶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同時堅持不懈地鼓勵寶寶大膽練習,注意千萬不要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把金鑰匙 開啟寶寶的語言潛能


 

5把金鑰匙 開啟寶寶的語言潛能

嬰兒與母親2011年 1月號 NO.411


採訪撰文/黃子恬
諮詢/台北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 王淑慧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湄涵 


當寶寶說出第一個字時,
相信爸媽都會感到非常興奮!
尤其當寶寶開始會說話之後,
和寶寶之間的互動會更加有趣!
但是您可知道──寶寶其實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與人溝通喔!
只要掌握五大原則,爸媽在家就能為孩子創造最棒的語言學習環境!



 寶寶的牙牙學語


雖然寶寶可能到了一歲左右,才開始發出我們大人「聽得懂」的語言,但其實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地透過他的聽覺、視覺、觸覺,來學習與身邊的人溝通互動喔!


台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當父母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讓寶寶開始熟習語言溝通中「一來一往」的對話模式;比方說,寶寶洗完澡了,媽咪對寶寶說:「洗完澡很舒服吧?」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他會利用當時擁有的溝通條件發出聲音或做出動作來回應媽咪。


一開始寶寶的口腔小,舌頭活動空間有限,所以剛開始可能只能發出「咕咕咕」的聲音;隨著年紀增長,寶寶將可逐漸模仿發出大人聽得懂的咬字發音。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一般狀況下,寶寶大約在10個月到一歲左右會發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例如:看到爸爸回來時會叫爸爸,而不是單純地覆述「爸爸」這個詞);當寶寶可以開始獨立講單字後,接下來詞彙不只會快速成長,不久很快就能嘗試疊詞的短語與簡短的句子囉!


嬰兒手語」有用嗎?


近年來有些團體開始引進推行「嬰兒手語」,這是因為小Baby還 不會說話,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也還無法「聽懂」大人所說的話,因此「嬰兒手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家長用「手勢」搭配原有的「語言」(並不 是叫家長不要說話喔),來豐富與寶寶溝通的內容,讓寶寶可以更清楚家長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學習並模仿家長的手勢來與人溝通。


前 文提到,寶寶不只是透過聽覺在學習語言,也透過視覺、觸覺來學習;因此手勢就是一個很好的視覺輔助,來傳達口語的內容。尤其對於口語發展較慢的寶寶來說, 若是能夠透過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能減輕口語表達不清時的焦慮和挫折感,亦有助寶寶的情緒穩定,和愉快正向的人際互動。


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嬰兒手語」並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手勢,家長可以發揮創意自創手勢,只要寶寶能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即可。若是覺得不知該如何用手勢表達,也可上網或去相關團體學習,不需要有任何壓力。


開啟寶寶語言潛能的5把鑰匙


倘若希望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以下幾個方式與寶寶互動:


KEY 1:豐富、加長與孩子的對話內容


這是指針對單一主題的對話,家長可以試著拉長並豐富其內容,例如: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時,可以認識植物、昆蟲,就算寶寶還無法與你對話,但拉長的句子可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組織能力。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授建議,爸媽平常帶著寶寶做任何事時也可以跟他說明要做的事情,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例如:「我們去散步囉!」「你要穿這雙鞋鞋還是那雙?」「你要坐車車還是自己走走?」等等,寶寶會慢慢了解你問的問題,即使還不會用說的方式回答,也可以用手指出他要的那個選項。


KEY 2: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唱 歌、玩遊戲是最自然、活潑的學習語言方式,尤其是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會很自然地被刺激語言表達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有兄弟姊妹的小朋友通常能 夠很快說話的原因。此外,在遊戲與唱歌的過程中,孩子有一定的規則、重覆性與情境可依循;「規則、重覆性與情境」是刺激語言最好的幫手。


KEY 3:運用疊詞增加音調趣味


有 些家長認為與孩子的對話,不應該使用「車車」等疊詞,而應一開始就使用正確的詞彙。但語言治療師認為在寶寶年幼時,家長有時運用疊詞來使句子的音調有所變 化,會比較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而想要學習、模仿。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名稱都可以改成疊詞,且父母仍可平行的使用正式詞彙,協助孩子知道物件可能有兩個 稱呼,這會讓孩子的語言更有彈性;而且將來孩子上學時也會學到正式的名稱用語,因此家長並不需要擔心使用疊詞會讓寶寶學到不正確的名稱。


KEY 4:利用繪本擴充寶寶生活經驗


  繪本是最佳的語言啟蒙工具, 因為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句子的組織能力,更有許多生活情境的啟發想像。比方像洗澡的畫面,就可以引出許多話題;或是一些動物故事,都可以引發寶寶的想像 力。還有,繪本也可以帶寶寶認識抽象的情緒表達,例如:生氣的臉部旁邊畫了一座火山,這樣的畫面可以讓寶寶學習「連結」的能力,知道原來「火山爆發」可以 用來形容人生氣的樣子,這些將來都會自然而然轉化為孩子運用文字表達抽象事物的能力,所以繪本有助於寶寶的「讀寫萌發」。


寶寶因為年幼,可能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裡或只能在家附近活動,尤其都市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更少,帶寶寶閱讀繪本,可以擴充寶寶的生活經驗(還可以看書環遊世界),增加詞彙,還有刺激寶寶的想像能力喔!


KEY 5:自製圖卡、字卡樂趣多


除了繪本之外,家長也可以使用一些圖卡、字卡或海報,帶寶寶認識這些圖和字的意義。這些工具雖然不像繪本具有連結性、延伸性,但圖像和字比較大,可重點式加強寶寶的印象。王淑慧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也可以使用隨手可得的一些傳單、DM來教寶寶認識日常生活的事物;比方像百貨公司、大賣場的傳單上印有許多商品,可以跟寶寶玩遊戲:今天想吃什麼?想穿哪一套衣服?還有路上的大型招牌都是很好的學習工具(比方像麥當勞的M)。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在使用圖卡、字卡或DM時,都不需要刻意教寶寶「認」字或「學」什麼,只要在自然的情境中玩遊戲、引發寶寶的興趣就可以了。


Q:我家小孩兩歲了還不會說話,正常嗎?


大部分的小朋友通常在一歲多時就會開始說出有意義的單字,但如果到了兩歲都還不會說話怎麼辦呢?


台 北長庚醫院王淑慧語言治療師表示,寶寶語言發展的能力需要「環境」來刺激。現在的家庭小孩生得少,如果主要照顧者也不常和寶寶對話的話,寶寶的語言發展能 力也許就會發展得較慢。若是到了兩歲,寶寶仍沒有說出單詞的話,王淑慧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先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其他的「語言表示」,例如:手語,或是會發 出類似的聲音;如果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聽得懂大人說的話(例如:叫寶寶拿鞋穿,他會去拿鞋),也有一些手勢或聲音與大人互動的話,治療師建議家長可 以先送寶寶去上學,讓寶寶能多接收一些「同儕」的刺激,將可有助於語言發展的能力。


即 使學校裡面的小朋友也不太會講話,但小朋友之間自有他們「溝通」的語言(雖然大人可能一點都聽不懂)。孩子們之間的玩耍、互動,和大人單向式地對孩子說話 或是「教」孩子說話,是完全不一樣的語言能力刺激。就如前文所述,其實最自然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過程中學習。如果孩子已上學一陣 子、接受團體生活的刺激之後,仍然不會說話的話,家長可以再求助於專業的語言治療師來做評估和治療。初步的治療方式包括透過說故事、對話、遊戲、畫畫等方 式來幫助孩子。


Q:讓寶寶從小身處「多語言」的環境好嗎?


有 的小朋友因為爸媽和家中長輩在平日生活中即會講不同的方言(如:閩南語、客家話、廣東話…),或是像混血兒因為爸媽來自不同的國籍,這樣的孩子很自然地 (非刻意學習)從小就會學會多種語言。因為這種多語言的環境是來自於平常的生活對話(且該方言是使用者的母語),而非語言學校的「上課」模式,因此孩子的 學習是很自然而生活化,也比較不容易遺忘。但語言治療師提醒,這樣多重語言的環境,有時可能也會讓寶寶比較慢開始說話,因為他接收到的語言刺激較多,可能 會需要較多時間整理,因此若是較慢才開始說第一個字,家長不要太擔心喔!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陳湄涵教 授表示,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即讓他常常聽到不同的語言,可以刺激寶寶聽覺的敏感度,進而有助於孩子學習標準的發音,這也是為什麼學音樂的小孩通常學外語時會 較一般小孩發音標準,因為他們的聽覺較為敏銳。所以若是家裡無法像混血兒家庭那樣有自然的雙重母語環境的話,教授建議家長也可以時常播放一些外國童謠或廣 播,重點是讓孩子覺得有趣,並刺激孩子聽力的敏感度。正因為寶寶小時候所聽到的語言會在記憶中產生某種程度的「範本」作用,因此,教授提醒爸媽──最好不 要讓家裡的外籍幫佣教孩子英文,否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確發音,萬一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將來就很難糾正了。


陳湄涵教 授表示,小朋友因為生活單純、聽力較成人敏銳,因此容易學習正確的發音,而且因為比較不會害怕犯錯,所以也較容易進入第二外語的世界;但若以學習速度和效 果來說的話,成人的學習能力會比小朋友強,這是因為成人已經建立一套自己學習的模式和邏輯,因此能夠比小朋友更快掌握學習外語時的技巧和重點。因此,在寶 寶小時候,家長只需要培養寶寶喜歡語言的興趣、熟悉正確的發音即可,不用刻意去要求孩子死背外語單字或句子,因為除非是母語的環境,否則孩子長大之後若不 常使用,也是會忘記的。最怕的就是刻意要求孩子學習外語,做很多功課,造成孩子的壓力,反倒會使孩子對於外語產生恐懼和排斥喔!


Q:一定要上「雙語」幼稚園,才能贏在起跑點嗎?


現在的父母因為孩子生得少,社會的競爭壓力大,只要經濟尚能負擔得起,很多人會將孩子送去唸「雙語」幼稚園,甚至是「全美語」幼稚園,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但陳湄涵教 授認為,幼稚園的教育應該還是要以「幼教」內容為主(如:生活習慣、品格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不是以「語言學習」為主。因為學校的美語環境和真 正的國外環境還是不一樣的,孩子回到家後也無法完全使用美語,因此教授還是要提醒家長,對於此階段的孩子只需要培養他學語言的興趣即可,不用刻意以「學語 言」為挑選幼稚園時的主要考量。


家長若還是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幼稚園時就接觸英文的話,建議在挑選幼稚園時,最好能找一間同時具備幼教系畢業師資和英文系畢業師資的學校,才能夠同時兼顧幼教和外語教學的品質。以國內目前現行的法規來說,其實幼稚園執照是無法合法聘用外籍師資的,除非以「補習班」的執照來聘請。陳湄涵教授提醒家長要注意學校的外老師是否有幼教相關背景,或是該學校是否有提供外老師幼教方面的教育訓練,否則孩子可能接觸到的是「不適任」的老師喔!


在 教學方面,幼稚園的孩子喜歡唱歌、玩遊戲,因此建議老師多以此種方式來融入語言學習,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背誦,甚至用文法觀念來教學。王淑慧語言治療師也提 醒家長,不要只注重外語,而忽略了母語的學習;其實當孩子能將一種語言學好時,只要他有興趣和學習的動機,長大後自然能夠掌握其他語言的學習的!


王淑慧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州立肯特大學聽力與語言病理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台北長庚顱顏中心語言治療師


陳湄涵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學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比較教育系碩士


經歷:東吳大學英語系專任講師、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兼任講師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話的語氣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 出充分的信任。例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 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學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累積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 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破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是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不小心打破 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 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 信。


尊重的語氣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 理一下,可以這麼說:「玩具亂丟,很不好的習慣,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 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慾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就是最大 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拿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慾望得到了滿足, 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如下常見教養方式,與家長「期望」會背道而馳:


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


嘮叨式是愚蠢的教養方式之一。家長們應該拋棄對孩子嘮叨式的管教。


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


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


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訓斥式管教會漸漸剝奪孩子自信與學習動力。


打罵式


打罵式的家長畢竟暫少數家庭,但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視,許多社會問題家庭都源自於此。


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星大學。這叫達標式。


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很多孩子考試前情緒非常緊張,為什麼,壓力太大。如果考試前不對孩子施加壓力,告訴孩子只要考出真實的成績就行,結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會好很多。面對好成績孩子自己倒可能還不滿意,覺得某幾處丟分太多,願意繼續努力。家長反而要安慰孩子。這才是好狀態。


你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當孩子不能達標時,你就來嘮叨式,訓斥式,效果肯定不好。達標式要取消。


催促式


不斷催促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


很多孩子說,我本來準備做作業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請做家長的體會體會,本來你想做點家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的另一半在旁一直催促,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願意做了。你本來主動要做的事情,本來還想得到別人欣賞的事情,別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別人的催促下做,你還有什麼意思啊?小孩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


愁眉苦臉式,處處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父親母親的面孔對孩子有最大的影響。


請大家想一想: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態度。父母要是對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著臉,或父母高興一下,對你有很大影響啊。可是你現在當了父母卻忘了這一點了嗎??


一個乖巧的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張數落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在家中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所以,父母的這張臉有時候決定了一切。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寶寶使用學步車好嗎?


 


寶寶使用學步車好嗎?


文/魏賓千;採訪諮詢/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


輕輕一蹬,小寶寶在轉眼間已滑行數步之遠。看著往常不離地、不離人手的小傢伙,藉由學步車獨當一面,樂透極了,讓大人終於能忙裡偷閒,眉開眼笑。但是你知道嗎?親親寶寶此時此刻開著學步車上路,真的是集天時、地利、人和嗎?


市面上,幼兒學步車 的選擇性不少,而有著多滾輪設計的螃蟹車幾乎成為台灣之子共同擁有的學步記憶,但這項超人氣工具所引發的話題也最高,什麼時候開始用?什麼狀況下最好避免 使用?使用時是否需做配套措施?最後,使用學步車是否會衍生出不利寶寶成長的後遺症?更是一舉中的,在天下父母親的心中投盪出陣 陣漣漪。



建議寶寶8個月大使用學步車為宜,單次使用宜短,不逾1小時,避免後遺症上身。
學步車的最大好處是,方便家長好照顧孩子,但使用的時機呢?常見的有兩大迷思,提醒家長們謹慎拿捏使用時間的長短、開始時間。



小寶寶身體可以直立,就可以開始坐上學步車?
「可以用,但不建議。應視寶寶的成長狀況來決定。」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解釋說,適當的時機點應該是寶寶的頸部發育良好,脖子硬了、身體 直了,寶寶可以維持?坐正?的姿勢30秒,建議從單次使用510分鐘開始,爾後,逐次拉長使用時間。當寶寶發育至爬行階段,可獨自爬行3公尺時,建議單次使用時間可延長至2030分鐘,但應避免超過1小時以上。


Point 2. 迷思二
坐學步車,寶寶學走路的速度會比較快?
俗話說:「七坐八爬。」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爬』是佔有極重要的關鍵,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解釋,「爬行」有助於小寶寶背肌、腹肌發展,這項歷程影響到日後的站姿能否直挺,爬行的姿勢正不正確格外重要,家長們應儘量讓小寶寶們的肚子離開地面。


降低探索環境的機會
提早使用學步車、使用頻率高;相對來說,便是降低幼兒爬行的比例,進而減少小寶寶在學走路階段時,探索環境的機會。


單純提供移動經驗
「寶寶學走路,跟他探索環境的經驗多寡是呈正比的。」廖笙光職能治療師分析,讓小寶寶可站立、直挺踏走來探索環境,其實就是一道寶寶自我訓練身體重心的歷程,讓身體重心從胸口至肚子的臥躺狀態,逐漸移轉至肚臍的站姿狀態。另一方面,幼兒使用學步車,是用??的方式在行進,是一種屬於腳步的反射動作,無關提高走路動作所需的腳部力量發展。「換句話說,學步車是單純提供幼兒的移動經驗,學習走路的進程並不會因此而加速。」  


影響篇
不當使用學步車 後遺症跟著來
Point 1. 後遺症一
易導致日後有頭歪斜的傾向
過 早使用、超時使用學步車,不僅會減少寶寶的爬行經驗,帶來手腳諧調度不佳、因觸覺經驗不足導致觸覺防禦能力低的負面效應,更進一步負面的生理發展後遺 症,產生的機率也相對倍升。廖笙光職能治療師解釋,如果寶寶身體的硬挺度不夠,卻強加之坐在學步車上,寶寶等於是用小手硬撐住身體,感覺像是整個人趴在學 步車的小桌面上,易導致日後有頭歪斜的傾向。


Point 2. 後遺症一
長期踮腳走路日後獨步易跌倒
至於家長常有的坐學步車易有O型 腿,真實發生的機率並不高,反倒是發生踮腳的機率高居不下。坐學步車的寶寶未能以正確的走路姿勢行進,或因車體的高度調整 並不符合寶寶的實際身高,讓寶寶在無形中養成踮著腳的行進姿勢,乍看下,似是跳芭蕾舞般的輕盈曼妙,其實潛藏著步履不穩的後續問題,及至日後寶寶脫離學步 車,開始獨步前行的進程,易有頻頻跌倒的狀況產生,須進行早期治療工作。


Attention!不適用學步車的先天性異常狀況
不適合使用學步車的先天性異常狀況相當罕見,除少見的脊椎異常、脊椎膨凸,及肌肉張力過低或過高,在寶寶3個月~6個月大時,症狀便清楚明白。廖笙光職能 治療師進一步說明,肌肉張力過低即為肌肉太鬆,當腳步懸空時,對關節不好;反之,肌肉張力過高,足踝區位的肌肉較緊,易導致幼兒踮步走的習慣,都不適用於學步車的使用。


使用篇
選擇有品質的商品,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最重要。
除了掌握適當的使用時機,學步車的挑選也是一門學問。廖笙光職能治療師提醒家長們,「安全考量最重要。」
Point 1.
底部面積愈大愈穩定
良好的產品須具有商標局檢驗核可的標章;學步車的底部面積愈大愈穩定,在行進間車體愈不易搖晃。
Point 2.
可調整高度
坐位部分可任意調整高低,免得寶寶為了遷就車體高度,導致腳部過度彎曲或腳部懸空的現象。
Point 3.
輪子具止滑和固定的功能
當輪子具有止滑和固定功能設計時,才能方便家長固定車體,或將寶寶侷限於不易傾倒的場所等。


環境篇
撤離熱源、電線打造安全的學步環境
Point 1.
使用學步車時宜穿襪子
穿上襪子,考量的還是幼兒的人身安全。「小寶寶坐學步車移動,會有相當高的『踢地板』比例,若意外踢倒置於地板上的物體,襪子能適時提供保護作用。」廖笙光職能治療師叮嚀說,因為,意外總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時刻來敲門,居家安全對於幼兒使用學步車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Point 2.
設定安全的移動範圍
寶寶隨著學步車,擴大了觸手可及的範圍,小手是他探索世界的前哨站,也是招惹意外的先端。廖笙光職能治療師提醒家長,「使用學步車時,不妨為寶寶設定安全 的活動範圍,同時間,將『熱源』、『電線』撤離學步車的勢力範圍,是最重要的安全動作。」曾有過這樣的案例,10個月大的小寶寶乘坐著學步車四處走動,好奇心驅使下,拉扯熱水瓶的電線,滾燙熱水潑濺在學步車的小桌面上,造成小寶寶整個手掌驚人的燙傷症狀。


Point 3.
加裝柵欄
另 外,若住家是透天獨棟的房子,建議家長不妨在通往室內梯的出口動線,加設臨時柵欄,避免小寶寶飛奔出去,發生意外;現今居家常見的開放廚房設計,廚房與餐 廳、客廳通常無任何門、牆的區隔,也應隨時掌握小寶寶的移動蹤跡,避免小小孩在無人看顧的情形下進入廚房玩耍,每一分微細考量,換來確保寶寶快樂成長的開 端。


Point 4.
撤離危險物品
讓寶寶倍感好奇的桌面??界,家長們不妨避免使用有著銳角的家具款式,慣常使用的桌巾也最好暫時撤除,去除寶寶抓扯的任何可能。


share with you!經驗分享
桌面探索,是刺激寶寶站起來走路的重要階段,廖笙光職能治療師綜合以往的門診經驗發現,木質桌子比玻璃桌更利於訓練寶寶的身體重心控制,如果居家裝修採取較多的玻璃設計,幼兒在走的發展明顯較遲緩。



少在學步車上餵食
另外,不少家長習慣利用學步車來餵食寶寶,此舉並不建議。一來小寶寶的進食時間長,使用學步車超過1小時對寶寶來說,長時間雙腳外開,並不是個舒服的體驗,不妨改以幼兒專用的高腳椅來協助寶寶用餐。
盡量在地板上遊戲
平暇時,儘量讓小寶寶在地板上嬉戲,提高手腳的和諧度。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總是對寶寶說「不」!



「廚房很危險,不能進去!寶貝,不可以那麼靠近電視機!……」對於家有小寶貝的父母親來 說,以上幾句話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妳可曾仔細想過,妳對家中的寶貝說過了幾個「不」字。為人父母者,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寶寶,讓寶寶在正向且 受尊重的環境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制能力。

文.執行/謝雅蕙 採訪諮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 參考書目/《別總是說不》新手父母出版

Say "NO!"寶寶聽懂了嗎?
時常對寶寶說不,不但是干預寶寶探索學習的機會,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親子關係日益緊張,因此,妳應該先瞭解「不」這個字,對寶寶來說,到底代表怎樣的意義。

對寶寶來說……
「不」對寶寶的意義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詹文娟指出,根據幼兒發展的理論來看,「不」對寶寶而言,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意義。

寶寶聽不懂
寶寶無法理解照顧者或父母親說「不」是什麼意思,如果父母又常以半開玩笑或微笑的方式說「不」,則寶寶會弄不清楚「不」到底代表了什麼意義。對寶寶的行為當然沒有約束力。(所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應該用嚴肅的表情對寶寶說不,讓寶寶知道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寶寶知道,但無法做到
雖然這個時候寶寶可以理解口語中「不」所代表的意義,但是缺乏管住自己的能力,還是沒辦法遵守「不」。小小孩在道德發展上還處於「他律期」,常常得靠著「他人」的規範度日,這個時候,照顧者或父母親與其大聲吼叫說「不行」還不如採取溫和的行動約束。

妳可以怎麼做
1.行為約束:把寶寶抱開、握住寶寶的手……,一方面把寶寶帶離危險或搗蛋的現場,一方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對其他安全的事物產生興趣。
2.態度堅定:照顧者或父母親應採取「溫柔堅定」的態度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對家長來說……
態度應一致且堅定
對寶寶來說,明確的行為表現比口語上的表現來得有意義,父母可以用堅定的態度、語氣和做法,清楚地傳達給寶寶改進或解決的辦法,讓寶寶有自我思考的機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舒緩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讓寶寶在這樣的引導過程中感到尊重,學習自律。

耐心期待寶寶的改變
在寶寶修正行為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要有等待的觀念,寶寶的改變並非是一蹴可幾,有了這樣正確的觀念與想法,就不會因為重複不斷地修正寶寶的行為而感到意外與厭煩。

【專家開講】
黑臉、白臉的角色分配
詹 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在面對家中的小寶貝時,應該儘量做到一致的管教。對於寶寶的行為要有一致性的處理方式,讓寶寶可以在一個穩定而可預測的環 境下成長,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價值觀及人格特質。至於家中黑臉白臉的扮演,一直是個惱人的問題,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父母親不應彼此矛盾。所謂的黑臉,是 訂定規則、決定處罰的一方。扮白臉則是用較溫和的態度,幫助寶寶瞭解為何需要遵守規則,為何會被處罰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生氣,然後也幫助寶寶找到比較正 向的事做。
方法1:父母親若能輪流扮黑臉或白臉最好。
方法2:若無法如此,夫妻雙方也應取得共識,由固定的一方訂定規則,規則一旦訂下,另一方就一定要支持此規則,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規定就是規定,沒有漏洞可鑽。

【教養補給站】
父母親在處理寶寶日常生活的問題時,往往只考慮到寶寶的行為舉止,而忽略寶寶的內在情緒反應。妳可知道,使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將可以讓寶寶的心理得到平衡,而變得較容易管教。

「不」說得太快.剝奪學習機會
寶寶在爬行期與學步期,由於行為發展與認知的程度不同,父母親不應是直接對著寶寶說不,這樣只會讓寶寶受到迷惑與驚嚇,反而失去修正寶寶行為的真正意義。父母親應鼓勵寶寶的好奇心,以培養寶寶健康、正向的態度與脾氣。

【爬行期】
寶寶在這階段會往清楚的方向前進爬行,這是寶寶努力摸索的初期徵兆,應該順其自然,而非動不動就阻斷寶寶的探索機會。

【學步期】
至於學步期的寶寶,當聽到父母親說不時,內心會充滿挫折感,降低挑戰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學步期是一個獨特的階段,應鼓勵寶寶不斷讓自己向外伸展,讓他們到處走動,自由地探索學習。

分享是學習而來
寶寶的成長必須花費心力來培養社會技巧,家庭中父母親與寶寶的相處模式,對於寶寶行為發展的養成佔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父母親要注意的是,不應在不當的時機中,強迫寶寶和別人分享,這樣只會讓寶寶備感壓力。
寶寶透過模仿正確的行為,這樣獲得的學習才能持久,這樣也代表著,為人父母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6步驟少說不
有的時候是必須要拒絕寶寶的需求時,可以依循以下6個步驟來處理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到被尊重,這樣一來,可以從小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與自制的能力。
【步驟1.】肯定寶寶的需求
妳可以專心地觀察寶寶的需要或行為表現,並且當寶寶有所要求時,妳應該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仔細聆聽與回答,讓他知道妳尊重他。
【步驟2.】使用明確的字眼
將妳不贊同的原因簡單扼要地講出來,並且需要重複一再地解釋給寶寶聽,把重點講清楚,讓寶寶瞭解妳不贊同的理由。
【步驟3.】確實面對寶寶的感覺
讓寶寶有表達感覺的自由,而不要妄自下評斷,在這段過程中,寶寶或許會試圖挑戰妳的界線,但是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寶寶時,寶寶是用一種信任父母的心態在表達自己。
【步驟4.】口頭的說明以行動表示
妳可以示範一些意外狀況給寶寶看,讓寶寶知道,這樣做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讓寶寶能理解意外發生的後果所造成的傷害。當妳示範完之後,可以讓寶寶拿一次,讓他能記住妳傳達的訊息,也有助於寶寶自信心與信任感的養成。
【步驟5.】信任寶寶
妳可以告訴寶寶妳相信他有能力把事情做對,這樣除了是對寶寶表示尊重之外,還可以鼓勵寶寶良好的行為表現。
【步驟6.】讓寶寶自己選擇
提供寶寶選擇的機會,讓寶寶有練習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與負責的能力與態度。詹文娟助理教授特別指出,選擇的項目不要過於複雜,以免造成寶寶的混淆不清。

3大秘訣.讓妳輕鬆上手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供2大秘訣,讓妳可以將觀念釐清,輕鬆上手。
1.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
對寶寶來說,讓他在一個可以盡情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妳應該盡量將危險的物品或不能讓寶寶碰的東西從環境中移除(如:水晶花瓶、剪刀……)。一個安全的環境會大大降低說「不」的機會。如此寶寶才有可能自主的探索環境並自在的學習。

2.給予寶寶2選1的機會
照顧者或是父母親可以提供寶寶是非題或2選1的選擇題,讓寶寶可以有自我決定的權力。在此提醒妳,讓寶寶選擇前,應提供寶寶安全可供選擇的物件,以免當寶寶選擇後又無法給予,讓寶寶有不受尊重的感覺。

3.運用小技巧.幫助寶寶正確選擇
詹文娟助理教授指出,適時運用小技巧,可以減輕親子間的緊張氣氛之外,也可以引導寶寶做出最適當且正確
的選擇。

鼓勵探索.培養寶寶獨立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認為寶寶的認知發展應該要給予正向鼓勵,對於常常被拒絕或說不的寶寶,會造成心理上的打擊,降低探索的好奇心與挑戰力。
蒙特梭利:培 養寶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心,讓寶寶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可做的事物與行為,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人格。蒙特梭利主張,用寶寶的眼光去看 他的世界,提供寶寶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簡易的烹飪工具、茶杯……),變成寶寶學習的素材。甚至妳可以為妳的寶寶,設計符合他身高 的生活用具(小衣櫥、小抽屜……),讓他自己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

提高語氣
將妳想讓寶寶選擇的物件放置句尾,並將語氣提高。如:妳想讓寶寶在餅乾與糖果之間選擇餅乾,妳就可以對寶寶說:「妳想要糖果還是餅乾呀?」然後刻意將餅乾的語氣提高。當寶寶做出選擇後,別忘了給予寶寶鼓勵喔!

【小叮嚀】
詹文娟助理教授提醒妳,面對小小孩,要記得常常深呼吸,有時需要深呼吸以耐住性子聽寶寶在說什麼(瞭解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用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孩子的挑戰,以免陷入「親子戰爭」之中。

陳述事實比光說「不」有用的5個理由
1.讓寶寶有空間自己思考,找出答案並做判斷。
2.不讓寶寶覺得父母親不公平或太強勢。
3.不要讓父母變成說「不」的代言人。
4.重視寶寶的理解能力。
5.減低寶寶負面的情緒反應與感覺。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閱讀,怎麼開始?



幼兒閱讀,怎麼開始?


 



 


文/賓靜蓀 ~親子天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閱讀老師,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素養及興趣的重要關鍵。專家的十大提醒與建議,幫助父母輕鬆展開與孩子的閱讀時光…


 


閱讀對孩子終生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但是父母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寶寶共讀?


 


六○年代以來,愈來愈多心理學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閱讀是一種從出生就開始發展的連續能力,因此,閱讀應該從孩子出生、甚至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而不需要等到孩子識字以後。


 


初生嬰兒的閱讀,重點不在「聽懂」內容,而在於提供與書相連的整體氣氛和複製爸媽愛書的熱情。嬰兒透過聽故事、和爸媽的聲音互動,熟悉媽爸的聲音、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並且感受到被爸媽擁在懷裡的安全感和愛。


 


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人的聲音、感官、環境等刺激,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有利學習。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Patricia Kuhl) 博士指出,六個月的嬰兒腦部,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在出生三年之內,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 係,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就是在引導、支援這樣的學 習過程。


 


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更為直接。常對嬰幼兒說話(儘管剛開始時,幾乎像自言自語),是增進他們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而圖畫書在這個面向上,提供了豐富和多元的說話內容。


 


從零歲開始的閱讀,除了有助於培養讀的習慣和興趣之外,還能培養「書本概念」。書怎麼翻、從哪裡開始翻、字從哪裡開始讀(由左至右還是從上到下、每頁開始的第一個字在哪裡)、什麼時候該翻頁,這些書本概念並非教出來的,必須經常翻書閱讀才會產生。


 


書本概念和兒童閱讀能力有關。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克雷(Marie Clay)研究指出,孩子從小養成翻書習慣,就養成了閱讀習慣。有了習慣,讀書的量和閱讀的時間自然愈長。


 


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去讀書,而是為了做好日後閱讀的準備。過程中,父母可隨時進行跟閱讀相關的活動,透過遊戲、洗澡和睡前時間,創造出愉悅的經驗,讓孩子準備好去學閱讀。各種研究顯示,父母和孩子說話、共讀得愈頻繁,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準備就愈充分。


 


 


零到六歲的閱讀行為發展


 


零歲到一歲半(口手並用探索期)


 


嬰兒聽到人的聲音會有反應,而且很愛聽爸媽跟他們說話(通常會誇張音調和延長字尾)。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注意到且模仿臉部表情。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跟他說話,聽他們發出的各種聲音,也去模仿他們發出的聲音。


 


和一歲以前的嬰兒共讀時,焦點應該放在嬰兒,而非書。主要是讓嬰兒將大人唸書的聲音和圖畫,與喜悅的感受連結起來。書對嬰兒來說,跟任何其他物品一樣,都要拿來探索一番。拍、打、抓、咬、丟、啃等行為,都是他們認識圖書的必經階段,大人不需要去加以糾正。


 


一歲以上的幼兒開始能走路,因此讓閱讀行為更富變化。他可以把書「搬來搬去」,以致好好坐著和大人一起共讀的興趣減低了,但這是正常現象,大人應該順著孩子的意願,不要堅持一定要唸完一本書。此外,他們也特別喜歡模仿書中人物或動物的肢體動作。


 


隨 著手的動作的自由,撕書成為這個年齡層幼兒的特色。通常是想翻書卻不小心產生的。他們不僅訝異自己撕書的動作,也會對撕紙的聲音感到新奇,於是會想再複製 同樣效果,想辦法撕起書來。父母必須體認到,撕書行為是孩子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跟孩子的人格與品行無關,可以經由耐心教導而減低。


 


一歲半到三歲(語言爆發期)


 


語 言發展在這個年齡層進入爆發期。十六個月大的時候,寶寶的語彙每天增加,因此共讀圖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擴大孩子語彙的吸收和廣度。他會急於指認事物的名 字,表現在閱讀上,就是命名方式閱讀,不斷指認書中的人或物,並且伴隨動作。因為對他們而言,動作和語言是一體的,都代表著意義。


 


儘管每個孩子發展進程略有不同,但到了兩歲時,孩子通常能一頁頁翻硬皮書,說出圖畫中的物件名稱,對熟悉的故事能加入幾個字去敘述,而且會假裝在唸書給絨毛玩具或娃娃聽。這個年齡的幼兒經常拿著一本書在家裡跑,大多就是好玩,或想聽故事了。


 


三歲時,孩子通常能記得熟悉故事裡的句子,或甚至講出故事的大部分。他們可能會假裝唸書給自己聽,並且學著翻紙書。如果父母跳過一個他熟悉故事裡的字句,或是用別的字句來取代,他們通常會大聲抗議。


 


三到六歲(識字期)


 


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已經能夠了解別人的意思、遵守指示,清楚表達自己。他們不斷問問題,能連結過去的經驗,甚至自己可以押韻,歡聽故事。遊戲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他們喜歡玩象徵性的遊戲,或是角色扮演。


 


三到六歲孩子能聽較長的故事,堅持一定要自己翻頁。很多孩子已經可以背誦一些童謠,完整的唱幾首歌。看書裡的圖畫時,能指認一些基本的顏色和形狀。他們也喜歡「假裝」,可以演出熟悉的故事。甚至還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並且發明好笑的字和故事,然後對自己的幽默滿意得大笑。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逐漸從看圖說故事,進入識字階段。他們逐漸認識形、音、義的對應,能將故事語言和句型,轉用到閱讀其他書上;同時也開始運用比喻。隨著識字能力的發展,孩子從對共讀的依賴,逐漸轉到自行閱讀。


 


「適齡」是挑選童書的重點


 


依據嬰幼兒閱讀行為發展階段的不同,選擇童書也有各自的重點。


 


零歲到一歲半


 


這個年齡層最適合看形狀簡單、色彩鮮明和高反差的圖畫書。因為這類圖畫能讓嬰幼兒容易懂得圖畫的意思。


 


韻律、節奏和重複性會吸引所有嬰兒和幼童。有關熟悉事物的簡單故事,以及熟悉事物的命名書都很適合。動物或交通工具類的書能提供父母模仿聲音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讓寶寶一起模仿。


 


可以動手去移動或有質感、可觸摸的玩具書也會吸引寶寶。嬰幼兒通常將書視為玩具,挑選體積小、容易擦拭乾淨的硬紙板書(Board Book)比較好。


 


另外,流傳久遠的童謠,也是這個年齡層最好的選擇。


 


一歲半到三歲


 


童謠和硬紙板書還應該繼續,但是可以漸漸增加體積較大的硬皮書和紙本書。圖畫風格可以更多樣化,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特別喜歡可以動手參與的立體書和玩具書。


 


故事能夠稍微複雜一些,如果有可預期的文字模式和語句,可以邀請寶寶一起說。押韻的文字還是很受歡迎。


 


孩子會想要參與閱讀,想要說出動物和顏色的名稱、模仿動物和車輛的聲響。他們甚至會學大人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故事,不容許任何更改或錯誤。


 


三到六歲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能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偏好。父母可以一方面重複閱讀孩子已經熟悉、非常喜愛的書,但同時也增加新的書單。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圖畫比較有細節的繪本,都很適合此階段的孩子。他們花在討論一本書或看圖畫的時間,也可能比前兩個年齡層要多。


 


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要求不斷重複讀同一本書,而且一些比較有警覺性的小讀者,可能會要求逐字讀,不容許任何更改。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會假裝閱讀他們很熟悉的書,這反映了他們對書的認識,如何翻頁、如何展開故事。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動了「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


 


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好,連算術能力都較佳。


 


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也開始紛紛採用。


 


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基礎。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


 


一、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但很重要的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抱著孩子閱讀,由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例如睡前的時間。閱讀時,不要有其他吵雜聲音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建立閱讀習慣。


 


二、隨身攜帶書,有機會、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


 


三、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便於他自己取得。


 


四、讀那些你自己覺得興奮,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


 


五、用帶著表情的聲調唸書。透過不同的語詞,可以想像並感受到所描述的現象不同。當書中角色改變時,也試著改變聲調。


 


六、除非情節需要,否則最好用中等速度讀,不要太快。孩子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字和故事。


 


七、隨時停下來和孩子討論、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停下來欣賞圖畫。


 


八、幼兒和學齡前孩童可以一邊動個不停,一邊還是在聽故事。如果他們的確享受這本書,讓他們邊聽邊玩。


 


九、讓孩子有主導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喜歡這本書、注意力不夠時,不一定要唸完,才能減低負面制約學習的效應。


 


十、出聲讀,形成親子互動平台。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你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


 


如果不習慣大聲唸書給孩子聽,不用擔心,嬰兒和幼兒是你最完美的聽眾,他們急於想聽到你的聲音和看到你的臉。現在,請拋開所有的認知、方法,忘掉所有「目標」,選一本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把孩子抱在懷裡,用你的聲音和愛,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的美麗世界!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個親子運動遊戲,在家做!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47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 黃永寬副教授


天氣轉冷,帶寶貝出門怕著涼,如果再遇上下雨,可能好多天都沒辦法出去玩!現在讓我們來告訴你,父母和寶貝在家也可以做的運動,一點都不難喔!




寶寶運動遊戲Part1:理論篇


寶寶也要運動嗎?


一 般大人所認識的「運動」,可能包括了伸展運動、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等等,而這些運動聽起來和幼小的孩子關係似乎相差甚遠…既然不能做大人的運動,孩子還需 要特別做「運動」嗎?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黃永寬副教授表示,幼兒的運動並不像成人一樣需要特別的練習與訓練,更不是大人運動的縮版,通常幼兒的運動 被稱為「運動遊戲」,因為孩子需要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也就是以邊運動邊遊戲為主軸;在孩子的生活中,常常會運用肢體探索這個世界,因此他們的生活都是遊 戲,並運用他們的大肢體來活動,若單純用「運動」這個名詞套用在孩子身上,對他們來說是有壓力的。


幼兒的運動遊戲,最重要的是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對他們來說,探索這個世界、看到好玩的東西就去摸摸弄弄,雖然沒有特定的目的(為了訓練腿部肌肉而往前爬)卻非常好玩。對幼小的孩子,爬行就是一種運動,當他們爬向好玩的目標或是往上攀爬為了拿到想要的東西,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前庭平衡以及協調性,這些都屬於從生活中探索及體驗的技能,而這一些動作都要慢慢培養才會進步。


 


運動時間別限制


黃永寬副教授說,嬰幼兒的運動遊戲並不是像大人的運動一樣,一直重覆做什麼動作,應以孩子的興趣為主,且一次也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動作指令,免得他們混淆,很快就失去興趣、或感覺到有壓力!


孩子最好的玩伴


黃永寬副教授表示,孩子最好的玩伴其實不是隨手可得、冷冰冰的玩具,而是「家長的身體」;相對於玩具,家長的身體有溫度且可以互動,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可藉由爸比媽咪的身體來探索自己的身體,因此家長在遊戲中,可多使用身體的部位當作運動的媒介,既安全方便又能讓孩子玩得盡興!家長的態度是造就遊戲好玩非常重要的因素,善於設定情境及角色的家長會使得遊戲更加刺激且能玩得久。


除 了家長的身體,與孩子進行運動遊戲時另一個可以使用的媒介及誘因就是唾手可得的小道具,黃永寬副教授提醒,給孩子使用的小道具最重要的是「安全」,他最推 薦的道具──氣球就有不易造成意外等優點;氣球因為外表材質薄軟,使用起來不容易讓孩子撞傷或是因為踩到滑倒而發生意外,加上重量較輕,孩子很輕易就可以 把球往上丟的高高,能讓他們非常有成就感。另一個孩子愛不釋手的原因,是氣球多變的顏色及可以製造出聲音的特性。「紙張」也是孩子在遊戲中非常好用的道具 之一,對於較小的孩子,面紙輕柔的觸感及飄動速度慢是最大的優點,互動遊戲時不怕會受傷且能得到成就感;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使用紙張或是報紙玩運動遊戲, 除了平面,紙張還有可捲可折的特性,將報紙捲成棒子,一樣可以與大孩子玩「拉」的遊戲。


運動遊戲時,服裝很重要


在 家中做運動遊戲時,家長會讓孩子穿什麼呢?冬天是需要注重保暖的季節,家長很習慣將孩子包得緊緊以免感冒,但黃永寬副教授認為,孩子不應該包的太緊,如此 將會讓孩子缺少活動的機會,包得像毛毛蟲的孩子,更會減低了許多他們使用手部探索生活的時間。若是正在活動時,建議只需穿12件衣服即可,當衣服濕了就應即時換掉,衣服上的配件及線條切記勿留在身上,尤其是小孩子身上常見的安全別針,是造成遊戲中隱藏危機的重要條件。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穿越少活動量越大」,試想一位包得圓滾滾的幼兒,活動起來一定相當綁手綁腳,於是也減低了他們大肢體活動的欲望;相對穿得輕便的孩子,一定有更多的精力來進行運動遊戲。


除了遊戲,還要注意的是…


遊戲中難免會因為玩得太過盡興而發生危險,黃永寬副教授提供了幾點注意事項,家長在進行活動前,一定要牢記這些事項喔!


唯一不能做的事──外力:求好心切的家長,有時可能會因為心急而想幫孩子達成自己心目中「應該可以」做到的事,但外力非常有可能會對幼兒造成傷害,除了謹記「順勢」幫忙,家長勿輕易的使用力氣要寶貝做做不到的動作。


不能感到劇烈疼痛:與上述相似,遊戲中受傷、或遇到孩子無法做到某些動作時可能會感到劇烈疼痛,家長一定要小心注意。


任何遊戲器材不能造成傷害:運動遊戲的輔助器材,家長在選擇前要先思考與判斷是否有危險;小巧的遊戲器材可能會被幼兒放進嘴裡造成傷害,球類的器材也可能會因為孩子踩到或在上面滾動而受傷。


搖晃及旋轉的動作都要注意:孩子在運動遊戲時,會非常喜歡家長做舉高、搖晃及旋轉等等動作,家長在與孩子作這類互動時,千萬要慎重,例如拉孩子的手舉高或旋轉時,拉的部位應是腋下而不是手掌以免脫臼,抱或將孩子舉高時,也要注意力道。


黃永寬副教授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應給他們許多探索及活動的機會,不該過度保護。運動遊戲除了能夠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外,更能夠幫助他們生活概念的建立,與孩子一起在家裡動一動不難,從現在開始都還不晚喔!


寶寶運動遊戲Part2:實際操作篇


理論部分講完,我們也請黃永寬副教授為我們設計幾項運動遊戲動作,還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運動遊戲的爸比媽咪,可以先參考這些動作,再延伸設計屬於你們更好玩的遊戲喔~


不分年齡,一起動一動!


黃 永寬副教授表示,其實鼓勵一般的孩子出生後就可以開始作運動遊戲,且以「少量多餐」的方式為佳。還不會主動進行某些動作的孩子,可以由家長幫忙運動,但要 注意施力才不會讓孩子受傷;家長應為幼兒增加活動的誘因,以孩子會好奇又不會受傷的物品如面紙、氣球等等的物品和孩子遊玩,並注意遊戲中要與孩子有互動讓 幼兒從遊戲中得到成就感,增加遊戲品質、全心全力的陪伴。


 


嬰兒篇



在床上動一動。寶貝躺在床上時,爸比媽咪可以輕輕幫幼兒動動身體或是搖晃身體。


抓氣球。氣球綁在嬰兒床上方,或是由爸比媽咪用手拿著,距離約寶貝往上手抓可以碰到的地方,讓寶貝嚐試著用手摸摸氣球、拍拍氣球。


坐小船。將寶貝放在爸比媽咪的腳上後,腳輕輕的左右晃動;如果力氣夠的話,也可以嚐試將腳上下抬動。做的時候可以配合好聽的兒歌,就像在坐小船一樣。


舉高高。將寶貝抱起來,握住腋下輕輕的前後左右晃動…邊晃動時一邊告訴寶貝:「我們現在要往前囉」、「我們現在要往後囉」。


拍氣球。讓寶貝坐在一個穩定的椅子上,並在他前方放一顆氣球,可由爸比媽咪示範如何拍球,或讓寶寶自己嚐試怎麼玩球。


嬰兒的運動遊戲


3歲 以下的嬰兒發育尚未完成,需要父母幫忙做一些運動,被動的活動包括輕輕搖晃躺在床上的寶貝,或將寶貝抱起來輕輕搖晃,父母坐地板將寶貝放在腳上上下舉動等 等都是不錯的方式,但千萬要注意施力及不要將寶貝往上拋;另外由於嬰幼兒多是躺在床上,所以手動的遊戲相對來說會比較多一點,家長可在床上準備速度慢容易 掌控、有聲音及顏色豔麗的輔助物品讓寶貝玩。


嬰 兒一開始的遊戲屬於被動,由家長引誘帶領遊戲,但是當孩子慢慢習慣此種互動運動遊戲後,就可以轉變為讓孩子主動遊戲。此外家長在協助孩子時,必須注意「順 勢」,無論是推或拉都要與孩子的方向相同;舉例來說,當孩子嚐試跳高時,家長可以輕輕在孩子往上跳的同時將他抱高,如此一來孩子獲得了較多的成就感,也就 更願意繼續努力。


不只是家長設定好的遊戲,某些現成的物品也會讓孩子自然而然的開始運動遊戲,嬰兒床上常見的吊掛式玩具,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引誘,當他們的小手往上揮動,試圖去取得或是玩弄這些玩具時,就是一種無形的活動了!


 


幼兒篇



推。寶貝先和爸比媽咪手黏著手,並提醒等一下手都要黏在一起才不會受傷;開始以後就可以互推,看誰先被推到走動,就要重新遊戲。


拉。寶貝坐在大毛巾上面,由家長向前拉動毛巾。要注意拉動時孩子也需要抓著毛巾,或是家長速度要放慢,否則容易向後倒而撞到頭。


碰。先從最簡單的屁股碰屁股開始,請寶貝試看看有沒有辦法碰到爸比媽咪的屁股,如果做到了,再來試試碰別的地方。


幼兒的運動遊戲


3歲 以上的幼兒運動遊戲比起嬰兒多元,且孩子的互動性比較強,家長若強調情境與角色,能讓孩子更快融入到遊戲中。黃永寬副教授舉出許多好玩的例子讓家長參考, 如家中都有的磁磚,可利用水性筆或是膠帶在地上作記號,畫叉叉的地方是地雷,踩到會爆炸,一定要想辦法避開這些地方!另一個在家中就可以進行的好玩遊戲是 使用A4紙與孩子玩拔河遊戲,第一次用一隻手拔、第二次用雙手拔…,當A4紙與磁磚結合,又會變成另一種溜冰遊戲了!黃永寬副教授強調,所有運動遊戲中重要的是家長的引導、互動及與孩子參與的動機,只要家長用心發揮想像力,所有家中的小物品都能成為好玩的運動遊戲。


幼兒運動遊戲比起嬰兒可有較多的動作,黃永寬副教授就將幼兒運動遊戲分作:推、拉、碰、踩4種型式。


推:兩個人面對面互相站著,手掌對手掌向前推、或是隔著紙張推;另一種推法可以是家長躺著,讓孩子推看看能不能動。


拉:拔河就是一種使用「拉」這個技能的運動遊戲,無論是以拉手、拉紙張的方式都可以進行。拉的遊戲要注意的是不要用「扯」的,以免受傷。


碰:屁股碰屁股、手碰頭、腳碰膝蓋等等…,用打招呼的方式來遊戲(今天腳腳來打招呼,或者用屁屁打招呼囉~)身體部位碰部位的遊戲方式可以增加幼兒身體的意識,但大人要小心控制力氣,別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給撞倒了!


踩:家長一開始若不知道如何控制力道,可先讓孩子在自己的身上踩踏,孩子在家長指定的部位踩踏還可以有像是按摩的效果。角色替換時,可由家長用大腳往地下踩,孩子則是想辦法躲避家長的踩踏攻擊。


除了這些分類的動作,幼兒階段的孩子也可以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例如:和孩子比賽看看,誰可以長最高!一次10秒,動作可重覆到孩子不想做為止。


踩。配合小螞蟻與大象的故事,爸比媽咪先扮演大象,寶貝扮演小螞蟻;大象要出去找東西吃,它看不到小小的螞蟻,螞蟻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大象踩到啦!


踩。找兩張在地上能滑動的紙,寶貝站一張、爸比媽咪站另外一張,兩個人比賽往前滑冰,看誰可以滑得最快最遠~


 


 



黃永寬


現職: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副教授


經歷: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秘書長、教育部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委員會委員兼執行長、台視遊戲小玩童節目企畫及主持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幼兒教師指導研習會講師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7種感覺統合輕鬆玩


   
 
 

7種感覺統合輕鬆玩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26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蔡沛潔


市面上有許多訓練孩子感覺統合的書籍,倡導給孩子魚竿不如教他如何釣魚的重要觀念!到底爸爸媽媽是否能在家中與孩子感覺統合的治療遊戲?我們將請教專業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解答您的問題,設計出簡單易學的小遊戲,讓您也能和孩子共同徜徉在遊戲中,並達到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喔。




當您與孩子互動時,是否有仔細觀察過您家中的小寶貝?小寶貝對於您給予的任何刺激是否都沒反應?抑或反應過於激烈?或許您也發現小寶貝的動作太慢、容易分心、走路更是常常跌倒,碰撞來碰撞去?小心!這些可能都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喔。


 


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 覺統合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近年來感覺統合與遊戲治療的書籍充斥書架上,同時讓許多新手爸媽紛紛擔心家中小寶貝表現出的任何行為都『好像』跟書中描述的狀況 一模一樣?導致醫院門診間常有父母緊張兮兮地誤以為我家小孩也有感覺統合的問題發生!但您真的認識與了解感覺統合是什麼嗎?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真正需要接 受感覺統合的治療呢?以下帶您一起來認識。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指出,覺統合簡單來說,主要由前體、本庭、觸覺構成,並控制感覺的輸入,在大腦裡面逐步做好整合之後,能夠出現適應性或適當性的反應,藉此跟外在互動。


感覺統合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而一般人所熟知的感覺統合由前述的三種感覺組成,這是因為一開始發展的這個理論的學者是1970年代由美國的職能治療師艾爾絲博士(Jean Ayres)所提出,他指出:孩子七歲以前,嬰幼兒會用他的感官去接收外界給予的刺激,並將這些感覺印象輸入大腦,這是一種直覺地反射,同時也是人類的感覺運動發展期。爾後,後進學者慢慢發現另外還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會同時發生,並且相輔相成發生作用。


掌管肢體協調的本體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 動。另外,本體覺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並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同時,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 響一個人計畫活動的能力,幫助孩子進行模仿、執行、協調等肢體動作。本體覺本身也有抑制性的作用,可以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蔡沛潔治療師補充本體覺簡單講起來是在關節裡面,我們在出力時會感覺到反作用力,將眼睛閉起來會知道手腳的相對位置。因此,本體覺不僅僅是使肢體的動作伸展,也有助於舒緩情緒,與其他感覺同時發生作用,活化並整合身體與頭腦的機能。


 


影響速度與平衡的前庭覺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它會接收頭部、眼睛與身體傳來平衡和動作的指令與訊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讓個體能夠了解身體對於空間的相對位置,移動進行的空間感,並調整動作的平衡度。


蔡沛潔治療師解釋前庭覺諸如像是一些搖晃,或者是盪鞦韆式地前後擺盪,主要呈現速度感的動作為主。很明顯的,前庭覺若是發展不好的小孩子,除了平衡感會變差、動作不協調之外,其肌肉張力也會受影響。而前庭覺刺激過於敏感的小孩子可能會害怕盪鞦韆等充滿速度感的活動;相對前庭覺刺激反應不足的孩子則會自行尋找刺激,橫衝直撞,原地轉圈圈等的行為出現。


 


排斥肢體接觸的觸覺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觸覺最為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摸的感覺。觸覺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它也是胚胎形成中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感覺系統,在身體中分佈最廣、最複雜的一個感覺系統。


觸覺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對於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重要,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若是觸覺學習障礙或是不足,容易造成觸覺敏感及遲鈍的現象發生。


觸覺對孩子情緒及認知影響很大,小寶貝可以透過觸覺來接收外界給予的訊息,並且做出區辨的能力。如果發現小朋友對於碰撞之後的反應不大,可能是觸覺整合過低,但若是小朋友對於其他人肢體上的接觸產生不適感甚至是排斥感,或是不喜歡人多的地方等,也有可能是觸覺整合出現問題喔!


 


 


中標:孩子生長各有快慢 無須過於緊張



孩 子在成長及發展個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環境與不同的刺激給予,接收到不同的訊息指令,有的小寶貝可能很早就學會直立走路,但有的孩子也許要經歷一段長時間才 從摸索當中學會走路。原本小孩子的發展速度各有千秋,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孩子是不是感覺統合發生障礙,感覺統合的異常往往需要透過長時間觀察小朋友的行為才 能評估出,如果發生問題也不只是單一的感覺出現發生問題,不同的感覺系統往往會互相影響。


蔡沛潔治療師解 釋可能有一些小朋友走路容易跌倒,但也許不是他的腳受傷或是腳沒力;或是小朋友喜歡爬高爬低,要不然就是小朋友很討厭人家碰他。甚至有一些小朋友是注意力 的部分,他可能會很難集中精神,比如說你在跟小朋友講話,他沒有辦法很專注地跟爸爸媽媽說話,孩子也許說一說話就分心,甚至有一些比較大的小朋友在做一些 事情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條理的將事情完成。如果出現類似症狀的小朋友或是類似的狀況發生,才會進一步懷疑是感覺統合出現異常。


 


如何觀察與評估感覺統合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在嬰兒期的小寶寶很難去觀察出來感覺統合是否異常,而感覺統合在醫師評估的過程中,大概是三歲後才有辦法真正評估出來,三歲以前的小朋友還在發展基本的能力,比如說走路、爬行、抓握、吃東西等,所以很難直接看出小朋友到底是感覺統合問題,還是他本來發展就有問題。


幼兒時期可以在家透過觀察他,觸碰他,可能會是一個徵兆,但這個跟小孩的經驗也有關係,尤其是觸覺方面的,小孩子喜歡透過故意跌倒的方式,尋求本體覺或是前庭覺的刺激。如果爸爸媽媽真的放心不下,一定要到醫院接受專業檢查,蔡沛潔治療師建議可以在小朋友三歲以後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師的評估。


然而三歲後指的不是馬上到三歲就立即接受評估,小孩子的能力都會漸漸增強,評估必須透過請小孩子做一些動作,配合指令的方式,而重要的是小朋友必須要先了解方能將動作做出來。


因此爸爸媽媽不用一發現小孩子出現不對勁的行為就過於緊張與擔心,長期觀察小孩子的狀況後發現真的放心不下,再到醫院請專業的醫師替小朋友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最後若是孩子有感覺統合上的徵狀,醫師會同專業職能治療師進一步為小朋友做感覺統合的治療。


 


感覺統合一定要接受治療?



現今感覺統合是一大火熱的議題,但蔡沛潔治療師指 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也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治療。還是建議長期觀察後再看小朋友狀況安排到醫院做檢查與治療。通常評估後分為三個 等級:一是正常沒有問題。二是臨界或是邊緣值,但可以透過治療師的教法由爸媽在家為孩子做遊戲治療。三是感覺統合遲緩有問題,建議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孩子的感覺統合若是臨界或邊緣值建議家長觀察三個月到半年,在家練習或是到幼稚園跟其他小朋友做互動,之後再回醫院評估。而每一次在治療室的治療過程中小孩子會有一些新的表現出來,不會是短短的幾十分鐘評估過程中就明顯看到小孩子的進步。


有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不僅僅只能在治療室中接受治療,因為在治療室一個星期中短時間的給予往往不太夠,建議回到家中也能藉著遊戲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不斷給予訓練,所以利用回家後進行的遊戲治療非常重要!不過在家進行遊戲治療時方法也要用對,最好事前積極與治療師做妥善的溝通、諮詢與詢問後,才能達到遊戲治療的最終目的。


 


遊戲治療的核心價值



遊戲和治療在程度上不太一樣,在家裡可以用治療的概念去當作遊戲,而不是把他當成治療,但是爸爸媽媽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要非常清楚遊戲的目的與過程,有目標導向性的遊戲方式,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訓練模式,把治療當作遊戲中玩耍,是一件可以在家輕鬆做到的事喔。


家長若擔心讓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遊戲,會失去陪伴的效果與目的?但小朋友其實很聰明,他們會自動從這個玩到這個。而如果今天是有目的性的遊戲,當然家長要做適時介入性的動作,蔡沛潔治療師指出遊戲玩完後可以讓小朋友有自由玩樂的時間。但若是想要讓小朋友有天馬行空的進行遊戲創造,反而不要限制小朋友的創造與想像力,也毋須太要求或是過於限制。


 


中標:寓教於樂!讓治療變遊戲



遊戲幾乎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若能將感覺統合的治療融入到遊戲中,不僅可以適度訓練小孩的發展,也不會讓小孩覺得在進行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以下是蔡沛潔治療師提供幾個爸爸媽媽也可以在家輕鬆玩的小遊戲,一起來玩玩看吧!


 


1熱狗捲捲捲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前庭覺


所需道具:棉被、或大毛巾


遊 戲過程:小朋友通常喜歡被擁抱的感覺,家長可以試著用棉被或大毛巾將小朋友裹起來(注意頭要伸出來),接著放他在床上慢慢翻滾成熱狗捲,但若是孩子還小, 不知道怎麼去滾時,家長必須幫忙他來回捲動,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擁抱的感覺與旋轉的刺激,同時在手腳被包裹起來的情況下,訓練小孩的身體如何掌控力量的使 用。


注意事項:小朋友若出現排斥擁抱的狀況,家長平常可以用力給小孩子深層的擁抱,但是小朋友出現大哭大鬧的反抗情緒時,就請先將力量些許放柔。在此遊戲進行中,爸爸媽媽一定要觀察孩子的神情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另外,若是有過敏症狀的小朋友,棉被中的塵漫一定要注意喔!


 


2盪啊盪鞦韆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


所需道具:棉被


遊戲過程:請爸媽一人拉一邊的棉被,小朋友躺在裡面,適用於年紀小,透過搖晃的刺激,訓練本體、前庭覺。


注意事項:也可以準備不同材質的綿被,訓練小朋友觸覺的能力!


 


3跳跳樂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巧拼


遊戲過程:將巧拼設計成不同材質的觸感,指定小朋友現在要跳毛毛塊,或是粗粗塊的巧拼,同時間配合小朋友的能力,採用雙腳或是單腳跳動。藉由巧拼不同的材質訓練觸覺感受以及認知、視覺的部分。


注意事項:巧拼上面一定要使用安全性的材料,像是草地的感覺,柔軟的感覺等。


 


4小皮球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軟皮球


遊戲過程:一開始玩丟接球的遊戲時建議從簡單的你丟我撿進行,年紀較小的孩子可用推球的方式使其滾動;大一點小朋友可以進階到使用棒子作揮打的動作,如此一來可以訓練力道的控制、手眼的協調,並找到正確的時機點推球或是揮球。


注意事項:建議使用軟性的皮球,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用軟網作替代。或是使用氣球,利用氣球的在空中飄忽的浮力,訓練孩子的協調性,也是不錯的建議。


一顆球妙用無窮


無論是踢、是踩,或是夾在腳的內側,都可以訓練小孩子的協調能力。甚至可以設些路障或是目標物,將球從此岸運(拍或推)到彼岸,都是很好的遊戲方法!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適時調整距離的遠近與方向的變化,力道的拿捏都要剛剛好,才不會造成傷害。


 


5拼圖尋寶



訓練目的:觸覺、視覺、認知


所需道具:拼圖


遊戲過程:小小幾片的拼圖放到積木袋或裝有非拼圖的材質裡,請小朋友用手摸的方式將拼圖拿取出來,然後再請孩子將拿到的拼圖拼接起來。


注意事項:前提是小朋友知道拼圖是什麼,同時間袋子中不能裝有語拼圖太雷同的物品。


 


6小牛耕田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


所需道具:無


遊戲過程:爸媽將小朋友的腳抬起來讓他們用手撐著走路,可以練習臂肌力量的操控。若是小朋友還太小,肌肉力量不夠,建議先使用前臂撐在地上。或是孩子的小腳踩在大人的大腳上練習走路,都是可以促進親子互動的遊戲。


注意事項:適用於小班年紀以上的小朋友喔。


 


7酸甜苦辣的滋味



訓練目的:嗅覺、味覺


 


所需道具:六個空瓶子、調味料(如醬油、醋等)



遊戲過程:將不同的味道,裝入成對的味覺瓶子中,總共有六瓶,兩兩成對。請小朋友聞了之後進行配對的任務,可以使用家中現有的調味料。進階版可將小孩子的眼睛矇起來,再進行嗅覺或是味覺的配對遊戲。


注意事項:前提是小朋友對於食物或調味料認識的情形下,才可辨認出食物的味道。


 


放任小孩單獨遊戲?


若是想讓孩子自己單獨玩遊戲,建議要評估遊戲的安全性,像是裹棉被可能會造成危險性的窒息則不行。軟皮球類本身雖然危險性不大,但怕丟到玻璃或其他家具反而間接形成危險!


 


家有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怎麼辦?



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小朋友時,蔡沛潔治療師建議年齡有差的話,家長要分開進行比較好,或是請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去遊戲,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可以創造複雜一點的任務。因為同樣的遊戲要求,可能會讓小小朋友充滿挫折感或是讓大朋友覺得過於簡單,進而失去遊戲的目的。


 


多多觀察 切勿操之過急



透過遊戲的包裝進行治療的最終目的,爸爸媽媽一定要先示範給小朋友知道。小朋很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很聰明,大人可以跟小朋友做完善的溝通,而不是使用命令式的指令動作。


雖 然遊戲的過程是快樂與愉悅的,但家長一定要拿捏遊戲的目的,將感覺統合的治療融入遊戲中,而非隨便亂無章法的玩耍。像是丟接球,目的要讓小朋友看到球同時 接的到。遊戲過程間,爸媽要仔細觀察遊戲中的小朋友是否已經出現倦怠或不專注的狀況,依情況轉換別的遊戲或是停止遊戲。


 


遊戲就是要輕鬆玩


蔡沛潔治療師指出,若是爸媽在遊戲的過程中出現灰心沮喪時,不如換個方式,不用太完美地一味要求自己或小孩子,如果讓親子關係惡化更得不償失。跟小朋相處是一項充滿鬥志的過程,而從中觀察小朋友的行為,也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學習喔。


若是爸爸媽媽帶小朋友在醫院接受職能治療師的治療時,可以多跟治療師溝通,確切了解每一個小朋友欠缺哪一部份,或是需要哪一部分,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再來做加強補助的治療。


感覺統合是一個很廣泛的用詞,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小朋友的生理與心理狀況都不會一樣,蔡沛潔治療師最後建議,最理想的情況是要會同治療師做詳細溝通後,回家之後才來做類似的活動與治療的遊戲,效果會更好!


 


治療師的小叮嚀


若是爸爸媽媽擔心自己不是治療師,在家做感覺統合的遊戲上,會不會因為不夠專業反而傷害到小朋友?蔡沛潔治療師呼籲 爸爸媽媽不用過於操心,如果真的有或疑似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可以先請教小朋友的治療師應如何在家加強;但倘若孩子沒有感覺統合障礙,則仍鼓勵家長能多 陪伴小朋友在安全的情況下做遊戲,一方面可以增加各種感覺的經驗,一方面也可以促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同時藉由雙方的遊戲創造,達到互動或是遊戲上的經 驗,總比都不要跟小朋友們玩來得好喔。


 


 



 


蔡沛潔



 


----------------------------------------------------------------------------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職能治療組碩士畢


經歷:台北縣學校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


現任: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7種感覺統合輕鬆玩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26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蔡沛潔


市面上有許多訓練孩子感覺統合的書籍,倡導給孩子魚竿不如教他如何釣魚的重要觀念!到底爸爸媽媽是否能在家中與孩子感覺統合的治療遊戲?我們將請教專業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解答您的問題,設計出簡單易學的小遊戲,讓您也能和孩子共同徜徉在遊戲中,並達到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喔。




當您與孩子互動時,是否有仔細觀察過您家中的小寶貝?小寶貝對於您給予的任何刺激是否都沒反應?抑或反應過於激烈?或許您也發現小寶貝的動作太慢、容易分心、走路更是常常跌倒,碰撞來碰撞去?小心!這些可能都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喔。


 


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 覺統合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近年來感覺統合與遊戲治療的書籍充斥書架上,同時讓許多新手爸媽紛紛擔心家中小寶貝表現出的任何行為都『好像』跟書中描述的狀況 一模一樣?導致醫院門診間常有父母緊張兮兮地誤以為我家小孩也有感覺統合的問題發生!但您真的認識與了解感覺統合是什麼嗎?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真正需要接 受感覺統合的治療呢?以下帶您一起來認識。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指出,覺統合簡單來說,主要由前體、本庭、觸覺構成,並控制感覺的輸入,在大腦裡面逐步做好整合之後,能夠出現適應性或適當性的反應,藉此跟外在互動。


感覺統合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而一般人所熟知的感覺統合由前述的三種感覺組成,這是因為一開始發展的這個理論的學者是1970年代由美國的職能治療師艾爾絲博士(Jean Ayres)所提出,他指出:孩子七歲以前,嬰幼兒會用他的感官去接收外界給予的刺激,並將這些感覺印象輸入大腦,這是一種直覺地反射,同時也是人類的感覺運動發展期。爾後,後進學者慢慢發現另外還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會同時發生,並且相輔相成發生作用。


掌管肢體協調的本體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 動。另外,本體覺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並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同時,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 響一個人計畫活動的能力,幫助孩子進行模仿、執行、協調等肢體動作。本體覺本身也有抑制性的作用,可以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蔡沛潔治療師補充本體覺簡單講起來是在關節裡面,我們在出力時會感覺到反作用力,將眼睛閉起來會知道手腳的相對位置。因此,本體覺不僅僅是使肢體的動作伸展,也有助於舒緩情緒,與其他感覺同時發生作用,活化並整合身體與頭腦的機能。


 


影響速度與平衡的前庭覺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它會接收頭部、眼睛與身體傳來平衡和動作的指令與訊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讓個體能夠了解身體對於空間的相對位置,移動進行的空間感,並調整動作的平衡度。


蔡沛潔治療師解釋前庭覺諸如像是一些搖晃,或者是盪鞦韆式地前後擺盪,主要呈現速度感的動作為主。很明顯的,前庭覺若是發展不好的小孩子,除了平衡感會變差、動作不協調之外,其肌肉張力也會受影響。而前庭覺刺激過於敏感的小孩子可能會害怕盪鞦韆等充滿速度感的活動;相對前庭覺刺激反應不足的孩子則會自行尋找刺激,橫衝直撞,原地轉圈圈等的行為出現。


 


排斥肢體接觸的觸覺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觸覺最為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摸的感覺。觸覺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它也是胚胎形成中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感覺系統,在身體中分佈最廣、最複雜的一個感覺系統。


觸覺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對於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重要,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若是觸覺學習障礙或是不足,容易造成觸覺敏感及遲鈍的現象發生。


觸覺對孩子情緒及認知影響很大,小寶貝可以透過觸覺來接收外界給予的訊息,並且做出區辨的能力。如果發現小朋友對於碰撞之後的反應不大,可能是觸覺整合過低,但若是小朋友對於其他人肢體上的接觸產生不適感甚至是排斥感,或是不喜歡人多的地方等,也有可能是觸覺整合出現問題喔!


 


 


中標:孩子生長各有快慢 無須過於緊張



孩 子在成長及發展個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環境與不同的刺激給予,接收到不同的訊息指令,有的小寶貝可能很早就學會直立走路,但有的孩子也許要經歷一段長時間才 從摸索當中學會走路。原本小孩子的發展速度各有千秋,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孩子是不是感覺統合發生障礙,感覺統合的異常往往需要透過長時間觀察小朋友的行為才 能評估出,如果發生問題也不只是單一的感覺出現發生問題,不同的感覺系統往往會互相影響。


蔡沛潔治療師解 釋可能有一些小朋友走路容易跌倒,但也許不是他的腳受傷或是腳沒力;或是小朋友喜歡爬高爬低,要不然就是小朋友很討厭人家碰他。甚至有一些小朋友是注意力 的部分,他可能會很難集中精神,比如說你在跟小朋友講話,他沒有辦法很專注地跟爸爸媽媽說話,孩子也許說一說話就分心,甚至有一些比較大的小朋友在做一些 事情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條理的將事情完成。如果出現類似症狀的小朋友或是類似的狀況發生,才會進一步懷疑是感覺統合出現異常。


 


如何觀察與評估感覺統合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在嬰兒期的小寶寶很難去觀察出來感覺統合是否異常,而感覺統合在醫師評估的過程中,大概是三歲後才有辦法真正評估出來,三歲以前的小朋友還在發展基本的能力,比如說走路、爬行、抓握、吃東西等,所以很難直接看出小朋友到底是感覺統合問題,還是他本來發展就有問題。


幼兒時期可以在家透過觀察他,觸碰他,可能會是一個徵兆,但這個跟小孩的經驗也有關係,尤其是觸覺方面的,小孩子喜歡透過故意跌倒的方式,尋求本體覺或是前庭覺的刺激。如果爸爸媽媽真的放心不下,一定要到醫院接受專業檢查,蔡沛潔治療師建議可以在小朋友三歲以後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師的評估。


然而三歲後指的不是馬上到三歲就立即接受評估,小孩子的能力都會漸漸增強,評估必須透過請小孩子做一些動作,配合指令的方式,而重要的是小朋友必須要先了解方能將動作做出來。


因此爸爸媽媽不用一發現小孩子出現不對勁的行為就過於緊張與擔心,長期觀察小孩子的狀況後發現真的放心不下,再到醫院請專業的醫師替小朋友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最後若是孩子有感覺統合上的徵狀,醫師會同專業職能治療師進一步為小朋友做感覺統合的治療。


 


感覺統合一定要接受治療?



現今感覺統合是一大火熱的議題,但蔡沛潔治療師指 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也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治療。還是建議長期觀察後再看小朋友狀況安排到醫院做檢查與治療。通常評估後分為三個 等級:一是正常沒有問題。二是臨界或是邊緣值,但可以透過治療師的教法由爸媽在家為孩子做遊戲治療。三是感覺統合遲緩有問題,建議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孩子的感覺統合若是臨界或邊緣值建議家長觀察三個月到半年,在家練習或是到幼稚園跟其他小朋友做互動,之後再回醫院評估。而每一次在治療室的治療過程中小孩子會有一些新的表現出來,不會是短短的幾十分鐘評估過程中就明顯看到小孩子的進步。


有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不僅僅只能在治療室中接受治療,因為在治療室一個星期中短時間的給予往往不太夠,建議回到家中也能藉著遊戲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不斷給予訓練,所以利用回家後進行的遊戲治療非常重要!不過在家進行遊戲治療時方法也要用對,最好事前積極與治療師做妥善的溝通、諮詢與詢問後,才能達到遊戲治療的最終目的。


 


遊戲治療的核心價值



遊戲和治療在程度上不太一樣,在家裡可以用治療的概念去當作遊戲,而不是把他當成治療,但是爸爸媽媽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要非常清楚遊戲的目的與過程,有目標導向性的遊戲方式,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訓練模式,把治療當作遊戲中玩耍,是一件可以在家輕鬆做到的事喔。


家長若擔心讓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遊戲,會失去陪伴的效果與目的?但小朋友其實很聰明,他們會自動從這個玩到這個。而如果今天是有目的性的遊戲,當然家長要做適時介入性的動作,蔡沛潔治療師指出遊戲玩完後可以讓小朋友有自由玩樂的時間。但若是想要讓小朋友有天馬行空的進行遊戲創造,反而不要限制小朋友的創造與想像力,也毋須太要求或是過於限制。


 


中標:寓教於樂!讓治療變遊戲



遊戲幾乎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若能將感覺統合的治療融入到遊戲中,不僅可以適度訓練小孩的發展,也不會讓小孩覺得在進行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以下是蔡沛潔治療師提供幾個爸爸媽媽也可以在家輕鬆玩的小遊戲,一起來玩玩看吧!


 


1熱狗捲捲捲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前庭覺


所需道具:棉被、或大毛巾


遊 戲過程:小朋友通常喜歡被擁抱的感覺,家長可以試著用棉被或大毛巾將小朋友裹起來(注意頭要伸出來),接著放他在床上慢慢翻滾成熱狗捲,但若是孩子還小, 不知道怎麼去滾時,家長必須幫忙他來回捲動,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擁抱的感覺與旋轉的刺激,同時在手腳被包裹起來的情況下,訓練小孩的身體如何掌控力量的使 用。


注意事項:小朋友若出現排斥擁抱的狀況,家長平常可以用力給小孩子深層的擁抱,但是小朋友出現大哭大鬧的反抗情緒時,就請先將力量些許放柔。在此遊戲進行中,爸爸媽媽一定要觀察孩子的神情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另外,若是有過敏症狀的小朋友,棉被中的塵漫一定要注意喔!


 


2盪啊盪鞦韆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


所需道具:棉被


遊戲過程:請爸媽一人拉一邊的棉被,小朋友躺在裡面,適用於年紀小,透過搖晃的刺激,訓練本體、前庭覺。


注意事項:也可以準備不同材質的綿被,訓練小朋友觸覺的能力!


 


3跳跳樂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巧拼


遊戲過程:將巧拼設計成不同材質的觸感,指定小朋友現在要跳毛毛塊,或是粗粗塊的巧拼,同時間配合小朋友的能力,採用雙腳或是單腳跳動。藉由巧拼不同的材質訓練觸覺感受以及認知、視覺的部分。


注意事項:巧拼上面一定要使用安全性的材料,像是草地的感覺,柔軟的感覺等。


 


4小皮球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軟皮球


遊戲過程:一開始玩丟接球的遊戲時建議從簡單的你丟我撿進行,年紀較小的孩子可用推球的方式使其滾動;大一點小朋友可以進階到使用棒子作揮打的動作,如此一來可以訓練力道的控制、手眼的協調,並找到正確的時機點推球或是揮球。


注意事項:建議使用軟性的皮球,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用軟網作替代。或是使用氣球,利用氣球的在空中飄忽的浮力,訓練孩子的協調性,也是不錯的建議。


一顆球妙用無窮


無論是踢、是踩,或是夾在腳的內側,都可以訓練小孩子的協調能力。甚至可以設些路障或是目標物,將球從此岸運(拍或推)到彼岸,都是很好的遊戲方法!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適時調整距離的遠近與方向的變化,力道的拿捏都要剛剛好,才不會造成傷害。


 


琴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